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时间:2023-08-21 17:2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观经济如何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观经济如何分类

第1篇

摘 要 地理信息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地理信息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进行地理信息的生产、将产品分配到社会各需要的阶层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地理信息市场的组织、结构等,促进地理信息市场的良性运作。

关键词 地理信息 微观经济学 经济地理

客观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们已能够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适时适地的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及应用这些信息,使地理信息逐渐成为对信息社会进行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数字城市等地理信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社会化的应用客户日益增加,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平台的社会经济数据加工和产品服务已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内容便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入社会经济活动中。

一、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

1.什么是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因此实际上要解决的主要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3.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分析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研究家庭、企业采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信息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以及通过消费地理信息来支持经济博弈的微观经济模式的一种理论探讨。

当前大量的地理世界的描述和经济分析的工作基本以宏观为主,对个人、单个企业的描述方法则较为简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使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得到满足,也使在地理平台上的信息描述和规律分析开始遇到极微小尺度上信息内容分析的挑战,同时以信息、数据方式表现的地理内容也开始需要分析供给和需求问题,微观经济领域内容开始以从未有过的挑战方式进入地理信息领域。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不仅仅是描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观尺度世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反应地理世界的方法,从事地理信息工作的企业如何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生存、成长等问题。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领域研究地理信息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厂商行为和经济学特点,以及应用地理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地理信息消费者效用等。

二、地理信息微观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区别

1.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2.区别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理信息的发展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必须将其与经济地理学这一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加以区分。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其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所以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地理学是有差别的,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直接将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它在要素和商品市场的表现与行为。

三、结语

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信息产业,其产业成果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解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企业的行为,这是长期以来地理信息行业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企业加工微观地理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将直接描述地理信息的市场和价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后的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美国和欧洲相继降低地理信息产品的价格,这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建设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数据资源和产品,同时又给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此,我国应加强对地理信息微观经济的研究分析,加速有自主产权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地理信息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蒋殿春,黄有光.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第2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已成为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扎实的财经知识基础、顺利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已被诸多高校经济学教师所关注。

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

首先,它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了平台。比如,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供求理论的深化和延伸;生产管理是对生产理论的深化。二是学生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缺乏对经济活动的了解,学习该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基本是空白状态。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课程,总会出现畏难情绪。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让学生有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经济现象,解释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决策。三是教师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是一种“舶来品”,起源于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研究,故这门课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译过来的教材教师初次接触时也感觉存在困难,并且大多数教师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价格波动形成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中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条件,但往往这些假设又与现实不符,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出现诸多图表、模型也让数学基础欠佳的同学觉得非常抽象。

经济学是一门拥有强大的分析工具的学科,其分析方法和逻辑被其他社会科学,如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等广泛借用,甚至在工科类专业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中也会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如何学好、教好微观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能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对经济理论的理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经历,其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该课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就像一堆支离破碎的理论块无序地堆积在一起,同时课程学习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阔,如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生越发觉得混乱和茫然。另外,数学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观经济学中很注重高等数学的运用,这对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又平添了难度。同时,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所布置的习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微观经济学的学了教材以外,还应该广泛阅读许多参考教材,并能适时地浏览精品课程网站,所有这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就教师而言,由于微观经济学较为抽象,尤其在大学授课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选择,还是采取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讲授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初始教学没有勾勒出微观经济学整体框架结构,导致学生未能形成对该门课整体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这样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教师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阅历所限,所使用的案例还是沿袭前人使用的,没有创新也没有联系学生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设计,趣教微观经济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心。微观经济学的教育也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具有持续的竞争力。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微观经济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萧伯纳曾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而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就需要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沙盘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62-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过于抽象。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要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因素排除掉,创造一个完全真空状态中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固定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样的理论一般脱离现实,很难被学生理解。

2.模型过多。经济学界有一句话:一个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是数学家。翻开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着各种图形和模型以及数学推导公式。本来该学科是用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学生把它简单抽象为单纯的数学范畴,甚至有学生将其与高等数学归为一类,难以与现实相结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研究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后果。每一章不仅仅内容多,而且关键是系统性强,也就是说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关联性强。例如,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很简单,购买能力和欲望的统一。但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解释宏观中,当2008年次贷危机来临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时,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

4.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多年来由众多经济学家心血的结晶。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学派。微观经济学分为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分为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等。每一个学派既有继承性又有批判性,理论就是这样在相互争论中向前发展。

二、现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我校商学院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商学院所有双学位专业的必修课。因经济学理论性强,且会有大量模型和公式,对于不同基础的同学来说,普遍觉得比较难。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所有经济学老师一直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对老师也是最简单的。一般微观经济学会选取身边发生的小事作为案例。例如效用论用到商场打折会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例子;讲机会成本用到学生会在来上课和在宿舍睡觉之间如何选择;讲市场论会用到为什么在淡季机票折扣力度会特别大等等。这些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例子更易引起学生兴趣。

2.视频教学法。视频更加直观,而且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例如讲纳什均衡可以用到讲述纳什学习生活的视频,学生看了经济学家日常的生活轨迹,就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理论;例如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用到三个和尚的视频,既轻松了课堂气氛,把学生注意力转到所学内容,同时又培养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些小故事的能力。

3.翻转课堂教学法。所谓翻转课堂教学即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学生在讲台讲,老师在下面听。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自己准备讲课,为此要查阅大量资料,自然印象要更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来说,首先要精心挑选适合翻转课堂的章节;其次对学生的讲述必须要做出关键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准备讲课过程中有所提升。当然,还要制定出明确的分数考评,即参与的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平时成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现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的缺陷

1.案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虽然直观明了,但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老的教学手段,且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各门课程。时间一长,学生发现几乎每门课都会应用案例教学,难免会失去积极性。且案例讲解完毕后,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过后学生基本印象不深刻,因为参与度不高,整个案例教学就是简单的搜集和讲解过程。

2.视频教学传递有用信息太少。视频教学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如果所放视频专业性较强,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感兴趣,很容易就转移注意力了。如果是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视频,则学生又不能在观看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以视频教学现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同鸡肋,老师们既不想放弃,又不知如何有效利用。

3.翻转课堂应用还不成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来说,真正实行翻转课堂条件还不成熟。例如,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由谁来监督?学生在家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向老师请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课时如何分配。每一门课的课时,学生在家学习和在校与老师互动如何分配?老师的课时又如何计量等等。

四、将沙盘模拟引入西方经济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必须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沙盘模拟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微观和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集实战性、操作性和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的调控,让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1.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引入沙盘模拟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本校商学院涉及专业非常广泛,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信息管理、营销、工商管理和广告专业。目前各专业的授课基本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主讲,学生以案例讨论为辅。目前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开通沙盘模拟的学校有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天津商业大学等。从这些院校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对政府职能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实感受到了实战的残酷性。

2.沙盘模拟的特点。该沙盘假设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和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我们可以假设市场上有三家企业: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其中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企业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政府。

3.该方法希望达到的目标。用沙盘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一名学生都作为市场中的一员真正参与进来。如代表消费品市场的团队要尽力做到以低的价格从原材料市场购买原材料,然后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实现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而代表政府的学生团队则要在年初制定全年的GDP目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待市场行为完成后,要核算各类指标看是否完成,如果未能完成,则有可能会下台。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从网上搜集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还会互相讨论,互利合作。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营过程,营造真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还可以通过校内或校际间的沙盘竞赛平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激活学生的四维思考能力。

4.考核方法。运用沙盘模拟进行考核要分为团队考核和Ω鋈说目己肆讲糠帧M哦涌己税括课堂参与程度、经济学知识点分享和实习报告以及如果是政府团队,宏观经济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是企业团队,利润最大化是否实现等。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包括出勤率以及团队内部成员给出的成绩等。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 。 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 ,同样,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 的x2。 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 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 。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13-02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通过教学目标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目标达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与供求相关的基本概念,从微观视角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教学大纲主要涵盖了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模块。为了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和81份。问卷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设计问题,每个问题依据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较好、基本、较差和差5个等级的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以下特征:

1.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就学生对各个模块内容的总体学习情况来看,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47.0%;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62.7%;98%的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掌握程度为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以上,二者之和为90%左右。

2.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各个模块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各个模块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达成度最高的是均衡价格理论,其次是效用论和厂商理论,达成度相对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论。对大纲内容掌握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能够达到40%左右,有些内容如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可以达到近60%;效用论和厂商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能够达到30%以上,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条件可以达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论该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对大纲内容较差和差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均在6%以下,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在15%以下(也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垄断厂商的均衡该比例仅为7%),收入分配理论大都在10%左右。

3.课程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不同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不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13级与2012级学生相比,对学习内容得掌握居中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位于好和差两端的学生比例较低。对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约高5~10个百分点,但掌握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约要低5~15个百分点,掌握得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但2013级和2012级学生在对大纲内容不同模块的达成程度差异,却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论、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的达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基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尚有潜力可挖,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竞争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以教风促学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强导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重视道德修养,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还要不断学习,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规律,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学风形成,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加重要。著名学者江汛清在《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中曾经提到:“21世纪是一个具有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大的”时代[4],在这样的实时通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时代,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协调好《微观经济学》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关系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内容较难、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习惯。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等各环节,是外在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转变。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示范者相结合[3]。在原有的课程作业、课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指导学生采用发散、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民,钟小敏.地理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2014:11-13.

第6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会计素质教育的界定

会计素质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分析、综合、解决会计问题能力、有效传输会计信息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学习会计知识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方法、手段的总和。具体的说,作为会计专业人员首先应具对一般经济事项分析、综合问题的基础能力,这就需要其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然后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会计人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较为深厚扎实的宏观、微观经济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其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潜能。

二、会计学科体系改革

我国现行会计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多且导向不一。现行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单一会计操作转向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等,所以教学要求也由应试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会计学科体系的改革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上,笔者赞同可分为三部分:一般基础知识、相关商业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应根据现行会计职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重新改革。

1.一般基础知识

会计学科一般基础知识与其他经济类学科基本类同,主要包括英语、汉语写作、哲学家学和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统计、法律等课程。一般知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学等基本知识,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理解、分析能力和交流沟通技能。笔者认为,对一般知识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改革:首先将汉语写作提高到语文文学高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加厚其文化底蕴;二是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基础知识,以利会计人才掌握相关知识,胜任会计工作;第三,适当删减和合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以增强这些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第四,作为会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当缩减其篇幅和课时。经过改革后的会计学科一般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英语、汉语言文学、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基础、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工业技术基础、统计、音乐、美术和法律。其所占课时比例宜保持在40%左右。

2.经济基础知识

现行会计职业早已超出记账、算账的范畴,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明确,一是企业理财和税收应属于会计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范畴,企业理财技能是会计人员基本要求。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及企业财务报表离不开企业理财知识的运用,企业理财知识贯穿会计业务始终。同样,税收知识也是会计职业中的基本技能。这两种知识不是对会计人员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会计人员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两项课程内容应纳入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同其他会计课程体系一起进行规范管理;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政府管理手段从直接型的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型的经济调控,会计人员必须更清楚地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这一知识结构也应是会计素质的必备要素,会计学科课程相关商业体系中设置完整的宏观经济学很有必要;三是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日益发展和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业务的兴起,会计职业更多地深入到企业管理内部,全面的微观经济知识也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会计素质,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微观经济学开设也十分近切。因此会计学科一般商业知识应由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微观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宏观经济学等构成。其所占比重宜保持在25%左右。

3.会计专业知识

在会计学科改革之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会计专业知识课程。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重复,如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等。特别是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重复至少达到30%以上。会计学科中的企业管理应立足于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和经营审计,课程编写应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类管理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尽早开设《会计案例》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与经济情况仿真为宜,由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因而案例编写综合性较强。这样素质教育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企业理财、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理论与实务、审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史、会计学习方法学、会计案例、会计职业道德实习等,其占课时比重仍保持在35%左右。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J].会计之友,2002(1)

[2]殷国滨.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会计,2002(2).

[3]李泰峰,周通德,.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1).

第8篇

[关键词]地方自主性;中央维度;市场维度;社会维度

[中图分类号]D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37-0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到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的转变基本完成,在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各地方政府面对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放权,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途径和模式来处理与中央、与市场及与社会的关系,以加快本地的发展,表现出了充分的地方自主性。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对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社会公平的实现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这一角色在地方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地方自主性概念的界定

自主性最早是与国家连用来研究国家自主性的,最早提出国家自主性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时指出国家的阶级属性,认为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就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国家形式上总是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外,并努力增进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继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有很多学者都开始对国家自主性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学者尼科斯•波朗查斯认为国家自主性表现在国家相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自主性,指出“国家对阶级斗争领域的关系,特别是其针对权力集团和派别的相对自主性,并扩大到针对权力集团的同盟和支持力量的相对自主性”。国内很多学者受国家自主性概念的启发,提出了政府自主性。笔者认为,地方自主性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出于地方发展或者其他目标,在处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关系、与当地市场和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对于上级和中央、市场各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各种利益需求团体的相对独立性与超脱性,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履行政府职能、管理地方事务时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当然这种独立性和能动性可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对地方发展以及公平实现起阻碍作用。 鉴于地方自主性发挥时所对应的三个对象――中央、市场和社会,可以把地方自主性分为两个大的维度:即纵向和横向维度,纵向自主性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对国家意志和国家自主性的独立;横向自主性则体现在地方政府相对于市场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相对于社会各利益团体,尤其是强势利益团体的独立性。实际上,研究地方政府纵向维度的自主性可以揭示出地方自主性产生的根源,而横向维度的自主性则更多的是地方自主性发挥的表现。为此,笔者通过总结温州和中山两个市级政府,结合地方政府事权和公共服务来进行研究。

2 地方自主性与中央关系的维度

地方自主性与中央关系上的体现就在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特征来对待中央的法规、政策、指令等。确切来讲,这体现在地方政府是否能结合当地情况,在中央政府面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能动性。

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带来的自主性扩张的动力机制下,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发挥是通过地方政府特定的行为逻辑来实现的。地方自主性在与中央关系维度上的行为逻辑,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当中央政府的政策指令对地方有利,中央下达的任务与地方利益一致时,地方政府显然是用足中央政策,利用中央政策提供的机遇,汲取更多有利于地方发展的资源,在完成中央政府任务指标时,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发展,实现了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比如,中山市政府,中山市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惠者,中山市政府充分运用中央赋予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各项政策,实行以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外汇平衡并有结余的政策。中山市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以发展“三来一补”为跳板,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不断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增强了自身的出口创汇能力,到1990年时,中山的外贸出口总值就达到了1.9亿元之多,高于东莞南海,也将近是顺德的两倍。

第二种情况是,中央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十分明显,甚至有时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情况不甚了解,制定的政策可能成为地方发展的阻力,这时地方若能发挥好自主性,同样也能促进地方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相当薄弱,在地理位置并无优势的情况下,深知地方人民迫切摆脱贫穷,创业之心强烈的温州市政府,顶住层层压力,温州市政府往往利用中央政策的模糊性,出台比中央政策更为宽松的地方性政策,以营造出最为宽松的区域发展政策环境,保护当地私营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温州市政府在体制转型之初的种种大胆发挥自主性的行为,就不会有今天难得的“温州模式”和“浙江模式”了。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地方经济充分发展,中央应尽量减少对地方的干预。而在地方经济和公共管理方面,中央应充分放权给地方,从而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地方自主性与市场关系维度

地方自主性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时的发挥,是地方自主性的在横向层面的重要体现。这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在经济体制转型以来,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时,能否独立于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不被微观利益主体所“俘获”,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整个市场体系。当然地方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完善市场体系时,根据地方发展的现实情况,自主性发挥的行为逻辑也有所不同,这里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政府之间,也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3.1 不同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发挥

仅在政府处理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关系时,就能看出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发挥自主性。温州市政府最显著的特征仍然是其长期贯彻的“无为”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大多其他地方政府致力于执行中央政策――搞活国有经济,或大力扶植乡镇机体企业发展,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型甚至支配性作用时,温州市由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都薄弱,政府并没有像其他政府一样广泛地介入微观经济过程。在1978年以前,温州市没有一家大型的全民企业,中小企业也只有百余家,且技术条件落后。当年11.12亿元的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只贡献了35.6%。

而与温州模式对应的“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一直扮演“强政府”、“有为”的角色。由于苏南地区毗邻上海,地理位置比温州优越,而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形成了良好的集体经济基础,地方政府的资源控制能力较强。

中山市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政府在促进企业集群效应的发展中。中山市政府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制定产业政策,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群效应。中山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各高校、科研所合作,用科技来推动当地企业发展。2004年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研究支出总额为1.4亿元,科技三项费用1.39亿元,合计2.7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4%。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中山形成了“一镇一业”的局面:小榄――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古镇――中国灯饰之都;沙溪――休闲服装基地;大涌――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

3.2 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表现

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应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时期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表现形式。以温州为例,温州市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的自主性体现在温州市市场体系发育的各个阶段。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市场体系发育的初期,这为温州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温州市地方政府的“无为”倾向主要体现在温州市根据温州的情况理性地对待中央政策。温州由于资源比较匮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温州自古以来形成的浓厚的商业气息和商业文化,考虑到温州人民传达给政府的迫切想要通过经商致富的信息,温州市政府并没有像其他地方政府那样一味执行中央政策,搞活国有经济、扶植乡镇企业,甚至广泛地介入微观经济过程,而是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了宽容、默许的政策。正是温州市政府的这种“一毛不拔”的管理模式才孕育出今天的“温州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先后突破当时政策或法规的框架,做了不少实事,如中国首批个体工商执照的发放、首个关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等。

在市场体系发育的中期阶段,温州市地方政府主要扮演市场规范角色。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政策支持。主动为个体私营经济“松绑放权”,在注册登记、用地、部门服务等方面,给予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

在现阶段,温州市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完善自己的服务角色,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典型的是结合一、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不断充实、完善市便民服务中心内容。此外,温州在公共服务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过渡,且其市场化程度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由上可知,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时,即使是同一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角色都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自主性,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和完善市场体系。

4 地方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维度

关于地方政府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维度,体现在地方政府在地方垄断企业、私营企业、利益集团、行业协会等的影响下仍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能动性,以公共利益为重,秉承公平与公正的原则,管理社会事务,处理与社会各行为主体的关系。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是通过制定各种公共政策来实现资源配置、调节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因此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的各地方公共政策来体现。而公共政策的出台大致可分为问题的提出、各种备选方案的提出、政府在与各社会力量的博弈中选择出最后的方案以作为将被执行的公共政策。在这几个步骤中政府的自主性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干扰。在问题的提出阶段,强势群体基于自身的利益扩张,运用行贿、“用脚投票”、对政府施压等手段反而使处于次级需要的公共问题得以提上政府议程。在问题提出,形成政府议程以后,强势群体也可以运用手中的各种资源,或对政府施加各种压力,使最终出台的政策对他们有利,而有时甚至以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他们的利益。

温州市政府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中一直保持了较好的自主性。这与长期以来,温州以私营企业发展较充分,形成了可以相互制衡的资本力量有关,而不像其他私营经济发展不健全,或者存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寡头组织的地区。因此,温州市政府一直可以保持较好的自主性,而少受各横向社会势力的摆布。

中山市与温州市不同,温州市的民营经济和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使温州的贫富差距比中山市要小。中山市由于长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为此中山市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社会保障方面作出了不断的努力。经过不断调整完善,中山市已建成一个覆盖城乡、管理规范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对象包括了城乡困难居(村)民、困难在职人员、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参保达349.4万人次。到2006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5元,增长9%。此外,由2009年开始,中山市政府开始了全面的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改革,以便进一步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同时,使政府能在透明化的压力下,保持自身相对于强势资本势力的相对独立性,调动市民社会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由此可见,温州市和中山市政府都在加强自身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通过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电子政府水平等措施,不断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提高群众参与管理的意识,实现政策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内容摘要:方法论是一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对我国金融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了一些探析,在金融学是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范畴内,从分析经济学的科学性入手,探讨了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了金融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关系,并认为我国金融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方向将是建立更加坚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向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发展。

关键词:金融学 经济学 方法论 科学

我国金融学研究正在从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到现代金融学的新阶段。目前,在金融领域普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理论创新上,对金融研究中的方法论范式研究尚显不足,而金融研究方法论的范式转换与理论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故本文尝试对我国金融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一直以来,金融学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一直是一门属于经济学类的学科。更具体地来看我国,在学科划分上,金融学被归入了经济学类中的应用经济学。既然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那么金融学研究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应该是经济学的方法论了;当我国的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发展时,也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学向现代金融学发展。从本质讲,对金融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就是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的科学属性

对经济学内涵的理解,直接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边界。我国学术界曾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一命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而且这种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最终统一的答案。科学一般概念是对现象规律性的系统解释。从这个角度说本文认为,判断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核心标准,在于经济学对经验世界(或者说现实社会)的解释力是否足够强大,如同数学、物理学对经验世界的解释能力一样,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探讨经济学理论是否有国界。如果经济学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在不同制度下的社会环境里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时候,那么经济学就是科学了,否则就还只是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经济学理论是没有国界的,而存在不同的是约束条件即社会制度环境、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从边际革命那天起,经济学就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

(一)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的差异

经济学科学化的过程就是对经济学问题研究采取技术化手段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把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混为一谈了。经济问题是现实中涉及经济现象的所有问题,而经济学问题则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正如,当我们讨论婚姻的法律效力确立的时候,婚姻是个法律问题而没有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但我们把婚姻的法律效力确立看成是一个契约过程时,此时它已经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了;而当我们谈论农民工待遇过低是否公平问题时,我们是在谈论这一社会经济现象,但它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研究的边界,因为在这里我们已经引入了价值判断,而当涉及价值判断问题时,经济学家们就应该住嘴了。这还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是有边界的。

(二)经济学问题研究的技术手段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明白,在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水平下,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人们所研究的经济学问题还相对较为简单时,人们普遍使用形式逻辑的研究方法;而当人类社会日趋复杂化而形式逻辑不能满足经济学研究需要的时候,数理逻辑就取代了形式逻辑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经济学研究走了一条被很多人称为“数量化的道路”。从对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无疑是经济学的进步。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这种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得经济学的研究逐渐开始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经济学理论模型对经验世界进行了简化,经济学家们利用技术手段构造了一个理想中无摩擦的经济学世界,并且以这个“无摩擦的世界”作为比较基准去解释经验世界(张树民,2006)。

(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由于经济学讨论的关键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如何配置,因而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在于效率,这就要求经济学家们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不加入价值判断,因而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不包含着价值判断的内容。正义与公平这些含有价值观取向的内容,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而应被归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经济学对现实世界有着极为强大的解释力。于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逐渐扩大到其它社会学科的分析中去,产生了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新学科分析的基本框架依然是建立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上的。有人把经济学研究范围扩大的现象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说明了经济学科学属性的结果。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其为科学,就是在其对经验世界具有普遍的解释能力,只能局限于解释一定范围内世界的学科是不能成为科学的。

金融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关系

总的来说,金融学理论发展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那么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也就是经济学研究。尽管迄今为止的金融学科相对于经济学学科而言并不完整,这种不完整不仅表现为金融学的假设前提、范畴、理论或研究的方法论均有待于完善和发展,还表现为金融学科边界界定的不完整。但是,金融理论使用了对于所有现代经济理论都很关键的基本假设,金融学的范畴亦是以经济学的范畴为基础,其研究的方法论依然根植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中。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反之亦然(冯用富,1998)。正是随着经济学日渐科学化,金融学的发展也逐渐沿着科学的道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边界逐渐清晰,也逐渐拓展。

(一)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现代经济学是已经被定义为最优地利用稀缺资源的研究,即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研究。被最大化的对象以及施加在选择上的约束,从一个背景变化到另一个背景:家庭的消费和劳动的供给,企业的生产和政府的政策。但是,所有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结构,这一数学结构又反过来为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经济学直觉(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2006)。

Zvi•Bodie和 Robert•C•Merton 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认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金融学的概念与经济学含义已经十分接近了。这一金融学的定义可以解读为,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纵观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一个针对不确定环境的研究体系,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为资产定价,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现代金融实现了从单期到跨期、从个体决策到市场动态一般均衡的拓展,形成了独特的无套利分析方法,从而得以初步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学科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时间(跨期)和风险(不确定性),其目标则是通过确定合理的资产价格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市场均衡。因此,Bodie和Merton所说的“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的确是对现代金融学的一个准确描述。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微观经济学基础,这是金融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科学的表现。有学者把金融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相融和的趋势看成是金融经济学的形成。金融学探寻微观基础可以理解为金融学家对整个现代金融学科体系统一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可以说正是对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化,使得现代金融学初具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总体研究框架来看,现代金融学是从个体效用最大化出发,试图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这一研究体系显然和微观经济学已经相当近似了。

(二)金融学研究主要的方法

在什么是金融学的主要分析方法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无套利分析是金融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以此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存在重大的差异。无可置疑,无套利分析是金融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但无套利分析背后的基础相对价格分析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在众多的金融学理论模型中,主要包括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典型的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等;其二则是无套利分析方法,其经典运用包括APT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

从金融均衡分析法来看,它就是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在金融学中的运用,金融均衡分析法与经济学均衡分析在本质上是同一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首先,均衡分析法的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获得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该价格是最终的输出变量,这和经济学中消费者理论的演绎过程相当接近。其次,它们都属于均衡分析方法,更进一步说都属于绝对定价法。它们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导致金融资产(商品)价格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用以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第三,金融学均衡分析和经济学供求分析的理论演绎过程,都比较侧重于问题的纯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场相去甚远而难以实际运用,但在描述资产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整体影响因素方面却往往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因此都被较多地看做一个分析资产定价问题的理论框架。

从无套利分析法来看,其基本思路其实非常简单,研究者唯一需要确定的是当市场中其它资产价格给定的时候,某种资产的价格是多少才使得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很明显,无套利分析法的诸多方面都是与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相吻合的,既然数量―价格机制不存在,无法从均衡数量推导出最优价格参数,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不再考虑价格运动后面的数量变化,而是将市场价格作为输入变量;既然金融产品之间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投资者随时可以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他们关心的只是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以“相对定价”为核心,寻求各种近似替代品价格之间的合理联系,通过对“无套利”目标的追求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通过对无套利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分析,可以发现其实质和核心是经济学中相对价格的分析方法,只不过这里是对资产这一商品定价而已。

我国金融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科学化方向

现代金融学在研究方法上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金融学在大量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后,其研究范式正在走向规范。实际上,金融学研究方法已经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那些涉及到时间和不确定性等领域,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分析工具。 在现代金融学已经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凭借传统式的简单直觉进行研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需要运用更加精密复杂的数学工具帮助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直觉转化为理论和模型。诚然也承认思想的重要性,但是更要明白的是,思想的正确性要靠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也正是数学技术在现代金融学中大量运用的原因。可以这样说,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逐渐科学化,作为经济学分支的金融学,我国金融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方向将是建立更加坚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向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用富.金融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张树民.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邵宇编著.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郑振龙,陈蓉.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关系探讨[J].经济学动态,2005(2)

6.Bodie,Z.,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Lond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0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济学基础; 教学有效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4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67- 03

“经济学基础”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对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改变其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1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生产活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

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最早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教学活动,再到后来提出的教学环境,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的需要通过各个影响因素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实现。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就是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满足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授的经济理论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经济学认知,使其能够运用正确的经济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经济问题。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学习方法,能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包含大量的概念、数理推导和经济模型,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原理通常需要用大量的图形或者数理推导来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2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2.1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的原因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在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济模型的讲解和推导,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很抽象;经济学用到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学习价值很高,但与趣味性强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降低。

2.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的是“能力本位”的思想,突出实践与技能训练,这就使人们普遍认为其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会多少”。就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是会计、工程造价员、保险人、导游等,无论是服务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其任职条件更多地倾向于岗位能力及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具备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学制三年,一般专业都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各类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较少,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完授课内容很难。所以,专业基础课常被忽略,这种情况造成学生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3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其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尤其是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会操作、能实践就行了,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知识。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有关的外语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上。

3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还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1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对西方百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总结,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其全部内容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实训课占了一定的比例,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就极为有限。

目前,大多数经管类高职院校(包括本院)经济学基础课程安排用一学期讲完,安排的学时也仅在60学时左右,微观与宏观内容一起讲授,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在进行内容选择时,一是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选择,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二是要根据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应通俗易懂,淡化数理推导,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重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进行比较,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宏观经济学为辅。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它主要在于讲清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主要介绍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要紧密联系,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为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情况,多数职业院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优化,使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2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是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让学生们普遍感到经济学理论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学习热情不高,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用现实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这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学生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应注意一点,由于课时有限,案例不能过多、过于复杂,应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既可以节约课堂授课时间,又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

3.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当代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应积极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扩大了教学容量、学生能全方位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其知识面。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课本文字达不到的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公式及曲线变动情况,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模拟显示出来,使图形、曲线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3.4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

教学的效果要通过课程考核来衡量,考核方式单一带来的后果是教学低效率,仅凭期末的考试成绩不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提高教学有效性,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目前,我院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教师按照教学实际情况,采用课堂讨论或布置课程论文等方式来评定。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论文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中的某个理论对身边的某个经济现象进行阐释,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加深了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期末考试成绩由客观考题组成,取消概念、原理等需要死记硬背的考题,应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经济学等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俊. 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分析[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101-104.

第11篇

关键词:边际效益递减;DOTA;魔兽世界;游戏可玩性

中图分类号:TN949.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在大学生活中,80%的男同学都玩过游戏。而在这个数字中,有40%~60%的男生沉迷于玩游戏。除去大学课程的压力较小时间宽裕这个因素外,游戏的可玩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一基础的理论,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一下游戏的可玩性。幸福感,便是在边际效益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边际效益。边际效益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附加的效益值。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边际贡献递减,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在玩一个游戏的过程中,某一款游戏作为一个个体,其可玩性总会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变少直至消失,即吃撑了包子。然后便会对某一款游戏失去兴趣。而在这个大学的生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游戏直接陪伴了大家一个四年,甚至更久。是这个理论错误了吗?

经过调查得知,大学玩的游戏除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追求画面和兴奋的单机游戏外,两款游戏经久不衰,即dota和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在长达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此款游戏已经有了一个拥有自己世界观贯穿其中的庞大故事背景、历史架构的魔幻世界。作为网游,能拥有如此完整的世界设定,主线故事,游戏发展的寥寥可数。游戏有不同的模式,可以玩家之间对战,也可以角色扮演。其中角色有12个种族,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领地及属性。每个种族内的英雄又分成不同的职业各司其职。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家还可以获得随机出现的各种装备。

Dota作为一款经典即时战略游戏,是Defense of the Ancients的简称,可以译作守护古树、守护遗迹、远古遗迹守卫。是指基于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由暴雪娱乐公司出品)的多人即时对战自定义地图,可支持10个人同时连线游戏。Dota以对立的两个小队展开对战,通常是5v5,游戏目的是守护自己的远古遗迹(近卫方的生命之树、天灾方的冰封王座),同时摧毁对方的远古遗迹。DotA是目前唯一被暴雪娱乐公司官方认可的魔兽争霸的RPG地图。

这两款游戏很好的避免了游戏可玩性的边际效益递减。为什么一直会去玩这个游戏,大学生给出了较多的理由。归结起来有几大项,列表如下:

这些因素把单独的游戏个体分为个各个独立的单元,使游戏的可玩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每一局游戏,每用一个新角色,每一个新副本都是一个崭新的游戏。虽然在同一个大游戏的前提下,但是其都是独立的新游戏”――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远超教授如是说。那么根据张教授的说法,在微观的时间跨度即每一次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模型由单一模型组合变形。

其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可玩性,其中的每一个周期是由每一局或者每一个副本等元素组成。在每一个微观时期中,都会有如此的模型。即每开一局新游戏会出现一个随机组合,而边际效益的增减是一个三角函数模型的变形。进而这个游戏每一个组成模式即每局游戏的边际效益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正值上。进而在微观时间跨度上,游戏的可玩性t的组成元素为每局的随即组合性c。假设每局的游戏时间为45分钟,那么整体的游戏可玩性时间t=45c。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力才是限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影响过程仅仅局限于以天为单位的前提上,即每次连续在线玩的时间跨度。这不影响游戏在宏观的时间跨度上的可玩性。

而在宏观的大时间段上:可以把一个游戏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手尝试期,成熟体验期,领导众人期和平淡延续期。每一个宏观阶段由很多单一局数或者副本的“新”游戏组成。每个单一的游戏的寿命是T,假设在平淡期的边际效益虽小但是保持在一个正值,其时间就是一个无限大的数A。就像京剧一样,虽然不再流行但是总是保持着一部分人对它的热爱。

进而,一个游戏的可玩性寿命时间就为了T+A,加入微观元素t=45c的话,则最终的游戏可玩性的公式即为T=4*45c+A=180c+A. 所以,其时间是一个比较大的数了。

综上所述,这两个游戏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得到众多大学生甚至更多人的追捧是有其原因的。

如何使大学生或者更多痴迷于游戏游戏的人摆脱游戏,从游戏方面解决是不行的。由于游戏本身的可玩性在边际效益递减上是不可解决的,只能由新游戏或者新的吸引点产生的替代作用才能摆脱对一个游戏的痴迷。所以,对游戏产生网瘾的解决方法来讲,应该从怎样转移注意力来说,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乃至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一件可量化性较难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娱乐项目的优质化需要更多的文化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再者,对于我国软实力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漫、游戏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来讲,怎样规避游戏可玩性的边际效益递减,是提高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一项重要的理论指导方向。

我国一些游戏除了收费不合理的因素,往往失去人群的因素便是其边际效益递减速率过快。怎样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的特色性,突破新瓶装老酒的模式是以后动漫游戏产业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即除在游戏画面上提高自身技术之外,对人物的设置,贯穿整个游戏的世界观,每个人物的属性设置上要下功夫。怎么样突出自身的特点,把游戏与中国的特色文化结合在一起,现代文化扎根于五千年文化积淀,才是走出困境的一个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董长瑞.边际效益递减规律[J].微观经济学.

第12篇

一、根植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经济发 二、立足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管理质量

(一)扎实做好税收基础工作。加强户籍管理,积极推动与工商、地税、统计部门的信息比对;加强发票管理,细化发票管理办法,以票管税,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限额审批管理和红字专用发票的开具管理,尤其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及异常发票的审核检查,拓展税控覆盖范围。

(二)实施税源科学管理。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对零星税源实行源泉控管综合管理,对非常规税源实行跟踪监控定期清理。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管理;二是加强对“五小企业”、专卖店、总商、药店、大型超市、摩托车、建材等进行专项检查,继续摸索棉花加工销售、服装生产加工、摩托车销售、石料等行业管理经验办法并逐步推广;三是加强对个体双定户管理,提高个体工商户达点率。

(三)强化税收分析,加大纳税评估力度。深化税收宏观分析,改进税收预测方式,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认真抓好月度、季度和年度收入分析工作,把握税源管理重点和潜力;注重税收微观分析,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税收分析的重点应放在重点税源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上,分析其税负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动状况,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行业上的横向比较发现问题;做好税负综合分析,宏观税负分析与微观税负分析相结合,将税负明显偏低的企业提交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要将税收分析环节前移,将经济税基纳入到税收分析中来。

(四)提高信息化程度,实行科学兴税。强化信息数据的应用意识,提高数据的分析应用效果;整合现有的各类应用系统,强化数据查询功能,尽可能满足国税机关和国税人员的工作需求,促进机关上下和系统内外的互动交流;做好金税三期的准备工作,优化税收管理流程,逐步实现认证、报税、申报比对、缴税、入库等办税事项网上办理;充分利用好“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平台,加强征收、管理、稽查、综合业务指导和信息安全维护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管理合力,使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反馈、纳税评估监督、税务稽查追究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链条。

(五)加强执法监督和责任考核。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的原则,科学划分岗位职责,重组办税流程,细化、量化服务内容,形成清晰的岗责体系,将每一个细小的服务事项都落实到具体岗位上;实行严厉的问责问效制,按照“违规即追究、失职即问责”的原则,出台问责问效管理办法,解决税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行为;实施严明的业绩激励机制,每季度实施一次“季度之星”评比,评比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以此激发干部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观能动性。

(六)建立节约型机关,体现节俭办税。节俭做好公务接待,出台节约用电用水、节约办公耗材、节约使用车辆和电话费用的规章制度,要在全局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道德风尚;加强财务监督,严格支出管理,跟踪核查经费支出情况,实行财务指标限额制;增强节约理财意识,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三、以完善纳税服务为核心,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上求一个“简”字,在办税时间上求一个“快”字,在服务质量上求一个“优”字,在纳税服务上求一个“好”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