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23 16:5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第1篇

摘 要: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结构

随着高考的改革,针对高考的学科知识复习也越来越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的考核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形式等等。下面谈谈高中中期阶段历史复习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

高二后期,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开始进入复习阶段,这个时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复习的策略。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收到较高的复习效果。目前笔者针对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一轮复习的策略,这是为学生最后的冲刺打基础。因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中,还会有二轮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法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轮复习法要梳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所以高二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立足教材、立足考纲安排好高二阶段的一轮复习。

二、优化一轮复习方式

复习是对知识的综合考量,是对知识的有效梳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抓基础,以单元复习为主。在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按照必修教材的顺序进行有步骤地复习。注重知识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单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一轮复习的关键,通过复习全面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对学生后续的两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顾明远.高中历史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障碍;成因;教学策略;干预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这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存在着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认真分析问题,找到有效干预的对策,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高中历史学习障碍成因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少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比较弱,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因为在大多数学校,历史学科都是作为从属学科,缺少重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知识讲授效率比较低。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知识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历史故事,但是对于一些专业名词和历史事件等缺少了解。这样就会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没有经过对于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理解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特别是当接触到一些文言文的历史知识的时候,学生学习遇到的阻碍明显增加,学习的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对于历史学科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从初中养成的习惯,所以学生对于历史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在高中阶段,学生重视的学科是语文、英语和数学等,这样就会使学生无论是基于兴趣还是升学的压力,学生都不会对于历史学科给于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背诵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精力大大减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觉性比较低。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也影响了学生的观念,学校在开设历史学科课程的时候,各方面条件跟不上,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许多学校里,教师教学只是拿着书本照讲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考核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学生仅仅接触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把要讲解的内容都放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上的时候按照课件展示讲解。这样会使学生难以灵活地学习历史知识,所以在应用的时候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学习的效率难以提升。

二、实施教学干预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障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巩固。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让学生对于史实有很好的掌握,还应该锻炼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使学生对于的重要意义进行理解,起到很好的历史教学效果。在课后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把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掌握重要的概念和意义,加深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历史知识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习了关于几位书法家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展现书法能力的情境,让学生锻炼模仿书法家。通过创设这种情境,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会更加熟练地掌握,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三)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外,还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为什么会形成两极世界,两极世界的出现对于整个世界有哪些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于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才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王晓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兴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教学主题

新一轮的高中教学课程改革进程不断进步,新的高中教学理念也不断深入。不光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对高中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作为中学阶段基础文科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记得著名学者钱乘旦曾说过:“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也一样,更是一门智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即为设置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设置教学主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所谓教学主题即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融合,简单地讲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而教学主题则有机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个成功的教学主题的设定,在内容设置上不仅决定了一节课的中心思想,而且一切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程序都是围绕教学主题来完成的,包括教学材料的选取和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且,教学主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主题的历史性要求很高,对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要求也更高,而且要通过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识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确立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是历史教师对教材上的史料及历史观合理加工的过程。从教学主题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史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设置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及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培养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由新课标理念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进行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历史知识含量上还不足,因此要注意在主题设计上避免过于脱离教材,以免使学生难于理解。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主题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便于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2.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延伸史料,树立史观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育人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普及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树立自己的史观。但由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足,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客观的历史教材为基础,以史料阐明史观,依托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看法。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史料内容和史学观点,再通过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衍生出来,循循善诱,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产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看法。避免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

3.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人说,我们的现在很快也将变成历史,所以历史与现实生活是永远分不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设立历史教学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突出历史的规律性对今天现实的作用。

总之,为了跟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设立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作为高中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合理设置历史教学主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结合多角度实际,挖掘史料,树立史观,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建红.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0(Z2).

第4篇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的课程改革之势轰轰烈烈,而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可谓是琳琅满目。然而在新课标、新教材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依然是“举步维艰”,走不出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一味传授知识的方式。笔者虽然拥有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在高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高中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深,理论性较强,45分钟的时间仅够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高一的学生普遍存在诸如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历史知识储备量较少、历史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在这样一种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真可谓是难度重重。

为什么我们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会走入上述比较“难堪”的境地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初高中历史教学一直是“各吹各的调”,学生进入高中后几乎是重新学习历史。那么,造成这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力”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一、初中历史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是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力”的根源

在现实中,各个初中学校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自然而然地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这几门在分值上占绝对优势的中考必考科目视为“嫡系宠儿”,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则沦为“庶子”。因此,历史作为学校的“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教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以陕西省为例,虽然这几年历史学科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但在中考总分中所占分值太少,仅有40分,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让学生画书背书,中考开卷考试的现象。因此,历史作为“副科”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指望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无疑是“白日做梦”!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对于历史是“副科”的观念也被带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加之高考压力,有些打算学习理科的学生甚至在高一刚入学就已做好了放弃历史学习的思想准备,嘴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现实存在的思想观念导致高中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历史课当成了自己的“放松课”,认为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一两个历史故事放松一下心情或者是做其他作业的“自习课”。基于此原因,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一问三不知”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学习历史?有多少学生能够说清楚呢?笔者对本校高一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一部分学生会喊口号地说出“学习历史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等,但具体到历史学习怎样实现“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这些目标时,学生既说不清,也道不明。加之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这些都表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没有深切体验到历史学科对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塑造良好品格和完美人格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养成了“被动式记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滞后,仍然原始地认为历史学习不过是对一些明摆着的历史事实,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的简单识记,只要翻开书,一切“尽在其中”,可信手拈来,不需要理解,因此不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愿做平时的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求“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最终使历史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学科价值。

三、各初中学校生源复杂,课改步调不一致,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以我校为例,作为一所建立不久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自于全县13所不同的初中学校,而且各初中学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加之这两年中考开卷考试的推行,这些因素都无疑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此外,我省初中的课程改革已于2003年相继展开,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这种课改步调不一致的具体情况给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仅仅只是停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改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综上所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我们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能持之以恒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的“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有所成。

第5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够宽泛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扭曲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为目标,但是,在目标的考核方面却是存在问题的,老师会用一张试卷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每次一提到考试便觉得如临大敌,这点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很偏重解题能力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重视起来,学生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学习到的仅仅是书本的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好时机,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质量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结合历史,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但是,高中历史教育却始终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功力性,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题,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在做题中进行的,老师更多的讲授的是解题的方法,而没有灌输人文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正义的人。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明确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学生哪些启发,历史教学能否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洗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知识教学、人格教学和情感教育等领域,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不稳定,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很难全部掌握,这时,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中成长,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习那些比较难掌握的知识,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结合,分析是非,提高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融入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老师对实践要求说明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在合作下完成任务。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通过合作学习,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形式活跃且多样化的模式下学习,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提高对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第6篇

1.未给予高中历史课足够的重视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数学、英语以及语文等主要科目在教学领域都特别受重视。而历史这种副科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都将时间与精力过多地放在了主要科目上,而对于历史科目却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甚至于有些老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为历史这门科目不太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念教材,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情况,没有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也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由于这种极度散漫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也提不起兴趣,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就会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每个教师接受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以及生长环境不同,造成每一位历史教师所掌握的历史专业知识也不一样,教学能力也不同,因而所树立的教学理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有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太过深刻,因此很难转变过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落后的教学理念并采取旧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运用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

3.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一直以来,学生都存在错误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理念,认为数学、英语以及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忽视了历史科目的学习,也没有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与兴趣。很多学生连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以及各阶段的历史人物都不知道,历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因此,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教学的发展也会有所影响。

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渴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渴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将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探索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浓烈兴趣。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展示图片或者播放带有历史感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视觉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

2.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下,学校应该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教育培训,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形成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相符合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检验教师一定时期内的教学成果,设置奖惩措施,鼓励教师不断进步。

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相关历史话题辩论的方式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地探索相关的历史课题,从过去接受消化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探讨知识。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众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其中学案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视野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众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实行了学案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学案教学模式为个案,探讨了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基础上设计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材料。学案中设置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有指导性的预习、课上有层次性的学习、课下有针对性的复习,切实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学案中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这些问题探讨、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能增强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2.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由于教师单纯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大都存在抵触心理,通常缺乏学习热情。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发现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和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学案是教师在结合教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些探索性、开放新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编写“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的学案,先让学生弄清楚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然后让学生查阅“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这样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案编写难度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扎实,善于联系所学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但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在历史课上则感到很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既要追求学案有引导性、启发性,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学案编写难度较大。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会利用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有的学生则对学案视而不见,这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一大问题。

2.学案与教材双轨进行,不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案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重要材料,对学生的预习、学习以及复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将学案与历史教材并用,同时教师在讲课中时常要求学生看黑板或者PPT,于是学生在课上既要看黑板、学案和教材,又要听课、记笔记,一些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难以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三、新课改视野下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学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责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必须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在学案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对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其次,教师要切实发挥在学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教师仍然在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新课标要求,精心编写学案,而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答疑,从而达到学案教学的预期目标。

2.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作用

学案是影响学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的作用是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切实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坚持层次性原则是指学案的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不能要求太高让基础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让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一顾,一份学案要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坚持指导性原则是指学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能够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地图册上画出大致的航线,然后在图中标上航海家、时间等,教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注重学案的落实,切实发挥学案作用。学案在学案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案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意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督促学生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复习等工作,切实发挥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视野下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案设计的建议,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例如在为高一学生编写历史学案时,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为高三学生编写教案时,要注重高中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地看问题。

4.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案以电子版形式保存,并且易于对学案进行修改,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学案做成PPT在历史课堂上放映,并且在每页PPT上标明对应教材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教师只要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更新PPT单页,学生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是学案、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顾此失彼的情况,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有着多种教学模式,学案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重视和完善,从而真正改善历史教学效果,推动国家的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9篇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第10篇

【关键词】有效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法 高中历史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21-02

一、概念界定

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创建的有效教育体系,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要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孟照彬教授的教育位视是立足于国家视野和国际视野做大众教育,以MS-思想体系、MS-理论体系、MS-方法体系三大研究体系进入学校和课堂实践,以有效课堂教学课型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教育以培养聪明人为宗旨,以严谨的教学秩序、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被称为世界第六种教学方式。

小组是指2~6人的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小组内成员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际上就是小组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七嘴八舌说一说、互相问一问、临时帮一帮、交换学习卡看一看、互相检测、比较正式的意见交换和讨论、缓冲式活动、梯度形态的主流形式、个性化教学问题的策略应变组织。

互讲是指小组内成员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相互讲解或是把自己的观点相互告诉本小组成员,以达到对知识点的统一认识。

二、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的差异比较

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主体不同。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是基本的组织形式。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辅导者,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小组合作自我学习。

第二,课堂氛围不同。讲授式教学法的课堂严肃、沉闷。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则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定位不同。讲授式教学法偏重于听讲、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服从管理听指挥。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则强调学生讨论、演示、实践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学生学习效率不同。根据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研究的结论,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学生在24小时后知识留存率为5%~10%。而且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很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地调度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的教学不但顺应了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使学生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24小时后知识留存率为85%~90%。

三、高中历史复习课应用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原因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年展顺序编写的,知识点全面,线索清晰,学生可以自己看懂,课堂上不愿听老师讲课;二是普通中学的高中生自学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很难照顾全体;三是高三学生大多是18~19岁,早已过了活泼好动的年龄,课堂较为沉闷,喜静不好动;四是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满堂灌,教学效率低下;五是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在以前的课堂中已教授过,现在不知教授什么,如果“炒旧饭”重新讲授,学生不爱听,课堂没效果,但基础知识却又十分重要。

以上问题往往造成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此,笔者也尝试过采用多种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采用问题式教学,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中多加入一些关于历史的趣味性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等。各种方法的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备课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约定、板卡的使用、表达、倾听、单元组、呈现等。里面的约定、板卡、表达、倾听、呈现都是为单元组,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的。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方式训练后,笔者开始尝试将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应用于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课堂中。

四、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实施

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有一个严格的准备过程,其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单元组的组成、合作训练;约定的使用训练;板卡的使用训练;表达呈现方式的使用训练等。第二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设计。这在有效教育中称为课型方式的改变。第三步,把问题抛给学生,并约定好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主完成学习,得出答案。第四步,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第五步,教师点评,精讲。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同桌互讲使用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的“主干知识梳理”的知识点或是上新课时的课堂笔记,目标是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互讲时间根据内容的多少而灵活制定,一般为5~7分钟,时间的控制也很关键,应根据学生互讲的进度而随时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地节约时间或保证互讲的效果。其次,教师通过多人次的提问来检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一般学生都很关心自己和本小组的荣誉,都能认真地讲给同桌听或很认真地听同桌讲,甚至在听或讲的过程中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而相互提问题,这对强化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效的。教师检测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后要及时地点评和表扬,以激励学生不断自主合作学习。

例如,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中的基础知识点:的背景、的经过、的结果、的影响。老师设定5分钟的时间,同桌两人相互讲解知识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通过读知识点的方式来相互巩固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解释或质疑知识点,然后同桌两人共同寻找答案。最后由老师对基础知识中的一些重难点进行精讲。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既有趣又很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的巩固问题。

小组合作学了能很好地解决历史基础知识,对较难问题的解决也有很大的帮助。如在讲授“短暂的隋朝”时,对京杭大运河的重点讲解中笔者抛出了几个问题:

重点:大运河

1.一个中心?

2.两个终点?

3.三项作用?(多多益善)

4.四段河道?(包括所在的地理位置)

5.五大水系?

6.六大省份?

这些问题中有基础知识的内容,也有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而且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独立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还能通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帮助后进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显得轻松有效,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显得有趣也有效。

五、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南宁市横县第二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有效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实践表明,实验班在各类考试中历史平均分都比非实验班保持高出几分的优势,并一直保持到高考。如2013年南宁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当中,实验班历史学科平均分为50.53分,名列学校年级第一,比年级非实验班最高的46.73分高出4分。2013年的高考当中,实验班的历史学科平均分为49.6701分,比学校其他非实验班平均分46分高出3到4分的优势。

从实际教学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过程可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而且能挖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得到共同提高,学习成效是比较显著的。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更有效的语言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孟照彬.“MS-EEPO学习方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高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90-01

作业在教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巩固与吸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是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可以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率,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业应采取多样性的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中机械重复性知识多,实践应用类少。高中历史作业中,对知识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的比例较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2)作业内容抄袭现成的教辅书,缺乏针对性。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辅书中的题目进行整合,不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多样性的布置,导致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想做历史作业。(3)作业缺乏批改、讲解的过程,师生间缺少作业交流。历史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不进行批改,也不进行讲解,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对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一题目,以及做这一题目有什么用产生疑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做历史题目的欲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上交了作业之后,及时就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

1960年,德国教育学家对高中生的作业进行分析研究,将作业的作用依次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巩固基础知识与技巧;(2)扩大知识面;(3)将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4)运用掌握的知识到特定的事例中;(5)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6)延伸到新的课题中。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发挥了作业的第一个作用,而达到第四个作用已是少数。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将作业运用到第四个作用的实例。模拟情境,表演性作业:浪漫的旅行――文艺复兴之旅。

作业介绍:你作为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现在接到一个旅行任务――某一个由学生和一些爱好艺术的人组成的旅行团,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和思想家充满了崇拜之情,想要对他们的家乡以及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现在,旅行社派你接待这个旅行团,根据团员的要求,设计出令其满意的旅行路线。同时,团员附上了其感兴趣的欧洲名人名单: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伽利略。

作业评判标准:将作业分成A、B、C、D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评判标准如下:A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并对每一个参观景点进行详细的标注,景点标注要科学、符合逻辑,每一个团员可以明确地了解参观路线。(2)在每一个景点旁进行详细的解说,对每一个景点参观的理由以及其具有的典故、历史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3)能够详细的口头对旅行线路进行解说,准确回答团员的提问。B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对其中大多数景点进行标注,景点标注较为科学,有逻辑,团员能大致了解参观的线路。(2)对参观景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文字解说,但只对参观的原因进行解释,对其中的历史意义的解说相对缺乏。(3)能够流程连贯地对旅行线路进行口头讲解,较为准确地回答团员的大多数提问。C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线路规划缺乏合理性,景点标注混乱,部分团员不能够理解线路。(2)对旅游线路规划有总体的说明,对参观的缘由进行阐述,缺少历史意义的表达,缺乏各个景点的详细解说。(3)能够对旅游线路图中的景点进行简单的口头解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清晰地回答团员的问题。D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图中参观景点标注不清楚、混乱、不科学。(2)行程规划只有框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3)口头讲解不清楚,态度不认真。

此次作业是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展开,注重学生口语的表达,同时也兼顾到作业实体作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全面,因其新颖、有趣的形式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在此次作业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认为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同时也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设计,发挥创造力。我从此次作业中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倡导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第12篇

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高中历史作业创新的方法,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

关键词:

学生 高中历史 作业 创新设计

作业在教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巩固与吸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是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可以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率,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业应采取多样性的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中机械重复性知识多,实践应用类少。

高中历史作业中,对知识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的比例较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2)作业内容抄袭现成的教辅书,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辅书中的题目进行整合,不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多样性的布置,导致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想做历史作业。

(3)作业缺乏批改、讲解的过程,师生间缺少作业交流。

历史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不进行批改,也不进行讲解,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对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一题目,以及做这一题目有什么用产生疑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做历史题目的欲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学生上交了作业之后,及时就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实例分析

1960年,德国教育学家对高中生的作业进行分析研究,将作业的作用依次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巩固基础知识与技巧;(2)扩大知识面;(3)将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4)运用掌握的知识到特定的事例中;(5)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6)延伸到新的课题中。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发挥了作业的第一个作用,而达到第四个作用已是少数。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将作业运用到第四个作用的实例。模拟情境,表演性作业:浪漫的旅行———文艺复兴之旅。作业介绍:你作为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现在接到一个旅行任务———某一个由学生和一些爱好艺术的人组成的旅行团,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和思想家充满了崇拜之情,想要对他们的家乡以及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现在,旅行社派你接待这个旅行团,根据团员的要求,设计出令其满意的旅行路线。同时,团员附上了其感兴趣的欧洲名人名单: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伽利略。作业评判标准:将作业分成A、B、C、D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评判标准如下:A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并对每一个参观景点进行详细的标注,景点标注要科学、符合逻辑,每一个团员可以明确地了解参观路线。(2)在每一个景点旁进行详细的解说,对每一个景点参观的理由以及其具有的典故、历史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3)能够详细的口头对旅行线路进行解说,准确回答团员的提问。B等级:(1)能够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旅游规划线路图,对其中大多数景点进行标注,景点标注较为科学,有逻辑,团员能大致了解参观的线路。(2)对参观景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文字解说,但只对参观的原因进行解释,对其中的历史意义的解说相对缺乏。(3)能够流程连贯地对旅行线路进行口头讲解,较为准确地回答团员的大多数提问。C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线路规划缺乏合理性,景点标注混乱,部分团员不能够理解线路。(2)对旅游线路规划有总体的说明,对参观的缘由进行阐述,缺少历史意义的表达,缺乏各个景点的详细解说。(3)能够对旅游线路图中的景点进行简单的口头解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清晰地回答团员的问题。D等级:(1)具有旅行规划线路图,但图中参观景点标注不清楚、混乱、不科学。(2)行程规划只有框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3)口头讲解不清楚,态度不认真。此次作业是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展开,注重学生口语的表达,同时也兼顾到作业实体作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全面,因其新颖、有趣的形式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在此次作业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认为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同时也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设计,发挥创造力。我从此次作业中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倡导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爱上作业,不再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马乃军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