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学特点

古典文学特点

时间:2023-08-21 17: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文学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文学特点

第1篇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著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第2篇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各位同仁们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安排授课学期和课时数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种《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应将《维吾尔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沙比提编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肋、《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推翻。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

因这本教材出版己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风险、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风险、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J险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答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 、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第3篇

历史课程改革下,有效设问常作为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一种提高历史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设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行课堂讨论探究,产生"启"的作用,从而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以人民版《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为例,谈谈用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素养。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必修三的第三课,展示了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或成就。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①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②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本课适当的问题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悟民族文化的优秀。

一、核心材料设置问题引领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良好的设问,往往是学生进人学习状态的良好开端,将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本课结合的设问呈现出来,助推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较熟悉的歌曲,你听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词来自哪里?这首词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 接着围绕这段材料进行有效性的问题设置: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哪些文学,它们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什么,它们的地位影响如何? 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这些设问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论由史出的辩证方法。

二、重视设问的课外拓展,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分析方法:①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②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设置问题:你能结合教材中的原句论证这句话吗?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我国古典文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认识理解我国古典文学特点之一就是时代特色性。接着展示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请你归纳出文学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通过解决以上这些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学生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结构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论结合论证的能力。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却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现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懂得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难以被逾越时,继承的后人往往会突破原有的体裁而另创新的体裁去发展文学。这样也推动了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时理解文学格式是与时代相关的理性认识。接着展示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哪代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风格。通过以上问题的强化,学生在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强,得出我国古典文学特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继承创新性。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设置问题:你发现这一组作品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设问引导思考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高雅、贵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发展的是主要趋势、主要潮流,并不意味着高雅文学的存在就没有通俗的文学存在,反之同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要发展趋势?教师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反思,最终使学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时代中的商品经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结果,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的理性认识。既然文学格式(体裁)与时代相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学生也就彻底地领悟了“后世莫能继焉者”的真正内涵。

四、质疑学习成果,促进认识深化

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帮助学生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质疑这段话背后隐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深刻地把握了本课乃至于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从而学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中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与伟大,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而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总之,用有效设问把握历史课堂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交流、探索、展示的平台,推动学生各种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教无止境的追求与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村上春树;外国文学;回归

谈到中国文学就会谈起鲁讯、老舍和近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想起日本文学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村上春树。在 1979 年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文坛上之后就被认为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欧美文化的影响与文学与传统的日本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他本人也曾经很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化鉴赏、体验、认知都和日本文学关系不大。这就使得当我们研究他的作品时会忽略从日本文学这一个角度去解析、欣赏。

日本文坛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研究已经很深入了,特别是从欧美文学这个角度,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世界文学的特征是怎样体现在村上的 作品中,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从村上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地道的抒情表示手法,同时村上也提到过自己文学的原点还是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体验。我们国家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还是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欧美文学和村上春树的关系;解析村上的作品特点;挖掘村上作品的魅力。鲜有人能够准确阐述村上作品的中国特性,相反更多人却在研究它与日本文学的共通点。有人说:村上的作品虽然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带着欧美风格的表现手法,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情感、意识深处带有佛教禅学的观念,只是被日本文学给掩盖起来,如果不真正的投身村上作品,去体会他的精神活动、解析精神体验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很可惜,对于村上作品的分析都很片面,要么只考虑它作为日本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在结合日本文学所产生的特殊性、要么就只是λ的作品进行浅层次的批评,这就使得村上的作品至今不能全面的解析。

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改变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村上作品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来寻找其中文学特点。村上作品的文学主体一直都是在变化,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变化背后最真实的不变特性,我们就能自然的全面分析村上文学,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可以推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村上曾经说过他从没有被日本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打动过,甚至不喜欢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兼职就是排斥,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村上的家庭教育来看。村上从小就很讨厌日本文学和日本的家庭教育,这跟他的从小家庭教育有关,村上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并且是喜欢日本古典文学的语文老师,所以从小村上就被父亲灌输日本古典文学知识,还需要背诵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谈论古典文学已经是父子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村上春树从小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可以说在成长时期博览群书,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以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为著,升入高中以后具有了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开始接触到原版的欧美小说,而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最后基本没有看过日本文学。所以村上说他自己并不是依赖于日本小说才成长的。

从村上春树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村上春树出生 1949 年,中国胜利,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就成为了美国的文化肆无忌惮渗透的对象,村上春树的成长时期正好就是日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得变化深深的影响到了村上春树,同时文化的渗透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文化,学习美国的语言。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在战争后确实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被渗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作家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美国文学的影子。很多小说很鲜明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屈辱的内心和美国霸道的现象。但是这些作家还是要分两种,一种是已经长大然后经历美国文化渗透,这群人对于美国有仇恨感;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化渗透下出生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树就是。他们对于美国没有仇恨感、对美国文化没有排斥,加上村上春树的家庭教育背景,使得村上春树从小就一直浸泡在了美国的文学世界里,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出来看书村上还是很喜欢爵士音乐的,收集了很多唱片,写过很多关于音乐、外国文学的报道。因此村上这代作家和他父母一代的作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村上的父亲们对于没有是有着很深的芥蒂,但是到了村上这一代人就基本很喜欢美国了。因为随着美国文化的全面渗透,村上春树这一代的日本人已经接受了美国文化,并且把美国文化看作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内,在享受这种新新的、舒缓的美国文化的同时很自然的就接纳了,有的甚至被取代了。对于村上来说,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习得了日本的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沉迷于美国的爵士音乐、美国小说、虽然在政治上美国是日本的敌人,但是从这些方面来说,美国文学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村上成名之后又对美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批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从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知道村上春树确实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而对日本的文学是直接忽略的,从来没有在某个方面把日本作家看作自己的学习榜样、奋斗目标,反而把美国大家看作良师益友。正是如此在使得村上春树和日本文学有着说不清的联系。所有的看起来是美国文学的表现背后都能感受到日本文学的气息。村上春树表示自己只是对于美国文化感兴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而他自己也只需要这样一个不同的而已。去除自己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文学就是自己的羁绊,所以村上春树才会疯狂迷恋外国文学作品,虽然是有着一点对家庭教育的抗议,但是更多的还是对美国文学的喜欢。

对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评论家们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直接批评村上春树的作品跟美国文学太过相像,另外一种以日本文坛大师丸谷才一为首的评论家,他们说村上春树的作品虽有着美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却有日本古典的抒情在里面,这种手法独一无二,是这位作家独有。村上春树对于这些评论感到很惊讶,说第一种吧,这也是事实,但是第二种就是完全的没有想到,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想通过英语来写的,这也使得村上意识到自己与古典的日本文学之间确实一直都冥冥中有着联系,不是自己想要切断就能断的,他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依靠从小的良好家庭教育使得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同时加上博览外国文学才造就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处于那个时代下所有作家的共性。《且听风吟》是第 22 届群像新人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这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是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看法的一个转变点,使得村上从心开始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看待自己从小接触古典日本文学这些联系在当下自身的体现。当他开始寻找的时候,他发现以前所谓的日本文学是一种束缚,其实这种束缚并不存在,只是没有去真正的理解过一次,这可能跟小时候的叛逆心理有关,他发现这很多都是因为父母从小把自己带入日本古典文学的世界,培养了兴趣,从而才会叛逆的时候会去读外国文学,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自己的最初文学体验都是源于古典日本文学。在他的寻找之旅途中,村上开始阅读日本文学,并且从新把小时候父亲

让自己读的日本文学重新看了一遍。他说:“当我想通之后我就开始重新的走一遍小时候的古典文学之路,每次看日本文学我都想把它读出来,但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读是很尴尬的,这与我多年不碰日本文学有关,然后我就一边放爵士一边阅读,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慢慢的发生改变,慢慢的接受”。当他慢慢走进日本古典文学的时候,他也开始把自己领会到的日本文学特质加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次想到日本文学作品我就会想到上田秋成,我自己小时候看过他的《雨月物语》,非常喜欢,所以我就试图让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物语”这一元素”。在他获得新人奖后出版的《寻羊冒险记》可以看出来。在村上看来日本文学可以分为古典文学和在社会的成长中出现的当代文学两大部分。村上从小就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在寻找之旅中可谓是开始喜欢上了古典文学,但是对于当代日本文学可谓是觉得其毫无亮点,让自己提不起兴趣去阅读,态度不得不说是区别很明显的。这种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喜欢不得不说对于之后村上的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这跟他喜欢美国文学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自 1979 年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被大家所接受、喜欢。在小说创作的这条路上村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自己的热爱,村上还阅读、翻译了很多的美国文学作品,获奖不断,可谓是在文坛上一路高歌,人气飙升。在 90 年的时候村上为了追求更好的创作环境,新的创作灵感不远千里背井离乡,

在国外开始新的定居生活,并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教授的身份开始了他全新的创作生涯。此前,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一直保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接受古典文学和拒绝当代文学。所以这就使得村上春树从来没有系统的阅读日本小说,只是在小时候阅读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部分古典文学,对于当代的日本文学的了解是很浅的。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被要求指导日本文学,但是他之前是从没有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学,所以他觉得这也是一个自己重新的接受日本文学的一个机会,所以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开始全面的、系统的阅读日本文学,思维和日本文学全面的接触、碰撞,让他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村上开始外国定居的生活之前,在外国读者的心中,村上春树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甚至他的《再袭面包店》被收录在哈佛的文学类教科书当中。村上发现他的作品虽然都被看作是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但是几乎自己的作品吸引别人的地方还是在于他是一个日本人,运用了日本式的抒情表现手法,可见他的文学作品在外国被人接受不是在于他热爱美国文学。这使得村上春树对于自己的定位产生了疑问,他知道不论自己怎样的去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都不能让自己完全的脱离日本文学,最起码他的作品是日语类的。村上春树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虽然一开始自己教授日本文学是学校的要求,但是自己在后期的过程中还是具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大家说我的作品是日本文学,但是我却没有真正的阅读日本文学,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而且我每次回国带来的东西都是我在日本买的各类小说,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体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上后来把自己与日本文学碰撞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为青年读者的短篇小f导读》,在书中,村上的写作风格跟以前大不一样,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和日本文学长期脱轨,但是随着后期的的全面学习,他开始喜欢上了二战后期在日本文坛上享有声誉的作家,他们这被称为‘第三代新人’,全面解析这类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的期间,村上对日本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用日语写作的作品早该回归日本文学。村上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我才开始全面接触日本文学,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以前为了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联系而做的事大错特错,而且自己内心也慢慢转变了这种强硬的态度,开始对于回归日本文学有了很大的期待,‘同心圆’的想法是错误的,总之来说就是想回归自己的国家,回归自己本该去到的地方,就像一个浪子,现在想回头了”。村上决定的文学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学,自己从小接触外国文化,对于日本不仅仅是缺乏文学的理解,在各个方面都一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村上的作品应该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其中的体验和表现置于古典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才能理解的透彻。不能把村上文学仅仅看作是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文学是发展的,动态的,应该把村上的文学结合日本文学一起看待,共同进步、相互影响的。我们相信村上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称赞,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而是他与日本文学的联系,在村上的寻找之旅上,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这位作家不断的打破内心的枷锁,不断追寻自身的‘跟’,他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最终成为一位像他儿时所崇拜的的那些大家。

参考文献:

[1]蔡雨. 浅析高校日本文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远藤周作与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例[J]. 科技风,2016,(04):47-48.

[2]段珩. 还原本来的村上春树――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J]. 博览群书,2013,(12):53-55.

[3]王向远. 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90-98

[4]藤井省三,贺昌盛. 论村上春树的汉语翻译――日本文化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变革[J]. 扬子江评论,2012,(04):46-51.

[5]邓英杰. 村上春树文学的暴力性――《奇鸟行状录》的暴力书写[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3):161-162.

[6]陈婷婷,徐F. 日本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演变――以《破戒》《斜阳》《挪威的森林》为个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7-122.

[7]赵佳舒. 开放式历史记忆的书写――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介入”的局限性[J]. 名作欣赏,2011,(36):98-100+105.

[8]袁惠. 传承“和风” 守望日本――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的解读[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5):62-65.

[9]藤井淑. 二つの高度成L期――『Lと共に去りぬと村上春湮难[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1-4+10.

[10]刘钟鸣,曾妍. 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2-94.

[11]李莲姬. 战争对村上文学的影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9-93.

[12]吴思佳. 试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2):100-102.

第5篇

【关键词】广告创作;古诗词;产品气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43-2

广告学是一门融合了众多领域学科的应用型科目,广告人要实现其广告设想,需要的不仅是广告学自身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新闻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位广告人所做出来的广告都与其自身的知识底蕴、个人经验及人生阅历有关。

一、中国古典文学在历史上的广告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与广告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照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瑰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广告作为商业市场中的一部分,是通过对受众及潜在受众进行“劝导”——通过分析受众的心理因素、挖掘产品的潜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与受众间的共鸣点,达到说服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行为的一个过程。广告就是通过各种途经,如平面媒体、电视、户外招贴、网络、广播等各种形式,让产品曝露在公众的眼前,塑造并提高产品的整体形象、让消费者认识接受它,记住这个产品并产生兴趣,想办法让品牌唤起一种情感的共鸣或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广告学把产品的一切及它所附带的潜在信息传达给受众。

故此,通过语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广告会受到广告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知识底蕴会的影响,而中国广告人所创作出来的广告中,中国古典文学的身影就屡见不鲜。

中国古代广告中的文学。“社会广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早于“商品广告”产生,在原始社会主要以文化广告的形式出现。早在商朝,一部分会做买卖的人民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于是形成了商业市场,那时候的广告如叫卖、实物广告以及挂酒旗等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文君当垆”的故事,讲的就是卓文君抛弃自身富贵和司马相如当街叫卖,到了盛唐,由于开通了与周边各国的交往,贸易往来密切,广告逐渐融入到诗词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杜牧的诗就生动的描写出了当时的景象。于明清时代(至1840年之前),广告的发展越来越讲究形式美,还出现了文化名人书写招牌和对联广告的美谈,店铺的名目和招牌的书写都很讲究。出现了“全聚德”、“六必居”、“都一处”等老字号的店铺,也出现了许多名人写的广告对联,如朱元璋为阉猪人家写的“双周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的广告,祝枝山为酒馆写的“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吧喝吧”等著名对联。所以中国广告的发展最初是由中国古代的文化广告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后融入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近代广告,之后演变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广告的形式。

二、房地产广告概念与房地长广告中使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优势

房地产与广告创意。广告并不是要凭空捏造一件事物,而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包装。房地产与广告之间可谓鱼和水之间的关系,当生产建设者把房产建造出来的时候,它只是在那里,而当房地产有了广告的加入,就变得如鱼得水。用独特的广告创意手法,找寻楼盘与消费者之间的共通之处,运用广告的程序、技巧、传播媒介、消费者心理与市场环境,提高楼盘的知名度和口碑。就房地产广告的概念而言,房地产广告并不是建筑实体的简单的推销,其策划和推广实际上是继建筑师之后对建筑内涵的再创造过程。房地产广告是在对社会文化环境、目标消费群体深层文化心理把握,是对楼盘本身特性和市场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全方位的准确定文,是策略性形象推广合理的沟通方式。

房地产广告的营销目的及方式。房地产广告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顺水推舟。营销手段要通过研究开发商的品牌,荣誉,楼盘的所在周边环境,包括教育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巧妙运用楼盘本身的软硬两方面环境,创造出受公众关注的话题,通过一些列的活动、名人代言等为楼盘营造知名度。一个好的楼盘,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产品自身价值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不仅仅是楼盘整体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着类硬件设施的认可,而是对消费者一种软性的引导,即概念嫁接。概念嫁接构成有教育体系、音乐概念、艺术氛围、运动主题、旅游概念。提倡一种生活,即品位一种文化,在楼盘销售过程中,可紧紧抓住消费者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提出一种文化理念,直击消费者心灵深处。而中国古典文学的渗入正是追随了这阵软实力的春风。

在广告中运用古诗词的优势。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易于朗诵和记忆,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经久流传。古典文学以其独特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广告文案,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怎样更好的进行广告诉求一直是广告文案写作探求的重点。而人们总是较易接受自己了解的东西,如果在广告文案创作中能较好的运用古诗词,就容易拉近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使产品获得成功。利用古典意境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具备了广告文案写作的诸多特点,古诗词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文人骚客更是喜好借诗咏物。唐代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中》这样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形容兰陵的美酒“浓郁”、“色泽金黄”、“气味香浓”,盛装在玉石制作而成的酒碗里像是盛装着一碗发光的琥珀,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构造出这样美好的意象,这与广告文案创作中语言的精炼、韵律、朗朗上口不谋而合。

三、具体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是成家立业。故此,国人骨子里就带有对房子的热爱,这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有了房子,就好似在人世间给自己找了安身立命之所。房地产广告作为楼盘营销一种最广泛使用的手段已经随处可见,以下就以两个具体的房地产广告实例来说明中国古典文学在房产广告中的运用。

龙胤当归:2011年某花园山水园林别墅,由于有邕江和蓉茉江环绕流过,处在城市与自然带的交界处,其楼盘的主要卖点是:270度豪华江景。这似乎是个很常见的广告诉求,不一样的景致,无法在如此众多的楼盘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发商赋予这个楼盘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当归"。当归,是一种药材的名字,但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应当归家",在赋予楼盘整体的中国韵味的同时,也给居住者一个美好的期待,中国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所以,当“当归”这个名字已出现,似乎就带着浓重的家的气息,不只是生硬地在销售房屋,也是在销售一种家的感觉。

除了名字,该楼盘的平面广告文案也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文案运用"墅为谁伴,山为谁依,云为谁低,江为谁留"四个短句构成山峦、云雾、河川都是为了这个花园,为了以后入住进来的你而存在的感觉,其平仄、结构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

骨子里的中国:在2007年,宣传某地产的一个系列平面广告《骨子里的中国》可以说是中国式地产广告的完美形态。这一系列广告的表现性是极为简单的,与水墨绘画相结合的摄影风格把楼盘景致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好似楼台烟雨中,深邃、素雅。其中用阴影家中的部分,正好是中式建筑的局部与汉字兼备之间形似的部分,在此,设计师巧妙的用汉字的笔画替代这些部分,加上精炼的文案“心有中国一点通”“开门见中国”与之相呼应,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底蕴。中国的文化深藏在每一个汉字中,而这样一种纯中式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平面广告,把“骨子里的中国”的建筑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画面构图简练、明了、大气,显得新颖别致,又意味深长,增强了文化感观。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

第6篇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年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入选。这本书共二十章,三十多万字,并配有大量图片。本书2015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在大陆首版。作者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文学、植物文化等课程。潘先生对植物与古代文学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曾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休憩点, 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中,吟咏古典诗文。并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研究古代文学与植物的著作。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潘先生对传统文化和植物学都有着系统而缜密的研究,而这本书的撰写,是为了能和读者共享植物与文学的乐趣,希望有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现状。因此,着重在古典植物名称的辨识, 对于常出现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种类等。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数十年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及其自然生态,重现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书名《草木缘情》,草木乃水陆草木之花,缘情则语出东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很好地概括了本书的要旨, 即探寻人文世界与植物世界的关联,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给人以审美的趣味,无尽的启迪。

千万种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包括国画)中植物的种类、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殊的情感表达,建构起一个文学体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学寓意,使我们对古典文学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认识。

植物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我国古典文学,很多作品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滋兰树蕙;从王维的折柳送别,到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认为,各类文学的内容总离不开植物,例如南朝《玉台新咏》诗词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诗汇》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植物支撑起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片天空。如果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构成原型(protetype),其实质就是建构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植物,作为特殊的文化语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自古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起奠基作用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诗经》和《楚辞》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称、种类特性,还对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础上,尽量开掘其文学意涵,这对植物学和文学研究,都是很大的贡献。其较有特色的是从植物学角度着重探讨了《诗经》和《楚辞》之间的异同及传承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诗经》、《楚辞》植物有共同的类别,作品中有着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如白茅、泽兰、松之类。但其各自地方特点还是很明显。《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业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据作者统计,有135首出现植物,多以植物来赋(描写)、比(比喻、象征)、兴(起兴)。这些植物以华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植物为主,而《楚辞》植物以华中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植物为主,共99种。除了和《诗经》一样,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外,其他大部分为当地常见或者特有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仅产于华中,有些则延伸至华南,此类华中、华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统计有26种,约占楚辞植物四分之一以上。这些植物,包括蘼芜、木兰、肉桂、芭蕉、橘子等。这些植物产于华中、华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诗经中的茆。(见于《鲁颂泮水》),作者推测这种仅产于华中、华南的植物,应该是在周代以前传到华北的。《诗经》、《楚辞》有不少相同的经济植物种类,如分布全国的桑、板栗、柏树,菜类的薇、荠菜等,但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

诗经所处的背景是中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艰难,民性多尚实际,对于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经济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颂扬,以《豳风七月》为例,全诗围绕一年四季的农业劳作展开叙述,其中植物,均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属,切合实用的植物。

《楚辞》写作背景为南方长江流域,此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食物不虞匮乏(《汉书地理志下》:江南地广食物常足),因此歌咏食物、经济类植物的篇章罕见,而以香草香木之类象征、隐喻类植物居多,且反复出现。如《离骚》共出现香草18 种,《九歌》中香草16种,两者有11种是相同的植物。

《诗经》、《楚辞》的植物,构建了古典诗歌的象征体系。《诗经》中已经开始用松萝、菟丝子等植物来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来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处蔓生的植物来象征不好的事物。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小雅大田》),墙有茨,不可扫也《鄘风墙有茨》,开启了以植物比喻、起兴的先河。《离骚》在此基础上,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植物来寓意言志。《草木缘情》认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气的植物,均为《楚辞》引喻的香草,其中伞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泽兰,均属伞形花科。与此相反,恶草恶木,令人不快,《楚辞》与《诗经》一样,以此来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楚辞》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富于艺术魅力,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符号系统和植物文化传统。

利用植物统计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本书作者的有益尝试。此举为今后的文学、文献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在明末成书的《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无定论。《草木缘情》通过研究指出:该书主要人物西门庆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种了40种植物,主要是作为观赏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统计的方法,研究该书中乔木、灌木、藤蔓、草花类种植情况,判断该庭院所处位置应为华中地区,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间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体验或籍贯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资料。这就为解开扑朔迷离的《金瓶梅》作者之谜提供了有力证据。

名著《红梦楼》通行版本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认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认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鹗续后40回,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据《草木缘情》作者统计发现,《红楼梦》第一个四十回出现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出现161种植物,第三个四十回仅出现61种植物。每回植物的种类、植物种数的分布频率,或者植物在单元内出现的总数,从统计观点来看,第一个四十回和第二个四十回之没有差异,而第三个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种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而且作者对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写水平也远为逊色。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因年代久远,多有各方面疑问存在。采用《草木缘情》中的植物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证,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草木缘情》内容丰厚,文辞华美。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书中也存在一些失误,现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问题就教于方家:第二章《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第五节32页,作者列举唐代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认为:此诗为杜牧在云南结交红粉知己所作,以当地盛产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歌女分别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诗歌故事发生地点为扬州,非书中说的云南。第四章《楚辞植物》第七节89页,引《离骚》纫秋菊以为佩实为纫秋兰以为佩之误。

第五章《章回小说的植物》第三节98页,插图标示苜蓿,实为紫云英。第七章《国画中的植物第二节》154页,所附元代郑思肖《墨兰图卷》,意在说明元代的宋朝遗民郑思肖绘兰花均不画土。实际从文献看,郑思肖画兰,只是大多根部不着土,画幅中兰根为暴露状。然此幅真迹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卷》,正是难得一见的根著土兰,此幅画中墨兰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实笔画土,乃因中国画习惯以虚写实而已。第十三章《文学与野菜》第二节,323页,作者解释《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诗经》,此处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当今农历的9月。火,星名,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本句真实含义,是夏历七月天气转凉之意。同首诗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说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当令成熟的农产品。

第7篇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上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室壬杓票匦胍览涤谥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理念。本文主要写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主要根据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室内设计时主要采用西方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感受,这就造成了室内设计教学不能正常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建议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写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来服务社会。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实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证明,只具备实践能力的人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对实践技能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一贯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西方设计潮流的讲解,认为西方化、欧式化的设计风格能够完全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所以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是主要以西方化、欧式化设计风格为主体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突出表现为时尚化、前卫化。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教师对学生西方化设计理念的过渡教授,使学生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主要彰显西方文化,过度依赖西方先进设计,而缺少民族气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应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室内设计设计出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后人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古人生活的室内环境。通过文字激发学生文学的创作灵感,从而让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充满民族文化,充满中国韵味。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将文化气息的文字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转化成优雅、清淡、清新的设计画面,利用古典文学作品,更多地让学生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使室内空间环境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气息,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室内设计,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让学生思想上有了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为室内设计的其他方面打下基础。

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增加学生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其产生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和室内陈设,比如图腾装饰符号、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像,这些装饰符号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人在室内的陈设也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环境陈设也不同,通常在古人的大厅上将会摆一些清幽淡雅的花,再配上一些书画作品,来增加书香气息,这种虚实结合的室内设计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境。中国古人在室内设计时,也会将一些富有精神力量的装饰设计在室内,正如我的所知道的,古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信仰,一些精神寄托,比如信佛教、儒教、道教,他们一般会在室内张贴装饰图像,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思想。如果学生能学习利用古人室内装饰和陈设的艺术,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来,那么学生的室内设计将更具有创新性,既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也能让人们进入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情境中。所以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意义重大。

运用赋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示例教学。在中国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生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入手创作,从装饰陈设人手设计,还要让同学们研究一些极具中国特色内涵的成功设计作品,让同学们学习作品的成功之处,总结出极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作品的设计内容,设计方式,从中获取经验,增加学生的创作灵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设计展览会,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可以让同学设计的作品同展出作品作比较,让同学们能发挥优点,改正缺点。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评价展出作品,让他们说出作品应用了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的是否和符合设计原理,而且,让他们总结出自己从这件作品中学到的经验和从作品中吸取了什么创作灵感,进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再次创作。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赋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示例教学,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既顺应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潮流,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精。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学生在室内设计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国际、面向世界。

第8篇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

(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

(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

(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

(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第9篇

一、教师首先应加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积累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是通过他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他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和灵气逼人的才华展露出来的。作为教师,自己无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谈不上在备课中把材料信手拈来,在讲课中厚积薄发的。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本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的滋养?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加深自己的传统文化积累,我一直致力于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努力背诵古典诗词文赋。记得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当教师自己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在课堂上造成声闻于野的气势。因此,大量积累,博览群书,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学,便是我备课的前提。

二、别给自己留下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遗憾

仅仅只是教师自己去积累还远远不够。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积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时不免听到教师满怀忧虑的叹息:学生们对我所讲的一无所知。其实,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一个和学生对话的平台,只有当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师生才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达到精神的逍遥游,才能摩擦出火花,才能产生共鸣。

所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探取,而不会发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感叹,是语文教师备课的第二步曲。作为语文教师,我自己在不断阅读积累的同时,更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去积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每年,我都推荐一些富含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如《古典之殇》《寂寞圣哲》《论孟选读》等让学生阅读、感悟,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

只有以上两点同步进行,才能为我的第三步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漫漫求索路,任重而道远

教师有了丰厚的积淀,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两者有了对话的平台。于是,在精心备课中,把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就成了最重要的环节。为了避免形式化与抽象化,下面请允许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是如何在备课、讲课中,把传统文化适当穿插在教学中的。

案例:在给学生介绍鲁迅时,我引用了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境界为纲,把鲁迅作品及其生平事迹,作品风格及思想意义提炼起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鲁迅于国内革命失败后,国民精神陷于低潮期的苦闷彷徨无出路所具有的思想状态。这一时期,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问世,这样,学生便能够了解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相应的思想和风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苦苦追求,上下摸索,终于找出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那就是以杂文为投枪匕首的文学之路。对于这一时期,他的杂文的鼎盛和杂文的风格,学生们便一下子会掌握住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仙台学医到弃医从文,从成立左联到受各派文学阵营的误解与攻击,鲁迅始终是冷静面对,始终是一个在暗夜里荷戟独自战斗、直面惨淡现实的孤独的勇士。这样,学生们便更深一层地感受伟大作家人格的魅力。

面对高中生,文本解读应该适当深刻,内涵更宽广一些。如果只局限于文体自身,势必会越教越浅,把自己和学生都变成井底之蛙,而学习文本又能超越文本,将会视野开阔,既学到知识又涵养了品性。不过在此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要根据文本自身特点与古典文学进行知识前后钩连;要师生同步,使交流多一份共同的语言基础,以知人论世的理念,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形象;明治维新;象征

日本自古以来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古典文学上更是和我国本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战以后,日本的文学受到来自西方文学的影响,其题材、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女性角色更是发生了重大变革,浓重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当代日本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塑造是当代日本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文学关于女性形象塑造具有借鉴作用。

1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

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完全否定古典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它依然包含了关于女性柔美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特点。关于日本女性具有东方古典、柔美等气质,在当代日本文学中体现的更加细致、自然。大多数小说作品中将自然之美和女性之美相结合,将女性独特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文学中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女性,常常与自然融为一体。女性身上那种力量就像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坚韧、隐忍,同时又具有爆发力;女性身上那种柔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秀丽、优雅、纯净的美感。例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描述了女性独有的美丽的外貌、美丽的心灵。他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自然景色,同时也勾勒出女性的自然、大方、清纯的形象。在著名作品《雪国》中,他对雪国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优美、细腻的描述,一幅幅美丽的雪国风景图跃然纸上。在美景的描述同时,也特写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外部表情以及外貌特征。这种人物描写与自然情景相互交织的描述方式,正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柔情的女性形象。

2利用时代特征突出女性形象

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时代特征的影响。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掀起了民主、自由的风潮,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带有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她们崇尚民主,渴望自由,个性十分鲜明。同时,这个时期由于思想极为开放,作者在塑造女性的角色时,从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各种女性角色的刻画,从而形成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学风格。例如坪内的作品,主要是突出“人情”的特点。也就是从人出发,而不旧道德、旧文学观念来描写女性,他笔下的女主公往往个性鲜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又例如森鸥,他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品。他的代表作《》,则是一部可以反映受压迫的人民内心的渴求,追求自由、平等的欲望。他笔下的,在灯红酒绿的堕落生活中生存,却又十分渴望自由和平等。这是生活的矛盾,饱受精神的摧残,同时这也是社会的矛盾,受压迫人民追求平等的矛盾。《》这部作品正是这个时期底层人民的渴望和心声。二战之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权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当代的日本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中得到显著提高,日本女性也从封建制度和思想中得到解放。女权运动也影响着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更加向往自由,更加追求平等,寻求个性解放。

3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当代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角色都是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形象,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她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和平和幸福充满向往,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日本女性的浓缩,体现了日本女性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也正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才让读者对于日本女性更多的了解,打破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例如家岛五郎的《一个女人》,其主人公就是一个追求生活、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热烈奔放,却又纯净如许,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4总结

当代日本文学中,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接收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其文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日本文学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贫苦、受压迫、封建迷信的形象,而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则是热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唐纳德・金.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开始显现:当今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非常少,古文化知识匮乏,缺少传统美德的熏陶等。笔者认为,学科渗透是提高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水平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战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既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1.在课前培养学生古典文学学习的热情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典文学是非常难的,多数学生都对此产生畏惧心理。我主要是以课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

比如,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从课前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说出来,此时的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红楼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作品,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还有里面的爱情故事写得有些唯美、有些凄凉。有的学生听其他同学赞扬《红楼梦》写得好,于是就拿起书,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发浓烈。

2.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和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感情。在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和鉴赏,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学生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境美,诗中不仅有优美的图画,而且还有色彩,学生还可以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中体会这种诗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例如,由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由教学《香菱学诗》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由教学《杨修之死》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领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所学习的每一首诗都赋予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古人常常运用比较凝练的文字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当学生学习唐诗宋词时,学生熟练地将诗词背诵下来,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作者当时写诗词的年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心情,只有学生读懂作者的心思和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达成思想共鸣。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激发学生做诗的想象力,当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诗,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的语言来做诗,然后加上学生的想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让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举行讲座,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蔡礼旭讲《弟子规》,本校教师开展《诗词探究》讲座等。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举行诗词名篇诵读比赛

开展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诵读比赛,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对社会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其树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方法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担负起历史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元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苏州大学,2012(07).

第12篇

面 对 大 海

(上海考生)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绚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巍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

我们梳理一下他的思路:由海――人(曹操、李白、张九龄)――中国古典文学――全人类艺术领域(莫奈、海明威、贝多芬)――人性(哲学)可以看出和大多数人相比这位考生的文章立意深刻、举例广泛,这是他得高分的主要因素。

那么怎样使文章有深度和广度呢?那就是要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积极、主动,在单位时间里比一般同学想到更多、更好的内容,这要通过联想的思维训练才能达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联想,它有什么特点?联想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连接。比如桌上放了一束花,你见了,就自然地想起送花的人,甚至想起一个有关花的故事,由花及人,由花及故事,这就是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