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贫困证明书

贫困证明书

时间:2022-05-07 12:0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证明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贫困证明书

第1篇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

家庭贫困证明

尊敬的老师:

我是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xx级____系____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________(签名)

20xx年x月xx日

家庭贫困证明

现特证明xx省xx市xx县(区)xx镇(乡、街道办事处)xx村(或居委会)xx组组民(市民)xx同志之子(女)xx,于20xx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xx专业xx年级xx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20xx年xx月xx日

备注:

1、请学生以当地民政部门的身份自己书写贫困证明书;

第2篇

我叫×××,来自××××××,于2×××年×月被×××××××××大学录取,由于我家庭四口人,父亲下岗,母亲有病,姐姐在××××××学院念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无收入,全靠亲朋好友赞助,供俩个孩子上学,属实困难重重,家庭已无力为我提供现金抵交学费,特申请助学贷款用于抵交学费,实属万般无奈,望有关部门给予照顾,并批准我的申请,本人不胜感激!   (贷学费××××元整) 申请人: ×××   2×××年×月×日 ……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是一名喜爱读书、热爱集体并且性格温和的女孩。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小村。家中有五口人,,在家务农,由于多年的劳累,父母两人身体状况较差,母亲身体更差。农业收入低微,所以全年收入十分微薄,我还有一个弟弟正在参加复读,家中一年省吃俭用的钱大多都供给了我和弟弟读书,与此同时家里也欠下了一定的债务。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我: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学习成绩也为全班上游。我一直很刻苦,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看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这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我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同学,不和别的女同学一样买自己喜欢的提包,可是我只能在心里悄悄的喜欢,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就像爸爸说的一样:“钱一定要换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就像我把所有可以省下来的钱供你和你弟弟上学样,我们全家这样省吃俭用谁都不后悔。”正是由于父亲的这句话我每当走进超市时,从不买一件自己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上大学一年以来,我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各门功课均达到优良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热情帮助同学,在班里名列前茅。一直是入党的积极分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大二的学习生活如期而至,而父亲,也和每年一样,又在挨家挨户的为我的学费奔走。每次回到家里都是愁眉不解的闷头抽着烟。这样的情景让我的心里很难受。因为我知道,别的朋友也许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父亲非要上学呢。我也知道,父亲一定又是为了我遭受了许多的冷嘲热讽、白眼、闭门羹。我还知道,有很多给我家借过钱的亲戚、朋友也再不愿意借钱给我们家了。这些让我的父亲十分发愁。好在,在开学的时候,学费终于凑齐了,按时缴上了。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真诚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会以200%的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只要自己一有能力,就马上回馈社会,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特别的是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和巨大贡献的人。

第3篇

出生证明 ××(性别)于×年×月×日在××省××市(或县)出生。××的生父是××,××生母是××。

未婚证明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北京市××区)至×年×月×日未曾登记结婚。

未受刑事制裁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

国内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的配偶是××(出生年月日),子(或女)是××(出生年月日),父亲是××(出生年月日),母亲是××(出生年月日),哥哥(或弟弟)是××(出生年月日),姐姐(或妹妹)是××(出生年月日)。

域外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市×区)是居住在×国×市××(性别,出生年月日)的××(相互关系)。

经历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单位(应写明全称)任××(职称或职务),××年×月至×年×月在××单位任××(或从事何种工作)。

单位委派证明 珠海市政府采购中心: 因我单位人员变动等原因,不慎遗忘了在贵中心采购网注册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现委托我单位工作人员___________同志(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往贵中心办理更改在贵中心采购网注册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请给予办理为盼。 此致 敬礼 xxxx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贫困证明 南华大学 (学校): 贵校学生 xxx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 x 人,家庭成员组成:________。家庭年收入约____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____________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乡、镇民政部门 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盖章 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离职证明 某某先生/女士/小姐自20xx年01月01日入职我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助理职务,至20xx年07月31日因个人原因申请离职,在此间无不良表现,经公司研究决定,同意其离职,已办理离职手续。因未签订相关保密协议,遵从择业自由。 特此证明 公司名称(加盖公章) 20xx年07月31日

实习证明 兹证明xxxx在我单位从 年 月日 到 年 月 日 xx 岗位实习。 现已通过实习。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xxxxxxxx单位 年 月 日

收入证明范本

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系我单位员工,任职______,月收入_______元人民币,特此证明.

主管单位(公章)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收入证明范本(银行特定格式)

个人收入证明(交通银行专用)

交通银行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系本单位_________(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本单位担任_________职务.目前该职工的学历为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_元人民币.

本单位在承诺以上情况是正确属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人事部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离职证明范本

离职证明

兹证明xx自xx年xx月xx日入职我公司担任xx部门xx岗位,至xx年xx月xx日因xx原因申请离职,在此工作期间无不良表现,工作良好,同事关系融洽,期间曾被授予“xx”称号(荣誉)。经公司慎重考虑准予离职,已办理交接手续。

因未签订相关保密协议,遵从择业自由。

特此证明

公司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证明范文

兹证明_______同志现从事_______工作,累计满_______年。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公章)盖章

经办人:

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实习证明范文

实习证明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单位现接纳你院 班学生 等 人到本单位实习,时间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特此证明。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通信地址:

实习学生联系电话:

工作收入证明

工作证明

兹证明 _______同志现从事______工作,累计满______ 年。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公章)盖章

经办人:

--------------------------------------------------------------------------------

员工工作及收入证明

________________:

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

收入证明

兹证明我公司(XXXX公司)员工XXX在我司工作XX年,任职XX部门XX经理(职位),每月总收入XXXXX.00元,为税后(或税前)薪金。

第4篇

本人***,家有三个人,爷爷、父亲和我,母亲与父亲已离婚,(可以的话也写下母亲是否给予固定生活或者教育费用),爷爷身体不好需要长期吃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父亲是个油漆工工资很低,只能简单的维持家庭的生活。家庭负担全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我的学费对于我的家庭更是一个不轻的负担,所以请学校给予支持。

此致

敬礼

***

日期

只要把家里的大概情况说清楚,然后写完要到村委里盖章并由村长签字证明写上“情况属实”,本人是农村的是找村长签字,不过签字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盖章而且要盖章。

贫困证明

某某单位(居委会):

申请人,某某,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数量。

申请人家庭贫困原因(因何病(最好有病情证明书)、双下岗或其它原因导致)。恳请某某单位(居委会)领导给予发放困难补助。

特此申请!

第5篇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并广东111111学院:

是 省 ( 县) 镇 (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 XX 年考入 广东工业大学,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 该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在家务农,以种田养蚕为业,每月收入约300元左右,其哥哥在广州某电脑学校工作,每月收入600元左右。XX年秋季与其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家庭经济收入少,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拟申请助学贷款。

特此证明。

经办人:

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

20xx 年 8月 23日

上述情况属实。

经办人:

街道办事处、镇或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公章)

20xx 年 8月 25日

家长承诺书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我是贵校 系 ) 专业 20xx 级 学生的家长。我同意我的子女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承诺成为我的子女国家助学贷款的永久联系人,及时向学校和银行提供我的子女的联系方式。我将积极配合学校和银行教育我的子女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毕业后按期履行还款义务。

家庭固定联系电话:(含区号)。

家庭详细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家长亲笔签名: 20xx年8月 25日

附件: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参考格式)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中国银行并山东大学:

xxx是xx省xx县xx乡xx村(xx单位)人,xxxx年考入山东大学,其家庭因xxxxxx原因,经济困难,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申请给予助学贷款支持。

特此证明。

xx省xx县xx乡xx村

村民委员会(公章)

二0xx年 月 日

需要写明家庭成员情况及家庭收入、困难的原因和程度等情况,需要你所在的街道或居委会出具。以下四种情况属于生活困难: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扶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以上所说的“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所在省统计局当年四月二三十日公布的上年度省平均统计数为准。

以上四种情况的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工作单位证明,无工作单位的城市人口由社区居委会证明,上报街道办事处核准;农村人口则由村委会证明,报乡政府核准。

家庭贫困证明

兹有我社区(村委会)居民(村民) 之子女 在

学校就读,其家庭人口 人,劳动力 人,家庭年人均收入 元,属当地贫困户或特困户。

特此证明。

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盖 章)

二〇xx年 月 日

家庭贫困证明

学校:

贵校学生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 人,家庭年收入约 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收入来源单一 劳动力较少

医疗支出较大 其它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乡、镇(含)或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 街道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

家庭贫困证明

现特证明××省××市××县(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村(或居委会)××组组民(市民)××同志之子(女)××,于20x×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专业××年级××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 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20xx年11月××日

备注:

1、请学生以当地民政部门的身份自己书写贫困证明书;

第6篇

关键词:社会福利档案,综合性管理

 

社会福利是指专门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如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的社会救济和专门化的服务。社会福利档案是社会福利主体在社会福利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1.社会福利档案的基本内容

社会福利档案的内容是指所有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根据社会福利文件的保存价值,具体分为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文件材料,现根据不同领域分述如下:

1.1社会福利养老档案。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批准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表,职能部门对申报机构的调查表,申报机构的申请书、法人登记证明、法定代表人的证明文书等;在对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日常管理中产生的各养老机构的综合性汇总表格和有关基本情况及它应当归档的材料。

1.2社会救助档案。县级民政部门批准救助对象的审批表,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居)委会的证明材料,救助对象的请书及本人的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等;救助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的汇总表格,阳光救助活动开展工作的记录等其它应当归档的材料。

1.3孤残儿童救助档案。针对孤残儿童开展的唇腭裂康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等活动中村(居)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文书、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法定监护人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等;救助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的汇总表格以及对孤残儿童开展生活救助活动情况记录和其它应当归档的材料。

1.4残疾人福利服务档案。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开展医疗康复、促进就业实现平等参与的权利活动中记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

2. 社会福利档案综合性管理的内涵

从总体上来说,对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的社会救济和专门化的社会福利服务虽然都归属民政部门管理,但是以上几类社会福利服务又分属于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对其工作档案的管理分散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福利档案应有的作用,须在民政档案室内专辟区域,并安排专人管理社会福利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社会福利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既应当与国家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相一致,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对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五个“统一”:

2.1社会福利档案的统一领导。各个承担社会福利职能的科室对专业的档案归档之后,交由专门的档案管理员专人管理,并由专门领导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该项工作。

2.2统一规章制度。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本单位社会福利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3统一业务规范。对不同门类和载体社会福利档案的收集、分类、排列、编号、检索工具的编制、保管期限的划分等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并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保证社会福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2.4统一保管。各社会福利职能科室工作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材料,定期向综合档案室交移,由社会福利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

2.5统一开发利用。随着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由社会救济型向社会保障型的转变,大量的社会福利档案需统一开发利用,将社会福利档案室作开发利用中心,综合开发档案信息,编制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满足民政部门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利用需要。

3. 综合性管理的意义

社会福利档案综合性管理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3.1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依据,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水平。论文参考网。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管理,打破了民政内部各社会福利部门档案管理上的孤立、分散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将记载各种社会福利活动的档案材料定期集中于档案室统管,既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福利活动的历史发展状况,又反映了社会福利工作的真实面貌。通过对档案的分析,可以纵观全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社会福利活动的规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3.1能够进一步推进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此,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确保民生档案齐全完整;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民生档案造福民生。社会福利活动是民生工程,各级民政部门有责任配合国家档案局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档案制度,保证社会福利文件材料归档齐全、整理科学、保管安全、利用方便。对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性管理正是迎合了国家档案局的这一要求,必将进一步规范社会福利档案的管理,从而推进民生档案工作。

3.3能够形成动态开放的档案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福利档案的作用。档案由各社会福利职能部门自管自用,使机关档案在结构层次上不统一、不协调,实现不了整体功能的优化。综合管理不仅保证了内容多元的各类社会福利档案之间的相对独立,而且将原来多元的档案材料转变成综合的系统性成果。通过综合档案管理可以适时向领导提供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各类业务档案资料,为加强民政机关监督职能,搞好宏观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按机关需要和社会需要,对各类档案资料所载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输出,迅速实现档案现资料的转化,形成了一个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扩大社会福利档案的利用面,提高社会福利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能够促进社会福利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而实现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管理可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收集、整理、保管,进一步运用现代设备存贮和输出档案信息,实现社会福利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建设。

第7篇

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和学生儿童;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除外)以及经审核暂时没有能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企业职工。

二、缴费标准和办法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定为每人每年缴费150元,在校城镇中小学生每人每年缴费50元。

城镇居民年度参保、缴费时间定为每年第四季度开始至当年的12月末结束,第二年1月份开始享受相关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在规定的缴费时间内必须以家庭或团体为单位到指定的社区参保、缴费。

三、主要模式

实行重点保障住院医疗、兼顾门诊的统筹结合模式。

(一)住院统筹:包括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医疗费和个人负担补助费用支出。个人负担补助是指对年度内医疗费用总额中个人负担超过一定数额的参保患者给予的二次补助。参保城镇居民的个人负担费用超过6万元时,可享受二次补助,超过6万元的部分二次补助给予30%的补助,二次补助上限为1万元。

个人账户。用于参保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医疗费支出。

城镇居民住院统筹基金提取的比例为缴费标准的80%,即120元;个人账户提取比例为20%,即30元。城镇在校中小学生住院统筹基金提取的比例为缴费标准的80%,即40元;个人账户提取比例为20%,即10元。城镇居民的个人帐户如有结余,可结转下年使用。

四、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一)门诊医疗保险待遇。参保患者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30元的门诊医疗待遇;学生享受10元门诊待遇。

(二)住院起付标准。住院统筹基金支付设最低起付标准。最低起付标准按照县(市)及社区级、市州级、市州以上级三个医疗机构划分,档次分别设为300元、600元、900元。

(三)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根据吉政发[20*](44)号文件规定,全省实行统一确定费用分段和支付比例。具体支付比例为:

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

(四)最高支付限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4万元,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

(五)学生儿童医疗保险待遇。与市内其他参保居民的待遇水平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参保学生儿童中患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医疗保险待遇在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基础上可提高1.5万元。

(六)医疗待遇支付期。参保人员在年度缴费后,次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期。参保人员在待遇支付期内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对于新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设置享受医疗待遇等待期,等待期为2个月。

(七)参保人员如需转往外地治疗,经转出定点医疗机构的专家组会诊后,持转诊单到市医保中心审批后方可转诊异地,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人垫付。参保人员凭医疗保险证、转院审批单、费用收据治疗明细单、出院证明书到医保中心审核,经审核凡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结算范围,规定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自理。

五、对部分居民的政府补助

(一)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低保家庭成员和持贫困证的残疾人参保,财政给予缴费标准80%的缴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

(二)对有城镇户口且年满60岁(含60岁)的人员给予缴费补贴。财政每人每年给予100元缴费补贴。

(三)对在校城镇中小学生给予缴费补贴。每人每年按10元标准给予缴费补贴。

(四)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并签订灵活就业协议的参保人员给予缴费补贴。属于“4050”的灵活就业人员,每人每年给予80元的缴费补贴;其它灵活就业人员,每人每年给予50元缴费补贴。

以上享受补贴人员,只交自己应承担的费用,同时各项补贴不能重复享受。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

(一)基金管理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管理原则,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市医保中心统一管理核算、银行统一、财政直接支付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和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建立风险储备基金。从20*年开始,我市将提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2%作为风险储备基金,从当年统筹基金结余中提取,风险储备基金规模保持在统筹基金年收入的15%,达到规模不再继续提取。

统筹基金作为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基金支付风险,一般情况不得动用风险储备金,如确需使用,由市医保中心提出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核后,方可使用。

(二)医疗服务管理

1.“三个目录”管理。根据城镇居民医疗需求和医疗保险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和标准按省里统一编制确定的药品目录(包括儿童用药)、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支付标准执行。

2.定点医疗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建立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的医疗管理制度。门诊医疗,限定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医疗,患者可在市区内自主选择卫生服务中心级定点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能满足患者需求,需经社区卫生定点医疗机构开转诊单,并由主治医生和主管院长签字后,参保人持转诊单及相关诊断资料到市医保中心审批、备案后方可转院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合理控制转外就医。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不能诊治的,参保职工如需转往外地治疗,需经转出定点医疗机构的专家组会诊,认为确定有必要的,经医保中心审批方可转诊异地,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人垫付。参保职工凭医疗保险证、转院审批单、费用收据治疗明细单、出院证明书到医保中心审核,经审核凡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结算范围,规定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自理。

3.医疗费用支出管理。在统筹地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实行“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即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出院结算时,只须缴纳个人承担部分和自费部分,统筹基金承担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后由医保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4.参保人员发生急诊、急救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需3日内(节假日顺延)到医保中心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后,方可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逾期未办理,所发生的医疗费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一)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急诊除外)。

(二)、品成瘾症,酗酒中毒症,戒毒、戒烟等费用。

(三)因违法犯罪、打架斗殴、交通事故、故意杀人、自杀(自残)及燃放烟花爆竹伤残等非正常患病发生的一切医疗费用。

(四)因公出差或准假外出期间因急病住院超过规定时限未补办外转诊手续的医药费,以及跨年度超过时限未报销的医药费,居民医疗保险证生效之前和遗失期间所发生的医药费。

(五)出国和赴港、澳、台地区考察、进修、讲学、探亲、旅游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参保人员住院治疗终结,应出院而拒不出院者,经医院医疗技术鉴定小组鉴定确认治疗终结成立,自鉴定确认的第二天起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参保人挂名住院和不符合入院标准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

(七)住院治疗期间与病情无关的医疗费。

(八)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九)其他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

八、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成员:*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卫生局副局长

*市民政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副局长

*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市老龄办主任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管理科科长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管理科科长*兼),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兼)。

为加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领导,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镇居民,市直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都要成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组织,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任务,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要牵头负责制定政策,综合协调、业务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管理和监督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教育部门要组织协调在校城镇中心小学学生统一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民政部门要组织引导低保人员积极参保,同时配套开展好医疗救助工作;残联和老龄委要做好有关补贴对象的身份确认,补贴政策的宣传和参保等工作;各乡镇街要组织好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积极参保,做到应保尽保。

第8篇

一、救助原则

1、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具有县户籍的困难群众,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收定支、救急救难,实行家庭自救、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相结合。

2、资金筹集实行中央、省、州财政补助,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各界自愿捐赠,并由县财政“兜底”保障。

二、救助对象

1、一类对象:农村五保、孤儿、城镇“三无”人员。

2、二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级和二级重度残疾人患者。

3、三类对象: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支付费用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在1万元以上的。

4、四类对象: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因病、因灾引起的重大疾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人员。

由县委县政府分管医保领导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医疗保障局、民政局、卫健局、扶贫开发局、红会、残联等)参加,每半年研究确定一批次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人员。

三、普通病救助比例和标准

1、一类对象

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门规定的参保标准,由县医疗保障局在医疗救助基金中全额资助参保。

门诊救助: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门诊医疗费用,经当年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待遇报销限额后,凭门诊收费发票、与门诊费用对应的处方、检查报告单到医疗保障局申请门诊救助,每人每年不超过400元。

住院救助: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按规定报销后,个人自负费用实施全额救助。

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指医疗总费用扣除由个人承担的自费费用后的住院费用,下同

2、二类、三类对象

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类对象中城乡低保对象由县医疗保障局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中给予60元/人/年定额补助(其余参保费用由参保人缴纳)。

二类、三类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普通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支付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70%的比例给予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不超过1.5万元。

3、四类对象

四类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普通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85%的比例给予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不超过10万元。

四、重特大疾病救助

1、重特大疾病病种:按照《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通知》(甘府发[2018]4号)规定的病种,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大病救助资金总量,逐步调整病种范围。主要救助病种如下:

(1)、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2)、白血病;

(3)、耐多药肺结核;

(4)、重度精神病;

(5)、急性心肌梗塞;

(6)、脑梗死;

(7)、?型糠尿病;

(8)、甲亢病;

(9)、唇腭裂;

(10)、艾滋病机会性感染重大疾病;

(11)、恶性肿瘤;

(12)、器官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药物治疗;

(13)、系统性红斑狼疮;

(14)、血友病;

(15)、慢性肾功能不全;

(16)、再生障碍性贫血;

(17)、肾病综合症;

(18)、骨髓增生性疾病;

(19)、干燥综合症;

(20)、地中海贫血;

(21)、强直性脊柱炎;

(22)、天疱疮;

(23)、系统性硬化症;

(24)、系统性硬皮病。

2、重特大病救助比例和标准

(1)一类对象: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按规定报销后,个人自负费用实施全额救助。

(2)二类、三类对象: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支付按规定报销后,政策范围内的个人自负费用按70%的比例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住院救助不超过5万元。

(3)四类对象

四类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普通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85%的比例给予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不超过10万元。

(4)门诊救助:一、二类对象发生上述24种病种之一,需要长期门诊治疗、不在医保目录诊疗范围内,导致个人支付费用较高的,凭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当年有效门诊发票原件、病情证明书与门诊费用对应的处方原件到医保部门申请报销,按门诊费用的70%给予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累计大病门诊救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

五、实施州内住院生活救助

一类对象和二类对象中的低保人员在州内住院期间,按实际住院天数进行生活救助。一类对象救助标准为17元/人/天,二类对象中低保对象救助标准为7元/人/天。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

1、根据《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通知》,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外产生的医疗费用;

2、因吸毒、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造成伤害的医疗费;

3、因自伤、自残、酗酒、戒毒、性传播疾病等发生的医疗费;

4、因美容矫形、生理性缺陷(学生儿童先天性疾病除外)等发生的医疗费;

5、第三方责任等引发的非疾病医疗费;

6、在境外和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费;

7、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发生的医疗费。交通事故和其它意外伤害能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无第三方责任人的相关证明,且没有享受相关待遇报销的,其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可列入医疗救助范围。

8、城乡居民具有我县户籍,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医保部门不予医疗救助。

七、基金保障

县级医疗救助基金按州级配套文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住院期间生活救助由县级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建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增长机制,根据财力情况和实际需求变化,逐年增长资金预算。若资金不足,由县级财政“兜底”保障。

八、基金管理

1、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不得向救助对象收取任何管理费用。

2、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和骗取上级补助,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纪责任。

3、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分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4、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资金累计结余一般不超过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15%。

九、相关部门职责

1、医疗保障局是医疗救助基金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和使用、以及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2、民政局负责建立一类救助对象和二类救助对象中低保对象的动态档案;扶贫开发局负责建立二类对象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动态档案;残联负责建立二类对象中一、二级重度残疾患者动态档案。

3、财政部门负责救助基金的筹集,拨付和专户的核算,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卫健部门负责指导并督促定点医疗救助单位设立医疗救助窗口,实行“一站式”结算,公开医疗优惠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专业化志愿服务 “艺心艺意”义教班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中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和占据主要地位的形式[1]。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如翻译、支教、法律援助等。将志愿服务与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相结合,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志愿者本身也能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为现时的职业发展或将来的毕业就业提供帮助,最终达到双赢、共赢的局面[2]。张科、彭巧胤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一文中指出:“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不竭的动力。”对此,我深感认同。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呼声日趋高涨,高校学生将成为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主体,而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心艺意”义教班,全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艺心艺意”义务教学班,2008年,在学院党委的积极倡导下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成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为主流学科的学校,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特色优势,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贡献,是成立义教班的初衷。义教班倡导艺术学院学生利用专业所学投身志愿服务,在学校内开展艺术类课程的义务教学活动,为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满足普通学生学习艺术的需求,为普及艺术做出努力;同时,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在实践中加强艺术教学能力,以教促学,锻炼自身的专业素养。义教班的志愿者由艺术院音乐、美术等多个专业学生组成,义教班于2008年4月开办以来,先后在校园中开设了五期课程班,参与教学的同学达到500余人次,参与学习的同学达到2500余人次。随着义教班工作的日趋成熟,志愿者们把他们的视角投向了校园之外。2011年暑假,志愿者们牵手苏北留守儿童,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艺术的普及教育。2012年4月,志愿者们与南京赛虹桥街道安德门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为居住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女提供长期的艺术类教学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为更多的贫困儿童送去义务的艺术教育,是义教班未来几年的重点拓展方向。立足校园,辐射社会,“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项目正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一、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大学生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利因素。

1.高校有较为系统的学科专业背景

以“艺心艺意”义教班为例,它所依托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拥有音乐表演(歌舞方向)、舞台美术设计、环境设计、新闻传播四个本科生专业,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五个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学院的同学专业特点突出,在进校前,他们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有较好的艺术功底;进校后,他们又接受了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学院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开展义务的艺术类教学志愿服务奠定了专业基础。推而广之,大多数高校具有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良好学科背景,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依托所在高校专业背景开展的志愿服务,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有较为完善的志愿者组织机构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主要是院校各级团委和公益性社团,团组织是目前大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依托。“艺心艺意”义教班也是依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得以建立的,协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和院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会组织机构健全,包括理事会,下设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活动部、财务部、外联部六大部门。协会每年完成招新与换届,固定的成员约有30名,他们负责艺教班的招生、管理和运作。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支撑者,能够给志愿者们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确保志愿服务开展的长效性。

3.高校有较为成熟的志愿者人力资源

高校的志愿者多为青年学生,他们整体素质较高,且高校一直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人成才,他们对志愿服务的响应度高。另外,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强,有利于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适应性培训,并且高校大学生时间较为灵活,闲暇较多,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几乎都有参加“艺心艺意”义教班教学的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多次参加了义务教学,每年招进的新生都会成为义教班的新鲜血液和力量。大量的整体素质高、可塑性强、时间自由度较高的志愿者,为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二、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学生实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团队,多次获得校级表彰,“艺心艺意”牵手苏北留守儿童的志愿服活动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社区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并且达到了实效。义教班的做法值得借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相对系统的体制保障

除了前面提及的义教班的组织体系健全之外,义教班还有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体制。义教班从最初的声乐班、舞蹈班、钢琴班、素描班和书画班5门基础课程开始,后来逐渐增加了吉他班、色彩班、手绘班、摄影班、摄像班和剪辑班等共十余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计划由专业老师指导撰写;专业成绩突出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担任课程主任,把握教学质量,督促教学进度;学院青协成立的课程督导小组经常检查课堂,保证课堂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另外,义教班还有一套较为详细的管理体制,从招生到教学到汇报展演,再到表彰颁奖,都有周密的工作进度和计划。可见,在组织、教学和管理上,义教班有较为系统的体制保障。

2.及时全面的评价机制

每期“艺心艺意”义教班课程结束后,将会根据各班的专业特色,举行隆重的成果汇报演出和展览,对学习和教学突出的同学,颁发优秀学员奖和优秀教员奖。学院青协给每一位志愿者制作志愿服务记录卡,记载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取得的奖项,记录卡作为学生推优入党和评优评奖的参照之一。在志愿者毕业时,给予志愿服务的证明书。及时、全面的肯定与激励,激发了志愿者们的热情,使得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得以加强。

3.双方共赢的价值取向

“助人自助”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原则,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过分强调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上受行政化管理模式干预过多的影响,往往突出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一面,而将志愿服务等同于“无偿服务”和“付出不求回报”等崇高道德实践行为,因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成人成才的需要[3]。艺教班的志愿者们在义务教学中以教促学,一方面增长了自己的专业水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他们收获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受到帮助的人则无偿地接受了艺术教育,增加了自身的艺术素养。义教班,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志愿者。

综上所述,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的运行中,我们认识到,相对系统的体系保障、及时全面的评价机制和双方共赢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大学生实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当然,有效的途径还有很多,期待大家共同探索。

三、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学生发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主要瓶颈。

1.资金场地的短缺与志愿服务发展不能同步

高校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费的筹措,普遍比较重视行政性划拨,主要体现为共青团工作经费,很少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4]。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费的严重缺乏。义教班的运作,主要依靠共青团工作经费,除了资金上的来源较为紧张,因为艺术类教学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如声乐教学需要钢琴,舞蹈教学需要镜子、把杆等专业设施),在向外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场地的选择也受收到局限。为了解决困境,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外联部主要负责与企业或其他单位的沟通,争取获得资金支持,虽然略有收获,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并不乐观,一些小企业并不愿意长期赞助,而对于大型企业,活动本身又缺乏影响力。另外,对于场地的解决,主要是选择有适合场地的其他单位进行合作,如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一般都愿意提供有力的支持。

2.志愿服务能力与志愿服务需求不能匹配

志愿服务能力与需求的不匹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水平专业志愿服务者的缺乏。在义教班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有比较好的艺术专业的功底,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志愿者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志愿者中,比较多的往往是志愿热情高,但专业水平较低的低年级同学,这就形成了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能匹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家电维修、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其他专业的志愿服务中更为常见。另一方面,志愿者数量相对较少,服务需求却较为庞大,也形成了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能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拓展志愿者数量,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在义教班中,上一期优秀的学员,可以申请成为下一期的教员,并可以参加义教班的校外志愿服务项目,另外,志愿者们联系了江苏省南京市的其他艺术类高校,形成志愿者联盟,可以应对志愿者数量的不足。

虽然“艺心艺意”义教班在上述两点问题上都做出了努力,但仍然缺乏长效和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我国的高校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社会的认同,法律、法规的保护,公民们的自觉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3-10.

[2]赵芳芳.打造我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之路[J].出国与就业,2010,6:55-56.

第10篇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提出了法国“农民的终结”的认识观,以后20年法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进程证实了这一结论。当代中国正处于都市化的发展阶段,未来的20到30年间面临着“都市社会的来临”和“农业社会的终结”的考验,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占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将有5亿多农民走进城市。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变迁与人口迁移格局,使传统都市化的模式与农业发展理论受到挑战,因此,总结、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及未来中国都市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对于中国都市化道路及乡村变迁的模式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结构性农业/都市化

【正文】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1964年出版了《农民的终结》一书,他在这一著作的开篇指出:“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孟德拉斯是巴黎第十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农村社会学研究组负责人和法国应用社会学协会主席。)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论证了法国都市化过程中的都市与乡村差异缩小的发展事实,到了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证实了孟德拉斯的观点。在《农民的终结》一书出版20年后的1984年,作者在为该书新写的一个《跋》中说:虽然法国还有农业劳动者,但是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孟德拉斯认为,《农民的终结》一书是给在法国存在一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的死亡证明书”。他还很感慨地说:“对另一些人来说,我是农民的陈旧价值的怀旧歌手。宣告农民的终结在读者中引起怀旧的伤感:尽管作者努力做到像他自己希望的那样‘科学’,但他永远无法控制他在读者中激起的感情共鸣。”(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第297-298页。)

当代中国正处于都市化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20到30年间,中国的城市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占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将有5亿多农民走进城市。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必然加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的社会变迁。要想让农民富有,就必须减少农民,这已经是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国的都市与农村正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变迁格局,传统都市化的模式与农业发展理论正面临全新挑战,因此,总结、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及未来中国都市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这对于中国都市化道路及乡村变迁的模式选择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终结是都市社会结构变迁的真正结果

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与都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迁主潮集中体现在都市化和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使亿万“乡村人”转化为“都市人”,才能使中国在完全意义上实现现代化。因为所有的现代化都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乡村人”转化为“都市人”是塑造社会整体意义上的现代人群体的前提。“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成员,为符合其作为职业者和选民的角色,他们必须变成有良好教育的、积极的、灵活的、有成就意识的人、从‘传统的人’过渡到‘现代的人’”。(注:[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陆宏成、陈黎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很显然,停滞不变、封闭的乡村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在乡村社会结构中是不可能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的。

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属于农村,而不是农业属于工业或都市。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经营结构的道路,即创造与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及都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的模式。而要创造这样的模式,必须首先改变农村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过程的目标和结果形式即为都市化和都市现代化,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亿万“乡村人”向“都市人”转化。

孟德拉斯在他的《农民的终结·导论》中说:“19世纪的社会科学表明,它们对乡村的事物的不了解令人惊讶。它们的分析和解释的努力都是针对工业经济和都市社会的。”这一论述完全可以用于当代中国某些社会科学领域,不仅对都市缺乏了解,而且对中国农村更少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问:21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是以农村为标志,还是以都市为标志?这一设问在当代的现代化理论来看似乎有些怪异之嫌,但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理论缺少的一个重要视角。如果在21世纪中叶中国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80%,中国就不可能实现整体现代化。比较而言,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是有明确认识的:“农民是相对于都市来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都市,就无所谓农民,如果整个社会全部都市化了,也就没有农民了”。(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第2页。)这一认识观的最终结论应该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现代化的结果应该是有农业工人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换一个角度来说,没有都市化和都市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意义上的现代化,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格局不改变,即使达到某种较高收入指标,也不能称为是现代化。

面对当代中国都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存在与城乡差别的存在和扩大有直接关系。要正确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问题,必须认识、研究当代中国乡村的农民问题,必须注意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只有从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经济关系出发,充分认识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负面功能,才能真正揭示“农民的终结”的重大意义和最根本原因,认识都市化和都市现代化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和过程的深刻意涵。当代中国农村所保存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内涵非常复杂,在此仅举其比较牢固的传统意义上的负面社会因素,大体有五:

1.宗法血族关系对旧传统的传承。传统农业社会“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统亲属关系上的”。(注: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4页。)这种宗法血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维系社会旧意义上的亲情关系的发展,并为封闭性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存在创造条件,使旧的文化习俗得以传承。中国传统农业的宗法血族关系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在西周时代通过政治血缘宗法关系进一步强化,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发生多种变异,但其“基本内核”没有变。当代中国的河南、山东、湖南、广西、河北、山西等省份的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宗法关系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某种程度的新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的苏南地区,宗法关系直接介入经济和政治领域,在某些地方和企业形成家庭经济体系。宗法关系在乡村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村落的同姓化、亲缘化,而且具有游离于政权之外的权力。宗法血族关系在农村主要功能有:其一,保证了封建伦理习俗的延续;其二,维护了传统文化与观念,如在婚丧嫁娶中旧的传统的文化与行为在一定程度得以强化实施;其三,在积累旧文化中,创造新的愚昧抵制科学创新和科学传播;其四,与文明社会的法权相抗衡;其五,用传统家庭血缘的方式参与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当然,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关系。

2.生产要素简单化和低层次化使农村缺乏突破自我的“文化力”。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表现了在低水平上循环的特质,主要就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化。即:(1)土地;(2)简单生产工具如锄头、犁等;(3)劳动力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几千年中,上述3种要素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直至21世纪初,在中国还有一些乡村仍保持典型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经验的传承方面,有关农业生产知识仍然是以“习得”的方式获得。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的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巨大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96页。)

3.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形式的单一性导致社会结构的封闭性和社会结构变迁的某种停滞性。这种停滞性表现为生产形式固定化、文化活动的单一化、消费方式的低层次化、主要农业产品单一化和农业产品在某种范围的生产非商品化,在当代中国的一些地方还存有以物易物的现象。这种停滞性在西方学者眼里是“乡村什么也不创造,它的一切都来自都市,服装、习俗、歌曲”,孟德拉斯还加上“机器和技术”。在很多传统的农业社会关系中,都市的文化是远离他们的,是被现代都市文明遗忘的角落。从社会的开放结构来看,凡是不发达的经济都是封闭性经济。而任何封闭性经济关系,都不存在高级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最重要的是在封闭的农业经济中,多数人收入等于产值。

4.小规模农业经济形成多重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基本常识,从理论上讲,不平衡是具有必然性的,但对于中国农村的不平衡“点”应该寻找。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深层关系是,有些地区不能维持自身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长期现象,如有的地区年年发生灾害,不仅自身不能养活自己,而且使得发达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农业产品和其他商品成为“社会救灾产品”,这种不平衡在市场经济关系中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沿海与内地农业差距指数在1952-1989年间从0.99上升到1.36。几十年中虽然有比较大的波动,但总趋势是差距越来越大。(注:参见李若建:《建国后沿海与内陆发展差距展望》,《未来与发展》1992年第1期。)在多重的不平衡中,应该更多注意的是农业劳动投入的不平衡。因为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与内容的单一性,必然出现“农隙”。(注:“农隙”伴随中国传统农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见《左传·隐公五年》。)“农隙”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规模小,单一的生产形式使农业本身没有深加工,农业劳动忙闲不均。农闲时,大量没有专业技能的农业人口涌向都市,造成都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最大问题。

5.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及教育程度偏低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低层次化。低教育的农业人口呈强劲增长趋势,而农业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中长期不变,因而造成传统农业社会的“均衡经济陷阱”。在土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业人口增加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的压力,虽然社会财富总量年年增加,可是社会平均财富呈递减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几个必然的社会矛盾现象:(1)农业人口持续增长与数量不变的土地之间的矛盾,农业劳动力必然出现剩余。21世纪初中国农村将有3亿左右劳动力从乡村中游离出来,如果都市不能有效地涵容农业人口,将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问题。(2)人均产值下降与消费增加的矛盾。(3)传统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收入波动有时趋向“最低生存费用线”,新增加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创造有效维系生存的产值。

综合传统农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乡村贫困的根源:(1)农业经济体内劳动力过剩;(2)低层次的生产力造成生产形式的固定化;(3)农业劳动力处于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4)农业土地数量在工业化和都市现代化中减少;(5)由低收入、低消费决定的教育低下,使科学技术没有有效传播的载体。

传统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造神的机器,传统农业社会结构所体现的宗法关系、封闭性和低教育的群体更容易创造迷信和不发达、不完善的多元宗教形式。粗略统计,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运行的几千年中,为后代创造了近三百种“神”,还不包括少数民族和各种单项崇拜“神”以及现代各种“功”所创造的“神”。当代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使富有与贫困的群体并存,发展机遇与新风险共在,人们的祈富心理千姿百态。为满足侥幸致富心理,为了达到某种低文化群体偏执的心态要求,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各种“神”又应运而生。而且颇具现代意义的是,在都市里那些“通易经”、“懂天命”的人,多来自教育落后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个体农民。(整理)

在传统的乡村里,土地被视为惟一的财富。是的,土地是财富,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财富,但是它不是社会惟一的财富,更是一个可以运作使之增值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财富。把土地视为仅有一种功能,这一观念和心态所表现的本质是缺乏“资本观念”和资本的再生产观念,与传统农业的“重农抑商”思想异曲同工。这种文化心态还有“君子应安贫乐道”、“守穷”等“守道”的文化内涵。把土地视为惟一的财富而不是把它视为资本,还因为缺乏科学知识。事实上,这一心态是与中国的传统农业伴生而来的。在贵州某山区,世代以耕种土地为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地方修水库,村庄周围的土地大批被淹在水下面,一部分剩余土地在隔水库相望的对面山上。这里的农民没有因水库而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是用传统方式造一只小船,每天用小船装上牛,到对面的山上去耕种土地,生活十分贫困。当一些科技人员到这一带考察时发现,可以转化为货币的山货特别多,而且只要这里的农民能够在水库里养鱼或打鱼就会变得很富有,可是在当地农民眼中,能让他们活下去的只有土地。事实上,自古以来,单纯依靠土地生存的民族,都是长期处在“匮乏经济”条件之下的民族。对土地的眷恋蕴涵着传统生活方式对人走入新的生活方式的羁绊。在广西贫困山区,尽管自然条件十分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使人只能维系最低生活水平,可是让当地居民从山上迁下来时,却很艰难。

“二元社会结构”理论创始人W·A·刘易斯在描述“二元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时说,社会中既“拥有雄伟的建筑物、自来水和交通之类的现代都市”,又有“大量生活在完全另一个世界的乡下人。资本和新思想并非稀薄地分散在整个经济中,它们高度集中在若干点上,并由此向外扩散”。(注:[美]W·A·刘易斯著、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就是一部分农业人口自身不能养活自己——“产出小于消费”,造成中国长期以来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或是所谓“剩余劳动力”群体,他们必然要从不发达的农业游离出来走进都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迅速地甩掉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社会主义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怎么能以小农经济为依托来发展社会经济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通过人口流动历史规律和现实流动农业人口的行为分析,某些地区因农业经济发展呈衰退趋势而出现的农业游离人口,其流动具有盲动性,其负面影响也特别大。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还有数千万农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农业人口的大流动必然存在。农业人口流向城市的必然性,有很多相关理论进行证明,比较流行的是“推拉理论”(push-pulltheory),即城市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拉力,而农村的贫困作为一种推力,只要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存在,这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就必然存在,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吸引。因此,减少农民便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兴旺之路,(注:参见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必须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农民出路的途径。

二、“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的构建

孟德拉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令人奇怪的是,生产土豆和肉食品,似乎比制造火箭和卫星更为困难。”(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第7页。)从其科学属性来说,生产土豆与制造卫星缺乏严格的可比性,但是至少说明,资本主义在解决农业问题上,走了一条与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即在资本主义发生初期,就通过农艺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把农业作为科学与工业进程的一部分。

中国的农业在人类文明之初曾是最先进的,但是,在纯粹农业发展数千年后,农业仍然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结构而存在着,面对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农业没有汇入工业的发展之中,而是与工业“滞后式平行”的方式循着“两条轨迹”发展着,这是中国农业之所以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就农业本身而搞农业,这一方式在中国奉行三千多年。但是,在现代社会把农业置于工业发展之外,作为传统的国家“两部门经济”的存在形式,使农业只能是处在一个低水平上循环进化的过程中,而不能产生“质”的飞跃。一个十分清楚的逻辑关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改变都市与乡村的人口比例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走进都市生活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加快提高都市化水平使更多的农业人口实现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创造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体系这一社会与经济结构性转型过程与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辅相承最终使“乡村人”成为“都市人”。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曾预言东方社会的历史是乡村都市化。乡村都市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没有了城乡差别也就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也就没有了属于乡村的农业。为此,应该创造并选择“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中国农业一直游离于商品经济之外,虽然沿海都市及地区的农业在近代以来有一部分开始踏入简单商品经济关系中,但是始终是处在“商品经济的边缘”。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农业已经不可能成为“独立靠天生存的自然系统”,而应该是通过市场经济关系,依靠工业与高科技为发展基础的经济系统。如果能确立这样的认识前提,中国农业社会的转型才不仅仅是站在都市社会之外,而成为都市社会转型的“不大转动的”。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关系中人们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加之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弃农经商”,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有,不发达地区也存在。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所认识的是工商业的低投入高产出;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所认识的是自身的“比较贫困的概念”。从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关系来说,越是发达地区,越需要良好的农业条件作为其发展、生存的前提。因此,无论本质关系上还是理论认识上,加快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加快都市化进程和水平,是在整体上转变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关系,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摆正农业与都市工商业发展关系,尽快使农业形成“工业农业模式”。其基本的理论认识及方式选择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1.都市社会结构变迁最终是以实现城市化和都市现代化为目标。加快社会整体的城市化、城镇化水平,以城市化为中心构建农业经济,形成四种模式:一是大都市圈经营性农业经济模式,如上海地区的农业,可称典型的大都市农业;二是都市经营性农业经济模式,主要指大中城市郊县农业,可称为都市所属农业;三是城镇经营性农业经济模式,可称为城镇农业经济;四是商业性农业经济模式,可称为规模性的商业农业经济,以各种各样的农业经济公司、农业经营的服务公司和托拉斯为其主体形式。这些可归结为一个总体概念,即“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模式”。这一目标的发展指标之一,是在未来50年内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的都市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50%以上。

2.为了适应发达地区都市的高速发展,发达地区应该尽快形成规模农业。规模农业是工业化、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结果,没有规模农业,中国的经济就不会有持续的发展能力。

3.要尽可能地加速农业的商品化和经营集团化、托拉斯化的进程,并形成专业性农业经营模式,至少在发达地区可以首先实行这一经营形式。使经营土地的人成为懂得商品经济规律,懂得高科技的社会群体。这样可以少走资本主义初期走过的弯路,使农业生产者不仅是农业经济的生产者、创造者,而且也是都市经济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同时又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享受者。正如孟德拉斯所说:“当农业劳动者不再把自己作为生产者,并开始考虑自己的生产销路时,他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种地养家的农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业生产者具有完全不同的视野。”(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第175页。)

4.创造都市型结构农业。值得理论界思考的是,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不能是再用传统农业方式创造新的传统农业,即用落后创造新的落后。有些学者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指导现代农业,甚至用现代的方法装点传统农业,这犹如在一双传统的“三寸金莲”上绣上现代符号,或者是在“三寸金莲”上装上一个集成电路,但是,让被束缚的“三寸金莲”腾飞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打破旧的结构关系,创造新型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使传统农业走向新生。在与西方发达农业比较中,寻找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把中国的农业放在都市经济的结构框架中来发展,最终把农业转化为工业的生产形式,而形成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都市性结构农业经济模式”。

中国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必须创造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并构建布局合理的区域发展中心,即区域“发展极”,使都市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的社会结构形成区域性社会协调机制,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说中国区域性社会结构变迁,在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新的地域社会结构关系正在形成,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等都在以其特有的功能发挥着作用。但是广大的没有区域发展中心——“发展极”——的农业地区的发展没有政策性的说明。当前的中国乡村迈向现代化,应该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心性原则,即在政策上创造区域性“发展极”是中国农业经济及乡村的特殊需求。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农民的出路之一。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小城镇都能够自然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都市,因为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与都市并行了数千年。中国乡村都市化的理论问题,应该走出原来的理论误区,很多小城镇不具备“累积循环因果原理”,因此相当多的小城镇,只是在原有水平上“停滞维持发展”,不增长,也不扩大,进而不能形成有力而合理的地域生产力布局。所以,有的地方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也与地域结构的生产力布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处于一定条件下的小城镇才具有都市的“循环累积”发展的功能。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人把工业化和都市化严格区别开来,西方学术界把都市化与工业化看作是“有区别的同一过程”。从现实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过程,小城镇要成为都市必须具备多重条件,虽然学者对这些条件的认识不一,但有一点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即在大都市经济辐射圈——区域“发展极”的功能覆盖下,小城镇发展为都市的速度要快得多。因此,在一定区域内,不是所有的小城镇都能成为都市,只是其中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城镇才能发展成为都市。无论是中国历史上小城镇的发展,还是当代中国小城镇的发展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极”,是地区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区域经济社会与区域“发展极”的合理关系。“发展极”作为都市群的主体部分,往往是一定区域最新成果和创新集团的发展区,往往是一个都市群的创新区,经济发展最前沿区,有着某种示范作用,必然会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而且还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市场、新的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及新生活方式等,只有小城镇成为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结构构成部分,区域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与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而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及社会结构在区域空间意义上的扩张,就是各种各样的小城镇能够成为都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通过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创造“乡下人”走进都市的社会机制,创造抛弃旧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新发展空间。

三、都市社会结构变迁及“农民的终结”意义上的都市化战略与对策

全方位实现城市化,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和过程,为“乡村人”转化为“都市人”提供有效生存空间是超前战略的认识基点,也是未来中国能够出现大众消费社会关系的前提。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大中小城市应根据所处的条件实行全方位发展战略。国际上许多都市研究机构的统计材料证实,都市经济的集聚效应是以规模发展为特征的,我国没有理由来控制大都市的人口与发展规模,更何况超级都市的再发展既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上海浦东的开发拉开了大都市再发展的序幕,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控制大都市的发展规模”的理论模式。中小都市更应以特有的政策集聚人才、聚集人口,发展自己,扩大规模。在这一全方位的发展中,使中国的农业人口能够在科学的规划下,以有序的方式达到人口合理分流的目的,而不是让农业人口盲目地单纯地涌进大都市和特大都市,这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从可操作的意义上看,中国农民出路的措施性思考可以有这样的选择:第一,二千多个县城(含县级市)中的1/3或2/3,在未来30年可以有计划地增加5万-10万以上的人口;在江苏的县级城市中,目前为十几万人的,可达到40万-50万人口;广东沿海一带的有些县城可超过百万人口。这一层次的集聚在全国将可吸收1亿-2亿的农业人口。第二,全国所有建制镇,在相对区域内根据区位优势,规划其主要城镇,使其成为小区域的“发展极”。保守估计,在未来30年中,其中若有1/3城镇发展成3万-15万人口的小城市,那么将有1亿-2亿人走向都市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乡村人”的生产关系和文化生活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其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政策上给予规定和管理。城镇与乡镇人口的增加在理论上等于使农民就地生存,就近集聚,集约生产,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口生活方式都市化和城镇化。第三,全国现有不同类型的建制市近700个,几乎所有的市都出现了大量增加人口的趋势。在近30年中,一部分较大都市新增人口达50万-100万以上。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未来的30年中,其中有2/3的都市若增加50万人,都市人口可多增加2亿多,从现代都市发展的涵容能力来看,这也是十分保守的估计。而对提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都市来说,应该创造新型的“都市化区”和都市群,而这样的“都市化区”人口不能低于500万,才能体现都市地域生产力最佳效益。如果有20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化区”,就可以吸纳1亿人口。

这一设计思路的科学依据是,既然都市化和都市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现代化是都市化的一个结果,就必须对未来30年走进都市的人口进行设计。阻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设计就是通过政策与制度投入,对农业人口走向都市进行“区位细分”,使未来4亿-5亿农业人口走向都市成为一个有序化的过程。

都市要能够涵容农业人口,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加快都市社会结构变迁过程,深化都市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的分工,使都市目前的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状态,尽快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落后的农业生活与生产环境必然产生相对落后的文化心理结构,而这正是中国四个现代化的主要阻力之一。消除这一“阻力因”只有把亿万中国的“乡村人”变成“城镇人”、“都市人”才能使中国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农村人”——在社会变迁中最终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别无选择。

对乡村人变成都市人,在孟德拉斯研究视线中已经清楚地看到,他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农村时看到“在很多地区,工人一农民越来越多。那儿的工厂派客车到方圆50公里开外的地方‘收集’农民,接送他们上下班”。到20世纪80年代他又对农村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解释,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通讯和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社会规模:中等规模的标准从方圆1-3平方公里过渡到10-30平方公里。与此相随的还有结构的变化:构造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不再是地界和辖区,而是通讯和影响网络,作为这些网络中心的城镇和小都市被并入乡村系统。”他的这一观点与在《农民的终结》一书的前几章中已经论述的贝尔的观点颇为相似。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乡下人享有都市生活的一切舒适,统计数字表明,在巴黎人、都市人、郊区人、小都市居民和乡下人之间,已经不像20年前那样具有系统的差异”,所有的家庭都有现代化电器和小汽车,而在某些方面在原乡村地区的居民还有优势,如住宅空间和冰柜比都市中心区居民要大得多。他认为“乡下人享有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市化了。这种生活差距的消除是在70年代完成的。作为逆流,一些异型的生活形式出现了”。(注:[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第284、300、301页。)

与其说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郊区化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都市化普及的国家。中国的都市与郊区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虽然都在发生变化,但与美国的郊区还有着本质的区别,距离法国式的农民终结还相差甚远。孟德拉斯提出“农民的终结”说明了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都市化必然促使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等所构成的都市生活方式的进化,即都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这个变迁中,农民必将成为过去。在都市社会结构的扩张中,人类社会地域不再分成两块,一块是农村,一块是城市,而是由都市型生产与生活方式取代农村型的生产与生存方式。以新的交通方式和通讯方式使农村复兴,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对某些国家和民族来讲还较为遥远,而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居住方式改变了!人们通过现代交通工具与现代通讯工具共享都市生活方式。都市的集聚不以人口的集聚为最终方式,而是以交通方式与联系方式的现代性为第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