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

时间:2023-08-23 16:5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第2篇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历史知识 运用

一、前言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战国策》与《左传》以及《史记》,这些都是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而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也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匮乏,并且盲目应用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学习历史,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包含着历史,而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知识对高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高中语文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历史知识,而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在素质教育中,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学生面向更加广泛的空间。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习历史作品,积极的渗入历史知识,把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汲取民族智慧。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方法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联合起来考虑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知识,而且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历史学科,开展历史人物专题知识讲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发,并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研究讲座,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其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把握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二)导入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本身是有故事性和传奇性的。我们可以抓住历史的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影响他们学习的动力。而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师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气氛来学会语文知识,以改变现状。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导入,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学习历史资料时,对历史进行再现,通过历史人物解读,掌握文本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归类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与作者,并进行集中讲解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也不相同,而呈现出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一历史时段作为主线,将同一历史时期主要作家作品集中起来进行研究。让学生探讨相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心情的变化以及作品情感表达的异同处,同时,带领学生穿梭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体会。

(四)扩展历史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收集。而历史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或者观点被选入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资料的收集讨论活动,来扩展语文的知识内涵。像这样的有目的的拓展历史知识,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渗入历史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增加历史的知识含量和厚重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历史知识包括作者本身的经历、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文史联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历史作品,课堂教学多样化,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史修养,文史兼通,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传奇性和故事性,渗入历史知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丁辉.中学语文现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线索梳理[J].考试周刊,2008(11).

[2]陆游,黄宝琼.我国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目标分类取向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素材搜集 题目拟定 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它不仅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更影响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学好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中语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素质。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更居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

一、概述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考察项目。结合多年执教高中语文的经验,我认为,不仅学生谈“写”色变,语文老师也对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毫无头绪。高中语文写作之所以令人畏惧,并不是写作本身的难度大,而在于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模式,部分老师未能树立起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作文写作仍停留在应付考试的“短视”阶段。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促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我认为应该从素材收集、题目拟定、文章写作训练这三个阶段逐一突破。

二、素材收集

与初中语文作文要求不同的是,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无论是在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训练不断升级。一些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借鉴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了创新而创新,目的是让学生的文章新颖,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历年优秀的高考作品,并不是真的只是靠考生在考场上灵光一闪便可一蹴而就,最主要的还是考生想问题、看事情深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积累作文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胸无点墨”,那么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好文章的。因此,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素材搜集能力。作文素材的搜集可选择的范围十分宽广,写作信息也是不可限量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主旋律素材,比如当代的感人事迹、社会的道德意识、淳朴的民风民俗等,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主流观念题材,使积累的作文素材变得具体化、合理化,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作文写作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写出既符合规范要求又有亮点有创新的优秀作文。

三、题目拟定

“题好一半文”,通俗地理解便是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够提升作品的层次。在高中语文作文评改过程中,尤其是高考改卷时间较为匆忙,很多评卷老师无法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斟酌学生的作文是否合理,这时作文题目则发挥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一个恰当的、紧扣题目要求的作文题目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因此,我认为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二个重要环节便是拟好题目。具体的拟题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关键句。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一时难以确立,这时,学生便可重点归纳作品中的关键语句或者是材料中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句往往比较重要,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学生根据归纳的关键词句拟定作文题目,其对于整个文章写作而言,有着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拟出的题目自然紧扣主题。

2.想象力。除了抓住关键词句这方面外,题目拟定还可以从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入手。任何文章的创作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效的联想和想象能够加强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审视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的浓厚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代高中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习,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思路较为闭塞,想象思维比较狭窄,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此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四、写作训练

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考场上面对着作文命题毫无头绪,不知从哪里入手。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作文写作的训练,动笔时“脑袋空空”,无所适从,只能望洋兴叹,作文质量可想而知。我认为,写好文章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多写多练,只有让学生加强平时作文写作经验积累,才能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发挥自如。

总而言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素材积累、题目拟定和写作训练三方面,让学生摆脱“谈文色变”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系统;分类;题型;措施

探索文言文作业系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然而,现行语文教材作业系统方面的研究,大多选择顾黄初等人推荐的几种模式:理解性、记忆性以及练习作业。张勇在撰写和发表的《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这篇论著中提及:我国大陆发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可将练习活动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1)理解;(2)积累;(3)迁移运用;(4)拓展延伸。朱绍禹等人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篇著作中同样提出:结合各个目的,我们可将作业分成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四种类型;而按照实践练习,可将其分成预习、课堂以及课后作业三大类。

一、作业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通常均涉及4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范文、知识、作业练习以及助读系统。通过对上述4个系统进行科学的编排,便建立起语文教材的结构,同时也可组织所有内容进行教学。一项研究同样对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作了划分:课文、知识、作业、助读以及活动系统等,本文认可该种分类。笔者提及的作业系统,即文言文章节后续的“思考练习”。语文教材不同环节上的排列顺序以及相关性,共同建立了其完整的编排体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的分类

结合相应的标准,我们可对练习进行详细的分类。常见练习,多指的是练习题。按照练习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我们可将练习划分成记忆性、理解性以及应用性练习三种。1.记忆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记忆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程度进行检查。特征: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巩固与保持,便于更好地累积知识。记忆类练习中,比较普遍的是有意记忆练习。2.理解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章节内容以及形式的能力和程度进行检查。如对词语、段落或者是篇章以及文本思想的理解,是否能够领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否懂得鉴赏多元化的文体艺术等。。3.应用性练习,重点是对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和参与实践的能力进行检查。特征:培养技能技巧,确保规范操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言文也有如下练习:前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给出了三段不同的评点,可谓见识各异。请你给它们添加标点,试着思考,你对哪位前人的观点更加赞同?模仿该种写法,然后写下自己的评点。该类练习,大多需通过动手或者是动口等形式予以实现。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看,该类练习已达到最高层次。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的题型

作业练习系统中,题型大致有两种。一种为主观题,还有一种就是客观题。主观性题目,分成注解、答问、归类、翻译、论述以及列举等题型。客观性题目,则分成选择、判断、列表以及改错等题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主观题,尤其是注解、句子翻译以及论述。客观性题目,可以说很少出现。平心而论,主观性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应用性思维,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具体被分编于5册。文言文篇目共计37篇(诗词、文分别为10篇和27篇),在五册教材中的11个专题中分别进行编排。选定的37篇选文,53题属于“文本研习”,9题属于“问题探讨”,6题为“活动体验”,35题为“积累与应用”,练习次数共计103题。显然,练习数量略显少。苏教版中,各个篇目均设计了2-3个练习题,而旧教材则为4题左右。可见,苏教版中对文言文练习所设定的数量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少”这一要求相符。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作业练习不足之处1.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字词语句相关的品味题,苏教版中的确也有,但数量偏少。《六国论》《廉颇蔺相如列传》《阿房宫赋》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等多个篇目中的“文本研习”,均有所涉及。笔者认为:苏教版文言文练习中,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很大的瑕疵。2.练习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苏教版出现了很多不错的练习设计,设题意图和课标要求基本相符。然而,部分练习表述不太明确,没有足够的操作内容。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答题呢?固然,练习肯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备课。苏教版“积累和应用”板块中,出现了很多空泛的练习题。

五、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练习的措施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习课 复习技巧

一般而言,高中语文复习课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完整和系统的复习过程,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然后找出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填补这些不足的地方。高中的学习过程是非常紧张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教导学生更多的、更重要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学生语文复习的动力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复习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为这就是大容量、高目睹的练习巩固,毫无新鲜感,一味的在重复和回顾着过去所学,当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道理的,复习课本身就学习内容来说,确实没有新颖性,但是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复习课的原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仍然坚持着“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在短时间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但是这种记忆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并未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也没有掌握其背后的本质,所以根本无法做到“学以致用”。长期禁锢于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减弱,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提高,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这与我们的教学初衷是不吻合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高中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创设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要让每一位学生为自己制订一个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在复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将会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其复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课程开始前几分钟,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口头作文、名文欣赏、诗歌朗诵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还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归纳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对课文的欣赏和分析,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着课文来进行的,但是在复习课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传授相关的答题技巧。尤其是在习题评讲课中,更要着重进行解题思路的剖析,教导学生更多的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评讲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问题,和容易混淆学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第二,要善于总结规律,在讲解题目的时候,不要讲答案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众所周知,语文与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是不一样的,语文的众多题目答案并不是固定的,语文很多题目的答案更多的是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我们在讲解这类题目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思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第三,要教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讲解题目时,要适当地进行知识延伸,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复习很多时候还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在复习课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优秀的文章,名文名篇,要养成摘录的好习惯,经常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每当做完一套试题时,都应该自觉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科学安排语文复习计划,发挥情感促进效应

一般来说,教师在安排复习课程时,往往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针对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复习内容和制订复习计划,这样的复习安排,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学生是否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是否能够接纳这一套复习方案,这其实更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复习课的指导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自己都不能够满意复习课程,那么他们一定不愿意全面配合教师的复习计划,这样一来,复习效率必然十分低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安排复习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制订一份科学的、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其次,要合理地安排习题量,题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并不是说题目做得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高,我们在选择习题时要体现精炼、高效的原则,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发挥习题练习的作用;最后,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调整复习方案,从而更好地完成复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世勇.扎实勒奋重在积不―语文复习要注意的几个方面[J].考试与招生,2009(08).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点,拓展其视野,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好课堂阅读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忽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途径,但是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为节省课堂时间,直接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告知学生,导致他们受到教师的影响,自主阅读体验被限制。其次,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与作者能够顺利对话和沟通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教学境界往往难以实现。由于教学流程不规范,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有的教师则对课堂阅读教学干涉过多,忽视学生固有的阅读经验。再次,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不少高中语文教师虽然不再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材料仅仅局限于教师的筛选,学生的主动性难以激发,无法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阅读。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合理方法

1.明确学习内容,确立阅读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涵盖性,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他们的发展则是回归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应依据新课程教学的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明确学习内容,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提前阅读和预习,帮助他们确立阅读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高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与每个单元,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都应事先熟悉和理解内容,并根据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促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另外,教师应明确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减少教学活动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有效整合资源,创设阅读意境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应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设阅读意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引领他们自主探索,筛选有效信息。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搜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语文知识和信息,然后与他们一起相互切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并从宏观上把握语文课程,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创设出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或序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创设特定的课堂阅读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他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理、境、情、形相互融合,渲染氛围,陶冶情操,引发学生情绪与心理上的共鸣,使其悦乎心、动乎情。另外,教师应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语言应形象生动,带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

3.运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阅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包括学习态度、爱好习惯与阅读方法等,引导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探究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充分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其思维水平。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一起解决,或者由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或反驳,教师进行归纳和评价,促使师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与经验,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得以充分提升与发展,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另外,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杂志、报纸,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性,全面发挥其教学优势和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冯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语文课标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初中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是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了,老师要熟知初高中在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在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上盲目的重复或断层。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较多弊端,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一、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优化与创新,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改革体系并不健全,理论与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在教学中对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显得有点不适应,存在被动改革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选类题目比较多,教学的方式比较死板,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普遍比较差,所以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很多诗词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段落进行赏析,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理解,所以培养语文思维的效果并不明显,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仍需要不断改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以兴趣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学习与接受知识。比如,在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时,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设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刻意描写王熙凤的笑声有什么目的?为什么黛玉与宝玉初次见面就有一种相识的感觉?以此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为了找到答案,可能会在课下反复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篇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着较大帮助。

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但学生首先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量,高中生普遍文学知识储备比较差,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文学作品时,需要学生具有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认知,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语文思维不单单对学习语文课程有所帮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学生在分析与思考时都会受到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在讲解《将进酒》时,不单是学白的这一首诗词,还可以联系到其他作品,如《蜀道难》,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运用了夸张与想象等手法,但是抒情方式又有一定的区别。用对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其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大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加全面,视野也更加广阔。在知识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质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3.拓宽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思维的广度扩展后,还要拓宽语文思维的深度,这是对知识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象,了解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解《雨霖铃》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课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一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伤离别”,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诗词等任务,这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形成,并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竞赛的方式,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活跃n堂气氛,加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性。

4.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归纳与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归纳与总结时,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创造并接收新的知识。语文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有着较大帮助,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会接触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有着很大差异,单看这些知识好像对学习帮助不大,但通过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总结出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这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通过思考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5.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比较能力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对比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能力。不同的文学家在同一时期创作出的作品可能差别迥然,这与作者的性格有较大关系,在分析时有着很大的趣味性。在文学创作中,对古代文坛有着较大影响的学派有“桐城派”“元白诗派”等,“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散文的特点是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达意。“元白诗派”是指以元稹与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其注重写实,语言通俗易解。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学派的特点,教师需要通过实际作品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在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教师应注重对作品内容、思想主张、文章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的介绍,还要分析当时的创作背景,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每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以及力量。教师在讲解时,也要为后期的比较做铺垫。在分析作品特色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包括类似的作品以及不同的作品。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分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特点。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还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强文学作品的比较,也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对语文思维以及文学修养的提升都有着促进作用。

语文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教师应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大课堂容量,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感性认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挖掘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意,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 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47-50.

第10篇

一、购置相关工具书,养成勤查常看的习惯,重视养成教育

在新学期开始时,语文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购买必需的工具书,主要包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醒学生养成经常翻阅并记忆的习惯。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购买字帖来加强硬笔书法的练习,因为三年后的高考会通过网络进行阅卷,这对考生的书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生要在默写课文时练字。

二、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重视知识积累

由于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也是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年龄特征的差异来编排的。但高中语文教材篇目较多,且绝大部分文章篇幅较长,课后练习题很少,而这些少而精的练习题目都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扩宽和加深而来的,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应对上述知识缺陷时,首先应利用各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深入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不适应,找到其中的差异,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大胆尝试积累教学,针对教学的难点、热点及重点进行深刻研究;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树立教改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对语文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可通过编写补充讲义稿或知识衔接教材的方式来让学生课余自读,从而弥补课时的不足;此外,要培养“小老师”,让其代替教师讲授缺失的内容。

三、切实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优化和改进教法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特殊的结构和要求,因此,高中学生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学习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目的、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例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听讲、课后复习、课后练习及小结等环节,以及如何掌握基础知识,如何进行课后阅读,如何进行科学记忆及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整理和归纳等,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应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脑、口、手进行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如何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多借助一些分析、比较、启示、讨论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把握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四、切实进行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的衔接,重视课题教学

语文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这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教师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和心理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信心。其次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经常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可通过谈心或开座谈会的形式来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再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长期动力,并将学习动机转变成稳定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从细小事件中学习感悟。例如通过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李密的《陈情表》等美文佳作,让学生体悟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艺术表达特色,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人的品位。最后,还应利用语文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跟其谈心,找出原因所在,帮助学生提高学好语文的信心。

五、切实加强初高中语文衔接意识,重视实践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训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目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阅读题目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训练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从历年高考阅读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阅读题目得分较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要在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等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都不知道。对此,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每周内或每个月内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并在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则对此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文章的解读进行解读,根据高考政治试卷的考察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各科教师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政治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组织对学生的考查与培养,让学生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条件之下,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好坚持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主自觉行动。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与提高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才有动力愿意为提高成绩而去阅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阅读数量。再次,要遵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能只重视阅读数量,而忽略了阅读质量。最后,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阅读特点和考题特点,寻找、归纳符合自己的特点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总结、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点上的详细梳理,以帮助学生尽快积累基本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进行梳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运用真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所有已考考点、未考考点,让考生在训练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考试出题特点,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押题效率。

(二)学生要主动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

良好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中逐渐养成。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归纳能力提升的艰巨性,摆正心态,在平时中多加练习,不急不躁。其次,要养成良好归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要及时放下材料,通过快速回忆的方法在脑海里梳理基本内容。最后,通过由精读归纳到泛读归纳的渐进过程,逐渐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在训练中逐渐形成。

在这里,以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例来说明这一问题。2012年考察了德国作家叔本华的《论名声》,其中该文结束后的第一道考题为:“‘立功’与‘立名’是通向成功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区别。”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考生不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出该题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含义,即一方面是分析“立功”与“立名”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立功”与“立名”背后代表的两条道路的区别。显然,如果只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没有正确地对文章进行归纳,在此问题的回答上就不能得到高分。相反,如果学生在平时严格训练自己的归纳能力,就会准确地捕捉到问题隐含的信息,从而快速地找出答案。

三、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教会学生寻找答题关键词是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答题中起到重要的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在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主要的”“次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中心”“第一”“其次”等等关键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上关键词,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养成利用关键词来提高摄取题目中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

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在整个阅读题目中,非常注重对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阅读题,考查了老舍的文章《何容何许人也》。该文章共考查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大体上都对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考查该文章的第一个问题,问:“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发现该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如,考查的第二道题目:“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在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关键词,即交往、生活、心理,只要学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弄懂了文章,就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再如,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然后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才能真正的给出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超,《思维训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诉求》[J],《语文建设》,2009(12)

第12篇

新世纪,通过教学不仅要有效实现知识传输,还要通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能否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老师。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老师进行正确指导。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积累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自幼入学就开始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有一定的倦怠感,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学生这些心态的存在既不利于语文学习,更妨碍了通过语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兴趣指引下,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去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好教材上的文章。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尝试理解、推测与想象的阅读过程中,也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材料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有助于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美学教育元素,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自然景色描写美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情操才能够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