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继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记 者:李主任,您好。很高兴地看到,2016年初采访您时,您提到的一些设想,现在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现实。比如去年4月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11月启动的双师服务试点。北京市教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优质的教育资源穿越了学校和区域的边界。您能给我们介绍下这两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效吗?
李 奕:是的,当时计划的“教师走网”,已经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域里成功地“走”了起来。教师通过自主选课并在课堂中听课研修,改变了传统继续教育“讲大课”的方式,实现了教师选择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该项目自2016年4月启动以来,已经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完成了一轮培训活动。
第一轮培训,我们将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1482门课程名录挂到网络平台上,听课教师在线自助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充分尊重了听课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只要教师自己喜欢,就可以跨年级,甚至跨学科选择授课老师的课。线上选定听课对象以后,听课教师们就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到线下授课点听课,并参与教研和备课。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后,教师们将照片、任务单上传到平台,平台就会给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双向计学分。由于这个平台对接北京市教师MIS系统,所计学分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晋级密切相关。
在开展第二轮培训时,又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把上传授课目录的教师扩展到年轻的骨干教师。只要教师具备独特的内容或擅长的方面,就可以上传。由于上传行为本身是没有成本的,只有实际发生听课行为了,才有成本,所以我们继续扩大供给侧的结构和数量,供给越多,教师们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也首次尝试进来,量虽不大,但是一种类型,或许不输给公办学校的教师。“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是典型的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运作的一个项目,它的特点是自选、开放、后付费。形式上,它与初一、初二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相似,不同的是,这次是教师“走网”,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的优质资源属性开始在网上流动了。
为了保障培训质量,让学员之间能够有充分的讨论和互动,我们要求每位授课教师每学期最多开放两次课,并且每次课最多接纳10个学员听课。所以,有的授课教师大家抢得厉害,而有些授课老师的课型挂上网以后,没有人选他的课,形成潜在的压力。
记 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真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那不被选的教师岂不是很尴尬?
李 奕:当然有。第一轮1482门课程挂上去后,只有1375门课程选满了,另外100多课程情况很复杂了。有的授课教师已经脱离教学一线,有的是对开放自己的课程压力大等。中央提出,要更多地用市场的机制决定资源的配置。这就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拿事实来说话。包括以后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影响力,就要看他的受众到底有多少?通过互联网的行为数据,能查出每年到底有多少个区县、多少个教师选他。选的人多了,他自然就是骨干,因为他已经用实际的影响力证明他就是这个领域的“骨”和“干”了。假如还有另外一位教师,他一年教了200节课,发表了10篇论文,但只是面向自己教的这两个班的学生。那他是一位优秀、敬业的好老师,可是他在骨干引领作用的发挥上,就不充分了。
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市场机制和优质资源属性配置。这个项目运行后还有个“副产品”:来听课的10位学员之前可能完全不认识,但在听完课离开的时候互相加了微信,建了微信群,形成了一个备课交流圈子。有了这个圈子,教师们以后的讨论会延伸下去。这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起了教育系统内人与人之间“跨界”的连接。
在通州区启动的双师服务工程只是一个试点,将来有可能扩展到全市。一旦全面启动,将会比“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的工程大,因为它属于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智慧学伴”将让学生的交往超越学校和学区边界
记 者:您刚才提到教师参加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后,会结成一个个社交的小圈子。这个圈子超越了地区和班级的界限。这种边界的超越,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吗?
李 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带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实践活动班内30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聚在一起搞科学实践活动,从互相不认识,到在一起做事,再到分手时合个影、留个联系方式,后续还会有联络。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靠自身力量,再怎么走班教学,也提供不了的教育服务。等这拨孩子2018年中考时,每个人的通讯录里都有五个以上非本区、本校的同学,而且他们在一起合作学习:做过飞机、拆过鼠标或捣鼓过中医药、护手霜,到现在还有联系。这就是在孩子们身上真实发生的实践活动。这个项目给教育系统留下来的是他们选课的记录,告诉我们为什么学生喜欢选这个,不选那个。所以,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且班级的组合是开放的,是有意做到“无组织、有纪律”,不再需要“带队老师”,不再是和“本班的同学”一起做了。
北京市教委2017年从教育信息化角度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就是“智慧学伴”。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是相互交往能力的跃升。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仅是可以穿越边界,还能实现跨越角色的交往。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伴。就拿“双师工程”来说,其实它背后更可能吸引孩子的,不是双师,而是学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可能在这儿找到几个跨区的、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建立起定向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成长的经历。这是我们所乐见其成的,因为这实际是从底层,用互联网思维来支持和帮助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学伴工程”。
我们现在给学生配双师,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实际获得,但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知识比例会进一步降低,而且还会更精准,更符合每个孩子的个好和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掌握大量的关联知识。就像我们现在在工作过程中利用搜索引擎了解讯息、学习新知那样,随时随地会有个资源库、智能系统支持我们的工作与成长。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深刻影响学习行为,但不会颠覆学校
记 者:人工智能是2016年的热词。尤其是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让人们见识到了人工智能的“过人”之处。相信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您也有很多思考。我们想听听您对此的见解。
李 奕: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人工智能,并不像理论界、科研领域那样高深到非得有个机器学习或者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人工智能是一种理念,在教育中的另一种拓展应用就是助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对我们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善于驾驭人工智能,现在我们所倚重的教室、专业器材、教材等,都将不再是最核心的资源。
我们关注同学和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学习资源,即智慧学伴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就是在打造这样一个新平台,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丰富起来,对行为数据记录和问题收集进行有效处理,形成对每个孩子的个性支持。
我们认为,一个人从中小学到走上社会,他都需要智慧学习和学伴。想想看,我们的微信群里有没有圈子?其实,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智慧学伴,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活中为什么两个人总是联系,就是因为你发的东西我爱看,我发的东西你爱看,我的生活你关注,你的生活我关注,所以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丰富。处在这种丰富连接中的人,知识与信息的获得是持续增长的。当然,这其中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下的数字校园
记 者: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微信、QQ等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圈子,就相当于给人重新划分了学习的社群。
李 奕:在这种情形下,就涉及新的学习材料的提取和萃取,我们将不再仅仅依靠专家编选资源,让学生去学,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尝试由市场机制决定谁是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也期待学生和教师,在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下,开始进入一种新的学习状态。现在,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用手持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的活动,就是一个例子。
如北京市教委数字校园实验校中,有的从上个学期9月份开始,就将校园网由PC版升级为移动端APP。升级后,学生每天都要回家完成四项作业:英语的口语、语文的朗读、数学的速算、每天的日记。孩子每天花5分钟做完作业以后,可以给同学点赞,看谁获得的“点赞”多,学生们写的日记可以互相评论和留言。
用手机的方式做四项作业,是一个进步――教师以前检查不了英语的口语、听力,现在通过这种方式能检查了。但这是一个浅层次的提升,更为核心、深层次的提升是:学生学会欣赏了、学会倾听了,与此同时,他的阅读量随着交流的增多也越来越大。这就实现了在一个班、一所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里信息的流动和互动。
现在学校在三年级又开展了作业阅读,鼓励学生们自己上传作业内容。小孩子都爱往上传,因为对他来说很容易,就像聊天一样。比如上传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班级作业。只要他上传了作业,教师就会组织全班50个孩子都念一遍,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大量数据,上传作业的学生还有权利给其他学生做点评。
这样一来,新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学习是跨学科的,对象和学伴是互换的,学习的内容是不断增长更新的。
数字校园真正升级在孩子的交往能力上
记 者:据我们了解,北京也有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利用“一起作业网”的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点赞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李 奕:数字校园真正的升级换代,体现在对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提升上。当然,这只是一所学校范围的尝试。如果一个学区有这个意识,像东城和海淀这类有条件的学区,要拓展到学区里去做,效果会更好。比如东城的某些学校在使用“作业盒子”以后,你会发现孩子们交往的朋友圈和视野,比传统名校的孩子更棒。
这种棒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资源和环境,这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什么是数字原住民?数字原住民不是只玩玩游戏,而是他对信息很敏锐,能提取、筛选信息,而且善于交流,有包容心,会给别人点赞,而不是很嫉妒、焦虑或者压抑。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利用信息技术能不能实现这种升级和超越?我认为能。
所以,看待一件事,一定要发掘这件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给孩子带来的变化。
记 者:我们也发现,教学中技术的使用门槛虽然降低了,但对教师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了。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是既要想办法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手里学习的工具,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活动。
李 奕:是这样的,有了APP,教师要善于去用,不只是善于用它布置作业,而是善于捕捉行为记录,以确定第二天在课堂上该关注谁、该如何因材施教等。将来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未必有学生知道得多,但是会比学生更敏锐。
关键词:多智能体;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
作者简介:徐菁鸿(1979-),女,山东莱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雪梅(196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化平台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978)、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BET认证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研究”(项目编号:2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在数字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监控,能够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能够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得以完善,及时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教学质量危机。[1]
陈艳艳等人利用和ADONET设计技术构建基于Web数据库的动态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杨振兴等人运用多Agent技术设计了软件质量评价系统,明显提高了团键质量评价的异地同步性和效率,为多Agent技术在其他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参考。[2,3]目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研究比较有限。同时,在招生生源开始下降的今天,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运用新的技术与理论,建立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有必要的。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即多智能体技术,设计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自治性、反应性等特点。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需体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因此具有动态性、互动性、复杂性、传播性、特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第一,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指标进行即时采集,质量数据综合后能够体现连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事件,保证对教育教学过程基本运行情况的观察及动态分析。
第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复杂的质量指标进行筛选与分层,具有教学事故诊断能力,为制定改善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措施提供可信的依据。
第三,各级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部门共同参与过程质量评价活动,并对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目标、权重等因子进行信息交互与协商。[4]
第四,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监测设备对整体数据进行综合并评价,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引入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5]
二、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结构
智能体(Agent)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具有感知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和外界通信能力的一种实体。1995年,Agent理论专家Wooldridge和Jennings对Agent进行了权威定义:Agent是一个基于软件或硬件的计算机系统,[6]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自治性。自治性是Agent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可以在没有直接的外部调用或干预的情况下运行,任何其他程序单元无法访问其操作,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二是反应性。Agen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Agent或环境进行响应,通过触发规则或执行定义的计划来更新Agent的知识库,同时发送消息给其他的Agent。
三是协同性。在Multi-agent系统中,不同的Agent具有不同的能力,协同工作可以通过Agent之间交换知识及计划的机制来实现,交互可以在多个Agent或Agent与人之间完成,用户与Agent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交谈,即用户对其期望的操作进行定义,Agent对能力进行说明并给出结果,交互双方处于对等地位。
四是智能性。处于智能状态的Agent要由知识术语来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符号语言实现与其他Agent的交互。一般来说,一个Agent很少同时具有上述所有特性,往往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发包含所需特性的Agent及Agent系统。
近年来,多智能体(Multi-agent)技术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是由多个Agent组成的群体,每个Agent有组织的、有序的在特定环境中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相关Aagent的通信来共同协调完成特定的任务。
本文根据Agent的特点,结合Multi-agent system的发展趋势,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目的及要求,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采用FDDI模式来保证高效可靠的通信。在该模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配置一个质量Agent,如教学过程Agent、教学进程Agent等,各质量Agent能够完成独立的质量检测任务。同时,各Agent之间能够进行即时通信,使整个过程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优。过程分析Agent通过与其他Agent通信,将发送或接收的数据或命令装入数据库,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得出教学质量的演变态势,然后将以上结果存入数据库并提供给质量评价Agent使用。质量评价Agent从过程分析Agent中得到分析结果,或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然后在自身知识库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并作出决策。
三、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过程分析及质量评价过程
Agent一般分为认知Agent和反应式Agent。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认知Agent具有推理能力,可以根据本体的动作和其他Agent的动作进行推理。在本系统结构中,过程分析Agent和质量评价Agent均采用认知Agent,其他Agent采用反应式Agent。过程分析及质量评价如图2所示。
首先,过程分析Agent的接口从基础数据库获得所需数据,通过控制器进入推理机,推理机按照知识库中的规则,选择模型和算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输入数据库。
其次,分析结果通过接口从数据库读入质量评价Agent,输入推理机后,对数据是否处于控制范围进行判断。例如:对教学设施进行维修;按照实习厂的实际情况微调教学进程;监督授课计划运行过快或过慢的教师;对课后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进行检查与考核;对学生的日常及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与评价,使教与学的过程实现更好地配合等等。
再次,也可以对数据整体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判断数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的同时,判断现行的质量考核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假如某学年或某学期内异常数据明显偏高,则考虑调整质量考核标准,或者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过程培训,这些可以通过给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Agent下指令来实现。
最后,质量评价Agent具有查询功能,例如每月的教师调课情况,每月的教室使用情况,教师授课进度的跟进情况,通过比较使教育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对一段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功能
第一,每个重要环节Agent都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器在双环上的各个节点,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例如教学设施突然故障,教学设施Agent可以进行快速响应,并与相关节点进行通信,以降低整个系统的损失成本。
第二,该系统可以通过Agent之间的通信,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例如教务处在完成过程分析任务后,可以将结果发送至数据库共享,其他部门可以结合现有的信息资源调整自身的过程分析方案,避免冗余,达到节约系统资源的目的。
第三,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不断改进,如果某类问题不能依靠现有单元得到解决,可以考虑多个单位协同工作解决,如果依然得不到解决,则可以考虑增加Agent节点,而不会影响到现有系统的结构。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利用效率有所下降,则可以考虑增加课堂教学Agent节点。
参考文献:
[1]郭亮,蓝维鼎.构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1,(6):30-31.
[2]陈艳艳,施.基于.NET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育,2010,(8):156-159.
[3]杨振兴,宗宇伟,朱三元.面向多Agent技术的软件质量评价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30):72-74.
[4]赵丽萍.基于Multi-agent的电能质量监控网络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智能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化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各方面工作模式转变和思路创新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中,智能化技术和思维理念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成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的智能化转变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智能化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发展。
一、智能化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相对于全日制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差异,职业教育更加强调教育的职业性以及教育性,职业教育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通过教育来实现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化人才匹配性。现阶段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一定的应用,改变了职业模式和工作形式及内容,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对策,探究智能化技术在企业中发挥有效价值的对策,致力于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而在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推进中,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智能化教育也显得很有必要,这对于为企业及时输送高质量的智能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企业的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技术推进中,对于现代职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要保持和现代化生产的人才对接,就需要加强智能化人才培养,在教育中融入智能化教育思维,才能保持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就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智能化思维和方法的应用也很重要。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生源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职业教育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要借助智能化技术应用,来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转变及创新,不断加强合作和利用,促进整体职业教育结构的完善,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竞争力。借助相关的智能化技术,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开展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工作,还能加强优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构建职业教育产品的智能化、在线化、数字化发展,还能借助智能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场景,进行仿真模拟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质量和水平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智能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过程体系化不足,缺乏合作教学
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来说,这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阶梯结构,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衔接来说,职业教育的中等和高等之间是相互断裂的,在相互的对接上,缺乏有效的关联性,但是这种关联只是学制上的,没有相关的课程联系,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职业教育相互孤立,实际上,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课程教学的阶梯性不足,影响了整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的资源较少,要推动智能化的教育发展,还需要借力相关的外部资源,而职业院校在开展合作办学中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职业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
(二)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整体教学成效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程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在教学中单纯的依赖书本教材和教师,导致课程教学无法实现有效目标。整体教学成效提升缓慢,这对于课程教学创新发展是不利的。
(三)教师整体教学素养偏低,课程教学实效不强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整体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在课程教学中,他们对于现今的课程教学理念应用,现今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以及课程开发和实践应用等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走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职业教育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度并不够,在开展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
三、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课程衔接,开展合作办学
当前,职业教育要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培养更多的智能化人才,首先需要对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注重中职到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总体规划和衔接,避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防止出现课程重复现象,还要从整体上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实现阶梯式发展,获得技能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提升。为有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职业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路径,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帮助培养更具智能化应用能力的人才。例如,职业院校的智能制造学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关系,优化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实验,通过合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全面整合公司的行业资源创建厂中校,为智能化方向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机会,合作双方也可以以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需求产生合作,合作带来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师资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等领域,以及大数据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人才鉴定中心等教学、科研、人才鉴定平台建设方面形成合力,深化产教融合。
(二)注重课程教学创新,融入智能化教学模式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借助先进的技术应用来推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在开展课程教学创新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创设各种课程教学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更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课程教学创新,对于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成效,促进智能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教学成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智能化人才。
(三)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当前,职业教育智能化人才培养中还需要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入职和岗位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过程。倡导老师们在新时代的办学思维下,学习并合理使用微课、慕课、SPOC等新型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体验,同时,尊重教学规律,坚持教育本质,拥抱互联时代,专注服务学生,以最佳姿态和充分准备迎接教育新时代的到来。要就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职教云(职业院校在线教学云平台)、云课堂(智能化课堂教学互动工具)、在线开放课程、AR医学形态基础系列教材等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帮助教师了解资源库建设和职教云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智能化教学水平提升。
四、总结
摘要: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活动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研究了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的知识活动中和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活动 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
1、引言
图书馆是一个管理文献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的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知识获取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场所。信息化使图书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在其形态上,现代的图书馆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大楼,还有现在网络上的数字图书馆;(2)在其服务上,不仅仅提供资料的查阅的服务,还有知识服务,并且知识服务逐渐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目前,大量的学者都研究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中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用于指导图书馆管理和服务,采用新技术改进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以及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特征等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对于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比较少,本文研究图书馆对于知识管理的杠杆效用,主要阐述了图书馆在是知识活动中的作用和图书馆对知识管理基本职能方面的作用。
2、图书馆在知识活动中的作用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的活动过程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知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其在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2.1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活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 模型中指出知识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包括知识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等几个过程。
2.2 图书馆对知识活动的杠杆作用
(1)图书馆在知识鉴别中的作用(2)图书馆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3)图书馆在知识获取和存储中的作用(4)图书馆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5)图书馆在知识应用中的作用
3、图书馆对知识管理基本职能中的作用
3.1 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
Carl Frappaolo总结知识管理包括外化、内化、中介化和认知化等职能。外化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它指的是在外部存储器捕获知识,并按照某种分类框架或者事物的本体来组织知识的过程。内化是知识与寻求的联系,它指的是从一个外部存储器中提取知识,过滤后向知识买方提供使用的部分。内化与外部知识库密切相关,并按照知识寻求方的问题焦点重构知识库。中介化是知识与人群的联系。中介化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经纪人行为,即将寻求某种知识的人与能够提供这种知识的撮合起来。
3.2 图书馆对知识管理的杠杆效用
(1)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外化职能
图书馆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搜集知识,并依据知识分类框架使杂乱无序的知识有序化。尤其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使其知识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更容易实现,从而为相关的组织提供网络信息导航服务。图书馆能够为知识管理的组织提供外化的职能。
(2)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内化职能
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培训将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还有图书馆能够依据组织的要求,筛选过滤知识库中的知识,将能满足其要求的知识提供给组织。图书馆能够为知识管理的组织提供内化的职能。
(3)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中介化职能
图书馆能够依据知识库中的知识,形成相关的主题地图,把组织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与组织之间关联起来,为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和传播提供了中介平台。图书馆能够为知识管理的组织提供中介化的职能。
(4)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认知职能
认知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用现有的人类知识来改善现有的工作,并采用专家系统或采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现有图书馆,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知识表示,是实现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的基础。图书馆能够为知识管理的组织提供认知的职能。
4、结论
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中知识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等核心活动流程,同时研究了图书馆在各个过程中的杠杆作用。另外,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外化、内化、中介化和认知化等职能,并研究了图书馆在各个职能的作用。图书馆以后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 赵干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GB/T 23703.1—2009.知识管理 第1部分:框架[S]
[4]龚蛟腾.图书馆知识管理范式探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6-9
[5]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22(6):2-7.
[6]顾敏.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新世纪图书馆学门的战略使命[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5): 7-12,16.
[7]邱均平,沙勇忠,刘焕成等.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1,(5):5-8.
[8]李雪冰,梁杰.图书馆现代服务的生成及实现途径——基于知识管理角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1):10-13.
[9]古志文,肖仙桃,陈利涛等.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关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133-136.
[10]梁相.浅谈知识管理对图书馆人才建设的影响与要求[J].图书馆论坛,2011, 31(4): 167-169.
[11]穆颖丽.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4): 106-109.
[12]杜也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与转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22-23.
[13] 涂颖哲,钱国富.博客(Blog)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11): 53-56,78.
[14]朱小玲.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J].图书馆杂志,2003,22(6):8-10.
[15]于曦,高洁.基于Web2.0的政府知识管理实施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3):56-59.
[16]浦洁.基于技术路线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12,34(5):27-28.
[17]刘姝.知识管理在图书馆虚拟咨询中的应用实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29(1): 93-95.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影响;审计线索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监督经济社会功能的职业,必然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审计信息化便是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审计信息化改变了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不再适用,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审计信息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1.加速了审计信息的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而企业透明良好的财务信息是企业间开展良好合作的基础,审计信息便是可以最直观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媒介。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无纸化”的审计信息可以打破传统审计方式下信息交流的时间地域性限制,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处理,满足了审计信息化的全方位要求。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信息更高效的资源共享,使企业的审计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企业间、政府公众范围内的双向交流。
2.优化了审计核算的方式
审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核算信息皆以虚拟化的电子数据形式进行存储,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项目进行核算都需要依赖于网络和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功能逐步提升,为审计核算提供了便利。例如大数据技术的成形,可以帮助更快的进行审计核算工作,可以更完善的进行多维度的项目审计核算。
3.避免了人工审计的失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审计信息化的普及,而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避免由于人工计算能力与信息的整合能力缺陷所造成的审计失误,也可以避免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的主观情绪而造成的审计偏差。
4.帮助应对多元化的审计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业务变得越发的复杂,针对不同行业的审计业务,需要有不同的审计方法。如何在不同行业的海量数据中寻找审计线索,如何将非财务数据转化为审计数据,如何判断不同行业不同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对于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多元化的审计市场中找寻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审计方法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数据的处理和整合,为审计人员分析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三、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的消极影响
1.隐藏了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依赖于寻找审计线索发现问题。而审计线索通常存在于公司企业的各类报表中,审计人员依此对企业进行实体财物监盘,判断其经营活动是否合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审计线索隐藏成了不具可视性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很难判断数据的真实合法性,因而难以发现疑点。同时电子化的数据信息更容易被不留痕迹的篡改,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线索难度加大,审计风险加大。
2.对审计标准、准则提出了挑战
国外审计界对审计人员标准、现场审计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一套审计标准和准则,而我国在审计信息化领域起步较晚,针对信息化审计的相关制度法规仍有待完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信息化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已颁布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当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信息化审计的工作中,仍有概念模糊,方向不明等问题,审计人员的各行其是必然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审计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3.增加了对审计内容的检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审计内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对审计资料本身进行审查,还需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是否正常运行,检查计算机程序是否能够按要求完成审查指令,核实审计应用程序是否被非法嵌入舞弊程序或被人改动等相关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审计难度。
4.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更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账审计出报告。审计人员需要在拥有审计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工作,这就对全方位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到位,审计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四、消除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消极影响的建议
1.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审计信息化的操作流程
由于技术的限制,软硬件系统的制约,目前审计信息化在操作上还不能达到简单方便的目标,许多审计操作流程过于复杂,不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审计人员难以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化审计作业。因此需要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研发更友好的审计软件,帮助审计从业人员更方便的进行上手操作。
2.提高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质量与实用性
针对审计信息化中审计线索被隐藏的问题,需要对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升级改进,使其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好的功能去帮助审计人员追踪审计线索,发现审计问题,规避审计风险。优化审计软件的关注重点,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处理,而更加倾向于人工智能,成为审计人员的可靠帮手。
3.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审计法规政策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拓创新,形成一套完善的审计信息化准则规范体系才能为审计工作奠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基础,才能最大程度的明确人员职责,减少审计内部争议,降低审计风险。
4.加大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政府和学校需要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列入财务领域课程教育的主修课程表中,加大对相关课程建设的教育资金投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二是社会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继续教育,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帮助在岗的审计人员进行“充电”,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时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訾亚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教师;素养
进入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轰轰烈烈的教材改革,新大纲的推行以及考试制度的调整,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语文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因此,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是成功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障。那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高尚的人格魅力素养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具有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能比其它学科教师显得更为重要。汉代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语文教师无论是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文化修养,还是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乃至言行举止、仪表装束、居室摆设等方面都要有语文教师特有的风度,能引起学生爱慕崇敬之情,成为学生自觉效仿的楷模。这样,教师在学生中才有较高的威望,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从而集中全部精力和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排除障碍,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二、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
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老师要终身学习,才能跟得上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作为有经验的老教师,有了雄厚的知识储备还不够,还要新的知识的不断输入,满足学生的需求。年轻教师思想观念更新快,有充足的精力,有较高的热情,同时他们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并不断加强文化积淀。
1.深厚的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有效地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一个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给学生的人,充其量只能称作教书“匠”,而不能成其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告诉我们为师之道,贵在传授知识。而授受之法则尤为重要。一个专业知识浅薄的教师是很难把教学工作搞好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目前教师队伍中实行“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综合素质培训”,就是让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好方法。
2.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教育理论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这些理论可以具体指导教师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方法,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合符科学而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3.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克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一个语文“专家”,更应该成为一个懂得百科知识的“杂家”。
这些百科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法学、宗教、民俗、伦理、文化等等;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等等;思维科学知识,如思维学、科学方法论,等等。
事实证明,一个有丰富知识的语文教师,上起课来才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才能“思接千里,视通万里”,才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三、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素养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并能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使课件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时,容量要适中。
1.应该具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是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是使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应该具备必要的开拓和造能力
这是整个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使命。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把教育事业变成科学事业,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
3.应该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
由于大多数慕课课程都是英语授课,因此将极大地促进英语基础知识与职业英语知识的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英语语言环境以及继续教育的机会。鉴于此,有必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引入慕课课程,结合高职英语大纲的要求,依托慕课课程, 改革职业英语教程与考试模式。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指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
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史朗教授将其所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放在了互联网上, 结果吸引了来自将近200个家的16万余名学生,最终有2万人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由此掀起了慕课风暴。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最有影响力的是Coursera、edX 和 Udacity。受到慕课风暴的影响,2013年中国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已有近70个成员单位,因此有人将2013年称作“中国的慕课元年”。
慕课时代的开启必将引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的重大变革,作为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也必将感受到来自慕课的冲击。慕课将成为推进高职教学改革、改善高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然而,目前英文授课仍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鉴于此,为适应慕课时代的新标准、新要求,有必要对高职英语教育进行改革。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而慕课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对这些缺点的弥补。
第一,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脱钩,无法达到“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在基础英语授课结束后才开始专业英语学习,这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偏少,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也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对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 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慕课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最专业英语、培养职业能力的平台,进而解决高职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脱钩的问题。
第二,受到课程设置的限制,很多高职学校在高年级就停止了英语教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终身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任何人若想将来不被淘汰,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这种情况下,慕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绝大多数慕课课程是免费提供的,因此可以在学校英语教育结束后继续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
慕课的在线课程还包括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这种互动模式,有志于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在网上讨论, 也可以将这种讨论延伸至线下,以Coursera网站为例,已经有学生在1400个城市组织了线下见面会。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慕课的出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英语环境,学生既可以听到英语传授的专业课,也可以用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讨论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慕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慕课为高职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对策,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教育部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慕课条件下,本文拟从教材、师资、授课形式三个方面提出改革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设想。
首先,在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专业英语视频作为学习蓝本。每一个专业选择一个或多个英语授课的慕课课程,将教师的讲解与视频相结合,既兼顾基础知识的讲解,又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真正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内容教学有机结合。
没有统一的教材,考试内容也会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每门慕课课程都会提供基于软件的测验、作业与习题,而且每门课的考试不是一次,而是频繁多次,学生在将答案上传后由在线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5位学生进行评分,最终以平均分作为总成绩。为了避免这种测试的不公平因素,教师可以事先记录下每次考试的内容,从中进行选择或修改,形成一套完整的测试卷。
其次,面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的现状,慕课的出现可以作为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慕课的课程通常都是顶级大学的优秀教师在授课,完全适合作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而且慕课还有各种考核手段以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节约教师外出培训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也能使教师迅速地将所学应用到英语教学之中,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
最后,高职英语的授课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为主,将慕课带入课堂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慕课的播放有机结合,必然会丰富课堂的内容与教学形式。
此外,慕课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许多学生羞于张口说英语,但是一旦到了网络上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英语听说练习的兴趣。尽管慕课的优势明显,但是任何技术都只是以资利用的工具而已,任何教育的核心都必须是其内容与教授方法的选择。慕课也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高职英语教学的所有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的具体授课方式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入和利用慕课,只是探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数字时代;教育类图书;编辑工作
一、引言
教育类图书在我国传统的出版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但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数字阅读的出现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教育类图书的销量受到了一定影响,对此,相关编辑人员应当紧跟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类图书编辑的创新与转型。
二、数字时代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教育类图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分成课本教材、培训书籍以及工具书这三类,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类图书出版行业至今仍是出版行业中资源最好、前途最为光明的行业。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教育类图书编辑在以受众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的基础上,呈现出学术问题大众化、受众群体多元化、互联网概念融合化以及理论教育实践化的态势。
三、数字时代教育类图书编辑工作创新的方法
(一)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传统的纸质媒体环境下,教育类图书编辑人员已经习惯了相对固化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也局限于对文字与图片的编辑,了解新技术、新科技的方法也仅通过纸质媒体,对当前数字时代的发展变化缺乏敏锐的嗅觉,造成编辑内容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情况发生。可以说,数字时代的发展不仅仅包含技术上的创新,还包括了较为深刻的观念转变与文化变迁,在这一时代变化的大趋势下,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跳出了传统的纸媒,转向了电子书、各类新闻信息类APP等新媒体知识宣传途径,这些知识获取途径使其了解知识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思维方式也由单一的阅读模式向立体阅读模式加以转变,大部分的读者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有所区别。因此,当前图书的编辑工作已经悄然从曾经的“为一本书寻找作者”向“为一位读者提供更多服务”的方向改变,为了确保纸质媒体在数字技术不断占领生存空间的境况下仍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传统纸媒无法满足当前读者需求的情况,教育类图书编辑必须加快自身理念的更新速度,通过吸收学习新的与数字媒体相关知识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以便在数字媒体发展进步的浪潮下,令图书编辑由知识内容的搬运者转变为教育服务的供应商。具体来说,由于数字化图书具有知识量大、表现丰富、改变了传统图书一书一册的出版形式等特点,为了令教育类图书编辑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图书编辑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在充分发挥出传统教育类图书已有优势的基础上,使教育类图书能够与数字出版刊物的优点相结合,确保教育类图书能够适应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变革[1]。
(二)加强编辑工作的互动性、及时性与智能性编辑人员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为确保教育类图书能够在数字化时展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编辑工作者应当加强与读者、作者之间的沟通,从而令教育类图书的内容质量更符合当前人们的具体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下,诸如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越加完善,教育类图书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提升沟通的及时性。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具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成本低、实效性强等优点,编辑人员与读者、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便利,在加强沟通的情况下,编辑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读者的心态与当前市场的具体需求。此时,编辑人员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教育类图书的作者,便于作者对图书作品的选题进行策划,概念进行创新,从而确保图书的内容具有足够的针对性,满足数字化时代教育类图书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其次,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教育类图书编辑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此时,编辑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置于提升编辑工作智能化的方向。现阶段,某些电子书网站通过为作者提供智能化在线编辑平台的方式,便于作者为其数字化作品增添封面、添加视频、图片等内容,这种编辑平台在加强了作者对自身作品掌控性的同时,令作者承担了部分由编辑人员负责的工作,降低了编辑人员部分传统编辑工作应负担的工作量。对此,教育图书编辑人员可以对这种编辑平台加以借鉴,通过加强图书智能性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举例来说,某教育类图书出版社出版的某一系列教辅图书通过构建与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相关的知识平台,并在读者购买教辅图书刮开相应账户密码,从而进入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读者吸收图书内相关知识的速度,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最后,当前的数字化图书具有一定的流媒体性,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编辑人员应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发展变化的关注程度,确保教育类图书编辑工作中能够充分运用最新的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从而令图书能够跟上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交互英语》为例,其数字化图书的教学平台中,综合应用了诸如语音识别、人工智能、高清影音传送等数字化技术,丰富了图书的阅读体验感,获得了较好的出版效果[2]。
(三)深入了解相关国家教育政策随着现阶段我国对外教育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华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为教育类图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指出,到今年为止,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的巩固率应在95%以上,高中生的入学率应当超过90%,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应维持在40%的水平,为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水平,还应当加大对继续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同时,新课程标准为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对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创新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此外,新华社曾经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明确指出了那些词语与说法不适用于公开发表的情况,这为广大教育类图书编辑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从上述相关政策可知,为确保教育类图书内容满足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编辑人员应当及时对国家政策加以了解,明确掌握文化潮流与出版风向,从而为图书选题、语言规范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图书内容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比方说,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在《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改革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函中》提出现阶段应使用“十四年抗战”的提法代替原有的“八年抗战”,这就要求教育类图书编辑人员加强对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的了解,及时对自身的知识体系加以更新,确保出版图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四)提升编辑人员的个人素质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类信息层出不穷,部分信息中存在一些会对信息接受人员思想观念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容。对此,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学术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加以提升,从而保障图书的质量符合时代文化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教育类图书与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编辑人员作为图书出版的把关人,应在熟悉课程标准、课程纲要以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具备正确的大局意识、法律意识,确保教育类图书能够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下,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3]。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二、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我国的教育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在跨世纪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
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俩方面揭示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教育的外部来看,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全方位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
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使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当一个新时代的社会细胞成熟了,这一时代也就随之降临了。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这对人类学习方式的挑战是令人震惊的!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这是人类智慧的连网!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1995年美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发送的电子邮件已经超过邮局发送的邮件数量,1996年全世界大约5000万人上了国际互联网。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iv40岁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之一,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v他告戒人们:“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国家学习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确定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和增添新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
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考
察一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样可以揭示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己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
教育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本质上分析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效益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与创新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因为,提高个体、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不仅己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能否真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这正是引发全球范围学习革命的内在根源。二、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在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中,人类将实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学习方式这一范畴作出明确的时代界说。
学习方式是同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至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哲学或教育哲学范畴。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度发展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使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乃至经济学等纷纷加入到研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当代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正是如何模拟最复杂的人类创造性学习行为,总之,当前迫切需要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综合与概括各领域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指导,提高人类个体乃至整体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效益,使之与急剧变革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由此可见,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果我们从广义的理论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仃成、互为因果。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显然无法生存发展,但人的生产能力决不是依靠生物遗传所获得的本能,而是在后天习得的,正是依靠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人类个体和社会才能世代相传,也才有可能继承前人的成果,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向前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仅从狭义的文化知识学习来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结果把学习仅仅归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其实,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L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对生产力的重要地位,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早己作出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并己唤起决策者乃至全社会对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热情与关注;然而,对于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不仅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至今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正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得不到落实的理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这在以改造外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还能原谅的话,那么在以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揭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己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据此,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中,揭示人类学习方式演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义字是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直接经验和依靠口头语言或体态语言传递的间接经验进行,这显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文字产生之后,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借助文字形态得以保存和传播,而且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越来越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不仅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障碍,而且使人类的学习活动以越来越抽象、间接的方式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人类的学习活动本来是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使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据此,我们可以将文字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至此才出现了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
这种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获得加速发展,并成为近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产生,尤其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因为仅仅依靠手写的文字,绝不可能实现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只有当印刷体的书籍在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之时,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才有可能普及,这不仅大大加速了科学文化的传播速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学习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印刷术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我们这一代人将亲身经历并直接参与这场人类学习方式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三、在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科教兴国”
在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上,中华民族明智地选择和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重科学、轻教育,将科学与教育割裂开来的偏见。究其认识论根源,大多来自其对科学的狭隘理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往往被窄化为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忽视了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这种偏见和误区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体的工业文明中如果还能被容忍的话,那么在追求知识创新、呼唤创造型人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越来越复杂。显而易见,对教育科学的漠视必然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中落伍,并由此导致科学发展的置后。
在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观和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十分清楚了。“教育先行”是当代社会发展发展中必须遵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如果滞后,社会将因此而付出牺牲下一代素质的惨重代价,其后果比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洪水的惩罚更加可怕!然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而且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教育在跨世纪的价值,必须对我国现行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与办学模式、科研与教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时代反思与历史性超越!只有尽快使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到时代前列,并真正起到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巨大作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为教育内外所公认,这才是“教育先行”的本意和真谛!
如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决定经济竞争的关键在科技,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教育,而决定教育水平的“瓶颈”在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显然要受到教育体制的内在活力及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步入信息时代不仅需要高科技,更需要能够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只能由现行教师队伍来培养和塑造,这是个永恒的矛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Discussion personnel record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Hao Jie
(Handan City Zhangfuhe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office Handan Hebei 056001)
【Abstract】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files, introduced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methods, for your reference reference.
【Key words】Personnel files;Management;Discussion
在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在人、物、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寻求创新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服务职工,服务工作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真正实现人事档案的价值。
1. 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事档案管理得不到必要的重视。
1.1.1 档案主人个人不重视。市场经济浪潮中,很多人“漂”到大城市就业,而且绝大多数人群就职在各种类型的企业、公司。公司中调整档案工资、进行职称评审、提供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和出国政审等人事项目并不需要档案材料,因此也不重视档案。
1.1.2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企业必须在市场上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以应对激烈的竞争。但现有的人事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判断某个人的真实才能和客观背景,有些档案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信息失真,甚至提供了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的结论,人事档案在有些用人单位的作用呈现出尴尬的局面,亟待改进。
1.1.3 部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专门管理人事档案人员存在工作慵懒散漫的工作态度,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入档,例如每年的工资材料,干部任免或调动材料、各类鉴定材料、出国政审签证材料等材料形成后,有些管理人员把材料堆放在一起归为散材料,甚至随手一放,时间久了,不免造成档案遗失。此外档案在不同单位之间转递的时候,很多环节操作不严,有些工作人员拿到档案时没有查看前一段时期的档案是否完整就填写档案转递单,甚至不填。再加上多数人事档案都是隔一段时间集中整理,等集中整理时才发现材料缺失,这时就不好界定材料遗失的时间和责任。再补材料不但要开具各种证明,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材料信息失真。
1.2 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待完善。
1.2.1 内容失真。以往个人填写材料比较随意,如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前后几件材料填写的往往不一致。人事档案部门并不能每次都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任其一错再错。
1.2.2 材料不全。由于缺乏对人事档案认识的指导,有些个人并不能辨别哪些材料需要入档,哪些不需要。一些继续教育的学历、参加职称评审的材料,个人拿到后就自己保管,而不是交由人事部门入档。有些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疏忽懒散,没有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归档,或收集后予以堆放,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1.2.3 人事档案多头管理,形式多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可能是人事档案的管理部门,随着人才流动,包括学生毕业、就业、考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进入企业公司,“档随人走”,档案管理的要求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2.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人、物、制度三方面入手
进一步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各方加强对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尽快形成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规范和标准。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要素出发:
2.1 人的因素。
2.1.1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人事档案关系职工个人方方面面的利益,可以说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信息道德和保密意识,在档案信息的管理、转递和查阅等活动中,严格遵循信息制度规范。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不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满足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作为一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正确和深入的研习各级组织在新时期的人事档案工作精神,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学习掌握和更新档案专业知识,了解人事档案信息的收集、归档到查阅利用的全套理论与方法,并能将这些档案学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2.1.2 考虑部分人事档案信息向个人开放。出于安全的需要以及方便组织管理的目的,传统人事档案中有“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的规定,但这种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信息垄断而使“组织意见”主观随意性增强。如果部分信息向个人开放,及时发现和更正不符信息,能更好地确保人事档案真实性。
2.2 物的因素。
就是指优化档案管理设备,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也可以称作硬件建设。这是信息社会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人事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传统档案的整理工作采用人工操作,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立卷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的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各级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硬件建设,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适当增加投入,优化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设备、声像设备、多媒体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
2.3 制度的因素。
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可以说,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关键和保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收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方面多措并举,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鉴别,及时去伪存真、查漏补缺,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整理和保管档案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档案的破坏,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同时,各相关单位、部门要建立并执行标准统一的档案制度,从档案形成的前身抓起,从公文制发开始抓起,严格公文用纸质量、幅面尺寸规格、排版形式的统一、规范、标准,严格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等。
3.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已经与新形势需要不相适应,亟待从人、物和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真正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11,(02).
[2] 吕春影.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蹼阳职业技学学报,2010,(11).
[3] 潘姝. 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 丽水学院学报,2009,(06).
[4] 羊建国.对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