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尝试教育理论要点

尝试教育理论要点

时间:2023-08-21 17: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尝试教育理论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尝试教育理论要点

第1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生物;助教;主动学习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的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与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思想是一致的。现在绝大多数老师都在进行尝试教学的研究,不过以往的尝试教学都是整班进行的,而我今天要说的生物小助教则与其有所区别。

一、尝试教学的过程

生物助教,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老师。本学期,我在个别班级进行了尝试教学实验,接下来简单介绍作的尝试教学的过程:

1.自行分组,自行选课。在9月底,我就跟学生提出生物助教这个上课方式,并且解释了生物助教的流程,让他们自行找同学分组,2人一组。在分组的基础上,根据课本的目录和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自行选择上课的题目,上报给课代表,最后由生物课代表汇总编号表格,以便课堂和课后的评价。

2.先学课本,再查资料。由于生物助教是学生教学生,所以,我首先要保证上课的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我让我的助教必须先学习课本内容,不仅要看懂,而且最好要明白其中的逻辑顺序。掌握内容后,生物助教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运用各种手段寻找答案,如,上网查询,询问老师(这里的老师并不仅仅是生物学科的,还可以请求与当节课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老师的帮助);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点,生物助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课外知识(如,图片、视频、实物)进行课外拓展。

3.制作课件,整理讲义。生物助教根据自己掌握的课本知识和逻辑顺序制作精美的PPT。为了保证上课时学生能演讲连贯,在之前几次学生上课的基础上,建议生物助教将课件的内容、过度、提出的问题、答案等写在本子上,形成文字稿,方便上课时使用。

4.提前上交,教师审阅。根据课代表提供的生物助教的上课顺序,我让学生提前一周将制作好的PPT以及上课的讲义发给我,我在审阅的基础上,或通过QQ交流,或叫上学生当面商讨上课的PPT上的内容。改进PPT制作过程中的缺点,改正助教认知错误的知识点,添加助教遗忘的重要点,理清助教上课的思路。

5.认真上课,学生评价。到了上课环节,我将整个课堂――从喊“上课起立”开始就交给助教。在观察了一个学期以后,我发现作为助教的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主导的30分钟,比起回答问题,更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我则坐在生物助教原本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学生来聆听他讲课,遇到生物助教讲得不清楚的知识点时,我还会通过举手发言来提些问题,好让上课的同学能将内容讲得更透彻。30分钟的内容结束后,让坐在底下的学生对助教的表现打分,这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然后,我会给学生当堂做几个练习题目,一来检测学生对这节课接受的程度,二来也可以检测本节课助教是否讲解到位。当然也有学生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由我来进行补充。

二、对尝试教学的几点感悟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考试的表现,总结了“生物小助教”这种尝试教学方法的几点感悟:

1.采用“生物小助教”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平时的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式学习。此外,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会进行大量的补充,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2.相比较于平时的上课方式――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从老师的角度来进行讲解的模式,“生物小助教”的教学方式是由助教同学先学习,先理解课本内容,再通过自己的了解,运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话语和方式传达给其他同学。学生易学易懂,能够掌握主要知识点,融会贯通。

3.对于在座位上听课的学生,积极发言的人多了。而“生物小助教”也非常在意听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经常会用“棒棒糖”等激励手段鼓励同学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激励手段在我们看来比较肤浅和幼稚),增加了“师生互动”,我统计了一下,最多一节课“师生互动”量达到21人次之多。尽管有时候,生物小助教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理念。这也是平时我们教师可能欠缺或者不注意的地方。

4.“生物小助教”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期末考试的主观题中,可以看出,运用“生物小助教”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比普通教学模式的班级要好。

第2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模式 技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88-02

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思维也更有逻辑性,所以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操作不仅是一个重点,另外,引导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尝试教学法”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式说明

尝试教学法是一种“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讨论,互相矫正错误,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教师在其中指导学生,起到枢纽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研究实践中的主体。尝试教学法能使学生尝试学习,大胆对知识进行尝试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式的操作

1.引导学生尝试性学习

专业课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仅动手不动脑,动手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开始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脑子动起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要让学生把数字电子技术课看成是数字电路原理分析的课程,而应把它看成研究逻辑单元、集成电路、存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综合分析、设计的课程,这样在以后的操作中才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技工院校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充分运用知识技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要点及相关的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应用情况告诉学生,并提出尝试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概念题和逻辑电路的原理分析及应用)。如在第4章《触发器》这一章节中,教师先简单回顾基本门电路的种类和特性,各种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等,并出示尝试题:①各种逻辑门电路的真值表?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③时序逻辑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学习,认真操作。引导是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方法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这根主线使学生主动起来。

2.演示实物,指导动手。

知道了如何进行操作并不代表学会了操作,就像只看菜谱,如不进行实践,懂得再多理论也烧不出好菜一样。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体验真实实践的过程。

第3章《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理解尝试教学方法的较好实例。在数字电路实习教学的《计数器的安装与调试》模块中,有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两部分,教师的演示是向学生讲解操作的细节部分,操作中的经验及易出错的地方,应慢动作演示。学生在课题实践操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去体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组织起学生,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操作中一定要组织好操作的步骤,把握好学习的气氛,因为学生经过学习后都有一种想要动手的冲动,这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状态,在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而不要跟着做,以免漏掉其中的步骤。这时较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操作开始后还要到学生中指导、纠正错误。

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要时时讲,提醒学生注意,不仅在自己操作演示中强调,还要在学生操作中强调,及时纠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不违规操作。

3.总结性讲解,反馈掌握程度。

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教师应对原理、概念进行解释,分析电路原理,讲解参数计算的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尝试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收集到的逻辑电路图尽可能讲解,并根据需要给定具体条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路。

反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及时纠正,同时也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中主要是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一对一的纠正,同时对做得好的予以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在课堂中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三、效果及建议

1.教学效果

2008-200年度、2009-2010学年上学期,先后对两个班(简称实验(1)班和实验(2)班)进行尝试教学法实验,通过对另外两个同年级采用常规普通教学方法的教学班(简称对照(1)班和对照(2)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效果显著。

(1)学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1。

(2)通过对上述4个班后续的数字电路实习成绩比较,显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见表2。

(3)学生评教情况的教改问卷调查表明,95.6%的学生对尝试教学法表示欢迎。

(4)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对照班在这方面稍差一些。

2.实施意见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运作的好坏在于教师的把握和学生的配合以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把握好模式的运作。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更好的顺着教师的引导去研究问题,不仅效果好,而且很容易在研究中发现闪光点。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满了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更加

仔细认真的进行操作。在讲解反馈中,有了兴趣,学生就更愿意展示自己,承认并改正错误,但是要防止学生骄傲情绪的产生,当然,兴趣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尤其在开始阶段尤为重要。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模式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如工具材料的展示、实践操作的展示、比用黑板、粉笔来表达更加直接清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动手操作中运用实物展台,学生很容易掌握操作的方法和细节,在讲解反馈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当堂批改学生的作品,有利于归纳总结。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模式得到很好的优化。

总之,模式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构思、一种框架,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不断的充实润色。不能生搬硬套模式,要能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创新出更好的模式,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阎 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学生参与 学案教学 建构主义问题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其中深刻地阐述了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重要性。而今,“参与”成了课程实施改革的一个方向。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实施活动之中,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任务,从而实现课程目标。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要靠学生自主建构,这需要教师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促使其参与政治教学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教学就是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参与,并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时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学案是教师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引导下完成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学案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教学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与教师一起设计选择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学生像“研究者”一样,自己发现和探索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真正学到了政治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建构工程的工程师,这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参与”政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智力参与”,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所谓“智力参与”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就是为了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利用学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不仅具有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所以学案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

认知心理学来看,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以学生学政治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和知识的传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和设计的。学案的使用在促进学生参与上在专心上课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间上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

(一)课前使用学案,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因为学案上有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复习提问等,有了预习的方向的内容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预习中来。

(二)在课堂学习时,因为有了学案可以即避免了“上课听听,下课忘光”,也不用再为记笔记而分散听课的注意了;并且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使用学案也大大提高了思维的参与度,从而注意力更为集中。

(三)课后因为有了学案可以更好的复习,因为学案为学生课后的复习提供了很好的提纲和书面材料。经过我的长期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在使用学案的学生中,近52%的学生认为学案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投入度,并且学案也是很好的预习和复习的材料。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案教学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这种“参与”,师生双方不固守教材,通过活动形式,个体发掘自己对所学内容或双方提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尝试教学理论的特征在于先学后导。先练后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景,让学生依据学案自学,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学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取得一定经验。我们设计的学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作业三部分,其中课前预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导学和知识结构构建;课堂探究立足社会热点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来理解知识,并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出疑问;课后探究包括整理和分层次作业。在学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俗话说:“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教师应具备较好的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角色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是否准确,教育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关系到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必须熟悉教学要求、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具体化设计,结合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一系列过程化和经验化目标,把教学思路、主要内容都用精炼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景反映到学案上;课堂上注重引导、点拨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师生之间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平等对话,进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永远无法包办代替。因此,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学案设计中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学案教学中提供热点情景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情景探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问题性原则。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可见,明确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思维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设置问题情境,不断提出富有智力价值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到“政府的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时,我们可以例举政府关注和解决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学生思考政府如何成为让老百姓满意的政府。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加以引导、归纳,通过课堂探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身边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发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动力,既注重知识解析,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由浅入深原则。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规律主要有: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由己知到未知。由浅入深要求学案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的学案教学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主要以知识填空为主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同时,学案教学还要保持适当的难度和速度,把其控制在“跳一跳,摘桃子”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的、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情景注重层次性。

第4篇

【关键词】电子电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职业中学电子电工专业课是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电子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成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电子电工专业的强实践性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因此,对该专业课教学进行创新以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逐渐成为相关专业课教师不得不重视的课题之一。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的两种主要渠道,对该专业教学的创新也应从以上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以达到专业课教学的预期效果与目的。

一、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一,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其本身内容是较为枯燥的,如果拘泥于课本,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外,这门专业课的理论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方能较好的掌握,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尤其是逻辑性较差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抵触情绪增大,甚至出现厌学、惧怕等负面情绪,这也就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大量模型、实物等的现场展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好奇到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逻辑性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适当开展拓展性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学会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善于思考,以培养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拘泥于专业课的教育内容,在重视本学科基础理论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透过现象认知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

二、实验教学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实验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同时也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速度。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此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要点:

第一,将教学目标项目化。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实验项目。同时,创设某些贴近现实的情境,使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该实验项目下,鼓励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将电子电工专业中的各模块知识进行交叉综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组建学习兴趣小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对每个学生的角色任务予以分配,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以学习小组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教师的参与指导为辅助的学习模式。

第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亦或是各个学习小组之间,通过彼此知识的激情碰撞,可以使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互相发现并指正彼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通过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成功地解决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新,还是对实验教学的创新,对于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而言,都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必须重视这两方面的改革创新,以提高电子电工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伟杰.试论提高电工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才智,2009(30).

第5篇

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课堂要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自主探究 拓展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介绍,敬请各位同仁赐教。

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思想品德课就是在教育学生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感悟道理,在具体分析中培养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以“自主探究、拓展创新”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利用课外阅读、关心时政、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课堂操作模式及说明

教师:提出目标——巡回指导——反馈信息——精讲点拨——扣标检测——启发诱导。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探究质疑——归纳总结——当堂达标——拓展创新。

根据感知知识——领悟道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发散思维——拓展创新的基本过程,此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阶段: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自主探究就是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或下发的学习提纲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利用故事、漫画、投影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使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

2.领悟阶段:感知是领悟的基础,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感知只能获得表象认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领悟道理,才能达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转化。领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活动的主要部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

教师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味着思维的激活,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才能调动其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主动探究,发现事实和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相互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学生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帮助补充具体事例,设计过渡性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讨论,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对于知识层次、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注意个别辅导,降低要求,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胡思乱想”、钻牛角、抠字眼式的提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保护其自尊。当学生提出教师预计不到的问题时,教师要敢于坦白承认,告诉学生:“师未必贤于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培养学生树立“不惟书,不惟师?不迷信,不盲从”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才有真正的创造性可言。

3.辨析阶段:人类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进一步巩固才能深化,这是认识过程的规律。所谓“辨析”就是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和思想上容易模糊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辨别,澄清是非,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关键特征的认识,巩固学生对所学概念、原理或教材内容的基本关系的理解。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整体把握后,通过辨析突出重点,加深理解,从而抓住要点,归纳结论,巩固也随之而深化。“辨析”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念原理更明确,能力逐步形成,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融会贯通中把学习目标的要求化为自觉的行动。

4.拓展阶段: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既是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发散思维,拓宽思路,扩充信息,举一反三,将观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

三、达到的效果:

1.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探究学习”,学习方法和观念有所转变。

2.教师知识、能力提高:教学内容、探讨内容的开放,必将给教师施加一定的压力,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完善自我,才能适应开放性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活学活用,特别是能够主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

关键词:软件学院 计算机教学 创新改革 广义教学创新

教高〔2001〕6号文件指出,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我校也申办了高职软件学院,由于高职软件学院的特点,它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使学生快速更好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提高学生操纵计算机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保持和提升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招生规模数量的扩张,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质量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要创新改革,不能再完全按照过去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方式来给学生上课了,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以使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以下简称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以保持和提升。

一、广义的教学创新改革

只有广义的运用教学创新改革原理,才能使学生快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改革,从狭义上讲,一般为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材建设创新、考试方式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从广义上讲,一般为培养学生创新、教学艺术创新、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教学组织创新、教学体制创新。教学创新改革的成败,决定于能否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下具有专长并能广泛就业。其中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最为重要。因为教学创新改革必须依赖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才能培养出倍受企业欢迎的上岗就能胜任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却能不依赖教学创新改革而达到就业目的。目前,我国高职软件学院对教学创新改革中的学生就业市场创新严重缺乏,对当代三分技术七分市场的格局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把学生这产品做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像学生自主创业(如网上创业)、学校走进企业推销学生、网络论坛推荐就业、电子商务等就业方法,都能成为高职软件学院进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的线索和起点。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也符合上述教学创新改革的广义原理。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IT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高职软件学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一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2.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高分和低分生(平均高考分相差100分以上);3.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4.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5.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6.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如实验课很少有人问问题;7.缺少实训基地;8.“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下面就以上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讨论一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措施。

三、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一)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

最近《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上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是令人不安啊!虽然,高职软件学院在其它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软件学院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高职软件学院科研工作这么令人担忧?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的。

学校方面的原因,如奖励制度不健全,对科研工作认识上有偏差,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投入较少等。在学校建设方面,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基建和扩张,称为硬件建设,教学仪器设备为软件建设。硬件第一,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本无可厚非,但形成追求硬件,放松软件,甚至竞相攀比校舍,而吝惜设备投入,就有些轻重失调。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家对科研工作可以反哺教学(即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对科研(尤其是农业软件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科研)不重视,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认为搞科研只不过是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严重。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好多软件学院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他们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造成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党政一体,以人为本、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改革方案;2.我们不能只看重科研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是在创新提高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和数量,而不是追求数量的前提下再讲创新提高;3.在产学研合作上,合作方式有多种,对象有多个。尤其是高职软件学院要以校企合作为主,我校成立了合作与发展联盟机构;4.科研政策要向高职软件学院倾斜,尤其是要向计算机教学和科研方面倾斜。因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是向“高”的方向、向“广”度方向发展和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快,老师的计算机知识老化快。

(二)高职软件学院“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学历偏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有些软件学院到外边培训几天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就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师资队伍建设有别于普通本科软件学院,它更注重于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软件学院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太快了,好多计算机老师已经落伍了,那么怎么才能建设一只过硬的“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呢?本文认为应对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1.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老师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比较差,连个U盘都不配,老师用的计算机档次低;2.加大对计算机教师的进修、培训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教师从工作以来就没有搞过一个实际的计算机项目,也没有进修培训过,更不要说脱产学习了,整天疲于奔命上课;3.“双师型”既要有理论水平,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又要掌握较先进的技术。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同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要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让老师到企业锻炼。因此,学校要严格落实教师到企业锻炼,不能搞形式主义。据了解目前有些老师只是找一个企业说去锻炼,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4.为培养一流的计算机师资,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学校要多为教师跑项目找资金,让青年教师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5.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通过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促进计算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当前,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中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强化技能教学,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效益,提升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学校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鉴于此,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以学为主展开计算机教学工作,探索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如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和相关改进措施。

1.采用示范模仿式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高职软件学院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其在高中或职高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多学生只知道享受,天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不知道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甚至最后发展成为厌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可能会使他们反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由于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学习活动获取知识,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所以这一模式在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进时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学习既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获取计算机实践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学习。教师边示范边总结计算机实践课的知识点、经验和提示要点,按照边演示边实践等方法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计算机实践课的习惯,让学生认真且有兴趣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因材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在上机实习上走弯路。

2.采用尝试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先让学生上机实训,实训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先让学生们上机练习摸索,动手实践,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自觉到“书本”中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计算机实践课尝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和“先练后讲”。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而传统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和“先讲后练”这是灌输式教学的特征。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上机做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消化。 尝试教学理论则同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先练”即教师不讲,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成功动机,注意力集中,积极参加同学间的竞争活动,对学习问题兴趣浓厚,积极探索新知。“后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解决又不能解决还差一口气的时候,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点及反例,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尝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之路,摒弃等、靠、喂的学习观念。

四、结 论

总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 为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必须全面进行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研究创新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创新改革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工作和建设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找出一条适合于高职高件学院计算机实际教学情况的新路子, 即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这必将会对整个计算机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为21世纪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玉东、李建荣:《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因素及相应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杨彬:《高职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

[3]陈振武:《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中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8(0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原因;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发出了“思品课没法上了”的感慨。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呢?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归还给学生呢?笔者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类有一些最基本的需要,那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展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求知活动,它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方式,理应会引发起人们的兴趣的。如果它引不起人们的兴趣,那只能是这一活动方式本身有了问题。那么,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对学习失去兴趣,亦即出现了“厌学”现象,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地给予被动刺激,造成了刺激的集中、饱和状态就会使孩子们在求知活动中出现“厌食症”。请注意,这儿提到的造成“智力厌食”的根本原因是“被动刺激”,即学生们在被动地进行学习,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地位正是被动的,而且还不仅仅是一般的被动。当孩子们满怀着美丽的憧憬跨进学校大门之后,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智力条件会使他们在学习一门课程时出现成绩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无足为怪的。但是,在我们的许多学校里,学习成绩的高低竟会成为评价一个孩子身份、价值的最主要的条件,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学习成绩好的使人“刮目相看”,学习成绩差的受到人们的“冷眼相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已不再是满足求知需要的活动,而成了生存竞争,择取前途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们处在被动地位,那么,学习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二、如何把学习的兴趣归还给学生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与乐趣。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重视导入这一环节,导入得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将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现代教学手段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作用,它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强化了形声教学效果,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同时也能将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隐为明,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以学生讲解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束缚他们素质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教材,最好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把它讲解出来的方法。这样,由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由学生个人操作,因此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加上学生有好胜、攀比的心理,问者诘其难,答者尽其善,气氛便变得热烈起来。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扮演了“主角”,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以学科整合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

——题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师,任初中生物课教学整整28年。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位老生物教研员于泽明老师的一句话:“学科无好坏之分,主次之分,我听过你几次生物课,很有创意和个人特点,不要改‘科’,坚持下去。”就是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历经几多的挑战与辛酸,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一、潜心教学——做一名行者

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多年一线任教的经历告诉我,教学不仅需要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教师是很清贫的。在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教师的工资少得可怜。但我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俭省,挤出不多的几块钱,到书店买资料,买教案,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为了开阔眼界,我长期坚持订阅《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习报》等专业性报纸和杂志,阅读《21世纪教师的科学素养》《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同时广泛涉猎各种教育理论:《走进新课程》《名师访谈录》《教师专业成长》……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而且具备了较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被领导和同事戏称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

“衣带渐开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8年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始终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放在课堂上。在每学期的各种比赛、评估中,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都遥遥领先。1992年以前,我所教的初三生理卫生学科中考成绩居全县前列,曾创学校中考学科成绩全县历史最高分的记录。1993年河北省中考取消了生物学科,受当时“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生物被划分为“副科”。许多生物教师纷纷“改科”,好心的领导、朋友都劝我改教初中物理或化学等中考学科……但我抛开了名利之念头,毅然决定任教全校生物学科,甘愿辛苦。

为了教好生物,我在冷静思考后,开始尝试生物课的课堂改革,探索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改之路。一是将生物课堂教学与生物活动课有机结合,营造学生主体活动氛围。我成立了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生物学具制作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皮肤纹测定、血型测定、血压测定、叶子书签制作、海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昆虫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科技小实验等实践活动。我用废罐头瓶或废玻璃黏合制成动物标本瓶、用废纸盒糊成昆虫标本盒、用衬衫盒作植物标本的台纸,精心制作了500多件标本,学具制作了20余件。其中《长骨解剖剪贴图的制作》、《昆虫小飞轮的制作》分别在《河北实验与仪器》、《中学生课程辅导》杂志发表。《鱼血液循环图》等4件作品获唐山市学具制作一、二等奖。科技小论文《红虫培养》、《壶状臂尾轮虫的培养》、《海水污染与对虾养殖动态分析》等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小论文二、三等奖。“我要学生物”在学校蔚然成风,“生物标本”也成了学校的一个亮点。二是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我将“课改”中的点滴体会、肤浅做法、实验创新写成文章与广大同仁商榷交流,先后在《中学生物教学》、《河北实验与仪器》、《校本行动》、《中学课程辅导》、《终身培训与研究》、《文苑教育与教学》、《科教博览》、《教育与教学》、《科教文摘》、《城乡教师》、《教学交流》、《科学信息报》、《学习方法报》等杂志上发表2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初中生物备课方略》、《目标导学与测评》等著作。除了上好课,我非常重视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用教学带科研。搞好科研,重在信心,贵在“潜心”,难在坚持。多年来,我习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我主持的2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重点课题,参与的1项市级重点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在又主持立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项。

28年勤耕不辍的生物教学生涯,为我带来了一系列的肯定和赞誉——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生物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丰南区首批名师,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

二、醉心课改——做一名研者

“半亩方塘,能透亮一颗红心;三尺讲台,可演绎万千风采。无悔的青春将化作执著前行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教与研相结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提炼要点、让学生“议”;问题升华、让学生“思”;探究知识、让学生“做”;发展潜能、让学生“创”;即“讲”、“议”、“思”、“做”、“创”五字生物活动课模式。1995年尝试进行“创设主体性生物活动课途径”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河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8年,我开始向全区推广“生物模式+活动课”的创新课堂形式;2000年设计主持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种子的成分》一节作为区级示范课向全区生物教师展示,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2001年9月《血液成分》一课获唐山市生物教学比赛二等奖;2002年我讲的《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节获唐山市优质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998年—2006年举行了数次区级展示活动,曾获市、区级优质课10节,《种子萌发的实验改进》在2005年获河北省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我讲的《肺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一课2010年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3455”课型;改革;出路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海门市四甲中学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3455”课堂教学模式,即“3个环节:先学、后教、练习;4个步骤:解读要点、合作学习、踊跃展示、适时讲授;教学内容5点化:基点内容自求化、要点内容问题化、重点内容习题化、难点内容层次化、亮点内容全面化;教学过程坚持5原则:没有师生互动的课不上、没有学生练习的课不上、没有教学目标检测的课不上、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不上、没有问题驱动的课不上”。以期通过课堂改革,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正本清源、更新观念,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困惑,有不解,有怅惘,但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的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我们就要坚持做下去。

笔者经过长期的课堂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许多困惑。

困惑一:改革进入深水区,理论支撑不够,原动力不足。中学语文课堂改革一般很少有大动作,有大动作者且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研究滞后。就好比行军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好比是课堂改革的实践操作,“粮草”就是课堂改革的理论支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厘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更要了解当下语文教学界的流派以及语文教学的新方法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少理论的实践是不成熟的实践,所以我们课堂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搞清语文的教学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效的语文课堂改革之路。

困惑二:评价机制立而未破,改革缺乏长效的制度保障。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机制,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机制来衡量改革的效益,那么这样的改革也必将走向失败。课堂改革,尤其是语文课堂改革,它的效益是隐性的、长效的,其效益评价更是复杂的、多元的。有人说:能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关键。我校“3455”课堂教学模式虽形成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却未取得全面的成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改革上积极踊跃,充满了激情与创意。对于传统的课堂敢于说“不”,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基本在“3455”课型下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然而每逢大考前夕,语文教师会产生种种顾虑,担心各级各类的“行政考核”,会下意识地改变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传统“填鸭式”来应对考试。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仅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不够的,更要依照评价机制去测量考核。我们不能把基于“3455”课型形成的评价机制束之高阁,必须让其发挥作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保驾护航。

困惑三:语文学科被淡化、弱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语文学科更是首当其冲。无论是社会,还是语文界,都希望能够提升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语文单科200分或180分的设想。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仅靠提高分值无法充分调动当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学科被淡化、弱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本应受到重视的母语教学,反而被学生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下,语文学科高考评价的区分度不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仅依靠教学单位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从教育管理层面上审视语文学科的考核评价,切实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改革。

语文课堂改革应坚持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双向的教学互动,变记忆型教学为思维型教学,以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师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广度、深度、有效度。这样就需要我们寻找语文课堂改革的新出路,找到突围的新路径。

一、从局部改革入手,带动整体改革

当下的课堂改革都想快速的、整体的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程内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盲目地追求快速的、整体的改革,必然会使得改革走向歧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语文课堂改革既要有宏观理论的指导,又要有微观的实践操作,以微观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整体改革。“3455”课堂教学模式宏观框架基本搭建起来,有了语文课堂改革的理论指导,更有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但不能求毕一日之功,尤其是Z文课堂改革。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任何模式不能简单的复制。所以,语文课堂改革不能盲目地追求快速、整体,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特定的篇目、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哪怕只是在一节课中,有一个创新点也是好的。例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的环节,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需要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课堂组织形式,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这时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思考哪些课可以“合作学习”,哪些课不能“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合作学习”等问题。语文课堂改革应以局部改革人手,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还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体改革。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转化生成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有效课堂 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笔者现就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努力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将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积极尝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三、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政治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忽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归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通过课程改革既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又迫切需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规律,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好充分准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作为教师要端正价值观,言行一致,以师德感染学生。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担负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职责。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师自身平时的一言一行,通过教师的思想、学识和品德行为,通过良好的班集体建设,使学生“尊其师、信其言、行其道”,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产生体验,激感,使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爱好和兴趣,对不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鄙视和憎恶?。发挥教师的主体、示范、榜样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利用课堂独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利用有效问题,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一个充满诱惑的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达到在价值探究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此外,对教师的授课要富有激情,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每一节好课,首先就要求教师能以十分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并且让自己的学生受到这种激情的感染,使学生从教师那丰富的神态、有力的语句中得到一种力量。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情感正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一旦触发,容易引起共鸣。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能量,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而,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满足其情感需要,则必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管梅芳.新课程条件下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常熟高专学报,2004,(03).

[2]古洁.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策略.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09).

第11篇

关键词 物理实验 能力培养 思维训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并进行观测,从而探究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科学活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许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纳入实验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内容十分广泛,实验设置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入手,并包括声学、光学、电学等多个方面。本次研究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并基于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效措施,以及教师在组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重要点。

2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过分地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质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部分教师认为物理实验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甚至错误地认为做实验所花费的时间、得到的实验结果比不上让学生单纯记忆实验结果。从而造成了对待物理实验态度十分消极的错误态度。其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从而导致不同地域中学的教育投资不够均衡。由于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玻璃器材、电子元件等属于易耗品,加之某些学校在物理实验器材上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造成的实验室配置不完善也是导致物理实验没有良好开展的重要原因。

2.2 学生实验能力较为薄弱

首先,初中学生缺乏对物理实验方面的系统严格训练。有时候虽然为学生安排了物理实验课,然而实际上却往往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即使完全设置出实验任务,对学生来说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学生对于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普遍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估意识。其次,学生对待物理实验的态度不正确。一方面,有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实验不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与其花时间做实验不如做题更有效,因而对待物理实验课态度消极。另一方面,书本上的很多理论是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果,而中学的实验环境中往往难以产生书本中的结果。这也使学生缺乏细心观察实验过程的耐心,从而使实际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

2.3 实验课时间及成本投入高,缺乏完善考核标准

在初中的实验教学中,做实验并不像普通上课一样简单。实验教师首先要和实验室管理员提出申请,然后根据学生人数准备实验器材,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教师课前还要仔细检查每一个实验器材,并且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初步测验。然而一些初中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并不能完全遵守实验规则,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损坏仪器的情况。

此外,由于多数初中没有建立对于物理实验课堂的考核标准。大多数初中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职管理教师,学校的实验仪器和器材利用率较低。另外就是实验课往往没有严格的课时安排,甚至出现做不做实验都一样的情况。上述因素导致教师对待实验课缺乏积极性,使物理实验成了应付教学任务的工作。

3 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未来发展,通过实验教学去积极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如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并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学校和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的教育功能。初中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热爱探索的阶段,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地通过物理实验去感受物理世界,而不是停留在对课本中知识、定理的单纯记忆中。当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在一起时候,学生会自发的去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2 改革物理课程“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

由于以往的物理教学过多地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因此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理论分数、轻实验能力的现状。近年来,虽然在中考中采用了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计入考试成绩,许多学校、老师为了应付中考,还是坚持以应试教育、考试分数为主的教学习惯,而忽略了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充分考虑到物理教学的特殊性,改革目前物理教学中“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逐步将卷面分数与实验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相结合。

3.3 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实验,实验中最基本的几项要素是: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并能够独立地去学习、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广大的教师也应认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物理实验当中,是在初中阶段其他学习所代替不了的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

3.4 积极改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课区别于理论课,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爱看实验,更想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有种探寻的心态。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认真组织学生实验,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加以适时指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完成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和补充。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内容,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重要点

4.1 做好预习工作,鼓励学生参与

为了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预先让学生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实验内容,并在实验课上详细阐述实验原理、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需要测量哪些实验数据等等。通过教师的启发及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在组织物理实验中,应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适时加以指导和帮助。由于不同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等等均不相同,因此实际实验中可通过分组搭配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可灵活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如学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浮力计算物体密度的课外小实验;学习了电功率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工作时实际功率的实验等等。

4.2 严格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思考

严格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化训练,重视物理实验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实验步骤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测量,并及时记下所取得的各种数据和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归纳、推理,总结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通过重复性实验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必须分析原因重新提出假设、修改实验方案继续实验。

如: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泡,并以串联方式连接在电路中。起初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认为“6V,6W”的灯较亮,可通过实际操作后却发现恰恰相反。此时引导学生思考:①灯泡的亮度代表什么?②学校、家庭中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③不同连接方式中,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通过实际对比,让学生对于“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这一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4.3 及时检查纠正,完成实验报告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自主整理实验器材并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一般来说,实验报告应详细记录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解释及结论、实验评价与讨论等各项内容。通过上述措施,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水平。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验能力。

5 结束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理实践、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过程,从而实现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未来,学校和教师要主动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并全面创新物理教学的新模式。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日积月累的过程,本次研究探寻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和注重要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河水.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1(15):96.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听说、读、写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通过“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可以尝试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呢?这里可以尝试从一下两个方面去做。

其一,利用好阅读指导课。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因为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常常处于盲目状态,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而且大量、长期、机械的阅读活动常常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要求给学生讲授英语阅读的方法,如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利用词的派生、转化、合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猜词义,巧妙运用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并结合方法的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发他们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性、思维性和知识性。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采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做到语言生动诙谐,分析明了透彻,解释有说服力。

其二,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值日生汇报。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值日生”读自己课外选的英语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定期举办班级表演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把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作品改变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时下,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可谓名目繁多,教材、、报刊、杂志、各种名著和一些网络资源,面对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的英语阅读资源主要有:一是,中学生英语读物,如《英语画报》、《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周报》等刊物,其次,学生在坚持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也应该开始接触名著名篇,如《Snow-whiteAndseven Dwarfs》、《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浅易读物。三是外文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它们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合理利用好教材,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课文阅读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中心,即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课外独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传授课外阅读方法

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开拓视野、发挥才干、增长能力的必要途径。但由于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兴趣不高。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首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慢慢养成:1、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后不要停顿。2、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实在不懂的词再去查词典,这样就会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加快文章的阅读速度。4、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

其次,让学生掌握住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程度的阅读方式。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三种:①扫描式(scanning)阅读方法。这是一种为了寻找某种具体资料或信息的阅读法,通常也叫“寻读”。 ②浏览式(skimming)阅读方法。也就是为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有关问题。③细读(close reading)法。这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章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阅读方法。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最后,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逐词地读、念诵地读或心译等不良习惯。

四、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每学期举行两次读英语演讲活动,规定演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阅读过的文章,这样演讲起来便能自由生动,有条理且中心内容突出,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能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阅读理解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