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学的魅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使用的各种教材都是以朝代次第为序为段而编著的,有些教材编著的文学史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又以分体的形式介绍文学的发展,算是将历史发展与分体叙述结合起来,不过在各个文体的发展总线索方面梳理不够,但这样的思路可资借鉴。但大多数之前的古代文学课程都是书本形式的教学,现在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正是目前所需要的,良好的教学理念必须依赖良好的教学手段去实现。所以我们致力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示范、作业练习等各种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得当,注意因材施教。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
随着学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建设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下更好的为教学计划实现更加有力的教育,也生动形象了教学课堂和丰富了讲课形式。以前的教学课程的制定和安排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编排总是非常紧张的,课程的一学期课时总是存在不够用的情况发生,但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又是极其丰富的,如果仅仅以陈旧的教学方式黑板教学来教授古代文学课程,是不足以体现出古代文学课程的独特魅力的,陈旧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简单没有任何的图像或者故事来体现的,而古代文学课程的自身魅力如果缺少了这些辅助的工具,是没有办法体现出其课程的内涵,只能做出古代文学的短暂欣赏。这并不是开设这门课程所希望得到的结果。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的手段也是极其新颖,带给同学的上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改革所需要的。
1.改革前的古代文学课程
古代文学课程改变其教学方式之前,一直是陈旧的以黑板粉笔来书写、教学的一类方式,这类方式的教学水平只能停留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已经改变成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这类教学丰富以往的所有陈旧的教学方式,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陈旧的教学方式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是非常的枯燥无聊,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升,并且所学到的课程内容极其的难以深刻记录在脑海,过段时间就会很快的忘记。教学技术的不升级,也意味着教学永远走在落后的脚步上,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效率,以及老师们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前的一类教学方式陈旧带来的反差。
2.改革后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的推进,我国的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转变成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带给古代文学建设的变化是巨大的,改革后的古代文学课程变得更加的丰富有意义,同时改革后的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形象,也带动了往后的课程建设,将会变得不同。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内涵丰富、教学内容颇多、教学时间长的课程,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习效果提高,同时让老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这就是改革之后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让学生真正的走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长河,见证了古代文学的深远内涵,深刻的体会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3.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后的优势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新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上课效率的提升等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个学期短时间内需要深入学习一门课程,只是通过板书来教学会学不到很多的内容,但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可以在一个学期内教授很多的信息量大的内容,丰富学生所学的知识。这类教学方式的新颖之处体现在可以将板书无法传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图画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改革带给学生的感受是很神奇,并且带有兴趣性的,许多的学生会觉得这类学习方式,非常的吸引他们,他们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老师所教授的古代文课程知识,并且思考他们的内容丰富点,感受古代文化课程带来的独特魅力。这便是改革后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带来的改革好处和优点。
4.结语
1、认知力度不够
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文学的命运,由于多种原因正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同样受到各种各样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让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还有谁有时间有兴趣去关注什么文学,更多的是将时间放置在如何去赚取更多的金钱上,因此,人们对于文学的认知越来越少,老师们、文学家们对文学的重视也越来越少,逐渐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最后,直接导致对于不知古代文学观念为何物,就更别提深入了解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了。
2、审美特性的畸形发展
进入来自传统启蒙话语和当代消费经济的双重挤压中国文学年代,中国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随着网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渗入,网路文学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却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逐渐丢失了,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还是无法遏制部分恶俗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泛滥。另外,当下的一些作者和作家们对与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不再重视,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的审美特性要求的是文辞之美、情思之美、风格之美,但是在现在的一些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对于辞藻的胡乱堆砌,只是简单地注重文字的优美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中最引人共鸣的“情”。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一部分作家少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看法而是按照大众理念、媒体理念等来塑造同类型的小说,审美特性畸形发展。
3、保护措施不充分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却没有被后人好好的保护和利用。只是任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自由发展,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措施,结果也不是很让人满意。“丽”字反映在多种文学形式中,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当然还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包括语言、作品结构、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但是很多文学创造者却不注意保护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精华,这就使得文学观念中的“丽”不能延续下去也发挥不出当中的魅力。
二、如何面对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
1、提高认知广度和深度
由于人们对于古代文学观念的认识不足,那么,首先就应该从找出问题发生的缘由,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风气的低下,这是无法一时半刻能够改变的,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纠正和回复过程,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行动起来,加入改变社会风气的行动中。另外,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他们在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小给予孩子文学上的薰陶,但是不要太过于强迫他们,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氛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对古代文学产生兴趣。当然,在后期的古代文学教育中,老师也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毕竟老师是经历过专业的培训后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于古代文学上的指导,然后再进一步地深入讲解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
2、促进审美特性的健康发展
尽管就目前看来,对于中国文学而言,纯文本的阅读和写作的丢失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当前我们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文学的道路可能是寂寞的,那么,我们就从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实践经验中直接提升审美特性,在不断的阅读和了解中,对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不再是单纯的追求浮夸和浮躁,更加注重抒情和写实的统一,根据自己对于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的理解和自身的实际经验来进行亲自实践地文学创作,在不断地创作中,加深对古代文学观念中“丽”的审美特性的透彻理解,将文辞之美、情思之美、风格之美三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文学作品之中,并加以创新,最好形成自己独特的有思想的观点。另外,作为阅读者也应给于正确的诱导,让他们逐渐进入正确的审美特性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审美特性的健康发展。
3、实施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道理谁都懂,但是人们在取其精华之后,似乎就不再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作为精华遗留下来,但是,后人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相关的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的专门研究和保护部门,在根源上做好保护措施。另外,对于当前网络文学进行审核然后再决定是否允许其的发表,接着,对于网络文学的部分恶俗作品要进行管制和谐,让那些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同样可以对那些有思想的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筛选,并评选出最佳的几位作家给予必要的奖励,让他们继续发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
关键词 :师范学校 ;古代文学; 困境 ;改革中国古代文学是师范学校中文专业 的主干课程之一 。学生学 好古代文学课 ,能够掌握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 知识 ,掌握古代文学作 品的分析方法和鉴赏技巧 ,以更好应对 中小学 语文 教材 中古代 文学作 品 的赏析 。近年来 ,由于新思潮 、新观念 的不断涌现 ,学生的价值观 和审美取向发生 了改变 ,对 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逐渐减弱 。古代文学课教 学如何走 出困境 ,已成为必须解决的主要 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在 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自觉性的基础上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古代文学课面临的教学困境中国古代文学是 中华 民族 历史 文化 的积淀 ,是 传统 文化 的重要 载体,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体现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以及人生睿智,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 义和借鉴价值。
然而 ,随着时代的进步 ,价值 观的改变 ,古代文学 因难 以发挥即时效应 ,而备受冷落 。一 些学 生片 面的认 为 ,占代 文学 只是些 陈 旧的东西,很难适应现代生活 ,应该多学些法律 、经济 、营销类课程 ,以满 足人 才市场 的需求 ,在 社会上 寻找立 足之地 。中文系学 生没 有读过 《诗经》、《论语》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看完 《水浒传》等四大名著,许 多学生 只为应付考试 ,并没有通过 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 的意 蕴 ,更有一 些学生 ,不知 晓学习古代文学的用途 ,这些现象都暴露 出对古 代文学课 程的社会价值 的群体 性怀疑。学生 的消极态度 ,导 致学生学而 无味 ,教 师教 而无趣 。由此培养出来的学 生只会死记硬背 ,缺乏创造性 ,缺乏对 民族 文化 的深刻理解 ,使古代文学教学 陷入 困境 。
.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建议由于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一直遵循满堂灌 的旧式方法 ,从根本 上禁 锢了学生 的创新思维 ,加之教师知识 体系老化 ,阐释过于空泛 ,更 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探寻改革之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交流,增强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气息,提高古代文学的学科魅力 ,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古代文 学教 学 ,以当代人的目光审视古代文学教学,使古代文学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
.1以听为主 ,激发学生学习欲 望“听 ”是基础 ,“说” 是提升 。学 生只有 愿意 听,听得懂 ,听到知识 ,才 能激发 “说” 的能力 。教师要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 ,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借助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爱听 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欲望 。同时 ,增设讨论 课时 ,要学生对文 中的人物和事件发表 自己的感受 和想法 ,就感兴趣 的内容提出问题 ,老师和学生共 同探讨。
.2.详 细解读 ,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教师的解读是一种传达的力量。学生通过教师的详细解读,用心灵欣赏作品,更深层次的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中文老师可以运用古今结合的解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自觉性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 观、价值观起到 良好 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 中,可 以把古老的话题同现代故事联 系起 来 ,让学生从中得 到人生感悟 ,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 ,对学生 的人生观产 生积极影响。2.3分析意境 ,训练思维,陶冶学生 高尚情操 。
意境指 的是客观生活 、景物与主观思想 、感情相熔铸 的产物 ,在 文学作 品中具体表现为情景结合 。它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饱含着作家 的情感,特别能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欣赏者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教 师在教学 中,要注意带领学 生进入作品意境 ,仔细分析 ,让学生身临其境 的感受文中情景的交融,通过对作品的鉴赏,提升学生 的审美观。
.创新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1传统与现代的教 学模式相结合在古代文学教学 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课堂上教师讲授是最主要的传统教学手段,形式单一,在课时紧张时,讨论课将被缩减 ,这一举措阻碍 了学生发挥学 习主动性 ,削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加之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老化 ,知识陈旧 ,对多媒体教学 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 ,很难改变传统 的板书形式 ,学生对课堂教学缺少新鲜感 。因此 ,要改变当前古代 文学教学的困境 ,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解决古代文学 日益边缘 化的问题 。
.2应 用电子化古籍 ,与多媒体教学形成优 势互补古籍 电子化 已成为书记发展趋势 。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电子古籍 和多媒体课件两者结合起来 ,不但可 以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 ,还增加课 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 了巨大的方便。应用电子古籍和多媒体教学可 以快 速提高 学生古 文阅读 能力 ,增 加古代 文学 的知识性 、趣 味性 、互动性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 的教学资料 ,有利于突 出教学重点。例如在诗词教学中,在屏幕上演示讲读篇目,配上背景音乐和优美画面,教师给予疏通与点拨 ,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增设 多媒体配乐朗读环节 ,用 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此外 ,教师也可以利用 多媒体创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放映与教学有关 的部分 片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讨论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 目的。
.结束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师范学校 中文专业的必修课 程 ,对中文专业 的学生从事 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不可磨灭 的作用。古代文学专业教师要在尊重历 史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 时代特点 ,改善古代 文学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多讨论 、多研究 ,促使古代文学课 教学尽快走 出困境 ,开创古代文学课教学 的新篇章 。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也都发生着变化。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立起来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加快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关注的升温,对外汉语专业正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因而,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设好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现代的教育观念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因而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也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就国内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来说,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是很感兴趣的,能够流畅地背诵唐代诗歌是他们最骄傲的事情。就世界汉流来看,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城大学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有11个;梨花女子大学33个课目中与古文有关的课目有14个。”韩国大学的这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作用,重新树立古代文学课专业必修的坚实地位。
观念转变最根本的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质是文学课而非语言课,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古代汉语课无法替代的地位。同时,古代文学课和中国文化课也有区别而不能相互替代。中国文化课将“文化”放在第一位,传授的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涉及古代文学。但古代文学课在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之外,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传统优秀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因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中,虽然古代文学课不必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占有至少四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也决不能忽视其比重,轻视其地位。高校应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贯穿到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决不能低于两个学期。
不仅学校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重视,任课教师也应在自己备课的教案里以及每一堂知识的传授中增强现代意识,阐明古代文学在该专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实用性,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在国内外文化圈里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现代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陷人了一种尴尬和无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只是由于课程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有的学生甚至将其与公共选修课等同视之。古代文学课的这种冷遇与单一僵化的教学内容不无关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材是根本。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材为核心而展开。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教材。几乎所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领域的差异,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并不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看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以,这样不加区分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古代文学课的教材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内容过多、涵盖面过大;缺乏“史”的线索,古代文学课变成了大班的“语文课”或“文言文课”;教材的专业特征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因此,真正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古代文学学科的性质。古代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读本。作家作品的选择要根据课时安排选择每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代表性的文体,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主流。
第二,要注意系统性和时代性。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教材在编写上应以作品为基点,并以作品为核心辐射出一个面—古代文学的全貌,并尽可能多地丫本现出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根据当下世界的变化适当地更新内容。一些固有的陈旧的概念,如反封建制度、批判封建礼教等应适当减少。而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取得的现代成果应该引人进来,将其与古代文学融会综合。
第三,注意跨文化的运用,突出专业特点。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不同,应着眼于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阐释应注意多文化的视角与研究。“文了匕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应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和世界文学融合在一起,从世界范围内给中国古代文学定位。在作品解读别要注意吸收国外汉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从文化心理、思维意识等差异角度选择作家作.
三、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富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旨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为学而教”,改革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一教材一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格局,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核心是采取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活动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主要是他人教育,即教师“一唱到底”。主张“自我教育”绝不是说要学生抛弃教师“自修”,而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教”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引导探索、抓住重点,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内容、原则和注意点,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教师起穿针引线的辅导点拨作用。实施教学时,可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教师提示一学生自学”式,“学生质疑一教师解答”式,“学生讨论一学生总结”式,“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融理论于实践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部分是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反复接触学习的,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早就耳熟能详。与其教师做重复的“无用功”,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亲身的教学实践,教师作评论引导,在需要的地方扩展已知,增加未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对外的专业特点,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双项能力。
1、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古代文学自身来说,入门并不容易,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但因年代久远、语言文化环境的变迁,对于很多初入大学、古代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困难。程度稍好的学生,之前接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多是近代白话小说或是流传广泛的诗词,距今越是久远的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就越为隔膜。古代文学课程起始部分即是先秦文学,对于初入门径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又是极为重要的,有的学生因为读不懂、读不通,而又缺乏耐心和定力去理解和感悟,因而始终徘徊在古代文学的门外。另一方面,新的时代环境对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心态影响很大,高校连年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也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在面对专业、课程的时候,更为关注的是“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这门课程有什么用?”这样一种功利思想使很多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坐冷板凳、扎实学习、深入探究的精神。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要求具有各种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实践需要。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传统的课程,要与新的时代要求接轨,必须将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为人才培养服务。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具备实战策划操作能力和综合工作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专门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两个方面。
二、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1、加强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1)培养探究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探究意识是一种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从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养成,并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到各个领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十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善于利用知识点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古今词义的差别和诗歌平仄格律限制等因素决定古代诗歌常会出现生僻难解的字,如《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的“流”、“采”和“芼”的释义,对于缺乏预习习惯和疏懒于查阅工具书的学生,大多根据诗句复沓的章法,统一将三个字理解为“采摘”。这时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情的前后变化体会比兴手法的作用,“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是写实,“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想象,因为“琴瑟”往往象征夫妻,“钟鼓”是在重大仪式中使用的乐器,这里可以推知为婚礼,这些都是主人公想象中求娶的场面。因此,荇菜作为比兴意象,它之后的三个动词也是富有情节感的,统一理解为“采摘”是不合适的。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为学生提供了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流”字的解读:“此处正以荇菜喻其左右无方,随水而流,未即得也。”查阅工具书,“流”可通“摎”,因此,将“流”字理解为求取是比较合适的。
(2)通过三个环节培养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等应用性技能。
一是课前演讲环节。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技能,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缺乏表达的愿望和勇气,或是条理不甚清晰,或是平日没有思考所得。课前演讲环节要求演讲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是对学习或阅读中产生的一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利用PPT做辅助,脱稿演讲。实践证明,课前演讲是卓有成效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进步,站在讲台上和众人面前说话的体验是难得的,机会是可贵的,任何口语表达的缺陷都被他们充分的自我感知,并且为了准备演讲,他们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还有些学生精心准备演讲素材,设计演讲环节,最后呈现出的俨然是精彩的一段课。二是课上讨论环节。作者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赏析评论的训练,为学生创设思考和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体现岑参边塞诗艺术特点的代表作,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让学生分析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句诗以春花春风比冬雪冬风,除了描绘出边塞风物中天降大雪之状很形象,还将一种温暖之感替代了苍凉之感,冬雪和梨花的共性除了都是白色,还有梨花让人联想到高洁胸臆和故园之思,以梨花喻雪为雪灌注了情感和生气。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岑诗擅写边关风物,擅用想象的手法,并且想象具有绮丽的特点。课堂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三是布置课后书面作业。课后的书面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通常是作品鉴赏和小论文两种形式。在几项基本的应用技能中,中文专业的学生是长于写作的,但是他们的评论文和研究论文的写作水平却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对问题的思考,缺少写作实践训练,没有掌握论文的写作思维方式和方法。日常教学中,论文的写作训练是督促他们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他们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做积累和铺垫。书面作业一个月不少于一次,教师应仔细批改做批语,并在课堂上讲评,从选题到写作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逐一总结,务使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并有所获益。
(3)挖掘古代文学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与审美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哲学、历史、人生等重要的人文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这种特质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审美与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学作品中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之德强调的君子气节、礼仪之道、孝悌之义、爱国主义精神等,正是当今大学生需要培养的修养品质,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古代文学作家中多有人格操守的典范,应成为后世崇效的榜样,对于现代人的人生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例如陶渊明的隐逸就是在对人生真义的自我思辨中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学习陶渊明不是效仿他的人生范式,而是学习他对人生真义的追寻和人格情操的坚守。通过教材上古代作家的生平介绍,学生可以对作家的简历做一个了解,但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在可信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认识诗人的某种特质和品格,让学生从这样的特质中感受其人格魅力,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涵养,用以指导现实人生。古代文学作品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其中不乏山川风物的自然之美,还有诗词的韵律之美,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
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1)调整课程及内容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了新的变化,缩减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增加了一定的专业方向课。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主干基础课,必须将课程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首要解决的是教学容量与教学时数的矛盾。首先,要处理好作品选和文学史的关系。作品选与文学史的开课时数比例应作调整,减少作品选的开课时数,必要的时候,作品选可以不作为单独开设的课程,融合在文学史的教学中。其次,在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在传统的以史为线、梳理知识、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突出主题线索,例如,某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脉络、某一风格流派的形成壮大,或纵向或横向,在新旧知识的讲授与复习过程中通过史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有效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同时在授课方法上做到重点突出,每次课的讲授围绕两到三个问题展开,讲授之前,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重点问题,使学生明确教学思路和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第三,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在专业课教学时数紧张的现状下,开设选修课仍是十分必要的。选修课主要是进行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是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提升。选修课的开设应避免与文学史的授课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如开设了《唐宋词研究》的专题,在文学史的讲授中可以只就唐宋词的发展脉络做一纵向梳理,节省了文学史的授课时数,同时在专题课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知识内容由教师决定,讲授方式是教师从头到尾一言堂,学生不预习,很少有思考,是名副其实的“填鸭”,最后只有为了应付考试临时记忆的知识,内在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增加一些学生活动,其本质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课上讨论、教师答疑等环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第二,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扩充课程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中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必备的手段,有些内容比如诗人的作品集,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介绍,远不如将书籍版本的图片展示于大屏幕上形象,更令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有的内容则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难以完成的,尤其是古代文学涉及很多史传或前人批评等文献资料,多是文言,在黑板上手写要浪费大量时间。在讲评作业的时候,将需要举例的学生作业拍成图片,用多媒体展示,方便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大大提高讲评的效率。第三,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为多元评价体系,考评分为平时和期末两大块,分别占30%和70%,平时成绩包括演讲、作业和课堂讨论三个部分,各占10%,期末采用闭卷的形式,均为主观题。这个测评体系将平时课堂教学的各项要求与最后的成绩紧密关联,强化课程改革内容,丰富评价指标,融入素质教育理念。
三、总结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中,以视觉与听觉为主,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二者相较而言,人类的视觉比听觉更具优势,更敏锐的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强过听觉,而将二者结合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常常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系统的倦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受知效果极为有限,只能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程结束后所获无多,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的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问题的解决在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第二课堂并重,如此一来才能建立崭新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即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方式的传授与课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下的品阅相结合。
三、结语
十余年来,我们对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进行探索、创新、实践,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如学生评价“上课生动活泼,能把枯燥的古文与生动有趣的影视作品和图画相结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教学质量非常高”,“上课方式灵活,讲解详细,生动有趣,配合多媒体达到图文声像的有机统一,富有感情与风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欣赏电视剧,也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上课方式灵活新颖,运用课件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知识,利用短片或动画参与教学,善于激发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热爱,能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了文化涵养。”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教学包括的“教”与“学”,简言之即为传授和品阅。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探索出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教学的展开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外品阅,讲授和品阅兼行,其运用的手段如下:课堂上主要以PPT课件呈现,辅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课外(第二课堂)以学生主动品阅理解为主,辅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建立新型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经典,阐释文化要义;学生品阅经典文学,理解、传承文化精髓。教师要对古代文学教学实现信息化,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艺术魅力并获得美的享受,其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作者:秦玮鸿 单位:广西河池学院文传学院
1.全面学习与了解古代文学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中方舆色彩,细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异,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原因,中国文学充满了地域色彩,这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视,但教学中以时间为脉络的分期与讲授方式,造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某一地域为窗口,在教学中渗透与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帮助学生透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弥补单一时间为轴来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特点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依赖地域文化资源。现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出现面向经济、文化建设,面向地区发展服务的大趋势,古代文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学科,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传统课程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也使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单一获得转向实践考察理解与现实运用。这一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依靠地域文献资源、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地域戏曲资源等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每一所高校,都会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润,校园文化、师生语言、衣食住行等都会带上地方特色,这些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展开实践教学无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保护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之一。而在教学中最能引起其兴趣同时又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对象,激发、培养其传承和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事业中来,成为本地文化保护的青年主力军。这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发动学生在文化保护的目标驱动下自主地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考证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地方文化做积极、深入的了解,必将提升他们的地方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地方文化保护来说,高校生源与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都会带有当地地方色彩,从而使得高校学子在校期间与毕业后都会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必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发展、地方文化的宣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二、地域文化渗入古代文学教学
地域文化以各种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笔者认为适合引入教学的文化载体形式以传世文献、文化名胜古迹与地方戏曲三种为主。
1.传世文献资源的引入。许多高校都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对古代文人而言或为居留之地、或为漫游之所、抑或贬谪之驿,往往留下了大量吟咏佳作。以湖南衡阳为例,许多唐宋文人都曾过往,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宋之问、张说、储光羲、齐己、坡、秦观、辛弃疾等等,而留下吟咏之作的文人从汉代至清朝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些都是记录衡阳历史文化的珍贵传世文献。在教学中,将这些有关衡阳的地域文献资源渗入课堂讲解或作业中,来自衡阳和湖南的同学会对这些地域文献怀有乡土情结,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求知欲。这类地域文献是我们探寻古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献。教学中,地域文献资源的引入,可以从多方面探索进行:首先,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课堂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代表性地方风物,课堂讲解分析时可着重分析,同时让学生由此展开材料搜集与寻找,并形成对此作专门探讨的小论文或文章。从而强化学生地域文化意识,也使他们由一般性知识点接受转变为自己动手开展研究性学习,达到深刻理解和领会。例如笔者在课堂讲授到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涉及“衡阳雁”的诗词时,会引入学校所在地衡阳的雁城文化,激发他们对衡阳雁文化认知和了解的兴趣,再布置相关作业让他们通过文献查找来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专题讲授。学生们因为对本地文化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讲授有关本地文化的形成历史、传播与接受情况,如文人的贬谪与流寓带给地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来过,他们的作品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会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探讨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献资料,因而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同时介绍哪些文献中会保留有关本地的文化资料,是以哪些文献载体为主,并结合今天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以往仅仅存留于故纸堆的概念性知识有更深刻的亲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许多文人都曾吟咏过的,那么我们可围绕唐代文人对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议题来深入探讨。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学习社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许多都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片,学生也成立一些社团和兴趣小组专门学习和探讨这些名人留下的相关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阳人,学生就成立了船山学社,进行学习调研活动,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名胜古迹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但凡有名胜古迹处则有文学产生,而文学的流传又有助于名胜古迹之名声流传的久远与广博。有鉴于二者之亲缘关系,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少不了对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1)地区名胜文化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阐释触景生情对创作的重要性,文学学习也一样要讲求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让学生通过地区名胜文化采风进入情境感受文学不失为有效途径。许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为一体,自然也有不少的名胜去处,这就成为所在高校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现今许多学校文艺学科都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采风来培养学生,这即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笔者所在高校,每年都会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地区名胜进行采风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不失为有效尝试。在对名胜古迹的采风活动中,可先要求学生熟悉历代吟咏此名胜的佳作,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时也可让他们创作相关拟作,在习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绘胜景。(2)文化古迹的实践考察。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灵魂的彰显,同样也是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选择高校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将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学作品转变成实物和古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形式呈现给学生,无疑加强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文化底蕴。以衡阳市为例,留存的文化古迹就有石鼓书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对这些古迹的考察,同学们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也体会古人咏物论史的具体情景。#p#分页标题#e#
3.地方戏曲资源的渗入。戏曲文学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演作为基础的特点让戏曲文学的学习不能单独停留在平面的剧本文学,而应该触及和扩展到对戏曲舞台艺术的了解。但古代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戏曲资源成为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捷径。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体的引入方式可依当地的戏曲资源情况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请本地优秀的戏曲演员来演绎经典戏曲作品选段,演绎的形式可以直接请入课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针对课堂讲授需要,先录制好相关唱段的视频,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播放。这种演唱往往加入了当地戏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时间长短、演唱内容等可根据课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家乡气息,另外也比网络戏曲资源更能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学。方式之二,成立兴趣小组,搜集整理当地的戏曲资源,了解地方戏曲发展情况。如笔者曾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形式对祁剧、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和衡阳渔鼓等衡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做调查研究。
三、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参与地方文化保护
地域文化渗入教学的同时,教学也可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增强本土意识。高校青年学生是当地建设的生力军,也自然将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校期间培养其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必然对今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失为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欣赏课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从而为本地文化宣传增添新力量。
2.实践教学参与保护。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现实中必然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实体或文献文本为参照对象,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些参照对象的时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景点、本地古籍文献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则在将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实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护,从而让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讲到文人的贬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文化景点,让学生考察这些景点有哪些文人在贬谪之时曾来此登临赋诗题文,历代主题有何变化,查找这些景点的历代文献记载,并要求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查找历代文人的题咏,则既增强古代文献知识又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的事业中来。
3.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它需要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体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则需探究地进行,这既包括对古代文学本身的探索学习,也包括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则可成为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探讨古人吟咏当地的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讨论当地街道、道路命名中体现的文学作品之应用,分析当地楼盘命名及宣传中古代文学作品之显现等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当地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达到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分析对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所关注,并展开分析探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重要的传承性保护。
(一)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指导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针对部分高校出现的轻视古代文学教学的现象,必须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明确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文学内容博大精深,学习古代文学,对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学习古代文学虽然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实用操作技能,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形成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改进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的更新针对当今社会浅俗之气弥漫与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教育界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古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以传承古代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目的”。[1]其教学内容不能只是介绍作家作品背景,注释翻译字词句,在指导学生赏析作品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品性磨砺等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时去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忧伤与寂寞,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内容更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注重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且常读常新。一般地,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最新的时代主题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时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当前社会正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这二十四字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如果仔细寻找其中彰显的本民族特色,我们从古代文学优秀作家作品中就能发现其的思想根源:国家的富强、文明,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人民的安居乐业等一直就是中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自古就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由此可见,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学内容,还应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古代著名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教育资源,组织各校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骨干力量编写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辅助读本。这项工程的开展,既能充实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高校古代文学课堂单调、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了。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古代文学这门课内容丰富多彩,又最讲究感性化、生动性与独特性,其实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的极好舞台。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去除那种“填鸭式”、“布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领悟,采取多种教学法开展教学,例如:问题研讨法:老师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阅读任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由问题产生的几种观点,并在全班展开争辩。老师在争辩过程中先保持中立,最后再作点评。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能产生。这种方法,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品读感悟法:品,意为品尝、体味。古代文学中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文、赋、小说、戏曲,都不乏优秀之作。品读经典,就像品尝名茶一样,愈沉浸愈能感受其味之甘醇。因此,品读感悟法是“学生走进作品,体会情感,感悟哲理”[2]不可或缺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如文本中字、词、句的疏通时,可以比较古今异义或古今句式的差异。作品内容、作家风格、文学流派以及传播接受等方面的异同,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既能使问题更明白,又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另外,如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加以适当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打开网络,就能收集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尤其是高校网络平台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给高校师生科研教学都提供了方便。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适得其反。教学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思想碰撞、知识创新的过程。如果一味收集网络信息,缺乏个体思考,又会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了,而且古代文学教学注重个体的领悟与体验,这是不能用信息的堆积来替代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表格叙述繁杂的事情,收集插图、视频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与作家生平,既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3]古代文学教学需要用教师的学养、才情、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位学生有其独特性,提升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古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数以千计,每位作家有其独特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风格,可以断言,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古代作家与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先尝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每位成员评论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相似风格的作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古代文学的学习有这样的特点,即钻研得越深越广,兴趣就越浓。万事开头难,教师只要引领学生走进了古代文学这一艺术殿堂,学生必定会对这辉煌的艺术宝库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佳方法。
(四)改革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难以实施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评职称、晋职的需要,许多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在教学方面则应付了事。教师按照现有的教材、讲义上课十分轻松,真正要改革教学模式是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为了应对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教师需要全面阅读相关文献,才能给出中肯的答案。又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教师不一定对相关知识点熟悉,所以教学时要做到游刃有余,还必须花时间来读书。但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与努力,很难反映到自身的科研成绩上,所以未必情愿去做。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学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总之,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革新教学观念是改革的前提,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改革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改革的保障。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有助于抵御社会上日益明显的精神庸俗化倾向,有助于改变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作者:刘月辉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优势,对教材重新取舍,并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项最受追捧,345份有效问卷有209位同学肯定了此项。与之相对比,“客观严谨地遵循教材体系,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项,只有不到30%的同学认可。但老师太过随意地发挥也不太受欢迎,只有15%的同学对“老师自由随兴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项表示赞赏。与此相关联,调研表中设计了“你心目中优秀的古代文学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一自由陈述环节。虽然同学们的陈述五花八门,但通过综合与分析不难看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同学们最渴望的。同学们在描述老师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知识渊博”和“与时俱进”。与这两个词相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等出现的频率仅居其次。这一调研结果对老师们大有裨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此次调研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同学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愿望。例如,关于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和有关资料都认为司马迁的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但郭沫若先生早就此提出过异议,认为司马迁有可能是被杀害的结局,但郭老的观点没有得到《史记》研究界的肯定和重视。笔者对此话题有所关注和研究,并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认为郭老的结论是有据可循的。于是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讲授了自己关于司马迁之死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凝神静气地聆听,生怕漏掉一句话,课堂教学效果极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史记》的兴趣。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知识量和知识欲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所以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只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不能只停留于赏析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诗经•关雎》的主题,传统的说法是《毛诗序》的“后妃之德”,虽然今人已不大相信此说,但让学生了解这一说法却是必要的;至于其是否正确,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陆游教子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功夫是在教学方法之外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很强的责任感。除了教师自己的学术研究要不断进步之外,还需不断关注自己教学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及时补充到教案中,教授给学生。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十余年来,自己的古代文学教案年年都有新的补充和修改,每一次教案的更新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自己对课堂教学更有信心。记得在讲授陶渊明时,所有教材和有关资料一致认为陶渊明是个超然世外、悠然自得的人。
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照此观点讲授,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有学者2012年在核心期刊,认为:“陶渊明的一生,尤其在归隐后,心中始终有着强烈的矛盾与痛苦:他对白首无成的焦虑,对声名的渴求,对死亡的忧惧,始终纠缠在他的内心。所以他不得不借酒消愁,从先贤那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陶渊明并非那样的超然世外,悠然自得。”我在课堂上把关于陶渊明的这一最新观点和结论传授给学生,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反应。又如,关于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大鹏虽然能高飞于九万里的高空,但它也需要借助风才能做到,所以大鹏最终也是庄子否定的对象。但学者对此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庄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逍遥境界,大鹏就是向这个理想境界勇敢进发的追求者的形象。”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了这一最新观点,同学们非常兴奋并给予肯定,教学效果极佳。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关心学术前沿动态,把自己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这样做固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大为受益,老师也会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敬和人生乐趣。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熏陶和启迪。高校教师面对已经是成人的学生,要善于围绕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所可能有的喜悦、困惑与焦虑,交流对人生、事业、情感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或者说最高境界,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知音境界。笔者在这方面曾做过一些尝试,围绕着诸如“屈原是否可以离开楚国而出走”“庄子的逍遥人生境界是否有现实性”等话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是否有最终结论,或者最终结论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交流、沟通与思考。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距离都大有裨益。
二、对古代文学课外阅读的调研与思考
文学的学习,除了课程教学之外,阅读和拓展是反映教学的延展性和深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总量占整个文学阅读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同学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在345位同学中,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84人。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没有填写具体答案的同学中,有很大比例是极少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结合具体数据来看,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占课外阅读总量的比例小于10%的在345位参与调查者中有70人,而高于50%的也是少数,只有17人。绝大部分同学都在10%-50%之间。其中,占10%的有50人,占20%的有67人,占30%有72人,占40%的有26人,占50%的有24人,这些是比较集中的。从这一结果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是比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但在这看似可喜的结果背后,当我们进一步调查古代文学阅读的内容时,也发现半数以上同学所进行的古代文学阅读基本限于课堂涉及的作品,有20%的同学能够在课堂讲授之外阅读作品选中其它的大部分作品,而真正能够在教材之外认真开展古代文学阅读的学生,仅有73人。可见对古代文学作品延展阅读的引导还需要加强。在当前古代文学的拓展课程方面,关于诗词和古代文化的主题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文学院当前比较重视发展的环节。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朗诵和背诵活动的态度”大部分是积极的,愿意积极参与的有245位,但其中有大量的同学选择了“愿意参与,但担心做不好”,可见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对于古典诗词写作或古典戏曲改编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也很有兴趣,普遍觉得能提高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不过在成立古代文学兴趣社、创办古代文学内部刊物的问题上,持赞同态度、愿意参与的只有大约40%的同学,群众基础还不是很坚实。
三、选择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调研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指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同学有139人,占有效问卷数的41%;不愿意的有111人,占32%;还有持无所谓态度的93位。看得出来,古代文学对学生还是有不小的吸引力。而在不愿意选择的理由中,古代文学太难是比较主流的意见。考研是本科同学走向研究的重要途径,在341份有效回答中,有187位同学保留了考研的选项,其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方向的有51人,而选择其它方向的有136人。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中,仍然以传统的唐代文学为大宗,其次是明清、先秦和宋代文学。显然,在传统的唐宋热点之外,随着明清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动,同学们对近古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兴趣不断增强。总体看来,本次调查是一次比较深入的教学信息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则可以通过调查更加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同学们认真的态度从调查表上的留言可以体现出来。“这样的调查很好,期待能带来真正的变化。”“希望调查的结果能有实际的体现。”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思路并加以操作,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确定的基本改革思路和目标是:
(1)运用尽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
(2)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媒体教学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努力使古代文学教学注入更多生动活泼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因素。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案,去除陈旧的观点,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大信息容量,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古代文学上下几千年内容浩瀚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备课时不得不割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多媒体却可以事先做好课件,多么复杂的内容,轻摁鼠标就可清晰地显示到屏幕上,从而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容量。多媒体的大信息容量,有效地解决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偏窄之短板,能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但毋庸讳言,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当今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有所减弱的。逼真生动的画面,精美的图片,动听悦耳的配乐朗诵,精彩的名家讲座,这些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正好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喜好和审美取向,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了沉闷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传统教学虽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相当多的古代文学课还是教师“一言堂”,而运用多媒体,将人的视、听、触、动等全部知觉调动起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有效的教学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一些单纯通过口授难以传达描绘的知识,如音韵、文物、考据、吟唱等,用多媒体很轻松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接受。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学界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此列出以上几点旨在说明古代文学课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然性。但,核心问题不是用或不用,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关于这方面,学界似乎还没有很深入和精细的研究分析。
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辅”策略
多媒体技术进入古代文学教学活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不管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多么强大,它始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的总策略。何谓“辅助”?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辅助”的解释是协助、支持帮助以及是非主要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理念,制作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就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历经检验,依然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能忽略的。比如,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知识面以及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都是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目前学界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很有将传统教学全盘否定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多媒体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讲授技巧和教师内在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灵吸引。“辅”策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注意“两适”:第一,适时性;第二,适量性。“适时”是指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适量”是指用多少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虽然因授课内容不同,“适时”和“适量”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恒定,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中应该出现大量精彩的“即兴发挥”的讲解。当下,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多媒体“从一而终”,几乎忘记了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堂上的课件放映员,辅助手段成了主要教学手段,实在是本末倒置,策略失当。
(二)内容遴选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艰深繁多,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直至唐宋元明清文学,上下五千年,既要理清文学发展历史的脉络,也要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在当今讲授内容不变而课时严重挤压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时,明确哪些内容适用于多媒体,哪些内容可以不用就尤显重要了。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和对学生反馈调查,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和学生比较认同的一种内容遴选策略是利用课件把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诗词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和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得到传统教学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身临其境,具体感知。
1.文学史脉络及文献资料的文本显现
古代文学内容庞大,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切忌事无巨细,要懂得“割爱”,加之学生本已有课本,因此要芟繁就简,去粗取精。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文本选择中国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重点难点的透析、名词术语的解释和国文献资料的援引是最重要方向。比如讲授宋词流派,可以将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在同一平面显示出来,定义、代表作家一目了然;又如文献资料的援引,现在网络有很好的共享资源,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尹小林研发的《国学宝典》等等,以前很难获取的文献,通过多媒体随手拈来,方便快捷,远非传统教学可比。
2.诗词美文诵读吟唱的音像展播
古代文学本身具有浓郁的诗性和音乐美,多媒体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诗词美文的配乐朗诵、改编的现代歌曲演唱和古典诗词的吟唱糅合展播,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去吟味作品的艺术意蕴。诗词美文的配乐诵读资源非常丰富,笔者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有:(1)《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分别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代两千多年间我国16位杰出作家的经典之作。朗诵者均系当今国内第一流的知名艺术家,是电影配音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的精英人物。(2)《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制作。该套装包含《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史记》、《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历代美文》等,全部由方明、雅坤、虹云、张家声、林如、瞿弦和、傅成励、王雪纯等著名艺术家朗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诗词的吟唱,一直以来不被看重,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台湾地区从中小学直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的吟唱的教学探索,比较著名的有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李勉、许淑敏、陈春秀等。
3.名家名师的点评讲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6-03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如对汉赋的解读。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9)
[3]黄澄华.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刘伟.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130208,A)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人格 当代意识 文本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至此,复旦大学投毒案告一段落,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悲剧给国内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者敲响了警钟,中国大学的教育将何去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生命教育的忽视、人格培养的疏漏等将如何在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成为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当今教育功利化、职业化、文学无用论等观念盛行,大学生重实用、轻素质, 重功利、轻人文,使古代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陷入了困境。但是古代文学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的作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哲理、浓重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步为各高校提倡和实践,本文结合古代文学的学科现状和教学改革实践对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一.育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性、能力、责任和人格。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人才。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发展就把育人文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1]古代文学教学应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正是一个展现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高尚人格,并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自己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讲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和作者经历深入阐述古人的人格魅力,文学是人学,作家的经历和人格定可以穿越时空与当今的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的高尚贞洁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4]的忠贞爱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的淡然洒脱和“既轩冕之非荣,岂袍之为耻”[6]的安贫乐道;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的仁爱忧民和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苏轼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8]的旷达超然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范式均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教学资源。“任何健全人格的构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前经验与以往经验在文化积累中的一种综合。”[10]大学生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从古人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从他们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从他们高尚的人格中吸收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坚守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的总体原则,突破传统的“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轻文学作品讲授”的史学模式,从文学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理念上更新。既不要给学生留下古代文学课程就是古代历史课的印象,还要结合文学是人学的本质属性,树立当代意识。教学从当下出发,联系时代和新闻热点,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大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学古识今,古为今用。陈平原在追忆程千帆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古典学者’应该具有‘当代意识’。……而(程千帆先生)在90年代中期与学生程章灿的对话中,则再次强调:‘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便没有意义。’”[11]教育的当下性关怀,是所有课程改革的重点,古代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活用热点新闻,把当下事件适时引入课堂,既可以拉近古今的距离,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013年河南周口的平坟复耕事件可以在清明节前后授课时提及,并结合中国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2]的文化传统和关于清明时节的诗文引发学生讨论并思考“清明”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当今文化节日传统观念淡化甚至歪曲的现状,形成一种学习、保护、捍卫传统的文化自觉。2012年央视新闻中心在重阳节推出的大型新闻公益活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天津老人发出的“恨不得快死”的悲凉无奈之声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和孝道教育的经典教材。若把视频播放和古代文学中的孝悌文化和相关文学作品相结合,学生会从古典诗文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1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4]等文本中更好地体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道文化,并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汉字听写大会》的盛况播出和全民关注与“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汉字文化的衰落;复旦大学投毒案及大学生自杀跳楼案件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坏,孝之始也”[15]的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古代文学定时代的文化输出和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国的中医等传统国粹的落寞与新发展等都可以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作家作品包罗万象,每个教师都应联系实际,以人为本,树立当代意识,适时寻找古代文学与当今学生现实人生的契合点,让学生“臧往以知来”,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典作品的赏读中净化心灵,提升修养,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挫折,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的大学生。
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
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应当要有浓厚的文本意识,立足文学本位,重视文本分析和经典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灵发展史,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古代士子人文情怀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外化,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存有无可替代的潜在功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比较早地论述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情感的互动和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更是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于声,莫深乎义。”[17]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时代和作者经历领悟文本中渗透的作者的浓厚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而这些体验可以穿越古今与当代的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产生过共鸣。“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8],这便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意义的最高阐释了。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树立正确合理的婚恋观,除了心理专业讲座外,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爱情诗篇的解读更能发挥其由内而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全是对亡妻韦丛生前身后琐事的描写,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诗句“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19]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20]更是情真意切,充满哀思,感人肺腑。“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21]若结合苏轼悼念结发妻子王弗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解读,爱情的真挚和长久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卿卿我我,还是日常生活的相濡以沫、相知相守不言自明。 学生在品读赏析“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2]经典中定能领悟爱情与金钱利益和权势富贵的关系,定能领略古今中外伟大爱情的真谛,从而培养合理的婚恋观和择偶观。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题材包罗万象,经典更是不胜枚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大文本分析和经典作品阅读的力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四.结语
“忽视或轻视文科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导致这个社会的庸俗化。”[23]毋庸讳言,文科教育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发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实践:一,育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二,古为今用,树立当代意识;三,突出文本,重视经典阅读。古代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古代文学教师都应根据学校、学生和时代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和创新课堂,开拓进取,丰富教学模式,发挥学科优势,让课程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第85页.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商务印书馆,2010,第219页.
[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中华书局,1982,第2468页.
[4]吕晴飞.《屈原诗歌评赏》([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第241页.
[5][6]王瑶.《王瑶全集卷一・陶渊明集(编注)》([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24页,第489页.
[7]张式铭主编.《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305页.
[8]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2367页.
[9][2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第356页,第141页.
[10]曾大兴,纪德君.《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2页.
[11]陈平原.《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J].《东方文化》,2001年,第1期.
[12][13][1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第6页、第2页、第4-5页.
[15]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中华书局,2007,第221页.
[16][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中华书局,2012,第555页.
[17]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441页.
[18][宋]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16页.
[19][20][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第98页.
[2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三联书店,2015,第108-110页.
[23]阎志坚.《重视文科教育 深化文科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文科教育改革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