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时间:2023-08-23 16:5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古诗词重点

第1篇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

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单调,其中许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考入更好的大学,他们把学习当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质量以考试的成绩来衡量。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枯燥而且乏味,基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1.1过分简单粗暴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词不仅辞藻华丽、合辙押韵,还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生活环境。由于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容易脱离这些背景知识,简单粗暴地套用解读模板,从而忽略古诗词的个性,曲解意境和情感。

1.2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高中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众多,因此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背诵课文、讲解重点语法和重点诗句、背诵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很明确,牢记以上知识,一定能通过相关考试,这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功利的教学目的限制了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和学的难度更大。

1.3大多数学生固化了学习古诗词的方式

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已经固化了学习方式,背诵,背诵,背诵,把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背诵熟练,古诗词知识的学习就完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固化为一种固定模式下的固有行为方式,使得古诗词学习偏离了原有的目的。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改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的旗帜已经被高举了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古诗词教育的初衷绝不是为了考试。教育工作者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教学初心。

2.1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古诗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成果。学习古诗词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也是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利用诸如辩?、演讲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或者鼓励学生多读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书籍、多看影射相关历史知识的好电视、电影节目,就能学生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2引导学生关注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媒体栏目

古诗词曾经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幸运的是,它们最近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我们可以从很多媒体栏目中看到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了解和关注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媒体栏目,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比如说,关注央视的《诗词大会》或者各种微信公众号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自豪和优美意境。

2.3化整为零,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

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美的载体。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古诗词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境,更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韵律。读诗词不是要当时背下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种文化。利用早晚自习或者学习之余的碎片时间诵读古诗词,持之以恒,哪怕是每天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坚持下来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提升教师素质,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是每天和学生见面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优秀教师,不仅能够把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理解得更好,也能够凭借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著名学者郦波教授就是凭借渊博的学识得到学生认可的例子。提升教师素质,也要靠多读多练,多读优秀的古籍,在备课过程中多参照名人大家的见解,都能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经验浅谈;方法途径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反思,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好地改善教学质量。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都是以提高分数为出发点,使教学太过于功利化,功利化的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也显得更加具有针对性。高中语文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分数上面。因此,综上所述,语文老师应更多地去关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升。比如说,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在主体课程中多讲解一些古诗词的运用,多锻炼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应该注重在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多鼓励学生,多帮助学生发现和提高。另外,老师也应该将古诗词独立于语文其他教学分支,带领学生发现和整理关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诗词的来源和背景,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发现。另外,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老师也应该分配一定的比例给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作业相补充,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以上方法,老师提高对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二、科学地创设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面,每节课想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和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喜欢生动、有趣、形象的事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能会在课文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花费更多的心思进行教学创新,但是往往在古诗词教学部分,却很少投入教学创新。以往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只会让学生从得出结果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记忆背诵,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联系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情景进行学习。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学习语文古诗词之前,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俗话说:“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让学生预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背景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展示。另外,高中语文老师要学会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事物甚至景物等名词,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的提炼,帮助学生用名词意象进行组合成一幅生动有趣的情景。如《醉花阴》的学习,只有找出词中写到的意象,并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深入体会出本词的意蕴,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愁绪,如此创设情境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讲解,殊不知,很多知识的完成,是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才能够完成得更加高效。因此,在课堂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朗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目的。另外,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适当的题目进行检测。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检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进度和学习情况。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准备设问与点拨,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和进步。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和帮助,互相讨论,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的古诗词补充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兴趣,老师还应该多引入一些新鲜事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繁珍.浅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谈古论今”[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

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当作;高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古诗词鉴赏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0(12).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高中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12-01

古诗词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是大部分同学的弱势。这样的情况在各大高校表现明显,原因有两点:(1)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简单地翻译字词,顺带疏通大意,这样肤浅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2)教师的点拨并不能让学生的兴趣提升,也就达不到想要深入理解的层面,因此鉴赏能力肯定不会有所提高。针对以上情况,对古诗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读——读出情、韵

情、韵是能表现古诗文美的最显著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最应当注意的就是“读”,只有通过感受诗词的节奏,我们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其情感和意境。古诗文的“读”,我们可以从音、意、情、悟四个方面感受。音就是很基础地进行正确化的朗读,初步对文章有个了解,找好其停顿和节奏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一个门槛。意的读法是在音读的基础上,一边读一边根据注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要弄懂词句和诗的意思,诵读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领悟进行表演。古人云:“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邓先生在《面观》中也说:“要经常读书,把文字的无声变成为语言的有声,感情要读出来,气势也要读出来,把书读得就像从自己口里面读出来,把书读得就像自己的心一样。”尤其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意味,大部分在读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得到。也要同时读出古文、诗词的态度和气势,假如读不出态度和气势,就不能理解作者笔下的意思,就不能直接地在诗词文中体会到沉郁顿挫,激越奔腾的情感。

二 品——品语言、品内涵

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值得去品味的“知识点”很多,例如文字美、感情美、表达美、欣赏美等。想要“把大象一口吞下”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赏析要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慢慢地深入进行欣赏。譬如杜甫的《北固山下》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中诗人以“烧、尽、吹、生”四个极为简洁的词,将一幅大火情景、春风吹拂、小草、春天到来的景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领会古文、诗歌的含义,古诗词学习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朗诵、寻找诗词最能表现情感的部分而且说明原因;也可以报名学习,把学生划成几个部分,在班上让他们共同合作,提出遇到的不易解决的事情,老师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如讲李清照的《多兰剑》的时候,课前播放音乐,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情景中;接下来让学生去读词,检查熟读情况,并谈谈词的感情倾向,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学生随即背诵,一起讨论,寻找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句子与同学一起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词的意思,又了解了词作的含义,知道了词作的愁绪。

三 析——典故分析

典故是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提高作品深度的同时,也给读者的欣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典故有很强的总结能力,而且很有深度,所以只有知道古文的来源和意思,了解作者怎么借用典故来传达思想基调,才能够理解古诗词真正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掌握作品,提高赏析能力。用典分析即明确古文、诗词中用了什么古文,查看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典故的意思,知道作者用典的作用。如李白有一首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经过用典故,李白在迷茫困惑的时候,突然想起两位在政治上命途多舛,但却成为厉害角色的人:其中一位是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见到了文王;另外一位是伊尹,在被召见之前晚上梦见自己坐船经过日月。提到这两位厉害角色的过程,又给作者添加了自信。他的那种自信地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高要求,让他摆脱了郁闷、不得志的纠结情结,最后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四 结束语

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孙玉亭.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Z].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教学 教法创新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考中对诗词鉴赏也有考查。因此,大多教师都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了考试而去教学古诗词,使诗词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诗词之美。其实,古诗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的一朵朵或美丽、或壮阔的浪花,短短几行诗句中蕴藏着诗人巧妙的智慧和真挚的感情。教师应当与古为新,让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让诗词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一、歌词导入,曲径通幽

学生们大多都喜欢听歌,如果找到与课本上的古诗词有联系的现代歌曲,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发地去寻找联系,比较区别,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之美。

以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将进酒》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作于李白长安放还之后,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悲叹,又体现了他通达乐观的情怀。深沉的思想内容和成熟的艺术表现使这首诗成为千百年来争相传诵的经典,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歌手在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首诗,然后在课堂上播放了宋祖英、罗大佑和燕池的《将进酒》。虽都名为《将进酒》,但罗大佑的根据此诗改编了歌词,宋祖英和燕池的《将进酒》对歌词几乎没有改动,只是加上了不同的配乐。我让学生仔细听这三首歌,分析哪一首表达出了他们心中的《将进酒》。学生分析,宋祖英的《将进酒》大气磅礴,吟唱中又能让人感受到些许伤情,既有豪迈,又有悲叹,还原了她心中的《将进酒》;但是燕池的《将进酒》曲调单一,过于忧郁,不太好。但又有学生分析,这首歌曲调看似单一,实则有递进。前几句低沉的唱法也能表现李白对r光流逝的无奈,每句唱法都体现了诗的内涵。还有学生分析罗大佑的《将进酒》,这首歌很有年代感,开头也写了黄河,但侧重描写的是爱情,和李白的格局差太多,但最后的“今宵有酒今宵醉”也颇为豪迈潇洒。我在综合点评学生见解之后,带领他们对这首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样的联系比较,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展开了更多的思考。

二、集句训练,引导创作

对联大概可以分为自撰联和集句联。集句联是从古诗词甚至成语中选取合适的句子或者词,按照对联的要求重新组成的联句。它难度不高,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怀和品质,还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虞美人》一词教学为例。这是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前夕所作之词,以问起,以答结,是一曲生命的哀歌。我提示学生,其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与其他词中某句话组成集句联。一学生回答道:“这是一句问,可以找一句答,那么辛弃疾的那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正好可以和它组成一对。”虽然对仗不完全工整,但跨越朝代的组合,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以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无题》的教学为例。这是李商隐以女性口吻所作抒写恋情的诗,这里面有一句令人动容,“相见时难别亦难”,班内有一学生在学此诗时也找到了从含义上可以与这句诗相对的一句,即“一别西风又一年”。这句诗出自《红楼梦》中一句诗,可见该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虽然学生可以写出集句联,但是对仗都不太工整,所以我给他们展示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比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等等,与他们一同进行鉴赏,并分析可以怎样用在作文中。

让学生从对集句联的创作和鉴赏中,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既贴近生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互文拓展,升华认知

虽然古诗词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苏教版的五本必修课本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古文和现代文数量较多。教师可以从这些文章入手,互文拓展,升华学生的认知。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歌颂的是人之间的伟大情感,有如泣如诉的亲情,有执子之手的爱情,也有旧日时光中的友情,来自古人,也来自现代人,来自中国人,也来自外国人,这些美好真挚的感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动,不由自主地吟出“此情可待成追忆”这首出自李商隐的《锦瑟》中的经典诗句。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们感受了这些丰富、高尚的感情,体味了“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诗的含义,学生指出,对于这些文章的作者来说,那些美好的年代和事都只能留在记忆中了,这也启示着我们,把握和珍惜当前的美好真挚的感情,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开始悲叹惋惜。

古诗词或许过于深奥,或许过于抽象,但是与其他一些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句句诗,是这些文章的升华和概括,也让看似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诗句,显得贴近生活起来,这都得益于互文拓展。

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诗词虽短小,却字字珠玑,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吸收、再创造,可以通过歌词导入、集句训练、互文拓展等方式,与古为新,使古诗词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获启迪。

【参考文献】

[1] 姜有荣.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语文天地,2015(4).

[2] 宫万兵.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浅议[J]. 学周刊,2016(2).

第7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诗词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文体的辨别欣赏能力逐渐熟练完善,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一些较难的文学作品内容。这时的语文课程难度相较义务教育阶段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最为明显的,就是古代诗文的学习内容在课本中的比重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语文素质还不够全面,对于较难理解的文体内容掌握能力有限,所以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多是以诵读为主。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些经典词句,能掌握一些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

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更注重诗词本身内容内涵学习和文学手法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前提。

二、当前诗词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当前的诗词教学课型主要为综合课,单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较为丰富。学生学习一首诗词,往往要学习掌握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词句中的典故等众多内容。这种“由一见多”的模式能更全面地让学生对单个作品内容进行全面掌握,但是也存在缺陷。

原本简单的课本内容被扩充放大,而且古诗词作品本身的学习就存在一定难度,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负担。如果这时课堂互动性差,对学生的课堂效率也会有一定影响。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语文成绩有进一步提升,我们需要在现有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第8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2

1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与学现状及其成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学功利化

教师虽然不用参加高考,但高考给教师的压力并不比学生小。为了得到高分,教师日常教学功利色彩相当浓厚,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专扣考点讲,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考什么讲什么”,貌似针对性强,实则是限制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范围,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1.1.2 教学模式化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按点赋分。这导致一部分教师教学时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为了确保多拿分,教师通常教学生采用“套数”答题方法,框定每一步怎么答。久而久之的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答题机器,写的答案呆板而牵强。

1.1.3 教学理性化

古诗词形式精炼但意蕴丰富。细细品味,读者往往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美妙感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习惯逐字逐句对诗歌进行解释,当诗句被解释完,意蕴美也消失了。

“三化”教学,可能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却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鉴赏的权利,使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1.2 学生方面

1.2.1 态度被动化

多数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冒”。如果不是高考必考,学生基本可以跟古诗词“绝缘”了。在曾经号称“诗歌王国”的中国,古诗词近乎沦为“无人问津”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2.2 学法单一化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很少想办法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教师――“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但事实上,只“听”不“讲”,只“抄”不“写”,是很难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

1.2.3 学习过程简单化

诗歌内涵,需要经过反复诵读,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等因素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但是多数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是背记诗歌本身,未能在诵读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也就难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也有学生把古诗词鉴赏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其他因素,这就给完成“把握诗歌内涵”这一学习任务带来了难度。

“三化”学习,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但我们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因为时代的隔膜、情感的含蓄、意境的朦胧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阅读难度,再者,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各种斑斓的“文化快餐”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口味。

2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摒弃落后的观念及教法,回归教学根本,把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当做首要任务。

2.1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兴趣的策略――以猜代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不仅在于诗意难懂;还在于教师“灌输式”的单调教法。其中教师的教法是主因。“灌输式”教法,侧重于教师讲解,而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得到的审美体验更是少之又少。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可采用“以猜代讲”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时,可让学生按猜谜语的方法,先看看诗中写了什么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既有悬念,又有迹可循。采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师“灌输式”教法。

2.2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音韵美能力的策略――激情朗读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读”。有效地“读”可以让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体验。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不读,但没读出效果。为何?原因在于学生不讲究读法,拿起任何一首诗,都是一板一眼地念,不懂得“激情朗读”。

“激情朗读”,指的是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结合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及其呈现出来的或悲或喜、或热烈或沉郁等感情基调,全情投入朗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懂得朗读要做到“停顿有节奏,音调有高低”,音调高低应随文义轻重变换,做到“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3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能力的策略――画诗悟情

“意境”较为抽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境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在强调“概括意境要用两个双音节词”,然后罗列出一大堆常见的意境类型术语,让学生牢记。学生记住了不少,但考试时却发现不知该套哪个,学了也白学。

要体会诗中意境,身临其境是个好办法,可惜我们都不具备“穿越”之异能,那么,不妨采用画诗悟情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其境”,感受“其意”。

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粤教版高一必修)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诗中意境,笔者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画出来。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2.4 提高学生感受诗歌凝练美能力的策略――斟酌字句

古诗词意丰而言简。诗人特别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事例,在为我们留下创作美谈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炼字后“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采取“整体式教学”,每教学一首诗,都在分析整首诗讲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忽略了对重点词句的鉴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凝滞。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在学习杜甫《蜀相》(粤教版高二选修)时,学生都能较快地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到诗歌寄寓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换成“尽”,“空”换成“皆”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这样,让大部分学生在对诗歌原有的理解上,得到了新的感悟。

第9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意义;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会根据选读诗歌篇目的特点,选择一些相关诗词篇目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对于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的边塞诗歌,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时,笔者会选择风格近似的作品《边塞》、《塞上曲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分析作者因为人生境遇不同而在不同时期作诗的风格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独有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归纳“求同”鉴赏能力的目的。同时,笔者还会选择与高适风格迥异的篇目,比如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与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带领学生通过辨证比较,结合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份背景分析其表达手法、情感风格、叙事角度等细节差异,以达到提高学生辨证“求异”鉴赏能力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阅读赏析;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学会赏析,学生在学会赏析的基础上,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提高得分率。在赏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和谐中的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培养“立体的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高考语文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协同学生更努力学习,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立足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现质飞跃,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自会投入其中,在课堂上发展他们的个性,拓宽他们的思路,做到学生学能生巧,学会在赏析中解题答题,从而提高高考古诗词的得分率。

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把握赏析的方法。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准确而又快速的答题,提高得分率。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一些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诗题:标题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者的切入点,会包含许多信息。“春行即兴”这标题就是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草有树,有花有鸟,有山有水,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春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清丽宁静的画面,“即兴”就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第二步:知人论世赏析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蕴含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比如像杜甫、陆游的诗歌,就是紧握时代脉搏,感时伤世,抒写个人的悲愤情绪。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第三步:看注释和小序。注释和小序一般都会交代一些诗词的背景和与这首诗词有关的一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感情,往往都能以小见大,能让读者快速的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诗眼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答的切入点,会包含着许多信息。诗眼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一肠断”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的写出了主人公一步一回头,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肝肠寸断的形象。还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中的“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五步:意象意境分析法。意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注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诗词中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了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词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句诗中就写了“流水,白云、树林、清泉”等景象,一个“闲”字和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光月色,林间泉声叮咚的景象,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第六步:表达技巧分析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手段和方法。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体会诗人是怎样用这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比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状。又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就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第七步:思想感情分析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的图景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杜牧的《赤壁》通过小人物“大乔、二乔”和小事情“折戟”来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总之,从高考出发,古诗词的赏析和阅读应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题这一板块尽量少失分,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在经过了平时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给学生强化答题的思路与脉络,通过适当的练习,增加诗词鉴赏的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相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成绩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1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内涵极其丰富。古诗词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上,由于时代的隔阂,大部分古诗词艰涩难懂,往往让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况并不乐观。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古诗词,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求知欲。以下就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几种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新奇的课堂情境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影像、音乐等方式,能使教学情境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趣,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古诗词的课堂情境。如在教授《登高》时,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察一副杜甫画像。画像上的杜甫饱经沧桑、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与《登高》所要表达的情境特别吻合。学生读懂了杜甫画像也就能更快进入《登高》的情境了。又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出剪辑好的两段影像资料,一段是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年轻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意气风发的情景,一段是纪录片《苏轼》里苏轼人到中年、仕途坎坷的情境,在对比中学生不难体会词作里体现的豪放中略显苍凉的情感。而在教授《雨霖铃》《一剪梅》词作时,可播放这两首歌曲,师生一起轻轻跟唱以此达到营造氛围、渲染情境、唤醒情感体验,达到人情入境的课堂效果。

二、借助课本剧表演。入情入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t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抽象的文学形象而是现实中班级里活生生的同学,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加深内心体验,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更快地融情入境。那些叙事性较强或戏剧性较强的古诗词可以改编成课本剧供学生表演,教师既可进行场外指导也可参演其中一个角色。一年一度的课本剧表演活动中,由古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改编而成的课本剧长盛不衰。《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善良、决绝,焦仲卿的软弱、迟疑,焦母的蛮横、无理,《长恨歌》里杨贵妃的美丽、哀怨,唐明皇的痴情、不舍都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提升,这无疑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强化了内心体验。

三、化诗为文。进入情境

古诗词字数受到限制,语言简洁凝练,而古诗词的意蕴又是无限开阔的,因此古诗词的语言又是内涵丰富的,给人以无限想象。教学中化诗为文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如在教授《氓》时,让学生在课外把这首诗歌改写成800字左右的故事。学生在改写故事之前,一幅画面出现在了眼前:一个非常漂亮的养蚕的女孩子,每天早上拿一大堆蚕丝到河边去漂洗,一个单纯憨厚的男孩子路边经过,看得发呆了。如何搭讪呢?男孩子灵机一动,何不拿手上的布换她的丝呢……无论学生改写得如何,相信《氓》的故事情境已深深地烙在脑海中了。这样,学生就会去还原《氓》的生活场景,从而更全面地去理解古诗《氓》的内涵。再如教授《涉江采芙蓉》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化诗为文,进入情境。“阳光明媚的下午,吮吸着花草的味道,趟过哗啦啦的小河,诗人去采摘明艳的荷花……”在这画面感如此鲜明的文字下,学生自然被带进到了东汉末年游子思妇相爱而分离的具体情境,体会到“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哀伤与悲凉。

四、真情美读。体验情境

古诗词大多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可以起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激境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把真情朗读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无论在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让学生通过“美读”,去感受古诗词,体验情境,是古诗词情境教学的重要一环。如《离骚》历来以艰深晦涩让学生视为畏途,通过诵读教学让学生体验诗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先范读,再介绍骚体诗的基本节奏,便于学生读出节奏,从而把握诗的情感变化。接着学生重点诵读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体会屈原回环激荡的情感变化,从而进入诗歌情境,领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如《声声慢》也特别适用于美读情境教学。可让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在低沉哀怨的美读中体验晚年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的深沉苦闷的生活情境,感悟词作中愁的深刻意蕴。除了课堂美读外,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激励学生在舞台上诵读古诗词,把“真情美读,体验情境”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常态。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更快进入古诗词情境,更好品味诗歌的内涵。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14-01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题,虽然每一位老师都会对此加以着重指导,考生也是着重加以训练,但是每一年高考,这一题的得分率仍然是很低。这种状态让许多老师困惑,让许多考生无奈。

为什么在诗词鉴赏上费时费力却依然不见成效?对于高三老师来说,决不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基础没打牢,而应该结合高三复习的特征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以切实有力的方法着力提高诗词鉴赏复习的有效性。

1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对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从高三语文整体复习进度上看,在十分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运用和文言文知识复习之后,诗词鉴赏复习正恰恰处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疲劳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萎靡不振、愁眉苦脸,那么,这种复习怎么能谈上有效性呢?

所以,每到古诗词复习时我都特别注意先从调整学生情绪状态做起,让学生先有轻松的、愉悦的心理情绪,再进一步调整到高涨的、饱满的精神状态。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轻松的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与教学节奏。同时,教师更要学会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堂活动,比如,在理解诗词内容时,笔者着意设计“俗化诗歌”活动,让学生根据诗歌讲故事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再如,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时,笔者设计“将心比心”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以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2 吃透考纲,摸清高考动向

这一条确实是老生常谈,但又确实有必要再谈。因为现实高考诗词鉴赏复习低效的的确确是由于有些老师没能吃透考纲,尤其是没有摸清高考动向造成的。纵观04年以来江苏高考古诗词考查,其“江苏特色”是鲜明的,但也是年年有变化,并展现“重理解、重运用、重灵活”的趋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重新审视诗词鉴赏知识体系,淘汰落后信息;另一方面要放弃旧有的复习模式,从重知识构建转到重知识运用来,从过度鉴赏转到准确理解来。

3 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

阅读鉴赏活动有一个同化加工的过程,即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新的信息,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直接影响对所读文章的理解程度。平时阅读鉴赏教学要注意这一特征,要突破高考诗词鉴赏复习的诸多难点更应该时时抓住这一特征。高三学生在进入诗词鉴赏复习之前学习阅读过数目可观的古诗词,也接触过诗词鉴赏的一些术语与方法,只是这些原有知识处于不完善、零碎、肤浅的状态而已。

教师要学会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在知识体系构建时,高三教师最好不要讲完整的知识体系直接教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独立完善知识体系,如总结边塞诗的特征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对以往所接触的边塞诗加以总结,由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觉构建出的体系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体系;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将原有知识与之比较异同,从而发现问题的症结,从中增长经验、提升能力。

4 抓住诗词的独特性作为鉴赏能力提高的突破口

诗词鉴赏与其他文体鉴赏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有些教师便“以一应百”,用文学鉴赏的通式去处理诗词鉴赏复习,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或者“各色萝卜一锅炖”的混沌不清,或者狡猾地“举一反三”硬套公式。这也是古诗词鉴赏复习低效的原因之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学鉴赏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是最为常见的,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马前桃花马后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诗句中就判断不出来呢?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清诗词语言跳跃、省略的特征,物象、意象与意境的转化等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性。

再如诗词鉴赏复习一个很常见的低效现象,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了很多的术语和答题模式,可一到做题就发现什么也用不上。简单分析可以说是知识积累没能转化为能力运用,可是再去深究其原因还是有根本不知诗词为何物的因素。

5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除了上面所说的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它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高考古诗词复习时,教师一讲到底固不足取,学生无目的无重点地乱哄哄走过场式的谈论更是谈不上所谓的有效性。比如在诗词鉴赏术语复习教学时,不要将“是什么、有哪些”作为讨论的内容,而要将“怎么用”作为重点来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讨论除去课前设计,更多时候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与反应。比如,诗词鉴赏复习自然离不开对应的各种各样的习题,而对于同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会有不同的答案出现。这时,教师绝对不应该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处理,而应该机智灵活地抛出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刻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辨清是非,解答疑难,提高能力。

6 提高教学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