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时间:2023-08-21 17: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第1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英语教育 公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教育成长于可持续发展运动。可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公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与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提出,90年代、的普及、推进和落实直到21世纪的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更注重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人人参加,贯穿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独特、整体和跨学科的性质。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都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了从幼儿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并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与参与教育的学生家长、企业、社区以及政府的合作。从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将是"国际实施计划"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

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

二、英语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一)公共英语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在中国中小学和大学进行普遍而大规模地进行英语教育是近30年的事情。英语课在中国各个阶段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30年来,英语课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民众的英语普及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随着发展,人们对英语教育提出了质疑,如英语教育的核心地位、各类考试中英语考试的强制性、英语教育质量等问题。以下笔者就英语教育中的部分问题做一分析:

1.对英语教育认识的偏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然而我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部分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应试的需求,忽视了英语的实质是一门用来交流语言。英语教育是一个过程,考试不过是用以评价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然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把通过考试当作自己学习的目的。教师、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能否通过某种形式考试上。不论中考大、高考还是决定其学位证以及就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包括教师、医生、律师、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英语都成为了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外语(英语)考试已经与每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必须跨越的门槛。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扭曲了正常的英语教育。学生主要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形成了有技巧无实效的现状。当前,一股要求对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谈话,历数所谓"标准化考试"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已经表态或正在考虑与英语四、六级考试脱钩,但应试主导教学的总体情况,却没有任何改观。

2、重理论轻实践

英语教育自上个世纪70年代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文化关系、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一时间外语教学理论快速发展,但从最终测评结果和实用状况来看,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脱节的倾向明显,学术理论研究未能反哺一线学科教育,英语教育过程中理论未能指导实践、技能未能达到实效,英语教育陷入困境之中。

(二)职业类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状况

1.职业英语教育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办学能力的发展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办学并未形成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重量不重质。 职业教育定位和办学目标的不完善导致职业教学学科发展的不完善,其中以职业英语最为严重。职教的英语教育成为了本科压缩型的"二流学历英语教育",职教类英语教育和高校的英语教育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相对于高校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而已。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和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僵化的职教英语教育模式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的。此外职教英语教育模式僵化,教学指导思想老化,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问题都是束缚影响职业英语教育的发展的原因。虽然教育部于2000年就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在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内部动力都不大的情况下,这一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改革方向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施。多数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指导思想,更有甚者,一些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成了"专生本"或其他形式升学的应试辅导课。

公安类职业院校警务英语教育现状

2. 公安英语教育现状

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公安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 一般规律,又不同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0以来,公安高等职业类院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并形成了独特行业特色,例如学生法律素质突出、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结合、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等,但在各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一直困步不前,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安院校英语教育的定位问题。从教学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我国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主要成两级分化趋势,大部分院校遵循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英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另一些由于受公务员考试及就业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课程只是开设很简单的口语课程最为选修课。此外公安英语专业的教师和教材的缺失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将形成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公安人员不仅是从事打击犯罪的主力,同事也是服务社会的公仆。我国加入WTO后,公安人员从事对外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他们不仅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进行涉外警务知识储备,提高涉外警务技能是公安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用可持续教育理论指导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改革

综上可知,英语教育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国发〔2005〕 35 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吻合。"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理应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面对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安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应找准定位,目标明确,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公安类院校的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 朱春华,陈红. 浅析高职英语的现状及对策[J]. 创新教育. 2013.

4. 陈锦娟. 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面观[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5. 李大鹏. 对公安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2篇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当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构成主要矛盾时,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历史地被提出来了。

(1)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背景

----人类共同面对:伦理道德的滑坡、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即将敲开21世纪的神圣大门。本世纪灿烂辉煌的背后,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外现为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工业化国家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严重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衡。”

这个“因”,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果”:天上、废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地上,废水和固体垃圾污染,森林滥伐、矿产滥采,资源匮乏、生物灭绝。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内在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探索这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危机的根源。

生命生存与毁灭、非生命存在与毁灭,辩证地对立统一于地球一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对全球环境的威胁,已具有危险性质;全球环境的恶化,而今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危险性质的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继续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可能像恐龙一样消亡,而导致自我毁灭。

(2)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分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质是调节主体的个人与客体的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其体系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前提下,分两大子系统:“群己和谐”的社会道德系统、“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三纲”: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素。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中,就含孕了敬天、重地、仁人、善物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我们理解为何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集会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现实依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政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是公民必备的基础道德素质之一。

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要求: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当调动全世界的青年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需要把环境与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应该是政治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文化上的相容关系,道德上的规范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本身,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关联的关系。人类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或生态文明;从前发展阶段的采猎经济、低发展阶段的自然经济、高发展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经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德育的新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其它教育内容的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

(1)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扩展和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母亲肌体的毛发光秃秃----森林砍光;血液枯干干----水源掘光;内脏空荡荡----矿藏挖光;皮肤疮斑斑----长满水泥瘤布满沙粒和垃圾;口腔呼吸有毒气体、血管流淌有毒液体、周身粘附有害固体。

……我们生存的根基动摇了、毁灭了,国将焉附、家将安在、人将何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一切自私、贪婪的思想情感和近利、狭隘、短浅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亵渎、对祖国前途的犯罪、对民族利益的侵犯、对个人命运的玩弄。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育的具体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导向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西方有识之士,生态主义者价值之水也有意或无意的向集体主义渠道流淌。要求人们整体全局看世界:看自己、看身边、看家园、看国家、看邻国、看世界、看宇宙……事物有三种变化形态:一是逐渐而缓慢的变化;二是剧烈而系统的变化,一个模式突然从一种平衡态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态;三是临界状态,是美国物理学家P·拜克、K·陈提出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也可以叫“沙堆理论”:小沙堆上一粒一粒地加,沙堆越来越高,沙堆达到临界状态,不可能处于平衡态。即每一沙粒,这时都与沙堆其它沙粒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力学接触,一个或几个沙粒下落,作用力传导给沙堆,使其它沙粒错位,重构整个沙堆,就引起沙崩。人类文明已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到达世界共同体或地球村的阶段。为避免人类文明的“沙崩”,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耕地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两大发展战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府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大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导向目标;可持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舍去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岂不架空了?

(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导向化

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是规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高的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宏观的社会行为,层次高、范围大,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观念;环境教育是微观的教育行为,层次低、范围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具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互补,组成21世纪各国公民的必修科目。

(5)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的现实化

第3篇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看法各异,甚至相悖,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等同的。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环境教育学教授BoraSimmons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试图明确和实现一种特殊视野的环境教育”因此,主张没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只是环境教育在新的时代的代称?。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认为“应该更加努力地确保环境教育中融合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陈述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手段,认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更大、更广泛的概念,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之下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第三,与第二种看法刚好相反,认为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第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各自独立,但有共同的部分,即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各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五,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

如果把后两种看法综合起来看,对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而言,也许能找到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教育比环境教育要“更广泛、更深刻”。它整合和发展了环境教育,同时又超越了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要谈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还得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谈起。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时,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也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系统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

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出发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环境”的定义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随着人们对环境以及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现和不断深入,“环境”概念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不仅涉及自然环境,也牵涉到社会环境。与此同时,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因此而更加丰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就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来讲,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国际、国内、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对自然、对他人、对未来的关怀意识,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它也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实际上,仍是将人作为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另一方,仅仅局限于“人地关系”的范畴。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了(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发展观的进步;(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不仅包括了“人地关系”,还包含了“地地关系”、“人人关系”,体现了整体思想和全球观念,不仅要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

“环境教育意味着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解决法……环境教育就等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句话不免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但即使是夸大了的环境教育,也只能是解决环境问题,而对于环境以外的问题以及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问题,它似乎是鞭长莫及。因此,单凭环境教育是不足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能完全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看来,环境教育同发展教育、人口教育一样,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二、两者之间关系是互动的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呈现出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为可持续未来服务》报告中专门论述了环境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贡献,“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植根于环境教育之中。在教育重新定向的过程中,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而且是重要的支持者”。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又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环境教育无论是在概念的内涵上,还是在内容(外延)上,都日益显示出包容性的趋势,这从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中可以看出;而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都可以在环境教育那里寻到根源。

卢卡斯提出了广为接受的关于环境教育的三条线索: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柯沃达(TimothyO‘Kiordar)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环境教育的原则为综合性原则、道德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同时还强调跨学科(Trans-discipline)和多学科(Multi-discipline)方式。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原则为:1)参与性;(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联系性;(3)学科之间的联系性;(4)实践性;(5)终身性;《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教师培训手册》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遵守的原则有:启发性原则、参与性。

1977年在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确立了国际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体系,并得出结论,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X对环境及其问题的意识,对环境状况及环境知识的理解对待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层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行为等。

DonellaMeadows提出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七项环境教育核心概念:(1)存在物的不同层次,(2)循环,(3)复杂的系统,(4)生物的数量增长和承受能力,(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知识的不确定性;英国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确立了七项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概念:1)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一体化,(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后代人的权利,(4)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5)生活质量和平等,(6)可持续发展、承载力和变化,(7)不确定性和预防措施。

由此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

三、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

(一)国际社会环境教育概念的演进

一般认为,最早并且经常被引用的环境教育定义,是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并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接受的定义,即“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在同年10月召开的第三次“1970年乡村”研讨会上,提出“环境教育有多种定义……其本质一目了然:帮助个人……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管理自然环境的需要”。

到了20世纪的70-80年代,环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全球合力保护地球资源,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的开始。1975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上制定了“贝尔格莱德一为了环境教育的全球规模框架”;并对环境教育的概念作了界定,即让全世界的人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世界的人们,为解决当前已有的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产生具有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的能力.

第比利斯大会声明:“环境教育不应以一门分割的学科或一个特殊的研究课题的身份来补充现行的教育计划,而应当是融于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教育是各种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实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重新定向和相互衔接的结果。它能帮助人们获得对环境的完整认识,并使人们对环境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行动。

1987年4月,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布伦特兰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马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鉴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密切联系,1987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并首次提到了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在希腊雅典召开“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间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Dr.Hall认为,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里约会议之后,要求环境教育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其内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不仅要考虑当前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从中获得支持和狐他形象地把环境教育比作一辆车现在这辆车前行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见图1)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倡导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结合,涵盖的范围得以扩展,宏观的环境教育,已扩展到兼顾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世界上的环境教育都受到这些国际社会的文件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之下重新定向,迈向了可持续发展,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二)环境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发展

由于受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影响,世界一些国家扩展了“环境”一词的内涵,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扩展,以前的环境教育以自然研究为主,现在的环境教育则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来进行研究,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宄结合起来。

因此,S0renBreiting认为新的环境教育相对以前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量的改变,而且是质的变化。(见表1)

中国的环境教育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都有了类似的新的发展与变化。(见表2)

表2中国环境教育的变化

旧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把环保知识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以及可目标透到各学科和课堂教学中,把环保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持续发展意识,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环保方面的知识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方法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样化。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环境教育无法实现的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写道: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的持续发展。这个人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地球上的所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就是受教育的每一个人,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必然更关注教育主体的发展,这一点是环境教育所忽视的。本文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而且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它更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它更注重培养人们分享自然的新奇与美好、享受社会的和平与安逸、享受人与人交往的热情与温馨的意识、理解、技能、能力,并给与所有的人以分享与享受的权利,以鼓励人们的行动。JohnFien认为,传统的环境教育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其最高目的,而解决环境问题却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和能力培养,其次才是解决环境问题。“学校的任务不是也不能解决社会的政治问题,学校的任务不是在学生活动的帮助下改善社会……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了什么”。Robertson认为,环境教育一般把重点放在“环境利益方面,很少关注教育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教育实质上是强化了“教育性”。环境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了作为“手段”的一面,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忽视了发展人的一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对整个教育的指导作用是环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国际社会所宣称的对教育的重新定向(ReorientingEducation),还是教育的转型(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从中我们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力量。其根本的差异源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的精华:印度教(Hinduism)中对所有生命的同情和怜悯心与环境和谐的世界观;耆那教的不伤生思想,佛教、道教和儒教以及伊斯兰教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并反思人类生产与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之后产生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整合环境教育的同时,又整合了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教育。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作为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提出的,而且它还反映了世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未来国际社会对人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融合了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发展教育等发展较早的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其自身的理论更加完善,并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不是环境教育、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和发展教育等的简单相加,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核心,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超越了它们,使其自身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4篇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莞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过去比较低,尤其是地理教师。近年来,东莞地区经济飞跃,新进地理教师几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提高了东莞地理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在整体师资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些老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新技能,许多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一项必需的、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充电”、自我“增值”,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教师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全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专业化。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地理教师只有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积极反思与实践,才能紧跟可持续发展潮流,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5篇

关键词: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实践

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全球瞩目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与会的各国首脑一致通过,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下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后,各国从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丁本国的教育政策。瑞典一直是北欧国家中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瑞典教育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瑞典政府已经将学校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

1、国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受联合国历次环境会议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瑞典政府颁布的《生态可持续》文件中,提出教育和知识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计划,把学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区行动者”和推动地方21世纪议程的关键。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69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千年”,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教育和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方式。2003年4月,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及欧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上,瑞典政府颁布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和学习”中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经整合到各级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项目中,并且瑞典政府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和评估各级教育系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

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盟,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受到欧盟国家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地区为单位协同发展环境教育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展早倡导并实施“欧洲生态学校计划”的地区。瑞典自加入欧盟后,—直沿袭欧洲的环境政策,每年向国会递交可持续发展报告。1996年,瑞典非政府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将“生态学校计划”引进瑞典。瑞典许多中小学参加了这一计划,通过生态学校的创建,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整合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国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建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瑞典学校教育中首先出现“环境”一词是在1969年版的国家课程中,与交通、性问题作为社会训练的一部分。1980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强调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行动,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1985年修订的《瑞典教育法》,在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学校活动要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工作人员鼓励对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我们共享的环境的尊重。”

1992年的国家课程改革中,提出对复杂的全球问题的学习必须与理解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相结合;要增加环境问题;与环境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要加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认识。199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学前班以及课外中心课程》文件,在学校任务中提到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为他们的周围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同时强调教学应体现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瑞典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是根据1994年的课程文件制定的,强调与环境有关的价值观和跨学科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影响、环境活动的参与和公民的环保责任等方面。《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的课程》中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学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选择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环境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一定洞察力,生活中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确立正确的环境立场,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了使所有学校参加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1998年瑞典政府颁布法案提出,在环境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获得绿色学校奖,从而掀起了“绿色学校奖计划”。2004年在瑞典举行的“学习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咨询大会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教育是所有人处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好的学校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在瑞典即便是量小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乱扔铝罐,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回收节约资源。这种对环境的意识和它们必须受到保护的事实,是从儿童时代就培养起来的,并且传给了下一代。

二、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特征

1、战略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瑞典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90年代以来瑞典的环境部、可持续发展部、教育科学部、财政部、外事部等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教育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如瑞典根据《21世纪议程》制定的《生态教育的国家策略》,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对决策做出贡献。瑞典财政部、外事部,工业、就业和交流部,可持续发展部联合制定的《2004年里斯本策略——可持续增长的冠军》中提出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制定教育政策的目标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形成公民可持续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有效地参与到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瑞典国家教育局几乎每五年就要对国家核心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回顾.根据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次国家课程改革越来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强调的民主进程、批判性态度、跨学科合作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通过与国家的政策相联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2、合作性

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系统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受到来自教育界和非教育界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因此也就决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伙伴对于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非常重要。瑞典的生态学校计划是由民间环保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会推动的,而绿色学校奖计划则是由瑞典国家教育局发起的项目,由此可见瑞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致力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外,瑞典政府与公共当局以及教育、环境组织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瑞典政府在颁布绿色学校奖条例时,与国家环保局以及隆德大学的环境专家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讨论绿色学校奖计划的标准,这种合作性还反映在后来标准的修订上。2004年,瑞典国家教育局与哈姆斯坦德(Halmstad)学校的教师、校长、市政府以及瑞典环保局、国家安全福利委员会、瑞典工作环境当局进行对话后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通过合作,学校发展了与政府权威、专家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商业,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关系,从而能够获得财政、技术和国家的支持,保证了学校与当地的需要和活动的相关性,避免了资源、活动和人力的重复,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的情境中分享观点和作出决策。

3、灵活性

《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应当努力在今后三年内更新或制定战略,将环境与发展作为各级教育中的一个跨学科问题。瑞典政府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在本国七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渗透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灵活性还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实6S上,虽然瑞典国家教育局颁布了绿色学校奖条例,对绿色学校的申请和创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主题,组织活动。瑞典国家教育局在国家课程文件中规定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方针、指导原则,但并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做出具体的规定,教师可以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活动。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灵活性使学校能够一直保持与当地社区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以计划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

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是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贯穿在学校各方面的一种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在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实质影响,能利用知识和经验支持自己的观点,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持批判性思考的态度。以环境问题为基础,把当地的环境作为一个“工作间”,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1)学科渗透

生态或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重新分析国家教育局颁布的课程文件,思考如何在现行的课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瑞典学校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谈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如在社会学中提出,学校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对地方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问题采取行动;学生们应该具备社会经济、家庭财政和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讨论实现本地及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方式.生物学让学生在利用自然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并为自然负责的态度;根据相关的生态知识和个人经验,培养他们参与健康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平共处问题的讨论的能力。物理学要培养学生从环境、能源以及资源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人工建筑所带来的后果,并对之进行定量定性的以及伦理道德角度的评价;学生应该具备各种能源、能源保护,环境、资源以及安全方面的技术应用的知识。地理要让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地塑造和改变自然景观的自然过程的知识,认识到人类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作用,评估影响结果,培养学生以生态学的方法为基础,对人们利用资源的不同方法进行反思井坚持理性态度和立场。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除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外,瑞典学校还通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瑞典隆德的拉德哥斯麻肯小学开展了一个与水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生动的水泵,演示水的运动和蒸发;用水对象及用水目的;怎样解决用水者之间的冲突;水资源的浪费。每个活动都针对不同年级的举生,通过讨论、游戏、绘画,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提高了节水意识,在解决用水者冲突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

在挪拉·里尔(NorraReal)中学开展了食物与环境的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在第一阶段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对农业问题以及经济和政治对农业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一阶段采用传统的讲座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一次讨论、测验或者其他展示学生知识的形式。第二阶段,向学生提供两袋食品,让学生选择—种作为工作对象,调查这种食品在当地商店的销售情况、运输等问题。然后他们距销售商联系,调查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以及其他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学生要每隔三周提交一次报告,教师及时作出评价。与此同时,学校还提供适合这一项目的其他讲座,如生物多样性和农业、运输等。第三阶段,带领学生去农场,和农民共同工作两三天,参加农场的其他工作。最后总结工作,学生以录像、报告、讲座等形式呈现他们的成果。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在瑞典学校里很普遍,一般与—个主题有关,这也是创建生态或绿色学校所必须的,不论是生态学校还是绿色学校的创建,都要求学校在规定的几个领域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制定本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及时向生态或绿色学校项目的负责部门提交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虽然这些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采用学生中心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活动形式,教师和学生—起讨论、试验、记录并作出结论。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发展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3)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典的许多学校都追求高质量的校园环境。绿色学校奖手册中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提出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逐步减少人造物质和对人体健康与环境有害的物质;提高能源与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在资源的供应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基本上使用可再生的资源。

瑞典的隆德(Lund)学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生态学校,室内设施选用健康材料。为了避免严寒气候下热量的散失,建筑物墙体加厚至45公分,并用气密窗来加强保温效果;室内通风采用对流原理,将室外空气自地下风道引进,并在此先加以预热成预冷。此外充分利用太阳能取得热水,减少燃油的消耗;在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上,则有上、中水的循环利用,污水与排泄物生态处理模式,废物堆制肥料等。在这个学校里,所有使用的资源和排出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都可以由学校完全吸收,不会增加环境—丝一毫的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可循环的、自给自足的零排放生态学校。

阿尔斯布拉(Alsterbro)学校,坐落在瑞典南部绿树环绕之中,是一所拥有九个年级,一百二十名学生的小学校。这个学校是瑞典国家教育周第一批授予的十五个绿色学校中学—所。为达到绿色学校的标准,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校园建设活动。建造水坝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这个工程由九年级的学生独自进行,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建设.首先打好坝基,在水流和坝基之间安装水管,然后浇铸台阶。以便能够形成瀑布。水从附近的湖里抽上来,通过一个回水管,使水流到瀑布的最高点,然后再流入坝中。这项工程并不是简单的校园环境建设,而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好主题。建成后的水坝。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活生生的生态循环的实例,而且通过水坝的建设,形成丁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交流技能、学习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自己亲手创造校园环境,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因为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才会受到震撼,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确立。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本无形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意识,激发了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并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2.网络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瑞典政府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支持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波罗的海21世纪是由11个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组成的委员会(CBSS),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能源、渔业、林业、工业、旅游业和交通七个部门。200年春天,波罗的海国家委员会的教育部长们决定在原有议程的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并建议各国总理在波罗的海高峰会谈上,将教育作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名为《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的报告及行动方案出台,报告提出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采用更整合的、以过程为本位的动态模式,强调批判性思考,社会学习和民主的重要性。

第6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问题。初中地理科目作为一门自然科目,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以期对于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地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意义;策略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资源观念与环境观念,懂得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如此,不同时期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好,教师要发挥好地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身心特点着手,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爱护自然、环境,为和谐环境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

1教师需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教师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能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环节。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论知识,深入探究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点,制定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创新可持续发展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真正适应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

2以课堂为出发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地理知识讲解,还要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重点分析。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节课之时,一来要将我国的环境资源优势讲解明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来还需将我国的国情劣势讲解清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具有危机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基本国策的由来。此外,在地理课堂中,还可以将热点新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讨论活动。比如,在学习《长江》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对长江的生态环境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为我国土地、资源、人口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3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能够更好的发展,保证人类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促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对于那些坚信先污染、后治理或一味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都是不对的。从全球角度来看,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较多,其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慢,加之人口较多,需受两方面的压力;(2)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先进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环境被污染之后,不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解决手段;(3)发达国家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将释放较多污染环境的工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因此,切不可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如果偏执的坚持经济发展,只会遭到更为严重的教训。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单纯去保护环境与资源,则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鉴于此,发展中国家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的同时采取科学的手段去保护环境与资源。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全球发展史得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得到毁坏。比如:土壤污染、森林破坏、酸雨、工业污染等问题,不仅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还会给后代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研究人口问题,更应该从地理环境的大系统对其人口增长和环境进行分析。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给了人类生活的空间,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无法离开环境,离开环境的人类无法生存。但较多人类总是会为了极小的利益而牺牲环境,从而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行为。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提出创新的治理策略,让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5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科目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期盼心理,又符合学生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可以达到巩固探新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使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正是学生各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教育观,以地理课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还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有极大受益,会为学生的人生指明正确的道路,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土地、资源、人口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波,郭斌.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分析[J].生活教育,2016(09).

[2]刘金阳.初中地理教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6(26).

[3]程远会,薛红,姚泽阳,胡龙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效教学策略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5).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观;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们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它们不仅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知识如何领会,而且还包括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新课程设计的课堂示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些在国家和省实验区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中尽管也有所涉及,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们的实际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更详尽的、更具体的示范性培训。关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的确需要在探讨一种既科学规范而又生动活泼培训模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他们输入新的课程观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念和培训模式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和长处,认真探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问题,相信对我们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并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会有所裨益。

一、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

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立足于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派遣专家到各国,以一种链接式多级培训的方式对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教师进行培训,向广大的教师和儿童青少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且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6000万教师设立远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相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其中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主要包含生态保护、对未来负责、真正高质量的生活、公平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每个方面的子目标都有简明的表述:如对生态保护要做到欣赏、关心和保护;对未来负责要做到不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或危及未来的发展;真正高质量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生态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公平的目标表现在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以及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等。[1]这种解释,实际上为教师如何理解和达成目标奠定了基础。其他两种维度的目标也分别对内容作了具体的描述,以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技能与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如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讨论,与他人合作,个人与群体为可持续发展负责等)、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专家们根据这些课程目标为整个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了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探究式教学活动,每个课程模块、单元、活动都作了精心巧妙的策划,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并且着眼于受训教师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评价技巧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讲授、示范、游戏、参观和行动等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出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愿意为之采取行动。我们认为,新课程教师培训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二、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

以往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和现象的科学结构和设计规范,如了解需要、设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汲取经验、考虑平衡和顺序等方面。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多强调的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艺术性相互交融,将传统上满足探索过程本身需要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情景中智力活动的愉悦、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在结构排列、内容穿插、背景布置、问题安排、活动组织上做到匠心独运。如在“教学策略”单元中的“叙述故事”活动有一个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员通过倾听一个“修道院的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并在这个平台上理解衡量这种方式的六个重要原则,即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生活质量、自主自立、多样性与多选性、以小为美、合作与和睦等。[2]

这种课程的具体设计,试图把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之间的感觉、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挖掘出来,并通过一系列提问激发活动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其他单元的活动也有通过情境中不完整的、冲突或争议话语的表述、场景变化、视觉交流、问题呈现等来表现审美的意境。课程的设计者不仅采用视觉对称、颜色悦目、动态感等来表现课程的形式美,而且还通过逻辑演绎和情感共鸣的交织来达到内容美的效果,把科学知识的艺术处理与教学主体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地说,这种课程活动设计主要利用了几个审美体验的效果:1.运用视觉化和听觉化,即通过情境、比喻、格言等激发学员们的想象力和设身处地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2.采用知识的体悟方式,即借助活动、游戏、图表、照片以及聆听音乐达到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交融的效果,使学员们学会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表达和分享;3.引入移情知识,即通过理解、认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体会,使之感到情感上的接纳和态度上的认可;4.形成归属感,即关注对本土知识、民族智慧、文化传统和理想生活方式的理解等;5.激活深层文化和激发内在动机,并试图在竞争、合作和独立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通过这些效果的运用,让学生由衷地感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美好的。

三、课程内容强调价值与关联

过去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技术理性,而较少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奇心、兴趣和增进理解力与判断力以及潜能发挥的实践理性。因此,这种立足于技术理性的课程内容往往有几个不足之处:1.与应用情境(尤其是社会或社区)脱节;2.过于强调系统知识而忽略实践知识;3.虽然也关注问题的解决,但往往不考虑真实世界中模糊的、非限定的、疑难的问题。而这些被忽略的、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密切关联的方面,往往对发展他们的职业能力、生存技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价值。[4]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和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或多或少地与中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有关,并采用更为艺术、通俗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并加以检验。而且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包括了人类的知识中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两种知识。[5]传统学科知识往往前者居多,而它们又常常停留在以字面编码为主的初级学习;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前者,而且也包括了属于高级学习的后者,尤其以后者居多。因此,其学习方式容易接纳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征: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许多广泛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和行动的实践中理解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并把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具体情况中,对问题进行恰当的表征。例如,该课程所涉及的主题都是与世界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是人类现在或未来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为未来着想等等。具体透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这个课程引导学员(包括老师和学生)探求全球的现实,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并争取主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里进行公民、健康、消费等方面的教育,认识文化、宗教、本土知识、妇女、人口、饥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和社区,怎样利用讲故事、价值澄清与分析、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户外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许多内容和命题,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如该课程中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三个命题,启发学员用生态系统的方法拓宽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眼界:1.每件事情都与其他事情相关;2.人类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3.忽略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就不可能有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

四、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设计一系列好的问题来引领活动的深入,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非常成功的地方。每个单元主题活动的展开,都有十几个以上的问题引导。这里既有为掌握知识而设计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又有为发展学习者的思考力和处理事情技能而设计的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教师学会在课堂上如何提问非常有帮助。如在“价值观教育”这个单元里,该课程以世界三个主要的环保组织(IUCN、WWF、UNEP)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道德规范(如社会正义、人类基本需要、不同代之间的公正、人权、民主政治、保护、相互依存、生物的多样性、最起码的生活条件、物种之间的公平等)为例,提出了一系列引领活动的问题:你认同哪三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三个价值观?能否列出目前可以改善你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以及指导这些行动的价值观?等等。[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课程中,每个主题单元都设有引言、目标、活动、反思和资源五个大的环节。“引言”和“目标”是使学习者对主题的背景和课程了解后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认识;“活动”则是学习者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以及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反思”是对教学活动之后的收获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思考;而“资源”则是课程设计者为学习者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网址和专家名单。这五个环节中,后三个环节几乎都是围绕一些核心问题来展开的,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思考和活动的线索为整个教学服务。其提问方式不仅唤醒学员把已有的知识与当时的活动情境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表述和交流,而且促使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真实问题。问题的设计以小见大,由近及远,清晰明确,长短适中,联系经验,发人深省,从各个角度突出此情此景与社会、经济、生态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主线的关系。例如,在“探求全球现状”的单元中,有一个“探求联系”的活动,要求教师在呈现包含有人口、弱势群体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妇女、军费开支、疾病与营养不良、不平等消费、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贫穷、全球变暖等十个因素的链接图,并在这些情景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促使学员进一步思考与讨论:你可以对这些因素作出多少种链接?你认为有些链接比其他的更重要吗?是哪些?为什么?这些链接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解决的?你从这个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教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学会提出好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探究问题的行动中反思自己,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摆在新课程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有一定逻辑顺序和结构关联,但并非就意味着不能调整教学的过程和灵活安排时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课程里,有四个课程板块,二十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五个活动,每个活动大约需要三四十分钟,但这些活动是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场所、时间和内容的。如果教师觉得某个主题与本校或社区的情况密切关联,可以从课程大纲中提供的网络资源和专家资源进一步扩展主题的内容范围。为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这项课程利用远程教育的两种媒体形式──互联网和CDROM,把课程公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让全世界的教师都来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成果。该课程安排既用直观生动的文字、图表、画面和照片等,呈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小测试,又设计了许多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的问题、议题、讨论和游戏以及行动方案等。使培训者和受训者进入该课程,就可以有条不紊地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顺利地进行下去。该课程不仅对每个单元和活动的背景、概念、目标和要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提供了实施课程可能需要的广泛资源(包括参考资料、网站、专家等),把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由于设计比较简化、明晰,整个课程不仅实施起来方便,而且所提供的教学材料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和延伸性,示范的案例和方法典型可以借鉴,可以不断拓展成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引发师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如“探求全球的现状”、“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学校”的活动、“未来问题的解决”的主题等,都会令人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突出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评价的方式上却提倡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以过程为主的帮助学员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势并促进其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以结果为据的判断学员学习效果和发展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既可以是传统的标准化测试(如多选、词汇、正误、简答等),又可以是反映学员能力或技能发展情况的考查(如图表解释、辩论表现、决策练习、命题论文、自选论文、实地考察报告、文献研究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这门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员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情况的方向,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对于针对有效教学所作的综合评估进行决策;掌握并适当使用评价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技能和价值目标的方法和技巧。如该课程有项活动就是关于教师如何适当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它要求大家在选择不同评估方法的时候,应该与相关的教育目的联系起来,包括知识、技能、思考过程、价值观和行动等。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而且更加关注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个人潜力的发挥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并进一步生成新的理想、信念、设想和行动。同时,我们在参与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和研究时也发现,该课程的评价不强调或少强调容易测量的内容、精细的知识、知识量、单纯的成绩、使用专家单独设计的外在评价工具,而是强调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丰富而又结构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理解和推理、学员的理解程度、成绩与学习机会的结合、参与过程的评价以及教师参与外在评价工具的开发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当中,充分借鉴并合理吸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技巧,相信对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UNESCO.TeachingandLearningforaSustainableFuture:AMultimediaTeacherEducationProgramme./education/english/sustainable/sustain.shtml/,2000.

[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等.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0.

[3]ElliotEisner,KimberlyPowell.ArtInScience?[J].CurriculumInquiry,2002,32(2):131—135.

[4]BerndHamm,AntoniKuklinski,etc.GlobalEduc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uni-trier.de/zes/schriftenreihe/034.rtf/,2003.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1.

[6]RosalynMcKeown.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Toolkit./,2003.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1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发展性和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作为高校发展的一大挑战。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同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即可观的校园环境。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高校也同样应发展经济产业,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观念。裴钢解释说,所谓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就是要在“绿色校园”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可持续性校园的发展理念。建设“绿色校园”就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环境战略,但是绿色的生态环境在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循序渐进,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一味的索求不懂得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裴钢也说过“要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应该遵守“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做到科学知识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3 可持续发展大学

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人就环境、经济、产业、思想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思考,结果如下:

3.1 环境问题

人类应该如何解除环境的困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提高全人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在大学应该尤其对数以千万计的在校大学生实施环境教育,因为当代大学身边他们一方面是当今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性强,思想可塑性大,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是明天社会的领军人,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践行者。因此对高校在校生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高校应建造成一个具有优美环境的校园,尽量结合原有的校园基地的生态地貌来设计,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植被覆盖面积,有绿化的环境。但也要控制好度,太多的植被会挡住阳光,此外要有水,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湖波,池塘等。保障通行需要的通道与环境,必须合理的占用空间,用较小的空间设计出较小的通道。做到如下几点:

(1)在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些地给学校用来未来发展。

(2)充分利用自身校园的文化底蕴进行环境构造。将高校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到高校环境可持续化建设。

(3)在废弃物和处理问题,一定要建造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机制,做到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

(4)在微观上,高校应通过原有的建筑物遮阳、避雨、通风,利用太阳能等。创造宜人的社会环境,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大学教育建筑和宿舍环境建筑两方面都应做到应地应人适宜,注重利用原有空间进行空间的创造。建设过程中做到多功能,多层次,宽领域。建设包括三个领域,公共领域、集体领域、个人领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健康,还在另一个层面有作用,那就是为人类创造灵感,也就是说环境不仅可以影响人的心情,还可以换取灵感。所以高校建设应做到为广大莘莘学子创造一个健康且有助于学习和成人的校园环境。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是基础,也是关键。

3.2 经济的支撑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这一基础无疑特别重要,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作支撑,保证经济的支撑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源泉,高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领域的投资和师资队伍的投资。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做好经济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对高校的教育投资无疑也是对大学生的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人力要素和效率两方面的生产功能。人力要素是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先天投入要素。而效率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3.3 高校产业化

高校产业化本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同时也变相出售公共产品、便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产业化”倾向与行为,但这却混淆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必将带来教育资源缺少平等、分配不公等恶劣现象,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3.4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可以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高校不仅要大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重要任务对打造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方法包括五项原则其中有:民主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灵活变通原则、尊重爱护原则、差异性原则。

3.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新时期高校在对广大学子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工作,因此还应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人认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简单包含如下内容:

(1)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的日常实践活动的结合;(3)重视现代传媒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的结合;(4)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最主要的是综合创新,所以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拓出一条继承、借鉴和创新的成功之路。

4 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解决对策

4.1 基础教育和政府等外部力量的推动

所以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变革学习的体制也就是可以先从基础教育着手,同时政府的环境意识与政策对教育系统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2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高校的校园环境变化,因此高校的环境建设除了进行必不可少的绿化建设还要对广大学生开设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使广大学子在心中时刻保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顺利的进行,从学生的根本意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2005.

[2]章新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中新网.同济大学将打造“可持续发展”校园,2012年07月25日.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10篇

在教育集团整体课程框架下,北京九中高中部凸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特色,着力“绿色课堂改进”,聚焦学生的生命成长,聚焦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学校课程实践和课堂教学。

■ 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不断丰富各类课程

在校园文化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理念:树立民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开发了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尊重”为核心的系列课程,如“爱与尊重”系列、“砺身砺志九中人”系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科拓展课程,突出“文化传承”,以“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为重点,开发了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与两种学习能力为宗旨的系列校本课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突出地域文化的发展,从而在文化领域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课程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目前对传统节日的开发已经形成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系列课程,并在相应节日期间开展学科教学与节日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活动,在校园内建立了节日文化宣传走廊,从文化传承中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校以周边四大景区(法海寺、冰川擦痕、承恩寺、田义墓)及模式口古街传统文化为切入,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拓展课程资源,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与生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分组参观这四个景点,从身边的课程着手,不断提高学生对区域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

在国际视野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结合国际交流,通过接待国外学生来访、出国游学、访问演出、国际比赛等活动,不断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际视野与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拓展。

■ 紧抓“绿色课堂改进行动”项目,推进高效课堂文化

在课程管理中,北京九中力推“学习探究作业本”,在各类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前移学习阶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探究”、“课上自主——合作探究”和“课后应用探究”三个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目前各学科都开展了“学习探究作业本”的编写工作,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应用,总结经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科教学中,以“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为抓手,突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出了“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口号,开展了同课异构、实践再创、说课评课等活动,教师们自觉地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今年4月,我们组织了“垂直整合、阶梯递进,共谱绿色新课堂”的现场会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解。

北京九中在各教研组里开展了课堂研究和创新的讨论和实践,根据学生实际,参照课程标准和会考、高考考试说明,研制了各学科各年级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加强过程管理,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教师的教学有标准、学校的质量有保障。对于学科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学科教学模式建议,如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课、文言文赏析课、诗歌鉴赏课、现代文阅读课、写作讲评课等,英语学科的听力课、语法课、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等,物理学科的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多个学科都重点研究了“试卷讲评课”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复习课的效率,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强调教学反思,通过关注学生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反思,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我们解决的问题都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都是来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师从中提炼出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反思其实是对自己预设的目标的一种实践验证。通过反思,教师们的设计更为周密,实践更为积极,成果更为有效。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基础知识;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基础知识,积累可持续发展素材

化学基础知识教学,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题材,寻找可持续发展和基础知识的结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同时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化学教学,讲解最新处理污染的成果,以使学生懂得科技进步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

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加强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要注意依据教学实际、课标要求、学生的现有水平,有目的地进行,应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分清主次,切记牵强附会。如可结合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煤和石油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教学内容来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帮助他们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以及参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

二、结合实验教学,加强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目前,实验教学多数重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及基本操作的教学,对实验后产生的废物等处理不够重视。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就应该重视后者教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演示实验时,都应该注意废物、废液的回收利用,且要注意尾气的吸收。学生实验时,应该提出“对地球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实验准则,使学生懂得由于海洋、大气环流、酸雨等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每个人应从身边事做起。对有污染源的实验,教师要严格按规定用量并做好尾气处理工作;酸碱类废液要中和后,倒入下水道或倒入指定点统一处理;金属片实验后交到指定点回收再利用。

三、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环保科技活动

结合课外活动,可开展有关环保科技的实验。如:进行土壤酸碱性和雨水PH值测定的实验时,可以以“酸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会学生调节土壤酸碱性以适应植物生

长,并依据实验写出小论文;又如进行大气主要成分测定实验时,既可使学生了解大气中的成分和造成污染的成分,同时又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结合本地实际,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才有效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本地资源特点及典型环境问题,举办知识讲座,普及环保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如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兴办和滥用化肥、农药,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在讲座中就要结合农村环境实际,进行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又如,结合当地碱性水污染严重的特点,宣传污水排出前先治理、中和后排液。

第12篇

【摘 要】中学地理课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与中学其它课程紧密结合,强调突出人文科学;地理课教学手段计算机化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教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综合性;教学手段

我从事地理教学工作长达20多年,下面就自己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我国中学地理课在近几年间不断发展,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使它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影响地理课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人认为,中学地理课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与中学其它课程紧密结合,强调突出人文科学;地理课教学计算机化。这几个变化既是有各自特点,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地理课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和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二、地理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

地理课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现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地理教育主要应该承担起人文思想教育的重任。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的时间。

三、地理课教学手段的计算机化

在面向未来的地理课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计算机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教学到底怎么搞,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传统地理教学强调地理知识的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联系起来,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地理教室。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在专门的地理教室,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计算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将扩大,兴趣将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将十分灵活,多样,地理学习必将是一个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