时间:2023-08-21 17:2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学习平台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11-03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各层次、各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为了有针对性地有效开展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以所在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试图提出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对象
2013级在校生,包括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这一对象已经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学习。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文素质”的整体印象。第二,对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收获、满意度、建议等。第三,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建议等。第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等。
三、调查的结果
1.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81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试卷356份,有效率93.4%。调查对象包括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从整个调查数据来看,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每道题的选择比例没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对于“人文素质的了解”一题,分四个选项:A非常了解 B较多了解 C不多,有点了解 D一点都不了解 分开来看,两类学生都是选C的最多,其次是B,再次是D,最后是A。在整套问卷中,两类学生的答题结果都类似这种情况。调查的初衷是想将两者区分来分析研究,实际来看并没有其必要性。因此,在后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两类对象的数据综合一起。
2.调查结果。①对“人文素质”的了解。该道题旨在掌握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了解程度。63.48%的学生选择了C,即“不多,有点了解”,而仅有5.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②对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收获、满意度、建议等。这一方面共设计了9道题,包括大学一年级开设的10门“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即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习反馈、公共选修课的反馈、对课程的建议。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学习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调查情况如表1。
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被调查的一年级学生已经选读了一个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他们对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情况如表2。
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培养的主要的人文素质能力,居第一位的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60.66%),居第二位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9.29%),居第三位的是创新能力(55.71%)。另外,有75.47%的学生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③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建议,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途径。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学生所处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瑰宝,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继承并发扬其中的精华。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历经曲折。目前,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认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高职生的态度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思考
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如何?综合以上表1、2、3、4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整体来说,对于“人文素质”,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对其了解程度非常有限,63.48%的学生选择了“不多,有点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其实就是人的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现,而其中情商的表现要更多。“情”,关乎于“人”,向内包括了个人自身的各种特点、行为方式,向外包括了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态度、观点、行动等。笔者在教学中问及学生知不知道“人文素质”,很多学生听说过“人文素质”一说或一词,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其实,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素质的体现,但是他们并不能从理性上认识到它的存在和观察到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对其是一种笼统、模糊的认识。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来实现。课程教育是关键之一。在高职院校体现或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般是公共基础课,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体育高职院校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体系的构建趋于稳定。但是,从调查来看,学生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很满意”仅占10%多点,“一般”占了44.71%。以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截至目前对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改革主要是课程内容的整合,淡化学科化教学体系,融合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下一步该如何深化、细化?“职业”素养与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高职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前者,这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面,只有39.6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选的课程“比较有用”,这种有用度还是不高的。在现实中,据笔者的观察,公选课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比必修课松散、随意,稳定性不强,所以,对公选课的设置、管理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和加大力度的。
第三,实现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之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校园软硬环境、价值观的引导、榜样式人物的力量、校园活动的参与锻炼等方面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调查主要涉及到了校园的软环境、价值观、校园活动。从数据看到,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都不是很理想,经常参与校园活动的学生只有14.02%,有39.82%的学生认为社团多,但是活动太少,有35.95%的学生认为活动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文化追求,而只有9.54%的学生认为校园活动形式创新多样,能体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校园的价值观往往体现在校训方面,有着形而上的特点。虽然被调查的学生有47.37%认为学校的校训有激励作用,但是这个数据仍让我们感觉到校训对学生产生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校风学风是学校的软环境。56.9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风学风对自己有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难堪的数据,基本上可以评价为校风学风不好。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生希望通过一些什么平台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设计了竞争平台、学生社团、角楼平台、社会平台、宣传展示平台等5类,有66.61%的学生喜欢学生社团平台,有35.63%的学生喜欢宣传展示平台,其他三类都有60%左右的学生喜欢。可见,利用好、建设好这几类平台还是很有必要的,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第四,实现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之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所谓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似乎出现了一个断层。高职大学生对此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不容乐观的。被调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或学习过,但是了解掌握程度不高。不过,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有必要大力宣传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高综合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他们还倾向于学习饮食文化、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教育卫星发展契机
面对这些教育难题,我国迫切需要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卫星是其中最有效途径和最有力保障。教育卫星面临极好的发展契机。2004年开始,中国教育台在CEBSat基础上,专项开展利用“直播星”服务“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专项研究。2004年10 月,教育台向国防科工委正式提出了“公益性教育直播卫星”项目需求,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同志高度重视,指示国防科工委积极配合并立项研究;随后,在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同志的领导下,在部科技司领导下,我台立项启动“公益性教育直播卫星”专项研究。2005年4月,教育部与国防科工委紧密协作,成立教育卫星立项申请需求论证领导小组,组长为科工委系统一司司长张伟同志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同志,组员包括教育台台长康宁,科技司副司长娄晶,科工局系统一司李国平等。随着近期卫星技术发展,教育卫星定位“双向宽带学习卫星”。
双向宽带学习卫星立项申请调研
双向宽带学习卫星是终身学习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汇聚平台和高效分发平台,也是新的终身学习方式下的新媒体教育应用服务平台。多部委调研表明,我国面临巨大的卫星双向教育需求,必须发射独立的双向宽带学习卫星才能满足长远需求。当前教育卫星网络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状况,“数字鸿沟”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卫星体系。
我国未来庞大的教育需求和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教育手段创新,双向宽带学习卫星是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措施。诸多国家纷纷发射教育专用卫星,卫星轨道资源日益稀缺,且不可再生,我国未来卫星教育信息意识属性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多元化自主需求十分突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机制缺乏有效载体,双向宽带学习卫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选择。
“公益教育卫星”需求论证
“公益教育卫星”需求论证执行于2005-2006年,由于当时双向宽带卫星技术还不很成熟,因此主要局限于窄带Ku频段卫星教育需求带宽论证。2005-2006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联合调研论证,我国窄带广播卫星教育需求巨大,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访谈、估算分析,未来5-10年需要500-943M带宽(不包括卫星双向通讯带宽需求)。先期所设计的“公益性教育卫星”为窄带通信卫星,单星总带宽约500M。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四大远程教育工程已建集体注册卫星单向接收站点70万个, 200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调研显示,广大西部地区仅有5%的卫星站点连接互联网;70万个站点中70%站点对卫星双向有强烈需求。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3.84亿人,网络普及率仅为28.9%,未普及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接入限制。已接入的网民中有10%近3800万为低带宽接入,3800万*5%=190万用户(按照Viasat-1应用模式),按照下行1.5M,上行256K计算,约需要双向卫星带宽100-200G。相当于2颗Viasat-1卫星。
“公益教育卫星”
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第一,定位。双向宽带卫星容量大、接入方便,是国家地面DSL网络补充,可重点服务中西部和边远地区互联网接入。兼容现有四大远程教育工程,同时服务互联网业务。结合教育需求,大力开展非对称教育业务 :流媒体视频、多媒体下载学习业务, 语音和对等互联网业务。可与国家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平台和CERNET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可服务于灾害应急、远程医疗等需要。
第二,卫星数量和覆盖需求。如果包括Ku 广播频段,建议分期分步发射3-4颗,覆盖全国,在保障2020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基础上,发挥长效。学习卫星必须覆盖全国,特别是边疆海域地区,鉴于我国国土广大,建议先期发射2颗,既协同覆盖,又有备份作用。先期发射的宽带卫星确保2020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由于卫星寿命一般在15年,为确保长效发挥作用,建议总体考虑,分步实施。在前2颗卫星寿命中期,立项后续发射第3、4颗宽带卫星,满足2020后我国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教育需求。
第三,不建议租用我国现有或即将发射的窄带直播卫星。直播星为窄带卫星,如中星9号和鑫诺4号,整星带宽在1G以下,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直播卫星采用点波束上行,无法开展全国性双向业务(只能试点和过渡)。同时,直播星是广播电视卫星,安全级别高,不宜与教育业务混用,否则管理成本高,教育业务受限,直播星带宽早有规划,绝大部分将应用于广播电视。
第四,不建议租用国外宽带卫星。租用国外宽带卫星先期投入小,启动快,但是后续每年租用费用高,总体综合效益低。国外宽带卫星设计以覆盖亚太地区为主,并非针对我国需求定制,尚不确定能否全面覆盖我国,对我国西部偏远地区覆盖效果不能保证。另外,国外宽带卫星Ka资源所有权不属于我国,存在安全隐患。目前Ku频段资源已几近枯竭,国际上已展开Ka频段资源抢夺,我国必须尽快发射卫星抢占Ka资源。发射自有宽带卫星先期投入大,启动较慢,但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后续费用低,总体综合效益高
第五,经费建议采取“三三制”。即国家财政投入三分之一、各省市区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三分之一、市场运营投入三分之一。其中市场运营可由卫星公司在核算运行成本后采用国家贷款方式筹集资金,后续运营逐步偿还。
第六,双向宽带学习卫星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建设。建议成立由教育部牵头的多部委联合的双向宽带学习卫星运行管理机构,国家分别建立公益性业务管理机构和营利性管理机构。教育部可总体负责卫星应用开展、内容规划、内容管理、内容审查和技术传输标准的制订,国家卫星业务管理机构代管卫星整体运营,其中卫星轨道监控委托卫星公司负责运维管理,建立卫星技术服务体系的构架。
第七,总体运营和发展机制建议采用“三三制”原则。鉴于学习卫星具有极高的综合效益,建议总体采取政府主导、国家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业务种类和带宽资源分配总体按“三三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公益和市场运营,实现卫星可持续良性发展鉴于学习卫星具有极高的综合效益。中央财政支付业务约占三分之一带宽,服务于国家统一购买的教育等,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地方政府财政支付业务约占三分之一带宽,服务于各省市区的农民工培训、职业教育等地方教育需求,由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转移分摊支付,特别是边远省份;市场化业务约占三分之一带宽,服务于广大企业和教育服务机构,由企业和教育服务机构支付费用。
第八,现有卫星单向站点可继续使用,不会造成设备浪费。双向宽带学习卫星可结合采用Ku和Ka频段,使用若干Ku转发器(3-5个)就可完全满足原有远程教育业务需要,与原有远程教育业务并播一直到顺利过渡。现有站点可兼容选择接收原有卫星内容或宽带卫星内容,完全可继续使用,不会造成设备浪费。现有单向站点根据需要可在国家统筹协调下进行双向改造,新建站点可直接接收宽带卫星,可直接建设双向站点。
第九,现有的卫星教育转发器带宽可供广播电视通讯使用,不会空置浪费。目前利用Ka频段开展双向业务是技术发展趋势,目前Ku频段资源已几近枯竭,国际上已展开Ka频段资源抢夺,我国必须尽快发射卫星抢占Ka资源,而Ka频段终端也是产业发展方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广电系统对现有窄带直播卫星带宽使用有相应规划,其后续带宽需求很大,现有教育应用部分将直接用于广电后续发展,比如说应用于高清和3D,不会空置浪费。目前卫星教育所用带宽很小,与广播电视使用带宽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影响小。
基于“双向宽带学习卫星”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我国经过十多年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所提高,但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一方面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双向宽带学习卫星可连接多种网络,包括卫星网、互联网、数字有线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3G、4G)等,多网融合实现广泛覆盖。另外,以卫星双向终端为接入点,支持多样化终端接入,包括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手持式设备,可以实现广泛接入。因此我们需要以双向宽带学习卫星为核心,构建一个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同时,建立国家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兼容各种资源标准的新媒体教育资源规范,整合我国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库,形成海量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国家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成为全民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门户。
2009年下半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了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决策,也为了向全世界所有希望学习中华文化的受众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就已经开始打造一个能实现全球华人共享的国家级教育新媒体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正是基于双向宽带学习卫星的一个国家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它是我国首个天地网相结合的、兼顾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更适合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的新媒体教育服务平台。
目前,在我国华南、华北等部分中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和高等教育信息化设施正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然而这对于实现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而言还远远不够。东西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致使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西部地区大量对知识渴求的人群却苦无一个可以满足现实条件来进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而中国教育电视台构建的学习超市平台,不仅拥有使接受网络教育的人群实现学习、生活、工作三不误的需求,同时具备全面、广泛的教育整合资源。视频化的课程能够集音频、视频、协同操作、应用共享、文字交流于一体,使接受教育的人群更容易吸收。
关键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088-02
1 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也促使传统的学习形式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作为一种理想的学习工具,多媒体网络化学习能高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各种不同阶层、不同学习类型的人群,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满足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时间、空间、信息有限,无法满足人们自主学习和追求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多媒体网络化学习形式就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资源是网络化学习的核心。和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相比较,多媒体学习资源有这个样几个优势:1)人机交互界面优越,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多媒体学习资源能有效地、多方位刺激学习者视听器官;3)网页超文本技术的特性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4)多种网络设计元素的使用,提高了学习资源欣赏价值。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庞杂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准确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是开发网络学习平台的关键。
2 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功能设计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多媒体学习课件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同时能提供学习者相互共享、上传、下载学习资源的功能,既可以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提供自主学习材料,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可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节约备课和教学资料、资源的收集整理时间,精心优化教学形式和流程,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功能设计:1)用户管理,普通用户可注册并修改资料,以教师身份注册并通过认证的用户,可以在平台创建学习课程并进行管理,管理员可管理整个网络学习平台;2)普通用户可以浏览或搜索学习平台提供的所有学习资源;3)注册用户登录学习平台后,可任选学习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下载资源到本地进行学习,平台记录用户在线学习时间和进程;4)注册用户可以上传个人创作的学习资源供他人共享使用;5)学习平台提供论坛实现意见反馈和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师在线指导学习。
3 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技术
网络学习平台建议使用新一代动态网站开发技术JSP,和当前备受网站开发者青睐的AJAX技术,综合运用Dreamweaver、flash、PS等网页开发软件以及HTML、CSS、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实现网页美化设计,基于SQL Server的进行数据库的开发。
4 网络学习平台的技术实现
4.1 学习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网络学习平台整体架构一般可以由五个模块组成:注册用户管理、管理员管理、课程建设和管理、搜索和上传下载、学习交流等模块。各模块主要实现功能:①注册用户管理:主要功能是对系统平台注册用户的有效管理,账号管理包括对管理员、教师、学员、班级等4大类别。②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员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系统所有的课程、共享资源及用户权限实施有效管理。同时对课程的建设和辅导老师和课程学员进行分配,根据需要创建平台公告。③课程建设和管理:整个网络学习平台的核心,主要实现网络课程的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④搜索和上传下载:网络学习平台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能实现注册用户搜索和上传、下载其所需的学习资源。⑤学习交流模块:实现系统注册用户间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程辅导等功能。
4.2 学习平台模块具体实现
1)学习平台首页。使用JSP技术设计网络学习平台所有可以在线学习课程列表,热门点击课程推荐,用户登录等信息,首页设计简洁明析,导航准确。为用户提供轻松愉快的用户体验。
2)登录模块。注册用户准确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平台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登录身份选择进入网站前台学生学习界面、教师课程建设界面、教学辅导界面或后台管理员模块。
3)用户管理。①新用户注册,申请者输入用户名、性别、密码、确认密码、出生日期、E-mail、密码提问、提问答案及个性签名等个人基本资料,提交成功后即成为平台注册用户。如果用户名存在重名,系统将提示申请者重新输入用户名。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账号进行管理,包括设置账号类别为管理员、教师、学员、班级等4大类,还可以通过EXCEL表格或CSV格式等方式进行批量导入账号。②修改密码,注册用户在正确输入旧密码的前提下,可修改密码并再次确认修改后的新密码。③修改资料,注册用户根据具体需要可随时改变个人注册资料。④重获密码,注册用户在忘记密码的情况下,正确输入用户名,并进入获取密码窗口,根据窗口中显示的密码提问,正确输入问题答案,可重新获取密码;如答案错误,系统将给出相应提示,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4)课程首页。以学生身份进入:①主页结构。左侧管理功能,包括我的课程、我的老师、我的小组、课堂作业、测试考试、成绩查阅,答疑等基本内容。中部是选择学习课程的内容列表,包括学习内容、课件、专题讨论、测验、作业、试卷等,右侧是最新资源列表,按照上传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每个大类最新的十个资源显示在首页,以吸引用户的注意。②站内公告。用户可查看最新的站内公告,了解最新的网站信息动态。③资源菜单。根据个人查询的不同需求,点击相应的菜单按钮,可进入相应资源的浏览下载页面。
5)课程管理。页面一般可以设计成左右两侧栏,左侧栏为功能设置和开关项,右侧栏则是已建课程列表。在课程管理中,既可以对已有的课程进行设置管理,也可以新添加用户所需的课程。课程应由管理员设定,并绑定教师团队。管理员还应当可以进行‘访问设置’、‘参与设置’、‘学习设置’等内容。
主要内容:①提供选课和助教申请,即选择学习这门课程的用户和申请成为这个课程助教的用户开关项,通过开关设置用户是否可以选择学习这门课程。②学习方式:即查看这个课程的内容时,是否显示所有的主题内容。③课程管理:选择某一门课程,点击‘课程管理’即可进入这个课程的学习管理界面。④课程编辑:选择课程,进入课程页面,可对课程进行编辑。包括增加:课程教学计划、教师计划、课程主题设置;知识点编辑,按教学计划添加标题、内容、分值、学习时间等信息;专题讨论,按教学计划添加讨论专题、说明、分值、成绩等信息;测验,按教学计划增加测验名称、测验说明、有效时间、分值、成绩等信息;作业,按教学计划添加作业名称、作业期限、作业要求、参考答案等信息;引用课件,可以添加学员学习用教学课件。试卷管理,可进行添加试卷、导入、试卷编辑等操作,包括分值、难度、试题说明等信息以及题目内容等。
在课程管理页面,还可以查看课程所有学员的学习进程和成绩,在学员成绩页面,显示该课程内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可以进行日统计、周统计、月统计、年统计,可切换显示每日、周、月、年内的访问情况图表。
6)上传下载模块。①上传资源。注册用户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本地资源路径,通过三级联动列表(实现资源分类)选择好资源的类别,输入标题及资源描述,可以上传自己搜集的课程相关学习资料并进行共享。②搜索资源。在搜索下载页面,用户可以输入资源名关键词、标题关键词,同时也可选择三级联动列表(实现资源分类),满足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的复合查询方式,搜索结果分页显示。根据搜索条件,系统应能返回满足条件的资源的名称、大小、标题、所属资源类别、上传者、上传时间、下载次数等综合信息,帮助用户分析是否下载此资源。③下载资源。在搜索下载页面,点击要下载的文件名可以直接下载。在具体资源信息展示页面,能提供了资源描述信息,及预览图片缩略图。④个人上传列表。可以记录用员已经上传了多少个资源,并能显示相应的资源信息。⑤个人下载库。可以记录会员已经下载了哪些资源,并显示相应的资源信息。
7)互动交流模块。提供一般论坛功能,实现注册用户间、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或话题间的专题讨论,并能实现课程老师对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业定向辅导。
8)后台管理模块。①资源管理。系统管理员可浏览搜索全站资源,并能按照一定的资源管理原则,更新或删除有误的资源的信息,能通过留言或公告通知上传者,确保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和正确性。②用户管理。管理员可查看全站所有注册会员的基本资料,如编号、用户名、性别等。并能按照一定的用户管理原则,如某会员在本站进行了不合法操作,管理员有权删除其所有信息。③公告。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需要统公告。④查看留言。管理员可以查看用户给系统管理员的留言,并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回复。
4.3 学习平台实现方式
本平台建议使用目前最主流的“浏览器/服务器”三层模式实现:第一层是用户浏览器(Browser)。在浏览器(兼容各种内核)中输入学习平台服务器的域名或IP地址,即可以进入网络学习平台。第二层是为网络学习平台提供WWW支撑的服务器,服务器端建议运行Windows Server2008或Windows Server2012操作系统,Web服务软件建议使用Apache Tomcat。整个网络学习平台采用JSP技术开发,当用户请求服务时,Web服务器将请求交给应用程序,通过JDBC接口来完成访问数据库的操作。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该服务器建议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或MySQL软件。
5 总结
网络学习平台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中高职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网络学习平台在培养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和学,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网络化教学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化教学进入校园,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替代,而是与传统教学在相互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有效可行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谊.JSP网络程序设计与案例开发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 拉尔森.面向服务的AJAX架构模式与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李宁.Java Web编程实战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北省未来的农业发展和繁荣。作为高校课程必修之一,英语是农科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外语,但是,相当多农科学生存在着英语基础偏弱、对英语缺乏兴趣、听力口语水平较低等问题。笔者在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之后,试图找出河北省农科学生进行MOOC学习的学习特点,并提出相对应的英语学习的建议,以期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MOOC 农科学生 英语网络学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网络课程历经远程教育、公开课、精品课之后出现的一种高级形态。MOOC以其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学习行为管理等特点吸引了数以千计学生纷纷加入MOOC学习中来。但是,MOOC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工具,这种网络课程普遍性里隐含着特殊性。笔者认为MOOC的特殊性与所授学科性质、学习者特点密切相关。因此,针对河北省农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特点、对MOOC的认知及学习情况,以及如何适应MOOC的先进性,笔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MOOC英语学习的建议,以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适应日益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农业。
1研究内容
该文以MOOC为载体,调查农科学生对于英语网络学习的学习习惯、特点和现状以及对MOOC的认知和学习情况,并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农科学生网络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并对学生英语学习提出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然后对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是河北农业大学2014级部分学生。研究工具是SPSS软件,发放问卷 200份,实收186问卷份,回收率93%。
3 问卷结果分析
该项问卷调查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农科学生对于英语网络学习的学习习惯、特点和现状。第二部分为对MOOC的认知及学习情况。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农科学生已经具备网络英语学习的条件,如有便捷的上网工具,和较充足的课下上网时间,但是,还主要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对于网络学习,虽有涉及,但没有形成常态。相当多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性认识和应用较少,只停留在自学自练的阶段。少数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在提问、交流、信息更新、作业提交和同步测试等方面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63%的学生表示个人的网络英语学习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上就是完成老师布置得任务。
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及相应软件的开发,它已成为农科学生课下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占83.87%,其次是笔记本和台式电脑。90.65%的学生日均上网达到2小时以上,这为网络英语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
图1 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科学生在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和社交,均超过60%,而进行网络平台学习的人数仅占22.95%,搜集学习资料的占32.79%。这说明学生进行网络英语学习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课下时间,有效引导和监督学生的网络英语学习。
数据表明,农科学生认为网络英语学习的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中,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占70.97%,网络沟通能力占19.35%,计算机操作能力仅占4.84%,其他如英语能力等占4.84%。这说明随着计算机的全民普及和网络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农科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提高,不再是制约网络学习的瓶颈之一,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决定学生能否有效进行网络英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的调查针对农科学生对MOOC的认知及学习情况。从整体上看,46.77%学生听说过MOOC,并曾经接触和不连续的学习过一些课程。其中,70.97%的学生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得知和了解MOOC的。而约一半的学生对MOOC还没有了解,这说明在河北省的农业院校中适当的推广和普及MOOC,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需求,还需要一段时间。在通过此次问卷了解MOOC后,96.77%学生表示对这种新型授课方式感兴趣,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进行MOOC学习。
调查显示,59.68%的农科学生选择MOOC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54.84%学生认为MOOC上的丰富资源,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有41.94%学生对于MOOC中非专业课程也表现出一定兴趣,为的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可见,MOOC平台可以给各类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满足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高校基础课英语大班授课不能有效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
从图2数据上看,资源相对齐全丰富是MOOC最吸引农科学生的地方, 其次,学习进程可以由自己自己控制,学习时间灵活自由也是学生乐于接受MOOC的重要原因。另外,课程学习方便,可以群组讨有论交流也是学生考虑的因素。 虽然MOOC的优点明显,但调查中72.58%的农科学生认为它在大学教育中,应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只有27.42%的学生认可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可见,大多数农科学生对于MOOC的态度是肯定且谨慎的。
4 MOOC 英语学习方法的建议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农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对于形式新颖的MOOC也是跃跃欲试。面对五花八门的MOOC课程,农科学生怎样有效的进行MOOC英语学习,以下有几点建议:第一,根据自己英语基础和经济实力选择相应的英语课程进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在选择课程方面有困难,可以向英语任课教师寻求建议。第二,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律和交流,跟上课程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及时提交作业。此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沟通渠道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MOOC英语学习是要学会自主学习。MOOC考验的是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倡导“终身学习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应该改变被动学习的思维和习惯,主动出击,积极在MOOC环境下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促进英语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管淑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教学研究,2005.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二、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
[摘要]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bim平台自 年 月起与项目公司进行联合办公截止到目前已有四个月,该bim平台进入时主打为高标准系统化管理,整合施工各个阶段,高效率推进施工全员参与智能化施工为主题,科学有效集成各类模块,对施工进行全方位有效管理为口号实施平台建设,但就目前平台的建立及部分模块使用情况来看,程序的操作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平台模块功能的局限性,加之需要的增加各类功能研发太慢或无法进行研发,导致该平台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块相互关联性太多,程序复杂。目前实施的各类模块综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对某部位数据的输入需要从多个模块进行关联输入,例如在安全管理中,对施工工序、质量管理进行绑定,多模块的联动运行后,才能进行实施,造成施工单位需要多个操作人员大量的操作才能对管理系统进行录入,增加了额外的工程量。
二、模型构造简单,各类结构层、结构物尺寸标注不清,且不能形象直观的显示当前施工的进度。在模型的使用中,系统采取报批、资料整合、监理确认等繁琐程序进行操作,且无法简单直观的显示目前的施工进度信息;此外模型应做到随意括选一段落能够详细显示其结构(各类钢筋位置、段落长宽度、当前桩号等详细数据)及工程量功能没有显示,无法做到一个模型该具有的实际功能。
三、系统主页没有体现主要的数据累计,例如目前各标段可以统计的土方完成占比情况、软基处理(碎石、水泥原槽拌合、砖渣)、鱼塘处理碎石、水泥原槽拌合、砖渣)完成占比情况、水泥土路床完成情况、底基层、基层完成占比情况等均没有体现;没有当前施工进度、当前完成产值、当日完成段落、当日完成产值等信息,此外清单量至今未输入后台,造成整个平台没有图纸清单量体现。
四、施工资料内容(在质量管理模块)缺少日期及评语签字功能,无法实现资料的网签,资料的录入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繁琐,中间交工证书签认时无法看到其他资料信息,导致质量模块无法正常使用。
五、计量模块内容不能满足现阶段要求,无网络计量系统,无变更资料签认系统,不能进行计量网络签字和审批流程。
六、工程划分后,分项工程划分无法增加子分项划分,例如目前分项工程划分到软基处理,无法再继续划分到子分项工程(6%水泥处理、碎石处理、砖渣处理等),导致该部分数据无法上传到平台上,只能显示软基处理总量。
意见及建议
一、各类管理模块尽量减少关联,可以单独使用,根据目前施工情况,手动将内容进行录入,增加一些简单的子目如安全、扬尘治理日常检查及整改、每日信息填报,安全措施、扬尘治理措施投入等,每日日报只需报当日施工段落即可在平台自动实现累加功能,另外限时要求施工单位将已施工的日常数据进行上传完善。
二、模型内容进行完善,完善每根桩、每个盖梁、每片梁板的工程量及配筋图,增加粉喷桩信息,增加在模型可以使用鼠标框选随意长度模型就能得到详细的工程量、长度、宽度等常规信息。
三、系统主页增加形象进度图,能够直观表现当前作业面的施工情况,能够直观表现当天作业区域,完成产值、完成工程量等信息。
四、质量模块中资料系统已确认无法进行批语和日期的网签,该模块无法进行使用,建议将该模块资料改为pdf文件上传模式,将所有施工资料上传作为电子版备份。
五、完善电子版计量模块内容,可实施进行计量网签及变更手续的操作,如不能实现,建议改为pdf文件进行资料的上传。
关键词:管理类本科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
1引言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网络教育平台是影响其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社交教育平台有腾讯课堂、网易开放课、blog、论坛和百度搜索引擎等。社交式教育平台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化,信息交流自由和广泛,是集体智慧的分享和共生。另外,网络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更多实现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2014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用户达83.4%,首次超过PC使用率。平板电脑2014年底使用率已达34.8%,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51.0%[2]。现今我国高校校园网普遍建立,大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不仅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变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快速的生存环境[3]。有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投资额已经突破4.7亿元。显然,自主学习与网络环境的结合俨然成为不可抵挡的现代学习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环境非常熟悉,因此探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现状,可以为高校改进、完善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视角。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访谈法探讨了桂林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学习现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考虑到时间地域以及问卷的回收问题,问卷调查法分为实地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形式。网络问卷通过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调查网站“问卷星”发放,设有填写条件设置,保证问卷回收的有效性;实地问卷的填写则采取随机的方式,填完立刻回收。本次主要针对桂林市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内容是: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②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③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优点与弊端。④影响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果的因素。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1份。
2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
2.1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
首先调查的是学生平时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中用于自主学习的比重和所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活动(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49.82%的学生有涉及网络自主学习,36.53%的学生是很少且几乎不涉及网络自主学习。表1数据显示,73.43%的学生查找或下载学习资料,60.89%的学生浏览课件,58.67%的学生使用应用学习软件等。
2.2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
从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了解以及利用情况、教师是否对学生有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进行调查(见表2)。表2的数据显示,有80.44%的学生使用手机学习软件,66.05%的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等。调查数据统计得出,个别老师建议网络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比例占64.58%,很多老师建议的比例只占22.51%。
2.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优势与弊端
虽然互联网的带动给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带来许多优势,但同样有其弊端之处,我们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见表3)。调查数据显示,77.49%的学生认为能够独立的学习和能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以及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67.53%的学生认为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等。表3的数据显示,64.58%的学生认为受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人QQ、手机接听干扰,63.84%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繁杂、网站良莠不齐、易受干扰等。
2.4影响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果的因素
该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学生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选择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专注度去调查(见表4)。从表4的数据显示,67.16%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料太多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57.56%的学生认为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自律性不强等。调查数据显示,有28.04%的学生选择继续深入查找网上的资料,22.14%的学生选择自己思考等。
3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来看,四个年级的学生情况各有不同。大学四个学年的课程量和学习量不一样,大一大二的学生更侧重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巩固课程知识,大三学生是全面学习专业课程阶段,大四的学生是找工作和实习的阶段,对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较少。在涉及网络自主学习的活动方面,除了与教师和同学利用QQ等进行学习是交流学习之外,其余均是单独学习,反映出学生缺乏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意识。从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虽有所了解,但对其利用方面则有所欠缺。一是学生不够了解各种网络学习资源;二是大多数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手机,首选的多是手机学习软件和搜索引擎。从教师的指导情况上看,只有22.51%的老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老师还未意识到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多是建议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二是其对于网络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认识有限。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弊端方面,学生认为最干扰的两项是自己和周围的人QQ和手机接听干扰以及网络学习资源繁杂、学习网站良莠不齐。一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有许多诱惑,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制力;二是学生不懂选择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不懂选择网络学习资料、有较多网络学习外的诱惑和缺少老师的辅导和答疑等。一是学生没有结合所学的知识去选择网络学习资源;二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存在许多诱惑,并缺少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三是教师对于网络学习答疑缺乏意识,仍停留在传统学习那种答疑模式。
4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果,对学生、老师、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教育体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4.1优化网络环境建设,加强网络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一个便捷、安全、方便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体系是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是需要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选择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推广和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教育部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建设精品课程和升级图书馆硬软件,高校则向老师和学生积极推广图书馆以及这些软件和平台。二是网站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在内容呈现上从难到易的过程,并且重视知识的迁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知识拓展和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
4.2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中用于学习的比例很少,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及容易受到学习外的网络诱惑。首先,学校制度方面可以晚上提早关灯、在上课时段上课地点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等。其次,在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学校可以不定时地组织自主学习考试,以便检验学生前一阶段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在评奖学金时把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个加分项;学校应该注重心理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学习动机。
4.3培养分享意识
针对分析结果中提到学生喜欢单独学习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虽然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但是同样离不开和别人分享、交流学习信息,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交互式学习。分享意识的培养须靠激励措施,如可建立专门讨论的网上交流平台,按专业分并将老师纳入平台,问答体系相呼应,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记录,分享时间和知识必须达到最低时数。
4.4强化教师在网络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的指导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对学生进行关于网络自主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强化教师在网络指导方面的作用,可以把网络指导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并且在教师评职称时把对学生的网络指导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同时,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解答,因为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学习下固定教室固定时间段的答疑模式,这方面可以通过规定教师的网络辅导时间、统计教师在校辅导时间与回答辅导的记录量等来考核与引导。
4.5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效果与教育体制息息相关,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一是以全面实施素质以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二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普通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4]。
参考文献:
一、开展自学质疑,明确课程教学要点
学起于思,思始于疑。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课程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多体现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关怀,让学生能够有足够思考认知的空间和时间。
运用自学质疑模块,应围绕学生学习实情和课程目标任务,设计富有层次性的学习思考引导题目,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深入感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合理安排思考引导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用做笔记的形式划出自己的理解疑难之处;结合课程教学要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些知识要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鼓励学生就各自的疑难问题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激活学生学习认知思维。
该模块的运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A Unit 1 “This is me!”的Reading“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来找出自己的学习疑难之处。同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思考题目,例如:Why does the author like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and your school? 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自主质疑思考的过程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感知。
二、借助互动探究,提高语言表达技能
课堂应该是学生议论纷纷和笑声不断的天堂。按照语言表达的交际性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来深化认知感悟,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互动探究模块,应在任务型教学原则指引下,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中大胆表达交流。教师一方面应该创设自由活泼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责任要求;另一方面,应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建议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或者小组交流的形式相互表达。学生通过彼此的合作交流,更能提高探究的激情。互动探究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互动探究,让学生在表达中发现问题,提高探究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以《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2 “My day”的Reading “School life”为例,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s the character of school life?”及“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e article?”这两个题目,通过同桌讨论和小组交流的形式来相互表达,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生在彼此互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感知,还能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三、通过迁移反思,指导学习策略运用
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总结反思形成一定的语言学习策略,最大限度消除母语负迁移影响,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掌握思维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总结反思和拓展迁移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演绎,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运用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迁移反思中丰富学习思维,满足他们多元化发展需要。
教师在该模块运用中,应该围绕“策略性”和“生成性”,建议学生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探寻更为灵活的学习策略,要求学生围绕资源优化、表达交际、调控运用等来归纳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应多运用留白,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课程文本学习要求,多思,多看,多听,多读,多讲,多总结,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有效性。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语文师资、翻译力量不断加强,社会市面宣传标语、广告牌匾等蒙汉文字并用率、规范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进步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规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规。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网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规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规。
(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并落实翻译人员工资补贴,调动翻译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平台等媒介的作用,为少数民族牧民群众提供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营造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氛围,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主动性。二是建议扶持少数民族语标准音培训基地项目建设,依托该项目组织教研、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民族学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及教研员的培训,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三是推动窗口单位调剂蒙汉兼通人员到窗口开展“双语”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修身;文明修身建设
1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明修身建议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大学生装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明修身建议,学生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具有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也必将开启幸福的人生。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形成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大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建议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文明水平,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自身修养,同时也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具体方法
2.1思想认知
首先让要让大学生对文明修身有正确的理解。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明修身的思想认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微信等媒介在学生中适用范围不断拓展,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加强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思想认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修身建议的重要性。思想认知是开启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的第一步,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文明修身不是考试中的分数却决定了人生未来的发展,让他们知道文明修身的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总,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分展现为人文明修身的实力,使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产生主观努力的内在动画里。除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认知之外,还可以采取以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班会、社团活动、海报宣传、主题广播等具体手段,来营造文明修身、品德建设的重要环境。
2.2具体方法引导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明修身以后,要有具体的引导方法和侧重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具体的措施,使例身边的同学共同监督、共同提高。在实践中大学生对于文明修身建议在引导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向并不断拓展:
(1)基本素养建议
所谓基本素养成即行、走、卧、言、行、立、动等生活中的基本环节的文明习惯,通过这些文明习惯的强化养成,使他们对文明修身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教育。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社会正能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摆脱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浮躁的思潮向大学生涌来,他们以各种鲜活的手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而文明修身建议就是要和这些不良思潮做斗争,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方式到情感认知都能本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决心进行学习。
(2)社会能力建设
所谓的社会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当中工作、生活应当具体的良好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意识等。要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对于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与其分享、承担生活喜乐的伙伴,造成了他们性格成长当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认。这些年,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同班同学或者是同寝室同学在相处中出现磨擦、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学生不会交往、沟通,不懂得包容、理解,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使他们成长为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们、帮助他人的正能量人群。(3)责任意识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意识,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手段也可以是学生及时了解到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就以及在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他们对于子女教育抚养的责任、对家庭关心爱护的责任、对长辈孝敬赡养的责任,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社会的发展还存有一份责任,祖国未来的建议将是由他们完成,他们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建设。
(3)展示回馈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给出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这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校也可以组织文明修身建设活动成果展,让学生感受到文明修身活动无处不在,以文明修身为荣,将文明修身长期坚持、落到实处。
3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总结
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的形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参考文献
[1]论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李繁南昌高专学报2007-06
[2]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构建与实施赵振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王岩成功(教育)2013-04-
[4]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吕会庆;张巍世纪桥2012-03
[5]浅议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邵宝健;焦昆;杨小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开放;效果评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建设了丰富的远程教学资源。为探索和实践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成立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2013年,研发中组织各成员高校建设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成员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陆续组织远程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截至2018年3月底,成员高校的远程学生共计348,898人次选课学习,选课884,406门,学习完成735,842门课程,总计704,208学分。学生是远程教学的中心,是课程平台、课程资源的用户和受益者。旨在通过搜集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网络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发现课程资源共享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推动高校联盟课程共享开放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调查研究框架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如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学习主要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教学系统;学习需要必要的支持服务等等。因此,对网络教学的评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王凤琦等人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建立了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五大方面的评价。武丽志等在调查学生对高校间课程互选互认的网络教学评价中采用了平台访问、资源建设、过程实施、学习评价四个维度。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对网络教学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和相关网络教学评价维度以及该项目的具体情况,选取了网络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即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作为学生评价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的四个维度。相应的各个维度评价指标也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体验。
三、调查工具设计与调查实施
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选工作已实施5年多,大量的学生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了解学生对远程教学中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学习评价、支持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学习层次、学习时长、学习动机学生群体间对各维度认可度的差异。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原因分析,为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等的完善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以推动远程教育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互选互认项目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调查远程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认可度。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该项目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确定了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四个维度和各个维度相对应的指标,共计17个问题,经过征询专家意见后,将问卷内容调整为11个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各指标答案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学习层次、学习情况、所在院校等基本信息调查,以及学生对平台、课程的综合意见或建议调查。研究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内部信度,问卷总体的α系数是0.919,高于0.9,信度指标理想。四个维度上的克伦巴赫α系数依次为0.723、0.859、0.774、0.630都在0.6以上,数据表明问卷各维度信度都较好,内部一致性好。内容效度指问卷设计的内容与研究主题是否吻合的程度,即问卷内容的适当性。在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置均有理论作为依据,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性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别为0.886、0.924、0.826、0.867,问卷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二)调查方式
本研究的对象为9所远程教育高校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的学生。本研究采用网络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链接公布在小学分素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供学生填写。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3月。收回问卷1457份,剔除作答一致性问卷以及无效问卷共计254份,有效问卷数1203份。研究采用SPSS19.0.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
四、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一)学生认可度总体分析
根据里克特量表的赋值方法,依次对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赋以1、2、3、4、5分,最终得出每个表征指标的均值,以及四个维度的均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通识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92,其次是“讲师表达能力较强、讲授生动”的认可度,均值3.90,对平台“网页浏览、视频播放顺畅”的认可度最低,均值为3.62,其次是“平台系统选课导航清晰,步骤明了”的认可度,3.64。进一步汇总可知,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综合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87,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次之均值为3.75,课程平台较低,均值为3.66。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认可度的总体特征,以每个学生在总体认可度的均值为分析变量,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K-MeansCluster)。结果表明,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认可度较高组,共有411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4%;第二类为认可度中等组,共有778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5%;第三类为认可度较低组,共有14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
(二)学生认可度差异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的学生人口、学习情况等信息,对不同性别、学习层次、年龄阶段、学习时长、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指标认可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1.性别差异
接受调查的男、女学生在四个维度认可度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对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认可度是一致的。
2.学习层次差异
结果显示,专科和专升本学生在“学习评价”维度的“课程测试难度适中”指标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2.500P=0.05),专升本学生的认可度偏高于专科学生。由于课程是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学生选学的同一门课程其内容和测试题目是相同的,但是专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的本身认知基础总体上有差异,导致他们对课程测试题目的难度认可度不同。
3.年龄阶段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2.540,p=0.045,p0.05)、课程资源(F(3,1199)=4.647,p=0.003,p0.05)、学习支持(F(3,1199)=2.936,p=0.032,p0.05)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不同维度的认可度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19-29岁阶段与30-39岁、40-49岁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在课程平台(p=0.010,p=0.035)、课程资源(p=0.010,p=0.002)、学习支持(p=0.010p=.029)方面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19-2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最低,30-39岁年龄阶段的认可度稍高,随着年龄阶段增大,认可度逐步增高。19-29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最接近“数字原生代”的“数字移民”,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是最多的,在线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支持的要求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求较高。他们对利用计算机、Pad以及智能手机上网等操作比较熟练,当遇到网页图文速度显示缓慢,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会对网站的质量产生怀疑。对于平台导航不清或操作繁琐的网站,他们继续下去的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毫不犹豫关掉网页。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希望立刻能够得到帮助,迫切性更强烈,希望能在远程学习中能享受到快速、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
4.学习时长差异
结果显示,每周学习时长的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7.776,p=0.000,p0.05)、课程资源(F(3,1199)=5.844,p=0.001,p0.05)、学习支持学习评价(F(3,1199)=6.231,p=0.000,p0.05)、学习支持(F(3,1199)=10.850,p=0.000,p0.05)四个维度各指标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学习时长越短的学生认可度越低,随着每周学习时长时间增加,学生对各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随着登录平台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逐渐对平台的界面、操作熟悉以及对页面访问速度、视频的流程度等的适应,使得学生对课程平台、课程资源、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持的各个指标的认可度逐步提升,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5.学习动机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程平台(F(3,1199)=9.445,p=0.000,p0.05)、课程资源(F(3,1199)=9.006,p=0.000,p0.05)、学习评价(F(3,1199)=4.134,p=0.006,p0.05)、学习支持(F(3,1199)=13.749,p=0.000,p0.05)四个维度的认可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各指标的认可度均偏高于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有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学习兴趣较低,将导致学习的信心、耐心等降低,进而对课程平台、导航、资源、测试等的认可度降低。因此,内部学习动机学生与外部学习动机学生在四个维度的认可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容易理解。
关键词:“四位一体”;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
一、改革背景
作为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我校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是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开发。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数据库概念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面向的对象等因素,课程组的教师一致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1.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多年来本门课程一直选用Access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平台介绍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课程所授内容相对滞后,需要及时更新。
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因课程学时(48学时)有限,为了保证对教学内容能够更详尽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40学时)、上机实验练习为辅(8学时)的教学方法。内容讲解时,从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等理论内容讲起,然后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数据库的设计,最后是创建和使用数据库、表、查询等具体操作的介绍。学生反映理论知识部分太枯燥、太过抽象,很难理解。另外,上机实验学时有限,只能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无法让学生全面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实验操作学时需要适当增加。
3.考试方式需要改变。本门课程所采用的考试方式是传统的笔答试卷形式,很难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掌握的知识开发系统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尽管大部分学生在笔试考试时都能达到考核要求,但真正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加强。
4.学识变少。由于各专业学院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从2011级学生开始,本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数由原有的48学时调整为32学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学习和工作实际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2011年9月,我院组织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成立教学团队,探讨和分析目前授课形式的利弊,决定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改革方法
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上述提出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别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课程安排等进行改革。改革初期,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托广州大学开发的“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教材资源制订了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本课程的教学案例与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教学内容的修改。鉴于课程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仍然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平台,但将其版本升级为Access2007。同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三级范式和设计方法等内容,在课程伊始就灌输给学生,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而且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进行了调整。从实际操作讲起,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创建窗体等。在进行操作的同时,讲解设计的思想和原理。例如:建立数据库后,需要创建表对象来保存数据,表中包含多个字段,那怎么样确定每个表中要有哪些字段呢?这么多张表存储了不同的信息,表示了不同的实体,实体和实体之间又是有关系的,在数据库中就是通过表之间的联系来体现这种关系,那么在Access中又是如何建立表的关联呢?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中,提高学生了解相应理论的兴趣。
2.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在有限的32学时内,将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以学生易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案例驱动法是目前比较流行且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课程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线,给出具体设计要求,并在完成系统功能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将32学时分为16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实验的内容也以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所有操作后,真正完成一个实际系统的设计,能够学有所用。
3.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采用闭卷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核外,操作题所占分数比例达到课程总分的40%。另外,在学生的综合成绩计算时,平时实验操作部分分数占课程总分的比例也调整到了20%,促使学生重视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资源的改进。课程学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做了调整之后,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是: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内容,必须要给学生配备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使他们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为此,我们依托广州大学开发的四位一体教学资源,充实和完善了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如图1所示。
■
图1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三、改革效果和效率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改革后的首轮教学在我校商学院2011级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实施,课程的授课对象共计358名学生。课程内容讲授以案例驱动的方式进行,每一种操作方法均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进行讲解。实际操作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贯穿在完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讲解。学生不再抽象地去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规范,而是在系统设计中逐步深化,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实现?教师根据具体案例讲解之所以如此设计的原因,以及设计完成后如何在Access2007中实现。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和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觉是:理论问题的分析可以有的放矢,不再空谈三层模式、关系等概念。尽管学时有限,但通过具体操作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容易讲解、学生易于理解,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了解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感受,我们也在学期结束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选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共358人,回收有效问卷276份。现从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真实感受以及教改的实际效果等角度出发,对问卷中的问题截取如下:
■
图2 学生对课程安排的建议
■
图3 学生对课程授课方式的感受
■
图4 了解立体化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图5 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
■
图6 学生对考试方式的感受和建议
■
图7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比较认可该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和授课方式。本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关键操作是大大提高了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课程实验学时所占比例能够更高。另外,接近七成的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授课方式给予了肯定。具体数据参见图2和图3。
2.学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的提供持肯定态度。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书籍所配备的光盘,并希望在教学平台上,教师能够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且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案例。具体数据参见图4和图5。
3.学生对本门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给予了肯定。上机考试是实操性课程教学改革中考核方式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具体数据参见图6。
4.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初步体现。接近96%的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但确实也存在很多学生操作不熟的情况。如果本门课程能够再适当增加学时,或者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未来展望
通过一轮的实际教学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也获得了课程进一步改革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在图8至图11所展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考虑下一步对课程讲授形式做何种改进比较受学生欢迎,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进一步改革,我们可以考虑进行的改变如下:
第一,课程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兴趣在课程上课之初设定所要开发的系统,学期结束时提交小组作品,使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依据参见图8和图9。
■
图8 了解学生讲课形式的意见和建议
■
图9 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建议
第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每一部分操作在教师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立即动手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助于理解问题。具体依据参见图10。
■
图10 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建议
第三,编写更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对教材选用的建议为我们编写教材提供了更好的编写依据,指出了教材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依据参见图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