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时间:2023-08-23 16: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第1篇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真实体现。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习进程受到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很差。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和“言”不能够被并重,所以才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文章、文字、文化和文学等方面,只有综合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和“言”并重,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32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能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能够使其古代汉语知识基础更加扎实,能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但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直接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尤其是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导致语文教学整体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引导学生认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字的发音和意义与现代汉语都有一些不同,有一些字的写法也会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字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着重进行有效的指导。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把实词的字义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按照课下的注释,同时使用一些字词典。通过自己翻译并且总结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自行翻译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状语后置的例子,比如,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具告以事”,“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再如,由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韩愈的《师说》中有“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乎”之后为状语,也为状语后置。通过对于这些生词和文言文句式相关的知识的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受内涵

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诵读,因为只有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够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诵读,也就是对于文言文文本的眼观、口诵和心思,形成对于文本的有效理解。通过对于文言文的诵读,能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很好的共鸣,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扎实。普通文章也好,文言文也罢,都是由作者的真实情感写作出来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阅读形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把文言文中抑扬顿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对话部分,可以首先由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诵读标准的同时,弄清楚文章大意,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根据其中的内容合理安排自己的情感。最后进行全班齐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诵读教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教材。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以表现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其中的内容就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同样,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能够从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身到秦王面前进行刺杀的行动中感受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民族大义,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仔细研读作品,做好文学鉴赏教学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与探索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教育改革的时代,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语文课堂的最好模式,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改革。究竟如何创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找好“出发点”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注重积累,注重基础的夯实;而高中阶段则注重能力的培养,并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因此如何做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一上高中很不适应,觉得初中那一套不行了,不知道怎么学了,甚至很迷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迈好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一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一则选文过长,内容过深;二是文言知识不够。初中阶段注重翻译背诵,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放慢节奏,补充一些语法知识,慢慢建立学生对古文学习的信心,指导学生总结古文学习的方法,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选段,鼓励他们自己翻译,并给予积极评价,逐步培养他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面对高一学生应该树立明确的课程意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科学的理念设置明确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删繁就简,突出核心目标,寻找“出发点”衔接好新旧知识,要认真研究学生和学情,考虑具体教学现实,既不能不顾现实过于拔高,又不能局限于现实而无视学生和教学的积极发展,更不能使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却步。

二、身体力行,突破“难点”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有难度,而且缺乏热度,语文老师要通过身体力行教育学生不敷衍语文学习,更要以积极的态度、用心的思索引领学生获得扎实深厚的语文修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更有效。

首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好的教材,老师讲得不好,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老师只有适时适度地创设课堂情境,才有可能使语文课课堂迭起,妙趣横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一次关于“幸福”话题的写作课上,我先播放了一组幻灯片,罗列了一些社会底层人士在生活中挣扎又不屈服于命运的画面,并配以应景的音乐,孩子们很受触动,纷纷拿起笔抒写对幸福的理解,使写作再也不是一件枯燥的事。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能够从课文中发掘出一些学生看不出来的东西使学生受到启发。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是为实现教学要求服务的,千万不能盲目提问,使学生偏离轨道,浪费时间。

第三,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发表见解,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未得到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要能够灵活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用心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内涵,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千万不要让学生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三、敢于质疑,化解学生的错误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参考书,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评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回答得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时,有的老师会有意无意地诱导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把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当做对话的主题,甚至有些老师还未等学生说完,就急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这种无视学生阐述思想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偏点,设法引导他们坦诚真实的思考过程,将其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确实不对,才会生发清除错误的动机,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做为根本,教师也应该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善于发现教学问题与盲点,并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促进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明确学习古文诗词的重要性

1.在古诗词中,诗人借景抒情,将对自然景色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重、压力大,通过学习古代诗词,体会诗人所描述的美好,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热爱,还能够帮助他们转化思维,缓解压力。

2.古文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学习古诗、分析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人的真情实感会有所体悟,进而引发自己内心的情绪,与诗歌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可以感同身受,领会很多人生道理、爱国情怀、旅人情思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其总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3.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品德会得到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以及极端情绪,古诗词中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知识以及积极的情感、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古诗,排解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乐观面对生活。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具体方法

1.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上课之初,教师通过创建有效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整体基调,这个时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旦点燃,就会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

如,《琵琶行》这首诗,教师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一段与诗词内容相契合的音乐,配合诗词进行朗诵。比如“青莲乐府”,在缓慢、婉转的曲调中,学生的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都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在音乐的世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于诗词内涵与中心思想的体悟会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江月、秋叶为背景,一艘小船缓缓而行的配图,营造出诗词本身的悲凉、萧瑟基调,渲染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主题带入会更加容易,教师分析诗句意思与内涵的时候,学生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2.把握诗词总体意境,抓好重点、难点

诗词教学是一种深层次意境的教学,在我国民族文化背景下,诗词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所以教学过程必须给予重视,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看,其思维与分析能力都较强,教学上稍加润色,再结合文言词汇与古文精美的意境,深化古诗改革,就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进而加强他们对于重点与难点的掌握。

如,《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用得好、用得妙,是神来之笔,也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绿”字改动了十几次,先后用过“到、过、入”等,而最后才确定“绿”这个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绿”呢?这首诗词的总体意境是表达作者对江岸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看到春天来了,江岸一片欣欣向荣,作者不禁心生欢喜,在这样的总体基调下,“绿”既表达了春风来的意思,又将春天来到之后,江岸一片新绿的变化展现出来,并且是一种“动态化”的展示,绿原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吹绿了”,“绿”作为全诗的“诗眼”,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仔细推敲。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营造;良好氛围;策略性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据调查,不少学生视文言文篇章的学习为一件苦差,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凡到古文学习的环节,便如临大敌,考试中更是害怕古文部分。而另一些学生虽然对古文没有如此强烈的恶感,却也谈不上喜欢。即便那些能轻轻松松的学好古文的同学,对古文也没有多少好感。然而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规定,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文均是“通俗易懂的篇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并非艰涩难懂,可为何高中生中对古文无兴趣的呼声如此之高呢?古文学习要求良好的氛围,而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此种氛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要有良好的氛围。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据调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⒈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⒉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⒊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文言文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⒈反复吟诵而后得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吟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其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名篇《赤壁赋》《滕王阁序》等,读来便是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篇目更应反复吟诵,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律魅力。

⒉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在《赤壁赋》中我们体会面对困境淡然洒脱的心态。《史记》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历史人物无不穿过历史的硝烟,给我们心灵带来震荡。其实文言文也是古人思想情感的结晶和展现。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⒊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深刻,学生能从中收获大量知识。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便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紧密契合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联系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传统文化进行讲授,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一、契合意义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塑造、引导和规范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都处于一种教学上的误区,大都专注于遣词造句能力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越来越依赖相关工具书。长此以往,学生对古文方面的语感和兴趣被不断削弱,学习古文越来越成为一种定式的任务,对于我们所希望的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理解翻译能力和赏析的能力,不可不谓背道而驰。工具书和参考书应该是作为古文学习中的辅助,而不是标杆。所以,必须要对学生依赖工具书的情况做出改变。工具只是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去主动启发学生的感受,比如在《诗经》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和感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对学生的刻板传授和积累,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意境、情感的熏陶以及创新都做得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静态的死记硬背。只有将文化氛围和情感的熏陶重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才可以说是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总体来讲,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属于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想要继承发扬,语文教育本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的教育无疑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重要的媒介,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育,将其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及道德精神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二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达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契合诉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凭课本内容和教案就误以为可以将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文化内涵分析透彻。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情境氛围中创作出来,其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其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以及作品中的精神。

二、契合策略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础,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后才能找到契合点,在设计中要回归到课本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水平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最终对课本内容有充分掌握,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良好的吸收。

(二)多样的教学方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于单一的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只会令学生排斥学习汉语言知识,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传统文化面前通常有种敬畏心,缺乏亲近感。所以需要教师辅助有趣的形式来使传统文化的课堂丰富多彩。比如在讲授《赤壁赋》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赤壁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身临赤壁之感。可以鼓励学生演舞台剧,收集传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并自己分角色进行扮演,如《窦娥冤》这篇课文就具有极强的舞台张力,让学生自己上台扮演其中的角色,便更能深刻体会文章所写的那种悲惨境遇。若有机会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比如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还有着极高的语言文学价值,若能多而精的阅读这些作品,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未能达到深刻理解名著的高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带领学生阅读,积极在班上有规划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比如阅读《红楼梦》时,可以规定几个重点章节,让学生一周内按计划阅读,教师再抽时间集中讲解。这种全班共同参与的阅读传统名著活动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章李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4.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

第6篇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而初中教师又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意文面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考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1602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老大难的问题。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且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我们三类高中学校,学生的学习底子薄,学习文言文更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文言翻译教学方面做了些积极的探索。温儒敏教授在谈高考语文改革时在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专题中也特别指出:预计今后的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讲到文言翻译,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信”“雅”“达”三个字的翻译标准,“换”“调”“留”“补”“删”五字诀,合理处理文言文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诸如此类,是我们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要做的事。这里跟各位同仁交流的主要是辅助文言翻译教学的一些“小手段”, 即创新文言翻译考查形式。

打个比方,如果说常见的古文翻译考查方式是“主菜”,再创新配以一些比较有特色、让人有新鲜感的“小菜”,会让学生觉得文言翻译也别有一番风味。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创新的“小菜”内容。

一、断句法考查

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在学生还未接触文章的时候,教师先把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拿出来,把标点符号全删掉,先试着请学生断句,断完之后,再让学生与原文对比,看一看自己能断对几个标点符号。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水平,根据文言文的内容,选择的应是浅易文言文,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太难的断句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如《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和第二段、《师说》全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皆可挑出来做断句练习。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表扬学生断句正确的时候,可提问学生这样断的理由,学生断对了,自然就会很自信地讲理由,进而发现自己也能有古人的语感,不知不觉中对文言文的好感慢慢增加。保护好学生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产生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是此种考查小测方式的作用之一。

二、反向翻译法考查(注:“反向翻译法”是笔者自创的说法)

我们常见的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不妨倒过来,请学生把现成的参考译文翻译成古文。如《游褒禅山记》一段参考译文:“这时,我们当中有人懈怠下来想要退出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都跟他出来了。”这是参考译文。原文是:“方是时,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学生要把此句翻译清楚,就必须弄清楚原文的译文及其文言语法用法,这很能考查学生的文言能力,但也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想看看自己的翻译跟原文区别在哪里,能让学生对关键词的意思掌握得更加牢固。如“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学生译为:“若不出去,火欲灭。”与原文对比,方知原文的用语简洁准确。“且”和“欲”,都可以表示“将要”,“且”侧重客观,而“欲”侧重想要,主观性强。又如参考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通过把此段译文翻译成古文,学生对现代汉语‘十分之一’在古文中的表述是 “十一”记得更牢。而有些学生翻译并未如原句,照样有文言味,能写出意思即可,都可加以鼓励赞赏。

三、仿照式考查

这是在反向翻译的基础上,更高级别的一种考查形式,能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鸿门宴》,原句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与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仿照此句,教师出一句:“教师多次举起手中的书本暗示学生,学生沉默着没有反应。”要求学生把此句翻译成文言文。只要对课文原句用法比较熟悉,仿照翻译时,学生自然对古代“三”表示“虚指,形容多次”等用法熟记于心,既方便学生掌握,也可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兴趣,可谓一箭双雕。此种仿照式翻译法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文言水平与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考虑到学生的文言实际水平,教师采用的例句不宜太难。

四、中英文翻译考查

请学生把古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者用英语翻译古汉语。此法适用于考查特殊的文言句式,只能偶尔用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英语语法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

式,是一N有趣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常反映,一见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就发懵,极易混淆,即使能够区分,翻译起来也不大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其实,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特点也可以用英语语法来对比讲解,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如,我们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古汉语的状语后置句是:我们认真学习在教室里。英语语法也是如此:We study hard in the classroom.短语结构一致,位置一样,作用相同,这样非常直观地对比出二者的共同点,学生对于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了。古汉语的“于”“以”就相当于英语的“by”“with”“on”“in”。宾语前置的文言句式如:大王来何操?What are Your Majesty carrying?彼且奚适也?Where is he going?而今安在哉?Where they are?例句中,“安”“奚”与where相对应,通过对比翻译,英文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更加明显,以此来对照文言句式特点,一目了然。同样,定语从句亦如此。客有吹洞箫者。There is a guest who could play flageolet.由关系代词who/which引导定语从句。通过中英文的对比,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文言语法特点,还能活跃教学气氛。

实践证明,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不时变换一些小花样,能让课堂有趣生动,不枯燥,处处有惊喜,时时有变化。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贴近学生实际,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勇于创新,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笔者最美好的愿景便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习成绩,达到“亲其师,乐其学,成其道”。

[ 参 考 文 献 ]

[1]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

[2]梁隆江.摭谈文言文的翻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

第8篇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1.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当代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的音、图、动画等元素将语文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兴趣,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含蕴,才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求知,进行知识的学习,品味语文教材内容的真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2.扮演角色,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广泛,许多内容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协作,从不同角色的身上感受时代气息,不但能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还能在角色中学到课堂知识,以演戏的形式将语文课堂内容演示完毕。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自主解决文中的难点:诵读课文解词、翻译课文,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能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在交换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时,学生能体验不同角色的特点,突出时代背景,再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达到当堂课内容当堂消化,节约课外的复习时间,使语文教学效率迅速提高的效果。

3.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心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心理暗示作为“心理暗示”的一种,是指运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别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有效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心理环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当中,通过语言暗示、表情暗示、行为暗示等,达到师生沟通共进的目标,达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效果。

4.知识的积累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效率离不开知识积累,必须通过博览精文,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从空间、时间上将知识化为已有。所以,学生在语文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积累,这一点特别重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主动从大量的文章中吸取精华,多练多用,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作为中国文学和汉语言教学的关键阶段,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从学生和教师两者入手,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入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整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另外,语文教育是知识教育、道德培养、能力训练及情操陶冶的综合表现。在实施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教育的有关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再联系实际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与创新。

2.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办法(试用)》明确要求,不但要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古文默写、字词释意、阅读等。评价应该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要善于发现高中学生的亮点和优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高中学生去克服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与此同时,对遇到困难、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是人终身学习及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非常重要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之后,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主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读、练、写、说、用,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方法的积聚,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挖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9篇

【关键词】复习;记忆;遗忘;定序控制;重点精抓

有人说“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是很有道理的。有记忆就会有遗忘,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语文总复习需要认真遵循记忆遗忘的原则。现代考试大多以能力考查为主,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较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总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记,因为基础知识的积累正是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保持”阶段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环节。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对此,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遗忘的科学规律,需要记忆的很多知识就会长久、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备用,考试时自然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思维短路了。

一、深思熟读,抓住重点精读

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听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二、归类练习

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

三、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

四、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之,只有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好语文总复习原则,才会使语文复习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深深体会到,没有科学、系统的复习指导原则,要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吸取新鲜、科学、有用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使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10篇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四步三法、五步三查法等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永远是服务于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本位教学意识是我们采用各个教学模式时应铭记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力求创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提升中突破自我,闪耀出创新的思想光芒,光亮自我,映照他人。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逐句翻译文本为主,即便是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特别的被动,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了解智慧的和语言艺术的巧妙,也让学生在人物的活动中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光芒。学习伊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朗读课文,来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讲解中融入自己对于人物的主观评判。基础稍差的同学也能够在这样的简单情节叙述中找到古文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呢?”这样的引导就可以将课堂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引导式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高中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也只有将学生的内心的期盼把握到位,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回归人本教育的初衷。情境无疑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而目前的多种情境创设对于语文课堂都是有效的。但是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喜闻乐见的事情,他们会认为这还是老套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做到新颖和入境。如,在《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课堂资源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老师今天发现你们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衣着很不合体,我还不好意思直接说,哪位同学给我一个建议呢?”同学们立即就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并互相观察衣着,然后就有同学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因为是本班的同学,也都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故而,委婉地规劝就被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说话艺术的背景情境下,教师再请同学深入地思考魏征是如何劝谏太宗的,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情境对于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温情的细语、豪迈的誓言、执着的坚守等在语文的世界中潺潺流淌,想要使其迸溅出浪花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徜徉其中,不能自已。

三、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现代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而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地发挥出多媒体的教育功能,只是将其作为了一种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轻松的捷径,多媒体虽然在形式上赋予了语文课堂全新的感受,却忽视了多媒体教育功能的实质。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写景部分进行赏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亭亭净值状态在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下将变得更加可人。文章中从荷叶一直写到荷波,动人的景色描写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这段文字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写景顺序的把握对于课文背诵部分有很大的作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切实际了,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文段的记忆能力,只有具有了精神上美感的熏陶,才能实现记忆的点段融合。多媒体画面的制作,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构图,经过自己主观参与的设计,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媒体教学,尽量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给学生自己,这样就会发现学生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绝伦的课件,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总之,教学需要创新,语文教学更要别出心裁地走在其他学科教育的前沿,教师要转变观念,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中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朱美玲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课程标准

一.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诗词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古典诗词是指中国1840年以前出现的文学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古代人做的诗、词、散曲。狭义上仅仅是指古代人的古体诗词和近体诗。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或者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或者领略诗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爽朗,或者体会作者“凄凄惨惨戚戚”的的寂寞。作为当代高中学生,他们有必要认识到诗词学习的必要性,从而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体会我国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②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的五册书中有三个单元用以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通过课本学习可以加深中国古典诗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素质涵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沉淀和个性特长的发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古代诗词绝大部分是以背诵篇目的形式存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提出,要求学生背会40首诗词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中都有涉及:例如《静女》、《离骚》、《蜀道难》、《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等③。这些篇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了一定的比例,大概分值约8~15分之间。通过中国古典诗词的背诵篇目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视。

二.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利用假期时间,笔者走访宁夏的几所中学发现,虽然学生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必背诗词基本烂熟于心,但是他们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很是缺乏。提到诗词学习他们都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非常茫然的态度,甚至有些同学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之外的古诗词知之甚少。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吟诵着诗词,而在课后他们一脸生无可恋,笔者不禁深思:在诗词热在全国盛行的当下,为什么我们高中生对于诗词的学习兴趣倒不如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呢?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诗词逐渐远离课业任务

日渐繁重的高中生在高中生的认知里语文学习的意义远远不如数理化等其他科目的学习,因而在课业负担日益繁重的高中生中,学生们就开始慢慢淡化诗词学习和诗词的课外拓展。诗词作为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诗词学习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分数。诗词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阶段理应受到学生的重视,完成从小学初中的阅读到赏析的跨越。但是笔者在走访这几所高中的时候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逐渐加重,以及高中学生的阅读偏差,高中生很少有时间去完成一些推荐诗词篇目的阅读和背诵。《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得中国古典诗词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比赛中很少出现优秀的高中生选手。按理说高中生作为诗词储备最为丰富的群体应该积极参加,但是由于课业负担日渐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和参赛,这就说明了诗词逐渐远离课业任务日渐繁重的高中生。

(二)某些教师呆板的教学方

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老师更多的是在逐字逐句的将这篇作品翻译出来,通过诗人的身世背景,结合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情感,但是这样提前替学生给定基调的教学是把诗词作品当做文言文作品来教的,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没有参与感和存在感。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中国古典诗词篇目本来就是有些晦涩难懂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参与体验就没有办法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学生与作品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本来就很难理解的诗词在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疲倦心里,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沉醉于作者的写作环境中,体会不到作者的写作美感,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慢慢消磨。当学生没有了学习诗词的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诗词产生一种抗拒,因而诗词教学难上加难。

三.基于研究现状的实施建议

(一)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升学习积极性

1.挖掘古诗词的美,走进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首诗或者每一首词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会而成的,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去用诗人的经历和独特的风格,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精华和音乐美,树立古诗词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接受美学的鼻祖姚斯曾经说过“把读者纳入作品中,可以使作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所以在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品,通过美的体验提升诗词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两千年古文化的艺术瑰宝:古诗词中的内涵美。

2.创设诗词意境,通过学生自

我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从古诗词所描绘出的形象入手,抓住作品中的中心思想或者作者情感,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塑造的美感之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逼真的画面,准确把握古诗词内涵,提高诗词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④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的时候,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泰山或者提问学生自己对泰山的了解,再用多媒体视频或者图片展示泰山的雄浑壮阔,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景色。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情朗诵诗歌,把握作者写诗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呆板教学的弊端,使得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和自身参与,不再觉得中国古典诗词距离自己很远,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语文水平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课堂情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之一。⑤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诗词与学生生活年代的时间距离,将诗歌语言转变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白话文,从而带领学生享受更好的诗词魅力。

第12篇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清楚告诉我们不但要背诵,要求还要有一定数量。在这里,我认为必须明确这个问题:背诵是古诗文学习的奠基石。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确立这一观念,只有教师重视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形成一种导向:学习古文离不开背诵。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背诵当做重要的一环来考虑:如充足的时间、情境的设置、灵活的方法、恰当的激励、及时的温故、适当的考察……背诵这一观念才会化为具体可行的手段、方法,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才会去积极完成背诵篇目。职中学生古文阅读量不大,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不十分强,而对古文的理解,是要在熟读以至背诵的基础上,才能去深刻理解文句的内涵。试想:学生把名句、名篇还没背下来,丢开书本什么都不知道,何谈谈继承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朱熹所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熟读以至背诵去领悟文章涵义的学习方法的优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学生的“悟”会因多次的诵读而越来越深刻。“悟”出的东西也就是文义的“自见”了。学生自悟,也就是学生所得,学生由“悟”而得到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这不比我们教师灌输的东西强千百倍吗?

背诵在古诗文中教学中的地位,学者早有详细论述。刘淼在谈到文言文阅读教学时曾说到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吸收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以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了解和鉴赏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奠定初步基础”,在谈到文言文阅读常用的教学方法时,讲到了 “练习法”②这种方法,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包括读、抄、背、默、释词、变换句式、填充省略成分、翻译、回讲与试讲等”③。这里刘淼不仅谈到了文言文教学目的,还谈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如“抄”、“背”、“默”三环。“抄”是对照原文,弄清字形、音、义阶段,为背诵打好基础;背诵是离开书本,记忆再现原文的过程,它使字、句成篇,便于整体把握涵义。“默”就是默写,检查背诵的效果,使整篇文章完全留在记忆之中,形成知识储备。再辅之以“填充省略成分、翻译”等手段,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朱熹的《读书之要》在论述读书方法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读书要领: “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已之学也。” ④这句话反映了朱熹的读书观,他对于历来被人们普遍运用的“记诵积累”法也表赞同,很注重背诵这一方法,把背诵作为读书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天在古诗文教学中,对他的先进性应予以肯定。中国古代的书生在考试之前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曦《中国历史轶闻》一书统计:《论语》、《孟子》、《书经》、《 诗经》、《礼记》、《左传》共计431386字。这四十多万字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更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等。从以上的事例可看出,古人是很推崇背诵教学方法的。他们饱读诗书、海量的积累不能不令人佩服。

背诵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在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淀爱国思想方面,更有它的优势。在当今的 语文教学中,我认为 也不应该完全否定“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背,从诵读中体会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等技巧。多读多背好文章,可以记住名著精彩段落、句子和词语,当你写作时好文章会不招自来。如能恰当化用或引用名句名篇,文章自然会增色不少,这是最明显的活学活用。

背诵还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为我们提供多种情感体验。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名句,十几岁的学生虽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但只要他们背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类似的情感体验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再现,发生共鸣现象,这时,他们的“悟”就更全面、更透彻、更有哲理性了。我们不可能现在就让学生理解名篇名句的精髓,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现在就背下来,搞好扎实的知识积累,当相似的生活、精神体验出现,经历者可能会脱口吟出名句、名篇,慨叹古人的伟大:他们早就将人生百味浓缩在古诗文中了,我们不应该一遍又一遍的如品醇酒般的去品尝浓缩人生百味的名句名篇吗?

背诵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他的作用更是一举多得。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应牢固树立这一观念:背诵是学习古诗文的奠基石,并在实际教学中,把他发挥的淋漓尽致,收到良好的效果。

(陕西省洋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