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学难点

古代文学难点

时间:2023-08-21 17:2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学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代文学难点

第1篇

一、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与经验总结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但是与古代文学教学经典化的趋势相反,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日益频繁,新生代的大学生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思维活跃,认知体系更趋复杂,更喜欢新奇、生动、创新化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讲求积累积淀、厚积薄发的专业课程,仅依靠课堂中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很难将课程内容讲深讲透,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有效消化并有所拓展。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不仅要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活性,同时还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手段的升级延伸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积累中,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针对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古代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应当从问题出发,直面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劣势与不足,切实推进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首先,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对教师来说,网络课堂的拓展有助于将开放性的讨论与深入的探索留在课堂之外,从而在课堂上更集中于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而对学生来说,网络课堂的拓展有助于在课后与教师保持互动,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反馈获得教师及时的辅导答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与补充自身的知识盲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网络环境下可以整合更加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资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对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辅作用。不仅如此,网络的古代文学资源共享平台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不仅应该包括国人在古代文学专业的资源汇总和研究成果,同时还应该包括国外汉学家在古代文学学习与研究中的相关信息资源。如此,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视野将得到有效的开拓,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的创新丰富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好奇心。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应当积极融入当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创新性地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通过理念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改变古代文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热情,提高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教育与传承,高校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性,积极吸纳新的思想理念、技术手段与教学经验,进而在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索创新中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

第2篇

基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诵读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

专业应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被确定为: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职业能力等。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先秦到近代文学,包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文学文化遗产。虽然在课时安排上占用时间最长,需历时四个学期。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浩如烟海,往往一部作品所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传授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讲授法也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知识储备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识记。其次,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差,听课比较被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及作业很难认真完成。再次,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略有不足,知识理解力稍差。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以“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对教学的评价不以老师讲的是否精彩为主,而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成效为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科学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元曲部分的“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基本按照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题材来源、基本情节思想、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这种机械的记忆很难对文本艺术性有切身的体会,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难以提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部分设计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如,我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演变”这一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提示学生再次阅读学过的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阅读《西厢记》原著,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课上各小组分别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补充,教师适当指点、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西厢记的题材来源”这一教学内容,而且还引发了学生主动地思考“为什么‘崔张’爱情故事会由原来的悲剧转变成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这一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了原著,对艺术特色也有了自己的总结和把握,教学重点也由学生自主完成了。一个合理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较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扎实。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任务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独立型任务。如,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个需独立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比如,“找出孔子《论语》中论述‘仁’的语句,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布置的这个任务就迫使学生要仔细阅读《论语》,并且要查阅大量资料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还要认真梳理出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材料。课上采取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将每个学生的文字材料随机分发给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起到学生间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互相监督。学生互评后教师选取完成较好的进行宣读交流,讲评,总结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学生,课下找时间进行辅导。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且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

二、以“角色互换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角色互换法是互动式教学中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一部分能够自主把握教学内容的学生,让他们充当教师,进行讲解。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角色互换法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并不适用,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极为关键,明清部分的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教学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第二步,学生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3周布置讲课内容,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写出讲稿。同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列出“百家讲坛”“超星学术视频”等相关网络资源上的经典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在学生正式讲课前2-3天,教师还要对讲课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帮助为主。第三步,学生课堂讲授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听讲并记录。同时,掌控课堂秩序,观察其他学生的听课反应和状态。学生讲解过程如有知识性错误,不应打断学生进行纠正,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在学生讲授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正面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要指出不足,激发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另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进行补充和强调,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利用角色互换法,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口才表达能力、课件制作等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集中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构建了互教、互学、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

三、以“诵读法”强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诵读教学法自古便有,“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文章,二是凭借记忆背诵。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主要以文学作品为核心,让学生大量诵读甚至背诵作品,这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可行的方法。诵读一方面可以是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或者播放名家诵读音像资料,对学生进行诵读基本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诵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个体诵读、集体诵读和分角色诵读三种形式。对于短小的、相对简单的诗词可以采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对于感情比较强烈复杂的可以采用个体诵读的方式,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如果能够读出李白强烈的感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对于有一定叙事性故事的篇章,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可以找学生分饰张生和崔莺莺进行分角色诵读。学生只有通过熟读作品,沉浸于审美的享受之中,才能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提高文章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等原因,也许对于某些作品中的精神、感情无法理解和把握,而当他们默诵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慢慢体会,并于其中时时受到陶冶。因此,适当布置诵读甚至是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并且及时地检查、督促,或者在期末考试中增加背诵知识的考核,强化学生的经典阅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以“多媒体辅助法”增加古代文学教学的活力,拓展课堂容量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大多数课程都纷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如何使用多媒体是文科专业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压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追求什么,怎样把传统用语言表现的古代文学具象化,增强原本只有靠语言和纸质教材共同构成的教学立体感,让板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接受知识更为广泛。同时作为以情感为主题的文学,如何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表现人的情感,这是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因为,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只是单纯地把纸质的教案变成了电子教案,学生由原来的记笔记变成了打印、复制笔记等,这就完全背离了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链接丰富的图片、古代名曲、配乐朗诵、相关评论以及音像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这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板书来完成的。比如,在先秦文学的讲授中,学生对那种久远的历史感无法把握,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和考古资料,帮助学生能够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理解那一时期的文学。在讲解《西厢记》时,选择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演唱的电视剧版《西厢记》,让学生欣赏惊艳、闹斋、长亭送别等折的表演,课堂效果非常好,平时对戏曲比较反感的学生,也开始对戏曲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在课上插播超星学术视频、网易公开课、爱课程、中国公开课、百家讲坛等名家讲座的精彩片段,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在多媒体使用上,既不能盲从也不能排斥,教师要扬长避短,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引入课堂。

总之,“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中国古代文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等专业应用能力。

作者:吴凤玲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大兴.古代文学教学的五个目的与五种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黄桂蝉.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第3篇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课程。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古代文学》课时却被严重压缩,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解时间、各段之间的教学时间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教学时间,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完整和合理地讲授出文学史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不计选修课,单从《文学史》和《作品选》来看,《古代文学》课程在整个高校中文系也是属于重中之重的专业课。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诸多专业课程之中,《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七门课程被定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而从学分和课时设置来看,古代文学凭借16学分、288学时的权重,远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课。但和古代文学大量的教学内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学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先秦到明清近代,数千年的文学史和汗牛充栋的优秀文学作品,远非288个学时所能讲毕。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想要面面俱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且大多数高校在《文学史》和《作品选》之外,还开设有多门选修课,由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专长,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专门文体进行讲解,开设了诸如《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等选修课,以之辅助《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故此,《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讲授内容须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无需面面俱到。从课时分配来看,一般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学段分配学时较多,元明清段分配较少。讲授内容主要以作家介绍、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文学现象、文学史流派、文学理论、文体衍生变异等为主。

具体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合《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一体的课程:“史”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叙述,“作品”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课的落脚点。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是平分给《文学史》和《作品选》,二者各占一半。具体到某一阶段,则会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讲授元代文学时,笔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在课后阅读《作品选》中的戏曲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对元杂剧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没有自主地去阅读《作品选》。因此在讲授元代文学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诸种文体之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诗词。最为典型的便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学生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就学习过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学之前,便被家长拿来作为启蒙读物来教授孩子。因此,学生对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诗经》、《楚辞》等作品,因时代久远,文字艰涩,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对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与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虽然阅读难度降低,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唐、宋段相比,也大为降低,这既因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没有诗、词那么高,同时也因为有“一代之文学”之称的明清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大学生的课后时间多花在对英语、计算机等科目考级、考证的准备上,他们不太愿意花过多时间去阅读长篇小说。对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学生在考试答卷时,只能空谈一些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文学史概念、常识,而不能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加以印证。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学时,作品的讲解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要适当倾斜于《作品选》,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找寻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仅仅止于被动地接受文学史教材所提供的结论。对于中学教材已选的一些篇目,不能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便一笔带过;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将来要走向中学讲台的高师学生来说,此类篇目更需要精讲、细讲。对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学生背诵。事实证明,这一看似落后的教学要求,却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道理在今天并不过时。 转贴于

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是按照从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时间顺序讲授。这种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学的总体风貌,但也容易遮蔽文体发生、演变的历史。在按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文体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知识上具有系统性。不仅如此,这门教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相关的文学现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体落实到文体上,就是不仅要知道某种文体的生成根据、发展演变,而且要了解文体名称的由来。而对于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时间顺序进行教学,并无不可,但要有意识地突出文体的变迁。比如,在讲授到唐代近体诗时,要对历代诗体的发展作一综述,让学生了解《诗经》、《楚辞》、汉魏古诗、齐梁新体诗以来的诗体演变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体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讲授元杂剧之前,应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成熟作一系统介绍,将中国戏曲成熟之前的诸种艺术形式如原始社会歌舞、春秋战国的优伶伎艺、秦汉百戏、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戏、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略作介绍,指出以上艺术形式可以归纳为说唱艺术、歌舞戏、滑稽戏三类,而元杂剧正是在综合这三类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关注学术界最新动态,及时将学界已经有定论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讲义用数十年而不变。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在介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着述时,说:“至于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还有‘《诗说》若干卷’,可惜已失传,只能从前人的诗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语。”1999年,失传已久的《诗说》被复旦大学学者周兴陆于上海图书馆发现,这自然可以修正文学史教材的旧说。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归有光的散文名篇,还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今天我们所见的版本实为删节本,删节本把寒花当做归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为归有光之妾的事实。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从上海图书馆所藏《归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补出今本所无的“生女如兰”等重要内容,这就颠覆了对《寒花葬志》的传统认识。在《作品选》教学时显然也要将此成果及时加以吸收,对《寒花葬志》进行新的也是正确的解读。如此教学,既能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内容,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

注释:

[1]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均为7学分,126学时,见http://cllc.gxnu.edu.cn/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李炳海:《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周兴陆:《吴敬梓失传着作诗说在上海发现》,光明日报,1999年6月24日。

第4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品味、专业特色、专业方法、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该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其总课时以及总学分数量居于各门专业课程之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提供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为古代汉语课程提供语言材料,并且成为世界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系。此外,它还是新闻学、文秘、播音与主持、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成果的积淀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每位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共同的体会。就目前而言,在现行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三本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三本院校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内容丰富与课时缩短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上下纵贯3000年,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庞杂,头绪繁多。课堂上的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文学史的诠释,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艺理论、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而随着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量一再压缩,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由原来六个学期每周6学时的教学时间,压缩为现在的四个学期每周3学时,实际教学时数仅为240课时左右。仅就教材而言,就有四大本文学史和六本历代文学作品选。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全部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发展脉络,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流变等情况,各种流派产生的背景、成就以及地位影响等,又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有个全面的解读,实在不易。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文学史时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于作品的解读更是流于形式,很难深入。

2.难度大与基础差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离我们现代很遥远,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历史故实、民俗地理等与现代人相差甚远,这些都给学习这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三本学生相对于二本和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的学生来说,入校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传统文学文化修养总体偏底,自制力相对来说也较差。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二本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就很难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按照专业目标,通过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读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对比较浅易的古籍进行校点,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对历代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进行正确的批评,对难度适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虽然如期拿到了毕业证,但他们甚至对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最起码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阅读、校点、分析和鉴赏古籍的能力等,则更是不敢恭维”[2]。

因此,学生在上课前如果不预习,不去读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仅凭上课时教师的讲解,虽然也能对文学史的脉络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对很多经典的作家、作品一一进行解读,有的只能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如果没有读作品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疏离与隔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就业压力与学习无用的困境

随着高校的一再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即便是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何况是三本的学生,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受到歧视。而很多三本的学生在进校时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数是被调剂过来的,他们为了能读一个本科,很无奈地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多数对此专业并不感兴趣,语文功底也比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公关营销等课程实在而更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多背几首唐诗或宋词也远远不如多熟悉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择业机会。”[3]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考证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上,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在就业中的筹码。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学就是钻故纸堆,坐冷板凳,对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学生心浮气躁,学习日趋功利化,许多传统学科面临尴尬的处境,而古代文学更甚。当然,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并不能仅仅靠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时,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针对本门课程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其兴趣。课后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1.课前预习的指导与探索

针对当前古代文学课时量缩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三本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等,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课后都布置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史的通读、作品选的阅读背诵、资料的查找等等。为了克服三本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等,积极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如每次课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情况,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等进行检查预习情况,并把这些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综合考核中。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背诵经典作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好了基础。

2.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如何讲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探讨,笔者近年来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文献资料辅助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堂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广,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辅助已经很平常。它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视觉艺术来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去体悟理解。古典文学牵涉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史书的记载、前人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免去学生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课,教师可以把每次上课前所需的文献资料、作品补充、每一章的精读与阅读篇目、思考练习、推荐阅读书目等,提前给学生打印复印,人手一份,这样在课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献资料或补充作品时就非常方便,也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提供了资料。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4]、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分类教学法[5]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3.课外学习的指导与探索

第5篇

1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1生源素质下降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生源质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以湖北省为例,在2000年时,语文教育专业的分数线为480分,到2014年分数线下滑至325分,十多年的时间中录取分数下降32%。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听有课程中由于文字障碍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少小学生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学的浓厚兴趣,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以古代优秀文化典籍为主的课外阅读课程。这一现状,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这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2教学内容的宠杂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人,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从十年前一周四节,压缩至今天的一周三节甚至。节,总课时减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实际不足两年的教学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宠维国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人、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它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理论强的课程兴趣往往不大,长期以来,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文学史到作品选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高专的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教学的组织过程当中,拉近古代文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中想学的环节。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由于时间久远,文字障碍多、识记信息量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帮助学生正视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带学生走进《诗经》的时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周代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是让《诗经》走进我们的时代。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学习人手,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共同体会爱情追寻过程中的甜蜜与苦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抛开文字的障碍,古代文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很近。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让学生们头痛不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强迫性的记忆往往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经典作品的诵读音频,亦可将同学们中优秀的诵读上传至网络,在闲散时间,利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反复聆听,并可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学习的热情,达到熟记的目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

2 .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优于听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共识。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一是可以补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压力;。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例如,在讲庄子寓言时,可以将寓言做成动画、漫画;讲唐代文学时,展示唐代的版图、壁画、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进与发达;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的时候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文化情趣。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打造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搜集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如名家名作诵读、《百家讲坛》、爱课程网站中古代文学相关讲座,建立网络课堂,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课时不断压缩,很多篇幅较长作品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能进行片断解读,点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精华内容,成了每一位高专古代文学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散点透视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定点定位,以点带面,:定点定位,指教着确定听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历时发展和共时结构中的位置,并能根据这位置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难点,点和位的选择,都必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性的。通过对点、位的讲授,带起了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类人物的思考与发现。例如在《诗经》中通过选讲《卫风氓》,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女性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受迫害与不自主,并使之对《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讲授,既要联系到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内容、风格、手法的纵向的因袭沿革、推陈出新。这样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辨析异同、把握规律、挖掘深隐、体味好处。24模拟课堂,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规律方法;艺术魅力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师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学生两大怕:一是鲁迅,二是文言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和家庭都在最大限度地营造条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的语文整体阅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两大难”的学习现状也随之缓解。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有效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呢?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高中生接触的文言文都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文化上的精华篇目,是几千年来祖国文化的经典,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代圣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以便塑造自己的人格,进而修身、治国,借助古人的智慧完善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思想精华,让自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只有这样,才不愧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因此,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二、掌握规律,夯实基础,让学生发现蕴含在文言文中的美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根基就始于文言文,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蕴都包含在古代文学中,目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文化美感的篇目,那些传诵千古的名家名篇,无论从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还是在表达技巧上,都可以作为典范来阅读,都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做人做事的真谛,让学生的思想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从内到外地塑造自己,成为稳重而高雅的人。

初学文言文往往会让浩如烟海的书籍和篇章弄得十分零乱,不知从哪学起。其实,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夯实了古文基础,才可以很深很透彻地学习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所有技巧和语言都来自于古代文学,就连学生最感到头痛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也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用基本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位置来明确古代汉语中的倒装现象,再难的古代语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其实也是规律和方法的教学,让我们如同徜徉在知识的小溪畔循路而走,山重水复之际,自然会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三、注重诵读,加强积累,通过语感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有人对毕业多年的高校大学生做测试时问:“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人意料,“古代文学”高居第一。绝大部分人认为:“古代文学”能培养人的情操和文化气质,甚至会影响到工作业绩和生活质量。可见,学习文言文会让人更充实、更有内涵。

诵读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一些语法现象、重点和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等相关的知识,以便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很多语言很艰涩,之乎者也,佶屈聱牙。所以,非得借助诵读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起学生对文言文的敏感,让他们找到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血脉亲情,从而能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饱含激情,教法多样,通过内容教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思想

文言文能流传千年而不朽,不仅因为其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经典的哲理格言、无与伦比的章法构思,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许多经久不衰的思想。

作为高中教师,更应该高屋建瓴地承担起传承祖国文化瑰宝的重任,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方法,挖掘作品中强大的生命力,并将自己的思想和古人的智慧凝结在一起,让其生长、发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饱含激情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发现文字本身的美,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独有的思想。

第7篇

【关键词】 精讲―实践―自主研究模式;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成效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整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构成中国文学的全部,又与古代文学有迥然不同,文学流派、文学社团众多,作家队伍壮大,各种线索交织,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主张,共同构成现代文学的内核。学生尽管已具备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基础,对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作家诗人的作品有所涉猎,但面对繁琐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文学主张,依然感到困难重重。怎样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在《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构想与实施方案》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法,其中精讲中的提炼总结、实践中的学生参与等已具体实施,而且初见成效。

在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我们采用了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是陕医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为之后的实践和自主研究奠定基础的重要步骤。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表演、辩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的艺术技巧,逐步具备文学鉴赏能力。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为落实加强实践教学这一举措,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最终确定实施方案。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在重要章节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也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的“90后”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在2012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尝试,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经典话剧《雷雨》的实践教学为例,展示我们实践教学的过程与成效。参与对象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授课教师提出具体思路,学生分组查找和准备相关内容,包括作者生平和主要经历、《雷雨》创作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雷雨》精彩片段表演、问题讨论、辩论等,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分工合作,对剧作家及其代表作《雷雨》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因大一、大二已经学习了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论等课程,具备一定的文学认知和鉴赏能力。而的《雷雨》几乎家喻户晓,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了深度和难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同时需要他们思考作家经历、性格对创作的影响,我们设置了诸如“周朴园是怎样的人?他对侍萍是否有真情”、“如何理解《雷雨》中的郁热”等问题。

同学们积极准备,先阅读原著,分组讨论,形成文字资料,最后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同学们踊跃参与到讨论、表演、辩论等实践环节。每个实践环节都是生动形象,精彩纷呈。在人物形象分析环节,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她认为蘩漪生活在一潭死水一样的封建牢笼,但因憧憬爱情,生活中也掀起了一丝涟漪,蘩漪是“不宁静的水”。分析周朴园形象时,有同学提出:周朴园在生活上抛弃了侍萍,在爱情上抛弃了蘩漪。通过讨论和成果展示,同学们理清了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错综矛盾,理解了作者取名《雷雨》的用意。

辩论赛环节,我们设置的辩题是: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正反两方队员抽签决定选题,辩论赛开始,双方队员唇枪舌战,有理有据,同队之间又通力合作,围绕论题进行辩论,他们反映敏捷,观点明确,充分展示了当代学子机智幽默的特点。

表演环节,学生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表演过程中有对角色的仔细揣摩,如蘩漪的乖戾、侍萍的忍耐等,学生通过语调、语气和语速的调节,对不同性格的人物进行了再现,节奏把握恰当。虽没有专业演员的表演到位,但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努力,通过表演,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等,而且通过自身的参与,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分工合作,加深了对作品及各个知识点的印象,逐渐建立了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通过2012和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两个班的实践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尤其是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准备充分,讨论气氛热烈,参与积极;分组讨论后,汇报环节能形成独立观点,且能引经据典,自圆其说;通过交流,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加深,通过问题的设置也能带动学生思考,授课教师最后进行评价和补充,巩固重要知识点,细化和深化重点,不仅方法灵活,学生愿意参与,而且加强了师生交流,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精讲―实践―自主研究模式实施近两年以来,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查阅文献,课堂讨论等环节,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阅读和思考,借助相关文献,加深了最作家作品的理解,逐渐提高了自我鉴赏能力,不再是人云亦云地接受,基本达到了教改的目标。

为巩固教改成果,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就考核评价方式业进行了一定调整,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投入,尤其是文学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演、演员和总设计等多重角色,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实用而有效的途径,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是承先启后的职业,是需要持久学习和探索的职业,我们任重道远。为使教学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揣摩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了解本学科最新思想和研究动态,以便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学科馆员 实践工作 实例分析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这些人员能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

国外学科馆员一般都应具备本科的某一专业学历及图书情报的硕士学历,这样就可以很精准地针对某一专业学科进行深度的情报服务。比如医学学科馆员既懂医学又具备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了解这一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及学术动态等。国内各专业院所、高校的学科馆员一般是图书馆派驻各院所的工作人员,专业未必对口,服务还不够完全到位和精准,不过这一状况在不断改进完善当中。本人为图书情报本科学历,古代文学硕士学位,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科馆员,就这方面的工作做一些实例分析。

一、学科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学科馆员是针对某一专业学科的情报信息员,教育部也提出要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这里的学科专家即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不但要具备图书情报学科的基本知识:采访、编目、咨询,还要深入了解某一专业学科的基本常识和学科发展动态。如古代文学这一专业学科,不但要具备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更要了解这一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动态等,以协助科研人员检索查新,开展定题跟踪服务,撰写学科的热点、难点等综述述评,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学科秘书。

二、学科馆员的初级服务内容:编目、文献资源建设、参考咨询

对于图书情报资料人员而言,编目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新到书刊的分编工作要及时准确,尽快地在学院网页通报,以便师生及时了解新到馆藏;熟悉馆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熟练掌握各类电子版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帮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精确筛选其所需的文献资料。

本人在高校文学院资料室工作,要不定期地向各学科点发放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图书资料书目征询意见表,还要同各大书商保持联系,要求他们发来相关书目以供师生选择;需要掌握本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动态、了解学科所在院系研究人员情况、资料室该专业文献资源馆藏现状等;撰写本学科文献资源发展政策,与采访人员一道制定专业文献收集的方案,并划分文献购置的优先级别;了解对口学科点的信息需求,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科研人员圈选文献,参与推荐、选订对口学科的纸本和电子资源,并及时反馈采访处理情况;组织对电子资源的试用等。这样可以将有限的图书资料购置经费最大限度地利用,达到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参考咨询是图书资料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除了口头回答有关馆藏内容、馆藏去向、电子资源检索的问题外,还要熟练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如邮箱、留言簿等回答读者的提问;利用实时的交流工具,如QQ、msn等点对点、一对一地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兴起的微薄,也被图书馆人密切关注,它可以即时图书馆、资料室的最新工作动态、新书报道、会议讲座通知等;也可以发私信单独咨询,还可以一对多互动,同时回答多人的问题,回答内容也可以同时被多人看到。学科馆员与读者的这种互动式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咨询服务效率达到了最大化。

三、学科馆员的中级情报服务:相关学科的情报信息搜集整理

1.教学科研重点参考书目的编制:例如国学方面,经过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读者,重点推荐了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这是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2.重点期刊目次报道:将每月新到学术期刊或者作品选择当前教学科研相关或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或作品做一些目次报道;以便读者了解某一学科最新研究情况。

3.教师科研论文全文数据库:当月、当年的科研论文目次及全文数据库;可以说明本院当年的整体学术成果和水平。

4.教师著作引文库:在国内权威数据库中检索教师科研人员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可检索的数据库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CSSCI)、中国引文数据库等,并且创建教师著作引文数据库。

5.学位论文库:包括优秀的学士学位、所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备后学者参考学习。

6.学科论坛导航:以国学为例,本文作者参考了一些大的搜索引擎,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文学院的学术论坛,对相关的论坛做了一些总结或导航,质量较高的主要有:国学网,国学数典论坛,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中华国学网等。

7.相关学科的电子数据库搜集整理:除了各大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维普、cnki、书生之家等综合性学术全文数据库外,主要搜集整理专科的全文数据库,如国学方面的质量较高的全文电子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电子期刊——文津流觞;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民国书库;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书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等。

8.特色数据库的创建:本文作者搜集了几个985院校的文学院自建的国学数字化出版物,如北大文学院:中国历代典籍总系统,全宋诗分析系统,全唐诗分析系统,二十五史研习平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导航等;武汉大学文学院数字资源:新诗名篇赏析,大学语文精品课,文学典故词典,古典名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数据集成;浙江大学文学院: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等等。

无论是集成的国学电子数据库还是自建的特色专科的国学数据库,大都是非公开需要付费的,因此建议各个重点院校的文学院或者国家、省部级图书馆、各大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能够踊跃地自建各种特色专科的数据库,互通有无,共建共享,合理利用文献资源。

四、学科馆员的高级情报服务:“嵌入式馆员服务模式”

网络的广泛运用,搜索引擎的不断强大,使得读者的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获得方式及途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图书馆在信息获得方面已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广泛、深入和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科馆员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就服务的深度而言,目前许多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往往还停留在对馆藏资源的宣传、论文的收录查询、数据库的检索教育等基于文献单元的较浅的层面上,而科研人员、广大读者迫切需要的了解的是图书馆现有学科资源的分布、网上各类开放存取资源、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学科导航、论文的撰写及投稿指南、课题的查新与跟踪等方面的信息。

基于这种网络对图书资料行业的冲击,图书资料部门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以突破图书馆、资料室的物理、空间概念,力求图书馆服务真正发挥主动性、指导性,实现图书资料人员的真正价值。所谓嵌入式馆员即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深入到用户研究的各方面,开展定题、跟踪、学术动态的报道等工作,变被动的咨询解答、搜集整理为主动的个性化、具体化服务,使得学科馆员成为科研任务的一分子,同时不断提升学术素养,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

1.代查代检,查新立项。提供深层次的参考研究咨询服务,如直接参与教师科研立项时的情报收集工作,向教师提供代检代查服务,电子文献信息的检索、引文检索等服务。

2.随时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一般信息(如会议动态、最新进展、学术成果、科研项目)。比如搜集整理古典文献学方面近几年的学术会议开展情况,到会的专家学者情况,形成的会议论文等,以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兄弟院校、各大科研院所最新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及时提供给科研人员,以免重复劳动。

3.开展个性化的定题跟踪任务。定期从各种资源中收集该学科领域最新情报信息并及时通报给该学科的用户群,通过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各种情报信息,使教师能够及时地跟踪了解某一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例如本人受到本院专家邀请,参与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的编撰,其中“近年来《聊斋志异》研究热点评议”由本人撰写。从《聊斋志异》的研究历史中,前人的研究视角已覆盖了版本、作者生平、作者思想内容、作品人物形象研究、艺术特征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虽一方面仍然表现为关注一些传统的研究命题,但在西方文艺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逐渐繁荣。

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培养学科馆员敏锐的科研意识,捕捉最新的学术动态,主动为科研服务。目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治国等政策的提出,形成了一股研究国学的热潮,这种热潮无疑给古代文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量珍贵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怎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怎样弥补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物欲社会如何发扬,等等,都需要从国学内容当中去寻找,都是大有可为的科研命题。如:传统文化与文学理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管理的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都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课题。学科馆员要主动地做一些这方面的情报搜集工作,做一些质量高的三次文献:如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重要论文目次报道、各重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此方面的研究状态和研究成果等,能够对本院的科研工作做一些实质上的、有意义的参考和协助。

从一般的学科馆员到嵌入式学科馆员,对图书馆员无论是图书情报的专业素养或者某一专业学科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学科馆员的职业前景就是学科文献信息专家,通过不断地学习,学科情报意识会不断加强,科研能力会持续提升,学科服务视野不断扩展,将捕捉到的信息分析、重组、整合,尽可能满足读者和科研人员的需求,也提高了本人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岚.高校院系分馆馆员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建设,2009,(1):99-102.

第9篇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美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6―01

古典诗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让学生更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各有不同。进入高中,诗词鉴赏再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理解上,我们要在学生阅历和知识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在诗词独有的艺术美中,引起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感动,形成对美正确的认识、欣赏和评价。

一、“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知识宝库,更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文学,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就必须打好古文基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所以高考将诗词鉴赏作为一道必考题型,以此来普及并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高考这一指挥棒过于急功近利,也将教师和学生引入了另一个误区。一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许多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规律,而不去深层次品鉴其中美的内涵。二是缺少情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知世界的好奇心。过重的负担导致学生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完成现有的学习任务,将自己封闭于水泥砖墙之内,丧失了对大自然、社会近距离的接触,丧失了对社会和人文的实践感悟,造成学生无法和作者当时的处境形成情感的共鸣。三是教师的强加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感悟的能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能将学生引进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是在强加的讲解中完成了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对美的认识、鉴赏和判断,使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美感。

二、加强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

1.关注作者,体悟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诗词,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无不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诗词中感悟作者借此所体现出的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让学生在对照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鲁迅曾说:“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像,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所描绘的石灰的形象,既是物的形象,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我们要让学生在于谦身上看到的是他那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破解意象,走进意境,重现美的瞬间。作者要想抒发性情,表现内心复杂或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诗词中只能借助于最直接的意象去表现,所以,对意象的把握将会是我们鉴赏诗词的第一要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意象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客观的物相融合而借以表达思想的承载物,我们要在想象和联想的帮助下,让学生走进这样一个美的意境,重现美的瞬间,学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美的存在。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对和谐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语言,把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悟能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对人生、命运的思索,都是作者使用一定的文学技巧、通过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而呈现出来的,而这种文学技巧、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就是诗词中所谓的“形式”。没有完美的形式,再好内容的表现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我们要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诗词形象的语言,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逐渐感悟美的形式的能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用词的准确,语言形象表达的鲜明事例足以说明,只有完美的形式,才能使作者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述。

第10篇

一、何为大学语文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同思想政治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1978年,在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我国高校中,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多种因素的困扰,大学语文短期内要摆脱困境,展现新的活力还是相当艰难的,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扬长避短,使大学语文在步履维艰的发展道路上呈现它的魅力。

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及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经验,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放教学时空,拓宽学生时空视野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课文只是例子”,给作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再延伸、引入新内容。根据每篇文章的重点、难点适当补充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时文、美文,以帮助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节选的《大学》篇目中,讲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段时,在“格物”与“致知”的讲解中,将古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现代人的研究、利用天地、探索宇宙结合分析,让学生耳目一新,深深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厚重博大,并有一种历史的视野。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乃是其喜爱大学语文的良好开端。

2.运用交叉学科分析作品,扩展学生文学视野

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力争打破已有的篇目串讲方式,将授课的重点从字词的解释、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归纳转为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作品,教授学生新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真正明白文学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经典与当代联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倡学术性和前沿性,使博与专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弘扬文学教学的当代性、时效性。

相信大家记得热极一时的《还珠格格》主题曲《当》中唱到“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在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其实这首歌是源自于《乐府诗—上邪》,原诗中的诗句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我们学过了这首诗,对这首歌的内涵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原作品也会有另一番审视。

同样的还有《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相信这首歌曲很多人都能吟唱,但未必很多人知道这是谁的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可以捎带着介绍一下杨慎的生平,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坡也写过《赤壁怀古》,用的是《念奴娇》词牌,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并非有意给三国的故事写开场白,可是说到无情历史和千古英雄的时候竟然产生不谋而合的感触。在讲解时,把这些都牵连起来,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加了自己对古代文学和现代一些现象的联系和分析。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现代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以上两个例子可见一斑。可以直接传唱的古诗词有很多,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李煜的《乌夜啼》等,都被广为传唱。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些歌曲是谁写的,源于什么,什么样的写作背景,表达怎样的情感,无论是对于教学生的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既能够产生互动,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大学语文的现代性。

3.大学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和大学开设的其他课程截然分开,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58-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难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类型的单词,翻译技能和服从的主人,为学生没有中国古典大挑战的基础。实现中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是值得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目标实现,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文言文的质量。

1.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1 过多强调艺术性,忽视内容本身。从中国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艺术教学质量,教学被忽视的内容本身,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整篇文章结构,掌握重点单词和句子,经典的句子,太多的艺术分析和评论文章,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和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改善。

1.2 重视翻译教学,忽视学生感悟能力。高度重视翻译教学,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为中国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通用汉语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文本的准备和思考,直接对学生进行文字逐字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文言文是极其不利的。重要的是要注意,在中国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翻译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1 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正确观念。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次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不好的中国古典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文言文"无用"的意识。我们有义务正确中学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ξ颐堑某踔形难晕牡难生。我们想告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用文言写的。挖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有能力能够阅读文言文。不仅如此,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都是经久考验、文质兼备值得我们去阅读、学习的名篇……

2.2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

2.3 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中国古典为初中学生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中国老师教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古代文言文的题目,地名是不能翻译,翻译在现代取代旧的意义的话,调整词序的反演,等。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遇到问题要做。如果你遇到难词难句,我们可以看到评论,检查数据,小组讨论,问老师帮助等等。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特别的笔记本,记录中国古典知识,这包括复杂的话说,通假字,关键词,一词多义,古代和现代的拼写等。引导学生明确单词与已知的知识障碍,因为是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然后,通过古代和现代汉语的迁移单词理解,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

3.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是古人智慧的象征。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深刻解读文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从而来最大限度地保证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文言文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文言文解读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升他们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仕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 翟朔颖.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10).

第12篇

岁月匆匆而逝,转眼又是一夏。2016学年已进尾声,忙碌的教学工作让我的生活很踏实。现在,我就对自己入职这一年来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以便在下一年能够更好地进行地教学工作。

一、从入职到现在,自己的教学态度是端正的。课前,认真的备课,预设诸多的教学情境;考虑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适宜地设计教学目标;课堂中也尽可能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化繁为简,注重她们的感知;第二次上同样的文章时,能够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端正态度,课前多备课,多备学情。

二、教学设计中,能采用诸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很容易变成满堂灌教学,平时自己还是会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启发、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交融,能够调节课堂气氛。特别是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明确分组,合作质疑,才艺展示,疑难解答等,以后也会尽量多尝试其他好的教学方法。

三、拥有教学机智。在课堂中,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一定程度上会运用教学机智解决教学中的未设点。会定期穿插教学视频来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四、能控制好与学生之间的度,宽严结合、奖惩结合。对于一些爱犯错误的学生,多了包容,多了鼓励;当然,为了改变他们的恶习,也采取了的一定惩治措施。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经过努力即可达到的。

同样,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 就对自己的要求来看,并没有做到严格的要求自己。对于已经上过的文章,有时候就会沿用老方法,创新度不够。而对于新篇章,总想着讲解深了学生不易理解,长此以往,教材解读不够,只是简单停留在应试阶段,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也正是因为教材不熟悉,经常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会出现通篇讲解的情况,课堂效率也不高。因而以后还要加深对教材的研读,把握教材走向,研读其韵味,传递文学的精髓。

二、 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没有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小组风格。课堂中太多小组合作,导致课堂散漫,不利于教学。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尽量明确讨论的问题,规定讨论时间,加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性,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讨论中,感受讨论的乐趣,学会各抒己见,最终做到,敢于讲,勇于讲,提高思维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教学用语不够精炼,会有很多的生活用语,虽然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但还是应该减少使用,多用一些文学用语,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学以致用。

三、 进行语文教学,深感文学积累的重要性,但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写作时明显感觉自己的语文积累不到位;有时,谈及古诗词时,语文素养太弱,尤其是古代文学,致命弱点。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能力,多向经验人士学习优秀的东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