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小课题

高中语文小课题

时间:2023-08-23 16: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小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小课题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合作教学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以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形式化与低效化的问题。因此,优化合作学习策略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开展课堂互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有的问题简单,只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很多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时,就需要开展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通过相互合作,探究问题的关键地方,找出问题的前因后果,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就开展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与讨论。为了让学生对海伦·凯勒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在备课时就拟定了这样一个讨论题:海伦·凯勒这位身残志坚的女性,在她虚构的三天光明中,我们丝毫感受不到一点的无奈与颓废。这是因为海伦有一颗怎样的心?全班同学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近二十分钟的小组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充分的发言权,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简要发言。这样,让讨论达到了一定深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课文的主旨。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课堂与课题,开展研究性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并且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开展学习。高中语文课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尤其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探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不妨推出这样的小课题:①作者是什么原因不平静;②平淡中见绚烂——谈朱自清散文;③淡笔掩不住浓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散文。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妨推出这样的小课题:①记蔺相如的出使策略;②小议“将相和”;③相如斥秦与荆轲刺秦比较谈;④“认错”是为了有利于国家;⑤外交谈判中的智与勇。这样的小课题,不仅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还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开展合作

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文章中的思想、人物个性、人物情感的复杂与丰富、理解感悟过程的变化与深化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在阅读中带着质疑探究问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引导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充分地融入到阅读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阅读中,就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学习资源,谈谈刘烨园、林海音等作者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不仅如此,还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后开展讨论。在《站着读与跪着读》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质疑:这两种读法不同,其效果怎么样呢?最后,要求学生列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同学中进行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创设“新”的情境,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由于高考的需要,高中各科课业压力都比较大。语文教学中的预习与复习环节变得有名无实,大量的习题与课堂练习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其次,高中生一般不爱表现自己。他们不害怕答错问题被同学笑话,都有主见。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学习情境,用情境弥补没有充分预习的缺憾。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要适当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如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等等。这样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缓解课业压力的负担,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合作学习情境。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随着音乐的声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梦想。紧接着让每个学生同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梦想,然后进入新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拉近了主人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产生了好奇。我们就是借着这种情境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之,合作能力是人生存的必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感悟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合作学习深入课堂,从而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赵小荣.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甘肃教育,2011(13).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阅读方法

这几年来,语文教改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高中语文阅读方法不少教师也探索过不少阅读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学习,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创建一个适宜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就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经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厢宓乃枷敫星椋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阅读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阅读教学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主动阅读的甜头。

三、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改变了教师过去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只是建立在讲授式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教学模式,但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注重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将会使得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应对措施;教学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瞬息万变以及全球化的激励竞争,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寻求创新之处,以求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满足本企业在市场份额的占有度以及竞争力。对此,现在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注重高素质、创新意识的人才。这一情形的变化,给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下,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经过总结分析,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基本上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为基本起点,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无形与学生拉开了距离,学生对教师只有畏惧之情,这就无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虽然现在的青年教学学历高,在大学受过优良的教育学的培训,也有志于素质教学,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一切素质教育仅仅是一个噱头,无法形成长期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让这一教学理念长期存在。

(二)缺乏生命意识教育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在要求学生为机械式的考试狂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一大功能就是美化学生的心理,培养其健康的生命意识。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上,高中语文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完成上面交代的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这一点的缺陷尤为明显,从各项调查机构有关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下滑,没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一直出现药家鑫、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影响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其根源为现行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庞杂,为此,要求学生充分掌握以上知识,并活学活用,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这一问题表现的非常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缺乏对学生阅读教学的指导。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高中语文知识水平的尺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知识水平,但是学生缺乏对课文及相关辅导资料的阅读兴趣,反而将过多的兴趣投入武侠、奇幻、动漫及网络小说中。出现这些因素,一方面是教学管理上的失误,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②忽视听说教学工作。语文是一门语言课,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省去了听说的教学,高中教师认为听说教学是小学教师的任务,并不是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以致出现学生的汉语能力没有整体提高,普通话或当地方言交流不畅,也让学生少了语文这一门美感的享受。

二、新形势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为提高高中生语文教学的成绩,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针对以上高中语文学习的困境,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此,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尽最大力度调动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支持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激发他们阅读、写作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学理念倡导下,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开展互动教学的模式,与学生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会将教师当做朋友,进行真挚情感的交流;教师也应当耐心地与每一个高中生交流,善于发现他们的难处,为其提供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将生命意识溶于日常教学中,善于应用教材,启迪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如高二的《热爱生命》、《谈美》,高一的《荷塘月色》教学中,透过这些极富有生命意识教育意义的课文学习,让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完美及美好,并且激发中学生认真对生命进行思考。在透过语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一些实例的讲解,将其联合在一起,这样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就会被唤醒,学生也会用爱的眼光及观念去判断一件事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语文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在语文学习环节上的科学引导及相关的监督。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足,为此,教师应当时刻监督、督促他们学习,松弛有度,保持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阅读教学培养上,应当为学生讲解网络名人的成功事迹,引导他们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大多为名校毕业的,还应当具有广泛的阅读、丰富的阅读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通过人生最为重要的高考。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学、多掌握一些写作题材,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写作功底。

参考文献:

[1]张尊华;确立大语文意识 创设大语文情景――开拓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04)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 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 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06)

[3]何招付;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J]. 青年文学家. 2011(07)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探究性 阅读教学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能启迪学生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既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而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内涵?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例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合作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做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做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三、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作一些探索。

一、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四、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J].

第6篇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把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1】这说明,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习效益在受着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语文学习行为规律,优化语文学习行为管理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把语文学习行为提高到” 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更系统,更全面。

(一)优化语文学习目标管理

长期目标管理

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相关。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本要求。当然,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和挖掘潜能。学习语文的另一个长期目标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精神追求。

中期目标管理

中期目标通常是指在未来3到5年内要实现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例如,高中3年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为此全力以赴。

短期目标管理

短期目标,可以设定在未来的1个学期或1个学年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实现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才能保证顺利实现中期目标。例如,清华大学的高考成绩在我省平均要求636分,那么你的短期目标就是保证每学年的平均成绩都不低于636分。

最近目标管理

如果你不做完今天的课后作业,你就不能保证这学年的平均成绩达到636分。最近目标就是指那些能引导你实现短期目标的那些目标。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精髓所在。

设定目标最忌的是拖延时间。如果你把每个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直到任务表上所列出的每个目标都能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完成,这样你就已经找到对付拖延时间的好办法了。

(二)优化语文学习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学习语文。有的坐半天什么都没学进去,有的整天在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们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ABC分类法【2】

1.将语文知识按轻重缓急分为:A(最重要)、B(次重要)、C(一般重要)三类;

2.按优先原则安排语文知识学习顺序,粗略估计各项工作时间和占用百分比;

3.记录实际耗用的学习时间;

4.每天进行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分析时间运用效率;

5.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间学习语文

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有四个学习学习的高效期。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早上起床后,此时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生字生词、必背课文、诗词等。此时适宜大声念,会有利于记忆。

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时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来做理解型的阅读题。

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当天学过的语文知识,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长篇背诵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试试下面的建议,改变语文学习状态

1.每天一节语文课,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复习、思考、总结。 同学们习惯于制定计划,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忽略了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个体对一节课所讲的语文知东西只能有个了解,真正要达到熟练的掌握程度,花时间是唯一的法宝。

2.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解决难度最大的语文问题。 要有禁“欲”精神,太多的学生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上,喜欢避难就易。却不知,解决了困难的知识点或不懂的知识点才算得上真正的进步。因此,要建立起根据需要来学习的学习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兴趣来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是难点知识或不懂的语文知识。

3.避免长时间的学习一门科目或同一类知识。拿语文来说,很多同学总喜欢长时间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要懂得适当的转换。一般情况下,不要连续3个小时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又一大法宝。

(三)优化高中语文知识(阶段性基础知识、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管理

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根据知识的时效性特点,这里把高中所要求管理的语文知识分为阶段性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

这里要讲的阶段性基础知识指的是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可分为语文积累和语文综合运用知识两部分。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基本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近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三个考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古诗词曲鉴赏、现代文阅读以及大小作文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知识则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实践,建构起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来介定这一层面的的知识。它不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等。

那么,怎样管理好高中语文知识呢?首先,要加强阶段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语文基础性知识,掌握必要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知识,多讲小技巧,在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为质(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的飞跃奠定基础。其次,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勤记笔记的习惯,专注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另外,还要加强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借鉴与吸收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采收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是张玉新老师继《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张玉新讲语文》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初读,便被题目中的“形上”和“形下”所吸引,《周易·系辞上》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不免猜想书中的“形下之作”为何,“形上之思”又为何。带着困惑、疑虑,更多的则是好奇,有些迫不及待地翻开去找寻,在玉新老师的“一路带领”下,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由想法到做法,勤奋思考展现率性之语文

玉新老师四平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被东北师大附中选中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在读书和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而独特的风格。

玉新老师认为精读作品才能感受读书之真谛所在,“不管喜欢哪个门类、专业,总得认真读过一本书,总得从一本精读的书中琢磨出一点道道儿,要不怎么算读书人,又怎么教书?要是能把这一点传授给学生,不就教会学生学习了吗?”他把这样的想法付诸教学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抓住核心,以点带面,扩大”的做法:“以教材为核心,先研究教材,再围绕教材积累资料。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鉴赏文章。”

玉新老师有着异于同行的教学追求,反对盲从,不人云亦云。故而在平时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而且以自己的独立思维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想法和做法在教学比赛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利用知识点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反作用力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玉新老师称之为“灵感现象”。灵感现象的产生源自教师日常学养的积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厚积薄发,从而使知识在教学实践的碰撞下产生质的飞跃。

张翼健先生鼓励他到初中去搞教学改革,去研究教法,去感受教育的魅力。在先生的鼓励和指点下,他对教师、学生有了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于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典做法的研究和应用,在完成从初中到高中一个完整语文周期的教学任务后,他培养出一批“小作家”,有多名学生出版了个人作品集,这正是玉新老师教学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成果。

由做法到说法,继武师道探索语文民族化之路

20世纪末,针对语文教育得失等问题的批评、反思和大讨论,促使玉新老师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根本问题,如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衔接问题、语文教育民族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形成了观点。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的思考中,玉新老师从语文文化观的角度定性语文,具体提出了语文教育三个阶段六个阶梯的观点。从文化的本体出发进行语文教育,合乎语文教育的传统,是构建民族特色语文教育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回顾语文教育百年的历史中,玉新老师发现了语文教育就内容而言存在着一条异化的轨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语法的异化,文字的异化,阅读教学的异化,作文教学的异化。而梳理异化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研究的重点则是在张翼健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语文教育民族化的论述。

在东北师大附中期间,玉新老师带领师大附中语文组的教师们,开展了“语文教育民族化方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在学校开展了韵语识字、背诵古诗等一系列活动,并发表了大量阐释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的原因、方法和意义的文章,该课题成为吉林省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成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之后,又把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研究推行至全省,并使该课题成为吉林省教科院“十一五”规划课题之一。在课题的研究中,逐步得出了“语文民族化之路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民族化之路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的路径”的结论,并深入细致地阐释了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内涵:“凡外来的经过借鉴、吸收、溶化,成为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丰富、促进了本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本来是本民族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异化为非本民族的了,必须使它回归,回归便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但是,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一次扬弃。”

由说法到实践,提携后辈浸润哲学之人生

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玉新老师非常注重将教学理论、学术观点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特别是担任了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后,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研”为主,把自己语文教育积累的实践经验、方法和理论用于对青年教师的提携和培养之中。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玉新老师追求的特色是“能教能研,既能当‘运动员’又能当‘教练员’”,他不吝赐教,听课、评课,亲自讲示范课,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育战线的新兵。

从一线语文教员到省语文教研员,玉新老师寻求从“形下之作”向“形上之思”升华之目的,经历了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跋涉、穿梭、徜徉的全过程,体味了其间的艰苦,但为我们所动的是其不停追索直至悠游的精神,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又充满哲学的人生。

读罢全书后,不禁思索目前一线教师的状况:一批教师不思而做,盲从教参人云亦云,没有任何想法;一批教师虽做但不思,不断重复自己,没有变做法为说法。一线教师的成长堪忧,教育的发展更堪忧。

反观徜徉于“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的玉新老师,勤于读书,变想法为做法,是一名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变自己一线教学的做法为说法,探索语文发展之路,理性思考语文教育之前景;使说法施于实践,不仅指导一线教师要养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的习惯,而且也指导教研员要有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玉新老师更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研员。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时下,中学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四、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

第9篇

1.从心理认知出发,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作文能力是由三种认知成分构成的:(1)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文章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一般为陈述性知识,它们决定文章的思想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2)运用字词句和标点符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执行一般能够自动化,通常称之为基本技能。(3)与文章的审题、立意、材料组织、详略描写和说明等有关的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由策略性知识支配的,而且一般不可能自动化,通常称之为语文高级技能。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得到充实;语文基本技能必须靠平时的教学和学生自学来积累;高级技能来自阅读教学和学生对自己作文经验的反思。如果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在高级技能方面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继而用于指导作文,这样,阅读与作文所运用的规则就是相同的。

2.加强“真”写作。我国语文课程的文体分类是根据表达方式设定的,根据表达方式分类出来的文体是不管内容、对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例如传记、新闻、日记、书信、游记、杂文、随笔等,都如同小说一样,归入记叙文。虚构与非虚构文体混杂在一起。所以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编事件,编人物,编情节,编细节,写议论文的时候编事实论据等,失“真”、失“实”的作文比比皆是。因此,活动写作要求分清“虚”与“实”,严格区分虚构与非虚构文体。所谓“真”写作,是指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真实问题的写作,写作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写作来源是开放的,写作过程是动态的,写作结果是可以评价的。对高中生来说,“真”写作,更多的是强调学习理性写作,弱化“个人内省”式的封闭式写作。

3.用典雅的成语替换散漫的词语。口语化的词汇总给人以散漫p粗俗之感,难登大雅之堂,在作文中用到,往往给人粗拙之感。而成语则是历经千载流传下来的p经过反复锤炼的固定短语,简练p精辟又凝结着历史与文化。成语的使用会使文章显得典雅,有文化味道。比如“经过艰辛的磨砺,终于取得成功”,可换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比如“降低标准去追求”,可换为“降格以求”;比如“大灾难后侥幸保存性命”,可换为“劫后余生”。

4.关于记叙文写。

4.1研究课标。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内容模糊的状况,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特别为高中语文写作提出了明确的写作思路,指明了最终目标,这将为长期处于困惑中的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打开自由广阔的教学思路,让他们在充分学习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开启各自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崭新规划。

4.2掌握学情。如果说课标、教材是较固定且抽象的依据的话,那么课题在确立教学理念时关注教学对象的需求,掌握其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学习效果等则更应视为教学研究的鲜活阵地,具有更大的研究意义。学情是一个处于发展变化的因素,因此,分析学情比分析固定的教材和课标更关键,也更艰难。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理念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以往的记叙文写作学习情况的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问题和症结,尽量找出对策,从而才能更精准地确立教学目标,避免大、空、杂及模糊无用的教学目标,体现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4.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就是有意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以引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兴趣和牵肠挂肚的期待。如石繁的《老师给我写情书》,题目就让人不解:“老师怎么能给学生写情书呢?”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才知道,文中的“我”常为自己的相貌苦恼,这时,“我”收到一封情书。情书中说,他倾情于自己已经很久了,很想将来在美丽的大学校园和“我”牵手漫步,但现在需要的是双方一心一意,努力学习。这封情书没有署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这件事情也忘记了。待好多年过去,“我”携夫带子拜访自己的中学老师,情书之谜终于解开。原来是老师为了给自卑感强的“我”以信心,特意写了这封“情书”。这种写法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使文章情节发展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5.关注国家时事要闻。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因为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才和日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日本觊觎,屡次挑起事端,还上演了一出购岛闹剧,这令所有中国人义愤填膺,国内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哄砸日本车的事件。我班许多同学都有评论此事的冲动,在作文中,有的同学看法比较极端,认为你既然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就应该与日本人为敌,就该砸烂日本车。针对这种不够理性的思想,我专门组织学生了解近期新闻媒体、报纸杂志对此事发表的看法,并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国,讨论结束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学生在文字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也逐渐理智地认识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国,只有大家通过共同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才能让敌人的妄想真正落空。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爱国情操。

6.重视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强调了表达中的责任意识,要求在陈述自己的看法时学会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要求,即写作要考虑目的,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

7.寻找有效的作文评改策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尺度之一。作文评改是指对作文的评价和批改,对学生作文的系统描述及其优缺点或价值的评定,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每位教师选择的作文评改类型、方法都有所不同,评改方法、类型的有效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样一所学校,有的教师评改压力小,有的教师评改压力很大,这就是方法运用的差别,包括教师作文教学指导的细致要求也是不太一样的,这些问题都是能够积极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域,通过组织培训、教研交流活动,教师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思考如何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第10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精力投入殆尽而效益甚微,可谓事倍功半,究其因就是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打破旧套路,引导学生进行新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语文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他们逐步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性学习

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下,调动认知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方法的运用上,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先创设了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其次是让学生带着富有创意、有辐射性的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公元前630年,假如你就是烛之武,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国君重用。这时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面临危难时,郑伯才来求你,你该说什么?与强国交涉,可能身陷绝境,如何脱身?该使用什么计策才能保郑退敌?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探索、发展的情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的拓展思考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表达形式程式化,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思路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的思考题的设置。学生通过亲自动脑思考、思辨寻找结果,而且这结果不是唯一的,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挖掘其思维的内在潜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适用安保条约,这就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思考怎样打开问题的新局面。问题新颖,贴近生活,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做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

结合课堂学习,给学生布置专题探究的任务,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究,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让分散、孤立的知识成为自己理解了的知识建构。如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我以“从流行语看社会发展”为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网络搜索或深入商场、社区、学校调查,搜集近年出现的新词新语。比如近两年出现的“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躺枪”“高富帅”“接地气”“北京咳”“硬座宝”“法海体”“剁手族”“电子宅娃”“中国式”“左脸原则”“洗手操”“光盘行动”“酷抠族”“被考族”“网上阅读焦虑”“长颈鹿效应”等。探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将自己的探究心得办成手抄杂志,从刊物起名、内容安排、版面设计、插图等都是自主完成。一本小刊物的问世,既是学生合作探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等多种能力的体现。这一探究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他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二是促进学生自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事实证明,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 语文人格教育 现状 前景瞻望

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弥散”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语文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的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语文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高玉祥的《健全人格及其塑造》、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成果,标志着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初具形态。陈雪茜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刘志旭的《中学语文人格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徐建军的《高中语语文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建构》等成果的出现,标志着语文人格教育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就这可喜的现状,对语文人格教育发展的前景作了一些美好的瞻望。

一、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人格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社会导向与学校自身办学竞争压力等因素,高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上,高中语文教育自然就成了语文考试教育。教室成了工厂,教学成了大量的考试技术培养与训练,从而使语文教学坠入“工具主义”泥潭,失去了应有的动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将语文的人文熏陶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性地将“权威”解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跪着”读书,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育人”放在首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自觉地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用高尚的情操、感人的事迹感动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洒做人的良种”[3]。因此,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其初步的实践,能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将语文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层面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

从现实来看,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少、慢、费、差的低效状况。这其中的低效不仅指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等能力低下,而且指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不佳,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认知肤浅、情感冷漠、思维僵化等。其原因诸多,但不容忽视的一条是漠视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作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只有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去统一整合,才能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一方面,语文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获得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即只有当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养成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一起来,才能走出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才能发挥其教育实效。因此,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不断优化,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为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学校的各学科教育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人格教育本来应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各学科教育中,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而人格教育却被无情地丢弃了。正如朱小蔓所说:“到了近代,知识成批量地增加,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向德的教育本质。随着科技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本质开始异化。”[4]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见,人文学科中的人格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理科学科中的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容乐观。就整体而言,在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还是不够理想的,以考试为中心、以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普遍。这固然有“指挥棒”作用的原因,也与学科教育中人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滞后有一定的关系。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对这一困境中的有力突破,它将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方法借鉴,进而推动学校人格教育的全面、有效的落实,为教育迎来灿烂的明天。

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人格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传统的将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将得到彻底的纠正。就目前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格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上可以说还是任重道远。其原因众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如世俗的观念、人才的选拔制度等),又有内部的原因(如课程的建设、评价制度的改进、教育科研的跟进等)。所以,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全面跟进。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开展找到了突破口。它尽管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已涉及有关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这将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体育、艺术和其它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提出崭新的话题,进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学校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以上几点认识是一个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作的一些美好瞻望。我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重视语文人格教育这一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从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和语文教育问题,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也使得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412.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第12篇

一、适时

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一定的基础,抓住时机,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那么,怎样把握时机呢?

1、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一定的知识累的基础上开展。虽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较多使用的是探索性学习,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能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如课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词语意义,语法等。相反,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先提倡学生不断地培养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的训练,对一些基础知识广泛积累,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不会做“无米之炊”。

2、研究性学习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书,益人的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神。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可以想象,如果你正在夸夸其谈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居然连一首完整的边塞诗都背不出,或者你正在展示你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成果,却连《自题小像》《自嘲》这样的诗都背不出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而且是对学风的破坏,长期下去,研究性学习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中途夭拆。而广泛阅读可以由老师开列书目,对学生进行适当要求和指导,书目应包括古今中外名文名著、当今优秀报刑杂志等,边阅读研究,或者先阅读再研究,最后结题,这样才能不但丰富了知识,还能提高能力。

3、研究性学习应该因不同年级而确定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高一阶段,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和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间,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与作者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呜,大胆质疑,自觉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高二阶段则要求学生能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老师只提供相关资料,作适当的指导,创设冲突,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去接近作品,探究作品,见仁见智,提出自己独到而有价值的意见。高三阶段要帮助学生善于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热点。对种种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现象进行搜寻,思索和分析,得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论文。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机来开展,否则只能脱离正常的教学秩序,或摘取一些酸涩的青果子。

二、适量

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崭新的学习方式,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追求,它所要渗透的新教育理念与传统学习方式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文老师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但往往事与愿违。太大的课题,研究来研究去,无从下手,兴趣全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适量,我们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所谓适量,既要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写作量。有专家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的课外阅读量一般在5000-10000字,每天的写作量按照魏书生的说法,可安排在500字左右,考虑到其他作业。用于课题研究的写作可限在300字左右。当然,这些量还要根据学校实际及工作实际来安排,一般来说,重点高中比普通高中可大些,假期比平时学习时间可大些,考试期间可比平时适当减少。否则学生无法完成,或疲于奔命,或草草收场,无自由研究可说,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要说能力培养了。

三、因人而异