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的语文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流,把学生教"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效率如果不高,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在学习与交流当中增加知识积累,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教材要深入分析,明确教学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则有助于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抓住课文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课文重点,明确教学目标。课文重点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老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上的讲和练还要重视眼前的课文,明确一堂课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切不可什么都抓,那只会什么都没有抓透。因此上课前要认真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
二、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的层次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求同学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其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可以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但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培养上。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我们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例如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中的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逐步培养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是文章字词的表面,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阵地的早读课,却似乎备受冷落,更不用说提高效率了。尽管我们喊了很多年,可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语文早读课可有可无,一堂早读课结束后,老师往往觉得没什么成效,学生也发现读和不读都是一个样。在高三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每周2~3节的早读显得尤为难得,我们更要向早读要效率。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让所有语文老师都深思的问题。
语文早自习的效率必须要高,但是如何提高早自习效率呢?本文主要从采取的措施入手,阐述我对如何提高早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浅陋看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到早读是语文课的一部分
早读独领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的精神状态决定一天的精神状态。早自习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可以开口读、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饱满的精神,来面对一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要让学生认识到早读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它不同于课堂教学,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坚持早读提前到位,让学生提前5分钟早读。整肃纪律,严禁过位,取水,随便讲话,上厕所,做其他学科作业。坚持课堂巡视,随时指导提醒学生,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订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二、明确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有事情可做
要想提高语文早自习的效率,必须明确早读的目标,就是早读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可以在早读的前一天晚上让课代表把早读任务布置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发挥课代表的作用。
因此,在学年初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指导落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按内容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内容包括:(1)要求背诵的课文,例如新课标卷要求背诵的64篇古文必须篇篇落实。理解后再熟读至背诵。(2)课内文言文篇目,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熟读。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兰亭集序》《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等,这些传世经典,虽不是要求必背篇目,但也要求学生熟读,把握文言基础知识,最好能背诵文章重点的部分。(3)一般的课文,每篇课文最好能精读重点段落。如果这些课文有名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划出来,熟读成诵。(4)专题知识点复习,只有这样交叉、互助式地去读,消化的效果才会更好。课外内容包括:(1)古诗。一般指中学生常见的古诗词,经典的名诗名句,实在值得学生去摘抄、背诵。(2)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时间沉淀的都是思想的精华,名句对学生的成长相当有作用。(3)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养成每天背诵一个成语,一句名言的习惯,长期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写作文也容易得心应手。(4)学生自己喜欢的优秀美文。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可从各类报刊中做好摘录,读来更有效率。(5)高考满分作文。老师把平时收集的各省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从网上下载下来,整理好让学生读。学生多读了这些文章,自然有不少帮助,写起文章容易得多。
三、有效组织,切实提高早读课效率
对于早读课,科学组织能够体现早读的价值,把早读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变学生轻视早读的重要法宝。
在具体操作中我比较推荐分段式朗读。把早读课一般分成几段:如一段时间以落实默写为目标而朗读,一段时间以复习巩固专题知识点而朗读,一段时间以作文积累升格而朗读。当然,最后也要留下一段时间不朗读,用几分钟时间检查早读效果。
这样,早读任务(内容)既有硬性规定人人都得落实的集体朗读计划,也有自由选择的个人计划。将早读安排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复习的系统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必强求千人一面,更好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集体计划最好由课代表提前写在小黑板上或老师以打印出来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以提醒学生早读需完成的目标。还要有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教师要讲明早读的要求。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喜悦感。
高三的题海战术主要是检验你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程度。因此,必要的训练决不能少,要从实际操练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再及时改进。但是应牢记:决不能用大量做题代替知识理解和记忆。所以,语文早读课不能放松,只有齐抓共管,才能有实效。我相信:语文早读这块得天独厚的芳草地一定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 探究 思想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高考压力下的高三语文复习课,不难发现,有些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和资料都在引导学生走向程式化。教师们认为这样学生答题正确率相对高些,这就导致学生在分析文本问题时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当然自己的思想就难以形成了。笔者认为学生要在高考中取胜,首先高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升他们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使之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
一、教师应相信学生,把问题放给学生
在平时复习中,很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敢把问题交给学生,放不了手,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庸,没有独立的思想灵魂。实际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做好的事情教师就要让他们做,让他们的智慧开花,形成自己的思想。
比如复习诗歌鉴赏,了解作者的生平状况、代表作品,以及写作背景、诗歌特征、诗歌字面内容等。这些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养成好的习惯,也就促进了自主精神与人格的发育。反之,如果这样的事情总是教师包办,怕学生出错,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会被剥夺了,学生的思考不存在,思想就无法形成。
有时候理解文言文的个别字义更需要这样,比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应该是 “环” 字的通假,对此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荆轲手持匕首,紧追秦王,秦王绕着宫殿的大柱逃跑,这样不难猜出这里的“还”字通假。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自主整理、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和动力。
这样做,既是在引导学生提取要义、锤炼语言,又能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人。长期的坚持,不仅学生的欣赏评价、概括、整理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高,他们的自主独立精神和人格也会得到提升。
二、提高阅读感受力,学生有自己的灵魂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最致命的是没有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更没有充分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老师就开始让学生在那里发表自我见解了。这种远离或架空课文进行空泛的对话、讨论,使45分钟的课堂,看似匆匆忙忙,课堂气氛很好,其实学生只是浮光掠影、东说西说、不深不透,最后不了了之。课堂教学要领着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去深入地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让他们的灵魂站起来去体验、感受、思考,这样,学生的灵魂深处才会受到触动,获得感悟。这一点尤其在古诗词、散文等的教学中体现最为充分。
总之,就是领着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一点点体验,比如诗歌的意境: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独自登高。猿的啼叫是哀伤的,这时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心灵,学生才有可能在心灵深处被感动,从而真正用生命解读杜甫。这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用生命和灵魂解读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始终是站立的。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学,尤其是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大多不是这样的。教师总是喜欢讲课,把成套的分析直接搬来喂给学生,即使是“师生对话”“合作探究”也是人云亦云的一些成套的言说。甚至有些教师热衷讲诗歌的特色、风格、流派等,却忽略了对诗歌的诵读、体验、思考。长期这样的教学,学会总是被动的接受,鹦鹉学舌,这样的灵魂很难站起来了。
三、正确引导探究,让学生有思想
语文课堂的教学,总会有些问题需要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完成的,关键是这种合作探究一定要从文本本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形式、难度、程度等方面的“度”,一定要扶着学生起来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努力探究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健康发展,而绝不仅仅是合坐在一起空谈,以剥夺学生生命和灵魂的深入参与作为代价来作秀。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赋予语文以个性化意义,获得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提高对文本的感受力。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也是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以真情打动人、以哲理明慧人、以文化熏陶人,更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在体验感受中立魂,在合作探究中立魂。
一、小学语文阅读量的现状
1.课文整体数量的对比
课文阅读量是指整套课本中阅读完整的文章数量,主要包含精读、略读、选读课文和练习部分中的诗文。为方便计算,又被称为课文数,用于衡量学生阅读量。分析统编版和九义版、课标(人教、江苏、北师大)不同版本教材课文数,可发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统编教材后,各套教材的课文数日益增加。这三个版本均在不同时期,承担着对学生语文识字、阅读及作文等能力的培养任务。同一时期的江苏、北师大、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课文数逐渐从少到多排列,说明北师大和人教版的编写阅读教材的思想接近。
2.不同年龄段课本的阅读数量对比
由于小学生发育速度较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具有明显差异,凸显出不同的教育需求。站在教材与教学角度,常以低、中和高三个阶段作为评价单位。但从教材角度出发衡量不同年龄段的课文数量,能够为不同年龄层的小学生提供阅读数量参考。课标人教版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课文数量逐渐增加,而统编版和九义版都侧重在中年龄段安排更多课文,低年段数量最少。其中统编版和九义版教材都以教授学生识字为主,较少设置课文阅读,而课标教材侧重在低、高年段安排阅读。
3. 课文语言的积累量对比
积累课本中的段篇、语言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各套教材都有背诵量要求,按照从多到少顺序排列,分别是九义版、江苏和人教课标、统编、北师大课标,九义和江苏版背诵量较多。但从平均每册背诵量方面看,江苏版课标多于人教版、北师大版,反映教材编辑者对背诵的不同观点。九义版、统编版的背诵量比较多,体现了人教版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培养。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1. 课文数增长变化的因素
在过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基础知识学习,未对学生积累阅读量提出要求。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文数呈现递增趋势,对课本阅读背诵作出合理调整,使积累语言、增大阅读量的理念被纳入到教学规划中。虽然课程标准未对课文数量、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但背诵积累细化后,对教材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去除了语文技巧繁重的不良因素,逐渐转向大语文阅读。
例如北师大课标教材中课文共有576篇,仅次于人教课标的615篇,充分说明该版教材编辑过程中,能够充分与时俱进,逐渐重视提高学生阅读量的教学理念,通过传递更多的语文信息,实现学生的最大阅读量,从而不断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2. 课文阅读量达标的内部因素
由于课文数量不断增加,要求教、学双方需合力完成课本阅读,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消化和吸收,在规定课程内互动完成阅读量。但由于教学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学生积极性差等,造成规定阅读量不能完成,课文的难易程度、篇幅也对课文阅读完成具有影响。
例如在北师大课标教材中,印张总计93.75张,平均印册7.8册,字数187.5万,各项数据在全部教材中最高,说明该版教材篇幅较长,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需安排更多课时授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吸收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对课文阅读量的完成具有一定影响。
3. 课文数合理值分析
在阅读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中等资质的学生在规定的课程里,合理实现阅读吸收最大值,不增加学生的阅读学习压力和疲惫烦躁感,使学生能够主动愉悦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学还应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特点,选择合理的阅读篇幅和难易程度。根据不同资质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阅读量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或略高于该范围,留出学习思考空间,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达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
1.高三语文早读课现状
由于语文早读范围过于宽泛,加上多数学校对高三早读目标的构建缺乏有效的组织,缺乏教师的有效规范和指引,未能对早读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自由选择早读项目,致使语文早读目标模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早读状况较为无序。
2.早读课低效无序的原因分析
早读课没有得到真正重视是造成上述早读课现状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校不够重视,学校的管理层,往往更加重视日常的课程,对早读课关注较低;老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早餐点到及禁止中途翘课等,也有利于早读的时间自行处理班务等;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不进行朗读,甚至时常交头接耳、睡觉等。其次是老师不够重视,一些语文老师本身不重视早读课,不将早读课当成一堂真正的课来对待,不提前备课,使得早读课缺少准备,无计划,无目的。一些老师认为,早读是学生自身的事,因而对学生缺少有效的引导,甚至不布置早读任务,进而使早读课的效率降低。使学生不知朗读什么内容,一些学生翻到多少页朗读多少页,使得早读课变得无目的,随意性大。老师仅仅管管课堂纪律,盲目的营造书声琅琅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读什么,读的如何缺少重视。
3.改善早读课的策略分析
(1)正确认识早读的目的
早读课应重视学生朗读情况,使其充分的读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语感,在朗读中熏陶自身情感。科学的早读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使学生读语文产生热情与渴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在长期的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且对于高三学子而言,早读课对于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
(2)制定科学的早读目标
老师与学生都应正确认识到早读课也是一节完整的课程,因此要制定正确的早读任务。缺少具体的早读目标,将降低早读课的效果。老师应提前进行早读课的准备,为学生布置科学的早读目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早读效率。早读目标应对以下几点进行详细的布置:一是早读的具体内容与范围,范围主要为字音、成语、文言实虚词、高中篇目、初中篇目以及课外名句的背诵这一类适宜早读的内容;二是早读的要求与目标,如要求达到可熟练书写、理解文意、背诵段落等目标;三是早读的关键点与有效的检测,如检测时要求95%以上学生检测可达90分以上。
(3)积极创新早读课程
早读课要提高学习效率不应墨守成规,语文老师应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合理的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多方面的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应针对早读课的单一现在进行分析,合理利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辅助。
(4)合理进行早读资源的开发
高三语文处于备考的情况,可开发的早读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教材课文。我国教材课文多选于典范式的文章,考试内容也是以教材为纲要。合理运用教材,将其中的部分篇目如重点文言文中的字音、词句、段落用于早读及早读测试。
(5)对早读效果进行检查
为了保证早读课的效率得到提高,应进行定期的检查抽查,如每天早读前10分钟对前一天的早读内容进行抽查检测。根据朗读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语文老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检查方式,如字词默写、抽查背诵、抽查文言诗词默写、全班背诵等,进行为早读课的效率提供保障。检测后对早读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在未能达到制定目标的情况下,要及时发现问题,与早读中无法完成任务及不能达到测验目标的学生多进行交流,可将这部分与能较好完成检测的学生结成学习互帮小组,令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结语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指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实际上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因此,那些埋在书山题海中的高三学生更渴望课堂的高效,而高三的教师更需要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努力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呢?以高三的语文课堂为例,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划分知识板块,使教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
学生升入高三后,很快会进入一轮复习,习惯了语文课讲课文的学生对系统复习很茫然。其实,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又兼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把知识归类,并通过做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考纲把学习内容分成四个板块: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样,老师在教时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决定课堂上讲还是不讲,多讲还是少讲的,不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教师必须紧盯教学对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愿学什么,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古诗文阅读板块中的古诗词鉴赏部分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一轮复习时我一直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讲。可是2009年我带的一个应届实验班出现了特殊情况。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反映在高二老师已经对古诗词鉴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于是我就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对这个板块采用“少讲多练”“紧抓作业”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改进提高。结果不但节省了复习时间,学生的做题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的严谨做题习惯又惠及了现代文阅读,使复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当堂训练,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每天都埋在题海中,做题难免会出现囫囵吞枣,眼高手低的现象,长此下去,势必会养成不良的做题习惯。我在指导学生复习“现代文阅读”板块时,就非常注重当堂训练:课前精心选好训练内容,课堂上给学生限定时间完成。趁学生做题之际,我在教室走动、观看,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当堂讲解,对个性问题单独解决。这样不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当堂评讲也使学生能及时更正自己在做题方面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热爱学生,亲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真心,还要有热爱学生的实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联系的学科众多,它要求教师对英语、历史、哲学、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较为充足的了解,否则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教师也无法给学生讲清楚。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中学语文》等专业报刊以外,还订阅了《文摘周刊》《读者》《文史天地》等刊物。对一些经典古籍的系统阅读,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古文观止》《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使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增加了知识积累,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是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应该是随生活的变化而常变常新的。
二、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注定会失败
语文课的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带有表演的性质,因为语文教学要带领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进入角色,自主体验。教师必须用带有激情的语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带领学生进入语境进行体验,否则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我也曾经很遗憾地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激情的缺乏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自己在教学中很注重激情的作用。
三、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只占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
落实字诃,理解文章,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归纳写法,背诵记忆——这是我发现和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人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的常规做法。可是,我觉得,这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教学,以完成课本内容为目的的做法,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训练。
只完成课本上的知识,不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必要的应用训练,势必会使学生不知道学习课文的目的,无法与现实、社会、人生联系,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违背的。
为避免这些问题,我的做法是,按照文体特点,每篇文章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常规分析,用三分之二的课时进行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语文课并不是每天都没有作业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学生都在想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软的,是有弹性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作业,老师也不要求天天交作业。考试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联系也不大,没有直接的试题来自于课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老师的教学成果表现在学生的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学习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适当的作业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如,每周给学生布置两篇小作文练笔,或整篇或片段,只要有特点就是成功的;过两三天布置三四句仿写,培养学生话题的积累和思维分析能力;把学生分成兴趣小组,汇报自己收集的经济、军事、政治、环境、资源、人口、战争、体育、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材料,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了三年以后,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去研究探索,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积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读题、做题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好方法
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觉得读题和做题,阅读各种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一直努力做到在备课之前阅读大量的与本课有关的材料,从众多的分析讨论中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样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课堂内容充实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做好高三年级毕业复课工作,我尝试用大量读题、做题的方法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从众多的试题中领悟到知识点的地位,熟悉了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做答技巧,总结出了各类题型的思维规律和要求。这样的训练让我比较从容地做好高三复课工作,更为我在基础年级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六、时时了解和掌握学情,保证教学有的放矢
好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以学生的要求为方向进行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具备,认知水平有了提高,方法和技巧意识初步加强,对老师的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教师必须做到的。
把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布置成预习作业交给学生,把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出结论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发表见解,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协作完成的内容大胆交给学习小组去讨论总结,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肯定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最终你会感觉到,留给教师的内容其实很少,也很简单。
我常常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比喻为带领学生去攻坚:哪些知识学生没有完全领会,还需要在课堂落实;哪些思想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哪些方法、技巧上的规律学生还未明确;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实,还有哪些知识必须扩充……这些是显示教师作用的地方,也是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所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前要花大力气准备的内容。
七、网络多媒体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网络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破坏了语文教学通过文字创设语境获得体味的规律,也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使课堂显得生动、直观。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文章特点选择多媒体。小说、诗歌、戏剧是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它的直观、快速、便捷,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文本和影视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议论文、记叙文是不大适合使用多媒体的,否则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任何新事物、新方法的出现,都会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也是如此,只要能恰当地使用,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效率;兴趣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所以回顾自己教过的课,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反思才能与时俱进。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这门课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忽视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再怎么学,也提高不上去,拿不到像理科一样的高分,还有些认为语文考的大多在课外,课内的可以不听,只要多做题即可……以上种种对语文的误解,使得语文教学走入被动的境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课堂教学本身分析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从初中开始,对语文的学习只限于知识的记忆,背诵词、句、篇,并陷入题海战术以应对中考。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记忆,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基础上面也未必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错字连篇、语法混乱、表意不清、符号乱用等情况。即使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到高三的时候,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诸多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语文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当今的语文课堂都在拼命强调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始终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却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的培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多字词还没学会,连课文内容都还没有熟悉,教师便跨过课文,在课文之外做了很多的引申和分析,轻视文本,轻视语文基础,使得语文教学如同在云里雾里一般让人摸不透。
许多教师喜欢用动画、幻灯片、朗读录音等方式代替学生朗读、分析,不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亲身诵读,不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美文中的语言运用。学生看看动画和幻灯片,听听音乐,谈谈感想,貌似整堂课很热闹,但是教学结束后,如过眼烟云一般,对课文内容依旧一知半解。语文,即语言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个教学中心,学生缺乏在语言表达、情感认知上的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最后造成热闹有余而效果不佳的局面。
在课堂活动上,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存在了多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听,互动情况较少。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传统模式近年来一直受人诟病,它不仅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束缚了其思维。而另外一种与之相对的则是“散养型”模式。教师采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等形式,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整节课过于放任自流,从而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这种“散养型”模式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浮于表面,反而连课堂的活动能力都难以纠正,这属于课堂的无效行为。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语文的初级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高级目标是学会从文字中体会情感和表达情感。这些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在字词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训练、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而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积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认识不清,认为听听课、做做练习,就能提高语文水平,而忽视生活体验积累、经典著作阅读、写作,没有耐心,且懒于行动。以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去学习语文,结果可想而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语文不限于课本,语文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近年来的语文高考题材料大多数都来自课外,如,时下的热点新闻、议题、现象等。就是这个原因,让许多学生把课本抛之脑后,反而更重视复习资料。殊不知,课本才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语文学科的题目设置也侧重于理解和表达类的主观题。比如,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绞尽脑汁组织的答案,往往因为答非所问或者偏题而被全盘否定,在解题上面,获得的成就感不高,因此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反而对一些理科科目抱着更大的热情,这类科目答案客观透明,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成就感,而且精力和时间有短期投入见效就很大。这点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语文需要细水长流的投入,一些阅读课外名著之类的隐形作业,在高考的压力下,在漫天的各科练习卷之下,自然被忽视了。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例来说,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先介绍北宋一种颇为流行的风俗“吊柳会”,由此引出作者生平,最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本上面,学生的反应比较活跃。又比如,在上小说《祝福》一课时,笔者以侦破案件的形式提出一个悬念:是谁杀死的祥林嫂,由此对课文的内容和人物展开分析。学生都积极参与案情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率。由通俗带动文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由此得到显现。
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笔者通常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按照学号,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或演讲,或朗读,然后再请底下的同学进行点评,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也会设置讨论环节,但这些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而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过度放开课堂教学,又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移,甚至达不成教学目标。
1、教材观发生变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理解课程标准,真正以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3、课堂从教堂向学堂转变,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4、利用现代技术使课堂从一元转向多元化,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5、师与生的关系正得到改善,课堂逐步呈现出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
6、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备课中注意关注教学设计,教师的设计能力也得到提高。
7、课后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课前准备:
1、注意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同时要挖掘知识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
2、注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智能。
3、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研究学习间,学科内学段的纵向联系。
4、注意对学生学习实际的了解,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加强了解。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除了有感性认识外还要加理性认识。
5、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手段,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教学策略”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7、注意设问的有效性,从难度、坡度、针对性、启发性、明确性、开放性等方面注意。
8、深入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
9、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体现因材施教。
10、体现整体思考,注意将一学期的内容综合考虑,已学的内容、现学的内容、将来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入。
课堂教学:
1、注意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
2、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尽可能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要经常性应用。
3、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很好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5、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作业与评价
1、注意作业和学习的内容不能有脱节,层次性和容量也要注意,注意对于学科整体性的思考。
2、很好利用作业的结果,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善服务。
3、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4、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
关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
从本周开始,语文学科中心组将开展主题式网络教研活动,每周由一名主持人提出讨论的话题,中心组成员主动跟贴或发动其他老师跟贴,目的是借助网络优势,跨时空开展网络研讨活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教师们经常性地反思,从而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本周研讨的主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几天到学校里听了10多节课,主要是高三的课,这些课包括新课、练习讲评课、专题复习课。有的老师效率很高,比如标点符号专题练习讲评,老师边让学生分析题目,边从中归纳出误用标点的几类情况,然后辅之以“点对点练习”,一堂课,目标非常明确。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记,而是积极地参与分析;老师不是简单地给个答案,而是恰当地归纳点拨。尤其是“点对点练习”,针对性很强,都是老师经过精选的题目。这样的课效率很高。
但遗憾的是,这10多节课中的大多数课似乎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设计随意,教学目的性不够强。教材也好,练习卷也好,我们拿它作为例子,要达到什么目的,不够明确,于是,练习卷讲评老师一讲到底,新课教学照本宣科。
2、就文教文,局限在教材里兜圈。高三的几篇课文都是哲学论文或美学论文,难度较大,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哲学课美学课,从文中学到的一些哲学、美学道理,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其他的材料来消化,因此,不走出文本,只满足于概念的解析,肯定不够。
3、注重结果,忽视习得的过程。高三的课固然有高三课的特点,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里多讲些内容,这也是常理。但问题是有些老师忽视了学生这头,很多应该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的时间都被老师占用或替代了。
4、课堂平淡,气氛沉闷压抑。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解剖,学生没有笑声,神情木然,或机械地记录,被动接受。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效果自难保证。
虽然这次听的是高三的课,高三的课有其特殊性,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毕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有些具有共性的东西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有以下几点想法:
1、从教师个体层面看,要认真钻研教材,抓好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地处理教材,这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接下去要精心设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地设计活动情境,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则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深入文本探究,走出文本提高。
2、从备课组层面看,要加强集体备课,尤其是新老师比较多的备课组。备课活动不要只是简单地学进度,要多研究教材,毕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是有统一性的。具体到每个教师,也不要做集体备课教案的机械执行者,教师个性不同,学生实际不同,课堂教学时完全可以张扬不同个性。
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教育机构的目的完全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了把人看作主要是理性的动物,但新近的思想提请人们注意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情操,那些欲望和情操是掩蔽的有时甚至支配人的理性。”因此学校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是在朝着理想的目的训练天赋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的至善是将自我奉献给高于自我的理想——为真理和他人而献身。”(哈佛委员会《论中等教育》)
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认识并不只限于工具性方面,而且还意识到它关系到“民主制度精髓的集体思想和判断的基础”。在有的语文大纲中还明确语文教学要担负“交流情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经验和信息”的任务,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笔者见到的各种美国语文教材,无不贯穿着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有许多课本都选有美国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在每篇课文后面,一般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示:A、听说读写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课文问题;C、欣赏能力的培养;D、课文内容对人生有哪些好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与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生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恐惧”、“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与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与感知、情绪与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点来认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体会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断”。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与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准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
1 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进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2 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新课改的优秀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1)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茶馆式教学”会不会太松?“三步式教学”会不会太传统死板?这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要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我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雷雨》等小说戏剧课教学效果好,文言文课文高深难懂,通过分析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我注意在课堂使用恰当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一是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真诚地评价学生;二是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了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了。
3 有效提问,合理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在提问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好提问这一关键性的互动工具。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掌控好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相信也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教学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教师在机械化地授课,学生们也在机械化的听课。其实,有效的提问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最好能够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们提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设定要新颖,不枯燥,杜绝照搬教参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好能够与身边的实际相联系。提问最好要具有普遍性,不可只是提问那些平时学习较突出的学生,最好能够平均分配,问题的答案也不能只是拘泥于教参,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扩展力,更让学生觉得老师太过古板。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先进行肯定性回答,即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但是也应该讲一些鼓励的话,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压力,有恐惧感。总之,提问要有启发性,有节奏感,有普遍性,并能通过提问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回答问题。
4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时间最多、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一,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已经有了点滴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在学前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学可以跳跃进行。另外,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的语文技能的学习,因此要循序渐进。夸美纽斯说:“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
第二,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体系,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因而要树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观念,温故而知新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
第三,精学与广学相结合的方法。“精”指“专精”,“广”指“广泛浏览”,这是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体现出高中语文课的基础性、综合性。
关键词:职高语文;必要性;可行性;口语交际能力
职业高中最直接的教育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参加对口高考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有很多毕业后就面临就业的学生,要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就职高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新版职高语文教材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应用性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需求出发,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一、对“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宏观认识
1.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未来的从业者,目前在校的职高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多种能力。语文学科在职高属于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职高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职高学生步入社会后,基本上都是自谋职业,自谋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生活。而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就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关系到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将给他们谋职及今后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2.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迫切性
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都选择上普高。职高的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上了职高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方面的后进生,语文学科基础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进入职高的学生已经被社会贴上了“中考失败者”的标签,我们教师不能再让这些学生成为永远的失败者。
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语文教师转变职高语文的教学思想,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树立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的同时,把语文教学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新途径。
3.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可行性
培养职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受升学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教师还是在喊着新口号,走着老路子。而职业高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高考,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则是高三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我们完全可以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轻装上阵,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面前,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成为他们谋职的本领,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生活和就业空间。
二、在“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做法
职高语文要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也是当前职高语文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要训练职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应该改变以往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信息时代,口语表达不受时空限制,使用范围日趋扩大。现代社会对人才在口语方面必然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职高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职高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版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比如,交谈、即席发言、辩论、应聘、口头作文、电话交谈、介绍事物、即兴演讲等形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对于教材提供的这些训练并没有好好重视和执行,有的老师即使组织学生训练了,也基本上是走走形式,讲讲专业术语,学生的听说等口语表达训练基本沦为一句空话。
我们目前要做的是:结合教材的编排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日常的语文课上,课前一般会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口语表达;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有时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几个探讨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问题辩论等。
(2)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在内容方面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让学生自选内容,可以是社会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社会生活。根据教学目标,我每次都有一个训练重点。
(3)到了高三,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对自我介绍、求职应聘等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在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就业。
2.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职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信心不足,无精打采,但是在课外活动中却表现得异常踊跃。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比如,(1)举办成才报告会,可以搜集古今中外一些早年学业不佳,后发奋努力成才的名人成长事迹来激励和教育学生。
(2)组织励志类主题演讲赛,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
(3)组织诗歌朗诵、猜谜语、讲故事、猜成语等多种活动,给不同的学生锻炼口才的机会。
(4)举办应用文写作讲座,为学生提供应用文写作的范例。
(5)开展书评影(视)评活动等,引导学生谈读后感、观后感,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和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职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明确目标、方法得当、落实措施、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活学活用,有所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