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时间:2023-08-23 16: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接触和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长,对语文的学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教师也是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本身,推动课程的专业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相关的预习,在课堂中积极的互动,以及课下语文作业的巩固,这些学习步骤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他们正确的语文思维,除了通过广泛的语文知识点的扩展来提高他们问题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在语文练习中提高正确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透过教参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课本的讲解,学生只是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顺利的完成对课本的学习,缺少正常的思考与语文内容的延伸。所以,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注重及时更新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准备课文讲解之前,要对课本的内容与常见的教学形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和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而丰富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例如,在教授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见的教参等内容的限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等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整个鸿门宴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话剧等方式,呈现出生动的课程方式,从而增加整个课堂的乐趣和活力。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活动中去。正如上述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与主动查阅,在主动学习与积极扮演中,强化对课本角色的认识,这往往会比教师单纯的理论的讲授要生动和活泼。当然,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模式中,要充当经验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进行。

二、教师拓展课程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由于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语文教师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丰富和充实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更加趋向于学习和接受更广阔的语文知识,乃至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政治等领域,进而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更新和丰富课本的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袤和相连,进而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语文的魅力。而另一种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通过开设相关的语文专题的讲解,让学生在多种专题中了解语文的古代、当代以及外国领域中的相关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化学生多学习语文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语文知识的储备。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应该注重对这些拓展性语文资料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体现老师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因素,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足够生动、丰富、充实、专业、有相关性,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完成相关的课程活动,进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当然,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保证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引导学生多多练习,从实践中巩固完善

在新课标逐步完善的教学前提下,语文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加强练习的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在每次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梳理以及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当然,语文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合理选择语文练习资料的重要性,好的语文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既可以掌握到最基本的课本知识的概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语文知识,在练习中意识到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要注意结合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文化主张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引导学生在多类练习中,学习到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理论主张,从而又能以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对《再别康桥》的认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课本知识时,要注意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筛选和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的意义,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练习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练习时,会出现对某些知识的盲点,由于现实学习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缺陷,进而影响整个语文练习的环节。所以,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练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并学会排除、代入等解题方法,提高语文练习的正确率,让学生在多次实践和练习中掌握到语文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

第2篇

关键词:语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29-01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教育的价值在根本上是通过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体现的,即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深入,课改中的一些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正在背离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对此笔者梳理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其作了一些思考,希望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纷繁的多媒体技术缭乱了思维的火花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其专业成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更新了教学的方式,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如今有些高中语文课堂完全是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不顾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单纯为了课堂“亮点”而滥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就我们学校高中语文课堂,以及我所听到的一些公开课来看,纷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似乎不“多媒体”一下,就显得不够“摩登”,也显示不出自己新课改的意识了。

多媒体课件的滥用有很多弊端如:多媒体图片泛滥,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多媒体课件容量太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像空间的独特的艺术,这种想像空间,是任何视觉、听觉的手段无法替代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想,我们学习《故都的秋》,图片展示的秋景再美,也不可能体会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韵味。学习《荷塘月色》,纵然翻出荷塘的优美有韵致的图片,给人的也只能是景致而不是神韵,也体会不到朱自清先生对荷塘独有的感悟。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东西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得了的,因为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需要我们调动思维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图片再精美,画面再生动,形象再直观,恐怕也无法表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静谧的意境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雄浑阔大的意境,这些如诗如画的意境我们只能慢慢的意会。

我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要慎用或少用多媒体课件,要将思维还给学生,因为毕竟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不是反对使用它,而是极力提倡尽可能的恰当应用,其应用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且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热闹喧哗掩盖下的伪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老师热衷于在备课时,故意用多媒体课件肆意渲染,或滥用表演式演讲式,或整堂课空洞地搞探究与拓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的领导把一堂课热闹不热闹,有多少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看成评价这堂课的标准。其实这样的课堂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活动课、讨论课”,致使课堂喧嚣而浮华,严重缺乏对文本的静心的阅读。学生远离文本、架空内容地发表所谓有个性的独到的见解,甚至改编一些“无厘头”的课本剧,这样课堂远离了甚而脱离了文本,远离了语文课的本真所在。课堂的“语文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情感的淡漠。

我认为,教师在上语文课时,一定要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走到文本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走进自己的生活。比如,让学生用心、深入、反复地阅读杜甫的《登高》,他们就会被诗中所描写的悲秋之景、诗人的境遇深深地感染,也会对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真正地走进《琵琶行》的诗境,深入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进而悉心地品味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刻意味。这些是浮躁而喧闹的现场讨论、合作探究所探讨不出的,所以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心灵深处的与作者的共鸣。

当然,朗读、讨论、交流、展示也是很必要的,但必须是以心灵的宁静为前提和基础。为此,就请让我们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营造宁静的课堂,让课堂更像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去体会文字的魅力。

三、生命的意识的淡薄与自我精神的缺失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1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从大到小一般可以细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几方面并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清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关系,从而更好的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中用力最多的地方。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总结,认真的分析,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展开语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标,在课堂上任意发挥,使学生不能够抓住老师的教学主线,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不能够细致的剖析语文课堂的细节所在。比如很多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本,其背后有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引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些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只是把很多空泛的目标定位其中,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变得模糊,把学生引导到空洞的说教课的圈子内,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其中。

第三,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的时候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立体感,使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锻炼。这种目标的定制往往只盯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全面的,不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有机的融到语文课堂之中。

以上是典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案例,我们必须剖析其问题所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原则

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可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结合高中语文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还要细分每个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中语文课堂自身的要求。在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质去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控。部分性原则是相对于整体性原则而言,因为高中语文自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字词、阅读、作文等等,这些不同的板块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从每个板块的不同方面出发,进行明确的目标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明确不同板块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方面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坚持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客观存在,也有很多需要主观发挥的东西,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必须进行不同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就是教学目标要集中,要精练,而且课堂实施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对于这种明确性的课堂目标要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且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施,一步一步的去接近教学目标。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模糊性的东西,这种往往是提升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明确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每个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学生自身所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糊化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完成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高中语文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有了这些原则,才不会在高中语文课堂设计中犯下以往的错误,走向更深的误区。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研习高中语文教材和最新的教学大纲,不能随意的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必须从教材自身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获得更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整个高中语文体系,以及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要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从宏观上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能够做到目标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其次,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地进行目标分配,这样课堂目标才能够更加细致,不至于让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因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往往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同的目标设计,从不同的方面去完成高中语文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够找到一个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第4篇

一 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3-02

一、引言

语文课堂是职高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它在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学习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职高语文课程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加上学生本身的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如果继续放纵,不及时制止,最后教育只会遭受失败。

二、职业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分析

1、重专业轻语文

职业高中看重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职业技能的过分看重往往忽略语文知识教育的存在。无论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需要培养的是什么技能,语文知识才是基础,才是根本。语文培养的是人文情怀,是行为素质,是读写能力,是审美情趣和待人接物。语文是基础,是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考习惯,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课知识。职高学生普遍素质低,这时就需要语文的相助,学好语文调节情操,学生的素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2、重知识轻技能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通常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重知识而轻技能,轻探究重传授,轻合作重独立,轻情感重认知。以上的其实都是平等的,知识与技能应相辅相成,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就是现在普遍存在“偏重”的现象,很多语文课的教学还沿用普通高中的应试教学方式,侧重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背离了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初衷。所以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才存在许多弊端,课堂效率才会低下,长此以往,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脱离教学大纲,上课时往往是自由发挥,有的干脆播放影视视频代替语文教学,没有把语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完全忽视了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进一步地加剧了学生对语文的误解和厌学。

3、学生自身问题

职高学生普遍是学习能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差,而且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存在“只需要把技能学好”的错误心态。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他们普遍认为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无关重要,可学可不学。鉴于这样的错误观点,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导致低效率的课堂教学。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心态要摆好,学生的心态更要端正,重视语文基础课程学习。职高语文的教学大纲上写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多方面地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和文学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组织和能力综合性,为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出

1、教学内容差异化

现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材都是一致的,无论学生学什么专业,教学的内容都一样。这就呈现了一种职高语文与学生专业无关联的现象,这只会削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毕竟与本专业无关,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貌似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众多的老师过度地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而忽视像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若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专业为突破口,把语文学科与学生重视的专业课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同时,优化语文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累素材,以图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

除了教学内容需要与专业相符合,教学方法也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关。近几年来,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高中学校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有三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淡化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三要务实求真,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材强调中职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基本语文文化素养,也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同时要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随着近几年招生政策的改变,职业高中对学生的素养标准越来越低,导致招进来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职业高中除了教会学生技能之外,还要通过语文这个学科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研究态度。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解之外,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上《项链》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查阅人们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然后让他们参考别人的意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课文中找依据。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在熟读、精读课文时加深思考力度,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另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其他专业教师的配合。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同阶段进行,帮助学生梳理系统的知识库。语文教师向专业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帮忙整理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使得语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例如在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时,要想让刚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语文老师必须与专业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介绍专业特点和就业典型的教学课件,进而实现以下教学实践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本专业,树立专业认同感并点燃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训练学生们口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们团队协作意识。

3、重视知识拓展环节

在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拓展的这一个模块非常重要。例如笔者近几年所教专业是烹饪专业、农艺专业和学前专业。上《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个课时,在知识拓展环节设计时,让烹饪专业的学生思考:水果拚盘用荔枝果和什么水果搭配比较好?哪些冷拼用荔枝果才显得和菜肴相得益彰?让农艺专业的学生思考:种植哪些荔枝品种经济效益比较高?如何抢占先机让荔枝最早上市或错开旺季上市?让学前专业学生思考:如何向小朋友介绍美味的荔枝果呢?并让她们上台表演介绍。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深感兴趣,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体现了鲜明的职教特色,又加深了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学生对语文课的一感兴趣,势必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天地。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运用。重视学生专业的发展,而不是卷面上的分数。学校和语文老师要做的应当是将学生从分数中解放,把原本的考核系统加以调整改善,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之后。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结果转移到教学的过程当中,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节课堂气氛上。不要以标准的试题、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

四、结束语

职业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根据教材来选择之外,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来选定。目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就是没有职高的特色,没有与学生本专业有机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语文的重视。因此,教师应以专业为突破口来改善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岳媛媛.论语文课堂的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历了多次的教育改革,为了深化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在党的指导方针下推行教育改革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21世纪我国要完善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梳理出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越来越好,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丰富,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仅仅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解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在不断实践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予以分享。

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据是教学大纲及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了完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的结果是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成绩却不理想。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每个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各个学生的差异,既要有适合班集体的一般教学,也要有适合个别学生的个别教学。

语文作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在一个阶段后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受关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接受新的语文知识点,而不好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抵触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是很高的,因此做到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十分重要。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新课改标准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不是直接讲解知识点,生搬硬套,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得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是可行的,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体现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保存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保存。

二、进行趣味性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以需要教师掌握有趣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快乐中接受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内容十分丰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非常多,虽然教师想在课堂中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可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新课改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方法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在枯燥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学习的乐趣。

高中阶段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有效的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去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新课改下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情景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教学法等等,教师要把这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再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必然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更是如此,将各个知识点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教授新知识。

第7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学习实情,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以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问题设计的精妙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形式来呈现所教内容,即将教学中的有关图片内容、语言文字等转化为问题与内容的巧妙衔接,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其在问题驱动与引导下,有方向地自主探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把握方法。当然,问题设计并非盲目而随意的,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如问题设计应“精”,即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紧扣教学重难点来设悬置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加深知识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生动曲折的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的作用,其教学难点是感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体会与学习老贝尔曼“成全他人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其更好把握文章主旨,教师可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探究主旨。1)整体感知:①请试着根据小说情节的四要素来概括出课文中各部分大意。②请找出本文中的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之间的相应关系。2)文旨探究,深入对话与领悟:①由人物形象切入,分析谁是真正的主人公?②由标题含义着眼,分析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与隐喻义,以领悟文章主旨。(教师可予以提示:由贝尔曼、琼珊两个不同角度加以探究)③由文章结尾切入,要求学生多角度质疑与讨论,思考逆转式结尾对文章主旨表达有何作用?这样,当学生解决问题后,也就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注意问题设计的巧妙性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提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提问,尽可能地以问题诱导学生大胆质疑,形成新问题,并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如《劝学》一文,“劝”字统领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板书“劝”字,要求学生思考“劝”之含义。不少同学认为是“劝告”之意。教师因势利导,将“学”字加在“劝”字之后,提问引思:此处的“劝”又是何意?此时,同学们会恍然大悟,明白“劝”字还可表示“劝勉”之意。教师可继续诱导,板书“勸”(“劝”的繁体字),简单穿插:通常以“力”为声旁的字有给人以勉励之意,譬如“努”、“励”等。这样,通过巧妙提问,可帮助学生更好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三.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一些轶闻趣事、生活实例等精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知结果。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悬念性。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时,才会更积极而主动地去探究与学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本,找出最佳切入点来设置悬念情境,以唤起学生好奇心理,使其急于求知,自主进入学习状态。

如教学《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时,相对而言,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在新课伊始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事例思考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生动性。如在教学之前,笔者设计了调查活动:你们是否可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所知道或常见的西方品牌?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予以提示,譬如瑞士手表、法国香水等。然后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叹西方科学的巨大魅力,尤其是西方工业文明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认为东方科学应向西方科学学习,才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缩小东西方科学的距离。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是如何看待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又是如何看待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的?学习本课之后,我们则会找到有关答案,有所感悟。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时要善于通过问题形式来呈现所教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应巧妙提问,尽可能地以问题诱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应认真研读课本,找出最佳切入点来设置悬念情境,使其自主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沈晓燕,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第8篇

一、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

在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究之前,笔者将分别界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概念,借此明确本文论述概念之范畴。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按教学科目编制,反映某一门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实践需要而编写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书,是狭义教材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依据三者概念,笔者将三者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如下:

图1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图

由图可知,课程标准建立在对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研究基础上。对三者进行研究,能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学科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经过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双重规范和制约下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其中仍然保留有许多创造性发挥空间,教师在其中,如同进行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教学是贯彻课标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实践活动,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因而自然对前两者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信息反馈作用。及时地反馈教材编写问题,发现课标制定前的科学调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以及施行有效教学有极大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更大进步。由此可见,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下文中,我们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

首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它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意义。

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作用。在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课程性质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出学生应该从“积累-整合、感受-欣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明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里需要提前做出说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在对必修课程的分析上,并未涉及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来实现。

在对课标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将通过两张图表对五本必修课本进行简要梳理,然后通过具体分析,解读、探讨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下表是对模块单元主题设置的梳理和分析。

模块

单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1.吟诵青春

2.体悟人生

3.设计未来 珍爱生命(文本研习)

精神支柱生命之歌 祖国土

(文本研习)

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我有一个梦想

(文本研习)

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科学之光(文本研习)

探索与发现

奇异的自然

魅力的创造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和平的祈祷

(研习-探讨-活动)

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

烈士的抉择

底层的光芒

殉道者之歌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文本研习)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

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

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研习)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历史的回声

(文本研习)

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文明的对话

(问题探讨)

审视传统认识与沟通

拿来与接纳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

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直面人生(问题探讨)

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 慢慢走;欣赏啊

(活动体验)

一花一世界

永远心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在演讲厅

问答之间

交锋时刻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

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

表1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单元内容梳理表

通过整理表格,笔者发现:每个必修模块的专题设置,可以归纳为“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类型以及三种类型的不同搭配、组合,并且这三种类型,与课程标准中的三种能力要求: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相对应。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又贯穿着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即人文性和工具性。

两个基本特点在设置上的具体安排,除了这三种类型的能力训练外,在各个模块单元的主题设置上也有所体现。本套教材的人文性体现明显:人生规划、真爱生命、热爱祖国、感悟自然、聆听历史、对话文明、祈祷和平、体悟人性等,几乎每个主题都渗透人文性的特点。至于工具性也如此,如“走进语言现场”中对演讲技巧的训练、演讲稿的撰写;“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对文言声律的学习,借助工具书去领略古典文学之美。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生不仅有了丰富且有深度的思想,并且能够自主、充分地借助汉语去阅读、理解并且表达自己。语文,至少在作为语言工具这一点上,给学生打开了很多窗户,为学生在不同发展倾向上提供可能。

另外,语文教育中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规划人生,将知识化为内在教养,思恋家乡,在自然中学会谛听与思考;珍爱个人生命,感悟战争,祈祷和平,认识历史;热爱祖国,在号角鸣起时的个人选择,反思中外文明对话,感受古典文学的精髓;伟大的人生梦想,复杂的人性世界,演讲中的语言魅力;感受科技的奇异之光,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人生困境中的抉择,渺小个体与广袤宇宙间的关系。在这些主题的熏陶之下,民族精神的培养显而易见,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涉足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虽然粗略,却也给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阅读与鉴赏”目标的集中体现。当然,其中贯穿着“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如演讲专题便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而在各个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但这些更倾向于口语“表达与交流”。

下面笔者将梳理五本必修课本中写作板块,探讨书面“表达与交流”及相关问题。

模块

单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写作,也是对话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

单元一 指导 激活我们的诗情 用墨如泼

生成诗歌的意象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实践 回忆(信)

“长大”

小诗“相信未来” 1.“口述”实录

2.“同情与悲悯”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脚下的土地

2.祖国故事

3.艺术故事 1.平凡而伟大

2.名校校训

3.时事评论 1.学习中难忘的体验

2.电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

3.我有一个金点子

单元二 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选取叙述的角度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要有描写意识 写出你的真情实意

实践 我的读书故事

读书的苦乐之境

给自己起一个字 编写某一年度大事件

读图感受

自己找画合理想象

在诗上添加 人物评传

走近某人

议论文 写人

人性的美丽

发言提纲 我的心因**而高贵

幸福的几种感觉

友情

单元三 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准确、及时与便捷 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 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会分析

实践 静听回声

在远方

在路上 咏史

读史随笔

写消息或通讯 格言或熟语的古今变化

文化差异

家乡或家庭的变化 诗词扩展成散文

读到感悟和创造性见解

两首诗歌比较 读后感

材料作文

单元四 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看好处说门道 演讲稿,写给听众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实践 乐曲、绘画中体味自然

自然画面的描写

大自然的智慧 美的瞬间

老师们的一组片段

插画评点

微型小说 演讲与评论

提纲

演讲录像 我的精神小屋

庄周梦蝶的思考

同情

表2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写作部分整理表

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表格进行分析:

在写作观模块安排上,笔者认为具有由内向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特点。“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三个写作观以顺畅、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目标。“你的生活很重要”强调关注自己的生活、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自己生命体验中的乐趣,形成个人独立的想法;在形成独立想法之后,能够顺畅地表达,“写作,也是对话”。而后两个写作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进一步提出要求:前者对言辞进行要求,运用文采、修辞来提高语言魅力,丰富表达;后者则是对主题、思想内容的要求,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意见表达,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宇宙的关系,由此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品味。

在写作实践的编排中,文体类别训练与写作主题训练两方面都较为精心。在文体的选择上,有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文学文体中选择了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等;实用文体则有记叙类的消息、通讯、人物评传等,说明类的有说明书和解说词等,在实用类中有书信、演说词等文体的练习,涉及文体相当广泛。其中,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文体侧重于人文性训练;消息、通讯、说明书等实用文体侧重工具性训练。写作主题丰富:个人、社会、国家;人性、自然、科技;艺术、历史、时事。主题多样,不仅让学生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课标与苏教版教材的分析,笔者在欣喜于课标与教材科学的同时,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在如此精心设计的课标指导与教材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当然,对课标与教材解读不当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些问题引起笔者的反思。

教材编写围绕课标,体现一定科学性,但理论一旦纳入实践,暴露出不和谐因素也在所难免。以写作部分编写中的不足为例:在每个单元的写作指导与本模块的写作观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以及每个模块之间的写作指导之间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训练阶梯性,显得缺乏秩序,缺乏系统性的写作指导会导致无法完成训练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的练习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觉得毫无成就感,学生也原地踏步,一味重复。这一实践反馈出以下信息:写作指导编写时应体现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只有进行系统性训练,学生才能更好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的目标。

三、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笔者对课标、教材、教学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求:课标具有纲领性、指导性作用;教材规范教学活动;教学在实践领域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反馈信息。笔者认为,三者动态平衡,在相互作用中达到动态和谐,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教学对教材与课标的反馈作用。课程标准具有隐性的法律地位,其地位通过考试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教材作为规范性用书,经过专家编写,相关部门审核,重要性不言自明。而教学实践分散在各个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呼声。通过本文分析,笔者认为教学的反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种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方式需要通过一个科学、有力的运行机制来实现。至于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学中需要借鉴总结的成功经验,对制定课程标准和修改教材形成反馈作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孙智昌.主体相关性:教科书设计的基本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张念岩.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M].沈阳出版社,1991.

[7]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大致可用“累、慢、闷、差”四个字来形容: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慢,教师教学进程慢,学生形成积累慢;闷,课堂气氛沉闷,差,教学效果差。一句话,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背诵

文言文教学非常适合运用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诵读者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融会,这种交流、对话是诵读者渴望得到的,也是教师希望看到的,所以在教每一课文言文时,我着意突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让学生亲近文体感知作品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的理解内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直至成诵。

宋学家陆九渊曾说过:“涵泳工夫兴味长”,文言文语言凝练,能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空间。

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诵读的形成灵活多样,诵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进行。

第一、通过诵读,借助于注释、字典、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及有关文言知识点。

第二、通过诵读,正确断句,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体味文句意蕴。

第三、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五、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把文章内容与主旨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反复熟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时学生可以品出文中感情意境甚至陶醉其中,在此基础上再品味课文,那就驾车就熟了。

二、要注重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中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性点拨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词性实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文句翻译、重点内容、核心段落、精彩语句及学生难懂或容易误解的问题。紧密联系上下文,在课文特定的语境中开启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所创设的情感氛围或审美意境中,准确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真切地感悟作者的情感起伏。这样通过自我主动、师生互动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升学生整体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要重视归纳

文言词语的整理、归纳,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一定目标,按照合理的体例,对高中语文文言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归类、总结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控制、有指导的过程。

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总结十分重要,每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语,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分类比较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的过程,它可使看似杂乱繁多的句式字词通过归类变得浅显明了,易于掌握,进一步通俗化、简单化、规律化,对重点字词而言,归纳是比较中的分类,可以使词类的义项变迁进一步明确化、细致化、系统化,从而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四、要注意积累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能大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风俗习惯和日常行为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应该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富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其它文体不能代替之处。如:行文简洁,遣词造句考究,意境优美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深远。

五、要强调拓展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以外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精炼短小的经典文言文,并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练习,切忌囿于书本而要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关知识,对课文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也是教师个性张扬的体现。

第10篇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在学科活动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最初来源于各级各类的选拔性竞赛活动,目的是在客观背景下尽展参赛选手的个性美,同中求异,寻求个性解读,形成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希望课堂有亮点、有看点。随着这种形式在各校的推广及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基于研讨的目的,出现了一些更为细化的异构背景。在学校起始年级衔接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我校高一年级决定以《鸿门宴》为例,做一次衔接课的异构研讨活动。

其实,不管是竞赛课还是研讨课,无非在于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机巧与灵动、学法的传授与实践,异构的前提是相同的,即“三本”――课标、文本和学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应试指挥棒的磁场下,语法传授甚少。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思对即可。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可见,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中关注点除了读准文意、读准情义、读懂技法,还在于读懂文化。落脚点在于文言学法的指导和阅读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怀高度的引领。

《鸿门宴》是高中课本中经典传统篇目。从文学角度看,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真实且塑造手法多样,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从文化角度看,辩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进与退、显与隐的生存智慧。但要让学生真正吃透就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读懂节选部分事件及人物,收集刘邦、项羽鸿门宴前后的相关经历,历史上及现在对两人的不同评价。按照对文本及相关素材理解的层次来看,第1课时是对节选文本及《史记》常识的了解,第2课时为刘邦形象的鉴赏,第3课时为项羽形象的挖掘,第4课时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刘、项的评价及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历史、对《史记》中建构的文化、精神及生存智慧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基于衔接背景的考虑,我们确定了如下衔接点:1.特殊文言现象(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初中相关篇目的回顾;2.塑造人物手法之一――正面描写,主要分析刘邦这个历史人物;3.塑造人物手法之二――侧面烘托,延伸拓展,勾联初中文本《陈涉世家》及《项羽本纪》,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的文化精髓;4.评价与反思――收集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养成思辨意识,形成独立见解。结合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研讨课的题目:“成功逃生的刘邦”、“以显衬隐,话霸王之‘不忍’”、“多维评价,彰显时代需求”。

现将研讨课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总体上看,这次的同课异构体现的是一种阶梯状不断由表入里深入理解艺术手法、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整体教学的设计。这次同课异构的实践既体现了对初高中语文核心能力(阅读与鉴赏方法)的重视与培养,也凸显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差异:从字、词、句、篇的阅读理解转向关于某个人物或某个专题的一类文章的研究性自主阅读与评价,从感性走向理性,在各种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将经典文本置于文体、作者和时代的三维语境中多方复合,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来为人生的成长指引一种方向。

[作者通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发扬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常常以偏概全,一味地强调其严肃、深刻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其生动、灵活的方面,部分学生感觉这方面内容不易理解,于是形成了一定的畏难情绪,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并且还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1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

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基于高中语文教材,不断向外拓宽,尽量使课本走向历史,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深受感染。笔者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关讲座,例如《国学知多少》、《汉字之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的认知。这样他们才能够对后期的拓展欣然接受。具体以《汉字之王》为例,告诉学生汉字是我国的发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凸显了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促使他们形成自豪感、自信心。通过举办讲座,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令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宽。同时,拓宽学习空间需要确保语文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考虑到文言文与现在非常遥远,因此,教师应当把过去和现在进行联系,特别是许多励志型文言文,可把现在的许多热点时政新闻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将文言文《崤之战》与电视剧《赵氏孤儿》进行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但应强调学生对句式、虚实词的掌握能力,还应当注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第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满足他们认识的心理发展规律,从简单入手,逐渐深入,使他们慢慢积累,最终才能够厚积薄发;第三,教师应当告知学生,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在于考试,旨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第四,应当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原则,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爱上文言文,主动进取。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容易学习,要是老师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这样就能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第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文化修养,第二,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语言来掌控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饱满的热情,精心准备,尽情发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这方面,常常在文言文授课中穿插诗歌、对联、趣闻等,收效明显。

4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根据内容,将高中文言文划分成5种类型:(1)记述文,包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作品;(2)议论文,包括《过秦论》等作品;(3)人物传记,包括《廉颇蔺相如传》等;(4)山水游记,包括《赤壁赋》等作品;抒情散文,包括《滕王阁序》等作品。各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其基本知识进行讲授,又要按照作品内容科学地分析人物、体会其风格、研究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领略其内涵,使他们体验到其中蕴含的美感。讲解各种作品过程中,还应当把握各自的侧重点,比如记述文,应当认真梳理事件,讲授历史常识与背景,从言、行等环节加以对比。对于山水游记来说,应当将寄情于景,这样除了对于景物的描绘,还有一部分抒情和说理的部分,使他们领悟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对于人物传记来说,主要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来深入研究其内在品质。对于议论文来说,应当使他们总结其论点,掌握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使他们领略其中的智慧,最终使他们有所启发。对于抒情散文来说,应当认真对语言进行赏析,然后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因此就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教学中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同时,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还应当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各种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2(35):84.

[2]刘权辉.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问题探究[J].亚太教育,2015(0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