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问题情境: 有一长80cm,宽60cm的矩形薄板,用此薄板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容器,要分别过矩形四个顶点处各挖去一个全等的小正方形,按加工要求,长方体的高不小于10cm且不大于20cm.设长方体的高为xcm,体积为Vcm3.问x为多大时,V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1)以实例引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2)实际问题中,函数和自变量x范围的设置,都紧扣本节课的核心:确定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值.
(3)通过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发现相关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发现,求所列函数的最大值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不能解决的,由此引出新课,使学生深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2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探究1.
问题1:在闭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吗?
问题2:如果是在开区间(a,b)上情况如何?
问题3:如果[a,b]上不连续一定还成立吗?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1)通过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顾和深入分析,自然地提出问题: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在何处取得?如何能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以问题制造悬念,引领着学生来到新知识的生成场景中.
(2)问题设计浅显易懂,以上课时注意力较涣散,基础较薄弱,易走神的学生为主线的素材进行教学。
探究2.如图
在闭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什么?分别在何处取得?以上分析,说明求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最值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 1)对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两种可能位置的结论,在高中阶段不作证明,教学中通过改变区间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区间内图象上最大值最小值取得的位置,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为新知的发现奠定基础后,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既明确了学习目的,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情.
(3)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探究3.
小组合作讨论:“最值”与“极值”区别和联系?小组归纳总结,教师投影。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1)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课教学难点.为此,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寻找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2)在整个新知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始终是启发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深化对概念意义的理解:极值反映函数的一种局部性质,最值则反映函数的一种整体性质.
(3)探索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后,求法边呼之欲出,这时可以让学生给出求解步骤,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例题1:求 f(x)=13x3-4x+4在 [-3,3]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1)“问起于疑,疑源于思”,数学最积极的成分是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本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向实践的运用和转化能力,让学生掌握利用导数法求最大、最小值的解题过程,使得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明快,更易于操作.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题教师严格板书,强调格式,利用“向师性”,把教师的数学素养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知识迁移:
求下列函数在所给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y=x-x3,x∈[0,2]
(2)y=x3+x2-x,x∈[-2,1]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同桌间的交换检查评价,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或得到鼓励,并据此调控教学.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题2: 即前面问题情境(对前面问题情境的反馈与处理)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例题2是对前面问题情境的反馈与处理,它的解决与本课的引例前后呼应,继续巩固用导数法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 归纳小结,反馈回授
回顾总结
1.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f(x)在 [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2.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点必在下列各种点之中:导数等于零的点,导数不存在的点,区间端点;
3.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的方法与步骤。
【活动参与与设计意图】
(1)归纳小结由学生进行。学生包含两种:自卑型与自负型。本小结请部分自负型学生回答,引导他们放下架子,谦虚客观地看待自己,积极寻找自己的不足,同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整理能力。
一、加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这样四种渠道:一是高等院校中从事本专科教学的教师。他们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等不太熟悉;二是具有高等以上文化程度和中高级职称、在经济企业或管理部门从事技术经营或管理工作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他们有实践经验,但长期从事具体业务工作,对理论教学不大熟悉。三是原在省部级重点中专长期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较熟悉,有较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但理论功底不足,学历职称偏低。四是高等院校新分配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有理论,有新知识,但缺乏教学经验,缺乏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实践经验。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是一支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且懂得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较,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为全面,相关知识面更广,不仅要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兼有教师资格和其它才目关专业技术资格,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讲师+工程师或经济师等”型教学人员。其基本内涵有两点: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就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捉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标准内涵:一是能立足于社会,社会与职教共享人力资源,实现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二是立足于学校,通过培训使现有在职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多面手;三是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要探索和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师型”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是其办学之责,立校之本。
三、加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围绕着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目标,做好学院定位、战略规划和实施措施。
具体来说:一是创造制度环境。要完善教师第二职称的评审体制,建立相应机构,明确评审标准;要完善专业实践课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推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要限制那些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要杜绝那些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课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参加专业课实践教学,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有危机感。为教师参力n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勤口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条件。在校外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相关单位充分接触,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兼职任教,把校外人员“请进来”作为教师“走出去”的突破口,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让双方寻找校企合作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再签订合作协议,使教师实训锻炼落到实处。在校内方面,充分利用实验、实习等实践条件。让教师参与所讲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参与生产的设计及试验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授课中,邀请教师参与与其所学专业或所授课程相关的有关议题的讨论。发展校办产业,在产、学、研―体化发展中,锻炼和培养名符其实的“双师型”老师。三是组织计划到位,勤口强教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对教师特别是对刚出校门的新教师进行实践轮训。针对教师紧缺的现实,在时间上,可利用寒暑假、也可在学期中“见缝插针”进行安排。四是政策激励。要制定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性政策,吸引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如: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修,申报高一级职称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对于取得发明专利证书的教师,直接授予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在职务评聘的制度上开创“高职标准”――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剔口全国性执业资格考试,获取了全国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自规模扩张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是从企业招聘普遍的反馈态度来看,工程技术人员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精神。机械行业应面向工程实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对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理工科院校中的机械类大专业,理应把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作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导向,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体思路
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上,确定更加详细具体的机械类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之作为理工类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有清晰的总体思路。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目标与专业特色,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同时结合学校和企业培养标准与评价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具体来说表现为三方面:(1)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2)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3)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当然这个培养目标是否最终完成要靠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并通过校企评价团队的最终考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培养目标的实现方法上以及评价体系上,要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相互补充、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的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综合评价的机制,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与内容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实施中应抓住以下工作重点:探寻机械类工程师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创新管理体制。尤其是探寻多元化培养,是整个机械卓越计划实施的重点,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究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的建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并面向市场需求,才能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鲜的活力。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内容
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机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成败。在机械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新课程体系的修订上,既要夯实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紧随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态势,也要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围绕市场和企业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以便使其具有时代性、能够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应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地增加或开设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掌握最新的分析手段与测试技术。另外,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更快地减少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我校曾在2003和2009年两次加大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力度,并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测量与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工程等课程体系融入到机械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群中。
2.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面对课本,很难将这些生硬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为抽象的机械模型。所以,如果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实践的研究过程,机械类课程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学生亲身参与机械的设计、改造与研究,有的甚至需要他们自己上网搜寻相关配件,为了找到合适的配件,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分析各种相似配件之间的差异,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得到的实践结果与吸收消化理论的程度绝对比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教师的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当然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终是不可省略的,不可能完全实现机械课程的百分百课外实践,但是又想使学生参与其中,因此理论教学过程的改进也势在必行。比如说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并且在课件中增加学生身边的工程实例,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有趣丰满,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我校的金工实习在不断更新传统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实习环节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机器人系统和小型自动生产线等,并且在2004年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制作实验室,在2006年建立了机械创新制作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平台。目前高校普遍提出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使其在“研中学”“做中学”,将一部分课程委托企业讲授,在企业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与骨干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试行“两参三联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机制,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对“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大一、大二、大三实在校内配备专业导师,大四时在企业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学习阶段可以安排一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前三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学科相关基础课程以及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四时学生在相关机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重点是实践,在实践性环节中强化学生在机械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现在,国际性竞争越来越剧烈,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个总趋势,这势必使人才竞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教育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比如国外原版教材和虚拟实验室,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与国际知名学会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到海外企业实习,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三、结语
我们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机械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大多数老师缺乏工程经验,亟待工程化培养;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缺乏,经费问题也会制约工程实践环节的开展;专业课教师在校内承担的教学任务重,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校企联合体制中,如何实现部分校内课程在企业讲授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卓越计划中很可能碰到的问题,最有力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良好的保障体系是机械卓越计划得以实施的前提。“卓越计划”质量体系离不开机构、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在机构设置上,成立包括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小组、执行与评价团队在内的领导小组是必要的;在制度保障上,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并行,包括培养标准、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在师资保障上,保证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外聘教师的待遇能落到实处;还有培训基金、实践环节等经费支出的保障和学校资源、企业培训、网络虚拟资源等基地保障,任一环节的工作不完善,都会导致整个卓越计划难以为续。另外在校企培养方案实施中,还要进行建立必要的监督、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
[2] 胡皓,任鸟飞.工程应用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
[4]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5]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6]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关键词:主体教育;教学;意识;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03-01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主体教育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立足教材。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具有“活泼性”风格。教材的这一特点为我吗进行主体教育提供了契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在施教过程中,让学生预习教材,养成一个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设计提出一些新颖又有一定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去分析、回答,得出结论。学生从这一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实施教学,排疑解惑,变教材的可读性为可教性,学生的思路就能随教师的讲解去拓展知识面,使得师生在认知上融为一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把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意识称之为“自力学习意识”,即形成学习主体意识,自主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参与学习---认知过程。在学习中实现一般发展。
二、课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科学,它的教育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佳场所。充分创设课堂最优环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主体教育思想渗透于思想品德课的关键,也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那么,如何创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环境呢?
1、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行为来源于意识,并受意识的制约。课前,我已注重了学生“自力学习意识”的培养,上课时,学生基本上处于“待机”状态,期盼着教师讲授新内容,解答新问题。因此,新课的导入,尽可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情感。
2、构建学生的参与环境。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的性格、气质,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新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较多的时间用来组织学生读书、讨论、分析,提问并解疑,让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真正浓起来,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吸取知识营养,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3、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气质、爱好诸多不同,课堂参与的能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区别对待。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其“个性”发展。应多鼓励,少批评。对语言表述、观察分析等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务必多让他们参与讨论等活动;对胆小的学生则在小组讨论中多让其表现自己;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提出较高要求。总之,课堂中,应多创设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表现自己的情境,培养其积极参与的激情和能力,达到主体参与的作用。
[关键词] 加拿大 职业教育 学位证书管理 现代化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1.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所体现出的办学特点
(1)合理准确的定位:
社区学院定位一般从自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实际出发,讲求实用,不图虚名,以学生成功为己任,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现实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反映学院的理想追求。
(2)多元化、多规格的教育体系:
在办学形式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半日制教育、网络开放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体系。
(3)以学生为本的服务:
在学生入学前,根据社会调查专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招生人数;学生入学后,同用人单位取得用人用工的信息,同社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
(4)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
加拿大的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董事会制度,其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校长为董事会成员,但不具有投票资格。董事会成员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包括校内人士和校外人士,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既有教学人员又有教辅人员。董事会定期研究学校工作,及时给学院提出意见或决定任免院长。
2.职业教育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1)CBE教学模式:
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采用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CBE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标准能力和课程安排依照该教学模式,由企业领域的专家和专门的课程设计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制定,学院的教学人员一般不参加。
(2)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现今,网络技术已渗透到加拿大高等职业教学和学习的每一环节。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可以在电子学习资源中心网站浏览和下载各个学科的电子教案、图书及各类参考资料,下载和上传作业并完成在线测试题,更可以通过网上公告栏查看任课教师或院系发出的通知,在讨论区对专业学科问题与同学、老师们进行讨论。
(3)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与支持:
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广泛和深度地参与和支持。在社区学院,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为了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巩固职业教育和社会的合作伙伴机制,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成效的是联邦政府人力资源与培训中心设立的多项计划。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整体上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加强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和可进入性
加拿大职业院校占全国人口总数比例高,全国总共3000多万人,各类职业院校就达2000多所,而且职业院校的入学率高于普通大学的入学率。这些职业院校以所在地区为基础,均衡分布在全国各地,办学宗旨就是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职业院校的数量相对于全国人口总数还相当低,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无法满足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因此,我国因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发展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同时,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可进入性。我们必须改变教育发展理念,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2.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
加拿大职业教育被作为产业来经营,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完全享有充分的自,政府只对学校起引导监督作用。学校每年在政府相关机构的引导下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对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及时作出调整。因此,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形成了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双赢的良性互动。其次,加拿大职业院校办学方式灵活多样,从学制期限,教学手段,文凭颁发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专业水平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充电”。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上,还是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手段上均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很多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我国应改革目前的办学体制,保证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3.加强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伙伴关系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各种非官方行业协会为职业院校的管理提供决策咨询与参考,为学校发展游说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在促进院校横向协作、开发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行业企业多种形式的参与与支持更是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生存”保障。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并不能用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但至少可以作为今后发展方向的借鉴。
参考文献:
[1]Lyons,Randhawa&Paulson,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anada,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1991.
[2]“The Trade-Vocational Educational Pathway in Canada”,
[4]“College Program Standards”, .
[5]“Quality Assurance in Postsecondary in Canada”, cicic.ca/postsec/qa/indexe.stm.
关键词:教育学;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多变、课程内容重复、疲于应付等现象,影响着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理念及考核方式值得商榷
该课程课不但要求学生“知”之、“会”之,还要求学生乐于“为”之,可见要求思政教育要“立竿见影”,单从教育原理上讲也是不科学的。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做不到正确合理的评价学生,对于思政课更是如此。
3、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在思想观念上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着人应付的态度,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归纳如下:
一、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人格教育
高校普遍考虑了群体的需求,重视对群体统一性要求和目标的实现,往往忽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受教育对象的多变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在人格、思想意识和法律等层面上的独立,信任学生,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教育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自为意识,才能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转变教育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思政教育大多采取单向灌授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而这一过程又有赖于教师的主导。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不放松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加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语,引起共鸣,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2)保证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叛逆心理更强烈,同时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尽可能多地聆听学生的心声,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3)激发思政教师爱心和工作热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以情动人”的教育方法经常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来。提倡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决策上集群众的智慧,在行动上聚集体的力量。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教师,使他们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
1、思政教育进宿舍
学生宿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逐步形成 “以宿舍楼管理为基础,集学生党团工作、学生日常教育、宿舍管理工作于一体,党政配合,综合联动”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使思政教育进宿舍工作有扎实的体制保障。
2、思政教育进网络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得到年轻人的追捧。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对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主要从“加强组织管理、畅通信息渠道、建设主题网站、开展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
3、思政教育进四大平台
积极创新,通过搭建学生社团、主题班会、特色品牌活动及学生特质培养实训基地等四大平台,丰富第二课堂,以多元形式渗透思政教育。
四、扎实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目标要求,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优化教改思路。制定包括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为内容的课程整体目标。
同时,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善规划、识自我、知感恩、爱祖国、懂法律。五个模块分解为12个专题,通过三大项目串联完成(如表一)。
归纳提炼,最终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推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此次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还包括对全新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首先,整体考核评价方案(如图一)的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体验式教学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6-01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的课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做到不仅让学生理解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内容,更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做到知行统一?需要我们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体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有着较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作为支撑。
一、中职思政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演与成功实现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与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源于现实的问题情境,当新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系统出现不协调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践,促使个体的认知结构由不协调发展到协调。个体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沟通、对话与协作,积极主动地将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反复地联系与深刻地反思,这一对话、互动与反思的过程就是个体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体重新认识世界、生成意义的过程。
二、中职思政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依据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同,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其他的课程包含更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与一些抽象的概念。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适时地创设经过优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和教学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体验。通过参与与体验,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达到了相互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出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经过优化的教学情境之中接收到教学的内容,并在反思与交流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认知的提高,促使学生对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产生情感的认同与认知的统一,并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自身的行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实施,还需要在课堂外实施,通过课堂、校园、社会三种渠道,不断拓展体验式教学实践路径。
中职思想政治课包含着大量的理论与概念方面的内容,单纯地进行理论的讲述,学生们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们对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积极性,并引起他们对该课程的重视,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将理论知识从单纯地灌输转变为情知交融的互动教学过程,让学生民主的参与到互动课堂之中,在体验互动的课堂中,亲身体验、情感升华、交流提高。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言传身教。“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教育学生,还需要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们从心理上体验到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即公民应文明礼貌、诚恳待人、互相帮助、与人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学要求。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情感的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在讲到“理想信念”有关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理想信念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将自身的感受与经历与他们一起分享,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与心理距离。最后,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如在讲到“理想的性质”内容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总结出:理想具备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理想的实现需要人们付诸于行动。
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与体验,还可以在校园生活中进行。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与进度,适时地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如教师在讲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看一场红、组织一场红歌比赛、组织一次爱国主义的演讲活动等。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即使没有教师的参与,也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验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校园活动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深刻地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之中。校园生活看似平常,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体验平台,具有很好的体验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要、实践能力、定位培养
高职高专韩语人才的就业分析
1.就业背景:
目前,韩国已成为对中国的第一大投资国,同时中国也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国。由于中韩两国在经济、娱乐、文化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韩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大力提倡人才本地化,需要大量懂韩语、有留韩背景并熟悉国内市场运做的人才。同时,中国企业也纷纷在韩国投资,都需要大量懂韩语、懂技术的人员。
2.就业现状:
从现在全国就业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就业动脉不再需要高学历低应用的人员,而是需要高技能高应用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务必要与与"专门、精通、实用"相挂钩。虽然高职高专的就业道路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明朗,但是随着学习韩语的人才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日益增大,市场型经济急需专业技能精准、专业素养丰富的"一专多能"型韩语人才。
高职高专韩语人才的定位培养
1.教学内容定位
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偏重韩语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向培养交流应用的能力转变,从重视韩语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向注重实践的技能训练转变,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要市场化、实际化。课程体系要注重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将韩语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等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各个学期,即:一年级既要传授学生韩语基础知识,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和谋生意识,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二年级要注重专业知识和韩语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职业能力,多融入社会,可去与专业相关的公司兼职或者组织学生去社会实践。三年级要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社会,锻炼其择业、适业、敬业、创业的能力,大力提倡学生去公司实习。此外,开设关于贸易、英语或其他语种、新闻、对外汉语等相关课程,使韩语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他专业素质成为一种就业辅助工具,从而培养起"一专多能"的韩语专门性人才。
2.教学手段定位
教学手段的定位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测试和评定手段的定位。应用韩语教学应突破传统学历教学模式,按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来组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专业理论课要突出综合化,采用交流式学习,多采用讨论式、情景再现式、现场模拟式等等,将课本知识实践化。师资队伍建设更要突出"技师引导型"实现教师队伍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能向传授、参与、引导的国度,使韩语学习更为实用。测试和评定要采用"两试"制,包括笔试和面试,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既要看成绩,又要看学生在实际办公、翻译、交流的能力。
3.课堂实践教学定位
课堂教学是实现韩语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词汇、语法、正确发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始终贯彻"听说读写"统一进行的这一原则。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比如有词汇记忆比赛、语法造句接龙、情景话剧、韩语文章诵读等。
课后技能训练是实现韩语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适时开展专业类精彩活动,比如书写、朗读、韩国礼仪知识、韩语作文等比赛可促使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韩语歌曲比赛、韩语小品节目、韩语社团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训练
进行社会实践训练是实现韩语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实践自己、磨练自己。可以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到相关企业公司进行校外实习训练,以此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管理知识、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5.人才基本素质定位
5.1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市场竞争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普遍感到生存和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面对强大的竞争、就业、工作压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强健的体魄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抗击打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5.2 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高职高专用用韩语专业学生要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就必须掌握丰富的韩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商务、翻译、应用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要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商务活动,掌握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业务处理能力。
5.3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教育学家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将使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告知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鼓励学生积极参见商务实践活动,多考证,多拿证,凭证上岗。要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4 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激烈的商场竞争需要掌握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交流和协商能力、善于选择良师益友的能力、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公关应变能力、承受与应对挫折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要做到认真、细心、诚实、可靠 ,要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要以创业艰苦为荣,以服务社会为乐、以立足社会为耀、以积极地人生态度来面对一切。
结论: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浪潮中,高职高专专门技能型人才已经脱颖而出,全面赶超本科就业率。只有把握好这样的时机,以就业现状为参考、以市场经济为指示、以应用能力为重要教学内容、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韩语专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适时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准时定时地实施实践应用练习,从而提高高职高专韩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以达到韩语人才就业率的全面突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
[2]赵美琳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J]职教论坛
[3]郑喜群、祖斌、高强、告知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医院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原则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0-01
一、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领导干部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在当前的医院尤其是私营医院中,部分领导并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做出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有部分领导认为抓好医院业务能够提高医院效益,而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医院业务的研究与学习,所以在开展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下领导讲话或者简单传达一下精神,既不进行细致解读也没有考核作为评估手段,所以医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十分突显。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对医患关系处理方面的作用缺失
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近些年个别医务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激化医患矛盾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在此背景下或者是由于患者不具备医学知识并且对诊疗效果保持着过高期望,或者是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与患者的沟通没有到位等问题都容易产生对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的信任危机。
(三)医院政工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医院政工队伍本身的整体素质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医院政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内部普遍职工对政工本身的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政工岗位没有太大吸引力。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医院政工队伍在出现老龄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当然这也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医院领导缺乏对政工队伍建设重视的情况下,政工人员的待遇以及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而这种现象会影响年轻人投身政工岗位的积极性;二是人才选配问题。政工人员相对于医务人员属于医院中的打杂工种这一思想误区在众多医院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也导致了政工队伍人才选拔中缺乏严格的标准并影响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三是政工队伍的再教育欠缺。对于医院而言,在培养专业医务人员方面往往会不惜重金,而在政工队伍再教育方面却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政工培训工作渠道单一,形式简单,难以推动政工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医院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原则
实现医院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不仅是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医院日常业务的开展中,医务工作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问题也往往从自身所负责的业务体现出来,同时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修正也是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医院的服务、科研、医疗等工作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把握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思想动向等,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群众参与与领导主持的结合原则
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首先领导要做到亲力亲为,在重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布置与扶持,并在此过程中确保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政工人员待遇以提高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医院领导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和方法的创新;再次领导要能够做到深入一线和基层,通过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来组织和带动广大职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素质的提升。领导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但是仅仅依靠领导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实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大幅度提高,所以,遵循群众参与与领导支持的结合原则十分必要。这要求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将广大职工当做工作对象,又要将广大职工当做工作主体,通过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来挖掘并发挥职工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政工队伍建设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结合原则
强化政工队伍建设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基本前提,所以医院要在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强调政工队伍的建设以及政工人员的培训,通过提高政工人员待遇来提高政工岗位吸引力,通过严格把住人才观来提升政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从而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职工在精神文化方面具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仅以宣传和说教为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进行工作手段的创新,通过建立活泼多彩的交流方式或者参与式工作方式,来做到寓教于乐,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并使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医院职工的工作实践中,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出增长医院职工知识、提高医院职工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现在,有大量的成功,但也仍然存在着些许不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同时也疏理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归纳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的见解,供广大同仁参与与探讨,以期共同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发展
前言: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改革体育教育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规避传统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体育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理念,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进而增强整个民族的体育素质,为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的体育老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努力激发和提升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大力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有效改革,才可能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而收到实际效果。在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科学的培养与发展,努力提升学生进行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总体来说,就是既要提升学生当前的体质状况,还要帮助学生打下进行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在改革过程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也确立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原则与要求。然而,客观上来看,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真正的素质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分析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状况
1、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分量不足。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要求人才既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还要具有勇于拼搏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意识。这些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保证和基础。所以,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反映出促进学生有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从当前的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来看,基本上都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技术,基本没升华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更高层面上。而这种没有意识层面的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后就基本无缘于体育了,进而造成了许多人才成为了奇形人才――只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教学过程的实际化与具体化是通过教学模式来实现的,所以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间的纽带与桥梁。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沿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是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课堂中心是老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机械地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大多利用示范与讲解,再施以定性的方式把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与技能则是教学的重点,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的按部就班,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严重缺乏创造性,也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显然也局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也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3、单一、死板的课程结构。就目前来看,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基础课、选修课、选项课和保健课,虽然整个课程体系高度重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实际需要,也高度重视了培养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施课程的过程当中,体育人文知识以及与体育运动锻炼相关的人体科学知识被严重忽视了。另外,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也严重缺乏经验针对性、时效性以及长远性,强调的是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知识与技能,最终造成了因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太多而并没有满足大学生的实际体育锻炼的需要。
4、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从两方面来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一,就是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客观需要和具体实际的要求能够主导课堂;其二,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加以积极引导和指导的环节。尽管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取替应试教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都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存在相当多的高校体育课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运动实践课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体育理论课来分析,组织教材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以传统体育思想为主。
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1、努力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构等。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重新整合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其合理性主要就体现在所采取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否将教学目标最大可能地加以实现。确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与遵循的总思想,在组织体育教学的教材与内容时必须以指导思想为基础。努力改革教学班的组织形式,能够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实现需要选择自己所需的运动项目。
2、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健康第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健康第一,其实就是充分实现以为人本的总思想,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线,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导,努力改革以前以竞技体育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能够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习惯与兴趣,努力使其能够较好的掌握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手段与知识,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水平,为他们以后在工作生活中进行良好的体育锻炼打下扎实基础。
3、努力充实教学内容,力求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就目前来看,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与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相当部分的重复,所以在组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规避掉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可以把那些技术复杂、难度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简化,将多个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综合,组建成一个运动项目实施教学。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体育的选修课内容应该强化游泳、田径、足球、排球、篮球的教学,当然也应该把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也要充实进去。
4、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的职业理念,当然也是我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也是倡导的教育理念。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而言,追求的仅仅是社会本位目标,所强调的是社会禁止目标高度统一学生的本位目标。社会本位目标就要求所有的教学行为必须为社会价值服务。而学生本位则要求所有的教学行为必须为学生的个体需要服务,教学的出发点必须是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能够自然地、相对自由地健康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现在,有大量的成功,但也仍然存在着些许不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同时也疏理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归纳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的见解,供广大同仁参与与探讨,以期共同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清华,王爱华.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1
关键词: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同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水平人才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近年来,虽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人的人才供需矛盾却愈演愈烈,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市场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本文主要针对电气技术教育中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 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气技术教育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以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培养目标,二者相长相促,构成了电气技术教育的培养体系。但由于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许多院校长期来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传统的电气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2.1 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态度,积累实践经验是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让学生建立起对相关知识的理论认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生产实践相去甚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课程的建设正是为了弥补学生实践领域学习训练的不足,通过与理论学习的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实践课程的培养内容
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接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所学的知识,又要与企业的生产一线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实践课程的培养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学术型实践内容。学术型实践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形式上以验证型试验为主,以课程综合设计为辅。在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中,可以开设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以及电力电子实验等课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电路的设计与焊接,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二是职业型实践内容。职业型时间内容主要以职业技能的练为主,方式上以职业技能考试及企业需求为标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项目,培养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用得上的职业技能。在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中,可以开设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等课程,培养学生实用的职业技能。
2.3 实践课程的培养方案
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既要考虑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性,又要考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综上所述,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技能认知阶段。技能认知阶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刚进入实践课程学习时,对相关工业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作技能的初步认知阶段,了解工业生产设备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体验相关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是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在完成相关设备与技能的初步认知后,即可开展职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基础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础,看似简单的基础技能是影响综合技能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电气技术教育实验课程中,老师要重视基础技能的训练,通过反复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综合技能的训练是电气技术教育实验课程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最接近实际生产技能需求的训练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这对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中,开展电气设备设计训练、电气系统维护训练等,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 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对策
3.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推动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切实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可以在教师群体中选拔技术能手组成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团队,或者与校外企业合作,聘请相关企业的技师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师范。通过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言传身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3.2 完善一体化教学体系
实践课程并不是独立于理论课程的一门全新课程,二者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进一步完善电气技术教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实践课程来说,实践内容要注重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又要注重与实际工作需求的整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自身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3.3 做好实践课程的支持
实践课程不同与理论课程,对教学场地及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场地及相关设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应当做好实践课程的支持工作,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等见习训练基地,并根据实际生产一线采购布置实践课程所需的设备。
3.4 注重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要求,也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实践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不同学生喜欢、擅长的岗位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喜好技能的培养。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实践课程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应用电气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建设完善的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十分必要。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也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奉献,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电气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必将不断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谢莉花.以“电气运行技术”教育培训职业为例看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职教论坛.2011,36(5)
[2]林林等.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12,4(5)
[3]杨宗强等.浅析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为例.职业教育研究.2015,,8(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其特点是在临床教学中以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随着不断深入的医学教育改革的实施,PBL教学方式引入国内后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一种成熟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在临床医学示教教学课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实施基础
以往在临床医学示教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对于临床医学的实践课程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毕竟为刚刚接触临床的学生,临床知识匮乏,导致在临床医学示教课程中具有盲目性,基本为一种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我院进行了以临床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尝试,以外科学示教课程为课题,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了教学方案,确立了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外科学示教课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当日上午一同参加临床学生的理论课的学习,外科学示教教学时间安排在当日的下午进行,避免了同一门课程的时间跨越较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学思路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为模式。临床示教课的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课程的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编写教学病例,结合教学病例提出问题,课前发给参加示教课的学生,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后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查找相关资料预习,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在示教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分析病例后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过程中由各组进行补充,回答不足之处最后由代课教师进行问题的完善,并对问题进行总结。
2实施过程
从2013年起,相继在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进行实施PBL教学。从一个需要解决的临床案例开始学习,这个问题通常称之为驱动问题,学生在实验室或临床科室真实的病例当中对驱动问题进行探究,应用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临床操作中进行诊断及治疗的过程。学生、教师共同进行一个操作性过程,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施,提供合适的临床病例,帮助学生在一个具体场景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对于临床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提高。整个教学的过程都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必要的引导为辅,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以及临床病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采用临床讲座、学生小组讨论、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相结合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指标,以客观公正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此项教学方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
在对于实行PBL教学的班级进行了调查问卷式的随访,结果显示:91%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表示了欢迎,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教学课程。学生们反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对外科学的认识,能过让他们提前进行课程的准备,学习方式的自由开放让他们能更放松的进行一门临床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的活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PBL教学在临床医学示教课程中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发主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实现了临床医学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相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的欢迎。
4讨论
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体系下,我们以往一直沿用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由于医学教育中学生对于复杂的医学不容易理解,更多的学生是死记硬背,不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不容易掌握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以老师授业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下,感到对所学知识的迷茫。PBL教学方法则是以一个具体的临床病例为主线,其方法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PBL医学教学模式是以医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复杂的、既定的特殊病例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以问题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参与与引导者。21世纪的医学教育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国家卫计委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强化临床实践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PBL教学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它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总结,发现了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模式中没转变过来,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有所措手不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程时间较短,学生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不容易深入进行探究,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的负担较重,对代课教师的要求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课程准备。这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进行完善。目前,PBL医学教育正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PBL能够将医学知识完整的、灵活的传授给学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过自由的发言,容易获得同学与老师的信息;其次,理论课程中所没掌握的内同在临床实践课中充分的显露,在临床教学实践课上得到再次学习,巩固了学习成果。最后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了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强调了医学的合作的重要性,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PBL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今后的医学生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发展。
作者:付明刚 过晨明 郭丽英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