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艺术形式

时间:2023-08-23 16:5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的艺术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的艺术形式

第1篇

一、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创新

传统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并在2006年被我国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辉煌的历史进程,其中电影《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进程,也是电影艺术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电影《天仙配》传承了老一辈的黄梅戏表演家辛勤的艺术结晶和艺术精神。《天仙配》是著名的剧作家陆洪非改编而成的,又被称为《七仙女下凡》,主要故事是根据老艺人胡玉庭的口述完成的。[3]1954年该电影在华东区参加了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等人获得了优秀演员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对该剧目进行改编,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人担纲,并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黄梅戏的风潮,对当时黄梅戏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天地,引发了黄梅戏在香港历时十年的经久不衰。电影《天仙配》在电影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剧目,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电影的创新和发展,为电影发展的艺术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表演艺术的创新

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人物依然是黄梅戏戏曲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严凤英作为50年代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50年代黄梅戏艺术成就的最佳代表人物,代表着黄梅戏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严凤英在黄梅戏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梅戏还属粗糙的发展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在社会中的发展不被人们所关注。经过严凤英的大胆创新和改革,在继承传统黄梅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增进。严凤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拜师学艺,汲取百家之长融汇到黄梅戏曲中,创造了独特的黄梅戏表演方式。在严凤英的演唱中能够对传统戏曲中的音准字调把握得十分到位,能够在表演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如颤音、倚音等形式把唱腔表演的十分生动活泼,在人物情感的把握上十分到位精准,能够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5]严凤英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电影《天仙配》中十分到位,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黄梅戏艺术在电影界得到很好地发展,让那一时期的黄梅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并在电影的发展中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艺术传播方式的创新

电影集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被称为第七艺术,也是继戏剧之后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经历了将近100多年的发展,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等,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审美体验。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电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代表着电影与戏剧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我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对我国的传统戏曲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发展思路。

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进行了有效地创新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电影《天仙配》的故事叙事方式与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同。传统的戏曲在故事情节上和情节的叙述上往往依靠旁白,唱词等艺术形式,而电影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往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6]例如在电影《天仙配》中的仙女四赞中,电影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传统的戏曲是通过唱词来表现人间的美景和美好的故事情节,将人间的劳动和耕作通过唱词表现出来,而电影通过独特的镜头和画面的相互结合将人间的美景和人间的劳动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将抽象的文字和唱戏变成了至关可视化的美景,蕴含着丰富的电影画面,给观众以美好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视觉影响,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电影与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电影有自身的特技和特效的优势,可以将戏曲中通过唱词表现出来的画面通过特技或者特效直接表现出来,提高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电影《天仙配》作为一个神话题材的故事,电影中可以利用独特的特技和特效将天上的腾云驾雾和神话般的境界表现出来,给观众给神奇的感觉,这样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局限于舞台的艺术形式,将神奇的色彩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观众通过对电影画面的欣赏直接进行审美,提高了故事的直观性和审美性。电影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将戏曲中人物的生活变得生活化。传统的戏曲剧目需要通过舞台上的道具来向观众展现生活化的场面,且道具简单,舞台比较有限,而电影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戏曲中表现生活场景的画面演示出来。电影《天仙配》中利用假布景和真实场景,演员的妆容更加生活化,演员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动作等的把握直接表现出来,电影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大胆创新的地方。电影中将戏曲的身段表述沿袭下来,体现了戏曲的特点,又通过人物动作、神情等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人物与故事表现更加生活化,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给观众以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上的创新

黄梅戏电影作为电影和戏曲相结合产物,更是将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戏曲的艺术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电影《天仙配》的音乐由白林额王文志共同完成,在影片中将戏曲中的鼓板直接省去,以免观众停留在传统戏曲的情节中。在电影中将戏曲舞台中的念白进行了保留,并在此基础了对电影音乐中的唱腔进行了创新。[7]电影中黄梅戏的唱法在原来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在剧中将兄弟剧中的音乐成分引入,采用高腔剧目中的联通曲调,并且在影片中以高腔为主。电影《天仙配》在原有黄梅戏的基础上在各个片段中的音乐唱腔进行了创新,突破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例如在董郎昏迷在荒郊时运用哭板和平词,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早期的黄梅戏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或者采茶的间隙进行说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并伴有小锣等敲击性的乐器。在电影《天仙配》中将传统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并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情节的需要加入了新的音乐形式。在作曲上引用了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利用管弦乐器,将男女的对唱使用了重唱和合唱等形式。也采用了二重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剧中的情景展现的更加的神仙化和生动化,将人物表现的十分立体和生动。影片中的音乐保留了传统黄梅戏剧目中的个别节奏和音调,并在电影中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人物的情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充分的体现电影故事化的色彩,融入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充分发挥现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 表演和电影画面的创新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没有被程式化模式所束缚,表演的模式不固定,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框架的缘故,在融合吸收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和可塑性,因此对黄梅戏进行电影的改编和创新,使黄梅戏少了呆板和生硬,更能将电影中的写实性表现出来。影片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运用电影的镜头和特技将人物的表演发挥的非常完美,打破了传统戏曲中舞台的束缚,与传统的戏曲舞台相比,电影的舞台空间和人物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从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和来龙去脉,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和真实。电影中利用镜头和画面让剧中的演员有了更有效的发挥空间,给观众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在影片中演员的动作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指法艺术和身段基础,并在表情和情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故事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表现的更加细腻和真实。严凤英在对七仙女的刻画上表现得十分生动和活泼,让观众通过人物的演绎更加直观的懂得董永和七仙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外电影利用了镜头特写的优势将剧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更加的细化,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 剧本的改编和整理

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是电影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1952年黄梅戏经过改编和整理,并在不同的艺术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天仙配》在改编之前具有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并且故事情节和内容大致上十分的相似。电影《天仙配》的剧本改编成功之处要数对董永个性和特征的塑造,改编后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以悲剧而结束,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更加的诗意化和生活化。传统的剧本解决以七仙女和董永的美好爱情而结束,改编后将悲剧性和诗意性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融合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电影《天仙配》一经上映,便得到外界的普遍好评,而剧本的成功改编也是其巨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之下,需要追求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应用而生,将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给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电影的艺术生命力,为以后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夏燕.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12(21):75-77.

[2]杨晓茹,范玉明.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J].电影评介,2012(23):3-5.

[3]程立雪.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运动镜头[J].电影评介,2014(9):77-79.

[4]周剑.戏剧片《天仙配》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4):53-55.

[5]洪中为.创造美好奉献经典――记著名音乐家时白林[J].黄梅戏艺术,2014(1):4-15.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现当代CD封面;包装设计;风格

1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些公共空间中所做的艺术和一些艺术活动”1,认为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的想法是片面的,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包含多种形式。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界定新时代城市公共艺术,大体可将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形式的公共艺术设计包括公共雕塑、公共水景、装置、环境设施、大地艺术以及浮雕、壁画等;而动态公共艺术主要指公共活动艺术,包含商业推广活动、科普文教活动等2。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平面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新时代城市公共艺术形式的丰富多样,让部分人们忽视了平面艺术形式在这其中的表达,想到更多得是在公共空间中设计和构建三维立体化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忘了平面艺术形式才是公共艺术设计的起源和开端,曾经是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重要且比例最大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而且二维平面还是构成三维立体空间最基本的要素,同样在公共空间中,墙面、地面以及顶界面等也是构成整个三维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平面艺术形式仍然应该是受公众关注、重视的必要部分。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平面艺术形式的优势

之所以提倡平面艺术形式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因为其是公共艺术的起源,还因为它相对于其他三维立体公共艺术,拥有丰富且显著的优势。面对目前城市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越发稀缺,平面化的公共艺术形式可以在极大地表达艺术、文化、信息的同时而不占据公共空间的面积,能够最大化地节约实体空间。无论是大型的建筑物外立面、街道旁连续的墙面,还是地面上的一面盐井盖、一块指示牌的外表,都可以成为城市公共艺术中平面艺术形式的表达界面,因此,它作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一种类别应该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发扬。

4平面艺术形式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艺术表达形式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样化,包含了壁画艺术、摄影摄像艺术以及新媒体平面设计形式等。壁画艺术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及其平面形式的最早表现形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为提升人们的文化品质,积极发动画家作画来充实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壁画形式的公共艺术就此产生。壁画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表达形式多样,从形象上分为具象类、意象类、抽象类;从题材上分为以叙事、象征、浪漫主题以及单纯以装饰为主的壁画艺术;而若从风格上区分,壁画艺术囊括的范围很广,包括绘画类的漆画、镶嵌式作画和涂鸦艺术以及浮雕类。例如南京地铁三号线中就以《红楼梦》为主题,在站点内的墙面上以油画、浮雕等形式分别表现出《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是典型的壁画艺术形式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除传统的壁画艺术,现代人们受思想、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出新型的壁画艺术,包括最为随意且普遍的涂鸦艺术及新科技3D壁画艺术。涂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壁画艺术,其具有一定的亲切感,与大众更为亲近。涂鸦早就存在,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存在是在20世纪60年代二战之后的美国,结合了“嘻哈文化”的一种涂写艺术,具有更加夸张的表达方式,而发展到现在的涂鸦艺术逐渐成为构成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的重要的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类别了。3D壁画艺术与传统壁画艺术相比,最为引人注目和特别的地方是它能够将在二维平面上塑造的公共艺术形式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营造出虚拟的三维空间,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这种平面公共艺术形式增加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兴趣,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平面艺术形式的表达还包括摄影摄像艺术以及新媒体平面艺术。前者发展到现在已较为普遍,通过照片墙等形式展现需要表达的文化和思想,是较为直白的一种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式。而新媒体平面艺术形式是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这种新形式让人们感悟艺术的同时还能够与其交流并互动。较为出色且被大众所知的新媒体平面公共艺术当属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其立面是由新媒体技术构建的影像屏幕,且屏幕每小时会更换芝加哥市民脸部的特写影响,这种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动感,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而且也能够直接表现出城市的特色。

第3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西方歌剧;中国歌剧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自从在中国安家落户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将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本国的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进行大胆尝试,使其中国化。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探索阶段――秧歌剧,歌剧阶段。

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

由黎锦晖首创的儿童歌舞剧,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歌剧舞剧的形式创作出来的。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重唱,还有舞蹈表演,音乐将剧中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代表作有《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是西方歌剧舞剧与中国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除初次探索,这一具有启蒙意义的创作探索,为中国歌剧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探索阶段――秧歌剧

1942年,运动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们根据文艺座谈会的指示,深入民间,挖掘基层军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他们的视角敏锐的捕捉到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被称为“秧歌”的民间歌舞形式,在“秧歌”的基础上将话剧、戏曲、民歌因素融合在一起,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进行的歌舞短剧――秧歌剧。秧歌剧,主题鲜明、内容简练、演出方便,深受广大抗日战士、群众欢迎。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扩展到了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音乐工作者和群众创作表演秧歌剧的,即新秧歌运动。代表作有《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集体创作,路由作词,安波编曲)、《夫妻识字》(马可等)。

在秧歌剧的影响下,以马可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的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形式,在1945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使得秧歌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完成了从秧歌剧像新歌剧的转变,并预示着中国歌剧时代的到来。

歌剧阶段

称《白毛女》为新歌剧,是因为它是第一次将深刻感人的民间故事和音乐戏剧形式进行近乎完美的统一,将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与借鉴西方手法相统~,第一次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的巨大艺术魅力。在《白毛女》创作成功之后,作曲家们纷纷效仿其创作的成功经验,掀起了以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的歌剧阶段。

这一阶段的著名歌剧有《小二黑结婚》(田川等编剧、马可等作曲)、《洪湖赤卫队》(朱本和、杨会召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严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这一时期形成了无人不知《北风吹》,无人不晓《绣红旗》,无人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些优秀歌剧的诞生,在全国引发了如雨后春笋般的歌剧创作浪潮。

二、从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引发的思考

黄翔鹏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笔者对传统的理解是,经过世代传承的先辈们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或物质的文化形式。音乐就是在这条传统的长河中形成的文化财富。

从音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体现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气息。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地进化、改革,甚至吸收其它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其发展壮大,直至融入到世界音乐的海洋,并在世界音乐的海洋中树立自己。就像人们经常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方歌剧经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中国歌剧从诞生至今才仅仅几十年。从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算起已百部有余,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深入人心的屈指可数。中国人为何写不好自己的歌剧呢?笔者觉得,是因为部分作曲家不能从时代出发、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或者可以说,对本土音乐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发觉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研习西方歌剧时一知半解或照本宣科,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不中、洋不洋,既不符合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习惯,也不符合西方歌剧的规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歌剧创作现状倒是很贴切。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便不会创作,也会吟诵。但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就连吟诵都谈不上。

就像美国学者保罗・罗宾逊在《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中提到:“如果对创新没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艺术将会变的愚昧可笑和机械呆板…但如果不尊重传统,艺术就不可能一脉相承,也不能与前人的艺术成就达成创造性的结合,这是所有成功的发明必不可少的立足点。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并赋予社会活力的艺术,必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0之所以要强调传统,是因为它对一个民族或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断地追寻历代祖先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财富,这是我们认识自己和打开灵感源泉的钥匙,失去传统将会失去创造力。这就像接力赛一样,前面的运动员必须接过后面运动员的接力棒才能往前跑,如果没有接过接力棒便跑,即使他最先到达终点也不会得到承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对传统的肯定和发展。世界上没有空中楼阁。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有那么多的音乐形式,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有那么多的文学家、民族音乐学家、艺术评论家、作曲家、歌唱家。尤其是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家来讲,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各民族音乐形式,以文字记录或录音的形式使那些鲜为人知的或濒临灭绝的音乐形式重见天日。但如果仅仅将历尽艰辛整理出来的音乐记录下来,或是存放在博物馆里,那就失去传承与发扬它的意义了。因此,笔者觉得,为何不能组建一个歌剧创作团队呢?(中外第一部歌剧都是集体创作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汇入到歌剧这座大熔炉当中,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第4篇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是一种蕴含着端庄、大方气韵的传统文化,其中的韵味越来越受到现代艺术家的追求。而传统装饰元素的巧妙设计与布局,体现了东方礼仪之邦的独特气息。其中主要的装饰元素包括了古玩、字画等,在融入到室内设计中,体现出了一种清雅、书卷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心灵的宁静追求。

一、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所谓的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就是指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雕花纹饰、织绣、书法绘画、瓷器以及其他传统饰品等蕴含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的基本装饰元要素和装饰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能够巧妙地结合这些装饰元素,不仅能够提高室内的审美价值,还能提升室内的文化气息,因此,传统的装饰元素成为了室内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运用的不断发展,其运用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中式的室内装饰中,设计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利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堆砌上,而是推陈出新,强调实用与形式美相结合,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意义上的中国风韵味。

二、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纹样的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之后,逐渐被现代的艺术家所发掘,并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其中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的最为广泛。例如原始的彩陶、唐织、宋瓷等,在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民族特色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艺术形式,并逐渐发展为装饰艺术。而在现代室内装饰中可发现,应用最为广阔的传统装饰纹样主要有传统汉字、传统色彩、基础纹样、叙事性纹样等四种。

1.传统基础纹样的运用传统装饰纹样主要源于生活,例如动植物纹样,从原始的鸟兽纹、树木花瓣纹到战国时期的龙虎纹、四神纹等,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够得到运用。例如在宋代,其装饰纹样主要以写实之风为主,花鸟题材顺应成为了主流。而山水建筑纹样在室内装饰中则以点、线、面的组合形式表达了其和哲学观念。此外是巧妙运用自然、人、动植物组合而成的吉祥图形则常以书画、瓷器、剪纸的形式装饰室内,起到借喻、双关、象征等表现形式。

2.汉字元素的运用汉字元素的应用主要是因其结构符合构图法,其极具节奏和韵律。,因此,在现代室内装饰中,汉字能够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出现。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国传统的、通用的文字,是一种语言图像化的过程,也是语言符号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在汉字元素的利用过程中,使之不断形成高度图像化、符号化的图形形式。由于汉字结构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抽象符号意义能够表达多种形态的神韵,因此,现代室内设计中一般选择将其挂在墙壁,如不同形态的“福”字,不少设计师就会将其框表挂在客厅,意味着福到。此外还有文字演变成吉祥图的形式,例如福寿双全图,就是将隶书的“寿”字和蝙蝠图形组合到一起,意味着“福寿双全”。

3.传统色彩的运用传统装饰元素中的色彩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一般起的是空间点缀作用。而研究显示,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源于我国的“五行”文化,即“金、木、水、火、土”文化。因此,在传统的民间年画、传统的服饰、宗教壁画、古代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色彩主要以“五行”文化为基础而运行。以紫禁城为例,紫禁城的色彩主要为“白、青、黑、赤、黄”,而“白、青、黑、赤、黄”就是在“五行”文化下进行搭配使用的。此外,在这几种色彩中,还将其融于自然,融于生活哲学,使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瑰宝建筑色彩。

三、结论

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剖析研究可发现,传统装饰元素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谓是长青的艺术形式。而在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沿用旧传统,就会使大众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未来的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沿用传统的元素形式,而应该针对传统装饰元素进行提取、重组,使之成为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增强其适应性,使传统文化不仅作为艺术形式体现在人们眼前,而是以一种实用的,自然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发展传统文化。

作者:尹玥 单位:邵阳学院

第5篇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充分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和创作素材,将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精神,既要深刻把握民族的文化,又要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让动漫紧跟时代的步伐,塑写具有历史内涵的现代动漫文化。

[关键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现代动漫文化

动漫创作需要文化做基础,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带有浓重的民族风味,地方特色艺术形式的动漫作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动漫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造型手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民间传说等形式流传。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垒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将这些传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动漫艺术中,借以这些历史文化的群众基础,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形象,创造出贴近大众生活且满足大众文化品位的现代动漫文化。

一、传统历史文化为动漫艺术形式开拓广阔空间

构建动漫产业链的关键是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有着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这是动漫产业链的开端。要拥有大批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动漫形象和动漫产品可以利用具有河北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形式来构建自己的自主品牌、形象。

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就附有多样性。以木偶剧类型为代表的《神笔马良》、《阿凡提》;以剪纸画类型为代表的《南郭先生》;以水墨画类型为代表的《小蝌蚪找妈妈》;以及具有敦煌壁画古朴风格的《九色鹿》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中应用的典范。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全省。传统历史文化中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动漫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形式。动漫创作中可以挖掘的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将剪纸、年画、皮影、井陉拉花等具有河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用于动漫创作,使这些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转化成让受众喜爱的动画形式,为动漫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是河北动漫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是塑造具有河北自主动漫品牌、形象的发展之路。老年舞蹈俏夕阳就是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她将唐山皮影的独特性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展现在舞台上,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巨大成就,给我省的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动漫的发展就需要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用动画这种感官性强的艺术形式来构造本土特色动画品牌形象。

二、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河北省不仅拥有多样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同样丰富多彩,如女娲炼石补天、孟姜女哭长城、棒槌山与蛤蟆石、药王摘匾等等,历史典故如邯郸学步、毛遂自荐、破釜沉舟、负荆请罪、背水一战等等,这都是发展河北动漫的基本素材。来自于民间典故的成语,意味深长,并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们反映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精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动漫原创的根,是动漫得以快速健康成长的营养。同时,由于动漫创作的素材源富于民间和生活,作品以讽刺、教育为主题,在塑造现代动漫文化的同时又可以将传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这些都是利用民间故事创造的优秀作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它的动漫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了大型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这部影片虽然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的色彩。我们拥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赋予我国文化的特色才是最为合适的。

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

在利用传统文化作为动漫素材时并不是单纯地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简单的变成动画形象,而是要让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精髓融入动漫中去,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本土文化与精神。通过动画形象、剧情内容、人物言行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精神,才能使动漫产品于无形中见真章。例如,美国动漫作品中会体现出美国文化中的那种乐观向上、幽默、英雄主义、温情脉脉等特点,而日本作品中贯穿着日本文化中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传承历史文化只是简单的照搬传统文化来制作动漫作品,那就很难抓住受众的心。现代动漫文化的艺术形象定位取决于对受众文化心理的研究,既要深刻把握民族的文化,又要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让动漫紧跟时代的步伐,刨造出既有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动漫,感染受众的心理与言行。例如在很多目美动漫中,观众经常被带入另一个世界,去感受一些与现实社会不同而又处处体现现实的东西。认真探讨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将适应当时社会的道德情操巧妙地融入其中,符合时代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思想、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创造迎合现代人精神、心理需求的动漫作品是创造满足大众文化品位的基础。

河北省的动漫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动漫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走出自己的特色,就需要深入挖掘我省的传统文化,在本土传绕文化中选取精华运用到现代动漫文化中去。以历史文化为素材,以文化精髓为内涵,以迎合大众品味为平台,创作的动漫作品必然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第6篇

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其灿烂多姿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的面前,并为动画爱好者们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不论是从整体动画风格还是个体角色设定哪个方面来说,都凝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评论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要看其故事发展的情节,还需论其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上下五年前的历史变迁,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艺术形式,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为动画中造型提供了丰富营养和表现元素。

1、中国传统戏曲

要想真正的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动画造型的刻画中去,那就一定要透过外在的皮肉,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渗透其中。也正是渗透在动画造型中的这些中国传统元素真正打动了现代的观众。中国戏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样式。它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等,京剧更是奉为中国的国粹。中国戏剧中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形式为动画造型的设定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如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中角色的造型设定就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表现形式,吸取了戏曲造型的特点,既有程序化的规范又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片中主要人物大将军造型的设定就是在京剧“花脸”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从而突出表现其人物威武、真实的性格特点。

2、中国传统水墨画

水墨文化可以看作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浓淡相宜;它的水墨交融;它的浑然天成无不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意境。中国水墨元素正因为拥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特色和古典文化的底蕴,引起了中外很多动画造型师们的关注。它开启了人们对于点、线、面及图形的一种全新的动画造型方式。从中国最早运用水墨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到经典水墨动画《山水情》,都是以写意的方式,以墨带画,笔触简练,线条流畅的表达了民族的个性,表达了国人的情感。

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形式

动画造型要求形式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做造型刻画时不仅要靠文化艺术修养的积累,还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手法去具体表现它。一个成功的动画造型设计,需要我们在了解剧本文化内涵的情况下用最为贴切的手法去表现出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1、中国传统“线纹样”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

线,是中国智慧的祖先们最本能寻找到的一种最便利、最直观的记录方式,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中就赋予了线条神奇的艺术魅力。线,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原始的艺术因素,也孕育着最早的审美意识。从仰韶文化中的“鲵鱼纹”到青铜文化中的“饕餮纹”再至魏晋时期连绵婉曲的线描风格,无不透露着线条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

2、中国传统装饰性色彩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象征里,有五种最基本的元素:黄色象征土、白色象征金、蓝色象征木、红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而在这些传统颜色元素中,最被人们熟知和使用的是红色,现也称为中国红。其实在中国原始社会,红色也是第一个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颜色。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会给动画造型的设定带来浑厚、醒目的感觉,如动画片《九色鹿》中虚实结合的装饰性色彩的运用,典型的中国红突出了神话传说的意境,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三、结语

第7篇

数字媒体是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都决定了数字媒体这一新媒体的良好发展趋势。数字媒体摒弃传统的通过报纸、电视展现艺术形态,而是以网络为主要展现平台。数字媒体展现的声音更逼真,画面更清晰。数字艺术就是通过数字媒体展现艺术作品的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数字载体,数字艺术可以创新艺术展现形式,不再是传统的平面艺术,艺术审美也转向交互性,数字媒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艺术成了时展的必需品。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当下的科技数字时代,艺术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例如古代敦煌莫高窟壁画、景德镇的陶器艺术、彝族的孔雀舞等等。数字艺术在现代也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在影视、书籍还是在广告、游戏中都有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展现艺术的媒介是通过数字媒体展现,展现艺术的方法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贯穿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从最初的采集艺术作品原材料到对原材料的加工、编辑、保存再到对艺术作品的呈现,数字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新媒体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创作上都实现了创新突破,节省创作成本,拓宽创作空间,缩短创作时间,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将成为最主流的艺术形式,被社会广泛接受。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美学艺术,原因在于传统艺术更注重对于艺术作品原材料的真实呈现,追求的是原始美。传统艺术多是源自于生活,展现的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艺术不仅是对于原材料的还原,更是加入了人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深远意义。对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绝大多数人都是只看到了艺术作品的表象,从表面判断艺术作品的美与否,却很少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及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艺术作品的作者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内涵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至深。数字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科学技术元素,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是宣扬了科学的重要之处。数字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特性的约束,开创了虚拟性、交互性等新的审美特性形式。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数字艺术将新的、科学的艺术理论加入到传统艺术中,丰富传统艺术的理论知识,使传统艺术更有科学性;其次,数字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空间,增加传统艺术的思维来源。

三、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是无国界的,更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每个民族、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艺术没有完整规范的模式可循,艺术源于生活,展现的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不同,所以艺术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处所秉持的创作思维也不会相同,艺术作品形态就会是包罗万象的。传统艺术发展到数字艺术,虽然融入了很多科技化、数字化因素,但是传统艺术并未摒弃传承发扬文化的初衷,所以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及有利于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更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数字艺术要找到与自己类型匹配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优缺点,吸取传统艺术的成功经验。目前,还有很多的数字艺术不能完美融合传统艺术,究其原因,在于数字艺术错误选取了与自身不合适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次,传统艺术更注重表现形式美,其对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比较丰富,数字艺术要多采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弥补自身过于依赖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弊端。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丰富的综合知识,要是呈现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与众不同,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成功的。为使数字艺术有更强的形式美,语言形式的表达更丰富,数字艺术就要吸取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将传统文化美感与数字化相结合,充分表达数字艺术作品的内涵。数字艺术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自身优点,并且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表达形式,以使数字艺术发展的更远。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都与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休息与共,在当前的科技化社会,要使数字艺术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通过招聘、聘请等方式吸纳专业知识性强的人才,而且对于复合型的跨领域人才也要积极招纳,只有充实了自身的综合知识,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精髓,才能让数字艺术走的更远。同时,数字艺术更要积极容纳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字艺术得到更大提升。

四、总结

数字艺术作为当前最主流的艺术形态,对于创作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要求创作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创作者具有优良的道德文化修养,更是要求创作者时刻谨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作者要认真审视传统文化历史,把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完美融合,创作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者:李平 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技术及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逐步为现代科技打开,二者逐步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清晰的体现在了技术层面和表现层面的逐步统一。

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兼容性的问题所设计的并非是单纯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单纯融合,也并非如现代艺术中将两种因素叠加的简单方式,这其中所涉及的是两种艺术形式背后所连带的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哲学思维等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可以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问题并非是一个单一维度的问题,需要的是两种文化的多重融合。

一、传统书法艺术现代化问题简析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独特内涵。

书法所代表的是一种性格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书法艺术从其诞生来看就并非是一个社会化的文化产物,而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作者性格化的艺术形式。

书法所代表的也是一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美学思想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基于一个模式下的字体艺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平面图像的宣传要求。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图画上,以毛笔写就的“beijing”字样,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字母的完美融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进一步与现代文化融合打开了思路。

二、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书法线条而言,平面设计中线条的表现手法要丰富得多。 色,可以用渲染、吹彩、流淌、抗水、 吸附等方法;纸,可以揉捏、撕扯、拼贴,还可采用多种不同质地的纸张;工具,更是多不胜数, 喷笔喷洒、棉线弹线、画笔描绘、刀片刮擦、 图章刻印等都可以应用。同时,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是沿袭和继承了传统平面艺术的继承之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其具有更加开放化、多样化的特征。随着今年美学思想的不断改进,作为一个融汇各种元素的“大杂烩”式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的不为人们所接受,其原因是,现代艺术更为追求艺术表现上的个性化、民族化、单一化,需要的是思想的融合而并非多重形象的融合。

三、传统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兼容实践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个艺术门类的统称,细化起来,我们以最为简单的模式来说,书法艺术分为:甲、金、篆、隶、楷、草、行等几种字体。

(一)楷书

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一丝不苟。鉴于这种书体极具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在书籍装帧中多用于字典、辞书、政策法规汇编等具有学术权威性、严肃性的图书封面。

(二)草书

与楷书相比,草书奔放遒劲,连绵回环,节奏跌宕,强调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之美。各书家之间风格各异,或洒脱自如、风度闲雅,或笔力劲健、爽朗高远等,它们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喜之郎’标志,以草书字体造型,其结构组合、大小安排、 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潇洒飘逸的气质和风姿,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的感受,深受儿童的喜爱和认同。

(三)篆书

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结体“平稳端严凝重, 疏密匀停” , 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然而篆书由于不方便普通读者的辨识,所以运用起来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如果运用得当,篆书也能有效地制造某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如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 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

四、传统书法与平面设计兼容的问题

随着两种艺术形式融合的不断加深,使得这种应用模式更为人们所欢迎。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所需要避免的。

首先,不应把两种艺术形式硬性的结合。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已经提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关于其背后无限文化北京的融合,而并非是其表面上的强硬的结合,故而在设计时,设计师应当关注的是两种艺术形式内在文化勾连。

其次,应有所创新,不应固步于目前的模式。传统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艺术的融合应当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故而,现在我们的艺术探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仅限于此为止了,艺术模式的兼容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使这一艺术模式不断的发展。

第9篇

现代陶艺家摆脱了传统陶艺固有的框架束缚,从传统陶艺领域走了出来,进入表达个人主观意念的纯艺术境界。现代陶艺以其纯粹的艺术品格和独特的装饰形式进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就现代陶艺的装饰形式而言,它吸收了传统的优点并且融入了各种艺术语言,又把世界不同的文化艺术相融合,表现出了现代的最完美的形式,装点着艺术家的心灵也装点现代人的生活,本文主要从现代陶艺的装饰形式入手,阐述传统装饰形式和现代西方创作方式对现代陶艺装饰手法的影响,以及传统装饰方式与现代陶艺的综合应用。

一、现代陶艺装饰的概念

在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陶瓷一直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发展出来的现代陶艺作品,吸收了绘画的装饰风格,在绘画装饰上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形象,并运用青花、新彩、粉彩绘制工艺与高温颜色釉相结合。

现代陶艺虽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并不是传统陶瓷艺术的重复。传统陶艺:造型讲究规划、平衡、对称,器皿的口、颈、肩、腰,轮廓两鹊拇笮 ⒊ざ蹋要协调一致,绘画装饰的线条要精细,构图繁密,釉色亮丽,烧成后瓷器的斑点变形等缺陷都属于次品。而现代陶艺摆脱了传统陶艺固有的框架束缚,利用胎质在烧炼时出现开裂,变形等工艺缺陷,以及开裂的痕迹和变形的形态质感,制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现代陶艺装饰的方式

1、受传统装饰影响的装饰

①釉下彩装饰

青花,由于其料色单一,所以特别强调装饰纹样与白地之间的青白对比,在构图经营上讲究“水路”均匀和“分水”的装饰效果。所谓水路均匀,花纹与白地均衡的相互穿插,计白当青,彼此衬托,疏密有致,青白相间,辉映成趣,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分水”指的是在勾好的青花纹样线条轮廓内,分别施与浓淡不同的青色使之产生中间调子,发生不同的变化。既丰富了青花纹样的色彩,又增添了釉色与料色二者之间的调和。由于青花料是用水调和,在吸水性很强的干坯上绘制纹样,充分地发挥了材料在干坯上作画与水设色的特长,追求笔势飞动,线色流畅,水分莹澈,加之是釉下彩,烧前喷一层均匀的透明釉,烧成后的青花器,具有幽静典雅的艺术特色。

当然说到受传统青花装饰影响的装饰,就少不了提到享有“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步先生。他吸收了传统的青花绘画技法,加以创新,创造了前所未见的青花画技,他的作品品种多样,风格各异。其画意浑厚、茂朴、清新、刚劲,既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传统韵味。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釉下彩青花的装饰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由此可见传统的青花装饰风格对现代陶艺装饰形式的影响意义之深远。

②釉上彩装饰

粉彩作为传统釉上陶瓷装饰形式的一种,在我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数百年来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唤起了人们的无限美感,一直到今天,它在现代陶艺的装饰中仍然被运用着。从粉彩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看,粉彩装饰是在不断充实和变化的,虽然粉彩由于其铅溶出量的超标在日用陶瓷的装饰中不宜使用,但是粉彩作为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装饰风格和效果仍然是任何其他装饰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载体与作者情感的统一。有的在传统功底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养料使之产生质的飞跃,有的吸收传统青花的养料,在构图和用笔用色方面更加简洁、生动,笔意流畅,意境深远,还有的吸收中国画的泼墨技法,创粉彩泼料法,利用粉彩料与油料在釉面上的流淌扩散性能,使之产生意想不到的釉面效果,描写对象淋漓酣畅,意趣盎然。如程曲流的《畅心天地间》,吸收西画对体积感光感的表现技法,在粉彩创作时强调块面,层次和空间关系,从而丰富了粉彩的艺术语言。还有一些将视野扩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联系。将粗犷的写意青花与工细的粉彩相结合。

③颜色釉装饰

釉的发明最初是为了使陶瓷器物的表面光洁,加强胎体的坚实程度,后来发现釉还可以起到美化陶瓷器物的作用。特别是颜色釉出现之后,就更加重视釉的装饰作用,现代陶艺家利用传统的釉面效果根据自己的需要配制出新的釉,和传统的釉结合运用,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同时更为鲜明地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颜色釉晶莹光洁,色彩厚朴,鲜明纯正,质感丰富,给人们沉着舒适的美感,现代陶艺家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利用颜色釉质地美的特点,创造了颜色釉与青花、描金、贴花、开光、雕刻等相结合的现代综合装饰,从而更加丰富了颜色釉的装饰题材和内容,成为色彩斑驳,绚丽多姿,华丽庄重,富丽堂皇的陶瓷装饰艺苑之花。

2、受西方现代陶艺创作方式影响的装饰

社会的发展,使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日益频繁。陶艺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在影响世界其它各民族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它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就西方现代陶艺创作方式中烧成工艺中的乐烧这个已经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烧成工艺来谈谈西方陶艺创作方式对中国现代陶艺装饰形式的影响。

所谓乐烧是陶艺作品在现代普通窑炉中以高、中温烧制后, 在冷却的过程中陶艺品仍处于红热状态时,就被迅速取出放置于空气流通欠佳,事先放有有机燃料的容器之中,由红热陶器自动点燃燃料,这些有机燃料在不充分燃烧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还原气体以及游离态胶体碳素,促使陶艺制品承受不均匀的还原反应和渗碳反应,从而在器物表面烙下火焰燃烧的活泼印记。

由于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自古流传下来的烧制特点使我们一直沿袭传统的烧成方法,很少采用乐烧这样的方法。当这种乐烧工艺被国内的陶艺家们所尝试后,已经成为现代陶艺创作中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手法。它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陶艺的表现形式与装饰效果,产生了匪夷所思的艺术效果,值得陶艺界人士不断地探讨与研究。

当然,除了乐烧工艺产生的釉面效果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表面装饰外,还有盐烧、苏打烧等很多的烧成工艺。它们所产生的釉面装饰效果也是不同的,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传统装饰方式与现代陶艺装饰方式的综合应用

现代陶艺作品通过具象、抽象的装饰手法表达作者的创意,陶艺这种静态作品,在它的造型中又会产生各种动态,给人生动的想象。陶泥、瓷土在陶艺家手里经过揉捏、拍打、搓挤成为各种形态的造型,随意的形体中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代陶艺装饰,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应用来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随着中国的社会意识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及现代艺术形态的影响,使得这种综合装饰艺术逐渐成为现代陶艺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现代陶艺中的综合装饰作品是根据需要采用一些传统的绘画方式与现代的装饰手法进行组合而完成的。根据这些绘画所占整体画面比重的大小要么和其它现代装饰元素处同等地位,要么处次要位置。如:黄焕义的《梦》。运用传统青花和现代雕塑手法所产生的造型美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赋予了作品现代的装饰美感。现代陶艺装饰与传统的结合不局限于绘画, 绘画只是综合装饰中的一个十分主要的方面。再例如:熊星的《雪花纷飞》。外形线以传统的直线为主,略有微小的曲线变化,体现了现代的风格。作品综合了釉上釉下的传统装饰手法,而纹样吸收了现代图案构成中排列变异手法,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第10篇

一、艺术的形式与内涵

艺术是我国文化市场中的重要表现类型之一。作为文化和社会领域范畴的概念,对于艺术的概念界定,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艺术是什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形式多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一直都在发展。美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艺术的概念是社会赋予的。有的学者会按照需要界定艺术一词所涵盖的范畴,以便研究。艺术并不是对客观的世界的刻板描述,而是艺术家饱含自身情感和个性进行创作的成果。笔者认为,艺术是某一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一类表现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下,人们对现实社会和世界、事件等的主观认知和情感的主观表达。这种对世界的主观描摹,便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其结果是艺术品的产生。

二、布迪厄的艺术理论

(一)场域、惯习、与实践

布迪厄对艺术领域有深刻的理论阐释。笔者在此首先对布迪厄的理论做简单阐释。场域是布迪厄对社会结构的见解。场域是指不同社会类型的社会结构,在不同的场域中存在不同的结构与规则,构成了不同特性的“力”,这种“力”便是不同社会场域中的惯习。惯习是不同社会场域中人们行为的倾向性。处在相关社会场域中的人们会受到惯习的影响和制约,会不自觉的按照场域中惯习的要求进行活动。惯习既是场域中的规则,同时也内化成场域中的个体自身的一部分。场域与惯习通过实践相互联系。惯习作为场域结构的一部分,影响场域中的个体的实践活动;而场域中个体的反复实践则不断对相关场域进行修整或构建。艺术场域的构建过程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相符的。艺术家,艺术鉴赏者,中介人,大众,文化服务公司,博物馆,等个体或组织与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艺术场域。所有在场域中的个体都必须按照艺术场域中的行规和相关制度行事,由此体现出场域的独特惯习;同时,艺术场域是在人们的反复实践下,不断发生变化,其结构与相关制度、规则也在不断调整。艺术场域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模式,艺术鉴赏者和大众的审美标准,拍卖公司对同一艺术产品的定价,都随着艺术场域内的惯习和文化标准而变化。由此,艺术家们选择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视艺术场域内部结构、规则与运作模式。

(二)布迪厄资本理论对中国艺术场域的解释

中国的艺术场域和其他的社会场域存在交叉。其中,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最深。同时,其他文化场域对艺术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不同场域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其他社会场域的“力”同时也或大或小地作用于艺术场域,由此构成了我国艺术场域的现状。不同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从客观上影响了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少其他领域,如经济、政治资本对艺术场域的渗透,从一定程度上盗用了艺术场域中的文化符号,并借用艺术场域中的艺术资本,为己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少艺术博物馆中并未展示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有时,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是拥有较多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艺术家;拍卖市场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一些书法或绘画作品,可能并未有较好的创作技法,也未必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在市场上有时却有一定的卖价,这有可能是政治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和作用。一些艺术家在经济活动场域的侵蚀下,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艺术符号投向市场。不同行业和领域对艺术形式的使用和利用,虽然从客观上丰富了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推动了艺术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不同行业对艺术领域的渗透,也影响了艺术行业符号内在价值。艺术创作从客观上说需要纯粹的环境,并需要减少其他社会场域的负面干扰。

另一方面,我国民众对艺术品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未有足够的包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可能欠缺对应的品位。大众对于艺术品的消费可能存在盲目性,对于艺术欣赏有时仅是跟随潮流,并没有自己的主见。正是由于普通民众艺术品位的欠缺,才给了其他社会场域可乘之机。低端艺术做品借助其他场域的力量,在艺术场域中抢占有利位置,由此影响了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当今中国艺术的现状

当今中国的艺术场域,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艺术场域呈现出多元状态。但是艺术领域与大众存在多方面的隔阂。同时不同的艺术形态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对艺术场域的了解,主要探讨以下三类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现状。

(一)传统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现今的艺术文化市场中,传统艺术文化面临以下两项困境。首先,传统艺术形式并未得到很好地传承。当今虽然有很多艺术家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但是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很好地把握了传统艺术绘画的精髓。在资本场域和政治场域的影响下,许多并不出彩的绘画作品流入市场,广泛流传,并被高价拍卖和出售。这无疑对传统艺术的进一步传承有不良影响。其次,传统艺术的不被认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于其存在文化符号上的积淀,传统艺术有其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包含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但是,这种传统艺术中内含的文化符号,仅仅存在于艺术场域的中的特殊位置。因此,普通的大众对于传统艺术中的优秀文化形式和内容并不能作出足够充分的理解,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待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的理解和欣赏,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 认可和发展是必需的。

(二)流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流行音乐,特别市hip-pop等音乐类型对国内流行音乐影响巨大,国内流行音乐对其时尚元素进行了吸收。歌曲中的节拍感显著加强,对节奏更加重视并显著加快。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迎合和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特点,使得许多年轻人从中找到了共鸣和情感倾泻的渠道。影视作品同样也是如此。国内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因其题材,剧本,拍摄技术,等方面的不足,逐渐失去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对此笔者认为,流行艺术和文化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流行艺术形式良莠不齐,糟粕与精华共存。流行艺术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创新和潮流,在形成流行趋势的同时,其中必然会包含糟粕与低档次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被大众消费与接纳,可能会造成消极后果。其次,流行艺术受到较多大众的认可。流行艺术作品由于迎合大众口味,包含当今时代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符号,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契合了大众情感和休闲喜好。各种流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流行音乐等充斥文化消费市场,可以说,当今的艺术文化市场主要被流行文化所占据。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与传统艺术相互对立的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传统的美学标准已然失去效用。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展现了现代社会艺术领域的现状。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现状的体会与反思。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对美的表达和展示,除了积极情感的表达,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主要倾向于对消极情感的表达。焦虑,恶心,不安,恐惧,愤怒,蔑视,抗争,等等,所有传统艺术所不接受的情感表达在后现代主义艺术里都可以找到。不过,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不为大众认可。同时,后现代主义艺术包含内容过于繁杂,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应当批判地接受。

(四)当今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并起,中国的艺术社会领域呈现出非常多元的趋势。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生存状况。笔者认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传统艺术形式重新焕发青春是改变中国艺术文化市场发展必须要走出的一步。笔者认为,如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产品并不能代表我国艺术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全部力量;另一方面,大众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缺乏应有的感悟与欣赏能力。在此笔者认为,传统艺术对流行艺术的吸收与接纳,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的对话,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1)流行艺术形式由于较为准确地传达了普通大众群体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受到大众的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同样可以做到这点。在发挥自身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力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社会元素,说现代人的故事,表现现代社会的现状,努力体现时代气息;(2)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展现了现代社会艺术领域的现状。通过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传统艺术应当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四、结语

本文在布迪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当今艺术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传统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在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化艺术并没有在文化艺术场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时,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艺术并未得到普通大众足够的认可。在现今这种状态下,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应发挥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积极作用,并借此尽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同时,艺术家应积极吸收流行文化中时代元素,积极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等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进行对话,不断发展自身。作为普通大众,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时激励和催生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社会应当给予传统艺术更宽松和适宜的创作环境,促进传统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教学与研究,1998(02).

第11篇

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艺术呈现功利化、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佛教题材绘画作为流通物品在收藏者或投资者来说是可以交易的,而对于艺术品创作的主体而言也是带着功利化心理来迎合这种社会市场需要,因此带有潜意识的功利化特征,而在艺术家创作佛像作品中,艺术题材和艺术内容则多样化,在审美取向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形式上面则出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一、“功利化”

艺术品在艺术市场这台称重器上成为买卖交易的主要流通物,市场的资源配置掌管天平的平衡,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物件上,掌握秤砣重量的大小则是市场消费。从佛经和有关史料中发现,佛教特别重视采用绘画艺术手段进行其教义的宣传。古代传统的佛像或佛教绘画是非功利化的。佛教造像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一开始就表现出经、像并重的特点。佛教造像成为膜拜的主要载体主要以佛像艺术形式来教化和供奉,是佛教流贯的做法。在艺术的潜移默化中,心志升华,自然会顶礼膜拜佛教,仁禽义兽的美德善行都集中附会在释迎牟尼身上,使其成为超人化的崇拜偶像。佛像或是佛教绘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精神信仰和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象,是精神世界的功利性,而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功利性。它洗涤人们内心的杂念,使人向往高洁善良的人生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董、佛像等艺术品对多数投资者和收藏者来说终究只是投资,商品涨多了必须回档以调解市场成为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一个物品,当今,国富民强,佛像或佛教艺术品升值空间巨大,为投资收藏者提供了积累财富的源泉的机会。而神性和膜拜的心被现实消费利益驱使。实际上来看,艺术家们心中明了,在这个以消费为主的时代,物质的过度消费造成人们强大的精神压力,可以说当代人的生存压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们心理极度孤独,极度泛滥成灾,想平静下来但现实又不应许,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这样一种东西――能平衡现实和精神、心理压力的媒介,正是这样,艺术家们用明锐和极富洞察力的双眸看出了这个世界的藩篱。创作出符合人们心理创伤能抚平心中消费物质欲望的佛像作品。从这一点来看,艺术家是在找自己艺术作品发展和销路的方式和媒介,大多数绘制佛教艺术品的艺术家是无所谓信与不信佛教信仰的,他们只是用佛教绘画这个招牌来招揽买家,所以说“功利化”在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艺术是很明显和突出的。

二、艺术形式和语言的多样化

佛教题材绘画艺术的多样化是指,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作品在题材和绘画内容以及艺术形式和创作语言上很广泛。综观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从题材上大体上可以分为像和图两个类别。

在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内容中主要形态有佛像 “佛”亦即“佛陀”,小乘佛教一般只限于指释迎牟尼。而大乘佛教则一切“觉行圆满”者。佛教佛像的绘制要求有规定的范式,而这些范式均出自佛教的佛典。佛像,菩萨、罗汉、弥勒、飞天等题材,在当代佛教题材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部分,从事佛教题材绘画的艺术家不只仅限于对传统佛画艺术的赞叹,也开始站在时代的历史层面,运用现代艺术的笔触和绘画技法以及艺术语言,来绘制具有现当代艺术审美趣味的佛教题材绘画作品。比如油画家曾浩,对传统佛教飞天艺术形象进行大胆革新,他采用西方样式思想和浪漫古典主义情怀,用油画技法和风格来表现具有当代性质的佛教题材绘画艺术样式,创作了一系列的油画艺术作品,创造了神奇般转换飞天形象的视觉感受,出现了我们从未有过的飞天艺术形象,很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

三、创作观念的综合性

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艺术在题材内容的多样化的前提下,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观念呈现综合性。由于大众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多变,艺术创作形式、审美方式等艺术创作理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创作观念来描绘佛教题材绘画艺术作品。传统的审美方式比如:“秀骨清像”是南北朝时期人们审美理想和社会审美风尚的集中体现。现而今对佛教艺术的形式而言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样式创作观念,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综合体运用,从绘画艺术形式来看,当代都市佛教题材绘画艺术主要有:传统国画形式、西方油画形式、水彩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主要有:传统写实意义上的佛像艺术语言、当代对传统佛教艺术进行革新运用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形态以及消解主义形式语言等,在传统佛教题材绘画的艺术样式里进行革新于改造。使其成为当代最具表现性的佛教题材绘画艺术。

当代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不少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上引起全球目光的关注,运用中国传统的汉字解构出的天书艺术形象,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硬壳,解放了禅悟灵思。而艺术家曾浩借助西画和中国传统飞天艺术形象创作出独具一格的新形象飞天造型受到国际的喜爱。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传人使艺术从易感转变为费解,创意观念和新颖的思想成为艺术获取胜利的焦点,传统意义的审美从过去的感性审美走向理性审美的范畴。很多艺术家以现代人的思想和艺术创作观念重述着历史、重塑着偶像、大量的绘画艺术品成为愚乐大众的“新亮点”,当代艺界看似一派欣欣向荣,但却乏杰作。

佛教题材绘画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对美好形象的塑造,而形象的塑造来源于对传统佛教绘画艺术的吸收和发扬,吸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佛教题材绘画艺术,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可以运用西方的各个艺术样式和创作观念来为我们所有,发扬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去粗存精,在表现这些宗教内容时,要把艺术家独特的佛教理解融入到创作当中,不仅需要艺术家运用当时的感情进行现实的审美再创作,而且要表现佛教题材绘画艺术的真谛和内涵。佛教题材绘画艺术是一种水恒的宗教形式的艺术表现,不管是对传统佛教绘画的遵从还是革新意义上的中西融合,或者还是以西改中,艺术的演变都是沿着自己既定的轨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而发展的。佛教题材艺术作为人永恒的精神世界的领导力量,无不彰显其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家是对美的缔造者,我们更是应该担负起一种历史职责,通过自己的时代感,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继承和革新佛教题材绘画艺术,把它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绘画创作题材,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佛教艺术美的真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艺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44-01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同时,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

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

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年前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当中,艺术家们就用多媒体像公众展示了精妙的绝技:用3D动画模拟山水画、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塑造装置艺术、用数码技术勾勒写意线条……在公众看来,艺术无非是绘画、摄影、展览等,以纸张等印刷品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但这一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以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的概念推向新的境界。

其实在过去,艺术创作虽被视作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但依然有规律和原则可循。比如,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求神”、“求韵”曾被视作一种约定俗成的铁律,而西方现代艺术也十分讲究与时事、热点、社会的结合———但这些创作大多是以纸质媒介为基础的,未来,当多媒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载体时,这类规律是否仍然适用?与多媒体艺术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价值观、创作观会呈现哪些面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元素将彻底退出,抑或二者并存,有机互补?

在许多资深艺术从业者看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P K,关键词不在于“替代”,而是“融合”。业内人士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如何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如何避免沦为一种肤浅的时尚?恐怕要从传统艺术中吸取‘慢’的精韵,比如,一个优质中国画画家,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来锻炼笔墨的功力,然而,讲求新观念的多媒体艺术,若领悟不到‘神韵’的寓意,无法吸收‘慢工出细活’的内涵,终究也只是快餐艺术。”江福全建议,除了“慢”元素的吸收之外,如何适应新的艺术介质,传统画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如何把传统笔墨转录为数码符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新生代艺术从业者面前的崭新难题。

“传统”与“多媒体艺术”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在中国,有个受众接受性的问题,很少观众会耐心地看一两个小时的展览,而不少多媒体艺术呈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视觉影像,它和公众的隔离程度太高,有些过于‘曲高和寡’。因此,如何把多媒体艺术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符号,如何用一定的‘地域性’吸引观众,恐怕是传统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结合的议题中,重要的环节。”

一些多媒体艺术家尝试与“传统”的结合,已收到部分成效:“比如,年轻艺术家邱黯雄的‘山海经’系列展览,就是中国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优质产物。展览中有中国观众所熟知的神话元素、传奇元素、中国山水画元素等等,数码高科技仅仅起到介质和传播的作用。”

而且,艺术媒介的更新势必带来创作观的更新:“传统艺术有很多趋同、约定俗成的东西,每一个艺术时代,你都能感受到有一种鲜明的风格在里面。当多媒体制作流行后,或许我们将迎来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创作时代,每个艺术家、创作者之间的差异将被放大到极致,这种多样化、差异化或将成为未来艺术的关键词。”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新媒体艺术会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材和授课套路,都是以一些既成的艺术教学理论为原型的,新媒体艺术方面几乎没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系统的理论,因此,一套能够匹配新媒体艺术时代的教案、理论和教学模式应当被建立起来,而这个教育模式肯定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带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尽管从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其实验性和先锋性等特征,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概念,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因为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艺术家借助某种媒介语言生成意义,表达思考和感受,引人共鸣。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往往是以艺术的观念提出问题、生产意义以及建构想象,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以及感知体验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拉兹罗·鲁斯,乔治·L·威本佳;赵黎明译.包装设计图形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