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课文阅读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师生运用好原形阅读理论并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本文主要阐述原形阅读理论的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原形阅读理论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
阅读方法的运用虽然重要,但更应该对阅读思维的本质更为重视。所谓课文的原形是指印在书本上的课文以文字语言和情感结合的文章形态。打个通俗的比喻,课文原形就像是由语言文字的外壳和思想情感的内瓤组成。吃果子的人看到外壳包裹的果实可以想象到内瓤的甜美,但若想真正品尝还是需要实际拨开外壳。阅读就类似于吃果子,必须要有能力拨开外壳才能去释读文字语言、品尝到作者的思想情怀。
一、原形阅读理论的相关阐述
原形阅读理论就是指针对读文思维状态所研究的理论。原形阅读理论可分为原形阅读及超原形阅读两类别。
(一)原形阅读
阅读思维的全过程是由多个阅读阶段连续而成的,它包括:字与字连接成词、词与词连接成句、句与句连接成段落、段落与段落连接成部分、部分与部分连接成篇章。顺着作者文思流动方向的读文思维状态就是原形阅读。原形阅读文字只是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阅读者注重关注的是课文内涵本身。原形阅读思维具有连续性及分割性,对于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可灵活分割阅读,使阅读者的思维与课文文思保持一致。
(二)超原形阅读
超原形阅读是语文阅读思维的另外形式。是阅读者通过触摸课文原形的文思、跳出课文文思流动、结合自身知识去开展阅读思维、观察思考的读文思维状态。超原形阅读是对课文总体或局部或单方面的观察思考,对学生自身知识积累要求较高,需要依靠学生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才能提高超原形阅读的思维能力。超原形阅读具有跳脱性、分离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此特点将课文进行多层次整合,指导学生跳脱文章文思去分析、去思考,无形中也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拓展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
二、原形阅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原形阅读理论是阅读思维的规律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对阅读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去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实学生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课内知识补充
以教学课文内容为前提,结合语境才能发挥原形阅读的作用,提升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水平。要想透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需要随文补充相应的知识。这种补充方式有三种:
1.随文补充
这种补充要遵循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知识点匮乏的学生做适时补充。如《红楼梦》选段中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注重于讲解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描写,教师可随文补充王熙凤与贾母、王夫人人物关系,帮助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座式教学开展
引导学生运用原形阅读思维去理解课文,以教学教材相关内容为基础做扩散补充。这种补充的方式适用于大量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教师讲座式讲授,了解同类文学语言的发展。如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古诗词鉴赏,教师会运用此形式大量补充古诗词的发展过程、相关流派及特征,使学生学会运用鉴赏技巧去了解、领悟。
3.针对性补充
根据学生知识特质做针对性补充。这建立在教师了解学生特质的基础上,补充知识是为了与学生阅读思维衔接,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二)构建知识参照体系
1.构建字词知识体系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巩固好基础。字词是决定现代阅读能力水平的关键。教师要从两方面抓取,第一,理解和识记字词。高中语言文字教学重点在于传授技巧与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构建文字知识体系。第二,结合语境推断字词含义。学生要学会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中字词含义,提升领悟能力水平。
2.拓展课文外知识内容
学生要掌握并补充课文外知识内容,借助课文外知识来理解阅读。一方面需注重现代文学知识的语法、文章体裁、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另一方面要了解文言文知识部分,包括常见虚词、基本诗词、特殊句式、常见古代文化历史知识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才能使得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去进行原形阅读。
3.培养阅读领悟能力
要想以原形基础理论去阅读教学课文,就需要具备知识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以教材为依据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着重培养学生领悟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第二要精选文章片段进行有效阅读训练,加强学生分析理解;第三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拓展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处理好与作者之间思维交流、与同学间思维交流、与教师者思维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并赏识文章情感特色。
【结 语】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原形阅读理论通过师生对话,激活了对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阅读素质水平,才能根据自身阅读体验带领学生阅读分析,从而得到深刻阅读理解体验。因此,运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读细思,是教师阅读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引导学生去深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莹,张媛媛.原形阅读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
目前,很多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其一,高一高二师生只顾赶进度(意在尽可能用两学年教学完三学年的课程),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漏洞:(一)语汇积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是见子打子,缺乏延展性和系统性,以致学生新词语增收较少,误读误写误用字词的现象依然如故。(二)忽视了必要的语法逻辑教学,(加之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知识,初中段就缺少了最基本的语法教学)致使学生说话作文语病百出而不知觉。(三)课文教学多依赖教学参考资料,人云亦云,很少创见,见子打子,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序列性和前瞻性,导致后继强化阶段的高三,很多内容生疏,空白较多,复习事倍功半。其二,高三师生目光仅仅盯着总复习资料,也多是见子打子,只会“顾前”不会“顾后”(主要源于很大一部分高三教师,或是“生手”不熟“高考复习”的路子,或是长期把关高三的“老手”,忘了高一、高二之天地),内容缺乏延伸性、整合性和时效性,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上述现状,解决上列问题,就必须重新调整策略,还“教学考”以“三位一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教“什么”,“怎样”教;作为高中学生应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师生都应明确考“什么”,“怎样”考,并且将这三“什么”和三“怎样”构成相互渗透的主线贯穿始终。
首先,可采用“联想对比”掌握法,加大语汇积累力度,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能力。即关注“一”,引出“三”,如课文中涉及一个典型字词(含熟语),通过联想,引出一组相关的“同音字词”“形似字词”“多音多义字词”“近义字词”等学生容易混淆或习惯误读误写误用的字词,以对比掌握其音、形、义和用法,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关注语法逻辑。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求“淡化语法逻辑术语”误解为可以“忽视学语法逻辑”,置“语法逻辑”为教学的“真空地带”,以致学生不懂语言规则,说话作文语病屡禁不绝。因此,基础教育中,适当教学一点“重在应用”方面的语法逻辑非常必要。诸如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主要成分,正确语序,恰当搭配(含关联词),不能残缺(含关联词),前后不矛盾,语意不重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肯定否定语意前后要周全(相应),指代语意要明确,肯定否定与反问的关系,否定词语与含否定意思的词语(如避免、以免,杜绝、以绝,禁忌、忌讳,防止、以防,消除等类)运用的注意点,句子不能杂糅等,并分别举典型例子作说明和修改,让学生认知语法逻辑语病常见类型,掌握修正方法,以纯洁规范其“语文”,提高其“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在把握好解题(了解、识记、把握必要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标题特点作用等)――筛选整合主要信息(主要内容即人、事、物、景及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志趣愿望等的理解领悟把握)――赏析突出的写作特色(必要的形式结构、思路线索、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三大主体”的同时,创设相应的训练场,教学掌握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方法。例如: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典型语句段的常见作用;作品关键语句(含戏剧潜台词)的语境义的析取及其要领方法;精彩语句的仿写仿用及其要领方法;典型语段的压缩(主要内容型、标题型)或词句的扩展(延展型、填充型――开头、中间、结尾)及其要领方法;用语简明得体的特点要求;小现代文(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和文言文客观选择题的编设;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写法(用语、格式要求);叙事性作品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倒叙、插叙的要求和常见作用,不同人称的常见作用,常见线索及其作用,等等。涉及抒情性作品如诗歌,便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教学诗歌欣赏要领――赏析的内容类型、赏析的基本方法、赏析的常见习惯用语等,给学生以“感性认知”,然后“用教材作例子”通过诗歌单元(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集中设场训练(实践活动),以验证、强化、提升“感性认知”,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诗歌赏析能力。还要能选取重要时事材料来训练,设置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2009年正值祖国60年华诞,自然少不了重大的庆典活动,请拟写两句关于“庆典”的标语,以彰显主题,要求运用对偶,20字左右;请为“庆祝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拟写两段“串联词”作为开场白,等等。最后,设法解决目前由于高中大量扩招,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配套而青黄不接的问题,尽可能实行三年一轮循环制,让高中教学“瞻前顾后”,前后一贯。
总之,作为高中师生,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都只有做到“瞻前顾后”,“以教材作例子”,通过相关设场训练,才能使“教、学、考”三位一体化,才能体现《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语言负载的信息,更表现在让学生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更具鉴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可让学生以评点的形式记录阅读收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朗读,读中体悟
朗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对于一些特殊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多彩。
三、质疑反思,感悟理解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反思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思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问难,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大大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可抓住“认知矛盾冲突”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探究反思,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完成了对文本中相关语言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飞扬个性,运化文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同一个文本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式,以适应学生五彩缤纷的个性化内心世界。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比较常见的有换位思维、逆向思维、假想思维、多向思维、比较思维等。
五、想象联想,启发运用
教学中,有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可以把文中语境那些抽象的语言符号,通过想象与联想置换为生动的画面图解,把原文的抽象意境置换为具体、鲜活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味。学生通过想象描绘生活情境,进行语言文字的组合,使表达逐步具体生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加强整合,内化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揪住课文的关键情节,在学生不易察觉却能整合升华文本内容处,在学生觉得不起眼“微不足道”的细微处,在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生成处,积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七、求异创新,优化积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可贵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全面优化学生积累运用的途径。千方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巧妙结合起来,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时,不断以崭新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向纵深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一、运用高效课堂的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改变学生单面消极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通过探究性的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经过。教师要改变传授知识的行为,建立用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只是教学中的控制者、支配者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判定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指导者,创造学生美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心理的支撑,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入口。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不能把答案一下子给学生,让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
3.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策略
(1)打破思维定势,教会反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尝试进行反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教会发散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景,拓展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多向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曲设情境的时候,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3)解决难点,探究思维中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并陈述出来。
4.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创新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成果,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教师要教会学生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教师要解放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和自身的才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实践。
1.将课堂的某一个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
(1)让学生参与导语设计的过程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口语交际的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导入语。在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教师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教学中。
(2)带领学生过好字词关
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教师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让一两个优秀的学生讲解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组织学生对生字词的巩固,再组织进行识记难字,也可以组织字词竞赛。
(3)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2.将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活动,让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参与教师的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让学生也解答上课的问题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让能力强的学生讲解提纲的形式,讲解内容,当一名小教师,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拓展、延伸和深化。这样,调动了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也能够体察教师的辛苦,和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好每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反思与创新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教师要能够拨正自己的方向,调整教学行为,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不能追求活跃忽视基础
课堂气氛活跃是评价课堂质量的一项标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教师要活跃教学氛围,重视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过程,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的全面融合。
2.语文课堂上不能过分强调个性忽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回答大加表扬,不给予科学的纠正,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
3.课堂上不能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高中语文课堂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也要重视背诵阅读,学生如果缺少读背之实,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运用,所以,也要进行大胆的读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强调课堂上多读,多背,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2015年元月17日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上,王旭明社长一如既往地批评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并举例说明了两个方面的不妥:一是现在语文是“假语文”“伪语文”,有一半不该学,并建议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对此有人评论说“具体到操作层面,无论是王旭明社长本人,还是其他的批评家,都并未给出更加可操作的方法。”这些质疑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如何在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到底有哪些科学实用的向“伪语文”宣战的可操作的方法呢?笔者认为自己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致力于想方设法真“刀”真“枪”地去抓中学语文教学的,于是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操作层面谈谈该如何真刀真枪地从事真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分“本”设计,配合教材,构建动态“真”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笔者很受启发。在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上,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为例,学生在“预习交流”环节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展示提升”环节适当引导学生将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有形和无形的套子进行一下归类整理;在“分组合作”环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小组模拟现场进行人物采访,有的小组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在充分熟习文本之后,笔者只需要对“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等几个难点问题加以点拨引导,确实只要10分钟左右。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就语文学科而言,现代文阅读由于没有字词句阅读障碍,教师点拨10分钟左右就够了,但文言文阅读教师的“点拨引导”时间可以多一点,不必拘泥于此。
除了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外,更主要的是授课者应有适合自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走出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文教学之路。笔者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构建有效课堂,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在课堂上,笔者除了让学生当小老师去讲解外,还让学生将各类训练思考题的答案写到黑板上,通过“亮”出答案的方法让其他同学修改指正。为了更好地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学生们都会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的。笔者想方设法发动学生去“做”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注入自己的生命活动。诸如在语文课堂上举行背诵赛、听写赛、辩论赛、演讲赛、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更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极佳做法。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中学。
语文学习活动;内涵;价值;设计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4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普高课标》)中有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义教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②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活动”的代名词。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③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谓的“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是语文科所要培养的一种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主要就是通过语文活动,更具体地说是靠语文科教的活动和语文科学的活动相互运作共生而成的。那么,基于教学实施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考虑,教材编写者就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更便捷地服务于师生。
搜查诸版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鲁人版对学习活动的重视。但什么是语文学习活动?它与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以及设置意义?如何设计?这都值得深思。基于此,下面笔者将基于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重新审视语文学习活动的特征内涵及其价值,并就教材中的相关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语文学习活动”内涵及其价值
我们常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若想更好地完善与推进语文教学,首先应从活动说起。“学习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④所有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实践,使学习更有系统,更有计划性。
那么,何为语文学习活动?有学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过程。”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获取言语经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自主行为过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并非等同于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包括“学习语文”、“关于语文的学习”和“透过语文学习”⑥三个方面,但所有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发生语文学习。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⑦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义教课标》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⑧与“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⑩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
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语文学习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组成的结构系统,然后依靠这些语文活动作用于学习主体,促进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在诸多版本中,鲁人版教材无疑是突出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视,其在每单元结束后单独设置学习活动栏目,以此来总结和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探索,无疑也是值得其他版本教材编写者审视和借鉴的。
那么,鲁人版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具体是怎样的,是否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实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些问题理应被我们关照、审视并给以反思。
(一)教材中语文学习活动设置情况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后设“学习活动”,主要是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方面进行设置,其中“文本品读”部分主要就本单元必学篇目进行设置相关问题供师生交流讨论,问题数量一般在3~6个(每单元文章设置一般是2~3篇),关于自读篇目的问题,一般标注米字形号以作说明。《普高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11在“梳理・积累”部分,主要是基于对本单元必修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子进行识记、整理和归纳,明确背诵的内容等。此部分题目数量设置一般在4~6个,不但可以使学习的重点内容明晰化,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积累与整合的能力,还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普高课标》中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12最后是“写作平台”的设置,《普高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13高中学生应“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4这在必修课程部分有相关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等等。这些无疑彰显了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写作的重视和考量。
基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大体了解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设置。《普高课标》有言:“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15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个方面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基本可以涵盖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同时也是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有效深化和渗透。
(二)学习活动实施现状及改进意见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具体设计突出了课标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和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情况并不理想。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在留有余力、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偶尔涉及“学习活动”中的项目,更甚者几乎就是直接忽视“学习活动”的安排。为什么会有此现状,值得我们审视与反思。
首先,学习活动中“文本品读”安排是否完美?整合式的学习活动设置是否恰当?“文本品读”中多数题目都是根据本单元必学篇目来进行设计的,但在课文已经学完之后,学生是否还有兴趣来进行相关文本、句段的鉴赏?教师是否还有耐心再鉴赏已结束的教学内容?这种设置安排的延后性无疑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文境现场的感受性。笔者认为,可以把“文本品读”中的相关题目分置到前边必学篇目的课后,然后再以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段的重视,还能够深化他们在具体文境中的感受与鉴赏。
其次,“梳理・积累”中题目设置是否明确、具体?题目设置一般是要求整理所学篇目中的重点字词、相关文化常识以及说明此单元的背诵内容等,但在题干表述方面却值得细究与商榷。如请从某某文章中“找出几个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子,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摘录到笔记本上”等等。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表述一是不明确和不具体,二是有可能造成学生积累不全,易养成偷懒散漫的习惯,也就达不到预效。
第三,“写作平台”中的任务安排是否易操作。在这一部分中,有些题目的设置也出现了类似于“文本品读”部分中的问题,写作完全可以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加深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此外,这一部分在任务量的设置方面有些大,一方面可能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性,但同时也会给师生带来无所适从和难以选择的困惑。就学生现有的时间和精力来说,不可能每个题目都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师生共同考量的问题。
最后,如何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那么有了活动就一定有教育吗?有学习活动的设置,自然也就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就“文本品读”来说可以让问题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陶冶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梳理・积累”部分来说,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查收与点评,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时地查看学生积累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完善。在写作方面,平时可以穿插着进行小习作,如缩写、改写、仿写等,这些完全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实现,至于单独的写作训练,则要根据课时、课程安排,挑选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写作,后续进行相关点评与写作指导。
总而言之,从语文学科内部的角度看语文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是为了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更好的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文学习活动直接是这个大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魅力和成效,无疑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开展,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还需要我们师生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从而达到最初的预效。
注释:
①⑨11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36,2,3,9,3,2.
②⑧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1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79.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41.
⑤厉复东.活动化教材“语文学习活动”浅说[J].现代语文,2010(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与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文言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学习虽然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但是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却是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学习效果差。学生更是“谈文言而色变”,觉得是学习一门“外语”。可见我们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由于文言文毕竟不是现在实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种种差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虽然重视学习文言文,但兴趣不高,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最终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兴趣。
2.学生学习文言文只重视积累,不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大部分学生把字词句的学习作为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他们大多采用积累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方面出现的新知识点,用做笔记的方式积累下来,主要复习学习这些字词句的知识点。这虽有利于打好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帮助形成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但只重视积累,忽视对所积累知识的有效组织,就只能停留在基础的阶段,无法提高,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3.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好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机械地跟着教师走,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没有计划性,过于重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4.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教师讲解的文言文毕竟有限,只能限定在课本上。学生一般只学习课本上的文言文篇目,课下不会主动去阅读课外文言文读物。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文言文十分困难,就算注释详尽,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可以弄懂文意,再加上考试不考,所以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阅读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中,没有将丰富多彩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作为自己的学习资源,更没有将自己的所学活学活用,最终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与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和运用。
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何改变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呢?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活跃课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故事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通过挖掘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改编短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学生在导演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对于角色的语言及故事的情节也会反复地理解。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文章的大体内容。
2.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在新课导入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引入新课。如成语导入、画面导入、名句导入等等。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教师放“权”给学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文言文。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意识,一定会认真负责地预习课文,在课上踊跃发言,对文言文的掌握也会比教师单纯讲授好得多。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语等,并进行分析总结,而不是“教师说出,学生记下”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会记得更牢更准确,效果也就更好。
3.重视文言文的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诵读课文的重要性。学生之所以看不懂文言文,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及语法。反复背诵,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文言文语感。不光能掌握重点词语,对于文言文特殊语法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帮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记住这个宾语前置句型,遇到其他类似的句型也就容易理解了。背诵几篇重要的文言文,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游褒禅山记》等,对于打牢学生的文言基础非常重要。
4.延伸课外学习,拓展学生文言文视野。好的学生不止在课上学习,更会把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延伸到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教师在教授完教材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后,让学生课后阅读苏辙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要求他们读懂文意,并说出自己更同意哪家的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故事性强的古典文言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合理可行的文言阅读任务,但不要硬性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结语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效率;兴趣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所以回顾自己教过的课,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反思才能与时俱进。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这门课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忽视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再怎么学,也提高不上去,拿不到像理科一样的高分,还有些认为语文考的大多在课外,课内的可以不听,只要多做题即可……以上种种对语文的误解,使得语文教学走入被动的境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课堂教学本身分析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从初中开始,对语文的学习只限于知识的记忆,背诵词、句、篇,并陷入题海战术以应对中考。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记忆,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基础上面也未必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错字连篇、语法混乱、表意不清、符号乱用等情况。即使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到高三的时候,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诸多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语文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当今的语文课堂都在拼命强调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始终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却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的培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多字词还没学会,连课文内容都还没有熟悉,教师便跨过课文,在课文之外做了很多的引申和分析,轻视文本,轻视语文基础,使得语文教学如同在云里雾里一般让人摸不透。
许多教师喜欢用动画、幻灯片、朗读录音等方式代替学生朗读、分析,不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亲身诵读,不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美文中的语言运用。学生看看动画和幻灯片,听听音乐,谈谈感想,貌似整堂课很热闹,但是教学结束后,如过眼烟云一般,对课文内容依旧一知半解。语文,即语言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个教学中心,学生缺乏在语言表达、情感认知上的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最后造成热闹有余而效果不佳的局面。
在课堂活动上,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存在了多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听,互动情况较少。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传统模式近年来一直受人诟病,它不仅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束缚了其思维。而另外一种与之相对的则是“散养型”模式。教师采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等形式,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整节课过于放任自流,从而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这种“散养型”模式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浮于表面,反而连课堂的活动能力都难以纠正,这属于课堂的无效行为。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语文的初级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高级目标是学会从文字中体会情感和表达情感。这些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在字词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训练、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而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积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认识不清,认为听听课、做做练习,就能提高语文水平,而忽视生活体验积累、经典著作阅读、写作,没有耐心,且懒于行动。以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去学习语文,结果可想而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语文不限于课本,语文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近年来的语文高考题材料大多数都来自课外,如,时下的热点新闻、议题、现象等。就是这个原因,让许多学生把课本抛之脑后,反而更重视复习资料。殊不知,课本才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语文学科的题目设置也侧重于理解和表达类的主观题。比如,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绞尽脑汁组织的答案,往往因为答非所问或者偏题而被全盘否定,在解题上面,获得的成就感不高,因此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反而对一些理科科目抱着更大的热情,这类科目答案客观透明,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成就感,而且精力和时间有短期投入见效就很大。这点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语文需要细水长流的投入,一些阅读课外名著之类的隐形作业,在高考的压力下,在漫天的各科练习卷之下,自然被忽视了。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例来说,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先介绍北宋一种颇为流行的风俗“吊柳会”,由此引出作者生平,最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本上面,学生的反应比较活跃。又比如,在上小说《祝福》一课时,笔者以侦破案件的形式提出一个悬念:是谁杀死的祥林嫂,由此对课文的内容和人物展开分析。学生都积极参与案情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率。由通俗带动文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由此得到显现。
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笔者通常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按照学号,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或演讲,或朗读,然后再请底下的同学进行点评,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也会设置讨论环节,但这些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而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过度放开课堂教学,又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移,甚至达不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趣味性
有人把文言文称为“第二外语”,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文言文教学了。文言文与现代文字、词、句式上的巨大差异,不但给我们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也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文言文在高考中考察的比重大,知识能力要求高。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答题能力,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窠臼。文言文教学课堂趣味性尽失。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课前“读”,让学生有学好文言文的心理准备
任何人面对陌生的知识都会不自觉产生排斥心理,我们的学生面对与现代汉语有教大差异的文言文时,也常会产生怕难心理。中国古代的傩戏文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傩戏的表演者在做一些危险的表演时,一定要先念一段“咒语”,使表演者进入状态,对即将表演危险动作产生信心、沉着冷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妨让学生课前念一念。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开口读。课前的读,能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难字词、字句,更能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
二、督促课中“记”,在探讨中积累文言知识
通过课前的读,我们的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探讨研读了。文言文的文本研读不外乎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思想情感等,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动笔去“记”,有诸多好处:
(一)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将同学发表的精彩论述或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二)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记忆知识要点,达到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避免教师授课单一声调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现象发生,让学生参与其中。
(四)是练笔的过程,也为日后复习留下资料。
语文课堂如果是教师一堂言,是沉闷的课堂;如果是学生一堂言,缺乏教师恰当的引导,是活泼但是难以达成学习目标、突出不了知识性的课堂;如果是抄笔记的一堂课,是痛苦的课堂;如果只有讲,没有适当的笔记的课堂,是清风明月,挥挥衣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研究、恰当的在记忆中积累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生活教育思想
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一)课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习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我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引导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与文言文教学的结合点,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与场景创设情境,让课堂导入“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生活资源,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让他们通过对自然、人生、命运的客观理解来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徽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开发利用好这些生活资源,必将促使学生感受语文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这种亲身体会,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了,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把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浸蕴在文言文中,使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处处有文言,时时用文言”,自觉形成一种文言文实用意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资源,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往往与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升有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如何将阅读课堂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相衔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步骤流程式阅读教学
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阅读教学的步骤方案出发进行改革,由此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基本素质,那么正确的阅读步骤与流程是怎样的呢,教师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基本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们呢?笔者就自身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教学进展来看,教师应该贯彻“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和角度,让学生们逐渐接触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其在基本阅读素养上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流程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基本资料的搜集与了解。这是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逐渐带领学生们融入相应阅读材料的第一环节,能够为整个阅读课堂铺垫相应的情感基调与氛围,使得学生们的课堂适应性增强。(2)文章的通读教学,这一教学步骤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能够逐步扫清生字难词障碍以及对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等形成感性的认知与了解。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过程,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逐渐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当然,在文章情节的理解过程中对学生们的情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作用,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一定、有效的学习成果和收获。(3)阅读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则是带领学生们进行文章理解性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从最重要的阅读内容出发,进行重难点区分,适当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获得一定的提高。
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想北平》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贯彻上述三个阅读课堂教学步骤,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案“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层次性阅读思维。首先,在基本资料与搜集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先对作者老舍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其人生经历,并且让他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其次,在进行文章通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带领学生们对《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以及难词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让学生们拥有作为高中生应当具备的字词基础。同时,我还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结合语言的情感思路,帮助学生们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让学生们逐步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最后,在进行到解读性教学环节时,我将每一段落中的中心句以及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句进行筛分挑选,作为赏析载体来培养学生们的文章鉴赏能力。
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角度多元化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中要想充分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阅读教学步骤和流程的优化出发,还要能够采取一系列教W优化方案,使得阅读课堂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帮助学生解决各自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推动整个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获得清晰的方案与确定性结果。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树立阅读课堂教学思路的同时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分类与形式特点谈谈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描述内容进行筛分,将细枝末节的语言描述部分进行合理剪切,从而能够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抓文章关键词和关键句,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初步掌握和理解,对文章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教师应当进行文章归纳与分析,带领学生们就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内容性分析,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分析把握能力。
三、加强阅读课堂反思
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理念需要与高中生的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尤其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反思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多样性问题的困与限制,总结出一套科学、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从学生阅读基础的夯实和积累出发,让他们时刻保持阅读前瞻性,继而通过持续性的阅读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让学生们始终在科学、有效的阅读平台上进行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纲,挖掘、准备阅读课堂教学素材,切实做好教学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伟. 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