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时间:2023-08-21 17: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第1篇

1.从管理者来讲,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三、结语

第2篇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发展现状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而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发展还处于阶段性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市场角度,可以看出,软件市场比较混乱,价格高,对其操作的企业环境要求也高,给一些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同时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全程服务不到位,很多软件商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指导服务,而企业正是缺乏这类指导者,造成系统推广受到限制。从企业角度,目前其系统的设计大多针对于大中型企业,开发企业信息平台费用高昂更是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落后,对于用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改革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从政府角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并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政策没有统一,造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没有协调完善的调控主导。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策略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克服以上不足问题,让企业快速地构建应用管理系统,其架构主要包括一些中小企业较为需求的各个应用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操作灵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期间运营成本,通常由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系统由应用开发工具,应用运行平台和应用系统模板组成,其中,应用开发工具是针对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所需,对企业开发其所需系统;应用运行平台,是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的平台;应用系统模板,一般采用ERP、CRM、BPR、MRP应用系统对企业提供适时修改需求。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以应用运行平台为基础,其主要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工作流、系统管理,一般涉及的系统为CRM、SCM、MRP,采用Windows应用程序才实现模式的系统的应用运行,加入互联网应用程序,通常大部分数据管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部分无法采用互联网实现。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数据库实现要采用应用开发工具,可以有效地提炼出输入方式,让管理功能涉及对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应用系统模板是以应用开发工具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系统,通过CRM、SCM、MRP、MRPⅡ、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软件满足客户需求。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长远全局,规划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统筹和驾驭。地位给予充分的确认和明确,发展战略为依据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给予充分的体现和倾斜,从而提高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匹配力度。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状况等有巨大的作用。客观上要求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去审视和对待其整体规划和设计问题,将企业战略进行细分来寻求其用信息化平台来表达和实现的途径。对于信息平台未来有效运行和流畅操作的企业各项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重新塑造和调整,建立信息平台与企业业务运作流程并行的双行运作线路和模式并提高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相互支持性。从根本上说,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具有本质的不同,这就需要对传统管理模式所依赖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所要求的信息化改造和重新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相关支持配套环节的部署,同时在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管理模式还需要并行运行,这就需要有效地处理其协调问题。

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变更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关注,从而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搞笑可扩充性,从而打造具有相对于变化而言的高弹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场需求信息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运作模式的动态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中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思考,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不但建立在解决现行问题满足目前业务运作的需要,也要对于未来可能的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更有所预期和预见,从而增强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容忍度。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架构和接口对于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综合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提供便利的支持,以通过对数据库所隐藏的关键商务信息和模式来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存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大部分的商业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重要资源,而在分布式部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各底层数据库的产品类型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库表字段数据类型等都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综合利用和挖掘制造了困难,这就需要在平台规划阶段数据库的选择和系统分布阶段就做出预期的规划和设想,以充分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隐藏的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为客户预定好的系统模板不用任何修改便可直接应用,主要是CRM、SCM、MRP、MRPⅡ等系统应用实现客户所需;同时也可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情况,量身定做一个目标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员对应用开发工具做出修改,增加、删除或修改其某些部分;如果应用系统模板不能满足用户需要,还可以使用应用开发工具,全面设计定制模块,形成最终的目标系统。

三、结语

本文结合企业信息化平台优、缺点,提出一种新型信息化通用平台构架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一套信息管理平台,其功能更为全面,同时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步伐,适时调整,降低企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成本,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廉价、高效、安全、经济,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思涵 赵晨光 梁晴 单位: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第3篇

(一)行业企业分布情况

2013年葫芦岛市1061家企业的分布情况为:工业377家,建筑业290家,批发和零售业133家,重点服务业73家,住宿和餐饮业42家,房地产业146家。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较好

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使用计算机的企业1051家,占99.1%;有信息技术人员的企业828家,占78%;有局域网的企业599家,占56.5%;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1040户,占98%。调査企业中使用计算机数量24004个,使用计算机35267人,信息技术人员数量2687人,使用互联网25262人。由上面数据可以看出,信息化已经逐步被企业接受,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

(三)企业互联网使用呈多样化发展

普査数据显示,2013年使用互联网的企业为1017家,占95.9%。其中:使用互联网进行收发电子邮件893家,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信息451家,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424家,与政府机构互动188家,使用网上银行568家,使用其他金融服务74家,提供客户服务234家,拨打互联网电话或召开视频会议69家,在线提品68家,消息或即时消息218家,员工培训189‘家,对外或对内招聘297家,其他229家。

二.葫芦岛市企业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存在的难题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利用不充分

普查数据显示,2013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数为1040家,占98%。企业信息化管理类型中财务管理1005家,占使用信息化管理企业比重较高,为96.6%。其他类型管理中购销存管理327家’生产制造管理142家,物流配送管理53家,客户关系管理250家,人力资源管理296家,其它管理210家,所占比重均不达50%。

(二)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使用互联网较多,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的企业仅为667家,占使用互联网企业的65.6%。使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的主要方式为独立网站和电子邮件,占使用互联网企业比重也仅为32.8%、25.1%,而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其它方式利用率更低,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有电子商务的企业为27家,占2.5%。其中:有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19家,占1.8%;有自营平台销售的企业4家,占0.4%。有电子商务采购的企业19家,占1.8%;有自营平台采购的企业3家,占0.3%;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0家。由此可以看出,葫芦岛市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的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

三、葫芦岛市企业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完善励机制和激励办法,积极引进高、精、尖复合型人才,通过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将人才用好、把人才留住。定期组织企业在职员工学习、培训,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企业信息化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要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增强产、供、销协同运作。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助推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目前,葫芦岛市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葫芦岛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企业应抓住此次机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建立自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强化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销售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服务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品牌网站。

(三)推动企业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第4篇

1.概述

1.1计算机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应运而生,随之产品的使用周期也不短缩短,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理念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产生/重大的冲击和挑战,企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融为一体,带领企业跨入信息化潮流。

1.2企业信息化实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的生产过程、现金流动和事务处理等业务过程均通过数字化来完成。即采用信息化系统加丁产生新的信息资源,然后将其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策略,进一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和配置,最终促进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

系统性地利用企业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2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规则与流程

实现财务核算信息的实时、透明、统一,为企业获得经营关键信息知情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销售经营数据奠定基础。

2.3统一实施内部供应协同管理

实现从产品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体系管理,达到合理控制成品库存、加强业务流过程监控和业务分析,加速存货周转速度、提高商品及时到货率、客户服务满意度,并与集中财务核算系统无缝集成,满足商贸业务财务一体化运作和管理,实现成品的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配合供应链管理,对生产板块,先行实施工厂的成品库存管理,实现工厂产成品的库存实时和准确信息反馈。

2.4日常办公平台

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将日常安排、任务变更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企业员工只要能上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2.5信息平台

为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技术交流、公告事项等都能及时传播,企业员工也能借此平台及时获知企业的发展动态。

2.6企业通信平台

使企业内部通信与信息交流快捷流畅,同时便于信息的管理。

3.顺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来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

3.1企业细化、深化管理

一个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和细化,需要以大量的、全面的数据为基础,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计算,企业的盈利与否都是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如果缺少清晰的成本计算和耗能规划制度,企业的整体发展纯属空谈。企业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使企业信息管理有效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质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要不断使企业的管理趋于细化、深化管理,充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进一步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高保障。

3.2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创新与提高

企业随着新时代经济的进程跨入了国际市场,在这种大环境中,企业想利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在生产技术、企业组织运行管理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现状,最终突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才确保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全面化管理。只有企业真正意义上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有效结合,才能充分的而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对企业的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

3.3资金信息化管理

目前,很多的企业虽然都有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管理目标大打折扣。所以,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引入企业管理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实现资金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准确的把握资金流向和动态,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将企业的管理透明化,也促进了企业各项条款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3.4财务信息化管理

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从我国企业发展规律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改革的主体,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总之,在企业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律,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企业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4.1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式

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企业在建设信息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与企业的业务、组织、改造等工作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协调统一、合理流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供应商之间的有序流动,使企业的信息得到有效地管理。由此,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4.2加强计算机信息人才资源培训

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不仅是懂网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和电子商务管理能力。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离不开电脑和人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企业拥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人才。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效率。所以,企业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同时,一定要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吸收网络管理人才,并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将培训计入个人考核,以此提高企业的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最终达到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5.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企业也逐渐从原有单纯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以计算机为主的会计核算过程,使企业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中解放出来,简化了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处理流程。但是,企业会计电算化缺少科学管理,无法提供财务信息数据,是企业规模化发展所要考虑的实质性问题。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所具有的不完善性。就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只是代替手工的记账,也只是局限在记账、算账的实用功能,能够按时报出财务数据就可以了,而没有顾及到会计电算化也可以具有管理的职能,没有更好地应用计算机的分析功能,没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建立数据库管理,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数据性的分析,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预测性的经济活动建议,也就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2、企业会计电算化综合型人才所具有的缺乏性。作为企业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员,相应要求有电脑和会计方面的知识。目前,单位的电算人员虽有财会方面的知识,但相当不少人缺少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在计算机的日常运行上出现问题很难自己能解决,从而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处理进度。企业由于缺乏电脑和会计知识这方面的综合性人才,给企业正常的会计电算化运行造成不少的障碍。

二、如何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要配备功能化和智能化的会计软件。面对企业市场化问题,原有企业所运行的会计软件只是企业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核算工作,将手工操作转化为电脑核算,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手工操作所具有的难度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但是它不具备财务管理决策职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要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寻求适合本身企业的会计软件系统,使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也具有管理功能,使企业的软件系统具有智能化,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2、提升会计电算化人员专业化水平。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的正确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为会计人员提供轻松的财务处理环节,同时也给企业会计增设了新的工作内容。这样,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专业知识,调整本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对原有会计软件的更新,有时只是功能性方面的添加,来发挥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需要时时地创新,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要想在竞争变化的环境下寻求发展,就必须掌握企业本身实时的信息来源,而企业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就要数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发展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信息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企业信息化强调部门间数据信息化共享的功能性。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数据都以电子数据形式储存在电脑系统中,企业的经营管理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企业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涉及到资金、信息和商品的流通过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只限于核算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的部门间应将其所经营的业务信息编入企业的软件管理系统,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完整化。在计算机联网的条件下,业务部门提供客户基本信息资料,商品的日常购进、销售和库存情况,会计部门依据业务的原始数据形成财务处理,企业的管理部门依据现财务和业务信息化,从部门的多层次信息来做出决策方案。会计信息化阶段,企业开发集财务部门、经营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决策管理部门等各系统部门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权限划分区域,部门间信息享有共有性。

2、企业信息化强调部门间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在网络的环境下,企业信息的传递更多地借助计算机的系统来完成,做好信息间的传递工作,是企业电算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责任制,形成合理的工作岗位,对企业部门间信息使用者来说,区分权限的操作范围,建立在网络系统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制;做好会计信息在技术上防护工作,采用保障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电脑安全的应急体系,采取安全的财务软件系统等技术;建立财务会计档案的数据存储机制,保持企业会计档案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实行内部的控制制度,防范企业信息的泄露,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3、企业信息化强调对部门间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信息化是集中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工作,它要求企业的员工要有全面的素质。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和计算机知识,企业信息化软件本身带有较高技术水平,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复杂多了,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财务的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的员工也要改变观念,学好知识,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整体的素质;企业尤其要培育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使企业员工能尽快地适应本职工作,让企业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实施和应用。

企业信息化的软件系统是应用营销业务、财务、管理所形成的关联性,可以帮助企业部门间的资源、数据处理信息,以及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继续,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为了企业信息化能健康地发展,组织有效的运行机制,规范有效的业务操作规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体系,以确保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培养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持续化发展的进程。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IT信息工程;中图分类号:TQ639.2 文献标识码: A

施工企业信息化可以使施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信息化的效益显著,这一点在世界500强建筑企业中已经得到充分印证,但是我国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障碍,信息化管理效果与预期常常有很大出入。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分析

1.信息化的认识深度不足和存在差异化。企业领导及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并使用电脑产品,熟练应用自动化办公软件,购买并应用一些常用的技术、管理软件就可以了,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IT信息工程概念上。而作为信息技术最前端的网络技术、管理集成软件,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IT信息工程,它谋求对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进行改善,不仅涉及技术因素,更涉及许多非技术因素,借助包括计算机和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达到优化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和流畅的业务流程。如果对企业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认识不足,在企业资金使用紧张的情况下,信息化的投入就会受到影响或者推延。这种现象在小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中尤其突出,小型企业或者小项目对信息化需求有限,常常会忽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信息化发展不足就会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另外,国有企业占有相当比例的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不具备新业务流程所需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带来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不能适应甚至抵触,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效益,间接增加企业的信息化成本,这些都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上的主要障碍。

2.施工企业两级管理之间的信息化协调问题。建筑企业具有分散的性质,点多面广,流动性强。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是集团化运作,下设多个分公司,多个项目同时运作。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与一般企业有一定区别,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管理信息化,二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侧重于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建立企业资源库(客户资源库、市场信息库、合同数据库、知识库等),有效整合企业的供应链、优选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劳务分包商、专业分包商,提高企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与水平,跟踪市场变化,强化营销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法人对项目的控制能力。项目信息化管理层面侧重于单个项目现场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如建立项目成本核算系统、现场数据资料管理系统,各类工具软件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等。企业总部的经营管理系统运作需要来自各个项目的数据资料作为支撑,企业领导层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各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但是项目部领导层以本项目的资源分配和利润为重,害怕信息化侵害其权益,甚至有的项目部认为信息化是一种麻烦,对企业推进的信息化建设不配合,或者表面配合实际上项目信息并没有完全共享,这些情况造成企业层和项目层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信息化效益的完全发挥。

3.信息化建设的“水土不服”问题。根据某省信息中心和信息协会对335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企业的调查,有52.24%的企业认为本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一般;认为不理想的有21.79%;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只有9.55%。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形象工程或者直接花钱买就行了,它的建立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运作机制的了解和熟悉上,对企业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弄清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是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1.通过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坚持走企业信息化道路。企业信息化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首先源于认识。企业法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发展企业的愿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紧迫感,是企业信息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力。很多企业领导不是不想发展信息化,而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顾虑和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比如树立信息化样板企业,组织本地区企业领导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和交流,建立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库,对想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等。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促使施工企业领导了解和重视信息化。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以及远景规划者,强化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化意识,使他们清楚地看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才能坚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念,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

2.处理好施工企业与下属项目部之间分权和集权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现代项目管理要采用授权和分权管理,对项目部充分授权,在企业与项目之间,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之间明确分权,即使上级也不能越权,各种规章制度都是透明的公开的。企业管理不能成为个别领导者的一言堂。这样才能消除项目部管理层对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顾虑,提高项目管理信息对企业法人的透明度,避免企业法人与项目经理之间信息不对称,项目上报信息不实与领导政令不畅的情况。企业经营层与项目部管理层之间沟通和协调良好,可以使企业和项目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使总公司的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材料设备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对项目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对多变的市场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消减非经济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接地气,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信息化目标其实是有差异的。比如企业发展初期,处于硬件基础的建设阶段,系统应用侧重于单机应用和基础网络应用。到了后期,企业发展集团化、多元化的时候,就要考虑建设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ERP为核心的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所以企业信息化发展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与第三方咨询机构或者技术公司沟通,制定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新软件,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应根据本企业的现状和实力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当前需求的软件和系统。过去的信息化工程是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主导下进行的,而不是经济专家或管理专家主导,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仅从技术的视角去关注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较少聚焦在IT战略和组织战略目标的互动上,较少考虑信息技术如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避免风险,如何创造新的业务和市场,因而不可避免地和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目的脱节,因此,我们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思维模式实现对接,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以避免人财物的浪费。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策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尤其是总体规划和从上到下,信息化总体规划应该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从上到下就是做信息化时,首先企业高层就明确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要有坚持发展企业信息化的意识,才能强化和统一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化被动为主动,加快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郑昌书.论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J].国外建材科技,2008,(01):145-147

[2]张锦京.浅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116-117

[3]高晓峰.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经济与管理,2003,(10):25-27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今天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21世纪,信息与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发展因素,信息的流动与总结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现况及时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有效性,为我国企业模式改革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财政、金融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等政府管理部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日益高涨,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采购、产品销售和对外贸易等环节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若干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1)更加精确;2)更加简洁;3)更加人性化;4)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5) 可以进行设计,并且预计出结果;6)系统更加庞大,庞大的系统就说明分工越细。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IT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缺位。目前大多数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对信息资产所面临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仅局限于IT方面的安全。

2)技术经济论证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高风险和告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

3)资源利用不合理。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

4)息的不透明和利益的冲突。由于任何企业的任务环境要考虑和关系的利益非常广泛,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包括部门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

5)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信息来源。一版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单一,无非是一些公开性的文献、一般性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专利信息及联机检索等现代化手段及设备较少,检出的资料不全。大量的兴起的企业自办的信息刊物的许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有通过技术分析获得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污染,也使得企业缺乏自身的、固定的信息来源。

6)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的信息机构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信息机构无力购买一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

7)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软件越做越大,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硬件设备更新,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企业在异地不断成立新的工厂或分支机构,而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低带宽条件下无法应用,假如申请专线来支持企业原应用系统,就会大大增加网络成本。

四、企业选择信息化的措施及建议:

1)信息资源的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提高信息识别度,充分收集相关信息。为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在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确定、搜索途径选择方面需要下较大工夫。只要类型定位合理、关键词准确、选择路线科学,就可缩短检索时间,提高收集效率。在信息收集时必须根据收集类型和时间界限,选择合理的搜索途径、收集方案和整理汇总方法,才能最终获得企业最需要的信息资源。

2)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信息的开发度。信息管理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分类、整理汇总,提炼其实用价值,并通过应用平台将信息传输到有关部门,达到使用的目的。为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应用,企业应逐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资源能及时分类入库,既方便查询,也可避免重复收集,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实施网络联合,构建局域网络,扩大信息资源拥有量,采取联机检索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挖掘信息价值。

3)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目前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4)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原则。

5)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国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

6)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确立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下几个子系统,即技术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财务信息子系统和生产信息子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态势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对全省9个市州,包括汽车、石化、食品、医药、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11个行业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126户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更趋于理性,更加注重效益,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主要表现:

l、企业信息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被调查企业中58.2%设立了信息化机构,62.7%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47.8%制定了信息化规划,45.6%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53%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好于中小型企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在网络建设方面,被调查企业中86.4%已接入互联网;4l%已建立企业网站,正在建设的6.4%。调查表明,吉林省企业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在应用系统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32%已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22%已建立产品数据库;50%以上的企业能够做到经常更新内容;64%的企业已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

3、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有94.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履约率、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有积极作用,企业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够发达,企业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总体上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层次和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够均衡,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1、企业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只把它看成纯技术性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快速推进。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短缺。许多企业在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重视硬件购置,忽视软件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企业的信息化装备比较落后,拖延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设计起点偏低,实施过程较长,软件升级缓慢,系统间集成困难,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换代。

(4)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更少。相当多的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适应,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2、环境方面的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倾斜度不够,缺少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2)相关的标准规范,法律和规章不健全。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信用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编码等技术规范滞后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之信息市场上存在的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也阻碍着企业信息化正常发展。

(3)关键技术和装备过度依赖进口,安全隐患比较严重。主要是支撑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过度依赖进口设备,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增加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4)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吉林省以企业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不多,造成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将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将呈现以下3种趋势:

1、纵向升级。企业信息化将逐步从业务层、管理层向战略层发展。即企业在建成基础的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并积累大量数据信息后,为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增值,企业将关注知识管理系统、商业智能、战略信息系统等高端应用层面。

2、横向扩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信息化从企业内部迅速向外部扩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向“竞合”转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沿着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这些都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横向扩展,扩大覆盖范围。

3、系统协同。吉林省主要是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目前,我省企业已建立大量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满足各部门和具体业务的应用需求,却无法满足对各独立系统数据整合的应用需求,导致“信息孤岛”。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有快速的反应、流畅的流程衔接,迫切需要对各个“信息孤岛”进行系统协同。

(四)发展重点

1、用信息化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管理创新。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分析整理信息资源,增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利用国际互联网促进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和培训。

2、用信息化改进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柔性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改造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3、用信息化改良企业的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主要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专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加快传统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如在机械行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发展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线;在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生产行业,通过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用自动控制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用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推进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推进力度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要按照“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建议我省比照国家和一些先进省份的做法,率先在财政、银行、工商、税收及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省内的基础网络运营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经济的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机构,主动进入传统产业改造的经济主战场,为企业提供亟需的应用软件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行业突破力度

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唤起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所属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但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要求,分类指导。建议政府针对我省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率先推进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如汽车、石化、食品、医药、机械、建材等行业,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企业信息化中率先突破、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三)实行统筹规划,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行为,但是企业信息化还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在实践中,一些宏观层面的事情,如“吉林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舆论宣传使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原则。建议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尽快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方针、原则以及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配以相关的政策,确保扎实有效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政府服务力度

吉林省目前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基于这样的基本省情,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重视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制定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企业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以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信息市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规章。

2、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吉林省许多企业对信息化不够重视或信息化建设没能取得应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既不清楚信息化到底能干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建设。因此,应加强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同时,吉林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也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选择若干个单位进行试点,开展确有实效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各级信息主管部门应把宣传普及信息化意识、知识和技能列入工作日程,纳入考核体系。

第9篇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培训

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第10篇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国际国内各大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和变化,很多基础工业及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步入了求生存阶段。在这种国际化大形势下,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大型集团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而我国社会各界都对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倾注了无限的期望,大家都一致认为推动企业的科技信息化将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被视为信息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帮助公司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能耗等指标,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信息化建设首先在国家的“十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当时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希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企业管理实际上是指运用各类策略对企业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又衍生出很多管理分支,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科技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智能化工具,培养和发展以此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因素,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发挥价值。这种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我们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和商业贸易电子化等。

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与影响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科技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支撑,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企业管理框架下进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经营战略往往决定了企业科技化与信息化的基本对策。笔者将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及影响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管理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很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组织架构和市场形势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一般而言,这种制度和流程上的改变,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内部会自上而下逐级传达和承接,这种自上而下的庞大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套完整完善的科技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否则难免会出现重复、冲突或者盲区等混乱后果。比如说,对于信息系统中的某项业务来说,全集团各公司必须统一执行唯一的流程,这样就会有效避免个别公司的流程变相执行情况,降低风险。

(二)企业科技信息化能够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科技信息化主张利用计算机工具来快速准确处理信息。引进科技信息化平台后,同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均使用同一个信息化系统后,企业内部的各项基础数据实现了共享,这样就会推动各项业务流程的快速流动,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进一步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能够加强对客户服务部门的内部支持,使各种资源能够顺利为客服所用,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经营状况的数据分析,有利于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引入科技信息化管理平台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采集经营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支撑管理决策,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又一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处理,以及对各项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够对数据仓库中的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维度地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准确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动态,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对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各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国内各大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构成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当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特点:其一,大型企业逐渐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改革;其二,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其三,大型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分布的跨区域性;其四,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多维度化;其五,企业内部岗位任职的交叉性凸显等。这些特征给国内很多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规划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诸多问题,对应地要逐项解决和改善上述几点问题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基于上述分析,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概括如下:第一,以服务于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或部门的每一名员工为目标和宗旨,旨在解决每一位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二,以企业内部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线,具备存储和承载海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分类管理各项基础信息资源;第三,确保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均有权限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合理并实用的管理与应用流程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均能够共享使用信息资源;第四,实现企业内部的跨组织、跨单位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的内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第五,设置灵活而强健的用户及权限管理体系,解决复合型岗位人才的培养与信息支持问题;第六,规划和设置与传统培训模式的信息与应用的结合点。加强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途径科技信息化建设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变革,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下面对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要转变观念,循序渐进推进科技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公司领导班子及各级中层干部、员工均应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信息知识培训,为科技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内功。第二,以企业经营的具体项目为试点或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内容,也都会有具体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经营项目的试点改革,制定和实施科技信息化管理创新,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为全公司的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指导。第三,加强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后,运行期间往往会遇到维护使用不当、系统故障、报警等各项问题,这都会给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企业管理的正常有序造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束语

第11篇

一、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014年中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这已远远高于众多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水平,也于高于亚太和南美国家。在很多发达国家中,物流成本平均占生产总值的10%~15%,美国的物流成本自1991以来一直保持在GDP10%左右。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推高了中国企业产品成本,不利于中国产品进入世界竞争的舞台。

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半数以上的规模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以往的中小物流企业凭借自身多样性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即使不应用信息化管理,也可以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占领市场,这就是中小企业不使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轻视了信息化管理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当前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

下面用几个案例说明:

1、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日常的消费模式。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攀升,蕴含了电商物流的巨大商机。

2013年5月28日“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主要创立成员为阿里巴巴、富春集团、三通一达、银泰集团、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

2016年3月28日,菜鸟网络宣布组成菜鸟联盟,菜鸟网络副总裁万霖表示,“菜鸟联盟的系统和合作伙伴的仓库管理系统是深度整合,能监控到所有订单下发、履行以及所有物流节点”。这类企业,依靠网络的强大覆盖功能,将进一步挤压落后的,传统的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我们的中小物流企业,如果至今还采取的是传统的营销模式,没有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那么将会丧失电商物流这一庞大市场带来的机会.

2、第四方物流平台

近年来,物流行业内诸多模式异同的物流平台(也称为第四方物流)已成为“互联网+”新业态的先驱者,并在资本追捧下不断寻求突破发展。第四方物流,致力于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共平台为依托,整合国内物流行业资源,打造厂家和商家面向物流供应商的网络物流集中采购渠道、物流供应商面向厂家和商家的网络营销渠道、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同行网络共赢合作渠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物流资源、设施以及技术进行优化整合与管理,同时依据具体情况,设计物流全过程的方案,提出详细的实施办法以及解决渠道,从多角度为用户提出供应链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弊端,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

目前我国正涌现出一批像广东林安物流集团、菜鸟网络、物流团购第四方物流公共交易服务平台等致力成为中国成熟的“物流第四方平台”的企业。

这些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平台,终将会优胜劣汰,从中诞生出物流行业的“淘宝”!而同时传统模式的中小物流企业必将成为这些企业的附属。

(二)推进信息化管理优化企业结构

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必须重塑生产经营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可借此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企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进而使其发展成为可以适应现代经济结构的“扁平”型,企业的高层领导就可以直接掌控企业信息。

(三)推进信息化管理合理资源配置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各行业对成本控制都尽其所能。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纯的生产制造模式,逐步将其转变为供应链上必不可少的信息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定时采购、合理调配资源的目的,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消耗。

(四)推进信息化管理节约经营成本

信息平台的协同作业,基础资料、客户资料统一管理,信息、数据一次性录入全公司员工按照权限分享, 快速出具统计报表的功能,每年节约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五)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信息平台的报表分析功能,能够让企业决策者,自主进行各种数据资料的提取,为企业管理层迅速获取经营情况,做出经营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融入物流第四方平台以及跟大型的电商物流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构建与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交流平台,这样可以保证三者之间高效且快速的联系,也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对企业经营战略及时作出调整,明确企业产品的侧重方向,进而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助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缩短物流的流程,更是促使物流企业向着高附加值转变,同时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的服务,使其更专业,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尤其是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发现信息化的好处,但是在企业实际实行中,这些物流企业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对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认识不足,这就对企业信息化构建造成了影响,无法保障其顺利发展,这也是造成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不规范

现阶段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表现为不确定性,其管理水平较低,很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自主探索信息化工作,但是受限于自身实际情况,致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而促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推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层面

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构建过程中,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加大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扶持,可以为中小型物流企业设置专项培训基金,对物流软件的开发商给予物质上的补贴,这都可以助力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但是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审核工作,同时对于扶持资金的流向应及时进行跟踪,以规避不良事情的发生。

(二)行业协会层面

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企业整合优化物流资源以及信息化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物流行业拥有一个权威性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这可有效的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还没有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就需要物流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作用,强化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进而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 完善平台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统一接口标准、服务对象多元化、规模社会化、以及认可度较高的公共资源,进而服务整个行业发展

(三)企业层面

纵观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未来的物流行业一定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专业化服务,那时的物流企业将完全改变传统单一的仓储以及运输等流程,以客户“管家”的身份存在,可以依据客户的需求具体分析,进而制定完善的物流运作计划,给与顾客综合物流服务,并对上下游物流企业的优化整合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物流企业应依据自身需求,选取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设备。

参考文献:

[1]马士基.中国物流成本占比高昂[N].第一财经日报,2014-5-30(10)

[2]王利芬,李翔.《穿布鞋的马云》

[3]上海如何确保疫苗储运安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上传温度湿度 澎湃新闻 2016-4-1

[4]电商物流进入“三化时代”[N].国际商报,2016-4-1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网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信息管理;现状;问题;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使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地代替原本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对会计信息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信息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全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的总称。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和协调运行。企业信息管理通过不断产生和挖掘管理信息或产品信息来反映企业活动的变化,满足企业对生产、创新和决策的不断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单纯、自成一体的会计核算已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因此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后,信息数据将高度集成和共享,财务职能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将更加密切,各职能部门可依据不同权限随时查看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等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快捷、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何在?首先从内部控制看,以往手工会计中,它的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个会计资料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填制和保管,很难获得全部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行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全部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管理和调用非常方便,由于数据过于集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全部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旦出错也很难找到出错的源头。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控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再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会计电算化软件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通过网络,将包括会计业务在内的企业各类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我国很多科技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的。最后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脑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实、数据删改等现象,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信息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从简单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简单的数值运算转变为全面的会计核算,进而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现阶段,我国已有40余种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共有200多种会计软件,其中有部分软件已经具有一系列符合企业生产发展和信息管理要求的管理型功能和模块。

但是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仍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手工核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仍在同时使用,很多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这样也就使得会计核算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其水平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企业或单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足,相当一部分功能是闲置的甚至无法使用。笔者曾在一中小型企业供职,一直使用手工记账,近几年才开始购买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但也仅仅使用了该软件的一两个模块,其他模块和功能从未使用。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应用企业,还是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仅会计电算化水平偏低,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都较落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都尚未健全。一般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信息管理的概念,即便大型企业,其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部门虽都有软件系统,但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很难融合。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企业应建立多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会计信息的融合至关重要。当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再融合到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更加完善。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都尚未健全,更谈不上与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了。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它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在当前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尚存在若干问题,表现如下:

(一)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破坏、泄露,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但网络是充满着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地方,企业在日常使用财务软件时,有可能会因为病毒的感染或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有发生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篡改的危险。如果企业会计数据混乱或丢失,轻则造成会计核算不正常、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表无法编制上报等情况,重则导致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转,这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软件与企业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

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使用的软件也各不相同,应用平台和系统软件无法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用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往往脱离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而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并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很多管理软件价格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不能部分购买,只能整体购买,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和开发,开发的产品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部分软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

(三)内控的风险增加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中一般都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但如果程序发生异常或被恶意篡改,则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有一个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就可能引起整个会计信息错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机械化也使得会计核算时出现差错的风险反复叠加。由于数据太过于集中,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随之降低,给内控带来了新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受限

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不需要高水平、高学历、高技术,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企业信息管理,在态度上认识不足,仍习惯并满足于自己的传统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甚至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而对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另外,由于部分会计软件供应商的售后培训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也使得会计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不能熟练运用和操作。

(五)档案管理复杂性凸显

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以及系统软件。会计电子档案的使用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储需要磁性介质,然而磁性介质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如果不在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加强管理,则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手工会计会大大提高。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企业应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人员应加强管理并对计算机不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软件提升。对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和相应严格的奖惩制度。

(二)财务管理软件必须关注与企业的适用性

注重财务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软件。此外,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整套软件,也可以采用租用的形式,实用又节约。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可以在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软件成品之后还可以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满足企业管理实际之需。软件供应商也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拥有的软件进行提升和改造,以适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业务,避免出现软件过度开发和浪费闲置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除健全传统常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电算化会计的授权操作制度,根据会计电算化原则,按岗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限,以免发生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操作。对于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如凭证录入、审核、管理员等均应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对同级岗位之间进行牵制和监督,等等。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还需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企业对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时,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当将对员工的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在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还能维护软件及设备的日常运行,力求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应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培训协议,双方都应该严格控制培训流程,以防出现软件培训机构不执行、被培训员工不积极而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现象。除了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外,员工的思想培训也不可忽视。企业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进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遵守企业现代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方便企业科学管理。同时,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着眼于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掌握日益更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满足电算化会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合乎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以及移交制度,并需对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使用工作中产生的文档资料,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没有打印成纸质资料之前,应妥善保管其备份数据,以免丢失。由于电算化会计的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潮、防磁、防高低温。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将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使得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最终将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它必将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企业促进生产活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0(11):62-63.

[2]王贞杰,续晓红.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81.

[3]胡仁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5):86-88.

[5]潘希初.以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活力[J].经验交流,2009(04):54-55.

[6]李文艳.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