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

时间:2023-08-23 16:5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

第1篇

在我国当前审计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具体的审计应用,而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的熏陶下,会失去学习审计的兴趣,既不利于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在审计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目标的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我国审计教学中,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时候,教师事先准备好当前审计行业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并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审计知识讲解,让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发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对案例进行论证,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是以案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能够应用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审计专业知识。其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运用知识。例如在审计教学中,老师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让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如,某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问题,让学生充当审计工作人员,就这个问题来开展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我国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审计案例教学效率的保障。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分支,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为了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需求,在审计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一要为学生参与富有思考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二要让学生鼓起勇气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案例教学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情景资料,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进行有价值和富有意义的知识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往往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是对案例知识的消化,同时针对案例教学中出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审计实务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对案例的不理解可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在向学生解答的过程中会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将机会,进而为审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我国审计教学而言,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专业的审计教师,只有专业的审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审计教学中把握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培养出我国现代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审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高校应当与我国审计部门建立联盟,多让教师深入到我国审计部门中了解实际设计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审计专家来校进行演讲,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拓师生的视野。其次,高校要不断加强审计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师要想先育人,必须得先学会育己,进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第2篇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第3篇

为了使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从省厅及各个市县级审计机关选取了一些从事审计工作时间较长,有较高职称和学历,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审计人员作为调研对象,以期从对这些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来了解他们对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调研情况是:在有效问卷调查中,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占到71%,研究生占到16%,大专占到13%;在专业构成上,第一学历中,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占到36.6%,其次是审计学17.2%,和计算机13.4%;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从事审计业务类的占到82.1%,从事综合业务类的占到17.9%;在被调查对象所处职位中,处级以上干部占2%,处级干部占15%,科级干部占到52%,科级以下干部占到31%;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占到36.6%,中级职称占到55.2%,初级职称占到8.2%;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有42%的被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16%的审计人员在16-20年,19%的审计人员在11-15年。

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程度上,8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的,只有11.9%认为不相关。

(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关于专业胜任能力,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胜任,只有9.7%认为比较吃力;但与审计发展要求相比较,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专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发展的需要,34.3%认为比较能适应需要,36.6%认为其适应能力一般,23.1%认为比较吃力。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上,有高达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其知识结构应该宽广,具有复合型从业技能。

(三)在解决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上,4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修培训,29%认为请求领导派出去学习,只有19%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自学,补充知识。这说明审计人员对培训的要求非常迫切。

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上来看,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非常重要,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要。另外结合访谈情况,我们可知,整个审计系统的人员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从思想上来看还是很重视的,都认为审计领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从而推动审计系统的发展。

(二)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问题上,5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知识结构宽广,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各种技能,比如外语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能够适应各种审计环境,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一些陌生的领域。20.9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做到一专三复即可,即专业知识扎实,懂得三门其他相关技能,这样就可保证审计效果又快又好。

(三)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上,8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工作锻炼为主,以培训为辅,只有1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以工作锻炼为辅。在对当前审计干部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只有24%的被调查者满意,3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通过以上对审计培训情况的调查,可见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四)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务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不分行业来做。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依据上,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来选择,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并且基于岗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上级机关要求为主。

(五)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上,5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故应分级分类地来确定,35.82%认为应该根据个人需求自愿报名,32.84%认为有各部门推荐优秀的人员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只有14.93%认为应全员参与。可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不倾向于全员参与,因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都参与。

(六)影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有很多,但根据调查显示,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审计人员人数过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所产生的矛盾,审计人才都在忙于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困难。

四、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对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这项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在实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会计、审计,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专业人才很少。业务单一、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综合分析能力偏低是审计队伍人员现状的软肋。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制约。目前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是按照部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来确定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审计人员在业务上隔行如隔山,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工学矛盾突出。根据调查资料,有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影响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相当多的审计人员都想接受业务技能、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但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四)部分干部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与审计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审计干部思想观念比较僵化,固守于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在就审计论审计,就账查账,缺乏宏观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二、审计干部知识结构与工作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较少,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三、少数审计干部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活力和激情,缺乏拼劲和闯劲,主动承担重任的意识不够,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4篇

[摘要]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随着审计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应成为我国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各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将逐步放宽,从而必然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与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

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学术界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决策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审计人员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在长期业务培训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因人脑的作用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3)审计专业判断指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做出取舍的决策。

(4)审计专业判断是确定被审事项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中必须强调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属性;二是判断的普遍性,即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三是判断的重要性,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不仅明显地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是审计师专业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如下描述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判断的概念: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基于审计师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的本能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质量。基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2、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去,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断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一位经验丰富而机警的审计人员能很快地浏览一页记录并马上发现异常的事物,还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诊断并无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审计人员只不过是综合运用了他的会计知识和经验来评价信息的正常与否或可信与否。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

模糊性是相对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分。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会计法规的弹性增强,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会明显提高,从而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了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而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视。

(3)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都要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在计划阶段,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确定审计重点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和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收集审计证据时,要考虑有关材料和被审计项目的相关性,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完成阶段,要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照审计标准,对问题加以定性,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专业判断。

(4)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伪不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另据美国TreadwayCom-mission研究报告指出:6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未搜集充分而适当的证据;3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过程所发现的潜在问题未能提高警觉或给予足够的专业怀疑。而审计师这些方面的能力恰恰取决于审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蒙哥马利审计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审计失败通常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狡诈舞弊所致,或由于对于客户有意无意地随意运用或误用会计原则,审计人员缺乏高明的判断所致”。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审计职业的地位以及审计环境正处于转变之中,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进行描述,确定信息的某些特征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影响

它包括如下内容: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需运用的信息种类;研究审计人员对不同种类信息的信赖程度;探讨审计人员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方法;确定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之间哪一个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功效影响更大;分析使审计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找出专业判断失败的原因。

2、研究审计专业判断的认知过程

它主要分析不同的知识和记忆在审计专业判断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完成不同的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以及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探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及搜集信息等工作所起的作用;分析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记忆的因素,确定这类记忆对审计人专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研究专家与初学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方式存在的差异及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

3、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

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重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所需做出的专业判断主要包括建立重要性水平、评估项目的审计风险、判断企业控制的可靠性程度、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在分析性复核中确认显著性波动的原因、评价客户解释的合理性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确定等。

1、建立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决定审计风险以及检查范围、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确定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例如,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审计人员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即使冒较大检查风险,但总体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3、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与审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内部差错和舞弊行为的专门分析资料,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正确确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是审计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内容。对内部控制可靠性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根据国外的审计实践,在对小型企业进行审计时,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般都将控制风险定为最大值,他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高估控制风险,免去符合性测试而扩大实质性测试的选择更为经济。

4、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有一些错误源于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选中存在差错的业务样本,检查风险也可能源于非抽样风险,如:审计程序安排不当;没有发现样本中存在的错误;没有正确修正检查出的错误等。审计证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5、审计程序的选择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详细步骤或工作细则。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6、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

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审计约定事项的重点区域和审计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判断和确定重要的审计项目。但研究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资讯健全以及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7、审计类型的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表示何种审计意见,然而,从目前的规定来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区别仅在于程序不同,对于“个别”、“局部”、“重要”、“严重”等措辞的把握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

8、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四、审计专业判断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质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价:

1、审计人员意见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是指多个审计师对同一审计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的相似程度,它是用于评价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最常用标准。当审计人员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做出同样的专业判断可以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2、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精确度或与某一特定标准一致。理论上应以判断的准确性作为客观的、可衡量的标准。但是,在许多专业判断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一般以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共同判断作为评价的标准,即将某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与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做的统一判断进行比较来衡量该判断的准确程度。新晨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时间里,同一审计人员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虽然时间不同或被审计单位不同,对同一问题应该做出相同的处理或反应。

4、可防卫性

对于报表使用人对审计报告的质疑,审计人员必须对其所做专业判断的理由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避免诉讼失败,这就是审计专业判断的可防卫性。高质量的审计专业判断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防卫性。

[参考文献]

[1]KenT.Trotman.AuditJudge-mentResearch-OverviewAndOpportu-nitiesForResearchInChina[J].ChinaAccountingandFinanceReview,Volume1,Numberl,March1999.

[2]W.RobertKnechel.AuditingText&Cases[M].Northeast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1998.

[3]R.K.Mautz.FundamentalsofAuditing[M].NewYork,JohnWileyandSong,Inc,1954.

[4]张立民。西方审计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5]莫茨,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秦荣生。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9,(5)。

[7]孙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决策[J]审计研究,1998,(2)。

[8]蔚晶。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3)。

[9]刘国常。论审计判断及其作用[J]广东审计,1999,(3)。

[10]姚立中,任鹏。论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与失真[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第5篇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

审计专业判断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保障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规法律与审计准则,运用审计经验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被审计的对象给予公正、公平、合理的专业判断。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特点

1、审计专业判断联系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也是审计专业判断所要涉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财会信息不尽清晰、准确,可能存在很多估计与人为的成分,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可靠准确,而会计法规法律的弹性也对会计信息模糊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由此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在大量模糊的事件间做出判断,所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十分重要。

2、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在实际审计工作的进程当中,通过对一系列资料与数据的搜集、整理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大量的分析、评估与判断,从初始方案的制定开始,在方案中要将审计的重点与风险等重要指标一一列出,同时不断进行审查与考核工作,在这个判断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审计专业判断较强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并最终得到审计的结论报告,这些都要运用到审计的专业判断。

3、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审计结论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得出一套正确的审计结论,而错误的审计专业判断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这是我们进行审计工作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错误的专业判断主要表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审计的程序出现问题等,而在种种表现当中,专业知识的不足是造成专业判断错误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审计程序的失当通常是源于不正确的专业判断,良好的专业知识是审计结论得以正确形成的重要保障。

4、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受主观意识支配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思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而判断的过程即属于广义思维,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体现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审计人员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其做出专业判断的审计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专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甚高,在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法律能力与会计能力的理论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彼此的熟练掌握与融会贯通,从而保障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能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专业判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上述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当中已经说明,判断的过程体现着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审计人员的能力对形成审计结论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的会计理论起步较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相对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还略显滞后,特别在民间审计中,有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还不多,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把审计理论应用进审计实践问题中去、经验丰富的、能够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的审计人员更是缺乏;同时沟通技巧方面的审计技能水平也亟待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专业判断的根本,现阶段审计人员执业水平偏低,专业判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审计人员对待审计风险判断不足,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

审计风险包含有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对其只能进行评价,而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制度体系的制定,而不重视制度体系的贯彻与执行,就可能导致所制定的制度体系流于形式,成为企业的摆设。而很多审计人员对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判断时,通常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这就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较大的风险。此外,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思想上、从观念上真正重视起审计专业判断,这也给企业给单位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管理制度不尽健全与完善,给审计的专业判断带来消极影响

审计工作的其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具体体现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有一部分是以审计单位支付的费用来维持的,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损害,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风险,严重时可能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判断,就应该改革审计的管理体制。

三、提升审计专业判断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增强其执业水平,保障审计质量

由于审计人员的思维与判断方式对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及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其理论能力与水平,同时,判断的质量也受到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影响,审计人员要有驾驭各种判断方法的能力,要对需要判断的问题有一定的熟悉度,这样就会降低发生错误的概率,其综合能力与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审计判断的准确性与恰当性提供了保障。对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定期组织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多邀请一些有丰富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抛弃陈旧落后的知识,接受新颖的、科学的知识,并随时将所学习与掌握到的理论知识不断融入进实际审计工作中去;可以考虑以研讨、座谈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彼此间的沟通;同时完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写进公司章程,并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切不可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以期激励作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审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抛弃个人情绪,不带主观色彩,公正、客观的去看待问题,其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人,应该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勤于动脑,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为审计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提升审计人员对审计专业判断重要性的认识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审计工作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在这个思维判断的过程当中,倘若缺乏对审计专业判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对审计人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具备敏锐洞察力的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发生问题的各个细节,能够找到发生问题所显现出的痕迹,从而能够做出良好的、准确的专业判断。所以伴随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要存在、要提高权威、要提高地位、要发挥作用,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判断的识别力与洞察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现如今,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为了保障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迈上新台阶,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保持敏锐洞察力的同时,还要树立其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不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还要学会科学的新的审计方法,以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三)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保障其独立性的有效发挥

独立性一直是审计工作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虽然各企业单位一直强调独立性,但其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相关单位与人员应该积极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人员能够消除一切干扰,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对原有审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开设一个中间机构,来管理审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中间机构与审计人员同时对审计结论进行负责,健全出一套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第6篇

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受主观影响比较大,其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即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审计风险的不断扩大,审计人员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抓住实质要害,做出客观的判断,就必须在审计业务中真正实现由过去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理念向“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理念转变,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低。审计人员必备的素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二是综合素质,即职业判断能力,它是审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此,应通过不断的业务理论学习和审计实践,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书本中学习有关审计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做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思维能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直接参与经验丰富、审计判断水平高的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过程,从中边观察、边领悟,或在其亲自指导下开展工作,直接从审计过程中获得审计判断的经验,这是审计师提高职业判断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诚信的审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夯实审计职业判断的精神基础,促进审计职业判断的健康发展。

制定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制度,对个人的廉政行为做出具体规定,做到严之有据。对审计人员在接受任务时和在完成任务时应分别做出廉政承诺,将报告执行廉政纪律情况进行规范,做到严之有方。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特别是财务管理情况的监督,堵塞各种漏洞,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或专项检查,并将结果公布,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将审计人员应遵守的纪律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并请他们予以配合。加强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宣传与普及,让审计人员像熟记财经法律法规和行业财务制度那样,熟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规定。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努力营造出审计人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廉洁自律的浓厚氛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审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做到从原则上把握问题,从实质上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审计工作者在履行职责时,不仅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同时还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对审计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审计发展的动态,勇于实践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审计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开拓创新,才能强化服务大局意识,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承担起审计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工作者德才兼备,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审计工作者必须用先进的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严格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客观的态度作出合理的判断,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第7篇

一、外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外资企业具有经营种类繁多冗杂、业务量相对较大、与客户经济往来频繁等诸多共性。而对于外资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存在由于人手缺失导致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手续复杂等问题。因而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很难会抽出时间兼顾其他工作。因此,解决如上问题的有效方法便是实现会计电算化。

2.可行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配套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所需要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会不同,因此,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请相关的专家设计一款具有专一性的财务软件;二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及基础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由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其专业知识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外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可行的。

二、外企会计电算化对涉税审计的影响

外企会计电算化对涉外税务审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随着企业会计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特别是外资企业财务软件的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税务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及业务素质,还要具备在外资企业中必备的英语技能,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处理会计核算的工作能力。因此,对于外资企业的审计人员来说,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素质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外资企业会计电算化对涉税审计内容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企业内部信息的核算以系统的方式进行,会使会计数据与管理数据成为结合体,导致审计内容的范围扩大。其次,由于会计电算化代表的是无纸化信息的整合,因此,审计过程中无纸化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审计内容的严谨性也有所增加。最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快捷的信息联系方式。由于外部信息的融入,使得审计的对象也有所改变。

3.对审计手段的影响。

企业对于财务软件的应用预示着审计电算化时代的来临,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改变了原有审计信息的存储与处理方式,这对审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及查找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面对各式各样的财务软件,选择适合、便捷的财务软件是完成税务审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涉外税务审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审计的手段,将审计工作数字化、程序化,并最大程度的自动化,使审计过程更加方便、更加准确。

4.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进入,使审计人员、审计数据的范围及领域均有所扩大,从而导致审计环境的改变。由于在传统的审计环境基础上增加了对财务软件的应用,使相应的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同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还需要与电算化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三、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现状

目前,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针对会计电算化技术,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审计人才

会计电算化对于一些审计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技术,为了使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审计之前,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一系列的专职培训,培养出大批的现代化审计人才,从而使审计效率明显提高。

2.审计软件的进一步开发

在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下,现已开发出若干个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及自动化审计办公系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各部门的工作需要,仍会对审计软件进一步的开发,从而提高各行业的审计水平。

3.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审计规范及准则

为使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更为科学、更为合理合法,初步建立健全了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净化审计工作的工作平台,使得会计电算化更具客观性及有效性。

四、对外企会计电算化的税务审计对策

企业通过财务软件对各项业务的电算化管理过程中,逐步将电算化过渡到税务审计工作中,这对税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顺利进行,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税务审计软件应保持统一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下,各企业逐步开始利用财务软件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处理,在降低税务审计人员工作难度的同时,更提高了税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由于税务审计软件具有以上种种优点,使得各地开始盲目地开发相关的财务软件,导致有些财务软件存在质量不过关、存在漏洞等问题,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干扰,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统一研发出税务审计软件,使会计审计真正实现电算化。

2.改革审计方法

利用财务软件审计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对业务本身及处理过程当中证据的收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形成数据证据。这个过程相对繁琐,且准确性也有待考证,因此,需要不断开展对于电算化审计技术及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审计系统的开发与财务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数据处理手段相结合,形成实用性、综合性、多效性为一体的审计方法。

3.完善细化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与准则

随着财务管理的电算化发展,审计的内容及方法等也随之改变。因此,对于审计工作的标准及准则也需要有适当的调整与完善。从国际审计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出完善的计算机审计标准。虽然我国已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及标准,但针对的是传统观的手工审计方法,而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因此,为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与准则,从而通过规范财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8篇

1.1我国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现今医院的审计工作都配备了专业的审计技术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自身要具有审计和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例如法律知识、定量分析、管理、工程技术等,工作经验更是要足够丰富,以免在对财政的审计中出现失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但现今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审计人员都非专业人员而是从相关部分调动而来,缺乏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且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也不够充足,人员的总体素质不够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同时也会对医院内审的工作力度有所影响,无法满足医院管理方面的需求。

1.2管理人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医院内审工作已经逐渐落实并不断改进提高,但还存在很多医院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未能看清医院内审的重要性。设立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回应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而非出于自身需要,也把审计工作存在的目的同监督工作相混淆,认为审计工作只是上级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变相监督,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使审计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而且上级管理者也没能很好的认清审计工作的真实目的,把审计工作放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并未真正的放于医院内部的管理工作及进程中去,使医院内审工作不能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落实的较为晚,因此各相关制度在法律上和国家相关文件中还不够完善,所以逐渐完善医院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此时各医院就要根据自身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相关条例中对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医院制定出有效的关于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来保证自身医院的审计工作逐渐完善,使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有效化的道路。在根据指定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落实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同时不断寻找合适有效的创新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

2.2使内部审计工作以独立状态存在

在我国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下,内部审计工作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会不断加大,所发挥的功能及起到的作用也会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医院管理者的领导下建立独立自主的审计工作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各部门审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各部门就可以根据自己部门在审计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各部门工作间的差异性无法适应相同的工作制度的问题。同时独立的审计工作机构还使工作人员在对上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汇报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明了,使医院的审计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2.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在对审计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有够强的责任心,对审计及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其次对现今的在审计工作上的用人模式也要改变,不能通过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调动来保证审计工作人员足够完善,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且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来接受新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使审计工作不断完善。

2.4不断扩展审计工作对象

随着医院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对象也要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方面,要对医院整体进行规划和审计。例如对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审计,使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条例和方法更加清晰有效;对医院的经济进行审计,采取一定的方式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对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审计,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使医院增加效益、减少管理和发展薄弱的环节等。这就需要各医院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状况来对不同的层面进行审计。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1审计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和审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会计核算上的错弊。审计抽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IT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2审计行业从业人员状况

近年来,我国审计事业迅速发展,而现有审计人才在数量上缺乏,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人,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人,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有资料在提到我国审计人才缺乏时这样表述:“依靠现有的审计人员,如果对政府部门所有的审计对象审计一遍,需要28年的时间。”这种表述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政府审计现有的8万专业人才与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同时,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审计人员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能操作型审计人才短缺,审计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水平偏低,持有审计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的人员占审计从业人员的比例偏低,使得审计技术在实施时大打折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人格品质的审计人才,而目前的审计教育仍存在不够重视实践的问题。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审计人才市场对人才“质”的需求,已经由“查错防弊”型转向“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1)企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人才毕业生的要求。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快速的工作适应能力、高效的动手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更欢迎会计、审计、税务及计算机等专业均熟悉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要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性,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等职位的招聘情况,我们在若干知名人才网站上就各个职位分别随机选取了全国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信息,大致可以总结出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1)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不需要过高学历。通过调查,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是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而这些与学历高低并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2)会计师事务所看重人才优秀的综合素质。统计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在普遍强调应聘者需具备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层级职位的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均有较高的要求。3)政府审计对毕业生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政府审计人才需求量集中在公务员招考上。从招聘主体来看,审计局、审计分局、经济责任、绩效和政府投资审计等专业局、从招聘职位上看,各种工程审计岗位招聘量77.57%,财政财务审计招聘量只占11.07%,经济责任审计占2.02%,计算机、会计、管理人员、文书和未注明职位性质约占10%;从需求的学历层次上来看,“中专”约占3.02%,“专科”或“专科及以上”约占2.01%,“本科”或“本科及以上”约占50%,“硕士”或“研究生”占3.69%;从所需求的专业来看,土建、安装、工程管理等工程类专业需求占32.56%,财务、会计、审计、经济、金融等财经类专业占23.83%,未注明专业的占43.61%。要求审计专业岗位人数占27.85%,只要求审计专业的岗位需求人数只有2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开招聘政府审计人员集中在事业单位、工程审计,所需学历半数是本科,所需专业多数是工程类专业,其次才是审计专业。相对来说,审计局事业单位招聘审计人才需要的本科学历层次数量有所降低,工程类专业需要量超过审计类人才需要量。

4审计专业调研结果与建议

4.1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适应管理、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本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外部财务报表审计、企业内部经济业务审计、建筑项目预决算编制与审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职业领域(就业领域)与职业能力: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或主要岗位(群),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包括企业类型和职业岗位,明确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4.2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类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结合国家会计职业资格和审计职业资格标准,本着培养职业道德良好、业务熟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将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4.3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27-03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115-118.

第11篇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第12篇

【关键词】 职业审慎;审计过失;途径

职业谨慎是所有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保持的精神态度和职业观念,其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务中,职业谨慎是与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和审计人员过失密切相关的概念。审计人员的过失是指审计人员没有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而没有能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的保证程度,从而给审计客户造成损失的行为。但是,在审计执业中保持了职业谨慎,是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应对审计结论提供绝对保证,审计就会永无过失呢?

一、审计职业谨慎的含义

“职业谨慎”,或称“职业审慎”,是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一般称为“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应有的职业审慎”(Due Professional Care)。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保持与其职业技能相称的细心与慎重态度和思维判断能力。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职业谨慎”是一种态度

从字面上解释,谨慎就是谨小慎微的意思。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讲,就是要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保持一种理性的细心和慎重的工作态度,努力减少工作中的差错与失误,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业务质量。

(二)职业谨慎是内部审计的职业特征与专业技能要求

谨慎是一种被广泛认同和遵循的职业观念。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很多方面,都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作为内部审计人员,他们所要保持的谨慎态度有别于其他领域,区别在于这是一种“职业”的谨慎。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所要保持的“谨慎”态度,应该体现其职业特征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按照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解释,谨慎的职业人员应具备以下特征:1.应作出相当于社会水平的判断,而不管判断是涉及具有风险的直觉和理性,还是涉及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的选择;2.应理智地运用他人拥有的知识;3.被认为在其日常的职业中拥有并能运用合理的技能;4.应认识并适当注意自己的经验。由上述论述不难看出,审计人员应保持的谨慎态度带有鲜明的职业色彩。

(三)职业谨慎“度”的界定

“谨慎”程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判定,不同的人对谨慎程度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一个适当的评价标准,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保持的职业谨慎程度加以界定。一般来说,判定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其标准是看其是否在执业过程中遵循了《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种判定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必须保持与其职业特征和专业技能相称的谨慎态度,即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程度不应低于职业准则与规范要求的水平;二是表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程度并非没有上限,即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责任超越职业准则与规范的要求去无限度地追求执业过程中的谨慎,衡量一名内部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职业谨慎,应考察在相同情况下,另一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应有职业谨慎与内部审计过失之间的关系

从专业角度来讲,过失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而一种常见的观点却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过失是得出了错误的审计结果,如在确认服务中未能发现舞弊行为或内部控制的缺陷、在咨询服务中提供了错误的建议等等。实际上,内部审计人员得出错误审计结果的情形,应称之为“审计失败”。由于内部审计较强的专业性,使得审计客户难以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在执业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审计失败也是由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造成的,因此,在审计失败时产生对内部审计人员过失的怀疑,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审计失败”与“过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绝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审计失败就是过失的看法,实际上是苛求内部审计工作应实现零风险,或者说应对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而这是不现实的。受内部审计业务固有特性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将审计风险降至零。换句话说,即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也不可能对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PPIA)第1220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工作中采用人们期望谨慎、有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审慎态度与技能。但是,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并不意味着永无过失”。这是因为:

(一)内部审计必须在职业谨慎与审计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一般来说,职业谨慎程度越高,审计工作质量越有保障,但所需的审计成本也较高;而为节约审计成本,又必须以牺牲一定程度的职业谨慎为代价。莫茨和夏拉夫曾强调指出,“谨慎实务家应不断努力保持谨慎和成本之间的合理平衡。但不能过于谨慎,以至忽略了与时间和精力有关的所有观念,也不能自以为是,以至拒绝采取任何必要的调查措施。”这就是说,职业谨慎要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过分追求职业谨慎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并不理性,审计人员只能保持一定程度即“应有”的职业谨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位为一种旨在增加企业价值的确认和咨询业务。既然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那么实施内部审计的成本就不能超过所能带来的企业价值增量。内部审计人员过分追求职业谨慎而忽视对审计成本的控制,并不符合内部审计目标。例如, SPPIA 1220-A1和C1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开展工作时,应考虑“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审计成本或咨询业务成本”。

(二)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还应在职业谨慎程度与审计结果的及时性之间进行权衡

高水平的职业谨慎程度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但这会在消耗大量审计资源的同时,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内部审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特别是某些咨询,对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例如,SPPIA1220-C1特别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咨询业务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时考虑咨询结果的时间安排。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咨询业务时,应当考虑时间要求对谨慎程度的制约,避免因过度谨慎而影响咨询业务结果的及时性。

(三)确认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对确认业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绝对保证

确认业务是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提供独立的评价,涉及财务、经营业绩、遵循性、系统安全、审慎性调查(Due diligence)等诸多方面。如此复杂的确认对象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难以确定确认对象的评价或计量标准等,从而降低确认服务的保证程度。SPPIA1220-A2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警惕可能影响目标、运营或资源的重大风险。但是,即使是以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开展工作,只依靠确认程序本身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重大风险。”

(四)由于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内部审计人员即使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也不可能为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绝对保证

出于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考虑,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对所有交易事项进行详细审查是不现实的,必须采用选择性测试方法,如采用抽样审计技术等。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SPPIA1220也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合理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证工作,但不要求对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由于选择性测试并未涵盖所有交易事项,存在误差在所难免,所获得的审计证据也就不可能为审计结果提供绝对保证。因此,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实施审计,收集、分析、解释和记录审计证据,对审计结果提供高水平的保证,而不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全部交易事项进行详查,以便对审计结果提供绝对保证。

(五)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也会降低审计结果的保证程度

无论是确认业务还是咨询业务,内部审计人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如在确认业务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评价;在咨询业务中对内部控制适当性的评估等。虽然这种专业判断是建立在内部审计人员理性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但即使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两个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事项进行判断的结果也可能不会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专业判断本身所固有的主观性使得判断结果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和准确,对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也就无法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

综上所述,必须明确“应有的职业谨慎”是与“合理保证”相联系的概念,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意味着他应当并且只能对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高水平的保证,而不能绝对保证审计失败不会发生。不能认为审计失败时,内部审计人员就一定存在过失,应有的职业谨慎也并非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永无过失。

三、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职业谨慎、避免过失的途径

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合理把握谨慎程度,既不应该草率行事造成审计工作质量没有保证,也不应该过度谨慎加大审计成本并影响审计工作效率。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这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根本途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也规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与方法。一般来说,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就能够为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同等概念。判断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在工作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应以他是否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为标准来评价。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对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和完善

承接自己无法胜任的审计业务,本身就是一种不谨慎的行为。确认与咨询的双重服务目标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为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评价该项业务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考虑自己能否胜任,必要时应考虑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自身无法胜任的咨询业务,应该拒绝委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持续评价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否适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内部审计业务的需求,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对拟进行的审计项目进行充分了解

谨慎的职业人员应当对所要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全面的了解。在审计业务开始之前,对拟执行的审计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把握审计事项的性质、范围、目标及复杂程度等,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SPPIA 1220-A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的职业谨慎开展工作,应考虑以下因素:“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需要开展的审计工作的范围;所要保证事项的相对复杂性、重大性和重要性;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严重错误、违规或不守法的概率;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审计成本。”SPPIA 1220-C1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咨询工作中考虑如下因素:“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包括咨询结果的性质、时间选择与报告。为实现咨询目标而需要开展的工作的相对复杂性与工作范围。与潜在利益相对的开展咨询业务的成本。”

(四)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结论的基础。应有的职业谨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必须有充分、适当的事实证据来支持。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计划审计工作,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标准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以支持所提出的审计结论。在提出审计报告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说明与审计范围相关的证据收集范围、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以及向管理当局提供保证的程度。如果因审计范围受限导致审计结果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则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揭示。

(五)应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监督与复核

对所执行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复核,也是职业谨慎的一种体现。对于内部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与分析,到审计结论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编制,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必要的监督与复核,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为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适当的监督与复核制度,如保证所有助理审计人员的工作都应该在审计项目负责人的督导下进行,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实行分级复核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