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理论的价值

教育理论的价值

时间:2023-08-21 17: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理论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理论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高教理论;高教实践;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科学定位;院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5-04

一、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理论及其特征

笔者认为,要阐述高教理论与院校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要紧的是对理论及其特征的把握。理论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知识[1]。所谓抽象,说的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在自然学科中的理论是相当严格的,如物理学中的引力理论、原子结构理论等,都有严格的限定和表述。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是比较模糊的。它可能是一组假设或概念,可能是一种与经验研究或现实问题相区别的抽象学说,也可能是一种观点,一种取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方法论理论的阐释,就是用四个结论、四个说明,建构了一组对方法论的观点。

理论的基本特征:①理论必须是抽象的,即它们必须与所指涉的社会实践相分离,不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直接描述。②理论必须是主题化的。比如教育本质就是直面“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而不能在其中去阐释教育现象、教育目标等。③理论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各陈述相互之间必须没有矛盾,而且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可以相互演绎得出。④理论必须是解释性的。理论必须是有关现象的一项命题或论点,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形式、实质或存在状态。⑤理论必须是概括性的。它们在原则上必须用于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并对其做出解释。⑥理论必须是独立的。它们绝不能化约为参与者自己就其行为提供的说明。⑦理论必须在实质上是有效的。

由理论及其特征我们可以辨析、理解本论题的本质要义。

(二)高教理论和院校教育实践

高等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对高等教育最为根本的理性认识,是具有最为普遍意义的对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理论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涉及高等教育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在形式上是终极的理性思维。具体讲就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的责任是什么”、“高等教育的功能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什么”。而这些所有的探求都不是泛泛而论,应是哲学的、理性的探讨。

高教理论就是从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高等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借助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关于高等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2]其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领域,既具有一般理论所具有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拥有着自己特定的范畴。

高教理论的范畴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概念和特征、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原则、高等院校功能定位、高等院校组织、高等学校制度、高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论、教学论、教师论、德育论、体育论、科研论、美育论、教育评估等一系列围绕高等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的知识。

(三)高教理论与院校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

理论的第一要义在于实践。按照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理论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来源于实践,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又高于实践,是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此同时,理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因为来源于实践的理论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自身的真理性、科学性,而且社会生产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种指导是理论产生和存在的价值基础。

高教理论必须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服务,这既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又是高等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现实的基础。高等教育的理论源自于高等教育的实践,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则是高教理论产生和成长的土壤。在人类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发展过程中,理论作为认识的成果,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互动关系。

第一,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来自于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高教理论的繁荣需要高教理论研究工作者持续地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自从高等教育产生之日起,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高等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在高教理论工作者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实践的同时,通过这些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高教理论在高等教育实践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进入大众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大学生就业等已经凸显。因此,随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更需要广大高教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院校教育的具体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工作,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高教理论。

第二,高教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教改革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高教改革需要魄力和勇气,但它更需要面对高教改革的具体实践以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同时,这种理论也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高教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四)高教理论对院校实践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定性的作用

高等院校教育实践离不开高教理论的指导。高教理论虽来源于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院校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载体,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院校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必须要有成熟、科学的高教理论作指导。只有在高教理论指导下的院校教育实践才不会偏离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来自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的知识体系,反映了高等教育实践的规律。高等教育理论的抽象性、主题化、逻辑性、概括性、有效性,规定了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院校实践所具有的前瞻性、指导性、规定性的作用。

二、开展院校研究是有效发挥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策略选择

(一)科学定位:发挥高教理论对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关键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是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为己任的专门组织。而一所特定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则担负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成功运用于院校实践的双重职责,或者说,一所具体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必须架设起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院校实践的桥梁与纽带,这是一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存在理由和价值所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有科学的定位,即明确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范式等问题,以使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机构所研究的成果,能够为高等院校变革和发展实践服务。

正如上述,高等教育理论是关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研究范围划分,包括宏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微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从研究类型划分,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所具体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需要从事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每一所高等院校,作为人类传播和创新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既具有一般大学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又具有独特的自身组织特色。各高等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不同,每一所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可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因此,每所大学都需要对自己进行研究。[3]为更好地促进大学自身的发展,解决其内部的矛盾冲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必须是以研究本校从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微观的理论问题为主,而宏观的、中观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是为微观研究服务的,即为本校教育实践中的微观研究提供支撑作用。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微观研究,是既要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居于高等教育宏观形态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本质性、基础性、普遍性、价值性的教育问题,更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自己校内问题的研究,为本校的发展建设服务。

由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应该研究的内容,可以逻辑性地导出:第一,高等院校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本校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研究的选题必须来自本校的改革实践,必须满足本校改革实践对教育理论之所需。第二,研究方式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入到院校的实践中去。

特别强调的是,一所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坚持以研究本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为根基,以有效服务于本校改革和发展为价值取向,如果想成为“天上飞的鸟”,即以研究世界的、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为取向,对于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势必没有“为”,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了“位”,这不仅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更不能实现适应于本校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院校研究:发挥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院校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研究范式

(1)院校研究功能定位及其原则。院校研究的本质是关于本校的一种自我研究,也称之为校本研究。因此,院校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做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高等院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专门实践领域,[4]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有效性为基本目的的研究。这种研究发生在研究者所在的大学或学院的内部,研究的是本校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改进本校的教学与管理。这就要求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本校的历史背景、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所在院校的组织文化特征,从本校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为本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院校研究的功能指的是院校研究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能之后对学校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意义。院校研究能直接服务于高等院校自身的教育管理与决策,它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高等院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5]因此,笔者以为院校研究的功能应主要定位在探索院校内部的居于微观形态上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包括对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对策或方案、推进和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的研究。通过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改进。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开展院校研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借鉴与创造相结合原则。院校研究源于美国,后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引进并发展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院校研究。我国开展院校研究,首先要充分学习、借鉴美国及欧洲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特别要学习其精神实质。但我们决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我们的国情、高等教育的体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与欧美国家不相同,而且我国现在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②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开展院校研究,应遵循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基本原则,既要把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又要切实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对院校研究的性质、内涵、特点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要着手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对于学校实践问题,我们首先要开展研究,找出其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方案的实施,切实解决问题,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原则。院校研究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参与,没有领导的支持、参与,不可能搞好院校研究。因此,我们要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同时,我们要从力所能及的、基础的、具体的问题入手开展研究,并着手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院校研究。

(2)院校研究的策略选择。树立校本研究理念。院校研究是把高教理论应用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旨在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6]作为一个实践领域,开展院校研究同样需要理念的指导。就院校研究的实质而言,是对“学校自身”进行的研究,是一种“校本”研究。因此,开展院校研究,首要的是树立“校本”研究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三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7]“为了学校”是指院校研究旨在研究特定院校的特定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特定的方案和计划,以作为该院校管理与决策的依据;“在学校中”是指,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自己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批判性的自我研究,目的是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校工作的改进。

遵循行动研究范式。行动研究范式,是指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参与研究结果的执行或行动者直接参与研究活动,是研究者和行动者相互合作甚至合二为一的研究活动。[8]开展院校研究之所以遵循这种研究范式,是因为这种范式能反映院校研究的实质,便于发挥院校研究的功能。院校研究强调研究者和管理者要结合起来,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行动研究也是一种辩证、反省、合作和探究的研究方式,是一个不断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和新的行动策略的过程。[9]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行动研究的关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使研究、改进成为学校内部自发的要求,使管理者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采用实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活动及制约研究成果的基本因素。院校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对单个院校的研究上。由于院校在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学校需求的多样性,使得院校研究在内容和范围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各个院校要针对自己的实践,选择灵活实用的研究方法。实用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方法的选择实用有效,并有效地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积极开展院校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45-46.

[2]尹弘飚,艾兴.“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辨析――与彭泽平老师商榷[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3]刘献君.大力加强院校研究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4]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国院校研究模式研究与借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6]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8]毛景焕.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功能[J].教育科学,2000,(2).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价值 价值主义教育 理论旨趣

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将人生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活着,另一件就是活得有价值。就古代而言,孔孟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在我国最受欢迎的思想教育人物主要有威廉・詹姆斯、杜威以及凯洛夫等。他们的教育思想都积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前进与发展。然而,当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教育转型,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优抉择吗?

一、价值主义教育的理论旨趣

1.人生价值的认识

在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局限于一个狭隘的层面,不能比较好地处理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利害关系时,就会产生拜金、贪图安乐以及个人自我膨胀等极端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生的价值取向观念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在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情况时,应当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努力使个人的人生之路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尽力发展为有理想、有抱负,能够迅速融入社会群体的自然状态下的人。而价值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改造。

在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要求的束缚下,往往要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社会、集体以及国家利益中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主义精神。而对人进行价值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尽可能地向着积极向上的方面来进行,让人以一种合理且聪明的方式生存于社会中,该思想下,人会对生命更加地珍惜,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但这些的实现是建立在评价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该体制下人员的个人素质,参考历史且推进社会群体的实践工作的同时,对人生价值取向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

2.价值发展活动

价值思想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对于价值的主观认识。社会群体的所有事物的发生都是价值活动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价值的创造和消费的过程,这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人对于知识,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自身品质的认可,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习性、生产方式以及社交活动方式与思维活动的方式发展与跨越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的影响,使得教育更加有价值。因为教育不但能够让人们处理好个人问题,同时,由于良好的教育,人们还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家庭事务以及工作问题等处理得更加完美,还能够睿智地处理好国家大事。

3.建设教育价值的必要

教育价值本身具有其弊端,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私不分,教育腐败,教育价值意识比较模糊等等,对于教育价值的重建,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徇私枉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逐渐改正以及消除,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会对教育的尊严予以本质上的尊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各个教育机构在教育腐败方面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说权利、学术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与其他腐败现象相比较,教育领域出现腐败现象具有持久性,同时,一旦出现腐败问题,就会涉及到很多部门,所以对于教育腐败问题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治理,否则,将会严重曲解教育价值的本质观念。这里人们就会产生疑问:我国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学校的以及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以上的疑问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学术的金钱化、学校的行政化以及学习的情绪化。在建设教育价值过程中,如果学校管理中出现问题以及教育价值出现些许的漏洞,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教育腐败问题,而且,这种腐败会逐渐蔓延,不断地波及教育领域的其他部门,这样就需要努力地对教育价值进行全面的重建与完善,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对教育价值进行重改与组建,防止再次出现教育漏洞。在对教育价值进行有效的重建之后,就会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腐败问题予以彻底的根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就会得到有效的体现,同时教育尊严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价值主义教育的本质

1.价值主义教育的引领与创新

就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看来,教育应该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并高于现实生活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折射现实生活、追求短期效果的工具。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观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及价值功能在于为人类社会服务,并且能够引导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教育事业的革新工作以及标榜价值从以下几点表达出来。第一,带动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生活方式的改观。教育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活动更加地理性健康,并且用道德的标准去约束自己。教育还能够培训出人性优秀的一面,例如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爱护环境、勤俭节约、注重自我素质的提升以及在生活中让自己更健康快乐,而这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伤害,在自我内心产生幸福感。第二,带动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改观。是人创造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和规则,这也是文明进步和生产者素质提升的一个过程,将生产从低级、无目的性到高级以及具有自我意识生产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将以前的依赖于消耗资源来带动经济进步的历史逐渐改变,慢慢地摆脱以前的生产模式,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努力提高生产者的自身素质,使生产到达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三,带动管理者对社会生活管理方式的改观。人永远都是管理的核心,这一地位永远不可动摇。而教育是推动社会体系公平公正的源动力。人们通过教育加强了社会体系的管理意识以及提升了自我能力,在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还会促进管理体系的完整化以及合理化,让社会更加公平。

2.价值主义教育的发展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整体化的、全方位的理论。首先,价值主义教育关注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和教育速度的协调统一,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地调整教育的结构,如区域、所有制、类别及专业的结构组成,通过合理的竞争促进教育质量的广泛提升,通过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其次,价值主义教育关注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致力于促进各种教育的均衡构成与发展。再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还关注于课程体系的价值建设,例如,课程类别的构成要合理,课程与教学要具有衔接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具有个性、开放性及探索性,课堂教育模式要尽量高效,以及课程价值取向要使个人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探索提高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最后,价值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建立统一、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念及教育效益,防止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及效益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排斥,要建立各类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价值链,使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处于何种教育阶段,其所受到的价值教育都是积极、正向的。

3.价值主义教育注重提高教育制度价值

我国每年都培养着大量的人才,却很少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能激发教育的活力。所以激发教育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教育价值,就要改变当前我国大一统的办学体制,要鼓励公办、私办及公私合办等办学体制,只有建成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育管理体制的配套建设,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主要抓“学校主要领导什么”和“教育评价问题”等,将教育宏观管理与中观管理、微观管理手段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还有一个非常艰辛的任务就是教育评价的改革。按照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来讲,我们对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对考试制度的改革。现在的高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依照发展的事态来看,我认为是一定要改革的。不能把高考作为各省学校录取学生的办法,而是作为一种评价参考。变一次考试为过程考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结合起来考察。

三、价值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1.价值主义教育对人类的三观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类的物境、人境和意境的形成是由人的自然、社会、精神这三种属性决定。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提高人生的各种境界,实现和发展人的价值。教育将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贯穿于全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提高生存的技能及生存的智慧,增长幸福生活的信念,即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感知生命的宝贵,而学会热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学会敬畏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感知生存的意义,学习生存的各项知识,并且能够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感知生活的价值,从而学会热爱生活,学习奋斗,树立起幸福生活的信念。通过对受教育者开展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通晓生理,具有调节心理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明白事理,守伦理、通晓哲理。通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价值、情商价值和能力价值,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2.价值主义教育密切联系社会

在对学生进行价值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耐心,且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联系。只有让这些价值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够完整地体现出来,加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日积月累,我们的教育价值才会呈现完全映射状态。

3.价值主义教育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实用主义思想肆意扩张,教育成为一种工具,教育的传承和创新的价值不断流失,教育的创新创造力不断弱化,教育失去了方向,中国出现了教育危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以价值原则为指向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超越了许多著名教育思想,特别是超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创新的教育思想成果。价值主义教育是对人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重要思想理论,所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成为反省和化解我国教育危机的新释解和新路径。但价值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一些基本理论还不够完善。所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比如,价值主义教育中对于师生的关系论述中,虽然提及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中都处于主体的地位,要尊重和实现师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但对如何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及二者的关系价值等未进行详细的论述。除此之外,价值教育还有待于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四、总结

在适合人类发展和生活、不违背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与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不冲突的前提下,价值教育是值得推广的。以环境自然和人为自然、社会群体自我意志为基本属性作为基本理念,把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创建出适合的价值观取向知识理论库,与社会生活加以结合。从事物最基本的方面去考虑,价值观的取向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适合的思想体系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思考,路还很远,前途茫茫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以历史背景为依靠,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将社会生活建造得更加美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幸福。

参考文献

[1] 刘青峰,罗崇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3).

[2] 郭振有.人类最应当思议的是教育――有感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J].华夏教师,2012(3).

[3] 罗崇敏.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2(5).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二元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价值固然重要,但个人价值也不容忽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元价值,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要像过去那样一如既往地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注意个人价值的实现,惟有如此,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试图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上探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必要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无比优越性;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也是辨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方略;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我党在新时代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根据。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自然,我们党也就将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当今的主题,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广义的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同步提高。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抵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1、经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而也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创新,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另外,促进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如改变增长方式,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等等,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只有对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应有功能,才能使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作用,我国经济才有可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政治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实现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明发展包括政治意识文明发展、政治制度文明发展和政治行为文明发展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实现

政治意识是政治领域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公民对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包括人们在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习惯和政治价值等,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政治主体的行为起着巨大的影响,它促进和制约着政治发展。

3、文化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推进经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推进文化发展,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关系到能否实现持久、协调和稳定的社会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她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我们切记文化不管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物,它是由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无数伟人的名字所支撑起来的宏伟大厦。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具有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的个体,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就会成为天方夜谭。正因为如此,要想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发展,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主体既然是个人,因此,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信科学坚持真理的品性,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才能得到发扬,内容和形式才能得到积极创新,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其次,弘扬民族精神也有赖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个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培养个人积极拼搏、开拓进取、发奋图强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一旦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时代先锋和优秀楷模就会大量涌现,这会进一步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再次,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个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才有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才能实现。

第5篇

[关键词] 价值澄清理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灌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6-1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思想

(一)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自由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元因素交汇融合,共同导致了价值澄清理论的诞生。经济上,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顽疾,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倡导绝对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治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主张指导思想的自由化、多元化。社会环境上,对越战争泥潭越陷越深,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愈演愈烈,社会治安混乱、多种思潮碰撞和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失效,使得多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1.价值的相对主义定向。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论是相对主义的。它认为,价值来自个人经验,人们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个人的。“作为行为准则,价值观随着个体的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

2.价值的评价过程。在价值澄清理论看来,价值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学会评价过程而非传递具体的价值观,而这个过程由一系列非标准化的技能组成,对过程的教育是向学生示范这些技能并训练学生掌握之。“通过价值教育,价值澄清理论试图培养出这样的人:这种人有能力去掌握和运用构成评价过程的各种能力,即认知的、情感的、自我反省的和行为的能力,即这种人已有条件去为自己决定价值取向。”

二、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价值澄清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借鉴

1.大力发挥“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教育对象,主张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发展学生道德能力和品性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它注重对教育对象主体选择自由的保障,如对价值界定的七个标准中,第一个就是“自由地选择”,“个体越是感到自己是主动且自由地选择价值,他就越有可能觉得这一价值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价值澄清理论也注重对教育氛围的营造和教育策略的设计,主张通过多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稳固的价值教育成果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观念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启发。

2.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价值甄别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逃避的现实。

3.大力创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的创新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价值澄清理论非常注重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创新,1966年拉斯思等人在《价值观与教学》中就列举了21个策略,而1972年出版的《价值观澄清――教师和学生实践策略手册》中则讨论了多达79种教育策略。

(二)价值澄清理论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性

由于价值澄清理论在理论设计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招致不少批评和诟病。因此,在运用价值澄清理论指导“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避免:

1.避免价值相对主义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混乱。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相对主义定向,强调了个体价值的特殊性和变化性,但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共性和稳定性,割裂了价值的相对与绝对、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价值相对主义主要表现为对价值的定义和价值教育的过程。首先,价值澄清理论自身对价值定义混乱,经常在“价值”标签下罗列种种与价值毫不相干的内容,“他们的价值观概念包罗万象,把许多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都包括在价值观之中了,甚至连活动也是不稳定的价值观”。

价值相对主义定向,极易导致“90后”大学生对价值观问题过分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人需求,难以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也易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混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确立困难。“由于过分强调每个人的个体性,极易导致价值的相对性,助长学生在学校中自以为是,形成自我中心论,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价值澄清法的致命弱点之一”。

2.避免全盘否定灌输导致“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虚无。价值澄清理论猛烈抨击传统的道德灌输,“否定既定价值或道德的传授和灌输方法是学生接受既定价值观的德育过程”。它看到了传统的硬性灌输方法的缺陷,反对死板的说教和灌输方法,在批判某些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病时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美国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通过研究谷歌、亚马逊等企业认为: 我们的文化与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与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与市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模块化设计、智能搜索技术、移动终端等的广泛应用,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取产品的边际成本都持续下降,由此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热门产品与市场、利基产品与市场都同时受到追捧,但前者(头部或短头市场)的流行度会相对下降,后者(尾部或长尾市场) 的流行度会相对上升。基于丰饶经济学的长尾理论是需方规模经济,其强调的是供方如何以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式去满足需方分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是由需方驱动的。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分层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显著特征,形成了头部市场与长尾市场并重的双重市场格局。

(一)头部市场:补偿性的学历继续教育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86年至2004年为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和成熟期,并于2004年达到巅峰,2004年招生人数为2212万,在校人数为4198万。2004年后进入下降衰退期,2005年-2013年年度招生规模均低于200万,2013年招生人数为1038万,部分省市甚至出现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由此可看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缓慢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但是,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不断与职业、行业、区域发展的调试与融合,逐步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凸显其职业性、技能型、适用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即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依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市场。

(二)长尾市场:提升性的非学历职业技能

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这为非学历教育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实践依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非学历注册学生由2004年的3564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55932万人,增长了1569倍。其中,2010年至2013年注册学生人数均值为56052万人。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继续教育专题规划》指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继续教育35000万人次,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年参与培训人数达到1300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职工都有条件和机会按照岗位要求,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年参与率60%以上;新就业职工都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岗位培训;高技能人才参与培训人数达到3900万人次。现实的需求、宏伟的政府规划及其相关工程的推进,表明高等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已经超过学历教育。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表明,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有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的可行性。

(三)长尾市场:自我需求型的人文教育

谢明荣、孙进研究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现实目的,即关注职业和生计,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人们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二是终极目的,即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居民价值观的改变,居民对教育的需求从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在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九国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人均GDP达3000美元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临界点,即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显然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发展型、享受型阶段。

1以新妈妈哺乳、老年教育为例,可看出当前我国内部教育需求呈现出显性化、规模化、多元化等特征。据卫生部门抽样调查1802例新妈妈,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以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只占35%,混合和人工喂养的高达65%,2013年美国6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比例为77%。母乳喂养是预防营养不良的最佳措施,喂养母乳的孩子,不但身体健康状况与智商程度都出众,而且成年后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比例低。研究表明,阻碍母乳喂养主要有哺乳知识,技能的匮乏和其为4个月以内阻碍母乳喂养的关键因素,工作的距离与压力,工作单位不能提供母乳喂养的设施和时间,同事、雇主对母乳喂养态度消极以及奶粉广告干扰等。那么,为新妈妈提供哺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老年教育产业。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326%。同时,中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最大值437亿,预测2030年将是中国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老年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由此跟老年群体相关的继续教育需求,急需开发与满足。与老年教育相关的教育可划分为五类:养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教育需求,包括老年产业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养老管理人员培训等; 健 老教育,主要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开发的教育,包括养生、保健等; 乐 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文艺、竞技、美容等;智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包括继续教育、课题研究、人生哲学等;富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包括老年资产管理、理财规划、遗产保护与开发等。

三、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机制构建

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提出的整合能力模型研究显示:能力由两个方面构成,即一般素质(知识、技术、态度) 与对工作情景的理解。若只有前者,则在具体工作中会出现有力 使不出;若仅有后者,则会出现心有而力不足,二者必须有效融合。一般素质与工作情景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维度与水平,二者融合便会产生不同的能力类型与水平。显然,一般素质属于显性知识或坚硬的高地,工作情境的理解等则属于缄默知识 或湿软的低地。唐纳德A舍恩认为,后者现有的知识、技能等不起作用,学习者借助的是行动中反思和行动中认识,学习者的实践是以一种不确定性和艺术的方式努力探究的过程。显然,基于共性与个性的线上理论学习与模拟是满足学习者显性知识学习的有效路径,还必须辅以基于现实情境的线下学习以实现对缄默知识 的培育,唯有两者有效整合,方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或学以致用。现实的情况是成人的学习更多是处于湿软的低地 的行动中的认识与反思。那么,如何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的运行机制,以支持显性知识 和缄默知识 的有效融合呢?在整合战略的前提下,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搭建科学合适的组织与高胜任力的管理教师团队以及有效执行的机制。

(一)矩阵式组织机构构建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组织模式为科层制组织结构。科层制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纵向专业分工体系。通过部门之间的分工与权力进行制衡与监督,比较适合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组织。为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动态的需求,必须构建基于战略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的矩阵式组织,即在纵向上,构建扁平化组织,精简组织层级,缩短命令指挥链;在横向上,构建基于项目或跨团队、跨职能的团队,以适应人才市场复杂而多变的需求。由此,借鉴华为集成财务系统 即建立以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或借鉴海尔自主经营体 的柔性组织机构的成功经验,构建扁平化的倒三角 组织。比如,项目小组、工作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等,员工在最上面,基于流程的、直接面对受教育者的需求;领导在下面,搭建平台与整合资源帮助员工去满足与开发顾客需求。同时,构建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以激励员工。

(二)打造高胜任力的教职员工队伍

高校的中层管理者与一线教师是学校转型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效能的发挥与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胜任力的中层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甚至在一度程度上,其素质与工作质量决定转型战略的执行情况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最终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命运。杨曦等采用随机调查方式发现高校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率为7549%。陈莹等以一线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表明一线教师职业倦怠率为805%。因高校成人教育机构与高校其他机构属于同构,其职业倦怠率亦非常之高。显然,中层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均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那么,怎么构建高胜任力的团队,以支持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发展呢?

1构建分类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即横向上按照业务性质将岗位分为教学研究类、科学研究类、教学类、技术研究类、实训指导类等,为校内外不同类别的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纵向上按照责任的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以构建不同层级人才差别化的管理战略与激励机制。

2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作为不同岗位选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例如,董晓林、马连杰研究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指标按其重要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职业技能、知识素养、民主责任、同僚关系、性格特征、教育视野、学习适应、影响力。以此为依据,评估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绩效,并提出了培训、绩效改进方案,最终达到了改进与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目的。显然,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亦可借鉴其理论与实践,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发展找到有效的管理策略。

第7篇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现在的学生面对太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这使得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在混乱的价值状况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基于这一认识,价值澄清理论以两个理论假设作为基本前提:一是学生正处于多元、复杂混乱的价值观社会中,众多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二是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社会中,对待同一个问题,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这两个前提假设出发,以拉思斯为首的价值澄清理论者认为,在具体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应该保持中立立场,不能直接把某种价值观教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澄清策略和评价机制来帮助学生澄清自己个人已有的价值观。他们所提出的价值澄清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性因素:[1]

(1)以生活为中心。即让学生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可能昭示着他们所珍视的东西。学生可能会集中关注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态度,亦或是目标、兴趣、抱负、情感或烦恼,例如该如何处理友谊、恐惧、合作、金钱、爱情、法律或秩序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联,就都是价值澄清的论题。

(2)对现实的认可。要澄清价值,教师需要不加评论地接受学生的个人立场,但这种接受并不意味着赞成。这一接受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彼此开诚布公,使学生在情感上可以悦纳他人。

(3)鼓励进一步思考。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可的水平上,而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地思考价值问题。这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明智地选择,更加清楚他们所珍视和珍爱的事物,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之中。

(4)培养个人能力。价值澄清的目标在于:学生不仅能够反省和思考价值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爱和行动。由此,价值澄清不仅能鼓励学生练习澄清技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审慎自主的个人能力。

由上观之,价值澄清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地方,在于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并不明晰的价值观,而是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来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我价值的技巧,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就必须建立一种价值澄清过程。拉思斯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评价过程”,具体说来,有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整个价值获得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选择的行为进行思考和评估,最后通过检验并形成一定行为方式的过程。主要分为七个步骤:[2]

(1)自由地选择。只有学生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其价值才会被学生所真正珍视。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只有愈多地开放选择途径,学生才愈能发觉真正的价值所在。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只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选择进行深思熟虑后,才会形成真正的价值。

(4)赞同与珍视。学生所界定的价值必须是学生高兴做出的选择结果,只有赞同和珍视那些价值,学生才能用以指导生活。

(5)确认并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学生愿意公开自己的选择,甚至愿意为之辩护。而如果学生以自己的选择为耻,那么他所选择的就不是真正的价值。

(6)根据选择行动。真正的价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光说不练,这种价值并不在价值澄清的界定之内。

(7)重复施行。价值观的践行不是一次性或偶然的,而是习惯性的日常道德行为。价值观往往会以持久的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上述步骤中,前三个步骤是选择阶段,解释学生为何选择某种价值观的问题;第四、第五两步则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评价,是珍视阶段;第六、第七步骤则是学生根据价值做出行动,属于行动阶段。这实际上是价值澄清对价值的界定,只有建立在这一过程的七个步骤基础上的事物才能被称为“价值”,这也是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批评与再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简单实用,很容易为广大的教师所掌握并运用到具体的价值教学实践中去,因而它也成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的德育理论。然而,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弊病:其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导致了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这与它所宣扬的澄清价值观混乱的本意是相抵触的;它没有区分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只注重价值澄清的过程而不在乎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必然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相关对于价值澄清理论的批评,再次厘清这一理论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该理论的表达方式。

(一)价值澄清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反对价值灌输

价值澄清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个人选择价值的自由,这是因为,愈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的价值观,他就愈可能认识到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由此,价值观必须是经过审慎抉择后才选择出来的,那种被迫选择的价值观根本不是对个体有意义的价值观。然而,这并不是说价值澄清追求的是学生的放任自流,即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选择价值观,这同样是价值澄清理论所不允许的。价值澄清理论者在进行理论阐释时,已经指出价值观的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整个价值世界中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教师在价值澄清过程中,也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在一些领域中的价值选择是不被允许的,比如不允许学生涉足可能会导致严重危险的活动,不允许学生选择那些完全错误以及可能会产生严重危害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澄清理论中的价值选择并不是追求绝对的自由放任,它侧重的是反对那种直接或间接的价值灌输。

(二)价值澄清不是不要价值观而是暗含基本价值观

拉思斯等价值澄清理论者对那种认为“价值澄清是不要任何价值观”的误解已经做出了回应,他指出:“有人认为我们有道德相对主义者之嫌疑。他们似乎想借此表明我们认为价值并无好坏之分。这与我们的立场大相径庭。我们相信通过意识与思考来澄清价值观、帮助人们更好地整合其信仰、情感、活动、目的等。”[3]而霍华德・柯申鲍姆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的论文《捍卫价值澄清:我们的声明书》中进一步明确了价值澄清理论的界限,他公开表明:“价值澄清从来都不是没有价值的。”虽然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尽量克制自己把特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儿童,但那些涉及价值澄清的过程和策略本身已经蕴涵了基本的公民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比如,教育学生要虚心听取其他人的观点时,这其实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公平讨论的道德价值观;再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回归实践,实际是在教育学生学会诚实正直和知行合一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澄清的过程本身已经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因子。虽然这些道德因子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但它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价值澄清不是拒绝教师作用而是侧重学生自主判断

价值澄清理论饱受指责的另一点是,其强调教师在学生价值选择时的完全中立立场,会导致学生价值选择发生严重偏差。但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拉思斯等人曾有这样的回应:“教师是否必须在一切情境中保持中立?尽管我们在处理价值问题时强调,我们必须采取不偏不倚的方法,确立一种可接受的氛围,使学生基于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然而我们并不想要表明,教师必须保持中立。在与价值有关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毕竟,我们要求学生表明态度,为公平起见,教师也可以表明态度。此外,学生往往善于利用教师的观点和信息。教师可采取的策略是,与学生一道交流思想而不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其意图应该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能顾及教师的意见,而不是用教师的话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4]由此可见,价值澄清并不完全排斥教师在学生价值选择过程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做出自主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可以发现,那些最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往往发生在那种使学生感到被充分地尊重认可和人格支持的自由开放的教育氛围中。而且,那种一味地取消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并不是价值澄清的本意,它也必将导致价值教育的失败。其实,真正的价值澄清并不缺少教师的有意干预和善意提醒,它所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过程以及价值观发展的真诚宽容和充分理解。

(四)价值澄清不是价值教育方法的全部而只是一种可行策略

价值澄清其实只是我们在开展价值教育的一种可行策略,而并不是价值教育方法的全部。然而在具体的价值教育实践时,一线教师往往单一机械地运用价值澄清理论的操作策略,以至于出现问题时,就把矛头指向价值澄清理论自身。拉思斯等人曾指出,“教师要求价值澄清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价值教育问题,这种要求太高了。价值澄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的选择、珍视物与行动以及能整合它们的方式。因此,就其本身而言,价值澄清是用其他方式孕育学校环境的有益补充。它并不企盼成为全营养的食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值教育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允许多种教育方法在这一场域中发生作用。

三、价值澄清理论的实践意义

秉承我们对于价值澄清理论再澄清之后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澄清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它的合理之处就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艺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自由选择与限制的统一。[5]而这对于我们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

(一)尊重价值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比较注重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其较多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品德要求,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和价值需要。这种教育的后果往往使得教育对象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奴隶,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分裂和言行不一,逐渐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且传统的道德说教与道德灌输,不管是直接的亦或是间接的,都不是很有效。因为它剥夺了学生仔细思考价值问题的权利,本质是一种道德暴力。而价值澄清理论的高明之处则在于让价值选择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道德权威,而是处于暗示和诱导地位的平等首席。

(二)注重对学生自主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是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复杂多变的价值多元主义对学校德育造成的混乱而提出来的,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有一些相似之处。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也逐渐多样,中西方的各种文化价值汇聚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这一系列新的社会转型必然对学校价值观教育造成严峻挑战。由此,从传统的“教学生抽象的品德规范”转向“让学生自己学会价值判断与选择”已然成为一种必要的转变意识,而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澄清道德价值的技巧和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指导、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单从这点看,价值澄清理论就值得我们重视。

(三)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应以公民基本道德作为限制

一般认为,价值澄清是不讲原则和没有原则的,这其实是我们对价值澄清理论的误解,也是对美国自由教育的天真想象。其实,价值澄清理论也有自己的原则性。尤其在价值选择中,那种侵犯国家法律、违背公共意志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价值澄清的自由选择也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限制可宽泛地理解为自由多元的价值选择也必须在公民基本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由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清理我们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属于个人的价值选择还给个人。既坚持个人的自由选择,又保证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实现。而在这样一个价值澄清过程中,讲究多种价值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是同样重要的。

参考文献

[1][3][4][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329,83-84.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高职学生

一、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气质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受到本校的认同和传承,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载体,所以,每个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本院的专业和发展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高度概括,使其形象化,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学校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进行挖掘和报道,让学生觉得理论与现实距离并不遥远。

二、课堂与辅导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化

(1)课堂教育一定是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它对于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高职院校中,一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做出改变,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微信、微博、qq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口语化传播,加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知程度,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正反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特别是发生学生身边的案例,让理论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2)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优势展现出来,在日常的接触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进去。辅导员是学生最信任的一个教师团体,因为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时间很长,学生更容易听取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必须要结合学院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班会活动,开展相应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3)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关键。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自身通过需要或者环境等做出选择,这是一个主体的认知过程也是某种思想形成的规律,“内化”的心理过程是没有任何人和其他方式取代的,教育者的最终价值体现就是,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实现理论的内化和行为的实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和个别差异的判断,往往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不爱听,认为过于空洞化和教条化,在新时期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现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细化教育过程实施,确保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找到突破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高职学生内在需求。新时期的理论教育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理论教育的载体选择上,学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其他纪念日等为突破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融入到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细化教育对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必须要将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成长环境、社会因素作为理论教育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具体需求,针对性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确保高职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3)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典型人物”的正能量作用。学院可以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行口语化总结,并和高职学生中的正面典型案例一起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让一些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通过在网络上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让学生做外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

四、创新服务方式,全程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日常管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日常管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可以帮助大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思想导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学院对学生有一系列的评价体系,但是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一定要有理论指导,通过在日常表现中优秀的学生示范典型,树立起一大批榜样和模范。(2)学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问题更多的是思想领域,学生如果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思想决定行为,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所以要加强学风建设,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3)生活团队管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生活社区、团队参与的高质量管理是确保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也是良好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化导向可以帮助学校管理的良好形成,在生活社区的建设中,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育人因素,打造良好向上的学校氛围,形成既舒适又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学校生活社区。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课堂

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强调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工作。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对他们来说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正向所说的,“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成败、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切实做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切实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网络媒体三大课堂,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首要的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精髓的学习、教育工作,而这必须主要依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课堂。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课堂的作用,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核心价值观。这支队伍政治素质的高低、业务水平的好坏、教育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其次,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坚持“三个倡导”,结合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三,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活动的变化,传统“说教”的教育方法、硬性“灌输”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如南京师范大学探索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空间、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教育、教人、教心、教行”。

二、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第二课堂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让大学生体验、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必须要落实在实践中,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重要抓手。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耳闻目睹、亲自感受、亲身经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提高了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运用理论科学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思想共识,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涵义、类型及其实现途径等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更好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其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既包括一般的人——人类或者说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包括特殊的人——群体,以及个别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其层次分类,可划分为: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以其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等。此外,以不同的活动主体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对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这些思想观念进行选择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不断促进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客体也能动的作用于教育主体,促使教育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学习,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主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客体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感化。在其正确思想意识持续影响并内化为自我意识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因此,教育客体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而且能使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坚持:

(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当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不利于其价值的顺利实现。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

1、“万能论”。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人,只要给条件、环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能决定社会制度、决定一切的地步。

2、“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是指一种极其片面,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日益弱化的社会控制力,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意义”。

3、“代替论”。它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片面夸大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其价值,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作用。

(二)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价值主体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的大小程度。因此,要做到:

1、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最终价值目标,必须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依据。要正确把握价值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把价值主体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以科学的需求理论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因此,要使价值主体能够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目标和动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帮助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同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的大小。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个体对自身主体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它能够引导价值主体正确的认识其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合理的激发和引导符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还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好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目标。只有尊重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只有理解教育对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客体的内化与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更好地满足主体发展需求的动态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用和影响教育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主体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现代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但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时,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

1、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是指诸要素具有有利于实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担负的功能的一切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要素构成。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够顺利的实现其价值,必须使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都具有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把各个要素优化选择,把各个参与要素都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功能,实现其在大价值。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报告以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12篇

米兰.昆德拉在经典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指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赖特?米尔斯在探讨“社会影像”中提到现代人处于失范状态的原因是因为在面临失控变化的同时自身生命意义的消解,以及在迷茫虚空中追求新身份的失落。创造性与不成熟性,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积极主动和厌世消极等相悖现象同时并存于青年文化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民主参与政治活动等缺乏热情,感叹大学人际关系淡漠;另一方面又发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青春我主宰”等彰显大学生追求自我、渴望寻求意义世界的呐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意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割裂不仅是文本教材中道德知识和意义知识的理论断裂,而且也是道德教育与意义教育的过程断裂。让意义与生命“相遇”不能只靠外部力量的强加,也不能单靠科学实证的简单召唤,而应该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去共鸣,才能摆脱单纯的适应与束缚,寻找到我们逐步失去了的精神家园。生命价值澄清理论除了在生命教育实践领域的实用价值以外,还对当前青年一代正确建构未来的理想目标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生选择需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生命与意义的融合——生命教育升华的必然路径

(一)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可能性:价值澄清的价值多元与民主

1.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价值澄清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道德状况日趋衰落,价值道德观念混乱,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价值澄清理论孕育而生。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化阶段,西方各种思潮以及价值观念从多渠道、多角度传入我国,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尤其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的各类传媒对我国的渗透也更为便利和广泛。调査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通过收听收看国外电台与报纸了解国内时事性新闻的已达到17.1%,通过互联网访问《时代》、《华盛顿邮报》、牛津大学网页等,了解各类资讯信息的大学生已逾半数。当前西方国家利用先进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加大了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这与价值澄清理论的兴起背景有极其相似之处。

2.“我的青春我做主”的“价值”与“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中的“价值”指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与追求,是个人选择和认可的某种观念或事物。“澄清”就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对多种可能选择进行不断的选择,最后形成自己认可和接受的决定和行动。价值澄清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结合,并特别强调情感因素。只有经过受教育者深思熟虑接纳和自主选择的价值,才能形成自我价值,其关键因素是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愿、珍视与珍爱。重视认知、情感以及行动的融合,是价值澄清理论区别于其他德育理论的重要特点。另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真正的价值必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制添加的结果。在涉及价值问题时,我们必须愿意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简单的说,任何强迫强制的选择根本就算不上是选择。例如,价值不可能由充满威胁或贿赂的选择发展而来。强调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融汇贯通的时代趋势。

(二)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必然性:从心开始的和谐社会构建

1.“心起点”的生命教育

在一个经济繁荣而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的社会,生命教育需要“从心开始”,肩负拯救人心灵的重任,体现出伦理道德的取向。如果说预防自杀、防止恶意伤害等的生命教育核心是教会人们珍惜爱护生命、解决生命个体存活问题,那么伦理哲学层面取向的生命教育则着重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等生命根基问题。台湾大学孙效智认为,只有对生命本源问题进行不断追问,才能有助于心灵摆脱面临功利时代、物质时代、纯技术时代的虚空和失衡,实现身心灵的均衡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是一种追求完整人的全人教育,不论是人的生理属性还是心理属性都应该得到满足,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2.以“和谐社会”构建为终点的生命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发展中心在《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中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高度概括为“自我实现”。研究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人生的奋斗目标”时选择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占77.4%,“无私奉献”的占10.7%,“发大财”的占9.4%,"有权力”的占2.5%。而在回答另一相关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研究数据表明,现代大学生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漠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淡化割裂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高校频繁发生的投毒案和伤害案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极端案例,“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调侃了当下大学人际交往的淡漠。就个体生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生命教育是关于怎样与他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的教育。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生活不是简单的生存,它是我们所有活动的出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生命本身就蕴含着和谐,群体的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同样也离不开生命本身的和谐存在与发展。

三、借鉴价值澄清理论让大学生的生命“诗意的栖居”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要贴近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大学是道德教育的最好温床”。道德教育怎样向生活回归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理论者的探索范围。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如何回归他们的生活?价值澄清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始终坚持以生活为中心,将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有关生活的各类实际问题上。这些生活问题既包括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一些更为普遍的观念问题,特别是一些使学生感到迷惘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也可能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甚至包含了个体焦虑或迷惘等。不管是个人话题,或者是社会议题,只要与现实生活有联系,就是价值澄清理论的澄清议题。另一方面,价值澄清法的理论根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社会生活。它的一项重要教育原则就是向社会生活不断学习。拉思斯指出:“价值来源于变幻多端的生活,人们必须亲自珍视、选择并与自己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诸如信息之类的事物并不能传递价值的性质。”价值澄清法着重强调在生活中掌握并检验修正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坚持以现实的社会状况为基础,以生活作为价值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源泉,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选择并坚持的关键要素使价值澄清法始终与生活密切联系,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生命教育植根于社会生活,切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以及社会的赞同和支持。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重视知情行的统一

价值澄清理论澄清过程主要遵循选择、珍视和行动三大环节。选择是依据现实基础确定理想目标,珍视即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念,行动则是为实现理想躬行实践。通过这三大环节才能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调査显示:大学生政治参与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髙校僵化的行政管理制度限制了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发挥,没有做到自主的选择,从而不能达到珍视和践履的实际效果。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懂得生命的重要性,获得人生的经验与信念,选择和珍视自己自主选择的人生之路。只有认知和体验相结合,才能对生命有整体把握;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真正去认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

现代功利主义教育培养的往往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缺乏对他人、社会的关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善纳他人和接纳现实,即原原本本地接受他人,保持价值中立,不妄加对他人言行和立场的随意评价。澄清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赞成附和他人所说所做,而是对区别于己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的接纳和尊重。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道德失范事件的增多,从清华学子虐熊,到马加爵挥刀室友,再到药家盡撞人后刺死伤者,日趋严重的不尊重自己、他人或者是异类生命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使得我国的生命教育在起步阶段就停留在防止生命伤害的工具层面。而价值澄清理论提供的接纳包容的态度,有利于我们跳出生命教育仅仅是预防生命伤害的工具层面,而深人到尊重生命的本体层面。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呵护自然生命。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敬畏和尊重生命的存在,善待和爱护他人的生命。第二要塑造社会生命。树立民胞物与的情怀,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完善个体的社会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体悟“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就是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只有经过了体悟才能真正与周围世界、他人建立起我你关系,而不是停留在我他关系之中。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立足于意义世界的建构,使生命“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