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

时间:2023-08-21 17:2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笔记

第1篇

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跨越性是很大的。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中考对拼音没什么要求,试卷第一题,只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填空,往往是送分的,因此学生对拼音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像“脂(zhi)肪、挑剔(ti)、倔(jue)强”这样常见的词语学生经常读错,到了高中尽管老师开始纠正错音,但十几年的习惯读法要在短时间内纠正谈何容易!在我校的第一次月考中,不少学生谈到拼音时觉得旧习难改。纠正一个读音容易,但要纠正一种习惯怎一个“难”字了得!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成语的涉及也有限,平时小考只是考写法,很少考用法,2008年的中考甚至没有涉及到成语。而到了高中对成语的运用判断正误是必考的,且有相当难度。如“粉墨登场、炙手可热、趋之若鹜”这样的成语学生就算在初中学过到了高中依然不懂运用,一方面是初中老师没讲过,另一方面,办刊、电视等传播媒体的误用也误导了学生。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相对简单。对文言文阅读也不算高。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题型上看,中考语文试卷只有4道选样题,而高中试卷上却有14道选择题。这一点也让学生感觉措手不及。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要求很高,高中与初中虽有不同,但还不至于让学生感觉突兀。因此这两方面的衔接在本文中我不会提及。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该如何解决呢?

我教高一时,办公室里没有一个老师教过初中,因此依靠同事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在做衔接工作的时候,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我的尝试是成功的。长期在河里摸索,我终于搭建了一座桥梁,我的学生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了高中。

态度决定一切。高中教师应消除学生因衔接困难而形成的不良心理,还应让学生知道某一教学内容高初中的目标要求有何不同,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方向。

熟“读”生巧。学生拼音犯错,我便把易错的音打印出来,每个星期抽一个早自习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有的时候我故意在课堂上读错几个音,对能够指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表扬,还要加素质学分;每个星期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家里看《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对在收看过程中发现错音的同学,老师张榜表扬,加双倍素质学分。很快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有了,错误自然就少了。

熟“做”生巧。对学生容易犯错误的成语老师先挑出来,并把这些错误分类(这方面的资料多,老师容易找),并叮嘱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辛苦一点,把试卷或者作业本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打印在一张纸上再发给学生做,第一遍允许学生看笔记,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一个星期后考第二遍不允许学生看笔记,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运用错误的成语的症结所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循序渐进。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目无从下手,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刚好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全部是诗歌,且古今中外都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从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来鉴赏诗歌,当学生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时候再让学生鉴赏一些浅显的诗歌,如冰心的《墙角的花》,鲁迅的《人与时》等。一段时间后再拿稍难题让学生一试身手。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新课改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仍然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受・鉴赏”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古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新课标”也作了明确要求:“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阅读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呢?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的经验,笔者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法总结了如下六个步骤:

一、正音意、学朗读

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准确把握字音,是朗读的基础。明确每个字的含义,要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如果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字音词意之后,就可以朗读诗歌了。所谓朗读,就是字正腔圆地高声诵读,使诗歌语气连贯而见情露意。朗读是诗词教学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特点是眼、脑、口、耳协同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进而加深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学习《静女》这首诗,我们先让学生默读,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语脉,然后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人物美、画面美、情感美。通过反复诵读。一对纯朴的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就――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的意境也呼之欲出。

二、明节奏、感受美

古代诗歌讲究节奏,讲究音韵和谐。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没有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能具备韵律美。古代诗歌常见的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诗经》中的诗大多是四言两顿的形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五言诗的节奏是一句三顿,如: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入/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六言诗也是一句三顿,多由三个双音词构成,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掌握了诗歌的节奏。诵读古代诗歌时,就会感受到诗歌的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

三、读文题、明体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研读题目,我们就可以初步解读诗歌,从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题目的内涵往往很丰富,它可以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写诗的原因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李白的《蜀道难》,题目的含义是蜀道艰险之意。从体裁上来说,《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属于七言歌行体。七言歌行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句可以达到九言甚至十一言以上,长句短句的参差变化,使诗歌自由活泼。语言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了解了这些体裁特点后,我们就能更充分地体会和鉴赏《蜀道难》中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豪情万丈的胸襟气概了。

四、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比如,读杜甫的《登高》,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杜甫写《登高》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他百感交集,借眼前的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会知人论世,这就要求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只有这样,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

五、寻诗眼、品意境

“诗眼”是诗歌的灵魂。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鉴赏古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没有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蜀道难》中的诗眼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使诗眼句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诗眼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由此可见,只要抓准“诗眼”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六、勤诵读、强能力

新课标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生同病相怜的人世感慨: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嗟然自伤的人生悲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诸葛武侯,许身社稷而涕泗横流。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

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

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

第5篇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2.选修课的教学要立足实际,联系高考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要求上,仍要体现基础性,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学用结合,为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另外,立足实际,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适当与高考相联系,这也是破除选修课程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联系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调一些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学习古代散文时,联系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进行一些高考相仿试题的随堂练习,并请学生讲解。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可以和高考散文阅读的能力相联系。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动力,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

3.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方法,只凭传统的教具演示,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媒体技术利用有效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不但能给出结论,还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绞尽脑汁却表达不清的问题,现在变得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制作成直观的画面,化繁为简,帮助高中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要善于用生活丰富学生的思想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文本分析时,教师少不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这些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思想见解。这种状况会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盯着几本教科书、练习卷,那么,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将很难有进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观察,关注学校的教学楼、操场、宣传橱窗、食章、宿舍等区域的人物活动、场景等,也可以关注家人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性格,更可以关注社会中某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然后把自己的所教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发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对生活拥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主张。

5.关于记叙文写作

5.1注重审题与选材。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个生活片断。

5.2语言清晰、形象地表达是关键。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更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但直接关乎语文的作文教学,而且与教师作文评价休戚相关。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作为个体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记叙文写作中,语言能力最重要的特质是语言的形象性。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训练学生流利地书面表达,写出语言通顺的文章。开展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表达从“通不通”过渡到“好不好”,是一个质的突破。能否达到清晰形象的语言表达水平,是高中生记叙文语言表达能力从量变到质变成功过渡的关键。

6.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专业内外的书籍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活水而不是死水。陶行知先生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搞好语文教学。

7.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虽无定法,但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学生经常评价哪个语文老师的课上得有劲哪个课上得没劲,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和教师是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每堂课都是教师讲到底,学生只是个木偶,那么有谁愿意节节课陪你“演戏”呢?如果每堂课都是问到底,那么学生的神经也受不了。因此,教师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并且注意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推陈出新的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将这种学习乐趣进行到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高中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要求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转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形成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地探索更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采用多种教学途径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相对较为陈旧,内容的设置形式也稍显单板,教材大多以知识点、文体等形式组合成为学习单元,这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不利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组织不能是简单知识的罗列,而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结合教学经验,实现创造性地、科学地运用教材,使自身成为教材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开展名人名言和格言警句的摘录和应用,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凡人凡语”等创作活动,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文学名著的习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选定一些课本之外的优秀的散文诗歌等,带领学生在课堂之上进行品评鉴赏,帮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句子等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完成舒婷的《致橡树》的教学任务后,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一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科学延伸教学触角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比如描写自然美景的《荷塘月色》《囚绿记》等,作家运用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笔勾勒出祖国的秀丽风景,美丽的自然风光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之所以无法受到感染,是因为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建立起联系,仔细观察自然,经常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与作家产生共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至更大的领域内,在校园、家庭、社会中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增加学生的文学阅读量,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家庭中设置读书角,购置一些世界名著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综合反映,是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的能力体现,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策略不断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有意识地从安排自学任务向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学方向和任务转变,此时老师限定好自学的大体方向,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自学。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探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征.也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09(11).

第7篇

【关 键 词】 选修;导游;精品路线游;组团游;自助游

【作者简介】 丘警通,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中山市第三届骨干教师,两度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是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被评为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先进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系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客座教师。主编、参编教辅资料十余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选修课的设置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选修教学课堂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选修课堂上师生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课改十年,对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纭。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有16种教材,其中有7种教材名称包含着“欣赏”字眼,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影视名作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和《中国小说欣赏》 以及《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等,可见,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的主旋律。从欣赏的主客体来看,选修教学课堂就像是一趟旅行,课堂上的学生就是游客,老师就是导游。应为一堂好的选修语文课,应该就是一次特定时间空间而思维情感无限的旅行。旅行中导游的主要工作为引导游客感受山水之美,解决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并给予游客食、宿、行等方面的帮助。而选修课堂中老师则应为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好风景提供有效指导,担当起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协助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以帮助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站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

在选修阶段,教学设计的重点已不再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了。“学什么”,涉及到学习内容的选择;“怎么学”,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上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选择不是任意或者任性选择,景点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是多方面的欣赏点或学习点。对风景点来讲,游客仅靠景区手册的文字,是不能在固定的时间里接收大量的信息和欣赏大量美景的,他们旅行的美感,很大部分来自于导游精美的解说;对选修文本而言,学生们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的学习力和游客们在没有导游讲解下的欣赏力是几乎一样的,语文世界就是旅游世界,千奇百态的自然人文深奥莫测,老师倘若不能准确巧妙的引导和指点,学生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学习层次,也许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却还在自娱自喜,甚至还有可能错误地解读文本。所以,完美的选修之旅离不开导游这个角色。

生活导游的工作内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食、住、行、游、购、娱无所不包,归纳起来,常规工作主要涉及游程安排、旅行服务、游览讲解和沟通协调四大部分。在选修课堂上,老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老师的课堂常规也涉及到设计游程、策划路线、景点讲解、旅途答疑等,旅游形式(课型)不同,工作的重心也有所不同。

一、策划精品线路游――创设精读模式

课堂旅行中,教师既然做了导游,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者,要给作为游客的学生进行游程上的安排―――设计游程、确定游线,还有旅途中的注意事项,其作用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深入探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突破单篇课文的限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专题学习。与必修不同的是,选修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学生在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合理预设。

如《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的精品线路游,选择重点内容聚焦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文本细读。精读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读得懂读得深,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水平。实现文本精读需要聚焦“两维”(小说内容和形式)和“四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兼顾“六题”(词语品味题、句意理解题、结构布局题、表现技巧题、评价鉴赏题、拓展应用题),涉及小说情节内容、主题思想、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这是是对文本全方位的关照。课堂模式可采用 “定向――品读――聚焦――讨论――总结――拓展”的形式。学习过程须由点到面、由此及彼,重视小说知识和欣赏能力的整合和建构,重视迁移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在文本赏析的动态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解读方法。

选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终生阅读的意识,语文教师如在课堂渗透“教是为了最后不教”的思想,我们的课堂理应能如旅行一般让学生不厌不烦流连忘返。

二、组织跟团游活动――构建助读模式

在生活旅行当中,导游需要做好旅行服务――迎送服务、协助办理入住服务、保存并分发交通票据服务、代办服务、生活服务,还有就是游览讲解――旅途中讲解、景区(点)讲解、参观介绍,简单点说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实现优质服务。同样的,在选修课堂旅行中,教师也要有能力带领学生顺利地开展“游学”活动,能尽可能为学生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智慧援助。

有些时候,导游在游客自行游玩的时候,往往隐身在背后,让游客去寻找美景,涉猎人文风光,只是在核心景点进行游览讲解。教师在选修课上也要学会在课堂隐身,“该出手时才出手”, 在突出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的同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如小说类选修文本的课堂助读模式当中的呈现,助读模式主要解决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或问题,以学生自主和教师引领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主表现为积极参与、自觉体验、学会分享和尝试探究;教师的引领表现为课堂的组织调控、知识的梳理、问题的诱导、方法的总结等。在开展课堂活动时,以阅读为抓手,创设交流平台,增强学生对小说话题的探究意识;具体操作时,放手让学生阅读,可按“目标定向―研读文本―记录问题―组内交流―整合主题―品味鉴赏―班级研讨”等环节进行。在这里,教师是课堂阅读的导师,学生是自主探究的角色,课堂也就容易达到“阅读―交流―分享”的目的。

在选修课上,自主、合作是主旋律,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呈现的。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导游身份的教师,是隐身的,教师‘讲”在学生需要时,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不断调整以求“最佳呈现”,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随团游因为有导游的陪伴,游客会多一份轻松和简单。

三、开展自助游活动――推行自读方式

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一般分为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引力,前者是应试教育必然的结果,后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是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出发点。长期的应试教育(包括必修阶段的学习)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抗体”,变得厌学、倦学,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能力的培养,心智的成长何其艰难!如果选修课堂教师能想方设法推行自助游,使学生在兴趣的牵动下主动学习,让他们凭兴趣、勇气和冒险精神去探究。在选修自读课型上,作为导游的老师主要任务就是沟通协调―――沟通协调团员的目的地和选取的路径、需要的装备等;与团员沟通,妥善解决部分团员的特殊需求。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去到不同的目的地,让不同喜好的学生能搜寻到旅途中异样的风景。学生虽少不了一路的艰辛和跋涉,但也在享受“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不凡之趣,同时能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从而渐渐内化成能力,坚持不怠,进而量变成为质变。

第8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课堂的顺利实施,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未进行课前的预习,那么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便无法有效的实施。因此,做好高中语文的预习工作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预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把预习上课复习作业阶段复习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简化为上课作业两个环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习的听讲必然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预习的话,听课就会变得很被动,课堂上会显得很紧张。这时,他们既要听讲,又要做笔记,对于什么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根本无暇顾及,更别提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了。分组讨论时,他们也只能充当“旁听生”,无法积极参与讨论,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久而久之便产生消极的思想与情绪,对语文学习也便逐渐失去了兴趣。足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好了,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自我解决字词的读音,简易语句的含义等问题,自己弄懂、掌握的知识其实是更不容易忘记。而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记号,在课堂上便可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经过与同学讨论和老师点拨而得出的答案,让人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这样的话,学生听起课来就主动了,听课也变得有针对性了,他们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以便更好的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跃,让人受益终生。

二,预习的步骤与方法

对于预习,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进行强调,可能更多的只是告知同学们预习哪篇课文。而对于如何去预习此文,需要预习哪些内容,却很少给出指导。这也就造成学生预习时只是简单的看一遍文章便了了。其实,预习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的步骤与方法的。

首先,总览本单元提示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提示内容,学生可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体裁,以及此类体裁的文章在理解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的话,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便可顺着这些要求去理解,欣赏课文,也能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进行思考问题。做到目标明确,从而少走些弯路,以免盲目预习。长此训练,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立阅读、鉴赏文本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预习单元提示时,要了解体裁。如学习小说单元时,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品析语言与细节。学习诗歌单元时,则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还要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其次,初探课文,掌握基本知识。

首先,审题目,题目是文章的文眼,透过文眼学生可以抢先了解文章大致要写的内容。题目蕴含丰富,它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反映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便是初读文本,这时学生手旁应备好一本《现代汉语字典》,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偏僻的生字,陌生的字音,要养成随手查找字典的好习惯,通过预习,自己牢固的掌握此项内容。

同时,在初览课文时,学生手中还需拿支笔进行圈点,勾画。主要是画出一些表明观点,表达情感的语句,勾划出一些自己能够自主理解的语句等。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则做标识,留待课堂与同学与老师共同探讨。

查阅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观念、写作风格以及文本创作的背景,这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最后,再探课文,自主探究。

第9篇

一、创设情境,叩开兴趣之门

有人说:“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品鉴等亦然。所以,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愉悦、和谐、美好等氛围的古典诗词课堂环境,创设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新奇的、灵动的、优美的、能够激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极、主动、快乐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在作品精心营造的古典诗词美好意境中流连忘返。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配乐朗诵音画视频。当音画视频中传出鲍国安在悠扬的古筝背景音乐中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诵读之声时,当音画视频中幻化出一幅幅“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的祖国江山壮丽雄浑之美景图画时,学生立即被词中蕴含着的作者追慕三国英雄和积极、执着追求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之梦的主旋律所深深感染,随之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合着配乐朗读激情洋溢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不用说,学生的兴趣之门自然就打开了。

二、诵读品鉴,穿越时空生本对话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中学生对吟咏、理解、感悟古典诗词亦然。所以,讲解古典诗词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反复吟咏与诵读。在引导过程中注意体验文本的语感和情韵,并将之及时记录在自备的读书笔记中,以便比较自己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

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吟咏并背诵这首词,还要求学生把每次吟咏后的情感体验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巡视时,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在不断吟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产生了极为微妙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其表述审美体验的优美语言也令人感到欣喜不已。请看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

第一次品读:我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三国时代,并在荒凉的古战场中与一位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春风得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俊少年周瑜进行了零距离的神交。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次品读:我不仅领略了古时巨浪拍岸的滚滚长江的宏伟气势,还瞻仰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词人苏轼的伟岸风采。随之,对他的敬仰之情溢满心中……

第三次品读:我深刻感觉到了苏轼灵感与才学互融、理性与情感并重的深沉内涵,体味到了这首词“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之美学特质……

当这位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与文本不断对话而产生的极具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之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

三、再度创作,激发多向思维潜能

鉴于德国文艺家莱辛所言的“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这一精辟论断,也鉴于中国古典诗词高度凝练精美的语言、大幅度跳跃的作者情思、言简义丰意蕴深远的情景描写等美学特质,还鉴于想象力是高中学生思维世界里最宝贵的生命力、最鲜活的创作力等缘故,讲解时,教师应该注重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典诗词文本大意与主旨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以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精美的古典诗词艺术世界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继之提高人文素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基本了解诗歌的大意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及对这首古典诗词的审美体验等,在诗词中任意选择一处自认为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进行二度创作。4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再创作”的佳作,有的学生选择了词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处进行再创作,以期更加完美地表现周瑜的风流倜傥和少年得意;有的选择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期更加深刻地表现周瑜的才华横溢和英雄气概;有的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以期深刻揭示作者对三国英雄周瑜的倾慕与自己自感苍老、壮志未酬的深沉思绪……无需赘言,为了表示对学生再创作佳作的鼓励与嘉奖,笔者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热烈鼓掌。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引导 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如何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地是至关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亦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潜心钻研语文。

(一)使学生爱上课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如何上好一节生动的,富有美感的语文课,课堂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教者得心应手,学者轻松愉快,才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2.情感投入,真情感染。学生兴趣的激发,是离不开情感的。包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传神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设境激情,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在情绪上感染打动学生。

(二)使学生爱写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首先要激发出他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二、掌握方法是关键

灿灿生辉的金子,不如点石成金的手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在学习系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主动有效地独立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逐步进入无师自通的境界。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三、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学得好远胜于老师教得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老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都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也让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第11篇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学科内容,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文诗词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状态相脱轨,与社会发展无直接联系,因此对这部分的学习便产生了可学可不学的消极心态,很少有学生津津有味的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这部分内容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并没有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种状况暴露出对古代文学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的群体性怀疑。正是由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积极,学习兴趣普遍降低,导致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使得古诗文的教学前景堪忧。那么,应该如何高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说明中提到,古诗文阅读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贯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主导思想,是凸显语文的文学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或语言表达等形式完成语文学习实践。”古诗文的教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性特点,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需要力争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切实训练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深刻体会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三、学习方法指导要重视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受用一辈子。”“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屋里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拿到手。”所以,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就进行了多次恰到好处的学法指导,在重点字词理解部分,通过对写景部分修辞手法的分析,指导学生深入了解修辞手法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在自己头脑中构筑赤壁雄奇景象,这样,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为学生读诗指导了具体的方法。另外,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苏轼的另外一首词《水调歌头》,通过两者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又懂得了要想深入了解诗人、诗作,需要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多读一些同类型的作品。

四、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采用多种评价的要求。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们知道,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进步的程度进行评价,最佳方式是个人内在的自我评价,在古诗文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作用,这往往能促使学生自我对话,也就是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仅了解自己的阅读学习状况,而且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对自己阅读学习过程的反思中获得发展。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真诚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并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规定,更要准确、高效地在课堂上施行它。

作者简介:

李海霞,女,1978年出生,讲师,现工作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百安,女,1989年3月出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08级新闻八班。

第12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1-02

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对今后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认为语文考试好像与课本关联不是很大,于是语文课本往往被打入“冷宫”,而许多语文教师也妄自菲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和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教材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和载体,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首先要“得法于课内”,才能“受益于课外”。尽管高考试题与教材直接相关的内容极少,但考查的问题却是与课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忽视教材的学习、置课本于不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与考点是完全被囊括在平时教学所凭借的教材中的。

1.考试试题直接出自教材。名句默写、成语试题、文言文翻译是历年考试考生得分较低的几个板块,但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名篇名句默写”全来自高中教材。成语“芝兰玉树”《滕王阁序》课下注释。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词语,都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学生如果把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答好文言文阅读题并不难。

2.通过教材“授之以渔”。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要求理解对边塞环境的描写、思乡之情的表达;“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的教材中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应试就简单多了。

3.教材给我们作文提供素材。教材的文章就是作文的素材,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见深入钻研和有效使用教材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文本的教学价值,认真落实教材的总体要求、单元重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打好语文基础,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将这样的体系化解到“读”与“写”训练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重视实践,强调规范

基于新课程高考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实践,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动口机会多而动手机会少的现象。许多课堂多采用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师生口头交流等方式,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一落在笔下就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书面表达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从许多学生的考试卷中可以看到:错别字多、病句多、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等等,这都与课堂上缺少富有实效的写的训练、学生动笔实践少分不开。从阅读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见解,明于心不一定能明于口,明于口不一定明于手,这里有一个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凌乱到连贯再到规范的“定型”过程。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用笔学习,可以通过当堂训练、板演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写的训练,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读书,加强积累

《普通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作品(要在5部以上)和阅读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从目前中学生读书的情况来看,根本达不到要求,我们人教版必修5本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里共计10部名著,真正布置学生完成阅读的学校寥寥无几。有些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没读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而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做模拟题。学生不读书,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得不到提高,到高考复习时学生的弱点就会凸显出来。高三学生普遍“诗歌鉴赏能力差”、“文言文阅读能力差”、“现代文阅读能力差”,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文本读不懂,理解不透。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老师再费力讲表达方式的作用、表现手法的运用,物象、意象、意境……都是“空中楼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学生答题还是云里雾里,摸不着边际。我一直十分执拗地认为简单机械、反复大量的“知识练习”,让学生获得110分上下的分数,尚可一为;如若想让学生超过120分,则须大量阅读。所以在基础年级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定期推荐阅读书目,师生共同阅读,并写读书笔记。学生通过读书,拓宽视野,积淀文化,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贴近生活,关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