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补习课

高中语文补习课

时间:2023-08-21 17:2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补习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补习课

第1篇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师 中学生 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首先,落实与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标准要求。第一,把握好选修课教学原则。如:语文选修课教学基础性和时代性原则;选择性和个性化原则;语文选修课教学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和人文性原则。第二,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要求,规范其开设和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需要遵守课程目标要求,不能草率随意、不能单纯从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决定教学内容、不能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课等;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语文选修课需要个性与特色。第三,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需要衔接,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在开设时间、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衔接。第四,重视语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确定好开设思路。比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语文选修课;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科知识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根据自主、讲座等方式讲授选修课。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45-02

一、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现状及原因

受多元化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一门效能度很低的学科。高考改革虽然加大了语文分值,突出了其母语学科的地位,但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对农村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其语文学习仍然存在很大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业负担过重

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至少要学八九门学科的知识,学习时间很长,很多学生早上六点之前就起床,晚上十点以后才休息。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差,特别对中下游的学生而言,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缺乏学习的信心,常常处在浑浑噩噩之中。长期下去,学习就成为他们的负担,对于效能度很低的语文课更是不感兴趣。

2.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对于语文学习,有些学生包括家长都不是很重视,感觉无从下手,补习又没有效果,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不积极努力。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听得懂,记不得”的状态,总是感觉书本知识和考试内容关系不大,即使认真学习了书本知识,到考试时还是无法准确回答题目,学生自己也很郁闷,感觉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力来。

语文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我们又不能要求学生重新回到小学再学一遍。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一线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些许经验,发现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好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其成绩。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重要阶段,备好课是课堂高效率的前提。备课不是照搬照抄参考资料,它是研究教材的过程。对于高考必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要结合课本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多准备相关的链接,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所考的内容就是书本知识的演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作品,能够融会贯通这些经典作品是考好试的前提。

比如在教学王实甫的元曲《长亭送别》时,在“滚绣球”中有一句“碧云天,黄花地”,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高一下学期学习过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也用到了这一句。王实甫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李清照也搬用了前人的诗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有一本小说的名字就是《碧云天》,将三者串联在一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扩大了,学习不再是记忆一个单调枯燥的知识点,而是意识到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诗情画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自己也完全可以模仿前人的作品,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便学会了作文的技巧。语文不是“云中月,雾中花”,不能贴近生活的语文,在学生的心中是扎不下根的。

(二)提高教师实际操作的能力,注重课堂细节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许不同,但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和风细雨、井井有条、讲解透彻的教师。学生喜欢与否,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呢?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课堂细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放慢语速,特别是要重点强调的地方,应该加大声音,或者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这是考试的重点,是某次高考考过的知识点,这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其记忆的强化。

第二,对于经常考查的重点要多次重复。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对所学的知识点会常常遗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的、零碎的知识点多次强调、重复是有必要的。

第三,不要对学生发脾气,无论哪时、哪刻、哪位学生有多么令人生气,无论他是在你的课堂上看课外书,还是打瞌睡、发呆、做其他小动作,我们都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发火、大声训斥对高中学生来说作用不大。他们从小到大听的大道理太多了,如果现在还是用一通大道理来教训他们,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起不到教育效果。笔者一般是“点到为止”,或是用眼睛示意,或是提醒全班同学调整好坐姿(其中自然就包括了“那位”),或是突然加大声音,总之尽量避免学生尴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第四,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课前要备好课(最好是能够将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熟记于心),不能在课上出现卡壳的现象,老是时不时地看教案。一位好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游刃有余,目光要能接触每个学生,要不停地环视四周,确保大部分学生不开小差。

(三)分层次渐进完成练习,一步步夯实基础

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过程,所以,每天必须安排好学生的作业。作业不能局限于书面试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复习当天或本周的知识点。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点,而且旧知识点遗忘得也比较少,他们的复习就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需要整理的内容也就少。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对于那些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学生,笔者不要求他们每天必须完成大量的作业,只要求他们尽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但是要做到准备无误,不能和其他知识点混淆。比如某个字的读音包括声调、前后鼻音和其他读音等,学生即使不能掌握每个字,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用排除法做题,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时间长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语文基础得以夯实。

语文是一门复杂特殊的学科,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马永峰.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第3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第4篇

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帮带

——名师帮带标兵申报材料

一、勤勤恳恳工作

前苏联教育学家普林斯基曾经这样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民主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究,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语文学科教学逐步走向生活化、情境化,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每次学生评议都名列前茅,更有两次在任高三毕业班课时,以满分的学生评议名列全校第一。连续六年任高三补习班语文课,所任学科每年的高考成绩都位居同年级第一。

在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不断强化教科研意识,努力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我先后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中国汉语文母语教学环境的人文透视与改善对策研究”、“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并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员”;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并有两篇被评为“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扎扎实实帮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完善自我人格与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我更注重发挥自身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供献自己的力量。20__年以来,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负责帮带、指导栗超中、申玉清两名青年教师,这两名老师在本学年都担任高三课,其中,申玉清老师是第一年上高三。为了使她能更好地胜任高三课程,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教学、教研、课堂授课环节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她,特别是为她讲解了进入复习阶段后指导学生学习的要点,使她虽是第一次上高三,却能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

我为了使两名青年教师真正有一个大的提高,首先是和他们进行教学互动。在他们没课时,我让他们听我的课,在我没课时,我就去主动听他们的课,通过互相听、评课,让他们对比检查我和他们上课时的不同侧重点,互相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其次,以自己对教学的精益态度和对教育的敬业精神感染、影响他们,促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有一次上课,我为了给学生讲清一个词——“履新”的准确含义,查遍了几部大字典和古汉语字典,还上网查了几家网站的不同说法,最后经综合比较才得出较为准确的解释。他们一开始认为我这样做不值得,说为了一个词耽搁这么长时间,如果都要这样做,哪里有这么大的精力。我就向他们解释:语文不光是天生浪漫,如果把握不住一个一个的词,还怎么向学生讲授她内有的魅力?如果不注重细节,语文就失去了她博大精深的基础。经过我耐心的解释,他们终于理解了要备好一节语文课是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道理。通过类似的小事,我以自己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正确理解和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严细精神感染和带动他们达到对语文学科的深刻理解,从而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语文枯燥而双美妙的境界。第三,共同探讨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强、闯劲足,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缘于此,我通过和他们共同研讨教学课题的方式,发挥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培养他们教研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教研上有所进步。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多条教学心得,并写成论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其中栗超中老师还担任了省级课题的研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今年的高考中,栗超中老师所任班级的语文课荣获普通班第一名,所带班级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申玉清老师所任班级的语文课荣获普通班第三名。

除了具体帮带这两名青年教师外,我还在校内多次作观摩课、示范课,给全校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20__年11月,市教科所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交流活动,目的在于推广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与邯郸一中、汉光中学的教师在我校分别作课,讲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新的教学理念,颇受市教科所领导的好评;20__年10月,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下,配合县首届名师帮带活动实施方案,我为全县高中语文教师作了关于作文教学的示范课,由于采用了最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节示范课不仅获得了一等奖,更搏得了全体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这节首届名师示范带动课之后,我又就如何做好高考备考工作做了专题讲座,为全县高中语文教师讲解了高考备考工作的要点及具体操作办法;20__年12月,结合“邯郸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我为全校语文教师做了《“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反思》讲座,帮助我校语文教师明确现代教学理念,把准当代教育脉搏,重塑自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很具价值,后又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科研的发展;20__年4月,在我校进行的名师帮带活动中,我作了“名师示范展示课”,以教学理念新、站位高、挖掘深,受到青年教师的高度称赞。业

务上要提升,师德上更要注重,由于我的师德事迹较为典型,20__年9月底,在县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进行了四场师德事迹报告会,为提升全县教师的师德素养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职业就是一个人帮人,人传人,做人梯,讲奉献的职业。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上下求索,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帮带,终生不悔!

第5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初中新课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字,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文学和文化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灵魂。而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会不断补充和印证学生学过的课内文本知识,在阅读实践中会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此外,经典的读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一部经典,倘若学生认真阅读品味,就会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培养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前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外阅读不重视,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包括一部分语文教师)及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学生各科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一些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了解而又喜欢对语文指手划脚的非语文科老师,经常会向学生宣言: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还不如多做一些练习,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纸上谈兵。很多语文教师就将高中新课标规定必读的一些课外书籍作为寒暑假作业,要求学生在寒暑假进行阅读,但是大量家长和部分学生(特别是理科生)认为语文课外阅读“长分”太慢,把大量时间放在练习和补习上。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拥有的宽松课外阅读时间几乎为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完成作业和练习就完成了学业。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关注社会,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体验美丑善恶就成为一种奢望。

2.学生阅读品位低下,功利性强

在城市的高中生群中,80%以上的高中生会告诉你漫画、穿越小说、武侠小说、明星花边是他们最喜欢的,有的学生只熟识“马尔泰若曦”、“韦小宝”,而不懂“林黛玉、薛宝钗”。同时,高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阅读动机简单,主要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欣赏扣人心弦的情节”。由于缺乏正确地引导,纵然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考试涉及的几部中外文化经典和名著产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阅读原著的并不多。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仅有40%左右的人完整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50%的同学完整看过《水浒传》,15%左右同学完整看过《红楼梦》。品味低下、功利性强的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只停留在浅层上。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课外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3.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学生阅读随意盲目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做过的调查显示,90%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定期向他们推荐介绍好书,还有部分同学对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60%的同学建议高中三年都应开设阅读课,有50%的同学希望老师能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由此可见,教师不应当仅仅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实施者,还必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与指导者。但是目前由于不少教师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因而指导就无从谈起。

教师指导作用缺失,直接导致当前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况,75%的受调查学生是凭自己的兴趣或感觉来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存在随意性大、较为盲目的弊病。

4.社会阅读氛围淡化,家中藏书匮乏

社会整体阅读氛围正在变淡。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3本,以色列最多,达到60本左右。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的阅读氛围是属于比较淡的。而当下,阅读又被各种更为迫切的需求所挤压,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将课外阅读逼到了更为严峻的境地。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上网就可以大信息量地阅读,不必在家中购买经典,也不必到邮局征订阅读刊物。于是,上互联网就成了漫无目的的浏览,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课外阅读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优化课外阅读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阅读“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这句话表明,阅读兴趣是优化课外阅读的前提。

(1)阅读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要使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他觉得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从中吸收文化精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笔者在教授必修2散文单元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学生一起深思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一起领悟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中感受到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通过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内牵外联,把学生由课内文本引向课外读本,用课内阅读的“钥匙”去打开课外阅读的“锁”,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做到有机结合。在《鸿门宴》教学中,笔者分析了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中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后,就“汉胜楚败的原因”让学生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兴趣。

2.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可见,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先生在谈阅读体会时曾说,如果每天坚持在睡觉前阅读15分,那你将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笔者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2)要让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机调整,从而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不贪多求快,不随心所欲,不敷衍了事。

(3)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层次思考的阅读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笔者常常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辩论等形式来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从文本中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习惯。

3.排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

(1)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笔者调查显示,60%学生反映,看了很多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方法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以课内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能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目,并作一些调查。在此基础上,应该向学校图书馆提出建议,为学校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精选书目,在阅读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于高中生,笔者向他们推荐了专业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国学》《随笔》《书摘》等刊物。笔者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战争与和平》、《飘》、《百年孤独》、《红楼梦》等。

同时,推荐课外读物还要和讲读课相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名篇,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教师在讲授教材文章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上课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在《故都的秋》教学中,笔者就向学生推荐《秋声赋》《雨铃霖》《登高》《醉花阴》等古诗文,并予以阅读指导,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第6篇

美感是我近几年来悟到,并汲汲追求、细心呵护的境界。在我眼中,语文教学存有三种境界:清晰、生动和美感。美感是令我神往的最高境界,不啻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

清晰,一般人都能达到,不论你是“应世派”(含应试),还是“应性派”。只不过在深度、广度、效度上会各有差异而已。

生动,就颇具挑战性了。视角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灵魂的把握,现实生活的融入,对历史的“穿越”,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微技能”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教师的阳光心态、强韧激情的保持,几乎一个都不能少。而这些本领的练就,又非朝夕之功。

仅就现实生活的融入来说吧,家事、国事、天下事,真的得天天关心。虽然不必刻意,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且能适当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保持一点“形而上”的敏感和自觉。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会有效融通,人气、生活气、个性气十足。但这其实又是挺不容易做到的。

听过很多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云山雾罩地大讲特讲,却仅在文本世界里兜圈子,丝毫不见他自我生活的介入。于是,学生原先清澈、灵动的目光被讲得渐渐浑浊、呆滞起来,这个在生活中本是风趣幽默、口若悬河的老师,一到讲台上立刻变得寡情少趣,言不由衷起来,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这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呢?累了老师,苦了孩子,似乎谁都是无辜的,可语文教学的生趣和情趣就这样被不知不觉地磨损掉了!更令人心痛的是,当有人指出这种症结的所在——习惯性地将文本中的生活定格为“他者”,导致与自我的生命、学生的生命疏离得老远,朽气、腐气、死气才弥漫开来时,有些老师还固执地说这是理性认识、科学认识,对此,你除了见不贤而内自省,还能怎样呢?

美感,则需要一生的积淀、滋养、追寻和创造,殊为不易!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将考纲的钻研、知识点的梳理、大密度做题训练视为教学命根子的时代,美感的追求无异于堂吉诃德的惊世之举,是很容易招来嘲笑和蔑视的,没有巨大的勇气、毅力、魄力和定力,根本难以为继。更何况,美感境界的创造,是需要素养与学养的恒久蓄积和极富创造能量的浓烈而奇特地绽放的。

比如,不论岁月是如何流转,不论这课文你教了多少遍,都得保持一种“婴儿眼光”“黎明感觉”。为了让自己对教学、对文本的把握驾轻就熟,你还得具有“大观之眼”,摒弃一切世俗的诱惑,进入教学的澄明之境;对本学科前沿的理论,你得拥抱、穿透,甚至升华,使其真正融入自我的精神血脉,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意点染,灵活化用。因为美感的境界与功利、势利无缘,被很多人视为所谓的“屠龙之术”“无用之学”,加上美感的催生、养育的确需要时间,诸如对人情美、人性美的感悟,对结构美、韵律美的欣赏,对意象美、色彩美的体验,没有“慢慢走,欣赏啊”的信念支撑,美感是根本出不来的,更别指望它像清泉一样流经你生命的每一天了!

说到“欢乐”,很多人可能会很讶异:在一个哲学没落,美学被用来贴金而不是真正崇尚的“轻时代”“快时代”,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是很容易轻松、欢乐的啊。有教参的指引,参考答案的辅佐,集体备课的帮助,还有经验、习惯的坚固支撑,教学是可以轻松对付的啊。加上补习需求的走高,家教市场的活跃,连比较冷清的作文补习也可以赚足腰包,使你成为“金钱英雄”——我身边就有自身写作水平很差,教学水平极其一般,却因为很火爆的补习,每年至少有50万人民币入账的人物,有什么不欢乐的呢?

但这种和物质实利相连、仅停留在世俗幸福层面上的感官欢乐不是真正的欢乐。实用价值大行其道,审美价值只能走向衰亡,这是人类的悲哀,而非骄傲!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讥讽过这种将教学智慧、技能与赚钱捆绑在一起的人为“批发和零售灵魂食粮的人”。难道生活在文明如当下的我们还不应该警惕吗?我所说的欢乐是指通过教学,与不同智慧生命对话、融合,使自我的精神生命得以日趋充盈,并不断拔节的深层欢乐。这种深层欢乐,和物欲无关,与功利无涉,就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的颜回,只关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恬然自足。哪怕整个世界都浮躁、疯狂、追名逐利,他也能岿然不动,悠游地持守自我的精神家园。

说起来,这种欢乐有中国文化中“学以致善”“学以致美”的基因,天然地带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但又能糅合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髓: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用自我的言语生命启悟学生的言语生命,使学生变得智慧、健康、自强、灵明;在教学中,无论是照着说,还是接着说,都能有自我情感的激荡、想象的蹁跹、思想的飞扬;走出教室,告别一张张沉醉不已的幸福笑脸,脚下生风,似乎稍一用力就能飞翔起来的轻盈、洒脱,都是我所理解的教学欢乐。

语文教学有美感,有欢乐,满蕴生机就是必然的了!从学生时代起,我就知道了“教学相长”一词。可是,扪心自问,在课堂教学中我只能间或达到。更多的时候,我真的像个太阳,热情地挥洒着自己的热量和能量。虽然学生听我的课也会达到聚精会神,乐此不疲,甚至欲罢不能的地步,但对于我来说,生机郁勃的背后,还是有消耗大于吸纳的虚弱感。我真正的能量补充,活力积攒是在课外的阅读、思考、倾听与交流之中。因此,在别人眼里似乎很潇洒和荣耀的生机,在我却成了一种遗憾,一种担心,甚至一种不满,一种恐慌。我渴望的不是“继起式”的生机,而是“并起式”的生机,大家彼此分享,相互启悟,共生共荣,共同成长!

为了达成上述的梦想,我实际上已陆陆续续地开始了下述努力——

1. 力争将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学中的关涉语文教育理论的书籍至少爬梳一遍,并能拥有中小学、大学的教学经历,从而获得最真切、最感性,也最丰满的语文教学体验。我很认同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意义却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所以,要想获得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知,必须对之亲历一遍,很具象地感知一遍。我将这种想法和领导沟通过,并坦言这是对一个追求进取的老师最大的褒奖,但是领导不是笑答之后就遗忘,就是很和气地安慰我:初中品牌化建设需要品牌教师,你在初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啊!于是向高端行走也成了我的一个梦。小学语文,我教过;初中语文正在进行时;高中语文和大学的语文教育,就等将来进行吧!好在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考上心仪已久的文艺学博士,相信这个“将来”应该会为期不远。

2. 争取在3到5年的时间,很系统、很深入、很透彻地读完中西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以及中西文艺理论,关于文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各类代表性的前沿学术专著,同时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中外作家的文学经典。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土壤越深厚、越宽广,开出的花朵才会越鲜艳,结出的果实才会越肥硕。民国时期的那些大牌教授们,如教世界通史的雷海宗,教西洋哲学史的邓以蜇,教西洋文学史的钱钟书,没有讲义,信马由缰,也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忘却时间的流逝,正是凭借了深厚的学养和修养。台湾作家李敖在接受杨澜的采访中曾说过一句话,对我很震撼。他说:“韩寒没有读过《二十四史》,别跟我谈历史。”我不禁汗颜起来:自己以前没系统地读过中西教育史、美学史、中国语文教育史,怎么也会底气十足地教语文呢?真是无知者无畏!可这和井底之蛙有何区别呢?好在本人已经意识到,得迅速弥补缺憾!

3. 以言语表现为指向,密切关注学生的灵魂质量、生命质量,使每一节语文课都变成诗意而清新的初游、心灵获得新生的节日。无论是课前5到8分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续的“灵魂冒险”,美学探赜,一定要真正地将学生的经验激活,使他们的思想能自由地行走古今,获得属于自己的丰满体验,然后再乐于分享,善于表达,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命能量的不断交换与互补。一如20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戴维·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所写的那样:“集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同时存在于共享的过程里,二者之间流淌着意义之溪。此时,观念本身已无关紧要。最终,我们将落脚于所有这些观念之间的某个位置上,同时开始超越所有的这些观念,朝另外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如同圆弧上发出的一条切线,引领我们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

这方面,我将从语文教学的形式与诗意的角度切入,悉心加以研究。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形式之美,如《小石潭记》是天平式结构,《过伶仃洋》是火焰式结构,《阿长与》是双峰继起式结构。熟悉文本的结构,犹如庖丁解牛,教学就会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形式有哪些类型?哲理统摄下的形式、情感浸润下的形式、意志、欲望支撑下的形式,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形式与作家的个性喜好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形式受作家怎样的美学观念影响?形式怎样才能产生美?教学如何开掘形式之美,使学生的才思、作者的才思、教者的才思充分彰显?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探究。我会努力切近人情,忠于体验,在不久的将来拿出颇有分量的学术专著。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现状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QIN Huaiyu

(Hubei Women's Vocational School,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Regardles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a serious problem exists in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or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first change antiquated teaching concepts, followed by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focus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ife practice, outstanding practicality; finally establish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 ,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语文地位日趋边缘化

一是中职教育整体边缘化日益显现。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促进了普通高中逐年扩大规模,中职教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中职学校生源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由此带来的是中职教育日益萎缩,整体边缘化走势日益凸现。二是中职教育系统内部的“重专业、轻文化”的不良倾向而带来的语文学科边缘化。一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理解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追求“一技之长”,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而忽略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造成中职语文教学形如摆设,可有可无的现象,同时也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冷漠、应付的心理。久而久之,中职语文渐渐失去了它的应有的魅力,边缘化趋势日益严重。

1.2 教学观念陈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教育曲解为只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课认为是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当作是知识要点的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认为是老师注入式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课外,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势必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随意,忽视基础工具性作用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储存、传递、交流各种信息的工具,更是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的工具。重视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技能的传授,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语文教学之根。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完全脱节,选择教学内容很随意,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水平,不注重实际运用,缺乏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深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内容随意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是教学模式简单化。在当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一些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味追求时髦的评价,盲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课上成电影课、电视课;片面理解发散思维,课堂上听任学生东扯西拉,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茶馆。为了避免“注入式”倾向,不少老师放弃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技能的传授,肢解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能力迁移”为借口,撇开教材,另起炉灶,使一些非主流文化进入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变革创新了,但却忘了语文的“本”,丢了语文的“根”,使本已很脆弱的语文教学雪上加霜。

1.4 教学评价及效果的弱化

由于中职教育的职教性,决定了就业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中职教育几乎没有升学的压力。由于中职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而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课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而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弱化。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无疑是更“宽松”的,这便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习质量低下,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教师没有激情教学,学生没有热情学习。

2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语文课程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种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在本质上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一方面侧重于“工具性”培养,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人文性”教育,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致力于“工具性”、“人文性”培养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能力的“职教性”培养。这就是中职语文的正确定位,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方能克服高中语文教学的“翻版”和泛大中专院校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的随意性,从而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2.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中职语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职业特色,要紧跟就业导向,与学生专业技能、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基础知识掌握以及人文精神渗透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互相沟通衔接,使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相结合。语文教师在不同的专业班授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专业不同灵活变化。如美术专业可举办书法“趣味语文”(包括对联、幽默、漫画、广告)比赛;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让学生给课文绘插图。如讲《绿》、《荷塘月色》等写景散文时,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将文学描绘的景致转换成用线条、色彩绘制的图画,这样文图并茂,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又如幼师专业学生课本剧表演;公关礼仪专业学生主持人大赛,模拟人才招聘会;旅游专业学生解说、导游词讲解;计算机专业学生机上作文比赛等,都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最佳结合。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之相辅相成。

突出语文的实用性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成果最直接的体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形式而言,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的训练。良好的听说能力是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是当今开放时代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应聘答辩、竞职演说、洽谈业务等等,只有具有流畅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更好地凸显和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表情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树立自信心,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利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只要我们能坚持让学生真正参与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学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其求职的成功,这样中职语文教学学以致用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应用写作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除强化日常应用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启事、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写作训练外,还应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适当补充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应用写作类的文章。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写作练习,各类专业的学生能基本掌握本专业相应的应用写作技巧,并具备起码的本专业的实用表达能力。

2.3 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能搞一刀切。职教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很大,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好、中、差的顺序划分为不同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价,施行有计划的补习。在时间上,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在质量上,允许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

2.4 建立全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的评课标准依照沿袭陈旧模式,把评课的着力点放在教师的“教”上,如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分析是否细致深入,讲解是准确流畅等等。实践证明,以普教的方式论职教显然行不通。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应做到以下二点:一是把学校的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二是把教师自我教学评价与学生教学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改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还要改变现有对学生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评价的经常化。如结合分层教学,教师可尝试弹性作业,自选项目检测,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根据职教学生特点,应强化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简化知识理论考查,淡化分数量化。学生上课的种种表现都要给予详细记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作业完成情况等都要进行细致的量化考核。要把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融为一体,全面真实地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宗炫.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与实践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