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3-08-23 16:5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归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考试 应考能力 优异成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40

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认为,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教学,学生是否努力学习。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学生应考能力的因素,那就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积累了很多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应考能力的方法,本文就几种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高中语文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培养方法与技巧。为了更好的引导高中学生有效应对考试,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不管是大型的考试,还是小型的考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而哪些知识点还是自己所不熟悉的,为学生以后更加有效的进行学习提供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尤其一些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名次,结果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挥,结果反而自己以往比较熟悉的知识点,学生也难以有效的作答,最终也影响了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考试成果。

二、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想要学好该学科,就要将功夫下在平时,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得到提升。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养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努力的进行知识点的积累。当然,教师在鼓励高中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积累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点的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感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长期的记忆。

有些学生在迎战考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日常对知识点积累的重要性,而是想要通过短时间的恶补或依靠一些方法与技巧达到获取优异成绩的目的,结果必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启发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积累,厚积薄发,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学科,尤其在要求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今天,考试过程中更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这就启发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过程中,要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注重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能力的提升过程,是一个十分慢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渗透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语文知识点积累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步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在考试的过程中灵活应用知识点作答做好准备。

四、引导学生有效把握题型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考试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知道了题型,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更好地应考。虽然进入高中阶段为了强化训练,学生要参加的考试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高中学生在归纳总结考试题型方面的意识还不强,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很好的把握考试题型。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管是日常的考试,还是高考真题试卷,都是一样的题型。高考是学生人生的一件大事,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考试,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的一种考察,同时又可以理解为高考前的“练兵”。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我题型,在学生把握题型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每一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例如:阅读作为高考试卷中的一个重要题型,占有重要分值,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的作答,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有助于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切实把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通过有效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环节。

五、遵循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

学生能否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其中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答题方法与技巧,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管是传统教学中,还是现代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

第2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育方式并不科学,老师们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认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跟着怎样理解,跟着老师的步子亦步亦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气氛通常十分呆板无趣,这样的氛围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管理的方便,刻意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它并不单单只是一门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更是中国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教育精神[1]。

二、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1)在课程中科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的话,那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兴趣是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根本条件,所以,老师们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因材施教,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文言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可选择一个同学扮演邹忌,另一个同学扮演齐王,还有对文中的角色一一安排同学上台表演,这样的方式能不仅更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更让他们认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幽默感。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学的教师从心理产生认同和好感,从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不受约束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3]。

(3)加强文言文语法的训练。因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们很难学进去,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文中的语法和句法进行整理归纳,且针对这类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个专门的学习测验,这样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系统概念有着大大好好处,更能使学生们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加深印象。

(4)结合新科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了课堂之上,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上有着不错的成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清晰更形象直观的把文章重点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深刻、更理解。也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涵义。

(5)创建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能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们可以把自己难以接受、可以接受或是希望实行的教学策略等反馈给老师,方便老师对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正。

三、结束语

以上,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对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的实践探究结果,希望能够对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吴炉平 单位:余江一中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J].快乐阅读,2012,23:50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2-0101-01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是指以视频传播媒介为载体,集中讲解某个知识点详细内容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我们自然将其列入重点学习的范围,微课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流行起来。

1.精心设计,追求时效

在传统课堂上,大多数由教师单一口授导入新的知识,而微课则以视频的形式展示课堂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索求知兴趣和情感共鸣。当学习重难点时,如果只是老师拿着课本讲课,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效率不高,学生记忆力更是不佳。而插播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辅助教学,则可以迅速突破重点,讲解难点,提醒盲点。

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可以将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作为重点内容,制成一个微课视频。本文围绕祥林嫂的遭遇,多次刻画她的肖像,其中,对眼睛的描写有十二次。从开始时,“顺着眼”,后来“眼角带着泪痕”,捐了门槛后“眼神分外有光”,被四婶一声喝之后,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临死前“瞪着眼”,等等。通过这些外貌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帮助学生理解祥林嫂坎坷的一生和她的悲剧命运,更加清醒地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法。这样,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剪裁过微课视频,更加具有针对性,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2.整合资源,创设情境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各种微课平台给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但网络上的微视频可能不适合每位语文老师自身的授课情况,这就要求老师们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制作出符合自己学生学习情况的微课,同时,要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增加更多趣味性色彩,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吸引学生反复观看,调动大脑多方面感官,强化对大脑的刺激,激发潜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学习《诗经·蒹葭》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邓丽君的经典名曲《在水一方》制作成微课视频,将其作为诗情的延伸播放给学生,能够营造一种轻松、典雅的艺术氛围,邓丽君歌声之甜美,学生们的心绪也随之被牵动。而《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流畅,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将其改编成歌词穿插《在水一方》歌曲之中,让学生学习吟唱,会更为轻松地完成背诵任务。同时,《蒹葭》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能够更加直观展现诗中情景,丰富同学们脑海中的画面。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微课所具备的情境性和由此生发的审美吸引力,可以强化记忆,促进学习。

3.科学布局,活跃思维

制作微课视频的首要标准是“聚焦”,所谓“聚焦”,是指一个微课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做到把一个知识点聚焦、整合、深加工。同时注重科学布局,导入要风趣引人入胜,过程连贯,条理清晰,结尾巧妙深刻,如神龙摆尾。整合微课教学拥有一个突出优势是它可以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习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知识体系,并为其终身学习而服务。

在学习杜甫诗歌时,要做到不仅仅只讲述诗的内容,更要突出杜甫这一伟大诗人,其作为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学生要理解杜甫晚年所作诗歌,必然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就要先收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所出现的杜甫晚年所创作的七首诗,必要的话还可以增加少量课外阅读,按照一定的线形顺序,例如,“知人论世、社稷情怀、例证分析”的思路,结合杜甫晚年时期的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来创建语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带领同学们一边观看微课视频,一边分析和思考,归纳总结出他的社稷情怀为“游子漂泊在外的愁思、对家国不复的忧伤和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这时,可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为例证来重点分析他的社稷情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咏怀古迹(其三)》,通过赞颂王昭君的心性品德,表达出他对王昭君的凄凉身世的深切同情,寄寓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惨人生,表达了杜甫的一片悲哀之情。至此,整个简短的微课视频,已经有文字,有图画,有讲解,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杜甫诗歌气势浑厚,意境深远,悲凉凄清的风格特征。

第5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训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目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阅读题目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训练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从历年高考阅读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阅读题目得分较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要在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等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都不知道。对此,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每周内或每个月内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并在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则对此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文章的解读进行解读,根据高考政治试卷的考察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各科教师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政治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组织对学生的考查与培养,让学生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条件之下,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好坚持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主自觉行动。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与提高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才有动力愿意为提高成绩而去阅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阅读数量。再次,要遵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能只重视阅读数量,而忽略了阅读质量。最后,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阅读特点和考题特点,寻找、归纳符合自己的特点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总结、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点上的详细梳理,以帮助学生尽快积累基本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进行梳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运用真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所有已考考点、未考考点,让考生在训练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考试出题特点,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押题效率。

(二)学生要主动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

良好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中逐渐养成。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归纳能力提升的艰巨性,摆正心态,在平时中多加练习,不急不躁。其次,要养成良好归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要及时放下材料,通过快速回忆的方法在脑海里梳理基本内容。最后,通过由精读归纳到泛读归纳的渐进过程,逐渐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在训练中逐渐形成。

在这里,以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例来说明这一问题。2012年考察了德国作家叔本华的《论名声》,其中该文结束后的第一道考题为:“‘立功’与‘立名’是通向成功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区别。”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考生不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出该题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含义,即一方面是分析“立功”与“立名”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立功”与“立名”背后代表的两条道路的区别。显然,如果只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没有正确地对文章进行归纳,在此问题的回答上就不能得到高分。相反,如果学生在平时严格训练自己的归纳能力,就会准确地捕捉到问题隐含的信息,从而快速地找出答案。

三、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教会学生寻找答题关键词是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答题中起到重要的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在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主要的”“次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中心”“第一”“其次”等等关键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上关键词,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养成利用关键词来提高摄取题目中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

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在整个阅读题目中,非常注重对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阅读题,考查了老舍的文章《何容何许人也》。该文章共考查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大体上都对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考查该文章的第一个问题,问:“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发现该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如,考查的第二道题目:“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在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关键词,即交往、生活、心理,只要学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弄懂了文章,就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再如,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然后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才能真正的给出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超,《思维训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诉求》[J],《语文建设》,2009(12)

第6篇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让高中学生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带动大批高一新生尽早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方法与步骤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应遵循两条教育学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即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此,我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度可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及教材

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级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是做好初高中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课堂教学目标纳入整个教学目标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前后相继的,具有较强关联性、有序性的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目标设定的孤立性和盲目性,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教师组织精讲精练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度。

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做到自然衔接。

2.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做到网络化、系统化

(1)补充写作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还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文章学、文艺学知识可用于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要尽量遵循“精炼、好懂、实用”的原则。

(2)补充汉语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初中现代汉语语法常识的补充,应考虑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不应割裂开来。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来看,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是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存在理解上的难度的。因而,应调整语法教学内容,使之形成合理的梯度。可在高中阶段结合单元训练介绍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知识,让学生从构词法的角度认知词义;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搞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分析,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结构、理解句意。

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3.切实进行方法层次上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应抓住契机,巧于点拨。

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

4.切实进行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上的教学衔接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而现实中,学生很难做到对语文的投入“细水长流不断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多一些分层教学,帮助高中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可个别谈心,可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拉近师生心理差距,为语文教学取得长足进步奠定心理基础,三是强化学生内部动机,深层激励,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并把学习动机转化为稳定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四是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责任,找学生谈心,分析原因,让学生走出低谷,重树学好语文的信心。

第7篇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

第8篇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9篇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思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84-01

高中对于将来要高考的学生来说是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艰难困苦阶段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常说,“高中决定着你的将来”,如果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么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块很好的走向社会的“敲门砖”,这些教诲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对现代社会形式来考量的。只有培育出适合时展的优秀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光添彩,而面对今年的高考形式改革,“抛弃”了英语,偏向语文,英语分数缩减,语文分数提高,对于这个大学科来讲,提高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是一大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

1.灌输式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套路式地把语文固有的学习方法思路,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即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使得学生一看到此类题就联想到某种方法,而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慢慢没有了自己的思路,老师们之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去让学生去思考,是因为高三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如果此处浪费时间太多,也不一定能讨论出好结果,不如直接灌输思路来得快效果又突出,同时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计划,又能提高升学率,而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也不能在独立性强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2.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现代教学只是针对教师灌输,学生一味地获取,缺乏相互的交流。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要与学生做好沟通,教师不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不能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造成高中生语文水平不能进步的原因之一。

3.创设情境研究讨论的课程少

高中教学中很少采用研究性课题,一致认为这样太浪费高中宝贵的时间,高中的一些课文讲解,如《雷雨》,如果不进行图片演示、音乐渲染、角色表演、想像描述等实体操作,是很难进入那种真切的情境当中的,而学生的这种形象体察必须上升为理性思想,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质的飞跃,因此学生还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研究。

4.信息技术不能普及

一些高中学校设施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这个效率快又精确的设备,高中语文授课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课,多媒体运用基本上没有,学生适应了这种“嚼碎了喂”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减少这种情况,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语文教学是学生走向大学乃至走向社会的基础,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自主研究的能力是为走向大学奠定基础的,大学是一个独立性强、自主动手能力强、研究性强的小型社会,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创新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教育实施者而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1.加强高中生想像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诗歌赏析两部分,通过文章的描写,让学生换位思考,引起学生与文章角色的共鸣;借助诗歌或阅读结尾延伸想像。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反对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的活动原则。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兴趣。问题教学法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日见明显,一定要改传统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避免老师上面讲,下面学生犯困的现象,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奴隶”,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提供技术指导。

五、结论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十七大之后,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主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秀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从综合素质出发,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以顺应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赵阶雷.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2010,(26):67-68.

[2]耿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215-216.

第11篇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课文阅读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师生运用好原形阅读理论并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本文主要阐述原形阅读理论的概念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原形阅读理论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

阅读方法的运用虽然重要,但更应该对阅读思维的本质更为重视。所谓课文的原形是指印在书本上的课文以文字语言和情感结合的文章形态。打个通俗的比喻,课文原形就像是由语言文字的外壳和思想情感的内瓤组成。吃果子的人看到外壳包裹的果实可以想象到内瓤的甜美,但若想真正品尝还是需要实际拨开外壳。阅读就类似于吃果子,必须要有能力拨开外壳才能去释读文字语言、品尝到作者的思想情怀。

一、原形阅读理论的相关阐述

原形阅读理论就是指针对读文思维状态所研究的理论。原形阅读理论可分为原形阅读及超原形阅读两类别。

(一)原形阅读

阅读思维的全过程是由多个阅读阶段连续而成的,它包括:字与字连接成词、词与词连接成句、句与句连接成段落、段落与段落连接成部分、部分与部分连接成篇章。顺着作者文思流动方向的读文思维状态就是原形阅读。原形阅读文字只是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阅读者注重关注的是课文内涵本身。原形阅读思维具有连续性及分割性,对于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可灵活分割阅读,使阅读者的思维与课文文思保持一致。

(二)超原形阅读

超原形阅读是语文阅读思维的另外形式。是阅读者通过触摸课文原形的文思、跳出课文文思流动、结合自身知识去开展阅读思维、观察思考的读文思维状态。超原形阅读是对课文总体或局部或单方面的观察思考,对学生自身知识积累要求较高,需要依靠学生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才能提高超原形阅读的思维能力。超原形阅读具有跳脱性、分离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此特点将课文进行多层次整合,指导学生跳脱文章文思去分析、去思考,无形中也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拓展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

二、原形阅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原形阅读理论是阅读思维的规律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对阅读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去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实学生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课内知识补充

以教学课文内容为前提,结合语境才能发挥原形阅读的作用,提升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水平。要想透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需要随文补充相应的知识。这种补充方式有三种:

1.随文补充

这种补充要遵循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知识点匮乏的学生做适时补充。如《红楼梦》选段中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注重于讲解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描写,教师可随文补充王熙凤与贾母、王夫人人物关系,帮助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座式教学开展

引导学生运用原形阅读思维去理解课文,以教学教材相关内容为基础做扩散补充。这种补充的方式适用于大量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教师讲座式讲授,了解同类文学语言的发展。如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古诗词鉴赏,教师会运用此形式大量补充古诗词的发展过程、相关流派及特征,使学生学会运用鉴赏技巧去了解、领悟。

3.针对性补充

根据学生知识特质做针对性补充。这建立在教师了解学生特质的基础上,补充知识是为了与学生阅读思维衔接,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二)构建知识参照体系

1.构建字词知识体系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巩固好基础。字词是决定现代阅读能力水平的关键。教师要从两方面抓取,第一,理解和识记字词。高中语言文字教学重点在于传授技巧与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构建文字知识体系。第二,结合语境推断字词含义。学生要学会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中字词含义,提升领悟能力水平。

2.拓展课文外知识内容

学生要掌握并补充课文外知识内容,借助课文外知识来理解阅读。一方面需注重现代文学知识的语法、文章体裁、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另一方面要了解文言文知识部分,包括常见虚词、基本诗词、特殊句式、常见古代文化历史知识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才能使得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去进行原形阅读。

3.培养阅读领悟能力

要想以原形基础理论去阅读教学课文,就需要具备知识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以教材为依据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着重培养学生领悟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第二要精选文章片段进行有效阅读训练,加强学生分析理解;第三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拓展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处理好与作者之间思维交流、与同学间思维交流、与教师者思维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并赏识文章情感特色。

【结 语】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原形阅读理论通过师生对话,激活了对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阅读素质水平,才能根据自身阅读体验带领学生阅读分析,从而得到深刻阅读理解体验。因此,运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读细思,是教师阅读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引导学生去深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莹,张媛媛.原形阅读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

第12篇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教学呢?如何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朝着一个健康、光明的方向前进呢?这已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文言文的教与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学习文言文,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文言文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文言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言文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又可以把历史当成人生道路的照明灯。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懂得文言文学习对于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指导思想是:重诵读、重积累、重思想。高考考纲中文言文的考点为: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纲来看,文言文比重大,需要归纳整理的知识点多,且高考试题取材全部来自课外,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动手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建设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这样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逐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就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多整理、多积累的好习惯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绝对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课内,应该扩大阅读面,应该多阅读一些课外历史读物,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去积累知识。了解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梁启超曾说:“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前提。总之,教师要有创新思想,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开纷纭的教育现象,大胆改革,大胆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信心,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