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观经济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视经济新闻要想抢夺眼球,就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要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写新闻。要善于捕捉经济发展中刚刚萌芽的社会苗头,善于捕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善于捕捉经济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
报道时态:多用现在进行式和跟踪式
某些经济现象或者经济事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变化,这客观上造成了经济新闻时效性不强,报道时态大多为过去式、总结式。其实,大多数优秀的经济报道采用的是进行式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报道视角:平民视角
电视经济新闻节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专业化财经路线,服务当地普通老百姓才是提高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根本。这要求记者从百姓视角人手,观察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用性、服务性强的信息。改变以“领导视角”单向灌输的传统报道方式,巧妙地把宣传功能与服务功能紧密结合。在平常报道中,记者要把视角投向与群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如报道食品安全工程、再就业工程等。
报道手法:改革创新
1、改革常规报道。搞好日常经济报道,做到宏观经济报道和微观经济报道兼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对于宏观的经济新闻,有些人片面地认为是全局性报道,于是多用经济成就报道来填充,其实,这样的经济报道很枯燥,没有多少可视性。而有些具有典型性的微观经济报道,由于记者下到基层和第一现场,采编的新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时,要研究市场变化,不能一搞经济报道就拿出“一厂一品”的经济新闻来滥竽充数,要把“准广告”类的节目从新闻节目中排除出去。
2、多推战役性报道。要想使经济报道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就要努力在战役性报道上做文章,不断推出新亮点。应该改变过去的报道模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变零打碎敲为集中火力,做内容集中、形式灵活、宣传效果好的战役性报道。如2009年初博兴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民企潮涌》,就取得了较大成功。从2008年开始,博兴提出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记者花费了半年时间,走访了一批博兴县在外工作的民营企业家和经济学者,现场采访了博兴县40多家企业。记者把一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以及思路、对策,通过解剖一个个企业,来佐证这些观点和想法。系列报道推出后,成为博兴“工业强县、民营富民”发展战略的好注脚。
3、预见性报道。预见性经济报道是改革经济新闻的一种探索。预见性经济新闻不是“企业进行了技改,效益可望高二成”、“干部扶贫到村,农民收入可望增加200元”、“初夏时节,空调大战即将拉开大幕”之类的报道。经济新闻的预见性与指导性是紧密联系的,提高了新闻的预见性,才能更好地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如博兴的老粗布产量稳居全市之首,但低档销售,只能赚取低额利润。因此,资源优势如何变成产业优势的问题呼之欲出。记者抓住这一线索,查阅多种信息资料,采编了经济新闻《老粗布织出大产业》,提出博兴如果成立研发机构、深加工,年产值有望达到10个亿的预见性观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表现形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经济新闻要生动、形象、具体,可以借助图像给人一种感官的冲击力,或者用具体的事件来图解经济活动的特征。
1、采用通俗语言,故事化情节,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经济新闻要像报道社会新闻一样找到老百姓的兴奋点,用具体事例来打动观众,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性,用比较通俗、生动、鲜活的画面语言来表现。
2、丰富经济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在报道技巧上,运用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形式,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3、声画结合,减少“声画两张皮”。避免游离主题的空画面,不能忽略画面的表意作用。我们的某些经济新闻中叙说的是税收增长情况,画面却是街景、行人和鲜花,甚至有的还重复使用了一些毫不相关的画面、空镜头等,造成声画脱节,让观众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经济新闻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可视性要素,淡化经济新闻中的抽象和枯燥,尽可能地以形象化、现场化的报道感染观众。
1.高等数学为基础所引致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是导致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涉及到微分知识,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中需要运用到积分知识进行求解;在成本论中,介绍短期总成本的七种类型曲线关系时,涉及大量的微分计算;在介绍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问题时,涉及高等数学中极值问题的求解。多数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此时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正在同步进行。由于大学的学生方式和高中已经截然不同。大多数学生本身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微观经济学是相当于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2.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案例
结合微观经济学分为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三个不同的难度层面。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阐述,而高级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数理验证,中级微观经济学界于两者之间。其中,在学术界,初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的划分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由此,也造成了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界限拿捏不清。如果,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三章关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课程讲解中,涉及三种不同类型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介绍。如果完全从理论角度运用几何图形进行介绍和分析,再加之引入一个补偿预算线,学生们肯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每一种类型的商品都举出相对应的商品进行对照讲解并且和前期学习过的需求法则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则会让理论真正的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
3.学生缺乏主动性经济学的学习
在吸收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掌握知识及与现实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掌握程度还算可以,但是不懂得如何灵活应用。实际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小学的被动式学习思维,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大学期间,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课外时间的合理调配尤为重要。而且,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融汇贯通更为重要。
二、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加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及数学推导
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案例式教学利用典型、生动的案例素材,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综合运用例导式、例证式、例说式等不同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且,在的案例式教学中应注重多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谈及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多少的问题。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引入恰当、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并不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实践经验的相对欠缺。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大学的课堂中,往往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将课本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作为高校,应大力提倡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与企业的合作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咨询或承担企业的招投标课题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从而,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质。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企业实践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从而更有说服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所以单纯依赖于导师的单方面讲解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出一些主题和案例先不讲解,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如在介绍市场失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根据字面意思阐述一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案例;另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课余时间,学生多浏览新闻、期刊和报纸,从而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并且,逐步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了形成激励机制,对主动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给予鼓励。
4.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视频
所谓“视频案例”在学界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特指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教师体验再现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其二是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传授教学内容所借助的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网页等多种媒体形式。本文所分析的“视频案例”属于第二种。
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学者证明及认可。相比文本案例,其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动态、多维、直接、快速的传递信息,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知识刺激,从而达到更持久的掌握知识的目的。从目前与视频案例相关的文献来看,对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化学以及数学等相关课程当中;而对于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如何运用视频案例的相关研究则相对缺乏。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视频案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特点决定的。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综上,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影视作品、时事新闻、知识科普等视频案例,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及原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包括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法人,微观经济学就是解释这些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中级微观经济学则是在原来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用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去证明这些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预测他们未来的趋势,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形以及数学函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一接触理论性与研究性这么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难度,学生消化起来也比较难,因此改进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独立学院与私立高校由于生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善于实践应用,学生对实践课程或者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感兴趣,一旦学习理论知识时,就会觉得乏然无趣,因此旷课率也会极大地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独立学院里的大部分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看书,更多的是去做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课堂上把所有理论与模型以及推导求证公式讲清楚,这就必须要求老师们放慢进度,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经常不断要求老师讲慢讲详细。然而由于时间限制与其他专业课课程安排的需要,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只能开设一个学期,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经常需要赶进度,结果就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上课又听不懂,即使努力去听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玩手机聊天睡觉。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学期末时,如果按照教学任务教完一本书,能100%完全听懂消化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基本只有20%。
再次是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相对单一。目前我国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是以“灌输式”的方式去教授课程,这种“填鸭式”的方式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学时限制,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传授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减少,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也不强,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是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 性。目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与案例分析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然后回去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成绩单大打折扣,水分含量大。最终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二、应对办法
为应对以上困难与挑战,独立学院及私立院校中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老师应采用以下办法解决与应对:
首先是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须与学生做好互动,告诉他们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好处,比如告诉他们:以后创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市场与企业的运作规律,投资也要关注经济状况,了解企业运行规律与分析市场现象。同时分析方法和工具也必须要掌握,经济模型和理论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很重要,是经济学人的素养,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如此学生自会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
其次是课程任务设置上尽量结合实际,比如挑一些重点内容与章节进行详细讲述,讲课速度要慢,尽量做到全部学生随时随堂理解,适当穿插生动有趣的案例与新闻事实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最重要的是预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做好互动,譬如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去社会上调研,研究遇到的每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现象,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当然,如此还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成海报,放在课堂上展示,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最后是进行考试与评分改革。第一,将考试分数与学生课堂表现合理结合起来,如上文所做PPT内容与海报,不但要作为期末分数的一个重要标准,还要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比如在最后课堂上让同学票选最好的作品,根据票数进行评分,参与性高了,同学们的主动性自然就高。第二,笔试部分,笔者不建议笔试内容出概念题与选择题,因该多一些计算题,但是计算题不能太难,必须以学生们课堂上的理解水平为基础,如此一来,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加强了课程的应用性,但是计算题也要含有一定的创新性,要让同学们喜欢上考试,在考试过程中放松应考。这些要求自然显得有些太高,但我们依然是有办法的,比如下面是笔者的期末考试试题,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来自星星的你之后,都敏俊教授留在了地球上,他可以不用吃饭,也不用花钱买衣服,但是千颂伊要喝啤酒吃炸鸡,而且要花都教授很多钱买衣服,已知千颂伊消费啤酒炸鸡和衣服的效用为U(F,C)=FC,都教授2014年的收入为1200万韩元,啤酒炸鸡和衣服的价格均为每单位1万韩元,但是到了今年,食物价格上升到了2万韩元,衣服价格上升至3万韩元,以100表示去年的生活成本指数,请计算为了满足千颂伊的消费需求,都教授在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以及帕氏指数。(提示:在这样的偏好下,千颂伊喜欢相同数量的食物和衣服)”上述考题将经济学内容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应用性,一举多得,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由上可见,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必须是在能最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乐趣的同时让学生学到知识。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政府介入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微观经济干预主要应从行政审批转向市场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转中存在着较多的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如果除了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外,政府干预越来越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如:对部分行业的进入限制、重要商品和金融产品定价管制、投资审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管制等等,那么过多的行政介入就会使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造成权力经济和“双轨制”经济盛行,进而扭曲市场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配置低效和浪费,也会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套利机会,甚至造成腐败及两极分化。
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干预微观经济,首先应对干预的范围和方式进行明确。政府干预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市场主体的活力,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小,实行有限干预。
有限干预是指政府干预市场应该掌握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修复市场缺陷后,能交给市场自我解决的还应交由市场解决。干预不能损害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市场主体,也不能使政府变成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干预的目的不是使行政权力介入资源配置,而是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提高配置资源的社会总体效率。
有限干预理念要求转变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对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更多通过建立市场行为规范,内生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来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立足于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审批。政府日常的经济干预活动主要是对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因此,政府有限干预应坚持法制理念,立法在前,并通过严格执法对市场进行规范和弥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保证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目前诸多审批行为超出了有限干预的理念,实质上是对市场主体竞争的限制,对市场运行效率也产生影响。过多的审批行为使得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竞争杠杆失灵,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现象。目前,越是公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越容易造成财富集中和两极分化;越是进入审批程序严格的行业,越容易形成垄断和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没必要的行政审批取消后其市场失灵现象如何弥补?这需要逐步建立对市场失灵领域的有效监管。
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能否建立有效的监管规则。第二,能否做到对规则执行的有效监控。前者依赖于监管者的监管取向和对被监管行为的充分认知,要求监管者始终将公众利益而不是被监管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具备对被监管者的各类行为进行分析研判和利益评估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监管手段约束市场行为,调节利益分配,弥补市场失灵。后者要求监管者坚持法制化监管理念,立法在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水平。
为防止监管者被“俘获”,必须明确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实行透明监管,提高监管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监管行为的了解和监督。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竞争性监管格局,综合引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法庭等共同参与监管约束,保证监管行为符合规则预期。
从行政审批到有效监管实际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自我完善。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供职机构)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不高
“满堂灌式”教学方式的缺陷十分明显一是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所以,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3 考核方法简单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不高
对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常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过了,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设置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与思路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思维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选择经济类专业的目的相当明显,就是将来能为自己赚更多的钱。但面对一系列的公式、图形以及原理。他们显得茫然,加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性案例,学生往往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出现了轻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倾向。实际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或原理构成经济学基本的研究平台。有些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借鉴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对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启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尽量实现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内生化.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培养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和非直觉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注重经济分析方法的训练
在内容体系上,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微观部分的内容在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和毕业后的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大。所以,限于课时要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可重点讲解价格形成、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等,对于分配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只需适当介绍。宏观部分介绍一些常见的概念与知识,如GNP、消费与投资、利率、通胀与失业、经济周期等,便于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在教学重点上,突出经济主体,注重经济分析方法的训练。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着眼点是获得经济行为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多种分析方法的介绍。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经济思维能力是指同时具备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性的分析能力,对观察到的新问题,能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得出原有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结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多媒体的案例分析引导法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案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许多案例都会配合应用到图片,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和相关的链接,且可以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老师现场作出分析,从而提高到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摘要:为提高北京农学院包装工程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包装行业输送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结合《包装工艺学》实践教学中
>> 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大学生团学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措施 如何提高学生对《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的学习兴趣 “开放性电子器件工艺室”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研究 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浅谈“工业催化知识”的引入对《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对中职《金属工艺学》的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网球运动锻炼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耐力素质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俄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新闻英语的听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韩语阅读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packaging engineering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and Better to supply comprehensively applicable technical talents for packaging area,based on the existing question dur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ackag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 packaging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with the object of training theoretical groundwork and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for Students in the packaging industry.
Key words:packaging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teaching;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教学改革 金融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thod of teaching knowledge frame method, concept of main points, press contact method, chart synthe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base to driv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finance professional
商I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金融专业主干课程,在实践讲解中,课程理论多,内容丰富,但是在金融多变、创新丰富的今天,该课程已经与金融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利用现代金融理论结合金融实践操作,改革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融合实践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内容的扩展和认识。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课程各环节的衔接性和模拟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宏微观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金融的分支学科,以商业银行为主,主要强调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以及操作。在实践中,金融市场变化多端,商业银行业务也变化很快。同时在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信贷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银行管理的结合,通过金融理论指导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例如,网络金融的虚拟性对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该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结合。要很好地整合商业银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衔接。
1.2 内容更新快
受到政策性、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容更新快。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迫使银行更新管理理念,而且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等也促使银行经济调整经营管理理念,经历各种考验并展开竞争。尤其是网络金融出现后,从监管层面到网络贷款、网络支付等各环节都挑战了传统金融模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1.3 实践操作性强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中,商业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等内容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业务结合银行的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多方位地进行阐述,才能体现业务和管理的融合。从业务分析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从操作内容的角度判断管理的合理性,这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才具有实践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银行柜台、银行业务界面、银行监管指标分析等实践内容。在实际课程实践中,运用多种软件,利用柜台界面软件、银行卡界面软件、贷款业务软件、银行经营界面软件等,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认识银行业务。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知识框架法。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对银行的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的透析。知识体系还要联系监管、银行间业务往来等内容,在知识框架上,以商业银行业务与财务为基础,搭建业务与财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融合,用模拟等实践环节来体现理论知识。
(2)概念要点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别于应试教育,其教学模式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而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加以深刻掌握和运用。作为实务型课程,概念强调了管理行为,描述了行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行为主体、行为目标、行为内容等方面掌握银行管理概念。着眼于行为,侧重管理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各种知识点,将概念穿插在业务、实践等环节中,因此,学生通过业务训练、实践模拟就能重温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延展性的学习和应用。
(3)新闻联系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可以设置金融银行新闻,通过对金融及银行的新闻报道,对银行的管理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带动课程建设。金融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市场,在针对金融市场的报道中,有大量业务和实践等环节的内容。借助于金融新闻,学生可以学习金融实践和业务操作。每天,大量的证券市场报道、银行业务报道和保险市场状况的新闻等充斥市场,每一则新闻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知识点和业务内涵。因此,通过新闻学习金融理论,教学效果会更好。
(4)图表综合法。课程教学中,配备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照片、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分析以及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等流程图,借助图表对银行、投资银行、存款、贷款等进行对比分析。图表综合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图表综合法应结合课堂模拟、上机模拟和实务模拟等进行。现代教学中,突出内容多样性和形式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侧重图表教学,形象而且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5)培养途径多元化。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应采用课堂、课外两种模式,建立学生兴趣组、探索组等,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充分考虑课堂传授、讨论、作业、答疑、实践、业务模拟、实习岗培训等方式,结合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业务的认识。
(6)考核方式过程化。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戎乩砺壑识,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因此通过学生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等方式锻炼学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采用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访谈等方式,再借助课外锻炼和实践加以综合开展。
(7)专题课堂讨论。专题课堂讨论通过新闻财经相关报刊等,以银行热点问题为基础,提高学生对银行管理的感性认识,通过热点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掌握银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银行管理理念和操作细节。专题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做充分准备,以专题为基础,收集信息,结合理论,讨论专题。其过程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反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实地参观。通过实习或建立岗前培训基地,带学生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模拟学习。但往往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保密性,导致实地参观仅能简单了解银行的前台业务和工作环境。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更多地可以通过聘请银行业务人员到学校开展课堂讲解来实现。毕业前实习可能是高校为金融专业学生搭建的良好平台。
此外,借助于金融专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岗前培训基地,这类实践性教学需要与金融机构建立特定的关系,一般地方院校很难获得这类机会。实地参观中,要解决学生与业务人员的互动,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业务人员演示和学生模拟等环节需要加强。
(2)建立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金融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基础,模拟实验室通过业务模拟帮助学生获取银行业务操作知识,在模拟实验中,需要注意:①业务模拟容易流程化和标准化,业务模拟解决学生对银行概念理解的偏差。②从模拟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业务的保密性,银行无法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实践机会,而模拟实验可以提供仿真的开放式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机会。模拟实践教学中,配备的终端机、刷卡设备等帮助学生实现储蓄业务、对公业务员等,实现模拟中完成日常业务处理,使学生掌握银行业务的流程和技能。
(3)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以课堂经典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收集案例。案例教学中,侧重理论分析,在模拟教学中,则可通过视频等介质将业务案例呈现给学生。
4 总结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日益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适应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现代教学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更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理论教学、讲座、课外学习等方面和学生共同协作,开展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活动。
L苣诿晒趴萍即笱Ы鹑谧ㄒ底酆鲜缘愀母锵钅浚GG2015012)
近日关于央企降薪的各种新闻开始频繁出现,热度不亚于股市。比如,中国移动最近公布降薪方案,其中二级正以上官员年薪将降50%,其他管理层按级别降薪比例依次递减。这条消息似乎是为了回应人社部前不久发出的“不能对内部员工不加区别层层降薪”的呼吁,但还是有围观群众对“二级正以上”这种内部含混不清的说法提出了嘲讽,认为这是“苦肉计”。外界怀疑这一轮降薪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内部人则担心改革成本最终被基层承担。
之所以有这些疑问,是因为公众始终不容易看清这一轮央企降薪究竟是一次单独发生的事件,或者说一场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名义的运动,还是整个国企改革大逻辑里的关键一步棋。
央企降薪看似和这些规定动作没有太多关联,也和国企改革这个大命题扯不上关系,实则不然。对于任何一家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来说,其内部最核心的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背后也就是利益分配机制。
厘清人和业绩的关系,这是国企改革必须经历的步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98年那一轮国企改革。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选择了两条很明显的路径,就是“抓大放小、减员增效”,前者是理清政府和企业的外部关系,后者是理清人和业绩的内部关系。最终的效果也很明显,对政府来说,直接插手微观经济的责任减轻了,百万人下岗带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责任则加重了;对国企来说,冗员的包袱减轻了,搞活经营的责任则加重了。这是当时国企改革的逻辑。总理也坦承,改革的成本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和地方政府承担的,换句话说,在人和业绩之间,上一轮改革先剔除了人的因素。
这一轮显然不会这么做了。现有的国企是经历了一轮甩人员包袱才抓住黄金发展期得以重生的,到了现阶段国企遇到的困境――亏损面加大、产能过剩等等,首先不是普通员工的责任,这一轮国企改革的代价也同样不能再由他们承担了。一来,保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稳增长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稳定的指标,国企涉及面广,影响稳定的权重大;二来,近些年关于国企高管激励的政策也出了不少,特别是薪酬水平一直在水涨船高,一些央企不理性的投资扩张举动大都是高管层或其背后的政府力量主导做出的决策,与过去比起来,机理和情形已全然不同。
因此,进一步的国企改革在厘清政企关系、人与业绩这两种关系时,涉及到后者,着眼点更多应在央企高管这个层面,而非普通员工。这也是此轮国企高管降薪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发展,经营业绩将被更多地设置为国企改革中处理人的问题时的标杆,这对于打破僵化的国企体制有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眼前的降薪,只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国企经营业绩真实的反映和反馈,这种反馈机制不建立,国企会始终陷在人的问题里无法自拔。
大数据对传媒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实,不仅传媒行业会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大数据也对传媒学术研究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就大数据对传媒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总体而言,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研究偏重于现象描述和情况介绍,对大数据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挑战和学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却较少。基于此,本文以传媒经济研究为对象,考察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为大数据背景下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提供行动路线图。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
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来自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经济学形成了冲击,由此提出大数据经济学(Big Data Economics)概念,认为应该运用大数据思想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深化研究。在传媒经济学研究方面,大数据在研究范式、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会对既有研究产生冲击,传媒经济学研究面临着理论创新的挑战。
1.研究范式
按照库恩的界定,范式是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共同认可的一整套前提假设,是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传媒经济学基本遵循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制定每一项决策时都会严格按照成本收益比进行考量和计算。但批评者指出,完全理性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现实中,一方面,搜索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另一方面,人们缺乏分析和处理巨量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因此,人们只会搜索有限信息,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就是有限理性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比完全理性假设更加接近现实,但这两种假设有着共同的前提,即个体对信息的搜索和处理需要巨大的成本。因而,决定采用完全理性假设还是有限理性假设时,主要是比较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从信息中得到的收益:当信息收益大于信息成本时,继续搜寻信息,逼近完全理性假设;当信息成本等于或大于信息收益时,停止信息搜索,按照有限理性假设采取决策。
在大数据环境下,理性假设的前提遇到了挑战,大数据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受众搜索信息的成本,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并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信息的收益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这使得有限理性范式失去了解释力。同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使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态和交易形式,如以分享、合作为主题的维基百科、开放源代码、网络共享等,这些新的组织形式无法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如果从理性的角度计算成本收益关系,那么人们没有动力进行网络分享与合作。然而,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常见。这些大数据时代的新现象很难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我们需要用新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范式解释这些行为和现象。
2.研究理论
在研究理论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经济研究不仅需要经济学理论,也需要社会学理论、网络科学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个体脱离了所属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研究者忽视了社会关系、人际传播、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脱离个体所镶嵌的社会情境因素来考察个体,犯了“低度社会化”的错误。在传媒经济理论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是黑箱,我们不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如何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哪些因素产生影响、如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处在黑箱中。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借助于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把个体纳入到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中,考察个体镶嵌其中的社会关系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揭开人们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黑箱,从而发展出能够揭示传媒经济行为一般规律的理论。
3.研究工具和方法
传媒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假设检验、实验研究等,尽管这些方法有其优点,但它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传统方法都无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在大数据面前,这些传统方法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以抽样调查方法来说,在大数据来临之前,受制于研究条件和数据可得性,研究者只能对有限的数据进行抽样,通过对有限样本的分析推断总体的状况。抽样分析的前提是所抽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但在研究中很难使样本能够完全代表总体,样本与总体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抽样调查的价值也因此打折扣。在大数据时代,可以直接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而无需通过抽样调查来估计总体状况。同样,内容分析法也是基于抽样分析,通过抽取样本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实验法也是对少数受试者施加试验刺激,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实验刺激产生的效果。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小数据时代处理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数据环境,大数据需要学者设计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4.研究对象
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个体的企业、家庭或个人,研究者通过对单个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消费等行为的分析,考察影响他们决策的各种因素。在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媒体、受众也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缺陷,一是个体的消费行为始终处在黑箱中,我们不知道个体是如何做出消费行为决策的。二是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对个体的研究中获知关于总体的状况,而总体状况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大数据可以在这两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准确的追踪分析,掌握受众在每时每刻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行为。另外,大数据可以使研究者获知受众整体的媒介接触和消费情况,进而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趋势做出预测。
5.研究主体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者也提出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需要对大数据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学会从大数据的研究范式出发思考问题。另外,研究者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传媒经济学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跨学科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也变得更加重要,任何单一学科的视角和方法都难以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只有从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进行跨学科考察,才能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的创新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学研究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传媒经济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1.受众行为分析
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始终是传媒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小数据时代,很难准确全面地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无论是传统的入户调查,还是受众的自我报告,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样本量太小,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推广性;二是受众在接受调查时经常会给出有偏向的答案,由于第三者效应的存在,受众总会有美化自身行为的可能性。这使得对受众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受众在网络上点击了哪些页面、停留了多长时间、链接到哪些网站、购买了什么商品、发表了怎样的评论等信息都可以被后台服务器保留,通过分析受众的个人接触信息,可以准确把握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特点和模式,进而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2.市场趋势预测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市场趋势做出准确预测,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Farecast票价预测工具,这个工具通过对近十万亿条机票价格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美国国内航班机票价格,其预测的精准程度达到75%,每位使用该系统的消费者每张机票可节约50美元。
3.广告及营销精准度研究
在小数据时代,广告投放呈现出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形态,广告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商品的营销手段也较为粗糙,难以对受众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每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商品营销,提高广告和营销的精准度。
比如,亚马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收藏、购买、评论及其他用户的反馈等数据,预测每位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将其推荐给消费者。亚马逊提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亚马逊只会推荐一本书,而这本书就是消费者将要购买的那本书。
4.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媒体的盈利模式也需要做出调整。在读者量不断下滑、广告市场被新兴媒体分流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媒体必须创新盈利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会,整合数据资源,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自身的逆转。传媒盈利模式的创新也是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诈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