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时间:2023-08-23 16:58:58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语文课标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初中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是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了,老师要熟知初高中在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在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上盲目的重复或断层。

第2篇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要使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这两个封闭的系统相互开放。系统的相互开放主要是指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两个系统要主动联系、互通有无,要开放优质的教学设施设备、共享教学信息资源。

二、掌握两个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阶段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举隅:

1 现代文阅读:(1)阅读方法。由初中“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到高中“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2)理解,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四、衔接师生教法学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感染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五、协调两段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只有尽量使高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初中教学评价协调一点。如很多语文素养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都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都要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都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六、双向互动教师衔接

开展衔接教研。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高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衔接。如可通过连通校园局域网、举办网上论坛、发E―mail、上QQ群、编发等方式进行互动联系。

第3篇

一、初高中语文知识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以学生识记为主,而高中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上。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用修辞格等),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则提出:注意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由此可见,初中淡化了语法的学习,对语法没有做过多的要求,而高中则强化了这一要求。就病句来说,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句子成分,而且还要能找出句子错误的病因,并能加以纠正。如此我们要顺利适应高中课标的要求就必须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

二、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定位

虽然说初高中语文整体是系统性的,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对接的问题,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对接。

1. 初高中语文知识是一个系统,这是实现两者衔接的基础。初中知识主要是识记层次,而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解和欣赏的层面。例如对病句的认识上,初中学生对病句只是简单的认识,高中对病句进行了归类,可以将所有的句子归纳为四类,即“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和“谁怎么样”。 四种句子结构中,前面两种的主语由事或物充当,后面两种结构的主语由人充当。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在这四种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发生变化。而初中的知识是不会对这些病句进行归类和整理的。

2. 思维能力的衔接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初中学生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思想还不够成熟,想问题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思考问题也比较全面,由简单思维向复杂思维转变,也有能力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三、学习方法指导

从初中升到高中,语法的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下面提供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 识记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基础。初中时候学习的语法知识十分有限,只是满足中考,语法知识底子薄弱。进入高中学习后,仅有的这点语法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要在将初中语法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必须牢牢地记在脑中,以备应用。

2. 归纳整理是关键。要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字词类、短语类和句子类,还要将这三类知识综合起来。比如说,词语类当中有偏正结构的,短语和句子中也有同样的结构。“蓝天”这个词是偏正结构,属于词语类;“一片蓝天”也是偏正结构,属于短语类。将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就能对偏正结构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字]初中语文;高校课堂;重要性;对策

初中阶段正是处于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关键性时期。所谓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间以及空间下,采用针对性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以及语文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促使传统语文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以及语文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学习热情,就地取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学习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活。通过初中语文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能够直接抒发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发现生活以及热爱生活。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在中考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教师利用科学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更好的答题技巧,有效掌握教学知识点,能够更好的应对中考考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但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体现文化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民族精神、文化作品的综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对策

1.营造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教学形式,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更加自由学习氛围。情境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更加生动,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思想,结合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情况,促使学生了解文章主题思想,突出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实际上涵盖了非常多的事件以及任务,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情况、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组方式来进行小组角色表演,一个学生扮演皇帝、一个学生扮演随从,其他学生则是扮演小孩儿等角色,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角色理解来促使学生脱离课文,演绎更加完善的情境,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情感以及课文思想来模式皇帝、随从、小孩语气和语调,体现出索要体现出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维持学生更好学习的巨大动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上教学与课下沟通相结合方式来掌握学生兴趣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视频材料以及《黄河颂》的组曲,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课文内容,阅读情感更加饱满,提升学生初中语文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激发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7篇

初中英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经过为期20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其他调研,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本文由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以及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8篇

 

目前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衔接策略推陈出新。其中不乏一些切实可行的衔接策略,如:在初中阶段适当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词法、句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文言文的能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很好的策略却难以贯彻落实,究其原因是在贯彻落实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

 

一、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贯彻落实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初、高中两套《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造成的衔接障碍。

 

通过对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可知,初中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1]高中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方向标,既然课标明确提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也不考查,那么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学习中就会忽略甚至省略这些本来不应忽略的文言知识,进而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高考两套《考试说明》的不同要求造成的衔接障碍。

 

比对2015年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和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可以得出以下结果:一是在词法、句法方面,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不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知识”,而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则要求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在词类理解方面,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课文中实词的含义”,而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而且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二者之间需要衔接,但是中考《考试说明》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师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对于语法、虚词、课外文言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消极对待,进而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三)应试思想造成的衔接障碍。

 

在应试思想影响下,为了在中考考出好成绩,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均应紧紧围绕中考展开,“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几乎成了教师的“铁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忽视中考不考查的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忽视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教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文言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在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反复强调课文的字、词解释、文言句读、句子翻译,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课内文言文考点,不要求学生会拓展、探究、迁移、举一反三。比如在《伤仲永》一文中“稍稍宾客其父”一句中的“宾客”是名词作动词,属于词性活用,理解为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教师就省略对词性活用的讲解。

 

一些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教师虽然知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中考教学成绩,只得能“省”就“省”,最终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一)中考命题变革情况分析。

 

课改实践证明,以中考命题变革为切入点,能较好地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促进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开展。2015年11月福建省南平市提出为了使中考与高考更好地接轨,将对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作一些微调:文言文阅读由原来的课内阅读改成课内外比较阅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调整,却极大地改变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初高中文言文接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2015年与2016年南平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比有几点变化:①关于文言实词,2015年《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实词指课内文言实词,而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实词指课内、课外文言实词。②关于句子翻译,2015年《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而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的句子指课内、课外文言文的句子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2016年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更接近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更进一步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二)中考命题变革促使师生抛弃应试思想,转变教学方式,落实衔接策略。

 

2016年南平市语文学科中考命题变革带来的必然是一系列的教学变革。首先,为了让学生适应中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讲授有关的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以前中考不考课外文言文,教师不需要教授词法、句法、虚词等文言知识,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内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是,现在中考要求学生阅读理解、探究课外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掌握一定的词法、句法等知识就不可能很好地阅读课外文言文。比如:中考模拟试卷中有一题课外文言翻译,句子是:“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选自《战国策·魏策一》,如果学生掌握“奈……何”、“若……何”,这种文言句式,就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对译。

 

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中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拓展、探究、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前中考只考课内文言文,在不需要培养拓展、探究、迁移等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依靠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反复记忆,也能做好文言试题。但是现在这一“妙招”用在课外文言文上就不灵验。这就促使师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阅读更多的课外文言文,不断地培养文言语感,学会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及水平;这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抛弃应试教法,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法、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论法、练习法等。

 

(三)中考命题变革促使师生重新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中考命题变革前,教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解读都是“应试”的,确切地说,就是误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考《考试说明》所指的“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不是教师可以不教,学生可以不学,只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做考察。但是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异变为不考、不教、不学。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等能力培养要求,都被师生忽略。

 

在中考要求考察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后,教师和学生就不得不正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把不考解读为不教、不学,忽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学生将无法适应中考的文言文阅读题,特别是课外文言文阅读。

 

(四)课题组调查数据说明中考命题变革极大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

 

我负责2014年南平市市级课题(《应试思潮下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014年课题组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问题开展过专门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部分分析数据如下:①关于“你经常阅读课外文言文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主动阅读”的占8.6%,“几乎不阅读”的占42.9%,“老师要求才读”的占48.5%。②关于“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这一项,学生选“主要教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很少涉及”的占91.6%。③关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很少的占62.9.%。④关于“是否经常做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占0%。

 

2016年3月课题组针对“中考命题变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有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你经常阅读课外文言文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主动阅读”的占46%“几乎不阅读”的占15%,“老师要求才读”的占39%。②关于“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这一项,学生选“主要教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很少涉及”的占13%。③关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很少的占21%。④关于“是否经常做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这一项,初三学生选择“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占83%。

 

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发现,中考命题变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发生很大变化。①“经常主动阅读”的学生由8.6%上升到46%。②“几乎不阅读”的学生由42.9%降到15%。③“经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学生由0%上升到83%。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文言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做得多吗?”选择很少的学生由62.9.%降到21%。这些数据说明,我市中考语文科命题变革后,在教学中教师开始加强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很大提高。文言文衔接教学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工作,光有衔接策略还不行,需要各方群策群力推动衔接策略的贯彻落实。唯有扫清衔接策略落实障碍,彻底贯彻落实衔接策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第9篇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1.需要补充的知识。

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学生要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

2.需要强化的知识。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外,学生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只要高中教师在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同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要主动解决。鉴于此,教师可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使每个同学都动手,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串讲文言文,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或把问题拿出来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作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扎实,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做不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时应做到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二是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必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正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重视归纳和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及文学常识等个方面进行。当然,无论作什么整理,学生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回顾复习时就会莫名其妙,茫然无措。

总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异中有同,完全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关键在于老师对尺度的把握。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初高中文言文和谐有效地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课堂;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我国新课改的体制下,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自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和想象对于新体制下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教学水平,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提问的问题也很重要,有效性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创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以,实现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吃透教材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讲,在教师备课期间,应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结合学生们的需求进行对课文的内存深入研究,不但要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还应该对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了解。在备课阶段对课文的透彻了解是设计课堂提问的开端。首先应了解课文的背景,了解课文的意图,以及为什么在初中课堂讲授这篇文章,想让学生们通过学习获得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然后对课文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文章某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点一定要正确的了解,只有教师的正确理解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最后,教师要通过对文章的主体思想进行深入探索,对文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学生地知识的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打好基础。

二、课堂提问恰到好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考虑到学生们对知识的需求,以及应该重点掌握课文的哪些知识,从哪几方面进行问题的拓展都可以从课堂的提问中体现出来,对课堂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进行提问设计,围绕着教材进行提问,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藤野先生》,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以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1)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写仙台,而是先谈到了东京的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否多余?(2)作者写了和藤野先生相处的那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3)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4)作者离开仙台后有没有忘记藤野先生?他做了哪些事来怀念藤野先生?这样的问题很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彻底的进行讨论。如果在课堂上提出毫无价值的问题,便会是徒劳无功,应该慎重筛选,有目的性的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能偏离初中的目标和学生们的理解情况进行提问。经过研究,在一节课中最好提出三到四个问题,需要对问题认真斟酌,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对比,认真选择问题,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供学生们思考,使学生们从问题的答案中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

三、课堂提问应具备主观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更有意义。通常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观问题,其他流水性的问题就都会拓展延伸了,所以应提出主观性的问题,让学生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才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内容。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囚绿记》这样一课,以往大部分对这样课的教学中都会问一些流水式的问题,如:“常春藤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常春藤可以在逆境中生长?”、“作者是怎样来描述常春藤不屈服黑暗而向往光明的?”、“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些问题太过陈旧,不能激发现在初中生的想象能力,不能提高初中生的兴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问题主观化,通过一个主观问题让学生们充分思考,将这些琐碎的问题全部解决,只要对学生们提出“作者和他笔下的常春藤有哪些相同之处?他囚绿对吗?”这一问题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并且声形并茂,就能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们的主动思考。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依次进行分析纠正,这样既解决了枯燥乏味的教学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们的主动思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中去,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把握和研究。这样不但减少了课堂上琐碎的问题,而且也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对问题的设计业有了创新,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交流,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且还能延伸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对学生们的语文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只有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提出具有价值性的主观问题,才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根据如今的教育形式来看,只有充分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的适应现在的教学体制,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自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让学生们通过创新思考和交流探讨中自行寻找答案,对语文教学以至于任何学科来说都具有总要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课文充分理解,并针对性提出最具价值性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提出有效性问题,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陟遥,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关于设置“提问卡”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16).

[2]宋振韶,张西超,徐世勇.课堂提问的模式、功能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3]钱丽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和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以学生为本 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学思想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Rogers曾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传统的教学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错误的假设上,所采取的“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成为无主见,缺乏适应性的个体。学习者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和自我评判的能力。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缺失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现行的初中英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发展。首先,是对初中英语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没有真正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语言知识和语法为主,从而忽视了口语等英语能力教学。其次,初中英语教学手段十分单一。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当前,初中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的语言学习主要环境就是课堂。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一板书的形式,缺少学生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目前,有些教师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学权威思想影响较深,仍然没有转变教师角色的观念,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仅由教师单方确定课程大纲,并由教师选择授课方法。第三,不少初中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第四,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自我管理。当前,初中学生还摆脱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缺乏与他人互动、合作的学习机会,极大地妨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英文内容总是兴趣盎然。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英语教师可在学校的宣传栏和黑板报争得一席“英语学习园地”,充分利用这些板报进行英语知识宣传。英语园地的内容可以是利于学生记忆的习惯用语和英语名言,也可以是英语诗歌,也可编写一些游戏、谜语等。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教师还可利用英特网建立英文网站,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网络日记,或是英文交友等栏目。此外,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学会使用常用的英语课件制作软件,借助英语多媒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画面,将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难为易,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积极营造跨初中英语文化交际语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该被纳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应努力挖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容,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积累相融合。教师可通过第二课堂的多种形式,积极地设计一些真实的或假设的语言环境,来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还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提供比教材更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例如,在讲授有关澳大利亚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风光和名胜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更为直接地去了解澳大利亚,感受它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获取了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大力引进初中英语课堂合作教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英语教学,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平时有些学生可能上课不敢发言,但在组里同伴之间消除了这种胆怯的心理,而一些平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英语句式的表达。在实施中,首先,根据英语教学任务让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讨论和交流。如果学生遇到生词句式等问题,可以小组合作根据上下文猜测,或互相问,或查字典。在展示成果环节。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各组所选代表每次应该是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小组展示完时,其他学生或教师如有疑问,可以向小组代表咨询有关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英语学习动力。

4.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关爱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英语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极易受到伤害,其他任何同学一声轻微的叹息或老师一句不耐烦的话语便可以使他们正在形成的安全感顷刻之间完全消失。因此,英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并按步骤实现,是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为自信心低的学生常常设定脱离实际的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出近、中和远期学习目标及所应掌握的英语技能。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教师都要鼓励或表扬,采用等级评定或竞赛等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更愿意迎接新的英语学习任务。

四、总结

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人为本”的初中英语教学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持之以恒。只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必然获得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认真分析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点

1. 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面对此句,不少人更加重视“不宜刻意”四字,导致某些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回避乃至排斥语法知识,认为传授语法知识,考察语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现在讲语法是抱着旧的瓶瓶罐罐不放手,他们完全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事实。何况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语法完全符合新课改中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他们甚至忘了他们本身就是传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下培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哪个人没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沉浸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哪个人没在生活中运用语法呢?而今,一看到“不宜刻意”,一想到不追求完整,就毫不吝惜地该丢的丢,该扔的仍呢。走进“庐山”吧,实在不该把语法知识说淡化就淡化,说忽略就忽略了。

2. 淡化语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主张对某些语文基础较好,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可能是很适合的,但不见得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普通高中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强化尚且不会,淡化又如何能明白?把语法放于课文中,时不时的点两句的那种做法,极容易使他们顾此失彼,捡了葫芦忘了瓢,弄得手忙脚乱。

3.“天下三分”,缺少传承。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小学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感知语言,给初中打基础;初中的学习又是为了让高中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但现在我觉得每一个学段好像都在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初中教师在中考指挥棒的导引下,都在为有一个好成绩而拼搏,至于到了高中,学生会如何发展,他在初中需要为高中做哪些知识上的储备,老师们无暇顾及,毫无疑问,语法自然在无暇顾及之列了。而高中老师,高考涉及语法知识,只能对学生大补特补,苦不堪言。同一知识,初中和高中割裂开来,抛去传承,各成一家,实为语文教育的悲哀。

4. “机心”作怪,“退一步海阔天空。初中老师中存在以下“机心”:“我们不教语法,是因为中考不考语法。而高中涉及到语法考试,所以高中老师就要教,和我们没多大关系”。

语法为何要重视,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

1. 语法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语法范围广泛,包括字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构成句子,单句构成复句,散句变整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各种语病;古汉语中的词类怎么活用;句式倒装如何辨别;甚至对联如何去写等等。可以说,学高中语文离开语法寸步难行。

2. 语法与学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只就报刊来说,报刊是学生常接触的读物,学生要阅读报刊,而报刊为了节省篇幅,往往以简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见于新闻的导语),不懂语法,难于理解。

可见,学生阅读、理解复杂的单句和语段,绝不能跟着感觉走,要通过语法知识去正确理解。语法在生活中绝非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