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开始阶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而其中知识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学习方面的现象: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教学衔接;心理疏导;方法引导;学法指导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就是在整个初中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等要素,灵活调节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使之良性、动态运行,同时,让学生在其中实现和谐持续的发展。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缺乏语法基础知识可谓“寸步难行”,语文中读写听说能力是靠语法知识支撑的。
(一)识记字音
2011年语文高考重庆卷:“劲”有两种读音,学生若按词性区分读音就好记了,它为形容词时念“jing”,为名词时念”jin”。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连何为形容词何为名词都不知,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011年四川卷语文高考题第四题中A句: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的优秀选手组成。此句语病是“句式杂糅”。若是学生们能分析句子成分,就能很容易辨析出。最后一个分句主语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谓语是判断动词“是”,那么这个句子主干之意就应为: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谁或者是什么人,所以此句的主干应该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优秀选手”。而若要保留动词“组成”,那前面的主语就是应是“运动员队伍”。
(三)文言文阅读题
1.文言实词词意的判断主要靠平时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和具体语境的辨析,但有时也需用语法知识来判定加点词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任务,从而确定其词性,也由之可知所给答案的正误。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8题中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在此句中应承担谓语动词功能,所以为动词“置身”正确。C:惠之谷。同理,也应作谓语动词,所以为动词“赠送”正确。
2.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判定,也可借助语法知识来判定。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9题中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之意,“何”作“在”的宾语,是前置宾语。君何以知燕王。“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之意,“何”作“以”的宾语,是前置宾语。
通过语法知识仔细分析,这个“何”字用法相同,只是在具体语句中意义不同。
3.文言句子翻译题常考到词类活用知识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知识。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11题中(1)句: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其中“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式,我们在翻译时应将宾语还原,译为“没有人理睬他”。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知识。(2)句: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评? 其中“策”本为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骑着”。
(四)语言运用题
2010年四川语文高考题18题:据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情况。(40字以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此题需要学生能区分单句和复句,还要能恰当排列定语的语序。
由上述试题可见,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离了汉语语法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我们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汉语语(下转3—6版中缝)(上接3版《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学习的必要性》)法知识似懂非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是因为初高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出现了断层。在地方考试大纲里都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所以中考题中对语法知识的考查是很少的,即使有,都是很隐形地进行,如通过改简单病句和仿句来间接地考语法知识,随之初中语文老师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了以下现象: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讲授;语法知识专项训练几乎没有。这样三年初中语文学习下来,学生们的汉语语法知识当然就似懂非懂了,而一到高中,高中语文学习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时候学生们就只有叫苦的份了。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只有做好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教学了。
不少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学期考试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学生、家长都感到不可理解:初中考那么高的分数,为什么到了高中一下子降了那么多。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其中的原因在于: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如果再加上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本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大家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老师和同学都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再次,根据国家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周课时要少于初中的周课时,教学时间有限,课堂的容量自然加大,课后的自主学习内容也必然加大。很多新入学的学生,怀有美好的愿望和努力学习的决心,最初一段时间,基本上都能全神贯注认真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时间一长,坚持预习和复习的同学就少了,许多要课后完成的任务就慢慢不做了。但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文言文的比例增加了,背诵的力度加大了,而学生自觉性比较差,需要反复督促检查才能去背,加上背诵过程中,缺少方法,不能理解记忆,严重脱离文意,又由于篇目多,畏难情绪很重。因此,就造成了这一课还没背好,下一课又要开始背了,如此循环往复,不能背诵的课文就堆积如山了,自己的信心就受到了打击。
最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很多同学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
了解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学习过渡中不适应的状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即采用“笨鸟先飞”的勤奋但低效率的做法。我们要让高一的新生,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
“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高一学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尽量缩短过渡期,尽早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摸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其次,帮助学生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目标;出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语文教育也应有相对的发展,以培养能跟得上时代的接班人,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着实堪忧,所以,新课改势在必行。在高一这一年的实践中,我发现新课改中存在许多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在荆棘中摸索到高中语文的出路。
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高耗低效”“旧貌依然,难觅新容”。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她本应是最为丰富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但这些在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仍很难见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高地挥舞着,教学评估的偏激使得语文老师们望而生畏,教学理念的滞后,新旧老师教学观念的严重差异。教材中“语文知识”概念辨析不清,程式化教学模式仍占主导,语文在众多学科的夹缝中生存尤为尴尬。“以练代教,以考代教”的方式仍是学生高分的保障,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难以提高等典型现象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悲哀。而一直兢兢业业抗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更是苦不堪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逐日递减,语文教学自然也就“高耗低效”了。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似乎是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实落到实处,甚至出现装装样子,“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所以,“旧貌依然,难觅新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瞻前顾后,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紧抓文本,听说读写并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阅读,并且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美。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要切中关键词“忍”即可,线索就明朗了,学生也会很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补初填高
在高一的实际教学中,让高一老师非常头痛的一项就是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错位,所以,在还未出现新的关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课本之前,对这部分的把握还应查漏补缺。
由于教育改革、绩效工资、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各个学校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标准都不一样。高中知识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相对来说要多一些,虽说现在不提倡语法知识,但在实际的学习技能里难以避免这个版块,但中考中并不涉及,导致初高中的许多知识的脱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很难把握。所以应尽早的向学生强调这一点,来填补高中知识的完满。
三、语文应是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在具备语文素质的前提下,美的享受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建和谐课堂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很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都要比西部地区先进得多,更何况一些山区或少数名族地区的教育了。所以因地制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例如,重庆大足就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的地方,佛学文化的盛行和推广应被语文教育所利用,“海棠之乡”的称号也为语文观赏提供的素材。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同样也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也是全面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材,是不同语文程度、不同个性、不同优缺点等都需要老师了如指掌。
在此基础上,还需师生的共同努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师团队的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共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谈谈如何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关 键 词】残缺 心理 问题 补充 兴趣 指导 【内容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
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连续提问 初高中数学基本知识 数学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实效,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指课堂教学的容量,即一节课内教师向学生讲解了多少基本知识点、讲解了这些基本知识点的多少基本应用。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的效果,即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教师所讲的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究竟有多少。其中,教学效率是基础、是表象的,主要受任课老师控制;而教学效果是标尺、是实在的,它是评价课堂教学的终极指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及时了解和知道的问题,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若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得好,则教师可适时增大教学容量,反之,需调整教法,坚定“双基”训练,确保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形式。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整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巧妙地作答是师生共同发展和思维碰撞的良好体现,也是避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的最具体的做法。然而,在不少课堂上,教师为问而问、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仍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课堂气氛依然长时间沉闷。为此,选择一定方式的提问,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教学效果不错。
一、贯穿初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的连续提问
数学课堂中,对某一个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联动其他知识点,形成知识链。例如,在对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a+b)(c+d)的展开式有多少项?
学生:依二项式乘以二项式的运算法则,可得其展开式有4项。
学生:利用“分步计数原理”,也可知其展开式有4项。
问题2.(a+b)(a+b)的原始展开式有几项?其中有几项是同类项?
能是哪几项?
此时,学生均积极演算。虽然运算有点麻烦,但是并不困难。
如此,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既强化了多项式的乘法、合并同类项、降幂排列,又巩固了计数原理;既融会了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构建数学知识网络的连续提问
高三数学复习课上,对某一个“小”知识点的巩固学习,采取连续提问的形式,可能会引发一些“大”知识点的联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区”、“未知区”。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总停留于“已知区”: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需动脑。课堂所提问题要接近“最近区”,偶尔到“未知区”,这样才有实效。例如,我在“集合”的章节复习教学中,就是运用的一种连续提问的方式。“集合”这一“小”知识点的应用,是历年高考的必考试题。它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居前三题的位置,是一个容易题。它考查的重点侧重于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同时通过集合这一知识载体,也兼顾考查方程、不等式、函数这些“大”知识点及其应用等。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以下设问:
问题1.“集合”这一章主要包含哪些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
学生:集合的含义,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有关运算等。
几个学生的连续补充,使本章节的“已知区”再次得到巩固,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想。
问题2.本章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逐渐迁移到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这一重点问题上来。
问题3.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主要体现在对哪些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上?
学生通过看课本、回顾以前的一些综合训练,知道集合运算的基础是解方程、不等式,以及研究函数的性质等问题,它们是高中数学的三大支柱。此时可逐渐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带到“最近区”。通过对这三大支柱的整合,可使学生在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上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
问题4.以集合为载体的试题是高考的必考题,那么一张数学高考试卷中的20个试题又是怎样的题型结构呢?
问题5.数学高考试卷中的14个填空题和6个解答题,分别是针对哪些知识点进行单独或综合考查的?
将学生由集合这一浅显知识点带到对高考试卷的设置这一“未知区”,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
问题6.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点众多,其数量比高中语文、高中英语基本知识点的和的2倍还多。那么,我们能否将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混联起来,形成高中数学知识网络呢?
高三数学复习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和数学思想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知道,高中数学学了什么;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是什么。只有搞清或基本搞清这些问题,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才能被评定为优秀或合格,高中数学课堂评价也才能被评定为高效或有效。
下午悄悄地参加了中高年级语文月考分析会,昨天进行的数学学科,我没有参加。很多人告诉我教研会的时候如果我去参加,气氛反而不好,我于是就“退缩”了。今天实在憋不住,只好做“悄悄状”。“悄悄状”并不悄悄,进去的时候反而打断了老师的谈话。
大家分析的比较中肯,有理有据,还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会议结束时下班铃声已经响起,简单的说了几句话,承诺给老师们把没说的整理到博客里。
会上最活动提了几个建议,一是整个时间把握不好,这是一直以来的通病。我想一切活动要以时间为第一标准,要精心策划,确定好每个环节的时间,严格执行。二是领导要后讲,先听问题,再做总结,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三是每个人要精简自己的发言,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有意义,都有逻辑,都有调理。
综合所有教师发言,大家对月考的形式还是认为必要和认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马虎潦草。二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失分率不高。三是阅读和作文问题突出,失分现象严重。四是差生较差较多,抓不过来。五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明显。
自己计划的发言如下:
今天是第一次月考的质量分析会,我是十分认可月考这一形式的。每次考试结束,并不表示工作结束,要认真分析,通过考试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自己的教学提个醒。但是无论成绩好坏,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成绩上,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要注重日常积累,注重阅读写作,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千万不能落入“做试卷,多抄写”的直接做法,反而与月考的目的南辕北辙。
做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尤其在三小就更不容易,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自从新教育实验实施以来,把更多的任务给了语文教师,很多时候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感谢大家一年多来的付出。针对语文教学,简要谈几点:
1、要坚持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继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操作模式。加强对整册书、整个单元的规划和理解,让各个课型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淡化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扎实的进行语文训练,强调一课一得。在课上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脑动、嘴动、手动,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要承担相应的角色,尤其在课上要关注后进生。后进生在课上认真听二十分钟,就好过课下拿出一个小时来补差。
2、重视晨诵、午读、暮省。从我的学校语文课程规划来讲,晨诵、午读和幕省承担着重要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每天早晨,看着学生们感受文字,在诗歌。中穿行,他们是幸福的。这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虽口不能,心向往之”。做好这三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会差。我很欣赏两位老师上的晨诵午读课。赵雪老师发明了一种很好的方式,每次晨诵总要找四个朗读最好的孩子,做引读,不知不觉孩子们就被这四个孩子带入情景,声情并茂。这个时候,教室里满是温馨,绝对找不出一个差生来。这个时候,赵老师也是最美的时候。另一位是石会老师,她和孩子们并没有太多深情激动的朗诵,但是却在课堂上流淌着一种沉思和睿智,就像她的人一样。
3、认真对待课外阅读指导课。在我的计划里,用单元整体教学很好地解决课内学习,用晨诵午读暮省解决语文情感的问题,用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让学生走入阅读的广袤森林。今天上午听了刘维娜老师的阅读指导课《夏洛的网》,真的是被刘老师沉稳而有感情的课堂所感染,学生们深深的被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谁能说这样的一节课的能量小于一节课文分析呢。课外阅读指导课有很多种类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4、写作的训练要有技巧。在这次测试中,很多老师谈到了学生作文写的不好,有的学生作文仅得了个位数。其实按我了解到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面临这个局面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对于语文学科很重要的习作教学方面,我们的方法和做法都少的可怜。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文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学生的作文在一两个学期就会变样。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在我看来,作文训练,要有量的保证,一学期就写八篇作文,很难让学生作文能力提升,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了写作的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是最糟糕的。保持兴趣很简单,不断地去鼓励,哪怕一个词用得好,一个标点用得对都可以表扬。不断训练学生有表达的欲望。要大作文和小练笔相结合。这么多小练笔的素材,比如学校的活动,校园的美景,班里突发事件的评说,周围的朋友老师等等,都可以作为练笔的素材。为什么学生言而无物,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训练。
5、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抓长期。其实学生的语文能力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一是阅读。读书能力和做阅读题的能力不是一码事,但又不是完全没有联系。读书的训练时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保障,而做阅读题是学生考试的保障。我不反对每周有两三篇阅读题的训练,用速印机印好后裁开,隔两天发一张,第二天利用十分钟左右时间讲评,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是拓宽了学生阅读渠道和数量,二是培养了做题能力。
不足和希望都很明显,不要抱怨学生,不要抱怨时间,任何抱怨都是无能的表现,寻找方法和解决问题才是能力的体现。祝愿月考成绩越来越好。
语文月考质量分析(二)
一、命题的原则
本次试题的命题是以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试题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多元性、开放性、情趣性;力求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接轨,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题量适中,难易结合。
二、试题分析
1、将知识考查融于情景之中
2、将能力与知识考查有机融合
(1)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主要成绩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第一大题“字词大观园”考查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在看拼音写字、组词、词语搭配上失分很少,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在96%左右,这说明字词句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学生的积累能力在提高。从第二大题“知识万花筒”看,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寓言和课文题目掌握比较扎实,同时也看出学生对成语、寓言、古诗等的积累面在增宽,个别学生还写出了课外的古诗和寓言, 1、3、4小题正确率达到98%。
四、存在问题
1、尖子生还需提。
2、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要夯。
3、知识运用还要灵。
4、作文指导和讲评不够到位。
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现象有,标点使用不正确,有的学生只是在每一段的结尾处用上一个句号。标点的书写位置欠规范,一般情况下,标点符号占一个汉字的单位格,有个别学生使用的标点只是紧缩在汉字的右下角;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出现在行首的情况也是有的。还有没写题目的。看出我们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讲评做的不细。
5、审题能力和学习习惯还要加强
另外从卷面上看,有3本卷学生完全用铅笔答卷,还有三本卷个别学生也用的铅笔。还有的卷纸中出现两种颜色笔答卷,有黑笔还有蓝油笔,卷面较乱,勾勾抹抹,字迹也不够工整。我们三年级学生是刚刚学写钢笔字,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用钢笔书写习惯,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打好扎实写字基本功。
五、改进建议
1、关注课堂,讲究实效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二是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三是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准确把握、巧妙设计好教材中的训练点,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2、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把读和写并重,让学生在写、读、交流、修改的过程中提高正确用字的能力。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此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课内外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3、重视习惯养成,培养非智力因素
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熟读背诵的习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
语文月考质量分析(三)
一、试题特点
高一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正处在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他们正在逐步熟悉了解高中语文的课程,摸索语文学习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本次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题体现了如下命题特点。
1、目的是督促学生加强课本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2、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3、重视学生古文的积累,考查他们阅读浅近文言文、翻译文言短句的能力,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在摆正能力与基础关系的同时,突出日常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各个语言材料中,分步骤地设计考查筛选、仿写能力的题目,突出平时语文教学的考点。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文言文的阅读,设计有梯度的题目,突出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题型上和分值的设置上,力求体现高考的精神。
4、针对学生实际,命题难度适中。
二、年级成绩基本情况统计
*******
三、试卷分析
(1) 1—3题为小阅读,是对学生的筛选信息及理解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考查的是课外阅读,突出分析教材的重要,突出知识点在课本内容,明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4—7题是文言文的考查,包括实词解释、内容的分析理解、句式辨析和文言翻译。主要是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检测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8—9题是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文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考查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通过分析意象及典型艺术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表现技巧对诗歌分析、鉴赏的重要作用。
10题是背诵默写。本试卷的背诵内容全出自课本,难度不大,但学生的背诵默写中,因别字、错字、漏字而扣分的情况仍很严重。
(3)选考题,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及实用类文本中选做。
11题考查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对诗文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考查学生从掌握文章结构入手分析理解所选材料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能整体把握文本材料,关照全文内容,特别是能否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准确概括
1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中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快速有效的泛读和细致有针对性的精读能力,训练学生摆脱解题时先入为主的干扰,明确阅读必须回归文本。
考查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提炼、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思路,这样才能准确概括要点。
通过开放型试题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培养学生比较鉴赏、思辨论述的能力。
(4)13—17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是否能使语言表达具有实效性。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语音、词语、成语、语病、语序、修辞等内容。重点评价学生阅读应用文能否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其文本进行准确排序;掌握恰当语境,选择准确词语,简明、得体表达,在考查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7题是考查学生仿写及发现能力,在考查修辞手法知识掌握的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句式及语境的能力。
(5)18题是考查学生写作水平及写作态度。重点评价学生对熟悉却又没有进行过理性思考的事物的认识,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能否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思考后解决现实问题。本题考查关键不在写什么,而在于怎么驾驭文字,怎么运用材料及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写作时要写出真切感受,要贴近生活,以人为本,但又要在感受的同时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培养善于感受,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问题分析
①课本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第10题,很简单,完全出自教材,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同学答错。第13题也是如此。
③题干审读不清,缺乏应考能力的问题。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因题干审读不清而造成的失误是严重的。审读题干,一是抓不住关键词语。如第9题第12题,对能完全表明没有深入的研读;二是对题干的意思理解有偏颇。
④语文的表述与人文素养的问题。阅读中的开放题第16,17题,是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表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从答题中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深,理解能力不强。再者,开放题的表述语言零乱,错字别字多,在整体影响了要表达意思的清晰和正确。
⑤背诵、书写的问题。本试卷的背诵内容大多出自课本,难度不大,但学生的背诵默写中,因别字、错字、漏字而扣分的情况仍很严重。
⑥写作问题。①不善于观察生活。此次作文题,偏重观察思考,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思考的内容,内容简单、空洞,缺乏丰富的生活题材,因此也就不能有其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高度,只局限于作文题所提供的内容。②优秀作文缺乏的问题。令人眼睛一亮的好文章不多,多数作文在3类卷的档次。得分在46分以上的作文不多。③阅读积累贫乏的问题。词语的积蓄,材料的选用,尤其是名家的哲理的语言,学生明显缺少积淀。在表达上,不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是作文中语言口语化,或是没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思想深度、认识能力,亟须提高。④语言干瘪的问题。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松散不简洁,以叙述语言为主,少有精辟的议论和动情的抒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语病,标点符号不会使用,通篇只有逗号,错别字较多。
四、教学建议
1、深入研究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对新教材的“梳理探究”部分一定要重视,这是语文知识点的积累与归纳,是运用能力的基础,而且还应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并增设一些训练题,让学生真正把握好。
2、注重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表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训练,开阔视野。不仅有力于学生的考试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 农村 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纵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同一地区的教师之间对改革的态度和自身能力也不一样。从态度看,教师可分为自觉型、半自觉型和未自觉型;从运用教法的情况看,教师又可分为创新型、改造型和循旧型。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法改革中,某个教师的情况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如何引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呢?这是广大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一项紧迫、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反映入学新生的语文基础学力普遍较差,大部分新生根本没有达到小学毕业水平,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进度和要求。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不达标,势必影响初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后果十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小学传统语文教学单调、陈旧,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仅仅依靠陈旧的课本内容,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例如,课堂语文阅读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从而使学生习惯了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式学习。当然,这也和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有关。
2.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十分枯燥。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少,农村小学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能和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实践很少,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中。
3.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语文教学现象还存在。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策略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引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历年来,每学期末由区县或乡镇组织的统一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让学生死记硬背,把一些大纲不要求掌握的内容也压给学生。广大农村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2.开展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教学。
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激活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各种不同视界产生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明显表态,多的是真诚倾听;少的是慷慨陈辞,多的是热情鼓励。这样一种课堂氛围,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一下子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则何乐而不为呢?每一节课前的“三分钟说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当天的事说说,可以七嘴八舌地说,可以自由无拒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悄悄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得到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一轮的思维浪花。
3.加强注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
农村小学学生的原有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教学策略上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例如,教师在提出语文教学实践问题和内容之后,要让学生尝试围绕这个问题拟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并进行互相讨论,教师则要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以耐心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农村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整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学习;对于学习资源暂时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学习基础知识,先达到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要求。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方式。
(1)两人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在小组内集体讨论,有些简单的只需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就能完成,这些问题就没有必要整个小组的人坐在一起来讨论了,这时就可以采用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
(2)三至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3)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小组内获得结果的全班交流,是小组成果的升华,它能促进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促进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唯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这更符合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首先,评价应强调个性化;其次,评价应体现全面性;再次,评价应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最后,教师对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
6.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乡镇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合作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每个学生始终都在主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育源.浅析“以人为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08.08(中).
[2]范强.走进小组合作,飞扬主体个性.2004.3.http://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