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1 17:2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第1篇

1懂得孩子成长规律抓住培育最有效期

一种精神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设想;好习惯就是学会问候、学会道歉,不是自己东西不动,东西不乱放,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这种精神和习惯极其重要,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多数家长只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关注度较大,对孩子的精神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往往不到位,错过教育的最有效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2认清教育本质消除教育恐慌

很多家长特别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一谈到教育就错误地认为教育是非常深奥的东西,只有学历相对较高的知识分子或者学者才配谈教育。因此,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全靠学校和老师,要么不假思索随性管理。其实教育很简单,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培养;二是技能培养;三是能力培养。知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例如苹果是什么?葡萄是什么?这些都是不难掌握的。

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例如怎样蒸米?怎样煮饭?说到底就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记住。对一般人来讲,常用的知识并不多,也不难。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教师和家长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盲目要求孩子一味地去记,一味与其它孩子做比较,使孩子原有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实践、激发孩子兴趣上下功夫。技能按活动方式的不同也分两种:第一种是操作技能,操作的对象为物质客体。如投篮球,骑自行车。这种技能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

据专家研究,21天便可以形成一个动作习惯,个体之间无太大差异,经过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没什么奥妙。因此,青少年时期,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家长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错误地认为有知识才是人才。所以,孩子感觉不到知识真正的价值,认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到空虚和飘渺,这常导致很多孩子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知识和技能两失。

3尊重孩子个性正确选择培养方向

俗话说:一人一性,百人百性。孩子与孩子之间无论智力、性格、兴趣以及成长环境都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不要随意让孩子去比较,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它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因为,这种比较不仅不科学,反而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家长,重要的任务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孩子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计算智商、音乐智商等等。

4营造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家长的理念、习惯和能力。当然,对于家长来讲,能力相对稳定,但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作为人父和人母必须做出努力,这绝不是单单为孩子多挣钱,而是要多学习,转变观念,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头脑。其次是行为习惯,你希望孩子怎么做,自己就应该怎么做,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切不可不让孩子玩,自己却玩个没完。自己也要同老师一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杨良辰 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

第2篇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行路安全,二是骑车安全,三是乘车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防火安全教育,二是防电安全教育,三是防水安全教育。食物安全教育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食物中毒问题展开的教育。公共场所安全教育实际上就是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教育。事??上,农村小学安全教育需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学生在社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家庭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更好地保护每一位学生,保证学生可以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学校必须认识到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关键内容,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程。但是,从学校安全教育现状可以看出,学校安全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学校还未认识到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即便是部分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但是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学校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教材,安全教育的教材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二是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依旧停留在理论上,过于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安全教育必须在实践中开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学校在安全实践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安全教育缺乏设备和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全教育的难度。三是学校的安全教育责任不明确,学校各个部门无法实现紧密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多在一些活动日开展,导致学校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四是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这必定会影响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农村小学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3.1优化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内容

要想实现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目标,学校就必须认识到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实际上就是知识教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安全教育方案,合理规划安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之前必须对安全教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标准设置安全教育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在新课标下,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每学期的课时不能少于16课时,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审定的,符合国家教育标准。除此之外,既然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安全教育成效有较大影响,那学校就必须认识到加强安全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安全教育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帮助安全教育教师积累经验,提高安全教育教师接受新理念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安全教育开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注重实践教学

在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教师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掌握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影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来开展安全教育:一是广播,二是电视,三是计算机,四是网络。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实用性,三是实效性。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身边比较常见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要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比如学校可以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有身临现场的感觉,开展防火演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3.3加强安全教育管理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学校必须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建立安全教育机制。学校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全方位地开展安全教育。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安全教育不仅可以在课上开展,还可以在课下开展,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安全教育教师也必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3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不发达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们认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可分为五个方面:1、教师自身素质;2、教师的心理环境;3、教学条件状况;4、学生环境;5、教师的地位问题。这对我们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依据。

一、问题提出

教学水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能力所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反映了其知识、技能、能力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许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林崇德、申继亮提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条件性和窑践性知识三个方面。关于课堂教学能力李尉认为应包括:教学和课堂控制、个人的心理特征、教学类型、态度和行为;而申继亮分为:认知、操作、监控和动力系统。关于教学积极性,陈卫旗的研究表明,教师总体对工作感到不满意,尤其是对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学生素质感到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卷入程度。刘海燕的研究显示:最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因素有事业心、责任感、人际关系和睦;易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的因素有报酬不合理、社会风气不良、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家务负担重。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研究,难以反映研究主体的实际状况,而且研究的大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教师。本文研究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问题,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研究方法,由研究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研究者对此进行归纳、整理及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研究一(一)研究方法1、被试选择。选取淮南市教师120名,其中男教师36人,女教师84人。2、研究程序。用不记名开放式问卷,让教师陈述影响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再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出各种因素提出的人次及比例。

(二)研究结果经统计归纳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有25个,见表1。

从表1看:教师提及的百分比最高的依次为:A4、Al、A10。最低的为:A24、A23、A25。表1是对每一因素提及的人次及百分比的反映,只说明某一因素的广泛性,并不代表这一因素对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有多大。广泛性高的因素重要性未必也高,广泛性低的因素重要性未必就低,为了弄清这些因素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用的大小,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研究二(一)研究方法1、被试选择。选取淮南市小学教师150人,其中男教师42人,女教师108人。2研究程序。将第一步所得出的25个影响因素制成问卷,让教师对每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有5个: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重要性一般;4、不太重要;5、很不重要(值越小重要性越高)。问卷数据输人计算机,用Foxpro进行管理,用SPSS/PCv8.0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1、各因素的重要性与广泛性对比(见表2)

从表2得出,(1)重要性较高的是:A1、A5、AI9、A2、A4;较低的是:A8、AI3、AI2、A25、A24。(2)广泛性及重要性都较高的是AI、A4、A5、A10、A2,尤其是AI、A4、A5,其重要性和广泛性均列前五位。(3)A19、AI8、A3,广泛性不高但重要性较高。(4)A25、A24、A8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都低。(5)A21、A7、A9有较高的广泛性,但其重要性却并不高,具体分析见表3。

从表3可得出:持非肯定态度的:A21有52人(占34.7%),A7有55人(占36.7%),A9有56人(占37.3%),合计163人次(占36.2%),而其平均广泛性等级为6.2,重要性等级为14。

2、对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极大旋转后得到表4。

经整理统计得出各因子群的内容及重要性等级排序,见表5。(注:等级值越小重要性越高)

从上可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可归纳为5个方面:1、教师自身素质;2、教师的心理环境;3、教学条件状况;4、学生环境;5、教师的地位问题。

三、问题讨论与分析

讨论1(1)AI、A4、A5、A10、A2这些因素广泛性及重要性都较高,说明这5种因素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都很难奏救。a、教育的战略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特别是拖欠工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拖欠工资是极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b、“教学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是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广泛而又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与学校落后的教学设备及手段形成了极大反差,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相当多的学校极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这使得广大教师只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时代的教学,这已经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2)Al9、A18、A3三个因素,其广泛性不太高但重要性却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多数教师对这三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感性认同,但却认为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昭示我们:a、目前读书无用的思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降低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兴趣。b、有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将教学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中心旁落,这样就很难调动教师积极性,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c、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过多的检查验收活动干扰了教学秩序,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挤占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教研和休息时间,这些无关的事务成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大原因。因此在呼吁对学生“减负”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减负”的问题(3)A21、A7、A9广泛性较高,但重要性不高(见表3)。我们认为,教学态度、责任心、教育理论素养及教学方法等问题应该是制约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教师们却并不认为重要,说明有相当多的教师尽管承认主观因素的作用,但更看重客观因素,其原因可能是:a、社会为教师所提供的外部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内在的需要,教师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的心态,极大地制约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b、有些教师对外在条件的需要远远高于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反映出这部分教师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讨论2影响教学水平提高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1)教师自身素质。从职业素质上看,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等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备课水平、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操作技能不足,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道德素质角度看,有些教师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对教学的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备课不认真,这样便失去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道德激励机制,而成为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因。(2)教师的心理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应加强学校内的环境建设,尤其是教师的心理环境建设,重视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不仅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间也要形成相互协作的氛围,同时要理顺领导与教师间的关系。学校在管理上应引入竞争机制,任人唯贤,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素质。这种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能够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师心理满意度,从而产生努力向上的心理动力。(3)教学条件的状况。这是影响教师教学的现实的问题,既有教学设备与技术的问题,也有教师负担的问题,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外部条件保障。(4)学生环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因此,学生环境便构成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应严格控制班级学额,因为学额过多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使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同时制约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及课外活动的缺乏使得我们的教学沉浮于“应试”之中,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在无形中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简单化、低级化,从而淡化了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另外学生素质的不平衡也确实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所以控制学生的班级学额、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采用科学的分班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5)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第一因素,由于教育及教师的地位问题没有真正落实,便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加上有的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忽视更加挫伤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获得下列结论:1、教师们所提出的因素比我们预期的丰富、具体、全面得多,更加切合教学实际。2、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教师在认识上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后者则强调外在条件保障。3、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教师地位问题、教学条件状况、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环境、教师的心理环境。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应作系统化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纳分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满足教师最基本的需要,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这是科教兴国之本。

2、重视教育应抓在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3、加强教育理论、教学操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拓宽教师的眼界,使优秀教师发挥辐射作用。

第4篇

摘要:应用课程需求分析理论,从学习者主观需求和工作情景需求两个视角以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维度调查分析了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内容与结构。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符合学习者主观需求,也符合未来工作情景需求,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理工科专业在校大学生主观需求和未来工作情景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和层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关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也存在差异。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要从“边缘化”向“基础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从“标准化”向“订制化”转变。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需求;学生兴趣;工作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1-0100-07

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仅要求现代工程师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现代工程教育要实现工程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1]。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重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之初就把人文文化课程纳入到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并作为其办学目标[2],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一直非常注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3],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一直信奉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并认为科学精英需要“智”性和“感”性上的平衡[4],康奈尔(Ezra Cornell)提出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与实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5]。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6]。王姝指出工具化、实用化的倾向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萎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7]。

近年来我国多数高校都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8],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支撑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实际效果也有很大差别。为更好地总结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为科学设置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课程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素质的实际需求以及高校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现有研究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系,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微观操作层面的研究比较少见。已有的一些课程需求的调查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存在一定片面性。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聚焦于课程设置这一微观操作层面,从“学生需求(学生兴趣)”与“企业需求(工作情境)”两个视角同时切入,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两类不同群体同时开展调查,以期从操作层面提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课程需求调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课程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一种通过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分析课程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方法[9]。这种方法注重实际需求,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需求分析方式的一些弊端。本研究应用这一方法调查分析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

(一)课程需求调查的“两视角三维度”

高校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10]和工作情景需求[11],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设施三个方面[12],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一方面需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观态度和期望,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未来工作情景对其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据此,为全面把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同时从“学生态度兴趣(学生需求)”与“未来工作情境(企业需求)”两个视角切入,并重点从“课程目标”(必要性)、“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三个维度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进行分析,如图1。熊勇清郭杏郭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

第一,学习者主观需求视角(在校理工专业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13],理工科在校学生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在制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时,必须首先考虑到在校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这一调查视角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现状的评价、人文素质知识的重视程度调查、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内容和开设方式的评价等等。

第二,工作情景需求视角(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态度和期望)。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注重社会需求[14]。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其主观需求不一定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较好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态度和期望,通常来自于实际工作中亲身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和社会的客观需求[15]。因此针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查,有利于接通地气,更好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有效地弥补了针对在校学生调查的一些片面性。

(二)调查样本来源及问卷设计

第一,调查样本的来源。应用分层抽样法分别收集在校理工科学生和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样本数据。在校大学生调查样本为某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环境、物理与电子、机电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资源与安全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粉末冶金、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数学与统计等10个理工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份。在职人员调查样本为某高校在职MBA学员,这些学员为来自A地区多个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样本构成如表1。

第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两视角三维度”分析框架,本研究从“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如表2。

问卷采用李克特(Rensis Likert)五点量表法,并在小样本试测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正式问卷。信度分析表明,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均在07左右,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设为30,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求得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且指标均值高于30,可以认定其达标。

二、课程需求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普遍赞同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程

格同,不一一说明。第一,理工科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科研能力提升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高年级学生和较长工龄在职人员认识更为强烈。

首先,646%的在校大学生“完全赞同”人文素质知识的学习有助于科研、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同时,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5上升到463。753%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5上升到415。763%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理工科专业应该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同时,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25上升到417。

其次,856%的企业在职人员“赞同”或“非常赞同”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并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7上升到422。644%的在职人员“非常赞同”人文素质对于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并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从442上升到494。

第二,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岗位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课程地位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在校大学生角度的统计分析显示,在人文素质对于科研、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方面,虽然理科和工科的大学生的评价均值均在45左右,但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57,高于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57,高于工科大学生。在理工科大学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14,也高于工科大学生的评价。

其次,从企业在职人员角度的统计分析显示,在人文素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认识上,管理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均值为403,高于技术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在人文素质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技术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均值为464,高于管理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

(二)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关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于课程开设内容调查的描述性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第一,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总体上赞同设置六大类型人文素质课程,但是个别课程评价值相对较低。

首先,历史文化类(B23)和语言文学类(B24)课程评价值相对较高,法律道德类(B21)课程评价值列最后一位。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历史文化类课程(B23)和语言文学类(B24)的课程重要性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其评价均值都在4以上,但是对于法律道德类(B21)课程评价值都较低,其评价均值都在35分左右,列六大类课程最后一位。

其次,艺术审美类(B25)、经济管理类(B22)和心理卫生类(B26)课程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在校大学生将艺术审美类(B25)课程列为首位,评价均值为414,企业在职人员却将艺术审美类(b25)课程列为第5位,其评价均值仅为384;在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卫生类(B26)课程评价较低,其评价均值为391,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心理卫生类(b26)课程评价相对较高,其评价均值为41;在校大学对于经济管理类(B22)课程评价均值仅为371,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类(b22)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04。

第二,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

首先,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随着在校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总体上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的评价值分别为416、393、375、329,随着年级增长依次递减,这种变化趋势与前文统计结果显示的随着年级增长,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地位认识逐步增长刚好形成反差,表明高年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已有一定基础,并且随着专业学习任务的加大,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在下降。与在校大学生不同的是,企业在职人员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需求程度的评价值逐步增长,充分表明随着实际工作阅历的增长,对于人文素质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中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

(三)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受到普遍质疑,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统计结果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

第一,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更为认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认同度相对较低。

首先,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实践演练(B32)和案例教学(B33)两类教学方式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其评价均值都在4以上。传统的理论教学(B31)方式评价值较低,其评价均值都在33分左右,并且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均将理论教学方式列在最后一位。显而易见,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育,因此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应该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流方式。

其次,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专题讲座(B34)和情景表演(B35)这两类教学方式也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其综合评价均值接近4,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模式应该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

首先,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大学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实践演练(B32)、案例教学(B33)、情景表演(B35)、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实践演练(B32)、情景表演(B35)、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情景表演(B35)、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案例教学(B33)。总体上看,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不同工作年限在职人员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5年以下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实践演练(b32)、情景表演(b35)、案例教学(b33)、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6至10年工龄和11至15年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情景表演(b35)、理论教学(b31),15年以上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情景表演(b35)、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总体上看,不同工作年限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从“边缘化”向“基础化”转变:明确人文素质课程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企业在职人员,都高度认识到人文素质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都感到不满意,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源头上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尤为突出,理工科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如何做事的“功利性”教育上,人文素质教育也不能仅仅成为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噱头”,理工科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同样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修炼做学问的深厚根基和恒久内力,这才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构建“显隐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多维化教育课堂。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这样一个“显性”平台建设方面,要构建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到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入等多维教育平台。“校园文化”、“教师行为”、“校园建筑风格”等等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平台,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影响。此外,要积极倡导在相关专业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人文社会背景和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专业课的教师同样需要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道义,并与专业知识一道传授给学生,将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转变成为丰富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知识构建过程。

第三,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建立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更为认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演练”、“专题讲座”和“情景表演”等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认同度相对较低。因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仅要有法律道德、经济管理、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审美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同时还应该包括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题活动,各类专题活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公共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自谦精神。

第四,从“标准化”向“订制化”转变:建立适应不同培养对象需要的“订制化”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岗位的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需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视角出发,人文素质课程需要强调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特别重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在“标准化”课程模块中,跨专业、跨年级“订制”课程,课程模块也需要根据学生“订制”偏好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以满足更多学生关于人文素质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华中理工大学课题组.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4):86-93.

[2]蒋建湘,庞青山.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1997(1):74-76.

[3]罗家祥.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02-104.

[4]陈・巴特尔,等.剑桥大学何以造就科学精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50-56.

[5]Cornell,E.Address at the Inauguration of Cornell University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1952:73.

[6]李政道.艺术与科学[J].文艺研究,1998(2):80-89.

[7]王姝.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因对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 2013(2):17-21.

[8]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1-2.

[9]West, R. State of the Art Article: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J]. Language Teaching,1994(27):1-29.

[10]Brindle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me Design[C]//Robert, K.J.,et al.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63-78.

[11]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 2010(2):120-123.

[12]钱大军.学习权视野下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98-103.

[13]Numan,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57.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第6篇

[摘要]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教育工作亦越发受到重视,为更好的达到教育目标,预防医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中应该应用各种方法在次学科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上下工夫,并突出其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学;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人总结了多年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道讨论。

1 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应高度重视第1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1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Grippex)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在教学中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比方说,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便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点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到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1]。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总之,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应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音乐理论知识;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音乐教育教学

    1 乐理知识的定义以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相关的音乐的理论知识,在音乐领域或者艺术领域经常被简称为乐理,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学习之前进行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入门的课程,与此同时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乐理知识主要包含了相关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对于音乐教育或者教学的过程中拥有着比较特殊的作用或者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乐理教学时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和声、配器以及曲式等等音乐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或者必修课程,更是作曲或者指挥等等这些重要的音乐课程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

    2 乐理知识对于其他的音乐课程的学习或者训练的作用或者影响或者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有什么样的帮助作用或者影响

    2.1 乐理知识对于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或者训练的作用或者影响

    乐理知识能不能学好将会直接作用于其他有关于音乐的课程的学习以及练习,更重要的是乐理知识如果学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练习,而不会进行理论知识或者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长时间都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或者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受到阻碍。

    相关的乐理知识可以作为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来学习,这样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效果可能就不会立刻显示出来,但是它对于以后的相关的音乐方面的学习或者练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或者指导作用,就像是一座质量比较好以及工程量也比较大的大楼不可能没有好的根基就能够建好。这就要求所有的音乐教学老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学老师在学生平时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并且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好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但是要想让学生能够非常准确或者精确的认识到学习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只是阐述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论文的下面部分讲述一下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2.2 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为以后相关的音乐课程奠定比较深厚的基础

    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结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准则,马克思哲学原理中曾经讲到过,一个事物都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且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事物,所以相关的音乐教学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将培养学生一些比较基础的音乐技能,让学生们能够结合实践技能来复习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的过程中,结合实践的练习以及训练,可以从单拍子开始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能够保证让学生掌握部分曲子中经常运用的拍子。曲子中的节拍经常与节奏的相关练习与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节拍的练习或者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加入一些节奏的相关训练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节拍的时候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和熟悉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和练习不仅仅对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影响,也可以对以后相关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2.3 乐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相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的容易程度

    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学习的基础或者前提,音乐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音乐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提取的主要内容,同时音乐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很好的运用在实践生活以及工作中,这样直接体现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也使得人们对于课余生活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标准,其中音乐作为艺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所以人们的基本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音乐的陪伴。在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之前,应该很好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拥有比较丰富或者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够很好的学习其他更加好深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现在很多学生都比较注重音乐技能的学习以及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进行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学习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表面知识,但是却不能够掌握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的精髓,比如:学生在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研究,这样就会让学生不能够真正体现到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音乐的节奏以及音乐旋律,更加不能够发现甚至总结那些音乐作品中的规律或者比较出色之处。

参考文献:

柴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造就艺术大师.中国教育报,2009:12-18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1-13

第8篇

高校的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主要途径,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高校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有机渗透,才能构建生命化的理论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

;生命教育;重要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应从尊重生命开始。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主犯林森浩2015年12月11日,这个同学眼中的学霸,父母的骄傲。学术知识过人,人生必修课却惨遭挂科,最后甚至对他人的生命于不顾,触犯了法律,这样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在高校中较优秀的学子中,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高校理论教师反思的,这是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其生命的尊重,对世界观的教育,高校的理论课在这其中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理论课中为什么要融入生命教育

1.高校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大高校校园内部,不断有自杀、暴力、残害动物、投毒等等案件出现,而且最近几年出现频率渐多,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生命教育在高校的重要性,成为高校理论课中不可忽略的环节,提醒我们要加强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学生视为积极的、主动的生命载体,让他们学习知识、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的进化成长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感受健康,感悟生命,不能讳疾忌医,应居安惧危,让他们感受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生命。

2.大学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步入大学的殿堂,年满十八周岁,都是成年人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在认知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规划,但也会有部分学生思想偏激,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比如: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攀比和叛逆等心理,导致高校种种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从大学生身心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为了这些未来的栋梁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撑起我们伟大的中国梦,须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理论课的教学中。

3.高校的理论课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教育

要实现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其中,高校的理论课是基础性的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高校的理论课分为思想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高校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提高高校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是项长期、连续的过程。高校的理论课教师要融汇生命教育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自爱才能传递爱,只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将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通过讲授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利用好马克思理论每一次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的理论课本身并没有那门科目或单独的章节是讲生命的,也没有专门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但是,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是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努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结合高校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义,探索生命的真谛,使我们高校的理论课教学透射出生命的气息,尊重生命。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侧重知识,忽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锤炼。高校理论课的每本教材中都有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抓住教材中蕴涵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审视生命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中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知识时,我给学生讲了十年前的马加爵因5角钱和同学发生口角而杀害同寝室友的案例,及两年前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让学生在被案例吸引的同时,明白一个道理,珍惜同学情,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自我身心的发展,遇事不要冲动,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能够安然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及遇到的每一个人。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和践踏别人的生存权,让学生学会经营生命,通过思政课的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懂得尊重生命。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71-02

教育是全面而系统的,单一的教学形态是无法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法律教育,是学生全面培养、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依托,是全面贯彻新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实际的教学形态来看,法律教育的地位和内容无法构成教学效力,其真正的教学价值无法彰显。据此, 就如何实现法律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律教育彰显教育方针,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培养,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以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为主线,形成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法律因素成为了学生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储备知识。在法律教育之下,充分体现了当前的教育方针,以职业为导向、以全面培养为依托,形成的系统培养机制,有效地做到“培养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怎么做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这是现代教育优化的缩影和需求。

(二)法律教育凸显教育的全方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法律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补充形式,以其切合实际需求的角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成分。学生处于个性、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其内在道德元素的须知,强调了法律教育补充教育形式的重要性,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这对于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熟知社会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重要性是等同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全方面的素质培养下,更好、更有利的去适应社会、创新工作素。

(三)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依据

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学生如何审视和面对社会元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下,学生可以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元素的变化、以符合当今人才素质的需求。社会在变化,人的思想意识也在转变,如何审视好社会变化、如何正确的自我引导,是学生通过法律教育所能有效实现的。据此,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下,学生的成长更加的健康,对于预防学生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

高等职业学校在法律教育的层面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实质性缺失,无法形成其真正的教学效力。目前,学校的法律教育教材是德育教材的一个次要部分,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而全面的加血体系,这就谈何构成教学效果了。我们要分清楚,道德人和法律人的区别,两者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而学校恰恰把两者等同兼容,造成了广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所以,法律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进而造成本质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二)法律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置于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在谈及法律教育的同时,不得不说道法律素质这一概念,其是基于法律教育以形成自我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是一种内在的法律品性和特征。面对现在的法制社会,法律素质的需求已成为现代人立足长远发展,审视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放置于素质教育之外,对于教学的目标和培养的机制,缺乏明确的说明和实践,造成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质性“空白”。所以,法律教育成为了表面式的教育,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价值。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完善措施

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善教育的进程中,要审视好已有的教学问题,以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框架,进而够好地形成法律教育的效力。

(一)强化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专门课程建设的推进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给予法律教育正确教育地位的前提。教育部门要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审视好学校教育的缺失面。在足够的重视之下,可以稳固的推进专门的课程建设,把兼容的教学内容分化出来,以独立的联系性的教学关系,来进行全面的法律教育。

(二)健全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要逐渐地健全素质教育理论,要切实的跟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形成全面而有效地素质教育理论。在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中,要明确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形成法律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真正价值,当然,法律素质教育的健全发展,还要依托了教学体系的优化,把法律教育以独立而联系的内容模式,来形成有效地教学效力。

(三)强化学生法律基础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的开展不能“一竿子”的把其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法律教育更多地是(转上页)(接下页)强调学校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诸如:知法、守法等行为品性的养成,是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同时,在法律教育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法,进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自觉的形成法律效力的意识。

四、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关于如何构建全面的培养机制,是强化职业教育效力的关键内容。基于法律教育的教学形态,已成为德育的教育、职业教育等的重要内容支柱,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所需求的。据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审视当前存在的法律教育问题,以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进而更好地迎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龙屏风.高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 谢东鹰.浅论我国高等职业法律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1).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实效性

[作者简介]张丽(1965-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贺彦凤(1974-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王桂枝(1980-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GJXH B2110044)、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2008)和2012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深入开展信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30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0-02

一、本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如何利用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这说明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教育部一再强调,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内容和实施途径,但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高校本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上的实践教学,如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或观看影像作品等;二是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参观革命纪念馆或爱国主义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难看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宣传部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内容。对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

2.实践教学缺少统一计划。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今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和社会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自完成是不可能的。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学校却对此缺乏宏观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的过程也不够规范,所进行的一些实践教学,大多是临时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更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些学校虽然将其纳入了教学规划中,但是没有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学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有临时性的特点,时断时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像理论教学那样纳入到常规教学中,也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

第1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心理学;应用

1引言

在高职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说本科学校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培养,那么相应的高职院校就是针对社会需求,向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术性较强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高职相关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儿童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心理学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首要探究的工作之一。

2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让•皮亚杰提出的,这也成为了相应心理学教学中的一次革命。在二十世纪末期,大量的学者注意到心理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关注到建构主义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主义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构建注意理论中,学生成为理论的核心,相关的理论探究都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对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种主观的构建。这种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的教学。也就是说,构建主义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法在一方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利用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知识的帮助者,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由上述理论可见,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承受者,教师虽具有知识的传播作用,但也不再拥有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个理论的创造为学生和教师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模式,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与此同时,它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处于主动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其理论也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除此之外,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的,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理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建构理论不仅强调了传统教学忽视的几种观点的重要性,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与每个学生知识含有量的不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再是刨除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强行教学,强调教师应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作为教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3.1项目教学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高职心理教学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心理教学主要目标,在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此问题,创设相关的项目情境。以此活动为基础,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相关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项目的问题的探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心理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问题定向、操作示范、探究导向、协作学习、总结评价。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的完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此过程的探究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突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地位。

3.2情境教学法

在高职教育中,相关的心理学教育根据教学实际知识与世家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上创设相关的心理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模拟出来的教学情境中体会真正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此种模拟训练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产生的情境教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心理学相关知识也不例外,高职心理学教育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一,生活实际情境中处处存在知识;第二,人类知识的培养与应用源于生活并应该应用于生活;第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活动。在建构主义下的心理学教育中,相应的情境教学法具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描述一个相关的情境,此种方法主要依靠学生的想象能力,虽将建构主义思想与高职心理学教学相联系,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第二种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情境,主要是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为学生体现一种较为真实更为具体的情境教学。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具体可分为情境引入、情境分析、总结知识等几个步骤,在较为接近生活的情境中,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总结

经过前人长时间的实践与应用证明,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除本文介绍的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项目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外,还有着案例教学法等相关多种教学方法。将建构理论融入高职心理学教育,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技术行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崔玉金,苏焕平.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70-73.

[2]欧越男,欧胜虎.浅议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圈,2007,(22):152-154.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重要性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20世纪初发端,经过了渐兴、停止、恢复、发展等阶段的近百年的发展,今天已呈勃勃兴盛之势。但在这兴盛之中,却也呈现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阻碍着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又对一些美术从业者和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

一、美术界人士对美术理论还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叔本华曾说:“人类总免不了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的美术界,有些人仍视美术理论为美术创作的附庸。比如笔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朋友就曾不屑地认为“艺术家所需要的是灵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有些青年艺术家都把自己一头扎进画布而不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并把这些视之为是对艺术的另一种“执著”。然而,笔者看来,他们中有些殊不知这份“执著”有令人扼腕的叹息。

有几次,笔者遇到几个某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自由画者,他们问:“谁是山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孩还问到:“是八个大山人吗?”笔者啼笑皆非。然而,当我们了解到有些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在我国,有些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其美术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相对不高。一些绘画专业在有些学校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一些学校的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被列入公共文化课范围内,总课时约占公共文化课的30%左右。

二、从西方学者的观点,谈美术理论的重要

西方本质主义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人类的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教育作为现代大众化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其最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下面四大部分,即: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在艾斯纳和格内尔的这份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所占有的比例明显很大。由此可见,西方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理论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还是较高的。

美学是与人生价值问题相联系的。美术院校通过对美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对美的本质、形态、类型等问题的了解的同时,增强对美的感悟、认识、鉴赏和判断能力。而美术批评是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对美术批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判断能力。而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和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师古人、师传统,犹如师造化一样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三、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结语

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想要在实用美术领域中有所收获的人,还是一个想成为艺术大家的创作者来说都如此。好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如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所说,在艺术领域,你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多少与高低将决定着你的眼界有多高,也将决定着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高名潞等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