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的语文常识

高中的语文常识

时间:2023-08-23 16:5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的语文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的语文常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第2篇

摘 要: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衔接问题。做好基础工作的衔接,不使教学过渡突兀,是每一名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课题。不要人为地断开语文知识链,要树立大语文观,对学生一生的语文负责。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效果;方法

2013年9月17日在教育学院开试评会,请来了一中的李花老师谈中考作文,她诚恳地建议初中语文教师讲一些语法常识,别都留给高中了,注意一下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衔接,就是把事物首尾两部分连接吻合在一起。语文教育中包括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初中与高中的衔接等等。就以我们学校为例:位于城乡结合部,所以学生普遍拼音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城镇的学生从小上幼儿园,在学前班里就系统地学习了拼音;而乡村的孩子基本上在家自己看,不上幼儿园,即使上也没有正规的老师教,所以一起在小学读书,教师在拼音部分就讲得很快,认为学过了,别翻来覆去重复磨叽,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不扎实,叫不准,那是正常的。

记得在初一时,曾经有一次考试,现代文阅读有一道题是给四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结果两个班没有一个全注对的。没办法,都初中了,又把拼音给讲了一遍,还是有些夹生。在讲到古诗词时,有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介绍词人时,顺带着把她的丈夫赵明诚也说了一下,因为她的词分前后两部分,时间不同,风格不同,所以就多讲了些,没成想,有些学生竟然不知道李清照是女的,一直认为她是男的,怎么会有丈夫呢?结果闹了个大笑话,也把我吓了一跳,李清照一直都是女的,什么时候变成男的了呢?真是令人吃惊。所以说小学阶段,在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时候,顺便把诗人词人的基本常识和简单的意思讲解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即使背了一百首二百首,也难免不闹笑话。

其实,初中阶段,现在已经把语法常识放到后面的附录部分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性、词组、句子和古汉语中的意动使动用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各学校老师都讲,只是没当作重点来讲,因为中考不考这一部分。而现在的学生,老师讲一两遍,根本不当回事,讲多了,又没那个时间,所以就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衔接不当。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衔接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后患无穷。既然教,就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扎扎实实地透彻了解,千万别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然后在不同阶段重复讲解,既浪费时间,又学夹生了。

曾听过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做过一场报告,他建议所有的语文老师应从一个人一生的语文角度教授语文知识,而不是各阶段自扫门前雪,人为地断开语文知识链,要树立大语文观,对学生一生的语文负责。

参考文献:

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三十六中学校)

第3篇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培养方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诗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说诗歌鉴赏考查的是学生对一首诗或一类诗的理解,不如说它考查的是学生从学习语文以来文学的积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主观题的考核形式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短时间快速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答题技巧。总之,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培养。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教学中,大多教师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学生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存在严重的程式化、教条化现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学生成绩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教给学生一些“宝典”“秘籍”,即固定的答题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程式化、教条化作答方式。第二,学生在诗歌鉴赏时,通常是综合分析不够,答题思路错乱不清晰,答案内容东拼西凑,遗漏要点,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缺乏系统化的梳理。那么,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在考试中,规范学生的作答方式,以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和作答空间内一语击中要点,清晰地呈现出答案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的发言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自由,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中自主思考,自我领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宝典”的同时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在教咏物诗时,本人不直接把知识给学生让他们背,而是找一些学生学过的咏物诗,如《石灰吟》《咏梅》等,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技巧。

二、注重对诗歌常识的总结,形成清晰鉴赏思维

在考试中,无论诗歌内容题材怎么换,题型怎么变,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方面基本上是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重点和关键仍旧围绕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技巧、诗人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教师授课时,应重视对诗歌常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答题套路,保证在考试作答时不会东一句西一句,遗漏要点,丢失分数。比如,描写和抒情是常考的艺术手法,其中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相关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诗歌常识,在答题时思路就会更清晰,不会遗漏要点,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注重诗歌学习的课外延展,寓教于生活

课外阅读积累是课内知识学习的有机补充。要想开阔视野,提高眼界就要注重课外的积累,从丰富的知识中汲取营养。其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人生境遇进行梳理,鼓励学生回忆李白的其他诗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课外诗歌,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经典名句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中品味和解读《将进酒》,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理解作者的情思和诗歌的主旨。

第5篇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语文这门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开始,汉字就是我国特有的记录和表达方式,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印迹。最初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文字来教课,学生背诵各种诗书五经,以此来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衍变至今天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学生对文字深入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养成阶段,而口语交际教学同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亲密的,通过口语训练,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素养,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发展成为品质优、知识强、善交谈的综合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能否有效结合口语交际学,就成为当今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口语的广泛性概述

所谓口语,其实就是指口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表达方式。

口语的特点比较多,可以随意根据个人的想法而变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口语模式。可以是朋友之间亲切的交谈,也可以是工作中的汇报形式,还可以是日常交流沟通的基础性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其专业性也是比较高的,好的口语可以成为书面材料,可以互相流通和宣传。由此可见,口语的随意性比较强,但是其深层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所以人们应该重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口语和书本材料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最初的书面资料都是人们口述来编撰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书面材料变得越来越严谨,越来越正规化,而口语这时也要随之变得专业化,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同时,书本材料也应该结合当今口语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创新,以达到口语和书本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口语交际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口语交际促进学生发展

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繁重的学习压力,各个学科复杂的习题,带给学生精神和身体方面强大的压力。对于这种情况,口语交际可以大大改观,学生通过互相的沟通,可以舒缓紧张的学习氛围,放松精神压力,彼此交流,敞开心扉,有助于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学习而言,口语交际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彼此求知好问,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题,一起成长,对学生的成绩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2.口语交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口语看似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对教师而言,也是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一项方式。教师首先要对口语交际掌握充分,深入了解口语教学的意义;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堂中根据知识点采取不同的口语教学方式;最后通过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语文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反馈出教学中的不足点,及时更正。因此,口语交际对于教师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

三、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呈现出的弊端

1.传统教学体制阻碍口语教学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体制已经非常陈旧,例如教学形式古板,课堂气氛低下等情况已经普遍存在,这样的传统教学体制,已经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无法产生兴趣,乃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经常是对课文进行分析、生僻字解释,之后布置学生进行背诵、掌握汉字的意思以及课文的相关常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造成学生语文成绩降低,学习情绪不高涨等问题。这样的状态使得口语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2.教学内容使得口语教学应用不足

现今多数的高中语文课程,主要还是注重书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常识以及相关段落分析等,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和应试化,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也为了成绩不得不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尤其像口语交际这样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教师觉得应用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又害怕这样的口语交际影响成绩,使得口语交际根本无法在现有教学内容中得到施展,更加无法应用。

四、结合口语交际、综合提高语文水平

1.改革教学体制、促进口语教学发展

传统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无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要实行正确的改革方法。将口语交际加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的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和应用性,之后要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点让同学之间互相练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来掌握语文知识,对词语得到很好的运用,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最后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共同成长,得到更多的启发。

2.完善教学内容、普及口语交际应用

语文教学内容是学习的关键,更是学生成绩高低的决策因素。过去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反响比较差,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而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让传统教学内容变为口语教学内容,也就是将语文知识通过口语的方式来表达并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之间先通过口语训练来熟识知识点,通过交流来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学习,总之,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收获,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学科,而口语交际又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他们需要通过口语交流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有效的加入口语交际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口语训练,通过口语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提升语文成绩,只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是当今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苏亚丽.关于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2,20:58.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土主义;本土文化;渗透应用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本土主义理念已逐渐渗透进教学实践当中,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本土文化,揭示本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挖掘审美主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实践目标而言,就是要将本土的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相应知识的模块中,把源远流长的优美文化艺术模块嵌入高中语文学科内容中;对实践内容而言,就是将诗歌文化纳入高中语文的诗歌模块、文赋特色纳入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模块,这些优美、内隐的本土文化国粹都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

一、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误区

1.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开发意识

本土文化包含了相当多的民族风情、风俗旅游特色内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可是,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长远眼光,只是局限于高中语文课本,硬生生地将课本内容教授给学生,将选修科目充当考试的工具,这是对本土资源的浪费和无视。事实上,运用本土文化可以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更广的语文知识,可以用本土主义的理念向学生传输高中语文的内在底蕴,而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本土资源的开发意识,也没有认识到向学生介绍文化底蕴的深层意义。

2.学生缺乏本土认识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化和信息虚拟化的发展,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传授高中语文课本的教科书内容外,基本上把课本之外的所有生活重心都转移到了虚拟世界中、游戏空间里,学生只了解老师传授的基本语文课本内容和一些网络当红术语等,而对生活当中的语文常识却一窍不通。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所处的本地历代名人都不曾听说过,对本土传闻、轶事一无所知,这种对本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大有民族文化后继无人乏力之感。

二、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分析

1.转变观念,加大本土文化的渗透力度

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课堂,都要重视本土文化,齐集一心,投入各自的资源,对高中语文教育形成合力,将本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大环境”中,积极更新语文知识体系,增添本土文化内容,对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予以延伸,使学生在融入本土文化的语文学习中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对乡土的殷殷关切之意。

2.渗透本土资源的鉴赏和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侧重于本土资源的文本选构,以本土文化内容为主题,增加名人传记、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元素,老师通过对本土资源的课堂讲解,拓展教学新视野;要侧重于本土文化中的优雅品鉴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在生活中摸索本土奥秘,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侧重于学生对本土资源文化的情感体验,让本土文化变为学生眼中的“语文”。

3.借用乡土情怀解读语文教学过程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凭借智慧借用本土资源,随时随地将本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恰当融合,将词、楹联嵌入语文教材,则显得不落窠臼。如,教学《书愤》一课,老师可以引用与陆游同时代诗人的诗句:“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样迁移的诗句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感受文中的情感起伏,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素材,可以渗透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幼稚的敏感心灵,让学生逐渐将本土气息引入自己的文化知识框架里,达到“外化于形,内积于心”的境界。

运用本土主义理念,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实现本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相融合,极大地提升语文自主学习的空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国家的魂,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本土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文化使命,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本土文化滋养后代,用本土意识传递民族精神,在把握语文教材之本的同时用科学的态度传播本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为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注入新鲜生动的血液,锻造学生的民族文化之魂。

参考文献:

[1]邰雨春.如何走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J].教学与管理,2010(1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关于“文言文”版块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往往蕴涵丰富哲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考中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总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板块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相关的文言文章还呈现数量大、篇幅长、题材丰富的特点,这便给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考验。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注重文章诵读、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营造情感氛围这四个层面出发,简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加诵读

文言文向来以韵律著称,引导学生对其多加朗诵,可以呈现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相关的辞赋骈文诸如《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将进酒》等,适用于学生诵读。以《将进酒》为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悲愤抗争、自信狂放的情感虽已在字符中呈现,但想要使得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还在于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诵读,通过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诵读”,并非真正的诵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意义的文言文诵读,还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为其设置任务。比如,学生在诵读文言文《陈情表》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所陈何“情”?为何要学陈情?陈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读硬背。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教师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识的总结。

这类知识拓展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向学生推介《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相关书籍,使其对古文词句有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学常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以介绍,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左迁”和“右迁”,前者表示官职降级,后者表示官职升迁;此外还有“拜”“除”“擢”“牵”等字,皆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以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扮演着“翻译官”与“记录员”的角色。这种单向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相关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关文章背后更是充斥着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介绍,可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随即离去,阁中众人发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个字。于是众人纷纷揣测,有人说该填“水”字,有人道填‘独’字,却都觉得不够到位,于是当地都督遣人快马追上王勃,讨要该字,王勃的随从向来者说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写了”。当地都督果真携带千金,亲率一众文人前往,请王勃补全该字,王勃故作惊讶:“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众人诧异:“那不是个‘空’字吗?”,王勃说道:“对,就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虽然戏剧,但对调动学生兴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空”字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心智,鼓励其在文言文板块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具备较大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辅资料和发达的网络技术,对相关文言文的基本含义和文章脉络进行自我学习和梳理,当然,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拨,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词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疑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选择将基础词句的翻译和解读作为绝对的教学重点,把文章背后的人文情感放在了次要位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的人文情感。

第9篇

【摘 要】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自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可以达到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法教学不可淡化

语法教学曾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语法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语文教育界发出了要求“淡化语法”的呼声。首当其冲的是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法内容被不断简化。受此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忽视了语法知识的传授、运用,大部分教师发现语法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普遍认为语法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尽管语法知识有概括性、稳定性,但更有抽象性、模糊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有时都感到无所适从。例如,在汉语中,大部分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为实词;有一部分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是为虚词。这就有了疑惑了,课本中将副词列为虚词,然而副词在句子中是充当成分的,如状语。在讲短语时用了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术语,可是这些术语是针对句子而言的,也会让人生疑。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很难使教者、学者做到准确严密,很多情形是模棱两可。于是学不如不学,教不如不教。因此,如今初中课堂上讲解语法知识的教师已经不多了。

对于语法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处表述以外,还有一处表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这个表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必要的语法知识还是应该学习的。语法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第一,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自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初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相应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一个较好的语文基础。可现在不少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还是不能准确无误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从这几年淡化语法的实际结果看,不仅在校学生错字、病句连篇,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报道,我们也能发现不少违背语法规则的现象。其实,句中表示修饰、限定的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学好语法,懂得词句的搭配组合,就能准确的分析句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附加成分有哪些,语序是怎样的,层次是怎样的,注意到这些,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对句子的基本意义就会把握的很准确。若是较长的句子,就可以很快把握住要点;若是较短的句子,就能对其内容获得较清晰的判断。如果要是掌握好汉字的造字法,可助我们推断字义;掌握好同义、反义词,可助我们理解词义;掌握好复句,可助我们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第二,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可以达到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懂得汉语语法的基本常识,了解词和短语的分类,知道句子的组成规律、规则等,学习运用语法知识去正确运用汉语,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作为一个中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指导母语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反,如果不教语法,就会妨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反映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往往需要补习语法,因为没有经过复句和句群这些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一旦遇到逻辑性很强的说理性文字,如人文、科技类论文,往往读不懂,他们阅读能力的漏洞就毫无遮拦地呈现出来了。

第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现在,我们的学生只会套格式,作文中的错别字很多,词不达意,说半句话,前言不搭后语,病句多,不会运用或很少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文章也少了真情实感,少了文采。若能很好的学习语法,就可以避免病句,也一定会提高写作的水平。

第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它各学科的基础。无论是何学科,均需要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学生连数学题都读不懂,又怎能学好数学呢?2007年高考数学第20题,不就有许多同学因读不懂题目而败下阵来。学不好汉语,讲不好普通话,又如何能准确地与人交流。就是学习外语,也要先学好汉语,否则你是不能够将外语准确地译出来的。并且,学好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不单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汉语健康地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授课生动起来。语法知识是静止的、枯燥的,但语法现象却是丰富多彩的,语法知识的运用是动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联系生活,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法现象引进课堂,比如广告、歌词,这些含有语法成分的语言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也极为喜欢的,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去分析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名县实验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 内涵 意义 策略

一、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是与传统的“讲授式”不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交融,推进课堂探索性与主动性的扩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互为主体,互相激发,互相促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它在古代就被采用。最早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是孔子,并且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高中语文既有工具性的特点,又有人文性的特点。基于这两个特点,高中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节课堂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在于课堂上所发生的思想的碰撞,这种课堂只有在特殊的教学模式下才有可能生成,而互动式教学则是其中一种。

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探索和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又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擦出火花,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促进语文课堂上某种思想的碰撞,但是它也有一些弱点和不足,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浪费时间,有时即使铺垫了一节课,也未必会出现新的收获。对于互动式教学,要有耐心,尤其在刚开始实施时,收获或许很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获的频率会越来越高,直至出现,在一节课中,不经意间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二、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高中阶段,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学习这门课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缓解这种状况的发生,同时,也会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下,才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能。

2.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以加强课前预习为基础。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师生必须熟悉教学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课前预习。我们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对于课前预习,不仅要明确预习的内容,还要明确预习的要求。我一般从两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一是积累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包括字词的音、形、义,以及文学常识等。二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探究,或者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井》这一首诗时,从学生做的预习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了,这样我提出“分析井的形象和品质”,才会出现讨论时热烈的场面,才会达到超过我预期的效果。

3.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探讨的问题。

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核心和焦点是探讨的问题,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决定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们在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时,核心和焦点是要精心设计问题。但是,有时即使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课堂上讨论的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和措施就是以预习作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思考起点,这样在课堂上讨论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例如,学习《神女峰》时,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写出了初读时的感受,他们虽然没有怎么看懂,但是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首诗的格式为什么和其他诗的格式不同,尤其是“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一句显得与众不同,我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以此为契机,顺势将此问题作为讨论的焦点,将整堂课推向了。在这首诗中,他们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以预习作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思考的焦点和起点,实施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总之,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从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金霞.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3(14).

[2]彭建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自学、互动、深化”的三个回归[J].新课程(中学),2012(02).

[3]宋海荣.反思:源自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02).

[4]周良.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8).

第11篇

语文学科一直是各个教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其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能够指导学生更加科学地探索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开始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与方式,但受到学生本身、传统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如教学错位等怪象,直接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以语文教学怪象为基础,简要分析其出现原因,重点探究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程;怪象;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作为不同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但就当前学生学习效果而言,语文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学生本身的知识运用能力有待提升。如何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前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深入分析语文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常见怪象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受到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语文课堂中仍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怪象:

(一)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常态,不管是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课,教师都习惯性运用PPT等教学方式,甚至部分教师已经完全“摒弃”黑板等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利用短视频教学。学生虽然在观看视频、PPT过程中兴趣盎然,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学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说教意味较为严重

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因此,部分教师为渗透德育教育、传播传统美德,过于强调语文中的“大”道理,将语文课堂转变成说教的场所,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使得语文教学脱离教材内容,直接降低学生语文成绩,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堂目标华而不实

课堂目标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但部分教师在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追求目标上的华丽,没有将目标落到实处。如“某班语文成绩在期末上升30%”等,目标较为宏大,没有制定相应的小目标,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学校在每个学期前都会为教师布置对应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赶教学进度,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仍以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并没有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语文教学中出现怪象的原因

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怪象,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因此,为探究怪象的原因,也可从这两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所示: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较为依赖教师,当突然转变为自主学习时,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等多种问题,如在通过PPT等方式教学时,学生无法辨别出知识的重点,即习惯于教师标出知识重难点。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不高。

(二)应试教育思想较为顽固

学生在学习阶段,需要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多种重大考试,说明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思想仍较为顽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如当前高考学子,大多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语文成绩,不仅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想,还形成了学生套板思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缺乏实用的语文常识教育与实践教育

语文常识包括文学、文字等多种形式,但通常教师仅强调文字、语音等,而忽略了文学作品,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多采取机械性训练方式,影响到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三、解决语文教学怪象的方法

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怪象,教师应在全面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更新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基于素质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须顺应时展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丰富学生课堂活动,进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提出不同建议时,教师应予以尊重,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科学指导学生探索。

(二)动态评价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为解决语文怪象问题,教师应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转变传统期末考试定高低的评价方式,以学习过程为主,动态评价学生。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全方位记录学生日常表现,多鼓励与表扬学生,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水平。

(三)重视语文常识教育,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重视语文常识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在强调字、形、义的同时,加大对文学作品整体的研究,以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薄弱点,针对性加入语文常识,并不断创新语文常识的记忆方式,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学意味,使得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开展“语文常识”的小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利用学生好胜心,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四)渗透其他知识教学,发挥语文教学整体价值

渗透其他知识教学,如思想品德教育、生态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协调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仍必须坚持以教授语文知识为基础,在确保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再合理渗透其他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其他知识丰富语文教学活动,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与教师应及时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顺应时展潮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良好道德品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丘天,田睿,王艳玲.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6,(04):83-86.

[2]张燕.“双证制”成人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学月刊,2015,(06):54-55.

[3]尹震华.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6,(34):79.

[4]李幼玲.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2):44-46.

[5]吕家辉.欣赏者与批评者: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的角色定位[J].教学月刊,2015,(17):70-72.

第12篇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