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结构手法

高中语文结构手法

时间:2023-08-21 17:2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结构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结构手法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尤其是高中语文阅读教育,对高中生的素质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有了更具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研读、缕析、辨答”三步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教育 阅读

语文承载了我国千年的文化传统,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其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感受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这对高中生的素质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教育,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语文知识都蕴含在阅读之中,通过阅读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学习作者,而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育重在文本阅读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中的“研读、缕析、辨答”三步法进行浅析,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一、阅读习惯的养成:研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根深蒂固的习惯。”这也体现出了语文阅读中研读的重要性。研读是指钻研阅读,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阅读文本,钻研文本,解构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间的交流,进而体现文本研读的价值。研读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要通过研读来接触文章,接触作者。对文章的研读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阅读具体能触摸到的书本、文字;第二种则是利用多媒体技术。21世纪时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中语文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比较沉闷、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阅读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好,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阅读材料,可以关注到对于经典文学和作品的各种点评,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助其拓展视野,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高中生的研读兴趣,相信这对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缕析

蔡襄在《四贤一不肖诗・右欧阳永叔》中写道:“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缕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谓缕析指的就是分析文章细密而有条理,这里主要是在研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缕析要以良好的研读作为基础,要将文章的结构分析清楚,弄懂作者的立意,情感等。在学生研读完文章之后进行缕析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引导。举个例子:当学习到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对文章中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剖析,还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写作特点等,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当学习到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我与地坛》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灰意冷、感受作者笔下地坛的庄严、生机盎然的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等。在缕析时,可以先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对文章写作角度、作者的立意等的个性化的看法,当遇到分歧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思维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火花,进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更独到的理解,或许还会另辟蹊径,对文章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阅读成果的展示:辨答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这就说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辨答则是教师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真理的过程。“辨答”是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检验学生研读和缕析效果的一个关键步骤。举个例子:当学习到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中还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吗?第8段引用的诗句的排列有何顺序?表现了何种意境?这篇文章都采用哪些艺术手法,分别表现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只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辨答,那么这篇文章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小结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能够对高考成绩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整体的未来发展和素质养成都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这些坚守在语文教育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断加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育质量的方法的探究,不断优化“研读、缕析、辨答”三步法,一定能够切实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较大程度上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在阅读上体验到文学的价值,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的阅读情趣。

【参考文献】

【1】刘岩.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 黑河教育, 2014(10)

【2】吴志红.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J】. 才智, 2014(17)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创建

一、认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建的现实背景意义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循以文章结构解析范文思想内容,以知识记忆积累训练为主的方法模式,为此造成了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辞章学内容的学习,忽视对学生进行认知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指导;缺乏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少、慢、差、费现象普遍存在。

2.创建意义

(1)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是基础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对他的终身学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教学当然也必须实践这种理念。

(2)符合自身成长的需求。创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促使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为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使他们少走弯路,缩短成材之路。

(3)能有效优化教育资源。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是整个语文教学资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能使现有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高效化;能在现有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开发新的实用的阅读资源,完善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加强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高效性。

二、探析创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实践是理论的反映,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顺应了当前教改的趋势,符合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实际。

1.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它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2.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课本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重视。阅读教学的场所不能仅限于课堂,应该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阅读的指导者也不能仅限于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员都可以作为阅读的指导者,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教学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观点:对个人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重视小组学习。

4.主体教育理论

著名学者钟启泉教授在《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三、依据不同文体灵活创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为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实现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为教学特色建设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我们应积极研究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预读感知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前,要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粗略疏通课文,勾画查阅、理解积累生字词,找出阅读难点、疑点,从而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2.整体感悟

该环节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感悟文本要素。如主要观点、主要材料;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思想感情;主要手法。

3.精读讲解

该环节要求教师要精读讲解所学课文,从而帮助学生搞清文本的思路和结构,鉴赏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并掌握鉴赏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及鉴赏方法,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开掘蕴含丰富的句子的内涵,学会鉴赏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4.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如教学《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时,我经过预读感知、整体感悟、精读讲解之后,让学生围绕如下问题进行自主探索:①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②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③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④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等。

5.拓展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介绍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与原文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多方面汲取营养。此外,还可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专题阅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扩大知识面,提升人文修养。

6.习作巩固

该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在思想情感方面的感悟、技法方面的感悟、观点态度方面的感悟等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感悟文章,从而养成有收获就随时写感悟文的习惯。实践证明,加强阅读习作,能有效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语文,属于一门教学语言的学科。因而,听、说、读、写是其教学的主要法宝。个人认为,在这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最为基础的一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语文成绩。

因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多年来尤其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已提高课堂阅读效果为重任。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一点浅见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需要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二、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措施研究的内容

1.从大方向看,归纳为五步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 事件、 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思路角度出发,梳理思维路径

与五步阅读法环节相匹配,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我们都寻求其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路标可寻,有台阶可登,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层次概括法。我们归纳了三种常用方法。①去枝叶法。通读中可以暂且大段略去文字。在阅读中可以先忽略描写、叙事、举例、引用、解释等内容的句子段落。②抓主干法。在一个自然段落中既有可去也有要留的句子,这种情况必须要注意段内的关键句。并归纳出关键句常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从结构章法角度看,居首可以总起引领下文,居中可以过渡,承上启下,居尾可以小结上文。还有一种是从表达方式角度去看,即在记叙、描写段落中的起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直抒胸臆的抒情句往往是段落的关键句。这种情况在记叙文、散文中常见。③归并法。从句子内容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和概括,逐句归纳,然后合并。

含义理解法。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常常耗时多,错误率高,直接制约阅读的效率。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素质提升

一、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如今,高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根植于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方式,进行单一的肢解式教学,只是讲解字词、段意、中心思想,教学效率很低。第二种是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偏差,很多语文教师,由于新课改的推动,而去阅读了很多前沿的教学信息,不过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只是学习到了那些热闹的教学形式表象,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什么

“阅读教学策略”是这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且尊重阅读规律,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读书这件事,对于兴趣来说,是“想不想读”的问题,对于方法来说,是“怎样读”的问题。对于策略来说,就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什么读书步骤可以有效地达到读书目的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最佳目标就是:学生在拿到阅读材料之后,能够对阅读目标进行自觉的确定,在阅读时不仅能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还能在同时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阅读完成后,客观评价阅读结果。最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策略,形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初步阅读,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解。这些资料包含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文体等,这部分的阅读主要是识记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大致梳理分析。在梳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象、特征(包括人物等对象的性格、品质等)、事件、文章主旨(由对象所体现出的写作目的或者一些普遍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够概述事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形成抽象思维、能够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在形式上,一般是段落、层次等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要求,主要是:要懂得关键词和中心句;能够理解层次结构的关系。

第三步:对重点语句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三点: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在知识方面,要求可以分析出特定语句在文章中对于其表达效果、对象、特征、主旨、结构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析阅读,对文章内容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要求:能够识记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知晓其作用;能够对文章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行判断,对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效果有一定认识。

第五步:感悟阅读,阅读完文章之后,发表一些见解感想。这些见解感想有助于学生积累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个阅读五步法,把阅读流程清晰地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顺序呈现出来,可以使知识点和阅读能力点都分配到各个步骤上,这样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可使阅读更加高效。

2.“阅读五步法”课堂上教师有什么作用

初步阅读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搜索整理识记知识。通读全文的时候,教师主要负责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析重点语句、赏析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在给出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领悟,随后进行点评。培养阅读能力就好比学开车,教师只是教练,学生才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开车的人,教练可以给出方法和方向却不可以代替学生来开车,否则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完成任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到的审美熏陶、阅读感悟是学生自身的内在过程。

3.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活动

我在教学新闻内容时,就提倡大家一起办手抄报,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如何采访、编辑和对手抄报进行排版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一些社会采访,一起办手抄报,办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时事新闻的理解。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另外,一味分析讲解,有时并不能领会到一些佳作的妙处,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反复、饱含感情地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不必说那些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有些看上去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同样需要这样教学。

高中是学生的记忆黄金期,所以,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多读、多感悟一些名文佳作,这样学生的文学积累才能丰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5篇

总的来说,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分析与解读上,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合理运用语文修辞知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高考命题的趋势,高中阶段的消极修辞主要包括改变句式、词语选择以及病句的辨析与表达等方面,而积极修辞教学主要是对常见修辞格的讲解。基于这样两种修辞方式,又因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繁琐,因此,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很难把握“度”,致使修辞知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高中语文的修辞知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乏味

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修辞格的讲述,停留在如何让学生辨认修辞格上的时间过多,忽视了语言中存在的修辞现象,将修辞教学和修辞格混为一谈。要知道,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用于言语交际,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王道。仅仅将修辞教学等同于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还会降低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修辞知识的教学方式上过于程式化

纵观当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的教学上也是按照从定义入手,举例分析,让学生做练习试题。这样的修辞知识教学过于程式化,将生动的语言知识变成通过做题了解,概念先行,先把基础的概念融入学生的大脑,然后通过做题巩固学生脑海中的修辞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不理想,在这里笔者并不提倡。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常态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着想,普惠于人。

二、提高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树立修辞意识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修辞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包括句式的变换、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连贯。但是仅仅讲述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文章具体的语境以及文章风格和文体结构等方面进行教学。即使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所有这些知识点,系统化地进行教学,但也要树立一个全面的修辞教学意识,断章残片式的教学很难提高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对于修辞知识就缺乏科学的清晰的认识,课堂教学也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常见的修辞格上面,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活力,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并不能生活化。学生方面对于修辞的理解也比较狭窄,只会做题,并不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更甚的是学生在学会修辞的皮毛之后,在写作中乱用,导致文章华而不实,毫无思想可言。因此,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避免片面,并非朴实的语言就毫无感情,并非通篇的修辞就是阳春白雪。修辞教学不能将修辞格引向极端,不能仅仅追求辞藻华丽。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任何修辞方式的运用都要建立在得体、情感充实的原则下,不得滥用,堆砌辞藻。

3.修辞教学要分项进行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研究,在工作中寻找到有效的突破点,抓住重点环节,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完善之处改革创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得到全面体现。

一、注重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而且要在语文教学之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效益性。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表达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选题立意、间架结构、语言润色、表现手法等方面作深入分析,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熟悉基础语法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等等。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开展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所用时间过多,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做得不够,尤其是没有能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感悟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工具性的表现。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学生开展指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高效学习。

二、注重实现主观情感体验与思想引领全面深化

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感体验的书面反映与再现,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材的思想情感、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人文性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提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三个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一是分析“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二是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三是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原文,联系实际,比较海伦的生活遭遇,以受到的启发写读后感,强化学生对生活幸福指数的感悟。教师要逐层深入地探究分析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思想引领成效。

三、注重实现教学自主学习与思维引导全面交互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将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手段,认为只有讲全讲透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的课才算满意的课。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考虑得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能力培养产生消极作用。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突破这一瓶颈。各种教学改革的模式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范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作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后进生在小组里学习到优秀生的思维方式,让优秀生对小组里中下层的学生发挥更为直接的帮教作用,让一个个团队在学习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又要做好启发引导和调节控制,对学生的难点问题予以帮助,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保障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取得最优成效。

四、注重实现教师讲解传授与指导帮助全面促进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潜心研究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要改变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当教学活动主角的模式,从教师满堂灌输的主体地位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点拨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予以指点,并帮助他们学习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教学中有效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起来,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学习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薄弱环节的分析和辅导,还要引导其他学生与后进生开展帮扶活动,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有利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外活动全面互动

第7篇

关键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态度;内容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无论是平常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都要经常使用到。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文试着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个梳理,权当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困惑的是:“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是不是一回事?“表现手法”是否包含“表达方式”?先看以下几处有关表现手法的表述:

《新编文史地辞典》:“表现手法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此外,还有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虚构、渲染、夸张等。”

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

第一,“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它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表达方式的,如“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一类是属于创作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如“虚构、渲染、夸张、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等。

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

作为中学语文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高考是如何表述这组概念的?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古代诗文阅读: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其一,不管是课标还是考纲,均使用“表现手法”,不使用“艺术手法”。其二,把“表达技巧”归之于“表现手法”之下。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一词,与“形象”和“语言”并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没有使用“表达技巧”,只使用了“艺术表现力”一词。

(二)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有关表述

1.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小重山・端午》),完成8~9题。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例2.[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回答问题。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2.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老屋》楚岩),完成18~21题。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表现手法:对比。

例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天目山》),完成第7~12题。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答案】手法:虚实结合。

通过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虽然《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可在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中,除了2014年辽宁卷外,均使用“表现手法”这一概念。

(2)“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现手法”考查的内容有: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映衬、衬托、烘托,渲染、列锦、比喻、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可见,高考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与课程标准、辞典上的界定基本一致。

那么,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表达技巧”包含“修辞”并非没有道理。请看下面辞典及名家关于“表达技巧”的表述。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技巧。有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管是从语义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科学的。

(一)手法与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弄不清“手法”与“技巧”的区别,有的认为“手法”包含“技巧”,有的认为“技巧”包含“手法”。请看以下辞书及名家的有关表述:

1.《辞源》(合订本)第651页手法:方法与技巧;第658页技巧:精练的技能。

2.《辞海》(缩印本)第1450页手法:处理材料的方法。常用于工艺、美术或文字方面,含有技巧、工夫、作风等意义。如表现手法、手法高超。第669页技巧:一般的熟练技能。如:写作技巧;绘画技巧。

3.《汉语大词典》第297页手法:方法技巧。第359页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精巧的技能。

4.《现代汉语大词典》第1046页手法:文学艺术方面的技巧。第522页技巧: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二)艺术技巧

我国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认为,“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能够将艺术认识的内容恰巧地、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使之非常容易为别人所接受的能力或方法。”

《写作艺术大辞典》:艺术技巧是“作家在作品的情节设置、结构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技能。”“在具体分析时,常从以下诸方面入手:(1)看作品的构思是否巧妙。如何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安排,情节的各个环节如何布置,如何穿插照应,人物形象如何对比和补充,如何突出主要人物,如何创造意境,等等。(2)看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如叙述的人称、角度、节奏,抒情、描写、议论的方法,语言的色彩和个性等等。(3)看其他如悬念、误会,巧合、蓄势、渲染、讽喻、象征、对比、烘托、间歇等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从上述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表达方式不是表达技巧,只有当作家独创性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所把握到的艺术内容,渗透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才算是技巧。

其二,表达技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叙述方式有正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谋篇技巧,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用典、托物言志、赋比兴、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综上所述,我把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内容用以下图示来表示: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分析;研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使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传授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技巧

1.1从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以及环境,这些要素的堆叠可以充分体现出小说人物的性格。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1.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让学生对人物产生直观了解,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态。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写,明确别里科夫是一个时时、处处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而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有一个基本认识。

1.1.2环境描写

通常来说,环境描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环境,两者都可以侧面体现出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环境的变化,预测人物的潜在性格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比如在阅读《祝福》的时候,作者通过“鲁镇”的描写,侧面叙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同时将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进行凸显,为其日后的命运发展埋下了伏笔[1]。

1.1.3情节描写

人物的命运走向与情节描写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隐含意义,从而对人物性格进行全面了解。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为例,通过对林冲怀匕首寻仇敌、看守草料场等情节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林冲的后续命运,从而使学生对其性格发展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从小说结构入手,理清故事脉络

在小说中,其故事结构相对固定:开端、情节发展、、结局。此外,为了增加小说的可看性,部分作者会采用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对故事发展进行描写,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结构进行分析,从框架入手,层层递进。以《祝福》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通常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为此,教师就可以教学生从小说的结构入手,明确倒叙手法的使用特点,从而确定时间节点,把握故事的发展走向,以此来充分了解小说情节[1]。

2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1开展情境教学

与散文或者是其他载体的文章相比,小说的情节性以及故事性相对较强,因此,小说就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说结构复杂,使用的语言也较为晦涩,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描写具象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对林黛玉的相貌、衣着、动作等进行直观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小说情境当中,为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帮助[2]。

2.2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课后习题中引用的沈从文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进行阐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3改革评价体系,沿承素质教育理念

3.1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为指导,净化学生的思想,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同时还要实施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并将其进行结合得出最终评价结果,以此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3.2开展综合性评价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评价形式进行拓展,通过读书心得、读后感、成长日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阅读园地”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号召下,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第9篇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及考点研析有很多专家作了许多专业的论说,在这里我就不多重复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语文试题实际,这里我且谈谈我所总结的关于小说、散文阅读高考试题的解答模式,希望让能得分的同学得高分,不能得分的同学多得分。

一、小说中常见题型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包括:1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2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 能过社会环境的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还要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入手。

2.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见题型有:(1)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析环境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3)依照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氛围、衬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

4.小说中情节描写常见题型有:(1)文中某个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2)某个事物、某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回答中要写明对主题的作用,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二、散文中常见题型分析

1.品味语句常见题型有:(1)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2)结合原文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2.结构思路常见题型有:(1)指出文章的行文思路或脉络。(2)某段话或者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艺术技巧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赏析某段文字或划线文字。

4.概括思想内涵常见题型有:(1)概括文章主旨。(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题型:以什么为标题的作用

答题模式:(1)概括情节(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

例题: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一课《药》课后练习题中解答的以《药》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1概括情节 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阐述。

2.题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式:(1)烘托什么氛围 (2)衬托人物什么心理 (3)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题: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题型:概括行文思路或情节发展脉络

答题模式:概括各层大意,字数大体接近,用短线或首先、其次、接着、然后等语言连接起来。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题:概括情节要点(沧州遇旧-----买刀寻敌—烧草料场----雪夜杀敌)。

4.题型:分析文章中插入某个情节或出现的某个事物的作用

答题模式:(1)对主题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3)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例题:2011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结尾写了从来不喝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情节更加曲折。(3)使主题更加丰富。

5.题型: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作用

答题模式:(1)结构上什么作用。 (2)内容上什么作用。

例题:2011浙江高考《第9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1)内容上: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2)结构上:用作铺垫,引出下文主要故事。

6.题型:从语言艺术、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上赏析某个句子

答题模式:(1)手法 (2)内容 (3)作用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请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1)运用了排比手法。(2)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3)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7.题型:以同一件事物开头和结尾的作用或启示

答题模式:(1)首尾呼应。(2)连接线索

例题:《玉渊潭的槐花》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样写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槐花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它象征了朴实的养蜂人。

8.题型:概括或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模式:如果是概括就直接分点作答,如果是简析就要举文中的例子

例题:《血的故事》“外省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2)执着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3)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9.题型: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模式:通过……描写,表达了……抒发了……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第10篇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部分地位在不断降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学修养为主,培养外国文学修养为辅。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上,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够重视。而且有的教师自身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外国文学一知半解,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向,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了解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这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而引起的。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编入到教材中,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自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如何扭转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重视高中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本文,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受能力。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自然,只有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积累到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能有话可说,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但是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之中,生活的圈子狭窄,接触的人有限,因此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而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等元素综合的艺术,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欣赏,并且引导学生鉴赏文章怎么抓住事物特点,怎么刻画人物形象等等,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是很多时候会由于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写作风格的独特,让学生不能深入地领会到作品所蕴含的美,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而影视作品能够把书本上的内容和教师抽象无形的讲解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祝福》中的一段描写:“天包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当运用多媒体把这段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时,学生就能很深切感受到文章中苍凉的意境和作者的凄凉、愁苦之情。

2.利用影视语言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存在着缺乏谋篇布局意识、作文主次轻重不分等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显得拖沓冗赘,或者用笔不够。而影视作品是时间、空间综合的艺术,艺术大师通过对声音、图像等内容进行恰当剪辑,在时间、空间上该省的内容则省略、该长的内容则长,在安排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如影视作品中时间的转换,可以采用几个典型的事件表现影视作品中某一人物的一生,其他小事都可以省略。而空间的转换,可以直接切换镜头,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来表现空间的转换,从而把影视作品的重大意义和内涵在镜头连接中表现出来。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结构技巧时,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连接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结构技巧,从而把作文写得更简洁、生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新课程理念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中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也要增加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影视作品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二、多媒体如何恰当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效果。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对作文教学的作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名家作品有相应的精彩影视影片,如《雷雨》、《祝福》、《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等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断,指导学生观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这段文字叙述视角怎么转换,这样的转换是如何好,学生很难产生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中这一片段让学生观摩,让学生亲眼看到叙述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视角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叙述视角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根据实际学情,还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去观看整部影视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影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在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片段或整体后,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影评写作方法,让学生尝试进行影视评论写作,把影视欣赏和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写作影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他们所欣赏到的影视内容,谈论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收获。其内容可能是形式的,如影视作品的结构特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品中的语言特点等,也可能是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的认识和体会等方面的收获。 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2篇

一、整体阅读,把握主题

小说读者是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故事及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依托文字复现故事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整体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把握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了。

二、体味细节,把握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东西,要读懂小说,首先必须读懂情节。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整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根据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者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三、紧扣文本,赏析技巧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整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作一次“整体阅读”。这一次整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紧扣文本。结合微型小说的特点,纵观近几年微型小说在高考题中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阅读鉴赏微型小说考查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梳理情节。梳理情节需明确这么几点: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概括时要扣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认清小说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③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 分析环境。分析环境首先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应注意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及景物,用来表现人物心情;③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通常和人物形象或主题密切相关;④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3 鉴赏技巧。鉴赏技巧是小小说的重要考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含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等),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④小说在人称使用上的特点及这样的好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