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时间:2023-08-21 17: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现状实践化途径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用教学理论可以引导教学实践,而教学实践又可以反作用于教学理论的提高。教师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但是,目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领域是有争议的,特别在两者是否存在脱离、能否可以融合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浅探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一、剖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总听到不少教师抱怨:教学理论不断翻新,过于高深,不便具体操作,存在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理论不深。

有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甚至点都未点到,缺乏认真的态度、扎实的行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吸收理论。有的教师虽然也读书学习,但是不求甚解,或者人云亦云,只满足于照搬照套、盲目模仿,沿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这些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论,但是不完整、不系统,甚至并不正确,以这样的教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工作,自然意义不大,效果不好。

(二)理论书籍质量不高。

有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观点不新、层次不高、理论陈旧,甚至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有的作者可能对教学一线的情况不甚了解,其创作出来的理论自然毫无意义。这样的教育理论书籍或文章,教师读起来味同嚼蜡,使用起来凿枘不合,无法下手。这与作者的态度与水平和出版界的不良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种教学理论确实对提高教育教学没有什么帮助。

(三)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不紧。

客观而言,从教学理论层面来看,理论有深浅之分,甚至相同的理论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深浅之分。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教师的自身知识、业务水平有高低之分,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有难易之分。因此,教师所选所读的书籍和文章必须和自己的业务水平相切合,若相对浅了,读来价值就不大;若相对深了,不仅难理解,更用不上。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是教育理论界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教学理论工作者也不能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对象是什么人,接受能力如何。目前,许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不紧,使得理论对教学实践发挥不了作用。

(四)消化理论的本领不强。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有教师消化吸收的过程,有的教师总是忽略这个过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进行消化、加工等再创造,而是直接将书上现成的东西搬来就用,这样自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不能怪罪教学理论脱离实际。

二、探索教学理论实践化的途径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内容,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的探索,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在具体的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问题:

(一)以教学理论为引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结构。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优化“教学”结构的教学理念,拟订好学习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知识重点、学习难点,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能够心中有数。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还要准备好与学习目标有关的训练习题、拓展训练等。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让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根据先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放矢,选好、选精教学内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稳中求活,活不超纲,确保不拖堂。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力求学生熟练掌握,对于一般内容可一带而过,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习。最后要趣味导课。具有趣味的导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导课的方式丰富多样,例如提问导入、悬念导入、讨论导入、启示导入等,要保证趣味性,这样便于将学生引入求知若渴的状态,置学生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工程思维;和谐;契合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是教学领域中富有争议的论题。教学界围绕二者谁指导谁、谁脱离了谁,二者应否脱离、能否融合,以及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转化、实验验证等问题始终争论不休。正所谓“理论或许在挣扎着‘合理’的存在,实践却表现着存在的合理”。时至今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在当下的教学语境与教育环境中表现得更加扑朔迷离。无论是立于教学理论批评教学实践还是立于教学实践批评教学理论,总难免陷入“自是而他非”的窠臼,因而也就难以深入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研究视角的转换或许能够带来新出路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根本任务、操作程序和契合过程的分析,寻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之真谛。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根本任务分析

教学理论的本真诉求,是为了揭示教学规律,展现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亦即对教学的本然状态进行如实揭示,这既是教学理论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研究教学理论的本真目的。

教学实践的根本任务,则在于实现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等,这一任务也正是人们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目的。

从(教学)理论的视角分析,我们可以推知“指导教学实践”并非教学理论的功能,也非教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人们所言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人们应用教学理论的目的,是对教学理论应用所持的主观愿望,在进行教学理论研究时,以应用目的为研究目的很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破坏教学理论的完整性。

从教学实践的视角考察,教学实践的根本任务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和状态负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理论绝非是为了“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而是为了依据教学理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地进行教学实践)。

而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期望的时间段内达到教育者所预期、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和受教育者所希望的一般社会化水平,并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亦即改造人的自然发展历程,尽快实现社会和教育者所预期、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就可以发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以教学目的相维系,就“真实”而言,教学理论隶属于“真际”、而教学实践则是“实际”,二者统一并共同服务于应然性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操作程序分析

教学理论作为特定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闭合系统,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逻辑主线,具备清晰、合理的逻辑结构,系统内相关联结关系间的推理具有逻辑必然性,正是这种逻辑必然性决定了教学理论对于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约束力。而这同时也决定了教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是“理论思维”认知实体属性间的必然联系,并将联系形成判断、将判断联结成推理、将推理“一以贯之”以形成完整体系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力求逻辑自恰、规避自相矛盾。同教学理论相比,教学实践则是开放性系统,需要全面认知教学中的各种实体及其不同属性,并直面教学中的各种矛盾。

就认知维度来说,特定教学理论是“少”、甚至可能是“单”,而教学实践所需的则是“多”、最好是“全”。教学理论的逻辑自恰性和必然性决定了其认知只能是立于特定前提的认知,这种认知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而教学实践作为教学工程的系统实施,它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并不讲求逻辑性,而关键在于“筹划”——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精选并优化组合各种所需的教学理论。因此,教学实践的操作程序是“工程思维”——对“理论思维”逻辑地发现的属性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直观地非逻辑复合,亦即对教学理论进行优化组合式的“筹划”。

教学理论以“理论思维”认知教学规律,必须逻辑地演进;教学实践以“工程思维”筹划教学工程,必须直观地非逻辑复合。“筹划”既取决于教学理论逻辑演进的深度和质量,又依赖于感性直观非逻辑复合的完整。由此决定了以“教学目的”维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筹划”阶段的必不可少。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契合过程分析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具体教学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反复契合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从学理上可以离析出三个层面:

(1)教学理论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2)教学实践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3)教学实践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在教学理论视阈中的再审视。

教学理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检验、改造、修正、完善,这种教学规律在理论视阈中检视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这是第一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学理论见之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同理论视阈中二者的契合会有诸多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它是对第一层面的辩证否定,这是第二层面;第二层面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契合中所产生的问题会重新回到教学理论视阈中,进行理论视阈的再度审视,它同时也是对第二层面的辩证否定,这是第三层面。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理论检验了自身的逻辑系统、其质量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其科学性日渐增长,由此教学的面貌不断革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在持续循环中反复契合。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之基本特征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状态:恒矛盾中求和谐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各有不同的根本任务,教学理论的存在目的并非为了指导教学实践,而是如实认知教学规律,教学实践的任务也不在于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相反它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挑选教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供依循的、并不仅仅由理论构成的教学方案、计划等。二者在应然性教学目的上相统一,因而二者之间不存在谁指导谁、谁脱离谁的问题,而是共同服务于“教学目的”。就二者统一于“教学目的”的要求而相契合的过程来说,教学理论的“真际”与教学实践的“实际”之间永远存在不可弥合的时空,将二者共同纳入实现应然性教学目的的轨道,则本然、实然、应然的矛盾与冲突就必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定教学理论相对于庞大教学系统的不完备性,显然使教学理论所揭示的“真际”总是满足不了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甚至我们集现有一切教学理论也不能穷尽对教学系统中任何一个实体的认知,比如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文化等。“真际”与“实际”之间的恒久差距,本然与实然在应然性目的驱使下永远不可能“合二为一”,于是在教学领域就上演了一幕历史悠久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论争剧,只是至今为止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合二为一”才是违反教学规律、永不能达到的“乌托邦”,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恒矛盾性”正是二者和谐关系的真态:和谐孕育了永恒的矛盾、在恒矛盾中求和谐。正是由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恒矛盾中显和谐”,才有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今天的繁荣,而现在正是我们认识其本真面目的时候了。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支点:筹划者与实施者的同一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以共同的教学目的相维系中,“真际”与“实际”才有了“真实”感,而在二者相互作用的契合过程中,“真际”终归要为“实际”的实施者所理解,否则其对于“实际”就没有意义,而“实际”也必须要为“真际”的研究者所关注,否则“真际”在“实际”面前就失却了旨归。一方面,“真际”离不开“实际”的滋养,尽管它不对“实际”负责;另一方面,更表明了教学实践对各种教学理论的“筹划”必须由实践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负责完成,而教学理论研究者尽管学有专攻,也只能是作为辅助者参与筹划或是对筹划提出建议,而不能代替实施者充当筹划者,二者契合的支点就是实施者,他们同时还是筹划者。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长期筹划与日常筹划的统一。教学实践的实施者要理解并精选教学中所需的教学理论,对其进行教学实际所需要的优化组合,筹划教学实施的方案、计划等。这种筹划既有长期性筹划,更有日常性筹划。长期筹划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高瞻远瞩,因此仅有理论学习固然行不通,即使是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也未必能够做好长期筹划;而日常筹划即经常性筹划更是需要基于同学生朝夕相处的功力,这当然不是一般教学理论研究者能够亲为的,,而只能由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实践实施者来完成。

第二,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预先筹划与即时筹划的统一。无论怎样辩驳,其实教学实践中的预设总是在所难免,因而预先筹划自不待言,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谁都无法完全预设所有环节和问题,教学中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事件更是无法预设,故即时筹划在教学实践中就成为必须,预先筹划与即时筹划的统一正是教学实践实施者的工作性质,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学理论研究者都无法越俎代庖。

第三,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共性筹划与个性筹划的统一。就教学的最终目的来说,教学筹划是共性的,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却不容任意裁割,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并且学生与教师还具有主动发展的特性,为此,仅有共性筹划显然不行,而必须同即时筹划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这种筹划当然也只有教学实践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才能够完成。

另外,教学实践必须以“工程思维”为操作程序,教学实践需要尽可能多的优质教学理论,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多的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参与,这样就可能有效避免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思维”操作教学实践的僭越,免除模仿特定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或将教学实践还原为特定教学理论的演绎。

由此可见,教学实践的实施者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支点,而实施者要形成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就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以学习、吸收并批判性运用(多质化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要有博大的“实践情怀”,以全面认知、筹划教学工程,实施者在教学层面对于教学的实施与筹划不能依赖任何人,而必须自立、自强,必须彻底改变“伸手取经”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过程:循环式发展

上文所离析出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过程的三个层面,展示了二者循环的契合模式,而教学实践“工程思维”的操作程序决定了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并非直接由此及彼的线性契合,而必须经由一个“筹划”阶段,从而展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辩证否定、循环发展的契合过程,教学的变革也因此蕴含其中。

教学理论一般或直接或间接地源于教学实践,但教学理论视域中对教学实践的审视尽管以揭示客观教学规律为己任,却总难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色彩,而其逻辑推论也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所以教学理论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扬弃,教学实践的实施者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精神和博大的实践情怀精选教学理论并进行优化组合,制定出教学实施的方案、计划等,这一阶段即是筹划,教学理论经此阶段才进入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的实施者对筹划中的各教学理论进行检验,并随时调整、修正教学方案、计划等,同时为教学理论研究者对这些教学理论的再研究提供原材料,有可能会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第3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韩宪军(1975-),男,山东邹城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钦亭(1973-),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2008JG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6-02

“理论力学”是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土木和采矿类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力学类技术基础课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岩石力学”、“边坡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其特点是理论体系系统性强、逻辑严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而复杂。从教学效果来看,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度较大,甚至成了所谓的“魔鬼课程”,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本课程“理论易懂,习题难做”、[1]“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挂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提高“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以“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对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有关思考和取得的成效加以整理。

一、讲好绪论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理论力学课的学习采取敬而远之、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最最关键的一点,是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作为“理论力学”的第一堂课——绪论,除了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计划等基本内容必须交待清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便为课程后续具体内容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理论力学绪论的讲授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生活和工程中的例子,如高空走钢丝、花样滑冰、计算机硬盘转速、落体偏东、塔吊配重、三峡大坝、拉线轮、猫旋理论等,[2]对其中蕴含的力学概念和力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二、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

“理论力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杂,根据理论力学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1.与大学物理力学部分的衔接处理

现有的“理论力学”教学内容与“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存在着不少重复部分,[3]这种现象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都有所涉及,如运动学中质点的运动方程、轨迹方程的确定,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和刚体的简单运动,动力学中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三大基本定理等内容,对于这些重复内容采取了简化处理,仅作必要的回顾和强调。而对于大学物理中没有涉及到内容,比如运动学中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以及动力学中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质心运动定理等,作为理论力学的新内容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新内容的讲授上面。

2.强调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

就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而言,前后知识点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1]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在静力学环节中所学习的物体(或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的画法,贯穿整个理论力学始终,应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开始觉得受力分析部分在中学物理中已经学过,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以至于一开始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后面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最基本的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一部件的受力分析往往会出现不知从何做起而无所适从的现象,更谈不上画受力图进行后续计算了。为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强调和说明,就近几学期的反映来看,成效显著。

又如,讲授平面任意力系简化时,突出强调了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并对这两个概念在物体或物体系统的运动与动力学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预先说明;在讨论刚体的定轴转动知识时,强调其中涉及的重要公式,特别是速度和加速度这些表征运动强弱的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和有关几何量之间的关系。等到后面动力学内容讲解时,多数同学能够把前后知识点顺利地建立联系,为问题的后续分析和最终解决提供了保证。

三、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事实证明,教学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正确与否,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事半而功倍;相反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了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讲评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自从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以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讲授内容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环节多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气可言,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这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潮流格格不入。[4]“理论力学”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程中选用一些经典的工程实例,结合工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从力学层面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引出其中所涉及的力学概念以及蕴含的力学原理,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认知,进而对所涉及的力学知识有所理解、认识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平面力学知识时,以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塔吊为切入点,借助工程图片、动画等素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启发引导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在塔吊工作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外力,然后以塔吊为分析对象,讨论其工作中的平衡问题,确定塔吊所需配重的合理范围。

又如在讲授理论力学中“力线平移定理”知识时,先采用启发式方式要求学生一起回顾前面有关章节中讲授过的“力的可传性原理”,它是讨论一个力沿其作用线方向在刚体上移动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这样一个性质的;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力在它作用的刚体上进行侧向平移后的作用效应是否会改变的问题,也就是作用效果否会变,如果不变,为什么?如果改变,将会怎样改变?如何利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和处理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大家逐渐掀开“力线平移定理”的神秘面纱。接下来,老师进一步结合乒乓球运动中的旋风球、工业厂房里的吊车梁以及生活中钉钉子等问题举例说明该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这样一来,大家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基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案例教学法,直观性强,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氛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在互动交流中产生知识和思想的碰撞,进而提炼出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2.讲评式教学法

任何一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不应该采取一以贯之的教学方式,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很难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也不例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所谓的讲评式教学法。

讲评式教学法是主动式教学法的一种,[5]其大致过程如下:老师先选择适用于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提前通知学生做好预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上课时每小组推选一名本组中的优秀学生到讲学前就有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其余同学(含讲解者所在小组同学)可就刚才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或提出质疑,讲解者进行解答;如此类推,直到把所有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毕。最后老师就大家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好的方面和出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必要的总结说明,和大家一起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当堂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比如工程中的摩擦问题和动量定理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物理课程中就有所接触,为了检验大家的认知程度,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充并提高大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尝试将这两部分内容采用讲评式进行教学。也就是采取学生先课下阅读书本并搜集有关的知识点(如摩擦的概念和利弊、摩擦的分类性质、考虑摩擦时平衡问题求解等),在课堂上就各有关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学生讲解,师生点评”。通过多次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课堂氛围活跃,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所需课时大概减少一半左右,而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当然,这一方法只能局限于知识较易于理解的章节,对于其他难度稍大的部分则不宜采用。

3.习题课教学法

习题课的教学在整个理论力学教学环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学时逐渐减少,在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许多时候不得不放弃或消减原有的习题课课时,这对于理论力学教学工作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弥补因学时压缩、习题课课时消减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部分内容采取了讲评式教学方法,把节省下来的学时用于习题课教学。在布置习题时不但有选择地布置那些教材上提供的轮子、杆件等典型的传统题目,而且还适当补充一些有一定工程背景和源自生活的题目供大家选做。习题课的任务就是把大家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找出其中出错的原因,给予及时的纠正。习题课讲解时都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发,提倡一题多解,[5]力争做到讲一个会一个,变化一下条件或适当改变一下形式,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处理,即希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其他教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死的”、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会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杨振宁等人也曾指出“对学生来讲,会计算,能记住,考试考得不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思想方法”。[6]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应是“学会”多少知识,而应该是通过学习有关的课程知识,达到“会学”这一目的。“理论力学”的教学也要围绕着这一观点,教师应该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过程。为此整个教学过程要致力于学生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物体平衡分析问题时,有的同学对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方程的理论公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这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在学习“弹性力学”的平衡微分方程和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等课程知识时,多处用到平面(或空间)平衡方程的列取问题,许多同学都无从下手,无所适从。这说明大家在学习力系平衡问题时,仅仅是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一些形式或一些方程,至于概念和方程所表达的物理含义许多同学只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进而达到“会学”这种境界了。为此,笔者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等内容,结合工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入情入理、说理透彻、由浅入深,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入耳、入心,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的本质内涵之目的。比如在讲解前述物体的平衡问题时,应着重强调平衡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它在弹性力学、边坡工程等后续课程中的应用。

应当指出,教学方法的选取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生灵活选用或交叉使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力学史内容,以力学小故事和力学发展及其前景展望为内容调动大家学好理论力学的热情。还可以采用Matlab、Maple等计算机模拟方法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进行编程处理,降低学习难度,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3,7]

四、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考核对只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普遍摒弃了期末一套试题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8]现有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所占比重大概是3:7。我校目前也采用这种比例,不过为了培养大家的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笔者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课程论文和教学意见建议反馈两部分内容,分值各占总成绩的5%。课程论文的撰写能够检验大家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教学意见建议反馈,能够及时把本届学生在整个理论力学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教学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良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老师,可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参考。

五、结论

“理论力学”教学成效如何,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浅见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对广大力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红岩,李冬梅,罗志华,等.“理论力学”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分析及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1):82-85.

[2]李享荣,张雷.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7-28.

[3]胡志娟.理论力学教学现代化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3.

[4]罗平平,韩宪军.“地基处理与加固”课程教学技巧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07-108.

[5]袁健.理论力学的主动教学模式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6,28(1):76-77.

[6]韩小平,张劲夫,和兴锁.在新形势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83-85.

第4篇

关键词: 数控铣削加工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一、理论教学

(一)传统教学。

数控铣削加工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传统的教学是完成其基本教学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在教室里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而完成知识传授的教学形式,可借用传统教学工具,采用讲述、举例、对比、图示、练习等教学方法,恰当地将知识点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然而,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的是,数控铣削加工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有很多问题很抽象,单纯地靠课堂讲解、练习等方法很难较好地完成理论教学,所以,必须进一步将理论问题实践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在传统的课堂里很难达到。

(二)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适当地将教学内容配上声音、图像、动画等,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果在数控铣削加工理论课中,适当地运用这种多媒体教学,则很多较难讲述清楚的抽象问题,就能形象地表达出来。一个好的电教课件能通过合适的声音配以恰当的说明来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能反复演示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等。比如,在讲述一个较复杂的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时,其加工顺序、换刀、刀具选择等都是较难掌握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很难作出最佳选择,如果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多种可能的方案一一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则最佳方案就一目了然,而学生也更容易地接受这种比较式的学习方法。

(三)仿真系统的使用。

数控仿真系统是指能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各种操作的,利用局域网的功能,让学生坐在计算机前模拟地完成数控机床的各种操作,教师能对学生每台电脑进行实时监控与现场教学。对于经济实力薄弱,没有足够机床设备供学生实操的学校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拟系统。而且,只要能正确使用电脑,学生就能安全操作,不会造成任何由于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人身伤亡与机械设备的损害,既使是有足够实操设备的学校,在仿真系统设备上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二、实践教学

对于数控铣削加工教学来说,实操训练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铣床的各种基本功能、众多数控指令的运用和操作命令的使用方法,以及采用软件对工件进行三维造型与自动编程,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零件加工训练。学生要尽快地掌握这一训练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化、高标准的实操要求。

任何实操课都要求规范、标准:一是课堂组织规范。课堂做到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形成一个高标准的教学组织形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操练习环境。二是操作规范。做到每位学生每个操作动作都很规范、标准,这样才能确保每堂课的正常进行。三是在训练进度上要求有一个高的标准,每堂课后,都要求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并予以评价、比较,给予适当的褒奖与激励。这样才能确保每堂课安全高效地进行,才能达到实操课的真正目的,所以,在实操课前制定一个完整、可靠、规范的实操要求和安全规则是必要的。

(二)科学分组,以优辅差,共同进步。

数控铣削加工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一个系统的数控铣床(任何两个系统的数控铣床之间都存有差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控铣削加工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自学掌握各种铣床的操作,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外界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对于一个班的学生的教学,很容易出现下列情况:一是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老师的讲述、示范等都能较容易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遇到太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难度不大但又容易出现的错误,或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他们可能遇不到。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问题是好事,其实不然,因为没遇到问题不等于没问题,对于学习,没遇到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在一帆风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学到太多的,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二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的,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同学的,还有自己的心理因素,等等。随着教学的推进,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笨,“破罐子破摔”。三是优秀的学生没有一个比较的参考点,容易满足,容易助长学生“不过如此而已”的心态,从而造成止步不前的状况。这些现象都是极有可能出现的,这样就会使整个班集体的学风变坏,慢慢地造成整体退步的现象。

面对这些情况,我认为“以优辅差”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实操课一般都是分组练习的,有很多教师都由学生自行分组或随随便便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也不作任何调查分析,这是不可取的。科学的分组能使其达到最优配置,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性格、悟性等情况,合理地安排每组成员,这是比较好的。最起码要做到的一点,我认为就是要优劣搭配,每组都要安排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全面地带动同学进行实操训练。这样做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优等生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辅导,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照看整个课堂,有利于整个课堂秩序的维护,保证实操课安全、正常地进行。

2.每组的后进生都有优等生进行辅导,能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同学之间的沟通比师生之间更容易。

3.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解答那些优秀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优秀生的进步就比较快,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后进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与帮助,他们的学习也就会逐渐好起来。自信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由于优秀生辅导后进生时,也会遇到许多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使他们多了很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5.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他们能更加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三)综合训练。

数控铣削加工实操综合训练主要是集毛坯选择、装刀、对刀、程序编制(自动编程与手工编程)与调试、试切加工等于一体的操作练习,其中重点与难点就在于编程与对刀,而加工则是体现前述操作正确与否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事故,如撞刀等。所以,这一训练阶段一定要妥善管理,谨慎教学,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我认为这阶段的教学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数控铣削加工综合训练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各项单独操作(如编程对刀等)后,集所有操作步骤一次性完成的一种操作训练,要一次性完成从毛坯选择到零件加工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其难度较以前的基础训练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实操规范和安全规则,对操作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严格要求,一定做到规范、标准(这在基础训练中同样重要)。其次,我认为采取组长负责的竞争教学机制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跟着每一位学生,为了确保安全,就必须每组、每台机床设备都有一个能代表教师进行严格管理和示范操作的学生作为组长,课前教师首先对组长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预先就熟练地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点与操作技巧,了解课堂的注意事项,上课时他们全权代表教师进行本组的教学与管理。教师再适当地加以激励,使组与组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互相促进的局势。这样既能体现“以优辅差”的优越性,又能基本能确保每堂课的正常进行。

2.高标准、分层次的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工件的复杂程度,一般实操应由易到难,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比如,首先可以练维工件的加工(采用手工编程),然后是单个三维工件(采用自动编程),最后可以进行复杂三维工件的加工练习(采用自动编程)。这一阶段必须规定好练习内容、训练要求、时间、零件检测标准等。这是一个主要的技能训练、锻炼学生操作技能、技巧的一个阶段,所以,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次,“自由训练”也是值得提倡的。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放羊”式的教学。这里所讲的“自由”是高标准、高要求下的自由,并非完全放手任学生胡来。这是在前阶段综合训练基础上的升级。在这一阶段,教师规定了学生的训练步骤和达标方案。比如,第一,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图形和尺寸及技术参数,并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备教师检查。这一步要求学生不仅懂得铣工工艺的有关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公差、制图、三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但它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培养他们综合的专业能力。第二,学生必须根据零件的需要选择刀具,有时甚至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磨出所需刀具。因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工件通常形状怪异,难度很大,在练习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自然就会加大学生的练习难度,也拓宽学生练习的知识范围。第三,因为工件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他们的兴趣会很高,有时,有的学生还有可能会遇到高难度的问题,他们会互相商量,勤奋思考或询问老师,直到将问题解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中会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教师也难以教会的知识。我认为,教是教方法,学也是学方法,也只有这样高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当然,这样的“自由训练”也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往难处钻,而是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有的学生想“一步登天”,想一下子就能自己设计并加工出非常复杂的工件来,这是不现实的,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偷懒的机会来了,可以弄虚作假,胡乱抄袭,这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设计图纸时,就应该严格把好关,严格控制这些好高骛远或想瞒天过海的学生。其次,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设计各种自己力所能及的零件,以真正达到“跳一跳,摘颗桃”的教学效果。比如,评分不以工件难度大小为标准,而以完成质量好坏和与前次相比是否有进步为尺度,鼓励学生在练习时做到由易到难,步步为营。

以上是我在几年的数控铣削加工教学中,从理论学习、实习教学、综合训练三个方面作的一些总结与探讨。数控铣削加工教学,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慢慢摸索,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谈高职数控技术教学.电大理工,2004,(1).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模型教学;设计理论;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物理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断增加,对于物质的运动状态和存在特征的研究也更加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物理进行讲解的同时要对课业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给学生展示一个全面、直观的运动过程,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局限于课本和黑板的二维空间,讲解难度也会逐步增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利用物理建模的方法,对讲述的课业进行提前建模,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忽略对物质影响较小的因素,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对物质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快速的理解知识。这种物理建模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开发,使得学生全面的了解事物的运动轨迹和存在状态。

一、简述物理模型

课堂所讲述的物理模型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实体,更可以使一种抽象概念或者一种思维方式。物理模型就是教师在讲授中将一些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忽略外力影响的实物。例如在讲授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为了便于理解,引入了“质点”作为物体的模型,从而忽略了物体的大小、质量、表面粗糙度等一系列影响物体运行状态的因素,突出了物体在外力的影响下的运行,使得物体的运动仅仅存在单一的变化因素,方便对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描绘。例如在讲授小船渡河的习题时,我们仅仅将小船视作质点,从而忽略了空气的摩擦力,发动机的运行频率,水对船运行的阻力,从而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其进行计算。

二、现有物理模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理模型教学还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物理模型教学中的连贯性

尽管物理模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但是由于物理学系统庞大,一些教师不能有效的将每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发现知识点的相似点,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依旧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从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对物体体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规划,一旦学生理解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对后续的学习也会充满兴趣,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在分解主次因素的时候较为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将知识点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话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保证学生在培养物理模型抽象思维中可以正确的分清物质的主次因素。

三、物理模型的实践分析

物理模型的教学中,实践分析才是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规避更大的教学事故,从而保证物理模型教学可以被更多的学校所接受。

(一)各个知识点中物理模型所代表的知识结构

在初中物理的讲授中,大部分的知识点都会有自己的物理模型,只有对每个部分的物理模型都整理清楚,掌握内在的核心结构,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常考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无阻力的平面,学生常常无法理解在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也会匀速运动。这就要求老师对知识系统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一些无法直观表达的知识点,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快速的理解物理中的各个抽象思维的存在,不会因为思路不一致对学习丧失兴趣。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物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生不止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任课教师更加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坐车经过盘山公路的时候,为什么公路不修成直线向上的从而减少费用,而是盘山而走,不仅仅浪费汽油还增加的修筑资金。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教学,物理模型教学更加体现了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但是这一切需要教师在课堂前投入更大的精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可以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6篇

摘 要: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理论与实践脱节及两分现象普遍存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一直试图逾越这一困境,致力于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校验最新的理论假设。外语学习动机作为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理论建构方面还是实证研究层面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动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二元对立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由David Lasagabaster教授及其同事共同编著出版的《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本文将对本书内容作简要回顾与评论。

关键词:动机 理论与实践 外语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2015年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HDXJJG2015-18)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李炯英、刘鹏辉,2015:34)。我国的学习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多元,涵盖了学习动机的本体概念、理论与方法、学习模型、影响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范式日臻成熟,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论文集《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一书集合了动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多角度地分析了动机和外语学习的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指向动机流(Directed Motivation Current,简称DMC)的概念。作为新环境下产生的强化型的“动机路径”,该理论成为外语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追求“理想自我”的动力和愿景。

二、 内容介绍

该书主要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共四个章节,本部分提出了DMC的概念,并系统详细地从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的维度介绍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多维性”。第五到第八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CLIL),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步骤以及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最后一章,即第九章融合了前面的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指出语言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对目标设置、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行为等问题进行反思。

第一章明确指出DMC不同于先前的动机理论。该章结合实践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培养学习者的指向动机流。首先,学习者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实施步骤”、“认知调控策略”。换言之,学习者应该先找到“理想自我”,再通过寻求积极的可实现的情感支持逐步接近目标。

第二章研究了学习动机和元认知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探讨了指向动机流对于提高长期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本章指出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学习者因更难察觉学习进步而更容易出现学习动机减退。为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外语水平,老师应明确指出学习元认知因素与内在动机的紧密联系,学生要不断发现“想象自我”并以问题为导向使学习动机和元认知之间产生互动。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焦点集中在教师和研究者为促进语言知识建构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的教学动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强调教师培训项目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方面的责任。只有让教师培养完美的“自我意识”,才能提高他们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章探讨外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念,研究对象是瑞士语为母语的高中英语学习者。这些信念可以在生活以及课堂上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和行为,所以研究者呼吁教师注重导入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调控和自我认知。该章指出外语学习态度对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策略等方面均有影响。

第六章介绍了CLIL在欧洲的实施效果。本章探索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生之英语学习经历,结果显示尽管学生认为语言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全面理解所学内容,但他们对该教学模式均持积极的态度。因此,为确保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模式更为奏效,作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学习。

第七章建议使用CLIL学习模式时,也应考虑教材难度的适切性。假如学习者使用母语学习尚有难度的内容,并不适宜使用该模式,因为外语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认知负荷。

第八章指出如果没有详细的目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良好的反馈材料,而只是一味简单地使用CLIL,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聚焦双语学习背景下的动机研究。本章探讨了CLIL下的课堂中的目标导向行为,以及语言教育的“显性学习”和“显性动机”。

三、论文集评介

总体看来,本文集选材内容新颖、理论视角别具一格、研究方法多元,给专注动机研究的学者耳目一新之感。第一,书中所选取的论文大多是2012年以来所做的实证研究,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的编写思路。第二,在理论建构层面,编者先用一定的篇幅简介了DMC以及CLIL这两个后续研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为读者扫清理解后续研究的障碍,突出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认知规律。第三,研究视角呈现融合,书中涵盖了多个学科的概念,如理论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学科,甚至部分章节也涉及了动态复杂理论与心智加工(工作记忆)等应用语言领域的前沿课题。第四,DMC概念表征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的四个维度:学习者愿景、认知、情感过滤与学习行为四个范畴的涵义,建立起了全人化的外语学习动机框架,DMC丰富了以往学习动机的构念向度。第五,该文集的研究样本多样化,包括了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者,如欧洲、亚洲与北美的外语学习者,此外学习者的年龄跨度较广,不仅关注成年外语学习者,也不忽视低龄儿童的外语学习群体。

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首先,编者认为二语习得应与社会文化理论进行有机整合,但很多想法仍处在基本假设阶段。例如,作者指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语境(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的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但作者并未提出具体的整合措施,也未清楚给出社会和个体差异所导致教学法的差别。此外,对于CLIL这个术语的概念内涵阐述存在分歧。其次,DMC作为外语动机研究理论中的“新生儿”,其维度及各要素之间会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系统,但从文集中的文献来看编者似乎更专注于理论背景阐释,对这一概念的运行机制没有利用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证伪,比如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这些所建构维度的有效性?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其愿景的强弱?这一概念中的各构念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DMC理论与二语动机自我调控系统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外因作用。最后,编者在书中对于CLIL进行了相当篇幅的介绍,但此概念中的第一个“L”令人捉摸不定,它是指所有的语言还是只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语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不确定性的解读与阐释,而作者的后续章节都是依据于此理论构念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想要控制的自变量有些模糊不清。我们建议我国有关CLIL的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外语学习情境,不应机械照搬或复制外国的教学案例。

诚然,任何一本学术著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编者如此行文也必有其自身的学术考究。总体来讲,《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以多语境文化下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将二语研究中的动机理论与外语学习有机整合,为我国语言研究者及教学人员在课堂上开展动机研究提供了可借b的思路,是动机理论探索方面极具开拓性的一本论文集。

四、结语

《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指向动机流理论,体现了全人化的学习理念,代表了外语动机研究的新动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外语教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能力,实施外语教学提供了参照依据。此外,该理论模型汲取了以往动机理论的精髓要义,使得外语学习动机朝着多维融合与跨学科的研究范式迈进,该文集为如何实现该理论模型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动机研究框架。正如编者本人所言,本书从多角度、多语境情景下分析了动机和外语学习,因此语言教师及语言习得研究者均可从该书中获得一定的启示,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新意且值得研读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 Ting,Y. L. T. CLIL appeals to how the brain likes its information: Examples from CLIL-(Neuro) science [J]. Interna

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1):1-18.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Financial Teaching Reform Theory and Practice

HE Meizhu

(Zhong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58)

Abstract In the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especially grassroot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become the micro-units to achiev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assets, increasing the value and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meat and potatoes." So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personnel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he better.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and constantly implement financial education reform,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imely manner to the most vibrant and viable theory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financial education reform, to explore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finan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1 金融教学改革――观念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所以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转变教学模式,关键的还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宏观上讲,国家要调整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使人才结构与实际需要相契合。从微观上说,教师也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对市场的敏锐观察改变金融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往金融人才的养成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也与我国整体的教育现状有关。所以针对这一陋习,要把重心放在能力和素质的养成上。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铺垫,这并不利于发挥金融专业的学生探索和研究金融学术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传统的金融教育属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不利于金融行业新鲜血脉的输入,也不利于金融业的科学发展。所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主体要转变观念。注重金融学习“三维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指:金融知识学习的目标、金融能力与素质养成的目标、金融情感和金融意识培养的目标。这将成为金融教育教学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对于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金融教学观念的改革是金融教学改革其他方面的先导,如果没有金融教学观念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只是空谈,因为观念不变,那么改革的着力点也仅仅放在一些次要的,非根本性的问题上,往往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观念改革刻不容缓,这样才能保证金融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 金融教学改革――内容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观念变了,内容不能不变。并且金融教学的内容最直接地与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相联系,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组织课程,安排合理的内容。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是特殊的,笔者说它特殊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的特殊之处就是社会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无限地增长与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就面临一个问题,即面对时刻变化的金融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应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地吸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如果老套陈旧,照本宣科,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时代的需求,那对金融人能力的培养简直是“纸上谈兵”。所以应该注重选择相关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知识,如2013年我们国家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更新。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继知识、能力的环节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能真正用到知识,给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也可以创设金融实验室,实况模拟,比如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等。总之,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金融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本着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发展性的原则。

3 金融教学改革――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是隶属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的内容就要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根据金融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实践性强、业务类的课程应该采用启发式的,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如果是学术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应该采用探究式的,相互探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经常举些例子,使一些抽象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举例一:讲到税收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历史变迁,知道财政预算的产生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当时英国皇室的支出是没有限定的,所以为了满足需要经常任意地征收各种税,英国政府为了扩大税收,想尽各种办法,曾经向居民征收“窗户税”,使得居民尽量地不开窗户,或者开小窗户。

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对税收的学习不那么抽象,难以理解。可以相对轻松地学习财政预算的产生,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举例二:在讲授国际货币这堂课时,学生必须掌握钞票税的内涵。如果只是硬生生的给学生讲,可能没等听完就糊涂了,不会理解为什么美国的美元发行会对全球的国家征税?针对这一知识点,可以给学生举这个例子。

老师向每一位学生借钱,等这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再向下一届学生借钱还这届的钱,老师可以免费使用学生的钱,学生手里有老师的借条,这就相当于向学生征收了“钞票税”,把这个借条比作美元,实际上就是美国(也就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向其他国家无偿征税,即钞票税。

总之,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所以金融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多金融知识积累丰富,金融能力强,金融意识和金融态度非凡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改革。而教育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综合的文化实践活动,其适应性是指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其超越性是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超越原有的水平。所以我国金融教学也要本着这两个原则,在适应大局面的前提下,不断改革,不断研讨,不断创新。超越原有的水平,使我国的金融人才在国际上脱颖而出,因为金融人才的竞争是关乎金融业竞争的最为实质的竞争因素。当然,虽然金融业是关乎“钱”的行业,但是我们的金融教育不能培养学生“钱是老大”,“一切为了利益”的思维方式,所以金融教学中与金融综合素质同样重要的是金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服务意识的养成。厚德载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风险性极高的行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上银行,支付宝等业务日益完善,金融业越来越网络化。金融人才在冰冷的技术背后,必须本着一颗向善的心。特别是在校学习金融课程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形成的时期,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地给予引导。强化道德修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要注重金融人才的职业操守教育。面向21世界的金融人才培养是关乎金融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教育更是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金融教学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的选择和建构课程体系,注重金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高教研究,2010(9).

第8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6-02

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均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为核心。围绕此核心,分别设置《给水管网》、《取水工程》、《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主干课程。

为强调水处理理论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各高校对原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议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1]《水质工程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水质工程学技术发展并精简了学时。目前,许多一、二类高等院校已采用《水质工程学》教材。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作为年轻的独立学院,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办学方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紧扣教学定位,结合生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材施教,决定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向设计院、给(污)水处理厂、安装设备公司及施工单位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按照子工程的分类、工艺流程中各处理单元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而《城市给水处理》就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1.课程发展主要历史沿革

自2003年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立以来,《城市给水处理》是该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城市给水处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城市给水处理各组成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计算方法。

我校给水排水专业从03级开始开设《城市给水处理》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为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09级开始该门课程总学时调整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另外增加1.5周课程设计、1周认识实习及4周生产实习予以补充实践教学。

2.教学内容组织的方式及目的

2.1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城市给水处理》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之外,介绍给水处理的方法,给水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计算方法及工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表1 《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2.2 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目的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源水进行处理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的选择与计算,绘图的基本技能。布置“××给水处理厂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1.5周的时间内,根据处理水量将各处理单元设计出来,并对给水厂进行整体设计,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2)实验

本课程共开设4个实验,1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3个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涉及到混凝、沉淀、滤料筛分、地表水处理等。学生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实际的操作,将所学的理论得到实际的检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和毕业设计不是本课程的课内任务,但属于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主要参观城市给水处理厂,使学生对给水处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生产实习主要让学生在给水处理厂具体操作,对工艺过程以及管理方面有更加具体的学习和掌握。给水工程是毕业设计(论文)重要选题方向。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真实性设计题目时了解给水处理厂设计的全过程,巩固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结合

怎样做到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有机整合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3.1 理论讲授结合设计案例

(1)讲授完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后,播放本班同学参加认识实习时录制的DVD,让同学们回忆起参观过的各个处理构筑物,使工艺处理流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并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起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三、四、五、六章教学内容设计:先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机理);其次讲授工程应用池型(设备)、工作过程及设计要点;再次各个处理单元挑出经典池型(设备),结合CAD工艺构造图,穿插例题分析;最后教会学生看懂各处理单元CAD工艺构造图并完成设计计算作业。

这样的教学安排从理论到应用、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原理及理论,还能学会设计计算并且学会看懂工艺图纸,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3)第七章“水厂设计”结合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讲解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把各处理单元联系成一个整体,从宏观方面全方位考虑给水厂的设计。

3.2 实践教学巩固基础理论

(1)认识实习

设置认识实习课程,在学习《城市给水处理》理论课之前,通过有针对性的参观实习,使学生及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关键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其针对实际问题,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勇于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录制DVD供课堂教学使用。

(2)实验教学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三个主要处理工艺均设置对应的验证性试验,通过试验现象的观察和试验数据的记录,掌握处理理论(机理)。

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学校周边(校内)的水源,由学生自主设计工艺流程,逐渐由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在设计型实验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深化理论知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计

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工程设计能力”,这是开设“课程设计”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掌握给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计算、绘图。课程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机联系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在这两个环节里,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构筑物的构造,了解构筑物的工作过程,重点研究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步骤以及设计计算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3教学资料辅助

(1)教材补充。因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选用《给水工程(第四版)》(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999年出版)作为教材,教材中的设计参数已经不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的要求。因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编写《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供学生参考。

(2)CAD图纸收集。工程实践教学不能脱离工程图纸。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处理构筑物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平时注意收集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实例图纸或完成质量好的毕业设计图纸,供课堂上讲解。现已将部分图纸一并编写到《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中。

4.总结

水工程事业在不断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虽然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仍在延用传统教学体系,但是在《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得其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

以上内容是我在《城市给水处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专业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24-27.

第9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探究式教学 阅读教学模式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变革列为重要内容。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亦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国内学者(刘儒德2005,任长松2005,徐学福2001等)引进了国外的探究学习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但是我国的探究式外语教学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身边绝大部分外语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仍持怀疑态度。因此,有必要结合探究学习理论,分析具体课程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2.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探究教学的基石,即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探究式阅读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探究内容,利用网络、图书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构建意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小组讨论、意义协商,完善和深化对课文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建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因此,探究式阅读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Faerch和Kasper(1983)把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包括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版块;后者指“方法知识”,包括学习者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从传统英语课堂中获取的陈述性知识只有在大量练习之后才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在阅读课堂内外进行探究,加强实践,能加快知识的自动化进程,有效缩短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距离。

2.3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自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或任务的浓厚兴趣,是外语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Ellis(1985)指出,相对学习初期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就感能更大程度地影响后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就。因此,Ellis建议教师精心选择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创造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以此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探究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导入任务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学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成就感的愿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4策略意识。

Rubin(1987),O’malley&Chamot,(1990)和Ellis(1994)等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策略能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Nuttall(2002)指出阅读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孟悦(2004)认为策略教学对外语阅读理解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增强学生阅读的流利性。探究式阅读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例如,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升调整策略;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发展交际策略;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授之以渔。

3.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3.1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笔者所教授的浙江省某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阅读课以词汇讲解和语法分析为主,兼顾背景、结构、观点、阅读技巧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诸多问题:(1)课时少,课文难度大,学生接受性学习,参与性不强。(2)学生课堂发言时间有限,课堂气氛沉闷紧张。(3)缺少系统性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策略意识不强。(4)学生知识面窄,无法在阅读时为自己提供充足的图示信息。(5)学生词汇量有限,难以在语境中确定生词的意义。针对阅读教学的困境,国内研究者(孟悦2004,曾祥敏2009,冯梅2006,陈晓军2006,曲文燕2006等)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涉及训练学习者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网络阅读课程建设、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探索、大学探究式教学模型的建构等。探究型的阅读教学改革和针对改革进行的实证研究笔者尚未发现。

3.2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笔者适当调整了Sweller(1999)的探究模式,采用的探究模式包含以下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总结,见下表。

笔者拟就阅读教程(蒋静仪2005)第二册第五单元中Why Tai Chi Is the perfect Exercise一文探讨探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2.1课前

3.2.1.1创设情境。首先,笔者用图片和谚语使学生融入健康这一主题。然后,播放视频《万病皆可心药医》的作者中里巴人对疾病的阐释,增长学生中医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接着指出本课文主题与书中不谋而合:The healing powders of our bodies are there,just waiting to be used。最后,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疾病不治而愈?太极能否做到?为什么?整个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办法的心理取向,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3.2.1.2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首先,全班分成4至6人一组,提前一周找出课文难点。然后,讲课组汇总所有难点,经小组讨论制作讲义。这一阶段给予学生足够时间,以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这一过程正是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悟语言、探索语言规律的过程。

3.2.2课中

3.2.2.1教师引导。笔者就课文内容设计10题正误判断题。题目尽量包含课文中的词、句难点,以便顺带讲解。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对课文意义建构的准确性。

3.2.2.2学生导入。D班演示的PPT由当时的热点甲流引入,提出一系列问题,Have you been hit by H1N1?What will you do if you catch a cold?Take Pills or not?Does medicine really work?How to heal yourself without pills?World Tai Chi DayThe function of Tai Chi.PPT图文并茂,牢牢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期间,一名组员动作娴熟地打起太极拳,配合柔和的音乐,使同学们印象极为深刻。

3.2.2.3课堂讨论。讲课组发放讲义,提出尚未解决的难点供全班讨论。其他组学生就讲义内容提出质疑,发表见解。学生在本环节格外认真,因为要解决的是经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仍然无法解决的难点。在各组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笔者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答案。

3.2.2.4语言综合应用阶段。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劝说亲朋好友练习太极。学生可借助PPT提供的语言资源(总结自课文的练习太极的好处)。这一环节是吸收、内化知识能力的过程。

3.2.2.5策略训练。首先,介绍一种策略及其使用方法,然后运用策略做限时阅读,最后讨论所使用的策略。

3.2.2.6评价。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的分析,努力发现其中具有激励功能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3.2.3课后

3.2.3.1整理讲义。讲课组负责纠正讲义原稿中不恰切之处,经老师确认后定稿,重新发放给全班同学。

3.2.3.2小组反思。讲课组成员反思整个准备阶段和讲课过程中的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3.2.3.3阅读和写读书报告。每周阅读罗素《征服幸福》原著两个章节,写读书报告。

4.结语

以上模式以教材每单元主题为探究主要内容,参照实际生活,利用网络资源,采用课外小组合作+课堂示范性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该模式以《课程要求》为根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在动机和策略等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实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该教学模式适用于英语专业阅读的精读等课程的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但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需要一段教师引导和学生适应的时间。考虑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有限,需要把传统的教学与之相结合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Faerch,C.and Kasper,G.Strategies of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4]Nuttal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5]O’Malley,J.and A.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Rubin,JLearner Strategies: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research history and typology.In Wenden,A.and J.Rubin(eds.)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

[7]J.Sweller.Instructional Design[M].Camberwell,Vic:ACER Press,1999.

[8]陈晓军.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06,12:60-62.

[9]冯梅.谈英语专业网络阅读课程建设[J].中国外语,2006,(3):50-57.

[10]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

[12]曲文燕.大学探究式教学模型的建构[J].中国外语,2006(3):56-59.

[1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第10篇

一、高中作文理论教学的改进策略

1.制订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必须安排详细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充分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征、教学大纲要求和新课标对于写作的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教学,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供条件。

2.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一般而言,高中作文类型基本集中在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上。学生之所以感觉无话可说,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给定的材料或无从下手,或无法找到正确的立意。对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强化。

如在讲解话题作文之前,教师就应当对学生进行短语结构知识的强化,让学生准确掌握不同短语的侧重点各是什么,从而了解话题间的关系,准确掌握话题核心内容。之后,再进行相关的训练,让学生实现精准立意,从而保证其话题作文的水平能够保持在及格线之上。实现了正确的立意,立意不明或偏题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3.及时进行作文批阅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文的创作后,当然希望获得教师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创作思路清晰的时候对教师的点评作出及时反应。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至少一周后看到自己作文的点评,但是那时他们基本已经忘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所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作文训练后进行第一时间的批改,并让学生看到至关重要。

教师在进行作文的批阅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固然重要,但是更应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而对于其中的问题,则应通过委婉、富有正面和积极性的语言提出来。积极的点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而且委婉和正面地指出问题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更乐于接受教师的点评,并拥有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种点评不仅在无声中拉近了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写作的动力和欲望。

二、高中作文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正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拥有写作的动力,首先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要求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同时还应当让作文的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己触手可及与喜闻乐见的话题中激发写作兴趣,并且有话可说,拥有写的欲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开展演讲比赛、古诗词鉴赏大会、写作比赛等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活动,扩大知识面,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并进一步产生对写作的热情也有推动作用。

2.指导课外阅读

写作离不开知识、经验和素材的积累。而弥补高中生这个方面的不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否则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语言和素材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自己的写作。

尽管高中课本中的文章和诗词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但是和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相比,课本中的作品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实现素材的积累和知识的提升,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从而有效拓宽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学生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进行抄录和积累,作为写作时的素材储备库。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实现了阅读面的拓展,也实现了写作的语句、方法和技巧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日后进行写作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教师无需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限制,完全可以进行广泛选材,只要是思想健康向上,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都可以。这是因为广泛的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科学、详实,语句更加优美。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古诗词阅读,让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文学的热爱。

3.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一切学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的总结。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各种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接触生活,从而拓宽其写作的宽度和提高个性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亲身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了解世界,才能通过自己身临其境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让自己的作文更具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可以拥有更多个性化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进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 《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 理论与实践 教学探索

《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关电源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能耗低、温度低和电压调整范围宽的特点,在电视机、背投彩电、微型计算机与仪器仪表等电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开关电源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高功耗的特殊状态,因此这部分是整机系统中故障的多发单元。所以《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课程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是着重掌握的一门知识。

1.理论教学

要学好本门课程,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只能根据书本上列出的故障实例“按图索骥”,则只能停留在维修工匠的水平。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理论知识,教师可按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二或大三的学生都接触过计算机,而且有的学生还组装过计算机,因此对微型计算机有关的硬件一般都有较大的兴趣,但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微机主机开关电源输出什么信号与电压。所以第一次课可以从微机主机开关电源输出的信号与电压开始介绍,然后介绍各个信号与电压的用处,诱导学生了解开关电源,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解原理,而且要与维修实例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2原有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

前面已经开过模拟电子线路与数字电子线路这两门课,并且进行过相关的课程实验,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普遍不太牢固,因此在《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的理论教学中结合开关电源电路要对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特别是模电的知识,如二极管、晶体三极管、三端稳压器的特性及主要参数,电压比较器LM339的工作原理及用法等。有的知识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扩展及学习,如光耦合器、快恢复二极管、功率肖特基二极管、双极型大功率晶体管、功率MOSFET场效应管、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晶闸管、PWM集成控制器等。

1.2.1从框图入手

开关电源具体电路各式各样,但脉冲变压器耦合开关电源方框图都一样,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它主要是由市电整流滤波电路,脉冲变压器,开关管,脉冲控制电路,取样、反馈及稳压控制电路和整流滤波输出电路等组成的,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用脉冲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管的导通与截止,当开关管导通时,市电经整流后的直流电转换成磁能并存储在变压器中;在开关管截止期间,变压器释放磁能,输出交流电压,经整流滤波后输出直流电压,向负载供电。

学生开始学习时,首先从框图入手,而不是直接对着复杂的具体电路,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当把框图及其原理都弄懂后,再结合典型电路进行讲解。

1.3掌握一两种典型电路

现在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微机主机电源品牌有几十种,各种不同型号达几百种之多,常见的PWM集成控制器型号就有二三十种之多,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掌握它们的原理、特点与维修,既不可能,又没必要,而且常见微机主机开关电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两种国内最常见的PWM集成控制器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典型开关电源电路,如PWM集成控制器TL494、KA7500及以之为核心所组成的开关电源电路,其它PWM集成控制器及组成的电路通过检修实例的分析与介绍,检修流程图的使用等来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不仅能“按图索骥”、快速解决教科书中提及的故障,而且能“举一反三”、“驾一驭万”。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相关动手能力的提高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学生能够实际动手修好开关电源的实际故障,才能算是学好了本门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应从以下环节着手。

2.1安全至上

由于微机主机开关电源由市电220V供电,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基础及保证,因此从物质保证及安全教育方面着手进行。

2.1.1物质保证

实验室环境应该保证安全、整洁、明亮、宽敞、通风,实验室供电装有触电保护开关且能正常工作,实验室地面及实验桌上应有绝缘胶皮覆盖,实验桌上除必要的仪器仪表、开关电源外,不应有其它的杂物。

微机主机开关电源由于直接用电网市电220V进行整流滤波,因此PCB板上局部带有高电压,在加电进行检测及维修时,一方面会给人身安全带来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示波器等仪器外壳与PCB板的某些部位的静电电位不等会造成电源短路,导致市电跳闸保护或开关电源及仪器内部元器件损坏。为此,在加电进行实践教学演示及学生实验时,应在交流市电与开关电源、示波器等仪器供电插座之间加入1∶1的隔离变压器,实验室采用了两台3000VA的隔离变压器进行供电。

2.1.2安全教育

在实践教学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安全第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的安全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开关电源的电路特点,不间断地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实验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在实验时,要求学生除必要的书本、万用表等,其余物品不能带入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演示及学生加电实验时,严禁学生拥挤、围观,可进行分组演示及分组实验。加电实验时,必须先切断开关电源的供电,把测试仪器探针(如示波器探针或万用表表笔)的接地端与开关电源的地线接好,然后通电,再用“高电位”探针接到测试点测试,并且养成单手操作的习惯,这样可以预防短路和触电。更换元器件前一定要先切断电源。

2.2必会的基础操作技能

学生要想达到最终实际维修开关电源的目的,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操作技能,如元器件的识别及测量,万用表、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等仪器仪表的使用,元器件的焊接和拆卸,由电路实物绘制原理图等。

2.3循序渐进

任何事务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本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一样,实践教学的安排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开始安排学生拆开关电源外壳,认识里面的元器件,练习如何用万用表测试相关元器件,用晶体管图示仪测试晶体管、场效应管,练习元器件的焊接和拆卸,逐步练习由电路实物绘制原理图、读图,再用好的开关电源加电测试各组输出电压及信号,用示波器测量加电后正常情况下开关电源的各种波形,最终才是开关电源各种故障的实际维修。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给学生逐步练习、逐步熟悉的机会,另一方面结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开关电源的认识逐步加深。

为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意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勇帆.微型计算机主机电源原理与故障检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李勇帆.新型微型计算机电源电路原理与故障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新.彩电开关电源维修即时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莫禾胜,张文.电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1:78-79.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的方法是什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在哪里?这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为例,浅谈一下职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专业教育遇到了许多以前我们没有遇到的问题,中等专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发展,虽然我们仍然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但目前中等专业教育的定位趋向于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工人”。在比较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中,“技术工人”是不仅做知识的工作,同时也作体力工作的人员,他们是知识工作者中最大的一群。很显然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瓶颈”:师资匮乏,没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制;实训设备落后、数量少,满足不了学生实训的需要;专业的滞后性,专业设置满足不了工厂的实际需要;专业的随机性,没有相应的大纲和规定,不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杂乱无章等等。

二、加强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的理论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懂技术、会操作、动手能力强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学校专业课设置上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都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最终使学生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水平。

1、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知识是实际操作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基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听课,老师应该从知识上、教法上下功夫。如删掉某些偏难的、不实用的章节,选适当的教材,把重要的,学生能听懂的知识详细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把实践教学引进来,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满足市场的需求是衡量中专教育的主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培养的中专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要求,一方面中专生的生源许多来源于农村家庭,经济上大多数不是非常宽裕,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够减少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再教育的途径的多样化,促使部分学生能够边工边读。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保障。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增加职业技能的训练时间?通过一定的实践和讨论,我认为以下几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实行多样化

中专学生入学年龄大多是16—17岁,他们的思想及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改掉他们以前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就得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工作,我认为实践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实践教学中,为满足实习要求,不断的丰富实践内容,使所学知识更实用。(2)实训内容应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成就感。

2、合理安排使用实验实习场地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设实验和实习,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就要合理使用实验实习场地。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是有限的,许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实训时间,合理地使用实验实习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下几点是提高实验实习场地使用效率的方法:(1)制定好实验实习计划,方法多样,如整周或整月实习。(2)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是强有力的保障。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兴趣,要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自愿参加,它能够符合学生的意愿,因此取得的效果比课堂好。我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十分广泛,开设了电子电工业余社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合培训考证模拟现场岗位要求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许多用工单位在招聘岗位的时候,往往要看学生手中拿有几个证书,电子专业的学生就要拿电工证、电工操作证等,考证往往使学生的动力增加,压力变大,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就更加认真了。引入模拟工业现场故障现象,规定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对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5、完善实验实习制度,制定实习计划,采用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技能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专业技能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开发适合自己实际实习条件的实验指导书十分必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要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的是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反馈小结测试考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