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发扬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常常以偏概全,一味地强调其严肃、深刻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其生动、灵活的方面,部分学生感觉这方面内容不易理解,于是形成了一定的畏难情绪,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并且还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1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
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基于高中语文教材,不断向外拓宽,尽量使课本走向历史,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深受感染。笔者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关讲座,例如《国学知多少》、《汉字之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的认知。这样他们才能够对后期的拓展欣然接受。具体以《汉字之王》为例,告诉学生汉字是我国的发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凸显了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促使他们形成自豪感、自信心。通过举办讲座,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令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宽。同时,拓宽学习空间需要确保语文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考虑到文言文与现在非常遥远,因此,教师应当把过去和现在进行联系,特别是许多励志型文言文,可把现在的许多热点时政新闻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将文言文《崤之战》与电视剧《赵氏孤儿》进行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但应强调学生对句式、虚实词的掌握能力,还应当注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第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满足他们认识的心理发展规律,从简单入手,逐渐深入,使他们慢慢积累,最终才能够厚积薄发;第三,教师应当告知学生,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在于考试,旨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第四,应当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原则,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爱上文言文,主动进取。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容易学习,要是老师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这样就能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第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文化修养,第二,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语言来掌控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饱满的热情,精心准备,尽情发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这方面,常常在文言文授课中穿插诗歌、对联、趣闻等,收效明显。
4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根据内容,将高中文言文划分成5种类型:(1)记述文,包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作品;(2)议论文,包括《过秦论》等作品;(3)人物传记,包括《廉颇蔺相如传》等;(4)山水游记,包括《赤壁赋》等作品;抒情散文,包括《滕王阁序》等作品。各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其基本知识进行讲授,又要按照作品内容科学地分析人物、体会其风格、研究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领略其内涵,使他们体验到其中蕴含的美感。讲解各种作品过程中,还应当把握各自的侧重点,比如记述文,应当认真梳理事件,讲授历史常识与背景,从言、行等环节加以对比。对于山水游记来说,应当将寄情于景,这样除了对于景物的描绘,还有一部分抒情和说理的部分,使他们领悟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对于人物传记来说,主要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来深入研究其内在品质。对于议论文来说,应当使他们总结其论点,掌握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使他们领略其中的智慧,最终使他们有所启发。对于抒情散文来说,应当认真对语言进行赏析,然后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因此就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教学中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同时,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还应当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各种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2(35):84.
[2]刘权辉.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问题探究[J].亚太教育,2015(04):61+5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就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它既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又必须针对高考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过程中,它将遭遇种种困境,落实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诸如背诵名句名篇,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词类活用)与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感知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之间的矛盾;文言文中由于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诸如一词多义,文言文的六大类语法句式)与现实生活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语言特征之间的矛盾等等。
一、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如今的莘莘学子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求学途中,都渴望被认可,占据主体地位,在文言课堂上更不喜欢沦为一个被接受的“装饰品”,如果教育用“抢滩”为主体,一讲到底,就容易使学生要么学得吃力,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要么反忙于“动手”——作笔记,心思却不知于何处神游,知识的掌握就势必不牢固。故而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什么新角色?不是在讲台上一味“子乎则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上课是现定目标实现的“主战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恰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文言问题(以学生能得到成就感为主)。并且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之后,师生一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了。最后则是总结经验,文言教学仍然需要及时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地方,将个别的教学经验上升为到一般的模式建构。
二、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如坐春风
根据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以及最近取得的经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总体构思可表述为:“熟读之,背诵之,讨论之,领悟之,具体之,拓展之”。
1.熟读勤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2.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
(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
(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
(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就文言文与现实生活间的沟通对话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讲究便捷、通畅、易懂,而文言文因其特征的缘故就相对显得晦涩难懂了,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不免容易让学生有厌烦情绪。怎样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学生能贴近品味就成了文言文课堂 待探究的问题。而我就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联系现实生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忙碌于名利的追逐,匆匆行走于充满着生硬建设的大街小巷,这种机械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畅想“兰亭聚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道,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然后发一声感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反映生活的真谛所在。如此以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共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会随之主动参与,文言文就显得意趣多了。第二,走近学生的心灵,高中学生进了心智快速成长的阶段,自发或自觉的会探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想到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或许会感伤不已,但学到苏轼的《赤壁赋》中看待人生的“有限”和“无限”,幸许会豁然明朗,揭开雾纱见晴空。这样,文言文就真的贴近了现实生活,而学生中那份原有的距离感就少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5―01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笔者围绕“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这两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探究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试图通过“诵读课文,选词造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尝试表达,万虑归诗”的“四段式”现代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2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J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联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名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然后是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关键词:结构主义;思想政治课;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曾对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
1.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开始,美国极力想要改变教育质量低下的状态。1959年底,全美科学院召开了各领域专家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总结报告,该报告的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布鲁纳的主要观点
(1)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公式等理论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结构中去,才容易记忆和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除此之外,这种课程编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帮助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沟通。
(2)螺旋式课程编制。在课程编制上,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是把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年级重复安排,逐渐扩大范围,循环加深程度。关于螺旋式课程编排,他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一是教材能适当地加以转换;二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三是要采用适合于促进儿童智慧成长的教学方式。
(3)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是指人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优点主要在于有利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方法;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四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二、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因此,高中政治课的定位也不能背离这一属性。但是,作为高考文综中的一门课程,它已完完全全变成一门智育性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已经变成了“洗脑”和“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学生学起来痛苦,教师教起来无奈。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也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殊地位,它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界限清晰,属性明朗。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为例,它分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册。在这四册课本当中,似乎只有《政治生活》比较贴近课程的实质,而且不像数学由易到难的编排,也不像历史以时间为轴编排。高中政治这四册课本之间的关联并不大,难以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因此,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比较迷茫,学习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2007年课程改革之后,新加入的《文化生活》这册课本原本以无时、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趣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考点,学生很难不产生厌烦情绪。
三、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高中思政课改革的启示
基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适时对高中思政课程设置加以变革,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1.打破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这种按照不同知识的性质划分不同学科的做法有以下四个价值:一是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利于课本知识点的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三是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或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这样的价值,但是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来说却不一定。
笔者认为,与其将高中政治课分为这样几大板块,倒不如按照课本特点,将其融入其他学科之中。例如,《经济生活》这本书里面涉及许多生活当中的经济常识,有时候还会涉及一系列的数学公式和演算。如果能将《经济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中,既能更好讲解这些经济常识,又能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再比如《生活与哲学》可以融入语文教学当中,高中语文文言文在讲解孔子、孟子、老庄的哲学思想时,完全可以将之与哲学乃至西方哲学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和碰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辩证的取舍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生活》完全可以融入历史和地理学科当中,《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来源于历史和地理,专业的地理和历史教师能更好地讲解出其中的渊源。
除了将这样几门核心课程融入其他学科之外,思想政治课还可以做一个更大的调整,就是改变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按照布鲁纳的另一主要观点,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做出这种配合”。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德育本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应该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完成。在学校环境中,德育也并不仅仅只是思政课教师或思政课这一门课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各科教师以及各个岗位的教职工通力完成。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德育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与课程实施的方式加以配合,以一种正确合理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的。
在这一点上,纵观我们的思政课程设置,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学起来是比较有趣的。在这一时期,思品课教师应更多结合当地实际,开发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例如,湖北省孝感市的小学生都会学习《可爱的孝感》这样的一门课程。学生表示,这门课有利于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他们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依此,可以开发类似的《可爱的湖北》《可爱的中国》这样的课程,增加思品课的趣味性。按照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此类课程还可以在初高中思政课中重复安排,逐渐加深难度。
我国思政课程设置还可以借鉴美国的公民教育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把思政课的属性明确划为德育的课程和教学生做合格公民的课程,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增强其实用性。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思政课的反感,提升思政课德育的教学效果。
2.推广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发现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发现式学习法,自己去发现和探究思政课学习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和思政课的特殊性质相互作用下,导致思政课教师经常运用“灌输法”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的应试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时,把完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放在首位,甚至当作唯一的目标。过分地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忽略了思政课的德育本质。
“灌输法”有利有弊,其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发现式教学法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发现式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后,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这远比思政课教师的灌输法效果更好。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实现学习目标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帮助他们实现合适的自我需求,也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是变得更轻松而是更加重要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照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法,先易后难,让他们逐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长此以往,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就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认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
3.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布鲁纳的观点,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当前社会上“重理轻文”的现状,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不受重视的科目。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许多思政课教师安于现状,一门心思当教书匠,认为只要落实好知识点,让学生考高分就是完成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和心理是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德育目标的实现的。
2016年2月23日,江苏省宣布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从2018年开始取消文理分科,开启“3+3”高考模式,也就是学生除了必考的三门基础课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取三门进行考试。作为未来高考的一种趋势,它对思政课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如果思政课再不改变其“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常态,学生只会越加反感,不去选择政治课作为高考科目,那么日常学习中就更加不会重视政治课,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思政课的地位只会一降再降。这个趋势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抓好教学常规以外,还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法。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课改革可以借鉴布鲁纳的相关理论,但要综合考量各方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卷)・课程改革国别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秀梅.结构主义课程的简析[J].科技信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