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

时间:2023-08-23 16:58:18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

第1篇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列报; 准则修订; 准则趋同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23-03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持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财政部对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列报准则实施之初,有必要对其修订的背景、主要变化、对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梳理,本文将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准则修订的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会计的使命,为会计改革提供契机。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报表列报进行了较大改革。2010年,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我国财政部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士加强对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对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2012年5月,财政部了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2014年2月,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IASB和FASB联合对财务报表列报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对报表体系的结构和内容都进行了较大变革,对于改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引起了较大争议。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能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考虑到适用性和执行成本,改革时还需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因此,财政部在不改变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本着完善准则体系,指导实务的思想,对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有关内容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透明和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新变化

相比较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年新修订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在以下方面有较大变化:

(一)增强附注的披露功能

1.明确了附注的重要性。虽然2006年的列报准则明确规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但人们通常将附注看作其他财务报表的补充,处于次要地位,而2014版的列报准则明确规定附注与其他财务报表具有同等重要程度,改变了附注作为其他报表补充和解释说明的辅助地位。此外,在继续明确企业不应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附注披露也不能纠正不恰当的确认和计量。

2.拓展和规范了附注披露的内容。在第二章基本要求部分,对以下情形提出了附注披露要求:(1)若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按规定披露不足以让使用者了解其对企业的影响;(2)若企业管理层通过评价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3)若某些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不足以在相关报表中单独列示,但对附注却具有重要性。

在第六章附注部分,主要规范了以下披露内容:(1)明确将“企业的基本情况”列为法定披露的第一项,改变了原准则中“打补丁”披露的方式。(2)增加披露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利润表补充资料。(3)增加了第八项“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管理资本的目标、政策及程序的信息”。(4)增加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和终止经营相关信息。

3.强调了企业管理层的责任。(1)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披露中,增加了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的披露。(2)明确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的内容,企业应当声明编制财务报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3)当企业不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也要在附注中声明这一事实,并披露其原因和编制基础。

(二)明确准则使用范围和报表编制基础

2006年版的列报准则,具体使用范围涉及了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但并没有明确说明。2014年版的新列报准则,明确规定其不仅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同时也适用于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此外,还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现金流量表按收付实现制,其他财务报表按权责发生制。

(三)对重要会计概念进行规范

1.持续经营。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是选择编制报表基础的重要依据。2014年新修订的列报准则,对持续经营进行界定,并要求企业管理层要综合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状况来对企业年度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对持续经营能力存在怀疑的还需要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2.重要性。对重要性定义进行修订,在原定义前加了“在合理预期下”的限定。对如何根据项目性质和金额判断重要性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项目性质,主要考虑其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对企业产生显著影响;根据项目金额,主要考虑该项目金额占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此外,还规定了具体判断标准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3.正常营业周期。对正常营业周期进行定义,明确企业应根据正常营业周期对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特别强调对于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企业,超过一年才变现的资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超过一年才予清偿的经营性负债项目,都属于流动性项目。

4.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新列报准则采用全面收益观,对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进行定义。其他综合收益是指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利得和损失,包括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净损益和重分类净损益两类。他们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是:综合收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扣除所得税影响净额。

5.终止经营。终止经营是一种与持续经营相反的情况,也是选择报表编制基础的重要依据,新列报准则对终止经营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终止经营的若干特点进行描述,既考虑了实际经营情况,也考虑了与国际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趋同。

(四)完善主要报表的分类及列报

1.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变化。在资产类项目中将“应收及预付款项”分为“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两项列报;删除了“交易性投资”项目,增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目;在流动资产类项目中增加“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及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资产”项目。在负债类项目中将“应付及预收款项”分为“应付款项”和“预收款项”两项列报;将“应交税金”项目改为“应交税费”项目;增加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负债”项目。

2.利润表的主要变化。2014年,新财务列报准则对利润表修订的思路与2009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思路基本一致,但新财务列报准则将有关要求上升至准则层面,并且更加详细和完善。利润表的具体变化有:在个别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之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净额和综合收益总额,并要求其他综合收益按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净损益和重分类净损益两类列报;在合并利润表中,对综合收益总额,要分别列示归属于母公司的和少数股东的金额。

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主要变化。新列报准则采用的全面收益观与原准则采用的当期营业观不同,这使得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新列报准则也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了相应调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具体变化有:将修订前的单独列示反映“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及其总额”,修订为单独列示反映“综合收益总额”,并且对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综合收益总额,还要分别列示归属于母公司的和少数股东的金额。

(五)对一些细节和措辞表述的完善

新列报准则,除了上文曾提到对重要性定义增加了“在合理预期下”的限定之外,还对其他方面措辞进行完善,具体包括:新列报准则将变更财务报表项目列报的条件之一,在“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或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变更财务报表列报项目后,将“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调整为“应当至少对可比期间的数据”按照当期列报要求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或负债类)应包括流动资产(或负债)和非流动资产(或负债)的合计项目,增加了“按照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的例外情况。总体上来看,这些表述较之以前更为完整和严谨。

三、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化的影响

(一) 对财务报表提供者的影响

1.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能否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新修订的列报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年度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将促使企业管理层不断关注宏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2.增强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责任意识。在附注中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批准报出日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的合规性声明以及对于终止经营的声明,有助于提高和强化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层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加强信息披露、界定会计责任以及提高信息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3.减少职业判断,易于会计人员操作。新修订的财务列报准则,对其适用范围、具体报表编制基础的选择、重要性判断的标准、按营业周期对资产负债流动性分类、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界定和列报等内容,都非常详细和明确地进行了规定,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更易于普通会计人员进行理解和操作。此外,对于附注披露不能纠正不恰当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也使得会计人员不能随意改变会计政策,减少了会计利润操纵的空间。

4.会计人员信息披露的任务加重。新修订的财务列报准则提高了附注的重要性,扩展了附注披露的内容,并且不仅年度报表,而且中期报表、个别报表以及合并报表都要进行附注披露,会计人员附注披露任务将会加重。此外,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也将增加会计人员的信息披露任务。

5.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要立足于使用者需求。新列报准则的此次修订,无论是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附注中企业基本情况说明披露的顺序,还是重要性定义的修订和具体判断,都更加明显体现了决策有用的财务目标。因此,无论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都要严格遵循以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二) 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新列报准则对附注披露、重要会计概念规范、报表编制以及有关细节问题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使其更相关、更透明。对于这些报表列报的新变化,信息使用者在运用报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使用者要重视对附注信息的解读。会计报表的信息主要是可确认和计量的信息,而附注信息主要是一些无法确认和计量的定性信息、非财务信息。新财务列报准则增强了附注的披露功能,附注与报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信息使用者在思想上重视附注信息的同时,也不能轻视财务报表信息,要结合附注信息,对表内信息进行充分解读;对于附注中披露的特定交易或事项和某些重要性项目,信息使用者要充分关注;对于企业披露的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信息,信息使用者要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评估自身的投资风险、债务风险,并积极进行规避和应对;对于企业管理者改变经营政策意向,进行企业并购和重组信息的披露,投资者也要及时进行投资决策;对于附注中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其构成和比重,预测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

2.信息使用者要合理利用报表信息。新修订的列报准则,使报表列报的有关项目内容和含义发生了一定变化,信息使用者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尤其是流动性、非流动性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新列报准则规定按正常营业周期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项目进行划分,信息使用者要理解流动性和非流动性项目的含义,合理利用流动比率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判断;若按新列报准则对原有划分标准进行调整的,信息使用者在对本期与上期有关数据或比率进行比较时,要注意区分划分标准变化产生的差异和其他原因产生的差异。此外,根据全面收益观,新列报准则中相关要素的关系可表示为:资产变动额-负债变动额=所有者权益变动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净额=综合收益总额。为了更全面了解企业收益情况,信息使用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已实现的净利润,还要关注尚未确认的利得、损失以及所得税影响额。在利用财务指标对报表进行分析时,也需要对原有财务指标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目前是用净利润除以平均净资产得出的,然而按照新列报准则引起净资产变化的因素包括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净额,因此可以将净资产收益率修订为综合收益与净资产的比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曲晓辉,肖虹.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J].会计研究,2010(5):90-94.

[2] 耿建新,李志坚.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新变化与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13(4):28-30.

[3] 陈锷.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列报模式改进初探[J].会计之友,2013(3):18-19.

[4] 周萍.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新变化解析[J].财务与会计,2014(7):48-50.

第2篇

由甫瀚咨询和财务高管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2015年度财务工作重点调查》结果证实:财务部门的工作状态已远不能仅用“忙碌”来形容。据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调查中财务部门的工作视为公司重点的选项数量是我们这四年研究的历史新高。且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受访者有更多的财务技能和能力被列入重点优先事务。

正如本报告所揭示和讨论的,财务高管和金融专业人士都非常清楚地知道,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商业智能分析、税收改革和相关财务法规知识与重新关注软实力,可以达到各项事务的执行目的。

调查方法论

财务高管研究基金会和甫瀚咨询于2014年第三季度进行了“2015年度财务工作重点调查”。超过370(n=372)位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包括首席财务官、财务副总裁、财务董事及财务主管都参与了我们的调查。在此,我们对这些愿意花费时间来协助完成此次调查的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项调查是自愿参与的,其中参与去年调查的人员未必同时参与了今年的调查,还有一些受访者只回答了个别问题,因此这些因素多少会影响到我们的调查结果。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此项报告对明年财务部门工作重点的开展依旧有参考价值。

调查结果和分析

在每一个大类中,受访者按1-10分的标准,评估其本人及所在公司对不同领域财务职能的优先级水平。“1”表示相应问题的优先级最低;“10”表示相应问题的优先级最高。

我们将该范围划分为:6.0以上者为财务部门的“高度优先事务”;4.5-5.9之间者为“中度优先事务”,4.4以下者则为“低度优先事务”。报告同时就去年同期表现做出主要趋势评判。

流程能力(财务交易)

“营运资金管理”是重中之重――财务部门试图通过多方协作来强化相关财务流程。

我们再度强调营运资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此次调查结果中,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他们会持续关注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这不仅是为了可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和经济的波动,同时也需确保即使当企业受到市场追捧时忽略了这些基本职能,在经济势态良好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也不会停滞或有所减弱。

对于“期末关账”、“合并报表”和“对账”这些财务流程受到日益增长的关注,也表明了财务部门希望这些流程能够逐步得到完善,因为这些职能在经济蓬勃发展但仍旧波动的商业环境下,其质量很容易下滑。而对“定价”的高度重视反映出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致力于从不断改善的市场条件中受益。

“在企业扩张阶段,流动性和实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某制造业公司首席财务官

在所有受访者中,“财务报告相关流程”和“营运资金管理”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事务。其中,最受关注的事务包括期末关账、现金预测、对账、开票/账单和合并报表。从“营运资金管理”到“现金预测”,现金流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强烈需要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加强管理这些领域,而非对单个流程进行拼补。相比于去年的结果,许多交易流程的重要性明显提高,其中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开票/账单”,“薪资发放”和“税款缴纳流程”。

这些关注不仅强调了财务部门在继续专注于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与收入相关活动保持一致的步伐。企业经营者希望财务部门能提供并不断更新从预测到报告端到端的整套绩效视图。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财务交易优先事项表明:财务部门愈来愈需要灵活报告功能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好债务是实现预期收购与兼并交易的关键所在。”

――某建服公司首席财务官

流程能力(财务分析)

“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周期性预测”、“预算”和“盈利能力分析”被视为高度重要的事务。这显示出财务部门致力于实现(和共享)更加精准、实时、清晰的绩效、现金状况和盈利来源。财务部门正更多地致力于分析和报告公司的盈利能力,这将最终支撑对客户、产品、产品线和地域市场的战略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分析”在大型公司的财务部门有着极高的重要性。

“长远规划和绩效评估统计(包括执行前滚动预测)是我们这类机构的两个关键工作。”

――某专业服务机构首席财务官

综合所有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战略规划”以7.2分位列最高优先级事务。在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的回答中,“预算”、“周期性预测”与“战略规划”则为财务分析中三大最高优先级事务。连同其他高排名的优先事务,如“绩效管理”和“商业智能(运营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财务部门正致力于从整体上管理这些相互关联的流程。对“风险管理”(评估相关战略和预测的风险等)的关注度则反映出,财务部门在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中,确保财务工作与战略、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流程相符。

“公司的快速发展要求精确地预测和计划,并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也要求我们对利润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某分销公司首席财务官

最新难题

与去年的结果类似,最高优先事务为“美国医疗卫生条例的持续性和变化”。首席财务官和财务高管均密切关注“员工老龄化”的问题。同时,各大公司的财务部门都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两项均被视为高度优先事务。

2016年末,新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收入确认”的标准将生效。该项事务的优先等级属于中,但可能很快就会上升。

与“美国医疗卫生条例持续性”方面有关的数据对首席财务官、财务高管和大型公司的财务部门主管以及其他财务人员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定为高度优先事务。鉴于企业都逐渐接受了可持续的理念,财务部门在可持续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特别要注意的是“员工老龄化”问题,今年该选项的优先级上升了很多。这也预示着公司财务主管对接班人计划和人才管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应对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一代人(美国出生于1946年至1965年的一代人)即将退休的问题。

大型公司财务部门似乎很关注将要执行的“收入确认”的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影响――虽然新准则直到2016年末才实行,但该事项已得到优先考虑。大型公司财务部门也将“全球化”列为高度优先事务。虽然这一选项被列为最优先考虑事项在情理之中,但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其优先级发生了较大改变(去年为中度优先事务)。

技术能力

鉴于商业条款、会计准则和税收条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其内容的愈加复杂,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继续致力于发展自身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的近期规定,特别是针对董事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报告,可能有助于形成各项事务的优先级。PCAOB规范外部审计员这一举动,也对很多公司的财务部门、财务流程和财务活动造成下游效应。

这些挑战还可能加剧对财务部门造成压力,迫使他们为各部门引进合适的专业技术,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拥有最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知识。

“税收和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我们公司依然要花很多费用在决策的制定上以应对服策的改变。”

――某制造企业财务报告董事

组织能力

尽管这个部分的结果反映出的优先级与去年的相似,但如此之多的领域在优先级指数方面的得分比去年更高,还是令人大开眼界。

财务高管和专业人士看起来越来越重视传统上被视为软实力的技能,并赋予其硬价值。这些技能包括“领导力”、“指导/培养”、“变更管理”、“与监管机构有效合作”、“处理人际摩擦/对抗”和“时间管理”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财务部门对加强财务职能的对外关系更加重视和关注。观察近两年趋势可以得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受访者把财务职能与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和外部组织的有效合作列为更高优先级。

“领导力能够正面地(或负面地)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程度。有效的领导力令变更管理更加有力,而有效地变更管理会帮助企业保持活力。我们需要在员上加大投入,从而确保他们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保持一致。这些只有当你有好的经理人,愿意在员工身上花费时间并指导员工时才会变得可能。”

――某医疗保健机构财务报告董事

调研总结

1. 现金流及其透明度依旧是重中之重――财务职能正努力通过加强战略规划、精确企业的商业竞争情报、强化风险管理和持续预测,从而获得更大范围的现金可见度。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可能面临的挑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尤其是现金预测)来提升企业的灵活度。

2. 加强并提高分析能力至关重要――财务职能在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管理展示板、盈利能力分析和其他战略领域中所进行的财务分析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他们继

续致力于优化关账流程本身和财务数字的透明度,以支持有效的财务分析。

3. 渴求一种更为全面的整体方法――财务职能渴望构建一种全面的管理体制来完善相关流程,而非仅对单个流程予以改进。从调查报告中可见,战略规划、预算和预测三项事务稳居前列,这表明了财务职能加强企业绩效管理的意图。类似的例子比如营运资金管理被视为高度优先事务。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报表;形式;内容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财务报表附注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突破了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附注信息披露是否规范、有效,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公司最主要的财务信息,人们通过对财务报表的阅读与理解来了解一个公司的营运情况和偿债能力,但由于大部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非财务专业的人士,财务报表在新企业准则下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找到好的方法去看懂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使用者阅读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工具。

(一)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第一部分当中主要包括了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内容。当人们拿到一套财务报表时首先可以翻阅附注的第一部分,从公司的基本情况中了解公司历史沿革、所处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等;从“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中掌握公司是否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如果财务报表的编制同时还遵循了其他基础的,也会在此处说明。

(二)帮助理解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的第二部分是“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注释”该部分是针对财务报表主要项目列示的金额所作的一一对应的解释。财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报表过程中可根据各个项目旁的“注释号”在财务报表附注相应的地方找到解释该项目的详细内容。例如,对于资产负债表项目,在注释中会披露期初余额的构成明细、本期增加及减少发生额情况、期末余额的构成明细等基本内容。报表使用者要真正的看懂财务报表就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财务报表附注这个“助读器”。

(三)修正已获取的财务报表信息

这第三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主要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或有事项、承诺事项等其他重要事项的披露。这部分内容所披露的属于表外重要信息,能对已获取的财务报表信息起到修正作用。

二、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

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括弧说明

常用于为财务报表主体内提供补充信息,因为它把补充信息直接纳入财务报表主体,所以比起其他形式来,显得更直观,不易被人忽视,缺点是它包含内容过短。

(二)尾注说明

这是附注的主要形式,一般适用于说明内容较多的项目。

(三)脚注说明

指在报表下端进行的说明,例如,说明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和已包括在固定资产原价内的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原价等;备抵与附加账户,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四)补充说明

有些无法列入财务报表主体中的详细数据、分析资料,可用单独的补充报表进行说明,如可利用补充报表的形式来揭示关联方的关系和交易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

财务报表附注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传统报表附注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的一般情况

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和企业结构等内容,必要时,还可对诸如上市改组时资产的剥离情况进行说明。

(二)企业的会计政策

包括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期间、记账原则、计价基础、利润分配办法等内容,对于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来说,还要说明其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于会计政策与上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说明其变更的情况、原因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

包括对主要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明,如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报表项目的异常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说明。

1.分行业资料

如果企业的经营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且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含10%)以上的,应提供分行业的有关数据。

2.重要事项的揭示

主要包括对承诺事项、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关联方交易等内容的说明。

随着报表内容的日益复杂化,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也进一步增加以下信息: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资料;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

四、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财务报表附注在编制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的关系:

(一)兼顾充分性和适当性

财务报表附注最需处理好的关系就是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反映了更深层的矛盾:对投资者、债仅人等利益保护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保护。财务报表附注,既要使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能从中得知企业全部重要的信息,以帮助他们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又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避免不利于企业使其竞争对手得益的信息泄露。所以在编制附注过程中要做到既充分又适当,内外兼顾,不失偏颇。

(二)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

附注的规范化是指其格式和内容应力求统一。对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注释,分地区、分行业资料,重要事项等要按规定顺序披露。对其中各项内容的披露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如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横栏按“固定资产类别及原价,期初价值,本年增加,本年减少, 期末价值”,竖栏按“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工具”这样的格式;对没有规定格式的,要规定披露的内容,如对关联者应披露哪些内容等。

灵活性是指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讲求实效。我国目前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若干行业会计制度,以适应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需求,这些企业之中又有上市与非上市之分,有大中型与小规模企业之分,这就导致了对附注披露的不同要求。如何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做到详简适度呢?概括地说,多个投资主体从详披露;单个投资主体从略披露;上市公司从详披露,非上市公司从略披露;大型企业从详披露,小规模企业从略披露。例如提供分地区,分部门情况资料,一般只限于对上市公司和大型、特大型企业的要求,具体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讲求相关性和重要性

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还应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处理好相关性和重要性的关系。根据相关性原则,附注的编制者注意将会计报表项目以外的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联的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等加以反映,以充分地向有关各方披露有用的信息,但同时又要讲求重点,不能事无巨细,一概披露。要将重要项目从详披露,次要项目从略披露或不披露。

五、财务报表附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务报表附注从产生到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来看,报表附注的编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表现

1.信息披露不充分

附注信息要发挥应有的效用,有赖于其充分性的表示。考察目前我国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很难令人满意。许多企业对其主要投资人、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披露缺乏,甚至空白。

2.附注内容滞后

有的企业是故意使内容滞后,如对或有事项、提供担保等需要及时公布的内容有意延期披露;有的企业是非故意的,也造成了信息滞后;还可能主要因为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当时未能正确理解附注应披露哪些内容而造成的事后披露。

3.信息陈述不实

附注中的虚假信息,局外人很难及时发现,所以容易被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对重要事项的说明,不少企业都有过不实的陈述。

(二)解决办法

针对财务报表附注编制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制度入手,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治理,提高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质量。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其次,财务报表附注的提供者应建立自身的内部监督机制;再次,注册会计师和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加强监督,“三管齐下”,而不是相互之间推委责任;最后,还要加大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 徐茜,唐俐.会计报表附注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第4篇

1.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为企业财务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研究中,主要注重分析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如纳税人进行项目投资时,投资收益要在税后的基础上衡量,在项目研究和开发时,考虑相关的税收减免,这将减少研究和开发项目上的税收支出,而这些增量现金流量可能会使原本不赢利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涉及多个税种,所得税仅为其中的一个。税收筹划正是以企业的涉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税收缴纳等各方面,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环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纳税的影响,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统筹安排,以获得财务收益。

2.税收筹划是一种前期策划行为。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通过税种的设置、课税对象的选择、税目和税率的确定、以及课税环节的规定来体现其宏观经济政策,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或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税收的政策导向使纳税人在不同行业、不同纳税期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税负差别。由于企业投资、经营、核算活动是多方面的,纳税人和纳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其涉及的税收待遇也不同,这为纳税人对其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等纳税事项进行前期策划提供了现实基础。税收筹划促使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情况权衡选择,将税负控制在合理水平。若企业的涉税活动已经发生,纳税义务也就随之确定,企业必须依法纳税,即纳税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样税收筹划便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筹划是以经济预测为基础,对企业决策项目的不同涉税方案进行分析和决策,为企业的决策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的经济行为。

3.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行为。合法性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在此应注意避税和税收筹划的区别。单从经济结果看,两者都对企业有利,都是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采取的目标明确的经济行为,都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利益。但它们策划的方式和侧重点却存在本质的差别;避税是纳税人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利用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中的一些尚未完善的条款,有意识地从事此方面的经营活动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侧重于采取针对性的经营活动;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以税法为导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筹划,侧重于挖掘企业自身的因素而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的筹划活动。避税是一种短期行为,只能注重企业当期的经济利益,随着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征管手段的提高,将会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而税收筹划则是企业的一种中长期决策,兼顾当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符合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具有更加积极的因素。从这方面看,税收筹划是一种积极的理财行为。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在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应从维护自身整体经济利益出发,谋求长远发展。税收作为国家参与经济分配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对纳税人经营成果的无偿占有。对企业而言,缴纳税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流出,抵减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决定了企业纳税时可以采用合法方式通过挖掘自身的因素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便显得极为必要。

二、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税收筹划涉及到企业与税收有关的全部经济活动,在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分析的角度有很多,在此仅对税收筹划应用结果的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1.通过延期纳税,实现财务利益。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冈素,而延期纳税直接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假定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企业的经营环境未发生较大变化,在某些环节中,在较长的一段经营时期内交纳的税款总额不变,只是由于适用会计政策的不同,各期交纳税款不同。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如存货成本确定和提取折旧等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购置存货时所确定的成本应当随该项存货的耗用或销售而结转,由于会计核算中采用了存货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存货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有一定的影响。折旧提取与此类似,采用不同的折旧提取方法各期提取折旧的数额不同,对当期的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有不同的影响。但从较长时期看来,企业多批存货全部耗用和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限结束后,对企业这一期间的利润总额和所得税款总额并未有影响。税收筹划起到了延期纳税的作用,相当于得到了政府的一笔无息贷款,实现了相应的财务利益。另外,纳税人拥有延期纳税权,可直接利用延期纳税获得财务利益。企业在遇到一些未预见的事项或其他事件时如预见到可能出现财务困难局面时,可以依据税收征管法提前办理延期纳税的事项,甚至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期间内以交纳税收滞纳金为代价的税款延期交纳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企业赢得有利的局面和时间,来缓解当前财务困难的情况。

2.优化企业税负,实现财务利益。一是对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进行控制,直接实现财务利益。如税法规定企业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10%(含10%)以上(此处10%即是一个界点),其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除按规定可以据实列支外,年终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增长额未达到10%以上的,不得抵扣。企业的相关费用如接近这一界点,应在财务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三新费用”的投资,达到或超过10%这一界点,以获取财务利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是对经营、投资和财务活动进行筹划,间接获得相应的财务利益。如企业的融资决策,其融资渠道包括借入资金和权益资金两种。无论从何种渠道获取的资金,企业都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两者资金成本率、面临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都不同,其资金成本的列支方法也不同,进而将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再如税收筹划在利润分配中的运用。以股份制

公司为例,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仅影响到其股东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而且也影响到该股份公司的现金流量。常见股利的分派形式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若发放现金股利,企业须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股东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发放股票股利,便可将盈余留在企业内部,股东虽未得到现金收入,却可以从股票价值增加量中获取收益,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由于不用支付现金股利,可以增加营运资金,还相对扩大了所有者权益的数额,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增加了今后发展的潜力。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税收筹划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加以规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策划,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应立足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情况,策划适合自己的筹划方案。

1.企业的财务利益最优化。税收筹划是为了获得相关的财务利益,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最优化。从结果看,一般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或减少了税款交纳额。因而很多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少交税或降低税负。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对税收筹划认识的“误区”。应当注意的是,税负高低只是一项财务指标,是税收筹划中考虑的重要内容,税收筹划作为一项中长期的财务决策,制定时要做到兼顾当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在某一经营期间内,交税最少、税负最低的业务组合不一定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税收筹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运用各种财务模型对各种纳税事项进行选择和组合,有效配置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最终获取税负与财务收益的最优化配比。

2.税收筹划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前期策划和财务测算活动。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策划,进而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但这些活动有的还未实际发生,企业主要依靠以往的统计资料作为预测和策划的基础和依据,建立相关的财务模型,在建立模型时一般也只能考虑一些主要因素,而对其他因素采用简化的原则或是忽略不计,筹划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的范围。而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也使得税收筹划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注重收集相关的信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据此编制可行的纳税方案,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使税收筹划的方案更加科学和完善。

3.税收筹划的关联性和经济性。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项目决策可能会与几个税种相关联,各税种对财务的影响彼此相关,不能只注重某一纳税环节中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针对各税种和企业的现实情况综合考虑,对涉及的各税种进行相关的统筹,力争取得最佳的财务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考虑理财成本,对经营期间内涉及的所有税种不分主次,统统都详细的分析和筹划。一般而言,对企业财务活动有较大影响且可筹划性较高的税种如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关税等;而对于其他税种,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等财产和行为税类,筹划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从事不同行业的企业,所涉及的税种对财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根据实际的经营现实和项目决策的性质,对企业财务状况有较大影响的税种可考虑其关联性,进行精心筹划,其他税种只需正确计算缴纳即可,使税收筹划符合经济性原则。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必须提高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内、国际市场两方面的挑战。财务管理活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税收筹划树立了一种积极的理财意识,对于当前在长期计划体制中形成的对国家税收的认识和一些固定的理财思维来讲,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对于一个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企业,这种积极的理财意识无疑更加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

[参考文献]

[1]田霞。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财会研究,1999,(9)。

[2]李伯圣。税收筹划:中国企业理财的新课题[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6,(4)。

[3]牟虹。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J].经济师,2000,(2)。

[4]张彩英。对税收筹划的认识及思考[J].前沿,2000,(8)。

第5篇

一、信息披露违规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粉饰会计报表

单位管理层出于利益趋使,或为了企业外部融资的需求,或谋求高管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夸大经营业绩,提前或虚增收入、隐瞒或虚降成本的手法虚构利润、虚列资产。基于避税或逃税的需要,单位经营盈利但账面却反映亏损。有些房地产企业尽管报表反映亏损额较大,但税务检查时却补缴上百万的税款。会计利润与税收应缴税所得额固然有差异,但房地产企业推迟确认收入、虚增成本的却不乏少见,比较典型是将主营业务收入暂挂预收款或其他应付款,甚至另设账外账,推迟或暂不确认收入;或在真实经济业务的基础上,虚增工程量,人为增加建安成本等。

(二)虚构经济业务内容

财务工作欠规范,账实出入较大。某制造企业由筹建期向试生产期过渡、当年企业新购资产总价近亿元。审计人员在执行在建工程购进穿行测试过程中,发现企业当年从关联方购进配电房设备50多万元,购货发票设备名称及规格型号不详、原始凭证未付对方销货明细清单。此外,审计人员审核中发现该企业总经理年薪50万元但账面却未见其工资发放记录,该企业总经理恰恰由该投资关联方委派。很显然,该企业管理层为逃避总经理应缴个人所得税,虚增了实物资产的购进交易。

(三)人为调节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某制造型企业,面对其生产购进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财务将生产领用存货的方法由移动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从而实现管理层追逐利润的目标。同样,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在有的企业执行中随意性较大。

二、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形成原因

(一)避税或融资的需要,主观人为调节财务报表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往往以“利润最小化”为最主要的目标,以使税务成本达到最小化,由此带来财务工作的规范性较差。企业经营不规范,单位领导人法制观念不强,为迎合方方面面的需要,唆使财务人员做假账。面对压力,财务人员明知故犯。

(二)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中有的企业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部分资产、负债游离于会计监督之外,究其原因是部分单位会计的专业素质较低,部分会计机构负责人尚未取得会计师资格,客观上不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部分财务人员还不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有些单位会计角色转换后没有适应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财务核算的特点,导致单位对外报出的报表准确性较差。

(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调还存在不足

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很大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管理,事实上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还存在缺陷,导致会计报表不能客观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业绩。单位内部管控上职能划分不清,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尽职配合财务人员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导致财务信息不实。如金融企业“贷款五级分类”划分不准确,各基层网点对次级、呆滞、损失类贷款的最近动态把握不到位,日常工作中不注意与其上级行政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导致企业对贷款准备金计提金额不够准确。船舶制造企业工程完工进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专家的专业判断。

许多财会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不甚精通,笔者曾遇到客户不同财务软件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各财务软件不能有效实现初始化的数据共享工作。当单位委托软件工程师来配合做此项工作时,对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及折旧年限的设定,工程技术人员判断上有其个人因素。在企业日后使用账套过程中,发现差错,但财务软件修改功能烦琐或限制修改次数,从而形成差异。

三、注册会计师有效开展审计、咨询工作的契入点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拓展视野、加强自身后续教育学习,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从提升每一个项目组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做起,提升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虚假披露、信息舞弊,注册会计师对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不容推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法规、准则开展工作,深入现场了解客户经营环境、内部控制举措,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开展有效沟通,在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特点和财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审阅客户的报表资料评估审计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领域,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等一系列恰当有效的审计工作,关注特殊交易事项,从而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

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审计风险、节约审计咨询成本的平衡与制约中寻找契入点扎实有效开展审计咨询工作,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严格履行审计程序

日常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连续审计客户保持不间断的跟踪,关注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控制审计风险,尽职调查、询证、实物资产盘点、分析性复核等都是审计人员的法宝。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单位财务还停留在传统的记账核算过程中,日常工作中,总账会计或财务经理与单位负责人缺乏有效沟通,财务不清楚公司的远期与近期的发展态势,对企业管理参与度低,将不利于会计核算从整体层面把握单位的经济动态,这种情况下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尤其重要。

下面结合案例重点谈谈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借助报表整体层面各项指标与行业及企业同期的分析寻找突破口,尽快发现单位的高风险领域,将错报风险降至可控范围。

案例一:某产险公司中支公司,当时尚未执行保费收入“见费出单”制度,审计人员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期末应收保费占当期保费收入70%的比例分析,发现企业资金回笼严重滞后,企业管理中必然存在漏洞。果不其然,上级公司知晓企业管理混乱的现状后,很快委任了新的总经理。

案例二:某国有纺织企业,期末资产总额上亿,但当年实现利润只有几百万元,上年亏损。审计人员通过报表趋势分析,发现企业当期借款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期末预提费用一借款利息明显低于去年,而事实上当期银行贷款利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分析性复核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单位当期12月账面列支财务费用金额低于其他月份。在取得企业期末对外借款总额及借款利率等相关资料后,审计人员通过对期末11天应提利息

费用的重新测算,进一步证实审计人员的推断。通过沟通,单位反馈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考核指标,财务不得已而为之。

案例三:某机械制造企业,当年度共生产并销售各型号整机13台套,但存货――包装物账却反映同期入库并发货15台套包装箱的奇怪现象。存货――包装物――整机包装箱明细账反映当年度企业系向同一生产厂家购货、明细账页摘要栏记录整机发货单位。经核对,确认其中有1台套包装箱系上期发货、领料不及时所致;另有1台套包装箱系购货单位重复开票,而企业仓库保管员、生产领料人员及成本核算会计各方均疏于核对。最终,销货单位同意将多开票的包装箱付款转作预收款处理。

(二)专项审计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实践中,笔者遇到司法鉴定业务中业务事项账簿记载不完整引起经济纠纷较多。当事人手中掌握相关合同(协议)、收款收据等原始单据,但账面未予反映或反映不完整。遇到这种情况,鉴定人员首先要熟读卷宗,在审核委托方提供账册及资料的基础上,更多地与鉴定委托机构及承办人员、涉案当事人进行沟通,在准确把握案件原委的基础上,开展财务鉴定工作。与常规财务审计的不同之处,鉴定中注册会计师需要更多倾听当事人叙述案件原委,掌握双方争议焦点,对双方均无异议的事项不作为审计关注点,对异议事项审计人员需要更多地用专业知识分辨是非、从而为法院或仲裁机构办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三)利用专业知识做好咨询指导工作

笔者曾遇到一位会计,工作态度很认真,日常工作繁忙,但工作效率却不高。其对价值量较低的螺丝、螺母等标准件都设置规格型号非常具体的明细分类账,但对企业研发新品过程中购进的各种价值量较大的存货却未能按此口径设置详细的明细分类账,甚至对一些相同名称的国产件与进口件在同一账页核算。财务咨询人员指导其运用“ABC”原理对存货进行分类核算,既减轻会计的工作量,又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

某通讯集团地方分支机构时实行报账制,期末与省公司对账过程中发现内部往来不平,委托中介机构查找原因。审核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计对货币资金收付业务较为关注,而忽视非货币资金业务。单位会计苦苦摸索半个月不得其解的症结,咨询人员不到三天就把问题解决了。

某单位采购办公用品,经办人通过货比三家,发现同样商品通过“苏宁易购”网上交易只需花门店价格的一半,对方可以单位名义开具发票,但只能以个人账户网上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财务咨询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考虑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单位经办人在向单位负责人请示汇报后,将单位款项先转至个人账户网购办公用品,并且在报销单据后附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字的情况说明及打印的网上支付记录。笔者觉得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述行为并不违反财经纪律。

(四)CPA加强知识更新、提高业务水平

经济社会在发展,许多新生事物出现,注册会计师亦需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研究学习、与时俱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拓展传统审计业务领域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向管理咨询角色转变,在更高层次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飞跃。

审计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立身之本。实践中,注册会计师还会非常多地接触到企业的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等复杂经济业务,要在高端服务业有所突破,需要注册会计师更多地去钻研相关法规及专业文章,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沟通,当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后,会更娴熟地面对这类业务,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展示专业团队的综合实力。

第6篇

关键词:新三板资本市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新三板是我国近十年发展起来的重要资本市场,是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资本市场。截止2020年4月30日,新三板挂牌8626家企业,其中创新层658家,基础层7968家,总股本5472.89亿股。中小型高新技术在新三板挂牌融资,拓宽了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直接融资平台。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作用

(一)提升企业品牌宣传效应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投资者可以在股转统系查询挂牌企业信息,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企业社会知名度,让社会投资者更多了解企业,强化了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企业的认识,表明企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性,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对企业拓展市场具有明显的宣传效应。

(二)提升企业价值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企业和股东的股票可以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报价交易转让,实现非限售股份在交易系统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增强了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被社会投资者认可,从而充分体现创业者团队及个人的价值,企业非限售股股东可以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出售套现,实现了财富的增值,为企业股东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

(三)提升企业综合融资能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有助于解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借助新三板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帮助企业改善资本结构,使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依据企业战略布局的需求向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引入合格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这一块资金不需要支付利息,是企业的股本,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前,首先要找准企业市场定位,把脉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在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的位置,让企业发展布局战略清晰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过程中,企业要接受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协助,将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纳税行为规范化,创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层架构。在新三板挂牌后,券商会常年对企业进行业务督导,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企业半年或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督促企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架构明晰,权责合理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治理能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较大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后,企业处于企业生命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引领市场前沿,技术创新快,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企业研发新产品项目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从研发新产品市场可行性调研,到报批立项,从高新科研人才的引进,原材料、研发设备的源源不断的投入,整个研发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甚至出现资金长期被新产品研发项目占用的情况。对于部分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投入会有研发失败的风险,一旦研发新产品项目没有成功,那么企业就会承担较高的资金损失压力,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会造成企业日常经营性资金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对企业生存发展造成危胁。

(二)企业筹资策略不完善实际控制人及其家族的资金投入是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阶段股本资金的主要来源,这部分资金有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体系没有权威机构进行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融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流的连续性,随时有流动资金可用,中小型高新企业经常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进行债务偿还,为了获得一笔新的银行贷款,甚至到民间借贷市场借上一笔15天期的高息过桥资金,用过桥资金把到期贷款还上,过桥资金的利息费用较高,随着借新债和还旧债的次数逐增多,融资越发困难,筹资的风险和难度在不断加大。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合规性审核是内部控制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项,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准备挂牌新三板之前,会由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牵头,对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核,查找企业的不足之处。1.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流程控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会按照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要求,多方面对财务制度进行流程优化设计,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疏理、重构,但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企业管理上出现漏洞。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企业资金使用决策仍是由实际控制人一个人决定、自己说了算,“一只笔”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人员盲从于实际控制人。过于简化的审批流程会带来舞弊的风险,给企业的资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2.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不相容财务职务岗位设计,坚持财务部门定期轮岗制度,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要从企业顶层设计,确保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的控制,目前财务内部控制运行制度不健全,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普遍存在,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没有建立明晰执行监督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监督机制不健全。3.审计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否有效性,除财务岗位定期轮换外,内部审计稽核等职能部门的组建要得到管理层重视。出于成本的考量,目前,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有成立审计稽核部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稽核部门,但审计稽核部门工作覆盖面不广、审计广度、深度不够,审计稽核部门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不利于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完善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应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披露半年报、年报财务信息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建立完备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规避机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性,研发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研发资金使用办法,统筹研发经费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严把研发项目预算、决算,资金划拨和支出审批,对研发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管理,逐级审核、审批,力求节约使用,确保研发经费申请、使用畅通,为研发新产品项目保驾护航。对市场不明朗的新产品研发项目,减少资金预算投入,确保研发资金高效使用,同时为研发项目购买商险保险,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二)完善融资战略和提升融资效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并非一项独立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一环,它是支撑企业战略管理、驱动投资增长所需财务资源的保障机体。企业融资方式应多样化,强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半年、年报财务数据在全国股转系统定期披露,企业的发展成果会在全国股转平台得到展示,会受到更多合格投资者和银行界的青睐,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方式选择多样性,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首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准绳,财务报表及附注要真实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规范会计原始凭证做起,拒绝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和账目准确、完整、真实。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单独设置研发费用明细辅助账,对研发费用支出进行详细核算和归集。其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加强督促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尊重财务部门独立会计核算,遵守会计法规,不得授意财务人员篡改财务资料,给财务部门核算施加压力,优化审批控制流程,杜绝“一字笔“现象。最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建设,对会计核算进行严格稽核审计,提出书面整改意见,财务部门要依据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及时自查自纠,需要追溯调整的事项,要和审计部门沟通确认后及时调整。

(四)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企业管理层应从制度源头建设抓起,让财务内部控制运行顺畅。一是财务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能够迅速处置,提高管控财务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财务人员融入营销业务机制,让财务人员为营销部门提供专业财务建议,将财务控制活动贯穿于各个经营环节,从研发新产品项目到销售终端;三是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

第7篇

12. [财务管理] 对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 所谓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可见,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审计机关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查深查透,务求实效。……

13. [财务管理] 我国独立审计欺诈的法律风险研究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 一、审计欺诈的法律风险及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审计欺诈又称审计舞弊,是指审计师(注:本文所称审计师包括注册会计师及其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对明知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意见的行为。审计欺诈的主要特点:一是故意,审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明知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的情况下,仍然签发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是合谋,审计师与被审计……

14. [财务管理] 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初探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环境审计准则是指对审计主体进行环境审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这里的环境审计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对有关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的合规性审计,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其工作成果进行的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准则属于审计准则的范畴,是现有审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国家环境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准则和内部环境审计准则。 &nbs……

15. [财务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作用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8]2号),将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责任人”列为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作为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可用于为注册会计师辩护以减轻、免除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证据来源审计工作底稿,是极其重要的书证。 ……

16. [财务管理] 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包括: (1)合同管理风险。合同是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议,但企业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合同签订及其运作模式,造成合同管理风险。 (2)担保风险。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常面临为甲方贷款提供担保的局面。施工方为其甲方提供了担保,却忽视签订切实可行的反担保合同。当甲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如期……

17. [财务管理] 刍谈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审计疑点是指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背常规、常理的各种现象。审计疑点的发现、追查或排除,是审计师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掌握运用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审计疑点的特征 1.性质的异常性。这是审计疑点的最基本特征。审计师要确认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审计疑点,主要是根据相关政……

18. [财务管理] 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 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及其框架 进入新世纪后,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大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恢复资本市场的信心,重新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塑造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干净”的窗口,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继AICPA于2002年10月了舞弊审计新准则 SAS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

19. [财务管理] 出具审计报告应注意的九类专门事项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近年来,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存在对企业发生的一些影响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重要事项的职业判断问题。注册会计师或屈从于客户压力或出于谨慎的考虑,往往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此达到既迎合客户要求,又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目的。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难以理解和使用。这其中既有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问题,也有审计准则方面的问题……

20. [财务管理]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构想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财政部非常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建设工作,十分支持中注协在推进审计准则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中注协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进行执业规则的建设。从1991年到1993年,先后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个执业规则。这些执业规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和专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财务管理] 对银行账户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 账户管理主要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变造或过期的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证明文件骗取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并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诈骗、敲诈勒索、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存款人、银行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存款人有义务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开户证明文件。开户银行对存款人提交的开户申请资料及开户申请书填写的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认真……

22. [财务管理] 浅析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

23. [财务管理] 我国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 我国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尽管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由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对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的概念、存在问题及特点等有关方面作以下比较分析。 一、概念比较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后借鉴……

24. [财务管理] 浅议手工审计与电算化审计的差异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手工审计,即传统审计,称为“手工”是针对“电算化”而言。通常我们所说的电算化审计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二是利用电脑进行审计。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两者所用工具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线索 在手工会计中,由原始凭……

25.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上)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时代到来,网络与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企业与企业外部组织或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审计师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是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所构成的复杂审计环境。企业经营及商务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会计审计环境的同步创新,而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现代会计……

26.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下)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报告 会计研究表明,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的宽泛程度和报告频率,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些信息披露同样需要审计鉴证其公允和诚信。现行审计的对象是年度财务报表,而且仅限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可以预见,未来的审计对象不仅包括被审计企业的财务信息,也将包括非财务信息。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实时审计报告模式应该披露或报告被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

27. [财务管理] 当前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六大特性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 审计特性是指审计工作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如审计地位的独立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等。审计特性决定了审计职能的内涵所在,而审计的职能、 目的又贯穿在审计活动的全过程,最终规定了审计对象、审计依据的特征和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制约着对审计结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审计证据。审计特性是在审计活动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随着审计环境的变迁和审计实践的发展,……

28. [财务管理] 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新发展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0] 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8年12月28日了新修订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ISA),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前的准则简称“原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将自2008年12月31日起执行。 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经过对新、旧审计报……

29. [财务管理] 六项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四种背景 [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 日前,中注协6个审计准则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修订)》、《审计工作底稿(修订)》、《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修订)》、《与治理层的沟通(修订)》、《计划审计工作(修订)》和《比较信息》。 目前,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审计环境变化很大,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审计准则体系的步伐,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并进……

第8篇

时代重托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指出,面对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会计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对会计实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乃至会计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刘玉廷说,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尽管受到一定的外部冲击,却显示出蓬勃的内生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高速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会计实务工作、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日趋提高,促使会计改革重大举措连续推出,会计工作必须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广大会计管理工作者需要找准定位,做好工作,“不辜负时代重托”。

他进一步介绍说,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会计工作应主要着眼于以下方面和领域。其一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强做大。“我国已有一批骨干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的上市、并购、投资等行为屡见不鲜,它们最需要国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海外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和战略分析、针对境外融资的审计服务、针对境外资产的延伸审计服务和境外资产管理,这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走出去提供了空间,提出了要求。同时,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正由股票、基金、债券等基本产品向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内容更丰富、更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亟待注册会计师行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跟进,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服务。

其二涉及到会计改革方面。第一项要做好会计标准建设。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规则,会计工作同样需要规则,制定规则至关重要。我国已制定、实施《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多年,其间几经修订,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在这一基础上,近年来财政部会计主管部门致力于会计准则制度的调整、趋同和完善。2006年,推出新会计准则;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反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在国际同行中的姿态和态度,有助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

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如何参与新一轮会计改革,应对金融危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涉及到金融改革、虚拟经济、财务报告披露、参与标准制订。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必要的政府监管两者不可或缺,而且后者的地位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需要政府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则,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恰当、必要'的监管。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度和技术法则,路线图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有助于加强政府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市场效率提高的基础工程。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国家经济走出去等大背景,第二项是多部新准则制度的出台。即将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产品成本核算标准,对于国际市场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贸易摩擦,旨在改变中国产品成本缺乏核算标准、成本管理核算标准的现状。呼之欲出的医院和高校的会计、财务制度今年内将出台,通过医院、高校的试点,将推广到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启动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

“从企业会计准则到非企业准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8~10年时间完成,其间的征求意见、参与制定标准、制定后的执行任务,贯彻落实统一标准,需要由全国从下到上的会计管理机构共同参与;这些准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能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利于监管和审计,又需要会计管理机构的落实、执行、监督。”

第三项是4月26日财政部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启动的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让全世界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直接促成了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要求美国本土及在美国上市的非本土企业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企业。

刘玉廷介绍说,内控体系的实质是管理,而且是以会计相关规范为基础,是涉及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复杂庞大的工程。内控体系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安然的教训不能在中国重演,2001年起,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认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未雨绸缪”。2006年成立了内控标准委员会,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内控体系。

在此前的调研基础上,经过两年时间努力,2008年我国完成了内控基本规范。计划在一年内完成配套指引,它能不能发挥作用,对企业真正有益才是最关键的。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和“科索报告”。

“每次重大改革,会计管理机构首先要进行培训,执行好首先要自身努力。监督会计,以会计为基础,又要跳出会计看问题。”刘玉廷说,“内控无所不在”,目前正在起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不亚于企业,“早干早受益”。

第四项是会计信息化,与每名会计从业人员息息相关,今年起我国将推动无纸化考试,实行网上报名、网上阅卷,为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方便考生,又使得更多从事会计管理局、科室、股从事务性忙碌中解放出来,“有更多工作在等着我们”。

会计信息化需要推行XBRL语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也就是要形成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国家标准。如何将信息化标准体系与企业现有信息化、ERP整合起来,可以解决财务报告的深度分析利用问题,形成数据库。“目前我国有信息量极大的财务信息,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既不便于监管又不利于投资者,而在日本、欧洲已有了分析精细化、虚拟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根本出发点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将关注点放在企业,相信会计准则体系、内控体系和信息化体系推出后,三位一体、相互结合,可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对行业管理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大有裨益。

其三,打造水平高、思路广、能打硬仗的会计管理干部队伍。属于自己职责范畴的,不能退、不能让,在工作中锻炼成长;会计管理工作专业性非常高,不懂不熟做不好工作,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工作设置挑战性,提高专业性。”刘玉廷对会计管理工作寄予厚

望,会计在改革、管理、宣传等方面,怎样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改革第一线,为财政工作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为贯彻走出去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这需要基层会计管理工作者扩大视野,将本职工作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经济和财政政策、国际同行发展水准相结合,立足于更广阔的平台,思考、探索、总结、推进会计管理工作。

再创佳绩

湖北省会计管理工作敢为人先、勇于尝试,为我国三十余年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为数不少的亮点。“全国200多名会计领军人才,由湖北省选拔而出的有30多名,湖北籍的人数则占一半以上。村级财务委托、会计委派、建账监管、诚信建设……湖北省的会计工作基础扎实、激情满怀、思路清晰,在全国树立了不少范例。每次湖北之行在精神和经验上均有收获。”刘玉廷还高度肯定了近年来湖北省会计工作的影响和取得的成绩。

“当前会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潮,面临着公共财政法制建设的需求,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准则国际等效、信息时代变革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未来会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更加艰难。这次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研究探索会计管理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全省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努力开拓全省会计事业发展新局面。”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总会计师程用文,要求各地市州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刘玉廷的重要讲话。

他对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一,把握重点,进一步宣传贯彻好会计法规制度。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和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的实施,宣传贯彻会计法规制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各地要进一步宣传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确保各项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继续加强宣传、培训,让会计法规制度深入人心;积极主动试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出台后,湖北省省一方面按财政部的要求,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方面抓贯彻落实工作,初步拟定1至2家省国资委出资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试点;加强与工会、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已出台《工会会计制度》和即将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落实到位,实现新旧会计制度平稳过渡。

其二,关注热点,切实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科学发展。湖北省财政厅拟定了“四个一”的工作方案,即召开一次会议,届时将会组织各地财政部门和省直有关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一起,共同谋划促进事务所健康持续发展的良策;组织一个公开党报媒体专版,以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贯彻落实[2009]56号和鄂政办发[2010]4号文件精神,促进事务所做大做强和健康持续发展为主题;下发一套文件,湖北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以及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项资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及收费等,出台相应的管理配套制度和办法;深入开展一次调研,将到省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州财政局、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等调研,密切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会计师事务所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出谋划策。同时,要进一步做好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审批工作,建立进退有序的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和扶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可行途径,探索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监管机制。

其三,突出亮点,不断推进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建立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创新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对全社会会计人员的动态管理;加快推广网上报名、网上缴费、计算机阅卷工作,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严把会计从业人员准入关,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推动会计监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水平。

其四,破解难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会计改革。湖北省多项会计改革已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经历几年时间,各地需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管理,狠抓落实,促进各项会计改革引向深入。根据中纪委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及时研究和破解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加强建账监管的网络建设,实行信息共享制度,各相关部门设立信息管理员,负责授权范围内建账登记相关信息的录入,及时更新和查询,规范单位会计建账行为;积极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争取尽早出台《湖北省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记账管理,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制度,加强后续监督,提高记账机构执业质量;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会计人员占从业资格在册人员的比例纳入会计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之一,各地要严格落实培训单位备案制度,社会培训单位必须按照属地原则向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申请备案,对属地已经备案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加大查处会计培训单位违法违规的力度。

其五,着眼长远,实施有湖北特色的会计人才战略。制定出台《湖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形成湖北省高级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及使用的长效机制,培养和造就―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出台《湖北省高级会计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做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完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量化考评制度,建立客观、公正、公平、严格的高级会计师考试制度和科学、公开、透明的评审制度,积极探索正高级会计师考评制度,不断提升高级会计师的社会影响力。

其六,发挥优势,继续活跃会计学术交流。充分发挥湖北省高校多、大型企业多、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多的优势,通过学校、学会、协会等各种平台,组织全省性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活动,深入调查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新要求,对会计职能的重新定位、会计改革、会计信息化、应对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我省会计行业的发展;加强会计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做好会计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加强会计学术交流。

“2010年要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选择了可行性的重点工作。”湖北省财政厅会计处处长李佐祥进一步介绍说,在全省76家上市公司、38家大中型企业中摸底调研新会计准则实施三年来的情况,“汇总执行新准则存在的问题,做到“门门清”能为国家提供建设性”。对省直100多家一级部门进行会计工作基本规范程度摸清情况,包括记账算账报账程序、人员配备、内部控制等方面,这项工作

分为三个阶段:宣传动员和学习认识,以上部门的自查以及覆盖面20%的重点抽查,总结表彰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一次次创新永不停步,这是湖北省会计工作得以不断取得成绩。”他认为做好会计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希望“广大会计管理工作者从具体事务中多思考,创新方法,狠抓落实,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新的成果。”

亮点掠影

武汉市:科学化、精细化的会计管理

2000年初开始,武汉市在江夏区实行建账监管工作,经过10年尝试和实践,建立了注册登记制度、考核制度、年检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监管制度,规范了会计建账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了税收征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至2009年12月,武汉市江夏区建账监管覆盖99%的目标企业。2010年,该市按照《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加大监管力度,研发建账监管软件,举办培训班,制作专用图章,明确和全面推进会计建账监管步骤与措施,按照先易后难、分布推进的原则全面展开。

针对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税源流失严重的问题,该市汉阳区财政局、国税局联合对所在区记账机构进行规范整顿,通过摸底调查、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记账机构的准人和退出机制,规范记账行为和市场。该市江岸区对辖区街道及10人以下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编制与被委派单位脱钩,从根本上消除了委派者与被委派单位的隶属关系,实现了会计人员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作业”,调动了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了会计造假行为。

武汉市对新申请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部第24号令)的规定,认真审查申请资料,对资料不齐或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齐、改正的步骤程序;除严格审查资料外,武汉市财政局坚持到事务所办公地点实地查看,与合伙人面谈告知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切实做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工作,坚持以审计准则为标准、以质量控制准则为尺度、以职业道德规范为样本,抓好日常监督的同时,重点跟踪受过行业惩戒的事务所,营造注册会计师公正执业、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

黄石市:会计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03年以来,黄石市财政部门以弘扬会计诚信精神为抓手,开展会计信用等级管理为载体,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共对该市189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进行了A、B、C档会计信用等级考核评审,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了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服务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制定统一、公平的标准时严格评定的依据。黄石市财政局的考核评定标准包括被考核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情况、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情况、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情况等八个方面。每项内容再细分为若干分项,确定相应分值,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90分以上的A类单位,一年内免除市级会计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A类企业在贴息项目申报上予以优先安排,A类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上予以优先编制。对得分60-89分的B类单位,实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常规会计管理。对得分60分以下的C类单位,除加强常规会计检查外,增加每年一次的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取消有关人员的评先资格,会计负责人当年不得晋升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同时,财政部门在每年第二季度对上年度单位会计信用状况进行复查,根据结果调整相应等级。

通过开展会计信用等级评审制度,黄石市会计行业执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会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效遏制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领域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发生,推动了该市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安陆市:贯彻《小企业会计制度》提升会计管理水平

安陆市共有246家注册登记的小企业,其中229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自该制度颁布实施以来。安陆市会计局为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做了大量尝试和实践。该市财政局组织专班在30家具有代表性、具有一定规模的小企业中开展调研,着重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方案。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难点。2007年,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该市成立了纪检、检察、工商、审计、国税、地税、民政、会计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具有会计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组成的专班,负责企业会计建账监管工作,将之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步推进实施,对企业会计账簿进行年度审核时,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审核内容,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第9篇

一、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市和各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三项经费,20*年要达到预算内财政专项支出的3%,以后逐年增长,到2*5年要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高于市财政专项支出比例的50%.

二、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重点用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和创新发展。该项资金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市财政部门监督使用。

三、市及各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应当建立创业服务机构,重点为新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创业服务机构起步阶段的基地与实验设施建设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对进入创业服务机构接受创业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在房屋使用、政策咨询、科技策划、财务、人事服务等方面,自进驻之日起3年内,只收取部分成本费,免收其它费用。创业服务机构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认定。经认定的创业服务机构及其孵化项目,每年在创业服务机构内生产、经营,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以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等额补贴给创业服务机构,用于其扩充建设或对新办企业的担保。创业服务机构凭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入库税票复印件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补贴手续。

四、新创办的以生产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金)一次缴纳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缴纳。首期缴纳3万元(含3万元)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登记注册,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设立后6个月内应缴付不少于总资本的30%,2年内应全部缴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营业执照中注明实缴资本数额和经营期限;办理工商登记时,除注明法律法规规定的限制性经营项目外,对经营范围不做具体核定;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审批,其他审批项目一律取消。未取得专项审批前,只能筹建,不得生产和营销。

五、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出资的,其作价出资额占注册资本(金)的比例可不受35%的比例限制。

注册资本(金)中高新技术成果所占的比例超过35%时,须经科技主管部门确认。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所占股权比例不受限制,由股东之间协商确定。

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时,投资各方中一方资产属国有的,须经国资管理部门或其托管部门确认;投资各方资产均属非国有的,可经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也可经各方协商认可并出具书面协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办理登记注册;

六、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企业上缴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安排专项资金等额扶持企业。之后3年,由同级财政按国家规定的税率减半扶持。

新创办的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企业,经认定后,除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外,从认定之日起5年内,企业上缴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安排专项资金等额扶持企业。之后5年,由同级财政按国家规定的税率减半扶持。

七、在威海注册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以2*0年1月1日以后的企业税后利润,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5年的,其已交纳的与该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等额扶持企业。

在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用其获得的收益再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企业,其已缴纳的与该投资额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八、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企业就该项目或产品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安排专项资金等额扶持企业。之后2年,按国家规定的税率减半扶持。

经认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产品,从认定之日起5年内,企业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安排专项资金等额扶持。之后3年,由同级财政按国家规定的税率减半扶持。上述扶持资金,90%给纳税企业用于技术创新,10%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集中使用。

九、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投产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其建设或购置的科研和生产经营场所,自建成或购置之日起5年内,每年所征房产税,由财政在次年6月底前等额补贴给企业;免收购置房屋交易手续费、产权登记费、测绘费和办证工本费;房产契税政府补贴返还50%;免收在基本建设环节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等费用;其科研、生产用地,土地补偿费在企业设立3年后开始交付。其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省级部分先交后返,同时免收地方净收益部分;免收建设过程中的煤气增容费、自来水增容费、供电贴费和供热入网费(或碰头费)。

十、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其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5*万元,投资管理机构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万元。凡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不低于50%的,比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可按当年总收益10%-20%提取创业(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补偿金余额可按年度结转,但其总金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年度末净资产的20%.

十一、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或红利,再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比照执行国税发[2*0]60号文的规定,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已实际分红或转让股份的,按分红或者转让股份时取得的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十二、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的3%-5%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领域产品生产的企业,经批准可按5%-10%的比例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年度,实行差额补提。

十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人收入,比照执行国家对软件开发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自行决定其职工的工资、补贴、奖金,不受总额和比例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税前列支成本;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海外留学生在我市取得的工薪收入,可视同境外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除减除规定费用外,并可适用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软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每月扣除4*0元的补助和开支,其减免部分,视同政府奖励。

十四、本市的法人或个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或软件版权的,国家有关部门受理后,市政府资助60%的申请费,50%的维持费。

十五、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办和经营过程中,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免除。

十六、市政府设立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组织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组织有关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登记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提供“一门式”服务;培育和指导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组织;采集、应用领域的科技信息,推广国内外科技成果,开展产学研成果信息交流;建立科技界与产业界、金融界的沟通渠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十七、创业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软件和集成电路开发生产企业的认定标准,以及企业享受各项优惠的办理程序,由市科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另行制订。

第10篇

做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法规建设,是搞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应尽快完成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三个法规性制度建设。一是政府出资人财务制度建设。要修改完善现行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力争将其以法律形式颁布。要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出资人在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权利与义务,赋予财政部门在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核销、清产核资、资本核定、资本投入、资本营运、资本收益等方面应有的合法的管理职能。二是制定《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财政部门统一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办法》。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财政部门统一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财政部门实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监管的最基本的监管手段,是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能的基本条件。要积极实行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财政部门统一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办法,以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事项的监管机制。要搞好对国有企业财务年报审计质量抽查工作,其委托费用,可由财政部门在资产收益中安排,也可以由财政部门统一向被审企业收取解决。三是制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法》。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实和完善。近期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内容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包括电力建设基金、养路费、散装水泥专项收入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各种国有资源收入等);政府债务资金安排等。近期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的内容应包括:财政一般性税收收入预算安排的支出(包括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科技“三费”支出等);政府性基金支出(包括电力建设基金支出、养路费支出、散装水泥专项支出等);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包括国有资本的投资支出、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支出等);国有企业职工安置与养老统筹支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出;政府债务资金支出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编制后,要提交同级人大讨论通过,并在财政部门和企业中付诸实施,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法治化管理。

二、强化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财务制度建设力度

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是规范企业财务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分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内容,也是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的财务制度保证。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据有关法规,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努力构建出资人财务制度体系:

1.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合并、分立、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行为,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中有关资产财务处理问题的财务制度暂行规定》,强化企业改制监管力度,规范并推进企业的改组改制。

2.研究制定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利用辅业国有资产安置分离分流人员的财政政策,制定《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的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支持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实现政企分开。

3.制定《企业国有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统一产权界定的政策依据,推进产权界定规范有序地进行。

4.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修订《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实施细则》,改革产权登记管理方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5.研究制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规定》,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

6.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工效挂钩考核办法》,规范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制度,激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要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7.按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试点管理办法》、《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管理办法》等。

8.进一步规范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要按照“一项资金一个办法”的原则,制定加强管理的具体办法,研究拟定资金分配的系数法、公式化、程序化管理办法,硬化预算约束,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

三、强化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实践表明,制度的制定固然重要,而制度的执行更为重要,制度的贯彻执行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当前,财政部门应切实加大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一是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事项的监管力度。应严格依法做好对社会中介机构提出的“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与“否定意见”的处理,做到财务监管不留“死角”;财政部门应严格对审计机构的资格审查,对凡是审计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事项的审计报告必须进行抽查,且每年抽查面不得低于20%,并要将抽查的结果和处理违规的情况上报省财政厅备案。如鉴于目前有些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应强调对“应收账款”,中介机构要重点披露,企业要依规处置,财政要严格审查与处理。二是要强化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失事项的检查力度。据调查,一些企业国有资产运行无序与流失现象严重。有些企业在合资、联营、改制和改造工程中,采取关联交易和挤摊成本费用等手段,向国有法人转嫁亏损、掏空国有资产、注销国有企业、悬空国有产权与债权。对此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应加强对有关重大事件的检查与披露。三是要强化国有股权的管理力度。据调查,目前有的地方企业改制后,法人权力过度膨胀、内部管理失范、财政监管弱化问题严重。对此,财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强化监管。要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参与审核、确定重组改制方案,合理设置股权结构,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国家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要认真做好国有资产收益的征管工作,完成收入任务,保证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落到实处。要继续抓好和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试点工作,总结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试点经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框架体系和编制方法,推进试点工作健康发展。应逐步在全国建立起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推动和促进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五是要加强产权登记管理基础工作,强化国有产权变动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六是认真做好国有股减持、配售、回购、股(产)权转让等工作。据调查,由于某些原因,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管理存在失控现象。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与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七是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应组织力量对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抓好技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检查。要研究资金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八是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要按政策规定清理产权交易机构,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九是要加强“三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三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年检面要达到100%;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继续做好“三资”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核查工作,核查面要达到20%。十是要积极服务于企业经营软环境的建设工作。据调查,目前有些企业的经营环境极不宽松。有的企业在经营中要负担各种法定外的乱收费达30种之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政府做好有关工作,积极服务于企业经营软环境的建设工作。要加强对有关问题的检查披露及建立有关禁止和防止乱收费现象的财务制度。

四、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政策与财务制度的调控力度

要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和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政策与财务制度的调控力度。一是要认真落实关闭破产企业财政补助资金,积极支持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企业。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关闭破产计划,重点做好煤炭、有色等资源枯竭矿山企业、军队移交保障性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认真测算关闭破产费用,及时核拨关闭破产补助资金,推进关闭破产工作有序地进行,确保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要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关小工作。依法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把关小和总量调控目标落到实处。二是要继续调整财政政策,支持企业重组改制,促进企业加快建立适应WTO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经营机制。积极做好国有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等工作。三是认真做好企业下放和接收工作,妥善解决接收、下放过程中企业资产与财务处置等问题,合理确定、划转财政收入基数。四是要合理运用财政各项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要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参与做好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工作,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五是积极支持外经贸发展。应调整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向。积极落实中央“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外经贸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六是大力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利用各项财政专项资金,采用设定高新技术贷款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和其他合理的方式,支持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竞争能力。

五、强化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工作的调研力度

搞好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必须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作风,要真正沉下去,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一是要研究在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二是研究按照WTO规则适时调整财政对企业的各项政策问题。三是要研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中的相关财政政策,解决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包袱与社会负担问题。四是要研究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中如何加强国有股权变动的监管,改善和规范国有股权管理。五是研究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问题。六是要研究“三资”企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务管理和改善服务的政策建议。七是研究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八是研究中央改变所得税分配制度实行统一的按比例分享办法后对企业和各地区经济的影响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表外信息披露;重要性;注意的问题

一、表外信息披露现状

表外信息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大基本报表以外,以附注、解释、明细附表、补充报表的形式披露的其他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以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附注的增长速度则达75%.在国内,近几年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开始注重表外信息,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表外信息量已经相当丰富。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表外信息通常有: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公司的其他相关资料;备查文件目录。除此以外,年度报告还附有该年度会计报告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其中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又包括: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公司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控股子公司;税项;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或有事项;承诺事项;诉讼事项;等等。显然,表外信息的披露,使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财务状况及盈利情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Www.133229.CoM

二、披露表外信息的必要性

(一)弥补现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不足

现行财务报表是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模式的产物。在这种模式下,会计主体以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为对象,在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最后通过用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财务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金融工具不断的创新,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与使用,人们对财务信息内容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财务报表的披露在实践中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现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忽略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相关信息。由于现行财务报表主要借助于货币计量单位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因而许多无法量化的事实和质量信息不能得到揭示,如企业管理当局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研究和开发的新项目、公司的生产能力、未来发展设想、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占有率的预测、盈利预测、员工素质构成、公司的亲和力、公司形象等。

而这些非量化信息往往是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发展前景所必需的。对投资者而言,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业绩固然要分析,但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现金流动信息等,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披露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财务信息所传递的含义,了解经济事项变动的原因,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正确评价企业发展所拥有的机会和面临的风险,从而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对于企业而言,这些表外信息的披露,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措施,从而改进经营管理策略,提高经营效益,树立良好的形象。

2、现行财务报表披露的是通用信息,它假定大多数的信息使用者具有共同的需要。事实上,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式,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现行财务报表的披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以投资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对其他利益集团承担的报告责任。

3、现行财务报表披露的是历史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发生额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不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就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决策的要求来看,由于决策是一项面向未来的行为,因此最相关的是预测信息。

4、现行财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许多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加以揭示。

5、金融工具创新冲击着原有的信息披露模式。金融工具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毫无疑问给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金融市场上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和使用,不仅给加强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给现行的财务会计如何合理地确认、计量和充分报告创新金融工具及其连带的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就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未来运用金融工具的程度而言,金融工具创新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是长远的。

6、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及资本筹集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完成法定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自愿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达到既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又达到为公司做宣传工具的双重目的。具体地讲自愿披露信息主要有以下动机:(1)在筹集资本时,多披露一些相关信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其筹资的目的;(2)认为多披露信息可以扩大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增强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其知名度;(3)当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时,详细披露能够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克服因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适当,直接影响证券市场效率、机制功能的发挥,其作用链可表述为:会计信息披露政权供求证券价格资源配置市场效率。在这个作用链中会计信息披露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仅靠表内信息披露通常会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些情况,主要表现在:(1)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如存货的结构和变现能力、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和各账龄段的金额、逾期债务和金额较大的债务等,有些公司借口保护商业机密不予公布;(2)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大部分是多种业务和多家分支机构汇总后的数字,投资者不易据此掌握各局部经营活动对整个公司的影响;(3)缺乏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在扩大就业、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就很难规避这方面的风险;(4)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待规范。主要问题是预测的准确较低。有的公司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一倍甚至数倍;(5)关于关联交易的披露也不充分,1997年7月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关联交易事项,但上市公司1997年中报的披露并不充分。大多集中在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对非生产性关联交易未按准则要求披露。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6)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或有遗漏。故意避重就轻也是披露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获取的信息,除了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或临时报告外,还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重要信息公服等。

三、披露表外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表外信息披露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

目前我国企业对表外信息的披露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附带部分,只要正确披露了表内信息,表外信息披露多少并不重要;二是认为表外信息披露过多有损企业的商业秘密,应尽量少披露。本人认为表外信息内容应当更丰富,不仅有财务信息,而且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起补充、解释和证明作用,而且还是对表内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充分披露表外信息;另一方面则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严加保护。如产品的配方,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细节等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加考虑将其在表外披露,则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必须谨慎处理。

(二)严格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结合原则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不同的表外信息应选择不同的披露方法,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甚至不披露,否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而容易使信息使用者如入迷宫,无从下手。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尽可能系统、完整,否则信息披露的遗漏或疏忽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误解或费解。由于表外信息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资料收集相对困难,有些信息的取得有违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信息披露应围绕信息用户需求,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相结合原则,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三)严格遵守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原则

通常人们对会计信息侧重于定量披露,但有些内容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的计量问题目前尚未定论,因此人们只能以文字说明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但一旦它们的计量问题得以解决,这些表外项目必将被纳入表内以充分揭示相关信息,因此,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注意将定性与定量恰当结合,以确保信息用户全面、准确理解相关信息所传递的内涵,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

(四)严格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结合原则

对不同的事物,人们的观点也往往不一致,各自表现出的喜好也大相径庭。而企业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往往并不以用户或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偏好和需要为出发点。于是,讲成绩时过于夸张,预测未来总是“前途一片光明”;而谈到问题时则含糊其辞,遮遮掩掩,以致于那些已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的公司,也总是试图给人一种“并非很糟”的印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制订一套较为规范的表外信息披露制度,对某些重大信息要强制披露,以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降低用户信息风险,而对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也要加以引导和鼓励。

(五)提高表外信息的编制质量

表外信息披露质量的好坏、数量多少,不仅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对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理解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表外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充分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努力提供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表外信息质量。这要注意:(1)披露表外信息时要做到计算准确、用词恰当、重点突出,特别是对一些较复杂的经济事项的披露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2)披露盈利预测等信息时,假定条件充分,编制和推理过程要严谨,运用方法要恰当,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允,不任意夸大盈利能力。

(六)明确披露虚假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

追究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并予以惩罚、制裁,是制约虚假表外信息编制、公布的有效手段。但是,表外信息从编制到公告要经过诸多环节,如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监管机构、信息媒介直至其他信息使用者。要使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在这些环节被分担,并不是一件易事。现行的证券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管理部门与财务主管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也申明承担审计、审核等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要对源于自身过失和欺骗行为的情形承担法律责任,监管机构因自身失职要对虚假会计信息承担责任。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法规中都未规定虚假、误导表外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此的法律空档使得当虚假表外信息涉及到多个环节的责任时,司法机关只能采取所谓“深口袋理论”,即由最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一方来担当无限连带责任,而责任的承担尤以经济赔偿为多。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过失的大小与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不配比,纵容了信息提供者弄虚作假、欺诈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饶文英试论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表外信息的作用[j]财务与会计,2000,(5)

[2]赵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1,(3)

[3]刘汝军表外信息初探[j]会计研究,1996,(9)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表外信息披露;重要性;注意的问题

一、表外信息披露现状

表外信息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大基本报表以外,以附注、解释、明细附表、补充报表的形式披露的其他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以来平均每年以3 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附注的增长速度则达7 5%.在国内,近几年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开始注重表外信息,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表外信息量已经相当丰富。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表外信息通常有: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公司的其他相关资料;备查文件目录。除此以外,年度报告还附有该年度会计报告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其中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又包括: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公司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控股子公司;税项;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或有事项;承诺事项;诉讼事项;等等。显然,表外信息的披露,使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财务状况及盈利情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二、披露表外信息的必要性

(一)弥补现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不足

现行财务报表是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模式的产物。在这种模式下,会计主体以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为对象,在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最后通过用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财务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金融工具不断的创新,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与使用,人们对财务信息内容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财务报表的披露在实践中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现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忽略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相关信息。由于现行财务报表主要借助于货币计量单位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因而许多无法量化的事实和质量信息不能得到揭示,如企业管理当局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研究和开发的新项目、公司的生产能力、未来发展设想、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占有率的预测、盈利预测、员工素质构成、公司的亲和力、公司形象等。

而这些非量化信息往往是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发展前景所必需的。对投资者而言,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业绩固然要分析,但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现金流动信息等,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披露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财务信息所传递的含义,了解经济事项变动的原因,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正确评价企业发展所拥有的机会和面临的风险,从而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对于企业而言,这些表外信息的披露,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措施,从而改进经营管理策略,提高经营效益,树立良好的形象。

2、现行财务报表披露的是通用信息,它假定大多数的信息使用者具有共同的需要。事实上,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式,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现行财务报表的披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以投资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对其他利益集团承担的报告责任。

3、现行财务报表披露的是历史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发生额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不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就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决策的要求来看,由于决策是一项面向未来的行为,因此最相关的是预测信息。

4、现行财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许多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加以揭示。

5、金融工具创新冲击着原有的信息披露模式。金融工具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毫无疑问给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金融市场上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和使用,不仅给加强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给现行的财务会计如何合理地确认、计量和充分报告创新金融工具及其连带的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就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未来运用金融工具的程度而言,金融工具创新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是长远的。

6、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及资本筹集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完成法定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自愿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达到既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又达到为公司做宣传工具的双重目的。具体地讲自愿披露信息主要有以下动机:(1)在筹集资本时,多披露一些相关信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其筹资的目的;(2)认为多披露信息可以扩大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增强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其知名度;(3)当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时,详细披露能够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克服因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适当,直接影响证券市场效率、机制功能的发挥,其作用链可表述为:会计信息披露?政权供求?证券价格?资源配置?市场效率。在这个作用链中会计信息披露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仅靠表内信息披露通常会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些情况,主要表现在:(1)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如存货的结构和变现能力、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和各账龄段的金额、逾期债务和金额较大的债务等,有些公司借口保护商业机密不予公布;(2)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大部分是多种业务和多家分支机构汇总后的数字,投资者不易据此掌握各局部经营活动对整个公司的影响;(3)缺乏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在扩大就业、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就很难规避这方面的风险;(4)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待规范。主要问题是预测的准确较低。有的公司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一倍甚至数倍;(5)关于关联交易的披露也不充分,1997年7月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关联交易事项,但上市公司1997年中报的披露并不充分。大多集中在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对非生产性关联交易未按准则要求披露。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6)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或有遗漏。故意避重就轻也是披露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获取的信息,除了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或临时报告外,还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重要信息公服等。

三、披露表外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表外信息披露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

目前我国企业对表外信息的披露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附带部分,只要正确披露了表内信息,表外信息披露多少并不重要;二是认为表外信息披露过多有损企业的商业秘密,应尽量少披露。本人认为表外信息内容应当更丰富,不仅有财务信息,而且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起补充、解释和证明作用,而且还是对表内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充分披露表外信息;另一方面则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严加保护。如产品的配方,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细节等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加考虑将其在表外披露,则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必须谨慎处理。

(二)严格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结合原则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不同的表外信息应选择不同的披露方法,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甚至不披露,否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而容易使信息使用者如入迷宫,无从下手。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尽可能系统、完整,否则信息披露的遗漏或疏忽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误解或费解。由于表外信息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资料收集相对困难,有些信息的取得有违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信息披露应围绕信息用户需求,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相结合原则,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三)严格遵守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原则

通常人们对会计信息侧重于定量披露,但有些内容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的计量问题目前尚未定论,因此人们只能以文字说明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但一旦它们的计量问题得以解决,这些表外项目必将被纳入表内以充分揭示相关信息,因此,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注意将定性与定量恰当结合,以确保信息用户全面、准确理解相关信息所传递的内涵,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

(四)严格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结合原则

对不同的事物,人们的观点也往往不一致,各自表现出的喜好也大相径庭。而企业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往往并不以用户或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偏好和需要为出发点。于是,讲成绩时过于夸张,预测未来总是“前途一片光明”;而谈到问题时则含糊其辞,遮遮掩掩,以致于那些已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的公司,也总是试图给人一种“并非很糟”的印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制订一套较为规范的表外信息披露制度,对某些重大信息要强制披露,以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降低用户信息风险,而对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也要加以引导和鼓励。

(五)提高表外信息的编制质量

表外信息披露质量的好坏、数量多少,不仅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对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理解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表外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充分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努力提供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表外信息质量。这要注意:(1)披露表外信息时要做到计算准确、用词恰当、重点突出,特别是对一些较复杂的经济事项的披露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2)披露盈利预测等信息时,假定条件充分,编制和推理过程要严谨,运用方法要恰当,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允,不任意夸大盈利能力。

(六)明确披露虚假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

追究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并予以惩罚、制裁,是制约虚假表外信息编制、公布的有效手段。但是,表外信息从编制到公告要经过诸多环节,如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监管机构、信息媒介直至其他信息使用者。要使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在这些环节被分担,并不是一件易事。现行的证券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管理部门与财务主管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也申明承担审计、审核等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要对源于自身过失和欺骗行为的情形承担法律责任,监管机构因自身失职要对虚假会计信息承担责任。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法规中都未规定虚假、误导表外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此的法律空档使得当虚假表外信息涉及到多个环节的责任时,司法机关只能采取所谓“深口袋理论”,即由最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一方来担当无限连带责任,而责任的承担尤以经济赔偿为多。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过失的大小与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不配比,纵容了信息提供者弄虚作假、欺诈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饶文英试论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表外信息的作用[j]财务与会计,2000,(5)

[2]赵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1,(3)

[3]刘汝军表外信息初探[j]会计研究,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