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

时间:2023-08-21 17: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历史得分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

第1篇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那么,高中文科历史怎么学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2.读章前提示语.

3.读每一节的标题.

4.读课本正文.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步骤.

3.解答问答题的方法.

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1.能从语文的角度找出(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把每一段划分为几个层次,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每一层的含义。

2.识记课本中或者试卷的答案中一些精辟的语句。

3.做练习的过程中,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再与答案相比较,力求答案最精炼。

二.高中历史怎么考高分1.历史基础知识是根本。

将大事件按照公元纪年的方式按顺序记录在纸上,随身携带方便记忆。纸张不用过好,反复背诵默写有助于加强记忆。

2.选择题型:在大型考试中,基本杜绝了靠选项排除选项的可能,但排除法依然十分好用,首先将错误项排除,提高正确率。

3.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若分值较高还需要从历史、地缘、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论述以囊括得分点。

每一小项记得分条论述。

4.检查:试卷完成后在检查阶段中基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加不减。

意思就是即使同一题中的两小项互相矛盾也没必要删掉一项,因为阅卷只看有没有得分点。选择题切忌在交卷之前临时改换答案。

5.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

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如何学好高中历史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答题方法。

第2篇

一、根据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考核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这几项要求:(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考试内容往往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表现出来,主要考查:探究、信息、原因、意义、认识和比较。所以,解答主观题除了掌握史实外,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二、如何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要细心阅读、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要点。

1.精读设问部分

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设问,再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目标范围。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思路清晰明确,了解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审范围

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及在分析论述时涉及的论点、论据。审题内容: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将试题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否则,便容易跑题。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区分两种不同的设问

(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答题要以材料为主,所学为辅。例如2013年省质检38题: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答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答案在材料中就能找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难度较大,除了从材料中找答案外,还要联系所学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回答。例如2011省质检38题: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

4.在材料中找答案

这是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那么,如何在材料中找答案呢?

(1)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读懂、读透材料。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如果材料由几段文字组成,那么每段就是确定要点的主要依据;如果是由一段文字组成的,那么确定标点符号。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3)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重要信息。因此,“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4)读懂数据图表型和图片、图表的名称,表中具体事项的名称,图片中文字信息往往就是解题关键。

三、掌握规律

1.原因型

抓阶段特征,以面带点;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主要有以下类型:(1)“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2)“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

2.比较式

比较式问题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限制条件,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1)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2)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3)属于革命历史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4)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应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3.变化型

变化型问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从材料1到材料2发生了什么变化?回答格式就是由什么变为什么。(2)材料3发生了什么新变化?答案在材料3中就能找到。

4.特点型

特点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

5.影响(评价)型

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紧扣题意是前提,分门别类是关键,根据要求是基础。要全面综合地观察问题,深入分析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6.启示、看法、认识这类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能否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首先,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自己确定的观点。其次,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最后,必须对回答的问题适当小结,升华自己的观点。

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理顺思路,制订答题策略,做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书写要端正,答案组织要做到“三化”,即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做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2.答题要言简意赅,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滥用文学语言。

3.表述要严谨,语言要规范,使用历史性语言和专业术语。

4.注意分值,基本确定要点数量。

总之,在考试中,为避免学生束手无策,盲目作答而导致无谓的失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才能让学生灵活应对高考。

第3篇

一、整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心中有线索

针对体艺生历史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而言,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又因课外勤奋不够,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巩固,更加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老师在每一章节复习时都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线索。如,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教材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标题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二标题是“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三标题是“斯大林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在复习时,我会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如下的调整:①利用课题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②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③让学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形成;⑤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⑥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整合,本节课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帮助体艺生更好地把握线索,理解知识。对于和这两处内容不论是三本必修还是人物选修都进行了详细学习,在复习时也可将同一历史事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将三本必修的内容一次性透彻复习。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紧凑清晰,不致以被割裂开;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烦躁心情,有利于体艺班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内容、寻清线索。

二、课堂留出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让学生胸有成竹

针对体艺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自觉性不够和对知识需要内化的特点,老师要当堂留出适当的时间针对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进行巩固,时间大致可在5~10分钟左右。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要碰到对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对比,这个问题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也是本专题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留5分钟时间让体艺生照着表格进行记忆,再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提问抽查,最后让学生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用红笔进行标注,便于课后进行巩固复习。课堂上留5~10分钟让学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学有所成,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三、加强解题指导,让学生应试心中有方法

历史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用材料呈现出来,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中外贯通。伴随着高考材料题知识点切入更加细化,考察学生的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在应试中要提高有效分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怕材料题。分析体艺班学生的试卷发现,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差;解题技巧不熟练,答题速度太慢;问题审不清,答非所问;历史分析能力弱,回答问题不全面,得分低;字迹潦草,主观题作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解题技巧,才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三历史复习要突出材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面对高考大量史料,学生在作答中首先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带着问题读材料;要注意从材料段前段后寻找文章的出处,注意把握所涉时间、人物、事件,找出关键词句并在试题中作标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划分层次归纳中心,找出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注意联系课本,因为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后是进行规范作答:主观题作答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题要注意参考设问分值,分点作答并将重要知识点放在前面;注意答案组织语言需简明扼要并用学科术语;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老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让学生达到一看到相关的题型就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解题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帮助学生缓解考场心理压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有效得分,增强应试能力。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标、找准方向,勤于记忆、夯实基础,善于总结、寻找规律,这样才能提高体艺班历史复课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黄清霞 单位:福建省大田鸿图中学

第4篇

一、考生答题分析

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第38题考查科举制度,试题内容涉及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积极影响和概括对科举制基本看法及分析梁启超议论目的、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

考生的得分点集中在“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两个问题上,而“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失分较多。主要答题不足在于:(1)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不足。关于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无法归纳出“不断发展完善;公平(公正)”;对于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很多考生无法概括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2)审题不清。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成科举制的影响,包括消极影响。(3)答题不完整,尤其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一些考生答不出“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无法答出“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阶段特征把握不够。科举制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回答中无法归纳出“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5)答题规范化不够,书写欠整洁。组织答案没有分点分步,只是答案简单的罗列。书写没有按规定范围,有的考生仍超范围答题;答题书写模糊,在试卷上乱涂写。(6)缺乏学科语言,用口语回答。

二、教学及复习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把握主干知识。福建高考历史题侧重考查主干知识,试题测量的难易度以中档为主。做到注重分析教材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分析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注重中外历史联系;注重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和历史各阶段特征的比较;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重新构建历史复习新专题。普通学校历史问题分析只要掌握基本要求,历史四项能力目标中关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的提升训练;重点学校历史问题分析可适当拓宽、深化,历史四项能力目标要重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和训练。

2.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新课程高考命题方式呈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趋势,试题命制体现了“理在教材中,题在教材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清楚历史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再根据学生存在的能力不足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结合高考的命题取材多样化的趋势,多给学生材料、图片、地图、表格等形式多样的训练题,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一些高考经典题目进行分析、训练、讲解,让学生体会命题者意图、感受答题过程、提高答题技巧;总结答题要点。

3.注意文字书写的规范。别字太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对书写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在新课教学时要对在历届学生考试中易出现错误的字进行提醒,并让学生训练,对一些易错的字可进行一些归纳、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平时考试中,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要严格要求,该扣分的扣分,让学生在平时就引起注意。对于平时考试卷面书写整洁、清楚的学生要进行口头表扬、卷面分奖励、试卷粘贴示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一是注意答题分层次,条理清楚,答案呈递进关系。做到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如果某个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就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并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二是答题时一定要按要求将答案写在规定的位置。如果不小心写错位置,就可在答案前标出序号,同时划去试卷上原告的序号,便于阅卷老师发现后处理。三是做到答题时字迹工整,如果字迹潦草不易辨认,势必就会对答卷造成不良的影响;四是文字正确,一份错别字此起彼伏的答卷,极易令阅卷者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影响成绩;五是使用恰当的学科语言,紧扣题意。(1)学科语言既要能体现原理的观点,又要体现材料的观点,切忌教材观点的罗列、材料的重复及原理与材料的分离。(2)逻辑严密,要点的顺序要体现思维的过程,不能杂乱无章。(3)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做到占分少的少花时间,答案简略些;占分多的多花时间,答案详细充实些。

4.加强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每天精选大约4-6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解析题。每天做到定时、定量完成练习,并要求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先做完,后对答案,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解题技巧、规律。主观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先阅读问题的题目,大体了解考查的内容;(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 (3)注意限制性关键词: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及时间、空间限制等。 (4)解答完整而有层次,解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合理分配,注意“问什么答什么”。(5)注意运用史观,坚持论从史出。(6)答题要简明、直观,争取做到“序号化、段落化、标题化、要点化”。

5.答题技巧的指导。答题时要先易后难;结合问题的分数,按点回答,尽量分点多答;平时考试答题,不要随意划掉答案;在材料题中问题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依据材料回答;②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指导学生第一种形式从材料提取信息回答,但要注意若有不得照抄材料的规定,就不得抄材料内容,但可以考虑对材料缩写或者用自己语言概括材料的含义回答,是古文材料的可以翻译成白话文;如果没有不得照抄材料的规定,就可以从材料摘取答案。第二种形式则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没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那么答案一定不会完整,要被扣分。第三种形式就是要从教材知识获取来回答,否则就无法得分。材料题的解答,一定要结合材料的引文出处,若有时间、空间的,则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问答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分清归纳、概括、分析、简述等限定词,注意区别作用、意义、影响的不同。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主观题 得分率

一、审题技巧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不准不全就会答错答偏。审清题意就是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未知条件;判断该题属于哪部分知识范围,明确解答该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联想它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经过这样的审题后,对一般问题就能思索出解答的方法。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要细而又细,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审主观题要注意的一般步骤:

1.审类型:文字材料、图表、混合型。

2.审材料:首先要审清材料的意思、层次和关键词:其次要注意审背景,要审一下这个题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以及隐含背景。

3.审设问:数量(分别、以及、各、和、并);范围(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方向(是什么——原因、道理、依据、问题、现象,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如何——认识、说明、理解、分析、评价,解决、处理、进行、启示、设想、措施、对策等)。迁移、筛选知识,及时渗透时政语言和题目信息。

二、答题技巧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中心及分论点,确定论据。在读题时,首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答题要求和条件,明确答案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然后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2.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教材的内容。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3.规范答案。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或流行的俗语。只有用教材书面用语答题,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三、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技巧

1.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要认真审题,.逐字逐

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同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闻。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方式去答题。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复习方法;培养能力;提高技巧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来看,依然是以单学科独立知识和学科内综合知识为主,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相对较少,即使是在跨学科的综合题中,也有一部分是应用单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重点抓好学科知识的复习,夯实学科知识。根据这一要求,在政治学科备考的过程中,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高三学期初到高考前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推进,三轮互动,每一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与要求等都确定好。不仅要求教师明确,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不至于漫无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复习策略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2 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了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抓好知识的落实,抓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下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文科综合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学科,决不能隔绝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我还注重了与历史、地理两科教师的密切协作,加强了集体备课,统一相关的重点问题及热点问题等。

以上是我在思想政治课备考工作中的一点做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备考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新蔡一高 禹连一;浅谈高中政治知识分类教学[N];学知报;2010年

[2] 河南郏县一高 史晓延;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N];学知报;2010年

[3]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杜雪阁;学好高中政治的方法策略[N];学知报;2011年

第7篇

份高考试卷6月7日6月8日6月9日外语口试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报考外语专业应口试北京北京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4月天津天津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第2次外语第1次3月17日 有河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16-17日河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无山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底山东语数山东卷其余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各市自定内蒙全国卷II语文数学文综理综外语(听)蒙语文9:00-11:30 往年6月10日-15日黑龙江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 各市自定辽宁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藏语文 有吉林全国卷II语文朝语文蒙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上海上海卷语文数学 外语8:00-11:40外语听说13:00-16:40外语听说无浙江外语全国卷其余浙江卷语文数学 第二次外语考试第一次在10月 外语面试江苏江苏卷语文(文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数学(理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 外语物理/历史9:00-10:40化学/生物政治/地理15:00-16:40有江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三校生计算机11:00结束外语(听)三校生无听力技术11:00结束 3月至4月上旬安徽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广东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笔试)英语听说 广西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福建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23日海南语数外全国卷II其余自主命题语文文数理数政治/物理9:00-10:30英语(听)历史/化学9:00-10:30地理/生物15:00-16:30 四川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文/彝文9:00-10:00 6月9、10日重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9日云南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贵州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陕西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18日甘肃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蒙语文 宁夏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青海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语文蒙语文 有新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汉语双语班英语 无西藏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 6月10日

语文:审清题意最关键

高考语文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未看清题目要求。其实高考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设题巧妙,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一项,如此丢分令人惋惜。

2.未读完材料就答题。考生自认为要抓紧时间,做阅读题时囫囵吞枣,阅读材料未读完,没有整体感知,只是盯着局部命题点所在的部分文字去理解,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3.忽视题目说明文字。有些题目主干以外的一些附加说明非常重要,例如诗词鉴赏题目中注释、作文命题解说等,不重视很容易出错。

4.答题表述不够规范。主观试题都有规范要求,例如探究性题目和语言应用题目,如何组织语言,有哪几个步骤,都有严格要求。

5.时间安排不当。总有部分考生前面做题时慢悠悠,后面做题时急匆匆。一般试题赋分多少,就花相应的时间做题。例如作文满分为60分,写作文的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如果被前面的难题绊倒,先果断放弃,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攻坚。

6.在试卷上乱涂乱画。无论何种题型,书写很重要。字不要求很美观,但一定要整洁,切忌乱改乱涂,不然影响得分。

因此在语文这门科目上来说,仔细是很重要的,语文是考验细节的科目。同时从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中可以看出,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也将作为更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难度和用时比例上也需要孩子们投入更大的精力。

那么在语文上建议就是:

1.更要仔细认真,不丢分。尤其是像名句默写、字音、词语、病句、句子衔接等这些题目,是在平时学习中用心去积累这些凭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而在做文言文部分,应在通读基础上再去做断句和翻译。断句时,注意实词和虚词相关联,断句断的是句,不是词。但这部分技巧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自己已有习惯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做题技巧或是老师讲解来不断熟悉这个做题过程。

2.认真审题。并且认真审题也是语文考试乃至所有考试中均需要谨记的事情,脱离出题本意的答题是很难达到高分的。比如一道题问的是春天的时节,答案是“早春”,而有考生错答为“春天”。在作文方面尤其要注意审题,对题目角度的体会并仔细揣摩出题人的心思,不要漏写,更不要擅自改变。并且作文的准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收集优秀的写作思路、写作素材及技巧,会使得高三学生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在短时间内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数学:考前默写一遍重要公式

高考数学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少考生因公式书写错误而丢分。建议考生在考前几天把所有重要的公式默写一遍,并注意公式的使用条件(如等比数列的n项和中,关于q=1的讨论等)。考试中万一对公式拿不准,可以先推理再引用。

2.计算失误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建议考生做小题时直接在试卷空白处整齐有序地打草稿,大题写在草稿纸上的步骤也要清晰明白,便于检查。过程中间算出的答案要慎重检查,否则会影响余下过程的运算。答题时关键步骤一定要写清楚。

3.考试中难免有些题拿不准。对于完全没有思路的题,只要写出一些相关的公式或知识点,阅卷老师都会酌情给分。考生应善于使用缺步解答、跳步解答、辅助解答等技巧,尽量争取得分。避免出现在一道难题上耗时过多,却丢掉了本能够轻易回答容易题目的时间,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同时,学生在碰到长时间难以解答的题目时,容易使得心情急躁,也会影响接下去考试的心情。

那么在数学上建议就是:

1.检查关键结果。解题过程中得到关键结果,要审查一下这个结果有没有错。一旦出错,后面的解答也是费力不讨好。

2.难题不要怕,会多少写多少。高考数学评卷的主观性很少,评分细则都是细分到每一分,就算不会做,写几个公式也能拿分。

3.“做快”≠“做对”。数学高考应先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狠抓基础题,先小题后大题,确保一次性成功。

4.数学没有倒扣分,不确定大题不要涂掉。考试结束前几分钟,切记不要草率地把怀疑做错的大题的解答过程从答卷上涂掉,此时如果还有题目没有做,那么直接把你的分析过程写在答卷上。

英语:作文字迹比文笔重要

在英语的阅读方面,注意把握篇章的整体信息,充分考虑语境线索的提示,仔细审题并提取重要信息点。而且英语阅读可以通过不断的刷题总结出一些出题规律,真题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用来好好练习,体会出题风格。

在作文方面,很多考生认为,短文写作只要文笔漂亮就可以得高分,其实不然。文笔相近的考生作文,由于其卷面书写的不同,受到评分细则的制约(明确规定字迹占有分值)和阅卷教师印象的影响,得分会拉开差距。还有部分考生爱在临考前背诵范文,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照搬范文太冒险,2013年省考试院在对阅卷教师进行培训时,明确指出这样的作品涉及道德诚信问题,一律零分处理。

那有人就说不能背范文我能不能照抄原文呢?答案也是不行的,英语作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意思,如果一定要使用模板也是先背诵模板,能够背诵后要在能够灵活使用的基础上在使用,将模板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的。

在往年阅卷中还发现,部分考生仅仅对某一个或几个语法现象记忆深刻,导致在填写完成句子时,大部分题目都使用的是某一种语法结构,这样答题显然与考试要求违背,因为同一个语法知识点不会重复考查。

考生还是应该了解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有哪些,对一些常考的项目了然于心。有效适度地使用从句和连接词。

文综:避免大段落式的表述

政治

1.认真审题,思维缜密。对于较为熟悉的题,不能凭感觉去答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花一两分钟去审题。

2.思路清晰、有条理、符合规范。关键词、观点术语等一般摆在第一句,先将原理写出来,在联系考题里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在各个原理前要标上顺序。

3.在综合性大题中需要将多个考点穿插起来的,要有清晰的分解点。

历史

1.发散思维。主观题部分要多写,但不是围绕一个角度写,要获得多个要点,从多角度回答。

2.利用好非选择题的材料信息。

地理

1.审题清楚,获得有效信息,表达专业,不要泛泛而谈。

2.充分利用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分辨选择题的干扰项,有些选项叙述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不相关。

3.安排30-35分钟解答地理科的非选择题。综合题答题要有条理性,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避免表达口语化,注意错别字。

总的来说,高考前的最后几天,文综的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复习不应再以寻求新知识为主,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保持做题感觉、做题节奏和总结答题要领等方面。

理综: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

物理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失分。考生在训练时解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的高考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化学

1.化学专用名词不能写错,建议考前几天多翻翻课本,再熟悉一下基本名词和实验装置。

2.防止化学用语表达错误,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漏写、写错,方程式没有配平等。

3.注意有机物结构式书写错误,多个“H”、少个“H”的情况都不少见。

4.注意答题的文字表述清晰明了,如果字迹潦草条理不清,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判断。

生物

1.一些涉及因果分析、推理的题目,考生应该注意表达的清晰。

2.答题过程中避免出现错别字,特别是专有名词。

第8篇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

要读懂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抓住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提取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如有些试题中的信息是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还有展示史实的,如“(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材料,就能为下一步解题做好铺垫。

第二,要认真审“问”。

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等。此步骤至为重要,如没做好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教材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要符合历史教材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如某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的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认真审“答”。

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心组织答案。现在文综试题的答案要求具有简明、扼要、突出本质、概括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突出关键,突出重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即通常所说的要答在“得分点”上。因为高考评卷就是采点给分。“点”得其所就有分,“点”而不当就不得分。做主观试题时,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烦琐,其他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东扯西拉,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书写潦草,惹人生厌。考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分层次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第四,要认真审“变”。

题“变”我“变”,题“新”我“新”。不要被重组过、“化妆”过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所迷惑,从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试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生气的主观试题多半不会出现。考生思想上应有这样的准备,以镇定自若应考。回答“变化题”时,就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试题虽然变了,但其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如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对的。

利的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推动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世界的繁荣,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弊的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则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后者的经济安全和经济面临压力和挑战,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受到威胁,从而导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试卷 评改 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5-02

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等等很容易混淆,所以高中历史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由点及面地进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概括起来说,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法还是需要学生在记背的基础上,勤看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弄清楚,并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将这些知识点联系、归纳和总结起来,并主动地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历史所占分数比例较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技巧和学习方法,本文就以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为基础,分析历史试卷评讲的注意事项。

1 明确历史试卷评改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真正的目的是:暴露教师“教”和学生“学”过程中的问题缺陷,以便能及时地补缺补漏,为的是今后更好的学。因此,教师善于发现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所以在每次考试之后,教师都先注意对特别典型和离谱的答案直接批改,并发现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改卷主要是找出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缺陷而不是评分。问题和缺陷,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知识的掌握、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再从学生在试卷中暴露的共性错误中寻找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缺陷,如:对知识讲解的侧重、详略得当与否、是否造成学生的误解,或因教学课时紧张而造成的要领讲解得不够深刻等。

发现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目的就是:为接下来的讲评课做准备,为的就是能针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予以弥补,进行补缺补漏,为今后继续的学和教扫清障碍,教师能更好地教、学生能更好地学。同时教师要也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考试失败时,淡化考试分数,重视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考试顺利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2 及时评讲试卷,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试卷的评讲,教师要做到及时有效,因为对于刚考过的内容,学生印象深刻、求知求真的欲望强烈,探索探究的热情也极高。及时讲评,趁热打铁,使原本答对的内容,可以再次得到巩固,加深记忆和掌握;失误之处,也能顿时觉悟和纠正,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会产生混乱现象,或还是按照原来的答案解答,这就不能达到评讲试卷的目的,所以及时讲评,在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方面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及教师的评分标准,并将各个给分点告诉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在解题时,应该联系哪些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收集和学习。

可以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批阅同学的试卷,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答题时的书面整洁、字迹工整、内容准确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批阅同学的试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为保证学生评改试卷时的客观公正性,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在听教师评改试卷时的有效程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评阅的试卷上签名,这样可以再一次检测学生的听课质量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及时指导学生,并根据评讲试卷对学生听课效果进行分析

对于试卷的考试结果和评改结果,教师需要特别找出两类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一类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差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一类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好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课后找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当面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试卷,帮助学生找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比如:是在基础知识点上,还是理解上或是表达上失分,以便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补缺,并从该学生签名改过的别人的试卷中的批注记录与成绩较好的同学的答卷和改卷进行对比,由学生自己在比较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老师的角度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并指出:课堂的听课效率不够高是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的非常关键的原因。一般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改卷批注记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听课效果较好,能把老师讲评试卷的关键信息,比如:切入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要点等很认真很详细地批注在别的同学的试卷上;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批注比较少,字迹马虎并无法捕捉到老师所要求注意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

4 根据试卷评改规则,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历史试卷评改,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确试卷评改规则并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明确给分点在哪里,才能准确的回答,特别是在历史考试的问答题和观点论述题中,它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知识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这些题型的分值也很高。比如在历届的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中,观点论述题占的分值比例较大,在2009-2911年高考试卷中,历史观点论述题分值高达12分之多,针对这一题型,同学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在做历史问答题和论述题时,只要答的内容越多,得分就越高,其实不是的,这样反而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思考,回答出关键要点就可以了,其他过多的都是废话,反而会影响得分。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把握论述核心部分,且要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有力,对于观点论述题,首先。学生必须应该认真审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且用词一定要准确,而不能因为怕自己判断错误而用含糊其辞,观点混乱,所以在回答的第一句,就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此观点正确”或者“我认为此观点错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应该要用精炼扼要的语句阐述好自己的观点即论点;然后,学生需要采用强有力的论据还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能经得起推敲,论据也是回答观点论述题的关键部分,需要做到条理清楚,思路准确,论据有力,应该围绕问题的核心发散思考,以时间为核心进行事件归纳,总结那个时间段的出现的历史事件,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7大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所有的历史事件主要是由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构成,所以学生在回答历史论述题时,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除此之外,学生在回答所有论述及问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这样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提高得分。

5 考后反思、认真归纳总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历史试卷所反映出的结果,值得教师不断深思,以改革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且能有效掌握的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主动去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也可以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考后结果分析和反思,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技巧,全面拓展。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说回答的这些知识自己都背得,但是不知道应该回答到这里,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学会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应该只根据考试内容而进行教学安排,而是要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热点话题对其历史进程进行讲解和拓展,这样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再加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确了如今的强大的中国是经历了怎样沧桑的变化和改革,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更加奋发图强,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写更加灿烂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邓丽君.高中历史试卷评讲方法之我见[J].考试与评价,2013.01.

[2]李志华.浅析新课改下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2011.07.

第10篇

【关键词】 选择题的审题思路与做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思路与做题技巧;小论文开放式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思路与做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一、选择题

(一)审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审题干。具体来说,要审清以下几点:要选择的是什么,主体知识(史实、观点)、限制性条件,材料的意思,某些概念或加引号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审备选项。从史实与观点是否正确、与题干(材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审读。具体到做题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二、三步。

(二)审题的基本方法

1.细看试题

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

2.明确结构

一般选择题的题干由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构成。选择项是指要求选择的内容,主体知识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史实或观点),条件限定语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区域等方面的限定。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的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

3.联系知识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4.搞清基本题型

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5.辨析备选项

现在的选择题,不仅难在对题干的理解与信息获取上,也难在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6.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二、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思路

第一步:审问题。明确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

第二步:审引导语。有的材料解析题,特别是综合题,在题目前面有几句导入性的话,看似多余,实际上其中包含着主题等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第三步:审读材料。材料的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弄清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问题的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

1.分析问题,明确要求

首先要搞清楚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时间、地域、人物等)。有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内容,有的问题是以对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如“对此……”。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漏和疏忽。

其次,要看清或分清根据什么回答,一般有四种设问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前三种设问实际上已指出了答题依据,第四种要自己根据问题和材料分析,一般也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2.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应该读两遍:第一遍,明白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第二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某则材料,确定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为了便于组织答案时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的词语、句子一般在材料的开头、中间、结尾处。

3.紧扣问题,组织答案

(1)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

(2)如果某一问有若干个要求回答的内容,要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3)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一般一问为一段,若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4)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角度和答题详略。高考一般每个答案要点2—3分,赋分多的要多答。

(5)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的回答,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过多地叙述或分析。

(6)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答多少,不要留空白。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三、关于小论文式或开放式材料解析题

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1、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2、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3、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1)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2)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3)总结升华。

第11篇

关键词: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测试十分注重对“能力”的科学检测,这对中学阅读教学也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迪。高考阅读测试在对阅读能力检测如何更加具体化、科学化方面的确有许多突破。特别是在200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也使高考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早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不多,但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题从2003年开始涉及到实用类文本。辽宁高考语文多年来都采用选做题的方式测试学生阅读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是选做题之一。实用类文本主要指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简要概括近几年辽宁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总体情况,可以有几点认识:从选材上看,传记是试题考查的热点体裁,新闻、科普、访谈等文章还未被列入考查范围。从选文上看,选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均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新设文体文章的把握。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进一步拓展。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已相对固定,一道多选客观题,三道主观题。从考核要点来看,实用类文体阅读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对写作技法的考查。(4)含蓄性语句的理解。(5)段落之中句子的内部层次。(6)开放性问题。

在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选作比例来看,选做文学类阅读的同学占少数,选作实用类阅读的同学占多数。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中心把握不准,缺乏想象和联想能力;二是实用类文本讲究实用,操作性强,答案一般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切入点,学生做起来不太“费劲”。因此,关于实用类文本的备考就显得较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思路问题。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了三个层级九点要求。这三个能力层级分别是: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与探究能力。我们下面将大致从三个能力层级出发,以近些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案例,讨论学生在高考语文阅读答题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具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就这一能力要求来看,近几年高考试题与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概括能力不强,答案要点有遗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强化概括、归纳能力是阅读能力中较为容易的一项。这实际上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同学往往把“摘抄”等同于概括,所以在答题时虽然写了很多,但是得分甚少,就是在概括知识点这个问题上有疏漏。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答案要么概括不当,切不中要害;要么语言烦琐冗长不知观点何在;要么概括出来的句子歧义丛生含混不清。2012年辽宁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克罗齐的求索》,文章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成就与实践活动。文章的思路清楚、行文流畅,较利于学生阅读。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概述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该试题同往年概括性试题有所不同,它需要学生从全文内容中进行概括总结,而非仅仅就一段或两段内容进行概括,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作答不够全面,没能从“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如何将两者统一”三方面作答。对文中的信息概括不够全面,提炼归纳能力较差,而是过多地依赖原文,摘抄原文。

(二)答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

答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这个问题是在测试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答题思路不清,答案要么缺少层次感、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答案不在文章线索内,只是些毫不相干的语言堆砌。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说明学生在阅读原文时思路就不是很清晰、甚至是混沌的。例如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一文第二题: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测试中,较为容易的一种能力测试,学生只要从文章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以下的答案: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原文时就没有能理解和总结出文章第一段所写内容即是在介绍《日本国志》一书的“特点”,因而在回答问题时,将文章其他段落的内容也写入这道题的答案中,造成答案的混乱或堆砌。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强化在阅读原文时的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就是增强答题时的思路条理化训练,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的“分析综合”题,更需如此。

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层级是学生应有对实用类文本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三个要求”分别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虽然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测试“鉴赏评价”能力的试题,并不是很常见,或者说很典型,有的融合在“分析综合”能力测试项目中,有的则体现在“探究”能力测试项目中,但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答题也存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不熟悉实用类文本的艺术手法,鉴赏不到位

学生通常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非常熟悉,而对于实用类文本各问题的艺术手法十分陌生,因而在作答相关题目时常常是无从下手,或者不适合地套用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的作用、意义,这样,就会使得答案有偏移、不够准确,或者无法做到有“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因此考生不会在审题上花费较多时间。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吴良镛:筑梦人生》,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学生基本能够从丰富人物形象角度入手分析原文,但很少能够从主题角度来解答。许多学生答的是:承上启下、烘托、衬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作用,这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谈段落作用,不考虑文章的实际,就死记硬背几个“术语”,结果导致将理解、分析题变成“套做题”。文章中第六自然段没有继续介绍传主的学术成就,而是从侧面来写传主的性格、生活的片段,其主要作用就是要丰富传主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此外也使这篇人物传记更完整,更丰富。但学生往往偏离了文章内容来谈作用、鉴赏艺术手法,这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对考查要点不明,阅读视野有限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中“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各类实用类文体中略有差异,以访谈类实用文本为例,应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在传记类的文本阅读中应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此外,传记类文本还要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察。因而,我们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其他类文本中,则注重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基本倾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作答,学生都要有较强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始终以理性的态度来阅读文本,这样,在作答时才能够“自圆其说”。

三、“探究能力”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作为探究题,其本意在于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所以,探究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但是,对探究能力的考察,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胡乱探究,必须能根据文本提供的相关信息或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既联系文本,又有所发展,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学生可就任一观点发表见解;也可以某一点为主兼顾其他作答;如果还有新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来看,最主要的设题点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明确答题的角度和重点;脱离文本任意延展;答题空洞,不会分析;表述不规范,缺乏分析。

根据以上探究试题的案例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重视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内涵。“新闻”“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这是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这里面就有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

其次,在“谈谈自己看法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使得答题不空洞,有内容。“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侯仁之:城市的知音》,试题第四题要求考生结合原文谈传主成功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其中一点谈启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要求分析传主“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有哪些”,但有些学生只围绕一方面因素来分析阐释,造成失分。还有的学生在谈“自身因素”时内容空泛、堆砌套话,没有结合传主的具体情况分析,也造成失分。特别是谈“启示”时,有的学生脱离文本的内容谈现实,有的学生脱离现实谈古人,这都表明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晰。

最后,学生应注意,虽然探究题较为灵活、但并不是说无的放矢、随意作答,学生应注意不能脱离文本,应该是贴近文本,努力地整体感知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参 考 文 献]

[1]据近三年来辽宁高考语文试卷数据分析所得.

第12篇

关键词:对联常识 高考 解题技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04-01

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俗称对子或联语,因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故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它始于五代十国,盛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因此对联的单位叫副。上联叫出句或对首,下联叫对句或对尾。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集句对等。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既“对”又“联”。所谓“对”,就是结构上的彼此对应;所谓“联”,就是内容上的互为关联。具体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上下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节奏合拍。如姚克为鲁迅先生写的著名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本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的两部短篇小说名,从鲁迅先生的人格学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对巨星陨落的沉痛悼念角度立意,读来令人动容。

2.上下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一般讲究处于偶数位置词语的平仄,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至少要做到上联句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描绘戏剧艺术对现实生活具有强烈讽喻意义的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上联末句尾字用的是仄声字“事”,下联末句尾字用的是平声字“人”。

3.上下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意境相合,但又不能重复。如“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遍莫过菜根香”。此联属治学联,上联指出读书乃天下第一美 事,下联强调平静的心态与俭朴的生活是专心治学的先决条件,更可贵的是又与鲁迅作品中“三味书屋”的“三味”即“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暗合,可谓巧夺天工。

二、高考对联题的解题技巧

对联题在高考中早已有之。现如今把对联作为仿用句式的主观性试题来考查则是从2004年高考开始的。2006年、2008年乃至2014年的高考中题型不断翻新。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拟写出工整、切题而又颇具文化底蕴的对联呢?

1.首先要认真分析“出句”的特点

如2004年全国卷Ⅰ给出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要求对出下联。4分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上联。一从结构看,总体上是状语+主谓短语的形式,“冬去春来”是并列短语作状语,“千条杨柳”是偏正短语作主语,“迎风绿”是动补短语,作谓语;二从词性看,“冬”、“春”、“杨柳”和“风”是名词,“去”、“来”、“迎”是动词,“千条”是数量词,“绿”是形容词;三从意境看,该联表达的是大地复苏、东风拂面、杨柳吐蕊的初春景象;四从平仄看,“绿”为仄声,按照“仄起平落”的原则,下联尾字宜用平声。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寻找对句了。

2.要善于用联想打开思路

联想有助于打开思路,这是对联格调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对联题是否得分和得分高低的肯綮。一是相似联想,即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般适用于正对。如2005年福建卷:要求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由“华夏儿女”可联想到“炎黄子孙”,由“文武双全”可联想到“德才兼备”,这样下联应该不难对出。而横批是对上下联的概括总结,属整副对联的点睛之笔。据此可拟出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横批:“振兴中华。”

3.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对联要求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而新颖的意思。一副对联见于言外的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就是它的意境。而巧用修辞手法是营造对联意境的绝好途径。对联中除了对偶这种最基本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夸张、反复、顶针、引用等修辞手法。如2005年全国卷Ⅲ(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一个情景: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题目要求以“友谊”为主题,那么为了突出主题,就可以让“友谊”直接出现在对联中。

综上所述,要决胜高考对联题,考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牢固掌握对联常识,仔细分析出句特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和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化用相关知识。只有成竹在胸,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