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科学成果转化

生命科学成果转化

时间:2023-08-21 17:2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科学成果转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科学成果转化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在最近的20几年时间内,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作为代表的生物科技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企业界及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专家指出21世纪将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1]。在生物工程研究及应用领域最活跃并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就属生物制药,制药技术已经获得了生物科技领域中60%以上的研究成果,现如今总销售额远远超出10亿美元的生物产品大部分都出自于生物医药。因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难题

1.1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较低 自1985年左右开始,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处于"厚积薄发"的时期。对药物的创新研制[2],不断可以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更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所以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各项资金的支持下,渐渐的从模仿制造变为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但是现阶段的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依旧较低,我国具有相应的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药物生产的企业仅为整个生物制药企业的1/3左右。

1.2缺少健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制度 科技成果的转化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所达到的贡献度。但是,目前的生物医药研究的资金相对短缺,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宽广等原因,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率依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缺少技术转让的制度。针对产业科研来讲,唯有将科研院所研发所得到的成果迅速的被企业及市场营销推广,才可能实现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

1.3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短缺 各生物医药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大多是机械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人才短缺严重,同时资金运转、项目运作、市场拓展人才也比较紧缺,特别短缺的是从事生物医药评估、合作及市场运作的专门型人才,现阶段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人员是一些中专或是大专生,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加入,来推进生物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方案

2.1以市场为主导来展开生物医药技术的开发研制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我国各级科研机构完成的,研究人员自主选择研究目标,并没有顾及到技术的市场可接受性。这种科研制度知识我国的科研工作比较盲目,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及服务于企业的要求等。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的科研资源。

因此,强烈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本着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展开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状况的调研活动,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品种类。所制定出来的战略不仅应该符合国计民生的需求,同时要顺应市场的认可并以市场为主导。这样,我国的各级科研部门就可以依据这个战略进行有目的的开发研究工作,所研发出来的医学成果也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发展需求,更容易得到企业及风险资本的接受。

2.2加大生物医药的人才培养 培养及储备专业化人才是保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方案,培养并引入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及营销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各类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点,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对能够掌握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及前言、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医药特色的生物科技应用型高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3建立科学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 优良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及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标准。我国在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标准时要考虑产业的上升能力[3],进而着重的引导生物产业朝着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医药产业标准的研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点,建立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药行业标准。

2.4通过政府开展的采购措施来降低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风险 ①应该把一些治疗症状广泛、疗效显著、安全性能较高并且价位较低的生物科技药物加入到目录,来开辟出生物医药产业的早期市场,将大量的资金引入到这个领域来,来缓解科研中的资金压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突破性的进展,重点是使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个优良的产业链,进而将整个产业带入良性的循环的轨道。②目前将生物科技药品加入医保目录还有很大的难度,解决产业化资金问题还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比如,利用企业内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来发展资金的初始积累,来达到企业的盈利,进而为生物医药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有可能成为现阶段生物制药类企业发展方式中最可行的一种方式。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创新,或者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或者买断技术进行产业化发展;或者企业内部完成一部分研发,实现企业创新技术主体的创新模式。总之,利用多种模式的建立及下游推进上游的模式来帮助企业完成内部产业链的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资金支持的良性发展的局势。

参考文献:

[1]丁锡申.中国基因工程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与国际的差距和发展战略[J].生物工程进展,2011(19).

第2篇

对于海归学者,他们常常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回国?对此,杨进的回答十分坚定:“祖国教育了我培养了我,出国时我就坚定了回国的信念。如今,我在技术上和系统思维上已经收获了丰富的积累,是时候回到祖国,铺展我的梦想,为祖国做些事情了。”

把梦想带回祖国

1996年,杨进来到大阪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由于表现出色,他在学习期间便提前在日本就职。当时,杨进被派到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这是日本最好的心脏病研究中心,而杨进也有幸在这里,作为主要成员,全程参与了世界“三大疾病基因组计划”之一的“新世纪计划”的工作。

“这5年的收获确实很大。”杨进说,5年中,他不仅在技术层面收获颇丰,更养成了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边学边思考,结合自己的临床医学背景,杨进开始思考怎样把这些基因组学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疾病预防实践。然而,要从事这项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门学科需要涉及预防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健康管理等诸多学科,对于研究者的交叉背景与素质要求极高。考虑到自己的医学背景以及在“新世纪计划”5年的实战中收获的一系列技术经验与思维方法,杨进开始计划回国事宜。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这就是他回国的目的。

杨进说,当个体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到1000美金的时候,每个人都将可能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检测简单而便捷,检测出的30亿对碱基中蕴含着每个人的遗传信息。然而,这些遗传信息与我们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又怎样才能有效地把检测结果翻译过来,最终变成具体的医学实践呢?这两个问题便是杨进研究与推进的预防基因组医学的奥义所在。

杨进说21世纪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时代。曾有专家预测,由生物技术突破所形成的生物产业的市场价值将是信息产业价值的10倍;另外,基因组与健康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基因组与健康产业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其在发达国家15年内将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当前的发展形式也验证了这一趋势。以预防为主的预防基因组医学研究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它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带着雄心与抱负,杨进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始将自己心中那个构想多年的梦想搬进现实中来。

参与其中才能有所发现

尽管预防基因组医学研究被视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但目前,这门科学仍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种背景下,杨进率先提出了预防基因组医学的定义,并前瞻性地提出预防基因组医学的发展需要经过基因组基础上遗传分析与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预防基因组医学信息产业的发展、最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接口DNA and Health三个阶段。

杨进说,预防基因组医学系统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就是遗传分析技术,要想做好遗传分析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对它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他带领团队编著了《复杂疾病的遗传分析》一书,该书是我国首部专门阐述复杂疾病遗传分析理论、方法、内容及具体实践的著作,已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杨进不仅在理论领域坚持拓荒,更在产学研用上亲身参与到这场蓄势待发的变革中。围绕预防基因组医学相关关键技术,以解决瓶颈问题为目标,尤其是针对复杂重大疾病,他正带领团队积极进行系统创新。在日本研习多年,杨进以其在实战中养成的战略性科学思维,高屋建瓴地完成了一系列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同时,更身体力行地将日本科研领域“科学家热爱科学,企业家尊重科学”的风气与氛围带回国内,带进自己的实验室。在技术上,他们有自己原创的理论体系,在转化上他们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转化体系,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于市场、真正做到促进我国健康水平的提高。

现在,在技术与转化方面,杨进正并驾齐驱地推进发展。他带领团队创建预防基因组医学突变基因功能研究平台,研究和阐明散发性结直肠癌等复杂疾病分子发病机制,找出对这些复杂疾病进行风险预警的新的基因标识,用于指导疾病预警。他们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寻找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结直肠癌新的候选基因,目前已经筛查出5~10个未被报道过的新基因,下一步将对新基因进行基因功能研究。与此同时,杨进还在带领团队围绕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分析模型和综合内外因评估模型进行再创新。

杨进说,只有把技术吃透,才能在日后真正开发出好的产品;只有亲自做原始创新工作,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的理论。他说,如果原始创新研究做不好,转化更是无从谈起。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无论多忙,在科研上杨进都亲力亲为,并坚定地向原始创新的学科研究发起挑战。

围绕复杂疾病遗传分析关键技术,杨进有条不紊地带领团队进行着系统的创新工作。尽管目前的学科还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之处,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总结,规范行业标准,从而建立产学研的整体思路,开发出高水平的产品。

去年,由杨进担任会长的基因组与健康学会顺利成立,这是他扩大平台、扩大学科影响并向群众普及预防基因组医学知识迈出的重要一步。参与其中,迎接挑战,杨进开始望见梦想的曙光。

让团队建设个性化与系统化

在杨进的预防基因组医学学科建设中,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学科团队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由他组建的西北大学预防基因组医学研究所已培养技术骨干20余人,如今,团队规模已超过30人。围绕转化关键技术,他建立了五大平台,进行原始系统集成创新。

“我们正处于个性化健康时代和系统医学时代。人才培养是一个道理,对待人才,既要坚持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坚持系统性规划。”个性化与系统化诠释了杨进在团队管理上的模式与经验。他重视团队的氛围,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同时还要具备市场意识;他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可以各抒己见,开放、共享、快乐、包容是这支团队的标签;他考量每个人的专长,为人才规划好发展道路后,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每个人自由地发展。

第3篇

199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其中规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宗旨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的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该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人,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人民币,不分等级。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需要层层筛选,大致经过“推荐—打分—评选—审定—核准—批准”六个步骤,最后颁发证书和奖金。应该说,评选的宗旨不可谓不明确,评选过程不可谓不复杂,奖金不可谓不丰厚,但繁琐哲学注定是行不通的,如果指导思想不端正,到头来只能是走过场。谓予不信,请看对12年以来评选结果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对这项奖励的评论。

自2000年到2011年,这12年间共评选和颁发了11届(2004年空缺)国家最高科技奖,总共有20人获得此荣。从学科分布看,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物、计算机、材料、建筑、气象、地球、航天技术、医学、农业等13个学科,而且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从获奖者的年龄分布看,60岁以下是空白,60多岁的只有1人,70多岁的4人,80多岁的12人,90岁以上的3人,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82.1岁,80岁以上的获奖者占了75%。而截至2013年初,共评选了13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总共22人,平均年龄81.68岁。(比2011年的平均年龄只下降了0.42岁)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中看出,有两个因素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平均主义;二是论资排辈,唯老是尊。所谓的平均主义,是指各学科风水轮流转。众所周知,自然科学是从最初的数学分化和演化而来的,数学历来被称为科学的皇后,所以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一个颁发给数学家也就不是偶然的了。然后,依次是物理、计算机、地球科学、航天技术等,显然是人为的排列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平等竞争的结果。

至于论资排辈,我猜想,在评委会的工作班子中,有那么几个人,就是专门从老年科学家中,依据他们的年龄、知名度和所从事的学科,进行排列组合,制定了获奖者先后的名单。不能不认为,国家最高科技奖不允许自由申请或毛遂自荐,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缺失,从而导致了科学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能显现的现象。

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发12年以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我国科学发明创造又起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国内外学术界有识之士对此有不少的质疑。例如,有的人诘问:“国家最高科技奖何时不再是白发苍苍”,“最高科技奖不能总是老人奖”,“最高科技奖何时颁发给黑发人”。笔者直接听到美国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人士评论道:“如果中国仍然沿着这种思路评选最高科技奖,中国科学的原创性将会进一步被窒息,中国的科学将没有希望!”这些评论是中肯的,应当说是旁观者清,并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为什么中国最高科技奖评选造成如此错位?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是违背了最高奖励的评选原则。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关于最高科技奖规定“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或“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虽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按照“重大突破”、“卓越建树”和“巨大效益”这三点来衡量,除了少数几项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以外,其他大多数获奖者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从国际最高科技奖的标准衡量,更是偏离了“最高奖”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当是:最高的创造性,最根本的突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学术价值。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诺贝尔奖、菲尔兹数学奖、沃尔夫奖、高斯奖、图灵奖、日本奖、法国科学技术大奖、美国科学奖章等,这些奖励都是突出奖励某学科的某研究项目最高的创造性、最大的突破和最大的学术价值,并不注重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论文的数量。例如,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兰西斯·克拉克于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仅有960字的在当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在学术界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划时代的发现,是生命科学领域100年中最伟大的发现,并引发了该领域里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因此,沃森、克拉克和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比之下,我国最高科技奖强调的却是研究成果的积累、论文的数量以及获奖者的知名度。

第二是违背了人的创造性的“黄金规律”。人的智力开发是有着内在规律的,总的来说是要早开发,抓住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同样,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也有一个“黄金年龄”。美国经济研究局曾对5.5万名创新专利持有者进行调查,最后发现能够激发一个人创造力的年龄是29岁,这与以前认为30岁是人的创造黄金时期的观点是一致的。科学发明创造年龄的黄金律,几乎得到了世界各种大奖的证明,也受到了普遍的尊重。例如,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40岁;德国莱布尼兹奖获奖者平均年龄48.2岁,印度政府颁发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年龄必须是45岁以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颁发的科学研究奖章,平均年龄为62.2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基本上少有老年结硕果的,这是自然规律。例如,英国劳伦斯·布拉格2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沃森和英国克拉克发现双螺旋结构时分别是25岁和34岁;美国天才的纳什21岁在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纳什均衡博弈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分别是31岁和35岁;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时年仅29岁;钱学森36岁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劳伦斯·萨默斯28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39岁获得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45岁任美国财政部部长,47岁成为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等等。

可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绝大多数都是垂暮老人。64岁的王选院士——获最高科技奖中最年轻者——是唯一否认自己是权威的。他说:“世界上从来没有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一大堆的。我38岁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是真正的权威,却不被承认,说是‘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世界上一些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选院士的一番话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发明创造规律的,也佐证了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存在的问题。

美国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积20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管理原则。他说:“这个原则简单、明白到几乎无法描述,但它却是大多数营利和非盈利组织所常忽视的一项关键原则。”简而言之,奖励的最高原则应该是:我们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以此而论,我们奖励数量,就会鼓励研究者追求数量;我们奖励老年科学家,就意味着人们必须等到耄耋之年才能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反正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样必然压抑青年科学研究者的创造性,使得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日趋式微,这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我国最高科技奖严重老化是明显的。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唯老是尊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于是,老年社会、老年科学、老年权威等,就成了重要的资源,社会各界见怪不怪,并形成思维定势。

第4篇

【关键词】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

How to carry out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Song Donglin

【Abstract】By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time trial, we teachers should review yesterday, looking to the future, perspective, grasp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biology teaching in a better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for their study put up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learning method.

【Key Words】Explor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ndependent creativity;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高中生物科再次列入高考科目已近八年了,高中生物科的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师精英队伍日益壮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设备也渐臻完善,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发展,这些为生物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多年前生物科为高考的非考科目,学校在突然失去升学“指挥棒”驱动力的情况下,高中生物科的基础学科的教育地位曾经迅速下滑。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学生偏科厌学,教师厌教无前途,领导不重视的局面,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因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和中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了克服这一不良倾向,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生物科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努力完成中学生物科教改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多年从事中学生物科教学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诸方面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生物科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育能否经受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不移、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生物科教学过程中,这对每一位生物科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场严峻考验。

生物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生命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探究生命规律的科学能力培养和学生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物科学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认真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生物科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生物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滥挤生物科课时和压缩生物科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生物教师的流失,稳定生物教师队伍建设,应迅速纠正对生物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优、晋级及住房等方面,人为地镇压生物教师,降低他们的工作待遇,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生物科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参观学习等方面,剥夺生物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生物科教育阵地的一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要正确面对生物学科教育所有困境,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从困境中“突围”出去,开创出一片美好的生物新天地。这就需要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变成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生物科达数年之久的负面效应面前,我们要积极应对有利于中学生物科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生物科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在认真总结过去生物科教学经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面前,适时地抓住生物科获得生机、发挥学科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生物科的教育由衰转兴,飞速发展,去迎接生命科学更美好的明天。

2深入钻研大纲、考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物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生物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钻研、领会生物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生物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生物科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个知识点在生物科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了解中学生目前的认知情况,日常生活经历获取的经验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生物科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生物科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生物科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各位生物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推广在生物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教案,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各位生物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良好的教学教研环境。学校要加强和改进生物科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生物科教研活动的质量,使生物科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各位生物教师解决生物科教学问题、提高生物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教师应在生物科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生物科教学的发展。

3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生物科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生物教师应尽快从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生物科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生物科教学的新模式,使生物科的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所造成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生物科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生物科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得中学生物科教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结合生物科教学内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生物科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生物教师在中学生物科教学中要善于根据生物科中各个学段的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物科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生物科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新人。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4.1通过生物科教材中我国近、现代科学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我国的工业、农业、医药方面的应用情况,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4.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生物科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在生物育种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指出我国的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日益恶化;人口压力还很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各种物品的总量,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4.3通过生物科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5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讨厌学习生物科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生物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克服这一问题,首先,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生物科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实践模式,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创造创新,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发展。针对高中生物科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实验性的特点,在生物科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生物科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不仅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并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我们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使学生乐意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现实的、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和谐发展。其次,生物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得到锻炼,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6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容易化教学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05―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连续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艰巨。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各高校日渐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也在不断推进。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不尽如人意,据近期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研究课题表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对比之下,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一般在20%-30%之间,其创业成功率平均约为20%,均远高于我国。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能较低,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多年来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开始于美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高效的运作体系和组织结构:美国2600多所非盈利高校中,80%的高校至少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300多所高校可授予创业方面的学士学位;800多个MBA项目中,有347个项目提供创业学方向;还拥有30多个PhD的创业学方向。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学术领域之一。

1.1充分动员,政府和社会合力支持创业教育

一是政府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美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是十分支持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所在的学校必须予以支持,更鼓励社会组织机构、成功企业家参与或者帮助指导大学生更希望他们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好的平台和媒介,相关部门还制定了资金支持一记税务减免等一些列优惠活动,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比如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大学生创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快捷方便,并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咨询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在各主要高校内设立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专门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二是社会提供不断的资金保障。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如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 Foundation)等机构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奖金等提供经费支持。社会资金既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也促成了不少大学生成功创业,如杨致远创立雅虎公司、戴志康的康盛创想、休利特与帕卡德合作硅谷惠普公司等。

1.2夯实根基,建立系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与组织

一是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较为系统和普及,并贯穿教育全过程。美国从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及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创业课程已经趋于完善。如全球创业教育、研究和管理最著名的百森商学院,有本科、MBA和高层经理研修三个主要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业的进取心、思维方式、创造力、灵活性、冒险的愿望以及捕捉市场商机的能力。二是完备的创业教育组织。美国创业教育组织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分属不同层级,如全国级、州级等,这些教育机构大多从事非营利性教育和培训,负责课程的研发和讲授,提供各种实习机会,与政府、基金会等保持广泛联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如总部在美国的国际创富组织致力于提高各国创业扶持机构的专业能力,针对不同创业人群和行业,设计和编写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

1.3科学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一是课程设计科学合理。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出发,按照创业的顺序设计不同课程。随着创业教育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体现出跨学科特征,与不同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也更多。在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中,注重选取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的创业案例,以拉近学生与创业者的距离。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业课程包括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等,并将教学和创业实践紧密相联。美国各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已达2000多门,课程内容涵盖创业构思、设立、融资、管理等各方面。三是课程设计各具特色。一些大学根据自身培养方向不同,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创业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注重高科技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注重生命科学应用;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分校注重新企业创立和创新。

1.4多方参与,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和氛围

一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创业,不仅提高了资金来源,更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创业,因为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成果,通过实际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更能在实际之中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好的方案,更好指导学生。三是广泛发挥校友作用。校友通过担任兼职教师、资助创业中心建设、提供创业教育案例等形式,积极参与高校创业活动。如斯坦福大学通过实施各项鼓励创业的政策,培育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创业兴趣,磨砺创业心理,锻炼创业能力,营造出了许多创业文化元素,以致“创办自己的公司”已成为每个斯坦福大学人的理想。在这样的创业文化和氛围下,全校师生更积极地表现出投身创业的强烈愿望,也成就了斯坦福大学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和优秀的创业教育者。

1.5有机整合,拓展和丰富创业教育的实践资源

美国许多大学都成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以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为创业教育准备健全的基础设施,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并成为高校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不断拓展创业教育的实践资源。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EPE),以培养全校学生创业精神的和提升个人创业技能,并组成了专家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导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拉夫堡大学的创新中心是创新知识、技术型新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商业孵化器,向创业者开放图书馆等主要资源,并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等条件以及各类咨询服务。斯坦福大学则十分重视创业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制度加以规范并贯彻实施。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的硅谷为该校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和实验条件、研究和开发基地,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创业平台。

2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借鉴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要认识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借鉴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2.1凝聚合力,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我国教育整体投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创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足够的支持和认可度。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需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适当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尽可能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规费负担,减免税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帮助大学生获得融资支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广泛宣传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创业政策。二是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依法指导、规范大学生创业者的市场经营行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2.2科学规划,建立系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和组织

我国缺乏创业教育传统,从学校到社会都比较欠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和创业文化。可借鉴美国经验,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着力建设系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和组织。一是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就业指导课上,大学生实际参与的各种创业活动较少,大学以外阶段的创业教育几乎为空白。因此,规划并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非常迫切,可综合考虑大学阶段之前、之中、之后及终身学习等各个阶段的创业教育需要,进行科学规划,逐步推广,并重点加强创业专业的学位教育。二是健全各级创业教育组织。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大多附属于各级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机构,专职人员和专职教师较少,组织比较分散,也没有形成合力,更欠缺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应积极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组织,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优势,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院系和部门。加强对现有各类创业项目的整合与管理,成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管理组织。

2.3改革创新,建立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尚在探索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上还存在明显不足。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高校应着力研究和普及适合国情校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优化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灵活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使得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合,切实把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落实在实际教学之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多采用创业案例教学法,突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使创业教育效果更直观、生动,更能启发学生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更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和氛围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时间不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创业氛围也很薄弱,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和氛围非常重要。一是高校必须重视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有计划、全方位地推进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独立、自强、拼搏的创业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高校要设法提高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积极性,建立创业教育中心,制定创业教育计划,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展各类创业竞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资源和平台。三是高校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转化成商品,鼓励教师创办公司,带动学生共同创业。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既可多方争取社会支持,为学生创业寻求各种资源,又可积极向社会推广学生的创业成果。

2.5内外并举,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服务保障建设

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而我国高校历来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高校应积极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仅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支持,还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保障。一是加强校内创业教育设施的建设。建立各种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地、大学生商业中心;开放实验室场所;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杰出校友,开展创业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二是拓展校外创业教育设施。高校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立校外实践基地或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校外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效。三是加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学校应当积极落实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