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

时间:2022-04-09 09:5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

一、引言

2004年我校专升本以来,会计学专业提出了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会计人才”。即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Adventure)、 应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级(Advanced)会计师(Acc-

ountant)。“A型会计师”培养模式为刚升本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个性张扬,突出自我,针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际,笔者对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著名高校进行专业调研,并邀请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学者等共同组成专业改革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新环境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 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 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

ants)。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不断完善,培育“卓越会计师”会计专业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构建

(一)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规格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宁波经济外向型发展趋势以及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善于张扬自我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具有系统的会计、信息、运筹、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开发型的会计管理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将打造出一批卓越会计师,即个性鲜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使本专业成为宁波会计师的“摇篮”。

(二)卓越会计师的涵义 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才能极大的激发创造力,才能高超出众,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具体内涵如下:(1)培养的是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师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科学认识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性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3)“应用型”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将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高素质、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4)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四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会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卓越会计师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是通过“五类知识融合,校企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该人才培养路径是指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加以融合,并通过实践环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有机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将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接受社会检验的循环。

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四平台+四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四平台+四模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基础、以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国际会计”四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如图2所示。

(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平台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色:多主体(企业、学校、学生);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学科竞赛、课堂);多目标(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践报告);多层次(引进国外高校学生实践研究项目,联合宁波地区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四年八学期一贯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培养既具国际化视野又充分联系宁波本土企业实际的卓越人才的目标。

第2篇

近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对供水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公司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制订了企业未来五年供水规划。而就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管理人员学历、职称,职工技术等级、文化程度四偏低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经营管理人才两缺少的现状,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必须从现实出发,转变观念。根据前期对企业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及在读教育情况显示,目前企业青年职工已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版权所有很高,他们将学习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青年中有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再教育,有的人每天花小时以上看书、阅读,有的人经常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著作或文章,周岁以下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度依次为:岗位相关知识、计算机、外语、企业管理、法律等,我们应针对青年需求,以岗位为核心,因人制宜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公司党政支持下,由政工部、企业管理部、团委三方合力,共同实施周岁以下青年实施三年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进行职业生涯导航,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工作目标: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公司发展要求,确立了“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实现厂科级干部复合型(知识广、业务精、管理严);管理人员专业型(业务精、善管理、协作好);关键岗位技术工人一专多能型(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的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具体实施:版权所有

⒈上下联动,实施针对性培养。

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合作的工作格局。在选“苗”上,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开阔视野,既要对现有骨干出课题,压担子挖掘潜能,提高技能,又要大胆启用新人,广纳贤人,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二级联动,经民主推荐,逐一分析,列出有培养前途的周岁以下青年,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企业内部的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举荐,通过加强对企业发展重要、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青年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⒉落实措施,开展阶段性推进。

青年人才重在培养,贵在教育。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在对青年进行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具体培养措施,以项目运作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

)第一阶段:基础培训。

针对对象:

新进公司参加工作的青年以及掌握一般操作技能,进取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的青年。

实施目的:

了解行业特性、企业情况,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

主要措施:

技术等级培训。针对前一阶段调研中所显现的职工技术等级偏低的现状,我们将加大技术等级培训力度,通过拟订年度技术登高计划,组织人员参加水务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或社会技术培训机构的相应培训班,不断调整各等级职工比例,经过三年努力,企业内逐步形成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的职工队伍。

岗位专业培训。为建设现代化的供水企业,近年,公司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与技术,不少青年被安排在岗位一线。我们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缺啥补啥原则,加强对有持证上岗要求的岗位(工种)以及企业生产、水质、服务等专业岗位的实务培训。今年配合污泥处理项目运行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污泥脱水处理工艺的岗位培训,今后几年还将针对原水预处理、深度处理项目的启动,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使青年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成为岗位技术能手。

)第二阶段:能力提高。

针对对象:

企业内具有较强责任心,一定工作能力,担任班组长或专业技术骨干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引导、带领青年立足本职,开展岗位建功,拓宽业务知识面,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在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业务技能上不断有新提高。

主要措施:

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按专业对口组织企业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较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享有一定声誉的部门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与青年结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配以课题研究,动态考核,通过师傅的传、帮、授、带,使青年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有所提高。

开办系列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走进青年,开办有关形势任务、经济发展、企业文化、质量管理、财务、法律等内容的系列讲座,不断扩大青年的知识面,开阔思维。

)第三阶段:重点培养。

针对对象:

企业内在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某方面显现成绩,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被本单位、部门认可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实施重点推荐,通过进行跨部门的岗位锻炼,为企业培养独挡一面的年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措施:

举办青年干部学习班。与高校商洽专门开设五方面课程,利用休息日,对青年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六大精神、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工商管理知识、企业文书类实务知识、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素质等方面教育,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

实施轮岗、挂职、见习锻炼。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针对青年各自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青年骨干到不同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以及跨部门交流,通过实践磨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切实青年管理才能。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滚动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础,方案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人才,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很多技能需要在真实的工作背景,真实的冲突和矛盾中获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还尤为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教学手段上,更注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课外教学、现场教学;既有校内的教学,又有校外的实训。高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更加凸显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各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都比较清楚,对人才培养方案从编制、实施、监督、业绩考评等都比较重视,大都由学校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采取分级管理,系、部负责的方法,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重新编制(修订),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的要求,适应和引领应用技术、岗位技能的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虽然一些院校比较注意方案的动态性,每年都对方案进行修订,但缺少必要的组织、方法、程序和内容要求,各系部因人而异,缺乏科学性,效果不佳。

一、基于滚动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框架

滚动计划(滚动预算)是管理会计人员在编制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时采用的一种现代化的方法,它是相对于传统静态、定期方法应运而生的。传统的静态、定期方法在编制计划(预算)时,其会计期间(通常为日历年度)是固定不变的,其缺点主要有:1.盲目性。由于定期计划(预算)往往是在计划年初(一般提前两到三个月)编制的,对于整个预算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做出准确的安排,尤其是对计划后期只能进行笼统的估算,缺乏远期的指导能力,给计划的执行带来很多困难,也难以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确考核和评价;2.滞后性。由于定期计划不能随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当计划中所规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预算期内发生重大变化时,如预算期中途停产,就会导致预算的滞后性,使之成为虚假的或过时的预算;3.间断性。由于受预算期的限制,致使经营管理者们的决策视野局限于本期规划的经营活动,通常缺乏对下期的思考,易形成人为的预算间断。因此,定期预算不能适应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就是采用这种定期的编制方法,其存在的问题与企业经营计划相似,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设备、工艺技术、仪器仪表、检测手段等的快速更新,当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发生变化时,人才培养计划的盲目性、滞后性、间断性等问题暴露无疑。滚动计划(又称永续预算或连续预算),是指随时间的向后推移和预算的执行,及时补充修订原来的预算,使预算自行延伸并保持一个固定期间(通常为12个月),它是针对传统静态、定期计划的缺点采用的一种新的方法,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

图1 滚动计划

滚动计划与定期计划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1.透明度高。由于滚动预算距离实际执行期较近,与日常经济管理工作紧密衔接,可以使管理人员从动态角度清晰地认识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使预算具有较高的透明度;2.灵活性强。由于滚动预算是属于动态调整性预算,可以充分考虑影响预算执行情况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影响,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使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连续性突出。由于滚动预算在时间上不再受日历年度的限制,因此,能够连续不断地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定期、静态方法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摆脱其编制方法本身固有的缺陷,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带来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要求等各方面,都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适应性、引领姓、创新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采用动态、滚动式的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方法。

二、基于滚动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分析

学校的教育要通过课程得以具体体现,而培养方案即是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布置,课程是方案的核心。课程是通过具体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所以,确定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结构是方案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培养方案一是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二是保证高等教育的层次。从学校个体而言,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又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业和岗位性的特点。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围绕着工学结合进行,按照学校与企业(行业、区域或其它组织)确定的结合形式,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出发,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对应关系着手,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育与培养。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除了一般性的知识要求外,满足企业(行业)个性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应由企业提出更为科学合理。所以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要有企业(行业、区域或其它组织)参与,制定出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实训、实习、跟岗、顶岗)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情境)和工作条件(工作器械)依赖型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方面,要充分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分析可以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课程结构的分析,二是课程类型的分析。从工学结合的要求出发,首先,按照课程内容与学生综合能力构成的关系,把课程划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岗位技能培养课程(可进一步分为核心技能课程和一般技能课程)、社会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等)培养课程、基本素养(基础文化、基础技术理论,政治品质、职业道德、艺术修养等)培养课程。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了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按照课程内容与岗位业务环境和条件的关系,把课程划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型课程、环境变动型课程、条件变动型课程和混合型课程。凡是在一定时期内,课程内容不随岗位业务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称稳定型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传授学生基本原理、一般方法等;凡是课程内容随岗位业务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称环境变动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能力的体现,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职业岗位业务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业务的处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岗位情境要求高,如经营决策、商务谈判、采购等业务岗位;凡是课程内容随岗位业务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称条件变动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对岗位条件(机器设备、器具、工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岗位条件要求高,如机械零部件加工、计算机软件应用等业务岗位;介于二者之间的称混合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对于岗位环境和条件都要考虑,重点是二者的结合,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等业务岗位;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环境文化特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确定若干(X)具有引导性、开拓性、创新性、综合性(某些先进的应用技术,如引领温州地区的制鞋、模具、低压电器技术等;温州地区的“工商结合”、“工贸结合”等领域)等特殊教育的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按以上“三(课程的结构)四(课程类型)X(课程特色)制”对课程的构成和类别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结构、内容、课时分布、授课方式、考核要求等。

三、组织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培养方案能够及时制定(修订)和定期“滚动”,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现行的有关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为保证方案的有效运作,可实行“三委会制度”,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检查的职能相互分离,又要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通畅。学校通过设置虚拟机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修订决策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人员主要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行业)专家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会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提出岗位(群)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决策新的(滚动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更新;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执行委员会,按照决策委员会的决策内容,负责方案的贯彻执行;由督导处牵头,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监督委员会,负责方案制订(修订)、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检查监督。“三委会”之间要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建立相应的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专门会议,协调各环节出现的矛盾,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从方案的编制、修订到执行、监督、检查,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如图2所示),使各部门责权明确、相互制约,避免相互推诿、绩效不清。

图2 三委会组织系统

四、“滚动”内容的确定与工学结合的实施

采用滚动计划的方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滚动”内容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它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先进性。相对静态、定期计划而言,滚动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为了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科学合理确定“滚动”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从上面对课程的划分来看,培养方案中需要定期“滚动”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变动型课程上。这类课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不断涌现,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的改变,课程内容要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和引领企业对相关岗位技能不断进步的要求。此外,凡是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大都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岗位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往往会对工学结合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也是滚动计划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滚动”内容。

基于滚动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职业功能性是根本,课程体系实施的实效性是特色,教学环节的连接、教学要求的联系是掌握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要实现这些要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施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准确确定课程的“滚动”内容,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在培养方案中,基于“三四X制”课程的分析,对于稳定型课程,一定时期内可不作为“滚动”的范围。对于条件变动型课程,经过决策委员会认定,岗位条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除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如新的原理、技术、方法、工艺过程等要随之变化外,实践仪器、设备手段等也要及时更新,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这对于岗位器械依赖型专业(如机械专业、模具专业、电器专业等)尤为重要。对于环境变动型课程,经决策委员会认定,岗位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除了相应的理论内容要随之变化外,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或营造相应的岗位环境氛围,这对于岗位情景依赖型专业(如营销专业、社区管理专业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三委会”要对核心技能型课程予以特别的注意,时时关注课程相关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确保课程内容的及时滚动和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五、实际运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一直非常重视。以往的做法是各系、部对方案定期进行修订,报学校教务实践处备案后执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系、部没有责任压力,对构成方案主体的课程,特别是对随环境和条件变化比较敏感的岗位技能类课程分析甚少,加之缺乏监督,对方案的修订、执行效果都不够理想。2010年初,由校长牵头,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委员会(决策委员会),花费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各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逐一分析优化,重点放在受工作环境和条件影响大的专业上。如低压电器业是温州龙头行业,温州被称为低压电器之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由于受金融危机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转轨变型”的影响,一定时期以来,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方法升级都很快。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变化背景和企业需求,委员会对电气系提交的电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对相应的岗位技能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淘汰过时、陈旧的内容,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填充、扩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同时,责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系教学单位,确定、落实培养方案校内外实施的条件要求,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执行。并形成制度,对环境和条件变化敏感性的专业、课程,各系、部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期的滚动修订,委员会进行定期的分析审核。教务、实践设备等职能部门负责方案执行过程中各种公共教学资源的协调和落实;各系、部负责内部教学资源的落实和方案的具体实施;督导处负责方案定期滚动修订、审核、教学资源落实和方案执行的检查和监督。规定各部门这方面的工作业绩作为期末考核奖励的重要内容。以此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优化(决策)、确保实施(管理)和严格检查(监督)的责、权、利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等.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

[2]盛秋生,周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8(08).

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当中。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竞争优势,为我国社会化大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6月,教育部首先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决定了61所高校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广泛,全面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1]。

合肥工业大学在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后,依据本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支持,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重新修订,改革教育方法,希望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科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组织实施的创新工程[3]。机械和电子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工科专业,也是我国很多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素有工科类“第一专业”之称。但是长期以来,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其他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培养出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机遇,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工科学生已成为目前工科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启发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做好创新,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有了创新意识的指导,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创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各个国家都开始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高校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4]。

在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创新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早,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较早,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和知识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这使西方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等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密不可分。二是,西方国家教育传统里包涵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根据对国外创新教育的研究,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展的要求,重点突出创新教育重要性,树立创新观念[5]。

3 我国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具体方法

3.1 创新观念方面

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高校应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培养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教育观念是影响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做好创新教育,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目的要向培养创新人才方向转变;教育功能要向个体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要向“主体化教育”方向转变;教育内涵要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6]。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2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全球化和人文化,树立全球化课程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7]。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环节,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师生一体化学习模式,增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大学生实习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工作当中,通过实地的工作实习,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3 教学方式改革方面

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是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教学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良好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学老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教学团队中教师创新素质、创新意识的高低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8]。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同时,针对课外训练效果,制定相关分析和评价指标,为分析评价各类活动执行的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便于进一步的持续改进。

图1 创新创业计划包含的五个子计划

4 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最终关心的问题是人才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能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需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纵观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与途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应制定更加详实的措施与具体化的实施方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样式的培养机制,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章,刘光连,宋招权.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建设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15:2-3.

[2]张彦.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设计课程层次化递进教学模式[J].科技视界,2014.12.25:1-2.

[3]何高法,胡桂川,刘成俊,谭勇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8:4-5.

[4]孔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6.15:3-4.

[5]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9.30:6-8.

[6]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20:3-5.

第5篇

摘 要 文章结合我校对本专业的定位和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针对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对在“卓越计划”新形式

>> 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与学科交叉能力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烟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卓越计划”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CDIO理念的计科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讨 光电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探索 面向“卓越计划”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王丽铮,袁萍,刘祖源.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船海工程,2008.37(4):150-152.

③ 高高.关于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思考,船海工程,2008.37(4):153-155.

④ 聂剑宁,宁萍,张敏.重庆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对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3):42-44.

⑤ 谢永和,王伟.地方性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4):457-461.

第6篇

关键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于2001年新设置的专业,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称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反映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集中体现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按照学校的教学指示,本专业每年都会进行计划的修订工作,以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改专业简称

力求统一化、标准化,在本次修订中,专业简称没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装备专业”的名称,而以“过控专业”取代。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院系和学科介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部分与原有的专业特色、业务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一起共同构成新计划的全部内容。

二、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反映了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课程设置理念和价值取向[2]。本次修订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现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训,而通识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谋生手段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3]。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家,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自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都相继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等[4]。

秉承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以拓宽知识面,本次修订首次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科学地增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其中开创性地设置了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属于学校平台课程,涉及、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历史、时事、道德、法律十大领域,共计16门课程,高达752个学时、45.5个学分,为全校学生所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分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欣赏与体育健康四个模块,要求本专业学生选修总共不低于10学分,其中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艺术旨在艺术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有效成长,促进其终身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其实现角色转变的主动性。

2.取消公共基础课程

新计划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改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在此需强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简单的名字替换,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顺序编排、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调整。新计划对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更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学科大类培养而设置的,所占比重约为24%。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分别占25%和20%。

3.优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新计划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必修课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识的自然衔接过程,削减设置重复的课程,避免资源浪费;剔除内容落后、知识陈旧的课程,并对排课顺序、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和学分等内容进行优化,以均衡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静设备、动设备和控制三条主线,设置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三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总数分别为64、48和64,在所有专业课中位居前列。以三门主课为中心,基于为核心课程进行知识铺垫的原则,辐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六门专业必修课,并依据其内容安排学时数从32到56不等。另外,考虑到考研、招聘和毕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

4.改革专业选修课程

18世纪末,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学里教师可以教授自己认为最好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任何课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借鉴德国的经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825年首开选修课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才正式确立了选修课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目前,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

在新计划中,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专业选修课作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体专业课程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相对较小,犹如餐后甜点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陈旧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已经无法跟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大学生招聘会、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等渠道,掌握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动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系统地完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新计划更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补和承接关系,课程设置模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修订后的专业选修课广泛涉及机械、化工、数学、信息、电子等众多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共计24门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需求,而且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蓝图,旨在培育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存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内化都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为原则,优化并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实践五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其中每个环节又以基本能力锻炼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课程为支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并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另外,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看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及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6.制订学生自主发展(Self-development)计划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全人。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在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制订了类共22项学生自主发展计划,旨在锻炼学生在创新发明、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艺术鉴赏、组织策划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计划要求学生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个实践创新学分。新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5],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本专业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施质量兴校。

参考文献:

[1]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冀宏.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师本科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92-96.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85-87.

[4]刘天峨.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2:99-102.

第7篇

关键词 卓越计划 CDIO TRIZ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围绕提高学生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全方位改革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学习阶段,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革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着力推动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及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本项目结合本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TRIZ创新理论和CDID 工程教育理念,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指导。倡导在进行教师队伍优化的同时,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给予学生更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型人才。

1 制订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进一步加强通信工程专业高素质的工程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一切工作的重点。同时,教学模式由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程型人才,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索基础上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鼓励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敢于探索,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调研用人单位代表、校友、在校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代表,综合各方的建议对通信工程专业要求与希望的基础上,设计工程人才模型。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行本科工程型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四年制本科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突出“工程”特点,改革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使 CDIO课堂组织更为有效、教学效果得到提升。鼓励和支持教师们把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体会引进课堂, 通过实际项目改革课程内容,使工程项目与理论课程直接衔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拓学生的视野。

将用 TRIZ 理论解决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为实际工程项目的课题研究。为了实现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将以实际课题项目作为研究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以小项目形式组织教学,多给学生以充分想象、自主学习的机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应用为导向的多样化、开放式教学方法;将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把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进行有机结合,系统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讲座和课外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良性互动。

2 创新符合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CDIO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智商、兴趣和志向差异化,采用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通过将知识模块化,所需的工具和必备的技能明确化的方式规划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模块化的内容将基本要求部分和扩展提高部分分开进行。基础部分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常用工具和必备的技能方法;扩展提高部分则通过专题讲座、选修等形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从而实现分层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信息工程类的核心课程培养体系以六个设计项目为主导方向,每个设计项目都带动一批专业课程,进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1)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课程,把学科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改变以往课程设计题目过于空洞的情况,更多的课程设计项目将来源于实际项目,且形式是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展开,多名学生协同完成,通过做各类课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及系统协调能力。(3)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有效地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运用所学知识作为研究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借鉴TRIZ理论及CDIO成功理念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体,以“基本单元―功能模块―应用系统”为主线,形成内容模块化的三级课程群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一级课程群为包含本专业基础课程及工程基本设计能力要求的项目体系;二级课程群为专业学习过程中工程实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三级课程群为加强核心课程、二级课程群而设立的相应工程类综合课程群。

同时,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和学生个人的意愿,制定多层次教学要求,实现多元化培养。着重设置创新实践实习环节,增加实习、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并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通过运用TRIZ创新理论提供的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紧密的、环环相扣的、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结构。抛开以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把工程实践问题和学科问题相结合,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课程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同时,工程设计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各类项目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交流能力及整体的调控能力。

3 改革基于TRIZ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将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以提高技术问题解决效率和理想化程度目标,探讨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的实践应用,形成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的应用研究和基于TRIZ理论创新方法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进而增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出按照“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培养基本技能层次的基础实践环节外,增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将多个知识点或多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及工程观念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实现所设计内容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在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通过TRIZ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教学,总结TRIZ理论应用于指导大学生实践的模式和思路,建立相应的指导体系。按照工程项目组织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分析和研究。为了训练学生的工程推理能力,将在已有的课内设计内容基础上增加两个工程综合设计项目,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逻辑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创新方法和研究习惯,提高综合构思―设计―实现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推行启发式、自主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学生可以采用自己设计开发的方案在实验台上搭建模块,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建立基于卓越计划的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

建立包括省级校企共建电子信息工程研发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在内的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要求专业教师在做好校内学生培养的同时要走出校园,打通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稳定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实习基地。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个人意愿及工程能力,与企业联合制定实际培训项目,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在企业学习时间必须累计8~10个月,内容涉及操作技能、加工技术、工程师岗位能力等内容。结合CDIO 的实践教育背景,同时以企业职场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让实习实践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实习,而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时间。同时,必须协调好企业、学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确保学生在企业能接受真正的工程实训的同时,也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实现双赢局面。

5 结束语

本课题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大趋势下,以通信专业为突破点,着眼于创新性教育模式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结合,探索适合通信工程专业未来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面展开提供切实有效的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江敏,琉璃军.基于“TRIZ-CDIO”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5(8):8435-8437.

[2] 陈刚,张增良,崔瑞雪等.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22(2):28-30.

[3] 张志刚,项莉萍,张寿安.基于CDIO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104-105.

第8篇

关键词:西安邮电大学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途径。教育的国际化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1+2+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所谓“1+2+1”是指2001年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创立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 参加项目的国内学生大一在国内所在学校学习1年,大二和大三在选派的美国大学学习2年,大四再回到国内原大学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获得中美两国认可的双学位。目前参加项目的中美大学已达110所(其中中方大学89所,遍及26省市;美方大学21所),双向交流的师生已达1600多名。它已成为中美两国参与高校最多、中美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大平台之一,为未来两国在高等教育平台上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于2009年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4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成为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此项目为基础,也带动了西邮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1.项目发展过程

在2009年以前,学校教育国际化主要集中在和德国、法国院校的合作,以及零星地与美国高校合作。所有合作项目均为本升硕项目,而在本科阶段的合作项目没有进展。

2009年,西邮确立了教育国际化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在这个大方针的引导下积极寻求各类国际合作。2009年4月,正式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为西邮“1+2+1”发展的元年。当年就有5名学生参加该项目赴美留学。到2010年,迅速发展到13名学生,增长率为160%。而在随后的2年发展历程中参加项目的人数逐年增加。

2.国内课程设置

2009年9月西邮响应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倡议,启动“1+2+1”实验班。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帮助下,与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结成“姐妹学校”共同举办实验班。迄今为止,已经合作举办了3届实验班。这已成为西邮“1+2+1”项目稳定的生源,也为该项目顺利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实验班课程设置

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采用学期制,一学年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西邮的实验班为业余班,学生除了要继续其大一课程外,还要继续实验班额外课程。实验班单独编制第一年教学计划开设5门美国通识课程。除英语课程以外,实验班第一年全部学习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实验班学生全部课程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美方大学30个学分。16所美方大学原则上均认可经CCIEE和AASCU批准实验班学生所获学分。

实验班从第二学期开始做到主要课程英语授课,美方大学派教师讲授部分通识课程—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及应用,使学生提前适应美方大学课堂教学和考试要求,缩短中方学生赴美以后的适应期,在美专业课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学生平均成绩(GPA),有利于学生本科毕业以后考入美国名校。

2.2 实验班管理

每个“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由121项目协调员担任)和班长,负责班级日常管理与中美教授授课协调等。而任教的每名美国教授都配备一个中国助教,中国助教选取美国教授所教授的专业方面的西邮中青年教师担任。助教主要职责是协助教授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2.3 实验班学生情况调查

对参加过实验班并赴美学习的30名同学从心理准备、语言准备、学分认可、节省费用、节省时间、提高GPA成绩6个维度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反馈情况看,学生们对实验班认可度较高。

心理准备:实验班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美方授课模式,使得同学们做好赴美后的心理准备。尤其是美方教授的授课更是让同学们提前体验美方教授的课堂风格,为学生们将来赴美上课后尽快适应做好铺垫。

语言准备:实验班的英语强化课程重点放在托福训练上,使得同学们在赴美后的语言测试中有准备,帮助同学们托福考试取得理想成绩,并尽早进入专业课阶段的学习。而语言课上的英美文化知识也为同学们提前了解美国文化,适应美国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学分认可:实验班的通识课程的学分是美方大学认可的。提前在国内拿到十几个美方大学认学分,可以有效减轻同学们的学习压力。

节省费用:实验班的5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节省5千美元。这对同学们而言无疑又节省了不小的一笔费用。

节省时间:实验班的5门通识课程如音乐欣赏、心理学等,如果放到美国用英文上课,对同学们而言非常困难.对最后的GPA的总分数都有很大影响。

3.项目宣传策略

“1+2+1”在启动之初,校方就十分重视项目的宣传策略,从多方位、多角度宣传该项目。在短短3年内已成为西邮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合作项目。

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学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高考录取宣传

1)在校主页上“1+2+1”项目信息和招生简章;各类项目新闻及学生留学学习动态;刊登回国学生感想照片等,便于考生和家长查询项目信息,并扩大该项目影响。

2)每年高考后的陕西省教育展及校园开放日,“1+2+1”均设置展位展板宣传资料,供考生及家长咨询了解。

3)“1+2+1”项目简介随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往学生家里,供被录取的学生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项目。

通过第一阶段的宣传,加深了学生及家长对该项目的了解,由于校方项目宣传从招生前期就开始,以至于有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希望参加“1+2+1”而报考西邮。

第二阶段: 新生入校宣传

1)在新生入校当天,张贴项目宣传海报及横幅等醒目标志。

2)设立迎新展位,宣传项目并派发项目介绍手册;同时邀请已回国的项目学生现场解答学生家长的问题。

3)在新生入校的2天时间内,项目宣传老师深入到各院系新生家长见面会,第一时间进行项目宣讲。

第三阶段: 新生入校后的宣传

1)邀请项目回国学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做系列留学经验讲座,为全校学生讲述留学经历。

2)培训各院系主管国际交流副院长及辅导员对该项目有所了解,在和学生日常接触时推荐项目。

4.学生国外学习情况

4年来,已有35名学生在美方大学学习,其中9人多次获得美方“院长名单奖”(院长名单奖获奖条件:一个学期专业课修满至少12学分,学期GPA不低于3.5000;)优秀率达到25%以上。

除了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西邮学生亦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同学曾代表在美方大学中的所有中国学生在学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的同学体育运动突出,参加美方大学学校的篮球比赛;有的同学热衷于美方大学内的社团活动。几所美方大学曾多次表扬西邮派出去的学生,称赞他们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学生之一。

5.学生回国情况

迄今为止,我校共有9名学生返校。其中5人于今年顺利毕业,获得中美两校双文凭。其中2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1+2+1”及西邮优秀毕业生。5名毕业的学生中,已有2人在国内就业,3人继续申请美国研究生。

关于此项目,9名学生认为除了学业上有很大的增益外,对自身独立、自理能力和自信从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有同学表示,参加此项目让自己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也给自己的人生有了目标和规划。

6.项目对我校国际化的影响

“1+2+1”项目历时12年,中美共100多所高校参与,超过1000名中国学生赴美学生。此项目已经成为西邮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有力地加速了该校办学国际化的进程。

6.1 增加新型本、硕双学位留美项目

“1+2+1”已经发展了12年,从2005到2009年申请学生赴美签证率始终保持在94至98%(见表2), 而西邮每年的签证率都保持在100%。中美两国均承认的本、硕科学位和学历、学费相对较低、全程管理到位等等诸多优势,首先,弥补西邮在本科阶段没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空缺。其次,此项目自开展以来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大批学生萌生在本科阶段出国深造的想法,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国际化理念。(见表1)

6.2开拓了西邮教师深造的道路

“1+2+1”的大力开展为西邮校教师提供了许多赴美深造的机会。从2009年起至今,共派出16名教师赴美国7所院校,推动了项目的发展和该校国际化进程。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回国老师承担其某些专业的双语教学,引进了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经验。

6.3 美国高校在华夏令营班

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即语言及文化的交流与了解,没有语言文化的交流,教育交流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了解交流工具。以“1+2+1”为依托,自2009年5月第一次接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析的来华夏令营后,每年都可以接待2、3个来华夏令营班。这些美国学生住在校园里,与西邮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社会。

来华夏令营在西邮校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校园国际化及学生与国际学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6.4高校访问团

每年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都组织为期21天的中方大学访问团,访问美方合作大学。这给我校管理者、教授等提供一个直观感受美国教育的良好平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这些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当今教育形式紧密结合,更加推进了该项目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

结论

虽然西安邮电大学在该项目上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人瞩目的,从2009年的开设实施,到2012年为止,其派出的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位居全国之首。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该项目有力地加速了地方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二是该项目必须要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三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四是有效扩大双向交流规模,吸引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学校学习;五是加强派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培训,保证顺利完成国外学业。

实践证明,“1+2+1”项目为像西安邮电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桥梁,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使得学校的国际交流有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整体的国际化意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质量的提升,也为学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1-2010年工作报告[C].《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0年资料汇编(第一辑), 2010

[3]蔡靖斐,曹庆年,李高和,赵海涛.1+2+l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当议 [J].消费导刊,2009

第9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2-01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盐城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培养近400名学生。针对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拟采用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即采取“3+1“模式,三年在校实习,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型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突出应用型,为下一步的工程硕士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程教育,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有脱节。

2.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成果奖励体系仍以论文、项目、获奖级别为标准,导致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

3.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与森风集团等汽车服务类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但是效果尚需提高。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与鼓励政策,校企双方对实践教育的管理、认识上认识不够,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满足要求。

二、研究计划

1.根据企业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当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差异性定位,走与学术型培养目标错位发展的道路,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应用型特点。

2.围绕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三大教育平台

为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对上述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进行三大教育平台建设,即课程平台建设、技能平台建设、综合素质平台建设。

3.更新观念,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途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消除传统工程教育的弊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等要及时进入课堂。

三、研究内容

1.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工程制造、工程施工、工程运行或专门技术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有工程师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网站建设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育离不开课程建设的改革,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有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营销学、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势在必行,有必要对这些专业课程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网站建设。

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学院自身的实验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增加设备台套数,增加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投入,科学合理地组织实践教学环节,使之符合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与支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将进一步加大顶岗实习的力度,增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素质,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无缝对接;在企业学习期间,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由给学生讲授理论教材转向实践教材、传授理论原理转向传授实用高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技术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有江苏森风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马恒达悦达(盐城)拖拉机有限公司等,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在进一步做好上述企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争取更多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另外联系2-3家汽车服务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5.师资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这对师资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将安排中青年教师进入一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考取汽车工程师等资格证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四、结论

为响应教育部的卓越计划,盐城工学院正在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汽车工程服务专业作为机械类学科,有必要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而汽车工程服务专业又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对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建设计划为契机,对汽车工程服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工程实践的真知识,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的实践环境中,同时也必将带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2013(14):25-27

[2]陈秋林.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价值工程,2010(9):26-27

[3]戴建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6):92-96

第10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第11篇

[摘 要]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对照注册环保

>>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南华大学对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工程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工程类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典型欧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浅谈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焕祯,罗湘南,赵滨燕,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2003(2):27-30.

[3] 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24-17.

第12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连锁经营管理是将先进技术及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的每个部分及每个环节都需要与之相匹配,例如:经营模式、销售管理、经济管理及技术管理等。要是要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促进及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一些相关专业的相关人才,并具备扎实而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术。因此,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的形式来培养先进人才就成为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代进步的需求,鉴于这种情况连锁经营管理就是尤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只有坚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及为社会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先进且新型的人才。现今,我国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及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不足等现象,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所以,连锁经营管理要想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发展及扭转,就需要在市场的需求及发展情况实践中摸清连锁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弄清其发展情况的现状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素质。以下就分析连锁经营在市场实践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现状。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不同形式培养的不同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伴随着这样的需求,如今社会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备受大家的关注与使用,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连锁经营管理是以一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与计划。所以,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才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现今的市场也是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素质人才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然而,连锁经营管理正具有这样特点与特质,其的人才培养正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及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校、高职、专科等高校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就会呈现出学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于是,其学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这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并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就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二、分析现今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鉴于新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到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差别, 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也远远差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数量也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其主要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形式欠缺。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例如:有大家都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同培训公司、培训企业、企业连锁及企业机构合作等培养模式。从各方面来看,这还是呈现着方式单一且连锁机构较少的现状,单从这几个方面讲不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只局限于专科及职业高校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有局限,明显就呈现着分配不均的现状。然而,这些现状对于不断发展且逐渐增长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讲,是远远满足不了其的需求及也不能使人才培养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2.人才培养的专业计划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一个对准目标的计划与方案往往是成功的基石与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种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就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其是多样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也包括计划管理、设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能管理及运输管理等等。但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知识技术不过硬、培养方向不明确、技术培养不成熟及专业素质不高等现状。当把这些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中进行实践时,就会导致人才专业技术不过硬及半生不熟的状况,将这样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就会表现出一种凡事都不会做,或是只会做一半的情况。同时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太过于急,或是学习的范围太广泛等,这样的培养形式毫无疑问就导致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总之,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缺陷且不符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面对这些现状及现实情况,就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科学、新颖的方式方法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并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专业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探索,才能有效的、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沈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2]徐志群,施中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