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人员值班管理制度

护理人员值班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3 16:5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人员值班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人员值班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缺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2-01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护理缺陷的研究迅速发展[1]。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是医院医疗安全及质量高低的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根据其对病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护理缺陷发生后对患者、医护人员和医院均造成严重的损失,精神科护理服务有其特殊性,因此应该高度关注精神科护理缺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防范对策。本次研究选择本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医疗护理缺陷的原因并提出其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精神科发生护理缺陷共54例,其中,精神分裂患者3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3例,癔症神经症患者7例,反应性精神病患者2例。

1.2 分析方法 (1)对54例护理缺陷所造成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统计,包括冲动伤人、外出潜逃、自伤自缢、跳楼等。(2)对54例护理缺陷进行分类,并从人员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做原因分析。人员因素指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技术因素是指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 经验不足所造成的护理缺陷;管理方面因素是指由于管理制度建立不足,制度实施和监督力度不够,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等组织管理因素[2]。

2 结果

护理缺陷所导致的患者不良行为中因冲动伤人的事件最多;发生因素中人员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发生时间以夜间较高。具体见表1-3。

3 发生护理缺陷的因素分析

3.1 人员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在患者产生异常现象时缺少警惕性和预见性,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缺乏充分的认识;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履行护理措施,且未能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外,护理人员的行为或言语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精神科工作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负面影响容易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部分护士想脱离精神科病房,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敬业精神,对工作有厌烦情绪,对病人冷漠,不愿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因而对病人的思想动态不了解,容易发生护理缺陷。

3.2 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足,对于各类仪器的使用不熟悉,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协同能力较弱,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在单独值班时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精神科护理缺陷夜间高发,尤其是0:00-8:00,可能是因为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后,思维易出现紊乱,以致做出异常举动。这个时间段,也是负责值班护士精力最疲倦的时期,容易出现问题。

3.3 管理因素 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理念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称,精神科的安全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教育和执行不深入,督察力度不够易发生护理缺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和护理行为有更高的要求,三级护理管理网络的效能没有高效发挥,三级组织指望二级组织,二级组织指望一级组织,一级组织指望单班人,没有重视安全环节管理及问题管理,所以未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安全隐患而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

4 防范措施

4.1 加强精神专业知识的学习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病,对此类高危险性患者应进行严格看护;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患者的生活与起居需要给予周全的照顾;抑郁症及癔症患者在服药时,要对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反应性精神病患者,应当防止其受到不良刺激[3]。

4.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感不强,不安心在精神科工作的现象,开展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倡导自尊、自强,做到在其岗,尽其责。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夜班和白班一样,检查和不检查一样,争当优秀的精神科护士。

4.3 落实护理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工作制度,对门窗等设施不定期检查,发现破损及时修理。对于新住院患者进行严格看护,避免其将危险物品携带入病室。患者外出或是业余活动时应重点看护,不能让其离开看护人员的视线;妥善保管自己的钥匙,避免出现患者盗取钥匙的现象。对于责任事件的发生,应给予严肃的教育批评,对表现良好者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4.4 加大防范力度 护理缺陷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紧密相连, 在缺陷发生比较高的时间里,应组织充足的工作人员进行值班并适当增加值班及查房次数;夜班工作人员应对病室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厕所、单房间进行仔细得检查,安装监控设备,以便对患者进行更好得观察。对于睡眠行为出现异常的患者,除遵照医嘱进行必要用药之外,还应给予特别照顾。护理人员还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按照法律实施救护,在保护患者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

4.5 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给予改善,合理安排班次,保证适当的床位与护士比,保持夜班班次的相对稳定性。对有精神负担的护士,应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恐惧及自卑心理,树立正性情绪,热爱专业,安心工作,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L.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for patient safety[J].Int J Quality Health Care.2009,21(1):1.

第2篇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护理质量,门诊护理工作计划。护理单元实行目标管理,护理部制定相关质量标准与检查评分细则

1、各护理单元认真组织实施,进行考核,通过目标管理促使护理人员观念转变,增强奉献意识,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

2、以过细、过精、过实、过严的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护理部将深入科室规范各环节管理。

3、加大医院感染控制力度。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执行,作好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果应达标。同时,作好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日常消毒工作。使用后的物品按处理原则进行消毒,一次性物品按要求管理、使用、处理。

二、继续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进一步充实整体护理的内涵,推出我院护理理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前提!选择我院就医,我们将为您呈上一份份精心而温馨的护理!

三、制定和完善我院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四、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保障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人人持证上岗。制定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抓好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1、对工龄5年以下护士实行轮科,重点抓好基本功的训练。

2、在全院进行普遍的一般训练及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抓好骨干队伍的重点培养,要求熟练掌握护理技术,还要求掌握好难度大的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的护理技术,在护理队伍中起示范及骨干带头作用。

3、护理部将采取多种渠道,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1)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护理自考和函授学习,提高学历。改变护理队伍以中专为主的结构。

(2)认真抓好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护理人员到省内短期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以管理知识、专科知识进展为主。

4、坚持每月在院内举办护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护理部重点要规范护理查房,提升查房质量,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

五、护理安全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护理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应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二级护理管理体系,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1、护理部做好宏观管理,补充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各层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安全工作。

2、护士长做好微观管理。坚持毒麻药品、抢救药品、用物班班交接,抢救仪器保持功能状态,保持抢救物品良好率达100%。抓好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病人的环节监控,时间的环节监控和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新毕业、实习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或家庭发生不幸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重点查房。

(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危重、大手术后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夜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进行不定时查房。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各种过敏试验,手术前准备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应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

六、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1、护理行政制度。

(1)护理会议制度。

①护士长例会。每月召开一次,与会者认真记录,并作好传达。

②全院护士大会。a.业务学术会,每2个月一次,由护理部组织。b.年终总结表彰会。每年年终由护理部组织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总结,表彰先进。

③科室护士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参加。

④护理早会。a由护士长主持,时间10-15分钟,全体护理人员均应穿工作服并站立进行;

b.夜班护士报告夜班的工作情况;

c.护士长总结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讲评,明确护理工作重点,注意事项;

d.护士长向所受护理人员进行有关问题的提问和测试,以提高护理业务水平;

e.护士长传达院、护理部、临时通知或重要决定,并具体布置落实。

⑤工休座谈会。a.每月召开一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主持召开,病员代表参加;

b.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意见,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

c.组织病人学习报刊、宣传卫生知识,要求病人自觉遵守病区管理制度等。

(2)护理查房制度。

①科教学查房:每月组织一次,针对疑难病例或护理问题,预先安排专人准备,提出重点需要解决的部题,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主持,并作好详细记录。

②全院教学查房:每季度由护理部组织一次。

③常规查房

a.一般护理查房:每周一次,由总护士长进行。

b.护士长查房:每日不少于2次,对病区护理质量、危重病人、护理职责履行、临床护理、病区管理等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c.护士长大查房:由护理部组织,各科护士长参加,每月一次。对照目标管理各项内容进行。

d.护士长夜查房:每周一次,由各科护士长对调进行。

e.节假日查房:节日、双休日,每日1-2次,由护理部组织对全院或病区进行巡查,检查节假日期间各科值班人员情况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指导危重病人抢救。

(3)护理训练与护理考核制度。

①岗前培训。凡从院校分配到医院的新护士,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内容:院史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护理规章制度、护士基本素质及礼仪规范、护士职业道德、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等。

②在岗培训。a.护理部每2月组织一次全院护理人员的三基考试,临聘及参加工作5年以下护理人员每月考试一次。b.每2月组织一次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科室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c.凡45岁以下护理人员,必须人人掌握常用护理技能操作。

2、护理工作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制度、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查对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换药室工作制度、急救室管理制度等

3、病区管理制度。

七、护理各项指标完成。

1、基础护理合格率100%(合格标准85分)。

2、特、一级护理合格率≥85%(合格标准为80分)。

3、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4、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0%(合格标准为80分)。

5、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达100%(合格标准为70分)。

6、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灭菌合格率达100%。

7、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第3篇

关键词:PDCA;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作用

急诊科是医院接待危急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主要承接抢救患者的工作,管理任务繁重、风险性高的特点[1]。护理安全是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提升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急诊科安全管理屏障主要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通过对护理人员的行为、素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2]。PDCA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首次提出并逐渐推广应用于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管理方法,主要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本文就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急诊科护理管理提供借鉴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有1名副主任护师,8名护士,2名主管护士,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3.6岁。每6个月接受1次实习护士12名,轮转和进修护士各4名。在2015年6月~12月对我院急诊科实施PDCA进行安全管理,以同时期未实施PDCA急诊安全管理为对照,观察实施PDCA前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主要的安全隐患及管理目标。将急诊科所有的护理人员分为2个小组,每组各5人,每个小组中有1名主管护士为组长,1名副主任护师对各安全小组进行监管。对急诊科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组长每周将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在开会时对新发生的、发生频率较高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说明,引起所有护理人员的注意。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有: ①工作量过大,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护理工作效率降低;②急救仪器维护力度不够,导致急救室仪器不能正常使用;③大批量急救患者急救时不能提供合适的急救资源及空间;④静脉补液、留置导管时引发的安全隐患;⑤未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用药信息,导致用药错误;⑥实习护士护理工作不全面,未及时整理和完善护理文件;⑦护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与患者发生纠纷;⑧护士护理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在院内发生跌倒、压疮、静脉血栓、吸入性肺炎、院内感染等并发症;⑨药剂科电脑信息失误。以“护理工作零失误”为各安全小组的主要护理目标,针对上述常见安全隐患提高警惕性。副主任护师每月对所有护士开展安全隐患知识讲座,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知识的掌握能力。

1.2.2实施阶段 针对常见的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①合理安排值班人员,在流行病时期和急诊患者较多的时期联合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在节假日提前安排好工作人员,避免护理人员出现疲惫工作状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②安全专人每天定时对急诊科所需的器械进行消毒、分类整理、检测,对有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告知值班医生,及时更换老化器械,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③根据接待的患者量适当进行科室扩建,增大急诊救治的空间,优化空间布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环境。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不定时对护士进行笔试、操作考核,减少用药失误。⑤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对留置导管、输液、呼吸机使用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护理内容进行强调,并完善护理管理制度。⑥对药剂科加强合作,学习药品知识,降低药剂科药品配置错误事件发生率。

1.2.3检查阶段 评估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每天由组长对PDCA的效果、各组及其成员的实践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再由副主任护师每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实施奖惩制度,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对发现的问提进行记录并及时处理,在每月的例会中对总结的问提及经验进行讲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2.4处理阶段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后,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急诊安全管理条例中体现出来,并制订成急诊科安全管理宣传手册发放给所有护士,便于护士随时翻阅,提高护理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护理能力。并对难度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护理水平。

2 结果

PDCA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的护理任务繁重,患者病情危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急诊科对护士的要求较高,护理安全管理是针对急诊科具有明显的风险性这一特征采取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急\科中输液引起静脉炎、渗液,患者出现院内感染、跌倒,护理文件为及时补充等不良事件都是常见的安全隐患,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发生医疗纠纷[3]。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循环模式,在急诊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通过分组、全员参与的方式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将所有护士提供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梳理,对护士进行教育、讲解,明确护理工作的方向。以“零失误”为主要护理目标,让所有护理人员提高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4]。每月对护士进行安全风险知识宣讲可以随时发现新的安全风险,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变被动处理安全隐患为主动防范风险,使护理工作更全面化。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核查制度、护理流程,提高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及处理能力,明显降低了安全隐患的风险[5]。在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对PDCA效果进行观察,对护士的安全隐患意识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可以了解PDCA实施的进度,对护士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了解。将实践经验制订为明确的调例具有权威性,便于对护士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通实施PDCA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55起下降到5起,说明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急诊科的护理不良事件,提高全体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国光,王欣,,等.PDCA管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297-300.

[2]郑颖,费晓璐.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33-134.

[3]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第4篇

1急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问题

1.1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我院急诊外科担负着各种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突发性工伤及公共卫生急救任务较多,工作量大,护理任务重。从实际工作情况看,急诊外科护理工作业务管理制度较为规范,但应急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1.1.1护理应急救援 队伍尚不健全特别是突遇群发性急救事件,护理人员调度不力,人员到位不及时。

1.1.2请示汇报制度落实不力 个别护士突遇工伤多不懂得及时上报相关领导,更不能做到忙而不乱,工作中往往存在着有章不循的现象。一些护理人员在急救工作中与突发重大急救任务时,凭个人主观臆断行事,不按规定工作程序向医院总值班汇报,致使工作得不到领导支持。

1.1.3协调沟通机制不完善面对急救任务[1],一些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与医生或其他科室进行沟通,还有的无视调度指令,严重影响和延误急诊。

1.2 护士业务技能方面

1.2.1缺乏全科护理知识 多数护理人员只习惯于应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急救处理,而对妇科或小儿科等其他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不具备全科护士的要求和水平。

1.2.2应对能力不足 遇到群体性、急发性外科急救时,思想不冷静,措施不及时,给急救带来很大隐患。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患比例失调,无法满足急救需求,导致突发应对能力的不足。

1.3护士人文素养方面

1.3.1责任心不强,同情心不够急诊护理人员由于长期紧张工作,经常接触和面对焦急痛苦的患者,部分人员缺乏同情心,不能做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甚至回答问题态度生硬,表情淡漠。

1.3.2法律意识淡漠 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个别护士在做患者信息登记和向急救中心上报出诊记录时,对涉及到患者姓名的多音字、同音字重视不够,同音不同名的登记情况时有发生。

1.3.3慎独修养缺失 个别护士在检查考核前后,白班和夜班,一人和多人期间,表现不一,懒散随意,给家属和患者造成不良印象,成为患方投诉的把柄,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2对策

2.1完善急诊外科护理管理制度

2.1.1严格请示汇报制度遇工伤和群体性急救事件,除其他值班人员上报相关领导外,当班护士必须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上报科护士长。由科护士长安排,并预见性做好各项准备。当班护士要有接警和上报时间记录,如有矿难等特殊情况发生时,必需与市急救中心沟通,请求增援,既确保现有患者能进行正常的抢救治疗[2],又要保证接警出诊工作的正常进行。

2.1.2规范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是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每一个步骤程序,每一段时间安排,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规定,如患者相关信息的登记和上报制度,出诊护士在下班前半小时必须完成,并如实上报急救中心;如遇抢救或其他特殊情况发生时,可酌情延后并及时完善,但必须有了解情况的出诊(或接诊)护士本人完成。

2.2提高急诊外科护理业务技能

2.2.1加强针对性业务学习 急诊外科要组织护士积极参加各种讲座和业务学习,参加院内组织的理论考核,并实名登记和记分,确保学习达标。要以全科护士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以适应急诊护理工作的全面需求。

2.2.2加强礼仪学习 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对护士、实习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学习指导,包括基本的站姿、问候语、禁用语等。工作中严禁实习生单独操作或替班,如有差错事故发生,由带教老师负全责。分诊台值班人员,不允许实习生单独代接报警电话,以避免因询问不清、记录不全、沟通不到位、不懂得及时通知上报而延误出诊,从而影响和延误患者的有效救治时机,甚至生命。

2.2.3规范护理文书 严格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和记录,并养成查漏补缺的习惯。特别是对涉及患者姓名的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反复询问核实,准确无误填写;对"三无"(无陪护,无资金,无家属)人员,要求一定要详细记录来院时间、抢救措施、效果转归等;对急救车放空车事件,要注明原因,并要求出诊人员当班完成有关记录,不转交下一个班次,不推诿至第2d。

2.2.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将《每天十分钟》纳入护理工作范围。即利用晨会或工作间隙,每天用大约10 min的时间,宣读报刊杂志和媒体宣传的典型医患纠纷案例,时刻为护理人员敲响安全警钟。并要求全科人员掌握基本的医学法律常识,并能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权限和义务。

2.3增强急诊护理人员人文素养

2.3.1换位思考,从严带教护患纠纷多因工作人员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而引发。因此急诊外科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安慰理解家属、稳定家属情绪的基础上,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掌握和懂得使用一定的语言技巧。

2.3.2养成严谨慎密的工作作风 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处置或操作期间,不允许反复或长时间接听手机电话;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并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规定心肺复苏、危重和工伤抢救、领导莅临检查等特殊情况下,必须将手机置于静音或震动状态。

3效果

通过对我院急诊外科护理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并要求全科护理人员以制定的各种防范和应对措施为工作指南,目前,全外科护士责任感普遍提升,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护患关系融洽,事故零发生。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方法:观察我院手术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点,参考相关文献,手术室常见护理隐患有,术前患者意外坠床、物品遗漏等,术中物品准备不齐致慌乱、核对不清致治疗有误、患者等因素造成的意外损伤、感染,术后有患者意外坠床、标本丢失等。结果:健全手术室管理流程,提升人员素质,规范用品管理,加强责任制,落实执行的各个环节。结论:加强手术室管理,不仅要做到制度完善,执行严格,还要加强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与素质,加强每项工作记录管理,做到流程顺畅,责任到人。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实施手术,进行治疗与检查、诊断,同时也是抢救的重要场所,具有工作量大、病种多、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繁重等特点,因此存在一定护理隐患,严重的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新技术的应用,新手术方式的开展,使手术及手术室护理意外与风险也随之增加,我院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我院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隐患分析

1.1 常见护理隐患

1.1.1术前护理隐患

术前的护理隐患常表现在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昏迷患者,易接错或放错手术间引起严重后果;在护送过程中,易发生引流管脱落;如果因未加床栏约束,烦躁不安的患者易坠床、摔伤、碰伤等,加重患者病情;指引患者行X线片、CT片检查时易造成患者物品遗漏;进入手术室后在过床的过程中,由于手术床较狭窄,易造成患者移动时掉床的危险;全麻患者摆放手术时,因无法表达而造成牵引进某些部位受压,引起该部位不适甚至功能障碍。

1.1.2术中护理隐患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在术前及关闭体腔前后如手术物品清点有误,加之术中添加记录不及时,交接班不规范,易导致患者体内存留手术用异物;术前如器械准备不全,或对手术可能发生的情况而预估不足,造成术中需用时临时准备;患者随身携带物品,如金属物品易造成烧灼伤,患者如皮肤接触到电刀涉及范围也会造成烧灼伤;患者摆放不当易引起压疮;术中应用抗生素或其他药品,如核准不准,静脉输血输液核对不严易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手术室内参观人员数量多,或消毒隔离、无菌措施执行不严易造成患者感染。

1.1.3术后护理隐患

术中患者标本保管不当发生丢失,甚至混淆,造成医师对症治疗方案错误;医用垃圾处理不当;术后患者过床时坠床、摔伤、引流管脱落等。

1.2其他隐患

手术室管理制度,如手术室安全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护理记录填写及交接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够,尤其是应急能力有待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较弱;手术室环境问题,如隔音问题,手术室内噪声易引起患者的恐惧感,引起不良心理反应,影响病情恢复。

2 预防措施分析

2.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建立并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如安全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并加强考核,制度制定后不仅有据可依,且要做到贯彻落实,不能让制度锁进抽屉,成为空谈。

加强护理执行环节的细化与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加入考核与责任制,做到发生问题一追到底,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减少护理事故出现。建立与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在限制区、非限制区,无菌区、有菌区等有明确标识,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参观人员数量,防止患者感染;护理人员交接时有明确的护理记录及清点记录,每次手术结束后,需有明确的器械使用与使用记录,晚值班护士器械清点完毕方可交接班,出现遗漏要追究到个人。

加强核查管理,仔细查对患者病室、床号、姓名、性别等相关信息,防止出现“开错刀”事件,核对后要有负责的护理人员签字确认。对于老年患者、幼儿、昏迷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要随时与医师、麻醉师等进行沟通,确认患者信息及治疗方案,确认患者病情情况,做好手术准备。

严格标本管理制度,切忌将患者标本随意丢弃,混淆术后诊断。术后器械护士要妥善保管标本,做好标记,交由医师处理。标本放入标本袋中后核实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在标本袋上,统一存放,由专人送检。送检及收检人员均签字确认。

2.2 加强人员配置,提高护士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护理工作内容及特点,每年安排不同护理培训,除常规护理手法加强训练外,还增加新知识学习、新思想教育等,新仪器的使用与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新思想教育则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培训过程中加强考核制度,使知识后能够有效运用到工作中,提升护理质量;为优秀的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鼓励护士自我学习与自主参加资质进修等学习、培训。在人员配置方面,尽量选择学历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综合评价较好的人员,以加强手术护理人员的队伍素质。

2.3 严格落实执行的每个环节,防止意外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如小儿、急腹症、醉酒不合作等情况的患者,当患者有烦躁不安等表现,发现有可能发生摔伤、碰伤等情况要及时加以纠正,必要时应使用约束装置,以防出现意外。

观察患者术中摆放是否合理,摆放患者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用力拉扯患者肢体,导致损伤,尤其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老人、小儿等类型患者,防止加重患者病情。在此我院每年新护士入职时均进行此项培训,以提高护理水平。

2.4规范术中物品,保持物品一致

术前仔细检查患者手术应准备物品清单,防止出现遗漏,手术时出现慌乱状态;必要时可做好手术用品记录,及使用情况,术后仔细清点手术物品是否准确。手术时尽量不要更换器械护士,尤其是小件添加物品,要由巡回护士亲自送交。掉落物品要及时拣起,零散物品要放入固定器内。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安全问题成为患者就医的重要标准,并影响医院声誉,尤其是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更是医院整体护理管理的重点。加强手术室管理,不仅要做到制度完善,执行严格,还要加强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与素质,加强每项工作记录管理,做到流程顺畅,责任到人,防止医疗纠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49.

[2]任雪英.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1.8(4):97-98.

第6篇

【摘要】本文着重对眼科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阐述分析,目的是为减少护理质量缺陷和提高护理水平。通过对相关隐患加强防范对策,来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

【关键词】眼科护理;不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由于眼的结构精细,轻微的眼疾都能引起视力的减退,甚至视力的丧失。安全的护理操作是保证眼科患者治愈眼疾的必备条件,它不仅关系到眼疾患者的安危,而且还关系到医患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对眼科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及提出防范对策,从而提高安全措施,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1一般资料

在我院眼科住院的60位病人中,男28例患者,女35例患者,年龄为22-78岁,以老年人居多。在护理中,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文先从这两个方面对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1.1 客观因素

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的客观因素包括:环境、护理制度和管理制度。

1.1.1 环境因素:

眼疾患者由于视物不清和行动不便,再加上新入院,对环境的不熟悉,在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中容易出现跌倒、碰伤等不安全情况。

1.1.2 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药物管理和治疗仪器的摆放不正规,容易出现了发错药和打错针的现象。

1.1.3 管理制度

医院护理管理和监督机制的不足往往导致护理差错的出现。无菌操作管理、护理人员值班管理和培训监督管理等制度如果出现混乱情况,讲直接导致不安全操作的出现。

1.2 主观因素

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的主观因素包括:患者和护理人员。

1.2.1 患者因素

病患因视力障碍导致生活自理困难,特别是年纪大的患者,容易出现坠床、烫伤、误食或呛咳等问题。有些病情轻微患者不遵守医院规定擅自离院外出,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甚至是安全问题。

1.2.2 护理人员

有些护理人员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如健康宣教不到位,护理操作不规范,法律风险意识差。另外由于人员不足、护理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往往容易产生疲劳和精力不足,导致出现护理差错。

2 方法

2.1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知识培训

护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对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熟悉各种仪器使用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本科室具体开展诊疗项目的情况,熟悉各种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护理常规,以便正确指导患者做检查,并制定出正确的护理对策与措施。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便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认真学习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摔伤、跌倒等意外事件,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程序。

2.2 完善管理制度,细化护理工作

规范眼科护理技术操作,避免病人眼部受伤 为防止眼损伤,操作时要求轻、稳、准,对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士的技术操作有严格要求,技术操作考核合格才在患者身上操作,这是避免患者眼部受伤和不适的有效方法。加强健康教育宣教,使用通俗的语言,使病人易于理解和接受,避免摔倒、坠床、物品丢失等事件的发生。严格防范院内感染的发生,尽量减少家属陪护的人数及院内滞留的时间,保持空气清新,每天保持湿式扫地。

2.3 创造安全规范的就医环境

当病人入院后应及时规范病人各种护理标识,注意标识要醒目;设立负责护士,落实责任制管理,重视病人的隐私保护;注意应用安全护理设施,病区要应用防滑设施,配备照明设施,安装各种扶手,清理通道障碍物。病房要设有传呼器,病床不可过高并要安装床挡,床间距要适当;加强对患者物品的管理,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环境卫生,不能随地丢弃果皮。

3 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且后果严重。我们可以通过确定不安全隐患和对高危人群正确的评估,来强化安全管理规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减少了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我们还需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与信任,以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第7篇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人员滋生或外界原因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及损害性的特点[1]。ICU是收治各类危重症疾病患者的地方,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抢救仪器操作复杂、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等因素,导致ICU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危地。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本文就我院ICU收治的112名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并全面实施,以实施后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有67名,女性44名,平均年龄在56.17±2.18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所致的风险。由于ICU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到位,执行医嘱错误,或者三查八对制度不严格而导致病人发生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不过关,缺乏对有关的危重症疾病的经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而导致患者发生危险。(2)护理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一是ICU危重症患者常建立多种管道,受患者病情、躁动等影响以及管道固定欠佳,导致管道脱出引发护理危险。二是进入ICU的患者,往往为抓紧抢救时间,而执行先抢救后签字的原则,以致各种侵入性操作未征得家属同意而引发的风险。三是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单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时间不一致、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抢救药物与医嘱不符,病情变化记录不完整甚至缺乏记录等。(3)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由于进入I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对护理人员不能积极的信任,怀疑其护理工作质量,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所求赔偿。

1.2.2护理管理对应措施

(1)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法律常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组织护理查房,高年资护士一带一低年资护士,结合护理病例对疑难病讲解其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等。护士长可以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每班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强调值班护士的工作重点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2)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常见的ICU风险管理制度有危重症病人护理查房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等。利用家属探视的时间,与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ICU的规章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以获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3)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护士资源分配。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因此每组配备一名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对每位患者进行整体责任制护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年资及能力,合理分配工作量,防止因工作量大而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1.4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护理工作中的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实施之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第8篇

1 基层医院护理安全管理隐患的分析

1. 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 1. 1 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重视不够, 没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工作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只注重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

1. 1. 2 缺乏职业责任感 基层医院由于医院的发展, 增加新的护理人员是护士流动较大的原因, 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比例高, 没有建立较好的职业责任感, 缺乏慎独精神, 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够认真、及时, 导致患者的病情突然变化时, 失去抢救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

1. 1. 3 护士综合知识水平偏低 基层医院的护士约有60%是刚毕业的中专护士, 资历浅, 综合知识水平偏低, 只有书本知识, 没有工作阅历, 缺乏经验, 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 在护理工作中没有预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低, 容易造成操作失败给患者增加痛苦。

1. 1. 4 工作压力较大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环境,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人际关系复杂, 尤其是护患关系, 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 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2];护士工作量大, 三班倒的工作性质, 使护士易产生急躁情绪, 导致护士工作失误率提高。

1. 1. 5 护患沟通不协调 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中, 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交代病情语言失度, 解释工作不到位, 特别是在用药咨询、住院账目查询时, 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甚至引发护患纠纷。

1. 1. 6 护理病例书写方面问题 未深入病房观察病情, 导致记录不真实;记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应患者病情;护理记录的病情、时间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或漏记, 一旦发生纠纷, 拿不出可靠的证据。

1. 2 医院方面的因素

1. 2. 1 基层医院人员结构及流动性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是来源于中专刚毕业的学生, 低年资、低学历, 缺乏临床经验或未受过规范的上岗培训。现在岗的很多合同制护士边工作边寻找待遇较高的医院, 工作不安心, 有流动倾向。

1. 2. 2 岗位设置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流动性大, 导致经常缺编;另一方面年轻护士较多, 休婚假、产假, 或年轻护士家不在本地, 存在春节的假期串休等现象, 护士休假时医院往往不增加人员, 导致临时缺编。

1. 3 护理管理方面

1. 3. 1 管理者缺乏管理知识、经验 基层医院护士长绝大多数是从护士直接提拔到管理岗位的, 接受管理培训机会很少, 属经验型管理者。

1. 3. 2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虽然建立了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 存在落实不到位情况。

1. 4 患者方面

1. 4. 1 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及媒体的作用, 患者的法律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1. 4. 2 患者对医疗水平期望值过高 基层医院患者缺乏医疗常识, 对医疗水平的期望值不符合实际, 如果诊疗结果与自身期望值有差距, 便产生不良情绪并转嫁到护士身上, 出现不遵医行为。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 1 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结合护理培训工作, 培训护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工作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 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工作中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

2. 2 完善并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将主要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成《部门规定》下发, 对护士培训、考核, 指控小组加大监督力度, 督促护士掌握并执行, 保证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2. 3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根据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较多及流动性比较大的特点, 建立值班组长负责制, 做好传、帮、带工作。科室利用各种会议、交接班、晨会、查房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护理部每季度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 讨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排查不安全因素, 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做到持续改进。

2. 4 制定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加强质控和检查力度 针对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护理部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采取多种形式定期进行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 并要求科室制定整改措施, 护理部负责追踪整改措施及结果。

2. 5 加强各级人员培训 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护士长参加省级、国家级护理管理培训班;利用每个月护士长会议时间结合医院目前的工作对全体护士长进行护理管理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抓实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上岗前3个月培训;对在岗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 注重低年资护士“三基三严”培训, 科室利用晨会、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的时间培训护士专科知识, 在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培训时, 注重操作中无菌观念、提高操作成功率的培训。

2. 6 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 护理部制定《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并下发, 制定各科护理病历模板, 要求各科室护士在书写病历时, 既要符合模板要求, 又要体现患者的个体化, 迅速提高了护理人员书写的能力及法律意识。护理部举办护理病历展评, 提高护士书写能力。护士长每天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和出科病历质量, 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 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护理部定期检查护理病历,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 澄清模糊记录中的认识, 统一书写标准。

2. 7 人性化管理,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倡导护理管理者关心、爱护护士, 用“以员工为中心”的思维考虑问题, 与护士谈心, 及时发现护士的不良思想动态, 提醒护士调整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积极争取增加科室护士编制,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改革, 灵活安排中班、节假日值班人员, 使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得以明显改善。

2. 8 重视医患沟通、提倡人性化服务 每半年对护士进行一次《沟通技巧》授课, 组织观看沟通培训录像。通过培训, 使护士有能力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通过有效地的沟通, 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了解病情, 对病情的转归有正确的认识, 增强患者的从医行为。通过培训使护士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中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对患者的过激言行, 能够换位思考、体谅患者, 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感化患者, 争取患者的信任与理解, 化解医患矛盾, 保证医疗安全。

第9篇

一、落实管理制度,动态人力调配。      

1、护理部作为职能部门,较好地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较好的完成医院布置的各项任务,2019年上半年完成指令性任务17项调配护理人员22人次。

2、联同人事科完成招聘护理人员8名,并进行了岗前培训及考核。

3、2019上半年,共选派护理骨干到省市参加培训学习8人次。

4、动态调配护理人员,完成了内科传染病区结核病护理小组的组建,并积极投入工作。上半年各科护理人员弹性调配共7人次。

二、持续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1、制定了2019年镇坪县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方案及护理质量考核办法,修订了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及各专科质量指标,并已下发。

2、制定了2019年护理分层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定期进行护理大查房2次、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演练培训2次,提高了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

3、重新修订了新的护理核心制度,并进行了培训。

4、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底线,降低医疗风险,巩固“二甲”创建成果,于2月1日成立了“医护应急总值班中心”,每晚由医护总值班对全院各病区进行查房(重点对新入、手术、病重、有医疗纠纷隐患的患者),及时排查和解决了各科室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安全隐患。

5、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护理部联同医务科、设备科共同制定了2019年急救技能培训方案,于6月10日、6月11日完成了对各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的培训,6月30日前完成了对部分科室的考核。

三、强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升患者满意度。

1、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能力,2月15日成立非临床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导诊、分诊、便民、预约、出院随访、门诊医师签约、分级协同诊疗、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享受最便捷的服务,患者满意度不断的提升。

2、自3月26日起,药械科试运行对临床科室的药品进行下送,从内科开始试运行,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服务理念。

3、血液透析室于4.11日上午在透析大厅成功举办镇坪县医院首届“肾友会”暨血液透析室开诊一周年纪念活动,为在治疗或准备治疗的患者讲授血液透析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取得良好反响。

4、为了隆重纪念“5.12”国际护士节,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强化我院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核心制度的掌握,在护理岗位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制定了先进护理单元、优秀护士长及优秀护士的评选活动,于4月初至5月8号前,积极组织完成了全院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并评选出了3个先进护理单元、3名优秀护士长、10名优秀护士,在5.12颁奖晚会上给与了表彰。

四、2019年上半年护理质量各指标达标情况。

1、患者满意度均值为95.1%。

2、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均值为73%。

3、静脉输血规范执行率100%。

4、患者有效身份识别执行率100%。

5、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6、健康教育落实率≥90%。

7、一人一针一管执行合格率100%。

五、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

1、自今年4月份起,妇产科开展宫腔镜检查,目前完成检查13余例,手术室护士与妇产科护士对该类检查患者的护理到位。

2、6月份开始启动全县乡镇卫生院集中物品代消毒灭菌供应工作。

3、外二科开展延伸护理服务2次,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更换鼻饲管及口腔护理。

六、上半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下半年改进方案。

存在不足:

1、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夜间分级护理落实不到位。

2、个别科室一级质控力度不够,对专科指标的质控方法欠正确,对管理工具的运用不熟练。

3、部分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素质较差,工作中缺乏责任心。

持续改进方案:

1、加强护理梯队建设,根据患者动态增长及科室护理人员变动情况,继续向人事科申请护理人员,充实临床一线工作,逐步将夜间分级护理落实到位。

第10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 院感防控; 共同提高; 有效途径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如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是暴发。因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有管理过程上的协同交叉性,又有管理效果上的依赖唇齿性,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医院感染控制水平[1]。

1 护理工作中凸显的院感防控问题

1.1 护理人员对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知不足。一是个别护理人员对工作中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认识不到位,院感控制意识缺乏。二是部分护理人员片面理解工作职责,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行,感染预防与我无关、自有专职人员。岂不知护理工作的诸多环节都是以做好感染工作为前提,有些护理实施细节就是感染预防的具体体现。再者,对感染知识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学习不够,导致实际操作中不规范、不到位、不全面,结果产生这样那样的纰漏或问题。

1.2 护士长对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监管不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为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部分护士长对这一新兴学科接受慢,认识不足,还是老思想、老方法、老习惯,没有全新的大护理观念,对感染监控管理中“隐性”和“内涵”质量的管理认识肤浅,导致在管理中不能发现或即便发现了护士违规操作也不能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一些带教老师对实习护士、医生等不能严格要求。

1.3 医院现有的消毒、隔离等所需保障设施不健全。如住院病房内洗手池太少,重点病房内没有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等等,还有快速手消毒剂配备较少等。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尤为突出。

1.4 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较差。人们常说观念支配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一些工作人员总以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时间紧、工作量大等为借口,再加上个别手消毒剂刺激性味道较重等,总不能按规范洗手、按标准操作。

1.5 个别护理人员慎独精神较差,标准预防不到位。由于自我认知不到位,个别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戴口罩,特别是中午班、夜班单独值班时最为常见,甚至是在执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也不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1.6 病区环境、公共设施、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这一点在基层医院表现较为突出,有受医院办院条件差限制原因、也有医院重视程度不够原因。医院聘用护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感染防控意识淡薄,象抹布、拖把的使用虽然经过多次培训,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交叉使用现象时有发生,极易导致交叉污染。

2 护理管理中提升控感水平的有效途径

当今,感染管理越来越成为医院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水平管理的标志,也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

2.1 加强宣教力度,营造群防群治氛围。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门新兴专业,因此,一定要加强院感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做好感染工作的重大意义,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把感染预防与控制做为自己的一项责任和义务,营造出良好氛围。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健全感染防控制网络[2]。医院感染管理学,无论是对新同志还是老同志,还都是一个新领域,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医务人群,开展专项培训和分层培训,建设起感染培训网络。凡是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及见习实习同学等,都要进行一次系统全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对现有医护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对聘用护工进行感染责任和专业应用培训;同时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还要随时进行感染新要求的强化培训,使人人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开展医院感染的发生。

2.3 加强护士长感染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染管理落到实处。护士长是科室领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更是各项工作落实的执行者和责任人。要进一步转变护士长的观念,针对护理和感染等工作,要强化“一岗双责”机制建设。护士长必须把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做为一项日常重要内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并随时监督执行,及时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要求、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有关文件精神等进行传达和落实。并利用周会、学习日等切实加大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教育,让护理人员面对在控制院内感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感染监控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最佳效应。

2.4 加强感染管理运行机制,保障责任落实。对医院感染的控制要采取分级管理制度,首先是各科室要制定出消毒、隔离制度和护理操作流程,科室护士长要检查、落实、督导制度的实施;二是充分发挥各种质控小组的作用,不定期按照消毒、隔离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指正,并进行整改落实;三是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每周都要到各科室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给予反馈,并在全院周会上公布,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2.5 加强医院内环境管理,清除污染源[3]。要切实加强医院内环境的管理,始终保持病房公共设施及医疗设备清洁卫生,如床头桌、洗手池、座便器、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都是易污染源,每天都一定要加强这些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病房拖把、摸布等器物一定要严格分区,专区专用,及时消毒。病人出院后对床单元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并定期对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

2.6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手卫生设施,杜绝人为传播渠道。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而洗手是医感防控中最简单却最有效地环节。因此,医院要建立健全手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为把制度落到实处,结合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操作多特点,科室一定要按标准给医护人员配备便捷的洗手设施,重点病房内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及无味、无刺激性的手消毒剂等等。再者,院感染科每周要到临床科室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督导检查,每月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细菌总数和致病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反馈、通报,督导整改。

实践证明,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既有交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感染控制管理许多方面都是通过严谨的护理过程来实现的,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而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等,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升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风萍,吴文. 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106-4107.

[2] 孙孝芹,崔霞,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2-853.

第11篇

外科icu是对危、重、急病症,全麻手术后患者实施集中救治及护理的特殊单元。icu的建设与护理安全不仅是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管理的工作重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主要收治有危及生命可能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神经外科患者有其特殊性[1],危重患者多,昏迷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我院神经外科经过充分调研及准备于2007年7月在原有icu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吉林省规模最大的无陪护nicu,即无家属陪护的相对封闭式nicu,设置专门的医护人员,完善先进的监护及急救设备、制定无陪护nicu收治标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为神经外科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病区布局及床位设置  

    icu的设置应根据医院规模、病种、技术和设备等条件而定[2]。我科icu共设有床位32张,分为三个区域。一区为重患但病情相对稳定者,在环境上也相对安静;二区为重患但病情欠稳定有随时发生意外的可能,例如突发意识障碍、呼吸功能恶化、脑挫伤水肿高峰期、癫痫持续发作者等;三区为全麻手术后恢复区。三个区域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三区之间有通道连接、且各自都有通道进入普通病房,方便患者的运送。在二、三区外设有缓冲区域,并设有家属接待处。

2  医护人员配备   

2.1  医生设置:由于神经外科医生专业化分组,每位患者由具体医疗组内的医生负责,在nicu内我们还专设二位医生值班以处理主管医生不在时的紧急状况。在每位患者的床头设置了医-患认知卡片,上面填写着患者的姓名,主管医生姓名,医疗组别等,为责任护士及值班医生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2.2  护理人员配备及素质要求

2.2.1  护理人员配备:设护士长1名、组长2人皆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责任护士10人,我们按照nicu床护比设有助理护士64人,护理员及清洁员10人。

2.2.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我科nicu配有4名重症监护专科护士、1名picc专科护士、1名心理治疗师、1名营养师,选拔学历高、素质佳的护士在无陪护nicu工作。所有护理人员定期参加多样化的专科培训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神经外科专业化发展要求。为了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我们还不定期对护士进行各种风险预案、急救流程的抽查考核。例如:护士在值班期间遇突然停电、供氧障碍、患者坠床、猝死、气管套管意外脱出等的预防及处理等,常抓不懈,做到人人参与,提高护士的应急意识及应变能力,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助理护士在上岗前经过医院统一考核,进科后再由高年资护士进行神经外科专科知识培训,并教授生活护理方法,例如翻身、叩背、吸痰、口腔护理等技术示范,再由小组长进行专科仪器使用方法及常见故障分析等的培训以协助护士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  仪器配备 

    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颅内压监测仪、颅脑降温仪、排痰机等,做到专人管理、定位放置、定时检查维修及保养。其中万元以上设备均设有专门的使用保养及维修记录。护士长定期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4  建章建制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以保证护理安全

 

    规范化管理对nicu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制定了无陪护nicu患者入室标准,重病患者转入、转出流程,家属探视制度及管理制度,危重病情上报及护理会诊制度,岗位人才培养制度,神经外科重病患者护理质量检查标准,空气培养及微生物监测标准等,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5  管理体会   

5.1  加强床位周转,有效利用资源:我院神经外科拥有病床126张,日均手术量5~7台,急诊入院、病重需要抢救的患者及病情转重需要由普通病室转入nicu的患者每天数量不同,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床位,我们的做法是每天早间护士长带领责任护士床头接班,给予护理指导,并且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在医生查房时为其提供患者信息,医护共同决定可搬出nicu的患者,将全麻手术后气管插管拔除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及原有重病患者病情转轻者及时搬出无陪护nicu,加快了床位的周转将床位让给更需要的患者,这样不仅提高了床位的使用价值,也使转出的患者能更早与家属长时间相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2  医-护-患加强沟通:由于是无陪护nicu,对于家属来说2次/d,30min/次的探视时间有限,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着强烈的知晓欲望,多与其沟通十分重要,由于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我们为安全起见,在患者入室前与家属至少确认2种联系方式,保证其随叫随到。医护人员随时对于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加强医-护沟通,在与家属沟通过程中采取协商、友善的态度,坦诚相待,不仅增加了家属的信任度,也保证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3  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我科成立了nicu质量控制小组,组员由护士长、组长、办公室护士、服药护士、病例质量控制护士组成。定期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对工作中发现的护理缺陷或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或提出整改措施,给予及时纠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在措施实施后及时给予效果评价。对应急或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例如:我科采取护士弹性排班制,设有备班,护士保证手机24h开机,随时待命,在患者激增时及时补充人员,确保患者安全。另外我科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助理护士培训基地在其他科室护士短缺的情况下派出助理护士支援,护士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其他科室的肯定。

5.4  加强安全意识: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3]。nicu是对急,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治疗及护理的场所,具有更多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法律问题,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客观资料作为法律性文件,为护患双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及举证依据[4]。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记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确保护理资料的真实、客观、准确、完整。在护理操作上要求护士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于躁动患者或麻醉未完全清醒患者、昏迷患者适当给予保护性约束以防止坠床、意外脱管等护理缺陷发生。在患者入室前与家属签定nicu家属告知书、自费项目知情同意书等,入室须知在门外粘贴在醒目位置,患者每天所发生的费用及时通知家属,遇紧急情况及时与家属在缓冲区沟通,减少误会、纠纷的发生。定期举办安全讲座,做到警钟常鸣,增强责任心及法律意识。

5.5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监护”是nicu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又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因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复杂监护仪器的使用还要具备对临床监测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的本领,及具备多学科医疗护理知识,我们的经验是医护人员除经过专科轮转学习和严格训练,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使专业护理能力持续提高,更好的适应神经外科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8.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

第12篇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13-01

目前,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很注重这个问题,特别是对医院,要求就更加严格,对医院护理工作者的要求就尤为严格了。医院内患者的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医治、护理等行为。心内科患者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年老、体弱、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承受能力差,因此很容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性低血压等意外。WHO总干事曾经在“保健质量 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队对患者安全问题要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结合医院开展的多次研讨会,对心内科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进行了探索,并在护理工作中加以运用,使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安全得到大大提高。现结合我个人护理经验,谈谈我在心内科护理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1 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心内科患者多属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冷热感觉不灵敏症状,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自伤、自杀等意外。这属于患者个人生理、心理上的主观因素。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等。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不干燥、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过暗等均易使患者受到伤害。药物因素如医院由于多种原因经常使用强心、扩血管、镇静等特殊药物,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护理人员因素如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停留在打针、发药、铺床等常规护理工作上;存在着尽快把自己职责内的任务完成,尽早休息或提前下班等心理;新进护生对专科知识和操作程序不熟悉;心内科急危重患者多,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等。

2 心内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要做好心内科护理工作,要从患者到医院入院开始就做好相应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从刚入院到出院都要格外重视的过程。要做好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做好患者入院的评估,根据病情“区别对待”:这儿的区别对待,不是指心内科护士因为患者的熟悉程度而区别对待,而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除此之外相对较重的尽量安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使用床头卡,危重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的标示制度。

2.2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加强感染防控工作:心内科患者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以下重点环节的管理。

2.2.1 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区域包括门窗、厕所、用水房、病室床单元设施等,这些是病员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专人管理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时段,这些时间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或比较繁忙,对病员的关注相对较少,易发生意外,所以在这些特殊时段要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值班护理人员的工作,中午派2-3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或吊班,节假日必需排够上班人员以加强防范工作,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2.2.2 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心内科患者年老多病,机体抵抗力较低,易发生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做好手卫生工作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不出现因感染而发生的并发症。

2.3 做好患者心理康复指导工作,引导患者健康向上: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加上家属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部分病员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想到自杀等不良行为。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多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时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