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监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绘管理与法规课程是近年来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测绘法律法规,设计并组织测绘项目的安全生产和工程监理工作,为测绘工程项目的依法顺利实施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测绘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有关内容。整个课程涉及到多门测绘专业相关课程,知识点与背诵记忆的内容繁多、综合性很强。此外,该课程在各高校间还没有统一认可的教材,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单一的以授课方式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师生互动环节被弱化,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个体与创新性,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
2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置
测绘管理与法规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或选修课,分为测绘法律法规、测绘项目与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3大部分。一般安排在第5或6学期开设,学分为2分,总学时为32课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测绘行业基本的法律和法规知识,进一步保证测绘成果质量,为他们将来取得注册测绘师资格、依法从事测绘作业、测绘项目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等各项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自2011年实施注册测绘师考试制度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在其3个考试科目中,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要求考生掌握测绘基本法律法规知识,会运用测绘法律法规,规范测绘行为,加强测绘行业管理,解决测绘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参照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突出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生产管理的内容,安排少量课时的测绘监理的内容。测绘法律法规篇章应重点讲述测绘资质资格、测绘项目管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基础测绘、测绘成果管理;测绘项目管理篇章重点放在测绘项目技术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测绘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这3大方面;测绘工程监理篇章只需2个课时介绍测绘监理的组织与协调、三大控制和两大管理的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们知识,而对《测绘管理与法规》课程而言,往往因为知识点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少,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精力分散,甚至瞌睡、旷课等现象发生。因此,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引入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1 测绘案例教学法
测绘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们展示测绘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在自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较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平时要多接触测绘实际工作,注意积累相关的测绘案例和问题。可参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历年测绘违法典型案例,总结并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测绘法规或测绘管理案例。首先,教师简要地讲述测绘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案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后指出测绘活动中设计到测绘法律法规或测绘活动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将提出的问题抛给全班同学。为了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全体同学参与,小组讨论后再在组间进行探讨,进一步地去挖掘问题的实质,分析并提出一种或几种切合测绘实际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分析并解决测绘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项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我知识的不足,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去弥补知识漏洞,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如此,就会变被动的填鸭式知识传授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之间更能体现出交流与合作的亲密关系。案例加小组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师生默契,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依据测绘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独立、自觉地思考,以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其能力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直观设疑启发。例如:在讲到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在测绘资质管理中的职责时,作为最高级别的测绘管理机构,自然拥有制定测绘法律法规、规定测绘证书样式、查处重大测绘案件、负责全国甲级测绘资质的审查发证等职能;据此,可向学生提问省、市、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学生们会根据各级机构的行政权力大小推测相应测绘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一种方式是比较式启发法,在讲到相似概念或定义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相关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理解掌握新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测绘项目和测绘市场管理制度这一章时,先介绍测绘项目的承包和投标,再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推测测绘项目的发包和招标的含义,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概念定义。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前思考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在课下制订解决方案。上课时请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例如:在涉及投标程序这一节时,同学能在课下很快地搜集到测绘项目的投标程序步骤并能在课上流利叙述,但往往遗漏投标过程中的禁止事项,这通常由学生讨论或教师总结来完成。
3.3 随堂习题训练
该门课程内容范围广,不仅包括工程管理和监理的内容,而且又有测绘的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普通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原理等测绘专业课程,知识点繁多、记忆性及综合性强,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为此安排必要的随堂习题训练,可有效地加强同学们的记忆能力,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能为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各章节习题的题型参考注册测绘师考试的试卷,主要设置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们的记忆压力。每章节出20-40道选择题为宜,出题材料可参照注册测绘师考试试卷、各类教材和习题集,这些题目也为课程题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在讲述完课程的要点后,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这些习题而且让所有同学参与回答,问题的设置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多以中等和容易的题目提问处于中下等学习水平的学生,简单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增强中下等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对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
现行的各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中,开设测绘法规、测绘项目管理或测绘工程监理课程的单位并不多,且这些课程又属于新兴课程,课程中法律与管理的文科性质内容又占据大部分的课时,实践内容极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和综合测绘能力的培养几乎为零。根据该课程特点,制订若干相关实践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测绘问题的能力。
4.1 测绘实践项目的提炼
虽然测绘法律法规的实验和实践内容较少,但是仍可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挖掘出测绘合同书设计、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编制、测绘生产内外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测绘工程项目技术总结书编写四项实验实践内容。对于测绘合同书的设计,参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测绘合同样本,可让学生尝试编写1份1∶1000的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合同。合同内容要求包括测绘的范围、内容、执行标准、工程费用、甲乙方的义务与违约责任、完成工期等必备条目。对于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而言,包括了工程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等不同项目的设计,只需选取一种工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即可,如选择编写的工程测量项目设计书需要包括任务概述与测区概况、引用标准与文件、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施工或线路测量等内容。对于测绘生产内外业安全管理制度,以测绘工程实验室为例,要求学生编写实验室测量仪器的安全保管制度。对于测绘技术总结,可结合上述已编写的测绘项目设计书,编写任务概述、技术设计执行情况、测绘成果的质量说明与评价、上交和归档测绘成果及其资料清单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的训练联系并部分复习了以前所学的测绘专业课程的内容,切实锻炼了学生的测绘管理组织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未来从事高级测绘技术和管理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测绘法规竞赛的组织
仅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竞争和敦促机制来消除学习该课程的乏味,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保持50分的期末考试、10分的上课考勤提问和20分的作业模式不变,剩余的20分期中考试进行稍微调整。将期中考试分解为测绘法规知识竞赛的初赛和决赛2部分,初赛即是全体学生参加分数为15分的期中考试,从初赛中择优选择6-8名同学参与分数为5分的决赛,把这6-8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设置抢答题、必答题和风险题3种题型,通过两组对决的形式决定优胜组,并从这2组同学中确定最佳选手。在现场互动环节,现场观看比赛的同学可以参与1次抢答机会并获得1分的奖励。最终,决赛以奖品和加分方式对同学们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参与决赛的同学可给予3-5分不等的分数奖励,为最佳选手和优胜组颁发获奖证书和获奖奖品。
【关键词】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建筑工程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和《建筑构造》课程这两门经过重新整合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和实际工程构造出现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为改变现状,结合我院示范校建设,课程教学设计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根据建筑工程领域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监理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紧密围绕建筑工程行业需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企业调研,科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 在确定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前,首先要对该门课程的任务、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深入对建筑企业的调研及岗位分析,首先确定《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能够初步识读建筑施工图纸,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正是建筑类企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符合最新建筑规范的课程标准,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突出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一体化为原则,培养学生识读、分析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熟悉建筑物的构成、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和执行国家建筑标准的有关规定及地方标准的能力。课程标准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方案、课程性质、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及学时数、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3. 坚持校企合作编写教材,依据教育部提出的“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指导思想,按照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天津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理论知识、构造做法滞后的内容予以删减;按照最新建筑规范和构造标准对本专业需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确定教材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加强建筑行业中最新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4. 教学过程中,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的删减,比如建筑工程图识读部分,应首先讲解形体的正投影原理及点、线、面投影特性,让学生建立组合体三视图的立体空间及想象力,而在实际工程中很少见的立体图形的相贯线与结交线投影部分内容可以删减掉,然后重点讲授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与技巧,结合实际工程图纸的识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分别在《建筑结构》及《安装工程识图》课程中进行讲解;在房屋建筑构造部分,教学的内容应以新规范、新构造及地域要求讲授各构件的内容,比如老教材中沿用传统木窗的构造做法,而近年来施工现场广泛使用塑钢门窗,要求教师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安排,以任务为驱动设定学习情境,将相关理论知识分解到各学习情境中,进行各学习情境中的实训任务来引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二、结合教学实践,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
1. 识图教学设计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识读建筑施工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正确的技能训练方法,才能避免盲目的尝试,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脉,两法,三练”的识图教学设计方法。“一脉” 是以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为主要脉络,如:建筑工程技术及工程监理专业以施工为主要脉络,工程造价专业以工程量计算为主要脉络。“两法”是将识图的训练分为两层方法,第一层通过讲授、示范、图纸抄绘训练的交替进行,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图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定;第二层按工作过程进行综合识读图纸技能训练。 如建筑工程技术及工程监理专业按工作过程分为开工前和开工后的识读。 在开工前,主要记概况,记要点,记难点,记全局性问题,做到全面掌握,核对无误。 而开工后,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项问题,结合施工进度,查找有关资料与数据,记局部,记细节。“三练” 是指识图技能训练的三个阶段,即单项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单项基本技能训练是对建筑施工图的认知训练(记忆和模仿为主),如图例、符号等;专项技能训练是对建筑施工图的理解训练(专业),如建筑图、结构图等; 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是模拟学生将来职业工作过程,按工作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如建筑工程技术及监理专业通过模拟图纸会审工作过程, 训练开工前的识图能力。在此训练过程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解决各自的问题;而教师则应灵活、机动、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例如在识图教学部分――建筑施工图纸会审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代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切身实际的体验,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后做,学中做,还要做到做后学,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本课程的新知识。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建筑形体的投影到建筑施工图,再到建筑构造,其对象主体都是建筑物,而学生的学习、生活就处于建筑的包围中,这就给本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教师授课中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周围或眼前的建筑物,采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体现了互动创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比如在楼梯构造设计项目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首先布置楼梯详图设计的任务,再利用演示教学法对于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实际楼梯设计方案及图纸的绘制方法,之后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任务训练,最终学生要完成楼梯详图的绘制任务。
3. 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实现了单一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专业教学场所转换,即兼有理论教学课堂又有学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训操作的教学地点,教学手段由单一讲授模式向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式转换,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的模式转换。例如在讲解建筑施工图识读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无法将二维图纸与实际建筑联系在一起,通过实训室中的三维模型软件,可以在施工图与建筑模型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而且在进行修改之后两者也可以同步更新,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软件,把原本单调、枯燥的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探索者,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的乐趣。
4. 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应把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能力评价作为重点,考核方式要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标准,按照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课程实训过程为主、课程实训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实施作业检查,增加能力测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命题考试应灵活多样,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实践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采用闭卷考试、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元化考试模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5. 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建立网络信息化资源库,为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已经成为教师一项必备的技能,通过网络学习系统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答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开敞式自愿学习氛围。所以,本门课的教学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这还有待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总结完善。
三、结束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处处体现着高职工学结合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一脉,两法,三练”的建筑识图技能训练方法,遵循了职业技能学习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这必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字:高职、智能楼宇、人才培养
智能楼宇专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该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智能楼宇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一、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目标分析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楼宇智能化或智能综合布线设计所(室),有些省市还设置了智能综合布线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楼宇智能化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楼宇智能化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调查情况显示:湖南省拥有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技术人才约25000至30000人左右,其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通过调查表明,迫切需要熟悉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能进行各子系统设备配置的设计人员,懂得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场专业项目经理,智能化系统工程现场施工的设备器材安装调试人员以及售后服务的专业维护与保养人员。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需求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场专业管理人员;工程监理公司大量需要专职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
可见,本专业所培养的掌握智能楼宇专业具有强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今后随着智能楼宇专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和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急需一大批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只要我们培养学生真正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上大有用武之地。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智能楼宇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根据人才社会需求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智能楼宇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2006年高考招生增加了25个新专业,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包含其中,本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要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知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报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喜欢上述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本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应通过学习实践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或与此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多。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招收“智能楼宇专业”专业高职学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智能楼宇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智能楼宇专业的关键。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入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是培养和发展智能建筑领域“智能楼宇专业”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智能楼宇专业”的支撑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因此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掌握了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跨专业、密切联系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结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所以本专业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人才大体上可分为:在建筑、安装、装饰、物业管理等企业中,承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包括电气照明、楼宇自动控制、建筑弱电系统及楼宇智能化等系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调试检测和操作维护工作;承担楼宇智能安装工程的概预算、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和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同时还可承担楼宇智能化工程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监理工作和相应的物业管理工作。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楼宇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土木工程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智能楼宇专业的特点,以建筑设备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树立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实践;创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对智能楼宇专业施工及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智能楼宇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楼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施工及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智能建筑人才市场对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维修、管理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电气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智能楼宇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智能楼宇专业建设
智能楼宇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教学从实训室延伸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这样真实的教学平台后,完成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和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强调“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综合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
高职院校园林施工图改革园林施工图是以结合场地环境进行的方案设计为基础,以明确景观肌理、色彩、材料、尺寸等要素的扩大初步设计为延伸,以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为指导进行描绘、编制而成,以达到最佳设计效果为目的的图纸文件。了解施工设计的全过程,掌握施工图纸的设计和绘制技能,是各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要求。园林施工图绘制是针对园林设计公司施工图绘图员、园林工程公司施工员、监理工程公司监理等岗位而设的应用型课程。因此,学好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园林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园林、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除园林建筑工程以外)等室外工程有关工程原理、施工技术以及养护技术方面的知识,为从事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施工制图、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预算等岗位群奠定知识基础。从课时的安排来看,园林施工图设计的课时占了不到总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学生通过若干课时的学习,对园林施工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却因为课程内容安排不得不结束施工图的学习。从教学效果来看,课程结束,学生往往还是不会画园林施工图,甚至连一套完整的园林施工图应该包括哪些图纸,有哪些规范都搞不清楚。很大一部分同学看不懂施工图,更不会绘制施工图。学生通过《园林工程》的学习,对园林施工图其实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无法进行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所以,目前将园林施工图设计的课程内容放置在《园林工程》的课程里面是不妥的,是无法满足学生识别并能绘制园林施工图这一岗位需求的。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一)课程定位
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职业性。因此,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将课程重新定位。将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列为单独的一门课,并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应突出园林施工图设计。以“园林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行业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着眼于学生园林规划设计绘图员职业岗位能力――园林工程施工图的绘制能力、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园林施工图绘制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以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人员岗位群职业能力为基础,主要训练学生对园林工程各类施工图的识别及快速绘制等工作。具体包括:AutoCAD绘图基础、土方工程施工图设计、园路和铺装工程施工图设计、水景工程施工图设计、假山工程施工图设计、园林小品施工图设计、种植工程施工图设计等专项方案施工图绘制、某一小型绿地整套园林施工图的绘制、图形输出等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施工图绘制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因此,在完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的基础上,改变过去重理论,轻绘图实践的旧貌,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绘图课时。课程学习时间可设置为两个学期,即总课时定为128,实践绘图课时应保证至少一半的课时,甚至更多。
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来重构教学内容新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项目;以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套园林施工图大体上由总图、详图和配套专业的图纸构成。总图和详图由园林设计师绘制,主要有园林建筑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和铺装工程、园林假山工程、种植工程等各类施工图纸。其知识点是由若干个技能点组成的,每个技能点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明确的教学任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子项目来完成。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课程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采用小任务,如绘制园林建筑、园林水景施工图等,来引入6大子项目的施工图教学;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以具体的实际工程任务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通过突出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好奇心及创造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学习绘图知识、工程结构和绘图软件。通过此过程,让学生对于园林工程设计的各项施工图内容有所熟悉、了解并掌握绘制技巧和流程。
(四)教学评价改革
改革教学评价形式,实现真实职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考核,全面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多个课程练习与期末考核,考察学生对园林施工图绘制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与期末的考核结合起来,使考核向多样式、重点评价综合绘图能力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质量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根据考核方式按规定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其中6大子项目土方工程施工图设计、园路和园林铺装工程施工图设计、园林水景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假山工程和种植工程平时课设练习成绩占50%,期末给予某绿地景观图纸,要求完成一整套施工图设计,这套图纸包含上述各类工程图纸,其成绩占50%。只有将评价的指挥棒指向专业绘制施工图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动以绘制施工图为目标的园林工程设计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
应加强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利用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并更新老师的专业知识;可聘任一些具有丰富绘制园林施工图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
三、总结
高职院校应通过坚持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任务。坚持理论够用,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努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能力。通过对本校多届学生的实践授课,目前我们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学生通过《园林工程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对AutoCAD这个软件进行非常熟练的操作,并且能将一个园林方案转化为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大三找工作时,在单位稍加学习,便能上手画图,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就业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为市场培养了更加实用的园林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剑.浅议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图[J].硅谷,2009,(24):99.
[2]黄晖,康小勇.高职园林施工图绘制课程实境式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2009,(08):46-47.
[3]侯永胜,叶汉英,王婷.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2):122.
在我国装饰装修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相关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阶段高职室内设计教学与职业要求的差异原因最为主要。基于此,加强对以职业胜任为目标的高职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现阶段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和职业胜任要求之间的差距
在室内设计行业中,设计能力、装饰材料识别与运用能力、装饰工程监理能力、室内陈设设计能力等是核心的技能。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渐掌握这些能力,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反之,则会在今后职业发展中到处碰壁,最后放弃室内设计专业。
通过有效的调查,现阶段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和该行业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手绘、相关软件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而职业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类设计软件,具有较强的手绘表达设计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善于沟通。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强调了职业者的沟通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室内设计行业中,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团队实施,而合作过程中需要能够理解对方意思,并将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给对方。第二,在装饰工程施工建立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大多是延续美术院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够重视,往往觉得其与设计师职业无关。同时,施工项目以现场作业为主,但学校教育中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匹配,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第三,在装饰材料识别与运用能力培养方面,学校教育模式下往往对材料指标、数据等加以重视,而对其实际运用掌握不够牢固,忽视了材料本身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导致具体工作中,不能准确的辨别材料的质量,不能物尽其用。第四,在室内陈设设计能力方面,该能力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室内设计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行业发展中,室内陈设设计形成了软装饰设计师职业,但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中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这种能力缺失。
高职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内容
根据现阶段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在高职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分为家装项目、工装项目两种类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其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力点以及知识点教学内容。
在家装项目方面,根据家装企业工作流程,合理的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相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室内设计系统理论,同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在家装项目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设计基本功、构思能力等,帮助学生空间能力、功能意识的加强,掌握室内装修的核心。
在工装项目方面,根据工装企业工作流程,合理设计室内设计项目教学,在家装设计项目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项目竞标方案进行模拟,了解复杂的商业文化项目设计,重视室内设计中功能布局、构思、环境营造、灯光运用等训练,通过有效的协调、配合,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以职业胜任为目标的高职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步骤
第一,项目任务下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组,然后布置设计项目任务书,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小组内成员根据自身的擅长点、特点等,复杂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制定项目的计划书,进行明确的分工。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任务书要求进行相关的讲解。
第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渠道方式,收集关于项目设计的资料、案例等,组织学生对材料市场进行考察,并参观相关的设计样板间。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在参观样板间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设计风格讲解。
第三,将学生小组设计完成的草案收集起来,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
第四,每个学生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由其他组成员提出意见,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正意见。
第五,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修正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
第六,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将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职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室内设计职业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采取以职业胜任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其今后走向设计师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园林专业 实训实作课 实践能力
从现今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培养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中职教育的主旨。而实训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实训教学、强化实训技能训练?如何能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在此,我总结多年的园林专业教育经验,认识反思校内实践教学,在如何构建完善实训实作课加强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于广大同事交流经验。
宗旨:合理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一、提高、培养师资队伍的能力
优秀的师资是知识传授的基本条件,也是知识与学生的中间桥梁。高质量的师资条件才能给学生传授最专业、最高品质的知识内函。所以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高知识、强技能、善于创新研究、高素质教学的综合性教学人才。其次,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创造良好的师资培养环境,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建设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后盾基础。
二、调整实训教学辅导模式,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实训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繁重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层次思考、研究,使教课内容更加好学、易懂。
(1)调整实训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分配师资
现代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实训课时单个教师辅导的模式,应尝试多人辅导的科学教学方式。老的教学辅导模式一般是:①授课老师只负责理论课程,不负责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课由实训辅导员负责。这样的教学方式易造成理论课与实训课内容时间安排产生分隔,学生不能及时的对所学内容做出实践性操作和巩固;②授课老师即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虽然能两者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不脱节,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人数问题,学校往往会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轮流进行实训教学或是直接全体学生一起到实训场地进行实作实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限制和约束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学生人数太多,无良好的分配管制,参与性不强,看的人多做的人少,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实训课程特点及内容进行师资合理分配,在围绕提高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前提下来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训教学课程的辅导力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在实训教学课程中,除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现场辅导以外,还要根据其课程内容特点、校内师资条件再增加几名辅导老师参与辅导,让综合性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到实训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能得到充分辅导,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实训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会因为生多师少的问题而出现对所学课程内容得不到及时解答、辅导造成对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其次,辅导老师之间可以借助此机会,彼此相互学习、交流,在教学经验上取长补短以完善自己的实训教学技能,可以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实训教学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最良好的铺垫。
三、注重校内外实训见习,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在以往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而实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规范,使得实训教学体系松散无章,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并随时进行补充、完善。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最合理的教学基础平台。注重校内实训见习,培养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见习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可以制订一个主体实训见习计划,以贯彻产教结合为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合理分配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要以实行企业化模式运作为导向。小组要选出小组负责人,负责监督和组织其小组的实训工作,实践技术要以产业化、标准化为基准进行。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的、专业的完成播种、移植上盆、养护管理、摆设观赏等一系列实训操作内容。通过专业化实训课程让学生将所学书面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单靠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各方需求,学校必须与校外生产单位合作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丰富、广阔、专业的实践平台。一是外派老师可以通过实习培训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二是可以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技工人员作实习辅导,与企业合作教学,走产教结合路线,订单式培养政策,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优良的实习平台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互赢。
校外单位实地学习是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个标尺,是学生历练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技能的最佳平台。让学生在一个实际就业环境中查找自己的不足是最佳方式。所以我们要增加让学生进行校外合作单位实习的机会,在以往除去顶岗(毕业)实习时段的基础上积极与合作单位协调,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并已经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实践技术提高的前提下尽量争取去校外单位进行阶段性实习或是实地观摩的机会。让书面理论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园林职业的特性,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回校后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顶岗(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工作岗位最关键的实践时段,是学生丰富认知、检验自身综合能力,联系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学生可以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园林绿化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所以学生一定要认真负责完成实践工作任务,查找自身不足之处,让整体职业技能素质得到质的提高。通过毕业实训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同时也是企业与学生进行相互选择的时机,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为毕业生就业提前做好实践准备。
四、加设选修实训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与时俱进的依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如工程监理、模型制作、标书制作等实训实作课以提高完善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度,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其在将来就业的时候有更充足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可以更加自信的加入到工作岗位中。为社会园林建设培养更专业更多才多艺的人才。
五、改变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设计水平
在以往实训教学课程中一般都是导师在按部就班的按照教科书所讲内容进行教学实践示范。这样会让学生潜意识里形成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思维,间接抑制了学生创造和分析事物的天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探究能力。如园林植物的修剪以及造型要让学生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独立思考设计出不同造型,做到因材而异并亲自动手修剪完成操作而不是单一由老师照课本来示范完成。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教学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增强了职业操作技能。其次,如果是园路,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到如学校附近公园、校内绿化带、附近小区绿化带或是正在施工的现场就其现有园路的形式、结构、组成等进行实地观察,要现场探讨,解析互动,要让学生研究它的构思和特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并进行解说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让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起到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高设计水平的目的。
六、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实践性强是园林专业学科的特性,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以达到实训教学目的。我们可以结合单位改造建设等让学生完成实践,要让学生从实地勘察;勘察后设计;依据设计放线到最后施工整个过程全权负责来完成,在这一完整的实践流程中,既让学生了解了上岗后的工作内容掌握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劳作精神及专业兴趣。
七、结合实训论文题目有针对性的安排综合实训内容
学生整个学程中重要的是综合实训部分,教师要做到因人因地而异,达到因材施教,把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最佳。实训任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来计划、制订、落实。指导教师要通过和学生交流后再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爱好和专长来确定其实训的内容及论文题目,一定要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论文的要求,深入到实际生产第一线,获得准确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提交知识小节论文报告。可以以知识点、章、节或是学期等形式,多让学生总结实训学习实践报告,首先,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写论文内容了解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其次,可以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让其在实训课程中可以更认真的来完成实践操作,因为只有认真操作实践才可以写出合格的论文总结,以达到巩固教学的目的。
八、结论
以上这是我多年从事中职教育以来,从本专业出发,对中职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的些研究及见解。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根据当前形势,对中职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应用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