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

时间:2023-08-23 16:5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

第1篇

一、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一)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内涵

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是指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学校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自主开展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式。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是以实现学校创生化办学为内在发展目标,以激发教师变革意识、提升教师变革能力为内在动力,以学校支撑为内在支持与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课程改革的行为是自觉自发而为,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支持,还是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协助,都不能撼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改革的动力,还是改革的主体都来源于学校自身。只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落实“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课程创新准则,实现可持续的深入发展。

(二)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特点

1.学校有明确的课程发展规划和专门的课程领导机构。虽然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非线性、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是建立在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自我剖析、澄清前提下的愿景和战略规划,对于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施至关重要;强有力的课程领导机构对课程改革过程的领导、监督、决策、评价作用也不容忽视。迈克尔•富兰认为,“教育变革的五个关键词是意义、一致、连贯、协力、合作以及持续改进的能力。”[2]明确的课程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课程领导机构保证变革成员间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大的蓝图”的实现,在加强政策和资源的基础结构建设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挖掘目前尚未被利用的内外部改革潜能。

2.学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能体现其校本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为主体,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空间,还可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增强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资源开发意识与反思创新意识。

3.学校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构者,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只有当学校成员怀抱课程改革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吸纳萃取先进的课程思想,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摒弃单纯依靠外部资源的投入和改善实现课程改革的“拿来主义”,凭借教师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我发展能力和机制的培养与形成,多方面积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高与持续改进。

4.学校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课程改革带来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和方法创新;教师对课程改革具有较高和较稳定的认同感;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生、家长、社区及专家的赞同与认可;为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二、教师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机制

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课程认同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证明,离开了教师的课程认同,脱离了教师创造性的课程实施,任何“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都是空中楼阁而已。诚如英国课程学者凯利(A.V.Kelly)所指,教师在课程改革领域发挥着“或立或破”的重要作用,“任何教育实践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负责此事的教师;任何课程改革的努力,如果没有意识到此点,而只是从课程领域的外部进行尝试的话,都注定不会成功,或最多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动”。[3]“课程改革最想看到的变化是教师对教育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4]这些思想观念的更新不仅体现在知识观的变化,也体现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实践。例如,经过课程改革,教师由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到关注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状态,注重设计师生互动的情境或契机,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由教师发动的“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充满创造性激情,只有教师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改革热情,积极投身课改之中,他们生成的理念、获取的经验、设计的课程才能广泛扎根于当代中小学之中,形成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趋势。

(二)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基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层层传导而到达学校,其优点在于有坚实的政策、经费、人员等做保障。但其挑战在于激发和调动学校的改革热情,提升学校的课程改革能力,让课程改革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在快速普及教育改革理论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使改革培训与教师基于自身课程教学体验的现实需要存有距离,成为迫于外在压力的被动参与者。”[5]也就是说,这类课程改革利用政策的力量将教师推到变革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制约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发挥。[6]为此,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成为教师与课程内在关系得以建立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教师主动性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介入课程运作的决策、设计、实施、评价基本环节,尤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动态实施”,创造性地规划与处理课程,结合系统的课程理论,建构符合教师自身教育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情、校情的理想课程形态。教师的课程参与之所以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的课程参与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逐步掌握课程权利,批判性地选择与解读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在选择、理解、再创造的过程中,寻求一条课程实施的“忠实性”取向与“生成性”取向相结合的道路,由单纯的既定课程的忠诚执行者转向实施中的创生者。第二,教师的课程参与有助于形成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在课程参与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并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结合课程经验、课程理论和对学生的理解重新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第三,教师的课程参与,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的课程参与,不单单依据其朴素的课程经验,局限于课程实施环节进行简单的“加工转换”工作,而是在课程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反思与主动建构,从而创造性地规划与处理课程。[7]因此,随着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活动的逐步深入,学校能够结合优势、协调资源、整体规划,有效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学校课程改革走向内源式发展道路。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基于对课程系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而表现出来的对课程问题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反应,是存在教师观念层面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它既包含教师在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课程观,又包含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具有个人性、生成性、导向性等重要特点。教师的课程意识,反映了教师解决课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范围和程度,既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前提,又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8]富兰认为,一切学校变革的结果和外显形式都只是展露于世人面前的冰山一角而已,潜藏于深海之中的强大支撑则是教师意识层面的变革。如果课程没有进行改革,一切教学改革的效果在刚性课程的制约下都会被制约和消减。只有教师先行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课程意识,推行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急需相应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相应变革,当教师发现现行的制度与革新之后的方法相排斥,便会引发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等层面更深刻持久的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课程意识逐渐明确、丰满、成熟的过程。相关制度的建立、文化氛围的形成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自觉探寻课程意识的发展生成之道。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全课程育人”理念,打破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从系统化、整体化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从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向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课程系统意识、课程参与意识、课程控制意识和课程创新意识。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课程意识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校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反之,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能有效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带来双方良性发展,否则导致恶性循环。

三、教师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课程身份,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赋权

教师的课程身份,是指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角色及相应的权利与行为规范等,要取决于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由国家推动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与由学校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有着不同的制度设计,它们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也有不同的规定。国家推动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大范围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整体改进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制定权威性的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在于吸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多元力量参与。因此,在这种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框架中,教师的课程身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比较刚性。以我国2001年开始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为例。此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措施之一,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专门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9]重视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养和培训问题,说明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课程身份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身份认同。国家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需要教师自觉认同自身的课程身份,真正实现课程身份的转换。长期以来,人们赋予教师的身份是教学身份,“人们把教师当作技术人员———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课堂管理技术,学到了一些传授知识的方法、技能和技巧,但他们只是把在别处发展了的理论付诸实施而已。专家小组拟定课程的目标和理论、研究教材、付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改正并交付学校实施。而教师只是专家小组和最后接受者(学生)之间的必要的中间人物”。[10]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到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把自己看作课程方案的执行者,认为课程开发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等人的工作,在课程改革中产生被动服从的思想。为此,帮助教师正确理解自己的课程身份,建立起自觉的课程身份认同,能够真正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转变教师课程身份,需要切实从课程制度设计和教师课程身份认同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制度。学校课程制度是指“在学校形成或制定的,结构严密、相对稳定、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参与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与校本教研等活动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运行保障”。[11]学校课程制度既要体现国家意志,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也要体现地方特色,落实地方课程,更要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良好的学校课程制度应该做到: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有灵性。为此,在学校的课程制度中,应明确教师的课程身份,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赋权。其次,要增强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领导者和开发者。[12]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鼓励教师立足课堂而又超越课堂,帮助教师研究课程标准而又超越课程标准。学校要让教师学会从课程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让教师学会运用课程理论来处理教学设计,让教师学会运用课程开发的技能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因此,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程理论学习与学校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让教师感受到由此带来的积极变化,其课程身份认同将逐步加强。学校课程制度设计,确立了教师课程身份的合法性;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保障了教师课程身份的有效性。我们仍需进一步探讨教师课程身份内容的合理性,即我们究竟赋予教师哪些课程身份。我们将从课程的公共知识属性与个体经验属性两个维度,分析教师的课程身份内涵。就课程的公共知识属性而言,教师的课程身份则是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就课程的个体经验属性而言,教师的课程身份则是个体经验的创造者。作为公共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学会从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角度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加强课程实施的创造性。作为个体经验创造者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为起点,以所在学校的真实条件为基础,充分运用个体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富有个性地推动学校的课程开发。简言之,学校需要在课程制度设计中赋予教师课程身份以合法性,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增强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并鼓励教师以公共知识代言人和个体经验创造者两种课程身份,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空间

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意在更好地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开发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目前许多学校发展的优先选项。我们认为,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三大动因。第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局限性。校本课程既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局限性,更是为进一步满足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需求。第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许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扎根所在社区,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优秀学校文化,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学校品牌的塑造,需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制度化、体系化。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推动教师实现教学创新,真正推动教师角色转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大动因。“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主体,在课程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3]马什(Marsh C.)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将经历六个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随着教师参与能力的提高,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程度也必然得以扩大和加强,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也会得到更多锻炼。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学校需要系统地规划校本课程开发,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帮助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为此,学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校本课程开发。首先,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改革是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整体改革,校本课程开发要置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学校要形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领导。在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中,要妥善处理三级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是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开发,不是另搞一套,学校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但不能淡化、取代国家课程。既要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消极无为,更要避免越俎代庖的、非此即彼的开发方式。如前所述,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要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要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要有灵性。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并组织教师、配置资源、有序推进。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规划相对应,学校需要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克服急于求成的功利化心态,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去创新,并给予教师的课程开发以更多支持和保障。总之,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将会推动校本课程的有序推进。其次,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主体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是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因此,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着力点的学校课程改革,在学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需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动以课程改革创造性地推动学校发展。为此,校长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带领学校教师研究学校课程改革,带领教师积极投身校本课程开发,让学校的课程改革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为保障学校课程改革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内部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成立专门的课程发展机构,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质资源、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学校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主动地、创造性地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持续推进。最后,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文化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门类和课时增减的技术性变革与机构部门调整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而且是以学校精神文化变革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变革。

学校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变革的重要部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需要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要革新,先革心。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停留于经验水平;我们的教育科研不能醉心于陈腐观念的炒作;我们的教师进修不能满足于单向灌输的模式,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研修,以便扩大我们的视野,引发新旧观念的冲撞,最终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确立新的教育观念。”[14]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更着力于推动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既是学校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又是以学生为本位、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还是以学校为学习共同体、不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塑造良好的教师文化,并以教师的人格力量为表率,塑造良好的学生文化,更能从整体上塑造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优秀学校文化。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课程意识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发展和检验教师课程意识水平的机会。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课程改革总体规划,积极推动学校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并与学校文化变革相结合,以校本课程改革为契机,塑造优质的学校文化,推动校本课程的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和深入推进。

(三)开展校本研修,以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内源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课程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通过研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来推动课程改革的工作,研究成为教师开展工作的一种必要方式,成为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依靠研究工作增进自己的创见,这种研究必须是他本人的,因为只有他本人才能找到适当的资料和数据。别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所说的事情通常对教师有所帮助,但是必须在教师本人所处的情境中经受考验。因为对于这个人行得通的事情,对于另外一个人就不一定行得通。”[10]为整体上促进教师群体开展教育研究工作,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的教育实践状况,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多种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锻炼了教师队伍的教育研究能力,创造性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开展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教师研究的性质与特点。教师的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以真实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属于典型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既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又是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与研究具有高度内在关联,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教师的行动研究,则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行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的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应该融为一体,“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因为与研究融为一体而获得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量”。[15]

换言之,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是以行动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的行动研究者。我国中小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若干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专家引领提供了一种外部知识和理论导向,同伴互助提供了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个人反思则是个人知识的内化和提炼,这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与三种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关键。在实践中,影响校本研修的首要因素即教师的个人参与意愿,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成为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首要工作。除了制度建设等外部规定性要求外,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专家引领为教师的参与提供了发展方向和行动目标,同伴互助为教师的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情感支持。换言之,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为教师的个人研究提供了团队支持,避免了教师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无助感和焦虑感。有调查显示,教师在校本研修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获得的专业支持少,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性不强,教师的研究缺乏方向感等问题,“从校本研修的‘主体与指导’来看,32%的教师认为,‘教师单打独斗多,专业支持少’……从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形式’看,24%的教师认为,‘学校常规活动多,研讨交流少’”。[16]为此,学校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研究力量,建设校本研修的研究团队,以团队研究带动个人研究,“学校或学院应当变为这样一个研究团体:鼓励人们准备按上述批评的要求进行自我批评,使相互关系不断得到调整。”[10]作为“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倡导者,斯腾豪斯(Stenhouse)思考了几种教师从事研究的方式。例如,教师与同事合作,由同事来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或者教师训练学生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记录来作为研究的资料等,综合各种研究方式之后,斯腾豪斯建议教师与专业的研究小组进行合作,开展共同研究。[17]明确的校本研修主题和合理的校本研修规划,是达成校本研修成效的重要保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研修的主题应该聚焦学校课程改革,尤其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这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停留在经验探索与总结的层面,而是需要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师集体攻关。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策略 儿童 课程建构

新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人们对这一轮课程改革褒贬不一。目前,大家一直在探寻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导致这一轮改革没有重要突破的瓶颈是“课程”和“教学”分离。专家建构课程,教师实施课程,学生享用课程,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下,要想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通过让儿童参与课程建构,促进“课程”和“教学”的融合,引导他们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课程。

一、“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蕴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义。从课程层面看,“课程建构”是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建设课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学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教学事件建设课程;从人的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发展人的生命的一种路径,通过人的经验建设课程。儿童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也是课程资源。“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等方式创造课程。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质。在教师引导之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体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同时,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形成自主建构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课程和教学融合”,实现“课程发展儿童,儿童建构课程”的理想境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义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成长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无论是生理机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是通过生命体内“新陈代谢”实现的,是一种“自我运动”,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儿童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教育提供的“食粮”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元素”,再经过“同化作用”,让他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学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过程主要是儿童自己加工、自主成长的过程,他人教育无法直接“实现”。因此,“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本质需求。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目的越来越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不只是传承文化知识,也不只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秉承这样的观点就是追求用教育对人加以“塑造”。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人”,而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能够自主成长。这便要求教育应以人为本,将“让人一生幸福成长”作为根本价值。因此,当下这种关注知识学习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不断引导教育关注生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或“学生回答式”转变为“学生建构式”,让学生在课程建构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由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目标。

3.“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师操作层面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完整的人”。从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式上看,只是在课程类型上进行增加,课程内容上进行增删,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还是被动者,仍处于“被学习”状态,这样的“修补式改革”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说,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开发、实施课程,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当下课程改革转型和深化的重要策略。

三、“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境

1.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虽然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必须开设,但由于每个儿童有自己的成长需要和成长方式,也有自己的课程建构方式,因此,可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与学习。

其一,让儿童参与教学设计。国家课程的实施方式应让儿童参与设计,“学什么”“怎么学”,可让他们根据自己成长需要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目标的定向。课前,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建构知识和技能目标,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过程和方法目标,带着“悟什么”“怎么悟”“为什么这样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让儿童参与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前,让他们到网上或资料中查寻拟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从不同层面建构学习内容。再次,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前,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探究所学内容;同时,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学习方法,在自主建构中不断形成学习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学习方案的制订。课前,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由学生还是由教师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自主设计;教师设计的,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方案”建构学习问题。

其二,让儿童参与教学实践。国家课程的教学应让儿童参与实施,可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促进课程的校本化建构。首先,让儿童自主学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参与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学习,能“学会的”和“会学的”自己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生成问题,等待课堂共同探究。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前产生的问题和学生自主探究时产生的问题设计解决“共探问题”的策略,然后再让他们围绕探究策略或个性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实践,根据已知建构新知。课后,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练习”自主实践,将已学知识和生活链接,引发再生问题,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其次,让儿童参与互教。教学时,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互教”,让“会的”教“不会的”,通过“教”指导学生“学”,促进“会的学生”更好成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学习收获。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学”,促进他们学会“教”。

2.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建构的,是学校自己的课程。从本质上说,这类课程应该基于学校,为了儿童——开发和实施应以儿童为本,通过儿童参与建构,促进其适合他们的发展。

其一,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儿童需要建构的,开设哪些课程理应由儿童自己选择。一方面,让儿童按照个体兴趣提供菜单。学校在决策校本课程科目时,可向学生发放《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爱好和需求按年级分类统计,了解每个年级学生校本课程需要。另一方面,让儿童按照成长需要选择菜单。在学校拟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其中选择人数较多的科目为本年级“必修课程”,其他科目作为个体“选修课程”。

其二,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开发。首先,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价值的确定。引导儿童探究为什么要开发这门课程,怎样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升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其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引导儿童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融合。再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方法的设计。引导儿童思考用什么方法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开发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促进掌握开发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儿童参与文本、媒介、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案的建设,通过个体对资源的建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其三,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儿童自主探究能力是通过自己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应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引导儿童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提出探究问题,培养他们设计教和学的能力。其次,让儿童主动学习校本课程。引导儿童自己设计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教和学的能力。最后,让儿童自主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儿童用适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收获,培养他们评价教和学的能力。

3.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由于遗传原因,每个儿童个体天赋不同,内隐的潜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发展的兴趣差别也很大,这便要求教育能针对个体的成长需要,挖掘适合个性发展的个体课程,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其一,引导儿童自主选择个体课程。儿童个体课程是满足个性发展的重要补充,个体课程选择应基于自己的成长需要。首先,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对每个儿童来说,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一方面,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特殊反应”,观察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平时要多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建议和评价,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特长。其次,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选择个体课程。每个学习者在知道自己的特长后,要围绕特长建构个体课程。一方面,在家庭中由儿童和家长共同建构儿童特长课程;另一方面,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培训项目中寻找他们爱好的课程。儿童在建构个体课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的成长需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实践课程建构,形成个体课程。

其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个体课程。个体课程的意义在于个性学习。儿童在学习课程内容、探究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建构生本课程,实现课程意义。首先,要引导儿童想学。一方面,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编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策略,增加内容情趣,逐步形成“内容引力”;另一方面,从儿童个体需要出发设计特长活动,增加展示平台,逐步形成“成功引力”。其次,引导儿童会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引导儿童学,通过“教”学会“学”;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组织儿童学,通过“学”逐步掌握“学”的本领和“教”的技能。最后,引导儿童学好。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儿童多实践,通过实践促使他们掌握技能,彰显特长,形成经验,发展个性潜能。

其三,引导儿童积极形成个体课程。个体课程基于儿童,也是为了儿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形成个性课程。首先,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儿童在建构自己的个性课程中都会有独特的方式和收获,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建构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经验——个体课程。其次,引导儿童成为完整的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个体课程的学习,充分开发和运用潜能。通过“选择——舍弃——行动——挫折——再选择——再舍弃——再行动”的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彰显个性的个体课程。

第3篇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

1. 规范教学教研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及时搭建教师教研活动平台,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行政参与的每个学科组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教研例会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学计划、导学案、教案、课件、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总结等。定期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定期举办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解析大赛、名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教与学方式转变公开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们广泛地观课和评课,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和需求,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

每学期期末考试或区域性考试及中考后,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学情,总结得失。学校并对出现的重大教学问题进行面谈和限期改正的办法,使得教学质量分析落到实处。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完善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成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行跟踪分析,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每次考试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交换年级出卷和组织流水线的试卷批改、试卷统分工作,并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校本研修,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优质发展。2013年学校根据《深圳市福田区学校星级教师激励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星级教师实施方案》。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倾斜一线教师原则,确定学校星级教师必须成立星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部分教师组成,体现星级教师的示范性,充分发挥星级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形成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并完成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提供给学校学科教师作为共享资源。

学校确定了18位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相应成立了18个星级教师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与所有教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经过2年多的工作,学校星级教师工作室已编制完成初中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并提供给全校教师借鉴使用,形成了针对国教课程,符合学校学情的导学案资源,初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校本课程个性化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主体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2011年学校申请了区公益性课题《上步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地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

W校开发了各类校本课程28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有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历史专题讲座》《数学兴趣小组》《争当小实验家》;有探索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名著欣赏》《书法兴趣小组》;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的《集邮知识》《朗诵与演讲》等课程;社团化课程有“动漫社”“丝网花艺社”“摄影社”“围棋社”等学生社团。

第4篇

一、顺应教师发展需要,把握课程开发契机

我校自2000年至2003年先后经历了两次县级教育改革试点和两次镇级教育内部调整,都涉及了教师的切身利益,有的教师因为业务水平不高而下岗,近似残酷的改革现实教育了广大教师。使他们认清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想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想不下岗,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教师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有了空前的需要。我们洞悉到教师这种需要,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和要求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学习型学校建设,奠定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内部动因,没有课程开发的实践理论支撑,要做好课程开发工作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以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了四项措施和四个步骤来落实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四项措施: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二是加大课程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三是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四是强化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四个步骤:一是深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理论和操作技术;二是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是打造校本课程和文化。

1. 在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工作中,我们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学习、观摩教学、自主研修等形式开展了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则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我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和要求,并且提出了3~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目标。使教师课程开发有标可依,避免了课程开发的随意性,保证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2.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步骤上,我们在学习、借鉴、开发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学校特色,将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整合起来开展工作。例如,我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确定了以校本教研为主、以美术刮刮画、乒乓球为辅的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发掘课程资源、不断完善校本教研、乒乓球、刮刮画课程实施,不仅使校本课程逐步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大校本课程研究,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校本教研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利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开展的“强化思维品质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校本教研”以及“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发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校本教研课程资源。开发并形成了以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课程结构。用“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八项内容作为校本教研课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使教师经历、感受课程开发,形成课程开发意识,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处处有课题,处处有课程。与此同时,针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实践经验,开展课程存在畏难情绪等实际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门课程的本质属性,并注意了这是一门教师暂时难以掌握的课程实际,将校本课程纳入了我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并形成的以“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反思提高”为载体,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将校本教研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学校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来。通过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断研究解决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例如,我们在理论培训引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组织骨干教师运用典型引路的形式,使广大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选择,教学基本模式和操作要求;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引导教师在自己实践课中,按照学校提供的范例进行强化学习、实践并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同伴互助活动中,我们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发现的问题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进行提炼放到教研活动中,通过观摩研讨、课题研究、问题诊断、案例研究等教研模式,运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发现的问题得到研究解决;在反思提高阶段,我们通过教学反思、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使任课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好运行机制,提高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四、整合课程实施力量,形成课程开发实施合力

我校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将学校工作要求与家长对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开展教育工作是我校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势。为此,我们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通过印发《家长报》、《小学生生活能力与家长联系卡》,家长学校上课等方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努力营建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全方位实施。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完成一件小制作作品,孩子们用棉花、布、铁丝、纸板、木片、塑料泡沫等多种材料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在开学后学校组织的评比表彰活动中,各班以《小小发明从这里起步》为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学校为各班级配备的素质教育展板中,让丰富充实、琳琅满目的作品对参观的学生有所启发、学有所得,营造积极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氛围。

五、强化校本课程管理,保障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

我们立足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同时也是对习惯了按本教学、封闭教学的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的难点。为此,我校把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通过上级和校本级《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意义与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术》等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不足,经验课、综合课严重不足,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所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达到综合素质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并将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业绩纳入了《教师工作考核细则》之中,与教师晋级、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与此同时,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学期,不仅要有每次小结,还要有阶段性总结、专题性总结、还需要学期性总结。在总结中既要看完成了那些任务,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应该推广,还要明确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和继续研究。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在过去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曾经是被肯定的做法和经验,在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对此,我们通过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研制教学模式、细化课程评价量表等措施,有效地规避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弹现象发生,促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5篇

一、我们的做法

1、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有关制度

①成立校本教材领导小组、指导小组与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主管教学的校长、年级组长、教导处主任等组成领导小组,以主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指导小组,以各备课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指导小组、编写小组。指导小组定期不定期抽查指导编写小组的工作,编写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制订出详细的编写目标和提纲,搜集题材的范围,并具体负责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②建立有关校本教材开发的制度,提供有关的制度、保障。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建立了《两宜中学校本教材开发方案》、《两宜中学校本教材评价方案》、《两宜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细则》,校本教材开发的后勤保障制度以及开发校本教材的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校本教材开发的正常实施及经济保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员参与,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师资保障

校本教材的开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但热情高,为了把教师的观念、想法统一起来。我们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以及校情教育,让每位教师明确新课改的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势在必行,农村普通高中在课程实施中办不出特色,就很难有立足之地。通过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网上研修、个人学习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出外参观学习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理论、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及意义,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了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3、因地制宜、精心编写、体现特色

基于“校本”概念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这三层含义,我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依靠本校教师,外聘专家、利用社区有效资源,共同开发的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聚焦中华传统美德―24孝》这本书,来源于古代24孝的故事。每个故事由图片、古文、译文及思考题组成。一方面让学生感知传统的祖国文化,另一方面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发扬优良传统,摒弃封建糟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书的最后又附了文艺界十大孝子名单及他们的感人事迹,使这本书在结构上相得益彰,内容上更加完善。

《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主要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如上课礼仪、进校园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等。教材编写得通俗易懂,示范性强。

《楹联》这本校本教材,是我校高一年级组语文老师和大荔县楹联协会的辅导老师共同编写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基础知识,教学生如何写对联,改对联,欣赏对联。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已开设一学期,参加学习的学生达二百多人,元旦期间举办的学生楹联展在师生间引起很大的反响。这门课程的开设,为我校后面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开发校本教材的收获

校本教材的开发,对我校的发展而言,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一是在课程改革方面,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落实了课程改革的要求,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在办学特色方面彰显了我校的特色。二是锻炼了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广大教师人人都要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要编要写。一方面,调动教师学习钻研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教师的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达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我校师资的水平。三是对学生而言,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学生素质差异很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校本教材的开发为学生的校本选修课提供了资源,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得,个性得到提升。

三、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困惑

1、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刚刚开始,虽已编写了不少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很好地让这些教材发挥作用、付诸实施,这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在校本教材开发方面,注重了活动方面的教材,与学科结合的相对少些,这方面的校本教材在以后的开发中,我们会补上的。

第6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把新时期的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立足于校情,我们以课程创新作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点。据此,学校进行了有益探索,明确了总目标:课程开发要适应学校的办学思想,使课程有魂;要适应学生成长规律,使课程有序;要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使课程有效。我们注重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具体说来,学校进行了如下实践。

首先,确定课程建设需要过的“三关”。一是思想关。不要将课程神秘化,认为课程创新是高不可攀、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从而失去实施课程的决心和信心。二是价值取向及关(政绩关)。如果满眼都是中考,不顾学生成长过程中多元摄入的需求,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不良”,学生走向社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学校也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就相当于只在一个花盆里养花,全部的养料都施在花盆里,营养过剩不说,还会将花苗烧死。学校宁可学生的中考成绩差一点,也要保障学生的“膳食平衡”。三是课时分配关。没有课时,课程就难以落实。有些课程是可以随时随处进行的,如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场所和媒介。

其次,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课程意识。课程创新与建设不仅仅是校领导和课程部主任的事情,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结合北京市课程实施新方案和中考改革精神,学校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树立课程意识、具备课程观念,并重点关注这几件事:一是2018届中考改革发生重大变化――学科属性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与高考接轨。例如,英语学科突出了口语的重要性,而各科都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应用。二是任课教师10%的课时为学科综合实践课时。学校据此确定了市区校的实践课时比例为1:2:2,校课时的30%由学校统筹,70%为学科教师自主开发。三是增加了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此课程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成绩将纳入中考成绩。

再次,开展工作将课程观落到实处。一是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助力课程建设,将其作为学校发展软实力的永恒主题。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消除畏难情绪,大胆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二是加强规范管理。坚持“申报审核―过程指导―搭台展示―表彰激励―固化成果―反思研讨”的闭环管理程序,逐步实现课程的规范化。努力做到“开放中有严谨,活泼中有规范,普及中有特色,实施中有快乐”。三是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实施“典型引路、重点帮扶”的策略,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综合考量教师的时空条件、工作量等因素,优化整体工作,力保整体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四是坚持国家课程主旋律不变,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力度。积极开展以学科核心知识点为线索的校本研修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深刻的,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基石,也是我们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如何提高校本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依据泰勒提出的10条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明确了学校开发、落实校本课程的准则:1.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拥有实践行为经验。2.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要力求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3.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动机。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激励学生去尝试新的学习方式。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强调教师的指导。6.要给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足够的和适当的材料。7.强化学生的学习实践行为,直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8.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重复。9.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标准。10.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同时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学习效果的方法,从而知道自己做得如何。

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追求;奋进砺人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41-04\[作者简介\]吴洁(1963―),女,山东青岛人,大专,厦门市大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学校文化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石,是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是相对静态、客观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群体关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过程,是学校在积极探索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过程中,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学校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行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实践追求,然而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对课堂文化的关注等不足。基于此,大同小学在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科学定位,进行整体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从微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进行论证考究,纵深拓广。

第一,整体性。应总体上对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学校行为文化为载体,使四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指向性。要明确社会、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性。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依据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大同小学以传承百年的“奋进”精神为魂,提炼了“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明确了四个维度的办学目标:让校园环境成为奋进砺人的课程、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人本、让教师德才兼修不断超越、让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学校以期实现激励人、陶冶人、磨炼人、发展人的愿景,令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源可溯,有魂可立,有据可依,有特可言。

二、优化环境,凸显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所包含的显性物质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对其产生影响,隐性的精神环境所隐含的价值观、教育观,能给予师生一种潜在的教育。

(一)彰显审美功能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要蕴含自然美、结构美、人文美。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同小学以“奋进”为主线,合力打造形色兼备、雅趣共存的环境文化。“大同•奋进”浮雕群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百年大同”四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B”“N”“D”“T”构成四面浮雕景观墙。四扇“同字框”质感厚重,寓意着百年大同穿越历史之门,不断奋进。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校训“奋进”的拼音首字母“F”“J”与奔跑的人及前进的帆巧妙结合。图书馆的“悦读长廊”将笔画、标点、数字、符号、拼音、英文等构成书本的基本元素,以立体浮雕的形态跳跃于墙体,简约活泼;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调和色彩的基本色素,衬托于立体浮雕底部,柔和美丽。显性的物质环境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立体教科书,令学生在无声课堂里得到美的浸润与涵泳,从而获得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二)突出培育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的自然景观要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彰显历史和文化底蕴,努力达到“校园处处皆文化”的胜境。作为学校文化气质的物化载体,“大同•奋进”浮雕群的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大同小学百年的发展纪实为内容,展现了大同小学从1906年创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奋进史。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上奔跑的少年、青年、老年等人物形态,寓意着不论你在人生哪个时期,大同的“奋进”精神将永远鞭策你前进;纵向的三角体(帆)和中、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的“奋进”文字,蕴含着无论你在世界何处,大同的“奋进”精神永远激励你拼搏。

(三)蕴含寓教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因此主题文化活动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克服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的弊端,致力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同小学以“校园走透透”活动为抓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以“走透校园,感悟奋进”为思路,加强学校主题活动的针对性、教育性和体验性,切实将学校“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师生、家长心中。学校开发的《教师的荣光》《学生的自豪》《家长的感言》等集册充分展示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制度,做到科学人本

制度文化能够凸显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念的渗透。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一)赋予文化内涵

赋予制度办学理念,使学校制度浸润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使制度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能、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渗透人本科学

学校让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制度的修订过程,以创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同时,广泛采纳教师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人本性、科学性,并使制度更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让师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体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师生在制度执行中的自觉性。

(三)优化管理效能

建立“行政―部门―年段―班级―教师―学生”的管理层,依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层级领导,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实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建构“决策―执行―实践―反馈―改进”的生态管理链,实现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四、强化意识,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着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主动意识

以奋进文化为桥梁,打造“管理者的‘追求’和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愿景,以此树立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角色,增强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使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宣传工作。

(二)教学意识

树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教学观。其一,挖掘潜质观。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上限”,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其二,综合发展观,即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能力、创造力、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心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研修意识

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适切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活动,依托“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升”,通过开展主题式、联合式、网络互动式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内容与教研形式配置的适切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设计意识、行动意识、反思意识、交流意识。

(四)发展意识

营造合作氛围促教师分层发展。学校引导教师以“追求超越”为核心,制定分层发展的计划,设置“以人为本”的阶段与引领目标,实行分层提高战略,为教师提供分层培训的内容,帮助教师思想与专业成长。

五、校本开发,创建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指向,也是学校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同小学基于“奋进砺人”的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念构建

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构建凸显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文化,以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为课程目标。基于小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涉及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艺术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综合性特色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设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及潜能的发展。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上,着力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接地气的“砺人课程”,在培养明礼、博知、广行的大同学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其一,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设计团队本着“关怀生命活动,享受生命过程”的理念,以日常生活为灵感源泉,编写了《自救读本》《健康读本》等。其二,礼仪教育课程。《礼仪伴我行――厦门市大同小学文明礼仪读本》内容涵盖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多个方面。其三,书法训练课程。《练字练人――厦门市大同小学书法教材》内容包括书法家故事、书法作品欣赏和书法训练。其四,课外阅读课程。学校制定《快乐阅读――厦门市大同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通过阅读课程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其五,特长提升课程。遵循“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兴趣发展的可能,培养合格+特长”的原则,学校开设了游泳、女篮、舞蹈、合唱、器乐、绘画、航模、围棋等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渠道,凸显课程的开放性与适切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可能。学校根据以下流程开展“奋进大课堂”的选课:依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确定课程项目;课程菜单公示;教师网上申报;教导处审核;学生网上选课;教导处汇总,局部微调。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学校精心安排了场所,为各项活动提供便捷的空间。同时,预设灵活调度的方案,落实评价机制,为项目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六、聚焦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文化体现,最终还是要走向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构建和谐优效的课堂教育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课堂渗透办学理念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当前对于课堂渗透办学理念,形成课堂文化历来较为忽视。事实上,课堂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熏陶的复合型活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将办学理念作为课堂文化评价的指标,引领教师自主自觉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本底色,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处于全景式

的学校办学理念熏陶中。大同小学践行学校“奋进砺人”的理念走进课堂,通过从教材中挖掘奋进的因子,从教学策略的优化中彰显奋进的理念,从师生自信向上的风采中展现奋进的风貌等角度寻找学校办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二)学生主体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本着“提炼‘奋进’课堂的构成元素―优化‘奋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实现学生“广参与、乐参与、会参与”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学校“奋进”课堂构建的常规模式:创设情境―动力激发、明确目标―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校初步达成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态度积极主动,能认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预期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不断探索办学理念、践行教育信念中所不断推进的文化动态性变化过程,旨在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学校特色办学旨趣的形成。然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本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主体性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第2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2\]李朝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实践\[J\].校长,2007(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4\]聂燕.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0(10).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第8篇

述职报告是指各级各类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为业务部门陈述以主要业绩业务为主,少有职能和管理部门陈述。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教研员职称年度工作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研员职称述职报告1回顾这一年来紧张忙碌的教研工作,带来了很多值得归纳总结的成绩。我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来说,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研方向,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是我工作的指导思想。所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引领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即要担负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担,那必须有:“勤的品质、勤的习惯、勤的作风”,这就需要我们“勤学习、勤研究、练内工、强素质”。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本职的教研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我的工作作风是:积极主动,雷厉风行,扎实高效,开拓创新。为了积极的推进教改实施的精神。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读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把教改的精神和内容,融为自己的思想。在课改培训的前期,我总是先从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总体目标的制定具体内容的阐述教学建议的提出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资料。

教研员所带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情感、态度、价值观各异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的复杂群体。作为教研员,我首先走进教师、体察教师、了解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遵循课改培训的精神实质,做到:“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教师,促成不同类型教师获得不同的发展目标。

二、认真组织,强化研究

走进一线教师听课:本学期共听课80多节,涉及学校达15所,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为教师服务,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思想,将教研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推进到课堂,采用评课、座谈、个别交流、领导反馈等形式,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

1、听的是新分配教师的试讲课,严格规范,实事求是,严把教师讲课关口,随堂听课,第一轮听课时,做出诊断,肯定长处找出不足,再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团结小学的曹茂成老师专业功底扎实,但讲课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驾驭能力欠缺,对此,有针对性地帮助新教师重新设计教学环节,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变化来指导年轻教师,启发年轻教师,这样的教师共确定了4位,共听课8节。

2、到各校随堂听课以及督导检查各校轮作课开展活动。

为了提升学科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准,要求各校教研组发挥集体优势,集体备课,寻找语文课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这样的随堂听课本学期共听了60多节,涉及学校达15所。采用评课、座谈、个别交流、领导反馈等形式。

3、组织开展了“推进新课程有效教学引领课”活动,在十一月中旬,有四名青年教师做引领课,为教师搭设了相互交流、借鉴、学习的平台,听课者受益匪浅,评课活动更是锦上添花,每一节引领课都进行了评课,教师们也将此做为经验的一次升华,纷纷踊跃发言,使评课真正成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4、组织了全镇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学习讨论活动,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工作。

5、实施“强校名师带动战略”薄弱校到强校有针对性学习听课活动。

6、为了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兴趣,举行了会发镇小学四至六年级作文竞赛活动。

7、进一步组织各校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

三、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为了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教研员与部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此次送教下乡活动采用了座谈、研讨会、上示范课、听课、评课、讲座等形式,活动中,送课者的精彩示范,听课教师的积极探讨,送课者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指导与热情解答,使听课教师收益匪浅。

与此同时还送去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促进了城乡交流,深受农村教师的欢迎,听课教师都说:“送教下乡,实效性强,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也认为此项活动创造了磨练自己的机会,积累了不少借班上课的经验,有益于自身专业的成长。教研员更是感觉“研不教则空”,送教下乡活动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资料。此次送教下乡活动,在学期初就做了安排,准备充分,发挥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

四、依托课题,促进发展

继续深入研究“十一五”规划县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条不紊,规范有序。明确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原则、范式与方法及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预期成果。明确下一步课题实验任务,深深地感到课题实验任重而道远,它是永无止境的,我将在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一如既往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

回顾这一学期工作,还有许多教研工作开展不尽人意,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因而深感工作之艰巨,学科教研之重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者之一,我将不断加强学习,主动钻研,为学校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

教研员职称述职报告2分管学校教研工作的几年来,我深知肩头责任重大,而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只有依靠大家艰辛的努力才能换来丰硕的成果。今天借此机会,剖析自己工作的得失,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与大家一起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一、虚心学习,完善自我

教书人也应是读书人。随着课改的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让我越发感受到如果教研员的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不广博,那么工作就会肤浅,治表不治本,因此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应该是每日的必修课。

第一点夯实业务功底。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出发点是做对学生发展有利有益的事。分管教研工作,我认为帮助教师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是底线,要求教师领会课标、精通教材、上好每节课,我首先要认真学习。为此我有时间就认真学习各科课标,阅读教材,分析教参,利用一切时间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外面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外面的名师各有风格。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与老师一起去听名师讲课,边听边对照自己做法的优缺点。每次外出学习,随带U盘,及时拷贝重要材料过后细细研究,做到每个学期听课量都不少于60节,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明白了井底之蛙的新含义。

第二点积淀管理理论。

我经常勉励自己:登高望远,先学先行,学无止境。对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干部培训班每期我都认真参加学习。与此同时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学校管理理论。经常阅读《辽宁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细则》、《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点向身边的榜样学。

教师是良心工作,待遇、地位都不高,付出的心血是超量的,但老师们敬业爱生、求真务实的奉献精神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觉得老教师们的班级管理与协调能力、青年教师的热情与虚心好学、党员的高风亮节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从合作伙伴中我感受到互助、高效,鞭策我在这样的群体中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勤勉工作,发展学校

学校要发展就要竞争,竞争要靠实力,实力是干出来的。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中面广量大事杂,我与大家一起冲锋陷阵,背负重任努力前行,用微薄之力推动学校发展。

1、以课堂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日常教学中我比较关注“随堂课”、“跟踪课”、“亮相课”、“研讨课”、“评优课”五种类型课的探讨。平时我主动与教师进修学校联系,邀请市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加强随堂课诊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分管教学领导,走入课堂,深入教师是我规定自己必须做到的,我能够主动关心老师的教学,协调困难,参与试教、点评。由于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乡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2、以校本培训为着力点,以校本教研为主阵地,推动师资建设。

新一轮“十一五”师训工作全面启动,期间多次参加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与师训部商讨培训要点,制定了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确保全校教师完成培训任务。从整体设计培训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化教研是我乡教研工作的一大特色,平时加强学科专题和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从思想上鼓励,方法上传授,努力形成一支想干、能干、会干的教研骨干队伍。定期召开学科教研活动、年级组教研活动及校级、乡级教研活动,努力使学校教研工作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3、以质量绩效为落脚点,确保学校办学生命线。

教研室每学期都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进行质量监测,面对我乡的地理位置较偏远,教师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这一现状,我们立足本地,从源头抓起,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分别召开毕业班、部分年级、部分学科教师专题研讨会,与大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平时加强教学的流程管理、质量调研力度,每考一次都增加了许多工作量。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赢得家长对教学的配合,形成合力。多年来我乡毕业生综合成绩均在全市农村小学前列。

三、以德立身,为人师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待学生是否关心?对待学校是否公心?对待工作是否尽心?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称,双方都会给予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几年来,无论作为教师、党员还是管理者,我都力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淡泊名利,心地无私天地宽。

1、严于律己,为人正直。

平时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约束言行,凡事能自己做的就多做些,要说的就当面说清楚,该布置的任务就要传达到位。当然有布置就有检查有反馈,发现优点指出不足,不是一味说好话,对老师能公正、公平地评价,言行举止不违背做人原则。

2、豁达大度,用坦然的心态处理事务。

自己分管的教学工作每天都牵涉到与教师、领导的交往,存在做多做少、做好做坏现象,最容易吃力不讨好,甚至有怨言、有过激行为。这些经历让我学着去克制,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能用平常心、宽容心去分析问题,努力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做到对事不对人。有人说忍让很吃亏,我认为人都有性格脾气,但单位与家庭是有别的,不要一时之快挫伤别人,这是对人的信任与尊重。

四、不足:

1、缺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思考管理的角度缺少深层次,要着眼于全局。

3、工作中要有创新的魄力与勇气。

最后我以“六个要”来勉励自己:做人要讲德,做事要讲责,学校要发展,师生要关心,学习要坚持,心胸要宽广。

教研员职称述职报告3不知不觉,20____年已经过去。在进修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校本兼职教研员的各项工作。下面我从三方面汇报一下我这一年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

随着做校本兼职教研员工作的不断深入,让我越发感到自己对于校本课程的了解很肤浅,这种不具备一定校本专业知识的现状曾经一度让我很迷茫,没有理论做支撑使自己工作起来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为了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从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优势、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及校本课教研等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走向校本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宣传校本课程,力求提高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时刻关注当今校本教研的趋势和动态,并且结合我市、我校的校本课实际,积极努力地在本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发挥着指导和带动作用。因为我们学校领导特别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使用,从20____年起就自主研发校本教材———读写序列训练。这些年一直踏实地做着。09年春季开始,学校把组级教研与校级教研的研究主题定为如何上好校本课,组织校本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位老师上一节校本课,并选择优秀的课在校级教研上研讨。这期间,我听了老师上的每一节校本课,两个学期听校本课45节,这为我能够做好校本兼职教研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9年暑假,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重新修订了校本教材,使校本课程的内容逐步趋于完善。这个修订与研讨的过程,为我打造了一个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得空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专业能力。

二、协调配合,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深入开展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履行兼职教研员工作职责,以市进修学校提出的校本课程研究思路的为指导,以提高校本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以促进特色校办学为指针,按照综合教研室的总体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意识。工作中,我能密切配合和协助进修学校校本教研员做好教研与培训的各项工作。5月份,是学校最忙的一个月,要筹备全市运动会,要进行期中教学质量抽测,要进行教案作业检查,还要进行组级教研,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正在这时候,进修学校要在二小学组织开展校本课研讨活动,记得活动当天正好是我们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抽测的日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参与其中,活动前与校本教研员讨论、交流,积极寻求适合当前校本课程实际的最有效的教研与培训方式,活动后能够及时与校本教研员进行教研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校本课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示范引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帮带作用

为了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本兼职教研员的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校校帮扶活动,在南片教研协作体活动中,我主动承担校本科主题教研的研究教师,并与大蒲柴基地校吕老师结对,5月份送教下乡到大蒲柴,通过送课、评课、座谈、研讨等形式,我们就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这次活动使我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相互促进,得到共同提高。作为校本兼职教研员,我能够主动完成六个一活动:9月份在北片教研协作体活动中上示范课《秋天的怀念》;撰写的教学心得《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发表在吉林教育2011第6期上;一年来,我分管学校德育课题《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验研究,目前本课题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正在完成结题的各项工作。

回顾一年的校本兼职教研员工作,我深知自己所做的工作距离学校的要求和同仁们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因此新的一年我会进一步协助进修学校校本教研员,立足各校校本实际,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探求小而精、小而深、小而活的研讨培训形式,为彰显各学校办学特色而服务。同时我将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加倍努力、勤奋工作,为做一名称职的兼职教研员而努力!

教研员职称述职报告4课程改革有序地向纵深推进,我的教研工作以课改为中心,以新课程理念来总结、推广课程实施过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实现我区小学美术、音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各学科工作的新突破。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强化研究与反思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课堂教学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师们开始觉得仅在操作层面打转还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寻。身为教研员,我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指导、引领、服务”的基本职能,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积极性,为基层学校课改实验和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努力实现教研活动主题化,调研工作制度化,教师培训多样化,教育科研实效化,全面促进我区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指导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教研工作中我抓好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重点做好教学后反思,写进自己的教案中,并将其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

二、深化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深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指导,结合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活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课堂教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研究研讨和训练重点为:

①使教师具有依据新课改理论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②使教师具有初步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③使教师具有学科整合的能力。

④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培训,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实施新课程为核心内容,围绕专业知识更新,专业能力训练提高和基础教育新教材等方面进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进程中的好做法,解决在此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完善骨干教师培训、使用、管理机制。

对骨干教师要给他们压担子、给任务、落实责任,对他们要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成为新课改的先头部队。开展“传帮带”共同提高。在新教师和骨干教师中树立一批品牌教师,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做课机会,理论辅导讲座机会,参赛机会,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及知名度,创我区品牌教师。

四、努力探索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研修的作用,尝试建立教师博客群,组织网络教育论坛,引领教师在网络研修中不断提高。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教研员职称述职报告520____年3月,我被合水县教体局任命为老城镇学区教研员,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只想做一株小草,坦诚做人,踏实做事,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用我的执著、坚韧与乐观,托起一颗颗璀璨的新星,点缀老城教育的春天。本年度,我紧紧围绕学区的重点工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活动开展工作。认真履行教研员工作职责,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我深知,教研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与理论水平,才能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利用闲余时间进行学习。本学年先后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三环六步自主学习教改经验以及学案导学教学改革经验;三知四学教学模式阅读专业书籍报刊,关注媒体教育话题等。认真学习记好笔记现已形成10000多字的业务笔记。参加了国培计划20____骨干教师研修。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学习和工作上的有心人。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1、为了使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多次深入学校参与指导校本教研活动,从听课、评课,检查教案、作业等方面进行跟进式的现场指导,解决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检点由数量向质量过渡,备课方面重点检查了学法设计与指导以及教学后记,听课方面侧重检查了教后反思与评价,作业及检测重点检查了查批改的细致程度。通过这种密集而有重点的检查形式,及时掌控了学区的教学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了调控,有力的保证了教学常规工作的扎实有序的推进。

2、针对我学区近几年新招聘教师较多,师范类教师招聘少、课堂教学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为主题的学区教研活动。

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有组织有成效的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坚持“研究问题从教学中来,研究结果到教学中去”的校本教研思路,通过开展有组织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及时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变,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贾天福同志荣获:合水县20____年“育新秀、推名师”教学技能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贾玲霞同志被认定为“陇原名师轩辕晓丽小学语文工作室”导师等。

3、本学年度,我始终坚持做好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与反馈)检查工作。

规范教师常规教学行为,每月一次定检和一次抽检。(定检:每月最后一周)由各校认真检查、主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和学生的作业等,每次查出一、二个重点,并及时推广教学亮点,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学区定期抽查)。

(1)备课。要求教师做到每科都有备课,课课有教案,教学流程体现“学案导学”七环节,即: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依案自学、自主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精讲质疑、当堂训练。学校随时检查教师备课调整是否认真,是否符合班级实际,课后反思是否有针对性、指导性。

(2)上课。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要体现课堂教学七环节,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时要做到七不:不坐着上课、不喝茶、不吸烟、不接待客人、不接打电话、不拖课、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3)作业。要按学校要求来完成各科作业,要重视书写质量。

(4)辅导。教师辅导要做到“三心”、“两性”即:细心、耐心、恒心;及时性、针对性。

(5)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指导。结合学校开展的写字工程,各班要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

4、为全面及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每学期均组织期中、期末两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过后,对各年级各科成绩汇总,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具体措施。

组织教师召开质量分析会,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校也进行质量分析,并把此作为学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5、三是督促教师按时参加《甘肃教师学苑》网络研修,鼓励教师手机微信“充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而教师则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甘肃教师学苑”每月的八期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资讯、教学风采等版块,对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出现的新现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手机微信网络研修,使教师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礼,更新了教学理念,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开拓了视野,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真情投入,收获甘甜。

第9篇

(一)、中心基本情况

学校总占地总面积9064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5.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93平方米。实现了电、暖、水齐备,校园达到了美化、绿化、硬化、净化。

现有小学2所,教学点15所,在校学生1643人,67个教学班,教职工总数119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112人,高级职称60人,一级职称41人,二级职称1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了100%。

我中心一贯坚持“以人为本,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学校管理。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自2010年以来,在教育局组织的抽测中每次都名列全县前茅,并连续五年获得县长教育特别奖,创下教学成绩“五连冠”的教学荣誉。本次中心教师评估86人,其中优秀40人,占47%,良好46人,占53% 。

(二)、评估流程与结果:

根据省教学评估的要求,对中心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自评分数为93分,结果为达标。

评估的流程为:

1、成立中心评估领导小组

按照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的要求,我中心首先成立以中心校长为组长,中心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心教研员为成员的教学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了关于评估的一切材料,同时对小组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自评过程

(1)、成立中心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制定评估工作计划,积极落实。

(2)、认真学习《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标准》及有关法规,确保评估做到细致认真,公正透明。

(3)、搞好评估的宣传和发动,让广大教师认识评估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

(4)、通过座谈广泛征求教师、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撰写教学评估报告。

(5)、根据各方面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自我评估。

(6)、将评估结果通过教师大会进行通报,确保中心每位教师了解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优点:

评估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认识了评估的内容、意义和目的;查找出了自身的差距,制定了努力的方向,促进中心学区的教育健康向上发展。

存在的问题: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努力创造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校本课程有待进一步的拓展,没有形成规模和特色。

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进一步更多地创造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规范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努力形成特色,体现出成果。

自评结果:教学管理23分;课程管理18分;教学条件19分;校本教研18分;评价研究15分。总分:93分。 评估结果;达标

(三)、依照《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标准》对中心的教学评估工作逐项进行汇报:

(1)教学管理:(自评分23分)

1、管理能力中心校长和班子成员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课改理论掌握比较熟悉,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校长和班子成员能积极对教师进行理论辅导讲座,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到教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中心确立了研究课题并制定了实施方案、计划安排,有推进课改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报告,能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中心领导班子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积极组织并参与校本研修及校本教研活动。能以身作则,经常深入教师学生群体之中,了解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之,中心班子结构合理,工作热情高,有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

2、管理目标

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开全开齐三级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年级、学科教研组织的作用,建立“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主题明确,活动记录齐全,多年来学校坚持校本教研制度,大大促进了教师授课水平、专业素质的提高,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稳步提高。

3、管理机制:

为保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管理机制的职责,使各机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管理机制的作用。我们每学期都会制定保证新课改全面实施的校本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指导具体落实。

4、教务管理

图书、微机有专人管理,并充分利用,学生兴趣高涨,但由于条件有限,课时相对较少。中心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激励教师进行学历、业务进修,在课堂教学、实验操作、作业指导、成绩考查、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制定了较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5、学生管理

我中心确立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人人成长,人人成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我中心首先制定了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同时还实行晨检制度,健全班委会制度。这些措施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学生的面貌大大改善,违纪少了,行为举止端正了,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

其次,开展活动,促进养成教育。我中心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的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喜悦。评比活动,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新起点,在学校弘扬了正气,净化了学校育人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中心要求各学校经常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每学期都要聘请法制人员对学生作法制报告,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开设了法制课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每学期都要举办运动会,队列体操表演及多种体育比赛,各学校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的锻炼时间。校园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教导处积极组织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各种活动。教师能经常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批改记录。

6、特色管理

我中心坚持走“科研型、开放型、学习型”办学之路。注重加强管理方式,举行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常坚持。

(2)、课程管理(自评分为18分)

1、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我省课程计划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

2、课程实施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我省课程计划有关要求,及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学年课程(包括国家、地方)实施方案,开全开齐三级课程。有标准的学校、年级、班级课程表,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开设了校本课程,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教材、有课时、有计划、有总结。同时开设立地方课程,做到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到位。

3、课程评价

中心建立课程评价实施机制,定期检查教师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适时提出调整、完善意见,教师能够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教学条件(自评分为19分)

1、教师队伍

所有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标,教师岗位设置及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合适,能满足新课程全面实施的需要,没有不合格的教师。

2、经费保障

中心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满足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的经费需要。我们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期刊及杂志供教师阅读,先后多次派出教师前往兄弟学校参加各类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扩宽了教师的视野,将许多最新的教育信息带回了学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学设施

各学校现在有图书室微机室,并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计算机和多媒体设施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4、教学资料

中心能及时为教师购买教学必需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挂图等资料;学科教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光盘等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但许多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资料相对不够丰富。

(4)、校本研修(自评分为18分)

1、研修规划

学校每学期都制订的比较详细可行的教研计划,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教师素质迅速提高。但学校课题较少,学校和教师研究力度还待加强。

2、组织建设

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了以中心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每次教研活动都要进行组织、检查、指导。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加快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多学习,大胆进行创新,通过榜样激励教育,抓典型,带群体,促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本研修的保障。为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中心先后出台了《校本教研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反思制度》等十几项相关制度,制度中对教师发表文章、写课堂札记和做教学反思、做案例分析等都细化了质和量的要求,把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情况作为评先、评聘的重要参考。这些较为系统、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

4、教学研究

中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校本培训,在教学研究中能够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教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预设的能力。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讨论、行动改进,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和自我改进教学的能力。

5、课题研究

中心能够为教师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合作团队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究、连环跟进等研究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5)、评价研究:(自评分15分)

1、教学考查

中心制定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的教学活动考察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检查评价、反馈和交流。学校、教研组能够采用定期、随机听课、评课等方式把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考查结果作为教师评估的依据。

2、教师评价

中心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能够体现动态性、过程性。教师有成长档案,有较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中心在每学年初制定教师考核量化细则,在量化过程中发现问题做好记录,下一年进行完善和调整。家长和学生为我校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3、学生评价

中心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同时通过考试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学科成绩,关注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能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4、命题研究

各学校成立了由教导主任牵头、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命题小组及命题审核小组,坚持以课标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命题研究,建立命题审核制度;精选习题、考题,减轻学生负担,不出偏题,有对考试题发展趋向的研究。教研组长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与预测的差距,找出原因,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5、配合工作

学校对上级开展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积极配合,主动协调、广泛发动、落到实处,真正把教学、教研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主体地位,且各项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

6、质量评价

第10篇

一、规范办学——团队研修从不能走向可能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使得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因此,教师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从“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1]”;在与学校、社区的关系上,教师要从学校依附型转变为社区发展型。有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私自增加部分学科课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原因使得教师工作量超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时间共计6.79小时,占每日教师工作总时间的84.9%,在剩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教师们还要去管理学生、参加学校会议、听课、与家长交流等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几乎没有时间开展。教师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校外人员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也都因为教师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无法实施。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 、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 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副校长工作总结

以下文章由工作总结网小编推荐!

一学年来,我校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学校内部管理不断强化。我作为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以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工作重点,以创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和“三好一星”活动为契机,着力推进师资队伍业务素质提高,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外出培训与校本研究并进,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我认为,学校教师队伍自身知识丰厚,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教法学法研究到位,日常教学中就能够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的高素质,才有教学的高质量。一学年中,我不失时机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加学科业务培训,骨干教师分别到滨州、博兴、枣庄、寿光、青岛、济南、上海等地听课学习、培训达40余人次,有一百五十余人次到县直小学参加高效课堂展示听评课研讨等业务活动,使全体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还多次邀请县第一实验小学名师来校听课指导,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新信息,学习新教法。

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每学期初,我都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分学科安排一学期的校本研修内容,在每周的集体业务学习时间落实。本学期带领老师们组织了高效课堂创建和“三好一星”系列活动,学习高效课堂标准,分小组听评课,评选出了本校各科课堂教学名师十二名,我本人参加听课评课130多节,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搭建起了相互学习的平台,使业务能力和专业理论有效融合,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让更多的教师走上了县、市、省级优质课评选的讲台,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一学年内有16节课获奖,其中2节获省级奖,优质课获奖率比去年番一翻。

二、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我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黄胜副省长、张志勇和齐涛厅长等领导在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了山东省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使全体教师彻底转变了教学理念,按要求落实各项目标,课程方案要求的所有课程开设齐全,实施有效,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带领教师再次学习了指导纲要,修订了学校实施方案,制定了各年级的具体实施计划,把综合实践课和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带孩子们走进田间,走进工厂,到醴泉寺参观,去母亲河考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目前,对于音、体、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等考查科目的评价,也已形成了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期末,我依据县课程质量评价方案要求,制定了我校的课程评价方案,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考查、评价。

本网相关文章供参考阅读!

第12篇

一、挂职学习情况:

学习初期,我就对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与工作日程表,我要努力争取担任一项具体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做适当的代课。在参与挂职学校业务校长以及教导主任的全程管理活动中,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兴华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认真考察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听取校长的经验介绍,探讨新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途径、方法,边学习边反思,将挂职校作为自己行动与研究的的平台,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现实的具体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新的设想,以此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

(一)全方位参与管理:从进入兴华的第一天起,我迅速进入了副校长的角色,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活动,与领导、老师融为一体。期间我重点吸收了两位校长(高校长、王副校长)五位主任、一位教学主管的办学思想、科研意识、学习精神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参与每周一的巡查活动,开阔了眼界,在总结中提升自己。

(二)参加各种会议:只要有会议我必参加,周一巡查小结,周三青年读研会,周四班子例会,周五全体教师例会,平时的教研组活动、教科研活动、家长会、家委会、汇报会、在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落成典礼前期,我参与了策划全过程,参加了学校的家庭趣味运动会、冰上运动会等等,从中感受校长应如何协调工作、策划学校各项活动的周密组织和管理,如何了解教职员工动态、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如何对前段工作做纲领性总结,对今后工作做发展性展望。

(三)深入课堂调研:课堂才是了解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抓紧一切时间体验课堂,听课152节,代课十节,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有了深度的了解。

(四)虚心请教:我的办公室设在副校长室,与校长室相邻,校长和副校长的校内外活动经常让我同行,我有机会了解校长的处事方式和方法,并就自己的困惑及时向他们请教。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五)与中层干部交流:多数时间我深入到教导处,了解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教研组、科研组、年级组等部门的运作情况和奖励办法,及时分析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经验的取舍。

(六)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双语教学研究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英语节的筹办活动,“阳光助教——乡村教师进名校”——通河、依兰教师学习研讨活动,松北区校长培训班考察活动,动感课堂、家长开放日活动,与五常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我校与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学校,从而使自己挂职学习起到了辐射作用。

(七)在认真研读教育专著和期刊的基础上,记学习笔记,撰写心得,写学习日记,把每天的学习情况加以记录。收集、翻阅了很多档案材料,学习他们的规章制度,并加以整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感悟兴华教育

小学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公助学校,始建与1999年,学校现有学生四百多人,全部小班额教学。虽然建校时间较短,但是以它创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办学之路,从而成为香坊区品牌学校,中国双语教学十大名牌学校之一,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古琴教学研究基地,市乒乓球和速滑培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培养目标“合格加特长,创新与发展”;校长高殊以独特的眼光提出了“掌握英语就是掌握世界”这一教育理念,学校以“构建英语化校园,创办双语特色学校”为办学特色,去年又成功地创办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

小学以发展创新、健康和谐、发展辉煌为工作基本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品牌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品位,学校坚持一个原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追求四个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

(一)校园文化品位高。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宗旨。小学在环境设计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双语标志,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分楼层设计了相关的主题。一楼主题:中华经典文学廊。主要是通过国学的系列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等篇文的学习,了解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从而做到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二楼主题:西方文化双语廊。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国外的著名建筑特征、节日和风俗文化,并配有英语的介绍,充分展现学校“掌握英语就是走进世界”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习得英语开辟途径。三楼主题:理想与信念廊。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崇拜的科学家、文人、艺术家等,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为自己设定奋斗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四楼主题:古琴文化廊。这里通过对古琴历史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古琴的样式、结构、琴派,让学生走进古琴的世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各中队还开展了挂班牌活动,班牌中用双语标志印制教师寄语、格言、班训等,使学生热爱班级,增强责任心。浓厚的人文校园让每一面墙说话,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和谐的班子群体。高校长主张班子成员的整体优化。她认为,一个好的班子肯定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她对班子的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既要对自己的那摊子工作“布好局、谋好篇”,努力做一个“出谋划策的思想家、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善于开拓的外交家”,此外要求他们除了自身专业引领外,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普通教师。高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每天想事、做事、做好事、做成事”,要求班子成员要律己、要量宽、要身先。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合力,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各个部门的教师群体都以班子为榜样,争创优秀年级组、优秀群体。领导班子的工作很辛苦、劳累但很开心、快乐,他们善于释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塑造了有思想的教师。小学开展的“树兴华人形象工程”、“一学四爱活动”,争当名师,打造名师梯队。我仔细阅读了他们下发《教师百部读书目录》,内容涵概了很多方面。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平时读书,寒暑假也要读书充电,每人除了具体的读书目录外还要自制的读书内容,要求教师把读书作为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要求,并把读书学习、教育反思与发展创造结合起来,开展读书交流会、青年读研会,教师在用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位,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在每月末教师上交的工作反思就是实际经验的积累,看了以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质量很高。讲到这里,自己产生了很多感想,反思自己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也要求教师写反思,而我们的教师把这项要求竟然看成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反思,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教师没有真正尝受反思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回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师写反思日记,让每个教师都在反思中提高,以尽快促进我校教师的成长。

(四)传统文化造就了新人。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小学启动的“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的诵读工程,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德育最高境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的实,当你走进校园,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井然有序,特别是在下课,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外面做游戏,学生欢声笑语,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自然成行,有序无声的走进课堂,学生遇到老师、客人都是彬彬有礼地用英语问好,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年来,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打闹、讲脏话的孩子。

(五)创办特色谋发展小学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兴华的一年中,我实际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在与高校长的谈话中也了解到,从开始探索到现在的稳定实施,应该说走过三个阶段:尝试探索——形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修订与创新。学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及教师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校本课程分为两类,学科类校本课程、活动类校本课程。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学生们的作品展,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宽广途径和展示平台。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把原有的变简笔画为黑白画、变版画为装饰画、变小记者课为双语小记者课,还新增了动画配音、礼品包装、英语课本剧、英文歌曲、埙,古琴、快板、形象礼仪等八门课程,小学的校本课程至今已达34门课程。作为市冰上教育基地、市乒乓球教学基地的小学,艺、体课程开发也是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2+1”工程,即每一名学生初步掌握古琴或埙的演奏技能,乒乓球教学进入课堂,学生的上冰率达100%。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学校更关注的是对课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要看学生选择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常规教学对教师进行评价,采用量化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在每学期末下发《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评价表》、《我给老师打打分》、《教师校本课程文本评价表》、《学生学习评价表》,最后的综合成绩列入教师的绩效评估。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三维发展,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双语教学,作为省EEC英语实验学校,学校把强化英语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突破点。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英语,开发了“英语沙龙”、“英语跟我学”、“英语阅读”等校本课程,编写了《Followme》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英语成绩在全省英语实验调研中名列前茅。学校也因此被确定为国家双语教学实验基地,在我省仅此一家。先后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了双语教学,形成了构建英语化校园的“六个统一”和创办双语特色学校的“八个途径”的英语网络体系,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双语课教学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及达到英语大专程度的学科教师组成的,全体英语教师参与。在业务校长王岩的组织下,英语教师与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结合学校各项双语活动的开展,进行横向联系,使各学科在双语教育中尽可能协调发展。在我参加的每次的双语教学观摩课后,双语教师和学科教师都相互交流,并认真撰写“听课体会”、“教后反思”等,为学校双语教育实验进言献策,提出合理建议。全校45岁以下教师定期参加英语日常用语的“过关考核”、逐步提高了全体教师英语口语水平。英语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辅导员又是“考官”。全体教师跨学科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对课程教材的研究,逐步达到了“双专”化。小学教师的学习精神是我从未看到过的,校长带头学英语,带头用英语对话,班后教师相互学习,似乎每个人都是一名勤于上进的学生。我被感染了,也开始学习英语了,简单的学科用语讲的也比较流利,收获还是很大的。小学相继开发的英文课本剧、原版英文动画配音、双语小记者、英文歌曲等显示出学校教师的群体智慧。

在双语教学特色基础上,把古琴教学列为又一特色增长点。“传承古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古琴作为学校的又一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具有一项艺术特长,为塑造完美人格奠基,这在全国尚属首家。每月的一次古琴知识广播讲座、每周一节的教学琴课、每日的琴曲欣赏,已经普及到全校各年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尝试编写了古琴教学讲义;学生回到家里采用自制简易“古琴”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我亲眼目睹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的奠基典礼,参加了古琴知识培训,是两名古琴教师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在业余时间也跟随学习弹古琴。另人惊叹的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很多学生的古琴演奏已经达到了四至五级水平,暑期有13名学生参加了北京“登长城迎奥运周年庆典”大型演奏会。小学的古琴教学,不仅填补了古琴教育在省的空白,而且还成为我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

(六)常规管理显实效

小学以课改为重点,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一、二、三、四、五工程”这一总目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学科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抓常规,抓质量。教学工作以“六关”工作为中心,将工作自查、互查、抽查、平时查与突击查、教研组查与领导查相结合,使教学工作抓得实在、有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反馈抓的实,效果好,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调研和监控。学校推行了随堂听课制,以规模随堂听课和不定期随堂听课相结合。听课时注重听、测、析、导相结合。在每次领导听课后马上与教师交流,要求交流后教师上交二次备课教案。

短短的一年挂职学习时间,我却受益匪浅,学到了真东西,感受了新思想。在此,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讲出来与同仁们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我谈谈挂职学习后的几点思考:

1、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能正确定位,切合社会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努力目标。我们与小学虽然存在着城乡差异,“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却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发挥我们自身的潜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办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应该深度思索的问题。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就是一个见证。

2、校长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文化乐园。

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和配备现代化固然重要,但这仅是一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应根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来自于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切合实际,能调节师生情绪,陶冶师生情操,让师生愿意而且快乐地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如小学的设计,很具艺术性,那别具一格、精致幽雅的读书会,具有很浓的文化气息。我县很多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标语,条条真切,橱窗里公布栏、荣誉栏都也都能激发师生的士气,但是应注意的是新、奇。

3、校长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凭借人格魅力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管理策略,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承认校长的人格在学校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不断修身养德,加强情感管理。在这方面,我们的很多校长都很成功。也是我们这些副职学习的榜样,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4、校长要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对每个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有经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普通的——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只有学习与体验、反思与交流,掌握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各种能力,才能不断的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适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校本研修工作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与城市相比,我们的环境、条件、师资都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根据我们的自身实际,挖掘教师内在潜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想,为教师提供研修时间和空间很重要。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可采用开放式的研修策略:包括内容、学习方式、目标、个人提高和研修成果。有序学习、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走出校门提升品位将是很好的途径。作为业务校长一定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将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制定较完善的适合自己校情的管理机制。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途径,才能使教师汲取专业化成长源源不断的能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也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注入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