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的难点

经济学的难点

时间:2023-08-21 17:2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的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的难点

第1篇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

第2篇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具有前沿性、实务性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提出本学科教学深化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深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会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这种现状,来分析比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了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跟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第3篇

关键词:宏微观经济学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宏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到经济中的方方面面,不仅理论内容深,而且实践性强,初学此课程者不容易理解掌握。改革开放以来,宏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得到普及,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已将其列为基础理论课。

自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双语教学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向学习者传授学科知识。一般而言,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采用英文出题和答题;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

《宏微观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主要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从事与国际经贸和管理相关的工作,其性质使得他们必须更多地使用英语,否则将无法胜任工作。不仅如此,英语的掌握还将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英语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大多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但其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相当低下,绝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足够的阅读量二是缺少英语交流机会。如果实施宏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将会使这一情形有所改善。

二、教学实践

1.教材选用

教材是决定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优劣的重要因素。现行的经济学教材可大致分三种模式:一是主要传授经济学最基本能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著的《经济学》和格利高里・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二是属于中级经济学,主要运用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初级高等数学讲述经济学的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合著的《微观经济学》、范里安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三是高级经济学。例如:Andreu Mascolell、Miehaeld.Whinston、JerryR.Greea合著的《微观经济学》。

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的是对于经管类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考虑到大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英语应用能力仍然有局限,本课程选用了属于初级经济学类别的教材――世界三大出版业巨头Thomson公司出版的Microeconomicsh Today和Macroconomics for Today,国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美国上百所大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与金融经典人门教材”。它结合了中西方教材的优点:逻辑严谨而又案例丰富,语言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它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英语锻炼的机会。

2.教学方法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指出: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显然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学了经济学就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它专注于因果关系和行为反应的揭示,使其具有极强原理性。经济学的整个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经济学原理展现出来的,所以国外教师非常注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一般都会在教科书的开篇或者新学期的第一次授课中将重点经济学原理列举出来。

针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本人在讲授宏微观经济双语教学做了以下的教学安排。首先,对经济学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教材上原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个基本认识和理解,为理解案例打下―个基础。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要从抽象到具体。课堂重视案例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使学生体现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最后,对经济学原理的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本人对所讲的原理进行一个归纳和小结,包括对疑点、难点、重点的强调,包括对原理的高度概括。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对原理的认识相应也经历了一个了解一理解――深化的过程,有助于将原理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经济学的趣味性。与其他许多枯燥的学科不同,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经济学按用Samuelson的说法,天生就是一个有着无多魅力的“睡美人”。本人主要先通过引入ABC的经济案例节目,从美国的经济问题引申到中国的经济问题,如房价泡沫、教育高收费和环境污染、中国的经济增长等,同时还进一步将经济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去找寻蕴涵在食堂、课堂、寝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学习生活场合中的大量经济学事例,向学生讲授身边的经济学,使学生感到经济学可亲可爱、可触可感。通过这些教学,强调了经济学的应用性,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在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注意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本着双语教学的落脚点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在此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在宏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用英文讲授,重点、难点知识再用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时要循序渐进,尽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保证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和沉浸式的英语氛围中学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个课程进程中,英文比例保持在80%以上,极大强化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

3.教学反映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这门课评价很高,评分达到了96分,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课堂互动气氛良好,英语英语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05、06工管双语班的同学,不少同学在大一就通过了六级考试,有的同学甚至在六级考试中取得了600多分的高分。他们说,通过宏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对英语的提高,远远高于大学英语课对英语的提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我校双语教学推广有很大的作用,促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授课的教学方式推广发扬。

三、经验总结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提供日伸说英语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同时有利于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这是本人双语教学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

下面总结了从事双语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双语等习热情

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确立与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身心成熟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又不会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是情感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所建立的真切交流、帮助学生即时发现问题、排除困难的措施、教师给予的赞同与认可等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提高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热情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克服对外语的畏惧心理,使每个学生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双语课程的学习中来。

2.重视教学工具的质量和多样性

教材尽量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采用多媒体授课,讲课的时候尽量多采用国内外最新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以增大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还要不断积极地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3.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重视语言文化的交融

双语教学应以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是为设双语课而设双语课。不同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带有西方语系国家的文化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并去粗取精,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从最初感知到逐渐接受,这样才能确保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步。

第4篇

一、归纳演绎教学法

归纳演绎法是从一系列具体事例中提炼、归纳出抽象概念再解析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符合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摒弃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讲授法的弊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作者不象有些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商品概念,然后解析其内涵。而是先列举一些事实,比如,农民种植的粮食、工人织的布等等,是劳动产品,如果是为了给家里人吃、穿用,不进行社会交换,我们称之为产品;如果是用于社会交换,给别人吃、穿用我们称之为商品。以此类推,从一系列事例中归纳出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演绎法进行解析,即商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其次是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换,为他人使用。因此,土地等自然物,可用于交换,但不是人的劳动产品,因而不属于商品;为家人吃而做的馒头,为家人穿而织的布虽是劳动产品,但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交换,因而也不属于商品。这样,通过归纳演绎法,就把商品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并提炼出观点和见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现实问题和现象入手,提出抽象观点和见解,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选取、组织案例教学外,也可在相关理论讲完后,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设计案例,用以巩固所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可胜数的案例素材。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努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比重。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尴尬经济处境是如何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为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两门课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教学中两门课的授课老师是各教各的课,相互之间不发生关联。两门基础理论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尤其当两门课针对同一个理论问题作出不同解释时,学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通过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处于不同的分析层面,不可互相代替“,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总体上,它们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共性都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成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涵、阶级立场、研究对象、观点、目的与任务等方面。在涉及同一个知识点时,比如,关于利率,政治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对此,只有运用比较法向学生讲述前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实质内容,后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不会无所适从。因此,运用比较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理清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微课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理论学科,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邮箱、QQ群、微信等网络媒介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和课后复习巩固,激发学生自学。课前指导包括上传相关阅读书目,并将讲授内容的时代背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提示。课后以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及学科前沿观点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上传文体、音频课件,尤其可尝试微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在线视频教学活动。其基本特点,一是实用性,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一个概念、术语、事件、问题等均可以进行讲解;二是简洁性,要求结构较紧凑、短小精悍,篇幅小、时间短,一般以两至十分钟为宜,只要把主题讲清即可;三是趣味性,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组合的“快餐式”课件模块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解释、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面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发生困难与牵强,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经济中,也不断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挑战和质疑。比如,包括萨缪尔森、琼•罗宾逊在内的当代西方最知名经济学家均否认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暴力革命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内,以茅与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同样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变化了的现实面前,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学家质疑中,正陷入困境,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形象较为突出,许多授课教师仅满足于基本理论的介绍,既不热心搞科研,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缺少关注,也就谈不上向学生传授前沿观点。因此,教授政治经济学的高校教师负有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并在讲授基本理论时把学科前沿的相关研究观点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学科使命。

六、结语

第5篇

语言语言经济学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作为大学英语必修课,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基础内容,具有教育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承担着英语普及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以经济学为视角审视教学问题和教育改革,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关系阐述

语言与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在现行实际状况和理论研究中,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而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成本、收益、价值等要素,最终达到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效果最优化。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大学英语教育,可以得出更高的费效比例,获得最大的收益。

结合现在通说观点,语言经济学就是融合了经济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观点,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语言学习应用中的问题,其中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而存在;第二,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投资的过程;第三,语言的价值在学习和应用上存在高低的区分;第四,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受供需、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也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布,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过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能以满足社会对于英语应用人才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亟待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利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有效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以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从学生个体学习着手,语言经济学可以有效解释英语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从教育宏观角度看,英语的学习对于强化我国人才体系,加强语言人才储备,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创造效益价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言经济学的分析和指导,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育模型单一导致效率较低

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每个学生的必学内容。大学英语不仅作为必修课出现,甚至还有很多学校将英语成绩与毕业证书直接挂钩,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视不够,这既有学生自身的思想问题,同时也有着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复合要求的问题。在大学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英语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而在现行大学英语教育的框架下,一般都是按入学成绩进行简单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在这样的教学体系里,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教学现状,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英语人才能力培养不足

对于大学英语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亟待改革的,不是教育的安排上,而是在教学重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大学英语教学都侧重于课本知识,就是简单的读写,而对于听说等训练则明显不够,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上,对于英语听说和交流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大学英语仍停留在过去的基础阶段,所以人才培养效率很低,对于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

三、语言经济学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分层次教学提升教育水平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中,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当地文化和教学水平的限制,不同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级,过去传统入学成绩“一刀切”的模式并不可取,而是可以采取自愿和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样就降低了英语教学的边际成本。

举例来讲,对于好学生可以改用“1+3”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必修,再配合三个学期的选修,对于中等生,则采取“2+2”教学模式,就是增加一个必修,减少一个选修,剩下的学生则可以全部采取必修模式,帮助其利用大学期间的教学资源,尽力追赶,提升英语水平。

2、教学资源供给采取多元化模式

在课程的提供上,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可能的细化,而不是一般采取的一级、二级等这样的水平分级,而要分口语、应用、文化等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课程,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现在很多学校都采取了选课的模式,英语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最终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和学校总体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英语已经成为每名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英语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提质增效,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审视大学英语教育,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将英语作为一项社会资源,通过最小的投资,换的最多的价值回报,是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价值所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仍有很多实际操作和具体细节需要注意,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创新,增强实践能力,总结经验教学,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代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校园英语(下旬),2016(1):13.

[2]马巍.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6(18):161-161.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 特点 教学 问题 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0-02

一、环境学的定义及研究领域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一)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区别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不仅研究其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着重研究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后果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反作用。综合性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难点,它所涉及的并不是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范畴,不能单一地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二)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研究我国环境经济问题,不仅要考虑我国特点,还要坚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差异性,制订各种政策、措施和标准。

(三)阶段性

无论是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的性质、治理污染的经济实力,以及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环境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既要从空间上注意它的区域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又要从时间上注意它的阶段性。

三、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探讨

(一)环境经济学的教学问题

1.学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差。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并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这种经济方法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例如,需要行政、法律、教育等方法相互配合。由于选课人群不同,以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为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样会给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非专业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有限的,对某些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够深入地理解。例如,什么是理性人?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外部性?什么是制度变迁等等。这些专业性术语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的同时,对深入的学习和吸收就是一种阻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加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2.思维与实际的脱离。环境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与人类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最接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是能够直接解决生产生活的一门学科。由于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围。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既要有理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经济类和文史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环境经济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长期的思维定式,对问题的分析过于主观和偏逻辑性,从而导致学生易犯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所以对环境经济学的学习要让学生贴近现实走进生活,让他们多接触工厂、湖泊池塘等,真真切切地感受环境污染。

3.学生很难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理解这门课程的催化剂,如果缺少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中国古代教学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初学生的兴趣浓厚,动力十足,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会发现学生的兴趣逐渐淡化。这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环境理论基础薄弱和老师缺少污染事件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进行污染源调研,因此老师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一个好的课堂设计能够保证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的延续。制作的课堂设计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多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相关动态画面;增加互动教学,可以是小组教学形式、课堂讨论形式、个别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将互动教学模式引入环境经济学教学课堂,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以往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互动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1)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时效性很高,能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迅速地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非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可以通过案例来理解理论难点。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理论和环境知识是要结合紧密的,本土化的和尽量选择发生身边的案例。(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列出课题(比如环境政策设计专题包括CDM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排放权交易机制等),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讨论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现在已经是老师授课不可或缺的工具。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力。它不能成为课堂的全部,但是一定要适当安排在教学课件当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学习的乐趣,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际考察。实际考察法也叫现场教学法,是教学当中比较直观,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全心投入的方法。环境经济学不仅是新兴学科同时也一门特殊学科,它贴近生活,贴近自然,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应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研究污染和解决污染问题的讲堂。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3(8).

[3]王金南等.环境投融资战略[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4]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2009(3):187-189.

[5]江永红.《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115.

[6]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8(1).

第7篇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凯恩斯说过“: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显然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学了经济学就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是一个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正是因为经济学整个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性或者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讲授也应该始终围绕着对方法和工具的介绍和运用来进行,以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这种“天下之公器”,形成一种被称为“魔术师头上的帽子”的经济性思考。因此,教师切不可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陈述介绍上,介绍内容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

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或者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那么经济学的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到底体现在何处呢?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不同,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它专注于因果关系和行为反应的揭示,使其具有极强原理性。经济学的整个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经济学原理展现出来的,所以国外教师非常注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一般都会在教科书的开编或者新学期的第一次授课中将重点经济学原理列举出来。例如,Mankiw的教材将《经济学》原理分为十大类,Case和Fall的教科书将经济分析方法分为三种,而Rhoads则在他的著作里将思考方法分为四种,Baumol则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六种学生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尽管这些学者对原理的列举范围或重点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就是强调《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就是经济原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

所以经济学教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经济学原理的讲授,揭示出一种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以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其实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教学还肩负着一种重要使命,即传输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如高希均、熊秉元、Marshallhe和Samuelson等中外学者均在他们的教材和教学中对此有特别强调,其实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繁荣有着非常长久深远的影响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就是最好的印证。因此经济学教师理应承担培养学生自由开放的理念重任,这也是教书育人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注重将蕴涵在经济学大量内容中的自由开放理念展现出来,同时向学生强调这种理念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自由开放,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这恐怕也是经济学在教学上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教师如何教

解决了教学目的问题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教?也就是如何将确定下来的教学重点,以一种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对于原理性极强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讲授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对原理的介绍。教师通过对教材上原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个基本认识和理解,为理解例子打下一个基础。其次是对事例的分析。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要从抽象到具体。事例分析最好地体现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最后是对原理的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对所讲的原理进行一个归纳和小结,包括对疑点、难点、重点的强调,包括对原理的高度概括。例如,对于机会成本这个原理,教师可简洁的概括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但不能两样都得;对于边际分析方法也可概括为多一点如何,少一点怎样。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词典里丰富的成语来概括原理,例如勤能补拙、朝三暮四、覆水难收等等蕴涵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这种上口、易记、通俗的口诀般概括,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对原理的认识相应也经历了一个了解—理解—深化的过程,老师这种带有一定层次递进性的重复讲授,很有助于学生将原理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提高教学效果。美国经济学家Sharp认为“: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对经济学课程有了兴趣,自己便又多了热爱这位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又可利用经济学“得天独厚”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应强调经济学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西方经济学就是现代经济学,也就是常称的经济学。一般说来,作为一名现代人,掌握一门事关“柴米油盐”的现代学问,无疑会让人生活的更幸福,正如大文豪肖伯纳所言“,经济学是一门让人幸福的艺术”。更重要得是,经济学是所有财经学科的基础,因此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就无法进入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所以经济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好。教师也可介绍经济学在国外的重要地位来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重要性。如在美国经济学是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并且所有大学都有经济学系,所有大公司都有经济学家,所有总统都不得不依赖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遇到稀缺性资源的配置问题。即使你与世隔绝像鲁滨逊那般,一个人漂落到荒岛上,不存在任何法律、政治、社会等等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但一定会存在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问题。

第二,教学要体现经济学的趣味性。与其它许多枯燥的学科不同,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经济学按照Samuelson的说法,天生就是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睡美人”,它吸引着无数人来探索和研究。原因除了它的重要性以外,还有一个就如Pindych所言,“经济学是所有学科里面最生动,最有趣的学科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去展现经济学的无穷魅力和引人入胜之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经济学不仅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此教师应将经济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去找寻蕴涵在食堂、课堂、寝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等学习生活场合中的大量经济学事例,向学生讲授身边的经济学,使学生感到经济学可亲可爱、可触可感。教师甚至还可以利用沉没成本与选择的关系,说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要让小错变大错,结果错上加错之道理,来诠释人生之路如何走。如此这般,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教师要强调经济学的应用性。按照Marshall的观点,“个人行为的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经济”。经济原因是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现实中的各种现象背后,我们都可以找出其经济原因,因此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果学生掌握了经济理论,就会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世界。美国学者D.Friedman就认为:“经济学像一把锤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其它的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把锤子来钉社会中的各种“钉子”,例如,歧视、犯罪、婚姻、医疗、教育等等“钉子”,以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强大势力。如果教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学在经邦济世中的大学问,在衣食住行中的小道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如何学

教的问题解决后,随后的问题就是如何学?经济学与其它课程不同,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现代经济学,而且往往对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中充满大量的数学和图形分析感到非常陌生和不适应,甚至会出现畏难和胆怯的心理,那么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就需要教师能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个很好的引导。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根据经济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教师要整理出一个主线,揭示出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结构和理论框架,让学生通过居高临下般的鸟瞰,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以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Case和Fall就说过,“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清晰的框架,内容根本就无法维系,并且它们很快就会被学生遗忘”。显然学生如果掌握了经济学清晰的结构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就不会像有些课程(如历史和语言)那样死记硬背了,通过理解性的掌握,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8篇

关键词 公共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Public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ONG Shugua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main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goal is focu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curriculum theory is stronger, leading to its current basic teaching method is taught method,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theory system and course content, based on the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accurate, in-depth grasp of knowledge of Public Economic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ublic econom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

1.1 公共经济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内容的整合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公共经济学亦有称之为公共财政学。但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是什么,它与财政学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为及政府行为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学问,“基于社会契约视角,政府应该做什么,包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和如何提供公共产品,都应由社会公众的公共选择来决定。”①因此,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才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而“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问”,②尽管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调整,财政学的研究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公共部门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财政学在理论体系上延展成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但其理论仍然以财税理论为基础。而现编写的大部分公共经济学教材仍然没有注意区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理论基础的不同,没有将公共经济学的重心放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上,而是将其与财政学相同,放在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上。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明确并有效整合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和自身教学重点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

1.2 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与借鉴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实证研究、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但是,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变化,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各种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变化,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

1.3 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公共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高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公共经济学课程又是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偏弱,使得目前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了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重视公共经济学课程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理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目前在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既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又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扩展与完善,要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同时,又可将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新兴理论引入到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扩展自身的理论体系。

2.2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由于国内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性,不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的情况,这在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形成了制约性。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好与公共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下转第127页)(上接第79页)

2.3 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现有教材理论偏重而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在教学中注重纳入对公共经济与管理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事例,让学生运用公共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4 构建复合型课程架构

所谓复合型课程架构,就是要打破原来一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只有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设计、建立在课程教学中既有课堂教学(教材)、又有应用与拓展训练(如专题任务调查)、还有课题研究(如申报研究课题、撰写课程论文),以及实验与实训等的复合型课程架构。

3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整合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

在现有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些新兴理论对公共经济学的影响,如新公共管理对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部门合约理论等核心与前沿内容,将整合后的理论体系作为本课程新的核心脉络。

3.2 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重点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内容,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3.3 编写高质量讲义与课件

尽管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但课堂讲授仍然是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我们编写高质量的讲义和课件。

3.4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和锻炼其研究能力。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兴趣课题调查、撰写课程论文等,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和参与、申报各种学生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型研究项目等。通过开展这种“参与式”的科学研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

3.5 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

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是公共经济学实践教学中的普遍难点。但随着学科建设及实践实习基地的逐步建立,与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诸如“社会导师制”、顶岗实习、实习基地等安排。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注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将实践教学纳入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公共经济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3.6 大力开展案例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而言,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案例。

注释

第9篇

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下降,专业培养不出经济学的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1 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也是由于这一点,经济学在其他学科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国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把这一门学科当做公共选课。除此之外,经济学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它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结合,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为日后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经济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于规范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简化非重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3 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直到研究结束。因此,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2.4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明确讲课目标,规划好授课内容,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详略得当。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用以往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讲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图像、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沟通问题,采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习中困惑的地方[3]。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配套的练习题,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

3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16-18.

[2]曹淑江.谈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的教学[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6.

[3]石竟成,佴仁娣.“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3,05:323.

第10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试题库建设;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教学理念;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4-0108-03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之一,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目前较多的理工专业也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对管理类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和经验总结,谈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试题库建设,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观点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研究,近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对策。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从研究者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来看,主流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系统性、抽象性与逻辑性,以数学等其他学科为依托,模型多,其中的数学公式及推导、图形、曲线、规律等比较抽象,而且课程教材具有多样性。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特点,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差,效率低。从研究者总结的情况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教师数量不足、年轻化、能力差;(2)案例教学少且联系实际不充分;(3)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唯一的考核和评判标准;(4)缺少实践教学;(5)启发教育方法运用不足;(6)重课内轻课外;(7)教材使用参差不齐;(8)教学研究少;(9)教学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认为课程不实用,学习兴趣不高;(2)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3)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欠佳。

可以看出,研究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主要在教师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三)改善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对策

从研究者提出的解决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的对策来看,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对比式教学、辩论会教学、学术讲座或报告教学、多媒体教学、科研项目教学、调查研究式教学、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整教学计划以及增加教学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案例教学是研究者认为最重要的解决措施。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认识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辅助教学手段,尤其是试题库的建设与应用,以下就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浅谈几点认识。

以不变应万变。西方经济学中有较多的边际概念(边际报酬、边际成本、边际替代率、边际倾向等),其实质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动导致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动程度,因此,教会学生把握边际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掌握一个边际概念,那么所有的与边际有关的概念和内涵都能理解和掌握了。

举一反三。微观经济学中,预算线、无差异曲线的性质、特点及其曲线与等成本线、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通过教授一组曲线,辅助讲解另外一组曲线,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宏观经济学中,IS-LM曲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把它与需求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变量不同而已,学生掌握了一组曲线,另外一组就迎刃而解了。

演绎与归纳法结合使用。西方经济学中涉及的理论较多,这些理论都代表了一些观点,是西方经济学家们论证的论点。因此,讲解这些理论时,一些可以采用演绎法,即首先讲解理论,然后再用案例或计算题的方式应用这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些理论可以采用归纳法,即通过数个案例或现实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课本中的理论,如果有偏差,帮助学生修正。

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西方经济学总是在寻找经济现象的最优。例如,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等,研究极端情况及引入边际的概念,是因为这些理念可以转化为数学,相对容易证明。例如利润最大化问题,引入边际利润的概念以后,如果能建立利润函数,边际利润就是利润函数的导数,而数学中一阶导数为零,二阶导数小于零时就存在利润函数的最大值,也就是把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经济理论,更要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推导的能力,从而形成逻辑思维的意识和理念。

题库与教学同步推进。大学生极少对课程进行预习,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但课堂学习不可能完全掌握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通过引入题库,与课程同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就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但其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和应用合理、有效的题库。

三、西方经济学题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题库建设的原因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建立与应用西方经济学题库非常必要,因为题库是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再认识,同时也能巩固和消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何建题库,建立的题库如何与教学紧密结合,尤其是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模式的目标,必须采取客观、合理的策略。

(二)题库建设的方法

目前关于西方经济学试题库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较少,较多的高校没有建立专业的、系统的题库,尤其是在题库的更新与教学结合的方面比较薄弱,加之教材的频繁再版与更换,出现了教学与题库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快题库的建立与更新,形成题库的编写、分类、归档和纳入教学系统的专业化、信息化与自动化,并且定期对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实现试题库的应用与普及。

为教学工作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覆盖课程全部内容的各种题型的题库,为学生自学、教师讲授使用,从教学方法上也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本项目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题库建设与课程建设、教学保持高度一致。把试题库建设列入课程管理中,授课老师在准备教学文件时必须更新题库和完善题库,同时把教学大纲、讲稿、多媒体演示等与题库内容紧密衔接,不断强化教学重点。结合该门课程各位老师的授课经验,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和构建试题,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题库形式和教学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同步进行。

2. 试题库建设与应用保持同步。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实中的事例编写题干部分,同时反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题库中编入社会经济中热点讨论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辩论,增强学生的兴趣。题库中增加利用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专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另外,题库生成后,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让学生参与题库的编写,把题库的思想和内容充分运用到常规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去。

3. 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库的构建与归类。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济学与数学结合)构建试题库,构建与归类同时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围绕着边际和均衡,通过定量(数学)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解经济学定性的部分。可以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每一章节编制四种难易(容易、较容易、较难、难)程度不同的试题,并且把试题章节讲解初期至结束分别对应四种难易程度题库。

4. 不同类型的试题库构建与归类。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构建多种类型的题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按照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构建八种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习题,分配到每个章节并附有参考答案,共享到学校教务处网站,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

5. 不同版本教材的试题库构建与归类。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撰适应课程的题库,延伸学生学习的视野。根据西方经济学各类教材的特点和内容,把题库尽可能覆盖到所有教材,尤其是教师已经使用或将要使用的教材,按照教材分类编写题库,既可以方便教师授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和解决国际、国内或局部地区的实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方法研究较为普遍,主要是宏观层面的,针对某一门课程,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关于如何建立西方经济学题库的研究更为少见。希望相关专家学者和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能更多地把各个学校的经验及方法整理出来,供大学教师分享,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士德.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新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2):100-104.

[2]吴宇.“四段式”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8-121.

[3]课题组.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05-109.

[4]汪红梅.关于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67-268.

第11篇

摘 要:为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级分专业教学,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互动式教学,以及要积极备战双语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课程,随后,该课程在全国迅速普遍,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国际经济学是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的综合叉学科,他主要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来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在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目前,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做了一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以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和现代科技学院的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了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内容较为详实,样本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①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刘 妍(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of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该课的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期望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评价调查显示,有107名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表示很感兴趣,占总回答人数的54·04%;38·38%的学生持有一般兴趣;另有7·58%的学生不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国际经济学,这表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与国际经济学本身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一定关系。不过,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有点偏难。调查中有8·08%的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课程之一,39·39%的学生感觉比较有难度,另有46·47%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一般,仅有6·06%的学生觉得比较容易。在学习的困难方面,38·46%的学生认为图形解释难度最大,29·23%的学生认为难以把握经济学思想,16·92%的学生认为数学基础薄弱是学习的障碍,另有15·39%的学生认为该课知识量太大,无法全面掌握。可见,该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前面表明,仍有多数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并没有因为其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一方面,这表明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经济学的有用性,挑战难度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考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应该透彻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抓住教学任务的重点,努力为学生排疑解难,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态度对学生听课态度的调查显示,7·07%的学生能够非常认真的听课,43·94%的学生都很认真,有47·47%的学生有时会无法集中精力,另有1·52%的学生非常不认真。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都还不错。为了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何差别,按专业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听课认真的学生最多,占本专业的58·67%;其次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占本专业的47.95%;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见表1所示。表1 不同专业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听课态度听课态度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非常认真68.2245.3348.00认真2939.734053.341836.00有时不认真3649.313040.002856.00非常不认真22.7411.3300.00

这表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重视程度比其他两个专业的要高。这可能由于,学生认为国际经济学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是该专业的重点基础学科,所以国贸专业的学生就会比较主动去学习。而其他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认为与其专业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学习劲头较差。这是学生的认识误区,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该课作为经济类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课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查显示,只有8·58%的学生能做到定期复习、预习,有72·73%的学生只是偶尔复习、预习,其余学生从不复习、预习或仅限于完成作业。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普遍较差。这点与大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压力较小,大学的生活多姿多彩,使许多学生不再埋头苦读,若是将精力用到提高实践能力方面,也是对理论学习的一种帮助。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日常案例,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三)理解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课堂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大部分授课内容,仅有3·54%的学生能完全理解。这种课堂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这与课程本身的理论难度有一定关系,国际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微、宏观经济学基础、数学基础、图形抽象能力等,由于学生的各方面基础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掌握状况。这就要求教师要预先了解学生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不一定将所有理论模型都一一讲到,在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范围内去抓重点难点。

第12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能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热情。但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我校宏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自2004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教”取代学生的“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