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急救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R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49-02
产科DIC是一种有多种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的综合症,随着能学功能的不断恶化,血液中的血小板将会被大量的消耗,当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就会引起凝血障碍,通称为消耗性凝血障碍疾病。该种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时间较短,高凝期常常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会迅速的转入到消耗性低凝期,发病的症状多属于急性失血,救治不及时、不得力所致[1]。在此类手术中手术室急救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产科DIC子宫切除手术在手术室中的急救护理方式,找出最佳的护理效果手段,现将该院2010年7月―2011年11月12例产科DIC子宫进行切除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室中进行护理的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例产科DIC子宫进行切除手术的患者,患者年龄在20~38岁,平均年龄为29.84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的3例、初高中以上的6例、初中以下的5例,其中初中以下产妇7例。5例患者因为胎盘早剥行剖宫产手术,在胎儿娩出之后,子宫不能自动收缩,切口有渗血不止现象,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静脉滴注缩宫素、口服米索、宫体注射缩宫素等急救措施都没有效果,阴道仍大量出血,血液不凝,患者的出血量>2 000 mL,直接进行了子宫次全切除手术。7例患者是院外转过来的,因为产后出现大出血、血不凝固现象,入院时6例患者血压
1.2 方法
1.2.1 急救采取的措施 当患者遇到需要马上切除子宫手术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应用纱布等止血物品垫在患者的盆腔残端,给患者起到压迫、止血的效果。同时,边对患者进行手术边进行抗休克的预防治疗,立刻对患者体内输入大量的胶体和晶体,并同时对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并仔细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出血量,根据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适当采取正确对应的急救方法,例如:继续扩容、强心、增加脏器灌注等措施[2]。
1.2.2 适当的心理护理 手术室中的护士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在接患者的途中,如果手术患者能够保持清醒状态,一定要使患者持续这种状态,同时积极鼓励和安慰他让其对手术充满信心,以便可以更有效地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方便医护人员护理和抢救。剖宫产术胎儿在娩出后会出现一些大出血和血不凝的现象,这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急救,甚至可能进行子宫切除的手术[3]。如果遇到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患者一直会保持大脑清醒,医生在探讨患者病情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够让患者了解到其病情的危险性,尤其是不要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议论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出血量,避免引发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心理,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抢救和手术。
1.2.3 防止发生低体温 手术当中患者的体温如果太低的情况,极易有可能会对患者手术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护士要注意掌控手术室温度的变化;不允许患者的肢体和皮肤等部位在外;对腹腔进行冲洗时要注意水温的适宜,防止患者体温流失。同时,护理人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皮肤表层温度的变化。
1.2.4 做好术前消毒隔离工作 患者极有可能会因为手术产生的刺激和大量失血产生缺氧等所中因素,导致身体的抵抗能力有所降低,产生感染问题。所以,手术中的各项操作流程都要严格无菌技术的操作要求进行。术中观察患者尿量并随时做好连接引流袋、倾倒尿液等工作,抢救患者生命的工作必须及时[4]。
2 结果
12例患者中6例患者盆腔残端用止血纱布、明胶海绵等止血,6例用纱布垫进行压迫止血。还有1例患者由于手术中和手术后持续少尿,肾脏功能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共透析2次,住院21 d痊愈。4例患者因为刀口愈合效果较差,于术后第15~20 d先后痊愈。
3 讨论
该院在DIC子宫进行切除手术实施全期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患者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都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身体状态恢复良好,在病愈后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满意[5-6]。通过此次调查证明,良好手术室急救护理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助于患者脱离危险,顺利完成手术的效果明显,对患者和医院都具有积极的效果,及有利于医院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此种护理方式虽然在我国刚刚开始实施,但经过多次的实验证明,这种护理方式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跃军,蔡立红.22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8(1):66-67.
[2] 况容.1例产后出血致DIC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 24(25):141.
[3] 樊小琴. 31例产科DIC的临床探讨[J].现代医院,2010,10(10):58-59.
[4] Regehr C, Kjerulf M, Popova SR, et al. Trauma and tribul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 working with organ donor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4,13(4):430-437.
[5] Jeong IS, Park S. Use of hands-free technique among operating room nurse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9,37(2):131-135.
方法:手术室创伤性休克患者20例,对急救的患者进行护理配合。
结果:20例患者进行早期的急救配合护理,全部抢救成功,抢救率为100%。
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急救护理,增加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手术室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10-01
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人们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创伤较为常见,并且较为严重,隐蔽性较强,创伤性休克是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死亡的原因之一[1]。为降低死亡率,需要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成功的抢救。本次研究选择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分析:锐气或者是钝器受伤5例,车祸受伤15例。根据受伤类型:骨折外伤大出血12例,颅脑受损8例。临床表现为:①血压下降;②神志冷漠;③肤色过白或者是发绀;④呼吸加快;⑤脉搏显示细速;⑥皮肤湿冷;⑦尿量较低。
1.2急救护理。
1.2.1呼吸道护理。首先是让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若患者出现呕吐,需要将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流入气道,以免患者出现窒息。护士需要将患者口腔或者是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若患者有意识,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轻轻的把血液、分泌物或者是污物等咳出。对患者,需要实施鼻导管吸氧,如果有必要,需要应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2]。
1.2.2进行静脉通道设置。在进行穿刺时,需要采用16G留置针,静脉通道开通路,至少为两条,首选的血管应当具备如下特点:粗直、具有弹性、血管相对丰富、固定容易,如大隐动脉。若患者的伤口是开放性,必须注意,在进行输液时,必须要将受伤的肢体远端避开。16G留置针管径较粗,能够使血容量得到及时的恢复。另外一路需要注射药物,药物需要控制速度。将颈静脉切开,输液快速,对中心静脉压进行检测。若怀疑患者可能有骨盆骨折,休克得到纠正以后,需要对输液量进行严密的控制。静脉进行穿刺以后,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
1.2.3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做好抢救器械的准备,对电刀吸引器进行连接,对备班人员进行电话联系。根据医师的口头医嘱执行,重复一次,手术以后,需要及时的提醒医师,告知医嘱。值班护士需要与洗手护士一起进行手术台物品的清点,详细的进行记录。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的物品,经过两人检查后,立即记录,对于遗漏的物品需要集中的放置,便于清点。当遇到危重病患者,备班人员未到位的情况下,医师必须上台手术,手术医师以及值班护士进行物品清理,填术护理的记录。
1.2.4明确抢救休克的补液量。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并输入大量的液体,患者的血压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若患者的伤情得到控制,在休克早期,输入平衡液1000至2000ml,若输液量超过1500ml,收缩压不能保持在正常的状态,需要确认损伤的位置,进行出血控制。若经过扩容以后收缩压达到90至100mmHg,血压下降,产生活动性出血,需要对患者的输液量进行控制,避免出现增加出血或者是再出血的情况。若患者胸部受伤严重,需要控制输入平衡液的量,并进行静脉尿素注射,进行浓缩白蛋白输入,避免出现并发症。
2结果
20例患者进行早期的急救配合护理,全部抢救成功,抢救率为100%。
3讨论
病情监护主要分为:①腹部损伤,出现腹痛进行性加重,引起腹膜刺激征,出现移动性浊音,显示,腹腔脏器受到损害,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腹腔穿刺,结合患者出血量、血凝情况,对破裂的脏器进行判断。②胸部损伤,结合患者损伤的症状,如呼吸、胸痛等,需要对患者的动脉血气进行检测,并仔细的分析,发现是否存在缺氧的问题。③颅内出血,需要观察患者颅脑临床症状,如是否存在呕吐、疼痛问题,当出现躁动不安、眼底出血、频繁呕吐等表现,判断损伤的部位可能在颅内,应当立刻通知医生,并展开急救。④休克,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当存在呼吸急促、尿量减少、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的血压正常,但是处在休克的状态,需要进行积极地抢救护理[3]。
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抢救的关键在于需要进行血容量的补充,并进行止血,患者才能够增加存活的几率。在抢救时,手术室的护士需要做好术前准备,获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并进行细节护理。只有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紧密的配合,才可以增加救治的成功率,确保成功救治。
参考文献
[1]曹晓艳,关柏秋,夏莹.手术室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62-762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03-02
所谓的创伤性休克则是指伤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血,无法满足正常血氧供应,自身的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平衡无法保持的一种严重疾病[1]。其常以并发症形式出现,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2]。创伤性休克发病原因较多,涉及爆炸、交通事故甚至是高处坠物等情况。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是现代医疗救治及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救治理论和方法,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以及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患者生命的延续争取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目前主要的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方法为手术治疗,而手术护理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总结分析手术护理中的方法和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男39例,女13例;年龄11~67岁,平均(35.97±9.94)岁;其中腹部伤24例,颅脑外伤11例,心胸损伤7例,其他损伤10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爆炸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锐器伤4例。
1.2 救治方法
所有患者在休克状态下,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措施为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手术止血、大量输血以及手术护理等。
2 结果
经过救治,48例存活,存活率为92.31%;死亡4例,死亡率为7.69%。4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分别为:2例为心脏骤停,2例为多脏器衰竭。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33±6.47)d,痊愈45例,痊愈率为86.54%。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作为意外伤害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伤者的生命安全,是伤者紧急救治的重点[3-4]。创伤性休克患者在组织伤害后,机体组织会分泌产生某些毒素类的物质,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甚至是内分泌系统造成单个或多个系统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活动。由于创伤性休克会引发患者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损害,其治疗则会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密切合作,其手术护理则有更高的专业要求[5]。手术室护理被视为创伤性休克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的有效环节,因此手术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负责的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和策略,提高救治的有效率。
3.1 急救护理
对于急救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妥善的安置,一般令患者取头部15°抬高的平卧位,同时使患者的腿部保持20°抬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心肌回血量,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同时需要迅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观察患者的体温、清醒程度以及皮肤色泽等。一般而言在创伤的早期,由于机体本身的代偿性机制,患者的血压为正常值或是接近正常值,心率则加快,此时患者的神智大都处于清醒状态,但紧张、烦躁和焦虑的情绪较为明显;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身体代偿性机制的功能减弱,患者的血压降低,呼吸功能减退,甚至衰竭,此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包括面罩吸氧或是鼻导管吸氧等,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是人工呼吸。此时患者的神智开始不清,会出现诸如反应迟钝、表情冷漠甚至是昏迷的情况。除上述体征之外,护理人员严格观察患者的呼吸及排尿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呼吸频率过快或是不规律等,且鼻翼有扇动,表明患者病情处于恶化状态,此时应采取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同时可选用中枢兴奋类药物,以保证患者配合治疗;排尿情况观察也是护理中重要参考指标,一般对于创伤性休克急救的患者均采取放置导尿管,定时检测患者的排尿量,一般其数值30 ml/h,则说明患者的休克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此外,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体温严密控制,一般此类患者的体温或稍显偏低,此时应注意维持室内温度正常,但若患者的体温一旦升高,则可能表示其出现了某类感染,应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
3.2 输液护理
创伤性休克最根本的原因是患者液体流失,因此输液是患者急救的关键步骤[6]。故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之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使患者需要时及时进行血液输给,或是药物的治疗。在静脉通道建立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穿刺部位的确定,通道建立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输液,选择适当的流速,保证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在输液过程中,应不断的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尿量等指标进行观测,调整输送的液体种类和速度。
3.3 手术配合护理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有急救护理、输液护理技能,还应具备高效的手术配合护理技能。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应对其手术的流程、手术进展详细的了解,并主动告知医生不同患者的自身特点和应注意的身体情况等。同时应对手术过程中医生的医嘱谨慎准确执行,对手术过程中所用的物品及时的进行清点和记录,对手术后的患者应妥善照顾,定时检测病情变化。此外,手术护理人员还应对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运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以缓解患者的焦躁、不安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中,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救治策略,对延续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卓新英.创伤性休克患者57例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3,15(7):325-326.
[2]韩高雷,陈勇霞.分析18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救治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76-1977.
[3]陈文菊.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134-137.
[4]尚士霞.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与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30):131-132.
[5]孙冬梅.严重创伤性休克63例手术室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194-195.
关键词:妇产科;危重患者;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41―02
急救护理是急救医疗的主要部分,是对各种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最直接,所以护士往往是急、危、重症病情的最先发现者,如果护士能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残废率和促进健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急、危、重病患者76例.其中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22例,卵巢肿瘤蒂扭转3例,不全流产6例,产后出血2l例,子宫破裂3例,胎盘早剥2例t羊水栓塞2例.子痫患者1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因观察到位,及时发现或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经积极抢救、治疗和护理措施得当,除2例死亡(1例羊水栓塞入院2h抢救无效死亡,1例子痫合并HELLP综合征入院38h抢救无效死亡),1例转上级医院(因血液病)治疗,其余73例治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平均住院12d出院。
2 组织管理
2.1 建立完善的抢救组织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在我科建立了市妇产科急救中心,我院组成了抢救小组,每当出现需要急救的患者,抢救小组成员可马上召集到位。
2.2 加强急救药品、物品管理
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院内急救,必备的抢救药品、器械是获取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急救药品、设备、物品管理,必须做到定位、定量放置,完好率100%,有专人负责,有检查登记,用后及时补充、维修,过期及时报废。
3 急救护理
3.1 院前急救护理
3.1.1 院前急救护理原则 先救命,再治疗,争分夺秒就地取材进行救护,保留标本(如阴道流血、阴道排出物),为进一步诊断提供资料与条件,加强途中监护,认真记录处理经过,注意病情发展,在观察病情同时进行心理护理。
3.1.2 护理措施 ①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紧密配合,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尤其是对急腹症、阴道流血、子痫、休克等危重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措施。②立即建立呼吸通道,给氧气吸入,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并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2条以上通道,均采用留置针,选择静脉粗、易固定、近心端,最好能在同侧肢体上,对监测血压、保持通道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抗休克、使用药物有利,降低患者在躁动、改变、测血压和转运途中输液故障率。④在对患者初步诊治和护理后,确认可以转运的情况下,及时将患者转运,在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等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静脉通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并保证药物及时有效输入,给患者合适,使之安全、舒适。如遇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并2人查对,避免有误,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均应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认真记录处理经过,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
3.2院内急救护理
3.2.1 妇产科急腹症的急救和护理 当急腹症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紧密配合,根据抢救程序对患者迅速实施诊查、尽早发现病情及早处理,做到分秒必争,立即开通呼吸、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使用心电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心、脑、肾功能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的腹痛部位、性质以及全身状况,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陈述,若有阴道流血者,注意观察阴道排出物,流血的性质、颜色、量,并用弯盘或会阴垫做好收集和记录,为医生诊断和检验提供条件和依据。详细询问病史,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检查和抢救,如及时、准确采集血、尿等标本并送化验室检查,专科检查:如B超检查、后穹窿穿刺等。对诊断不明确者,禁用止痛药,以免影响病情观察,若需紧急手术患者,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作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2.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救和护理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24h内,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展最严重的阶段,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病情发展迅速,多系先兆子痫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无效发展而成。
①迅速将患者置入监护室,使用床边心电监护仪.监护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
②开通呼吸通道.给氧气吸入,根据病情调节流量,以纠正抽搐时组织缺氧。
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痉处理,合理安排用药顺序,保证用药顺利进行,严格控制输液量、滴速,严密观察用药效果,设专人看护。使用冬眠药物时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的神志及全身状况。使用硫酸镁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不应少于16次/min,膝反射存在,尿量在25ml/h,或600ml/24h以上,并备好各种急救用品,如葡萄糖酸钙等。使用降压、利尿药物时,做好血压的监测、利尿的效果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及时准确、清晰做好相关记录。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HELLP综合征、肾功能衰竭、DIC等并发症,并积极处理,留置尿管监测24h出入液量。密切观察胎心音变化,适时终止妊娠,做好手术和接生准备。
⑤防止外伤及窒息,对躁动不安、昏迷患者应加床旁拦或护架,防止坠床及损伤。抽搐时取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迅速放入开口器或压舌板,以防咬伤唇、舌;舌后坠者应用舌钳将舌牵出,痰液阻塞呼吸道时应及时吸痰、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⑥保持环境安静、温暖、护理操作尽量轻柔、相对集中.减少干扰,避免声光、触动刺激引起抽搐。
3.2.3 阴道出血的急救护理 当遇到阴道大出血患者时,即将其平卧,给氧气吸入,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遵医嘱给输液、输血、止血等抗休克治疗,子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肾功能衰竭、DIC等,以及全身和局部出血情况,注意观察阴道流血,采用弯盘和会阴垫收集阴道流血,观察阴道排出物、阴道流血的颜色、性质、量。遵医嘱及时准备采集标本送检,配合医生进行专科检查和止血治疗,如刮宫、阴道子宫填塞、徒手剥离胎盘、会阴修补术等。若经药物和上述方法治疗未能控制子宫出血者,须做好术前准备,酌情行子宫切除术。
3.3 心理护理
【关键词】创伤;急诊;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62―02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多发创伤的发生率迅速增高,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病。多发伤指单个致伤因素引起的多系统或多器官的严重损伤( 至少要有两个器官有严重损伤) ,伤情重,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病死率高,临床上稍一延误即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进行急救护理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赢得生命的关键[1]。护理工作是急诊急救过程中重要因素关系着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提重创伤患者护理质量,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现对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153例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情况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153例,男94例,女59例,均为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2.3±5.7)岁。所有伤员均在10min~1.5h内接收救治,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12例,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休克。
1.2 损伤部位及原因 交通事故98例,刀刺伤23例,由坠落造成的损伤19例,其他13例。损伤部位:颅脑44例,运动系统42例,胸部37例,腹部23例,其他10例。152例中抢救脱险138例(90.1%),死亡15例,急诊抢救室死亡8例,院前已死亡4例, 3例送手术室抢救无效死亡。
1.3 急救护理措施
1.3.1快速评估伤情 多发伤是一种变化迅速,伤情复杂的动态损伤,当多发伤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简单询问病史,分秒必争地迅速评估伤情,严格按ABBCS法进行:检查患者(A气道)有无堵塞、是否开放,(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和末梢循环,(S感知觉)患者意识情况、对刺激反应状态[2]。1.3.2 准确执行各项抢救程序 注重抢救黄金时间1h的概念,遵循“先救命后治疗”原则,,争取抢救时间,按急救程序(VICSO)抢救患者,V(Ventilatian)指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措施,通气障碍是严重创伤患者最常见死亡原因。首先要清除呼吸道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入氧气,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153例患者中,有23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气管切开。I(infusion)指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严重创伤患者常伴有休克,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伤后6-8小时(第二个死亡高峰)主要抢救内容[3]。首先建立2~3条静脉通道,要保证静脉通道畅通,采用静脉留置针或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以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153例患者均建立了静脉通道,并给予了补液治疗。C(control bleeding)指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有效的控制活动性大出血是早期进行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有明显的外伤出血,给予加压包扎,填塞,钳扎等止血。S(supervise)多功能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心肺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O(operation)手术。需要马上手术治疗者,应直接送手术室治疗对自缢、中毒、各种大出血、电击伤、休克等建立十多种抢救程序,按部就班的执行标准的诊疗程序。
1.3.3 有预见性的协调各科室工作,做好术前准备多发伤一般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需要多个专业处置,为了保证抢救时间,护理人员要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相关的工作,使其
他专业人员尽快处理患者。使急诊科真正地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危重创伤患者的手术率79.35%[4],危重创伤患者多需要手术,在抢救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如配血、备皮、皮试、插胃管等,并快速联系手术室,及时开始手术。
1.3.4 做好心理护理
突发事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造成了恐惧、紧张、焦虑、孤独、无助、悲伤、内疚和愤怒等创伤后应激反应,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积极主动观察,以娴熟的技术、温和的同情心、关心的语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快而有序的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给患者安全感,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伤痛的信心[5]。
2 讨 论
急诊抢救工作中的体会如下: ①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急救护理是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的有力保证。如我们采取的甲乙丙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即在抢救中甲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乙护士负责循环系统,丙护士负责对外联系,做术前准备,补充急救物品、药品,通过为采取科学规范的分工制度,使各项工作同时穿行,且有条不紊,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②熟练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严重创伤的急救水平,主要反映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上,接诊抢救应分秒必争,争取在“黄金 1 h”内使伤员的生命体征平稳,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熟练的各项抢救技术,在接诊后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快速、准确地实施各项技术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在急诊急救工作中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李学霞,杨春霞. 严重多发性创伤74 例的急救护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 22) : 2040.
[2] 贺欣,李群,童新明.严重多发性创伤74例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91-92
[3] 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17(5):85-86.
【关键词】 快捷护理流程;颅脑损伤;急救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quick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 Su-l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in points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 of our hospital were Chosen, and were respectively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process and emergency quick nursing processes to save. Results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9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Quick nursing process; Craniocerebral injury; First aid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 多由于车祸、撞伤、挤压、高空坠落及头部外伤所致, 患者伤势重、病情危急且复杂多变, 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而在颅脑损伤幸存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急诊抢救室是在初期救治的各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场所, 而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进行抢救的96例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 旨在为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供行之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急诊进行抢救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9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3例, 年龄17~78岁, 平均(45.23±14.38)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急诊常规护理, 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使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急诊预检登记由专人负责, 在接到120指令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应的医师护士, 3 min内组织相关人员出诊, 并作好记录。患者入院后, 立即启用绿色快捷通道:采用先诊断后挂号、先给药后付款, 先进行抢救后签字, 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查看患者瞳孔、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情况。用格拉斯哥计分法(GCS) 及时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5~10 min内建立2~3条静脉输液通路、、心电监测、开放气道清除气道异物、包扎、止血、遵医嘱用药。在急诊科医生进行诊查时, 护士做好各种标本送检, 完成CT、MRI等医技检查, 联络专科医生准备患者进入专科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护士及时通知手术室护士准备手术器械, 在20 min 内做好备皮、备血、插尿管、胃管, 与专科医生一同护送至手术室。非手术者, 先护送至病房做好交接, 然后办理住院手续。整个流程严格控制时间, 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83%, 致残率33%, 死亡率为5%, 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96%, 致残率15%, 死亡率为1%;具体数据见表1, 表2。
3 讨论
急诊护理的特点是时间性强, 强调的是速度, 要求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2] 。护理人员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人员, 是整个抢救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快速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及良好的配合能力是急诊快速抢救患者, 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因此, 护理人员要在急救中发挥作用, 快速准确有效的抢救患者,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急救一线的护理人员, 在上岗前, 均经过严格的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因此为临床快速抢救患者提供了基础保障[3]。急诊快捷护理流程针对急诊科的特点,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 减少患者在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缩短患者在急诊的治疗和护理时间, 缩短干预时间, 这样能够有效地在治疗窗内进行正确的治疗。而急诊科作为一个院前急救与院内专科诊疗的中间科室, 建立快捷护理流程, 可以在患者接诊前后、病情评估等方面, 进行积极的流程护理, 并根据预定时间, 为患者完成规律有序的护理工作, 避免了护理重复、盲目和遗漏, 进而缩短救治时间, 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感受到护士严谨有序的工作, 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 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大幅低于对照组患者,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腾岳,徐凌忠,辛涛,等.山东省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 2010,29(4):73-76.
[2] 席淑华.实用急诊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8-49.
院前急救
人员配置:急诊科配有司机5人,医生6人,护士7人,均熟练操作各种急救技能,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流程。
设备配置:配有救护车5辆,车上配有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血糖仪、血氧饱和、夹板、急救箱(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具)、氧气筒等。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与卫生局120调度中心建立信息网络通讯,接出诊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按指令所示的地点一车一医一护赶赴现场,白天1分钟内、夜间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后,经医护的初步判断伤情后由司机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将大致的病情、病员数量通知院内当班护士及120调度中心,以便做好急救和增派车辆准备。医生和护士首先将患者脱离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做出醒目的标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①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红色标志,提示优先1级);②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黄色标志,提示优先2级);③需要简单处理的伤员(绿色标志,提示优先3级)[1]。以便于途中和院内的救治、护理与观察。护士测量血压、吸氧,据病情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保持气道通畅、抗休克等,协助医生行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为院内急救护理提供有利保障。
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护理流程:①启动绿色通道制度:当班护士接到司机通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担架陪护队及听班护士,由总值班协调,麻醉师、陪护队及听班护士提前赶到科室,同值班的护士、医生待命,备好一切抢救器械、药品等。对参加救护的医、护、陪护人员进行分组,实行定患者、定医护、定陪护人员的分工责任制。这样,统一指挥,调动全院力量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护理。②紧急救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马上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1个急救小组负责1名患者。由护士进行编码及腕带双重身份识别,医护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志、瞳孔、血压、气道等,迅速实施抢救生命的各项措施,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分别为患者填写各种化验单、检查单、抢救记录,从各项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到检查全程陪同。③心理护理:突发的意外伤,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当患者或面露痛苦表情时,护士一定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通过微笑的表情、真挚的交谈、轻柔而熟练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④患者的转送工作: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与相应科室及时联系,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陪护队员及时转送至ICU、手术室或各科病房。这样相对缓解了人员紧张状况,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重点抢救。
紧急救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①各项医疗费用的处置:每个患者均一律免挂号、付费等手续,所有治疗、检查、用药均有总值班签字,实行先治疗、检查、手术、住院,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制度。②规范抢救护理记录: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护患纠纷,据科室情况,制订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它包括日期、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接诊地址、实施抢救时间、送各项检查的时间、生命体征、主要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及患者的去向等,以及“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现金,由当班护士2人清点后双签名等。
讨 论
急救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缩短了管理宽度,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医护体系,总值班协调,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科学的管理,有序的组织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造成的伤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简化就诊流程,减免手续,实行首诊首接负责制,保障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是批量病患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急救技能培训: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技能培训,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等。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抢救程序与方法。通过培训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准确、及时、客观、内容齐全的急诊护理抢救记录,有利于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整理工作:抢救工作结束后,整理清洗用物,归还原处;补充急救药品;补办一切手续,完善各种记录;完成医疗费用、药费等的结算等。
由于医院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及急诊绿色通道制度,组织的及时严密,分工合理,加之医护人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间就是生命”的科室精神及熟练的理论、技术,在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过程中每次都能及时准确、有效、顺利完成抢救工作,没有出现漏治疗、漏观察及医嘱执行不及时的情况,顺利地完成多次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治疗(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治疗;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治疗;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治疗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治疗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4.3院内急救和转运是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19岁~78岁,平均为(46.46±10.53)岁;患者的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43例、高空坠落伤25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类型伤4例;其中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49例、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29例;从受伤到就诊的时间在14min~46h,平均时间为(13.5±2.4)h。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和临床成效。
1.2方法
1.2.1病情评估 患者的接诊之后,立刻由责任护士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对其神志状态、生命体征、语言、肢体运动以及是否出血、存在恶心、呕吐等症状,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合并伤,特别注意颅脑、骨盆、脊柱、腹腔以及四肢的骨折或损伤,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全身循环衰竭症状,同时确定患者的心理问题[2]。根据以上评估结果立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1.2.2急救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脑细胞缺氧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保持呼吸通畅和氧气摄入非常关键。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将口腔中的假牙、碎牙、血液等异物清理干净,将口鼻分泌物吸出并予以面罩吸氧,流量控制在4~6L/min,必要的患者予以气管切开[3]。
与此同时,加强对瞳孔的监测,颅脑外伤患者受伤之后瞳孔改变的可能性较高,有研究资料提示,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一定程度反映在瞳孔变化上,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对患者双瞳的监测,定期进行观察对于判断病情、减少不良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刻予以头颅CT检查,明确颅脑损伤的程度以及实际出血位置,在抢救过程中向家属交代治疗的风险,过度烦躁、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静脉注射5~10mg的安定;妥善处理患者的伤口,对出血的头皮进行清创、止血处理;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立刻将伤口周围的头发剪短,使用酒精消毒期间不要让其流进伤口中,若出现脑组织外露状况应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局部压迫。
抢救过程中如果出现心脏骤停现象应立刻注射肾上腺素并予以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并注射止血药物、利尿剂等,预防颅内压升高症状,以免发生脑疝。
留置导尿管,尿量是监测患者休克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意识障碍,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所以颅脑损伤患者需要留置导尿管,加强对患者尿量、尿液颜色与性质的监测。如果患者发生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降低或四肢湿冷症状,立刻进行扩容处理,使用林格氏液等进行治疗,必要的情况下对患者的颅内压与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预防由于输液过快造成的肺水肿和脑水肿。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还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发病特点是体温骤然上升,达40℃以上,尤其是头部和躯干部位的温度高,无汗,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脑血管扩张、加重脑水肿[4]。需加强对患者脑温的监测,对4例入院期间即发生高热的患者进入抢救室之后立刻使用冰帽对脑组织予以保护,降低患者脑代谢。同时对全身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患者全身大动脉使用冰毯冷敷,期间做好皮肤保护、预防冻伤。
颅脑损伤发生之后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非常高,临床发病率高达91%。本组中有1例患者在伤后1h内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及时给予止酸药物静脉注射,留置胃管、保护胃黏膜,取得良好的成效。
2结果
78例颅脑损伤患者,9例通过抢救和备皮之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25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并进行去骨瓣减压,另外44例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51例患者基本治愈、显效患者14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4例,总的抢救成功率为94.87%,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患者的满意度为97.44%。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68-02
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急救护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在中小型医院的急救护理中,仍然存在不少极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工作经验,结合目前中小型医院急救护理的状况,提出改进措施,现探讨如下。
1 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管理混乱
1.1.1 岗位人员安排不合理,许多中小型医院都是门诊兼急诊,工作人员少,中班、夜班、节假日全部门诊岗位值班人员少,不能有效地保障急诊抢救工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交通建筑业发展快,意外经常发生,门诊护士往往顾此失彼。
1.1.2 急救药品、器械无专人管理,配备不齐,保养不当,交接不严,遇到抢救危重患者时缺这少那。甚至急救仪器损坏也无人报告,无人维修,延误抢救时机。
1.1.3 急救护理制度不健全,常规急诊的抢救护理程序混乱,有的医院为了应付检查,定了制度也是虚设,从未进行过检查落实。
1.1.4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中小型医院急救器械配备不全、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
1.2 急救护理人员素质差
1.2.1 思想素质差,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护士工作由于社会、经济原因而被部分护理人员轻视。对于急诊患者的病理生理反应如呕吐物、分泌物不能正确对待,及时清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1.2.2 急救意识差,有的护士对急救护理认识不足,加上平时工作松散,训练少,一旦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束手无策,有的甚至在危重患者抢救时漫不经心,习以为常,无责任感。
1.2.3 急救护理技术差:在门诊急诊时,常见到一些护士给危重患者输液时,往往要重复穿刺几次,不能一针见血。部分护士对徒手心肺复苏,常见病的抢救程序掌握不佳.不能积极地配合急救,常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致使一些本可能挽救的生命,却由于急救护理不当而死亡,因此,提高急救护理水平迫在眉睫。
2 对策
2.1 提高急救意识,加强对急救护理管理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窗口,急诊工作质量的好坏,抢救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医院的声誉。因此,各级医护人员都要重视急诊工作,中小型医院应成立急诊科急救小组,急诊人员必须德才兼备,精明能干。急诊科护士长应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急诊护理工作制度等,强调急救护理中突出一个“严”字,即严守工作岗位,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的操作规程,严格的查对制度,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急救药品、器械等规范化管理,做到四定三及时,即定人、定位、定品种、定数量,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急救护理中“急”的质量。
2.2 提高急救护理技术
2.2.1 加强对急诊护士的“三基”理论学习及操作训练,认真学习急诊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常见急诊急救程序,熟识常用药物剂量,考核奖优罚劣,培养技术骨干,以点带面。也可以用操作比武的形式,充分调动急诊护士的积极性,使每个护士能熟练掌握插胃管,输氧,置导尿管,静脉穿刺,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技术。只有过硬的本领才能保证在急救患者时“稳”中求“准”。
2.2.2 主动配合抢救,通常第一个接触急症患者的是护士.此时护士应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把患者当亲人,不怕脏、不怕累,争分夺秒,准确无误地抢救每个危重患者。首先通过看、问、摸、嗅来迅速判断患者是急性创伤休克、急性中毒,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它意外,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如服毒的患者立即洗胃,呼吸停止应立即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输氧,不应等待医生来才开始急救。
目的 对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进行仿真优化救治的研究。方法 根据该大型医疗救援船现有甲板舱室情况,将该船的三、四层甲板各舱室按照所配备的救治功能进行分区,并在对海上可能出现的伤情进行轻、中、重分类的同时将三种伤情的急救流程根据舱室功能优化处理。结果 通过仿真手段模拟三类伤病员在治疗区域内的可视化救治流程。结论 实现了救治流程的优化,为该船海上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
急救 伤情 救援流程 仿真 分类救治 医疗救援船
Simulation study on first aid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a large comprehensive medical rescue ship
Fan Wei Wang Shi-feng
Shanghai Shanda Colle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imulate the first aid process of a large comprehensive medical rescue ship and optimize the treatment proces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eck compartments of the large medical rescue ship, the compartments on the third and fourth deck of the ship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treatment functions, and the emergency procedures of the three kinds of injuries wer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compartments while the possible injur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degree. Results Visual treatment process of three types of the wounded in the treatment area was simulated by simulation. Conclusion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is realized,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 for the first aid work on the ship at sea.
Keyword:
First aid; Injury; Rescue process; Simul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eatment; Medical rescue ship;
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是各国家海上救援力量的主体,在建造之初已对其布局结构进行优化,分配好急救医疗区域、舱室的功能,但对人员救治、各舱室之间运转路线的流程优化却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论证。以我国现正在使用的某大型医疗救援船为例,其各层甲板舱室位置布局已固定,在救援船正式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该船各舱室进行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设计之初与实际应用时功能舱室布局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增加舱室布局的科学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然后再针对各功能舱室进行伤病员救治流程的优化,以保证海上伤病员大量出现的情况下能用最优化的路线、用最短的时间救治最多伤病员。在相关医疗船救治研究中,一般文献都是对现有船只内各舱室的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器材、人员的配备要求,但并没有对整体海上救援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考虑,用仿真的手段去模拟整个流程的相关文献更少。
本研究以海上遇险人员可能出现的伤情为背景,以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现有舱室布局为基础,对保证舱室功能、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仿真的形式将优化后的流程展现出来,实现针对伤情分类、救治路径优化模拟仿真[1],保证各伤病员在现有条件下及时、有序得到最合理的救治。流程经过优化后,伤病员救治运转效率得到提高,并可通过仿真手段将复杂的流程以可视化的方式传送给船上每一位工作人员,实现救治流程的快速普及,为海上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1 舱室功能分配与急救流程优化设计
1.1 舱室功能分配
急救流程主要依据该船现有舱室而设计,急救场所分主医疗区与辅医疗区,分别分布在三层甲板与四层甲板上,两个区域间可就近通过楼梯实现互通。主医疗区为该船伤病员急救的主要场所,分布三层甲板,由急救室、手术室、病房、救护站、检查室等组成,主要对各种伤情的伤病员进行分类救护、检查治疗。辅医疗区为辅助场所,分布在四层甲板,由治疗室和诊查室组成,主要功能是对轻度伤病员进行治疗与诊查[2]。
1.2 伤情分类设计
由于海上船只中人员密集度较高,受伤人员容易大量集中出现,应首先针对伤情进行分类[3]。当伤病员在不同地点出现时,首先经过两次急救处理与伤情分类。伤病员在第一分类点主要进行急救处理,如基本的止血处置、包扎,避免失血过多导致休克、昏迷等致命伤害。在第二分类点进行伤情分类,将伤病员分为轻伤病员、中度伤病员及重伤病员三大类,然后针对各类伤病员进行各自的伤病治疗[4]。
1.3 伤病员救治流程优化设计
1.3.1 轻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轻伤病员后,由于伤情不重,则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进行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查[5]。根据需要,一部分人员到B超/心电室检查,另一部分人员到X光室检查,检查完成后到四层甲板诊区的治疗室和诊查室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从楼梯处出院[6]。
1.3.2 中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中伤病员后,直接到轻伤病房住院观察,然后到B超/X光室进行检查,检查完成后需要做手术的伤病员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如果手术室满员或有重伤病员急需做手术,则先到急救复苏室进行术前处理同时排队等待,待手术室有空床位后再进行手术[7]。手术完成后回到病房观察,视情况后送治疗。
1.3.3 重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重伤病员后,直接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如果手术室满员则到急救复苏室排队同时进行急救处理,待手术室有空位后马上进行手术[8]。手术完成后部分伤情较重伤病员先到监护病房观察,待伤情稳定后转至重伤病房,其余人员直接到重伤病房,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到B超室或X光室进行检查,检查完后回到手术室观察,视情况继续住院治疗或后送治疗。
2 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2.1 仿真设计总体思路
首先通过平面建模软件绘制该船现有舱室平面图(见图1),并根据优化后的医疗布局情况分配各舱室的功能,如分类点、手术室、检查室、病房等都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标出,然后将设置不同类型的伤病员图标,通过Ballmc内置函数及Movemc移动设置来加载每一类伤病员的运转路径、排队时间、治疗时间,根据分配路点起始坐标、结束坐标,计算移动距离进行速度设置,用动画自动演示的方式完成并获取新一轮坐标。急救流程演示采用长流程,单元接力、路点标记接力完成单元流程;单元结尾增加延时等待功能,延时结束则开始新一轮单元路点标记流程;所有单元结束,整个流程完成。
2.2 舱室布局与仿真设置
2.2.1 舱室布局
该医疗船主要急救舱室分布在三、四层甲板,其中三层甲板为主医疗区,四层甲板为辅医疗区,在平面图设置时将这两层甲板放在同一图幅上,通过标注的楼梯实现互通。主医疗区设置了两个分类点、急救复苏室、手术室、重伤病房、轻伤病房、监护病房、X光室、B超/心电室等主要救治功能舱室。辅医疗区主要为轻伤或转为轻伤的伤病员进行救治的治疗室与诊疗室。在病房或手术室内的病床、手术台等用专用图标表示,手术进行时手术台前端会出现十字转动状态,病床被占用时其颜色会变成红色。
2.2.2 仿真设置
轻、中、重三类伤病员在仿真模型中分别以白、黄、红三种颜色的球代表,在演示时可在画面上出现三种颜色比例的球形伤病员运转。医生用绿色十字球代表,护士用蓝色十字球代表,两者固定站位分布于各功能舱室。
2.3 急救流程仿真
2.3.1 伤病员分类路线
在伤病员大批量进入医疗船后,首先到达第一分类点,这时伤病员还处于尚未明了的伤情状态,虽然在仿真过程中随机到达的伤病员颜色仍分为白、黄、红,但三种颜色在不断闪烁,代表目前未被确认伤情。第一分类点进行急救简单处理后,伤病员依次到达第二分类点,在这里伤情得到确定,每一位伤病员得知自己的伤情属性(轻、中、重),然后根据医生的指导分流到各舱室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流程。具体行动路线根据优化过的轻、中、重三种不同流程路线执行。见图2、3。
2.3.2 轻、中、重伤员救治流程线路
软件界面左下方有四个按键,白、黄、红分别代表三种单独类型伤病员按键,绿色代表混合伤病员按键。单独按白、黄、红时,会单独跳出轻、中、重伤病员,每按一下跳出一个,此功能也可用于单独展示每一种伤情的伤病员救治流程线路仿真,但此时的伤病员不会经过第一、二分类点,因其伤情已被确诊,因而单独按白、黄、红按键时伤病员从底部的楼梯出口进入。由于轻、中、重伤病员所处的救治区域不同,轻伤病员集中在三层检查区域和四层诊疗区域,重伤病员集中在三层手术区域和监护病房,中伤病员则在二者之间,所以单独运行某一类伤病员时其运转轨迹较为集中。见图4、5。绿色自动演示按键仿真的是大量不同伤情的伤病员集中进入医疗船时的场景。每按一次该按键后,从右侧楼梯口处进入30人到第一分类点,这30人的伤情尚未明了,其颜色图标为闪烁状态,然后依次进入第二分类点,在该点处确诊伤情,颜色图标固定后进入各自治疗流程,则画面上可同时显示白、黄、红三种颜色图标的行走轨迹,见图5。某类伤病员在进行某项目检查或手术时,如果前面检查位或床位已满,则轻伤病员在旁边等待,需要手术的重伤病员可在监护病房等待,手术位空出后转入手术室。
2.4 仿真逻辑设计
①仿真函数首先初始化数据,加载路点,加载轻、中、重伤病员流程路径。②床位设置(包含床位、检查位及等待位)根据分配等待延时。③自动演示流程整个运行时间约为8小时,每一批次伤病员设计为30人,其中轻伤病员8人(26%),中伤病员10人(34%),重伤病员12人(40%),重伤病员中的30%设计为住院观察,其余后送治疗。流程仿真采用Ballmc内置函数及Movemc移动设置,根据分配路点起始坐标、结束坐标,计算移动距离进行速度设置,动画完成则获取新一轮坐标。如在结束坐标时需延时等待,加载上级床位等待函数。④同一路点2次经过执行不同路径设置,所有路点增加访问次数侦听。当所有床位被占用时,伤病员进入排队序列流程。所有排队位被占用,则返回初始点。⑤流程运行过程中,设定每演示1秒钟为实际时间5分钟,X光、B超室演示时间均为2秒钟,手术演示时间为15秒钟。
3 仿真结果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目的在于优化海上医疗救援流程并利用可视化的方式,让伤病员在船上各诊室行动路线、等待时间、治疗方式进行模拟仿真,为医疗船上工作人员对整体救治流程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与手段。本仿真研究成果中首先对某型医疗救援船救护区域进行了平面建模,绘制出了该船三、四层甲板各舱室形状位置、通道的走向等总体布局图,根据该船的实际布置情况优化设计了伤病员救治流程,并通过模型推演的方法展示出各类伤病员在船上的救治流程。
在流程的仿真过程中,首先根据海上的伤情容易聚集性发生的特点,对集中到达的伤病员进行两次分类,区分出轻、中、重伤病员后针对不同伤情进行专项救治。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影响危及生命的重伤病员的最佳救治时间,在第一分类点进行急救处理后,第二分类点处诊断为重伤的伤病员可以通过快速通道直接到达手术室或急救复苏室进行救治,省去排队做检查的步奏。而轻伤病员在第二分类点确诊后,主要路线是到四层甲板的辅助科室进行检查,不会对重伤病员的急救通路形成拥堵;中伤病员则先在病房住院观察,根据情况再依次进行检查、手术。
综上所述,将三类伤病员的行动路线、救治流程进行优化,在伤病员集中到达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救治时间,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设备的利用效率。对优化后的流程进行可视化模拟仿真,通过flash二维图形建模软件将三类伤病员从分类到治疗的行走路径、治疗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并设置了排队时间、等待时间及伤病员等待场所等具体细节,可以清楚地理解救治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我国某大型医疗救援船伤病员急救工作部署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伟萍,夏菁,王海涛,等.以检伤分类为核心对医院船远海医疗救治流程优化的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1):1052-1053.
[2] 马宝岚,刘承剐,杨林,等.“卫勤使命一2013”海上医疗救护演练分类组工作的组织实施[J].护理研究杂志,2014,24(1):235-236.
[3] 钱阳明,田丽丽,陈永鹏,等.海上伤病员在医院船上的救护研究总结[J].军事医学杂志,2012,36(8):564-566.
[4] 刘阳,孙建军,徐武夷,等.我军海上医院船发展与海上医疗救治现状和需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29-733.
[5] 田丽丽,周山,王海威,等.医院船医疗救治流程优化[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1,18(10):979-981.
[6] 胡家庆,于东方,刘建,等.医院船海外医疗服务的运用与完善[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2):117-119.
【关键词】地震;野战医院;护理管理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后,第四军医大学立即组织了七支抗震救灾医疗队,分别奔赴四川安县、绵阳及江油,迅速展开施救任务。我院三支医疗队组成的野战医院驻扎在安县中学操场,完成了大量伤员的救治及转运工作。截止2008年6月10日,共救治伤员2655例,危重伤员442例,实施手术773台,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现将此次野战医院的护理工作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出发前准备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地震波冲击到西安后,我院就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并连夜召集野战医疗队成员作参战前动员,所有医疗队队员全部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做好入川救灾准备。做到快速反应,积极准备,火速集结。
1.1赴川医疗队护理人员选拔抽组3支赴川医疗队护理人员时,在人员构成上充分考虑年龄、专业、技术等因素,在年龄上以青年为主,以中年为辅;在专业上,每组必须配置创伤外科、重症监护、手术室、儿科、妇产科的护士,做到不同专业的护士均衡
配置;在选拔每个队员时主要从专业知识是否扎实、技术水平是否娴熟、身体素质是否过关、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能否快速反应等方面去考察护士。3支医疗队的护理人员共30人,分别来自全院十余个科室,其中,军人护士26人,聘用护士4人;护士长15人,护士1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5人,护师12人,护士2人。
1.2医用物资准备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备齐各类医用物资,医疗物资装箱后要统一标识,并建立携带医疗物资的档案,在出发前仔细检查携带的物资种类和数目。
2野战医院的展开
本次抗震救灾中,野战医院共展开远程会诊车1辆,X线检查车2辆,手术车2辆,生化检验帐篷1个,清创帐篷1个,病房帐篷5个,分别为抢救1室、抢救2室、重症室、观察1室、观察2室。共施行手术773台次,包括颅脑、剖腹探查、四肢骨折内固定、清创等;救治伤员2655例,年龄8个月~108岁,损伤部位:颅脑136例,颌面58例,颈部38例,胸部113例,腹部108例,腰椎180例,骨盆部65例,脊柱70例,肢体1288例,软组织542例,其他57例(急性阑尾炎、胆囊炎、发热、虚脱),其中,90%均为复合伤。
3组织与管理
3.1医疗物资管理(1)医疗物资运达目的地后,物资卸车时应由护理组长根据用途负责归类并确定摆放的位置,大件物品从器械、敷料开始,到小件物品的输液吊篮、砂轮等,做到物品放置清楚,取用顺手,节省时间。(2)对使用携带的一次性纸箱医疗物资应注意防潮(或使用塑料箱),可放置在帐篷的中央,在多雨情况下开展工作时可以减少浪费。(3)按照医疗物资的档案和统一编号进行使用登记。(4)在野战条件下物资补充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就地取材、完善救护条件和物资不足的缺陷,做到及时供应保障救护工作的正常进行。抢救室内的治疗台,是几个课桌铺着中单拼成的;供套用的是放输液器的无菌袋子;捆扎箱子用的绳子,我们用来做成吊篮;饮料瓶做成男女伤员用的小便器及盛装废弃的医疗锐器,如各种穿刺针头及注射针头等。
3.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3.2.1建立护理质控中心组在到灾区目的地的24h内,迅速将15名护士长组织起来,部署护理救治任务,并从中挑选4~5名高年资护士长组成战地护理质量监控中心组,针对不断变化的灾情和伤员的情况,商讨、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况,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等问题。
3.2.2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护理工作由一名总护士长全面负责,对护士按岗位不同分为伤员分检组、手术组、抢救组、重症组、观察组,各组由一名高年资护士长负责,统一在总护士长的指挥及调配下,迅速展开伤情分检、手术、紧急救护、重症护理、伤情平稳转归等五大部分,各组护士相对固定于相对应的病房,每个病房安置7~8名伤员。
3.2.2.1分检组安排一名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配合医生,对所有入院前的伤员给予检查、分类,填写伤票后分别送往相应的帐篷。
3.2.2.2手术组手术组固定3人,其工作由手术室一名护士长负责,对手术车和手术清创室的工作及班次进行统一安排,实行24h弹性工作制度。
3.2.2.3抢救组根据工作能力选拔一名技术全面的护士长负责抢救室的工作安排,抢救室是所有急危重伤员的必经之地,要求抢救组的护士应技术娴熟,反应灵敏,能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实施各项抢救措施。该组每个班次安排3名护士上班。
3.2.2.4重症组该室的工作由一名高年资护士长负责,重症室的伤员大部分都是手术后病情危重者,入选该组的护士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能随时随地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该组每个班次安排1~2名护士上班。
3.2.2.5观察组该组由一名护士长负责,入住伤员多为经过抢救治疗后伤情稳定或轻伤患者,经过短期的进一步治疗,可以向后方转送或作出院处理。该组每个班次白天安排1名护士上班,晚上伤员的治疗全部结束以后,可以安排1名护士监管2个病房。
3.3规章制度管理地震灾区工作与平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因时、因地制定并建立符合地震灾区特点的规章制度。
3.3.1护理文书简单化根据地震中受伤伤员的特点,制定简单、能突出重点的项目,每完成一项治疗和护理,只需要在对应项目上打勾即可,可以节省出时间,全力救护伤员。
3.3.2各种操作标准化应制定出地震发生后救治伤员的多种抢救预案,根据伤员的伤情选择救治方案,使战地病历、医嘱、病情交接统一,可以使每一班次的医、护人员快速熟悉伤员及伤情,防止发生差错,同时也可简化手续,为救治赢取时间。
3.3.3工作程序制度化了解灾区的环境特点,建立符合灾情现场的规章制度,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忙而不乱,疏而不漏。
3.3.4工作时间弹性化由于护理人员少,伤员多,救治任务重,每天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都超出了10个小时,有时需要大批量抢救伤员时,上、下夜班的护士要全部参加病房抢救,连续数日几乎无法安排正常的上下夜班休息,为了解决护士们的休息问题,我们利用大批伤员被运送到来前的空档时间或在伤员病情平稳时段安排大家轮换休息;为了解决护士人手不足,我们就从志愿者当中挑选一批高素质人员、给予简单护理知识培训后上岗作为护理员使用。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