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

时间:2023-08-23 16:5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占重要部分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根基。文言文教学面对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如何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发挥课堂传承的作用,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由于高中的教学课程庞大而繁杂,学生在面对枯燥又稍微晦涩的文言文课文时,更是一个头两个大,有的甚至一说到文言文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抵触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与他们隔得太远了,理解起来有难度;二是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太过空化。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而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教师就得通过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通过历史故事扩充学生见闻,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作品,大多出自先秦和诸子时期。当然由于许多文学作品都与它所作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品虽具文学性,但也不会违背历史事实,如高中课本中所选的《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等文言文作品,在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之后,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形成学习自主性。

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概略介绍时代背景以后,让学生在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理解文章大意,接着,教师可以对文章提出一些较深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句意和文章大意。通过这样进行长期的阅读积累与练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语感与技巧,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来学好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中对字词句式的讲解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知识重难点及考点。要对其进行着重讲解,并要让学生对其清楚明了甚至内化成一种概念。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教师还需要反复着重强调词类活用、词类引伸、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概念。

而相对应的“活”,是指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立足教材教学大纲,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积累掌握请况,使课堂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跟内化。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也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翻译文言文时,它的基本原则必须得了然于心,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只有在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下,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技巧,可归纳为四法:(1)补充法:补充句中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2)保留法: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进行保留。(3)替换法:把文言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孰与争锋”可译成“谁与争锋”。(4)调整法: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课外延伸阅读及积累

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作品很多,但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能被教材选用的只能是其中之九牛一毛。通过对教材上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赏析,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而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文,积累文学知识。

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责任重大的任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当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得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突破,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正。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记载用文字,它承担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也是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紧、任务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没有掌握好,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丧失了兴趣。那怎样才能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呢?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堂教育。但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不配合等,导致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改善教学质量,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1.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语言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还应做到“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水平,从而能够把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和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朗读且背诵全文。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由一个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讲解文章重点语句以及词组的同时,让学生朗读和翻译全文,使学生能够自己感悟和理解全文的意思,积累和丰富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如果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错误,应及时讲解或纠正。

二、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整篇文章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有利于学生自己感悟和揣摩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语气高低和语速快慢。最后,让学生通篇朗读全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引导,让学生进入一个正确的朗读氛围。

三、做好总结归纳工作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日常的总结归纳工作十分重要。每上完一堂文言文课,教师都应该把这堂课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语句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过,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对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建立在对整篇文章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通晓全文内容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地归纳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文字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自我、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建群.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园,2011(10).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前言

苏教版教科书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秀成果,自2005年在江苏省首次推广使用,鲁教版、广教版等教科书相继推出,打破了人教版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和激情。文言文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结晶,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文言文历来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和难点。然而,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弊端和难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形式单一,导致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

2、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优越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知识完备、特点突出的教科书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第一步。苏教版教科书严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选文质兼美的经典名著,以精品佳作的独立魅力滋养学生的心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体现着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的目标,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了多元、自由的选择,面对教材,教师燃起新的教学激情,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选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指导和影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

2.2有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的编排从学科的人文性出发,结合新课标的核心要求,编写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材。在文言文的内容选择上一方面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还强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与持续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新课程标准人文性的双重体现。【1】

3、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情景式教学

文言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生活在作品时代人生产生活的体现,要想真正把握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深意和内涵,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这就需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文言文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人物背景,充分做好备课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文言文知识的讲解中适时的引入时代背景、时代事件,让学生体会到时代的厚重感,回到历史现场,更深刻的感悟文言文的思想内涵。

3.2诵读式教学

所谓诵读式教学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加强对文本的朗读和背诵。诵读式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能够全方面的调动学生口、耳、眼、心,从而达到从语音到语义的整体感知。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找到《大风歌》和《垓下歌》,在课前由两位同学大声朗读此两首诗歌引入正文的学习,让学生思考如此意气风发的项羽死如何败在刘邦手下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带领学生走进《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之中。诵读式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简单的将课文读出来,还要要求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重点人物的对话开展分角色朗读,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精彩。

3.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洗目标,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的探析,自主的或与同学合作的完成目标答案的追寻和解答。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探究、课题探究、活动探究三种形式实现,教师应该主动把文言文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精于探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3.4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密不可分,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对成绩的奖励为终结性评价,忽视的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改善传统评价方式弊端应运而生的。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高中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况,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信赖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2】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对学生的学科发展以及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展探究式教学、诵读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发展性评价,真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使用的语言,因此,作为现代人,学生很难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降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从而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文言文都是枯燥和难懂的,因此,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就变差,学习效果变差,那么学生可能就没有动力去学习文言文了,如此循环下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只会越来越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恰当地引入一些文言文的笑话或是文言文的人生哲理,这样学生在听笑话或是学习人生哲理的时候,就会相应地想学习文言文。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说的笑话或是人生哲理,就会努力地去学习文言文,这样就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就会更加地容易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二、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提高,就好像建房子一样,必须打好地基才能开始建房子,学习文言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就应该从一字、一词、一句开始。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中各个字的理解,特别是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掌握好一句中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因为实词的意思可能就是这句话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将文言文中经常看到的实词向学生列举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加强对老师列举的实词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学生在不同的文言文片段中看到相同的实词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文言文中的各个实词的词性可能不一样,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引”就是“举起”的意思,是一个动词,“目”的意思就是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是一个形容词。因此,学生在理解实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言文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虚词也很重要,虚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虚词没有实际的意思,它对整句话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虚词的理解对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虚词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乃、其、且”等等,高考要求的文言文虚词一共18个,学生应该加强对这些常见的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四种,例如省略句。省略句可以省略主语、宾语,也可以省略谓语,具体情况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理解。被动句是文言文句式中比较难懂的句式,因为在被动句中,学生必须找出被动句式或是被动词。例如“……见……于”和“为……所……”就是被动句式,“于”和“为”表被动。而这些被动句式和被动词是需要学生在平常的文言文学习中积累的。只要学生能够弄懂和记忆好这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文言文的学习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三、结合史实来教学

一般的文言文课文都是有历史背景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可以简单地跟学生介绍一下将要学习的文言文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篇文言文。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中,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荆轲和秦王的关系,还有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这篇课文了。学生在有相关史实知识的情况下来学习与该史实相关的文章,可以先大概地了解该篇文言文的中心内容,然后根据所知的史实来具体地学习该篇文言文。结合史实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实现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历史,增加知识。因此,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对我国古人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董文汇.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2(05).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实践研究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汉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情趣及健全人格等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迫切。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文言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1.联系文言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认为,作为学习动机的心理组成,学习兴趣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将枯燥的文言文讲出趣味性,不管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文中名句的触动,还是某字的古今争议等,都可能是学生容易产生探索兴趣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前可进行文章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方面内容的搜索,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境况,积极进行文章的趣味性探索。也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角色扮演或者相关的资料搜集。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所选的文言篇目,多以诸子散文等为主,体现出当时的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方便其进行系统学习。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进行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文言诵读,增强学生主体感知

我国汉朝学者曾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作为一种基本文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所谓的诵读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而是为了培养语感。文言文具有平仄错落有致之感,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律感。这对于学好文言文、正确把握古人思想情感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成诵,培养良好的语感,以此更好地达到对文本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具体来讲,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诵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自由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读出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感。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弄清楚均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认真研读教材,加强文学审美鉴赏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鉴赏的内容逐渐增多,越来越倾向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而且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因此,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习意义,教师可以将之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审美鉴赏。

(1)挖掘文章语言特色

古人做文章讲究韵律,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当然,不同的文言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或气势磅礴,或婉约娟秀。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对文言文的语言特色进行挖掘,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美之美。如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让学生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绮丽风光进行自由感受和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和高远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2)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之所以千古流传,并在现作中得以广泛引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境界在今天读来仍能产生情感共鸣,仍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建立学生与文言大家情感交流的桥梁,以更好地提升文言文欣赏水平。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课堂教学延伸

在有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所学古文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相关内容,如《语文读本》中所收录的文言文篇目多与教材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加以引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加之教师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效扩展阅读视野。如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项羽的鲜明人物个性,在讲授《鸿门宴》时,可联系《垓下之围》等。

5.结语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有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文言文教学的不足,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进行方法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沉闷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2:150.

第8篇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9篇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高考;高中

引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迎接高考,因此引导学生针对高考进行有机的复习。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中虚词应用的教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环境下,应该首先让学生熟知常见的十八个虚词及其常见功能,其次要了解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和范围,最后针对考试,总结出复习和备考的方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应用

(一)常见文言文虚词

根据历年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来看,高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以下十八个:而、与、何、乎、若、乃、其、且、所、者、为、焉、也、于、则、之。这十八个虚词出现的频率也有区别,但在高考备考上,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免遗漏知识点。

(二)文言虚词的应用

虚词的灵活性表现在它们在文中的实际意义上,例如常见的“之”,可以做一般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做宾语或者兼语;可以做指示代词;可以做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补语的标志,或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做音节助词。可见其在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虚词也都各有很多种用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虚词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能力等级是B。这包括三点因素:其一是考核的文言文虚词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那十八个,其二是重点考核的是某个文言虚词在一段文中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其三是考核的能力层次是理解。

而文言文虚词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点:一类是对文章句子中的虚词正确理解,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选择其正确与否;第二类是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往往其中一个句子来自高中课文,另一个句子来自非课文文言文选句,以此综合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第三类也是客观题,采取给一个句子,让考生几个选项中与例句虚词使用方法不同或者相同的一个,这类题型一般在考卷中出一道,占3分分值。

在2009年的高考十八套考卷中,有十套考查了文言虚词,涉及的14个虚词分布如下:“以”:7次,“而”:6次,“其”:5次,“之”、“乃”:4次,“为”:3次,“于”、“者”、“因”、“所”:2次,“也”、“与”、“焉”、“且”:1次。

三、复习和备考

(一)记住典型句例,分析容易混淆的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要求背诵和识记的文言句中的虚词要明确记住,例如“觉今世而昨非”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些词句正是因为常见,会更有机会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需要牢记。另外因为虚词的用法过于灵活,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很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如“汝初闻言而怒”中的“而”有承接的意义,很容易分辨,但“客逾疱而宴”中的“而”的意义就很模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其意义,很多考生误以为也是承接,然而细细分析,“逾疱”是表示“宴”的行为方式,因此是修饰的关系。

(二)一个词有多种用法,要仔细辨别

例如“之”,在“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是实词,在“遂与之俱出”中做代词,而做代词时,也可以用“其”、“此”、“彼”等替代,很多虚词都可以一词多用,例如:者、乎、也、以、于、为、且、哉等等。

(三)总结方法,升华语感

在虚词的应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如1.词性界定法。即把一个虚词先分辨出其词性,如“之”字是做助词还是代词,做助词时是定语的标志还是补语的标志,界定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意义。2.位置分析法。很多虚词在句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也具备不同的作用,对此可以用虚词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来判断其真正意义。3.语境推断法。某些虚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牵扯了整个上下文,因此不能单纯地靠句中因素来分析,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半句中没有承接前一句的赞许和肯定,而是做出了“安在”的疑问,可见其句中的“而”是转折意义的连词。4.标志识别法。某些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或者固定词组的标志词。最常见的是“之”可以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在总结各种实际分析方法后,也要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笔者认为,语感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在声情并茂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彻底进入古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方能更深地体验他们的抑扬顿挫,也能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深层的语感。

四、结语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文言文虚词应用这个知识点虽小,也需要每个考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去重视。相信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提供出更多的方法和对策来。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个部分,而其中古典文学的具体表现即是对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学灿烂历史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根基。从文言文中了解文学的初始形态,也从文言文中掌握国语发展的新生方向。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文言文,是深具古典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具有行字简约而含义无穷,寥寥数笔却语法精妙的特点。这既是文言文在文学上独领的美的体现,也是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迷惑点。“太隐逸而难以知其真意”这是文言文学习者普遍的学习感受。这也就导致了如今文言文学习的两大现状:第一,受教者用功努力,依然难解文言文的真意。第二,教育者板书一大堆,学生依然稀里糊涂。

二、文言文学习有效性攻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学习

我们教育者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样讲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常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塑造学习原动力”这样烂透心头的话,这样的话虽然陈旧,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真理。因为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1.让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独特的美感,以“美”示人

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苏轼先生的《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在提及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句法结构时多多谈论文章内容描写的美丽场景,文中皓月当空,水阔心平,更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精妙乐声在耳畔回响。再者可以在课间中配上相同意境的乐曲。

2.开设文言文相关的小比赛,增添教学活力

许多人谈及文言文,似乎总是会想到“老古董”,“严肃庄重”,“沉闷无趣”这些词汇,事实上这是对文言文的一种错误解读,教育者需切记不要受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而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变得刻板严峻。

比如,我们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这一《战国策》名篇时,我们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小小的文言文话剧表演。由同学们分别来扮演荆轲,秦王,太子丹,秦武阳,樊於期,高渐离等重要角色。将文言故事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重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力《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内容。

(二)转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以方式改变效果

1.情景模式教学

人的发展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不断感知,因此的坏境是重要的影响成分。就像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表现得恭敬有礼,而没受教育或是受到偏激教育的孩子傲慢自私,一定的文化坏境会对人产生重要的感染性影响。同样,在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情景环境适宜的课堂总是比毫无情景可言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学习兴致更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就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

比如,我们在讲解第三单元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文章写作的背景,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人风雅之事为同学们进行一个介绍,让同学们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融入《兰亭集序》的氛围之中。

2.诵读式教学

事实上,诵读式教学在幼儿园小学等初级教育阶段是使用度最高的,在小学班级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将这篇课文读一遍”。或许这样的方法让部分高中教师觉得难脱幼稚,因此对采用这种方法产生一种抵抗情绪。而事实上诵读式教育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讲解韩愈先生的《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说理型的文章,不具备故事情节,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开始脱离学习去讲小话,做小动作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全班对《师说》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全班诵读。这样既在顷刻之间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又使得学生们在诵读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好的了解。可谓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三、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者“传道者”的角色,对高中学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文言文教学要始终以受教育者,即学生为主,在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实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容易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阻碍。并且随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的分析。

一、超越传统,大胆创新地用教材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课文内容进行划分、整理后再传输给学生,而不是一下子就要求学生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记下,这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与消极心理。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避免在教学中因教学方式不当而影响课堂效果,甚至还会导致老师什么都想教却什么都没教成的结果。因此,老师应该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的运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言文教学。比如在《六国论》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主次的划分,把重要的段落或内容着重学习,突出重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文化背景与课文不重点介绍的内容作课外延伸,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研读悟情”这一学习重点上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上,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老师可以将趣味性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敷衍老师的被动学习,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内容单一、思维受困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文言文的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摘录与历史人物、故事背景有关的生活轶事或文学典故等。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先把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情节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语气与声调尽量引人入胜,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布置朗读预习,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比如在学习到《烛之武退秦师》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再鼓励学生先按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解释一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观能动性,老师也可以利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由来作为切入点,顺利进入课堂教学。

三、品言悟意,感受博大情怀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历史观念的象征,它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故文言文建立在哲学与传统文化之上,即通过学习文言文,教会学生明理、知礼节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灵魂在于它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沿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以文字、情感融入课本当中,因此,带有情感的阅读课文,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真实情境之中,与古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文化教学与人文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依据,它是所有语文知识的统筹,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阅读就是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寓意,通过体会作者依托在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把品读情感作为文言文的教学手段,这在文言文教学上是一种进步和深入,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专注文字教学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抓住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抨击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方法于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距离感,真正与古人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四、活学活用,明确文言文的现代意义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通过多读书,可以习得书中古人的道德观、高尚情操等,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学习文言文还可以从典范故事中吸取经验,借鉴于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甚至有些文言文中对人性的教化还一直被沿用至今。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等,这是古人留下的文明文化,是规范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因此,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将古人的精神世界流露到现实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带着疑问拜读古人文化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养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启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的现代意义,除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外,另一方面还规范了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在探索课文内容时早已被古人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所感化,它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因此,以人物特点与情感流露构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一定可以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参考文献

[1]龚建敏.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4).

[2]邢培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成功(教育),2008(12).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旬旬弄清"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紧箍咒。满堂灌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思维,遏止学生创造力,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残羹冷炙。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怎样走出文言教学那种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模式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对文言教学方法看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由于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先秦口语为基础、先秦两汉书面语言及历代文人仿古作品中语言,距离现代汉语较远,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据调查大多数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少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适度引述一些有关作者、作品背景脍炙人口故事、诗歌、对联等;恰到好处地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古代作品以时代感,力求拉近作品与学生时间距离,突出学习文言文重要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学校里,教师赞许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作出进一步努力以赢得更好成绩或更佳成就促进,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要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2]。因此,我们应为学生的朗读、解题、质疑、测试成绩,及时作出中肯的评价,并且要毫不吝惜表扬,多做赏识鼓励。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让这种经验使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经验与实验早己证明学习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自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提出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有布置有检查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诵读,增强语感

随着语文教学不断改革,由于不同改革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语文教学传统方法经历浮沉起伏,对它看法呈现出众说纷纭情况,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而深入理解。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实施现代语文教学方法同时适当结合诵读传统教学方法。从大纲变化来看文言文教学要求,越来越清晰表露出对诵读要求情有独钟。对文言文诵读越来越成为文言文教学重点,大纲要求也让教师不能不选择诵读法做为文言文教学基本方法。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就谈不上有什么"活"语境。

中学文言文教学发生一些变化: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以为是文言文教改一条重要经验,未必先疏通文意再分析内容,而应该根据课文难易程序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认为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实践是背诵,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迫读;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以道率文,文道并重,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便水到渠成。可见处理阅读和字词关系已发生变化,即已由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语境中讲解,突出其特殊意义和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使学生得到深刻印象,以巩固所学知识。转变同样意味着文言文教学观念更新,摆脱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段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框框,突出文章整体特点,注意字词、诵读、分析间内在联系,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三、自主学习,举一反三

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文言文教学避免"满堂灌",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同时提高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入以教师教代替学生误区,这样教学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探究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关键要看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书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解释是教学中重点,在解释实词时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而且还要弄清用法。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不牢。在字词句翻译上不能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教师讲清要领后学生要去完成剩下事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增强文言课堂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而发展个性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走出文言文教学误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会感到一定收获。

四、开阔视野,弘扬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围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为中心,正在作出许多方面努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旨归使青年一代便捷深入认识弘扬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应该形成传统文化教学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性,将提高他们学习主动自觉性,从整体上深刻地把握文言文内涵,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在中学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中,文言文教学作为一个较难攻克领域正愈来愈引起广大教师探讨兴趣。文言文教学索来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难点。突破性改革仍在于突破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字词句篇章结构分析为重点教学思路,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重点,以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为中心教学新思路。分析大纲要求,体现文言文教学改革思路,不应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求降低,注意到着眼于传统文言文教学易于使教者和学者淹没于学生尚不熟悉文言字词细枝末节中,反而妨碍他们从总体上通过文言作品把握传统文化内涵。

五、结论

把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应当切合中学语文教学要求、特点,务使文言文教学改革有扎实基础,不致降低要求乃至归于空泛。教师应当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华有较为充分把握了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善于发掘传统文化现代意义,使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多方面意义和借鉴、弘扬、利用可能性。善于找出文言文教学和弘扬传统文化联系,避免牵强附会,力求自然妥贴,立足课文立足教学,不要做无限度扩展引申。处理好文言文辨字析词等能力训练和弘扬传统文化关系,应当使学生更有目的,更融会贯通,更灵活巧妙地掌握文言字词,因而也更有效率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书林.浅谈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2(11),86-86.

[2]张晓荣.浅析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J],时代青年:教育》,2012(8)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