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区别

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区别

时间:2023-08-21 17: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区别

第1篇

一、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审计比较

(一)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审计的内涵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随着这些技术在会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具体而言,它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工作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建立、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等。

电算化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传统手工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电算化审计,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审计的联系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1、同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和审计的原理、方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

2、同把数据存入计算机并生成电子化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双方来实现网上处理。3、在原始数据的录入、查询条件的选择、分析、判断指标的设定及报告的完善等同是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的。

(三)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审计的区别电算化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的治理者和外部关系人提供准确的财会信息;而电算化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为保障财会信息准确性而完成审计工作。电算化会计系统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电算化审计系统影响很大。同样,电算化审计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越能帮助找出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控制和处理过程中的问题,也可减少电算化审计系统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依靠程度。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使会计核算手段、数据处理流程、信息存储介质、数据存取方式和内部控制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而且对审计线索、内容、技术和准则以及人员素质等诸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因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审计人员很难通过用肉眼来跟踪会计业务。在手工会计下的这些线索不容易篡改,如留下痕迹就会被及时的发现,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审计线索容易篡改、销毁和复制。若一旦销毁或篡改,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必然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二)对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会计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电算化审计应与会计电算化同步进行发展。审计内容应包括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容控制,审计内容与技术方法等要求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的同时、更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使其尽可能及时地发现系统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意见。

(三)对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实行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样审计标准和准则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要建立一系列与特殊情况下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和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虽然有先进的电算化审计方法、功能完善的专业审计软件,仍需由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分析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因此,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熟悉有关的政策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技术,从而提供真实、准确、完整、高效的审计信息。此外,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来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以应对审计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总之,会计实行电算化后,对审计工作产生了诸多影响,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

三、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对审计线索、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审计准则及依据以及审计人员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快电算化审计理论研究,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要不断开展电算化审计理论研究,制定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审计标准与准则,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在制定新的准则时,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同时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制定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计算机审计标准与审计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技能水平标准。

(二)采用尖端的审计软件,以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要求。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开放性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会计资料被非法修改和窃取的可能性增加了。所以要采用先进的审计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来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要求。

(三)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是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如同审计基本程序一样,要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以现代化手段,找到审

第2篇

关键词:云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

1.云会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1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云会计在会计数据的存储、信息的传递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转变,云会计通过互联网来操作,是在云计算原理下工作的,它拥有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在升级中不会中断服务,存储容量也不受硬盘的影响。数据库的转移是递进式的,因此需要审计人员随之进行改变。除此之外还会改变对会计凭证、记账以及报表的人工处理方式,进而会改变会计数据的生成、处理以及组织等方式、实施云会计会改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的处理。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人员会将纸张的信息处理逐渐的转换到互联网的云平台上,这会让审计工作的方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尤其会导致信息处理步骤更加的复杂,为此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不断的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自己的审计水平。

传统的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要记住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新型审计要求人们掌握新技术,也就是说要让之前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进行转变,这样才可以使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为此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审计计算机技能,掌握相应的工作要求,按照审计的标准进行工作,还要对数据的核对、统计的新方法进行掌握,要提高自己对审计数据的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在工作的时候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严格按照会计审计准则中的要求展开工作,不能够因为掌握先进的审计工作方式,就忽视了对规则的重视。

1.2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一,实施云会计改变内部控制系统中传统会计工作方式。如:云会计下审计核算会受到病毒的影响会出现核算不平衡的状态,并会使得操作无法进行,从而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另外在魍车姆绞较禄嵝枰制定相应的表格,并且对一些账目进行核对等,这些在云会计的发展下都是一些没必要存在的措施。第二,云会计的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网络云平台上开展的,由此就改变了传统方式下的手动工作需求。例如:取消了对各个凭证中数据的检查。在云会计的实施下,更多的是应用云平台对内部控制进行操作,在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如果要查询一些审计的报表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去找,为此就会造成工作时间效率较低,如果采用云平台去进行查询,不仅精准而且还会使工作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1.3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传统方式下的会计审计的处理大部分靠人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用手工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需要掌握审计的流程、方式和方法,将会计的审查根据实际情况对凭证和报表进行查询,或者是根据报表来逆向查询相关的凭证。会计审计工作用传统的方式展开工作并不会涉及到软件的应用,只是让工作人员用笔去记录审计中所需要的数据,并且再进行核对,也需要对单位的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但是在云会计要求下的审计工作已经实现了云平台的应用。为此需要审计人员掌握相应的云平台审计方式和技术,了解计算机审计的各项功能,而且可以根据相应的变化来调整工作的方式。从业者掌握住云会计下的审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满足云会计下审计工作的要求。

1.4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法律制度影响

1.4.1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由于云会计是新的发展事物,虽然我国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的规定》条例,但是这些条例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云会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这之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计算机使用规范》等制度。从这些制度中能够看出我国对会计电算化制定了很多条例,提出了对会计审计软件开发的要求等,可是以上的这些规则和法规并不是专门针对云会计工作进行的,有些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的,为此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云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要求。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的法规建设比较滞后,不能够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

1.4.2缺少相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基本上包括审计行为规范制度、报告制作要求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等,但从准则中可以看出的确是缺少对电算化基础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尤其是线索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体现在准则中,在有关审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改变的基础下原先的针对审计工作方面所制定的标准和规则已经不能够使用,原来的准则失去了相应的作用,对云会计的要求下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操作的准则、质量的检测等都会发生改变,在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政府出台一定的新的标准和准则去规范人们工作的方式,促进审计工作自身发展,以及对市场进行规范,这样以来才能对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作用。

2.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对策

2.1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云会计环境下需要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所以就要求各大高校以及企业自身去培养复合型的审计工作人员,了解新型审计工作方式。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掌握计算机处理审计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审计流程和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对软件应用适应的能力,了解审计准则。在目前,云会计环境下审计主要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所以,对于审计人员来言,掌握一门计算机技术非常的重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可以在云会计实施下更加熟练的操作,同时也有利于对软件的维护和应用,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审计工作,加快自己审计工作的开展。让审计工作人员熟练的掌握审计计算机及物联网、互联网等相关知识,让他们懂得怎样去通过云平台进行审计工作,对云平台下的审计操作方式进行了解,进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审计效率。实现高科技的审计方式,这样原本较慢获得的资料可以更快速的提炼出来。同时在现有情况下,为了较大的解决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不够的问题下,通过合理的分配审计的工作人员来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出现差错,可以将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分配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进而提高工作的客观性。

2.2完善我国对云会计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相关法规

2.2.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的一些法律法规的建设比较的滞后,其中针对云会计环境下更是缺失。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化下审计的操作方面实用性不强,为此没有让审计发挥出相应的独立性,进而会导致审计工作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涉,导致审计的秩序扰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制约束力和维护作用的法律环境,加强对审计工作有损害的一些行为的惩罚。法律上要保证有效证据的方法就是对事件发生的记录,但是法律上能够接受有关云会计平台这种电子信息作为证据,是比较难的。如果要想将无纸化的信息作为审计检查的证据,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也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及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电子信息的有效与否,进而保证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可以有具体的法律可以依据,

另外,还需要对云会计的技术进行不断的规范,完善技术的应用,将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制定c网络信息相关的一些格式和标准。明确云会计审计在云平台处理下的操作程序,另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规范和约束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行为,避免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有违背审计工作原则的事情发生,如有发生,需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处罚。让审计的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样才可以保证云会计下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2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

云会计与传统审计不同之处就是审计对象、方法以及线索的不同。所以我国之前所制定的一些审计工作标准已经不适用于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从根本上而言,需要根据云会计的新型工作方式和新型标准制定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开展制定新法律法规时,首先需要根据我国审计的基本情况出台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制定的准则中需要重视计算机系统的评价,更需要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规范: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云平台的工作资格,利用云平台进行审计信息的收集,对云平台的审计软件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才可以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需要将会计业务的审计标准制定在审计的准则中,进而可以为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树立起行业的标杆。并且加强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约束,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和再培训,强调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力度。立求从规章制度方面进行改善。

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lends and refines the the "Three E " theory of Value for Money Audit and the project evaluation techniques.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our major project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designs the 29 "Three E "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project value for money audit by the "3E" structural framework, combining with the eight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3E" three elements makes overall qualita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关键词: 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指标系

Key words:project;value for money audits;indicator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36-03

0引言

实施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以来,在扩大投资决策自的同时,风险与责任成为投资主体关注的焦点,对复杂系统下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成为必然选择。如何构建一套系统且适合工程项目特征的“三E”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成为审计主体与管理当局对工程项目进行衡工量值审计和后评估的关键环节。

作者重点采用比较研究和交叉研究的方法,将项目评估方法与衡工量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三E”理论进行交融,提炼。借鉴国内外主要的四套成熟的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按“三E” (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来分类,借鉴了美国GAO采用的平衡记分卡(A balanced score card)设计评价指标的理念和分解结构(WBS),利用“三E”三要素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为八种状态来进行总体的定性评价。

1比较与借鉴

衡工量值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从其构成的“制度系、方法系、指标系、信息采集系”比较,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评价指标系研究。对构建适合工程项目特点的衡工量值审计指标体系有借鉴意义指标主要有如下四套(表1)。

以上四套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应该说各有千秋。总体特征是政府部门颁布针对政府工程与衡工量值审计所要达到目标有所区别。衡工量值审计指标重点关注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指标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关键性指标,指标所需数据采集从项目投资与运营的会计资料中可以准确、便捷取得;容易被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认识和理解,体现在业务过程中的动态控制,最终实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通过比较和借鉴上述四套指标,认为构建衡工量值审计“三E”定量指标是可行的。

2衡工量值审计之“三E”指标系设计

1972年美国GAO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及职责的审计准则》中就确定了 “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的核心。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其内容也各有侧重,英国称为“衡工量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香港特别行政区也称为“衡工量值”审计,加拿大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

衡工量值审计核心“3E”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Economy)是研究投入,是实现有效目标,投入的最小化,就是节约,“花得少”;效率性(Efficiency)是研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产出是最大化,“花得好”;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研究产出,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比较综合效果的最大化,“花得值”,衡工量值审计“3E”关系如下(图1)。

基于衡工量值审计内容三要素内涵和关系的界定,设计工程项目“三E”定量指标时,借鉴上述四套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设计工程项目经济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效率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效果性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14个,共29个“三E”定量指标,框图与详细说明如(图2)。

2.1 衡工量值审计之经济性指标

2.1.1 一级指标

①实际投资变化率=[(审定竣工决算-批复概算)/批复概算]×100%=0

数据采集:审定竣工决算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批复概算来源于工程项目的概算批复文件中批复的概算数。

审计标准:实际投资变化率≤0为好,说明决算没有超概算,投资计划控制较好。

②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审定的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建筑面积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包括简易的水电,不包括设备投资和待摊投资。建筑面积从竣工验收报告中取得。

审计标准:单位建筑面积造价≤该地区同类工程单位建筑面积平均价,如果偏高建议以后加强造价全过程控制与跟踪审计。

③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来源于审定的建设项目概况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来源于概算批复文件。

审计标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0,说明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决算没有超概算,建设单位管理费用计划控制较好。

④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100%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审定后的单位工程竣工结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是指批复预算。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单位工程实际发生的建筑和安装工程费。

审计标准: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0,说明建安造价决算没有超预算,建设单位管理费计划控制较好。

2.1.2 二级指标

①设备投资增减率=[(设备实际投资额-设备投资概算数)/设备投资概算数]×100%

数据采集:设备实际投资额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中审定的设备投资,设备投资概算数来源于概算批复文件。

审计标准:设备投资增减率≤0,说明项目投资决算没有超概算,设备投资计划控制较好。

②建安工程投资率=(审定建安工程投资/审定竣工决算数)×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安工程投资和审定竣工决算数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审计标准:建安工程投资率≥75%,建安工程投资率为88.72%,说明项目建安工程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基本恰当。

③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率=(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审定项目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审定待摊投资分别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审计标准:参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表2所示。

2.2 衡工量值审计之效率性指标

2.2.1 一级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润率时,年利润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

审计标准: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可行。

②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税率时,年利税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之和,即: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年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直接引用计算上一个指标时的数据。

审计标准:大于或等于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可行。

③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本期新增总产值/本期新增固定资产)×100%

数据采集:本期新增总产值即由新增的固定资产带来的营业收入,可从新增了固定资产的营业网点的损益表中取得,这是一个增量数据,要用审计前一年和审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的差额。本期新增固定资产这个数据可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的工程概况表中取得。

审计标准:与同类项目比较,大于同类项目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为良好。

④静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当年净现金流量或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建设项目年利税总额+折旧)

数据采集: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现金流量有关数据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取得;年利税总额可直接引用投资利税率计算时的数据,折旧=投资总额×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率。

审计标准:小于行业静态投资回收期(年),可行。

2.2.2 二级指标

①收入投资弹性=(营业收入增长率/投资增长率)×100%

数据采集:营业收入增长率根据投资前和竣工投产后的《损益表》中营业收入计算确定。

审计标准:同类比较,大于同类项目收入投资弹性为良好。

②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当年净现金流量现值

数据采集: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可以从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审计标准:小于行业动态投资回收期(年),可行。

2.3 衡工量值审计之效果性指标

2.3.1 一级指标

①NPV=∑(CI-CO)t×(1+i)-t

数据采集:CI和CO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ic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审计标准:NPV≥0,说明项目IRR大于项目行业基准收益率,可行。建议NPV用Excel求。

②IRR,∑(CI-CO)t×(1+IRR)-t=0

数据采集:CI,CO和t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

审计标准:IRR≥行业基准收益率,效果好。

③净现值率NPVR,NPVR=(NPV/PVI)×100%

NPVR为项目财务净现值率;NPV为项目净现值;PVI为项目总投资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表示项目单位投资现值能够获得净收益现值的能力。

审计标准:净现值率大于零,可行。

④工程计划工期率=[竣工工程实际工期/竣工工程计划工期]×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项目概况表

审计标准:工程计划工期率≤1,说明节省了工期,工期控制效果良好。

⑤工程合格品率=(被评为合格的单项工程个数/全部验收鉴定的单项工程个数)×100%

数据采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审计标准:工程合格品率等于100%,说明质量控制效果好。

⑥实际年营业率=(实际年营业额/设计年营业额)×100%

数据采集:实际年营业额可从达产年度的损益表中取得,设计年营业额可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

审计标准:实际年营业率≥1,可行。

⑦单位建筑面积收入=年平均营业收入/建筑面积

数据采集:年平均营业收入可从近3-5年的营业额平均数表示,从损益表中取得,建筑面积从竣工验收报告中取得。

审计标准:与同类项目比较,大于同类项目该方面效果良好。

2.3.2 二级指标

①实际年业务量率=(实际年业务量/设计年业务量)×100%

审计标准:大于或等于1,生产进度控制效果好。

②单位建筑面积业务量=年平均业务量/建筑面积

审计标准:同类项目数据比较。

③工程优良品率=(被评为优良单项工程个数/全部验收签订单项工程个数)×100%

审计标准:工程优良品率100%,说明工程质量控制效果好。

④实际达到能力年限

指项目从建成投产之日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审计标准:实际达到能力年限≤0。

⑤项目完工率=[实际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计划单位工程总数] ×100%

审计标准:项目完工率100%,说明工程整体进度控制效果好。

⑥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项目总投资,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⑦单位投资占用耕地=项目占用耕地面积(亩)/项目总投资(万元),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⑧客户满意度,此类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审计标准:90%。

⑨市场占有率,此指标通过专业部门采集,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3衡工量值审计之“三E”指标总体评价

基于衡工量值审计指标系定量分析基础上对工程项目总体绩效进行定性评价,使得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能够通过衡工量值审计总体评价,规划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客观存在的(齐国生,2002)。必须在效果性好的前提下分析经济性、效率性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分析,上述29个一级和二级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为“好”,达不到评价标准的为“差”。将每一个要素简化为好或差两类明显属性,用简单的数学排列组合,可以列示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要素关联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有以下八种状态(齐国生,2002)。

表3中的八种状态分布,根据综合效果性的“好”与“差”基本分为两类:状态A、C、E、G,综合效果性好;余下的B、D、F、H,综合效果性差。方案A,投资绩效最佳,优;方案H,项目总体投资绩效最差,不合格。这些只是简单解析和判断,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通过衡工量值审计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上述研究,作者借鉴国内外现有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基础上,依据衡工量值审计“3E”核心内容,构建衡工量值审计29个指标,其中:经济性指标7个、效率性指标6个、效果性指标16个。根据衡工量值审计“3E”要素关联关系分布的八种状态,对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进行总体评价,便于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找出工程项目绩效低下的根源,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论文的局限性在于重点设计衡工量值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没有针对工程项目的环境性、公平性、恰当性、合规性、可持续性等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以后将进一步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对已经设计并公开发表的指标没有作更详细说明和例证,对文中存在的其他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肖晗,张飞涟.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9,(5):127-130.

[2]R.E.布朗,T.加勒,C.威廉斯.政府绩效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02-142.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6-74.

[4]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28-30.

第4篇

[摘要]随着21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探讨审计体系在于审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全面探讨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环境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体系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对审计体系进行再探讨。新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是:(1)国际化,审计的理论、方法、实务和规范要与审计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适应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审计要走向国际化;同时,要正确协调审计国际化与审计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2)系统化,从审计系统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并发挥其各方面的职能,协调系统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3)信息化,广泛和充分信息技术,开发审计信息资源,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促进经济发展。(4)规范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任务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建立以法规为主体的审计规范体系,依法治理审计工作。(5)知识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实施知识管理。以人为本重视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生产,运用集体的智慧和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化管理。本文将从新世纪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探讨审计体系。

审计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确定审计要素一般采用对审计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审计所划分的类别即审计的要素。审计是一个体系,同时也就是一个系统即审计系统。审计体系与审计系统是对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提出的认识,当提到审计体系时,是从构成出发,强调它这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当提到审计系统时,是从整体出发,强调它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审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整体性;目标性;稳定性;有序性;层次性;静态性;动态性;封闭性;开放性等。

审计体系是人们对客观审计领域的全面认识。客观的审计是一个整体,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去剖析,从不同方面去研究,形成多视角的审计体系,以便全面揭示其内在的性。从审计总体观察,审计体系不是仅有一个体系,而是有多视角的多种审计体系。

审计界关于有哪些多视角的审计体系认识不完全一致。如在《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提出:“审计体系是指属于审计范畴的有关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整体。具体讲,本书所要探讨的审计体系主要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规范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的有机结合体。”(1)《审计辞海》提出审计体系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2)。笔者认为,审计总体按其性质划分体系,可分为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这里的审计总体是最大的审计领域,它的范围包括审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各行各业的审计工作,又包括各个方面的审计科学研究工作和各类各层次的审计教育工作。现分述如下。

二、审计工作体系

审计工作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任务,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职责所进行的各项审计行为。审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工作按不同标志划分要素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审计工作体系按审计工作任务不同,可分为审计业务工作体系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

(一)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业务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要素有不同的划分,从而使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划分,是由国家审计、审计(注册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的内容划分,是由财政财务审计(包括税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划分,是由政府审计和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此外,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要素还有:按执行审计机构可将审计划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按被审计资料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按被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综合审计和专题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将审计划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期可将审计划分为期中审计和期末审计;按审计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可将审计划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按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可将审计划分为初次审计、继续审计和后续审计;按执行审计的地点可将审计分为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按是否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可将审计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可将审计划分为授权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按审计的法律义务可将审计划分为法定审计和自愿审计等。在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各种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体系。如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地建立国家审计体系、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等。

(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指由于若干审计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计划、指导和监督,完成审计工作的任务,建立正常的审计工作秩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它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制度。因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由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中,为完善各种管理工作,还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工作体系,如审计计划工作体系、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审计档案管理体系等。

三、审计科学体系

审计科学体系是指由若干体现审计科学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科学是研究审计工作规律和审计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审计科学按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分为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学科体系。

(一)审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构成部分,理论界尚没有一致的认识。R.K.莫茨、H.A.夏拉夫在所著《审计理论结构》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由一个核心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核心是以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为核心,五个层次是基本、审计假设、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标准和审计实务等。尚德尔教授在《审计理论》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审计要素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审计理论基本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以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为主要内容。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在以上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基本哲学”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概念”或“审计概念体系”在理论要素中不能同其他审计理论并列为单独的理论要素,因为其他理论要素也是审计概念:“审计要素”在审计学中一般所指的内容,已表现为相关的理论要素,且各种理论都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要素;因而,“基本哲学”、“审计概念”和“审计要素”等不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要素。

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审计工作)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要素应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审计实践(审计工作)。因此,以上观点,审计理论体系的理论要素可以包括:(1)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目的)、审计性质、审计任务、审计职能、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分类(审计种类)(2)审计行为理论:审计程序、审计决策、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判断、审计报告、审计技术、审计风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机审计、审计、资本验证;(3)审计体制理论:审计环境、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管理等。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确定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应考虑以下因素:(1)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有区别才有审计理论的发展;(2)审计理论形成的基础,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的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3)认识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审计环境通过联结点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按照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审计对象应是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因为:(1)审计对象是学科的区别点,以审计对象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才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2)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审计对象的实际内容是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各种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是与审计对象相联系而发展的;(3)审计对象是认识的出发点,审计对象的内容是具体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审计对象是与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外部审计环境通过审计对象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

(二)审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有其发展和认识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般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包括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学、财政审计学(政府审计学)、审计学、审计学、农业审计学、基本建设审计学、商业审计学、粮食审计学、物资审计学、外贸审计学、审计案例学、计算机审计学和审计史学等。会计改革对审计学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如财政部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基本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都对审计学科建设产生了影响。

考虑审计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学科:审计学原理、政府审计学、财务审计学、管理审计学、效益审计学、经济责任审计学、机审计学、内部审计学、国际审计学、比较审计学、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审计技术学、审计和审计史学等。应该指出,审计学科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学科,与学校的审计课程体系是相近的,但不是相同的;不能把审计学科体系等同为审计课程体系,审计学科体系应包括全部审计学科(审计分支学科),除审计基本学科之外,还包括其他分支学科如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和审计哲学等,而审计课程体系只设置审计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学科。

四、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显然,这里的审计组织是指广义审计组织体制。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构及其权限、关系的形式、制度和体系。审计组织体系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不同的构成要素,由这些不同的要素构成不同的体系。

(一)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由上述要素相应形成审计机构体系、审计人员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机构体系即一般所称的狭义的审计组织体系。审计组织(审计机构)体系按审计机构设置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审计机构(审计组织)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机关组织体系、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人员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人员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类、各层次的审计人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规范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际审计规范、审计规范、主要发达国家审计规范和其他主要国家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规范、社会审计规范和内部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审计规范、事业单位审计制度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按法律规范内容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宪法、审计法律、审计行政法规、审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审计规章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审计法规体系中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审计的法规。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还有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它是由各种执业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注册审计师质量控制准则、注册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审计师后续准则。

(二)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组织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和社会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组织体系、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国家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审计机关、派出机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内部审计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社会审计机构(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审计组织体系的,有利于探讨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的审计体制,特别是建立一套与国际协调的审计规范体系。

五、审计教育体系

审计教育体系是各种审计教育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密切相关。有的学校专设审计系和审计专业,有的学校不专设审计系或审计专业而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溶于培养会计人才要求之中,因此,培养会计人才就是在培养审计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是一致的。

审计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中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和其他审计教育。审计教育的重点是高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审计本科为基点,建立审计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审计教育体系。高等审计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审计教育和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普通高等审计教育,是以未就业的学龄阶段的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在一般大学和学院设有本科和专科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计专业(会计专业);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已经就业的劳动者为教育对象,在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等院校设有审计专业(或会计专业)。

对审计教育体系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审计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同时,要研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教育体系,并在会计教育体系中重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

六、审计体系

审计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审计方法,在认识上还不一致。一般讲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方法。从审计的全部内容来说,审计方法不仅指审计工作方法,还应包括其他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审计研究方法、审计组织方法和审计教育方法,相应地,审计方法体系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审计研究方法体系、审计组织方法体系和审计教育方法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

(一)审计工作方法体系一般称审计方法体系。审计工作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工作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方法体系包括哪些方法有各种认识。一般认为审计方法分为两类,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基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思想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一般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调查、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和手段。至于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哪些内容,有各种见解,但从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来分析,按审计工作的内容划分,一般包括审计计划方法、审计证据方法、审计报告方法、资本验证方法、咨询服务方法、审计文件处理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等;其具体方法,有计划法、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节法、计算法、分析法、验资法、报告法和管理法等。

(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研究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研究方法有各种分类:(1)审计研究方法按认识过程,分为经验知识方法、知识方法、理论方法和理论验证方法;或分为感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方法和综合方法;或分为选题方法、搜集资料方法、资料加工整理方法和成果表达方法。(2)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或分为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社会经济方法;或分为经验方法、理论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和属性方法;或分为实证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表述方法和方法。(3)审计研究方法按历史发展,分为传统审计研究方法和审计研究方法。(4)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范围,分为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5)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6)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时间关系,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等。在实际审计研究工作中,根据审计研究项目的内容、性质和要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

[1]康钟琦。现代审计学原理(第二版)[M].上海:立信审计出版社,1999.

[2]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案例与教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Second Research on the Auditing System

第5篇

2005年,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商业县级局(公司)取消企业法人,实行县级局(分公司)向市局(公司)报账制度,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不涉及投融资活动。市局(公司)对县级局(分公司)的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费用中的不变费用基本上由市局(公司)支付,可变费用支付实行了备用金的限额拨付管理制度;卷烟销售货款回收实行专户管理。笔者所在市11家县级局(分公司)年可变费用约3000余万元,年回收卷烟货款达40余亿元,充分体现了行业资金密集的特点。在资金管理中,用制度、流程、节点规范资金收支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对烟草商业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审计,不仅要检查资金支付、收缴是否规范,还重点要检查、分析其制度是否完善、流程是否规范、必要控制节点是否齐全,执行是否到位,以充分发挥资金管理制度的风险防控作用。

一、烟草商业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制度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1.审计目的不同。传统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发生,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是否遵偱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各项规定、制度,其目标相对简单。而烟草商业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制度审计目标主要包含制度完整性、控制有效性、执行到位性三个方面。制度完整性主要是指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涵盖了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是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控制有效性是指在具体业务过程中,主要的程序、流程是否有有效的控制节点;执行到位性主要是指制度、流程、节点是否得到执行,是否能达到资金管控目标,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审计标准不同。传统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标准为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内部规章制度,标准明确,易于执行,易于判断。而资金管理制度审计的标准是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内部大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业务确定不同标准,对企业具体管控状况由审计者用职业实践与积累设计的标准对制度完整性、控制有效性、执行到位性三个方面进行判断。3.审计作用不同。传统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金管理制度审计的作用主要是夯实资金管理基础,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具体一是加强财务基础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二是促进制度的落地执行;三是强化资金收支规范;四是通过完善制度及提高执行力,确保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初步实践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又了系列配套指引,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这些都是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促使制度落地生根的基石及举措。通过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通过烟草行业ISO9000—2008版的落地运行,烟草县级局(分公司)已建立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在持续推进。但是,烟草行业2005年县级局法人取消,财务职能归入综合办公室,财务会计工作边缘化,财务管控功能弱化,财务人员素质下降,专业人员缺乏,导致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下降,资金管控风险在加大,对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审计是强化管理之必然要求。1.审计标准。审计的标准包含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企业自行制定的制度,以及审计人员根据业务流程认为必须进行管控的节点。2.审计方法。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均可使用,包括审前调查,审中访谈、抽样、测试,审后定量比较、定性分析等方法。3.方案设计。烟草县级局(分公司)可变费用支付和卷烟销售货款回收是资金管控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设计审计方案,包含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主要内容、审计程序及方法等。4.检查测试。在审计主要内容确定后,进行制度测试。根据实际,确定主要测试的制度、程序、要求及岗位职责,具体见下表:5.测试结果。测试完成后,汇总得出初步测试结果。从测试汇总表可以发现,汇总得出的有简单相对数,也有绝对值。绝对值直观,能反映个体的特殊性,但不能反映多个量间的关系,不能反映普遍性。烟草县级局(分公司)无投融资业务,卷烟销售货款回收属于强制性要求,可变费用年初预算控制,有节约要求,更有规范性要求。绝对值反映规范性要求更直接。普遍性要求用简单相对数不足以深刻反映,用以下相对值反映比较好。(1)用坐标形式反映各单位管理水平的分布均衡或不均衡程度。以13个制度为X轴,以45个节点为Y轴,以制度建立、节点执行的平均数为新坐标划分四个象限,看测试单位分布于哪个象限及象限间分布的均衡或不均衡程度,由此反映管理水平较好及较差。(2)用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反映当年波动及连续变动情况。计算制度建立、节点包含、节点执行的单位总体标准差,反映总体当年波动程度;计算标准差系数,反映总体样本间差距扩大或缩小程度。(3)建立模型。模型应考虑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充分性性质的组合。测试结果模型要考虑制度完善、有效、执行及缺陷等指标。制度完善性、节点有效性、节点包含性指标权数以各单位年度“可变费用与销售收入之和”占比为标准,缺陷指标属于减项,划定层次,给定系数,属于哪个层次就选用哪个系数。模型为:S=Σq(z+y+x)-缺陷系数S—管控水平,q—权重系数,z—制度完善性占比,y—节点有效性占比,x—节点包含性占比。制度测试连续进行才能反映提高程度。当S无限地接近1时,表明管控水平逾高。

三、相关建议

对烟草商业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审计,改变了审计就事论事的现象,实现了以审计评价制度、评价执行、评价管理、查找制度根源的转变;改变了审计以账论事的现象,用制度完整性、执行有效性、缺陷风险性评估管理水平,实现了审计转型。但是,由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基于个人认识能力不同,审计中的主观随意性还较大,审计方法掌握运用还不一致,对制度的理解、要求也不同,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1.提高人员素质。制度审计是一项复合性工作,对审计人员要求高,审计人员应提高基本素质,不但要熟悉法律法规,还要掌握行业规章制度,了解业务程序,才能满足制度审计要求。要做好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必须重塑知识结构,在法律基础、行业规章、财务会计基础模块上,增加资产管理、税务收缴、预算控制、劳动工资管理、基建工程管理、票据管理、专卖打假经费管理、数理经济学等知识模块,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2.建立烟草县级局(分公司)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标准,寻找更客观的模型。只有规范科学的制度审计标准,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结果,才能落实审计整改,才能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转型,并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践中,审计标准的建立要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以业务运行控制程序为基础,以查找控制节点为手段,以防控风险为目标,模型中要合理划分重大、重要、一般控制缺陷影响,提高审计针对性。3.精心设计方案,必要时进行审计前调研。制度审计涉及到方方面面,加之经营政策、战略及策略的调整,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制度控制的节点必然发生变化,重大、重要、一般控制缺陷也存在转换现象,审计前必须清醒认识,才能做到从容把握,实事求是,确保结果客观真实。4.风险延伸。审计中,如果条件允许,可给予重大、重要、一般缺陷一定的权重,计算缺陷系数而不是给定缺陷系数,由缺陷系数判断缺陷影响程度,从而更客观地衡量制度控制的总体健全性、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制度风险,从而更好地防控风险。

作者:杨引娣

第6篇

(1)存货盘点观察小组应由熟悉客户营运情况的有经验干部领导。风险愈大,要求的经验愈高。对于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督导,并鼓励他们将疑点问题告知现场合伙人员或其他领导。(2)如合伙人或领导无法亲临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助理人员遇到重大问题时联络。审核前预先召开会议,提示重点,可以帮助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注意到论文潜在的问题。(3)执行盘点审核时:①抽查的重点应为高价值的项目。②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审核范围,不要事先或太早告知客户前往的地点;如果采用循环盘点的方式,不要轻易让客户熟悉选样的模式。③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客户人员记录核查人员抽查项目、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过度关心等现象,审计人员均应提高专业警觉性。④对于好像很久未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的项目,应保持警惕,弄清是否有受损、过时及过量的存货。⑤盘点时公司及工厂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如不可避免,应做好适当控制。

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企业短期行为为彻底杜绝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除了对企业加大审计力度外,还应以法律对企业进行约束。1.重新修订《会计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明确规定如下内容:首先,企业经营者应承担的短期行为方面的法律责任。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无论其对短期行为的界限是否清楚,也无论是否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均应追究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凡是直接由会计人员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会计行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的相应责任;其次,因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而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后,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特点(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CAIS---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点(1)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无纸化。(2)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人员的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4)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2.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1)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和逻辑判断的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数据处理速度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数据,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及时性。(3)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共享性大大增强,能够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财政税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2)帐薄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帐为文件所代替,明细分类帐采用满页打印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帐薄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帐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程序难以判断。(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的公式到帐薄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的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四)审计技术的改变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五)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即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六)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变化人们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起一整套审计标准,如审计人员标准、审计报告标准等。但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的变化,过去的审计标准的某些部分已不再适用,而与电算化系统有关的准则和标准尚未建立,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审计工作,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学习、研究和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努力抓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试行等所进行的审查和鉴证。系统开发前,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开发过程实施事前审计,根据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点,随时审查系统的开况。审计人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开发质量进行的审计为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电算化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弄清系统是否在可控制下运行,能否保证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方法审查已开发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与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审计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密的审证,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制度控制的责任者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两种,即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审计软件由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程序所组成,处理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审计数据。测试数据技术是用于执行审计程序时将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并将获得的结果同预定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机辅助审计不但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程序、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数据文件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程序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四、对未来审计方式的展望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出现的计算机审计整合法,它将传统审计(财务审计)和计算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结合为一体。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高级审计人员都受到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训练,无须交叉咨询。一般审计人员也接受过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本训练。计算机审计技术小组主要是开发设计审计软件。整个系统的审计报告不再分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系统两种形式,而是一份综合审计报告。应用这一方式,审计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一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体现了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7篇

【关键词】 行为审计; 特定行为; 审计载体; 审计取证; 审计意见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4-0123-06

一、引言

行为审计主题是特定行为,也就是对经管责任履行有影响的作为或不作为。例如,“三公经费”都是具体的支出行为。对“三公经费”进行审计,可以审计其具体的支出行为。类似“三公经费”的行为审计还很多,例如,预算执行审计、舞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都涉及行为主题。由于审计载体不同,针对行为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存在差异。现有文献鲜有涉及以审计主题为基础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之探讨。本文探究特定行为这个审计主题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作简要梳理;其次以行为审计取证模式为基础,构建特定行为审计取证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上述逻辑框架用于“三公经费”审计,一定程度上验证上述逻辑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由于审计主题不同,有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之区分。关于信息审计取证模式有不少研究文献(谢志华,2008;陈毓圭,2004;谢荣、吴建友,2004;石爱中、孙俭2005;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1990;Bowermna,1995;郑石桥,2014)[ 1-7 ]。关于行为审计取证之研究,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教授,他认为,行为审计往往缺乏确定的审计命题,通常责任方并没有给出认定,需要审计人员确定审计命题,这意味着审计人员必须自己判断并决定审计对象的领域,由于审计命题的宽泛性和模糊性,行为审计只能提供消极保证(鸟羽至英,1995)[ 8 ]。国内只有谢少敏(2006)[ 9 ]在其教材《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中提到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的概念,并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

总体来说,关于行为审计取证,特别是其中的特定行为取证框架非常缺乏研究。本文以行为审计取证模式为基础,构建特定行为审计取证的逻辑框架,勾画出不同情形下特定行为审计取证的逻辑框架。

三、特定行为审计取证的逻辑框架

在既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主题下,需要一个审计取证模式来获取审计证据以完成对既定主题的既定审计目标。审计取证模式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审计标的,也就是审计实施的直接标的物之确定;第二,针对特定的审计标的,具体的审计目标是什么,也就是确定针对特定审计标的之审计命题;第三,如何证明每一个具体的审计命题,也就是确定和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取证模式就是上述三方面的组合。在不同的审计主题下,上述三方面呈现差异,从而有不同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下面,笔者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讨论特定行为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

(一)特定行为审计取证:审计标的(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

审计标的是审计实施的直接标的物,也就是审计的靶子(谢荣,1989)[ 10 ]。一般来说,审计标的是审计主题的细分。特定行为审计,其审计主题是特定的行为,但是,特定行为还可以再细分,一直要细分到每个细目具有独立的审计标准为止。一般来说,审计标准和特定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审计标准是对特定行为的要求,不同的审计标准会规范不同的特定行为,所以,某个总体已经有独立的审计标准了,那么,组成这个总体的每个个体,已经是一次特定行为了。具有相同审计标准的审计标的可以作为一个总体,具有不同审计标准的审计标的一般不宜作为一个审计总体。不同的特定行为,由于约束其的制度不同,所以,再细分的层级要求可能不同。审计标的确定之后,每个审计标的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标准,也就是说,属于同一审计标的之内的特定行为具有相同的行为规范,而不同审计标的中的特定行为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将特定行为细分到每个细目具有独立的审计标准,能够作为一个审计总体时,就可以进行审计取证了。对于每个审计标的,需要确定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审计个体是每个审计标的单个的组成要素,也就是每个细分层级的特定行为,而审计总体则是该审计标的全部审计个体的集合。

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确定之后,还需要确定审计载体,它们是审计活动直接实施的资料、实物和人,是被审计单位或相关主体对审计标的之记载或记忆,也称为形式上之标的。对于特定行为来说,审计载体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对于这种审计标的并未形成专门的系统记录;二是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是,这些记载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无法验证这些记载;三是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并且有原始记录支持,可以验证这些记载。

(二)特定行为审计取证:审计命题

审计命题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是审计目标在审计标的上的落实,也是针对特定的审计标的需要获取证据来证明的事项,称为具体审计目标。一般来说,行为审计目标是合规性和合理性,但是,真实性是二者的基础,离开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所以,行为审计一般要结合真实性来进行合规性和合理性审计。

从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总目标出发,对于形成审计标的的特定行为(也就是形成独立审计总体的每类特定行为),审计命题或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发生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合规和合理。发生性是指审计载体中已经记录的行为是真实的;完整性是指审计客体所发生的所有该类行为都已经确实在审计载体中记录了;准确性是指审计载体中对该行为相关数据特别是金额的记录是正确的;截止是指审计载体所记录的特定行为记录于恰当的期间;分类是指在审计载体中的特定行为确实属于该类特定行为;合规是指审计客体所发生的该类特定行为符合既定标准;合理是指该特定行为不存在较大的改进潜力。

(三)特定行为审计取证:审计程序

以每个审计总体为单元,确定审计命题之后,就需要获取证据来证明审计命题。这些获取证据的技术方法就是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实际实施对象是审计载体,由于审计载体不同,审计程序的选择也不同。前已述及,审计载体有三种情形: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在不同的审计载体情形下,审计程序的选择不同。

1.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

在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时,一般采用命题论证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风险评估;二是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估计;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所需审计程序的组合、性质、范围和时间,并实施这些审计程序。

上述审计程序与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些类似,也可以称为风险导向特定行为审计。但是,各步骤的主要内容与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很大的区别。INTOSAI(2010)[ 11 ]颁布的审计准则中对于合规审计设有专门的章节,包括:《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ompliance Auditing》《Compliance Audit Guidelines-General Introduction》《Compliance Audit Guidelines-For Audits Performed Separately from the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Compliance Audit Guidelines-Compliance Audit Related to the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GAO(2011)[ 12 ]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设置专门的《Chapter 5 Standards for Attestation Engagements》来规范鉴证业务。这些准则表明,在权威机构看来,合规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重大差异。下面,以特定行为审计为背景,对风险评估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作一简要阐述。

(1)风险的含义

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主题是会计报表信息,风险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信息错弊风险,对于舞弊、违规等行为,只有其对会计报表数据形成影响时,才作为错弊的来源予以关注,所以,这里的风险事实上是信息真实性风险。特定行为审计中,审计主题是特定的特定行为,这里的风险是特定行为与既定标准不一致的可能性,也就是特定行为的合规性风险和合理性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但是,由于要评估的风险不同,所以,对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内容也不同,由于了解内容不同,所采用的程序也会有区别。就特定行为审计来说,风险评估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最佳管理实务,同类单位在该特定行为方面的情形,被审计单位对于该特定行为的审计载体,被审计单位对于该特定行为的相关内部控制,相关数据分析。

(3)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选择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策略,二是审计方案。审计策略是审计程序的组合,也就是对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选择。一般来说,在风险评估阶段,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值得依赖,就要选择综合审计策略,也就是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结合起来,先对拟依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然后再实施实质性测试。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不值得依赖,则采用实质性为主的审计策略,不实施控制测试,直接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审计方案主要涉及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选择。它是以审计策略为基础,根据审计策略,对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样本及实施时间作出安排。

由于特定行为所依赖的内部控制、所需要证明的审计命题与财务信息不同,所以,审计策略及审计方案都会与会计报表审计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命题,由于审计载体不同,审计方案甚至审计策略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由于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在实施所有的审计程序之后,能够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

归纳起来,在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情形下,特定行为审计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2.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

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时,风险评估程序基本不变,但是,这种情形下,细节测试可能受到较大限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一般来说,要加大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同时,以数据分析和内部控制调查为基础,确定审计疑点,在对这些疑点的细节测试中,考虑采用访谈、现金盘点、银行账户查询、设置举报邮箱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一般情况下,由于细节测试受到限制,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有限保证的审计意见。

归纳起来,在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情形下,特定行为审计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3.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

当特定行为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时,对于特定行为的审计,尽管从概念上能确定审计总体、审计个体、审计命题,但是,由于没有审计载体,只能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犹如渔翁撒网,先选择撒网的地点,然后再撒网。审计逻辑步骤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找疑点;二是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这种情形下的审计程序之选择,类似于“小金库”查找和经济犯罪侦察(戴蓬,2002;倪瑞平、李虎桓,2006;张帮志,2006;朱晓进,2011)[ 13-16 ],并没有确定的模式,只有一个逻辑上的框架。由于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并无确定的载体,系统的审计抽样也无法采用。由于这种情形只能就发现的疑点来寻找证据,当然无法根据确认的疑点对审计总体发表意见,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有限保证的审计意见。

归纳起来,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情形下,特定行为审计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如图3所示。

四、特定行为审计取证框架的例证分析:以“三公经费”为例

本文提出了一个特定行为审计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然而,这个框架是否可行呢?笔者将上述理论框架用来分析“三公经费”的审计取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三公经费”指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对于它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审计主题选择:一是信息审计,主要关注其数据的真实性;二是特定行为审计,关注具体的“三公经费”开支的合规性和合理性;三是制度审计,关注“三公经费”相关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性。根据本文的主题,从特定行为主题来分析审计取证逻辑框架。

(一)“三公经费”的审计标的

“三公经费”的审计标的“三公经费”要细分,细分以后得到一些可实施审计取证的审计总体。“三公经费”如何细分呢?这要看约束“三公经费”的制度是如何建立的。根据我国现行财经制度,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公务车运行费、公务招待费都有单独的财经制度,同时,都有相对完整的特定行为,所以,它们应该作为独立的审计标的。因公出国(境)经费作为一个审计标的,每次因公出国行为是审计个体,全部因公出国行为形成审计总体;公务车购置作为一个审计标的,每辆车的购置行为是审计个体,全部购车行为形成审计总体;公务车运行费作为一个审计标的,每次支出是审计个体,审计个体的集合形成审计总体;公务招待费作为一个审计总体,每次招待是审计个体,审计个体的集合形成审计总体。

针对上述审计标的审计取证,需要落实到审计载体,不同的单位,对于“三公经费”的记录或记载有不同的情形;同时,不同的“三公经费”审计总体,记录或记载的情形也不同。正是审计载体不同,决定了审计程序选择不同。

在构建“三公经费”审计标的时,可能出现两种不恰当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审计标的过于宽泛,例如,将公务车购置和公务车运行费作为一个审计标的,这实际上是将公务车购置行为和公务车运行支出行为作为相同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实施详细审计,基本可行;如果实施抽样审计,公务车购置行为和公务车运行支出行为具有较大的不同,本质上是不同的审计个体,如果实施审计抽样,无法根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另外一种情形是审计标的过于狭窄,例如,因公出国(境)经费还可以细分为国际旅费、国(境)外伙食费、公杂费、住宿费、个人零用费和城市间交通费等,如果将上述细分后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单独作为审计总体,则一次出国行为成为多个特定行为。一般来说,针对这些特定行为,不会有独立的审计载体,所以,如果作为不同的审计总体对待,可能对同一审计载体实施多次审计,影响审计取证效率。公务招待费也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

(二)“三公经费”的审计命题

审计命题是针对特定的审计标的需要获取证据来证明的事项,也就是审计目标在审计标的上的落实。从行为主题出发,“三公经费”审计目标包括合规性和合理性,但是,在没有实施信息审计的情形下,一般需要结合真实性来实施审计。

从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总目标出发,“三公经费”各审计总体(或审计标的)的审计命题(或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发生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合规和合理。下面,以公务招待费为例来阐述其含义。发生性是指审计载体中已经记录的公务招待费是真实的;完整性是指所有公务招待费都已经确实在审计载体中记录了;准确性是指审计载体中对公务招待费相关数据特别是金额的记录是正确的;截止是指审计载体所记录的公务招待费记录于恰当的期间;分类是指在审计载体中的公务招待费确实属于公务招待费;合规是指所发生的公务招待费符合既定标准;合理是指公务招待费不存在较大的改进潜力。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公务车运行费这三个审计总体的审计命题与公务招待费类似。上述“三公经费”的审计总体、审计个体和审计命题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三)“三公经费”的审计程序

我国于2010年开始,中央要求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当时,从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来说,对于“三公经费”并未单独处理,所以,当时并没有“三公经费”的系统记录(尹平,2012)[ 17 ]。后来,由于中央对“三公经费”的重视,在预算和会计制度上逐步有了一些“三公经费”的系统记录。所以,“三公经费”的审计载体可能有三种情形: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不同审计载体情形下,“三公经费”的审计程序选择不同。

1.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

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有两种情形:一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对“三公经费”审计总体有专门的系统记录并有原始记录支持,这个信息系统主要是会计信息系统,还可能包括一些业务信息系统;二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对于“三公经费”审计总体没有系统记录,但是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从其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凭证库记录中将属于“三公经费”的审计个体找出来,审计人员自己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审计载体。

前已述及,在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时,一般采用命题论证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风险评估;二是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估计;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所需审计程序的组合、性质、范围和时间,并实施这些审计程序。对于“三公经费”来说,两个步骤的主要内容如下:

(1)风险评估

这里的风险是指“三公经费”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方面的风险,需要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评估。第一,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第二,了解被审计单位“三公经费”相关内部控制;第三,了解同类单位“三公经费”相关情况;第四,数据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性程序,发现“三公经费”的疑点。例如,对于公务车运行费,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数据分析:非司机人员经办加油支出;相关车辆所用汽油标号与其所加汽油标号不一致的油费支出;一次性加油超过油箱容量的汽油费支出;业务票据发生日期与入账日期超过多年的维修费用支出;相关票据中的经营单位业务与其税务登记中主营范围的项目内容不一致的车辆维修费支出(王易苗,2012)[ 18 ]。

(2)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策略和审计方案。如果被审计单位“三公经费”相关内部控制值得依赖,则采用综合审计策略;否则,采用实质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策略。审计方案要以审计策略为基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按审计命题来具体确定。笔者以公务车运行费为例来说明审计方案。假定风险评估阶段发现被审计单位公务车运行费相关内部控制值得依赖,所以,选择综合审计方案,并且将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较低。在这个背景下,审计方案选择如下:A.控制测试程序。确定公务车运行费相关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采用抽样审计方法,用重新执行、观察、审阅等程序,对内部控制执行性进行测试,并决定是否要修改控制风险初步评定结果。B.实质性测试程序。由于公务车运行费的审计命题包括发生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合规、合理七个方面,为每个命题选择适宜的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程序合并,将涉及不同审计命题的相同审计程序予以合并,形成最终的拟实施审计程序表。

2.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没有原始记录支持

由于一些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中并没有“三公经费”专门项目,所以,相关数据需要从其他记录中寻找,如果寻找到的数据没有标识其来源,“三公经费”审计载体就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我国一些中央部门2010年开始的“三公经费”信息就属于这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下,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是寻找审计疑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采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数据分析;二是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关于“三公经费”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寻找审计疑点。至于如何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由于没有适宜的审计载体,审计程序并无定式。当然,也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有限保证的审计意见。

3.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

由于一些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中并没有“三公经费”专门项目,“三公经费”分布于许多项目中,如果记录时标识不清楚,要从许多的记录中找出“三公经费”就非常困难,所以一些单位根本就无法形成关于“三公经费”的系统记录。在这种情形下,“三公经费”审计类似于“小金库”审计和经济犯罪侦察,审计逻辑步骤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找疑点,二是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每个阶段的具体审计程序并没有定式。

五、结论和启示

行为审计主题是特定行为,本文探究特定行为这个审计主题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在既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主题下,审计取证模式涉及审计标的、审计命题和审计程序。在不同的审计主题下,上述三方面呈现差异,从而有不同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

审计标的是审计主题的细分,特定行为审计的审计标的是对特定行为的细分,一般要细分到每个细目具有独立的审计标准为止。审计标的确定之后,属于同一审计标的之内的特定行为,具有相同的行为规范;而不同审计标的中的特定行为,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对于每个审计标的,需要确定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审计个体是每个审计标的单个组成要素,也就是每个细分层级的特定行为,而审计总体则是该审计标的全部审计个体的集合。审计总体和审计个体确定之后,还需要确定审计载体,它们是审计活动直接实施的资料、实物和人,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对于这种审计标的并未形成专门的系统记录;二是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但是,这些记载没有原始记录支持,无法验证这些记载;三是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并且有原始记录支持,可以验证这些记载。

审计命题是审计目标在审计标的上的落实,也就是具体审计目标。一般来说,行为审计目标是合规性和合理性,但是,真实性是二者的基础,离开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所以,行为审计一般要结合真实性来进行合规性和合理性审计。从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总目标出发,特定行为的审计命题或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发生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合规和合理。

特定行为审计取证程序选择依赖于审计载体。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时,采用命题论证型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过程一般分为风险评估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由于特定行为所依赖的内部控制、所需要证明的审计命题与财务信息不同,所以,审计策略及审计方案都会与会计报表审计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命题,由于审计载体不同,审计方案甚至审计策略也会不同。一般来说,由于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且有原始记录支持,审计证据支持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有系统化审计载体但没有记录支持情形时,风险评估程序基本不变,但是,这种情形下,细节测试可能受到较大的限制,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有限保证的审计意见。没有系统化的审计载体时,只能采用事实发现型审计取证模式,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有限保证的审计意见。审计逻辑步骤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找疑点;二是围绕疑点获取审计证据。

“三公经费”作为特定行为,可以应用上述不同情形下的审计取证逻辑框架。

在审计理论中,经常讨论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告诉我们,审计环境对审计取证有重大影响,正是由于审计载体的不同,决定了审计取证逻辑框架不同,也决定了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不同。我们的审计中,行为是重要的主题,而关于行为的相关载体又有不同的情形,所以,我国审计规范化建设遇到许多困难。当然,审计也可以影响审计环境,可能通过审计,促使重要的行为都能形成完整的载体。同时,审计界还需要大力研究审计载体不完整情形下的审计取证。

【参考文献】

[1] 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J].审计研究,2008(5):21-24.

[2]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58-63.

[3]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4] 石爱中,孙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05(4):3-6.

[5]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 BOWERMNA M. Audit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the role of the commissionin of the citizens charter initiative[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 Management,1995,11(2):171-183.

[7] 郑石桥.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系统论视角[J].中国审计评论,2014(1):56-66.

[8]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77-80.

[9]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 谢荣.关于审计的对象问题:答陈文华同志[J].上海会计,1989(3):40-41.

[11] INTOSAI(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S].2010.

[12] GAO(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S].2011.

[13] 戴蓬.经济犯罪侦查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评述[J].公安大学学报,2002(5):25-30.

[14] 倪瑞平,李虎桓.经济犯罪侦查思维过程论[J].犯罪研究,2006(3):2-6.

[15] 张帮志.“小金库”审计的切入点在哪儿[N].财会信报,2006-11-20.

[16] 朱晓进.“小金库”审计查证五法[N].中国审计报,2011-06-13.

第8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10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通过了新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第8号至第15号),以规范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反应。目的是监督公众公司的审计师编制信息量大、公允和独立的审计报告,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并增进公众利益。在PCAOB此次行动之前,不断有人发出强烈的信息,让审计职业人员在风险管理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且PCAOB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实施具体风险评估准则的信息,这些准则旨在解决从最初计划到结果评估的审计过程问题。这些新准则是在审计促进成熟风险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把审计师未能发现的重大错报事故风险降到最小。PCAOB执行主席丹尼尔・格尔泽尔说一旦这些标准被采用,在审计财务申明中发现,适当计划以及实施审计以解决这些风险问题以增强投资者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审计标准包括:审计风险、审计计划、审计参与监督、计划执行审计中的思考、重大错报事故的确认与评估、审计师对重大错报事故的回应、评估审计结果以及审计证据。它们贯穿了从初始计划阶段到审计结果评估的整个审计流程。PCAOB主席丹尼尔・高泽(DanielL,Goelzer)说:这些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在促进精密的审计风险评估与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误报的风险降至最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识别风险,并通过正确地审计计划和开展审计活动来应对风险,对于提升投资者对经审计财务报表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二、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与审计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审计风险,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和的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而且要求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可以说风险评估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落实到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模型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采取以下方法展开审计工作:(1)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置顶总体应对措施;(2)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控制的执行有效性以及实施实质性程序;(3)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适当,并确定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施关键的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我们发现,注册会计师以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风险导向的核心是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风险评估程序,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管理各项与企业成功息息相关的风险。管理层不但需要准确地了解各项业务风险以及不良控制的后果,并且能够根据所确认风险的残余影响的轻重程度分配资源和关注程度。所以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将有利于企业的风险管理。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 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存在各种风险,而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概念与金融市场的风险概念有所不同,当然金融风险也是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企业风险就是企业面临的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降低企业的价值。所以风险管理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或者是降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察。第一,风险识别是指尽力识别可能对企业取得成功产生影响的风险,包括整个业务面临的较大的风险,以及与每个项目或较小的业务单位关系的风险,识别潜在风险可以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类型,而且风险识别程序应该在企业内的多个层级得以执行,这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贯彻于整个审计过程一样。第二,风险评估是在识别了各种风险后,对风险的的性质、风险的类型、风险的发生频率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最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影响,另一个是可能性,企业可能还会采用敏感性分析或者决策树等方法对风险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认识。这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相似,不过更加具体、全面。第三,风险应对是指对上述评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该风险对企业产生的损失,风险应对的策略包括风险降低(如分散投资,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措施),风险消除(使得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为零),风险转移(将风险的后果采用保险、合同等方式转移出企业),风险保留(定期风险复核、控制风险情境)。第四,风险监察是指企业监测目标的实现过程,关注新的风险和相关损失,企业需要对风险进行监察,并在需要时不断作出调整。风险检查者定期检查正在发生的亏损,以了解他们的控制建议得以实施,并设计过程来改善风险管理的过程,制定一项战略来应对出现的新风险。

(三)风险评估与经营风险、审计风险 企业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企业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元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仅是出具审计报告的鉴证业务,也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为了能够获得尽可能准确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信息,以控制审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审计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一,风险评估是指评估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性质上他们具有相似性。其二,风险评估的程序包括: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而风险管理也需要进行这些工作,方法包括:观察、检查、分析程序,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其三,风险评估的目的相同: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且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有效地实施审计程序;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的风险点,防止企业出现亏损的不利情况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风险评估使企业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管理当局应从两个角度对事项进行评估: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的可靠数据无法取得或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者通常采用定性评估技术。定量技术精确度更高,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的活动中,以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评估风险时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管理当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当局应对风险后所残余的风险。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审计风险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对于企业其他风险管理(如制度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考虑不足,当然这是注册会计师收益成本分析后的结果,但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区分企业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实现不了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可能性,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扩大化,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经营失败的极端情况是申请破产。诚然企业经营失败可能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审计诉讼,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风险导向的核心是审计风险,而不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

(一)二者时间发展顺序 环境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也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的科技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组织结构虚拟化、集约化、专业化及扁平化等新的商业特征,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运用这一概念并将其同咨询或审计业务相结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在随着企业治理的完善而越发受到重视,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步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纳入了公司治理的范围。2004年9月,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以及企业内部各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同时该框架还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也奠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也与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构建同步,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了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并从2004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审计起执行这三个新准则。2004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对已修订的四个新审计风险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并且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深入了我国审计的实际工作,为审计业务的展开提供了指引。

(二)二者业务性质相互影响 全面风险管理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为了评估客户是否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了其战略风险及其他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收集和处理大量与客户经营活动相关的证据。当企业没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收集这些证据即使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也常常是不经济的。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对企业风险管理有以下益处:(1)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所以注册会计师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2)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然后将测试的结果与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对比,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企业风险管理对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有以下益处:第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性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如果企业建立了一整套风险管理的体系,那么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就会减少程序,因为风险评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验证过程都是可靠的。第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与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企业全员参与风险管理,从整个企业组合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信赖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风险评估。第三,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性越不好,注册会计师所涉及的这部分程序设计需要越谨慎,而风险评估程序后提出建议的边际贡献越高,这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是对风险管理的一种再监察。

(三)二者存在的不同 当然二者存在着以下区别: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更多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这种评估是因为审计的效率所决定的,而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覆盖企业的整体层面和各个业务流程,所以我们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参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只是对内部控制水平高低的一个评价,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评价来评估客户监督和控制其战略风险及其他经营风险的情况,如果仅仅是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不需要提出风险管理改进建议,他们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只是为了控制检查风险,进而控制审计风险。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风险评估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目的相似,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还是存在不同。

四、企业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路径

(一)风险评估报告与企业风险管理 (图1)呈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框架,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风险评估。而且后来的审计程序结果会不断检验风险评估的结果,不断地修正与调险估计水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过程,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完成后形成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风险管理控制的水平。该报告可能涉及内部环境、企业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结果进行一个总结性陈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作为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性成果在审计完成后反馈给被审计客户,以帮助被审计客户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水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风险评估报告不是审计报告的子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仅仅为被审计单位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而用,而非鉴证报告,注册会计师不需要提供保证。

(二)风险评估报告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要求里就包括了评价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所以注

第9篇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诞生并得以迅速发展。传统审计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而必然的走向了网络化,网络审计在酝酿中呼之欲出。本文首先从必然性、可能性、技术支持和实现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网络审计的产生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本文的核心理论——网络审计的构成理论,即网络审计由“对网络经济的审计、对网络系统的审计、利用网络进行审计”三部分构成;随后,又对网络审计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最后,对促进网络审计发展提出了笔者的五项建议:(1)开发网络审计软件。(2)准备网络审计人才。(3)加快审计网络建设。(4)加强网络审计立法。(5)制定网络审计准则。

关键词

网络审计网络经济网络经营网络财务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使世界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网络财务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传统审计提出了空前严重的挑战。

一、网络审计呼之欲出

1、必要性

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诞生和高速发展及应运而生的网络财务呼唤网络审计的诞生。

近几年,以大批网络公司的成功崛起为标志,“网络”已由时髦变成了一种实务。全球的网上销售额2000年就已达到了3000亿美元(世贸组织测定),2003年将达到15000亿美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从第一代的互联网商务(建立网站)到如今的第二代的互联网商务(把服务器与后端系统相连,实现网上订货及订单跟踪)。再到将来的第三代互联网商务(企业业务两端都实现自动化,形成实时传播的供应链)网络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引发了管理思想和会计业务等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是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来全面实现电子化的交易和结算的商务新模式,具有便捷、经济、高效的特点。截至2001年1月,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达1500余家;互联网服务市场总体规模为53亿元,而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却达到了771.6亿元。证券公司、金融结算机构、民航订票中心、信用卡发放等均已成功地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并完成了大量而又可靠的交易。据最新评比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能力居世界第37位。电子商务这种与传统商业截然不同的商务操作和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审计所能涉及的领域。北京出现的全国第一起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纳税案,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审计面对电子商务时的无力与无奈。

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网络财务的出现。确切的讲,“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帐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据报道,中国两大财务软件公司“用友”、“金蝶”都已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一次深刻革命,传统审计也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和变革力度以适应网络经济及网络财务的发展。

2、可能性

新型公司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高度集中使网络审计的出现成为可能。

网络经济、网络财务对网络审计而言,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因为它即将带给传统审计一个全新的变革和飞跃。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和网络财务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必然导致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高度集成,从而使得审计所需的大量原始的财务数据和其他各种证据都可从被审单位及其相关业务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直接获取。这不仅为真正有效实用的网络审计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全面高效的网络审计系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支持

互联网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给网络审计的出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我国IT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硬件、软件,互联网络的开发、管理及运用方面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先进的技术体系。

在硬件技术方面,我国嵌入式微处理器研制达到90年代末国际水平,研制出了点径为0.6纳米的世界上信息存储密度最高有机材料,运行速度为4032亿次/秒高性能超级服务器。

在软件技术方面,中国开发完成了国产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国两千”(chinese2000)。财务软件的开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它的开发、运用、普及和网络化都将为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丰富技术和经验。

在互联网技术方面,远程控制技术、保密传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web技术、网络身份确认技术、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反病毒技术等都将在网络审计技术的开发与实现中产生重大作用。

4、实现基础

网络(局域网和互联网)、财务和管理软件的普及、完善及较为充足的网络操作人才为网络审计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截止到2000年12月31上网人数突破2250万人,预计年内将达到3500万。上网计算机892万台,互联网站点突破3万个。光缆总长度125万公里,国际线路总容量2799M,电脑拥有量全球第八。另外,我国即将启动网络战略性结构调整。在扩建完善现有的以光纤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的同时,加速建设新一代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这为网络审计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机关、单位的会计核算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80%以上的单位使用的是国产的财务或管理软件(部分已具备了网络财务功能)。有的建立了内部网络管理和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这为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审计网络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人员方面,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受过计算机应用培训在职人员已非常普遍。这就为网络审计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网络审计的构成

网络审计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手段对网络经济及网络系统进行审查的新型审计。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对网络经济的审计

网络经济是指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利用服务器来实现的各种经济活动。这种虚拟经济模式具有虚拟性、广泛性、隐蔽性、即时性等特点,与传统经济模式有显著的区别。这也是网络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而言有很大不同的根本原因。这些差别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更加广泛而复杂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的本质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隐性化和数字化,使舞弊行为更易发生;此外现代审计赖以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手段无法对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传统电算化软件正在经历纵向网络化、横向与管理信息系统融合的发展历程,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和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应用的实施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目前一种强调企业面对顾客、竞争和变化,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的新理论“业务流程迭代”(BPI,BusinessProcess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基于Internet的ERP和BPR理论又加入了电子商务的内涵,这意味着审计面临的对象将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未来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计划及其优化和执行,将是一个基于共同知识体系的全球化的应用,这就预示着审计还将面临多公司交叉的更为广阔的网络系统,网络审计的对象将空前的复杂和广泛。

(2)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

网络审计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计算设备和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体系(有线网与无线网)及与之匹配兼容的网络审计软件系统。工具的不同使得网络审计除了从传统审计及计算机辅助审计那里继承来的和从网络财务那里移植来的方法外,还拥有自身所特有的方法体系。这包括实时监测,电子函证,远程审查,实时测试等具体的审计技术手段及建立网上企业信息档案库,系统开发认证制度,网络系统(功能和控制)的定期审查(年审或季审)制度等审计制度。

(3)更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网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基于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完备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所以网络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过硬的业务素质外,还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网络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如有必要,网络审计还需引进计算机专家等专业人员。

(4)更复杂的审计作业与报告

由于审计对象更加广泛和复杂,要求分工与协作更加深入,网络系统的认证,定期审查(年审或季审)及网上业务审计所构成的审计作业由不同的审计机构承担成为必要和可能。网络系统的认证和年审一般可由政府审计或由其委托的社会审计,或社会审计在政府审计的许可、监督下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而网上业务审计则可由接受授权或委托的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来完成。

与审计作业相适应,由业务审计报告及其必要附件(网络系统的认定证书和定期审查报告)所构成的审计结果将由分别承担这三项审计工作的单位提供。网络系统认定书应对网络系统的定期审查和业务审计的重点给出建议,而网络系统定期审查报告则应就网络业务审计的重点给出建议。三种审计结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网络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鉴证。

2、对网络系统的审计

网络审计对网络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很强的依赖,这就要求尽可能在网络系统投入运行前就对其进行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系统开发的审计

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会计系统等)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网络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业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其次,由于系统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修改优化,要比设计阶段困难且代价昂贵。因此,系统的设计开发应有审计人员(一般是内审人员)参与,完成后必须通过验收认证程序后方可投入运行,通用软件尤应如此。

(2)对内部网络功能与控制的审计

包括硬件系统的审计,软件系统的审计,人员组织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应对此实行突击检查与定期审查制度相结合的,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鉴于电算化审计已对这方面有过丰富的和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3)对外部网及相关单位的审计

为了保证网络业务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必然要求审查如网上的认证机构、加数字时间戳的机构、网上银行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的真实、可靠性;评价各种Internet上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网络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所有这些都由每个单位组织审查和评价是不实际,也是不必要的。但可以由有关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评价或鉴定,并出具报告,供有关人员参考。

3、借助网络进行审计

网络审计当然应该包括审计自身的网络化,即审计本身的电子商务化,这是网络审计与传统审计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1)借助网络开展业务

网络审计机构的业务活动大部分将在网上开展,包括在本企业网站上进行形象塑造、信息披露、服务咨询、同业交流、委托或授权、资金划拨、审计结果报送等。

(2)借助网络进行项目管理和实施

网络审计机构在网上接受委托或授权,并取得登录密码及其他相关权限后,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借助网络进行项目管理和实施,完成除实地盘点和观察外的大部分审计工作。

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上制定审计计划,给各审计人员(不同地点)分配审计任务;在网上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底稿,并对助理人员给予指示与帮助;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和协调各审计人员的工作;从网上审计档案库调动有关审计档案,作为参考或证据;草拟和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审查远距离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调用系统的审计功能或使用审计软件对系统的磁性经济与会计信息进行抽样、审查、核对和分析;向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电子函证;在网上复制有关文件或数据等审计证据、编写工作底稿;

如在系统开发时嵌入了审计程序,计算机还可以自动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监控,自动完成部分审计任务。

(3)借助网络进行多单位、跨时空作业

网络审计使得多单位联合审计项目的实施成为可能,主管单位在网上对各单位进行分工、管理,领导与协调。而实施单位则通过网络与协作单位进行联系协调、资料传输与调用,向主管单位报送工作信息、审计进度,接受指导和协调等。

网络审计的三个构成部分具有以下关系:

网络经济作为网络审计的肇因和对象使得对网络的审计成为网络审计构成中的当然主体及主导部分;对网络系统的审计是网络审计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对网络经济审计的前提和必要支持;利用网络进行审计是网络审计的主要特征和衡量网络审计成熟程度的主要尺度。

网络审计是对传统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和深刻变革,是对新兴网络经济进行审计的主要手段,也是将来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网络审计的优势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审计的优势

在面对日益先进和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对象,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来开展审计工作无疑是不得不采取也是最优越的解决方法。

(1)网络审计具有多单位联合作业的协调优势

网络审计所面对的是比以前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网络经济活动,审计的具体内容除了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纪录以外还包括其使用的系统网络及外部网络,相关企业的审计。所以,除非三类审计机构进一步分工协作,否则很难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其次,对每个网络企业进行审计时都需要对其外部网络系统及对网络提供财务、保密、身份标识、电子货币等技术和服务的网络公司进行审计。这就没有必要对每个企业审计时都重复进行,进一步分工协作成为必要。

再次,由于网络、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再审计中的运用使得多单位协作、联合审计成为可能。

多单位联合审计中各单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使得审计资源得到更广泛而有效配置和运用,从而使审计能力大大提高。

(2)网络审计具有跨时空作业的便捷优势

网络审计借助网络、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使得远程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当前审计与以前审计、后续审计相结合跨时空作业成为可能。而网络经济的无边界性的和复杂性使得跨时空审计成为必要。

跨时空作业使审计单位能够综合调用、管理机构内外的资源完成审计项目,将原本复杂繁重的审计任务改变成简单、方便、快捷的审计作业。

(3)网络审计具有隐秘的优势

网络的存在使得审计工作也可以在不通知被审计人的情况下开展,使得被审计人来不及也不可能应付审计检查,从而减少了审计工作的阻力,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机构在接受委托人或授权人的委托或授权后即可通过网络直接进入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并完成审计报告。

网络审计的隐秘性使得突击审计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

(4)网络审计具有准确高效的优势

网络审计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发掘和发挥计算机高速准确的优势及审计软件的专业的优势,对海量的网络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检索、查询、追踪、转化、抽取、比较、归类、合并、统计、打印和编制工作底稿,完成工作报告。联网计算的实现使得网络审计具有了准确高效的特点。

2、网络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安全性,可靠性的极大依赖

网络审计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对网上经济活动及其纪录进行审计,就必然要对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产生依赖。目前网络犯罪已呈现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病毒借助网络广泛传播已是司空见惯,2000年电脑病毒给全球造成的损失达121亿美元。网络安全立法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不仅如此,网络的即时性使得网络系统内部的漏洞或错误会无限制的复制。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系统审计来保证网络经营与网络财务的安全。

(2)审计线索的电磁化困境。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核算程序中的每一步都在纸介质上留有文字记录及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

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完全消失。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都以人眼无法直接辨识的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只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审查;并且这些线索还具有被无痕删改、不能永久保存等缺点。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可能到审计时才发现只留下业务处理的结果而不能追索其来源。因此,网络审计要求企业网络财务系统在设计时必须留有充分的审计线索。

(3)实时性的挑战

网络审计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由于网络系统是持续运行的,所以停下来接受大规模的测试非常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执行网络审计任务与系统运行的同时进行。所以,应加强这方面审计技术的研究已提高实时审计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4)要求企业建立更好的安全控制

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条件下,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的某些过程消失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部控制内容,如软件使用控制,网络登录控制等。但是,企业资产和经营的安全已无法单纯依靠健全的内部控制来保证。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随时都可以从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给网络化企业的安全带来威胁;电磁信息可以删改且不留痕迹;网络化经营管理中的计算机舞弊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和危害严重性、易逃避法律责任的特点。

因此,网络审计要求建立许多全新的安全控制。这些控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企业信息系统的程序控制,还包括外部网络及网上交易的安全控制。

(5)要求更切实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

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传统审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旧有的审计标准准则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指导和规范网络审计的实践。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要求比传统审计更加切实可行,更加完备的标准准则和法律法规的保证。

四、促进网络审计发展的五项建议

1、开发网络审计软件

网络审计借助网络审计软件进行的,加强网络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是发展网络审计所必需的。

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可以是自主开发,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完全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从现在实际情况和科学性来说,最好选择财务软件公司,它在财务软件制作方面的经验有利网络审计测试软件的开发。

2、准备网络审计人才

大批精通网络、计算机及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队伍是网络审计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虽然我国有充足的计算机操作应用人才的储备,但是软件的快速更新使得旧有的知识必然遭到淘汰,且网络审计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和局域网操作的范畴;此外,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也是对审计人员之的一种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网络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在将来的CPA资格考试中适当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理论及操作的考察。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但是,注册会计师不可能都成为计算机与网络专家。因此,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对网络审计参与将是必然趋势。

3、加快审计网络建设

审计网络是网络审计得以开展的物质载体,因此要进行网络审计,必须先进行审计网络建设。一些单位已建立了本单位的网站或局域网,并进行了一些网络应用如:网上审计信息、单位介绍、经验交流等,但还没有发挥出网络的真正优势。

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落后,我国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仅相当于美国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而对网络财务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因此审计网络建设不会也不能一蹴而就的。应该从某些易于实现的部分入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全面的网络审计;从大型的政府或社会审计单位开始,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试验、推广。

审计网络适于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而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专用网络。

4、加强网络审计立法

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新的《会计法》已增加了有关网络财务的内容,《电子商务法》起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上述法规都不是针对网络审计而的,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

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另外,对于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应遵从其规定,不适应的需进行修改和完善。

5、制订网络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

网络审计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对网络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参考文献

[1]刘彬,审计入“网”初探《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年6月。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15-04 

一、引言 

行为审计论文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其历史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进行检查[1],西周时期的宰夫检查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政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检查都属于行为审计。当代中国审计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然而,行为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 

目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很多,有些观点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有些观点是从特定的审计主体角度来概括审计本质,都未揭示行为审计本质。本文认为,认识论是以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于审计本质的探究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可能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行为审计本质研究相关文献;其次,阐述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然后,分析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审计本质;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一般的本质研究文献,二是行为审计本质研究文献。 

关于审计一般的本质有许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查账论、系统过程论、控制论、经济监督论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3-5]。系统过程论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6]。控制论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7]。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8-9]。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由刘家义提出,它包括两方面的要义,首先审计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次审计在治理构造中主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10-13]。 

关于行为审计本质,相关的研究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的一些特定问题包括: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审计人通常被授予较大权限;审计命题往往不清晰;审计意见主要是以有限保证方式提供;审计人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14]。国内文献,谢少敏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专门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行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关于行为审计本质还缺乏直接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三、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目前,对于审计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观点分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论。从哲学观点来看,方法论决定认识论,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认识结论可能会有重大差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审计本质的认识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首先,存在许多的审计现象是认识审计本质的前提,没有审计现象就没有审计本质。审计现象是审计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审计现象是可以直接认知的,审计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审计现象是审计本质的现象,审计本质是审计现象的本质。审计本质只能通过审计现象表现出来,审计现象只能是审计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 

其次,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审计的现象,对审计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审计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对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以审计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审计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审计的高级阶段,形成审计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点,所以,很有可能将感性认识的结论当成理性认识的结论,从而出现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的问题。 

最后,虽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一定的概念[16],但是,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审计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7],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信息审计等一系列具体审计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审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将审计具体概念作为审计抽象概念。 

就行为审计本质与现象关系来说,审计本质应该来源于行为审计现象,是行为审计现象的本质,而行为审计现象则是行为审计本质的显现。就行为审计本质形成阶段来说,应该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形成对行为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行为审计本质的概念。就行为审计概念来说,相对于审计一般,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但是,行为审计本身还可以再细分,相对于细分的行为审计来说,行为审计本质是抽象概念。 

四、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

审计一般是各种审计现象的抽象,笔者认为,从审计一般出发,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8]。 

这一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审计的共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审计的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的内容只涉及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非经管责任一般不作为审计的内容,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经管责任,而审计只是针对经管责任,所以,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审计;二是对于经管责任,审计也只关注其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问题源于人类的自利,次优问题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优问题不同于西蒙意义上的次优选择,而是指未能在当前的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 

2.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说,审计主要是就经管责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形成结论,并将这个结论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3.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过程就是围绕审计主题收集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息,通常所说的认定是其主要形态;二是行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与上述两类主题相对应,审计也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 

4.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包含审计自身的系统方法。 

5.审计具有独立性。经管责任涉及多方面,审计不参与其鉴证的经管责任之履行,与经管责任本身没有利益关联,具有独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审计才具有客观性。 

对于审计本质的上述界定,可能有些审计现象与它不符,但是,审计一般概括的是各类审计的共性,相当于各类审计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有些只属于某类审计个性的属性没有概括进来,审计一般所概括的属性,是各类审计都存在的,行为审计也不例外。 

显然,对于审计一般之本质的上述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其次,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五、行为审计本质 

尽管审计历史很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审计业务类型并不多,主要包括: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主题归纳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行为审计内容。就审计一般来说,其审计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对于行为审计来说,其审计内容当然离不开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其审计内容应该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根据这个原则,行为审计内容集聚在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自利所导致的次优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是指本来可以促进经管责任履行但是没有实施的行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 

2.行为审计目标。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行为审计当然也不例外,其审计目标离不开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一方面,将需要鉴证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聚焦在由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组成的缺陷行为;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下,除了鉴证是否存在缺陷行为外,还需要对缺陷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从而出现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对于发现的缺陷行为,还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并推动这些审计建议得到实施,从而出现审计整改。所谓的“坚持批判性,立足建设性”就是对行为审计上述目标扩展的恰当描述。 

3.行为审计主题。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行为审计当然属于行为主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主题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就行为主题来说,又分为具体行为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显然行为审计注意的只是具体行为,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是制度审计的主题。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众多的具体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 

4.行为审计方法。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行为审计当然也有系统方法,但是行为审计的系统方法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规时,需要就适用的法律法规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理时,需要就合理行为的标准达成共识。在许多情形下,合理行为的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相关各方要就判断标准达成共识,可能较为困难。第二,行为审计取证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由于大多数的行为并不存在系统的支撑载体,所以审计取证主要适用事实发现型,一般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第三,行为审计一般还需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缺陷行为要提出审计意见,所以行为审计需要有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整改,信息审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审计环节。 

5.行为审计独立性。就审计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独立性。行为审计当然不会例外。一般认为,独立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在实质上包含了正直性、专业水准和客观性[19]。由于行为审计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人的主观因素在行为审计过程上更为重要,审计人的伦理道德对正直性、客观性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行为审计更需要强调审计独立性,从而也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性和惩罚性措施来保障独立性。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审计一般之本质的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代审计业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主题,对于行为审计本质之认识会影响行为审计制度之构建,如果不能认清行为审计与制度审计、信息审计之区别,而是将各类审计混为一谈,则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之构建就缺乏适宜的审计理论。目前,需要以当代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为基础,并考虑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实践,对这些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系统的行为审计理论,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成奠定理论基础,行为审计才有可能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 吴泽湘.宰夫详考——论中国审计史研究的一个误区[J].审计研究,2002(2):35-39. 

[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15. 

[4] 番场嘉一郎.会计学大辞典[M].司徒淳,译.湖北省会计学会,1981. 

[5] 郭振乾.郭振乾审计长关于研究审计定义的一封信[J].审计研究,1995(1):24. 

[6] 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2.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3. 

[8] 杨纪琬.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J].审计通讯,1983(12):17-23. 

[9] 阎金锷.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审计研究,1989(2):7-14. 

[10]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1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职能[J].求是,2009(10):28-30. 

[12]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3-8. 

[1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1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 傅小平.论概念的两重面貌和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哲学,1992(2):13-16. 

[17] 李建华.论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区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5. 

第11篇

【关键词】 反倾销; 成本核算; 应对措施

目前,中国是遭受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截止到2008年6月,涉及中国的反倾销案已达660起,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指控,我国相关企业的应诉率为70%左右,其中胜诉率徘徊在30%上下,分别比发达国家低15%和30%左右,这使我国对外经济利益遭到严重损害,仅每年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 000多亿元人民币。综观所有反倾销诉讼案件,中国企业遭遇最多的是未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而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被否决市场经济待遇申请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准确、完善的会计资料尤其是成本核算资料,因此做好反倾销应诉的成本会计举证工作非常重要。

笔者就反倾销中涉案产品的成本核算问题加以探讨。

一、我国与WTO反倾销会计对产品成本构成的区别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尚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倾销的关键就是比较涉案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如果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就可以认定为倾销。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法:一是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二是如果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则应通过比较同类产品出口至一适当第三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比价格确定;三是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确定,即“结构价格”。计算产品正常价值的结构价值CV=COM+SGA+PM+PA。具体构成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成本项目与结构价值成本项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成本核算的基础不同

从表1可以看出,反倾销中的产品成本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要求对成本性态进行划分;而我国产品成本核算是建立在制造成本法基础之上,不对成本性态进行划分,两者有着较大差异。

(二)成本构成范围的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对成本范围的界定与反倾销法中的成本确认有着较大差别。我国会计准则对生产成本的核算仅仅要求计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项,《WT0反倾销协议》第2条第2款和《欧盟反倾销规则》第2条第3款规定,反倾销中的产品成本是由变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SA&G)和利润组成。由表1可以发现,首先,生产成本和我国生产成本不完全一样,我国的产品成本仅仅是结构价值的一部分,构成结构价值的生产费用中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数据同我国是相同的,可以直接通过有关成本报表提供,而构成结构价值的生产费用中的变动性间接费用、分摊的固定成本等项目,是我国的日常成本会计系统无法精确提供甚至根本不能提供的。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三项费用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显然我国会计准则没有采用SA&G这一术语,SA&G中的一般费用显然不能等同于我国的财务费用,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我国规定的具体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三)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不同

我国目前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对于材料间接费用的分配,其标准常常采用定额类(如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定额费用)、消耗类(如各种产品直接消耗的材料费用)和成果类(如产量、重量、体积);对于直接人工的分配,经常采用生产工时;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单一的、传统的分配基础:与产出量有关的、与人工有关的(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成本)、其他(原料成本、机器小时),这些标准都与生产数量有关系。而反倾销会计中采用的变动成本法中,对变动性制造费用可以根据与产品的相关关系直接归属于某批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可以按照一些物理方面的标准或制造工艺方面的标准进行分摊,两者对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是不同的。

二、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对反倾销成本核算的影响

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是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时能否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自身的产品成本和相关费用数据能否被采信的会计标准之一。国际上普遍遵守的WTO相关协议《反倾销协定》明确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准则。

反倾销主要考察成本资料,即主要考察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否低于出口产品价格,由于产品成本主要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固定资产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两方面是重点核查对象。无形资产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土地使用权等项目,具有较大的可操纵性,可能对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无形资产是考察重点;费用也是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三费的考察也是重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计算,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因此本文针对成本、费用计算有重大影响的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费用等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之处加以比较。

(一)存货准则

关于存货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期末计量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区分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都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初始计量上的差异影响了一定会计期间的存货成本,进而影响了产品成本的计算。

关于存货的采购成本,新会计准则规定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国际会计准则存货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税和其它税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制成品、材料和劳务的运输费、手续费和其它费用、汇兑差异及某些借款费用构成。存货的采购差异主要是在折扣、汇兑损益以及部分借款费用的处理上。

(二)无形资产准则

在资产的确认上,新会计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趋于一致,开发阶段的费用在一定条件下均可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采用直线法等方法摊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在其最佳使用期内系统摊销,但不得超过20年,可以采用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新会计在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上与国际准则均有差距,会对反倾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固定资产准则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的购入和自行建造方面与国际准则基本接近,而在资产的价值重估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29条规定:“企业应经常地对资产进行重估以使其账面金额不致于与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确定的该项资产的价值相差太大。”我国会计准则未有任何规定。

(四)费用准则

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内容包括营业费用和损失等所有利润的减项。国际反倾销法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般费用与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期间费用”是有差异的。“期间费用”与“SG&A”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但是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而“GS&A”则包括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费用。“GS&A”中的“一般费用”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财务费用”也有不同。“一般费用”是指在正常贸易条件下除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外所发生的其他费用,美国通常认定一般费用应占生产成本的10%;而“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这反映了不同的准则规定下的成本构成,是造成倾销差异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规避反倾销

从上述分析中得知,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核算基础与反倾销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实施了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上和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不太大,但对于未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则差异较大,给反倾销的成本调查带来较大的困难。但是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必要完全改变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而反倾销调查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资料搜集、问卷填写工作,这就要求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带有反倾销导向。日常核算中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会计信息的生成要严格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定,合理反映成本

有学者认为,应诉反倾销我国会计准则应国际化,强调要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体系(冯巧根2004)。但WTO一揽子协议中《反倾销协定》的2.2.1.1明确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主管机关应考虑关于成本适当分摊的所有可获得的证据……只要此类分摊方法是出口商或生产者一贯延续使用的”。可见,WTO并未规定出口生产企业一定要采用哪种会计准则,甚至只要求“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2008年7月14日,商务部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的《中国企业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实践》研究报告称,中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使得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因此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应是目前应对反倾销的核心工作。但是从大量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会计制度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我国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生成要严格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定,合理反映成本。

(二)保持良好的管理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加强会计实务,有效应对反倾销的制度保证,也是进口国调查机关要求填列的调查问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管理控制的组成部分,与其相关的发票、单据、合同和凭证、账表等都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倾销会计中正常价值确定中的各种调整、比较都要以一定的会计证据支持,无一不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财政部于2001年6月22日开始颁布系列《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规范》,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指南,我国现有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满足了应对反倾销的要求,目前要做的就是把规范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三)成本追溯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在调查问卷中常常要求被调查企业提供生产过程流程图和成本核算信息流程图,以便调查机构了解涉案产品的相关成本信息,对涉案产品的成本进行追溯调查。因此,出口企业应定期绘制工艺流程图,保存生产过程的相关资料,定期进行产品成本追溯工作,理清产品成本追溯的路径,在成本追溯的过程中,要尽量追溯到原材料,以减少半成品中包含的利润,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中,寻找尽可能合理的成本动因,按照基于对产品作业的研究,找到各种制造费用与各成本之间的回归关系,构建成本分配矩阵,并用这种关系来分摊各产品消耗的制造成本以及动因;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出口产品尽可能少地分摊共同成本和共同利润。这些可以为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节省大量的工作,并且能够使企业提供的生产过程以及成本核算流程信息更加准确,有准备地去应对调查机构进行的涉案产品成本追溯。

(四)使出口企业成本核算带有反倾销“导向”

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出口产品进行严格的登记备案制度,将出口产品的材料、人工等资料在日常工作中就保持完备,从而在突发的反倾销调查中也能从容应对;在会计核算中明确成本分配中的成本动因,对成本动因的选择有良好的书面解释。这种“导向”不会增加企业内销产品的核算工作量,在实务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反倾销应诉与会计基础工作息息相关,这些基础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持会计资料的原始性、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审计的独立性。这就一定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按照会计资料的性质或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装订成册,对装订成册的资料按时间顺序编码,按编码顺序将装订成册的资料归档并按反倾销调查最长追溯期7年的时间来保管。

为了提供准确的会计数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成本的计算不漏项,否则会被认为是人为压低成本数据;要以原始凭证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必要时,可将原始凭证附在后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会计准则。

为了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每年企业应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年度的会计账簿进行独立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在审计报告中标明所依据的审计准则、审计标准。每年都有审计报告,能有效增强会计应诉的可信度。

反倾销诉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法律、政治、会计等多方面,本文仅从反倾销的成本核算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建议和措施,反倾销的胜诉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在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单独税率的申请、替代国的选择、成本抗辩方面的积极配合,同时应诉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会计管理水平和成本管理水平,通过应诉及其会计举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国际市场立足。

【参考文献】

[1] 孙凤英.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1):42-47.

第12篇

1.1工程项目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受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配置的限制,无法对工程中所有项目实施详细具体的审计,这就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工程项目重要性水平判断目的在于确定内部审计人员重点审核的分项工程项目和费用项目的数量,以制定合理的建设工程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确定重点审查内容,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内部工程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如何在内部工程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两者之间求得平衡,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作出判断时全面考虑影响工程项目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如建设项目规模、工程复杂程度、审计目的、工程管理内部控制情况、施工单位信誉及内部人员的审计经验等。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在没有固定量化标准的情况下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分项工程项目或费用项目的重要性不仅依其本身金额而定,而且要看其对其他项目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工程项目的重要性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如现场混凝土项目工程量不仅与钢筋用量有关联,而且与措施费用中的模版使用量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其对工程造价的综合影响程度判断其是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性水平高的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应对其实施单独、详细地重点审核;对于重要性水平不高的工程项目,则可以简化其审核程序和方法。

1.2工程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判断

工程审计证据主要包括政府有关造价和工程管理方面的规定及信息、施工合同、设计资料、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签证及其他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资料。建设工程审计证据是形成工程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的数量并非审计判断的重点,更强调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这都由内部审计人员根据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判断确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工程审计证据判断时要考虑到具体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的类型、获取途径以及审计风险等因素。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判断政府有关造价和工程管理方面的规定及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对工程项目的适用性;二是判断施工合同的合法性。当合同条款违背了法律法规时,内部审计人员可将该条款视为无效。三是设计资料的规范性。施工图要详细规范符合施工要求,竣工图应按实际施工情况绘制并加盖竣工章;四是判断工程签证的有效性。首先是工程签证的手续要符合相关规范、其中的各要素齐全,例如施工单位的索赔签证要按规定程序提出,且索赔证据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其次是签证内容必须合理。有些签证虽然手续完整、签证过程规范,但却与合同协议约定的内容相悖,此类签证应判定为无效证据。

1.3工程管理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判断

内部审计区别于社会审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对工程实施过程跟踪以监督工程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对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进行判断。内部审计人员研究和评价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质上是对工程管理的控制风险做出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来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赖程度。可见,工程管理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的判断是对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实施判断的过程。如果工程管理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较高,内部审计人员则可充分利用获得的审计证据实施审计;相反,如果工程管理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较低,内部审计人员则应对获得的审计证据详细分析,考虑内部控制漏洞取舍有关审计证据,以及是否要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可见,把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置于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预防各类舞弊能力的评价中对后续工程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确定是至关重要。

1.4选择工程项目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在建设工程审计具体工作中,由于工程审计内容、工程项目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的有效数量及工程管理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不同,需要运用的工程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也会有所差别。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及其中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都需要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在考虑工程审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用有效的工程审计方法完成审计任务。如在工程量审核中根据项目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结果选择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分项工程项目归为一组,审核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对于工程管理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较高的隐蔽项目选择采用查阅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来确定其真实情况;对于有效审计证据不足的工程项目,则选择按计量规则现场实测的审计方法来确保项目造价的真实性;对于重要性水平高的项目的工程材料及设备价格,在政府无指导价格或信息价格时选择市场调查或供应商查证的审计方法。

1.5提出恰当的工程审计意见

恰当的建设工程审计意见是确定工程项目造价的依据,也是工程项目竣工后支付工程价款和确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主要凭证。由于工程审计证据的局限性、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固有的风险性、工程审计环境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形成工程审计意见时,仍然存在某些重要的错报或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程审计意见的出具和措辞上都必须进行合理的判断。工程审计意见应体现以下内容:工程项目造价按照政府有关造价和工程管理方面的规定及信息编制;列入结算的项目按合同要求完成并验收合格;工程项目结算工程量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单及现场签证等尽可能地准确核算;综合单价应根据合同约定的计价方法确定;各费用项目则按施工期间政府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费用项目计取规定确定。

2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的实现途径

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对建设工程审计来说非常重要。“整个审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连串的专业判断与分析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判断或决策链所构成的”。由于职业判断本身的主观性和内部工程审计的执业特征决定了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的形成必定会受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下文考虑三类制约因素对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探讨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的实现途径。

2.1考虑主体因素对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工程审计判断的主体,是内部工程审计判断的重要要素。从整个内部工程审计过程来看,所有的审计判断都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活动。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受其专业技能、职业意识、道德水平及团队协作关系因素的影响。

2.1.1增强内部工程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并积极实现审计技术创新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招聘和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扩大内部审计队伍中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人员的比重;另一方面,内部工程审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要有大局观,能对整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要具备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如应具备工程管理和造价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等知识,熟悉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三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环境。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制约了内部工程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部门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是实现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的重要途径之一。工程审计技术创新有以下两个思路:一是由过去的单机操作变为通过信息系统跟踪监测工程审计实施情况和审计数据的审计方法;二是由过去的单纯的审计监督变为以现代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工程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

2.1.2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意识的同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内部审计职业意识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念、思想、感觉等,包括工程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度、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理解度等。应有的职业谨慎度、适度的职业成就感和恰当的职业理解度构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有利于工程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准确性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责任感、职业品德和职业纪律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的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时能够诚实正直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而正确的职业判断。可见职业意识与道德水平是职业判断的基本前提。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加强主要通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对违纪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处理以及管理层的身体力行对职业谨慎习惯和道德观念的营造。

2.1.3加强内部审计的团队建设随着各种工程管理知识和施工技术不断革新,内部建设工程审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单靠审计人员个人能力已很难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作出切实高效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成员协调一致、整合联动,开发团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整体功效。可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团队建设,发挥团队精神在具体工程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内部工程审计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2.2考虑客体因素对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审计判断的形成不仅需要审计判断的主体,还应具备特定的审计客体。内部工程审计判断的客体是指组织内部的工程项目以及工程管理行为。内部工程审计判断受工程项目的复杂度和工程管理信息收集难易程度影响。为此,内部审计应尽量克服客体因素的干扰,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

2.2.1由于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内部审计应指导建设单位建立工程管理预防性控制制度,约束建设参与各方的行为,减少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造价信息和数据的错报风险,以实现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工程管理预防性控制制度应包含防止工程造价信息和数据错报发生或能及时发现错报的所有工程管理政策和程序。缺少有效的预防性控制制度会让建设过程形成的工程审计证据可信赖程度降低,影响了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工程管理预防性控制制度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预防性控制制度对于发现重大错报足够敏感,执行后能有效降低错报风险;(2)预防性控制制度关注了所有工程管理重要环节,执行后产生的造价信息和数据是及时完整的;(3)预防性控制制度本身的设计是合理,便于施行操作。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建设参与各方可能的影响,确保建设参与各方在工程管理各个环节都能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有效地实现特定控制目标。

2.2.2由于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信息量大且事后收集难度大,影响了内部工程审计判断,因此内部审计应发挥机动灵活、贴近工程管理实际的特点,对工程管理实施全过程检查性控制,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预测性。内部审计实施工程管理全过程检查性控制就是针对工程项目过程中每一控制点的跟踪审计,目的是监测并督促预防性控制制度的执行,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工程管理行为和成果。可以说,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检查性控制实现了内部审计职业判断与项目实施的同步。同时,在单纯实行事后结算审计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依靠施工单位送审的书面资料,有时对这些资料构成的审计证据即使有所怀疑,也因为时过境迁,无从获得现场资料来对证,影响了合理判断。而实施这种全过程检查性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则不完全依赖书面资料,在及时深入施工现场后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对工程项目事后审计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3考虑环境因素对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能否有效地作出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环境的影响。改善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制度环境和独立性环境是实现内部工程审计合理判断的重要措施。

2.3.1改善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制度环境我国目前已颁布实施了适用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适用于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而适用于内部审计的只有《内部审计准则》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还未上升到法律高度,这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既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使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缺乏制度支持。因此,各组织及其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合本组织内部工程审计特点的各类规章制度,改善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制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组织及其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实践工作建立《内部工程审计规定》、《内部工程审计工作职责》、《内部工程审计程序》等规范性制度,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对工程项目信息和造价进行恰当而合理的判断,实现工程审计标准和规范在组织内部的统一,不因审计人员的不同或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内部规章制度的具体可操作条款,为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提供了制度支持,提高了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效率。同时,还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工程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和质量考评制度,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内部工程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