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时间:2023-08-21 17:2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改变教学模式适用自己教学方法的现象,经过教育专家多年的改革实践,确实证明了这种改革是有实际效用的。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专家发现了一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本文要叙述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所在,而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学习的第二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汲取知识的速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之路还非常长,依然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并对其加以利用。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反思性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所采用,而且绝大部分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反思性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科学发展的特性。我国有古语道: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反思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新的道理,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方法经历了几千年都不曾被淘汰,就是因为反思性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过程的特点,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都需要进行复习和反思,既能够加强知识的记忆,又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像高中和大学的历史教材,初中历史的教材涉及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鉴于初中历史的学科制,初中历史的教材数量很少,每一个学期学习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知识,这样一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就不会特别细致,而是大体的讲述历史,再加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细致又深层的历史知识也不能被广大的初中生所理解,如果初中生只学习一遍初中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会遗忘部分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反思性教学可以完全规避这种弊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将历史知识复习一遍,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重要内涵。

最重要一点就是反思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比拼人才的发展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反思才能的人才,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未来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虽然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非常的有效,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反思性教学模式进行严谨科学的使用,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它的效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从实际出发提升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效用:

首先,教师需要从自己做起,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更需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比如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身对待学生的方式反思、自己解决课堂问题的反思等等。教师通过这些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经过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自己的教学过程保驾护航,让学生适应反思性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应该引导学生渐渐适应自己在反思模式下的学习,创立出新式的、有效的反思性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对历史事件进行多次思考,结合现实社会的因素去重新定义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响。

最后,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这种反思可以在课堂上、在课后或者其他时间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或老师独自反思时漏掉问题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课堂的进行。

总体来说,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发展与进步起着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变得符合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反思性教学模式能够被不断地创新,为初中历史教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3).

第3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要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抓好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学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把兴趣比成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来已过去的抽象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比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2 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然后才进行教学。由于列强们欺凌我国人民的画面在电影中历历在目,使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第二次期间列强侵略我国的那段历史刻骨铭心,激发出无穷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世纪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 “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观,尽管教师苦口婆心,累得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师的“教”变成了引导学生的“学”。简要过程如下: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战争中有几个主要人物?3.战争的结果怎么样?4.这次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课堂作业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边交流的气氛。这样能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新知,实现合作“双赢”

俗话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水平相当的人一起角逐,彼此竞争,就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将比自己好、水平高的人作为竞争对手,不甘落后,暗中使劲,可以激发斗志,从而推动整个集体向前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展开知识竞争,使之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反思、辩论等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历史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相互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力。同时,交流和合作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新知,才能实现合作“双赢”。

四、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农村初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开讲忙昏昏,课毕乱纷纷。教师通常没有做好教学准备,而是匆忙地讲解,草草地结束,没有做到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注意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余地,因此,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往往很差。然而,练习是学习、理解、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一课时,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3.第一次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后进行了反复的复习。在下次历史课开课前,学生们都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练习题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教学的成果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总之,农村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定类的,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所有历史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5篇

【关键词】六步 高效 探究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4-01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一些历史课堂只追求花架子、不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错误做法仍然流行,笔者认为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就迫在眉睫了。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收效甚丰。下面,笔者就本教学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探究性学习,它首先强调要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教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节时,上课伊始就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片段,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

第二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状态,学生或静或动,或思或写,都是在独立自主的研究文本,或根据教师提示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很有道理,所以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提倡“小组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相互帮助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小组的划分上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方便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也可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小组捆绑式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互助要注重组织教学问题,“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管理的艺术。教师不要做旁观者,也要到薄弱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要发挥组长的作用,除组织学习外,还要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要真正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师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四步:交流释疑。这一阶段,主要是全班互相交流展示,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先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然后,全班同学自由讨论。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思路、表达。

第五步:检测拓展。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试题按能力层次编制,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笔者常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主要形式有:选择、列举、填图、历史人名猜谜、材料分析等。如果把习题拓展,制成检测游戏软件,边玩边练,就会寓教于乐,既轻松又快乐,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六步:总结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整合、拓展,体验收获,反思提高;布置课后预习与作业任务布置(练案),延伸课堂。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这样,不仅学生提升了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有些问题是预先想不到的,所以把预设与课堂生成结合起来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适时地运用课件、幻灯、音响、投影仪等媒体,传授历史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新情景中产生历史审美的享受和获取历史知识,取得动静相交、难易相替、把握节奏、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释疑——检测拓展——将总结提升”“六步教学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中继续研究和实验,继续提炼和升华,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科学、更简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王敏勤,《中国教师报》,2009年12月30日)

[3]《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钱宏达,江苏省启东中学)

第6篇

【关键词】 新教材 教学理念 课程资源

1 了解新教材

要想让学生们能够接受新课改,那么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新教材,只能这样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不管教学怎么改,都不能偏离了课本本身的学习内容。以初一历史第一册为例,初一历史第一册的教材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而且可读性较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重点为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难点为从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2 熟悉教学内容和认真批改练习

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备课是必要的第一步。教师可以把以下的备课步骤作为参考。①要深入了解历史教学的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标准,然后才能明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②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找出难点和重点,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一些基本知识。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③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要做到让学生有时间练习,结合教学,达到二合为一的目标,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④在总结的时候要有体现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上课的时候应更多注意师生互动,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这样会起到让学生对新知识渴望的目的。一般用得最多的是“导入法”,从故事、歌曲、图像、诗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导入法的实施。所以教师应重视这样环节的优化设计,让历史课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练则改,学生做了练习之后要对其进行批改,从而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状况和学科能力的情况。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时候,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这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还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抓好个别成绩差的学生的辅导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课堂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

3 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新课改更加重视了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观念,所以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教学活动。①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②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每星期听课应不少于3节。针对自己的教学积极做好教学后记和反馈,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沙龙,平时的汇报课、示范课活动。

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利用。课程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应遵循以下基本方法和原则:尽可能地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各类资源,并注意积累和保存;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 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课程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教学设备、课时安排、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等。如,在进行“”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部电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战争的情境中去。再如,虎门海边激战的影像让我们印象深刻,轻盈灵动的置于历史的厚重感之中的“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同时,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好奇之心。自清朝初期到前夕,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那么是什么让中国的一些领土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呢?这里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课前的预习、资料查找来回答。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

5 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的观念,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

第7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果呢?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师生能够有效的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投入较少的精力与实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是通过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学态度认真与否来衡量,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学到多少或者学得好不好来体现。课堂教学氛围是否和谐,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高效?

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互动融洽,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乐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完善教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一、奠定和谐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的第一步。根据初中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经历来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所难免,同时每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思路预设与实际效果同步,我们学校会专门安排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同一年级最少两名教师,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共同备一节,因此在最初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先被备知识: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接着要懂得备学生,针对不同的班级,所呈现出的课堂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经过交流和碰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在课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到问题后就要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出现的问题是否存在规律,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学生身上等。当课后反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将问题进行集中总结,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初中生还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也合理设计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方式。如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给学生普及一些史料。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只有一些历史线索和梗概,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文字进行学习,学生会感觉单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查阅一些课堂中要用到的历史具体事件,将一些细节融合进去,在讲解的过程中将书本中的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历史知识的体现形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津津有味的听故事,并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到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讲解淝水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风声鹤唳的故事人,让学生了解到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故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优化和谐实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一统的汉朝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但是距离真正理解这一举措的内涵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讲解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情况,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中国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原因。

三、探索和谐途径,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如在播放命运交响曲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导入贝多芬的相关介绍,感悟艺术大师们的世界。并且巧妙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推进课堂进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对历史知识的感受中,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内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战争与和平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整部小说的人物、场面、心理等各方面的巧妙描写。给学生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及作品《向日葵》《星空》等,让学生感受梵高的精神内涵。

四、巩固和谐成效,激励评价实现高效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质量 最优化教学法

近年关于问题式教学法的著作颇丰,笔者详尽阅览其中佳作,并观摩多节有关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疑虑也随之而来: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及该法在课堂具体环节的实践和反思,探索一条问题式教学法的实用之路。促使问题式教学法由传统向最优化教学法转化,以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据此,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感知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课后记忆问题的疏导等环节。

近年笔者参加了几次规格较高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参加上课和演课的教师都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大于实效。

首先,从感知历史环节上看,问题的设置多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学生课堂预习时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

其次,从探究历史环节上看,有的教师直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组讨论形同虚设;有的问题设置过易或过难,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有的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直接打断学生,示意其他同学回答。

最后,从运用历史环节上看,多位教师都是选用做选择题对答案的形式,没有方法解析。在新课结束之时,也未把关键史实再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之,面对问题式教学,教师不知如何操作方能有效,学生不知如何配合方能奏效。新课改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运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从本校各科实施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笔者抽取了本校100位一线教师,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贯穿始终:5%;偶尔提问:16%;针对某一问题提问:21%;师生问答为主:58%(本校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问题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在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具体环节如何操作的未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是望尘莫及。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对历史学科而言,感知史实中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掌握是起点,探究历史中思维的锻炼是桥梁,运用历史中史实的巩固及迁移运用是阳光大道,配合其它环节的维护作为保障。

(一)感知历史

教师展示问题,说明具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寻找问题答案并做好圈划,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掌握课文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史实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单一地选用填空题的方式,学生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会割裂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才能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的环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历史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史料研读为依托,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和感悟主题。

1.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要有主题,而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本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转折”二字,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设计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围绕农村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城市以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繁荣富裕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是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转折。每一步的设计均围绕在“转折”二字,整节课的主题鲜明。

2.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制造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创新点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以七下《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梳理完毕基础史实后,进行如下设计:

展示“韩国圣水大桥坍塌事故”、“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等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由希而图片中的这些国内外大桥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学生陷入沉思,随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桥梁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桥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希望国内外各级政府搞建设要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这样的问题设计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之处点亮课堂。

3.探究历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回答问题有时会显得肤浅和幼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回答,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进而促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显。

(三)运用历史

运用历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史实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可以利用题中隐含的信息转换成问答题的形式,深刻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与运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运用历史还可以采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剧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补充环节

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史实的记忆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清晰地展示一课该掌握的问题,为学生课后背诵以及以后的单元复习明确方向,使知识尽可能在长时间,甚至终身能够为“我”所用。

四、关于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笔者在历史学科践行问题式教学法已经有两年之久,在近几次的诊断性测试中,所带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学生百分之百的响应,有较大y度。

(二)问题式教学法聚焦在教师的“会问”,良策居多,但关于“会引导解答”的方案却不够充分。

(三)问题教学法关注教师“会问”,而问题是构建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该法在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自主提问,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不够,问题的双向性失衡。

五、结束语

第9篇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学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

一、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创建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建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有显得特别有意义。要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教师就要从中学生的特点入手加以分析,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需求,精心编排课堂内容,做好课堂的活动组织,以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著名学者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毫无学习欲望的话,就算我们编排好一切想法、方案、设想最终也是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这样看来,兴趣是提升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只有充分调动,才能促进他们创造性的提升,让他们在民主化、宽松化、和谐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仅要求有宽松的学习氛围,还要有融洽的师生交流和松紧可控的教学节奏。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下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点就在于课堂上对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及对历史争议结论的论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必须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客观历史原貌基础上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教师还应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视角观察和分析统一历史现象。这个过程中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此时教师就要重视学生“角度创新”,让学生重新审视教科书的结论,并做出角度的分析,启发学生站在不同位置分析历史现象,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结论。

三、重视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规范意识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习都处于传统阶段,陈旧、无新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学生都要对现况建立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树立起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学习理念。第一,教师要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在开展教学时,重视兴趣调动和引导,让学生可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民主性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二,全面引导学生建立参与意识。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中鼓励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中,更加全面的认知历史,创建自己的历史见解。第三,和谐教学氛围,建立起p向沟通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之间除了要加强交流,教师还要营造辩论、讨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抒发见解,展示自我,同时这样能让教师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四、学习方式要多元化

高效课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实现“教而获知”向“学而获知”的转变,其中关键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及主动学习都是可以采用的形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学习实现质的转变。学者庞国维曾对自主学习做出过“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9字总结,道出了自主学习的真谛。但无论教师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欲望,有学习的目标,可以积极、认真的并投入思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要想达到学生体验、感悟和融入历史的学习状态,那就要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使其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教学并一定要拘束课堂上,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历史名迹前,让学生对历史有具体的视觉冲击,产生更感性的认知。

五、完善体系,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相互关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必须做好没环节的考量,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第一,课前准备要充足。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建立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知框架,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第二,授课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课期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互动和讨论,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例如在讲解文景之治时,教师可利用《汉武大帝》电视剧观看、网络资料搜索、历史文献查看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第三,注重课后的知识拓展。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开拓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历史,丰富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学策略是一个重点,但坚持不懈的实践也是关键,因为实践出真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绘画艺术追求不懈,并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繁冗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历史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也要坚持将优秀的经验应用到课堂上,并锲而不舍的对教学反思和探索。在这期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既是保障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教师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绩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S].2011.

[2]牛金亮.高效课堂在细节中生成[J].新课程.中学,2011,(06).

第11篇

通过史料加深印象

历史教学中,丰富形象的v史史料总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而这种情景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容易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得到人性的自我反省。涉及到战争史时,历史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反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对社会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因素,战争既可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消毒剂、助推器,又可以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破坏和遏制作用,所以战争史是历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剖析,从而让学生正视暴力和战争的残酷,进而让学生树立起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珍视生命、维护和平的观念,这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这一课时,笔者选取了大量的国外素材,让学生用当事人的眼光来审视欧洲参与的这一战争,如英国学者安德里森的著作《影像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BBC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等,这些内容有机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配合翔实的资料讲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站在欧洲战场,时而紧张,时而悲伤。当一幕幕战争的惨烈跃入他们眼帘的时候,也在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让学生知道战争是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摧毁与重建,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的损失,进而认识到无论哪种战争,就战争本身而言都是人类的不幸。

选择不同的战争史料,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甚至是不同的结论。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战争史料的价值和真伪,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战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当事人记录者的立场考察历史信息的背景,辨别真伪,更要培养学生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宏观的对待历史问题,更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可信的历史,纠正以往对历史的一些片面认识和错误了解。还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领悟历史。培养学生从相关资料的解读中进入历史情境,学会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并去重建古人的行为动机与意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的“史料”中了解真正的客观的“战争”。

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学生感受

在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被首先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现代教育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而历史本身就是育人价值系统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人文性方面理应更加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还可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收到烘托的教育效果。将战场上这些形形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讨论环节:“我们应如何看待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他的个人冒险行为能不能解决民族冲突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知道使用暴力的手段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将矛盾激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不理智的行为是不应该受到推崇的,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又如: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指导学生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大国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制作成时间表,比较内容及分析其对战争进程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理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对战争的作用及影响。

在实践中增强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需要长期学习的,不可能用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好学生的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把握好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入时,创设各种情境,激感体验也变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中,笔者设置了一些符合当时战争背景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的发展。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可以借鉴,避免重蹈覆辙。学生们可以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后方的补给官,军营里的司令官,甚至当时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设想自己能为祖国贡献什么,自己会为战争带来什么?如一战法国前期被动的局面和法国军装的关联,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情境,由学生自行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在课后,适当布置访问或拓展的任务,由学生结成小队去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英雄事迹、豪言壮语等。

第12篇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历史作业批改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如:反馈时间过长,反馈信息失真度大、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效果差,传统批改作业与备课、钻研教材之间相矛盾,等等。

由上可知:探究历史作业批改的新方法是初中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所以,在作业批改中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什么教师不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呢?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批改作业:

1.随堂批改

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清朝前期领土四至、的领导者等,可当堂完成。采用举牌表决的形式,使历史教师能当场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2.教师面批

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差异及作业的难易程度,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选择一些学生进行逐题面批。并及时指出其错误,启发弄清错误的原因,且要求学生马上进行订正。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地图的填写、历史人物的认知等题目,若不采取面批,学生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而进行面批可以克服这些弊病。

3.小组批改

课堂上的有些练习,教师可以先检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里最早完成的学生作业,每小组只须检查一个人,并指出该生错误所在如:是历史知识性错误还是历史认知偏差等。同时,告诉其还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由该生去批改另外三人的作业,并监督、帮助他们做好订正工作。或者教师先作必要的重点提示,让学生交换作业,根据提示互作批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那些历史学习兴趣不浓、历史学困生进行当面辅导批改。最后,再由教师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集中评议和分析。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答案要点;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乃至活跃历史课堂气氛。

4.书面评价

纯粹的“对”“错”符号对学生的刺激,己经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如果对部分学生的作业写上几句评语,就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对书写糊涂的作业本写上“你很聪明,假如字写得端正一些,那就更好了!”;对做作业粗心的学生写上“搬走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请和细心交朋友!”;对作业做得正确,书写又漂亮的学生不妨也写上一些“你真棒”、“真了不起,老师太喜欢你的作业了,继续保持!”、“你真有学习历史的天赋!”、“你了解的历史知识,真不少!”等。对于这此亲切而温暖的评语,不仅可以弥补“对”“错”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答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5.开设作业评改课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定期开设作业评改课。作业评改课的内容可以多样:

①巩固知识。课前,教师先将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指出,如:历史事件表达不完整、历史概念错误、历史人物评价偏颇等,并且要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反思,弄清了正确答案,理清了历史线索,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②评奖激励。组织学生对近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如:作业的认真态度、正确率、订正率等,评出最佳作业奖、最大进步奖、“历史明星”小组奖等。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甚至会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契机,使学困生在集体面前获得成功,这种成功可在他们内心产生“愉快效应”,激发了他们及时完成历史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做答历史作业的观念、自觉优化历史作业的思路等良好学习习惯。

③作品展示。传统的纸笔历史作业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而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进行评价。历史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趣味作业,如:上网搜索并下载相关资料、整理积累的历史信息、办历史手抄报、写历史小论文、编一段精炼的历史话剧等,在作业评改课堂展示并进行评奖。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为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