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公开课

高中语文公开课

时间:2023-08-21 17:2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公开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公开课

第1篇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变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参与热情,帮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提升教学层次。

在实践操作中,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对于分组学习、分组讨论的倡导。尤其是各种主题的语文公开课上,分组讨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开课的“主角”,既是授课教师准备的重点,也是听课者关注的重点,几乎到了少了分组讨论就没有公开课的地步。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讲过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笔者认为,对于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而言,通过适当的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目前在分组讨论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组讨论在公开课中占据的时间比重过大,导致必要的课堂讲授时间过度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不足,教师对于有关内容的阐述和展开不够充分,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

其一是在分组讨论开始前,没有必要的课堂讲授做铺垫,导致学生分组讨论展开的层次比较低,在缺乏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天马行空,往往会在一些比较低层次、比较基础的问题上过分纠缠,无法发挥分组讨论激发学生个性、促进深度自主学习的价值。

其二是讨论之后,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对分组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引导学生在发散型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导致分组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并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

第二,分组讨论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缺乏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在语文公开课的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是将不同问题分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聚焦点势必集中于本组所分配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目标或者课文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则关注不够。

如果教师在分组讨论结束后,在各组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方面组织的不好,或者回到课堂讲授环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强调和阐述不够,甚至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只顾一点、不顾其他的境地,对整篇课文也只会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

第三,分组讨论中,不同学生因为其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表现千差万别,而部分学生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实践中我有一种感觉,无论是讲公开课,还是听公开课,对于某个班级而言,如果多讲或是多听几次,常常就能发现,无论是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在分组讨论结束之后的分享环节,参与积极、表现活跃的,往往总是某几个学生。同样的,也总有部分学生,对分组讨论的参与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或是一言不发、低头不语,或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偶尔插几句话,也是和讨论主题没有多少关系的闲话。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能力、性格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这是不容易在短期内通过教师的人为干预加以引导的。而这种差异虽然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下也存在,也会发生影响,但在分组讨论模式下,学生能力、性格方面的不同,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实际收获的巨大差别。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收获良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长此以往,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参与的少,就越是不愿意参与、不容易参与。两个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这种分组讨论导致的“马太效应”,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坦率的说,相比平时的正常课程,教师在组织公开课时,为保证课堂效果、追求出彩,确实也存在希望某些能力较强的尖子学生多表现的倾向,甚至在课程准备中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安排,这将进一步导致“马太效应”的加剧。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怎么办?我们当然不能持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度,不能因为分组讨论这种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否定了它对打破传统单纯课堂讲授模式的积极性,否定了语文教学强调主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分享式学习的大方向,而是应该积极改进。具体的说,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教师讲授和分组讨论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师讲授不能代替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也不能代替教师讲授。在实践中,分组讨论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引导和铺垫,分组讨论后,教师则要进行有力的归纳和升华;一方面保证分组讨论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全面把握。分组讨论的时间比重要安排得当,加起来以一堂课时间的~为宜,精当的时间安排,也有利于提高分组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第2篇

一、倾心于无私奉献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第3篇

张弛有度,应该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一种境界,但是,如今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该慢的时候却太快了点!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无论是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披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一位教师,课堂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在这里,我不想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说三道四,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我只是觉得,在安排的这五个教学环节中,前两个环节对于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至关重要,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教师的教学脚步太匆忙了,对文本内容简单加以概括,拎出几个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之后就去“连缀成文”,然后是学生写作、朗读、评价……为什么不能在那些“有风景”的地方欣赏一番呢?不仅如此,最好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情形?“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当然,梳理文本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其实我们都很明了,作者韩少功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八景的变迁,本身就暗含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文本梳理“通”了,那么作者感情的变化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还只听见机翼上有沙沙雪子响,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积雪掩道。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以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除了加快教学的脚步,我们无以应对。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刃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第4篇

关键词:精心备课 节奏 方法 多媒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就要追求这样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也就是说,课堂的高效是我们的理想追求。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呢?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精心备课

每一节课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再三斟酌,并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点。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这篇游记散文,没有细腻的景物描写,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磅礴的气势,优秀散文的要素它似乎都不具备,可它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呢?这是学生心中最大的疑问,解决了这个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研读课文。可以将本文的学习重点确定为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因为他能够流传千古必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重点确定之后,还要考虑学习方法。研究文章写作特点时,还要注意结合相关的例子,不要只是就事论事,那样会使学生感觉很枯燥。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与有效指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学习时目的性就会很强,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过多,学生就可能产生畏学情绪,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进步放在第一位,安排学习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否则,就会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注意课堂的节奏

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课堂节奏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每一节课都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在每个环节上都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不能总让他们忙于应付。

我们还以一节语文公开课为例来分析。授课教师很有经验,课前准备也很充分。课堂上,学生们一会儿忙着听老师总结分析,边听边做笔记,还没写完整,又得忙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作品,刚刚背了一会儿,又得积极展开讨论,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课后,老师们在一起议论,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太累,太紧张。课堂不是休息的场所,但是,如果每堂课都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节奏的快慢与教师的语速也有关系。有的教师语速很快,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地扫射,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思考和回味的时间,有的教师语速很慢,让学生等得不耐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总之,语速不适当,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被大家批了又批,于是,我们的思想就走到另一个极端:既然是改革,就来个彻底的改革。过去是老师一个人讲,全体学生被动地听讲,现在,老师只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有位老师参加了一次优质课大赛,授课内容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位老师的设计很大胆,教师只在开始作一下简单的引导,然后就放手让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积极,思维也很活跃,由课文引申开,比较深入地讨论了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人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语文课几乎成了理想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班会。凭心而论,这位老师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力图体现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老师没有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放不收,结果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对文本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自然也就无从落实。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贪图新颖,必须讲求实效,否则,再热闹的课堂也是低效的。

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恰当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直观性强,所以,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只有合理使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