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时间:2023-08-23 16:59:29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第1篇

其实我们认为我们做的这些方法,都只是重视从词句和句法等方面入手,从古文的外形去把握,而我们学生接触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我们只有在翻译时,把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句子联系起来,才可以事半功倍,或者说我们要做的是把古文演绎还原成我们现代的汉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三个步骤,也就是“补满、明句、対译”。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高考句子来谈谈,希望能给考生一点启示。

第一步是“补满”。所谓“补满”就是把古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我们知道古文崇尚简洁,言简意赅,且古文中省略是常态,这就是我们在学古文中很不适应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翻译就首先把它“补满”,补充完整这些省略的内容,让这个“漏洞百出”的古文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一样的语法、句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来操作了。一般来说古文中省略的有主语、介词、姓氏、宾语等,有时也省略谓语。括号内的内容为补充的内容。

09年海南卷

(城)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朱)昭以智补(城墙)御(敌兵),(策)皆合法,然(势)不可复支。

09年广东卷

(章献太后)语(李)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今子)殆过矣。

上面的句子我们“补满”之后再看,就和我们现代的句子一模一样了,后面我们要做的只是后面要讲的“対译”就好了。

第二步是“明句”。我们把省略的内容“补满”还不够,因为古文中很多的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要明晓这些句式。

古文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固定的句式,这些句式是凝固,如“不亦。。。。。乎?无乃。。。。。。乎?何。。。。。为?。。。。。。之谓也”等,我们对这些句式的翻译也是固定的,上面的几个句式依次译为:“不也是。。。。。。的吧?恐怕不。。。。。。。吧?为什么。。。。。。呢?说的是。。。。。。。啊。”

第二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包括“被动句、省略句、倒置句、判断句”,这些句式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不能很好翻译这些句式,就不可能做到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合,也就谈不上流畅,也会不合理。在翻译时要分门别类,如“倒置句”有“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又分成好几种有介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等)、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我们在翻译时,就先要把它调整还原到和我们现代汉语需要的位置上;“判断句”我们就只需要翻译成“。。。。。。。是。。。。。。”的形式就可以,至于“被动句”和我们现在翻译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要能分辨出来;“省略句”上面已经说到了就不谈了。

如09年江苏卷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这里有状语后置句,“于明之亡也”应调到“无补”的前头。

09年天津卷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这里“非臣之所能也”是个判断句,应译为“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事”;“其。。。。。。乎”为固定结构,译为“大概。。。。。。吧”

第三步是“対译”。把一个句子补满了句子就完整了,然后再明确了文言句式的特征,就是在整体上让古文翻译和现代汉语保持一致了,我们剩下的就是一一对应的翻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対译”。“対译”的关键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去“兑换”古词。这里的“対译”应该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是具体到每一个词古今含义和一些具体的用法不同而采用的办法。

我们在“直译”时要注意分清实词和虚词,实词是古文翻译的关键,它在翻译时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本义”等,虚词相对来说只需考虑它的用法和前后的关系就可以了;至于“意译”就是我们在翻译时没有办法翻译或者没有合适的词去替换,或者是直译很别扭,使用了修辞手法等等情况才用,当然那些情况要“意译”我们在这里不能很详细地一一说明。“対译”的要求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在“対译”时可以有几种办法,一是“组词法”,就是以一个词为词根组合其他的词素来解释,如“恐”,可以为“恐怕”;二是“替换法”,就是用一个同义或近义词来换,如“恐”可以为“担心”;三是变形法,如“恐”可以为“使。。。。害怕,认为。。。。害怕”等

09年辽宁卷

原文: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

译文:已经到,高祖赞赏他清廉高洁,非常以礼相待认为奇特,每次朝见,还请求繁忙

原为:职自效。

译文:工作自己证明。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対译的形式。

上面所说的“三步”,我们是力求把古今结合起来考虑,这样做起高考翻译也许会更有效些。

下面举一些高考的文言翻译的练习

⑴人之所有,唯恐其不吾予也。

第2篇

关键词:蒙语;汉语;成语;翻译

成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使用,已形成固定形式的,表达某一种意义的固定词组。它具有:一、结构形式定型化,二、语音形式整齐化,三、意义整体化等特点。因蒙汉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不同的原因,两个民族的成语都有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在互译两个语言成语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民族的成语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成语形成演变的过程。本论文从比较两个民族成语翻译着手,分析两个民族成语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在翻译两个民族成语实践中呈现的翻译方法,提出成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点意见。

一、蒙汉语成语的比较

(一)民族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浓缩体现在它的成语上面。而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差异通常是通过语言、词汇来反映。我们在成语翻译过程中要准确了解成语本身所指的意义外,还需要了解有关于该成语的历史文化因素,甚至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从蒙古族的历史社会发展看,蒙古族是个北方游牧民族,千百年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精致地体现在它的丰富的词汇当中。蒙古人热爱马,马是不仅是他们生活所需的工具,更是他们贴心的朋友、忠诚的战友。为此在蒙古语中就出现了许多有关于马的成语。如《[xun plx pakasan xolok plx naknasan]》、《[:l mri pnǎ]》、《[r xunai int》(意思是在男人的胸怀中能容纳战马),因为在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马与蒙古人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尤其认为马与蒙古男人是有着亲密朋友和忠诚战友的关系,为此在形容男人心胸博大的成语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比喻。而在汉语中这个意思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成语来表达,宰相是汉民族在几千年封建王国制度中具有智慧过人的特殊身份的象征,为此才有了此成语。在蒙汉语中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他们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因为两个民族文化的差距,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具有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的特点。

二、成语翻译方法

早在元代以前开始,蒙汉民族就有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就有了两个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实践活动,很早就有了翻译的相关标准和理论。我国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20世纪以来,随着蒙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翻译实践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已成了两个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就从两个民族成语翻译实践活动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个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方法:直译方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严格坚持原语的表达形式,将原语的词汇直接翻译到译语中。准确、直接的直译方法的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在蒙汉语成语翻译实践中这种直译的翻译方法使用的较为普遍。如把汉语成语“画蛇添足”在蒙语中直接翻译成《[mk:t xol nm

除此之外,随着蒙汉语成语翻译活动的不断增多,人们在翻译活动中开始使用直译和义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直译与义译相结合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不再仅限于一种翻译方法,从而使成语翻译活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小结

在蒙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重成语所体现的两个民族文化差异,要从成语使用的实际语言环境出发,选好翻译方法,准确、无误地翻译原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也要注重成语本身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及此过程中的意义转移等问题。(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才铭,蒙汉翻译基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上册),安徽省科技印刷厂,1983年;

[3]报尔金・甘珠扎布,译事纵横,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3篇

[关键词]古装剧;语言特色;翻译

一、引言

中国古装剧近些年来异军突起,在国内大放异彩的同时,于海外也是名声大震。古装影视剧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途径。但是,中国古装剧的相关论文研究却较少。虽然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相关论文的统计,发现自1952年至今,有关影视剧翻译研究的论文共750余篇,但针对中国古装影视剧的论文研究只有55篇;在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253篇相关论文中,只有18篇研究中国古装影视剧的字幕翻译。由此可见,古装影视剧字幕研究所占比例偏低。然而,纵观公开放映的古装影视剧英文字幕,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存在大量问题和错误。因此,如何正确且合理地翻译古装影视剧,既要让观众跨越文化障碍,毫无障碍地接受剧情发展,又要使其对中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急需业内倍加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装剧语言特色的分析,指出当前古装剧字幕汉译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阐释字幕翻译中相关策略的应用。

二、中国古装影视剧字幕的语言特色

大部分古装影视剧的服装、场景等极具古代特色,其语言也不例外。除了具备一般影视语言所含有的“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之外,古装影视的字幕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限于篇幅,本文只对汉译英中的三大难点进行分析,分别是古代称谓多,四字短语、习语多,历史背景复杂。

1、古代称谓多

古装剧中的称谓极具特色,许多古装剧都涉及到皇帝、臣子、嫔妃等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刘彤等学者在其论文中也曾提到,“尊卑等级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题材的影片中尤为常见”[2]。就第一人称“我”而言,就有多种表达。如,皇帝通常自称为“朕”,以显示其万人之上的地位,或者谦称为“寡人”、“孤”等;臣子在朝见皇帝时,自称“微臣”,而嫔妃则自称为“臣妾”等。此外,古代官称或头衔繁多,如兵部尚书、兵部侍郎,户部主事、御史、按察使等。

2、四字短语、习语等使用较多

古装影视剧的台词中,常穿插习语或四字短语等,以达到简明达意,朗朗上口的效果。例如,在《赤壁》中,当提到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时,有这样的对白:“这两个人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所以还是提防着点吧。”又如《红楼梦》中的“礼贤下士,扶贫济危”等。对于这类习语、四字短语等,翻译时须根据上下语境,灵活处理。

3、历史背景相对复杂

不同于现代剧的是,不少古装影视剧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涉及到一些典故。因此,翻译时需将其中富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出来。譬如,《赤壁》中,三国鼎立,孙权占据东吴。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东吴”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又如,刘波在其论文中,提到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提到袭人时说,“她妈前天没了,因为有热孝,不便前来。”在这句话中,“热孝”一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3]。据百度百科定义,“热孝”的含义有二:旧时对新近发生的父母丧事,通常指百日之内,做孝子的要披麻戴孝,不剃发,不外出;也可指父母、或丈夫刚死不久时穿的孝服。

三、古装剧字幕翻译问题及分析

1、特有文化内涵缺失

古装剧中,人物的称谓、语言风格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卑等级。然而,由于对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不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仅进行简单的直译。

例如,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一部第一集中,清乾隆皇帝出宫巡视时,百姓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英文字幕为“Huang Shang, live on ten thousand years”,将“皇上”音译为“Huang Shang”,而在Charles O. Hucker所著的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中国古代官名辞典》)一书中,“皇上”同样译名为“Huang Shang”。[4]笔者认为此译法不可取,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外观众难免会误以为“Huang Shang”是人名。“皇上”这一称谓象征着中国古代最高的统治者,音译“Huang Shang”何以体现此内涵?因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古装剧走出去初期,对诸如“皇上”、“格格”、“郡王”、“亲王”等的称谓或官称,第一次出现时可仿效国外进口片,酌情在称谓之后或在屏幕上方给出相应的英文注释。

2、语义表达欠妥贴

(1)欠额表达

此种问题在四言词组的翻译中较为常见。比如,《赤壁》中,有句台词是“违令者斩!”,译文是“It’s an order!”。源语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该命令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另一层意思是如果不遵守命令,就会被杀头。译文显然只包含前者,和源语相比,没有威慑效果。又如,《赤壁》中,曹操对关羽说,“你又何必愚忠于刘备呢?”译文是“Why do you continue to serve Liu Bei?”译文中虽然用了“continue”(继续)一词,但“愚”的意思并没有得到体现。

(2)偷换概念

不少表达,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含义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词汇的含义得到不断地扩充或因生活方式、观念等的变换衍生出新的意义,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变化也应得到体现。古装剧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些表述需根据当时特定的背景来翻译。在电影《赤壁》中,“江南”被多次提及。据百度百科定义,江南如今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的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今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而狭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然而,在三国时期,隋朝之前,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一带。笔者认为,影片中将“江南”简单译为“the southland”则太过笼统。同样,在《赤壁》中,周瑜对孙权说道:“我们军民一心”,这句话被译为“our troops have high morale”。源语的本意为军官和百姓万众一心,强调“同心”,而译文的字面意思是“我们的军队士气高昂”。这种偷换概念的表述,无法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内涵。

四、中国古装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怎样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影视翻译中永恒的辩题,归化、异化曾是争论的焦点。但笔者认为在影视翻译中并没有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方法,古装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更应该根据其特殊性并结合权威的翻译理论进行选择,切忌掉书袋式或天马行空式翻译。

1.异化与归化的选择

在现有的古装影视剧的翻译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译者仍然是偏向于采用归化的策略,尽量减少观众的文化障碍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在电影《十二生肖》中成龙所说:“一颗豆豆两颗米,那个出口就是你。”就被翻译成了“eeny, meeny,miny,moe, I’m coming your way.”这种翻译方式很容易被观众接受,但是却无法体现其中中文童谣的韵律。而下一句“封建迷信管用吗?”被翻译成了“It’s no time for nursery rhymes!”,则更加偏离了原文的意义。如果此句照直译来,又与前面翻译的语境无法衔接。这样的翻译虽然易于让观众理解,但并没有真实反映角色的台词。又如《十面埋伏》中:“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我索性连人带刀一块救出。”译文:“I’ve rescued you, and your daggers as well.”虽然基本达意,但直接将句中的中文习语省略掉了,令角色原来风流倜傥的形象大打折扣。

国产影视字幕的翻译质量低下相比,进口的欧美影视剧字幕翻译,翻译上多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这种差异主要还是源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输出意识不够强烈,中华文化影响力不够强烈所致。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在“软实力”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差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正在越来越瞩目于中华民族灿烂而历史悠久的文化,而影视剧翻译作文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大窗口,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尽量使观众了解和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作为译者,翻译时往往会被所谓的“文化鸿沟”所牵绊,生怕直译或异译会让观众无法接受,其实是大大低估的观众的理解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传播之迅速,资料共享之便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譬如中国很多直译的短语、成语或表达方式已越来越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例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Long time no se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更有最新腾讯组图,传出关于“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有望录入《牛津英语词典》。由此不难发现,随着外国观众对中国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对两种文化的不同认识也更加深刻,对陌生文化信息的接受力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即便考虑到一些观众接受异化式翻译会比归化式翻译更加困难,我们在古装影视剧的字幕翻译中也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2.异化策略的应用

(1)仿拟翻译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百度百科对其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而仿拟翻译手法正是借用这一修辞方法,将汉语中的意思转化为英文而又不失去原有意思。例如:《甄嬛传》第35集中,甄嬛对富察贵人说:“情谊生了,误会嫌隙也就没有了”,这句话可以通过对英文谚语“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进行句式上的仿拟,可译为“Friendship is well that enmity ends as well.”仿译是一种形式上看似归化,内容上却是异化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让观众能从与目的语相似的表达中快速的接受,同时准确的理解,又能保持源与文化中的原汁原味不被破坏。有一举两得之效。

(2)直译

对于那些结合影视播放容易被理解的,在西方观众中被广泛接受的中国文化俗语应在翻译中加以保留,大胆采取直译的方式。例如在电影《无极》中:无欢:“行啊,只要你做我的奴隶,馒头就是你的。”译文是“I will give you the bread if you promise to be my slave.”“馒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在这里被翻译成了“bread”,其实不太恰当。首先,外国观众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了解相对比其他文化要多,他们应该会知道馒头和面包是不一样的;若翻译成“steamed bun”,再结合电影画面中人物手中拿着的馒头,一点都不难理解。而且这样能保留中国元素,不至于使国外观众认为中国古代人也是吃面包的。

(3)释译

在大多数情况下,影视剧中的台词很难用仿译的手法,直译又容易造成观众的误解,因此释译就成了既保留文化元素,同时又保证观众能够流畅自如观看的重要手段。而在影视剧翻译中,为了能跟上影视剧的节奏,就要求所加的解释必须简短达意。如在《功夫》的翻译中,斧头帮手下的台词:“送终?”译文为“What is this, a funeral bell? ”很恰当的表达了送终的含义。

释译法对古代称谓和官称更为适合。请看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字幕翻译:

蒋太医: 拜见太子殿下,殿下这是贱内。快, 快拜见太子殿下。

译文: Your servant kneels before the Crown Prince. Your Highness, may I present my wife? Quick! Welcome to Crown Prince!

译文中的“your servant”是蒋太医的自称“微臣”,且“贱内”,译作“my wife”。 如果将这两个表示谦称的词直译,势必会产生歧义和误解。[5]

五、结语

通过对古装影视剧翻译的分析和翻译策略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古装中国影视剧汉译英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要让外国观众短时间完全了解中国文化还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一些翻译技巧的探讨和翻译理论的实践,加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兴未艾,我们应当在翻译中大胆多采用异化翻译手法,才能加快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参与古装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中国古装影视剧推向海外。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61-65.

[2]刘彤.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 [J].电影文学,2012, (23):155.

[3]刘波.《红楼梦》电视剧英文字幕中儒家思想词汇的翻译策略评析[J].译林,2011, (8):132.

[4]Charles O.Hucker.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婵.《满城尽带黄金甲》英文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10,(4):13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文化交流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由于翻译的存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际转换,更大程度上是传达原语文的文化色彩,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文化的再现,所以,翻译应当注意文化传递的问题。那么翻译中怎样面对文化的传递?在此,笔者试就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作一粗略探讨。

一、“异化”与“归化"概念的提出

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而且对这两种方法做了详细的描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把施莱艾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方法加以总结,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把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而他主张异化的翻译,并认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译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他进一步指出,原语民族在通过翻译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由译作决定,因此,译者必须如实反映原语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异化”和“归化”,一个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另一个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韦努蒂还指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辛勤工作,使得译者遭受到“隐形”的不公平待遇,与此同时,把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行施加于原作,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

在中国进入现代时期之后,“异化”和“归化”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当时以梁实秋为首的右翼学者主张意译,以鲁迅为首的左翼学者则倡导直译。意译派批评直译派是以辞害义,诘屈聱牙;直译派则认为,意译消除了原文的异国情调。鲁迅先生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异化”的主张,他认为,翻译就如同在外国旅行,必须具有异国情调。

二、异化翻译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虽有主次之分,但没有高低之别,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不足之处。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劳伦斯·韦努蒂还是提倡异化翻译的观点,对原语和译语来说异化翻译都是件好事。

蒙古族翻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代的文学翻译,都以归化翻译为主,这与当初翻译的出发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时代赋予了翻译不同的理念。今天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步入全球化的国际信息时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时代赋予了翻译一个全新的观念——文化概念,这对当今蒙古族的翻译也是如此。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异化翻译更有利于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吸收和借鉴。所以,异化翻译对于蒙汉翻译来讲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对原语来说,翻译是译出,把原语中的特色文化和新颖的“信息”输入给译语文化,使译语文化在了解原语文化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奈达曾说过:“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坚信自己国家的语言是最美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尊心,只有把自己民族特有的语言很生动地译出,才能保留原语民族的语言文化形象,才能维护原语文化的自尊心,体现原语民族文化的真正特色。

对译语而言,翻译是一种文化引进。通过翻译(异化)把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很好地介绍过来,从而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由于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因此,翻译能让不同民族之间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对方。而把原语的“味道”尽量保持“不变味”地移过来,才能达到文化传递的良好效果,异化翻译法是最好的选择。下面以蒙汉翻译为例加以说明。

例1: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译文(1)dsurehino:bi:gon~snogsubilu:;ebt/ininu:fi::ga墨garbanhubidutu:

译文(2)uha:nsana:anu:,a ulsi:nuji:nbi:guna:snoghobjilu:do:debtfitaibaidalanu:tj*untliugi:nuji:n i:ji:g硒basgurbanhubjdabdsuhui分析:在这里“比干”和“西子”所包含的忠心悲壮与聪明柔弱的文化含义及其典故是无法向译文读者交待明白的,所以,译文(1)仅传达原文的基本用意。而译文(2)则变得冗长,它在试图传达这两个词的文化含义。译文(1)用了异化翻译法,它传达出了语言构词的形式特征,保持了原民族的文化特点。

译文(2)虽长,但失去了原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反而也没有翻译清楚意思。

例2:我真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来。

(1)bi:jorbodoc~olo:gui,tarh~er(mi:mjabdalhi:sonbaina:悼文(2)tori:m jabdalhim g bi:jerb。d破;olo:gui分析:译文(1)是异化翻译法,跟我们母语的传统表达方式是有差别的,但能表达出来原语文意义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汉语的表达方式;译文(1)是先说结果(bi:jorb~dod3olo:gui一我真没想到),译文(2)是后说结果(tarheermui:mjabdalhi:senbaina:一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来)。译文(2)采用了归化翻译法,语言虽通顺流畅,但平淡无奇。

例3:urid9arson~iho:sh。in9arsonabarhatu:

译文(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译文(2)后出的犄角比先长的耳朵硬。

分析:译文(2)是异化翻译法,没译文(1)那么通顺,但能表达出原语文的文化意义。

从以上3个例子来看,异化翻译法虽有点“陌生”,但能很好地传达原语文文化,而且还利于吸收对方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

我们主张语言上尽量保存“原汁原味”,决不是有意与我们的母语(蒙古语)规范作对。恰恰相反,我们以母语规范作为翻译的前提,主张在语言上应尽量保存点“洋味”,即使译文中有读者“看不惯”的地方也不碍大局,读者“看不惯”决不是“异化”之“错”,也不是跟母语水火不相容,关键在于我们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译者在翻译内容的同时,也附带地展现出了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这对译语民族来说,是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不仅丰富了译语民族的词汇,也促进了两个民族语言的接近和交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的。有了异化翻译,我们有了tajbau口(太平),mudsa:d(木匠),iia~hua(莲花)等等词语,汉语词汇里也有了戈壁(goeb一沙石野地),乌兰牧旗(ulammetifr-文艺演出队),那达慕(naldam-游艺集会)等等。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原语文中具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处理,正如布朗绍所说:“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的活动化身。”

三、异化翻译的局限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之一,自传入我国以来,被广泛引用,喝彩声不断,影响很大,但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蒙、汉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汉文化是传统的农耕文化;蒙古文化则是游牧文化,是长期以来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文化,所以,词汇里畜牧业文化内容的词特别多。有时在汉、蒙翻译中民族特色文化词语常常找不到意义相等的对应词,在对方文化中出现了空缺现象。蒙古民族正因为是游牧民族,相关的词汇则比较多,牧民要四季更换牧场放牧,依次循环。有“habardsa:”、“dsusla~”、“namard5a:”、“ebeld5e:”,汉语词汇里却没有对等的词语,只有“春季牧场”、“夏季牧场”、“秋季牧场”、“冬季牧场”。又如“蜀锦”、“川贝”、“湘绣”等具有明显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则找不到相同的对应词。还有动物、颜色等也有各自的文化内涵;狗,汉语里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nohoisandrabalharem harai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nohaii:namanddsa:nnai:sojo:urgxguiurgahg),“狗彘不如”(nohoigahagi:1rhutchgui),“丧家之犬”等,“丧家之犬”被汉民族人用来描述那些失去依靠,到处乱窜,无处投奔,令人讨厌的人。而在蒙古族文化里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对“丧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赶走,把狗看成是自已最亲近的朋友,如成吉思汗把自己最忠诚的四位将军称为“四狗”;“白色”在汉族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色,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又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等。在蒙古族文化中,白色代表白云,象征着吉祥、光明、圣洁、高尚,给尊贵的客人是敬献洁白的哈达,拿出“gagamida;”(奶食品)招待客人,以表达真诚的祝愿。翻译这些词语时,很难把原语意义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文化空缺”问题,也是异化翻译的局限。所以,进行翻译时,只有采取变通的手法,由归化翻译和音译法来补充。遇到“文化空缺”问题,异化翻译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在蒙汉翻译中时有遇到,但不能为此而否定异化翻译。只是说我们在翻译中,在主要运用异化法的同时,归化方法和音译法应作为一种辅手段而补充运用。因为,文本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翻译也就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

四、结语

孙致礼教授在《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的结尾中指出:“两种方法在中国渐渐趋向平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异化翻译是今后翻译的主流,因为,它有其成长发展的空间,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对文化传播、交流来说有着“归化没法可比的优势。”

(一)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国际化,各民族间渴望互相了解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都想让自己民族文化得到高度发展。蒙古、汉民族更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互接触日益频繁,两个民族杂居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两个民族的互相了解提供了先天优越的条件。

(二)传媒的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也为不同文化的读者了解外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由于各时期主导思想的约束,读者接受程度的限制等都对翻译策略产生了一定的规约。今天,中国已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各民族间的互相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和深化,相信异化翻译的策略会更加适应这一时期的要求。另外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关心和投入,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蒙汉兼通,甚至掌握更多语言的读者群体在不断扩大,他们渴望对其他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希望是原汁原味的,已不再只满足于译文的归化顺畅。

第5篇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Peter Merel;陈荣捷;训诂学

一、中国训诂学与西方诠释学(Hermenuetics)的比较

在开始分析两个译本之前,本文作者需要对中国训诂学和西方诠释学(Hermenuetics)进行差异比较,以免读者对这两个相似的概念产生混淆。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诗故训传》一书中,意思是译解古代词义,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在20世纪初期及之前,汉语白话文尚未普及使用,而由于古汉语每个文字的含义复杂多变,因时因地而异,所以当时的学者必须借助注释阅读古代典籍。

与中国语言类似,西方拉丁希腊语系语言也随着时代而变迁,以至于现代西方人也必须借助辅助手段才能理解古代西方语言。诠释学应运而生。诠释学包含对一切交流现象的解释过程,无论是语言类还是非语言的交流沟通现象,以及对交流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假定(presupposition),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语言含义和语言哲学,符号学等等。另外,海德格尔以及之后的伽达默尔和德里达对存在的批判研究也为诠释学赋予了哲学思辨的内涵。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虽然二者都有辅助读者理解古文的功能,但是中国训诂学是从微观角度阐释文字,着重于一字一词的考究,而西方诠释学是从宏观角度诠释文字整体意涵,对单独文字的缺乏关照。由于古代汉语微言大义的独特性,在分析中国传统古籍翻译时,训诂学明显更有参考价值。

二、《道德经》简介

自从1868年第一部译本面世后,《道德经》便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在英美国家更是掀起了对《道德经》的研究热潮。目前,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俨然成为国际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截至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版发行的《道德经》英译本大约有100个,而且还在以大约一年一个的速度递增。

三、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以下就采用例证法对陈荣捷译本和Peter Merel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例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陈译本:

Much talk will of course come to a dead end.

It is better to keep to the centre.

Merel译本:

So the sage draws upon experience

And cannot be exhausted.

在此例中, 关键点在于对“中”的理解和翻译。一些版本的《道德经》在此处有不同的用词。龙兴碑版此处用的是“忠”而非“中”。古汉语中有通假字之说,“忠”和“中”因发音相同,因此常常被视为一对通假字。陈把“中”翻译为center是根据“中”字原意即为中间,中部。Merel将其翻译为experience是基于其自身对《道德经》的理解。而根据训诂学专家的研究,“中”字还有一个通假字“冲”,意为虚无。由于道家的核心思想即为自然无为,无所不容,因此对“中”的翻译应为void 而最为贴切。

例二: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

陈译本:

For this reason the sage is concerned with the belly and not the eyes.

Merel译本:

He provides for the belly, not for the senses.

两个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目”的翻译。陈荣捷将之翻译为眼睛,属直译。而Merel将之翻译为senses,属意译。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一书中将该句注释为“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陈荣捷的直译法,没有翻译出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而Merel虽然将“目”翻译为senses也不甚精准,但也可通过联想迁移得出原文信息。所以二者相比,在此句的翻译中,Merel版更为妥帖。

四、总结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将不同文化的符号和特征进行传递。文化和文化沟通是翻译的应有之义,而翻译本身又是文化沟通的产物。译者就是文化沟通和文化产品交流的桥梁和媒介。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翻译过程必然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必须要借助辅助手段加强对原文语言和译入语言的理解。

训诂学认为,每字每词都有自己的意涵,所谓微言大义。《道德经》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参考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因为五千字的《道德经》字字词词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哲理,稍有不慎,就偏离了原文的精神内涵。其实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者来说,学习和了解训诂学都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建议开设有中国古籍翻译课程的学校和学系都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训诂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7篇

由于初中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初中要求理解意思即可,高中翻译时要求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变得繁重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呢?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

1.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导入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课前播放一段《鸿门宴》的影视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急不可待地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在学习《赤壁赋》时,配以音乐画面让学生阅读,学生感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2.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课上,我采用听读、范读、领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比赛读……等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意趣,理解课文的大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学生的想象分析课文,增强学生记忆,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项羽之死》细读思考:细心阅读复述项羽之死的过程,人们对项羽之死各有各的看法,结合课后的诗歌,谈谈你的看法(可以用诗、小小说、议论文、杂文等形式)学生们各尽其长、热情高涨、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二、文言文的重点在于理解翻译,所以要掌握好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大概还是因为古汉语的晦涩难瞳给他们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很大的语言障碍。其实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就是“译”,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读懂文言文、翻译文言文。

首先,要掌握好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歪曲、不遗漏、不增减;平时学生翻译时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明白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不得出现病句。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流畅富有表现力,这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其次,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直译一词一句(除无实意的虚词外)。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明,这时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再次,要W会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比如: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删”: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里的“树之”的“之”为衬字,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应该删去。“补”: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谓、宾以及介词等,从而使句意完整。“换”:翻译时应把文言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调”: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沛公安在?自觉调成“沛公在安?”“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特别是碰到古文中的修辞或典故时,更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三、用学生喜欢的成语故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去学习古汉语知识

我国古代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为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成语。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我们学习的文言文中也包括好多成语。一鼓作气、劳苦功高、缘木求鱼等……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成语故事,我们鼓励学生准确地翻译这些成语故事,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效果更佳。

第8篇

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差异问题。传统翻译理论一般是建立在“两种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即翻译的前提是两种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事实上,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使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产生了权力差异,导致实际翻译并非在人们所预期的“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那么,受到权力运作制约而建立在“不平等对话”基础上的翻译行为如何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呢?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往往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及异化策略。由于二者对原语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的争论持续了多年。

归化和异化在语言文化层面上各不相同,它们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方法即直译和意译。在翻译实践中,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到译文的编辑、阅读、评论,都会受到译语语言文化及社会状况的影响和干涉。因此,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译者、读者、赞助人以及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

结合元朝时期蒙古文翻译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作为翻译策略选择制约主体因素的译者,在各类各级管理机构中的配备、翻译能力培养及翻译文本的选择等方面均受到权力网络的操控。权力网络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因素所组成的。因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会受到这种权力网络的影响、制约,甚至是操控。通事及译史本着皇权至上、为皇权服务的终极目的,在翻译活动过程中选择异化策略是可想而知的,这尤其体现在对皇帝圣旨、皇后懿旨、太子令旨、帝师法旨等各种官方文牍的翻译过程中。因为异化策略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本文由收集整理好地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实施到元朝的蒙古文翻译活动中时,就是以蒙古语言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全力再现蒙古文色彩以便尽量地保存蒙古语言及文化的原汁原味。元朝时期的硬译文体就是译者在蒙古文翻译过程中采取极端异化翻译策略的有力佐证。

元世祖忽必烈在蒙古新字创制之后,便规定诏书制诰及官方文书一律以蒙古文为正本,附以各地区的文字。出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诏书之类的官方文书就必须译成汉文。在译者受到权力关系操控而采取极度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背景下,在元代文献中,出现了一大批词语奇特、句法乖戾的公牍,它们既不能用古汉语书面语常规训释,又与纯粹的元代汉语口语不同,是这一批不顾汉语固有的语法规律和用语习惯,径从蒙古语原文机械地翻译过来的公文。我们把元代公牍的这种文体称为硬译文体。留存至今的元朝硬译文体公牍,多是元廷庙议记录、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宗教、社会制度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元朝决策性的文件多采用这种文体,散见于《元典章》、《通制条格》、《宪台通纪》、《南台备要》、《永乐大典》所收《经世大典》残篇,以及元代圣旨、令旨碑文和《高丽史》、《元史》等书中。下面仅以1314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圣旨碑为例对硬译文体的一般特征进行阐释。该圣旨碑蒙古语原文以庄重的蒙古雅语书写,用词简练,还有固定的格式。从这篇圣旨碑文来看,想要对其进行通读对现在的人来说并不太困难。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省原文,仅以该圣旨碑的汉语译文来进行论证。译文全文如下: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行的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汗皇帝、月古台皇帝、薛禅皇帝、完者都皇帝、曲律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告天祝寿者么道有来。

如今呵、依着在先圣旨体例里,不拣甚差发休当者,告天祝寿者。彰德路有的善应储祥宫里住持的提点,葆和显真弘教大师陈道明,彰德路应有的宫观提调着行者么道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宫观里,他每的房舍里,使臣休安下者,铺马、袛应休与者,税休与者。但属宫观的水土、园林、碾磨、店舍、铺席、解典库、浴堂,不拣甚他每的,不拣谁休倚气力者。更这陈道明倚着有圣旨么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做呵,他不怕那甚么?

圣旨虎儿年七月二十八日察罕仓有时分写来。

如上所引,碑文的汉语译文其实并不是元代白话,而是具有译者及行政官员双重身份的通事及译史受到权力的影响和操纵,进而采取了极端异化翻译策略所产生的一种不伦不类的典型硬译体。其特点是:第一,大量夹杂音译的蒙古语词语,如“达鲁花赤”、“也里可温”、“察罕仓”、“完者都”等。第二,不用汉语的正常术语,而是硬译蒙古词语,例如“体例”应为“法律”、“道理”,“不拣甚”应为“任何”、“任何人”、“任何事”,“勾当”应为“公务”或“事情”等。第三,硬译蒙古语的语法,破坏了汉语的习惯说法,例如以“根底”硬译蒙古语中的介词“在”、“向”、“从”、“同”、“把”等,而且后置;条件句式用“呵”表示假设,或表示一个动作引导出另一个动作;以“有”表达现在时,以“来”或“有来”或“了”表达过去时;此外,宾语移植到谓语前。

这种采取极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产生的译文,对于不具备蒙古语言知识的人来说,读起来实在困难,甚至会不知其所云。因为这种硬译文体的语汇采自元代汉语口语,而语法却是蒙古语的语法,等于一份死死遵循蒙古语词法和句法,而用汉语作的记录文字。就是说,硬译体从词到各类句式,还有语法都体现了蒙古语言的特点,其表述方式具有鲜明的蒙古特色,尽量地保留了原语文化,即蒙古文化的异质性。

说其是极端异化的翻译,是因为硬译体的翻译已超出了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保存文化的异质性的限度,是译者对于蒙古文原语的极度屈从。这种屈从一方面是因为被翻译的文本大多是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等官方文书,译者不敢有半点疏忽,翻译时诚惶诚恐。另一方面是由于元朝翻译活动之初译者对于蒙汉双语的熟练掌握程度低,驾驭能力有限,为了避免出现纰漏而采取这样的极端异化的翻译策略。硬译体的形成除了上述译者极端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题材的特殊性及译者双语驾驭能力有限所致外,从权力理论角度看,在语言方面,回鹘式蒙古文及国字八思巴在元朝具有话语主导权力。当时的翻译不仅是以原语,即蒙古文为出发点的,而且也是以其为归宿点的。这就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蒙古文为中心,机械地记录蒙古文的词、词义、词法、句式以及语法,几乎完全打破了译语,即汉语的语言规范,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硬译体形式。

第9篇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最佳关联性 诗歌《唐璜》汉译 异化原则 归化原则

1.引言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诗歌是最难的,那么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到底是应该以原语文化为标准还是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标准呢?这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可以有效地解释人类交际,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最佳关联性对诗歌《唐璜》汉译进行解释。

2.《唐璜》汉译异化原则与最佳关联性

关联原则设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其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1]最佳关联性也就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恰当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是以人类交际为取向的。[2]译者和译语读者理解原语和译语就是将其相关语境假设(储存在其大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百科知识)和输入的新信息(原语和译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原语和译语语句的命题和激活的相关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用最佳关联原则去解释翻译就能有效地说明某些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语篇的逻辑和结构合格性。[3]

下面以拜伦的诗歌《唐璜》和查良铮的汉译本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To add a story to the Tower of Babel.给巴别的通天塔又加高一层。

该诗选自《唐璜》献辞的第四小节。初看到中译本,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对巴别的通天塔难以理解,中国读者要想更好地理解译文,必须做出如下的处理努力:a.巴别塔是《圣经》之《旧约・创世纪》第11章中所描述的一座通天塔,由挪亚(Noah)的后代示拿(Shinnar)所建。b.了解巴别塔的起源和含义。传说古时候,天下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为了显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商量决定修建一座塔,塔顶则直达天庭。塔很快就造了起来,并且越建越高。c.对《圣经》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有所了解。耶和华是《圣经》中的天主。天下的人类皆为一个民族,如果都说一种语言,那么他们就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人类凝聚下的力量将可以创造任何奇迹,人类最后将脱离神的统治。于是耶和华便把人类语言变乱,使他们无法沟通,他们再也不能建造那座塔。译文读者把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本身作为当前语境假设,即小前提,那么译文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从而推出合理的结论,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这样译文读者就不会认为译文不知所云,相反还能让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这种译法更能激发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扩大译文读者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在读译文的同时获得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Her zone to Venus,or his bow to Cupid.或如维纳斯有腰带,爱神有弓。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五十五小节。虽然译文读者可能不明白维纳斯、丘比特等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但结合当前上下文的语境,能知道此处是在描写女人的美与爱情。译文读者要想理解该小节译文,就必须做出如下的处理努力,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即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a.维纳斯(Venus)是古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女神,相对应于古希腊神话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是爱情、及美的女神。小爱神丘比特(Cupid)是她的儿子。b.据说维纳斯出生于海洋,以美丽著称。c.阿弗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相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d.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都来源于她的罗马名字。e.阿弗洛狄忒(维纳斯)在古希腊罗马艺术作品中被塑造成绝色美女,最著名的雕像是在米洛斯岛出土的“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f.阿弗洛狄忒(维纳斯)作为爱情女神,她有一条神奇的宝腰带,古希腊女子在结婚时,要把自己织成的腰带献给她。读者读到此小节诗时,把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作为当前的语境假设也就是小前提,即可得出结论,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给译文读者理解文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

Each in their turn like Banquo’s monarchs stalk,Followers of fame, “nine farrow” of that sow.啊,这群声誉的奴仆,那“母猪的崽仔”,都曾昂首阔步,像班柯的帝王之影。

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二小节。译文读者读到引号中的译语:不免产生疑惑,不知所云,译语读者要想理解“母猪的崽仔”该中文译文,就必须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引号中的话语其实是出自一个典故。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第四幕第一场第六十五行的一处诗词如下:猪九子食其豚,血浇火上焰生腥;杀人恶犯上刑场,汗脂投火发凶光。b.理解这则典故的大致涵义。c.理解拜伦在此处之所以引用莎士比亚的典故,主要是意指本小节起始处提到的那些英雄人物。译文读者要理解像班柯的帝王之影,还要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了解班柯系莎士比亚《麦克白》一剧中的人物。b.班柯被麦克白杀害,但是他的子孙取得了王位。译文读者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当做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也就是相关的语境假设当做理解译本的小前提,那么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得出相关结论。虽然译文读者在刚读到译本会发现有少许困难,但是通过有效地处理努力之后,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译本,而且能为文化的传递和沟通起桥梁作用,这种异化翻译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其最佳关联性。

3.《唐璜》汉译归化原则与最佳关联性

以译语为中心的归化原则在翻译中也是可行的,这同样可以用最佳关联性来解释。但有些学者认为,最佳关联性不能解释以译语为中心翻译活动,而这只能用最大关联性来解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最大关联性是以认知为取向的,其本身并不能解释交际翻活动。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的关系应该这样来理解:最大关联性以认知为取向,而最佳关联性以交际为取向,最佳关联性不是最大关联性,但是最佳关联性却蕴含了最大关联性。这样我们可以从交际的角度去解释在某些异类社会文化语境中语篇的逻辑和结构合格性。[3]

And no man should ever give her heart the least sensation.她面对一切男人都该心如古井。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七十七小节,译文中的“心如古井”,属于归化翻译特征,套用了汉语的成语,使得译文更接近汉语习惯,更流畅易懂。译文读者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因为译语读者看到“心如古井”这个词汇,马上会激活大脑中的相关语境假设和相关百科项,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终得出结论。“心如古井”是一个比喻性词汇,译者选用此成语并非仅仅为了达到语言的通顺和简洁效果,实际上是某种戏拟性的词汇运用手法,与下文的Julia假装的麻木冷淡形成讽刺性的对照。[4]归化翻译实现了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以交际为取向的,最大关联性是以认知为取向的,而翻译本身就是交际的下义范畴,归化翻译虽然是使译语读者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看似只能用最大关联性来解释,但是在解释交际过程中,涉及社会规约性时,最佳关联性是等同于最大关联性的,[3]所以说归化翻译也可以用最佳关联性得以很好地解释。

Say very often to myself,‘Alas!All things that have been born were born to die.我常说:“呜呼!生如白驹过隙,此身乃是草芥,任死神随意收割。”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二百二十小节,原诗“青草?―干草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译文插入古雅体”: “呜呼!生如白驹过隙,此身乃是草芥,任死神随意收割。”从整个诗节来看,查译前三行的仿古雅体表现了叙述人一本正经、故作深沉的学究和说教语气,与最后两句的诙谐通俗语体形成鲜明的对比。[4]中国读者看到此类古雅体语言,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古雅体语言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应该十分熟悉,理解起来也丝毫不费力气。译语读者看到译本中的古雅语言便会激活相关认知图式,也就是激活相关语境假设和相关百科项,获得语境效果,更好地理解译文。这种归化译法也实现了蕴含最大关联性的最佳关联性。再现了原语篇的表现功能,灵活变通地运用文化功能转换策略,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和潜力。

4.《唐璜》汉译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择《唐璜》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是查良铮的译本,一个是朱维基的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由于篇幅有限,仅举出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唐璜》第三章第九十九小节:And Pegasus runs restive in his “Waggon”, Could he not beg the loan of Charles’s Wain?查译为:而嫌彼加沙驮着他不够平安,他何不借用一下“理查的战车”?[5]朱译为:而“飞马”又拉着他的“车子”勉强奔驰,难道他不能告借一下“北斗七星”?[6]我认为把Pegasus译为彼加沙就比译为“飞马”好,而把Charles’s Wain译为“北斗七星”就比“理查的战车”要好。译文读者要理解彼加沙需要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彼加沙源自于古希腊神话。b.是希腊神话中有翼的马,象征诗的灵感。译文读者把相关古希腊神话故事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本作为理解译文的小前提,最后获得语境效果,从而很好地理解译文。而此处若翻译成“飞马”不仅文化意象有所改变,甚至歪曲了原语的意思。Charles’s Wain,朱译为“北斗七星”就稍胜一筹,查译为“查理的战车”译文读者看了定会百思不得其解,不禁会产生疑问:此处是否和战争有关?也没有传递任何文化特性,读者花费很大的处理努力也未必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很好地理解译文,而朱译为“北斗七星”就一目了然,简洁恰当,让译语读者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语境效果,“北斗七星”也是明显的归化翻译法,符合读者的认知环境。

5.结语

用最佳关联性来解释诗歌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某一个单一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际上,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从诗歌《唐璜》来看,查良铮的译本和朱维基的译本也并不是从始至终贯穿一个原则,而是两者并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会根据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去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译语读者也能从译者用不同策略翻译出的译本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译本。

参考文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何自然,冉水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3]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4]商瑞芹.诗魂的再生――查良铮英诗汉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第10篇

 

关键词:近代英语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 综合应用 启示

1 近代英语教学法概述

清朝末年,教会学校教授英语以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官办外语学堂旨在培养英语人才,维护其封建统治;民间则为满足贸易交往需要学习英语。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应运而生了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古安系列(the Gouin series)、以及别琴英语(Pidgin English Method)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中国近代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1.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起源于德国,因其对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起到良好的作用,故又被称为古典教学法(the Classical Method)。这种教学法主要通过学习语法,查阅字典来理解文本,阅读古典文献,训练学习者心智,以提高其人文素质。19世纪初期,语法翻译法由欧洲早期传教士传入中国,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外语教学方法。1818年,外国传教士成立了马六甲英华书院,开设写作、中英翻译和语法等课程,翻开了中国“语法翻译”教学的历史。186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其目的是为清政府培养翻译外交人才,因此,其核心课程仍是外语的文法和翻译。同文馆规定翻译西方书籍文献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还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大量的翻译练习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这种教学特色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必然产物。当时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依据成绩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而语法翻译法强调准确性,书面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评判标准上较客观公正,少有随意性,因此语法翻译法与当时的考试制度相匹配。

从英语教学特点看,近代盛行的语法翻译法有其合理的一面。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语法翻译法运用大量的语法,翻译和写作练习,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在写作和翻译上力求完整与准确。因此,它在培养学生写和译等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也培养了一批英文写作和翻译人才,如著名翻译家严复。在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语法翻译法加大学生的词汇量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口语表达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说和读的能力。

1.2古安系列法

古安系列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地的不断扩张,国际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外语口语交际能力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此同时,欧洲语言教学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兴起,改革者们极力强调口语训练在外语教学中的绝对重要地位。他们主张将语言教学的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心智,提高人文素养转向培训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历史背景下,法国人弗朗索瓦•古安(Francois Gouin)在观察研究儿童学习语言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古安系列(the Gouin series)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口语的重要性,主张运用实物和动作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强口语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宗旨。

1902年古安系列教学法引入我国苏州东吴大学,不久被广州岭南学院等教会学广泛采用,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时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经由古安教学法的培训,都可做到口语流利,脱口而出。近代从语法翻译法的采用到古安系列教学法的引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文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交际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之急需。古安系列教学法因其具有直接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教学的合理成分,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口语教学中效果明显,成为培养交际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它与语法翻译教学法一起成为我国20世纪初英语教学的两大方法。

第11篇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 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第12篇

体验 流行语翻译不失喜感

借助翻译“神器”的帮忙,一些网络流行语被它翻译出来,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比如,输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出来的是“富贾可为吾友乎”;“看完也是醉了”译出来简简单单三个字,“览亦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译成“吾与吾友皆愕然”;还有“缺爱”,用文言文表达就是“寡人倍感爱之所失”……

不过,既然是电脑,就有“不靠谱”之时,比如同样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有些翻译软件就译为“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如此结果不免令人“瞠目”了。

揭秘 让机器“学习”文言名篇

在网友们使用的各种翻译软件中,一款名为百度文言文翻译器的工具,人气最旺。

“文言文翻译的推出,让大家重温旧时光,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有趣好玩儿的工具,文言文不再生涩难懂,更加接地气。即使自己不了解古文,也可以通过翻译“神器”,让表达瞬间‘高大上’。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产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作用。”百度产品部相关负责人说。

有网友好奇,文言文翻译莫非是仰仗某本文言文字典?对此,这位负责人简要道出了其中奥秘:翻译团队在互联网上收集海量文言文翻译数据,让机器进行“学习”,比如《滕王阁序》《诗经》等,最终生成机器翻译模型。在保证翻译结果基本正确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古诗文的韵律、乐感、平仄声交错等规则,使翻译后的文言文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文采斐然。

另外,由于古文深奥精妙,为了保证翻译质量,在研发阶段还专门招募了两名学习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做翻译质量的评估,帮助机器翻译优化。

建议 权威翻译需从古书中找依据

面对一时兴起的“最炫文言风”,似乎让年轻人找到了一种轻松学习的状态。但对老一辈人和学者来说,这文言文的翻译“神器”却利弊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