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时间:2023-08-21 17:2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法学实践;第二课堂;法学

一、法学院第二课堂概述

(一)法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教室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以自愿为前提,以多样性、活泼性、创新性为特点,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法学院第二课堂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意义。法学是关于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科毕业生在具备深厚法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条文的同时,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

二、法学院第二课堂现状

曾宪义先生提出,“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脱离实际而进行孤立的理论研究。21世纪的法学教育必须知与行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这要求中国的法学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讲述,也要重视实践应用。”

我国法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不及第一课堂发展完备,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规范化运行机制,缺乏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辅导机制。具体问题如下:(1)法学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能力不足。法学学科竞赛如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竞赛、论文大赛等,这些基础性的校内竞赛对学生的法律素养起到了初步的锻炼。但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比赛,例如JESSUP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等国际性比赛存在着涉及的同学较少的问题,缘由还是学校对相关学科重视程度有限。(2)评价机制落实不完善,学生参与热情较低。评价机制是以评分或者评等级的方式对于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的一种机制。笔者于2011年制定并试行了《法学院综合素质学分评价体系(试行)》一年,获得良好收效。学院在第二课堂中精雕细琢已有的活动,将活动归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实现活动目的。

三、法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精品活动设计

打造好法学院的第二课堂,要先优化法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使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帮助法学院的同学理解法学,运用法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兴趣,增强知识技能,第二课堂活动应当分类设计:

(一)法律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活动应当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决学生前述问题。可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新生入学指导:包括专业培养方案,就业去向介绍,就业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制定等。(2)学习指导:法律学习指导,英语学习指导,科研方法指导,资格证书考试指导等。(3)职业就业指导:简历写作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求职训练等。

(二)法律执业素质训练类活动。(1)辩论赛,可以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口才,锻炼查阅资料能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2)模拟庭审: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庭审环节,掌握法律实践的相关知识,为将法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奠定基础。(3)学术论文大赛: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阔视野,外派培训类活动。学生无论就读任何大学,都应当打开眼界,对于外来文化应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法学院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的一切学习资源。老师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契机,学生自己也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对外交流,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四、法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活动的补充与发展。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现在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都在实行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法学院可以借此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予以相应评估和督促。

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设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下原则:(1)记录为主,评价为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开放性的课堂。因此相应的评价体系的设计既要实现素质学分对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又不能束缚学生的发展。记录是用来观测学生的成长,而评价仅供学生和辅导教师予以参考。(2)分年级制定方案。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每一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都有不同,因此,应当对不同年级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一年级学生应当帮助其订立学习目标,合理制定学习任务,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和高效率的学习能力。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应当参加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法律职业能力相关的竞赛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建议参加论文大赛、大学生课题创新等学术实践活动培养调研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大三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选择性参加高水平的实践性课程。建议参加国家法律职业能力考试。关注求职能力、求职技巧的培养。大四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应当根据自己不同的方向进行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工作的准备,清晰认识、评估自我,具备求职能力。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法学教育成为其中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之一,截至2010 年底,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634 所,在校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接近30 万人。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也必将是其持久不变的一项要求。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变化,设计与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师角色;多维度参与;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以完善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体系、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各类型学习能力、实践核心学习策略为核心的多形式教学活动,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高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如火如荼,相关研究比比皆是。但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缺乏重视;从管理层面,四、六级考试的隐形指挥棒让大学英语难以摆脱课堂教学主导的桎梏;教师层面涉及到工作量和精力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学生角度来讲,热情不高,随机性强等因素使第二课堂流于形式;其次,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度低、学生参与度比例失衡、管理层面混乱、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合理全面的评级体系缺失;最后,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严重脱节,第二课堂无法做到延伸或扩展,在教学目标、主题内容、层级难度上都难以保持较好的延续性和融合度。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于2011年建立,设施优越,为大学英语的创新改革搭建了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辟了大学英语改革的崭新的道路。在为期两个学期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总结了第二课堂建设实践的关键要素:

1、教师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当是引导者,教师应当协调各种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兴趣激发、动机引导、学术指导等;如,在电影配音比赛中,教师要在选择配音的英文电影片段、语言语调调整、语速控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平衡学生的配音选择,以使参赛作品多样化,也给广大学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优秀电影片段;其次,教师应当是监控者。教师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模式的构建、实施等具有动态调整的职责,以观察家的身份客观冷静地监控和把握其向着既定教学目标行进。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期待等方面因素,使更多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最好程度的发挥,这是教师角色的关键所在。

2、实践形式和内容

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将影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在设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多样性、兴趣性、和系统性。其中,多样性主要是指灵活多样,更要注重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平衡性;兴趣性则是指形式和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具有吸引力的,能够较大的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满足他们参与活动;而系统性指的是第二课堂要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按照学生的输入输出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尽量保证第二课堂所有活动的接续性、系统性和延展性。

3、多维度参与

传统的第二课堂,从参与活动的学生结构上分析,往往是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较积极,性格较内向、无特长的学生参与较少。这些非智力因素客观造成了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平等。因此在实践中提倡多维度参与,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活动形式上鼓励结组参赛,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小组互助合作机会,增强了团队意识,并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在第二课堂内容上增加展示类活动的比例,尽量控制竞赛类性质的活动比例,如:翻译周展示,学生的参与率明显高于一般竞赛类,增强了整体的学习氛围。第三,创设更多参与平台,如朗读参赛选手的材料难度评定、配音片段推荐、写作好词好句推荐等使很多性格内向但是热爱英语的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机和动力。

4、评价体系

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中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是保证第二课堂成功实践的关键。根据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重视多角度评估,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教师评估等主观评定与书面英语文化知识体系测评、学习档案记录等客观记录相结合,将参与度、小组合作度、个人贡献等合理结合,并以合理机制与课堂教学实践评定机制相结合,创建第二课堂科学的、合理的、立体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第二课堂的发展。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拓宽不仅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从而引导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动机,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轻松机敏的学习心态,从而主动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形成了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活跃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移到英语学习的校园大课堂。

河北农大教研项目:渤海校区大学英语三维立体化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2-A11。

参考文献:

1. 郭继东. 《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第二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27-0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数年,课堂教学渐渐有了可喜的转变,大学英语课由多年前的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变为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和英语学习方法引导式的教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它的开展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宣传和组织,欠缺恰当的第二课堂学习方法与策略,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加上缺乏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第二课堂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想通过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创建外语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目标,很难完全彻底地实现。

经过对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可以通过如下策略来改进:

1 系统的组织

建议成立由教务处督导、大学英语部或教研室统一管理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管理中心。安排数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筹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活动。另外,需要学校和各院系提供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在各个院系挑选部分管理组织能力突出、对此项活动热忱的学生组成学生管理小组,一方面协助教师做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另一方面对他们各自院系的同学做好宣传和组织。同时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挑选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骨干配合他们的工作,从而使各个班级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调动全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科学的管理

根据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可分为“计划、组织、实施、调整和控制,以及指令”这几个步骤。同样,在设计和组织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并按如下的步骤分步实施:

介绍——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应当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细致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活动。包括活动的目标、时间限制、要求、规则以及活动的具体步骤都应当详尽地介绍,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做一下示范。

演示——当引进新活动时,学生通常不明白如何操作,建议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演示一下。教师可以挑选最好的学生帮助演示,也可以挑选几个较好的学生配对演示,或者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尝试一次。在演示过程中,活动的过程和采用的语言一定要清晰明了,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犯错。

实践——在教师介绍和演示过活动之后,学生需要独立地操作和实践它了。实践是很好的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标语言的过程,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甚至还能有效地自我纠正错误。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监控者、咨询者、鼓励者、观察者以及错误记录者。所以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实践,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

评估——在每一次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的评估和及时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尽快纠正。

3 导师制度

研究发现,多数院校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由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完成,教师人选不固定,工作辛苦报酬少,往往缺乏积极性。建议教务处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制度,选择固定的指导教师,将这些指导任务折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考核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效果。要保证相关人员做好从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到改进英语学习策略,再到碰到问题和疑惑时给予建议和解答这一系列的系统工作。在这个制度的保障下,学生可以在学习策略训练,咨询、建议以及评估,等方面得到专业的帮助,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在这个系统的导师制度下,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筹划合理的学习计划;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合适的学习材料;调整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评估学习方法是否合适,是否取得进步,以及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进。

4 分层次教学

在制定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确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时,有时选择的诸如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分析这些过于专业的主题,未将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差异等因素纳入考虑,伤害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如此一来,不但浪费了组织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背离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抹杀了学生的兴趣,更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因此,在拟定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计划,设计其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可以引入第一课堂的教学形式——分层次教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当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知识、技能和语言学习环境,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掌握运用学习策略,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成功负更大的责任。同时,为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弹性的分层次教学机制,即在每学期期末或学年末,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成绩在各层次转换,提升或降低层次。这样既可以使分层次教学更加合理、有效,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5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和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为一个很好的阵地。学校应当把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在校学习安排的一个部分,同时,学校应当在学分设置体系中纳入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我校在这方面已做了初步的尝试,推出了诸如社会实践学分制、学生课外活动学分制等,但是这项工作的系统化仍亟待加强。

虽然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认识和接受,但我们仍然受到长期以来的观念影响,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用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视野的,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我们对各类活动的实际效果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相关教师,往往通过感觉或者获奖与否来评价第二课堂活动,较少关注学生实际感受和满意度,使我们无法判断与决定哪些活动需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因而,我们很容易走进单纯追求奖项的误区,一些活动甚至脱离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亲和力。

因此,我们要抓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机,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改革纳入其中,建立一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评价模式。学生的学分评价和教师的岗位考核的体系中要包括第二课堂英语自主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指导过程评价。这样,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用系统、理性的考核办法来促进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英语第二课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胡壮麟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4篇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 第二课堂 教学体系 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与社会的接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搞好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打造出一个管理机制健全、活动形式新颖、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鼎力支持、学术风气浓厚、教育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一、高校第二课堂研究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进行了研究,但时至今日,针对第二课堂这一概念,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论断。在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是朱九思先生,他认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1]其后,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国存先生对第二课堂作了如下定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任永方先生基于人才资源开发原理,立足于共赢理念,将第二课堂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他认为,“广义的第二课堂是以大学生成功力建设为纲,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达到毕业生拥有并能够胜任‘打工’、创业、深造等基本综合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狭义的第二课堂是针对‘打工’而言,它是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追求相关利益者‘共赢’为目标,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纰漏,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系统化成长指导和训练,促动他们面向职业自我开发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3]在国外,虽然没有直接的“第二课堂”的称谓,但却有与其意思表述相近的“开放课堂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借鉴了西方开放课堂活动的某些成分。结合已有的文献及论述,笔者将第二课堂的定义作如下概括:第二课堂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而单独开设的以实践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

第二课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量多、面广、评价难的特点,这使得第二课堂的合理建构举步维艰。许多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但教育效果与活动投入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对于第二课堂的研究及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容设计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盲目性;第二,研究领域上,停滞于框架的构思,在具体内容上缺乏细化处理,没有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模块化、专业化划分,致使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第三,第二课堂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总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细化、活动目标的明确、评价体系的健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划分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本科院校,它主要用于区分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归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大致可这样表述: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4]因此,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既不能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眼高手低,盲目向研究型大学靠拢,而应该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道路。玉溪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办学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研究,立足于玉溪师范学院实际,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构设想。

(一)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

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由“三大教学平台、九大教学模块”构成。公共基础教学平台主要从思想道德、人文陶冶、职业体能三大模块展开,以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公共必修部分;从业技能教学平台主要从职前教育、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展开,以培养学生从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必修部分;专业扩充教学平台主要从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三大专业模块展开,以扩充专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选修部分。根据九大教学模块的不同,又配以相应的课程,共计33门。具体论述如下:思想道德模块下设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三生教育、党校教程、团校教程、正德讲坛7门课程;人文陶冶模块下设玉师讲坛、名人讲坛、美育讲坛、名著概论、三笔书法、棋类竞技6门课程;职业体能模块下设体育基础、心理健康2门课程;职前教育模块下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堂、公共关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礼仪讲坛、法律讲坛、未来教师8门课程;科研创新模块下设科学研究、创新意识2门课程;社会实践模块下设志愿服务、暑期实践2门课程;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专业模块则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分别设置综合演练、信息精英两类课程,共计6门课程。

(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系统

在教学内容层面,依据上一层级中的33门第二课堂课程,分别进行细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现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共计300多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精英论坛、时事讲评、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感恩教育、党员论坛、影视展播、礼仪盘点、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监狱参观、教学试讲、教育实习、志愿者活动、社区挂职、兼职体验、“跳蚤”市场、创办虚拟公司、微电影制作、电子沙盘制作、证书培训、英语模拟社区、英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艺术文化节、体育竞技、素质拓展游戏、心灵成长手工坊、职业生涯导航大赛、模拟销售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 “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未来校园”规划大赛、“睿智杯”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等。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可以进一步明确二课堂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根据第二课堂课程的不同,分别设置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并将学分细化为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课时换学分为主,其他方式并存的原则,确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学生修满相应课时即可获得课程学分。在创新学分授予问题上,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各类实践活动,由专家考评小组根据学生自评、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三个要素对活动效果作出综合评定,推出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竞技比赛,将获奖情况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等级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经专家组考核通过后授予创新学分。

(四)第二课堂教学保障系统

1、建立高素质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力度,如针对外语类第二课堂活动,可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要进行第二课堂专题培训,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提高技能,进而更好地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在教师配置方面,应切实推行第二课堂导师制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咨询、辅导平台,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1)在组织建设层面,应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机构,各级管理机构下设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2)在经费来源和管理层面,首先要坚持自身投入为主,校政企合作为辅,拓宽第二课堂资金引入渠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申报、支出、结算机制,将第二课堂经费用到实处。

(3)在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制度层面,首先,要将第二课堂纳入大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有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其次,要编写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丛书,用于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4)在奖惩制度方面除传统的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等奖励手段外还应设立第二课堂专项奖学金以及第二课堂奖教助学金,前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学生则采取扣除第二课堂学分、通报批评以及重修第二课堂相关课程等方式作为惩罚手段,同时,将教师的第二课堂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3、培育优质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运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生社团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培训社团干部、提升社团成员素养,实现学生社团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凸显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效果,力求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通过增加学生社团的育化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素质的升华。

4、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师资能力参差不齐、培训费用不合理、学校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松散等现状,学校必须制定并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制,依靠师资优势,建立系统的校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有效遏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实现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及正当竞争,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5、建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因为具有传播及时、沟通便捷、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学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建构一个系统的第二课堂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第二课堂难题,为师生之间、高校之间、校政企之间在第二课堂领域的合作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结束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尝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员,玉溪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2]刘国存.论第二课堂教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第6篇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理念,在开展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网络新媒体等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思想升华,润物无声践行价值。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科学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而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与理论指导和广泛的热情参与息息相关。专业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引领学生思想的群团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但面对纷繁的社团活动,学生如何选择,又是否真正从中获益,符不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片面追求娱乐化、大众化、短平快的活动能否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对自身发展缺乏认知和管理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追随这种表象热闹的活动。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受益的,是我们尝试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最初缘由。

哈佛大学历时十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们以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只是一种有益且适度的补充。证据表明,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课堂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宿舍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统计数字进一步证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不会影响第一课堂的正常进行,还会对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和证明,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今后工作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高校共青团绝大部分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正确引导、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把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化、模块化、数据化,团组织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引领高校学生主动融入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模式,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一是可以推动团组织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上有所作为。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可以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可以成为促进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引领,单纯服务只能让学生一时爱,不能永久记,而此项研究的开展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形式。使团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长远受益,有力地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有效覆盖。四是针对一些会议、培训、讲座、形势政策报告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了成绩单制度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自觉参与而不是硬性摊派到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中。学生可从参加的次数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增加学生参与的认同感。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整合搭建了思想引А⑽奶逡帐酢⑹导育人、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就业发展、菁英成长、网络新媒体十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下设多种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对着相应的学分值。将学生第二课堂参与评估从隐性考核方式转变为显性考量,量化设置学分考核系统,规定保底成绩单制度,比如4年下来,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应修够10个学分。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手机APP+服务器终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出个『生化活动。

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第二课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来讲。重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如何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培养和践行这八字价值观,研究中将以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之一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载体,把第二课堂划分为10个板块178项活动,并从四个方面对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证说明。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分析收集,得出高校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参与第二课堂各版块活动的具体情况,为团委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学生需求推出更接地气和个性化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第二课堂。

比如志愿服务模块下设有“雷锋岗”电器维修、北翟营小学课外托管、棉五老年公寓、省科技馆义务讲解、扶老上网、公益捐助等活动,学生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系统随时记录服务时间和内容,根据服务效果登入相应分数,比如某同学参加了“雷锋岗”电器维修义务服务,一次2小时的活动,那么这个活动体现的是敬业和友善精神,那么该同学就可以得到敬业0.2+友善0.2的学分,再根据活动服务质量乘以相应的系数,优秀、良好、合格分别对应1、0.8、0.5的系数,同时学生可以登陆手机APP浏览和搜索他们参加过的活动成绩和总学分,学院团委在每个学期末打印所有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盖章确认,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院团委将保留学生四年的成绩单副本。

制度落实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是,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应用到第二课堂的设计开展中,对学生报名参加的活动进行数据挖掘,评选最受欢迎的活动TOP10,再分析各项活动参加的学生性别、年级、专业,评估各项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大小设置下个学期各模块活动的学分系数。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后台数据库分析提取,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活动的喜好,以及通过学生对参加后的反馈意见得出学生的活动效果,让有意义的活动更有意思的开展下去。

制度效果与研究思路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综合来看,目前制度进展顺利,各项数据结果符合预期引导目标。例如: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方面。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明显增长,参赛人次达到1052人次,较2015年增长16%,获奖人次达13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项,在目前我校现行的A、B、c三级竞赛目录中,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赛事创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赛中取得突破,王宁等同学参赛作品“守望夕阳,敬老微孝”获得铜奖。2016年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一个团队参与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文体活动方面,在建党95周年红歌会上我院荣获一等奖,田径运动会学生团体组第五名,“三好杯”排球获得第三名,新闻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汉字听写大赛摘得第二名。各项数据显示,学生整体成绩和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一些竞赛排名院系前列。

结合兴趣爱好和着眼“素|短板”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到梦空间”系统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推出个性化活动,是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另一要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把高大上的正能量做得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浸润心田,使学生由信息传导的终端变为团学活动的原点,这就是该项制度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内容。随着制度的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深入我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这一制度已成为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实现了学生第二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

第7篇

论文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法语言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语境情景下,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才能真正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辅相成,作为中国大学生语言实践和语言应用的主要语境,其作用毋庸置疑。本文从培养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角度出发,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分析,旨在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主要交际语言之一,掌握这门语言并运用它进行有效的国际交往、信息获取、学术交流,成为我们融入世界知识体系,获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国家和社会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素质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有效的语言交际素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标和效果,成为摆在大学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交际法的语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情景下,使用真正的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才能学会语言。而我们中国学生语言学习是在远离目标语语言群体中进行的。仅凭每周几节英语课得到的可理解的输入极其有限。所以我们要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积极地,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近似于在目标语语言群体中学习的语言习得环境。英语第二课堂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初衷是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既作为课堂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课堂内的教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与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相吻合的。

目前许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多年来,许多第二课堂建设都处于一种可有可无、自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缺乏指向性。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大背景下,应试仍是考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概莫能外。虽然四、六级考试在不断地改革,很多高校也取消了其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社会对人才衡量标准的单一性、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的简单化,形成了指引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风向标,这种无形的杠杆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力。从1987年至今,整整20年,四、六级考试就像一把尺子,不但在量学生,也在量老师,量学校。 转贴于

2.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缺乏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系统设置和专门规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完全取决于学校、教师的主观意愿,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发展对策

重新认识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以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英语教育者不仅自身要对第二课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还应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实践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第二课堂教学的认识:英语第二课堂既是正常教学的必要辅助手段,又是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英语第二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都能通过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得到加强,这正符合时代对复合型人材的需要。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第二课堂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需要从理论方面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对第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实践。英语第二课堂是指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围绕英语习得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融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形式多样,如英语角、英语专题讲座、英语晚会等各种活动,英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朗诵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各类比赛,以及借助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所进行的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如网络课程学习、英语调频台节目制作等。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式。要以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为依托,建立一个新型的、动态的、交际的、师生互动的评价模式,将第二课堂英语教学过程评价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纳入到双方各自的学分考试、岗位考核的终结性评估中。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使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工作得到全面、理性的评价。

三、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材。重视和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纳入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英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教育者应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以求逐步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使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 C程序设计 第二课堂 竞赛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主课堂的一个辅助模块,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C语言的目的就是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把“竞赛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W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学以致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针对整体教育模式、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转变,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整体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参与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活动改革制度。活动开展中也缺少对学生全面具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中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等问题,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指导,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亦认识不足,从而没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使得活动参与度较低。

1.2学校不够重视

从校园的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配备来看,很多高校多将关注点投放在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处于被轻视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二、第二课堂活动脱离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教学结合。三、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1.3师资与教学保障不完善

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很多高校的教师更看重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单独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人相对较少,愿意承担课程的老师较少,一名老师要带许多学生,缺乏单独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从场地安排上看,虽然大部分高校也有一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但是绝大部分场地基础设置陈旧、单一,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门场地,最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另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保障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第二课堂都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加+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增加学生兴趣,但多流于形式,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并没有拓展知识面,只是模式化的跟随学习,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

把“竞赛教学”引入第二课堂能改变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将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补充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评价,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强化学习目标。

2.1实施过程

“竞赛驱动”的教学需要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生刚参加第二课堂时就必须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目标,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帮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小组每周上交一个作品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得出优秀的设计概念和作品。每年推荐优秀的小组作品参加全国大型的比赛,如“ACM”等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学生自己设计参赛方案,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针对一些长期的比赛要进行跟踪调研,选择一些大型的比赛进行具体的任务分工,让学生跟踪关注比赛动态及更新,然后将不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教师则针对这类比赛指导学生做准备和分析,设计方案,带队参加比赛。学生通过竞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享受了程序设计带给他们的乐趣,提高了大家对于第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比赛结果,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老师和学生,提高兴趣。

2.2以“竞赛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将竞赛引入第二课堂,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也脱离了传统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教学模式也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近似于让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提需要、作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项目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积累了设计实践经验。

3总结

“竞赛驱动”教学模式要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竞赛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设计竞赛教学”的优势。同时,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部分,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偏颇,所以提倡在第二课堂中引入竞赛,并不意味着拿竞赛替代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锻炼环节的训练,是很难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实质性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扮演的引导性角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和内容的竞赛,并且引导学生完成,建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宣东,路璐,明俊峰.从ACM/ICPC看计算机算法设计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 刊):226-227.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网络;第二课堂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82-02

0 引言

在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多媒体平台在英语教学中全面开花,同时互联网也在进一步漫漫渗透近来,大有普及的趋势。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有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其真正地成为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并充分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也将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课题。

1 利用网络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学生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已是网络平台,不再是教师的面授, 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日益暴露出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环境建设也日益显得必要。

1.1 传统第二课堂覆盖面较小,参加的人数有限 目前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多采取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英语学术讲座、各类英语竞赛(如英语写作竞赛、英语背诵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话剧表演赛、英语书法竞赛等)等形式,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参与者有限,多数都是些英语成绩较好,并且有较强听说能力积极外向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担当观众的角色。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多数只能充当“垫底”的角色。另外,大学本科教育英语课程只有两年,大三大四已经结束英语学习的学生难以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最终使得这个原本属于大家的第二课程变成了一部分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舞台。

而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无法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出现语言能力拓展的“高原期”。旨在为学生提高语言实践平台的第二课堂也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传统第二课堂部署无计划性,活动不成体系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包括学习能力、语能水平、个性、学习动机和自身要求等。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受条件限制不得不进行大班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展开“因材施教”。另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针对学生在各年级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侧重点。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诸多个体差异,也难以顾及英语学习阶段性、系统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开展一系列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时,活动内容和形式仍是“一刀切”,各年级、各学期开展相同内容和模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现象比较常见。更甚者,有些第二课堂活动对象为所有年级的学生,这种“一锅粥”式的、无层次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安排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有的学生因只是和能力尚未达到而无法有效开展,有的活动却又因低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收不到锻炼和提高的效果。最终,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从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难以发挥,甚至被埋没。

1.3 传统第二课堂无法实现学生在一个祥和氛围里学习 学习者在轻松的心境中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因此中外语言学家们认为,决定人们人们语言习得的最主要元素是学习语言的心理因素。课堂教学或是传统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学习者彼此“目睹”对方的态度和水平,谁优谁劣“昭然天下”,那些内向胆怯的学生迫于公开场合的压力可能更难开口,他们的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刘琼,2008)。而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环境即便安装高级管理软件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记录、跟踪,终于不再存在那种大众场合“公众见证”的现象,使得某些学生的自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1.4 传统第二课堂缺乏明确的、合适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过程,而且是对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一系列活动开展过之后,因为教师缺乏有效的测评手段,无法确定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以及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学生本身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长期没有某种成就感的刺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

1.5 传统第二课堂缺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短缺 要有大力的人力、无力、财力作为活动进行的基础。比如开展各类英语竞赛,资金方面需要由学校提供,实行课外监考时亦需要大量的教师来进行阅卷和总结。英语演讲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教师全程的指导,获奖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奖励。师资力量的不足和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第二课堂的发展。

总之,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使学生变得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这使课堂教学的模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有机补充,其界限尽可能地淡化。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局限性就显得不合时宜,必须探索新模式下的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2 新模式下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势

较之旧模式下的传统第二课堂活动,这种新环境下基于网络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很多优势,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点。

2.1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室、邮件、BBS等不同的现代化平台模式与老师及同学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提供给学生的是图文并茂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到大量的中英文资料,下载各种中英文材料也变得非常便捷,比如在网上同步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等。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得以有效的改观,学生在轻松直观的网络平台上顺利地获取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中英文信息,大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的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是网络无可比拟的优势。

2.2 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比起传统的面授课,网络平台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时空的限制的极大突破。学生终于成为网络课堂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中,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提问为主,教师的角色最终回归到指导、解惑。传统教学在网络平台的渲染下,华丽转身。自由选择时间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成了学生选择网络的最大动力。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需要,学生主动有效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交流的对象及交流所用的方式等。

2.3 课堂角色的平等化 网络平台中的第二课堂活动及大地使学生消除拘束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传统的面授式课堂或第二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等)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往往是个别学生一言堂,大部分学生懒洋洋,学生大都不能或不敢大胆地表达,难以实现主动进行语言交际的最终目标。网络平台上的的第二课堂活动,隐性身份下的学生们大多可以蠢蠢欲动,一试身手,原因是个人隐私会得以保密,慢慢地学生习惯于大胆发言,平等地参与到各种交流中。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显然可以得到提高。

2.4 真实化的语言环境 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是由学生对所学语言接触的数量和内容构成的。网络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它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大胆尝试,静悄悄又热热闹闹的私密空间。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网络平台具备提供各类资讯,例如各类图文声像。网络平台的多方交流和沟通的技术准备已成熟。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即使性、互动性最大可能地优化了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3 新模式下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内容

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环境建设的内容不能是课外练习的数字化或补充材料的电子化。它应是一种有的放矢和针对学习者个体设计的多层次的语言环境。除了庞大的语料库资源外,建设的内容还应包含下列方面。

首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主题资料库。通过相关主题资料库,学生及时获得的主题资料都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师设计的内容以课本为基础,进而不断衍生,覆盖相关领域知识,有机地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积累做一结合。其次,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的支撑,科学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测试与评价系统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来了。我们进而得出科学的测评系统,以此来帮助学习者即时互动、自评自测。学生的兴趣、激情、主动、责任等等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和情感沟通在这一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完美再现。例如组织学生的在线写作,大家列出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提交到网络平台,在进行前期准备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便于搜索的背景知识来进行主题的选择。在进行接下来的相互交流环节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文提交到班级电子平台以后,还必须批阅一份他人作文,给予评价后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成果互评。最终都要链接到班级博客、班级邮箱或班级主页等。这样可以充分的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其变成参与者及管理者,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再者,在网络平台上,完善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系统最终建立完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我管理,但“自主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功能,不能使学生放任自流,否则,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丰玉芳,2006)。所以,自主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教师除了负责组织活动、构建情景外,还要担负起监督指导和管理作用。第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由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学习内容、自己统筹规划、自己驾驭第二课堂安排,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网络平台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学生缺少约束,因此教师要严格制定学习规则,并加强学习监督。通过多媒体所记录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次数、进度以及测试成绩,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以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模式下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的开设将是是对有限课时的补充,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是实现学习个性化、层次化和终身化的有效途径。但网络第二课堂不仅仅是网上聊天,BBS的答疑,E-mail的情感交流,其本质还是“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认真作好详细的计划,有策略地使用网络成为鉴别一个现代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能力准绳,网络平台最终成为成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赵有斌.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环境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刘琼.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19-03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十分注重创新技能和精神的培养,一方面继承了英国大学重教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德国大学重研究的传统,同时又超越了英德的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认为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机构;大学作为研究中心,就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在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化,我们说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将创新运用于企业价值创造实践中的人才。而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的典型模式就是原斯坦福大学教授、堪称“硅谷之父”的特曼所主张并成功实践的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借助实践,要培养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跳出书本求知,从被动适应到真正学以致用,进而通过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创业发展。为此,研究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推开: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创新竞赛的成功举办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掀起了创新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现行运行的情况,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归纳开三种形式:一是侧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人素质教育中。二是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教授创新创业,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提资金和咨询。其主要代表是北航。三是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类型主要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只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精髓

第二课堂是一个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概念。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社会等。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式就是把第二课堂的教育纳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来,逐步建设,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良好状态,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通过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保障、有落实、有监督地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使其优势互补,整合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等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精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习应该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其中主要包括开放图书资料室、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立健全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网络模拟实验室;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或是与专业实践基地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等,扩大学生实践机会,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应急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原有以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把教学过程中孤立的、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面向课程的设计过程提升为以面向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为目标的工程项目实训过程;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并把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整合现有各种资源,解决大众化培养状态下大多数学生需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如此以后,经过2―3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把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和以

“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成独特的可持续创新机制,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并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能力的形成,形成学生主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管理精

系统过程管理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重要的环节。将IS09000的管理模式导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管理,使其在管理中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在实践过程管理中强化实践监控和管理节点:强调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体系提供过程记录;质量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控、监测和分析,及时反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

1 系统融合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优势,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由浅人深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打好扎实的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

3 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会解决工程实际、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4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发挥三方面结合的优势,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动态管理,能够真正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5 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研究,进行体系的设计思路、实施的方法、制度保障、过程的监控、系统的完善等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广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

实践创新活动多样化。将科技竞赛、科研助手、创新实践专题训练、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办公司、创业训练、新产品开发、企业合作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自拟课题训练、创造发明、课程竞赛、科技作品制作等纳入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经过规定程序的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可免修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学环节或课程可记为优良。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电子设计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机械设计协会、航模设计协会、计算机软件开发社团、外语能力训练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文学社团。利用学校现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对学生常年开放相关的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常年担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面向学生开设相应的竞赛训练班。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课程竞赛、科技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环境,学校常年组织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带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系统考虑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评价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系。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可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包括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创新创业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指导教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并加以系统的研究、理论的探究、制度的保障,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联系,把创新创业思想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发展的社团,自由、能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鼓励新异与卓越,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注重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个性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晚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唐 晋,论 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杜,2008:88

[3]黄林楠,丁 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职业院校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29-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跨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项新的教学工具开始在教学领域中得以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性,为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和推进,各个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探索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系统性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使之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的前提下,还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是职业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1.职业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北京大学教授胡壮麟曾经提出第二课堂是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的最主要的途径。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1]。由此可见,要想学好大学英语,单纯的利用第一课堂的教学功能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应该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基地并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提高环境的质量,这对学生学以致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国英语第二课堂的发展来看,其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可以从我国现阶段第二课堂的教学发展来进行阐述。目前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英语学术讲座、英语竞赛、英语话剧或者讲故事比赛或辩论赛、英语写作竞赛等,这些活动已经比较丰富了,并且在英语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这就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延伸和实践作用大大打了折扣[2]。我们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校和教师的帮助,缺乏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另外,开口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途径分析

网络作为一项新的教学工具进入校园,极大的丰富了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在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主要具有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情境真实化、课堂角色平等化以及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其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途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1利用网络促进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

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传统的听力训练中主要是通过光盘资料或者磁带等来进行听力训练的,这种方式的训练只是单纯的通过听,而没有结合“视”,因此学习效率非常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在一个听觉和视觉都比较良好的交互式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具有生动性、多维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因此其效果会更加良好[3]。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利用网络资源,比如“美国之音”等进行真实情景下的听力练习,这对于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听力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英语网络聊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大学生对于网络聊天都不陌生,而英语网络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口头交际非常接近,并且它克服了传统口语教学中学生紧张、自卑、羞于表达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阅读是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写作则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和观点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获取大量的信息,而通过写作,学生能够与更多的人沟通和交流。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在网上搜集一些阅读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整理出阅读笔记,提高阅读质量。另外,在写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英语博客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建一个班级博客或个人博客,定期为其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获取大量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将其发表在博客上。教师可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论,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反复的锤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结语

通过以网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能够借助互联网这个拥有巨大资源量的平台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以丰富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建立沟通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和社会知识,最终实现其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奚军秀.网络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的指导意义[J].价值工程,2012,31(18):182-183.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