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的、真实的、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都力求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的课堂。如《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一课,我把教法定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调上,通过对历史人物朱元璋传奇故事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锦衣卫的作用,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历史剧"大学士宋廉请客",让学生主动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我认为本节课的特点是师生能够和谐相融,既欣赏历史故事,又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初重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方法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鼓励,相信他们的能力,撞击他们的思维火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四、情感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已长久根植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中。我长期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2013―2014学年上学期我所带的七年级参加市期末统一考试,年级均分62.99,与市区的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深切体会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性。下学期一开始,我在本校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历史的学生达91%,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只有63%,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原因有: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虽然上了不少历史课,但对身边的历史却一窍不通,不喜欢每节课都小测等。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我采取了措施,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面提到的七年级学生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区期末统一考试中,年级均分70.51,居区属校第一名,其中两个班级均分超过76分。以下是我对提高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做的探索。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简单的教材“复杂化”
新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只有主要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缺乏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和精彩细节,而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具体性和综合性,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我认真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对课本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特别注意增加关键史料、图片、当事人的真实情况,让过程更精彩,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故事性。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增加了玄奘“偷渡”出境的惊险、西去路程的艰险、在天竺游学的细节、回国在大雁塔译经的努力,“重播”了一遍当年玄奘西游的经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临其境。当然,决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处理,收放有底,这样既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亲历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特别喜欢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拍摄所到历史景点的图像、视频,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播放。如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影像资料,把自己旅游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请到过北京旅游的学生发言。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对紫禁城、明长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拓展,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只重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不能贴近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引进时事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夏D尊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引入现实生活的一些事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上郑成功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台湾的历史资料,以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立足现实,对两岸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追本溯源,从三国讲到结束,所列举的材料远远超过课本内容,由于本地区地处侨乡,很多学生都有亲属在港澳台,学生对两岸的关系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系统地学习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收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个性的特点,使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引进时事,要立足教材,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面对所有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评价。
三、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地方史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2]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也提到对家乡的历史不了解,造成对历史的隔膜感,觉得学习历史跟自己关系不大,忽视了历史学习。为了弥补教材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例如讲到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林则徐、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抗英事迹,讲到明朝,我增加了明朝时期本地历史人物蔡复一的政绩,介绍了蔡复一与本地著名小吃“薄饼”的关系,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蔡复一故居和孔庙,讲到郑成功时,介绍了厦门演武小学、演武大桥与郑成功的渊源,并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鼓浪屿皓月园参观郑成功的塑像等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邀请本地的地方史专家到学校开讲座,系统介绍家乡的历史,鼓励学生听完讲座后再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地方史,对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历史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方史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地方史进行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还会喧宾夺主,淡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应适可而止。
四、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可见,学会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过于简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详细介绍了郑成功的经过,但对郑成功评价只有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没有对的意义进行评价,影响学生对的这一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点,我增加了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述:“郑成功捍卫了国家,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通过对郑成功这方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教材对历史经验教训甚少提炼,在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3课介绍了宋元文化的科技部分,教材仅仅限于对宋元几个科技成就的介绍,没有总结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使得教材内容略显单薄。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除了介绍教材里的科技成就外,我着重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科技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归纳出宋元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国家相对统一,政治相对稳定;(2)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3)宋元时期重视教育,培养了科技人才;(4)宋元时期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5)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6)对前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引申到今天我国要发展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来。通过这样的归纳提高,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比较清楚,也能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课堂上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题解答非常有帮助。通过课堂上加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树立学生对历史的判断准则,使之成为欣赏并追求真、善、美的人,同时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使之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4]
一学期来,我力求每堂课都让学生有认知收获和历史感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通过把时事和地方史引进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加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这些探索,提升了历史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良南.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近几年有一本关于写历史的小说很受读者喜爱,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同时还能把历史故事写得那么诙谐、通俗、精彩,很让人佩服。现我借用此书封面一句宣传词“历史也可以很好看”,来谈谈多年来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探讨下如何让学生认为“历史也可以很好学”。
一、让历史“复活”
提到历史学习,很多学生的印象就是背不完的年代、时间、事件、历史意义等等,教师又是以一种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这样的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但是历史其实也是曾经鲜活的,也是一件件在当时发生中的事件。为什么学生就能在看电视剧演绎历史事件的时候那么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呢?这是因为电视剧是把历史事件“复活”了。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注重于故事情节,有时候甚至为了娱乐需求而于忽略历史背景或脱离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显然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而现在的历史科教片也不是很丰富。那么,如何使历史在课堂中就能“复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我一般会根据教学大纲将每堂课要讲的历史知识点串联一遍。比如近代史,以时间为主线,将事件作为一个个“剧情”,多查一些历史事件后面的故事,搭配历史时间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有一个时间、时代概念,并且历史背后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其次,寻找一些和课本上授课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从更深入、广阔的角度去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找一段比较好的影视作品片段要学生欣赏。如二万五千里,当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文字描写再看影视作品刻画的过草地的艰难情况时,他们就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单独看文字靠想象要生动得多,这样自然对整个历史事件也会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不管是用哪种方式,旨在将课本上死板、枯燥、简短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历史“复活”,使学生学习“活”的历史。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的作用在于可以让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借鉴历史,大到可以为了治国安邦,小到可以借鉴个人的成败得失,更好地解决各种现实矛盾。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赖历史,不能总是想去借鉴经验。历史的经验借鉴是否能去直接运用,还取决于是否符合现在的情势和情况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帮助青少年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对新课程内容做一个预习,试着要学生在课前先尝试主动去了解历史。在教学之前,我会要学生先去预习课上将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去准备一个和要讲的历史相关的一个故事或话题。在课堂上学习完课本上的内容后,大家可以就自己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探讨。例如,林则徐,课本上只是简单描写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那样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林则徐销毁那么多鸦片,首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做呢?要学生的思维进入历史。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
再如,康有为的“”为什么会失败?历史中不乏有很多次变法,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为什么有失败有成功?他们的关键因素在哪里?是不是效仿古人的做法我们就能成功呢?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要学生去思考、去探讨,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培养出思考能力、辨别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建立。
另外,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历史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做出正确引导。
三、内外兼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大目标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很好地掌握学生心理也有利于历史教学,使学生主动爱上历史学习。
初中正是学生心理上由儿童蜕变为少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敏感,一方面活泼好动,造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媒体接受的信息很多,可能教师上讲到某一个历史课题的时候,他们已经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有了解了。很多学生就开始自以为是,不注意听讲,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可能在对这些知识上存在偏颇甚至错误的了解。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呢?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全部否决学生,这样对他们是一种打击,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比较低,直接否定无疑是一个打击,会伤害他们的自尊,还有可能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听他们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史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去多了解初中学生心理,比如多看一些相关的青少年心理的书籍等,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诉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知识、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