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阶段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它的提出对教育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始,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教育领域展开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项目。在这些项目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和困难性,它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并不一定会带来信息化的高效益。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化发展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估工作,不仅仅能够提供对现有状态的描述、起到变革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还能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的现状综述近年来,对于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以及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指标模型或者体系。在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包括:英国的SRF评估体系[1],欧洲Eurydice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价指标体系[2],加拿大地区的泛加拿大教育评估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指标[3],美国的enGauge教育信息化指标[4]和StaR量表[5],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6]。在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模型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先后出现了顾小清等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7]、杨斌等人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模型[8]以及谢忠鑫的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等成果[9]。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大部分评估模型和体系的目标都是要科学评价各级各类对象的信息化水平,所以在制定评估模型和体系的过程中,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的确立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估体系,评估主体能够确定评估对象的信息化水平,了解某一地区、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并根据相应的状况做出政策上的反应。但是,单纯的评价结果只能帮助评价对象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却难以确定自身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是评估体系定位性的缺失。与此同时,这种定位性的缺失使得评估对象本身难以明确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而评估主体也很难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建议,促进其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造成了评估体系建议性的缺失。解决定位性和建议性缺失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当中引入信息化发展阶段概念。信息化发展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如果用科学的手段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划分为连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且指出每个发展阶段中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那么评估对象就比较容易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而评估主体也能够为评估对象提出现阶段自身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相应建议,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现有的国内外评估模型和体系中,有少数已经引入了阶段的概念,但是在引入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例如:在阶段的划分上缺乏理论支撑,把阶段与水平混为一谈,以及缺乏关键特征或者指标的论述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信息发展阶段概念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定位性及建议性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支撑。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对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启示Mar.,2013Vol.33 No.32 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简介目前有关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模型大多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企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都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所以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同样可以被借鉴到教育信息化领域当中,并帮助我们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以及指标体系。而在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中,不同机构和学者根据其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得出了不同的划分方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诺兰模型、西诺特模型和米切模型。
2.1 诺兰模型诺兰模型[11]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L.Nolan)在总结了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关注点是考察信息化资金投入与其带来效益之间的关系。诺兰模型在提出伊始在时间轴(横轴)上分为4个阶段,后来扩展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其中前3个阶段具有数据处理阶段的特征,后3个阶段具有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而在整合期内又存在‘技术转型期’并会出现‘技术性断点’。诺兰模型是第一个描述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抽象模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诺兰模型通过资金投入(费用)来研究信息系统成长阶段论的角度逐渐引起人们的争议。其原因是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用于建设的投资额度与其带来的效益关系会日趋复杂和模糊,而诺兰模型没有办法体现出这种复杂的关系。
2.2 西诺特模型在参照诺兰模型的基础上,西诺特(W.R.Synnott)于1988年提出了‘四阶段推移说’的西诺特模型[12]。此模型以如何优化信息资源为切入点,把信息化阶段分为数据阶段、信息阶段、信息资源阶段和信息武器阶段。从数据阶段到信息武器阶段显示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推移发展过程。与此同时,西诺特还特别强调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的重要性。总体来说,西诺特模型为组织管理信息模式提供了方向。但是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进步的过程,仅仅从信息的迁移这一个角度来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未免会显得偏颇。
2.3 米切模型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有一个共同的局限,那就是它们均把数据管理和体系整合分割成前后两个阶段。但是这种分法后来在实践中证明是不适用的。在总结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的优势以及不足的基础上,美国信息化专家米切(Misch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他的研究成果——米切模型[13]。米切模型把信息化发展阶段概括为‘四阶段、五特征’的综合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其中4个连续发展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增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和更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决定这些阶段的特征有5个方面,包括: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集成程度,数据库和存取能力,信息技术融人企业文化,全员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和特征共同确定了企业在信息综合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另外,米切模型还对每个阶段的关键性任务进行了以下的描述:(1)起步阶段,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些局部的、有代表性的应用,信息统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功能,系统集成程度低;(2)增长阶段,主要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初步整合集成,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提供简单的决策;(3)成熟阶段,组织的信息系统不但应该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纵向管理和组织内横向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还应该在集成过程中溶入先进的组织文化并在信息系统中体现组织文化;(4)更新阶段,信息系统不但能实现整个组织供应链的管理,为组织提供整体决策,还能提高并体现组织内全员文化及素质,也能影响组织内外所有的最终用户,增强组织的灵敏度和适应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米切模型能够帮助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及阶段,确定阶段性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改革发展政策。比如在起步阶段,企业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数据处理,而在增长期,比较关键的问题集中在MIS系统上。在这一点上,米切模型要优于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但是,米切模型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目前还没有企业能够达到第四阶段——更新阶段,所以米切对于此阶段的描述相对模糊,这样容易影响企业对于这一阶段目标的确立[14]。从以上对3个企业信息发展阶段模型的介绍和分析来看,米切模型是在总结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克服了前两个模型割裂发展阶段的不足,所以更适合为教育信息化的阶段确立提供借鉴。
3 信息发展阶段论在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尽管教育信息化评估中借鉴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能够增强评估本身的定位性和建议性,但毕竟教育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在考察对象、内容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借鉴模型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其中的全部特征与内容,而是要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更。我们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为例,介绍阶段理论应该怎样具体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评估当中。我们之所以以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评估体系为例来分析阶段论的应用,是因为它在结构上与米切模型基本符合,采取了‘四阶段、五特征’的模型,并且具备对每阶段发展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的论述。下面我们将就教科文亚太地区评估体系中的指标类型、阶段划分以及关键指标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3.1 指标类型(特征)的确立我们在上文介绍了米切模型的5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和一些其它属性能够决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所以,特征的确立是确定信息化所处阶段的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对现存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科学考察基础上的。信息化阶段论中的特征和属性的概念在信息化评估体系中应该具体体现为“指标”。由于都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中的指标与企业信息化所考察的内容和特征会有共同之处,但同时二者的区别也不容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指标的确定。教科文组织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它首先确定了评估的内容,然后进行指标的建立,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遵循了一系列的原则以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最后,教科文组织将众多指标归纳成了5个大类:基于信息技术的政策、策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使用;课程与教材;专业人员使用及教学;学生使用及学习。通过考察这5类指标的情况可以帮助评估者确定评估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
3.2 阶段的确立阶段的确立无论在信息化阶段理论模型还是在评估体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米切模型的阶段划分以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为基础,运用连续的方式对信息化发展过程的整个过程进行划分,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与米切模型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量研究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数据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化划分成起步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和变革阶段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并且从五大类指标的角度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逐层递进的描述。这种描述对于国家、地区以及学校对自己的发展阶段进行对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最后一个阶段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外,米切模型和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对于每个阶段的描述都是建立在对各自研究对象具体数据的科学考察基础上的。
述起步阶段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益处并制定了国家政策并进行拨款,而且准备了实施的准则。国家开始进行基础设施的准备,并且通过建设通讯和电力设备以支撑这些设施。学校处于硬件建设阶段,开始购买计算机以及其它设备。应用阶段教育部门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学生中进行信息技术实验性使用,信息技术并没有被整合到课程当中。学校开始受益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管理带来的便利。学校并没有充分配备好设备,生机比依然较低。网络在部分被应用,而且有局限性。学校开始把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大部分计算机并没有联网。教师们大部分在接受计算机使用方面的培训,而不是在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材料开始被开发出来,但教师们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局限于讲解,录入成绩,制作教学材料,文本编辑和课堂管理等。述整合阶段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纳入到标准的课程中,而且发展制定出了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标准。学校具备了机房,大部分的机房都进行了联网,以供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有E-mail。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多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也能够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间、学校与其他学校间的远程合作和交流会在这一阶段产生。变革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全国各个教育项目中都被广泛使用。在学校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被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中。传统的学习已经被e-learning所取代。学生和教职人员有自己的网页,学生完全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
3.3 关键指标米切模型除了进行特征及阶段的确立外,特别指出了在每个阶段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在这一点上,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做了同样的工作。在每个阶段的描述中,评估体系特别提到了每个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指标项,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项理解为发展中的关键指标。由于每一大类指标下面都有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指标,在评估过后,评估者不仅需要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发展,而这些关键指标不仅能在评估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为教育信息化迈向下一个阶段指明方向。以整合阶段为例,这一阶段的关键指标教学过程和结果,以及信息技术在交流和提供网络资源方面中使用的成效。所以要想向这个阶段迈进的评估主体就会非常明确自身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阶 段关 键 指 标起步阶段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国家政策、计划和拨款;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政策是否与其他领域信息政策的目标挂钩等。应用阶段信息技术是否具备并被应用;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的比例;网络联接情况;教师培训成果;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整合阶段教学过程和结果,以及信息技术在交流和提供网络资源方面中使用的成效。变革阶段对前阶段出现的如带宽,设施建设一些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信息技术在e-learning、远程合作和交流中的使用;基于网络的教师职业发展;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4 结束语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能够描绘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水平,而在评估体系中引入信息化发展阶段论更有助于实现评估体系的定位功能和建议功能,促进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由于目前成型的阶段化理论模型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进行调整,不能照搬一切内容。本文通过介绍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具体分析该体系借鉴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方式,期望可以为我们日后建立国家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提供一些启迪,使评估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bouttheSelf-reviewframework[EB/OL].https:∥.uk/aboutthisframework.
[2]NationalsummarysheetsoneducationsystemsinEuropeandongoingreforms-2009Edition[DB/OL].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thematicstudiesarchivesen.php.
[3]http:∥cmec.ca/Programs/data/indicators/Pages/tables.aspx[EB].
[4]enGaugeOnlineAssessmentProfile[DB/OL].http:∥merton.k12.wi.us/newsfile37961.pdf.
[5][DB/OL].
[6]IndicatorsDatabase:Asia-PacificRegionalSurvey[DB/OL].http:∥/education/ict/themes/measuring-and-monitoring-change/indicators-database-asia-pacific-regional-survey.
[7]顾小清,等.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8]杨斌,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9-32.
[9]谢忠鑫.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宋健,陈士俊.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对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8-10.
[11]NolanRL,CrosonDC,SegerKN.TheStagestheory:AFrameworkforITAdop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ublishing,1993.
[12]SynnottWilliamR.TheInformationWeapon:WinningCustomersandMarketWithTechnology[M].NewYork:Wiley,1987.
通过调研,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企业实力(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更主要还在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肤浅;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而相当部分的企业高层决策者并未将信息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西宁市物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技术普遍落后西宁市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物流企业缺少现代物流技术装备,集中度低、运营方式单一,效率低、费用高、服务功能不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西宁市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不平衡。据青海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行业调查,西宁现有9家A级物流企业,这9家物流企业除了邮政速递和全国性的物流企业使用整个集团的物流信息系统,其它物流企业基本没有物流信息系统,运用的仅是一些物流服务软件。
3.物流软件使用不足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物流系统集成软件有: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供货商管理库存系统(VMI)、供应链管理(SCM)等,这些集成系统软件在西宁市物流企业中应用不足。
4.企业现代物流理念不足西宁市的物流业经营运作模式仍处于传统阶段,企业仍然习惯于自办物流。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有一定距离。
5.物流信息化基础薄弱虽然西宁也投资建设了信息平台,但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的机制依然不健全;物流监管信息化水平很低,监管技术落后、制度不规范、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6.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西宁市物流业行政管理分散,主管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相关物流系统各自规划建设,缺乏沟通协调,盲目、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法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业管理粗放,标准化、信息化进程缓慢,物流企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7.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西宁市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较落后,市场缺少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西宁市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根据西宁市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日、美等发达国家及国内优秀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经验,从政府、企业和行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西宁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强化政府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中的推动作用,坚持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
3.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等方面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工作,促进西宁市物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4.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物流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定规范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改进对物流业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营造竞争有序、运作规范、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宽松的市场环境。根据西宁市实际制订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发展。
5.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现有物流网络与设施进行优化与升级,促进其合理布局和资源最佳配置。继续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建设;突出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西宁铁路枢纽功能;扩大西宁曹家堡机场的营运能力,大力拓展运网覆盖范围。
6.切实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教育部门应加强与青海省内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开设物流专业,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物流人才。青海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积极开展物流师、采购师的培训认证工作。
7.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着力建设和完善西宁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二)基于物流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物流发展规划、整合物流资源、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要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及其它物流民间组织的协会要积极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优势,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广使用各项物流信息化技术。
2.加强对内学习、对外交流通过组织物流专家授课、物流发展高峰论坛等形式,广泛开展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引进推广先进管理理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全市优秀的物流企业团结在协会周围,为全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物流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根据西宁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诺兰模型阶段分析,西宁绝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初始、扩散阶段,少数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控制、集成阶段,下面根据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不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物流企业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信息化发展初始阶段此阶段中,物流企业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对计算机的应用未普及,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因此,此阶段中应引导员工进行观念转变,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2.信息化发展扩散阶段处于本阶段的物流企业首先应该分析自身信息化需求,根据企业的发展有目的的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加强重点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化建设。
3.信息化发展控制阶段本阶段物流企业要在整体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同时,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加强企业员工的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认识和使用,组建INTRANET(企业内部网),打破职能部门内部之间的“部门壁垒”,将单点、分散的信息系统化。
4.信息化发展集成阶段在此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首先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立数据仓库系统;选择满足物流企业重要的、核心的、关键的业务的软件供应商,构建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
5.信息化发展数据管理阶段该阶段是企业真正步入信息化的关键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完备,应用水平也较高,管理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企业在此阶段的发展策略就是要合理有效地将企业人、财、物等资源优化配置,最主要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计算机网络建设与数据仓库和应用软件开发相配套,进一步构建共享资源的信息网络平台。
6.信息化发展成熟阶段该阶段企业具有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将其充分利用,企业应真正全面实现电子商务的应用,运用CRM/SCM(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连接在一起,使得各种业务和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和共享。严格说来,目前在西宁能够运用CRM/SCM进行电子供应链管理,全面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几乎没有。但是电子商务阶段是发展的必然,在这个阶段不可忽视对电子商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摘要:文章通过对信息化素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指出信息素养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构成,期望能够对信息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人员 信息化 信息素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目前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热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多次提出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将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为:认识不足、人员准备不足、信息化制度不完善、软件市场混乱、政府引导不足等。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内涵及结构,找出改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素养研究综述
在信息化素养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对信息化素养的统一的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化素养,其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其后,Burnhein·Robert认为作为具备信息素养是指备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Lenox等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国内,王吉庆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陈维维、李艺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李艺等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个部分组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代要求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多元化、有层次的综合性概念。
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陈皓指出,经营管理层信息化素养的缺乏,导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被动进行的,效率较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要发挥领导的领导、组织作用。万建香也发现,企业管理者应该把“两化”融合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平台,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
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会制约企业信息化进程。王晰巍等在研究吉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时指出,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没有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足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张戈等研究发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意识等对“两化”融合绩效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其中信息化意识属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范畴。
综上所述,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有利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助于完成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三、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构成
对于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49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42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如下:
四、总结
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减少主观障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设计信息化素养提升方案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形成信息化素养提升机制和评价模型,以便为完善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皓.论企业的信息化素养[J].科技与经济,2006(23):66-67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2008
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共同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在中小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明确利益相关方从中应该和可以获得何种利益,如何获得,根据一定原则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大规模普及应用阶段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王国”到“小狗经济”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这些作用,从微观上说,包括:开拓市场,获得订单,获得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提高效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满足企业技术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咨询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培训服务需求;共享资源成本,共享服务成本,共享管理成本,共享创新;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隐形冠军”。从宏观上说,包括:稳定就业、稳定社会;扶持创业,增加税收,促进增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出口,发展外向经济;支持企业成长;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创新,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政府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获得什么“利益”呢?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宏观社会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点必须通过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来实现。这决定了政府推进目标不可能局限于造就少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明星,而必须着眼于人规模普及应用。二是宏观经济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集群,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是新的趋势。在信息化之前,发展经济主要靠规模经济,就是企业做大做强。信息化提供了“小的就是好的”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以信息化为协作纽带,进行产业聚集,共同发展区域经济。相对于500强企业个个单打独斗的模式,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当于“打群架”的模式。例如.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意大利从不依赖500强企业,而是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中小企业稳定战胜500强的国家竞争优势。我国重视企业做大做强没错,但不能忽视小企业,最终要形成“大小并举”的中国特色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强调共同发展在这方面具有战略性。
实践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浙江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产业集群,寻找和确定浙江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经济学家称之为“小狗经济”,意思是一群象小狗的中小企业,战胜了象大斑马一样的五百强企业。广东以“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运作”方式,重点支持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北京、广东、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苏、内蒙古、山东、新疆和浙江等多达14个省、市、自治区部在按照产业集群的路子发展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500强路数的“中国经验”俨然崛起于无形之中,我们需要提高到建立“中小企业王国”的国家竞争优势高度,认识这种新的国际趋势。
中小企业、服务商和政府,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系统推进,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和社会服务作用的信息化推进体系。这一体系不是一套有形组织,而是逻辑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思路。
根据我们的理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作为政府推进工作的逻辑系统,从确定推进目标到实现推进任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框架层和实施层。战略层确定政策的方向,做出推进目标的选择,确定具体的原则和任务。框架层确定政策的骨架,将政策分解到各个环节。它由支撑层、服务层和对象层构成,中小企业是被服务对象,处于对象层;服务层包括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和投入服务,形成一个社会化的服务网络,称之为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的,是发展环境,包括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和商业提供的支撑环境。在实施层确定政策的落实,在领导、资金、组织、活动、监督等方面布置资源。
随需而动
中小企业信息化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如果不能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的“报复”就是:觉得信息化“没用”,对信息化不感兴趣。以企业为主体,最关键的一点,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1、换个角度看需求
1)把握五大需求
以往从IT及其应用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经常把它表述为对技术的需求,如需要多少硬件、多少软件、多少服务;好一点的,是把它表述为技术应用需求,如技术应用于人财物、产供销。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对信息化本身的需求,而不同于企业自身需求。
企业自身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五大需求。这五大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是死是活。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动力,最终要落到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上来。能解决,信息化在他们眼中就是实的;不能解决,就是虚的,就是“没用”的。
2)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市场才是关键
通过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市场问题,就是指开拓市场。具体来说,一是帮助企业把东西卖出去;二是帮助企业找到新客户。至于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硬件、软件和技术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可以整体“封装”起来、放在“后台”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完全不同,中小企业的这一需求,占了整个信息化需求的一半。可以说,抓住了开拓市场这个“牛鼻子”,就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一大半。反思一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有谁拿出一半的资源和精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呢?做不到,就不要嫌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没用”。
中小企业服务商往往更容易关注的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需求,在卖产品上下的功夫更大,这就难免与中小企业产生认知上的差距。中小企业确实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和产品,但他们更优先考虑的,首先是开拓市场、获得信息,其它需求都是次要的。按照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优先顺序满足他们,是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主体作用的思考方向。
近年兴起的网上展洽会,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就是因为为他们提供了卖场,促成了生意。例如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的“网洽会”,参加企业已达3000家,参展产品30000多种,招商投资项目近3000个。人们形象地称广交会上的网上洽谈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信息化一 旦办成了生意兴旺、而且永不落幕的交易会,信息化“没用”的错误帽子就自然摘除了。
2、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激发信息化动力
第一,中国中小企业注重经验,更加适合用示范和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形象生动地感知信息化,亲近信息化。进行典型示范和举行体验活动,是比较适合他们的方式。
第二,要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导人。对于技术入门、技术深化、业务应用和企业转型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避免药不对症,或对轻病下猛药。
第三,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类型引导企业。以电脑普及为例,由于业务特点不同,有的行业需要配备电脑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不能一律强求。企业采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不同战略,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同。
搭建舞台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路,一个要点就是以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关键。越是弱小的企业,越难以自我发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务商搭建平台,为它提供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体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商、服务平台提供服务构成的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特点,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有效的做法,是积极发挥主要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大规模应用。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共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的大规模应用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产业集群成批带动中小企业进入行业信息化领域
我国当前在各大行业和一些重点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广东最为突出。信息化则有利于加强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的整体协同合作,降低群体协作的交易费用,更好地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人们注意到,集群中的一些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主动信息化的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但为了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也采取了跟随产业集群中信息化领先者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骨干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实现信息化
骨干大型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产业链信息化的典型表现,符合“虚拟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其中,骨干企业的业务需求,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牵引力,它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明确,应用效果显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与骨干企业的系统对接,可以分享骨干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信息化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迈入信息化门坎
近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在业务转型中,纷纷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值服务的战略突破口,设计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品牌和具体业务,与产业各环节携手,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典型例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和铁通的“商务新动力”。电信运营商适合带动中小企业进行入门级的简单应用。对电信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应用上岗培训,是这项服务的必要保障。
4、市场服务平台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这是一种交易驱动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中,网上网下结合成为一种最有效手段。而鼓动发展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网络市场,成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例如,阿里巴巴模式和泉州模式,就是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或有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需求。
5、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力量
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信息流首先得到重视的规律,许多地力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有力地带动了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而现在互联网已发展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当前,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成为热潮,而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产业化。
6、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ASP模式是与企业自建相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重要模式之一。它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约IT应用成本,简化信息化实施,提供专业服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欢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IT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的矛盾,进一步贴近用户。
7、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
“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各地先后有30万多人次接受了该活动提供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展望未来,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服务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将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中小企业共同成民。服务体系最终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经济发展。
突破环境瓶颈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主要分为两类,类是政策性环境,是由政府营造的环境,如政策法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等;一类是支撑性环境,是由商业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如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物流环境等。支撑平台(B282B)与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B2B)有所区别:支撑平台是营造发展环境的服务商,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所以叫B282B)是他们的直接服务对象;而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直接服务对象(所以叫B2B)。
1、重点突破政策环境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营造发展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相比国外,政策法规滞后,成为发展瓶颈。例如,阿里巴巴等网站发展很快,需要尽快确定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法律地位。一些地方根据实践需要,开始先行。例如河南省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浙江省在“建设一家、服务一片,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2006年,有8个地区致力于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基金,或在有关中小企业的基金中单列信息化项目。下一步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要求迫切的发展环境。
2、重点突破信任环境瓶颈
信任环境是一个比信用环境更宽的概念。它包括态度信任(不知服务商是不是骗人的)、能力信任(不知找我的服务商是几流水平)和安全信任(不知服务商能不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三个主要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普遍不信任服务商,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因之一。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一、引言
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的、任务、措施和要求。针对该意见,2009年6月《会计研究》刊出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论文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战略的时代背景、行动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详细介绍和重点部署,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争议:第一,研究论题多样化。随着IT发展以及其在会计中应用的深化,人们认识水平、研究方法和视角变化,研究论题呈现出多样化,与会计信息化研究主题有关的论题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 “电算化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信息化会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 “电子商务会计”等。第二,会计信息化观点多元化。在我国,人们对会计信息化认识是从会计电算化开始的,但随着IT在会计中的深入应用,会计电算化概念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1998年陈丽娜在《财经科学》发表的《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思考》为起点,人们逐渐把研究的视角从会计电算化转换到会计信息化,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观点也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典型的代表为谢诗芬教授和杨周南教授。谢教授(2000)强调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利用的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作用是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杨周南(2003)认为“会计电算化”应该改称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较为确切,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Information Systems,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第三,阶段划分多重化、矛盾化。笔者对1979年以来中国期刊网关于会计信息和会计电算化的400论文进行总结,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存在会计信息化阶段划分多重化等问题。主要观点包括: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从信息化的过程角度进行划分;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进行划分,并把ERP划分为会计信息化的阶段。针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比较典型的观念就有两种:一种认为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萝莉,2001),另一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级发展阶段(杨周南,2003)。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划分的多重性、矛盾性,使得在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中难以把握。论题和观点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同时使用这些概念,容易照成教学概念模糊,会计信息化进程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统一概念、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诺兰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演变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所谓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汉语词语的角度解释,“化”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表示使成为,使变成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化一词,主要表示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化的过程;信息化的水平;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的目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指出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融合的过程,而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则代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目的在于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谢诗芬教授(2000)发表《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一文认为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外延可从AIS的要素进行分析,AIS主要包括三大要素:IT、M、O。IT指信息和技术,信息主要指会计信息资源;技术指以会计信息处理依赖的技术基础,简称信息加工处理器,基于计算机AIS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通讯系统,其中最为核心的为会计软件;M指和会计有关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内部控制和审计等。O指会计利益相关者。因此会计信息化外延:包括计算机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特别是会计软件发展过程,其反映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共享的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过程;包括构建以IT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法规、审计手段和内控改革过程;包括复合型AIS开发、维护、使用人才培养的深化过程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过程。
(二)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是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NOLAN)于1973-1980年间,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的MIS发展的阶段模型,如(图1)所示。其反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IT技术在MIS的应用深度(管理层次)和广度(应用职能范围)的发展过程。随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此把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初装、蔓延、控制、整合、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和探析,认为在此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程度、流程变革、信息利用等内容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第一,企业信息化程度。IT技术在MIS的应用范围包括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存在局部应用、内部集成应用、经营网络重组和经营范围重组的变化规律,如(图2)。第二,流程变革。随着IT在组织当中应用的深化,流程变革越来越剧烈,主要表现为自动化、合理化、流程重组和立足点变革四种方式(杨周南,2003),同时带来的回报和风险越来越大,如(图3)所示。第三,信息利用。随着IT技术在组织当中应用深化,信息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重要,信息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加工处理、信息提供、信息利用和信息战略五个阶段,如(图4)所示。因此该模型对制定MIS规划和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诺兰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 谢诗芬(2000)指出会计信息化就是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AIS作为MIS的子系统,其发展亦存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IT在AIS中应用存在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深化过程,存在组织变革以及信息利用变化的发展规律。基于诺兰模型,笔者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1981-1983年)、缓慢发展阶段(1983-1989年)、有计划有组织发展阶段(1989-1999年)、企业一体化阶段(1999年-?)、内外一体化阶段、成熟阶段等六阶段。根据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笔者认为前三个阶段有以下共同特点:IT在AIS中应用范围在深度上主要表现业务处理层,该层AIS在功能主要进行完成大量的核算任务以及信息的提供而非信息的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简单、有固定程序,属于结构化决策,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周期性、历史性、详细性、客观性、来源内部化、表现货币化、形式结构化、高精确度等特点;在应用职能广度上由会计局部的信息化到会计一体化发展;在流程变革有强调流程自动化向流程合理化方向发展,所谓合理化指为适应自动化发展的要求而对会计流程的变革,主要从资金流的角度探讨会计流程变革,目的是根据计算机的特点,简化会计标准操作过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以及消除明显的瓶颈(填写记账凭证,生成会计账簿等),构建基于IT的会计流程,使自动化操作过程更加高效。缺点是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存在着物流、资金流、控制流、审计流、信息流,组织是其有机整体,物流是资金流的基础,业务系统是AIS的基础,控制流是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运作、信息和系统操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审计流是对内控流程的检验。前三阶段强调资金流及其信息流的关系,从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性进行AIS的开发,人为的割断了物流、资金流、控制流和审计流的关系,因此信息的收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业务信息系统和AIS系统之间的部门级信息孤岛。鉴于以上特点本人把以上三个阶段归结为会计核算信息化过程,简称会计电算化,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阶段。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处于第四阶段即企业一体化阶段,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流、信息流等进行整体规划和流程梳理,进行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阶段,该阶段的AIS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AIS职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层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来源内部、表现货币和非货币化、形式结构化的会计信息,对组织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状况进行初步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会计信息的初步利用。该阶段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初步阶段,简称会计管理信息化初级阶段。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属于企业级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即以组织为整体的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存在如下优势:第一,企业内部集成变革。传统的会计软件核算模式使得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控制流远离资金流流程和业务流程,因此一则降低了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协调性;二则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控制性。但组织的价值活动和控制活动并不是独立的集合,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流程应是相互协调的,本阶段将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依据设计MIS的IT战略目标,AIS的设计以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改造组织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实现组织业务流程、会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控制流程的集成和重组,从而实现组织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为一体,对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经营网络重组,AIS逐渐融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中,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变革。第二,数据存储优化。该阶段随着流程重组和内部应用集成变革,系统数据的存储也进行了重组,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之间中存在的数据存储方式逐渐完善,比较典型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遵循数据源原则,业务和会计数据分别在各子系统保存,因此会计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原始单据数据保存在业务子系统当中,公用数据单独保存,通过控制流程的授权可以有条件访问和二次加工原始数据,无源数据修改权限;另一种方式遵循数据共享原则,系统中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对整个组织各个子系统数据和公用的信息进行保存,在控制流程授权的情况有限的进行访问、使用信息和二次加工数据。因此实现数据的直接传递和访问,并且随着业务的发生,AIS能够实现会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和实时性。第三,AIS的内部控制由AIS局部控制向企业为整体的内部控制发展。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AIS的IT内部控制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基于IT的内部控制由AIS的局部控制趋于以组织为整体的集中管理,即AIS的规划、设计、实施同企业的整体战略整合在一起,构建战略一体化的IS,战略性的信息系统突破单纯的AIS扩展到经营活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用IS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实施跟踪,因此不再区分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已经嵌入MIS中;随着AIS的与企业MIS的集中的整体化,使得原来基于权利制约和岗位分置的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以信息流、业务流、控制流等为基础的控制,控制内容上增加了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控制、信息安全访问控制和数据资源控制、信息初始化控制以及软硬件资源控制、组织控制、、应用控制等等。第四,AIS功能由提供会计信息为主向利用会计信息为主发展。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核算层AIS功能更加完善,提供的会计信息突破了历史的、滞后的、货币计量等限制,还提供实时的、对内的、非货币、相关度高的会计信息,AIS能够完成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比,进一步深入透视组织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AIS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深度由提供信息为主向利用信息为主发展。AIS的主要功能也以核算为向管理为主发展,其以财务会计为中心,在完成基本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分析,包括完成资金管理、成本价格管理、收入利润管理、项目管理、投资分析等管理型财务工作。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劣势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存在如下劣势:第一,组织内外信息孤岛。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外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AIS实现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信息化构建,但组织内外之间的价值链的信息化仍处于断裂状态。因此当前的AIS只能提供若干财务指标初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无法自动获取、提供高度相关的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数据综合全面反映AIS管理功能。即企业当中各种业务数据的来源根点不是销售和采购部门而是上下游企业、同行业竞争者、银行等,企业数据的终点(信息的利用者)不仅仅指内部管理人员、员工以及会计人员,还包括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组织内外信息孤岛的存在使的企业产生了内外价值链信息化的断裂带。企业内部和外部上下游、第三方物流和银行之间的支付单据、政务主管之间相关信息的传递仍然采用打印、二次录入、磁盘导入方式,存在内外数据的信息孤岛、数据冗余、数据接口不一致、信息滞后等问题。当前AIS无法自动获取高度相关的内外信息以及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使其进一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受到限制。第二,会计管理的职能局部实现。同时当前会计软件的管理职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层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来源内部、表现货币和非货币化、形式结构化的会计信息对组织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状况进行初步的反映和控制。仅仅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和会计信息的初步利用。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通过若干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还需要同行业数据、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该种分析方法没有固定程序、既定结果,属于半结构化决策,实现信息化较为困难,当前会计软件无法通过建模、仿真、模糊数据等方法对比、分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经营状况,无法反映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无法实现会计信息深层次利用的信息化,因此当前AIS仅仅是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第三,内部控制问题突出。一方面,当前AIS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业务和会计流程的一体化以及经营范围的重组,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建立直接依赖于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化,容易造成权力与义务边界模糊、管理责任难以界定、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现象,例如会计凭证的编制,在传统时期如果记账后出现错误一般由会计部门采用蓝字补充登记或者红字冲账等方法进行修改,而现在随着业务、会计一体化的发展,凭证生成主要由业务数据根据凭证触发器自动生成,存在数据源点原则,凭证的错误主要由凭证触发器或者业务的正确与否确定。同时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被改造,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范围和重要性增加,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运行管理、战略制定、授权和控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增加了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审计风险和控制风险,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对信息依赖性越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风险越大。另一方面,会计流程、控制流程以及审计流程存在“多张皮”现象。企业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职能部分分割,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企业仅仅将计算机AIS作为自动化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加之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纷繁复杂、体系庞大,对于IT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AIS的内部控制功能以及审计功能较为忽视,因此出现书面内部控制和IT内部控制分离,审计流程、内部控制流程、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多张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业务流程风险和组织风险,如果不尽快建立信息的、有效的内控和审计流程,必然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现阶段我国AIS未能很好地实现将内部控制流程、审计流程、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对各单位业务线索、业务变更等进行连续监控和连续审计比较薄弱,无法根据业务线索、业务变更等形成自我评价报告。
四、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构造内外一体化的AIS 所谓内外一体化的AIS主要应用价值链管理理论,重构组组织内外会计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流程,通过信息流实现内外协同运作,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实现整个价值链增值的内外一体化模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组织和上下游组织、商业伙伴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数据处理和管理变成多个主体共同的职责,因此要求组织AIS的构建不再局限于本组织的范围之内。(1)AIS立足点转移。立足点转移是企业业务流程变革的最高级阶段,是一种更为激进的组织变革方式,它包括对企业性质及自身性质的重新思考。随着企业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将重新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首先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应该真正实现融入到企业信息系统当中,随着内外价值链信息化的构架的建设,AIS的立足点逐渐发生转移,AIS的目标由为本企业会计主体服务变为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决策的能力服务;由从本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变为从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价值管理出发,以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监管、分析、决策的能力为目标;AIS的建设由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出发转为提升整个价值链的企业联盟的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实现组织间信息和过程利益最大化集成为目标。(2)企业内部控制转为价值链上企业之间的风险控制。随着价值链内外一体化的流程重组,组织内控的边界逐渐模糊。虽然企业之间价值链信息化的初衷是实现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优势,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盟本身是建立在不完全契约形式上的一种竞争、协作关系,企业之间价值链的结构是松散结构,因此从其建立之初本身的稳定性、持续性就隐含巨大的风险:一是结构风险:比如价值链解体的风险,价值链之间的解体风险必然使链条上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受到泄密风险;价值链之间缺乏统一风险协调管理机制,同时风险分析和财务管理的概念不统一带来的价值链风险;二是价值链内部风险:比如价值链上企业间文化不一致、发展不平衡、彼此之间的过度依赖、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等风险。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价值链目标,将影响到企业现有的控制策略,因此风险的存在使得控制由企业内部控制为主转向企业间的风险控制为主。未来的AIS:一是对内部会计业务流程实现连续监控和审计。业务过程、控制和审计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拥有了新的内涵,控制过程、审计过程与业务过程的整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要求,因此未来的AIS能够实现会计流程、业务流程、控制流程和审计流程的一体化,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连续监控和审计;二是能够实现内外企业战略联盟关系的支持下内外数据在一定授权基础上的共享;三是建立企业间价值链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明确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各种行为边界,对各种超越边界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对企业间的业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设置控制点和关键点,并针对关键点和控制点设立预警系统,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以上即是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未来我国AIS的发展趋势。
(二)突出AIS辅助决策职能 随着内外一体化的发展,AIS的收集、加工、传递、报告变得越来越简单,即AIS会计核算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会计报告提供的标准化建设逐渐趋于成熟,对内不仅能提供内部业务和财务信息,还能提供同行业数据、上下游组织、国内外经营环境等综合数据,将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信息的利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AIS更加突出辅助决策能力,当然AIS的决策能力主要是辅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而不是代替其进行决策。AIS能够通过建模、仿真、模糊数学等对比、分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反映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IT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还包括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三)AIS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国界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国家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和集团型企业,希望AIS能实现集团企业的统一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和利用,也希望AIS能够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法律、制度。AIS应该具有支持多语言、多国会计准则、法律、制度、报告形式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各国之间会计准则、制度、法律、报告形式国际化趋同。
参考文献:
[1]萝莉:《我国会计信息化道路探索》,《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3期。
[2]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年4月24日。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诺兰模型; 内外一体化; 业务会计一体化
一、引言
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的、任务、措施和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研究论题多样化、观点多元化、阶段划分多重化等问题,因此容易照成教学概念模糊,会计信息化进程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界定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
诺兰模型是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nolan)1973-1980年,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的mis管理信息系统。该模型分起步、扩展、控制、集中、数据管理以及成熟的六阶段模型。后人在此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认为在此过程中it技术在mis的应用包括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为从局部应用、内部集成应用、经营网络重组到经营范围重组的应用过程;同时it的应用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使得组织变革从自动化、合理化、流程重组向立足点变革发展;同理信息在mis中的作用越来重要,信息的利用主要从以计算机应用于数据加工处理为主向信息提供、信息利用以及信息战略为主发展,同时带来的回报和风险也越来越大。
谢诗芬教授指出会计信息化就是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ais作为mis的子系统,其发展亦存在从低级到高级、it在ais中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过程、组织变革以及信息利用的规律。基于诺兰模型,笔者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1981-1983年)、缓慢发展阶段(1983-1989年)、有计划有组织发展阶段(1989-1999年)、业务会计一体化阶段(1999-?)、内外一体化阶段、成熟阶段等六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会计核算的信息化阶段,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
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优劣势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属于企业级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即以组织为整体的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的会计信息化工作。
(一)ais的优势分析
1.业务和会计经营网络重组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使得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降低了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协调性,但组织的价值活动并不是独立的集合,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流程应是相互协调的,本阶段将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依据设计ais的it战略目标,ais的设计以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改造组织的业务流程,实现组织业务流程、会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控制流程的集成,从而实现组织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为一体,并对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经营网络重组,因此ais逐渐融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中。
2.ais的内部控制由局部控制向以企业为整体的内部控制发展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ais的内部控制逐渐趋于以组织为整体的集中管理,即ais的规划、设计、实施同企业的整体战略整合在一起,构建战略一体化的is,战略性的信息系统突破单纯的ais扩展到经营活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用is对业务流程控制和实施跟踪,因此不再区分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已经嵌入ais中;随着ais的与企业mis集中的整体化,使得原来基于权利制约和岗位分置的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以信息流、业务流、控制流等为基础的控制,控制内容上增加了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控制、信息安全访问控制、信息初始化控制以及软硬件资源控制等。
3.ais功能由提供会计信息为主向利用会计信息为主发展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核算层ais功能更加完善,提供的会计信息突破了历史的、滞后的、货币计量等限制,还提供实时的、对内的、非货币、相关度高的会计信息,ais能够完成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比,进一步深入透视组织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ais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深度由提供信息为主向利用信息为主发展。ais的主要功能也以核算为向管理为主发展,其以财务会计为中心,在完成基本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分析,包括完成资金管理、成本价格管理、收入利润管理、项目管理、投资分析等管理型财务工作。
(二)劣势分析
1.组织内外信息孤岛
当前的ais只能提供若干财务指标,初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无法自动获取、提供高度相关的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数据以综合全面反映ais管理功能。因此ais虽然实现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信息化构建,但组织内外之间价值链的信息化仍处于断裂状态。即企业当中各种业务数据的来源根点不是销售和采购部门而是上下游企业、同行业竞争者、银行等,企业数据的终点(信息的利用者)不仅仅指内部管理人员、员工以及会计人员,还包括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组织内外信息孤岛的存在使的企业产生了内外价值链信息化的断裂带,因此当前ais无法自动获取高度相关的内外信息以及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使其进一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受到限制。
2.会计管理的职能局部实现
ais管理职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层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来源内部、表现货币和非货币化、形式结构化的会计信息对组织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状况进行初步的反映和控制,仅仅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和会计信息的初步利用。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通过若干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还需要同行业数据、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该种分析方法没有固定程序、既定结果,属于半结构化决策,实现信息化较为困难,鉴于以上特点笔者把该阶段归结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初步阶段,简称会计管理信息化初始阶段。
3.内部控制问题突出
业务和会计流程的一体化以及经营范围的重组,各部分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直接依赖于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化,容易造成权力与义务边界模糊、管理责任难以界定、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例如会计凭证的编制,在传统时期如果出现错误一般由会计部门采用蓝字补充登记或者红字冲账等方法进行修改,而现在随着业务、会计一体化的发展,凭证生成主要由业务数据根据凭证触发器自动生成,存在数据源点原则,凭证的错误主要由凭证触发器或者业务的正确与否确定。同时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被改造,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范围和重要性增加,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运行管理、战略制定、授权和控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增加了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对信息依赖性越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风险越大。
四、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构造内外一体化的ais
所谓内外一体化的ais主要应用价值链管理理论,重组组织内外会计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流程,通过信息流实现内外协同运作,构建内部企业战略联盟,实现整个价值链增值的内外一体化模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组织和上下游组织、商业伙伴以及银行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数据处理和管理变成多个主体共同的职责,因此要求组织ais的构建不再局限于本组织的范围之内。因此未来的ais一是能够实现内外企业战略联盟关系支持下内外数据在一定授权基础上的共享,同时组织内控的边界逐渐模糊;二是是内外组织之间的数据接口标准化建设逐渐完善;三是会计流程、业务活动流程、控制规则、审计规则逐渐融合到ais当中,成为ais的一部分。
(二)突出ais辅助决策职能
随着内外一体化的发展,ais的收集、加工、传递、报告变得越来越简单,即ais会计核算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会计报告提供的标准化建设逐渐趋于成熟,对内不仅能提供内部业务和财务信息,还能提供同行业数据、上下游组织、国内外经营环境等综合数据,将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信息的利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ais更加突出辅助决策能力,当然ais的决策能力主要是辅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而不是代替其进行决策。ais能够通过建模、仿真、模糊数学等对比、分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反映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it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还包括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三)ais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国界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国家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和集团型企业,希望ais能实现集团企业统一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和利用,也希望ais能够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法律、制度。ais应该具有支持多语言、多国会计准则、法律、制度、报告形式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各国之间会计准则、制度、法律、报告形式国际化趋同。
(四)ais立足点转移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首先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应该真正实现融入到企业信息系统当中,随着内外价值链信息化构架的建设,ais的立足点逐渐发生转移,ais的目标一是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决策的能力;二是从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价值管理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监管、分析、决策的能力。因此当前的ais应适应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策略发展的需求,实现组织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
【参考文献】
[1] 谢诗芬.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j].财会月刊,2000(2).
[2] 何日胜.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操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共享;现状;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及在市场竞争中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标志。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很多企业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上,主要是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影响,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其他行业低一些,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增强企业国际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施工建筑企业的现状来看,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尤为必要。
(一)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滞后的问题
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的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局限、未能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了及时出报表等的影响,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提前结账、手工及半手工填制报表,难免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疏漏,造成报表不真实,如果集团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由于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信息不能及时的汇总核销,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这样就会让合并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账物不符、账表不符;造假账问题也就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即便是提前结账报表也很难及时上报,每一个下属报表单位每月少则都要拖个三五天才能上报,集团公司汇总则要推个十天八天数据才能合并汇总,报表汇总、合并、内部交易处理周期长、准确性低,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严重滞后。
(二)集团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分散化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自行开发或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集团公司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下属企业的信息资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的切实监管也就无法实施。
(三)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各分子公司采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有些集团公司即便是统一了财务信息系统并对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规定了统一标准,但在下属单位具体应用中自行添加和修改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集团难以通过汇总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信息没有在整个集团管理范围内共享。
(四)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及各种管理软件之间的不相容
目前很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以代替手工核算为目的,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趋势,更无法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各种软件与企业财务软件不能建立接口实现对接,资源不能共享。
因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使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连接,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目标。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受行业特点及工作环境的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如信息观念滞后,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具体来说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从事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上片面性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企业而言,信息化不单纯指是实现网络化办公以及电脑的普及。确切地讲,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是同企业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信息化水平就越高。总而言之,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逐步实现。但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领导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并未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情况及发展战略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有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只流于一种形式,并未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能说是实现的财务电算化,并且是单机核算,即便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应用了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可以用16个字代替,也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主要表现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开发上的盲目性,未能使正在使用软件从局域网向广域网的方向直接转化;虽重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略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造成各部门重复开发,加大资本耗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信息化建设,但实际工作中却未真正的使用,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但却没有安排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二)精通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系统应用的人员相关培训的不足
一方面,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是相互脱钩的,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单一化,造成懂计算机的不懂企业的业务操作及其适用的管理方法。不能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上财务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局部利益的考虑,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抵触,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的缺乏。目前有些工程项目上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有限,对网络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少,只限于单机操作和简单的编辑工作,虽然经过短期的系统使用培训,但由于思想未能转变及培训时间较短,具体应用时的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问题,也造成信息管理系统在整个集团的全面应用的有效实施。
(三)个别地区信息系统所依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畅通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有些工程项目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建立,政府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用集团信息化系统,就必须专门从网络开通的地方拉一条专线,此项投资费用可能会超出其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角度来看,就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困难。由于网络流量的限制,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发展,使用者就会对其的失去兴趣不再使用,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
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正确的认识,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结合各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要任务就是,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而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部门)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招标及采购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预算,并形成基金式管理,以加强对后期升级及维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二)加大培训力度,包括信息化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及全体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次要任务就是:应加强对既熟悉信息化系统又了解企业业务及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员管理思想及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将来充实到企业管理战线来实施和应用这一系统的主要力量。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治理专业人才(包括专业治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护人才、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等)并设置专岗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发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并实施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样不但减少了对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依靠,而且也实现了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财务人员及其他系统的应用人员而言,应在信息系统建立初期就对其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加以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对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时对标准化方案及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让其能主动和自觉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政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支持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或是寻求开发一种能适时或不定期与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接的其他替代软件
通信系统的不畅通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少企业投资,降低风险,应寻求政府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支持,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或者是寻求开发一种可以适时或是不定期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的单机版软件替代,以消除网络不畅通给集团公司信息共享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提高认识,领导加强重视,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寻求政府的支持。遵循着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和应用,逐步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溶合,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改进和不断地完善,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尽快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达企业中达到真正地共享,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能适时地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毫文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2007-12-19.
2、武红雁,张延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6(6).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金融危机信息系统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11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中小企业的冲击,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峰会专门探讨了应对策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胡安?拉福在发言中说,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其中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非常必要。鉴于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据的重要份额,政府应该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
信息化是帮助企业优化创新、提升管理和人力绩效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的讲话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约企业成本
众所周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处理企业的信息流,可以节省人力操作的成本,节约纸张,从而节省时间,提高企业效率。
2.重组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借助信息化管理,会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需要企业对自身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借助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使企业趋于扁平化,降低职能结构的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使企业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掌握诸如库存之类的内部数据,对企业内部资源做出及时调整,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外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灵捷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普及,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小企业摆脱自身劣势、提高竞争优势以增强竞争力与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选择。但是,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局部的过程中运用了部分的信息化技术,真正的实现全过程信息化差距甚远。追根究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中小企业也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就目前实际状况而言,尽管很多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可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并不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其中,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原版复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此外,不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信息化是软件专家的事,信息系统就是一种软件,企业只要出钱把软件买回来或请人把系统软件设计出来就可以了。由于存在以上误解,结果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
2.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开始人们十分重视技术性的因素,而对于非技术因素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在其后的实施过程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后来人们明白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企业信息化要促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虽然如此,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管理方法上,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但由于历史、体制、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很难照搬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其次,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有些甚至是毫无管理可言。种种原因,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内容都处于不规范状态。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企业最终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
在人才方面,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和企业本身制度的限制,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采取的形式通常是短期培训,导致信息化人才的素质难以提高;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很难吸引并留住信息化人才,人才流失也就成了中小企业的一大问题。因此,与其他问题相比,人才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
3.信息化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国际上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有SAP、金蝶和用友。目前,在国内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经济实用型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还很少。有很多企业购买国外知名管理软件,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没有国外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导致企业信息化难度大、代价大,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金融危机后的启示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2008年11月17日表示,当前这场金融风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带来更多的是机会,他希望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中小企业能够促进世界产生变化。他还认为,中小企业想跟大企业竞争,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更加节约成本,就必须使用IT技术。
这次金融危机证明,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激烈的时候,那些勇于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和运营上创新的中国企业实际上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能够提早为经济恢复,加速发展做准备。在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节能环保责任加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金融危机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下,这些企业快速地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积极探索转型和升级之路。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逐渐走上恢复的通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然而,经济回暖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重新回到高增长、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之路,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转型和升级,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真正的信息化,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信息化意识
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才能搞好企业信息化。因此,企业领导者要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首先,中小企业应该真正认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认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业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伴随在企业整个过程之中。
其次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要求企业要把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来加以认识,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包括企业领导层,还包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都要求转变观念,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另外,要增强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功。这些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在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消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观念阻碍和人为障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企业来首,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管理的工具使企业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打下基础。
另外,中小企业要加大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要想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拥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能力人才,此外,还要提高所有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3.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在管理软件的选型上,不能盲目的相信购买大品牌的管理软件,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达不到那些大品牌尤其是国际大品牌管理软件的需求。因此,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软件。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自己开发合适的管理软件。
四、结论
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我国经济正在全面复苏,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正在进行一次大的创新,很多管理软件已经由C/S向B/S转换,3G网络正在全面推广,信息安全技术也在得到高度重视。二是国家信息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信息化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电子政务全方位实施更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三是在全球危机中,企业电子商务显现出更为快捷和成本的优势。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完成整个国家信息化任务将担负着重要使命。此时,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机遇,重视企业信息化,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就会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最终目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文仕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2)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随着EDI、ERP、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业进入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但物流信息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以塘沽基地为例,主要分析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2
[中图分类号]F259.2;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物流信息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从企业到行业,从区域到全国全面推进发展的势头。例如,制造业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进行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实行一体化运作,推进了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可以整合物流园区各类信息资源,还能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1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中,信息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构建了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流动,可使企业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保证物流园区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基地物流的作业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对基地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2)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促进标准的统一。根据基地业务的特点,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能够加快我国物流行业技术标准的形成。
(3)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基地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目前,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的主要业务有仓储及配送、港口管理与服务、基地后勤附加服务范围等。现有的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客户业务受理存在问题
在业务受理、业务进程反馈和业务结果确认中,尚未建立可以与客户及时、有效沟通的平台,导致订单驱动方式,无法顺畅贯穿于整个物流生产环节,妨碍了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具体表现为:目前,业务受理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真和电话接收委托,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局限于电话和邮件,没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受理业务,处理速度较慢。
2.2 生产指挥调度存在问题
目前,对设备资源只能实现静态管理,缺少对设备资源的实时状态采集、可视化展示和交互手段,无法将设备资源与生产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妨碍了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合理性,以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表现为:调度人员目前只能通过电话询问方式获取叉车、拖车、吊车等作业机具和作业的状态。
2.3 生产作业方面存在问题
缺少对生产节点完成状态和数量的采集工具、传输手段,难以提高作业进度以及作业量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既妨碍了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又难以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具体表现为:如输油量、输灰量、输水量、输电量等,大部分依靠手工抄表,二次录入的方式,增加了现场作业的工作量,数据采集时间较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2.4 相关系统和设施整体应用问题
客户无法及时跟踪获知委托单的作业状态;资源数据采集时间长,无法实时展示;生产数据采用人工抄表、二次录入;在作业数据中没有关联到机具人力和设施,无法实现机具作业效率核算。
3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基地物流园区信息化的设计和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衔接。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业务受理、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信息服务,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即时、高效、准确地采集资源信息、生产作业等信息,从委托单的接收、调度执行、完工结单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跟踪管理。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3.1 制定科学可行的基地信息化发展规划
基地明确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优势和集成物流的“整体合力”,加快物流组织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开发利用”转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物流的整体需求,借鉴国外物流信息化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基地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确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3.2 采用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
为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基地必须开发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海陆一体化展示平台、客户业务受理、调度管理与资源展示、作业管理、经营管理、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架如图2所示。
3.3 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以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日显重要。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也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够有效兼容,促进物流活动更高效、更流畅,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被各级政府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业务量大、服务类型齐全、设施种类多,按照“以信息化建设为主,促进产业转型,打造现代物流” 的发展战略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基地物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安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2]韩勇.物流园区系统规划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郑润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155(2016)07-0086-02
经过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发挥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运用开始投入实践,但是实际的操作和使用依然存在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近些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里使用和推广,在会计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开始的时候是会计的电子计算,也就是该领域的最先电算化发展。会计的信息化发展历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就是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尝试利用阶段、核算类型发展阶段,最后的一个是管理的进步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长期探索,会计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会计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信息大发展时代的潮流对企业财务会计领域提出的新挑战,所以企业只有顺应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提高自身能力,实践应用与理论相结合。所以,会计信息化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现代获得各类网络信息数据的重要通道,是企业综合提高自身信息化发展实力,和企业内部结构升级的重要机遇。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许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都意识到了顺应时展企业竞争市场发展的需求,实现了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尤其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效果良好。会计信息化发展从宏观技术结合角度分析,属于现代会计发展理论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尝试性结合产物,从而也进一步带动了企业会计操纵领域和企业互联网应用程序之间的双向变革,从而必然导致对现行企业会计计算规则以及对传统企业会计统计计算方式的冲击。所以总结而言,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实际的应用领域结合效果有待提高,需要企业领导者和企业的各部门援用通力合作。
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2.1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从企业的管理者角度进行分析,观念和认识是主导实践的基础前提,决定了行动的方向正确与否,只有从开始对信息化建设的概念认识到位,才能在后期很好的规划具体的发展实践方案。我国目前的很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对实际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明确,仅仅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于企业的会计计算的效率提高手段和速度提高工具,没有从理论发展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深刻认识。与此同时,很多的中小企业管理和经营者观念和认识老旧,思想保守,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引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从整体的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规划和方案设计。实际的计算机应用不到位,所以,企业更加无从谈及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领域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操作。此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开展也有利于企业的财务账目信息增加公开和透明度,从而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账目对企业的资金流转进行严密监控,因此,如果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就很容易引发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受到阻碍。
2.2资金不足
企业因为自身的规模和资金限制,在企业的发展中经常会受到影响。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因为此类原因导致信息化建设速度跟不上企业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企业的资金限制,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了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建设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度逐步增加,企业资金来源和渠道减少,这些都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完善的原因。此外,因为企业资金担保制度应用不完善,也容易导致企业的实际贷款资本低压难度加大,无法通过额外的资金获取实现企业良好运行。所以,在有限的企业资源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整体化信息建设速度降低,而且,会计信息化的实际资金投入需求较大,必然带动了后期的企业维护管理资金投入增加。所以,中小企业存在的资金投入困难,是影响到中小企业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进步提高的重要障碍。
2.3技术和人才欠缺
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以及人才作为支持,同时,还要对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发展技术准确掌握,对实际常用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认识理解到位,功底扎实。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自身发展特色和企业存在的发展利弊进行整合分析,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规则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一要求,对所有的中小企业来讲都是存在实践困难的。一方面,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的实际更新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实际的应用技术时效性和先进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整体人员素质低下,所以对于可以进行会计信息电算化已经属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了。另外,中小企业在实际的人才招聘引用上因为存在较大的薪酬压力,也会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企业人才欠缺问题。综上所述,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两个领域的欠缺才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
2.4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目前在会计工作部分属于独立的部分,处于与企业其他部分相脱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必然无法保证企业的相关信息与企业的各个不同业务部门相互联系和沟通,由此,才能进一步实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各部分管理信息和企业的整体运行实时掌握,企业的管理执行能力下降必然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加之企业的管理整体秩序混乱,所以企业的整体合理以及规范性不强。会计的信息化发展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管理制度,由此才能保证企业运行和发展秩序良好。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产生阻碍的重要因素,无法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应用效果发挥[2]。
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对会计信息化认识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首先从观点意识角度给予足够重视,有正确的观念引导才能加强应用效果的发挥。所以,企业如果想要谋求激烈竞争中的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首先从先进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入手,增加企业的未来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实际运行和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谋求企业发展经营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和发展实力。所以,企业应该在首先保证好主观认识正确性上,向办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员工会计信息化专业水平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人才优势的发挥[3]。
3.2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对于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企业整体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保障。此外,应该通过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资金融合能力提高和资金共享能力发挥。从而实现企业之间技术人才优势的互补和共享,还可以通过企业资金互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3.3增加对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企业技术和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只有关注企业的技术人才投入,以此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实效的发挥,技术的投入是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必然无法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作为一项技术类项目,必须要及时准确了解最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引进与本企业会计传统系统结合,在技术应用实践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此外,需要增加企业的人才支持,发挥人才优势,实际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不仅仅要有丰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技能,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操作,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技能,对会计学的相关技术和专业类知识了解到位,增加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力度。
3.4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管理规范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企业规范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还可以进一步避免企业管理混乱出现,无论是企业的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还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都可以进一步稳定。对企业的职责和企业的自身权利进一步明确,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整体效率也会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管理制度需要相互适应,制度的合理性支持才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也要做到立足实践,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入手,贴近实际,结合未来的发展目标,慎重建立起一个完整同时合理性较高的企业管理方案。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规划为重要依托。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规范条例,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安全性提高。
4结语
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在观念上对会计信息化充分认可和接受,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是未来趋势,同时,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可以在企业整体经营和管理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效益提高,效率保证的关键。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投入努力,例如:增加企业的融资发展渠道,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培养企业的高素质会计信息建设人才,同时应该重视企业技术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综合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措施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为未来的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支持,推动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红,任世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2013,04:108-109.
[2]聂嘉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4,10:69-70.
评估报告
2014年1月9日,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秦海作会议总结。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共计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了《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杨学山在致辞中指出,评估工作是信息化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在今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工作,使它能真实地反映取得的成绩,反映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引导大家朝合理方向努力;二是希望认识到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30年面临的变化和挑战将大于过去的30年,未来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任务将更加重大;三是希望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全国信息化发展总体情况
从2010―2012年三年数据来看,全国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快速推进,经济和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全国信息化指数从2010年的52.94,提升到2012年的74.84,年均增长18.9%。二是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东部省份信息化平均指数比中西部省份显著领先,而中部省份与西部省份的平均指数差距不大。2010年东部省份平均指数69.15,分别比中西部省份高 23.05和26.51,2012年东部省份平均指数达到 90.56,分别比中西部省份高 23.08 和 25.26,基本保持原有差距。三是网络就绪度指数增长快于应用指数和效益指数。
数据显示,信息化水平增长速度与国家信息化推进政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3G网络建设”、“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三年来光纤入户率、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宽带普及率、固定宽带端口速率等相关指标大幅提升。同时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应用指标三年来也增长明显。在社会信息化领域,近年来社保卡、电子商务、银联卡等普及应用,社会信息化应用指标也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具体指标看,2010年以来全国网络就绪度指数逐年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51.1增长到2012年的84.15,年均增长28.3%,全国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51.43提升到2012年的70.55,年均增长17.1%;企业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49.76提升到2012年的61.78,年均增长11.43%;政务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47.66提升到2012年63.92,年均增速15.8%;居民信息化应用指数从2010年的54.16提升到2012年的78.26,年均增长20.2%,是各类应用中增速最快的;信息化应用效益指数从2010年的56.79提升到2012年的71.26,年均增长12%。
同时,各省市信息化指数呈现显著阶梯状。2012年信息化指数在90以上的省市基本上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东等7省市。各省信息化指数在80-90之间出现了断层。信息化指数在70-80之间的省市有山东、湖北、陕西、辽宁、海南、宁夏、山西等7省市。信息化指数在60-70之间的有河北、广西、吉林、四川、安徽、新疆、江西、重庆、内蒙古、云南、黑龙江、湖南、甘肃、河南、青海等15省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市。
上海综合排名居全国首位
在此次评估中,上海以综合总分111.02排名全国首位。在3个一级指标中,上海网络就绪度指数为118.25,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103.32,均领先全国;信息化应用效益指数114.05列全国第三,居京津之后。
综合指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111.02)、北京(110.59)、浙江(97.98)、天津(97.85)、江苏(95.32)。一级指标的“五强”分布则集中在7个省市间,网络就绪度排名前五的是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和浙江;信息同新技术应用指数排名前五的是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和浙江;而信息化应用效益指数排名前五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江苏。
在上海信息化发展的部分数据介绍中,市经信委表示,截至去年8月,全市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320万户,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60%,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截至去年上半年,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完成全部450处场所i-Shanghai建设并投入试运行,4G建设完成TD-LTE网络800个宏基站和300个室内覆盖站点建设。
目前,上海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纪录,在部分区域实现心电会诊以及区域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信息共享。截至2012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815亿元,保持三年35%以上的年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