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21 17:2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课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1篇

一、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研究具体教学法的基础是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性质。思政课首先是育人教育,思政育人需要达到最低标准,追求最高目标,思政育人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和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把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健全人格与完美人格教育二者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回归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由于思政课的目标重点在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因而思想性要引领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由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分化的状态,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更加多样化、碎片化的状态,比如团体取向、先赋取向(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及社会关系)、特殊性标准;个人利益取向、普遍性标准、成就取向等因素的文化价值冲突成为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高校教育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是最强有力的手段。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缺乏相应的观念自觉,需要抓住大学教育这段关键时期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回归(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大学生被过度角色化

在我校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如何上?”的调查问卷中,有20%的同学对“是否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学习态度模糊,15%的同学对政治理论的论断、灌输式说教,缺乏兴趣。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感性视域中成了高大上的政治说教,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生觉得自身发展未被满足反而“被过度角色化”。社会将青年顺应角色规范视为压倒一切的内容,从社会心理、情感、性格、权利意识等观念方面和制度方面的现代化转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格发展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压力的显性化(竞争、就业),疏解渠道的形式化。“革命青年”的教化式教育制度的失效,“公民”教育制度的缺失。

(二)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

大学生在社会评价选择上的灵活性。为了获得可能的社会良性评价,他们会不断否定、审视自身的愿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顺应支配者和评价者(国家、社会、学校、家族)的意志。在考核中没有突出是否学会了把个人追求、个人抱负和个人的想法放在国家、学校、公众利益之后。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结果的应用方面权重不高。

(三)课堂教学手段碎片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技信息爆炸时代,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与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为此,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使主动探索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实施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上课只注重操作课件对学生进行“机灌”,不重视师生与人机的互补和交流,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思维的拓展。

(四)课堂教育目的偏失

教师在教学中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引导功能。课堂变成单纯的知识灌输基地,同时教学内容在小学、中学、大学中的重复性较高,应试教育和压缩饼干式的教材普遍存在。没有及时吸收社会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义务教育,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无法采集鲜活案例,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飘忽离地的现象,通“人气”、接“地气”不足,没有形成高校、社会力量和社会正能量人员现身说法的鲜活性,从而来形成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目的是为了把课程的准度和深度透彻和灵活体现出来,从而整体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念的“拨正”,释放正能量

在经济环境的激烈冲击下,可以用“风险社会”来定位当前世界,这种风险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而减弱,而有可能恰恰相反。现代社会的有些人会被物质力量打倒了精神力量,亟待倡导价值引导功能作用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归到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并要联系实际回答现实问题,使信仰观念意识适应当前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和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需要得到高校的各级领导的重视,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教师为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真心教,学生在学习中完善自我真心学。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通“人气”、接“地气”

主动通“人气”: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的教师和吸收“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及政府的高管人员融合在一起来共同教课,“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是与我们学校主导专业有紧密联系的各有关行业成功和先进代表人物(即吸收的社会力量方面具有正能量的人投身义务教育),政府高管人员(城市、地区的最高领导)。高校以请进来的方式,让这些社会教员讲授理论政策落实中的实践故事,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做实,这是通“人气”。主动接“地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采集鲜活案例,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更深更透,并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实现校地双赢的目标,这是接“地气”。

(三)以“问题式”为教学方法研究进路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式导入,专题讲解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教师设计最佳的问题情境,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的适当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级的感知向高级的认知发展,完成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获新知。同时,综合创设“思政课”氛围。充分开展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培养、学术活动月等社会多因素联动,让理论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向上向善的理想信念,释放正能量。

(四)夯实教师跨学科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真正信、真心学和真心讲。其次,队伍建设上需要有一支知识面宽、学养较好的教师队伍,拓展视角,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联系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宽度,还要了解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再次,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学养素质,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理论立场,站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教师讲授方式应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激情,运用哲学的思辨灵气开拓学生的智慧。最后,教师应在学术研究上下苦功,应以科研促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微时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方法 手段 辩证扬弃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该课)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之现实的最优化的辩证研究,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重要一环。

科学地总结国内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讲,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的研究与改进举措、双边教学方法的研究、“两课”“知、情、意”的实效性的研究、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该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学习书本的多,接触实际少;被动学习者多,主动学习者少;专注听课的少,课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者只是把书本内容简单地搬到电脑、屏幕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图、像、网络联接等现代传播技术、条件还没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该课没能达到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审美艺术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没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结合。故此,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该课学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情绪,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现状,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些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如,为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现象增加专题讲授、实践考察、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较方法教学法,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出优化教学手段,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大量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方便快捷性,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临新的困惑,现实的实效性、针对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实现该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客观辩证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实践方面,缺乏最优化的系统分析,缺乏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评估系统及认证体系;缺乏实施认证的目标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反馈机制及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运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随意性多,系统性、计划性、有目的的实施少;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乐的更少;由于对该课在观念上、管理上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理论研究深度也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上又缺乏规范性;同样,缺乏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运用;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适用环境的选择;缺乏教学方法与内容结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有机的转换、更新;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含量的支撑;更缺乏课堂学习及课下研讨的浓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励机制;缺乏思想政治课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的传播量;缺乏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教学的实践的实效性有较大的或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级,某一阶段可以,但仅具有特殊性意义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全面客观的辩证地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辩证扬弃的意义上,针对其存在着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该课程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践基础性、可操作性;坚持以哲学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双向传播与沟通的理论与实务技能,以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从解决大学生当前及长远的关注的问题入手,着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此达到“知”、“情”、“意”共鸣。继而,以实效性为目的针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客观、系统、科学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用性、普遍性意义上得以推广,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再转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从学习无用,转变为学习有用,再转变为终生受益等等。这是实现该课程实效性的最现实的选择。

辩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是解决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辩证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些内容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本质规定、原则、特征、切入点、归宿点;第二,以该课程的内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筛选、确定、排序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该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该课程的学期的不同阶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课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多方面、多视角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相结合来确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该课程的全程教学的战略系统性与各个阶段教学战术的灵活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该课程传统模糊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向科学的量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过渡;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通过疑难问题专题式、座谈式、对话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调研式、论文式、报告式、网络交互式等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重要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现实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体系方案,方案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上升理论,升华理论;各种方法手段交融交互运用,先后重轻有别。第二,建立系统的评估及认证体系,以保证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文实践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富有实效性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实、具体的系统的统一;第二,建立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系统评估及认证体系;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第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以哲学指导,以现代心理学、现代公关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相交融,并以此为科学理论依据,对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优化;第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第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对于受教育者是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理论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选择;第七,掌握和运用方法与手段的人,必备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条件,应是事业型、学究型、宣传型、讲演型、主持型、沟通型、辩说型等几者于一体的通才教师;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的新生产力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色;第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应以哲学、数学的科学定性、定量为基本思路;第十,创立其有共性、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各种模式。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从个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从教学的实践中概括和推导出具有共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二,从分散的、不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律性的运用;第三,从该课程的内容到形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色,选择最适宜的导入点,如疑难的社会问题、关系到自身发展前途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现实性的选择是:第一,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客观、科学的区别分受教育者注意力、兴趣点的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馈机制,在一定的时段,对该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其效果,以不断地加以修正,进而采用更为现实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全国高校第二十一届哲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1,(10).

[3]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4]徐朝旭.“两课”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J].高校理论战线,2001,(11).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in Xiangyang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 yang, Henan Province 473009

[Abstract]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 and belief. But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ation class forms are frequently adopt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eachers' quality, teaching content as well as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analysis teaching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存在问题,探索改进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显得非常迫切。

一、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但这一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就表现为压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深度,把思政课教学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使得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道德认知、纪律要求不理解、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差等等。

(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种是假期的“三下乡”,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参加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仅是少数学生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出现了以少代多的现象;第二种组织参观考察,因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难以推广;第三种是由学生利用假期自行参加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最终是学生应付了事.

(三)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室大,学生人数多,一般都有100人以上,合班上课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但是,事实上高职院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平淡,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往往又都是站在电脑前,一味地讲解,或边讲解边操作,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机互补,无法很好地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饶有兴致”地讲,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悠然自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没有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而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四)师生双向互动较少,教学效率不高

教学活动的双边性要求教和学双方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关系,做到师生对话,共同探究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高修养。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是“一言堂”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课堂上学生参与少,思考不积极,发言不踊跃,无法通过课堂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偏差

2.从高职院校受教育者方面来看

3.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来看。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全面地理解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目标,高职人才的培养,在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高职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标准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树立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进而树立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教学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素养和自身的业务能力,转换思路,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素养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渴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给予足够的关注,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岗位需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伟大的成就常常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不是一个力量问题。”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针对高职生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与高职生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等,并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等,从而建立起平等、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让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内容进入课堂,实现立体教学,形式多样,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性互动中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

4.注重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外实施勤工助学、组织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形成实践体验,并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让学生把课堂和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在其亲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消化和吸收,使学生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通过理论小课堂实践大课堂的结合,使对学生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一项事关大局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军事课教学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当代大学生的军事课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军事国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对知识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军事国防教育由于他的教育对象特殊性,决定了他的教育理论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以创新为前提,这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军事国防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健康发展。

一、目前高校军事国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专业界限模糊。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对军事课程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实际支持的力度就不可能到位,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管理体制理不顺,没有军事教研室,与学工办、武装部杂糅,学科边缘化严重。

2.教学模式单一。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开展课程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完成36学时的授课要求。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大部分高校没有延伸军事知识体系,照本宣科,学生接受度不高,基本专题讲座有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下国防形势,有的过于前沿,没有相关知识的衔接。 教学方式说教严重,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效果短暂。

3.教学软硬件良莠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都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由武装部和学工部承担大部分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只能基本胜任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费紧张和认识不到位,各校在军事课教学设施建设上教学硬件不配套,功能滞后,数量不足,没有必备的模型、器材、挂图,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不深刻。到目前为止,全部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对其实施军训,而内容就是队列练习、歌咏比赛、内务评比、投弹、打靶、阅兵等初高中已经完成的项目。高校学生应该掌握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国防意识、集体观念和道德素质教育等内涵并没有在整个军训过程中并没有占据突出的位置。

5.新媒体下网络课程运用性欠佳。目前多数高校都在大力建设网络平台课与国防教育网站,例如军事高技术概述、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国际战略格局与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但没有形成专业的、完整的、系统的网络课系统,军事理论网络课建设步伐有待加强。

二、如何创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手段, 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以活动的方式展开国防教育更具有效果,另外开展媒体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具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1)开展国防教育“第二课堂”版块,将国防教育跳出新生军训的固定模式,将之定期在各个年级以适合的方式展开,使国防教育具有延续性。具体可以以下四种方式进行:

①每年固定十月为国防教育宣传月。各个学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军事知识图文展板、军事题材影片展播等。

②根据时事政治的契机,可以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活动。

③成立军事类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沙龙。汇集高校军事爱好者们在自由探讨的氛围中,关心国事、关注国运、关切历史;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时事热点焦点事件顺着正轨向大学生布道。

④加强与驻地军分区部队联系,开展“ 军营日”活动。

(2)采取全媒体教学的手段。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普及的背景下,微信息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APP平台等高性能的信息传播方式,刷新了高校学生群体信息接收、传播信息的记录。高校的军事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收集、整理和传播能力及手段,全方位开展国防教育教学。

①运用网路虚拟的先进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直观鲜活。教师可采取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和现实感知等网络软件对知识体系进行渲染,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广度,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军事理论学习的乐趣。

②可以将优秀的军事理论教学视频进行慕课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设置上讲究图文并茂,古今穿插,运用课后讨论等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极大调动国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③建立国防教育微信平台,对国家国防信息进行筛选,让大学生能及时获知国际国防安全动态,对国际形势有一定掌控,建立必备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摇篮。

2.完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骨干力量。

目前军事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层次不齐直接影响了国防教育整体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军事教师队伍是做好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精、业务能力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军事教师队伍,是我们一直需要的军事理论教育的梦之队。

(1)设立国防教育教研室,加强学科建设。 积极选拔专业国防教育教师,并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级、省级军事理论课论文、讲课比赛;组织军事教师参加专业军事培训,不断创造机会提升其知识结构识层次、丰富其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横向联合搞科研,逐步形成成熟的高校国防教育基地。

(2)做好军事档案室工作,确保军事教学工作记录完整。 其一是收集教学资料的完备。将所有可以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包括教材、教具、各种军事方面的音像、图书、报刊资料。其二是往年的军事教案、国防活动的相关图文、视频、新闻稿件等材料的归档,方便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岗位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更进。军事教研室专业教师应根据其岗位的特殊性设立相应的职称评定序列,高校制定各类国防教育活动的经费支持政策,开展校内外学术研究,建设国防教育教师科研平台,推进岗位评优等激励政策等方式来稳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2007.3[Z].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改革现状 具体对策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大致如下:

1.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形势大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时期,其教学方法暴露出不少问题,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教学方法在不断出现,使得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更新,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导学案学习法等。这样的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存在问题。新课改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出现,但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并且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找到解决方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完善。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缺乏课改意识。课程改革是在课程进行中出现问题后应运而生的,但是研究调查发现,相关人员没有树立课改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所耳闻,但是没有落到实处,课改成果没有应用到课堂中,学生没有感受到新课改的作用。

(2)院方对教学方法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改革必须作为一项重要的文件指示做,但是研究发现,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采取措施,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没有主动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对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漠不关心,使整个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导致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3.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其较强的专业性导致教师忽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与当前的社会总体需求是不符合的,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违背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三、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切实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对行为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重视程度,改变传统上错误的改革观念,从根本上为教学方法改革扫清障碍。从院方领导到任课教师都要改变思想,从思想角度出发,强化改革意识,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2.改革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教育的目标和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人翁地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努力维护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切实享受课程改革的优越性,从而有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之中,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出谋划策。

3.在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是为了在社会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内容,以此更好地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课程,在推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课上和课下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身,努力提高个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讲授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使用价值,新时期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积极投身其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从中吸取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原平.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在学科建设、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设置与教材的改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桥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系统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这四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没有充分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更没有系统地通过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结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硬性灌输。硬性灌输的表现是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价值理念,忽视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感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二是忽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将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安全和经费的考虑,一些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修养、教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三是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高职院校中部分老师由于教学时间较长,导致了一种教学上的疲态,同时,因科研压力较小,缺乏一定的动力,致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充沛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二、增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较研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高校对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是使用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等说法。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经济交易、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活教育等;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此外,发达国家也很注意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和不同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隐蔽渗透[1]。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大学生有机会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有助于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立场坚定,综合高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高尚的师德有为人师范的品行和个人魅力。三是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四是将理论教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这些要素涵盖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由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带头人、骨千教师构成的队伍,既包括广大骨干教师,也包括专业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2]。

三、结语

总之,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地位的认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适应时展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借鉴国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正良,金正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宁波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研[N].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第7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及其构成

“吸引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指“一定物体把别的物体、力量等引向自己的力量”。由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吸引力”从被吸引的一方看,也可认为是“一定物体靠近别的物体、力量的一种倾向”。比如“万有引力”就是一种常见的吸引力。现在,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不同的学科中。尽管在各自的学科中“吸引力”的含义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都是从物理学这一基本含义引申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所谓“吸引力”,是指“A把B引到自己这方面来的能力”;或者称为“B靠近A的一种倾向”。如在管理学中,它指的是“组织、团队对个体的吸引和保障”,或者叫“个体对组织、团队的依附与追随”。

结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出“吸引力”构成的五大要素。一是吸引力的主体A,它是吸引力的构建者与发出者;二是吸引力的客体B,它是吸引力要捕获的对象与指向;三是吸引力内容(载体),A要吸引B,总是要有所凭借,或是小说中的情节、或是管理中的报酬,或是心理上的慰藉,或是传播中信息,诸如此等,这种凭借依据,即是吸引力的内容;四是吸引力的方式,即吸引力所凭借的依据以哪种手段呈现在吸引对象面前,就像都是面食,你是做成馒头,还是做成面条,抑或是其它东西;五是吸引力的环境,A吸引B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人力加以修正。

“教学吸引力”是属于教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由“教学”与“吸引力”构成的合成词。“教学”通常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吸引力”是“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学习活动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吸引力”是“学习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渴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与行为倾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而面向所有的学生的开设。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在教师看来,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等引导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上的能力”;在学生看来,是“自己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引导,渴望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与行为倾向”。它包括吸引力“主体”思政课教师、“客体”大学生、“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知识、“方式”教学方法手段、“环境”教学氛围五大构成要素。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我们对教学吸引力的解析可见,教学吸引力产生于教学活动中。而教学是教师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面向特定的学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传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因此,一切与教学有关的因素都是影响教学吸引力的潜在原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校风学风、教学管理、社会大环境等。从教学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吸引力的构造主体。不同的教师讲相同的课程,受欢迎的程度不一定,也就是吸引力不一样,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自身。其实,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氛围的营造、吸引学生到课堂、让学生关注授课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无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2学生自身

学生是教学吸引力的客体,或曰对象。同样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吸引力的角度给出评价,有学生打99分,有学生认为不及格。这种巨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对矛盾中,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是外因,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重要性上的认识不足,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即使是最优秀的老师上课,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受到有多大的吸引力存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打造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吸引力的中介。教师总是凭借一定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当前正在实施的2005方案共有四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这些课程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内容的广泛性,这四门课从一级学科来说,涉及到哲学、法学、政治学、中国史、理论、理论经济等多个学科,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包罗万象;二是内容的重复性,主要体现为与中学教材的重复比例较高;三是较强的理论性,教材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没有丰富社会阅历者读来有脱离社会实际的感觉。这些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吸引力的主观因素。它是老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整套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对于具体的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只有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多变性。教学方法的采用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现有的环境条件,有选择和创造性的加以应用。若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如其分,就会事倍功半,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吸引的客观因素。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可从不可的角度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每一种环境按性质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思想课教学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精神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往往让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学生不真信,也就不会真学,吸引力也无从谈起。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由上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生要端正学习动机,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氛围要优化。只有综合考虑教学吸引力五大构成要素,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提升短板,才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满足需要、获得认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1提升教师素质,以人格魅力俘获学生心灵

教师是教学吸引力的构建主体,在增强教学吸引力中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抓住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所谓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作为外化的吸引力,要靠内化素质来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要提升四大素质。一是思想素质,要有高尚的品行,做到德高为师,从教者的品行是受教者观摩和评价的对象,也是产生人际吸引力的前提;二是文化素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而知识是通往真理之路;三是业务素质,要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四是心理素质,要热爱学生,具有亲和力、责任感,获得学生的尊重。

2端正学习动机,以切实有用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是教学吸引力的对象,但在教学吸引力的提升中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因素,而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只有学习动机端正了,才有学习的主动性,也才有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动机,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若只为学分而学,肯定感受不到什么吸引力;相反,为成长成才而学,不那么功利性,才能真心投入其中。端正学习动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生的自省,明确学习的目的。《大学》中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目标明确,有所趋赴,才有端正的态度。二是教师要加以引导,用“有用”的知识吸引学生。只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知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有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越大,教学吸引力越强。

3丰富教学内容,以简洁生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根本,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一、陈旧是学生不愿意听课的主原因。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要做到精而有用,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泛为详实。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是要体现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论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内容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才能说服人,吸引人。二是要体现内容的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外形势,与时俱进,把抽象的理论化为鲜活时代内容。三是要体现内容的针对性。加强针对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内容选择上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让学生觉得有用、适用。四是要体现内容的生动性。思想政治理论并不只有抽象的面孔,选取引人入胜的案例,使用富有哲理的话语,增强其生活品质,同样也会让其生动有趣。

4创新教学方法,以开放新颖引导学生参与

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突破“重教轻学”的传统,重视学生的“学法”。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寻找答案。二是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要走向广泛的社会空间,让学生身处社会之中去思考和领悟。三是变传统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在形式上得到网络一代的认同,唤起他们的共鸣。

5优化学习环境,以轻松愉悦吸引学生注意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时空,间接影响到教的状态与学的状态。端正的校风、浓厚的学风、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美的物质环境会让教学双方乐教乐学。对个体来说,学习环境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却是可以人为修正来优化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优化学习环境要做以下几点:一是要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让高校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场所,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奋发向上的群体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要优化学习资源。图书馆、校园网、学术讲座等,都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与素材,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三是要优化校外环境。校外环境即社会环境,尽管社会环境不是仅凭高校一已之力就能改变与优化的,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充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参与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参与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 株洲市高职院校 体育理论课教学 改革

1.引言

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21世纪人才需要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环境,不断完善自我;勇于竞争,勇于开拓;具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聪颖的智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理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在认识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强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健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需要,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具体效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的多元教学形式。加强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在认知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终身健体意识的形成。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资料法。对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体育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教学文件进行统计、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对部分中学的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0.8%。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传授的知识繁杂。

高职学院体育理论传授的内容有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要求,体育与德育、美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知识,以及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分析,裁判法,等等,内容繁多。要在有限的学时中讲完,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只能蜻蜒点水,不能有效地把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讲深讲透,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

3.1.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没有能力解决风雨天上实践课的学校,为了避免学时的流失,把理论教学安排在风雨天上,从表面上看这一安排较为合理,实质上是淡化理论课的具体表现。理论课与风雨天紧密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遇到风雨天上理论课,没有遇风雨天不上理论课,或产生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意识。同时,上理论课的随机性大,教师备课仓促,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如此排课,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不能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3.1.3多数教师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体育教师由于多数时间从事术科教学,理论课教学经验明显低于技术课。从我院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授课的逻辑性不强,使用术语过于专业化,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其二是教学中只注重体育轶事的传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重点不明确。这必然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学生轻视理论课的重要因素。

3.1.4考试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闭卷、开卷、完成作业和课堂提问四种。组织形式有年级统考和任课老师自行组织考查两种,考试内容由各校或任课教师自行命题。各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的难度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难度最小的是课下写总结、体会,难度最大的是统一闭卷考试。考试的难度可大可小,考试的方法可严可松,可能使一些没有上理论课或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比一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学到一些体育知识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的“奇迹”发生。理论课考试制度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接受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水平,从而造成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不重视。

3.2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从体育教师方面来看,首先,没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部分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主要是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把体育理论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部分学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此随意性较大,甚至完全将其取消。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在操场上那种生龙活虎的劲头荡然无存,个个无精打采。问之,答曰:“枯燥无味。”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人为地割裂了技术技能和理论的互补关系。其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看,体育理论课占到每学期体育课程的15%―20%,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强调了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有目的、重点地加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学得明白,知其所以然,使体育理论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3.3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由于体育的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观念,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体育教学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机械地模仿练习,学生的思维与身体活动是脱节的,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是不适合的。因此,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和加强理论课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中学教学改革的体育观念。

3.3.1增加理论课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及方法等。由于内容少,知识面窄,加上教师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敷衍应付,教学效果较差。这对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健身手段,增加学习情趣不是适宜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在原有理论课教学内容基础上传授实用性强、目的性强,在将来工作中能用到、能延续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各种项目的起源、发展趋势的讲解,对所学专项技术的实效性、针对性的讲解;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讲解,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高层次的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体育运动知识体系。

3.3.2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传递的双边思维认识过程。现行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单一的灌输教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抑,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了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在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中应提倡灵活多变、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多元教学方法。如采用观摩、讨论、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手段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性,促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3.3.3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考核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启发思维,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加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体育实践课的效果明显提高。只有把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二者合理的科学体系,才能使现代大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用充沛的体力、智能开创新的生活。株洲市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理论课发展的基本策略体育理论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在课中和课外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理论依据和锻炼的准则。

3.4株洲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3.4.1适当调整和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比重。

丰富扩充体育理论,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限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来保证教学的完成。只有相对固定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使理论课教学时间合理地融入体育课进度当中,才能真正落实体育理论课的实施,防止理论课“听天由命,可有可无”的现象,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合理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可以避免教师仓促备课、学生无思想准备的现象发生,如临时通知不到位或学生散落或找教室困难或拖延时间等,防止风雨天体育理论课出现“游击”现象。

3.4.2加强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培养。

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操作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外派教师参观学习可开放视野,更新知识;建立说课制度,让教师之间进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提建议等方法,加速教师新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获取,为教师胜任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学校体育只有适应社会和人自身需要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我认为,注重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揭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体育运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兴趣,这样才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体育理论知识是从无数次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同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教师较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实现以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以及完成大纲目标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青松.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改革[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吴明智.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

[3]李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分析与探讨[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第9篇

一、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创新教育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中国化是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与时俱进的生命线。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者坚持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结语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堂课适合于情感教育教学而不适合于理论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趋势应当是统分结合,即大班互动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可以这样讲,如何突破大堂课教学瓶颈是摆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创新课题。基本思路是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减少相互重合的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进行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对比实验。最后在基本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与课程体系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培养方案的授课时数,普遍回归小班教学。

作者:张秦中 李龙强 陈红艳 单位:商洛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

第10篇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当前, 独立学院军事理论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当前独立学院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探索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当前独立学院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是普及高等教育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部分学校在军事理论课的开设和教学方面,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具有开设时间短,课程尚不规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大班教学, 多人集中听课

目前, 独立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多采取大班教学,多人集中听课的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后,伴随着新生军训,军事理论课同步进行,往往选择大班教学,多人集中听课,或伴之以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组织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

(二)课程安排集中

与军事理论课的集中教学模式相呼应, 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较为集中。一般情形是,新生军训的 2- 3个周内,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集中某个时段插入式安排军事理论课程。这种同军事技能训练同步的课程安排,短时效果比较明显,但密集式的教学安排下,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养成往往缺乏持久性。

(三)兼职教师占主流, 教学方法较单一

独立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可以说,专职或专业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师比较缺乏,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传播国防知识,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方面,囿于课时安排,以及兼职教师的身份等因素,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之间难于平衡,有所偏颇,导致师生互动不足 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单一。

(四)不分专业,统一授课

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分专业,开展统一授课是较普遍的情形。所谓不分专业,既指在大班授课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也指授课时,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两个原则

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极具重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起着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坚持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

(一)以教学目的实现为导向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和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引导教学、调节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教师具体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不完全是教师主观所决定的,不是随意而选的。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军事理论课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线, 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重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高校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比较突出, “ 先生讲,学生听”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对等的。在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简单, 容易形成单向灌输、一味说教的局面,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吸引学生互动,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因而, 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二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互动过程, 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该体现教学过程这一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做到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有助于学生的吸收、交流和反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从教学内容出发,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军事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前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平台。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必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材一般分为五大部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科技和信息化战争。五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部分的内容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适合于每部分内容,每个知识点的授课方式和方法,避免教学方法单一,尝试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从教学内容出发,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组合不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使得学生掌握国防知识,培养学生国防意识,顺利实现教学目的,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多个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变化的,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 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大班教学, 集中授课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结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设置、案例运用和情境演绎等,并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技术,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区别不同专业学生,体现专业特色

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可以进行有差别地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授课时,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有所区别。比如, 授课对象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时,讲授国防法规时建议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 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应不同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授课对象是理科的学生时, 在讲授军事高科技一章时,诸如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等内容,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不同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区别不同专业的学生,体现专业特色, 这不仅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要有比较扎实的军事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自己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掌握不同专业在教学有的一些教学方法。普遍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特色教学方法相结合,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背景,使得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因材(教材内容 )制宜,而且因人制宜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军事理论教程组委会组编.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 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方主编.教学基本理论与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化的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大力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着眼于培养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道德化的高职人才,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普遍没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则是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对于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针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步入更加良性轨道,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开展互动教学,能够进一步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通过设计形式有效的互动模式,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多元化和特色性,进而对于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互动教学”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能够通过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进而能够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为重要的目标,这就需要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特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缺乏重视。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然有个别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的举措,虽然也开展了互动教学,但互动教学仍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开展。比如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重视,而且也积极引导教师要大力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但一些教师还没有将互动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的互动模式,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方法受限。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来说,不可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根据课程设置和安排,采取切合实际的互动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来看,互动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简单互动,还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现象较多,即使有一些互动教学模式但其效果也只能是表现现象,无法实现长远影响。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载体较少。要想更好的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必须创造更多的互动教学载体,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就会成为“空谈”。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多元化”的互动教学载体相对比较薄弱。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网络教学载体建设严重滞后,尽管高职学生上网频率较高,但还没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通过统一的“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沟通和互动,微博、微信、QQ等互动平台还没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重要载体,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是创新互动教学理念。对于高职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来说,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需要在互动教学理念创新上取得一定的突破,通过理念创新推动互动教学模式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互动教学理念,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教学创新的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新。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更要在理论创新上狠下功夫,要把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紧密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应当成为互动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是创新互动教学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突出表现为不能就思想政治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和应用,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创新互动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首先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这样能够提升互动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

三是创新互动教学平台。要想进一步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创新互动教学平台,这一点至关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创新和打造一些互动教学平台和载体,比如要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立“思想政治教学互动平台”或“互动社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应当建立以学校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的QQ、微信、微博互动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互动工作。还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要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到红色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再比如还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并要求学生撰写思想汇报,这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互动性。

四是创新互动教学机制。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创新互动教学机制,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互动教学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使其连接更加紧密,更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以简单的掌握多少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看学生的有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学生的思想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比如应当对学生参与多少互动活动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参与互动活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造条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互帮互助、社团活动、勤工俭学以及评比表彰、沟通交流、座谈讨论等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已经将互动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而且互动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平台也需要加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互动教学作为重要的模式,特别是要在创新互动教学理念、创新互动教学方法、创新互动教学平台、创新互动教学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耀志,陈媚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6).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

[3]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4]梁伟莹,卢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效性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5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困扰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说教等。面对当前的信息时代和“90后”大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需求。基于教学内容,建立在师生双向互动的基础上,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创造性学习为机制的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师生双向交流,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瑞典。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欧美教育学家都曾针对行动导向教育理念著书立说,甚至展开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行动导向理念。而它最终作为一种具体的现代教育方法或者成熟的教育模式,则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和开展多种活动形式(或者行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开发自主思考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过程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也即是通过“行动”完成或学习任务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最典型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和评价都要始终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行动”是学习的核心和载体。“行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考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生命线。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各种学习“行动”中,以做促学,即通过“行动”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动培养同时进行,以培养有能力有学识的实用型和适应型人才。

2.“行动”是学习过程的纽带。“行动”首先是塑造大学生个体能力与个性的能动过程,但更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既能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生、师生合作学习空间,生生和师生围绕“行动”而产生的交流与协作,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而这两种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和个体生存的重要素质。

3.“行动”是教与学的新型关系的塑造者。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形式上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转变了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它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和重心,推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导性地自我控制,而教师则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持者、咨询者和辅导者,从而实现了大学生有引导的自我创造为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充分发掘和培养。

4.“行动”是创造性学习的源泉。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行动和任务形式,由学生主动学习,依赖学生的自主创造和自我组织来完成,这恰好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满堂灌的缺陷,使得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多样化、动态化、创新化和个性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适应当前多元化和应用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明显加强,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其“做与学”相互交融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单一灌输、轻师生互动的不足。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多地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呈现出单兵作战、偶发、缺乏可持续性等特征。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顶层设计。第一,统筹协调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与范围。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分门别类、避免重复。第二,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纳入每学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设计中,集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第三,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掌握和使用熟练程度列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精彩一刻评委打分的观测点之一。第四,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编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用书,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

(二)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外,还必须建立在熟悉教材内容体系基础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要学会结合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当前时事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通过“行动”收集相关信息、制订合适的计划、选择优良的方案、实施任务的目标、反馈任务过程产生的信息到最终对“行动”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潜能,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到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课堂上分享社会调查的结果,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由自发转变为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成败,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与认同。一次成功的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主持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他能够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完成“行动”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紧紧围绕学习行动或者任务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正如学者柳菊兴指出的:“教师可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到问题的设计中,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也符合理论的本性,因为理论是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命运的理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与水平,唯有如此,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才能由自发转变为自觉。

(四)创新行动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与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诸多生动、鲜活的形式,避免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一、呆板和枯燥,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与吸引力。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快乐、真实和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教学“行动”,一起系统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共同地研究问题、工作配合和不断地理解,同时实现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各种经验的积累。最终,用行动导向的方式使大学生通过亲力亲为的参与和真实的感悟内化,获得从思想道德角度的正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自我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并能正确认识个体与家庭、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他们都能成为敢于行动、富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坚实人才。

三、小结

探索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系统教学方法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所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导的先进理念,展示了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途径。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师生平等互动的双向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交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大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地参与教学情境,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从思想道德和社会的角度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的发展与完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副其实地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渠道,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与道德的实践能力。根据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最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更高质地实现。

因此,钻研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结合路径,实现系统、成熟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以较为自觉的方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陈锡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3]柳菊兴.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